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服务区规划设计

服务区规划设计

时间:2023-05-30 09:11: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服务区规划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服务区规划设计

第1篇

[关键词]侗寨;旅游服务区;乡土建筑文化;规划设计

[abstract] ZhaoXing liping DongZhai is ZhaoXing dong culture tourist area's core component. ZhaoXing DongZhai Ma service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to travel in the location, the total plane layout and single building design face dong culture inheritanc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nd innovation made some try, try to be Ma tourism service function more reasonable and more highlight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with time spirit.

[key words] DongZhai; Tourism service area;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cul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项目背景

黎平肇兴侗寨是侗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地,是肇兴侗文化旅游区的核心组成部分。独具侗族特色的鼓楼、风雨桥、民居和民族风情让无数的国内外游客为之陶醉。随着近年来侗文化旅游区外部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内部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肇兴侗寨游客量逐渐增加。随着大量游客的涌入,肇兴侗寨现有的旅游服务设施无论规模还是服务水平都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求。急需将行政办公、社会服务、民居安置和旅游接待等功能转移到肇兴侗寨之外,另行选址建设新的旅游服务区,以满足肇兴侗寨保护和发展的需要。

2 对侗寨乡土建筑文化的认识

2.1 侗寨选址

黎平县隶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中国第一侗都、侗族大歌之乡、鼓楼之乡”等称号,黎平县较完整地保留了侗族传统文化。侗族村寨聚落形态从宏观上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种是“群上环抱,成团成组型”;第二种是“随山就势,自由衍生型”;第三种是“水畔坐坡朝河型” [1];第四种是“河岸两旁带状延伸型”。这四种类型总的来看都是依地势的方便而考虑的,侗寨无论靠水的远近,或依山的深浅,最好有小溪潺潺流过的地点来安排寨子的落脚点。

2.2 村寨的空间布局形态

侗寨是典型的血缘聚落,村寨是按宗族划片筑居的,因此就形成单鼓楼单核心的村落体系和多鼓楼多核心的村落体系。以鼓楼为宗族标志是侗寨的一个非常显著的人文特征。鼓楼以其挺拔的身姿和多姿的建筑造型,从高度与建筑艺术形象上对村寨的空间形态起着统帅作用:围绕鼓楼而建设的民居建筑群,高度一般都低于鼓楼,位于鼓楼附近的民居更注意从高度和气势上去反衬鼓楼的统帅地位。侗族村寨的布局形态,无论从平面布局形式还是竖向空间层次上,都围绕中心这一概念,以聚集效果为目标,呈现出具有秩序化的内聚向心形态[2]。

2.3 村寨空间构成要素

侗寨最为突出的是其中心路网结构,其骨架道路网大多数以鼓楼和戏台所围合的广场为中心,向外辐射,构成蛛网式的道路网络结构。在村寨的村头寨尾或鼓楼附近,建有一些木桥,有廊有顶,称“风雨桥”。往往设置于村寨入口,它不仅为侗族村民在山谷溪涧提供较为安全方便的通道,同时也是人们平时休息交往的空间。风雨桥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在审美上它又是一个很好的景观,同时从建寨的理念和大布局上,它更是从风水上来考虑的,具有“调和理气”的作用。除了鼓楼、戏台、风雨桥三大要素之外,寨门、凉亭、水井、鱼塘、坟地等都要纳入到侗寨布局的整体框架之中。

2.4 村寨民居建筑形式

侗寨民居基本上是用杉木和松木制成的,这些房屋因地势变化而有不同的设计,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高脚楼、吊脚楼和平地楼四种。高脚楼修建在平坦的地面上,而吊脚楼则建在斜坡面上,后部与坡地相连,前部用柱栏架空。肇兴侗寨民居中最为常见的是上下串通的穿斗式整体框架木构体系,侗族人称为“整体竖建”;屋顶有两坡悬山顶,歇山顶和四坡顶几种样式;阔面开间有很多长屋,建筑层层出挑,形成上大下小的倒金塔形木楼,山墙偏厦拼联组合,半开敞廊的竖向栏杆以及出排外露的猪嘴形枋头和莲花状垂柱等构成了侗族房屋外部的细部特点。

3 基于侗族乡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规划设计探索

3.1 规划理念

传承:传承侗族乡土建筑文化脉络,探寻侗族建筑风水理念和民俗习惯,继承和发扬侗族人民在家园建设中的智慧精华。

融合:在规划设计前必须对侗寨的形成和格局进行研究,综合考虑现有实际的基础上,与现有村寨格局和景观环境相融合,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衍生:在传承的基础上应顺应时展的潮流,考虑生活水平的提高后侗寨生产生活的变化,形成富有时代特征的新侗寨。

3.2 旅游服务区选址

在综合考虑旅游服务区与肇兴侗寨的距离、建设用地条件、当地村民意见等因素后,确定在肇兴侗寨西侧约2.5km的归杩村建设旅游服务区。规划用地呈南北陡、中部平缓的东西向狭长地形。用地中部地势平坦,主要以农田和村寨为主,村寨内部环境较为杂乱,农田中部有一小溪东西向穿过。南北两侧山体主要是以林地和梯田为主,有较好的植被覆盖,良好的自然条件为规划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基础。从选址来看,旅游服务区属于“河岸两旁带状延伸型”村落聚落形态。

3.3 总平面规划布局

3.3.1 规划结构

根据规划用地条件及周边环境,结合归杩旅游服务区的功能需求,规划确定了“一带、二心、三区”的规划结构(图1)。

图1规划结构分析图

一带指归杩溪水系景观纽带,在归杩旅游服务区形成富有灵性的水文化特色空间。侗族人以山为靠,畔伴水而居,他们认为水是幸福和未来的象征。规划充分利用归杩溪东西向穿过归杩旅游服务区这一有利条件,通过富有灵性的水文特色空间来体现侗族人民对水的依恋。规划在临水地带,形成特色“水街”,作为联系整个归杩旅游服务区的纽带(图2)。

图2 水街透视图

二心指以归杩侗寨原有鼓楼和山头衍生的景观鼓楼形成的中心,形成和谐共生的双鼓楼风貌格局。尊重并强化用地东侧已有鼓楼为中心,建筑、道路向外辐射的村寨格局,体现对侗族村寨建造和民族习俗的传承。在规划用地西侧山顶上新建具有象征意义的鼓楼,行政中心、旅游服务设施围绕其布置,作为侗族鼓楼文化的衍生。新老侗寨和谐共生,形成富有时代特征的新侗寨(图3)。

图3 鼓楼戏台活动中心透视图

3、三区分别指以行政办公区、旅游接待区及居民生活区,各功能区互不干扰,用地相对集中。

3.3.2 功能布局(图4)

图4 旅游服务区总平面规划图

1、行政办公区

行政办公区位于景区对外主要交通的出入口处,交通便利。该区布置在用地范围西侧,相对独立。规划的行政办公区将作为肇兴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2、旅游接待区

该区布置在用地中部和西南部,紧靠山体绿地,与山体、水体及村寨的结合较好,兼顾游客休息、游览的需要。规划的旅游接待区主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接待服务,主要有停车、旅游咨询、购票、导游等功能。

3、居民生活区

该区布置在用地中部以及东侧的区域,在原有村寨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依托村寨中的鼓楼、水系和道路交通的优势,为游客及居民开展休闲娱乐、民族表演和购物等活动提供公共空间,营造良好的休闲氛围。

3.4 建筑规划设计

旅游服务区建筑设计应充分反映当地侗寨独特的文化特征,并在传承侗寨乡土建筑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创新。

1、乡行政服务中心

行政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将底层架空,体现侗族“吊脚楼”的特征;三、四层山墙部分出挑,体现侗寨民居“倒金塔”的另一重要特点;屋顶最高处为歇山顶,两侧较低处为两坡悬山顶,在屋顶的局部体现鼓楼和风雨桥的建筑意向特征;建筑立面柱子体现侗寨民居穿斗式整体框架木构体系。同时,地方材料和现代材料相结合,建筑的体块穿插、光影关系突出,节奏韵律感强,其建筑立面造型设计既要体现办公楼的庄重,又不乏侗族民居建筑轻盈活泼的特点(图5)。

图5 行政中心透视图

2、旅游接待区

旅游接待区建筑规划设计在运用现代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石材体块等形式的同时,通过丰富的坡屋顶变化、层层出挑、木构架、垂花等以及鼓楼、风雨桥等元素的运用,使建筑在展现侗族建筑特色的同时又满足现代旅游服务功能的需求(图6)。

图6游客服务中心透视图

3、居民生活区

归杩村寨现状建筑较为杂乱,规划对原有民居提出了完全保存、修缮加固、局部改造、整体改造、拆除新建5种整治措施。新建民居采用“木罩砖”的形式,即内部主体结构采取砖混形式,外部采用传统的侗族民居建筑形式。这样既满足现代侗族民居实用、卫生等功能的需求,又很好地体现了传统侗族民居的特色(图7)。

图7 新建民居透视图

4 结语

归杩旅游服务区规划设计在服务区的选址、总平面布局和建筑单体设计方面对侗族乡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力求使归杩旅游服务区功能更趋合理,地域特色更加凸显并具有时代精神。希望归杩旅游服务区的建成,能为具有民族特为的游服务区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建设厅. 侗族干栏建筑,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贵州乡土建筑,2006.5:76-123.

[2]范俊芳,熊光耀.侗族村寨空间构成解读.中国园林,2010(7):76-79.

