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1: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交流沟通机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双导师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
作者:刘召山1,李焕荣1,张均燕2(1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广州;2福州大学,福建福州)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在我国导师制最早应用于本科教育。1991年我国正式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快速。2009年起,我国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之若干意见》中提出“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为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要求,以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为代表的研究生教育积极探索培养模式改革,双导师制在我国逐渐推广,有力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
一双导师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培养目标及定位要求
mba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两者的结合,在培养上强调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目标人群定位为高层次管理人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贴近企业,契合多元化市场环境,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校内外导师之间的协同。
(二)培养过程的实践性诉求
基于培养目标实践性的需要,在培养方案设计上和培养过程中的授课、实习实践、论文撰写等环节需要结合管理实践。而校内导师更多以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学术素养的师资构成,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来自企业的管理经验丰富的实践导师介入,进行联合培养。
(三)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
大多数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入学前已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他们在学习需求上,不仅关注系统的理论学习,还需要寻找解决他们在实际管理中遇到问题的方法,提升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校外导师的参与。
二双导师制实施存在的问题
在双导师制实施初期,抽样调查的14所全国重点高校主要以单一导师制为主,实施双导师制的院校比例为29.10%。2013年以后,双导师制在全国232个MBA培养单位中普遍展开。双导师制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培养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一)协同培养理念亟待更新
高校校内导师队伍主要在学术型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他们更多以传统的重学术、轻实践的理念为主,在授课、实践和论文指导上与校外导师的实践性理念结合不强。大多数高校以校内导师培养为主,没有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协同培养的作用,缺乏协同培育理念。
(二)沟通交流机制不畅
在双导师协同交流上,未形成科学系统的交流机制,校内外导师的沟通渠道没有完全打开。双导师在象牙塔和社会之间身份没有完全打破,双方的互动性不够。特别是在校内导师所带的学生存在多个校外导师交叉的情况下,校内导师匹配不同的校外导师指导不同的学生,在具体的协同培养交流上,增加了难度。
(三)校外导师的积极性相对低
在双导师制度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条件下,校外导师以兼职受聘形式承担高校工商管理硕士实践指导职责。对于校外导师而言,由于本单位工作约束、合作高校在职责和时间要求、学生具有多元需求、缺乏有效沟通机制等阻碍,在课程、实践与论文的指导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容易错位和异化,造成校外导师的积极性逐渐降低。
(四)协同培养模式流于形式
双导师培养模式是一个高校-企业-学生与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之间建立的纽带,涉及多方参与。在实施过程中,任何一方的不作为势必造成协同培养机制无法形成闭环。在实际的运行中,有些环节不能完全落地实处,主要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难以参与到部分环节,易形成挂名的形式主义。
三双导师制建设策略
(一)树立双向协同培养理念
在其培养理念上,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通过企业参与课程授课、论文指导、实习实践和项目研究指导等,了解企业和学生需求。校外导师通过参与培养环节,将企业的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系统的将理论成果与社会实践经验相结合,助推高校人才的培育,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高端人才。
(二)构建多元化沟通机制
1.合作单位定期开展交流
高校应定期与企业合作单位共建联合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协议,定期在培养方案的设计、具体课程的授课计划、学生论文指导、实习实践事宜上建立官方交流机制,依托单位间的交流,对所联合培养方面的问题建立长效交流机制。
2.双导师间进行不定期交流
指导同一个学生或一组学生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可以进行不定期交流,对共同的学生进行联合培养指导。构建交流平台促进校内外导师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学生为纽带开展活动
针对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交叉培养的学生,通过以学生为纽带,开展学术沙龙、专题讲座、校内外导师见面会等活动,以灵活的形式就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进行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校内外导师与学生可以自由构建QQ交流群、微信群等。通过信息技术达到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交流,解决双导师培养因时空限制不能方便及时交流的问题。
(三)调动校外导师的积极性
1.明确校内外导师职责
通过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双导师制度,通过培养单位与联合培养单位共建研究生示范基地的形式,构建教师共同体,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职责以及在指导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上的各自职责,建立科学的聘任制度。通过对校内外导师的各自职责分工,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责、权、利,理顺机制,契合校内外导师及学生的需求,鼓励校外导师积极参与。
2.健全激励机制
对校外导师的荣誉权、知情权、参与权和获得报酬权等做出明确规定,加强协同。通过专业学位副教授职称,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管可以取得专业学位导师资格,激励校外导师积极参与到高校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的指导过程中。在理顺制度及运作机制的基础上,进行实时动态调整,健全奖惩机制,沉淀适合联合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导师,授予荣誉称号等,调动其积极性。
(四)加强培养过程的协同合作
【关键词】 组织 观念冲突 团队合作 机制
一、当今组织的新特征
1、变革速度加快
近百年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科技进步的速度以几何级数加快,并将会继续这一趋势。科技的迅猛发展的关键不仅在于拓展了科技疆界和组织范围,更最终影响和改变了组织变革,使组织之间、组织与外界之间的互联性不断增强,由此加快了组织的变革,加快了知识的产生,为创新带来更为有力的组织氛围,而这一切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前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
2、互联性增强
当今组织不仅在速度上受到科技变革的深刻影响,科技创新和组织互联性的增强,也使组织参与者的多样性不断加强。当今的组织不仅凸显了在地理上的扩张和多个利益攸关方影响的扩大,而且更有一个趋势:权力的扩散。正如整个世界的形势一样,由于正在发生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实力转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曾占据优势的西方价值观越来越与东方价值观相适应。这使得整个世界的权力在呈现不断扩散的趋势。在经济和组织领域也是如此。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和不断拓展,使得世界经济连为一体,不但增加了组织之间、组织与外界之间的互联性,而且使得单个组织的影响力不断下降,组织自身的权力结构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呈现扁平化趋势。
3、多样性
当然,由于地域和组织的互联性不断增强,范围得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多样性世界的建立,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会发现组织缺乏共享的价值观,特别是在种族、宗教和其他紧张局势加剧时尤为如此。对于人性的本质、道德理性与道德直接的关系以及现代制度的支撑作用等问题缺乏共有的认识,很可能会激化价值观与道德理念领域的冲突,使得现实中创建共享的价值理念更为困难。这些因素促使组织在观念与价值观等更为深层的领域更加多样性,而不是仅仅组织形式与组织结构等表面的多样性,组织观念与精神内涵的多样性成为组织多样性的根本。
4、脆弱性
所有的这些不断加速发展的潮流——速度、互联性、多样性——正在催生组织的全新形式,使得组织更加复杂化。在当今的组织里,关键的挑战是如何把握组织的复杂性。当然,整个系统越复杂,系统发生故障的危险就越大。如果审视当今组织的管理系统,就会发现当今组织系统的脆弱。由于系统互联性的增强,由于组织和外界事态发展的连带效应的增强,任何一个微小的事件都会给整个组织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特别是,速度、互联性和多样性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无论组织系统表面的特定要素是否得到修复,一旦出现爆发点,整个组织系统就会崩溃。
二、组织观念冲突的来源
1、多元化与多样性
科技进步使得知识成指数式增长,使得世界上各区域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消失,使组织之间、组织与外界之间的互联性不断增强。科技突飞猛进本身也拓展了科技疆界和组织范围,使得新知识和新潮流的传播和扩散变得更加容易和迅速,也为各种创新和思想的产生营造了土壤,也加快了更替的速度,由此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和丰富了人们的知识,使得思想和文化更加多元化,人员构成更加多样化,同时变化的速度更加快,这些都最终影响和改变了组织变革和发展,使得组织员工的观念冲突变得越来越普遍,并对组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多元化的加剧,特别是文化多元化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思想空前开放,各种文化思潮与观念的传播和扩散更为普遍;加上多样性不断丰富,不但组织环境变得复杂化,组织内部员工也变得丰富化,这一方面带来创新的组织环境,另一方面也为组织观念冲突创造了条件。这些因素成为组织观念冲突的主要原因,并使当前的组织员工观念冲突的问题表现出更为频繁和加剧的趋势。
2、利益认知的差别
组织的许多问题都和组织利益必不可分,组织员工的观念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此有较大的关联。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组织也意味着价值观的复杂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共享价值观的缺乏便会导致组织员工在价值观念上的冲突。特别是面对重大的组织变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以及组织员工利益分割等和价值观涉及较为密切的问题时,组织员工的价值观念的冲突表现的尤为剧烈,并由此传播和扩散到其他方面的观念冲突,给组织带来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使得组织的冲突加剧。
3、快速变化的冲击
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的变革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了人们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由于人们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速度不同,造成了人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形成巨大的差别,从而导致组织员工的观念冲突。
另外,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层出不穷,事物的更新和新事物的出现更为频繁,由于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过去的经验千差万别,看法也会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从而造成观点的不一致,甚至观念的冲突。差异性和变化速度的加剧是形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
4、逻辑基础的差异
逻辑是人们进行推理和思考问题的基础,在不同的逻辑框架下,具有完全不同的推理过程和思考思路。但不同群体的人具有不一样的逻辑基础。犹如中国人有中国人的逻辑,西方人也有西方人的逻辑,用中国人的逻辑解释西方人的行为,或西方人的逻辑解释中国人的行为,皆有不通。其原因在于他们的逻辑构架不同,逻辑思路不同,逻辑元素不同,推导同样的问题,结论也难以相同。就像商人的逻辑在于金钱性的利益,政治家的逻辑在于权力的得失,而音乐家的逻辑在于音符,画家的逻辑在于色彩等等。这些构成不同观念相互冲突的逻辑基础。
由于当前组织员工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科技变革的瞬息万变,使得组织疆域不断拓展,组织范围得以迅速扩大。现在的组织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由于组织系统内不同群体员工之间的逻辑基础存在诸多差异,由此导致的组织员工观念冲突也逐渐增加。
5、组织交流的滞后
组织观念冲突化解的根本途径在于组织的充分交流,从而使得组织员工在某些具有严重分歧的方面达成一致,或取得谅解性的合作。当前许多组织对于组织内员工的观念冲突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于组织员工观念冲突的化解更是缺乏应有的意识,使得组织内的交流机制十分不完善,组织员工的交流较少。这一方面未能解决现有的观念冲突,另一方面随着观念冲突的累积,组织未来的员工观念冲突必将进一步加剧。
三、构建和谐的组织团队合作机制
解决现代组织变革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观念冲突的问题,进而建立和谐的团队合作机制,其首要的问题是必须认识到当前科技变革所带来的组织生存环境的蜕变,进而为化解组织观念冲突对团队合作带来的挑战铺平道路。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和谐的组织团队合作机制,适应组织的变革和发展,并赢得未来竞争。
1、构建多元文化组织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世界,组织必须承认这一事实,并接受和适应这一事实。科技带来的知识爆炸性的增长,拓展了整个世界的疆域和人们的认知范围,使得各种新事物、新文化以及新的时尚和潮流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也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特别是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不同信仰的人们汇聚在一起的时候,更是如此。
