时间:2023-05-30 09:11: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本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应用的必修课程,也是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从而促进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学习。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学生各自的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因此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寻找合适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来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高校计算机教育者要探讨与思考的问题。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学生已有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普及。大部分入校新生在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接触与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并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操作技能。但是基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学校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及地区发展等因素,存在少部分学生甚至连电脑都没有摸过。因此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是统一的课程设置,从而导致了问题的出现: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觉得学习内容简单,不屑听课,而基础差的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跟不上课程的进度。
2.教学内容陈旧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的技术,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升级更新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导致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出版时间总是显得滞后。难以避免在教材上出现大量的目前已经淘汰或很少使用的知识。直接导致学生学不到实用的计算机技能而丧失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3.课程学时逐渐减少
目前许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呈现了缩水的趋势,比如说湖南科技学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设置从原来的理论课(54学时)+上机课(54学时)模式更改为理论课(44学时)+上机课(44学时)模式。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推进,计算机学科本身的内容却在逐年增加。同时社会对毕业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要求也在逐年升高。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离不开计算机。都需要使用计算机来解决专业上的问题,甚至生活上的一些问题。
4.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技能需求不同
对于高校的新生来说,他们有着不同的专业,而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的技能需求则不同。比如说对于会计专业需要学习VB程序设计、EXCEL财务会计报表等课程,而旅游管理专业和美术类专业则需要学习网页设计、平面设计等课程。体育专业可能更关注动画制作类课程。统计专业则需要学习一些数据分析的软件。然而统一的课程设置,导致了学生学不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用计算机应用技术。
三、改革措施
1.“1+X”教学模式
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要实现的学习计算机技能目标应该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计算机基础技能,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另一部分是针对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技能需求,因专业施教,通过调查研究各个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即“1+X”教学模式。其中的1模块表示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计算机基础技能,而X模块表示不同专业所应具备的计算机技能。在设定好X模块之后,各个专业应根据专业要求选择合适的X。例如对于会计类专业可以开设EXCEL模块。对于美术类专业可以开设Photoshop,Corel-draw模块等。
2.基于案例的分层教学
刚入学的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为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新生入学后,统一进行计算机技能水平测试,通过测试的结果可以将学生分为如下几个层次:A层:计算机技能水平测试成绩大于85分的学生。B层:计算机技能水平测试成绩在60~85分之间的学生。C层:计算机技能水平测试成绩在60分以下的学生。对于A层的学生,他们具备了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与水平,可以给予免修该课程。对于B层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与水平,但不能满足本课程的要求。对于B层的学生,他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与水平很差。对BC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班,B层次的学生进入提高班,而C层次的学生进入普通班。分班后,以“任务为驱动,案例为导向”,由承担本课程教学的教师组织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建立“分层次教学案例库”。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层次,设计不同的层次的案例,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为培养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以及满足某些对计算机有极大兴趣的学生。尤其是入学时就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的学生,在课堂外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小项目的开发。引导将学生的兴趣朝更有利的方面发展,这样技能进一步的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自编教材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的技术,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升级更新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导致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出版时间总是显得滞后。难以避免在教材上出现大量的目前已经淘汰或很少使用的知识。同时所选择的教材难以满足各学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各专业的要求,因此可以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编写一套适合于本校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同时每两年进行一次更新以保证内容的新颖。同时在教材中相应知识点的位置添加微信扫描学习,如此可以进一步的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四、结束语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让学生步入社会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十分重要也是势在必行的。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基于学生与课程的特点建立起科学的课程体系,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促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姚江河,司春景,席亚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381-382.
[2]张昌林,苏小英.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computerEraNo.82007,64-65.
[3]张菁,刘德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分析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2):114-116.
1计算思维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目前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希望能够更好地借助计算机完成工作,尤其是在科学研究领域,科研人员更迫切希望计算机为其研究开辟新的思路和方法。计算思维的提出是通过突出计算机处理问题的特性,引导人们从理论的角度理解计算机的行为,以便更好地使用它。然而关于计算思维这个概念,计算机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主要以ACM的前任会长PeterJDenning和2003年图灵奖获得者PeterNaur为代表。“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的争议,关键在于对“计算”(Computation)一词的理解。什么是计算?目前没有明确唯一的定义,但一般的理解是,计算可看做一种信息状态到另一种信息状态的转变过程,其中包含信息的传递和变化。比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里,一组输入到一组输出,其中的变化过程就是计算。然而在生物学领域有个著名的中心法则,即DNARNA蛋白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DNA、RNA、蛋白质都是由其编码序列决定的,它们之间的变换存在着信息的传递,科学家们认为这也是一种计算。周以真教授关于计算思维的定义,显然是将计算限定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这样是否会导致人们对计算认识的局限甚至是误解?Denning教授指出:“计算思维并不是计算机科学唯一和独有的特征,如果不谨慎地认识和看待它,将会把人们引向思维的陷阱”。同时,他认为计算作为信息的处理过程,在自然界中是无处不在的,计算机的计算只是众多计算中的一种形式。计算机可以帮助人们完成很多任务,导致人们对它寄予过高的期望,周以真教授认为应该将计算思维变成常识。但是,这种美好的愿望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计算机本身的局限性。
目前的计算机是以图灵机为基本模型,Naur教授在Computingversushumanthinking一文中论证了这种计算机并不能描述人的思维,它只是描述现实世界的一种形式。这种观点从根本上说明了当前计算机在处理信息能力上的局限性。当然,我们不能预测计算机以后能否完全描述和模拟人的思维,但是在目前的架构下是不能实现的。计算机虽然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但不能期望它是万能的,我们要了解目前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边界。Naur教授的研究还表明,图灵模型不足以描述人的智能,如何使机器具有人的智能,可能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比如生物学的角度或非数字的形式。上述两位教授提出的质疑,实质上是计算思维定义的延伸,即计算不能仅指计算机科学范畴内的计算,目前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也不足以描述所有的计算。计算思维的定义是从目前计算机科学所处的水平和角度提出的概念,这个概念可以概括当前计算机工作的特点,但如果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进行推广,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人们的思维。从另一个角度看,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它从一定程度上简明扼要地指出了计算机科学的核心和本质问题,为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深入学习和理解计算机科学提供了很好的目标与方向。综上所述,计算思维目前还是一个处于研究和探索的定义或概念,有待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将此概念运用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时,应注意此概念涵盖的范围。