第2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附属建筑;设计规划

中图分类号:TU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1-0142-01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之下,高速公路在交通运输上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而与之配套的建筑设施更是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和司乘人员提供优质、便捷、人性化的服务,它不光是局限于建筑层面,甚至可以将其划分为生活的艺术。与高速公里配套的建筑设施主要包括服务区、停车场、服务场所;管理中心、收费站、养护工区等等,在对相应的配套建筑设施进行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结合施工路段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应的人文特点,也就是说要在确保其实用功能的同时,体现出当地的人文特点。就以准格尔至兴和运煤高速公路为例,在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具备以下意识。

1 整体意识

1.1 设计思想

在对准格尔至兴和运煤高速公路附属建筑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在满足各项功能和业主要求的前提下,体现出节能、环保、舒适、便捷等原则,同时还需要与当地的人文、气候、线外景观等环境因素协调,总结以往设计的成功经验,克服不足,做到服务功能、建筑文化和环境保护三者和谐统一,以体现高速公路的区位感和现代化水平。

1.2 遵循原则

首先需要确保所设计建筑之间的协调性,同时保持其建筑风格。各配套建筑的设计规划应该满足该高速公路的整体规划情况,还需要体现出当地的人文风格,并合理融入当代的现代化特色。

其次还需要合理借助项目现场地理条件,因地制宜设计出与现场环境相适宜的建筑,在充分结合当地特色资源的同时,提升线路的实际公用水平。

最后,还需要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在进行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尊重自然,不能仅仅为了建筑的某些需求就肆意地对生态造成破坏。

2 专业意识

在进行附属建筑设施设计规划时,必须要充分结合本项目的实际特点,规划前,我对全线环境特征、运载类型、运营模式以及相应的气候条件等进行记录分析。准格尔至兴和路段以运煤车辆重载交通为主,车型比例中,运煤的拖挂车、大货车占70%;同时车辆方向性特征明显,准格尔至兴和方向为重载方向,反方向为轻载方向;路线全长约264公里,互通立交间距大,区域过境交通比例大;同时该项目为BOT项目,建成后按独立路段进行运营管理;所处地区气候相对比较恶劣,风沙较大,降雨雪量少,冬季气温低;为运煤专用公路,煤灰粉尘污染较为严重。这些都是该路段的实际特点,必须要充分考虑上述实际问题。

3 整体规划意识

准格尔至兴和运煤高速公路位于中西部高速公路网,途径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和乌兰察布市,路线为东西走向,起点接沿黄线一级公路大路东互通,终点接规划中张尚高速,全线总长约264公里。全线路分为大路至永兴段(91.62km)、永兴至麻迷图段(79.45km)、麻迷图至兴和段(93.73km)。在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结合上文述项目特点,对各站点的综合楼、配套用房、道路、广场、配套设备、绿化等诸多内容进行总体安排与统筹。将建设规划用地划分为办公、生活与配套用房等几部分,根据业务、管理和生活需要,对场区内的功能布局、交通流线、建筑布局、道路广场、停车场、排水、绿化及环境保护做出了合理的安排,使之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取得经济合理的最佳方案。

3.1 服务区域设计规划

服务区域必须能够实现管理重心的各大功能。针对本项目里程较长,且重载货车较多的特点,根据路网内服务设施设置情况,准兴高速全线设置4处服务区和3处停车区,各服务区、停车区间距25~50公里之间。同时设置较大的停车场地,便于人员的休息、补给和车辆的停泊。各服务区占地均为120亩,建筑面积6008.19平米;各停车区均为占地40亩,建筑面积1461.31平米。服务区和停车区均为双侧布设。

3.2 收费站设计规划

收费站虽然面积较小,但是其数目极多,在线路的分布较为广泛。在设计规划时应该充分结合施工现场的地理条件,尽可能确保其与环境的协调性,并且还需要按照车流量对收费站的车道数进行合理设置。同时其分布的地点应该居中在路线的出入口,以确保其收费管理职能的实现。该项目按照现实需求与车流量总共设有9个收费站点,车道数分别为6入15出、2入4出、2入6出、2入3出、4入8出以及6入16出,总计28入61出,能够有效处理高速公路收费管理问题,同时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3.3 高速路管理重心规划设计

高速公路管理重心主要负责完成对道路的养护,本项目由内蒙古准兴重载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独立负责准兴高速公路全线的运营管理工作,因此全线统一设置一处管理中心,内设监控、收费、通信中心。同时按照甲方要求在喇嘛湾东、和林东和凉城西匝道收M站同址设置管理所,进行路政管理。并且还设置有3处养护工区(每段一处),分别负责三个路段的道路养护。为节省投资,方便管理,养护工区与匝道收费站同址分区合建。

4 建筑意识

高速公路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由于人们对交通运输所产生的需求而衍生出的产物,因此在对其附属的建筑设施进行设计规划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体现出当下的时代气息,另一方面也需要有效的融入当地的人文风俗、建筑风格等特点。该项目在初次设计时经过研究决定全线采用统一的现代建筑风格,以此为基点开始了对大站点的综合性设计。全线附属建筑风格高度统一,主体色彩也为麻灰色花岗岩和赭石色花岗岩,搭配湖蓝色线条和赭石色石板,以建设环保、绿色生态型建筑环境为首要设计目标,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同时融入了项目现场的环境,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高速公路附属建筑设计规划时,一方面要满足于其实际功能,另一方面还需要尽可能选择适宜的建筑风格,以此为相关工作人员和司乘人员提供优质、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吕宗让.高速公路沿线建筑设施设计[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8(09).

[2]曹钢,周平,蒋跃,代明东.高原高等级公路站点房屋建设特点[J].西南公路,2012(01).

第3篇

关键词:航道 服务区 需求 预测

目前国内水运基础条件较好的省市,已开始在内河航道上设立类似道路服务区功能的水上服务区(简称航道服务区),以改善船民在航生活质量、提高内河航运服务质量。作为通航辅助设施的航道服务区,为合理协调服务区的“能力”与“需求”,为了减少船舶排队进入服务区现象,需要合理地确定航道服务区的规模(即能够同时容纳接受服务的船舶最大数量或服务区水域面积),或是合理地预测船舶对航道服务区的需求。本文在江苏内河航道服务区需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船舶交通流的服务区需求预测方法,以便合理地确定服务区的规模,供相关规划和设计参考。

1.预测模型

服务区规模与服务设施的种类、位置及交通量、驶入率、高峰率、周转率等因素相关。参考高速公路服务区规模确定的方法,航道服务区需求预测建模的基本思路:根据各航段的船舶流量,计算船舶平均密度;考虑船舶流的随即特性,引入保证率概念,得到具有一定保证率的船舶流密度;然后根据船舶的服务需求概率和平均服务时间,计算航道服务区内的船舶数量;利用船舶吨位和面积的关系,将船舶数量换算为船舶的面积;最后,考虑船舶停泊的方式以及船舶进出航道服务区所需的水域安全面积,得到航道服务区所需的水域面积。

利用调查的或预测的各航段的船舶流量Q,根据交通流的基本关系式(流量=速度×密度),将其换算为船舶流的平均密度k

显然,Ⅰ类服务与Ⅱ类、Ⅲ类服务的无需在一个航段断面同时布置,而Ⅱ类服务和Ⅲ类服务可同时或单独布置,这要看该航段的重要性或繁忙程度。具体地,就航道服务区的规模来说,船闸待闸服务区为Ⅰ类服务,而且其水域面积与该服务区是否是综合、一般或锚泊服务无关;港口待泊服务和临城段或交汇段的综合或一般服务区均包含了Ⅱ类和(或)Ⅲ类,而寄泊服务区为Ⅱ类。

根据文献的调查分析,服务区需求预测的主要计算参数取值详见表1,其中,系数γ考虑采用幂函数来分析船舶的吨位与面积的转换关系,船舶航行速度u根据调研确定,现状情况下的船舶平均速度可取为9~11公里/小时,或200~220公里/天。Ⅰ型和Ⅱ型服务区的保证率p%可取98%,III型服务区的保证率p%可取85%。若无特别要求,对应流量不均衡系数α一般可选取98%的平均日流量不均衡系数为1.5(Ⅰ型)和1.7(Ⅱ型),85%的平均小时流量不均衡系数为2.6(Ⅲ型)。最后,若服务区覆盖了多个流量不同的航段,可以根据排队长度Ls和服务区覆盖范围L的关系合理采用式(7)计算服务区的水域面积。

以京杭运河苏南段航道服务区布局为例,拟布置2个综合服务区、2个一般服务区、1个寄泊服务区。根据京杭运河苏南段各航段统计和预测的货运量,船舶平均吨位264吨(现状)和758吨(2020年),采用上述方法计算得到各规划服务区现状和规划水平年的服务区需求及所需水域面积,详见表2。可知,京杭运河苏南段航道服务区规划水平年(2020年)的预测船舶总需求量为658艘(折算为500吨级标准船型997艘)、水域面积为40.8万平方米(约合613亩)。 3.结语

为合理协调服务区的“能力”与“需求”,本文基于船舶交通流方法,提出了航道服务区需求预测方法。在江苏内河航道服务区需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各计算参数的取值进行了分析,并以京杭运河苏南段为例,计算确定了航道服务区的规模(即能够同时容纳接受服务的船舶最大数量或服务区水域面积),成果可供相关规划和设计参考。

参考文献:

[1]廖鹏,张玮,姜晔,等.江苏干线航道服务区服务需求特征分析[J].水运工程,2008,(6):122-126.

第4篇

关键词:工业园、产业工人安置区、配套服务中心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项目概况

南沙电子信息工业园配套服务中心用地位于广州南沙出口加工区内,其位于南沙开发区万顷沙镇,园区规划总面积为1.36平方公里,出口加工园区招商主要对象为光电、IT、精密机械、家电等产业。本项目用地南起十涌,北至红莲路,东起规划路,西至万泰路,总用地面积约9027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12035平方米,项目用地周边规划为工业用地。

2前期分析

2.1 产业工人居住区模式分析

传统的产业工人居住区不同于城市居住区,多为宿舍形式,因而表现出不同的布局模式。

2.1.1布局模式

(1)行列式布局

宿舍平面一般采用同一种户型拼凑而成,或是采用长条形的建筑平面,整齐排列,每个单元样式统一。

(2)院落式空间布局

以院落为基本单元的组合布局,可以灵活组织公共空间。利用单户型间的衔接围合,改善兵营式布局的均质,改善户型空间的通风、采光、朝向。

2.1.2建筑形体

在建筑形式上,产业工人宿舍大多是表现出欢快明亮的色彩,既体现青年工人的朝气、活力,又体现家的温馨。宿舍平面除了采用同一种户型的拼凑之外,也采用内外廊的形式。宿舍单元内部,大小不均,每间住6-8人,3-4人,1-2人不等。

2.2工业园配套服务中心区特点分析

为掌握工业园配套服务中心区的特点,首先采用公众参与的方式,调查了解产业工人对配套服务区的需求;同时,规划设计单位详细掌握现有工业园配套服务中心区的建设案例,了解政府关于工业园配套服务中心区的建设方式和相关政策。通过分析,掌握工业园配套服务中心区的特点,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2.2.1公众参与——产业工人对配套服务区的需求调查