当今组织为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求,必须雇佣来自全球的优秀员工,为组织所用,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本地化战略。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员工之间存在观念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为化解组织观念冲突,构建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组织文化势在必行。犹如美国社会一样,多元性的组织文化必须具有包容性,允许不同文化的存在,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发掘不同文化结合所蕴藏的创造力,并加以利用,为组织带来革新,推动组织的跨越式发展。
2、创建冲突协调机制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与全球化的日益加剧,组织的疆域和范围得以大幅扩展,组织的互联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不断加强,导致组织不断增加的脆弱性和观念冲突的普遍性。组织员工观念冲突的化解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而组织员工观念冲突化解的关键在于创建全面的组织冲突协调机制,让组织员工的观念冲突在协调机制的框架内得以解决,消除其不良影响的扩散。
冲突协调机制的关键在于一套完整的问题解决机制,以及定期和全面的组织员工交流机制,它的目的在于增加组织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促进各种观念的交流融合,并在不同观念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增加组织的创造力,开拓组织发展的新思路,形成组织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氛围,带来组织发展的新气象。
3、加强组织内外交流
组织员工观念冲突来源于不同观念的立足点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观点和分歧。化解组织员工观念冲突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强组织内外的交流与沟通,交流与沟通是达成共识和谅解的根本途径。
一方面,组织要加强内部员工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与交流,组织员工知识的丰富、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开放对于他们理解和接受新的观念至关重要。另一方面,组织内部员工之间也要加强交流和沟通,通过交流与沟通加强彼此的了解,促成可能的谅解和合作。因而,组织必须建立可行的内外交流和沟通机制,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提高组织员工的思想开放程度与新思想理解能力,使得组织内部的观念冲突消失于无形之中。
4、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事实上,很多问题冲突的来源是利益的问题。组织观念冲突虽和组织利益的问题相关度不高,但通过合理的组织利益分配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组织观念冲突,为组织改进赢得时间和机会。
组织利益的分配的着眼点必须在于公平性与合理性。员工工资与福利待遇必须和他们的绩效和贡献机密联系在一起,在组织内形成和谐竞争的氛围,而不是恶性的冲突。同时,组织员工的利益分配要增加员工的参与度,让群众对于利益分配有一定的发言权,在此基础上各方协调的、长远的利益分配机制,着眼于组织的整体发展和组织员工的长期利益。
5、建立虚拟组织团队
由于现实交流与沟通存在诸多的不便和条件性的限制,特别是在虚拟经济和网络办公迅速发展和生活节奏急剧加快的情况下,组织员工主体性的交流与合作机会不断减少,以及组织员工的分布区域范围大幅扩大,现实工作环境与组织关系的不断复杂化,使得组织员工之间的现实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
虚拟组织团队是网络经济背景下开展合作的组织创新形式。一般通过构建专用的网络平台进行成员间的交流和协作。构建虚拟化的组织团队有利于利用现有的科技增加组织员工交流与沟通的渠道,提高交流和沟通的效率,跨越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使跨地域交流和即时交流成为现实。同时,虚拟组织团队交流能够消除不同员工在现实交流中的顾忌和紧张情绪,使交流和沟通的内容更加广泛和深入,也更加真实客观。对于团队合作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1缺乏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对于继续教育的宏观解读,其范畴远广于狭义的继续教育,这就需要对从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到科研骨干再到普通科技人员多样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分梯度培养,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使培养更有针对性,更富成效性。现阶段,缺乏这种分层次、分类别的继续教育体系。
1.2在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较难的前提下,缺乏高效的本土培养机制继续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但对于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较难引进的现状,建立高效的本土培养机制是弥补紧缺人才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本土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熟悉本研究院所的情况,沟通实时有效,团队的磨合期短,且具有代价小、收效快、回报高的优势。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本土培养机制。
2浙江省农科院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探索总结的四种模式
在认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矛盾后,浙江省农科院在探索实践继续教育模式的课题研究中,根据院情摸索出4种具有浙江省农科院特色的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总结和提高。
2.1以学历教育为平台,促进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十一五”以来,浙江省农科院科研人员的引入基准为博士毕业生,这使得现阶段的学历教育解决的是部分来院时间较久,在课题组从事专业研究已有5年及以上基础,并在所从事专业科研工作中遇到“瓶颈”,且明确自身在专业领域内的弱势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类人员在选择学历教育时会较有针对性地选择高校或研究院所,继续教育目的明确,希望通过再教育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浙江省农科院文件规定:“职工学历(位)教育,要求报考学校必须是国内有知名度的高等院校(进入国家“211”工程)、科研机构和联合培养单位,且所学专业必须符合当前所从事岗位发展要求。”
2.2以课题组长培训为载体,建立共赢发展的互学模式每年举行不同主题的课题组长培训,建立课题组长定期互学的交流平台。以2011年的课题组长培训为例,培训紧紧围绕“提高团队管理能力,完善激励机制”的主题,分三项议程展开。先由数字农业研究所特聘所长,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张明华教授作了“真诚沟通、共赢发展”的报告,报告从互动游戏开始生动地说明了课题组成员间沟通的重要性,阐述了作为课题组长应该如何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并通过案例,提出课题组内进行有效交流的准则。张所长同时介绍了科研项目管理的科学方法,结合实际提出了包括目标制定、计划管理、资源分配、进度管理、风险管理和后期管理的项目过程管理的建议和方法。然后,院长陈剑平作了关于“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标准化研究所建设步伐”的报告,通过参加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监督评估工作的切身感受,从对专项监督评估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着手,深刻分析了专项执行过程中在宏观决策、课题组实施和组织管理等三个层面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最后,所有的课题组长围绕会议主题展开自由而热烈的讨论。
2.3以国际合作交流为媒介,推进“请进来,走出去”的互访模式浙江省农科院先后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丹麦、乌克兰等国家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并搭建起了实质性的国际交流平台。以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为例,纽卡斯尔大学在植物发育和抗逆生理研究方面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长期致力于抗逆生理,果实和种子发育,营养物质的运输和分配,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实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08年,浙江省农科院与之合作共建“作物改良研究中心”,积极促进改良作物对环境变化适应性的研究。中心旨在促进项目研究,开展人员互访、交流和学习培训。建立至今,外方已有6人次来院进行学术交流,中方已有1人于2011年获全额奖学金赴纽卡斯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位科研人员先后赴澳大利亚进行为期3~6个月的短期学术访问。
2.4以学术交流为“孵化器”,薪火相传扩大交流2008年,浙江省农科院成立了奔腾人才协会,在以协会为单位开展各种学术讲座的同时,也以学科组或不同学科组自愿组合的形式,开展学术和思想交流。以人才奔腾协会植物科学分会为例,分会邀请2位受院奔腾计划资助出国交流访问的培养人员分别为大家作报告,介绍他们各自出国访问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心得体会。一位博士就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访问期间借助该校在普通豇豆上的研究优势,在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长豇豆遗传图谱、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交流;另一位博士就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交流访问期间,利用该校独特的DarT分子标记技术,在大麦遗传图谱和品质性状QTL定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交流。同时,利用现有院内各个学科专业和技术领域的博士人才资源库,组织“现代生物技术基础知识培训”,每位博士就自己所熟悉领域的某一项技术作一场学术报告,报告要求主题明确,技术解读清晰,实践指导意义强。要求相关和相近领域的科技人员都参加,旨在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互学补漏的效果。
3推动省级农科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建议
继续教育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发展战略,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农科院虽开展继续教育多年,但仍缺乏系统规划、规范管理、有效监督和持续投入。农业主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个特殊功能使得省级农科院的继续教育工作开展,除了自身在机制上秉承优良传统创新机制外,在国家及省的层面也要从公益性的角度重点考虑给予扶持。
3.1分层分类,形成多渠道的继续教育模式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单位为主体、个人和社会力量共同投入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确保继续教育经费落实到位。要从实际出发,将继续教育经费投入到重点项目、重要领域,最大化发挥经费使用效益。
3.2高端引领,建立完善继续教育工作体系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继续教育的工作职能,把继续教育放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在部署人才工作时,同步考虑,统筹安排。要让专项培训、学术交流、国际访学等充分发挥效果,指导各学科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同时,可以发挥省继续教育协会的作用,定期研究问题、沟通情况、强化管理、相互协调。
基金项目:教育部“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互联网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影响研究――基于‘互联网+’对教学方式的影响视角”(编号:JYKY0725),主持人:熊向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84-05
呼包银榆经济区地处我国鄂尔多斯盆地腹地,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的榆林市等13个盟市,是沟通华北和西部地区的重要枢纽[1],是我国北方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北方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12年,《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2020年)》批准实施,明确指出呼包银榆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建成国家综合能源基地、转型资源型的地区经济、开放内陆型经济。该经济区的建设为新一轮西部深化战略合作带来了新机遇,给经济区内13个盟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2]。呼包银榆经济区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大量优质石油天然气资源、煤炭资源、电力等能源资源,产业特色鲜明,是我国重要的现代化煤炭生产示范基地。
按照国家的总体规划,呼包银榆经济区将协同发展、一体推进,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发展实力,必将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机制的研究有利于经济区职业教育的合作[3],推进该经济地区的文化交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开展整个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一、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机制的特征与内涵
职业教育合作机制的制定有助于进一步规范职业教育合作行为、重新分配资源、互惠合作、互相促进、相互依存,具有重要的意义。合作机制建立的前提是控制合作行为结果,并且在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基础上制定一定的行为规则和程序机制[4]。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机制正是以此为依据,在西北大发展这一特定背景及特殊的地域中产生并且发展起来的。
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主体、内容、范围和形式多种多样,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是一种合作网络,即利用各地区的不同的特征,如生源、师资、科研水平、硬件设备等方面相互作用,对于职业教育资源的重新调配,使各个成员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发展,最终优化调整、合理分配。合作共赢是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机制的特点,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机制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体化的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网络。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特征如下。