2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已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必不可少的帮手,因此,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以往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不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存在着“狭义工具论”的问题,即仅把计算机作为工具,产生的后果是,学生只能机械地操作计算机而不能灵活地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工具论的教学思维导致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思想不明确,老师和学生热衷于追逐新技术、新方法,多年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并没有形成稳定的课程知识体系和科学的课程知识结构,这都是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弊端。把计算思维引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即是针对这一弊端提出的解决思路。计算思维强调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行为理解,正好指明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工具使用层面,而应深入地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计算思维不能只是抽象的概念,我们需深入思考一下计算思维的内涵,再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一种思维的形成不是通过一两门课程的学习就能构建起来的。具体到计算思维,按照其定义,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的,而计算机学科求解问题通常有3个过程:①理论(数学);②抽象(模型);③设计(工程)。具备这3个过程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至少包括离散数学、算法分析理论、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程序设计方法学以及至少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目前,我国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属于公共基础课程,其课时和教学内容都很有限,一般在1~3个学期内完成,每个学期开设一门计算机相关课程,大概总学时不会超过200学时。如果按照上文的方式引入以计算思维为主的教学,其课时至少要翻一倍,且这种调整涉及所有专业,其可行性有待商榷。况且,课程的深度与难度也不是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能适应的。因此,通过大幅增加教学内容和加深教学难度的方式来培养计算思维,其实施难度较大。怎样才能将计算思维的理念有效地运用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去呢?计算思维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如果笼统地强调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难以落实。
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以及对计算机知识需求的层次不同,教师可以将计算思维能力进一步分解与细化,实现在不同层次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由浅到深可分为3个层次: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问题求解能力。操作能力是指运用计算机应用程序的能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在熟练操作机器的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了解机器。操作能力是计算思维最基本的内容。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众多,应用程序更是成千上万,操作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能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个阶段的学习应以上机训练为主,学生学习若干个应用程序的使用,并自学几个应用程序,达到自行掌握应用程序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主动运用计算机存储、传输、管理和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在这个层次,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数制编码、网络基础、数据库基础等基本问题,注重培养学生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引导他们以计算机学科的眼光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的信息,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问题求解能力是指运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将实际问题化为计算机能够求解的方式。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主要通过讲授程序设计语言让他们理解和运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方式,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计算机与自身专业的结合点。
3从知识教学向思维教学转变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体,将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先讲基础理论知识,再教相关软件的应用,这是典型的知识教学模式。知识教学侧重于学习现成的知识结论、技巧和方法,忽视了学科基本方法和基本精神的培养与训练,这也正是造成计算机基础教学种种弊端的根源。思维教学强调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美国心理学和教育学专家RobertJSternberg指出:思维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培养聪明的学习者,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也要教会他们发现值得解决的问题。以往的教学重视如何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并没有主动思考。思维教学强调以问题为核心,问题可以是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模式主要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辅以理论知识的介绍。在问题的提出、分析、解答过程中需要学生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思考的过程中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发现问题需要有实践做基础,因此,思维教学中创设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依据思维教学理论制定相应的思维教学实施步骤。在讲授操作系统这个知识模块时,教师往往一开始就是讲操作系统的原理、特征与分类等基础知识,学生一般难以接受,尤其不能理解进程、并发、虚拟等概念,更别说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了。然而,思维教学模式先创设情境,从现在学生熟悉的智能手机入手,再教学生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作用。在初步了解的前提下,适当地提出问题:操作系统怎么进行设备管理?为什么“死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结束任务或进程恢复机器?任务管理器管理的是什么?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提出很多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的过程中,将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整个学习过程里,学生不仅学到了操作系统是什么,怎么运行,也了解了操作系统为什么这么做,从而培养了从计算思维的视角认识和理解操作系统的能力。
4结语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全面深刻地认识计算思维概念的内涵,有利于扩展老师和学生的视野。研究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是非常迫切的任务,将教学模式从知识教学向思维教学转变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
作者:罗芳 杨长兴 单位: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2012)20-0075-01
受各地区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计算机掌握水平是不同的,很多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在高中甚至是初中就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技术,而西部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时则很难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技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上有很大的难度,教师很难制定统一的授课标准,学生在理解和学习能力上也存在差异,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概述
(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全球已经进入了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学生对于信息的储存、获取、传输和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学生的计算机掌握水平也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技能和使用知识,还要了解使用计算机技术的步骤和方法,掌握新系统和新软件的使用能力。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首先,高校新生入学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掌握上存在着参差不齐的问题,很多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操作系统,而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开机和关机的正确流程,中学计算机交易不平衡的现象在很大范围内存在。其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高校学生的规模较大,学校的硬件设施有限,不能满足高校所有学生的教学实验任务,学生即使掌握了较好的理论知识,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是较差。再次,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校计算机课程需要进行及时的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较为滞后。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改革