2.2.1.1对珠江工业园产业工人配套需求的调研

在对珠江工业园园区管委会以及美的集团的进驻部门进行了走访座谈调查,以及对园区入驻企业进行了需求问卷调查后,园区发展现阶段存在的主要不完善因素为:

(1)园区周边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企业高管多在广州市区、番禺区以及中山市居住,上下班通勤距离过长;

(2)联系南沙岛与珠江管理区的南珠大道尚未建设,小南沙商业服务中心不能辐射到珠江管理区,导致珠江管理区投资于居住吸引力不强;

(3)广州南沙珠江工业区至珠江嘉园间17号路未贯通,灵新大道公交车班次与线路偏少,员工交通不便。

(4)美的集团的进驻,即将有大量企业员工进入园区,使得园区的配套服务严重不足,急需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

2.2.1.2对入园企业的问卷据调查结果显示:

(1)企业对生活配套设施需求最为迫切,如员工宿舍、超市、餐饮服务、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场地和医疗服务等;

(2)各企业对工业配套设施需求较小,主要为会议中心、展示中心与培训中心。

2.3 特点解析

2.3.1讲求房屋的均好性

根据相关的政策,配套服务区提供给产业工人的居住形式包括集中宿舍和单元式公寓,居住形式的不同是由管理层决定的。除居住形式的不同之外,在同一个配套服务区内,应该严格保证每栋住宅在日照、通风、采光、环境的均好性,否则会造成在分配过程中的不平等因素,而使部分住宅难于分配,或是不能满足大部分住户的要求,从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2.3.2严格控制建筑成本

作为投资建设的配套服务区,建筑成本的控制也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应尽量减轻产业工人今后在物业管理上的负担。因此,在建筑空间布局上应做到紧凑节约,建筑立面设计简洁明快,建筑层数应严格控制,绿化环境设计应实用简单。根据南沙已经建成的工业园建筑状况,建筑层数一般控制在11层以内。

2.3.3满足产业工人的使用要求

根据我们的调查,产业工人对服务中心区建设上有以下主要使用要求:

(1)11层以内的住宅设置,物业管理维护费用较低,符合产业工人的收入。

(2)在住宅建筑外观方面,以暖色为主,符合青年打工者的审美需求。

(3)在公共设施方面,对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的需求较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业区内的人员以中高层管理人员、高级技术工人和从事基础工作的普通工人为主,特别是作为主力消费人群的普通工人年龄一般在20-30岁之间,大批工业区内员工下班之后的交友、会友、休闲、娱乐需求也较为突出,对运动、文化娱乐等的要求较高。

3规划设计

3.1 空间结构——轴三带的空间形态

小区空间布局上采用“北低南高、外紧内松”的布局形式,形成“一轴、三带”的空间结构。

在整个小区范围内,形成南部高层住宅组团(分为东西两个组团)、北部宿舍组团(分为四个组团)、西北部为公建组团;中部形成一条贯穿东西、联系南部高层住宅组团和北部宿舍组团的步行商业街,并在南部高层组团中间、北部宿舍组团之间,中部步行街形成三条横向的功能带。(图1、图2)

3.2建筑布局

沿南部用地红线布置一组18栋11+1层小高层住宅和4栋16层高层住宅,充分利用用地南侧的沿河绿化带,形成良好的高层住宅景观。部分高层住宅下设一层地下室,作为人防工程,并兼作地下停车库,地下车库出入口设于西侧、东侧规划路上;高层住宅之间的绿化带全部作步行化的处理,与中央绿轴形成一个步行化的整体绿化空间;中部形成步行系统,联系东西两个联体住宅组团;北部组团布置一组6层多层宿舍14栋,沿东西道路设1层的商业裙房,中部为小区的步行主入口;西北组团为商业、经济型酒店、会议和娱乐区。(图3)

3.3道路系统规划

道路系统的设置以“人车分流”为原则,建立车行和人行两套系统,保证人行的舒适性和车行的便捷性。(图4)

3.3.1车行系统

车行系统的设置原则,是将小区车辆尽量引向小区,避免对小区内部环境造成影响。为此将小区车行出入口分别设于西侧万泰路、东侧200米规划路南侧,沿小区中部设置4米车道,平时作为景观步道使用,紧急情况下可做为消防道路使用。在中部设置主车道的基础上,设置若干向东西部联系的尽端式道路,作为进入住宅和宿舍的宅前道路。

3.3.2步行系统

考虑步行人流的多种需求,设计在中央绿轴内设置能够使人快捷通行的步行系统和供人享受绿化环境的休闲性步行系统,并在横向的绿化带设置进入各住宅组团的步行系统。

3.4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地设置,在保证各组团公共绿地的同时,创造更大面积的小区中心绿地,成为产业工人活动的中心和共享的绿化空间。

小区绿地系统由小区级公共绿地、组团级公共绿地、宅旁绿地、西侧防护绿带以及道路绿地组成,构成“点、线、面”的绿地系统。

小区级公共绿地指中部绿轴,由南向北贯穿全区,综合布置小区运动设施、水景设施、休闲设施、活动设施。

组团级公共绿地指东西向的三条绿化带,分别贯穿于南部高层组团之间,北部宿舍之间。

宅旁绿地指住宅周边的绿化用地。

3.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本区设有饭堂一座,布置于中部东侧主入口处。服务中心区中部设置卫生医疗站、邮政所、派出所、社区服务中心、物业管理用房等设施,并与南北两区的住户便捷使用。

4结论

本项目规划设计依托前期调研分析,突出“公平共享”理念,主要体现在空间布局上,保证建筑朝向和建筑布局的均好性,公共空间和生活设施的共享性,基本保证户户南北朝向、户户通风采光良好、户户景色优美,使每户居民都各得其所、安居乐业,从而创造出“和谐人居”的产业工人安置区(图5)。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以“体制创新”又快又好地推进园博园规划设计工作

本次园博园采取了“众筹+统筹”的创新方式全面推进设计工作。

1、众筹创新意。在规划阶段通过众筹模式,筹谋筹智,对总体策划、概念规划、主体建筑以及国际园、创意园、全园公共艺术品、主题雕塑、标示标牌、植物景观等专项进行开放式的规划设计,面向全球、采撷智慧、凝聚共识,确保设计水准一流。本次规划阶段的众筹模式措覆盖面之广、力度之大在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大型建设项目中是首屈一指的。如在总体概念规划征集时,荟萃了全球景观及城市设计的顶级公司及机构:SWA设计集团、AECOM等。在主体建筑的招标中,更是吸引了雷姆车哈师、扎哈哈迪德、丹尼尔里伯斯金、托马斯赫尔佐格等国际著名建筑师参与,在展园设计中也邀请詹姆斯・科纳、亨利・巴瓦、瓦尔德海姆等景观设计大师。主体场馆的布展也采用众筹模式,邀请了一大批专家学者、行业先锋献计献策。

在将视野投向全球的同时,规划设计工作又俯下身来接地气,深入周边社区,举办“我的园博我的家”系列社接地气,深入周边社区,举办“我的园博我的家”系列社区互动活动,从交通配套、园博园出入口的位置设置、园内景观打造等方面倾听市民意见,践行开门办园理念。

2、统筹集优势。在工程设计阶段,采用统筹模式,集成化设计。在大型市政公用建设项目中首创以景观为龙头、协调统一其他工程设计。依托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成立以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武汉市中信建筑设计院、武汉市政设计院、中冶武汉勘察设计院为组长单位的设计联合体,统筹其余上百家设计院,对场地、建筑、景观、配套四大工程进行整体设计,确保设计系统有序进行。通过统筹设计,集成优化,一方面为政府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避免了重复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前期统筹设计的系统性,加快了后续报批、审查等进程,为实施建设赢得了更多时间周期。

同时,本届园博会首开先河,对城市展园方案进行了统筹管理,通过制定展园导则、引导参展城市展园选址、四次专家方案评审、展园建设专家巡查等方式全程控制展园效果,打造精品展园。在主体场馆的布展上,加强了场馆设计与装修布展设计的统筹,将展期使用及展后利用充分结合起来考虑,避免重复浪费。

二、以“理念创新”精心打造园博特色与亮点

生态与民生是本届园博会的两大聚焦点,这一理念贯穿了申办、设计、建设、运营四大板块。规划设计从灵魂深处自我革命,在设计理念上“让生态当总设计师”,为市民打造绿色福利。在场地设计、海绵园区、材料运用、植物绿化、地域文化等方面做足生态文章。

(一)场地设计创新

1、场地选址:敢为人先

不同于历届园博会选址于好山好水的风水宝地,本届园博会选址于垃圾场和棚户区,致力于改善民生、修复生态,化腐朽为神奇、变废地为宝地,这是对我们这个城市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精神的最好注脚。在修复生态方面,以垃圾填埋场修复治理保障园博会用地,是历届园博会基础上的一次创举,也是垃圾填埋场场地综合利用方面的一大创举。在垃圾处理技术上,将稳定性较好区域定为基本稳定区,采用标准封场技术。而非稳定区,则采用采用好氧修复技术。目前,本届园博会垃圾修复是亚洲单体最大的老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好氧生态修复项目。

2、节约型园林的实践

场地设计以LID低冲击开发为理念,建设低影响、低维护的节约型园林为目标。通过巧妙游线组织、集约化布局节地;因地制宜地设计地形节材,如北部花谷――泛花海,利用现状沟壑设计为浪漫花谷、不但节约了十几万土方,而且创造出了妙趣横生的游园景观;南部汉口里阳光谷也是独辟蹊径,没有将车库变为传统地下车库,而是设计为坡地景观,将阳光引入出库,不但节约了大量土方,还创造了百松坡这一景观兴奋点;设置系列雨水花园、屋顶雨水收集系统、楚水大水面并加以利用来节水:

3、海绵园区建设

主要依托楚水、杉杉湿地、雨水花园、建设海绵园区,将“渗、滞、蓄、净、用、排”的各项措施贯彻在设计之中,目前,园区雨水大部分没有排入市政管网,全园绿化浇灌用水也没有采用自来水。并创造性地增加了“引”的措施,就是通过金银湖引水工程、楚水净化工程等形成完整的园博园水生态系统,确保系统的先进性、稳定性,打造青山绿水的景观效果。