第一,合作成员的多元性。合作成员有政府部门,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还包括金融行业等各类行业组织。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合作主体,主要表现为政府各相关部门、相关的行业企业、职业技术院校等单位。
第二,合作模式的多样性。职业教育的合作模式一般可分为三种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合作;以市场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合作;以人脉关系形成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以政府为主导的合作模式,因为其合作目的明确,并且政府在其中大力推动与协调,所以一般合作持续的时间较长。以市场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合作,因受市场的因素影响比较大,它会随着市场资源及市场控制等因素的变化而随之变化。而以人脉关系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合作,其特征是稳定性不确定,这取决于人脉关系的变动与否。
第三,合作内容的丰富性。合作内容包括生源、师资等相关资源的互换;教学设备设施、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的协调共享;数字化教学信息等网络资源的交互使用;课程建设、科研创新、学科及专业建设等教科研资源的合作共享等方式。目前,在合作内容上,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主要表现在招生方面的合作较多,而在师资、管理、教科研及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涉及较少,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进一步加强[5]。
第四,合作目的的双赢性。合作成员通过重新整合资源要素,合作效益在合作后合作的各方最大限度地获得更大效益,共同促进双方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无论是哪一种合作途径,合作的目的就是合作后其成本降低,也就是其收益减去成本后,纯收效大于不合作或不竞争的效益,得到的纯效益,由此产生合作剩余价值。这就是积极推进区域合作的目的所在,即总体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共赢。
第五,合作本质的优化配置性。职业教育与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紧密,其经济性与教育性特征明显,根据地方区域社会发展的地域性资源优势、办学水平的高低、师资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属性。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应充分发挥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在人力、物力、科技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使经济区13个盟市之间通过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和办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这也是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的本质所在。
二、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机制建设的主要作用
建立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机制就是在呼包银榆经济区13个盟市,发挥其资源、交通和文化交流的优势,优化整合经济区13个盟市的教育教学资源和科技创新资源,将职业教育、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训有机地衔接,建立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模式。通过多样双赢的职业教育合作模式培养不同类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楹舭?银榆经济区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繁荣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提供资源优势互补信息的作用
呼包银榆经济区的13个盟市的资源、教育、科技、人才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深入需要全面准确的信息资源。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机制的意义主要是为区域13个盟市提供各方需要资源优势互补信息的功能性作用[6]。其二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机制进一步促进信息交流,为成员单位提供所需要信息。其三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机制将进一步创新参与成员的合作模式,推进参与合作主体间的信息互通,更有效的降低合作成本。其四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机制将充分发挥潜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推进作用,即通过提供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示范,为区域合作主体提供科学合理的合作交流的相互认知,从而影响区域合作主体职业教育合作战略的选择。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机制可以提供信息共享使得合作的不确定性降低,从而促进教育合作的发展。
(二)具有驱动和协调不同利益的作用
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机制的运行原理是参与合作相互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机制的基本功能就是进一步推动参与主体的共同作为,以实现促进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的共同深入推进。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机制有助于合作多方的共同发展,合作机制的建立标志着各参与成员间利益格局的形成,其互为利益性决定了参与成员间利益的实现是一个共生共存的相互发展影响过程。这样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机制就具有驱动或协调不同利益的作用,并影响参与成员间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合作模式选择,进一步激活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的持续高效有序运行。
(三)实现合作主体间互惠互利的作用
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机制是区域参与成员间相互利益关系的反映,标志着区域参与成员间相互利益关系的存在,其本质是对区域合作成员间相互利益均衡及相互利益增长的确定。机制决定合作效益的大小,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科学高效的合作机制同样也是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机制发展的关键。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机制与参与合作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就反映了科学高效合作机制在区域参与合作成员间发挥重要作用,表明职业教育合作机制是实现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有效手段,这就充分说明,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机制即可以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实现,并且还可以推动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成员间创新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促进职业教育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使呼包银榆经济区的13个盟市通过参与交流合作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共同目标。
三、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的合作模式
区域职业教育优势资源重置,有助于实现区域合作成员的优势互补、补偿区域合作成员的劣势、形成了各职业教育合作方相互影响的局面。从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推动方式的不同,将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划分为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合作模式和以自由结合为主要方式的合作模式。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合作模式
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合作模式中,合作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实现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共享。政府为合作各方提供经费、地方政策如减免税、行业支持等方面的保障,院校、行业、企业等执行者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在这一模式中起的作用比较重要,其主导地位比较明显。在合作过程中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组织院校、行业、企业等组织机构积极开展区域职业教育的合作交流,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突出政府教育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政府的教育综合竞争力。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合作模式主要用于涉及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发展宏观层面的区域间职业教育的合作交流,用于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的区域或跨区域职业教育的合作交流[6]。政府通过其强制力并有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主体之间积极协调开展合作交流。
(二)以自由结合为主要方式的合作模式
在以自由结合为主要方式的合作模式中,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参与主体为了寻求区域内的协调发展,自发或自觉开展的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由此实现优势互补、双赢互利的目的。以自由结合为主要方式的合作模式主要用于具体的区域职业教育项目。对于不同区域的职业教育合作,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正是如此。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参与主体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择合作交流对象,开展区域职业教育的合作交流。如职业院校与职业院校、职业院校与规模企业、职业院校与科研机构以及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与其他教育合作参与主体之间开展的联合培养职业人才、合作办学、技术开发、科研联发、成果转让等[7]。在以自由结合为主要方式的合作模式中,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而是通过法律、法规及政策来协调和影响职业教育合作参与主体的合作交流行为。
四、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的实现过程和机制保障
(一)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的实现过程
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是由多环节多因素组成的一个复杂过程,实现过程大体上划分为四个阶段:
1.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准备阶段。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参与主体具有通过合作谋求更大更好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存在劣势,全面了解参与合作其他主体的教育资源、科技创新、师资队伍及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等情况,切实做到知己知彼,为区域职业教育的合作交流奠定基础。在准备阶段重点要在合作范围内选择出适合的区域合作交流对象,对于院校而言,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教育发展的规划与前景,各合作方的资源、科技力量、地方区域特点、文化氛围等诸多条件因素,为进一步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2.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确定阶段。区域合作参与主体通过相互协商等方式,参与合作主体间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各自的参与合作意向有了更准确的认知。确保区域合作方交流合作内容清晰、目标明确、有原则性,且具有相应的保障措施以确保合作的可靠性与持续性。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参与主体间要坦诚相待和。签订合作交流协议要具体明确合作交流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及合作交流预期效益分配方案等,进而实现合作双方的互利共赢。在区域职业教育的合作目标、合作原则、合作?热荨⒃て谛б娣峙浼昂献鞯谋U洗胧┑确矫娲锍晒彩兜幕?础上,签署正式合作协议。
3.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执行阶段。区域合作参与主体要严格按照合作协议履行义务和职责,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将合作协议落到实处。合作交流中,各区域合作方需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制定改进措施,积极协商、信息共享、反馈落实、确保合作交流的成功。逐步构建区域合作的组织机构,为合作交流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8]。如果合作交流协议得不到具体落实,就会影响合作双方的信任,就好导致合作交流的失败。所以,在合作过程中需要确保交流协议落实情况,并对此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和决策机构,保障项目的完成。
4.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深化阶段。区域合作参与双方在建立比较稳定的相互信任和互利互惠关系基础上,要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寻找开展新的合作交流项目。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各阶段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合作过程逐步深化发展。但是,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实际工作中,其中的一个阶段可能与其他几个阶段同时发生,相互影响,也可能是每个阶段单独发生,有序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相关组织机构有可能在合作之初建立, 也有可能直到合作交流结束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