(一)分级教学模式的采取。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限制,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的计算机掌握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很多高校都是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内容相同的课程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针对性不强。近年来,传统“大锅饭”教学的漏洞已经得到高校和教师的广泛关注,很多学校都对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整改,“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中得到了重要的体现。高校可以针对专业设置和学习任务的不同来进行入学水平考试,按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进行班级划分,展开针对性的教育,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提高教师计算机教学的明确性,教师还要进行互动式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材的改编。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都缺乏针对性,所有水平的学生都是使用同种内容的教材,教材在难易程度以及内容设置上不能和学生的能力相匹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要根据计算机基础的不同,制定不同版本的教材,包括语言程序设计、信息技术案例教程、程序设计实验教程等。自编教材不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还具有分类教学和课程分层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迅速提高计算机能力较弱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三)计算机案例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用性较强,单纯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高校教师要在自编课程的基础上,实现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高校的学生众多,而高校计算机教室和计算机硬件设施又是有限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利用好课堂时间的同时充分的利用好课余时间,对课堂上讲授的课程进行及时的练习。教师要在课堂上展示计算机拆机和装机的顺序,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计算机网络功能。此外,高校还要延长学校计算机教室的开放时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四)计算机考试的改革。计算机是专业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科目,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首先要受到高校领导和学生的充分重视。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都是纸质试卷的考试模式,作为应用技术课程的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没有受到重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还需要对计算机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首先,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内容要全面合理,将理论知识的考核和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相结合。其次,高校可以实行试卷考核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网络进行对话栏目以及学习栏目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积极性。此外,高校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基础知识水平较为落后的学生要经常到计算机房进行新知识的预习和学习,对教师课堂上讲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温习,一些不能及时消化的问题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为自己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三、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对员工的计算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计算机掌握技能的重要课程,学生可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上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为将来的就业和工作打下基础。高校要对初入学的学生进行摸底考试,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展开不同的教学,改革计算机考试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砚秋,何灵敏,周杭霞,陆慧娟.基于自主学习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2(0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教学 教学探讨
一、引言
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计算机专业和少数理工科专业率先实践发展到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相关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会操作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的一项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将是人们的生存能力之一。目前,在全国的各大中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然而与数学、英语等其它基础课不同,计算机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其软硬件更新换代非常迅速;加上学生自身水平差异;因此,要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跟上科学发展的形势,并使学生真正能够熟练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需要我们下大力气,从多个方面努力完善和提高。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2007论坛”在新疆闭幕,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研究会会长谭浩强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总结分析了过去20多年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了新的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并单独了《全国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体系2007》,对高职教育的规模,发展趋势,高职计算机教育的特点,指导原则都作了明确的说明。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指明了方向,读之使人眼前一亮。
目前,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指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发展高职,培养大量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是促进社会就业的有效措施。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入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同时对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也作为这些专业学生入学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基础》是每一个在校生必学的课程之一。
高职高专教育和普通本专科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1.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而普通本科教育以知识为本位。
2.高职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3.教学方式要以实践为中心。
4.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
应用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上,人才培养目标瞄准职业岗位,在实践教学中要告诉学生所学内容通常应用于哪一方面。努力做到让学生所学有一定的“应用”目标。其次,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校分为理论和上机实践两个环节,比如,学到word中表格处理时,让学生绘制和自己密切相关的课程表,鼓励学生力争做得快、准,而且美观。讲到Excel 电子表格时,让学生上机输入本班成绩表,并求出表中每位同学的总成绩、平均成绩,按总成绩升序排列,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及格和不及格筛选,并按一定的分数段进行分类汇总等。通过这一操作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所学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健全教学考核手段
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具体情况,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课程体系
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通过计算机基础教学,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掌握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配置,了解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安全,能够熟练操作Windows操作环境下常用应用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等完成对文本、表格、数据的处理。了解因特网的初步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具备分析和处理知识及与其他人交流的能力。
在一些专业中,计算机教学将会更加贴近专业,如公路桥梁、建筑、汽车设计与工艺焊接设计等。所以,计算机课程应该根据专业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教学侧重点,有些工程性强的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比较多,设计类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处理,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
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如果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不能满足需要,应该有选修计算机课程;该课程又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如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网页设计等。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教学方法
计算机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和示范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课堂教学。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做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课堂学习中实践。
3.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基础的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前者是前提,后者是目标。学生成绩的评定应包括这两部分,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分配每种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这样在理论达到一定深度的同时,通过上机操作来激励学生创新,把理论和实践真正有机结合。
五、结束语
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家庭,而我国的计算机机普及更存在着地域、学校的差别。作为老师我们要做到“知己知彼”,因材施教。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全面提高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同时关注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开创出我们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谭浩强.坚持正确方向,深入研究规律,大力推动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基础教育[J].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2007,09.
[2]宋清龙.计算机应用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8.
[3]李富芸.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思考与建议[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03.
[4]郭艳玲.《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