(二)材料运用创新

选择“低碳”材料替代“高碳”材料来减少园博园建设中的碳成本,例如减少钢材、玻璃、水泥的用量。特别提倡对园林材料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寻求对已成型、已使用材料的改装、重构等创新设计措施,使越来越多的废旧材料得以循环再利用,让他们在园林中焕发新的生机。

1、生态环保材料

①透水混凝土:在北入口、园区部分二、三级园路设计有透水混凝土材质,能让雨水流入地下,减少地表径流,同时有效补充地下水。

②透水砖:园区设计多处园路利用该材料。

③砾石、毛石:利用边角余料垒砌的自然毛石挡墙,花坛及二三级园路铺装。

④环保涂料、环保油漆:在园区服务区建筑立面、墙体应用,在功能房、垃圾处理设备间等立面采取艺术画的彩绘形式装饰墙体,达到美观、环境友好的完美效果。

⑤节能材料:园区设备选用上优先选择低碳环保的节能材料。在亮化工程中选用了节能灯具及太阳能灯具;长江文明馆的玻璃幕墙则选用彩色断热铝合金框中空low-玻璃这种节能材料。

2、废旧材料再利用

①耐火砖:城市发展过程中工厂(例如武钢)拆除烟囱的旧砖在铺装广场及园路上的运用。

②旧瓦:老公园或老建筑(如黄鹤楼)维护、维修遗留下来的旧瓦,我们用来二次利用做出小景墙、铺地使用。

③废陶片:马口窑废弃老陶片做花池及服务区配套建筑外贴面。

④废弃混凝土块:原来张公堤破损混凝土道路碎块作为嵌草绿色园路使用。

⑤旧枕木:随铁路、高铁建设的加快大量的枕木被混凝土替换,替换下来的旧枕木作为园路、人行道铺地。

⑥废桩头:现在很多项目建设都会产生一些废桩头,大部分的桩头在以往的项目中,都是深埋处理,或者外运。本次园博产生的废弃桩头,被设计师经过二次设计,经过简单的处理现在成为园区艺术小品、装饰花坛、园林景观坐凳。而桩头在加工过程中的边角料,稍作整合收集,即可代替自然土方进行地形塑造等回填土工程。

⑦废弃盖板:作为嵌草绿色园路使用。

⑧钢材余料:建设过程中的边角余料钢筋、钢管通过艺术处理为楚水溪流上的景观桥

⑨旧轮胎:花坛、车挡、装置艺术。

3、生活物件的园林化再造

马槽、云盆、石磨盘、竹床、水车等老物件作为园林小景布置于全园多处。

(三)植物设计创新

1、植物布置手法变革

改变原有将景观树放背景林调高林冠线的做法,本次在沿路和视觉焦点布置特大景观树,使得有人在工程完成之初就能体会大树成林的感觉;而在背景林中仅用中等规格树木,强调选苗高度,从而起到拉升林冠线的做法。

2、湖北乡土树种及特色植物的展示种植

在全园大基调为湖北乡土品种的植物设计的背景下,我们在全园以样本苗形式配合科研机构引种湖北特色植物,如四照花、山茱萸、宜昌橙、三峡槭、灯台树、野山杏、野山樱、湖北紫荆、对节白蜡。

3、新优品种的大量使用

全园在乔木、花卉地被类上大量种植中下层新优品种,给予园区于开园之际,有别于其他公园和展会景观设计的品种区别,如娜塔栎、高山栎、巨紫荆、美国红枫、三峡槭、菲油果等。

4、花境位置选择的工程式布置

园区中因受其他条件的影响,不适宜进行绿化乔木种植的区域如:高挡墙区域、高压入地区域、三闸联通等区域,设计将其精细化设计,打造成景点:配置精致的花境也更多的结合原有条件进行了特色化设计,形成如阳光谷、岩石园的岩石花境,位于高压入地区域、三闸联通区域的花谷花境。

(四)“展示创新”结合展后各利用永续发展

自第五届深圳园博会开始,展区用地变为永久绿地,闭园后历届园博园每年巨额的维护费和微薄的收入不成正比。第六届厦门园博会就开始尝试与温泉、航海旅游度假考虑,今天它已成为4A景区,无疑是园博园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尝试。上海世博会后,一股注重室内展示的理念开始显现,在第八届重庆已出现数万平米的综合服务区“巴渝人家”,第九届北京的主题展馆已达数万平米,会后成为酒店用房,而主题展示的中国园林博物馆面积也达6万平米。2014年的青岛世园会也创造性地修建数万平米的植物温室。

第十届武汉园博园由于选址在城中,周边无地可用于开发弥补建设资金不足问题,这一点与第六至第九届比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利用市内办园博的有利条件,结合“公园设计规范”规定,将服务建筑为载体的室内展示和服务发挥到了极致。

联合长江水利委员、武汉大学兴建长江文明馆(室内),展览以“长江之歌文明之旅”为主题,以水孕育人类、人类创造文明、文明融于生态为主线,突出展示生态长江、文化长江、经济长江。该馆不仅填补了中国集中展示、收藏、研究长江流域自然生态的人类文明的博物馆空白,而且也填补了武汉市自然博物馆的空白。该馆的北厅更是以众筹方式精心布置了湖北民俗小馆、生命之洲(胡杨木及乌林等)、紫砂艺术、明清珍宝、西洋银器、矿物晶体、观赏石等二十多个小型博物馆,受到广大市民的热捧。

以汇聚园林、共筑美梦为主题的园林艺术馆更是以威尔逊之路、国际园林、中国园林、插花、工坊、花街、剧场、超市等展示内容向观众诠释了园林城市、园林文化、园林生活的内容。

这些室内展示内容专业、丰富,参与味性强,极大丰富了园博会的展示内涵,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创历届园博之最。

(五)文化引领体验乡愁

本届园博会除加强参展城市的文化引领外,主办城市的建设除讲好生态回归的故事外,加强了文化体验的设计。东部服务区再现了1861年汉口开埠前后百年为脉络,复原晚清明初汉口地区大夹街,汉正街、花楼街、长堤街代表性建筑、文化、商业形态,展现老汉口生活方式,融合文化、创意、休闲、商业多重元素,打造了老字号的聚集地,非遗文化的传习所。

西部服务区以湖北民居为原型,以城市故事为主题向人们展示了湖北民俗文化体验馆、武汉园博综合展览馆、蝴蝶博物馆、万里茶道文化馆等。那里的《童年记忆》、《武汉风味小吃》将人们带到浓浓汗味的氛围中。

北入口杉杉湿地则再现武汉地域植物风情,南入口竹海吟风也让游客领略湖北的特色植物“竹子”的魅力。特别是园内园林两大景区“荆山”和“楚水”更是以湖北特色26个植物群落为基础,以问茶坪、小石潭、香涛峰、鹤岛、杉林溪、千竹溪、海棠溪、棠梨咀、蒲风墩等组成的十八景时而步道曲折、怪石嶙峋,时而花草芬芳、名木峥嵘,楚风汉韵动心摇神,令人醉而忘归。这是园林人对“望得山,看得水,记得住乡愁”的注解。

三、结语

武汉园博会的设计创新结果经建设者的实践和提升已呈现眼前,从开园后的反响来看,其理念、其手法、其材料,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赞同。

第6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规划设计;要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进程不断加深,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加强建筑规划设计是建筑行业的重要课题。现代建筑设计应该要满足现代化的特征,结合科学技术进行建筑设计。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变革带来很大的影响,也促使建筑设计开始变革。当前很多建筑设计更倾向于生态设计、柔性设计,加强现代建筑设计应该要对传统的设计理念进行改革,促进建筑设计符合现代社会的特征。

一、建筑规划设计的要点分析

由于城市建设的进程不断加深,每一座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等各不相同,因此每座城市建设都应该要有区别于其他城市建设的特征所在,总的说来,建筑风格是反映城市风格的重要因素,在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要注重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建筑规划设计要注重生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城市空间本是有限的,但商业性开发总是超越这个限度,为了追求利益,很多时候破坏了城市和谐的生态环境,废气、污水、噪声污染等都会造成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城市生态系统集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多个要素,包括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具有复杂的多层次结构,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应该要具备一定的生态意识。现代建筑进行生态规划设计,要注重三个方面:第一是整体性,提高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效益是城市建设的一个目标,但更重要的是要强调整体效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境的保护。第二是循环再生,在建筑设计以及建设过程中要学会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争取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第三是区域差异,即在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特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社会经济能力等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保护生态环境。

(二)建筑规划设计应该要保持民族性和独特性

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无论是历史、风景还是人文,城市之间的区别与差异往往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民族和时代的语言常常可以通过建筑表现出来,城市的建筑物凝固了浓厚的时代精神,整体上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因此,一座城市的建筑有个性和时代特征,能更好的被世人接受,同时能使这座城市更有活力。因此,无论处于何种时期,一座城市的建筑都应该与时代相符,体现国家的、民族的人文精神,才能提升城市的内涵。

二、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生态设计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对能源的消耗逐渐增大,能源危机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建筑行业中加强生态理念的运用是该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首先应该要加强低能耗建筑设计理念的运用,低能耗成为未来建筑规划设计的一个方向,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不消耗煤、油、电等能源,而采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建筑设计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比如将人们日常生活中排放出来的热空气、废热水等进行回收,将其中的热量集中起来用于建筑施工,就是一种很好的能源循环模式。为了加强低能耗建筑设计理念的运用,需要引进许多新技术和新材料,比如新型保温材料、太阳能利用技术、新型采暖空调设备、微型燃气轮机、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进行节能设计,可以实现建筑的节能以及舒适的双重目的。加强生态建筑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加强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节能理念的运用。随着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少,人们将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注意力逐渐转到地下,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要本着节约土地的原则,充分利用地下土地资源,比如当前建筑设计过程中建成的地下商场、地下交通、地下步行街、地下车库等,都是建筑设计过程中节能理念运用的实例。