(二)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的机制保障
当前,在地方政府和政策制度的推动下,在合作成员的积极参与下,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进行了相互信息交流与探究,也有部分合作参与成员进行了职业教育专题和职业教育师资、生源及教学资源的合作交流。但总体来看,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的程度还不够深入,合作交流过程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要实现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的深度发展,必须要建立有效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机制保障。
1.建立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的责任机制。在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的过程中,合作参与主体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院校或行业企业,不同的参与主体通过选择不同的合作模式决定对合作资源重新配置的方向和数量,决定合作交流所取得的效益[9]。在此过程中,政府将发挥积极驱动作用,院校或企业将发挥基于市场的主动调节作用。政府的主体责任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要制定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目标,在呼包银榆经济区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安排部署和督查落实。二是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教育调控政策制度,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的合作交流。三是政府要搭建区域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区域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四是政府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健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规则和政策制度。而院校和企业的主体责任主要表现在:一是院校和企业基于比较利益的原则,通过行之有效的实施途径,充分利用区域优质资源进行区域之间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建设、服务地方等教育教学的合作交流。二是院校和企业基于规模经济利益的原则,充分利用区域教育教学资源优势,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合作办学,实现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的规模效应。三是院校和企业在自利性和利他性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共享、积极发展,形成合作的资源规模化、品牌规模化,促进特色经济的发展,提升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打造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职教联盟,资源共享、转化成果,促进就业、师资、生源、教学信息化的深化合作,推动地域经济的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链。
2.建立呼包银榆经济区职业教育合作的沟通协调机制。沟通协调是合作的基础,而原则和规范是合作长期进行的保障,区域职业教育合作也是如此。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过程中要确保三个规范性原则:一是区域合作双方遵循互利共赢原则。这是区域合作发展存在的根本。二是区域合作双方遵循政府与市场分工原则。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发挥政策制度的保障作用,以及在区域经济、人文环境等领域提供规划、营运组织及管理等服务职能。三是区域合作双方遵循法制化原则。区域合作规划的加强,计划执行力的增加是区域职业教育合作进一步发展的保障,其进一步的实现则需落实到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和行政法规,即要实现行政、立法、司法体系相互间的制度性协调。
信息的迅捷传递及有效沟通机制的建立对于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各方都非常重要。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整个过程离不开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信息对称性的程度决定了其合作实现的深度。因此,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方需要开放其信息空间,以实现其信息对称性,这就要求不同区域合作参与成员尽可能公开各自的优势资源、科技创新、经济教育政策及相关措施,通过区域合作信息网络、传媒宣传和其他各种区域合作信息平台,促进区域间相互传递信息和沟通交流,实现优势资源和信息共享,进一步增强政府、院校、企业在区域合作交流方面的可预测性,进一步增强区域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我县积极创新探索建立“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协作”机制,联动推进沱江、涪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进一步加强跨界河流治理,共同维护跨界河流的正常水事秩序。
一、联防联控机制建立情况
为加强跨区域河流管理保护合作,建立完善沱江、涪江流域联防联控机制,我县与…签订了《……河长制跨界合作协议书》,与…签订了《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管理保护合作框架协议》,与…签订了《全面推进…河河长制工作合作备忘录》,加强了对接合作,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治理工作,形成“河长推动、区域联动、上下互动、部门协作”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同时全面加强部门与乡镇、乡镇与乡镇之间的联动协作,共商解决重大问题,把“分头治水”转变为“联合治水”,切实形成河流管理保护合力。
二、联防联控机制运行情况
(一)进一步深化联合执法机制。围绕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监管的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建立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县内多部门联合执法力度,同时与…、…、…等县区多次切实开展好联合巡查,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
(二)进一步深化信息共享机制。我县与…、…、…等地河长制办公室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渠道互通水环境质量监测信息、水、雨情监测信息,定期或不定期会商雨情、水情和水环境保护工作。共同探索建立流域治理方法和模式、环境管理与监督、流域水文信息、技术人员交流等方面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实现信息互通、情报共享。
(三)进一步深化联席会议机制。我县进一步加强与市级相关部门的沟通对接和与…、…、…等地的沟通协调,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领导和相关业务部门参会,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工作会议”,坚持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的工作原则,总结联动情况、交流工作经验和部署下步工作,研究解决关系到流域生态共建共治的重大事宜。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进一步落实跨界河库水污染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加强污染防控,大力整治环境安全隐患,积极组织开展跨界河流联合巡查,探索开展环保联合执法,进一步强化各级各部门职责,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和监督,努力营造全民治水护水的浓厚氛围,共同抓好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工作。
>> 中国互联网治理的机制 当家园共育遇上互联网 微软应首先创建互联网文化 上海创建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 创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管理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中式快餐品牌创建策略 互联网渠道类型与管理机制研究 互联网企业舆论危机公关处理机制 中外互联网对话的机制与立场 互联网时代的民意表达机制 中国互联网治理模式与机制探析 互联网社会:信任机制的转型 论互联网侵权中的公证机制 互联网增值业务认证机制的模式分析 从“互联网+”透视科技体制机制障碍 互联网众筹的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价格制定的影响机制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机制研究 浅析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其防范机制 “互联网+旅游”驱动机制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我园门户网站首页包括园所概况、园所动态、教育科研、德育之窗、师幼风采、安全保健、在线咨询、院长信箱栏目,在主页面还增设了通知公告、校园之星、报名指南、每周食谱、园所园貌、新闻快递菜单。家长登录网站查询,可以初步了解幼儿园的基本情况,看到幼儿园的动态公布,及时了解幼儿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看到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如,点击“每周食谱”菜单,可以看到导航有一周食谱、营养分析、卫生保健、安全护航,在一周食谱中可以看到幼儿在我园每周的食谱,最新周的幼儿食谱可以看到早点、午餐和午点;点击“德育科研”栏目中的“家园共育”菜单,家长可以学习简答的育儿小知识,有预防幼儿感冒、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可以看到幼儿园举办的家园共育活动,有举办秋季亲子运动会、举办“元旦”亲子运动会、举行家长半日开放活动等,有利于家长及时关注幼儿园的新动态,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关心幼儿、爱护幼儿。
二、幼儿园微信公众号
家长使用手机的群体越来越广,我园结合家长使用手机的特点,开通了滨海县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微信公众号(bhxjgy842236
61),我园正式从2016年4月1日起,每天更新微信文章,公布育儿知识、幼儿在校表现等园所动态。在我园微信公众号平台,设立有爱机关、阅机关、乐机关三个栏目,爱机关有机关文化和机关特色导航,阅机关有每周资讯和校园动态导航,乐机关有乐音乐、乐美术、乐运动、快乐园长和走进机关导航。如,点击“乐运动”,可以看到幼儿园以“绳”文化为抓手,让幼儿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让幼儿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乐起来,打造“运动健康”教育特色;点击“乐美术”,可以看到幼儿园整合园区资源,扎根美术特色教育,让幼儿沉浸在色彩斑斓美术世界;点击“乐音乐”,可以看到幼儿园将音乐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用音乐感染幼儿,开展活动,巧建班规,给幼儿营造音乐愉悦氛围,享受每一天。此外,家长关注我园微信公众号后,还可以和客服及时沟通,咨询感兴趣的事,了解园所信息。
三、幼儿园官方微博
微博和幼儿教育的结合,出现了幼儿园官方微博,具有共享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我园官方微博和关联于“滨海教育”微博,家长可以关注“滨海教育”微博,第一时间看到我园相关活动信息,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活动上传至微博,家长也可以关注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实现家园互动联系。“滨海教育”微博有粉丝数200人,是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教育局官方微博,在5月25日,公布了我园“班主任经验交流”活动的动态,和广大家长交流分享,共同提升;在5月30日,主题“滨海县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开展六一系列活动”,展示幼儿风采,体验节日快乐,让幼儿在活动中快乐成长发展;在6月1日,微博公布了0~12岁分龄书单,推荐幼儿阅读的24本书,《Honey,听,最美胎教音乐》《宝宝视觉激发》《动物Animals》等,有很多家长转发了该条微博。
四、班级QQ、微信群
我园各班级幼儿教师以班级为单位,设立了班级QQ群、微信群,邀请家长加入,和家长建立日常联系机制。我园教师在空余时间,会在QQ群和微信群,以图片和视频形式上传幼儿在园的表现,家长可以看到幼儿在班级的日常表现。家长还可以在群里和教师交流沟通,分享借鉴育儿知识和经验,建立良好的家园共育关系。此外,家长也积极参与幼儿园主题活动的策划,如我园大二班举办的“广场放风筝”活动,就是教师和家长在群内积极讨论交流后的策划活动,时间定于周末,家长在上班之余和幼儿开展亲子活动,和幼儿教师一起协助开展活动,让幼儿有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外体验。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幼儿园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幼儿教育也逐渐开放化,更加具有共享性。滨海县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紧抓“互联网+”机遇,在幼儿教育中积极转型升级,通过设立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号、班级QQ群和微信群,和家长积极沟通交流,加强家园共育联系,为幼儿健康成长营造家园共育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沟通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 沟通技巧 沟通管理职能与方法
所谓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信息的交换,是将信息由一个人传达给另一个人,逐渐广泛传播的过程。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把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如果失去了沟通,管理也将失去意义,沟通管理是现代工程的组织命脉,所以好的沟通将对管理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沟通管理也逐渐被人们重视。
一、现代工程项目中沟通管理的特点
对于建筑行业中的项目管理,是较为特殊的一种,有其独特的特征。
长期性的特点。现代建筑工程大多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样就要求管理者要协调各个不同组织在时间上的配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工程量。
唯一性的特点。对于建筑工程都是唯一的,都具有不可重复性,这样沟通管理就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对于不同的人员,管理方式不同,就是相同的人员,由于工程项目的不同所需的方式也不同。
无悔性的特点。建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马上见到成果,但是要是等到见到成果后,如果后悔将不可弥补,这样沟通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沟通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结果。
二、现代工程的沟通管理职能