本文作者:薛峰 单位: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是组成职业教育知识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部分,在整个职业教育中所处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通常认为,有关计算机的文化教育、基本技能教育以及软件技术教育,这三大块教育共同构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应对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科学技术,让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知识结构的一个不可或缺部分并使之成为高校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这显然是一个明智之举。近年来,我国各职业院校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在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认识方面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对于今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为此,对于这些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认识上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正是基于此出发本文着重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探讨,旨在帮助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
2、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个问题探讨
2.1对有关计算机文化要能够正确审视和理解。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要想对学生的教育能够达到创造性教育这种高境界的教育,就必须让学生首先真正领悟有关计算机文化的真谛和精髓,这是高校对学生开展及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个首要、也是最为基本的任务。所谓计算机文化,其内涵及其丰富,它不仅仅是一种用符合和规则来体现的知识实体,还包括传输和记录这种知识实体时所采用的那些媒体集合,其中知识实体是产生于研究、开发、生产计算机及其网络的过程中,其组成有三大块:(1)有关计算机及其网络的理论基础;(2)有关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工艺技术;(3)有关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基本原理。由此可见,计算机文化={知识实体}+{媒体}。这就是有关计算机文化的基本涵义,其中计算机技术是它的核心部分。总的来看,计算机文化与其他的文化相比较,有它独特的一些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具有应用工具性特征:当今有关计算机文化,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助手,这是大家公认的一个事实;第二,具有扩散渗透性特征:具有很强的参与能力,这是计算机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当代很多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计算机文化所包含的那些知识实体,因此,不管是其本身,还是其传输工具、记录媒体,它们都具有超强的渗透好扩散能力;第三,具有信息驾驭性: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有关信息的集合可以用来表示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而能够驾驭信息的正是计算机文化,因此计算机文化具有信息驾驭这个特征;此外,计算机文化还具有资源共享性特征以及持续创造性特征等等。以上就是有关计算机文化的涵义和基本特征,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去真正感悟和体会这些有关计算机文化的精髓和真谛,这对于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2对有关多媒体教学要能够正确的对待和认识。在进行具体教学时,是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两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第一种情况就是,不管怎样都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决不把多媒体这种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第二种情况就是,不管怎样都严格拒绝传统教学手段,全部采纳多媒体教学。显然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合理的,具有很强的片面性。首先,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实用技术的不断普及,计算机实用技术需求量的不断增多,促使很多实用的计算机软件也不断出现,诸如文字处理方面的软件、表格处理方面的软件以及绘图绘画技术方面的软件等等,有关这些内容都是当代高校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一定离不开这些实用内容的教学,这些内容信息量大、功能性强,必须借助有关视频、音频等辅助手段才能充分它们那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就一定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这种手段,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完成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应用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它最终也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这个目的而服务的,在当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对于师生面对面进行教和学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还无法做到全部解决,对于教学这个交互式的动态过程,对于有些问题,还是要靠人这个智能体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开解决。所以在实施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有关多媒体技术一定要全面看待,不能视为用或不用这样一个简单问题来处理,要把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如何有机渗透进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
2.3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正确认识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应计算机基础教育,因为计算机基础教育这门课程具有两大特征:(1)以实际为主导;(2)以应用为目的。这就要求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必须彻底改变原有的那种以讲和听为主的教学模式,代之于老师以示范性讲授来引导学生以阅读和实践为主的这种具有研究创作特征的全新教学模式,以这种全新教学模式来提高高校实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水平。
3、结束语
总之,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提早来临,我们唯有改革和改进我们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才能跟上当前这种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从而为把我国建成综合国力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少数理工科专业率先实践,发展到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了相关课程,计算机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种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指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我们连续三年在武汉工程大学做过问卷调查,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己向我们走来。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
大学计算机教育应贯于整个大学教育,国家教育部理工科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出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若干意见”(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蓝皮书)。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由操作技能转向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和规律。
3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3.1培养责任心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大学计算机的教学工作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计算机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总体上要求主讲教师具有硕士或更高学历:教学辅导人员应不低于本科学历。计算机技术及工具变化较快,学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以加强在岗教师的业务提高。建立和稳定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在新形势下对大学计算机教师的要求。
3.2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这就是: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例如OFFICE应用部分),积极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
在一些专业中,计算机教学将会更加贴近专业,如艺术、建筑、化工等。所以,计算机课程应该文理分科,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教学计划,有些工程性强的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比较多,艺术类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处理。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武汉工程大学在程序设计课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例如文科学习VFP,自动化专业学习C语言,机械专业学习VB等不同的语言。
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应该有选修计算机课程;该课程又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因此,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3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我们应该不能只有课堂教学,在现形势下,网络的应用给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有课程的网站,教学中的高层次的需求在网络中得到极大的补充。网站的建设包含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应该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可以开发出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满足了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3.4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否符合白皮书和蓝皮书大纲的要求。我们着手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建议每个计算机课程后都有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强,同时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
4结束语
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开始,会议讨论的重点开始转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即大众化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总之,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全面改革,积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以后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模式 云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226-01
前言