(二)加强柔性设计

柔性设计是当前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未来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柔性设计指的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对建筑物的各种属性进行改变,以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市场的变化性对建筑设计的产品的灵活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产品设计的观念和方法都有一定的影响,是的建筑设计从传统的刚性设计转变成为柔性设计模式。柔性建筑产品的灵活性更强,对于各种不确定的使用功能的变化,其适应能力更强。建筑物是一种使用年限较长的产品,但是时代是瞬息万变的,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柔性系统的建立,帮助建筑物提升对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环境的变化的适应力,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柔性设计理念的运用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对建筑空间进行有效的划分,使得建筑物的不同空间具有不同的功能;对建筑物容量的负荷、交通运输能力等根据自身的需求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改变,可以提高建筑产品的灵活性。由于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求建筑产品具备改造和升级的能力。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将建筑空间划分成为不同的区域,如服务区域以及被服务区域,在服务区域中可以对各种设备、交通系统的布置进行控制和管理,而在被服务区域则可以加强对各种空间的柔性使用功能的发挥,并且使得建筑产品本身的可塑性更高,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外界的需要进行设计的变更。

(三)加强建筑设计与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的结合

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也逐渐实现了与科学技术的有效结合。比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加强虚拟建造技术的应用,加强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的理论、CAD技术等方面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建筑设计,将各种规划反映在图纸上,然后对图纸反映出来的建筑效果进行讨论,同时针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改革,以提高建筑设计的实效性,以防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行重新设计的问题出现。当前市场上的各种产品的技术综合性越来越高,进行建筑产品设计时,不仅要进行绘图,还要进行概念设计。建筑设计的产品是一种大规模的产品,不同专业对建筑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部设计,然后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建筑产品,在组合的过程中需要对各个部分进行虚拟设计,以增加各部分设计在契合时的协调性。加强建筑设计过程中与各种先进技术的结合,可以增强设计师对建筑物的设计操控能力。

(四)实现建筑设计的数字智能化发展

在数字化的今天,现代化城市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智能建筑群。在未来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建筑设计的智能化发展,将住宅、医院、学校、银行、购物中心等所有建筑通过信息网络串接起来,成为智能化建筑群,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当前建筑设计过程中,指纹门禁控制、可视对讲、远程抄表计费等系统的运用,都是建筑设计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重要体现。

结语

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对于建筑产品的实用性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要注重建筑的生态性以及独特性的发挥,实现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柔性理念、智能化理念等多种现代化理念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徐义.浅谈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9)

[2] 陈志庆.浅谈现代建筑设计方向[J].门窗,2013(08)

[3] 郭翔宇.论我国现代建筑设计发展的趋势[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0)

[4] 李泽健.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分析[J].城市建筑,2013(10)

第7篇

关键词:墓园;规划设计;生态;文化

1.墓园概述

墓园是指“墓地+园林”,即园林化的墓地Ⅲ。随着城市的无限制扩张,原来位于城市郊区的墓园已渐渐纳入城市绿地的范畴,属于特殊类型的城市公共绿地空间,它具有公园的性质,在满足埋葬和纪念死者的基本功能的同时,更为生者提供交流、休闲等多种功能的园林空间。

2.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2.1人文化

纪念性景观由于把人与纪念性场所联系在一起,所以景观与人的联系比景观本身显得更为重要。借助景观的意象延伸和移情升华,或使人抽离形体以寄情山水的精神活动与环境产生共鸣,或使人透过浮华喧嚣的世俗感悟人生哲理,或追溯历史寻找最本真的传统文化精髓。将纪念功能与墓园传统文化结合,使墓园成为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场所。

2.1.1佛教文化。佛教宣扬的“轮回转世”观念告诫人们来生的形象与命运是受“善恶报应”的原则支配,如果来生不想陷于无止境的六道轮回,今世就要一心向善。佛教主张薄葬,同时倡导火葬,引入佛塔这一建筑形式以供供奉逝者骨灰。

2.1.2传统生死观。多数人信奉人死之后灵魂不灭,生死一体化,死是生的延续;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对祖先的祭拜。因此对墓地的选择不仅注重风水,还重视墓园环境的设计。

2.1.3慈孝文化。孝道是中国丧葬文化特色之一。儒家讲究孝道和厚葬,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孝”“中庸”之道。在儒家文化的指导下,人们相信灵魂不灭,人死之后躯体要人土方能得到安宁。

2.2公园化

在早期西方就已经将墓园当成了社交的场所,并且形成一种习惯,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几乎所有的墓园都像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人们在其中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心理的不适,墓园是兼具文化与景观的场所,在这里生者与逝者共存,历史与现代交织、灵魂与自然融合。

在国内也有很多公墓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确立墓园主题、立足墓园文化、划定功能分区,注重道路的等级划分及布局、植物文化的选择与应用等等。上海福寿园东园,通过墓碑的合理摆放、园路的曲折、绿化的自然遮掩、园林小品的有机结合,建造一座墓园“公园”。

2.3生态化

墓园的生态化发展不仅为园区增添了原始自然的野趣,还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作出贡献。墓园规划应考虑基址的基本场地情况,例如水文气候、地势地貌、自然资源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充分结合场地现状,合理开发利用,尽量不破坏现有山势和植被,坚持因地制宜的景观原则利用各要素,注重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建设,各功能分区在地形处理和平面布置都考虑了因地制宜,结合现状地形进行布局,如生态休闲区应以植物群落造景为主,形成密林景观,能很好的起到调节小气候生态的作用。

3.案例-崇州市白塔山墓园景观规划设计

3.1概况

白塔山公墓位于成都西郊素有“川西宝镜”美称的国家级风景旅游区白塔湖畔。距离崇州市6km,距离成都市30余km,公墓基地西接岷山山脉、东临龙泉山、背靠龙门山脉,西江河蜿蜒曲折流经南侧开阔地,山脉整体呈自然环抱之势,起到藏风聚气之用。园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有所起伏。

3.2总体规划设计

墓园总体规划设计根据墓园景观人文化、公园化、生态化三大指导思想,将墓园分为接待服务、休闲游憩、生态墓葬三大区域,规划设计对墓园内各区域功能及景观进行统一安排、合理组织,使得它们有机协调的形成一个整体。

3.3功能分区和布局

3.3.1接待服务区。接待服务区位于整个墓园的东面,包括入口广场,墓园接待区,以及神道。

入口处设置一牌坊传达古典传统的氛围,宽敞明亮的人口广场给人以明朗温馨的感觉,使人们一进入墓园,便感觉不再是阴森恐怖的传统墓地,而是生者精神的寄托之地,逝者灵魂的安息之所。

布置时令花卉的花坛与神道、广场一起位于整个墓园的中轴线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神道是护送逝者通往极乐世界的必经之路,神兽犹如忠诚的士兵守护在墓园人口,狭长的空间以及整齐有韵律的安置神兽,突显了庄严、肃穆的气势,创造了人神对话的神圣空间,起到良好的视觉引导效果,将整个墓园入口同墓葬区联系起来,同时让前来祭奠亲人的人们提前酝酿对亲人的哀思。

3.3.2休闲游憩区。休闲区与神道紧连,位于整个地块的山腰,地势较平坦,开阔。规划尊重地形地貌的自然形态,开阔的草坪随地形自然起伏,在原有植物群落背景的衬托下丛植稀疏树林、点缀花卉色带,形成亲切宜人的自然风景林地。区内设置游步道、坐凳、凉亭、花架等游憩设施供人们休闲、娱乐。

“忠义广场”是整个休闲游憩区的景观序列起点,广场上的景墙刻以“忠孝礼义”为主题的浮雕展现出儒家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孝”“中庸”之道。广场上种植天竺桂树阵为前来观光祭祀的人们提供休息场所,周边种植象征佛教精神的缅桂花,纯白芬芳的缅桂花也象征了已故亲人纯洁高尚的情操。

“二十四孝雕塑园”位于通往墓区的道路两侧。园路沿途倾斜摆放刻有二十四孝故事的石板,一旁的雕塑生动地讲述着中国传统的慈孝文化。雕塑这一现代艺术的设计语言传达出公德普及、美德教育的场所精神。人们在此纪念之余,感受到中国文化之“韵”,千年之“孝”,纪念之“灵”和休闲之“趣”,使得休闲区景观精神化和纪念性兼备。

3.3.3生态墓葬区。墓葬区是墓园的主体,坐落在整个墓园的西面。众所周知传统的墓葬多数建直立的墓碑,在过于追求经济的趋势下墓葬过密使得“青山白化”,造成了严重的视觉污染,同时破坏了环境,而在本案设计中一改“公墓”形象,注重“墓园”的文化性以及生态性,根据实际需要将墓葬区分为名人名园区、高档墓葬区、中档墓葬区以及大众墓葬区,而根据地形以及植被现状分别规划了以下几种墓葬形式:传统墓葬、树葬、花葬、草坪葬、艺术葬、壁葬、塔葬。

名人名园区——位于墓葬区中部平坦地域,紧邻主干道两侧,该区域主要以艺术葬形式为主,如使用艺术墓碑等艺术手法,使得景观具备更多艺术性,另外景观设计要表述名人生前的事迹,教育后人去瞻仰、学习,墓冢不设明显边界,增加人们的参与性,让人们去了解墓主人生平事迹,从而学有所获,思有所得。

高档墓葬区——位于墓葬区南面,主要是树葬及花葬形式。区域处在较安静地带,墓葬景观根据每个墓主人的生前爱好或意愿,结合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融合,并结合景观置石、理水的造景艺术手法,创造出独特的园林景观,表达对主人的思念

中档墓葬区——位于墓葬区的北面,以花葬、草坪葬形式为主。墓葬摒弃传统墓葬碑与碑“排排坐”的形式,而采用更为生态的平躺于草丛的形式,而墓碑的独特性在此墓葬区体现尤为明显,例如墓主人生前爱好音乐,墓碑便选用琴键、乐器等艺术性形式来展现。

大众墓葬区——位于墓葬区的西面,以传统葬、壁葬、塔葬形式为主,在人口众多的现代城市,节约用地必不可少,除了传统葬以外,壁葬、塔葬形式使得骨灰的寄存比较方便,也体现了这种葬法更为集约、生态,使整个墓区原有区域最大限度的保持其生态面貌。

3.4种植设计

3.4.1接待服务区。整个区域主要配置以常绿植物为主,有万古长青之意,形态上端庄挺拔,表达了人们对亲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入口主要由高大乔木配置花坛以及有色叶植物形成人口景观;神兽大道外侧种植珊瑚树绿墙,内侧列植圆柏,彩色灌木带衬托神兽,追求统一和谐中的多变;服务区设置水池景观,铺设木平台,池边与木平台围合处铺以细沙石,里面的三块置石为佛教园林中最典型的“三尊石”,营造安静、祥和的气氛与庄重、淡雅的墓园景观相协调。