现代的企业管理有四种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而贯穿在其中的一条主线即为沟通。沟通为实现其管理职能的主要方式、方法、手段和途径。许多实践证明,现代企业管理的本质内容就是沟通,没有沟通也就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管理,那只能是机械的把人们聚在一起,没有任何科学可言。对于工程的实施也没有什么有益的帮助,甚至会起到反面作用。沟通的最高境界就是建立企业(工程)文化,有了良好的企业(工程)文化,沟通就建立自我运作机制,能自动补充沟通过程中的不足。这样使企业管理的外在需求转化为企业员工自在的观念和自觉的行为模式,认同企业核心的价值观念和目标及使命。
三、建筑工程项目的沟通管理方法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可行性管理、项目立项管理、设计阶段管理、施工阶段管理和竣工收尾阶段管理,在项目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有良好的沟通。例如,与设计公司的沟通,把业主方的思想传达给设计公司,在设计过程中与设计者不断沟通交流,及时交换想法,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一)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制作可行性沟通计划
沟通计划是沟通的必要保证,一个科学有效的沟通,将对未来的沟通工作提供前提。同时,沟通计划的建立也是一种沟通方式的传承,更加有利于工程文化的建立,寻求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制作沟通计划需要包括以下几点:
建立项目内部联系渠道。沟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内部人员间的,不仅包括领导者与工作人员间的,同时也包括不同部门人员间的,建筑项目是一个有机的大型整体,通常一个建筑工程都是有多个部门的共同协作完成的,无论是哪个部门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工程的整个进度和质量。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联系渠道,就如建立起城市间的高铁和高速公路,有了道路的保证才有资格谈论沟通的成效,好像如同让法拉利的跑车在拥挤的城市道路上,一样不可能有目标速度。
工程内部间可以建立统一的交流体系,规定每段时期定期召开讨论会议,或者通过现代的交流手段,召开视频会议等总结上一段时期工作中的不足以及下一段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还可以建立上报制度,在工程每个时期,按照规定的制度进行工程交流问题上报,上级领导就可以更加有效的进行宏观调控。
制定有效的外部沟通方式。在项目管理沟通过程中,除了处理内部问题外,还有就是协调各个不同外部公司间的关系。作为业主方,这个问题尤为重要,因为其他各个承包商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业主方,也只有业主方有能力和资格建立与他们的沟通体系。
外部沟通就是协调其他各方可能存在的矛盾问题,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工作面的分配,工程施工时间进度交叉时又无法自行调节时。这些可以有项目经理选派一些各方都信任的人员建立协调小组,协调各方关系。同时,建立公共上报体系,把不同公司近期的工程所需资源或是在工程中遇到问题和解决方案都上报与协调小组,由小组负责人统一组织协调,处理问题。
(二)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建立多种沟通方式
(1)网络平台。可以建立一个技术交流和资源交流平台,通过网络的方式,方便快捷及时的进行交流,以求最终目标的实现。
(2)信息共享库。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把有价值的信息建立共享机制,与业主,承包商,供应商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将各个部门的会议报告,遇到问题及处理方法等都录入共享库,进行共享,充分达到沟通目的。
(3)会议沟通。建立会议机制,定期召开各方会议,讨论遇到问题,提供沟通交流平台。会议沟通可以处理一些需要长时间讨论的问题,一些不能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沟通的问题。
(4)其他自由沟通方式。对于个别部门遇到的问题,涉及面不广,问题也不是很大,就可以自行协商解决。通过个别方面的沟通,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的就可以不用其他方式,自行解决。
(三)强化主动沟通意识,实施有效沟通机制
沟通不是一个强制性的要求,如果强制实施只可能事倍功半,沟通只能是出于自愿才能真正有效,所以主动沟通的意识就更加重要了,作为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必须有意识的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可以实施沟通培训,无论是提升项目的整体效率还是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十分有利。
有效的沟通机制必须是把沟通内容落实于每个人,特别是在进行外部沟通时,不能没有组织计划随意沟通,有时候所有人都上,有时候没有一人去沟通,这些都不是合理的沟通方式。只有分配合理有序、按部就班、每个人员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在做什么才能事半功倍,才真正达到沟通目的,落实沟通目标。
四、现代工程项目中的沟通技巧
北京奥运会是我国万众瞩目的体育盛会,利用志愿者宣传时的一句口号“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在工程项目沟通中,微笑也是最基本的沟通技巧,同时也是最有效的。这里的“微笑”是广义的,真诚的微笑,热烈的握手,专注的神态等等都是“微笑”中的一部分。总结一些沟通中的技巧,如下:
通过合适的方式美誉对方。在很多交流实践经验中,美誉是所有交流最好的开始,但是真正的美誉不仅仅是拍马屁,更是在需要赞誉的时候表示出应有而合理的赞美,如果美誉在不合理的地方表达出来也有可能适得其反的。
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交流那将会给沟通带来很好的交流环境,换位思考令对方放下警戒,使环境更加轻松幽默。一个好的交流环境会使交流和沟通更加有效,也使交流的结果令双方更加满意。
释放自己。有很多企业家喜欢在洗浴中心招待客户,是为了以此拉近与客户的关系,大家都了,赤诚相见,谁也端不起架子。这也是一种非语言信号。真正的放下自己与别人,就如自己和自己交流,哪还有什么不可以说的,还会有什么芥蒂存在吗?
能容忍对方的意见。由于每个人的认知环境、生活环境、思考方式不同,所以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能容忍对方的意见,就能海纳百川,吸取不意见中的精华不断改善,最终结果将是各方都满意。
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复杂的术语只要经过学习都可以知道,而困难的是对于一个新的主语您能不能用最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所有人都能理解。例如,把的道理千条万绪归结为一句话:造反有理。精辟至极。马克思写了一大堆书,为什么?就为了证明一件事:无产阶级的造反不是瞎胡闹,是有道理的。道理何在?请看资本论。这就是说明伟人的重要的总结前人的经验。
五、结语
在一个经济正在全球化的社会大环境下,社会分工将日趋明晰话,这样也就使得社会中沟通地位逐渐提升,沟通的重要性也日趋深入人心。在工程中,各个部门的联系也日趋紧密,需要沟通的方面也将更多,这就使得沟通难度也同时增加。对于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协调各方关系,为了达到预计的目的通过一些沟通技巧,做到更好。沟通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会越来越重要,对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现代工程的管理者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跃如,曹裕.管理沟通[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导师;辅导员;联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6)06-0109-05
研究生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共同使命。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研究生导师“有力无心”、辅导员“有心无力”的现实问题。处于研究生培养主体地位的研究生导师和承担着教育管理职责的辅导员,虽然分工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因此,推动构建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联动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联动即“联合行动”之意,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是指两者依照共同拟定的规章制度、实施方案,责任到人,密切配合,多管齐下,形成的合力育人机制。通过取长补短,不仅能使研究生培养工作事半功倍,也对研究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一、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构建的现状及意义
(一)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构建的现状
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培养工作队伍的主体,是一线工作的两支最重要的力量。他们与研究生接触最频繁、关系最密切、教育优势最明显。但在现实工作中,两支队伍却各自为政,各行其是,1+1不但没有大于等于2,甚至小于2,叠加效应并未显现,教育效果受到影响。一方面是辅导员的育人效果受限,一方面是研究生导师育人作用发挥不充分。一项关于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沟通方式、沟通频率、沟通原因的调查数据显示,通常情况下,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沟通的方式相对单一,80.82%的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仅仅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沟通;在沟通频率上,52.4%的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每学期仅沟通1~5次,只有当研究生出现问题时,两者的沟通频率才会明显增加。
1.研究生导师“治学有余,育人不足”
研究生导师在育人工作中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主导性。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首要责任人,具有无形的影响力,其在研究生心目中的地位显而易见。鉴于研究生导师在专业学术领域的权威性,其知识水平、人生经验和行为规范会不自觉地使其成为研究生效仿的对象。研究生导师的以身作则,有助于研究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他们学术道德规范的形成、专业兴趣的建立、责任意识的培养。研究生导师虽然拥有育人的便利条件和绝对权威,但是,由于科研任务重或只重视研究生业务能力,研究生导师育人工作存在指导学业多、过问生活少,参与呼声高、实践行动少,个别指导多、资源整合少等问题。
2.辅导员“育人有心,其力不足”
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昂的热情,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研究生育人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协调者,负有最直接的育人职责,年龄上的优势、亦师亦友的身份,使他们在研究生的管理与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校中的普遍现状是研究生辅导员的数量远远小于本科生辅导员的数量,由研究生担任兼职辅导员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补充力量。专职研究生辅导员往往同时负责多个年级、多个专业,工作针对性不强,每天疲于应付日常管理,思考少,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在研究生中很难建立威信;兼职研究生辅导员增加了辅导员队伍的活力,弥补了辅导员岗位设置的不足,但是存在专业知识缺乏、责任意识淡薄、流动性较大等问题。对于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隐性问题,兼职辅导员不重视,专职辅导员不能及时发现,从而形成了管理中的漏洞。
3.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的联动机制尚不健全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两张皮”,缺少有效的联动机制,不同程度出现了“有定位,无共识;有分工,无保障”的现象。其中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联动意识淡薄。在研究生导师层面,有的认为德育工作是辅导员的职责,自身只需要发挥“次要辅助”作用即可,有的甚至认为辅导员队伍年纪轻、阅历浅,不屑与辅导员沟通;在辅导员层面,部分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越位,大包大揽,主动承担了全部教育管理工作,认为研究生导师高高在上,不敢与其沟通。二是制度建设不健全,缺乏支持导师参与德育工作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高校普遍以导师的科研水平作为其育人水平的评价指标,这种错位性评价体系导致导师往往只顾自身学术发展,而忽视了自己的育人职责。
(二)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研究生培养的成效体现在科研水平、学术修养、治学态度、创新意识、身体素质等多个方面。
研究生群体的复杂性和育人工作内涵的不断丰富,需要调动一切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积极因素,形成方向一致的矢力、教育目的一致的合力。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在研究生培养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是研究生育人工作的共同主体。
建立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不仅可以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主导力,同时也可以发挥辅导员的控制力和研究生的内驱力。[1]
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培养职责的互补性及培养手段的差异性,可以使两支队伍优劣互补,相得益彰。
2.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构建的可行性
首先,从工作冲突中找出矛盾点,发现矛盾,发现问题。科研与教育本来就是一对矛盾,有各自的规律。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关注点不同:前者更多地关注研究生的科研工作,通过科研成果来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后者更多注重塑造研究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增强研究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工作意识。[2]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使教育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教育过程中做好科研,把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育上,才能实现教育与科研的良性循环。
其次,从工作共性上找出共鸣点,发现共性,明确目标。研究生培养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拥有积极情感、坚强意志、刚毅性格、健康心理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3]不管是研究生导师,还是研究生辅导员,都有共同育人的责任和协同育人的期待。所以,只有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工作相互渗透,明确双方的育人权责,才能建立一致的培养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双方优势。
最后,从工作融合中找出交叉点。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研究生导师育人工作是隐性的,导师对研究生不言自威,但其缺乏育人工作的主观意识及知识、技巧;辅导员育人工作是显性的,辅导员具有丰富的组织资源,一定的育人知识和技巧,但缺乏足够的威信和有效的工作抓手。[4]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在育人职责、手段上互补性比较明显,