在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推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1]。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云平台逐步被运用到信息化教学中,云平台作为新兴的教学平台,在教学资源共享、统一管理、教学成本等方面带来了巨大优势的同时,在教学模式上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新兴的教学平台,基于云平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并不成熟,需要进一步进行创新和探索[2]。探索与云平台相适应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同时提供线上线下学习,建设支持计算机基础教学相关的效果评价、资源质量优化机制,形成计算机基础教学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为办学、管理及相关机构开展教育创新提供服务。
本文构建了由计算机基础教学共同体、学生线上线下学习和资源质量优化组成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云平台模式,通过云平台构建学生、教师和资源之间的互动模式,打破了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条件和资源的壁垒,让更多教师、学生能利用云平台的资源,从而提升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水平。
1.计算机基础教学共同体的形成
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程的讲授者和规划者,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教学内容按部就班,课程教材陈旧,缺乏与时代的同步性;第二,课程组织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和丰富性;第三,教学效果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不能及时反馈。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云平台模式下,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教师组成教学共同体,打破了由单个教师担任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的模式,通过云平台实现了教师的全局规划和分工合作。教学共同体利用云平台,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合理划分,各个教师可以选择最为擅长的讲解方式和讲解内容,同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最新技术,发挥教学共同体的最大价值。通过教学共同体的协作分工,各个教师的教学任务更加清晰,教学内容的整体层次更加明确。在明确的层次划分下,担任同一层次的计算机教学任务的教师可以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沟通和探讨,丰富课程组织方式,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担任同一层次的计算机教学任务的教师,相互之间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的提升。
2.线上线下学习模式
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内容的状况下,不能进行自主选择,学习兴趣不高;第二,学习形式单一,长期依赖教师的课堂组织方式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差;第三,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不能及时反馈学习问题,学习问题不能及时纠正。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云平台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笔记本、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进入云平台。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线上线下学习,线下学习部分由教师进行引导,使学生理解基础概念和重点知识,线上部分由学生进入云平台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学生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先后次序的选择,在进行必修内容的学习后,还可以根据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对选修内容进行选择。对于同一内容,学生可以在云平台选择不同教师的课程,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交流。一方面,学生可以将学习资源下载到本地,进行反复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问题和学习作业提交到云平台。通过云平台学生可以有效利用计算机学习资源并且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质量优化
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学资源虽然很多,但是依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教学资源分布较散,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资源的获取;第二,教学资源质量差异较大,不同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采用不同的建设标准;第三,教学资源维护难度大,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云平台模式下,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集成在云平台,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和教师都可以随时通过云平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给出评价,区分具有较高学习价值的教学资源和较低学习价值的教学资源。由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更新速度极快,通过云平台教师更新计算机基础知识,让计算机教学资源能够跟随时代的步伐。在同一个平台下,通过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的不断更新,淘汰旧的教学资源和学习价值较低的教学资源,有效提高教学资源质量,避免学生走过多的弯路,提高学习效率。云平台允许多个学校使用资源,可以实现多校多人协同或者由专业人员进行资源开发和维护,避免了各个学校各自为阵,重复开发学习资源,节约了大量的资源维护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便于统一管理。
4.计算机基础教学云平台管理
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资源管理平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信息化程度低,消耗较大的人力资源;第二,资源组织形式散乱,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第三,不能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价。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云平台模式下,计算机基础教学云平台为教学资源提供了存储、计算和分布式处理的功能,较高地实现了信息化和自动化处理,不需要人力花费时间进行教学资源管理相关的重复性工作。计算机基础教学云平台按照资源分类进行存储,知识体系完整,层次划分清晰,功能模块化,随时可以进行模块的调整、添加和删除,管理机制更加有效。模块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云平台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资源的点击情况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同时,根据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以及计算机基础教学云平台中记录的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既有主观方面的评价,又包含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云平台客观的评价,形成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云平台的教学评价机制。计算机基础教学云平台的教学评价机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总结
计算机基础教学云平台实现了计算机学习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和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师组成教学共同体,学生线上线下自主学习,资源质量不断优化,云平台管理自动化。教师共同体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既有线下的知识讲解,又有线上的资源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知识的选择性学习,又有线上线下的交流平台。依靠云平台的优势,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云平台的教学模式,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云平台下构建教学共同体、学生线上线下自主学习、资源质量不断优化,从而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云平台的长久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员工;信息化能力;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高职教育向网络化、虚拟化、个性化方面发展。社会的信息化对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所需求的信息化能力与日俱增,入学新生的信息技术知识的起点也在不断提高。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带动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也在迅速地推广并有机地整合到学生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类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平台也在不断建设中,信息化日趋成熟,这对作为各个非计算机专业公共基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应当发挥高职教学就业导向的作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化能力与知识,其次,要培养学生优良的信息素养。以上这些因素都需要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内容和方法进行不断优化,要求计算机基础教学融入专业教学中,并符合企业对员工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帮助高职学生成为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合格从业者。
一、企业普通员工计算机应用能力现状调查
为了充分了解目前各行业对一般员工信息化能力的要求,且结合本校毕业生主要辐射范围,本课题组分别制定了《员工计算机应用-需求调查问卷》和《员工计算机应用-相关情况调查问卷》投到省内多个行业企业进行情况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中望建筑装饰设计公司在内的一百多家企业单位,同时为了使调查有更好的时效性,把调查对象主要定在了这些企业的新进岗位和初次晋升岗位人员,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主要由该企业人事部门选择较典型的岗位实施调查,由一位或多位熟悉该岗位的人员共同填写,让调查更有代表性。问卷一般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与回收。共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行业软件应用、操作系统应用、电脑硬件设备拆装、电脑办公设备、局域网络应用、互联网应用、开发设计应用、电子商务应用等9个方面,具体的细目和调查结果。从上述调研结果中,不难发现,目前这些企业普通岗位的对计算机应该能力的需求比较分散,呈现了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其实与我们选择调查对象时的随机性是有关的。这里要说明一点,虽然公共基础课程有为专业服务的重要性存在,但面对所有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共同修学的计算机基础,我们应更加注重各专业都应该掌握的通识性的教学内容,如果能在这些内容上提升教学效果,那将是最具有效费比的。同时也看到,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的三个方面,仍然排在所有应用软件需求的前列,依次是文字处理(97%)、电子表格(92%)和简报演示(90%),再结合调查中“要求采用何种办公自动化软件”项(office占67份,wps占20份,Iwork占3份),office系列占据了三分之二,因此得出需求居前的应用软件仍是Word、Excel和PowerPoint三者,因此教学上还是应该作为一项重点来抓。办公自动化软件以及能熟练进行系统基本操作技能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仍占据重要的位置,不容忽视。而熟悉本行业主要业务软件的使用方面按比例看仅次于日常办公和系统基本操作,也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与目前高职专业发展的定位也非常符合。