3.4.2休闲游憩区。该区域尽量保留原有植物群落,增加植物的种类,考虑慢生树种和速生树种、常绿与落叶之间的搭配,增加该区域的植物季相变化,选用银杏,垂柳等落叶树种以及红枫等有色叶植物,金秋树叶变黄变红增添墓园的纪念气氛。

3.4.3生态墓葬区。整个区种植设计因地制宜、选用乡土树种,传统葬区内,园与园之间种植松柏常绿林相隔,区域区之间种植花、灌相连,墓与墓之间植常青树相衬;树葬区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植物,按照自然生态植物群落的配置模式进行植物景观的营造。

第8篇

1规划构思

1.1旅游发展定位

依托区域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等资源,并结合山西太原、晋中的城市文化,导入主题性旅游产品,发展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融合文化、商务、运动、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经济,努力塑造区域旅游型的“城市名片”和“城市会客厅”形象。项目作为区域旅游升级发展的核心引擎,需打造旅游产业链,承担提升产业经济效益的使命。

1.2规划理念

注重生态理念:龙栖湖山环水绕山水相映,自然植被较好。为了平衡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本规划强调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在保护好旅游资源的条件下适当的开发观光旅游项目,努力维护好以龙栖湖为核心的区域生态系统。突出休闲旅游:本规划以龙栖湖的山水资源为本底,有条件地开展农业观光、运动、科普、养生等休闲旅游项目,满足城镇居民亲近自然、体验农家生活和观光游憩的需要。塑造旅游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这好比是一坛陈年老酒,因为有了岁月的积淀,才会越香越醇。因此,本规划在旅游文化塑造上,着重打造“生态文化、农家文化、休闲文化、体育文化、渔家文化和煤炭文化”。促进产业发展:本规划应综合考虑与农业、交通、餐饮住宿、手工业等行业的紧密融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1.3具体规划

该项目拟规划为:旅游服务区、煤炭安全综合区、湿地景观区、山地探险区、中心景观区、农家体验区、康体活动区、观光农业区等八个区。旅游服务区:该区位于基地的北侧、金鸡垴村东侧,规划面积约58.9hm2。拟规划旅游服务中心、入口停车场、演艺广场等,并将周边的农田建设为现代观光农业园。煤炭安全综合区:该区位于基地的北侧、水磨滩村南侧,规划面积约68.2hm2。拟规划煤机博览园和模拟矿井拓展训练园。湿地景观区:该区位于基地的北侧、金鸡垴村南侧、水磨滩村东侧,规划面积约93.0hm2。利用现有的采矿陷地水塘和季节性河床,拟规划为湿地观光园。山地探险区:该区位于水库东侧,规划面积约219.7hm2。拟规划CS野战园、森林探险园和森林氧吧。中心景观区:该区位于基地中心,即龙栖湖,规划面积约218.2hm2。拟规划卧龙岗标志性景观和各类游船码头。

农家体验区:该区位于基地中心,包括北雷公村和西雷公村,规划面积约62.1hm2。拟规划将北雷公村和西雷公村改造为农家乐,满足游客体验农家生活的需要。康体活动区:该区位于基地西侧,规划面积约130.6hm2。拟规划健身场、跑马场、滑雪场等。观光农业区:该区位于基地南侧,规划面积约246.3hm2。拟规划百果园、采摘园、百花园、蔬菜园等。道路交通规划:主环路:分别在金鸡垴村、曲尺庄村、南雷公村、蔡庄村设置主路与龙栖湖相接,并且打通龙栖湖周边的环形主路。主环路宽7m。次路:主环路至各旅游景点的通道,宽约3m~5m。支路:各旅游景点内的步行游步道,宽约1m~2m。水上游览线:分别在蔡庄水库大坝、南雷公村、曲尺庄村、北雷公村和水库西侧设置游船码头,满足游客划船戏水的需要。

2结语

本次规划在综合详细分析项目区位优势及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提出旅游发展战略定位,突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现代农业观光。我们相信随着晋中都市圈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农业观光旅游将会越发受到城镇居民的青睐。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的内容及深度将在规划专业人员的努力下不断完善和成熟。

作者:徐海源 单位: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9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绿道规划;顺德绿廊;生态化设计;本土植物

Abstract:The paper resumes the Greenway properties .Taking reconstruction of Shunde Greenway, it summarized the project background 、design principles of Shunde Greenway, and the paper analyzes the greenway category, greenways and trails, indigenous Plants,landscape facilities,node system. Shunde Greenway goal is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al greenland background, Greennet and Greenway as the backbone of “3G”green leisure system in Foshan, to create Lingnan“Greencity”; to Greenway as a starting point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economy and promote “eco, green, low-carbon” new way of Shunde life.

Keywords:city landscape;greenway network planning;Shunde Greenway;ecological design;indigenous Plants

中图分类号:TU98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5-0092-02

1广东绿道背景

绿道被证明是近十几年来最具创新性的土地保护理念。由于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以及在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方面的多样性,绿道成为满足人类对未来开放性空间需求的聚焦点。“对城市来说,绿道具有革命性意义。”如今,这个被国内外景观设计学者推崇的生态概念,正在进入中国各地官方视野,并被强力推行。广东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1690km的“珠三角绿道网”,要求将绿道摆在和城市轨道同等重要位置,建设“两道工程”。

顺德新一轮发展,将奉行生态环境优先,突出岭南水乡特色,建设绿心绿网绿道。在城建建设步行系统,自行车通勤廊道,打造顺峰山“城市绿心”,规划建设城市绿道,为市民提供漫步、运动、休息的空间。

在佛山市顺德有2条区域绿道,分别是3号珠三角文化休闲绿道和4号广珠生态休闲绿道,总里程约为116km,占佛山绿道的总比例35.9%;在9个社区绿道示范区中,顺德区涉及均安生态乐园和顺峰山两个示范区。从顺德区涉及的区域绿道的数量以及区域绿道和主干城市绿道所占的比例来看,顺德区的绿道网建设在全市的绿道网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绿道物语

2.1绿道“greenway ”概念

“greenway ” 分成两个部分:它们为人类的进入和游憩活动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 它们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 绿道” 是指用来连接的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绿道是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

2.2 绿道类型

珠三角绿道的类型根据分类依据有几种类型,这里只涉及到下面两种。

2.2.1根据目标功能不同,绿道可分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三级,各级绿道承担的功能分别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

2.2.2根据所处区位不同,绿道又可分为3类: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

3绿道启示

绿道首先是生态绿化廊道,能够保护动植物重要的廊道栖息地和动植物的多样性。其次,绿道还可以作为紧急缓冲区。它的湿地能够吸收水面、树林和灌木丛中的污染物,并覆盖绿道两旁的植被,从而净化和清新空气。然后才引申出附属功能,如人们骑自行车、跑步等。绿道为那些沿着绿道而建的合伙企业提供了公用设施,如下水道、公共设施、光缆以及铁路。在一些社区,绿道还能够作为紧急交通疏散通道。

4 顺德绿道规划设计原则与要求

4.1设计原则

4.1.1生态化

表现在乡土树种的选用、保护生态景观资源;利用现有的山体、水系和道路;尽量使用自然材料;限制生态敏感区的活动。

4.1.2人性化

表现在安全性:人车分离,特殊部位的设计,完善的标识系统;舒适性;通用设计:可达性、易识别性、可参与性。

4. 1.3特色化

表现在高标准设计各节点、兴趣点和服务站,突出顺德地方特色;根据廊道特点开展顺德传统特色活动;选取具有乡土特色的植物种植和配套设施;根据顺德水乡特色,开展水陆双向绿道网设计。

4.2 设计内容

设计要求内容有缓冲区、绿廊系统设计,慢行道设计,节点系统设计, 标识系统设计,服务区设计。

4.2.1 缓冲区设计

绿道缓冲区内慢行道两侧应留出不少于15m的通透开敞空间,且不得布置建筑,以保证其空间的开敞性。顺德绿道缓冲区内应严格控制新建及改造项目的开发强度,其中生态型绿道缓冲区内的建筑密度应低于2%,容积率低于0.04,建筑层数不得超过2层,且人工构筑物单体或群体的地块面积应控制在300m×300m的范围内;郊野型绿道缓冲区内的建筑密度以低于5%为宜,最高不得超过10%,容积率应低于0.20,建筑层数不得超过3层;都市型绿道缓冲区则可参考城市绿地的要求进行管制,绿地率一般应大于70%。

4.2.2 绿廊系统设计

顺德绿廊植被最大限度的保护、合理利用现有的本土、自然和人工植被,维护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顺德是个水乡城市,绿廊内的水体建设应以生态性、亲水性为原则。如杏坛、容桂等绿廊根据河流的天然走向进行绿道的规划设计,不能随意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不宜采用截污取直、渠化、固化的方式破坏河流的生态环境。根据顺德水体不同区段生态敏感性的不同以及各区段绿道的主题,设定相应的活动强度与内容。在杏坛等湿地、滩涂等河流生态敏感区内应避免设置人工构筑物。

在顺德绿廊建设中,进行大量的顺德地区乡土植物作用,这样首先是顺德区域性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手段,也可以实现顺德区域性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其次顺德区绿道绿地中的乡土植物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对顺德当地气候等环境条件适应,本土化植物景观设计使绿道原有场地中有价值的生态得以保存,不仅保存了当地植物的遗传基因,保存了当地的植被特色,同时对减少生物入侵的风险有积极作用。乡土植物适应性强,容易繁殖,苗木成本低,管理维护容易,加大推广乡土植物的运用是体现节约型绿地和可持续性景观的重要手段,且将会体现出越来越高的价值。在顺德绿道绿地设计中,有目的的保留原有植被和重视乡土植物的运用放到景观建设的首位,这些措施奠定了植物群落在改造后恢复的可能性,为生态多样性的恢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而且乡土植物可体现顺德的文化特征,实现顺德绿道景观文化的本土化

4.2.3 慢行道设计

绿道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慢行道,慢行道类型也分步行道、自行车道、无障碍道、综合慢行道,慢行道能够为游客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合理设计与规划,在激发游客各种游憩目标如各种形式的主动和被动游憩,多种选择的交通运输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类慢行道的参考宽度标准根据都市型区域绿道,郊野型区域绿道,生态型区域绿道这三类慢行道类型有不同的数据。