从学术育人这一维度出发,只要二者相互融合,将显性和隐性手段相结合,理清双方工作边界,就有利于促进双方联动机制的构建。
二、研究生培养中构建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原理
构建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可以从教育生态系统整体性、教育生态位、教育生态平衡性的特点入手,总结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律,优化研究生培养教育生态。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g)首先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概念。教育生态学是教育与生态相互渗透的结果,其以教育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的对象,以科学、教育和生态规律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突出系统思维,强调生态概念,重视动态平衡。
(一)教育生态系统整体性: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出发点
教育生态学需要树立一种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研究生培养既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属性和使命,同时也是一个从属于大的系统的相对较小的生态系统,培养成效受到社会环境、社会资源等其他生态系统完善性的影响。以系统思维作为联动机制建立的出发点,对于促进各生态要素平衡发展、建立和谐共生的联动机制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生培养的生态环境中,教师的师德师风、学校的文化氛围、教学科研风气等因素都影响着培养教育的效果。树立“立德树人”的目标是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建立的前提与基础。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两支力量主动交叉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从构建“学术共同体”到构建“成长共同体”,能够多层次、多方位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其核心竞争力[5],进而实现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工作方式认同。
(二)教育生态位: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着力点
生态位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群之间在时间空间上所处的位置及其功能。在研究生培养的生态系统中,教育生态位是指以研究生为中心包括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在内的相关生态要素能够各居其位,各司其职,共同发力,围绕促进研究生成长和价值实现,发挥出各自的优势与潜能。目前,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促进研究生成长的各要素并不是平衡分布的,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找准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的教育生态位,并将其作为联动机制构建的着力点,让教育者的生态位上移,受教育者的生态位下移,从而使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两个生态要素发挥最大优势,围绕研究生需求,共享资源,提高教育效率。
(三)教育生态平衡: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关键点
根据教育生态系统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特点,以动态、平衡、和谐的观点来促进教育生态平衡,建立动态平衡的联动机制。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是以教育系统的生态学为基础,从全面、系统、联系的角度,对教育现象及其规律进行新的探索,通过优化各种生态要素和生态环境,促进教育生态系统安全、稳定、协调、持续地发展。从研究生培养的生态系统内部规律出发来进行研究,坚持动态平衡的原则,是探讨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构建最佳途径的关键点。
三、研究生培养中构建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主要措施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构建的生态系统包含两部分,即生态主体和生态客体,主体包括教育者(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和教育对象(研究生),客体则是指环境。基于教育生态学视域,探索建立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无缝”联动机制,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引入系统思维,建构整体共存联动机制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在研究生育人工作中的功能和职责应该是平行的,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属于平行沟通,但两者定位还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否则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处于职责界定不清的公共部分,容易形成工作“真空”。要建立多途径的沟通联系机制,保持沟通及时性和经常性,抓住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敏感点”和“生长点”,以满足个体需求,增强研究生培养成效。
1.双向互动主动联系机制
关于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沟通方式和频率的调查研究数据表明,在通常情况下,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之间沟通较少,只有在研究生思想方面出现问题时,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的沟通频率才会增加。在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首要责任人的前提下,要在制度上予以保证,严把严控导师遴选关,调动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的主动性,建立奖惩制度,通过开展“良师益友――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导师育人经验交流”等活动,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建设,对于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贡献突出的导师进行表彰,并作为其晋升和评奖的重要参考,对于不尽职尽责的导师予以批评,做到赏罚分明。
2.双向沟通经常交流机制
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交流的意识薄弱,而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交流的愿望强烈,两者间正式沟通多,非正式沟通少,有问题时沟通多,平时沟通少,缺乏稳定有效的沟通途径。因此,应该将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与学术科研工作相结合,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辅导员进入教室或实验室探访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研究生导师、辅导员之间互相通报研究生在学习、科研和生活中的情况和面临的问题,一旦研究生出现困难,马上沟通,及时解决,减少因时间、空间上的阻隔所导致的意外情况发生概率,避免双方被动。良性互动可以使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和研究生之间形成更强的凝聚力,构筑合力桥梁,提高工作效率。
3.双向角色渗透影响机制
对研究生的培养,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目标一致,要让导师和辅导员同时扮演研究生的“人生导师”和“职业导师”的角色。打破传统意义的德育智育分工,辅导员在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前提下,充分辅助研究生导师开展工作,实现共同管理,营造合力育人氛围。在研究生的政治思想表现、入党考核、评优评奖等方面,除研究生辅导员外,研究生导师也应同时作为第一推荐人,对其进行鉴定和预审。要利用研究生导师在学生心中“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优势,潜移默化地影响、帮助研究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研究生导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拓宽学生工作途径。
研究生辅导员要将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与学术科研相结合,将学术活动贯穿于研究生的日常生活,以学术活动常态化、规范化为宗旨,以立足学科特色、提升科研水平为目标,丰富学术活动形式、增强研究生学术动力;要树立榜样,宣扬学术诚信道德,围绕学术至上、学以致用,依托学科专业,举办学术沙龙,积极营造浓厚的科研学习氛围;要加强师德宣传、强化师德教育,提升辅导员在研究生心目中的地位,在研究生求学的道路上,引导他们探索、领悟、成长,提升为学为人的境界。
(二)以生态平衡观点为指导,探索横纵结合联动机制
在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建立过程中,要注重调节自身内部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绿色人际关系的建构,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要形成“围绕主线,横纵结合”的工作思路,并将其贯穿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以服务研究生成长为主线,横向融合,开展全程化服务;纵向贯穿,开展阶段。要将主线作为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灵魂贯穿始终,为研究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主动型、指导。要掌握研究生成长规律,把握动态发展要素,用动态的思维建立适应不同阶段的研究生导师参与模式。
1.横向融合,开展全程化服务
在研究生各种学术、文体、就业、教育管理等活动中,邀请导师参加,使导师能够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拉近学生和导师间的距离。选拔优秀学生担任助教,帮助导师承担教学工作,加强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在研究生入党的过程中,积极听取导师意见,并将其作为政治审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就业中,利用导师的学术地位、社会资源、口碑效应和人脉关系指导研究生就业,推荐研究生就业。导师在参与教育管理过程中,会更加熟悉了解研究生,提出的建议也更切实可行,可使就业指导更加深入细致,就业成功率提高。笔者对所在学校2010~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中发现,有10%左右的研究生由导师推荐就业,60%左右的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接受过导师的指导和推荐。
2.纵向贯穿,开展阶段
研究生一年级,可通过研究生入学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邀请研究生导师为学生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等主题的报告会,采用面对面形式帮助学生调整心态、转变角色,尽快适应研究生生活;研究生二年级,针对不同专业,开展研究生学术活动,邀请知名的研究生导师为研究生做专题学术报告,将学术活动横向划分为前沿科技、论文撰写、学术道德等领域,纵向划分为实验室入门、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成果交流等方面,针对不同需求人群开展学术活动,分别以课题组或班级为单位组织学术交流;研究生三年级,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简历制作、面试模拟等活动中邀请导师参与其中,辅导员和研究生导师通过多渠道合力帮助研究生求职就业。
(三)吸收生态和谐理论,建立创新发展联动机制
教育生态学以回归教育本质、重塑教育生态为目标。基于目标式管理的教育生态系统,其内在功能为育才,外在功能主要表现为传递文化、协助个人社会化、建立价值观等功能。据此,构建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必须贯彻创新发展的理念。
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是这样定义一位好老师的,即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在联动机制实施的过程中,研究生导师的着力点在于提高自身意识。研究生导师是科研专家的同时也肩负着育人的神圣职责,除了科研学术层面外,更需言传身教,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处世成长。[6]为此,要鼓励青年导师担任兼职研究生辅导员,并将其作为新进导师的培训项目之一。辅导员的着力点在于提高工作技巧,辅导员在安排好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协助研究生导师做好科研工作。要从制度上保证让研究生辅导员参与到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等各个环节中。在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之间,更多的应该是教学相长、相互受益的关系,在联动机制建立的各环节和各层次,双方在合理分工下要多多沟通交流,相互间要通力合作,不断拓宽交流新途径,挖掘各自在不同领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彼此优势,使联动机制的效果最大化,保证机制的长效实施和运行,形成两者互补互动生态式的合力育人格局。
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相互渗透,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任何单方面的作用都难以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教育生态学是一种将生态学理论运用到教育规律研究中的新的思维方法,把教育作为一个有边界、有范围、有层次的对象来研究,在动态的过程中把握规律,促进各个要素的和谐。要把生态学原理贯穿到“知、情、意、行”的整个育人过程中,实现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生态平衡。建立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需要从思想上融通、机制上贯通、平台上打通、措施上畅通、奖励上直通,提升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工作方式认同。在教育生态学背景下,以和谐、平衡、共生思维指导研究生培养,构建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为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宏观、全面的视野,形成教育合力,无疑会对研究生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仕雄,孟威.浅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研究生导师、辅导员与研究生“三自”合力机制的构建[J].领导科学论坛,2014(10):47-49.
[2] 张镭.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之间沟通渠道建立分析[J].高校辅导员,2015(3):29-30.
[3] 刘社欣,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与实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100-103.
[4] 冯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研究,2009(10):9-14.
[5] 李守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生态诠释与构建[J].思想研究,2015,32(1):142-147.