二、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内容设置
虽然不同的院校选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和课程名称不尽相同,有些也叫《计算机应用基础》或《计算机文化基础》,但其教学大纲基本是相似的。其中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示范高职院校,各类教学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中,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上可以说具有较为典型的代表性。下面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了解一下计算机基础类课程要求和内容设置。目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主要从课程目标要求和课程内容模块设计两大方面体现。
(一)课程目标要求
1.工作能力要求:具有良好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信息交流的能力;能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在升学、就业、职场等方面的竞争力。
2.技术能力要求:能够利用网络搜索和处理信息;能够在windows操作平台下对资料整理归档;能用word文档记录相关信息,并能设计宣传海报、通知、编写论文、制作简历、制作贺卡等;能用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能用PowerPoint制作宣传广告、制作汇报演示文稿、制作课件等;能用图像和视频处理软件进行简单的多媒体素材制作。
3.知识要求: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系统的概念;了解信息搜索相关知识;掌握网络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文件的管理、分类;掌握word的编辑、排版等操作方法;掌握工作表、工作簿的知识,掌握Excel软件的使用;掌握演示文稿的制作、演示;掌握图像和视频简单处理方法。
4.素质要求: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时地在计算机中对文件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对计算机中的文件进行统一、有效的设置;及时利用网络搜索最新的信息;具有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制作让人更容易接受的文档;利用office等软件进行文档处理时能够合理排版、节约纸张;利用office等软件工作时,能够选择恰当的素材和适当的颜色搭配等。
(二)课程内容设计
由于采用了项目化教学的设计,有许多模块内容混合组合在了不同的项目模块中。我们将其进行梳理分类后可以归纳为主要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软硬件模块、操作系统模块、文字处理模块、电子表格模块、演示文稿模块、网络应用基础模块和信息安全模块。将这些模块与企业对信息化能力的需求进行对比分析后,可以发现两者在内容的覆盖上有一定的重叠,但是吻合度不是很高。其中较为相似的内容主要是集中在电脑操作系统使用、软硬件维护、多媒体应用和办公自动化软件(主要采用office系列软件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应用等方面,而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有办公硬件设备、行业软件、多媒体设计、电子商务、互联网应用等方面。目前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内容设置有一些滞后,而更应引起重视的的是内容丰富程度方面差距较大,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这需要不仅从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上进一步增强,更要在授课时间上进一步增加以涵盖更多所需的内容。
三、对比分析及结论
关键词: 计算机文化基础 理论课和实践课 教学方法 新式教学设备
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如今计算机已深入应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显得特别重要。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教学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并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和探索方法。学好这门课,可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基础。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呢?我结合自己几年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大家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提高。
1.讲好第一堂课
第一堂课是展示课程内容的最重要的一节课,我认为第一堂课不宜讲太多内容,而且最好不要讲解概念。我的观点是第一节课多和学生聊一下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和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是计算机发展史,不要阐述概念,简单说一下计算机的出现过程,重点是现在生活中出现的计算机方面的新闻,尤其是有娱乐性的新闻和学生一起聊一聊,当然,聊的内容要提前准备好,最好是结合课本内容,把要聊的内容按章节部分串联起来,现在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很多,本身对计算机有一定了解,只要你精心准备,相信你聊的内容很多学生接触过或听说过,具体的原理不要着急解释,可以留下一句话:“具体原理我们具体讲,到时再给大家具体解释。”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后讲解埋下伏笔,让学生想去上下面的课。另外就是计算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讲解现在具体生活中计算机的应用,尤其是办公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以后工作中可能用到的计算机工具,这样能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对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渴望。
2.整合教学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应用软件及网络基础与应用等几大部分内容。其中教学内容非常多,而且知识点分散,但是往往每学期总课时并不多,比如我们学校一学期为72学时左右,其中还要有一半为实验课,完整的讲解理论知识是不可能的,而且理论课多为概念术语,直接讲解就会枯燥乏味,学生难免会对这部分知识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我们应该对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和调整。首先,在不影响理解和操作的情况下,一些内容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另外在授课顺序上作调整,把需要动手操作的课程内容提前,而把计算机基础知识放在最后,学生在前面上机实验的过程中也会对一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或产生疑问,比如文件属性和磁盘管理部分遇到的“字节”的概念等,带着问题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这样能提高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同时又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变教学方法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两部分内容应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首先是理论课,理论课的教学最忌“照本宣科”,这种原始的教学方法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代的教学一定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和实际生活结合。比如讲到软硬件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平时接触过的各种软硬件,由教师进行纠正和补充,讲到软件分类时也由学生提出,教师讲解,这样既能增加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常用电脑的学生有答对问题的满足感,让接触电脑较少的学生有发现不足而渴望知识的急促感。实验课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所以更加重要,但是也更难掌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层次不一样,而且往往差距很大,有的学生本身感兴趣而且接触计算机机会多,所以很多知识他们已经大致掌握,但是这部分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自满情绪,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师讲课时就不容易集中精神听讲,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平时接触计算机很少,对计算机有一种特别神秘的感觉,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不敢动手操作。这样就需要我们区别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这里我的经验是对学生进行分组。我通过与学生交流和出几道测试题测试了解学生的水平档次,然后进行分组,根据水平较高人数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平均,每组有至少1个水平较高的,最多有2―3个水平很差的,这样以后上机实验课就分组进行。课程内容设置采取任务驱动方式,也就是根据考试和实用需要,每次课布置相应题目,由学生先做,在第一次做之前,我先告诉大家:“计算机的各种设计都是人性化的,大家要敢于去猜操作,猜每一个操作会出现在什么菜单,什么位置。”具体开始以后,水平较高的要去使用多种办法实现,水平较差的则尽量先自己摸索着实现,实在不会则先在组内讨论,仍不能解决则向老师提问,在此期间教师应多转转,了解所有学生的处理情况。等所有学生基本实现所有操作在进行综合讲解,这时就不需要具体每一步都讲了,只需把学生感觉较难和没用到但很实用的操作讲解一下即可。这样,既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观念,又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而且有助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其独立求知与思维的习惯与能力。
4.合理使用教学设备
现在的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了,由最早的黑板写板书到使用幻灯片,现在大多数学校已经开始使用“教师机”类型软件,这样教师就可以使用教师机进行幻灯片讲解理论知识,牵涉到具体操作可以直接演示,进行试验时,可以设计好题目,直接通过教师机发送到每台学生机上,这样既方便操作,又能让学生有最直观的感觉,可以把感性和理性理想的结合起来。
以上就是我个人通过实际教学总结出来的一些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错,教学质量明显得到提高。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同仁指正,有更好的办法也希望各位指出,一起讨论进步,让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得到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04,(9):7-10.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244-01
1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1.1教材陈旧跟不上新技术
现在的计算机课程重视的是基础性和实用性两个方面,通过日常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将计算机的应用功能拓展到生活和学习中,指导日常生活。因此,高配置的计算机程序和高水平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要。计算机的基础知识非常简单,主要是汉字的录入、简单的文件处理、数据库基础等方面,特别是一些办公软件的学习,对于我们以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了解了互联网的知识,就可以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现如今,计算机的更新速度极快,而原来的教材却远远跟不上计算机的更新换代速度,这给当前的学习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所以教材方面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及时做好更新工作。
1.2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不一样