慢行道铺装材料应满足使用强度,同时符合环保、人性化设计的要求,同时铺面的形式和色彩应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

铺装分类有软性铺装,硬性铺装,半硬性铺装。生态型、综合慢行道铺面材料大多有裸土、石灰石、煤渣、碎木纤维,滨水慢行道、步行道多用木栈道。郊野型或都市型慢行道、自行车道、步行道、综合慢行道大部分采用彩色沥青、混凝土、面砖、砌块及板材、透空砌块、多孔性透水砖、细碎石或细鹅卵石等。

4.2.4 节点系统设计

节点系统设计包括道路交叉口、跨河、高架立交桥等。为了更符合区域绿道的功能定位,节点首先应根据顺德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只对其进行适当的生态修复,体现顺德当地的自然或人文特色之处,而且节点是顺德绿道中游客逗留和休憩的重要场所,设计配备完善的服务设施和相应的水、电、能源、环保、抗灾等基础工程条件,依托现有游览设施及城镇设施。

4.2.5 标识系统

顺德绿道的标志设置在统一规格的基础上,具有顺德地方特色,明显区别于道路交通及其它标识。应用部分主要包括绿道入口处标志性设计、导视系统设计、编码系统设计等。制作标志牌所采用的原材料应体现环保和节约的精神。

4.2.6服务区

服务区包括综合型服务区、一般型服务区,服务区合理的服务间距宜应为5-10km。

顺德绿道建设目标是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区域、城市、社区三个层面多类型、多功能的绿道网系统;建设以区域绿地为背景、绿网及绿道网(Greenway)为骨架的佛山市“3G”绿化休闲体系,打造岭南“绿城”;以绿道建设为切入点,发展休闲经济,倡导“生态、绿色、低碳” 的新生活方式,打造“阳光、水乡、宜居”的顺德新形象。

而最核心的是:“绿道的伟大意义在于它不是一条廊道,它最终应该形成一个绿色网络。

参考文献:

[1] J.G.法伯斯.美国绿道规划:起源与当代案例[J].景观设计学,2009(4) .

[2] 刘滨谊,余畅. 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 中国园林,2001(6):77- 81.

[3] 贾俊,高晶. 英国绿带政策的起源、发展和挑战[J].中国园林,2005(3):69- 72.

[4]韩西丽. 从绿化隔离带到绿色通道――以北京市绿化隔离带为例[J]. 城市问题,2004,(02) .

[5] 张毅川,李东升,乔丽芳. 城市“绿道”类型、功能与设置浅议[J]. 防护林科技, 2004,(04) .

[6] 朱强,俞孔坚,李迪华.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J]. 生态学报,2005,(09) .

[7] 李团胜,王萍. 绿道及其生态意义[J]. 生态学杂志, 2001,(06) .

[8] 谭少华,赵万民.绿道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园林2007,( 02).

第10篇

国内外经验,对航道岸线功能定位、岸线规划布局原则和各类岸线布局思路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航道岸线管理建议。

关键词:航道 岸线利用规划 岸线管理

内河航道整治提高了航道通航能力,通过岸线利用,可以建设港口,布局产业,设置沿岸景观带等,使航道充分发挥其整治效益和功能作用。然而由于航道岸线利用涉及多个部门,及缺乏航道岸线统筹规划等问题,往往导致航道岸线开发利用较为随意和无序,岸线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和保护,不能充分发挥干线航道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在高度城镇化的长三角地区,随着高等级航道网建设的加快推进,做好航道岸线利用的统筹规划和有序管理,实现航道与沿线统筹发展,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航道岸线功能分类

航道岸线按照功能性质分,大体可分为生产性岸线(包括货运港口码头岸线、临港工业岸线等)、生活性岸线(包括旅游客运码头岸线、城市生活岸线、景观岸线等)、跨河设施岸线(包括跨河桥梁和管线岸线等)、闸航管理设施岸线(包括船闸、服务区、锚地和航运管理岸线等)、其它自然及生态岸线几大类。航道岸线利用规划需结合沿线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航运通道功能需要,对各类功能岸线确定合理的规模和布局。

国内外典型河流岸线利用经验

巴黎塞纳河是集航运、防洪、景观旅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世界闻名的河流。其岸线规划利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经验:

分段治理,明确各区段的功能,。巴黎市政府根据规划对塞纳河巴黎城区河段实行分段治理,将市区段分成A、B、C三段。A段位旅游区,位于城市中心,集中了巴黎历史悠久的建筑、文物古迹,如闻名于世的罗浮宫、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等就坐落在该段两岸。该段不允许发展工业,只能发展旅游业。B段为旅游、商业区,既可以发展旅游业,也可以在两岸兴建商业建筑。C段为工业区,积聚了B段原有的工厂和码头。

城市航段注重功能、亲水性好的断面设计。塞纳河市中心区两岸河堤一般分为两级,靠近水面的一级以休闲、旅游功能为主,上一级河堤则是主要的交通干道,具有交通、防洪、景观多种功能,上下两级河堤间有方便的人行道和车行道相联系。

京杭运河常州改线工程全长26公里。该航道的整治遵循了航道与沿线区域统筹规划的思想。工程的规划设计充分结合了常州市及武进区城市规划、产业布局调整、旧城改造、综合交通、水利等相关规划,使得改线段工程推进顺利,发挥综合效益。结合航道整治,同步建设现代化港区东、西港区,配备新的船民服务区,整合了原来“散、小、乱”的港口岸线资源。对新运河地区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将新运河地区打造成现代城市形象展示区、生态居住示范区、现代商业繁华区和公共服务设施新型区,房地产企业和大企业纷纷入驻,新运河城区段的土地价值已经比未开发前翻了近10倍。新运河建设完成后,彻底改变了运河两岸脏乱差的布局,沿线区域快速发展成为集交通运输、制造、地产、生态、景观、商业于一体的多元化示范区域。

苏州河上海境内53.1km,平均河宽约为40~50m,具有泄洪、排水、航运、灌溉等功能,是上海仅次于黄浦江的重要航道。苏州河整治也遵循了总体规划、分段治理的思想,按功能定位分为三段:黄浦江—中山路桥之间为绿化段,禁止货运船舶航行、停泊和作业,主要功能为泄洪排涝和休闲观赏;中山路桥—货漕之间为绿化延伸段,限制码头装卸,主要功能为泄洪排涝、航运和休闲观赏;华漕—市界为工农业生产混合段,主要功能为港口航运、泄洪排涝和工农业用水。

航道岸线利用规划思路

首先,要明确航道的总体功能及在各区段的核心功能,这是确定航道岸线规划布局的基础。对于生活性岸线,城市生活岸线主要布置在城区、镇区等人流相对密集地段,为城市居住、商贸、休闲等日常生活提供良好的公共空间,旅游客运码头岸线与后方陆域旅游景点结合布置,特定水上旅游线路尽量两岸布置便于来回。对于生产性岸线,公用货运港口岸线主要布置在城镇建成区地段,避免对城镇生活的干扰,并有足够的陆域发展空间,港口岸线布置尽量利用支汊河道进行挖入式港池开发,避免对主航道占用;临港工业岸线主要布置在临河的对港航运输依赖性较高的工业园区和工业企业附近。在跨河及闸航管理设施岸线方面,充分考虑相关规划中明确的跨河桥梁、渡口、涵洞、高压走廊、船闸、服务区、锚地、航运管理站所等工程设施对岸线的利用需求和上下游防护要求,布置相应的岸线;在多种交通方式交汇处,要考虑发展综合交通物流中心的岸线空间。同时在城市建成区做好一定的规划预留控制。

航道岸线管理措施建议

1、制定航道岸线管理办法,确保岸线利用规划的实施

岸线利用必须有法可依,应重视岸线利用控制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确保岸线有序利用。由于岸线资源综合管理职能缺乏法规保障,调控力度十分有限,使得岸线开发利用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管理真空,部分低效率利用岸线的项目游离于管理之外。因此,建议政府出台航道岸线管理办法,强化依法管理依据。办法应明确航道岸线管理范围,确定航道岸线的管理主体、岸线利用条件、许可程序、奖罚措施等,依法强化规划制度和综合管理,规范岸线利用行为,集约高效合理利用航道岸线资源。

2、推进港航统筹规划建设

港口码头是连接航运主通道和地方经济节点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发挥干线航道对沿线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支撑作用的关键。航道整治大大提高了航道通过能力,应结合航道整治,推动沿线港口码头和后方物流园区同步规划建设,整顿清理未获许可的散乱小码头,新建现代化公用作业区,在节约投资的同时确保航运效益的充分发挥。

3、将航道岸线利用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确保岸线利用的陆域空间

第11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10-223-02

山西省高校新区于2011年9月开始奠基动工,其中太原理工大学新校区占地2228亩,计划入驻3万学生,规划有3个食堂。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清韵轩、静雅轩、宁馨轩三座现代化的学生食堂已投入使用,食堂规划合理、设备先进、管理规范,深受广大师生的赞誉,开业至今,先后接待了省内外100多所高校饮食同行的参观考察,并多次接待社会各届参观,得到一致好评。

一、食堂建设中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引导和推动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知识创新的基地,被推到了社会发展的先导和基础地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民以食为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很多大学的食堂已无法满足学生数量的增长与服务需求的提高,新建食堂或者对现有食堂进行改造的情况越来越多。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失败的例子,就在2001年,笔者担任副主任期间,学校新建了两座学生餐厅,因为种种原因,饮食就没有参与这两座餐厅的建设,导致两个崭新的餐厅一交到我们手里,根本无法正常使用,首先开始适应性改造。据笔者所知,这也是我们饮食人普遍面对的尴尬局面。

在我们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基建处处长最头疼的也是食堂的建设,结构复杂,管网众多,我们还提出了众多的要求,更是让他头疼不已。

1.食堂设计的好坏,首先关系到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法》的要求,能否顺利地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

2.食堂设计的好坏,影响到食品加工的流程,决定着将来所加工食品的品种数量与风味,对食堂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调整还会产生长远的影响。