[6] 宋加木,陈建伟,孙丽.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思路创新[J].高校辅导员,2012(1):23-25.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长,截止2015年大学生的毕业数量将会达到749万,再创历史新高,这也会成为有一个最难就业季,做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我们将和去何从?对于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学生这两组应当紧密联系的团体来说,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多方合作交流。进而打造一批髙素质,髙水平同时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只有通过企业与学校,创建一套因地制宜的更适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式和自主创新平台。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可以获得与企业交流沟通的平台和桥梁缺少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本专业的学习的理论繁多,各方面都会涉及,因而造成了博而不精的困境,而且理论偏多,造成实践不足。学生该如何和企业建立相关的联系和交流没有经验,不能了解到企业对宁本专业的人才的需求。目前我们和企业交流的主要是方式有兼职和实习。但是存在问题是而兼职大多是一些和本专业无关的职位,并不能从中学到我们想要东西,不能从中提升和锻炼自己,学生也很少去企业进行相关的参观和拜访。而参观和拜访主要是时间短,停留于表面,收获不会很大。学生自己学校也没有专门和企业合作的机制,很多的公司和企业没有与学校建立合作平台,学生缺少这样的桥梁和平台。
(二)学生和学校走进企业难,学校与企业没有合理的合作机制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深人了解实习实践的企业困难重重。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通过新媒体或者网路这种极具局限性的方式去了解。在网路上的相关信息仅仅知识企业的皮毛认知,其内容和精髓并不能只通过这些方式去深入了解。就学生个体而言,第一,不具备进人优秀企的实践资格。第二,没有相对较好的途径去了解企业实际。第三,当代的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品质,对实习实践没有产生较大的兴趣与积极性去投人其中。有的学生也反应过平时学校安排的工商管理的理论基础课程相对较多,导致了学生没有空闲的时间去参与社会时间得到锻炼。并且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平台和资源不够,对于无法满足学生对于专业的要求。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与企业合作存在利益分配方面的问题,容易与企业产生经济纠纷,影响学校的发展。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担心学生的安全和健康。缺乏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的社会资本,不想花费太多的精力去做当前这些没有成效的事情。
(三)学校评价体系不合理,学生无法积极参与企业交流合作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多数以理论为主,平时上课方式单一,老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灌输方式,学生无法提起兴趣。根据观察,大部分学生上专业课,主要都在看别书,或者玩手机,讲话等,没有真正用心去听课。老师无法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这样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同时学生也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学校里面的评价体系,主要是以期末考试的成绩为标准,平时成绩只占很少的一部,这样的方式,学生只需要期末看一段时间的课本,就可以应付考试了,根本不需要参与课堂之中。平时实践环节的缺少,不能体现学生真正的能力和水平。如果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让学生的实践经历,学校实训,正真正把实践环节纳人评价的环节,将实践环节的成绩作为综合成绩最重要的一部分,调动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交流平台之中。
三、关于建立工商管理类学生与企业交流平台的建议与措施
(一)搭建多維的网络交流平台,创建多方沟通机制
我们处于一个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发展成为我们生活学习的一部分,如今将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学校,企业,教师,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缺一不可,建立一个AAP式的软件交流平台,在这个APP上,学校,老师,企业是配角,学生是主角。以学生为核心。建立这样的平台,以网络为基础,各方可以提供相关的问题和以及建立产品服务体系。当然这样的交流还可以包括各种论坛提问,社交工具答疑,教师网上教学,工商管理学生学习网站,企业网络互动交流,学校网页多方联系机制。学校为学生带来更多企业以及相关的企业家进人这些平台之中,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与教师相互沟通提出更佳教学模式,企业也可以在在这个平台上岗位信息,兼职信息,以及公司疑难任务,让学生参与企业的产生的问题解决中和管理发展中。积极关注企业管理实践,丰富体验式教学环境。这样,在诸多的交流实践中,学生将会受益匪浅。
(二)校企合作可以以建立研学结合方式进行拓展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加快,带来管理和技术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也带来了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的不断变化。把学生培养成受欢迎的现代企业员工,能有效的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缩短学生到员工的适应期;能放大学校有限的办学资源,实现与企业资源共享的最大化。企业与学校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企业人才培养真正走上校企合作一体化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培养员工的相互交融。同时学校拥有很多的科研项目,可以让学生企业参与其中,企业进人提供资金支持,学生进人提供技术技能支持。得到的科研成果可以和企业共享,解决企业的相关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中得到锻炼。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方式。同时企业可以研究的课题和任务,让学生教师进行研究,得到的成果,进行奖励。这样的研究和教学相结合,调动多方积极性,达到多方共赢。
(三)形成专业信息咨询机构,建立工商管理类学生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平台
处于一个大爆炸的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对我们不言而喻,而处于学校校内的大学生,由于缺少和外界以及市场的接触,导致对市场的变化缺乏了解,跟不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建立信息平台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商业信息机构和平台,比如校园商业社团,企业信息校报专栏,工商管理专业职业素养培训机构,商业大赛,聘请相关市场前沿人员进人学校等方式。形成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信息链。而企业定期到学校企业市场信息,以及最新市场变化。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形成关注企业商业信息的习惯,积极参加商业活动。
四、总结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想要实现从理论性的人才到应用人才的转变,要创新企业交流沟通的平台,构建多方交流机制。让学生在平台的支撑下,交流机制的转变中,形成自己的本身的升级和转型,成为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人才。形成自身专业特色和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打造工商学生最佳核心竞争力。
(一)高校与企业各尽所能、各取所需高校通过协同创新从企业获得科研教育所需资金,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科研水平;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制定更为实际、更有针对性的研发计划,培养与社会需求对口的人才;与企业形成对接,加快技术转移;更加明确自身发展地位,更加突显自身特色和优势。而企业也能在与各高校合作的过程中及时获取最新科研成果,走在科技创新的最前端;提高研发、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研发周期的“短平快”;发现企业所需人才,减少人才流失率。
(二)有利于科学技术及经济的发展创新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而作为协同创新的参与者,高校与企业相辅相成,相互依赖,实现了资源共享、人才集中、信息有效汇聚,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及经济的发展。调查显示,正是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使得德国比其他国家更好地克服了经济与金融危机。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阶段,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将从根本上解决创新动力不足、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从而加快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迈进的步伐。
二、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与企业缺乏沟通了解在协同创新模式提出之前,高校和企业被看作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和了解,从而导致高校相对于企业和市场需求的转变具有相对滞后性,忽视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也使得高校自身办学定位不明,对协同创新的认识不到位。比如高校学科建设滞后于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延缓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专业设置未能有效加强学科群的合理交叉与融合,与地方发展脱节;高校因为缺乏对企业需求的了解,无法培养与其需求对应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次高校出于对自身科研实力的担忧和对企业要求的不了解,认为其难以满足大企业对技术的需要。而企业在选择合作方时,对高校的科研成果和实力缺乏了解,受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因素的限制,会优先和国家重点高校进行合作,而其选择的国家重点高校可能在某一方面并不具备研究的优势和特色,难以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二)高校与企业协同模式单一高校和企业由于缺乏对双方工作方式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往往会造成协同模式单一的问题。如高校和企业的合作短期多,而长期少。企业有技术需求,向高校购买,而不愿花时间与高校建立长期稳定而多层次的协同,从而无法与高校形成紧密的伙伴关系。其次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大多局限于“点对点”的线性协同创新形式,网络状的多主体协同模式并不多。多方合作主体联合少,单方合作多,更常见的是企业有技术需求,地方高校有研究成果,然后对接并开展产学研合作。这种合作模式导致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企业也不能掌握最新的咨询信息来促进改进自身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进程。
(三)高校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滞后高校和企业分属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两者自成立体,各自为政,资源利用率低,且信息交流相对封闭,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资本化程度不高,而目前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体制来解决这些问题。另外缺少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机制。高校与企业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和价值诉求,如果利益分配不当将会影响协同创新的稳定性;并且协同创新本身存在一定风险,迫切需要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一个较为完善的风险承担机制来确保万一协同创新失败后不会出现利益纠纷。
三、应对之策
(一)高校应明确办学定位,拓宽与企业沟通合作的渠道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了解。只有协同双方相互了解,才能根据对方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开展科研,提供资金。高校和企业可以进行短期的人员交流,高校里的科学家去企业生产部门工作或实践一段时间,而企业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人员也到高校去从事某个项目的研究工作。互派其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将导致新知识、新技术的转移和促进协同双方的相互了解。高校要把自身发展置于区域经济社会整体环境中,在与各协同方合作时发挥自身优势。
(二)高校应与企业建立全面的、长期的、全方位的战略协同模式现有的短期的“点对点”的协同模式难以满足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必须加快建立全面的、长期的、全方位的协同模式。高校与企业必须基于长期的协同才能把握市场脉搏,才能建设有特色的学科和科研方向。高校应与其他协同单位建立交流合作平台,建立一个覆盖所有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术转移中心网络和数据库,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技术转移方式和渠道。高校也应与企业展开多种方式的合作,如具体的项目合作,短期人员交流,高校与企业共同创办衍生公司,扩充基金教授职位等。与企业联合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全面服务行业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需求,以联盟为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联合开展技术升级与攻关,提升区域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高校应加快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基于现今协同创新管理体制、风险承担机制等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打破与企业之间存在的体制壁垒、行业壁垒。协同创新在本质上是管理的创新。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包括人事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机制、风险承担机制、科研绩效评价机制、科研组织模式等方面的改革。
南京工业大学建立了人员评聘、人才选拔、学生培养、科研组织与管理等新模式,形成了以原始创新的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体系,构建了多元、融合、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营造出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文化。其协同创新中心实行“双聘制”,进入中心的专业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一律纳入中心编制,中心负责录用聘任,考核管理、业绩奖励,中心根据业务需要自主决定兼职与双聘人员的聘用管理,并有权独立进行职称评聘。独创“股权制”+薪酬激励模式,90%的知识产权股权归完成人所有;并且对科技管理者进行激励;对公司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贡献进行绩效考核。实行聘任合同制,对受聘人员实行绩效考核管理。中心主任、平台主任、首席科学家岗位委托第三方进行业务岗位任务完成情况考评。
(江苏八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江苏 睢宁 221200)