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个地方学生掌握的电脑知识也有所不同,一些经济发达的地方,家用电脑已经普及,因此孩子对于计算机的各种知识了如指掌,但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一些学生甚至没有见过电脑。因此,国家需要根据各地的发展情况,在小学的课程里就增设信息技术课程,保证孩子基本知识面的广阔性。到了高职之后,脑海里对计算机会有大体的概念,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能够得心应手,不会产生厌学情绪,这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
1.3教师的知识内容有待丰富和提高
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当前高职学校的基础课程,随着课程景的增加,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的计算机老师进行课程的教授,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把学生带入误区,甚至令其产生厌学的现象。而且,现如今,计算机技术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如果教师不定期进行充电,往往传授的是课本上的旧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误导。
1.4应试教学束缚着技能的提高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以考试为主体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很多学生把考试和分数看的很重。而且,在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也作为一种合格的考核形式,和毕业证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要提高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同时也要顾全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追求考试合格率。学生为了能拿到毕业证书,恨不得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做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导致了很多学生到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利用好计算机完成自己需要的工作,所以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一定的时间通过各种方式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就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基于上述现状,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2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措施
2.1计算机基础教学突出实践和运用
计算机是一种工具,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目的,是要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自己或者本专业服务,所以任课教师应当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的应用上。要突出实际动手能力,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上机操作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运用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这样对于基础不好的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增加兴趣,在实践中学会使用,对于基础好的也可以更加加深熟练程度。同时在实践中运用案例方式也可以让比较好的带着基础差的一块学习,增加学习气氛。
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其发展速度是任何其他一门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这就迫使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进行继续教育,更新知识体系。只有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治学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在教学中发挥高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保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继续教育成为教师工作中一项长期而必须的任务,努力创建一支高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未来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3注重能力培养,使用无纸化考试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通过考试或考查只能初步反映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不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计算机实际知识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通过采用无纸化考核方式,强化操作,通过操作过程给与考核成绩。
2.4紧贴计算机新技术发展
在选择课程的内容上面,由于学生的程度不一样,要注重基础性又要有先进性。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是一门为整个大学期间计算机应用,或者说为后续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学习打基础的入门课。所以,不仅要体现入门,而且要进一步深入,课程的设置内容的基础性是很重要的,这一部分内容应该相对稳定,应该是计算机课程的基础。
另外,计算机课程又是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计算机的发展和以及软件的更新换代都是非常迅速,但是,如果教材内容陈旧,学生不仅失去学习兴趣,而且实习也会遇到障碍,所以课程内容必须跟上技术发展,要适当增加一些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还有一些流行的优秀软件,使课程内容始终保持先进技术,这一部分的内容应该是不断更新的。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全国公办高校在非计算机专业中开设计算机课程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我校是民办大学,从创办初期沿用的也是这样的模式,我校在1998年成立了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开始向全体在校大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与高等数学、英语等大学课程一样,成为各专业必需的基础课程。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阶段现状
1997年国家教育部在“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简称155号文件)中,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
2006年9月,教指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根据我国计算机教育发展的状况进一步提出“大学本科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二是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计算机教学”,以达到如下三个基本目标:
(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2)具备利用数据库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利用的意识与能力;
(3)具备使用典型的专业软件(包)和工具来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十年来,我校积极贯彻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基本目标,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各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按照该文件的基本要求,我校在新生人学的第一学期讲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时数为64(理论、实验各32),主要内容为计算机系统组成、办公自动化软件、网络基础知识。第二学期讲授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时数为64(理论、实验各32),主要是根据专业的不同而开设的各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VFP等内容。后续计算机课程由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一般为涉及专业的应用软件,如会计软件、证券软件等。
目前,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表现在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地位有明确的界定和正确的认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和成功素质的培养;随着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教师队伍(含实验教师)的教学能力日趋稳定与提高,保证了计算机技术与各专业的融合及各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日趋强烈和多样化等。如何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加科学,更加符合教学规律,更能为学生就业成功提供基础保障并且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二、面向应用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
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有其基础性,而且还有其应用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必须反映计算机技术的迅速进步。几年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保持了与主流应用软件同步进行,例如操作系统的上机实验,从Win 2000到现在的Win XP;字处理软件由Word 2000到现在的Wool2003;电子表格由Excel 2000到现在的Excel 2003等;计算机布局也采用了局域网到因特网。
计算机技术基础(语言)课程根据专业特点分别讲授C语言程序设计和VFP程序设计,而艺术学院的学生主要是教授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在与先进水平保持同步的同时,我们从重视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力保实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而使所用的软件保持先进性。
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在充分考虑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处理好实践技能与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关系,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理论和实验课时为1:1,计算机基础(语言)课程的理论学时为32,实验学时也为32。为了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理论内容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结合在―起,我们尝试了将部分考试内容加入到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过程,并适当增加了部分晚间课时,有目的做相关例题。新加的课时主要用在二级考试相关知识的讲解。经过3~4年的努力,我校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从5%提高到目前的3%40%,取得了较大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理想模式之一。教师的教学只围绕―个目标进行,而学生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由浅入深,边学边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不断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计算机技术基础(语言)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无论采用哪种程序设计语言(C/C++,VFP或其它),都应讲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思维方式。应该说,相对传授知识来说,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对教师更具有实际意义。因此,从教学改革的长远考虑,要达到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的课程目标,还需要在培养学生思维上花更多的精力和更多的时间。同时,由于实跋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有必要增加实验学时,并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