3.食堂的规划设计是否合理,流程是否顺畅,直接影响着食品加工的效率与质量。合理的设计加上先进的设备,可以节约加工场地,操作使用方便,厨师操作既节省劳动,又得心应手,食品加工的质量和速度便有了保障。

二、在食堂建设中,顶层设计是关键

1.食品安全是必须坚守的红线。食堂的基础功能就是食品的加工与销售,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想在这里不需要做太多的解释。食堂的规划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的加工流程要符合安全要求,应该按一定的动线来设计,最大地减少食物交叉污染的时间和空间,按照从生到熟、从污到净单向流动的规则来设计,而且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其功能的完整性。只有做到厨房设计布局合理性才能给食品安全提供第一道保垒。

2.规划设计要为经营模式服务。随着后勤服务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食堂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全部由学校经营管理、以大锅菜为主的办伙模式,而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模式。例如经营模式可以分为:高校主体型、社会合作型、校际联办型等。不同的经营模式,有着不同的经营思路与管理体系,也就需要不同的食堂设计。所以食堂设计之初,就必须明确未来的经营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设计。我校明向校区三个餐厅,经营各有侧重。基本大伙餐厅、接待餐厅、火锅厅、西餐厅、教工餐厅、智盘自选餐厅等。还要考虑风味餐厅、清真餐厅等。

3.规划设计要功能齐全。作为大学食堂,其场所主要由营业部分、加工及辅助部分和内部管理办公部分组成。营业部分是指就餐的餐厅、出入口、楼梯间以及其它服务间等,经营模式对营业部分的影响最大。食堂加工及辅助部分包括:各类库房、粗加工间、操作间、预进间、备餐间、洗消间、留样间、快检室、更衣间等。内部管理办公部分包括:办公室、值班室、监控室等。

4.规划设计要以服务师生为导向。传统意义上的学生食堂的功能非常单一,仅仅是就餐的场所。而现在,随着师生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大学食堂的功能逐渐多样化,除了就餐外,还包括超市、休闲娱乐、学习阅览的功能。过去仅仅是在就餐时开放,现在也往往是全天候地开放。

今天的大学食堂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区社区化的中心建筑,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规划阶段,更多地考虑为学生服务,设立小吧台、水果饮料、金融服务、一卡通服务等服务区域,同时要努力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打造健康向上的餐饮文化。对装修风格与装修材料的选择也要非常用心。餐?d内还应该有电视、电子屏、音响等设施设备,宣传饮食服务,营造和谐环境,服务师生员工。

5.规划设计要充分进行调研论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食堂的规划设计阶段,先进院校的考察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每一个成功食堂的建设过程,都有着很多很多的故事,有着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借鉴,也有着一些走过的弯路值得去交流。

在我校三个食堂的建设过程中,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哈工大等很多的同行,都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与帮助。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的新食堂,就是由各个先进院校学到的知识,再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二次开发,最终形成的。

6.规划设计要考虑现代化设备。随着食品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学校餐饮工作中,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成为了一种趋势。关注国内外厨房设备发展动态,适时引进现代化集中加工设备,成为我国各大高校餐饮事业改变的途径之一。通过一些新型现代化设备的使用,可以降低人工成本,保证加工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在我校新食堂建设过程中,我们所使用的米饭生产线、包子生产线、蒸气发生器、热风消毒库、送新风设备、大型中央空调,都充分发挥了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饮食服务水平。同时,由于多种原因,地暖在三食堂才得以实施,而太阳能节能设备一直没有实施,这也是我们食堂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遗憾。但现代化设备的使用,也要有着严谨的态度,市场上各种打着节能降耗、现代化自动化旗号的新产品非常多,我们应该用科学理性的眼光分析,尽量选用成熟的、经过市场检验的产品。

7.地面防水、下水管网、排油烟是厨房设计的难点。

8.规划设计要考虑智慧饮食。明厨亮灶、LED电子屏、智能门禁、WIFI全覆盖、智盘售饭系统、机器人炒菜机、自动售饭机等。

三、饮食部门要积极介入食堂建设

并不是所有的校领导与建设部门,都了解食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饮食部门作为使用方,在建设阶段往往缺少话语权。利用同行、食药局等部门说服学校及设计公司。厨房设备布局早做准备。位置图、水路图、电路图等,不能交给厨具公司做。

第12篇

三元共生设计理念

以“生态”规划为核心的旅游环境生态保护,以“景观”规划为核心的优美的旅游景观环境形象创造,以“旅游”为核心的群体行为心理规划和项目经营。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将这三个方面融汇贯通,相互协调促进,即为生态、景观、旅游三元共生的设计理念。三元共生理念的核心,在于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区域规划体系:风景旅游地的规划及进展以风景区土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区域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为突破,通过风景景观资源的分析评价、时空布局、行为研究、阶段性规划控制进行吸引力、生命力、承载力的规划设计,塑造可持续发展的风景旅游体系。

二、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所在的右玉县地处晋西北地区黄土高原,隶属于山西省朔州市。境内四周环山,南高北低。全县平均海拔1400m,属黄土丘陵缓坡区。北部以外长城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凉城县为邻,西与平鲁区接壤,南与山阴县毗邻,东临左云县。东距大同市80km,南距朔州市110km,北距呼和浩特市150km。全县南北长67.7km,东西宽45.7km,总土地面积1964km2。境内有苍头河、李红河、欧村河、元子河、杨千河五大流域。全县所辖四个镇,六个乡,居住着汉、满、蒙 、回、藏、苗、彝、畲8个民族,总人口1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9万人。

苍头河是山西省右玉县境内的主要河流。苍头河发源于平鲁郭家窑,干流全长75 km,横贯右玉南北,境内流域面积1680km2,占全县流域总面积的86%。苍头河牧草丰盛,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0.7%,被誉为“塞上绿洲”。

2.1规划范围

综合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湿地类型的多样性;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保护、管理、合理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地形标志物的明显性等要素。确定拟建的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范围为:苍头河主干流域北至杀虎口,南以常门铺水库北部为界,共规划面积3066.6公顷(约4.6万亩)。

2.2项目定位

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定位为:

——永续发展的生态廊道

——生机盎然的活力水脉

——多物种共存的都市绿色屏障

2.3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和《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的通知》中“建立湿地公园,加强湿地保护”的精神,充分体现“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在优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基础上,应用先进湿地恢复技术和措施,改善和发挥湿地生态功能;同时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4.规划原则

1、美感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2、人性化与生态化相结合

3、大众化与高端化相结合

4、保护性与经济性相结合

2.5 规划结构

1、一带双核四区带

一带:指苍头河流域两岸原生态景观带,北至杀虎口,南至常门铺水库,贯穿南北形成苍头河河岸生态景观带。

双核:指右玉县城西侧,及高墙框村西侧双口子村北侧现状苍头河湿地已开发部分两个旅游发展核心,成为苍头河湿地公园的经济引擎,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四区带:

杀虎口到五里庄村的下游生态复育区带

五里庄村到双口子村的生态旅游观光区带

双口子村到北郭家堡村的湿地体验区带

(4)北郭家堡到常门铺水库的水源林带保护区带

2、一河三廊多片区

一河:

指苍头河水域及相关湿地、滩涂等天然景观资源,在合理利用下将成为朔州市乃至山西省的室外天然博物馆。

三廊:

右玉县城西南向威远镇方向的城市景观通廊

高墙框村至双口子村方向的城郊生态景观通廊

右卫镇向西北方向至远山的下游生态复育廊道

多片区:所谓多片区是指:以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旅游景点为核心,呈放射状形成相应的服务片区,为整条苍头河提供多点的服务信息、旅游信息、生态信息、科普知识,同时组成各具特色景观小节点。

2.6 规划愿景

苍头河流域的水体蓝带和河岸绿带,正是右玉县显露生态、提升生活、组织生产和维持生存的命脉。

基于城市营销需求,我们为右玉县勾勒出三重城市生活的愿景:1、快活:籍苍头河流域再造,构筑亲水游憩网络,以表现活动

力的滨水运动主题,实现快意生活的宜居愿景。2、创活:籍苍头河流域再造,构筑休闲旅游核心,以蕴含吸引

力的表演创作主体,实现创意生活的宜居愿景。3、适活:籍苍头河流域再造,构筑生态体验廊道,以表现生命

力的自然休闲主题,实现适意生活的宜居愿景。

因此,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应反映人本主义,结合休闲景观、游憩娱乐,形成参与互动的生活文脉;应结合产业转型、文化象征,形成创新发展的生产动脉;应基于可持续发展概念,尊重自然,形成和谐共荣的生态命脉;应呼应城市发展形势、环保诉求,进行复育保育,形成健康活泼的生存血脉。

2.7 功能分区

根据《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试行)》(2010)的要求,把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区划为6个功能区:湿地保护保育区、湿地恢复重建区、湿地旅游服务区、湿地宣教展示区、生态湿地体验区、苍头河渔牧保护区。

1、湿地保护保育区:

该区域范围内属于禁止开发建设区域,生态敏感系数较高,对于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植被的保育有较高的环境需求,不适宜开放建设,属于纯天然生态森林,同时作为右玉县乃至山西省最北端的绿色生态门户。

2、湿地恢复重建区:

该区域位于旅游服务区与保护保育区中间地带,属于开发与建设两者之间的缓冲地带,以生态修复以及配套设施的完善为主要目标,同时兼具深入游览以及低活动强度的娱乐活动为主,如:露营,自驾营地,林间骑行等。

3、湿地旅游服务区:

该区域现状为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已开发部分,在整体规划布局上起到一个旅游经济核心的重要作用,由于交通便利,前期开发相对到位,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相应的服务设施质量,以达到国家级湿地公园的硬件标准。

4、湿地宣教展示区:

宣教展示区主要综合了苍头河生态湿地博物馆、湿地科普展示中心等,是游客在游览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同时了解湿地形成、功能以及如何保护的主要区域。

5、生态湿地体验区:

生态湿地体验结合了苍头河的宣教展示区,旨在为游客提供丰富湿地知识的同时,使游客亲身到湿地中体验观光,其中设有绿色涟漪主题园、水鸟观察基地以及湿地水质净化展示园等科普性与参与性较强的活动设施。

6、苍头河渔牧保护区:

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除了生态修复与展示功能之外,其经济功能在该区域应得到充分展示,在退耕还泽,退耕还林的同时,以渔牧为主要特点的活动设施也相应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