摘 要: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增加国家税收和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尤其是内部控制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以至于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和分析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的问题,对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120-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改革,民营经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技术创新以及增加市场的有效性方面。但是,在民营经济这支大军逐渐发展起来的时候,其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表现在有融资困难、投资渠道狭窄以及内部控制不完善等方面,其中内部控制的缺陷尤其突出。实际上,内部控制的不足已经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当务之急就是找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的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存在良好的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的概念是对建立、加强以及削弱内部控制系统产生影响的因素,其中包括着管理人员的操守、素质、价值观、品行以及企业文化和信息沟通体系等内容。从民营企业的来源来看,我国的民营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就是从个体户起家,慢慢发展,最终成为家族式的企业;第二种是个人或者是个人组织合资参股开办的合伙企业;第三种是从国有或者是集体企业在转型的情况下改制为民营企业。总之,民营企业的特点就是企业的所有权的私有化,其中更为普遍的是家族式企业。私有化的民营企业是采用家长式的集权管理,该类管理方式缺乏合理规范的治理结构,也没有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在风险应对上也就会很被动。举个例子,中国大陆最大的家电零售企业国美电器,其在2009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家电零售企业,其中黄光裕占有34%的股份。但是好景不长,黄光裕出事了,国美几乎是陷入深渊,市值大幅度缩水。其主要原因就是黄光裕的权利太大,没有建立监督和制衡机制,没有建立规范的内部控制机制,最终出现了很大的风险危机。
(二)企业风险难以控制
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目标,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结合实际情况,及时的进行风险评估。在民营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中,最缺乏的是战略风险的控制。在民营企业的起步阶段,仅仅依靠经营者的经验和智慧就能应对各种风险,但是在企业的随后发展中,就需要经营者统筹帷幄,在各种信息和政策交叉的情况下,对企业准确定位,做好战略风险的防范。其存在的战略风险主要有:首先是战略风险的管理具有盲目性。其表现在民营企业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决策,不注重各种外部信息和内部条件,从而出现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最终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的现象。还有的企业,只是单纯的要快速的把企业做大做强,在没有综合分析和研究的情况下进行多元化的投资,最后出现投资失败。比如巨人集团、飞龙集团以及三株集团就是出现了战略管理缺陷的问题。
(三)信息交流和沟通不通畅
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的基本要求。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健全畅通的内部控制的信息收集和传递程序,及时的进行信息沟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提高信息的有效性。目前,民营企业大多出现这个问题。究其原因是民营企业认识不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不愿意接受新的企业管理制度。信息的阻塞就会造成真实的信息不能及时的反馈到决策者手中,民营企业的劳资问题矛盾严重,员工不愿意反应信息,再加上决策者很少去企业基础部门了解情况,企业决策者对外部市场的了解也不深入,最终就会影响决策者的决策,出现决策的实际可操作性较弱甚至决策失误问题。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富士康十三跳事件”,其原因就是内部没有做到及时的信息沟通,企业经营者没有及时的联系和关心员工,员工也没有主动反馈信息,这才酿成了悲剧。
(四)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民营企业应该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和其他的内部监督部门,明确职责权限,做到日常的连续监督。其中内审部门应该重点关注财务收支审计,其中有资产、负债以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公允性。很多民营企业不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内审部门的员工由会计人员和出纳人员拼凑而成,这就阻碍了内部审计部门职能的发挥。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建设的核心。但是,由于内部审计人员隶属于企业,其独立性也会受到影响,也就不能对正常的经营活动进行制衡和约束。总之,内部审计部门是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核心,建立具有独立性的内部审计部门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由于经营者的不重视内部审计以及外部审计的滞后性等原因,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缺陷,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三、解决民营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影响内部控制措施实施的执行性和有效性,是内部控制实施的前提。民营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环境的构建:首先是对民营企业进行产权改革,建立规范的组织结构以及运营机制,建立多元化的监督机制,明确职责和权限,从而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其次提高民营企业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做好宣传工作,使其认识到内部控制的优势和效果。最后是建立良好的企业传承文化,树立内部控制的意识,培养现代的管理理念,形成风险识别和管理的观念。
(二)增强风险识别与评估
当今的经济社会变化迅速,企业处在风险时刻存在的环境中,在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其中加强风险的评估和识别是重中之重。民营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及时的收集信息,以便进行及时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在进行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的过程中,具体的措施如下:首先在战略风险分析时建立战略目标。只有确定了目标,才能使企业凝聚各个部门的力量,增强企业的团结凝聚力,从而使目标更好更快的实现。其次是进行战略风险评估和识别。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价机制,以便更好的、及时的进行评价。通过风险评价之后,才能认识到存在的风险,进而不断改善,最终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最后是建立风险的预警机制。对民营企业的风险进行预警管理,才能更好的防范风险,以便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三)畅通信息交流与沟通
信息交流与沟通指的是信息在不同部门之间的传送,这些信息包括与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以及与企业决策有关的信息。由于民营企业的性质特殊,信息交流不及时或不畅通是目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建立合理的信息交流沟通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有助于增强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具体的措施有:首先,管理者应该传达加强沟通的理念,积极鼓励员工和领导之间的沟通。其次,建立规范的沟通渠道,比如定期开会,鼓励员工发言等。最后,建立信息沟通中的保护机制,以免去信息交流着的后顾之忧。
(四)健全监督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的监督评价机制能够促进内控措施的更好执行,从而保障内部战略目标的实现。具体采取的措施有:首先是民营企业要建立具有独立性的内部审计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做到实时监督。其次是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
四、结束语
现在,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企业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作为我国经济体制中重要的成员的民营企业为了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更应该关注和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目前,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通过营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增强风险识别与评估、畅通信息交流与沟通和健全监督评价机制等方法的实施,才能使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彤.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2(16).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教学;留学生
【中国分类号】Q311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中国各大高校已成为许多外国学生的求学之地。南华大学有幸也成为其中之一。我系从2005年起,已对护理、公卫、临床、检验等相关专业本科生进行医学遗传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但对留学生进行全英语讲授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后,首当其冲就是语言问题,那么如何突破语言障碍,消除留学生的异域感,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留学生的医学遗传学教学效果呢?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提高重视,提高师资力量
目前,留学生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全英语教学也应运而生,成为时代的潮流。留学生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在于师资。能够完全胜任留学生教学的老师不但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相当高的英语基础和口语表达能力,才能确保与学生在课堂内外流利的交流和沟通。目前现状是教师多数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和专业英语的读写能力,但听说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在全英文教学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使用英语准确地表达专业术语,流利地进行常规的日常交流,这对于教师来说是最大的挑战。
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一方面要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学校也应该重视对中青年教师英语教学能力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机会,例如多利用国内的短期集训,甚至到国外进修等方法,提高教师的英语交流水平,为留学生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了解学生的背景
从目前的留学生情况来看,我校留学生主要来自巴基斯坦、索马里、加纳等非洲国家。这些国家的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教师了解到这些后,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尊重各国民族文化信仰和,可以减少留学生对异国文化的陌生感,有利于可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共创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其次,我校的留学生,尤其是巴基斯坦的学生,英语是他们的官方语言,所有的教科书都是英文,因此,他们的英语听、读、写的水平普遍较高[1]。但他们的英语发音与教师相对熟悉的“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口音比较重。因此,教师还需要熟悉留学生的发音特点,听惯对方的口音,逐渐减少语言交流障碍。
三、加强师生互动
目前,我校已经大力推广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利用这个网络平台,我们也开始建立医学遗传学精品课程课件,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与教材相关的课件、课后练习题,甚至还可以录制教学录像等。有兴趣的学生能够在课后随时访问网络教学平台,并且可以下载习题进行练习,还可以通过在线录像资料回顾教师的讲课内容,为没有及时听懂课程的学生提供了重复学习的机会。
另外,为了弥补课堂交流不够的缺陷,教师可以利用当前流行的网络交流软件,例如,QQ群、E-mail、微信、微博等在线交流工具,在课后能够随时和学生交流。第一,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二,可以及时接收学生反馈的信息,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并调整授课思路,第三,可以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加强对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谓教学相长,与留学生的日常交流,势必是用全英语交流,这也必将提高教师对英语的应用能力,使教师自身的素养得到提升。
四、完善评价系统
在课程考核中,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期末考试的考试成绩为最终成绩的终结性考核机制。在医学遗传学课程中主要表现为:期末考试的理论考试成绩占60%和实验考试成绩占40%,二者的总和即为最终考试成绩。这种考核制度势必造成有些学生平时对学习的关注度不够,而到了考试前才临阵抱佛脚的弊端。因此,为了让留学生提高平时对学习的关注度,注意知识的积累,而不仅仅是考试前搞高强度复习突击,建立形成性考核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形成性考核机制的评定项目包括学生平时的上课表现情况,课堂纪律,学习态度,课堂上的讨论发言;课后查阅资料,积极和教师交流沟通情况等方面[3]。可见,形成性考核机制非常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重视知识的积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总之,目前留学生医学遗传学的全英文授课对授课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对教师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针对留学生这一特殊的团体,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如充分了解学生,尊重他们的民族文化信仰和,消除留学生对异国文化的陌生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优化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完善目前的评价机制,重视学生对平时知识的积累等。希望通过积极努力,能够实现留学生医学遗传学教学水平质的飞跃,在教师自身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留学生也能够较轻松的掌握专业知识,达到一个优秀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慧萍, 葛金文, 喻嵘等. 巴基斯坦留学生病理学教学初探.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4): 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