三、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涵的初步理解
计算机基础课的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奠定一个较为宽泛的基础,并为某些专业课打下基础。该课程在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由于授课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因此,在课程的组织、内容的选取和授课的深度上有别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
从我们对09级新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大家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了解的程度很浅,有95%左右对计算机的认识与掌握仅仅局限在上网、听歌、看影视、聊QQ等,有3~5%接触过OFFICE但很有限,仅有极少同学了解程序设计语言。学生对系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很有兴趣,并希望学点专业方面的其他工具软件,如多媒体技术的相关软件。这些内容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同时还能使学生从―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和利用计算机,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虽然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很强的应用背景,但仍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并能使学生长期受益的内容需要教授。在授课中,我们不仅注意了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的讲解,而且努力做到“授人以鱼,更要教人以渔”,从而使学生能够终身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同时,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让学生自己体会和领悟到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应用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技术;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也适合非理工科的其他专业学生选修。早在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就明确提出了该课程是针对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理工类本科生设置的6门典型核心课程之一。它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硬件发展、熟悉硬件原理及接口技术的主要课程。
1课程现状和问题分析
根据教育部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三个层次”的教学思想,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由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微机接口技术等课程整合而来,因此自2006年以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一直延续着原有课程的体系。与此同时,计算机硬件在过去的50年里以摩尔定律(晶体管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1番)高速发展,以CPU为代表的计算机硬件更新换代十分迅速,新的接口层出不穷,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与学生成长和熟悉的环境严重脱节[1-2],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课程内容过于专业,教学要求和学生基础有一定差距。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微机接口技术等课程主要针对大三或大四学生开设,而以这两门课程内容为基础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主要面向大一和大二学生,目的是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由于面向群体不同,原有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过于专业,不适合计算机硬件入门级教学。
我们随机选取了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和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年之后出版(含再版)的5本教材。经过统计,3本教材以较多篇幅介绍Intel 8086系列处理器指令和接口结构,其中4本含有较多的汇编语言知识。然而,Intel 8086和汇编语言等知识对于低年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过于深奥和枯燥,非计算机专业低年级学生很难理解。
第二,课程内容过于陈旧,实验环节无法吸引学生们的兴趣。我们调研了国内多所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状况,课程实验方案主要包括两种,即结合计算机硬件实验箱和利用PC机进行拆装实验。
基于实验箱的课程实验往往以DOS、汇编语言、8255a、数码管显示和数模转换等实验为主,这些内容继承了微型计算机原理的实验内容,对于大一和大二学生来说,离他们熟悉的硬件环境较远,缺少趣味。以PC机为平台的计算机拆装类实验一般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具有一定吸引力,但计算机拆装较为浅显,与课程内容结合效果不足,不能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原理有深入理解。尽管如此,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将PC机作为入门级实验平台应是课程实验改革的方向。
第三,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性质使课程无法照顾到各专业的需求。传统教学和实验内容不区分学生的专业属性,对于理工科专业来说,课程实验难度较低,缺乏学习兴趣;对于非理工科专业来说,课程实验难度较高,无暇关注更深入内容。为此,课程实验改革应该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实验为基本实验和可选实验,因材(专业)施教[3-4]。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应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理念。结合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的实际情况,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教学改革内容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在充分调研该课程讲授现状的基础上,于2010年度开展了教学改革。核心思想是以克服学生对硬件的恐惧心理为目的,以计算机硬件经典技术和新发展为主要内容,辅助开放和自由的实验教学平台,重点在于改革课程实验内容。
基于上述思想,课程实验的改革从3个方面开展:教学组织、实验方案和实验场地。
首先,在教学组织上,我们增大了实验比例,占到整个学时的25%。同时,教学内容以“基本概念+基本部件”方式组织,如表1的第2-6章。例如,第3章内容为“存储系统与存储器”,其中存储系统是基本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抽象,需要课堂讲授;而存储器则是基本部件,可以采取实践教学,学生在实验中认识硬盘、Flash存储器、光存储器等设备,更容易将存储系统和实际硬件有机关联起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课程实验方案上,考虑到大一、大二学生对硬件的陌生程度,我们采取了“基本实验+提高实验”的模式。基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基本的熟悉,克服对硬件的畏惧心理。提高实验的目的则是结合某一章节内容,通过题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深入了解计算机硬件,部分候选方案如表2所示。
最后,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目的,依托学校的支持,我们建立了能够同时为120人提供实验的场地,并在课程授课期间同步向学生自由开放。
3课程实验改革实践
以北京理工大学2010年度的教学为实验样本,学生来源于大一和大二两个年级,共计122名,其中包含34名大一学生和88名大二学生。学生分布在36个专业,共12个学院,以理工科专业为主,如图1所示。该课程以全校公选课形式提供,限制人数为120人(额外2人为留学生),共32学时,包含8个课程实验学时。
结合课程实验改革内容,我们向全体学生发放了无记名调查问卷,全部学生提交了有效问卷,我们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反馈信息。
对于课程学时和实验课程学时问题,大一与大二学生的反馈建议如图2所示。由图可以看出,如果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学生只学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对硬件知识学习的渴望比较强烈,32个学时相对较少。如果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学生会比较有针对性地听课,32个学时较为合理。
图3给出了学生针对实验学时的反馈意见,横坐标是实验学时数,纵坐标是人数。可见,75%的学生们希望实验学时在8~11之间,即实验课时占到总课时的25%~34%。
针对一些高校开展的“计算机拆装”实验,我们对学生的支持度进行了调查。有100%的大一学生和98%的大二学生认为“计算机拆装”实验很有必要,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支持,实验效果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实验应该以学生常见的PC机及扩展实验组成,这就指明了该课程实验改革的方向。
由于实验场地建设等问题,本次教改实践让学生选择完成1项基本实验和1项提高实验。对于全部课程实验方案安排,请学生就欢迎程度排序,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在基本实验方案中,“计算机拆装”和“计算机硬件故障诊断”实验最受学生欢迎。此外,“操作系统安装”和“网络连通性测试”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实验也很受欢迎。从基本实验方案的设计初衷上来看,上述内容达到了预期效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并帮助其克服了对硬件的恐惧心理。
在提高实验方案中,“U盘高级操作”和“硬盘数据的恢复”与生活比较贴近,最受学生欢迎。此外,由于大部分学生是理工科类学生,从未来专业发展角度讲,“驱动程序设计”和“单片机开发”也得到了学生支持。这样的实验内容涵盖较多,在该课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概念即可。
而一些传统实验,例如“串行通信建立和测试”、“8086指令集实验”等,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说,这两个实验的专业性更强,但对于大一、大二学生来说,专业性强的实验不容易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规律,不利于学生克服畏难心理。
4结语
针对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结合北京理工大学2010年度教学改革实践,我们认为实验课时占总课时30%左右时的教学效果最好。在课程实验中,以PC机为主的硬件实验受到了学生欢迎。除了一些高校开展的“计算机拆装”实验外,更多实验得到了实践。从反馈效果来看,本文提出的实验方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注:本课程相关教学内容、教学课件通过互联网开放。
参考文献:
[1] 陈立刚,徐晓红,彭学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改革的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9):109-112.
[2] 樊友洪,邓韧,张敏.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 高教论坛,2009(2):75-77.
[3] 杨素敏,张政保,寇应展.《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0):38-39.
[4] 邹逢兴. 关于创新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4(2):81.
Innovation in the Experiments for Computer Hardware Fundamentals
SONG Tian, LI Feng-xia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