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夜宿山寺李白

夜宿山寺李白

时间:2023-05-30 09:11: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夜宿山寺李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夜宿山寺》这首诗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抒发和表达了诗人向往神仙般生活的追求。

2、《夜宿山寺》这首诗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一般认为它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想象瑰丽,夸张巧妙,活灵活现,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身临其境之感。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1、意思是: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2、出自:《夜宿山寺》这首诗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一般认为它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3、原文: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这篇关于小学二年级语文月考试题,是

xi  xi q ng ti n  r ng y     ti n t n

三、给这五对双胞胎组词,你可要认真分辨哦!(10分)妇( ) 作( )京( ) 杨( ) 每( )归( ) 昨( )惊( ) 场( ) 梅( )四、照着例子给字加些内容组成新字再组词,你一定觉得简单!(12分)例:言 信 (信心)大 () 包 ( ) 加 ( )例:人众 (众人)口 ( ) 日() 木( ) 五、给下列词语找出意思相反的朋友,记住,是相反的!(8分)苦(  ) 长(  )   松(  )    快(  )白(  )   深(  )   忙(  )   冷(  )六、这些字迷路了,你能把他们送回自已该去的地方吗?(10分)人认 1、我们从小要(  )真学习,长大才能成为有用的(  )。拍柏 2、小明在(  )树下(  )皮球。今巾 3、(  )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条毛(  )。首手 4、上课了,王小明( )先举( )发言。榕容5、在南方,( )树很(    )易成活。七、小朋友!你一定能找到合适的词填到()里,加油哇!(6分)一( )朋友一( )话一( )书一( )米 一( )鸟一( )鱼 八、这些词语站错队了,请帮他们重新排列变成一句通顺的话,加上标点!(9分)(1)小鸟飞来飞去一只在树下 (2)一年四季松树绿的和都是柏树(3)有书许多北京图书馆好看的里 九、补充古诗要细心,加上标点不能忘!(11分)

十、你能正确连线吗?连对有奖啊!(8分)《悯 农》王安石 为有暗香来《夜宿山寺》 张俞春种一粒粟《蚕 妇》李绅不敢高声语《梅 花》李白遍身罗绮者 十一、附加题:“国学课”上我们学习了不少古诗,你能选一首或一句写下来吗?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也可以的,不过可要写工整啊!只是不要写课本中的哟!写出一句加2分,最多加10分。 1、2、   3、 4、5、  6、

十二、最后这一关是看图写几句话,相信你能轻松闯过这一关!(13分)

第4篇

洞庭秋晚,正西悬红日,水天空阔。千顷湖波风瑟瑟,吹皱一川金色。斜照楼头,青鸾处,长望芙蓉国。衡阳雁去,万里云山堆叠。

自古风物关情,洞仙迷醉,诗圣吞声咽。范老胸中兵十万,忧乐自成新说。不以己悲,不因物喜,天下先凉热。心存高远,长怀无限风月

满庭芳并序

2006年秋游黄州赤壁,时隔苏轼壬戌年作“一词两赋”924年,流经赤壁之下的长江已经改道……

戌岁之秋,黄州再闰,又逢白露横江。断崖赤壁,山寺映云幢。为问东坡旧迹,长池畔,乔木飘黄。人言道,江流几改,不改是文章。

苍茫,荆楚地,扁舟一叶,摇荡波光。有孤鹤飞天,箫韵悠长。似见幅巾飘洒,论通变,风月无疆。追寻处,火枫排岸,风醒是他乡。

水调歌头・夜宿龙门

月色荡伊水,空谷泄滩声。银龙横卧江上,远岸落天星。遥指香山古寺,隐隐琼楼玉宇,灯火半空明。今夜御风去,夺锦会豪英。

龙门开,烟波阔,岸山青。千窟石刻,对开长卷古画屏。乘鹤齐来九老,笑我笔头羞涩,难写古今情:波影是彼岸,流水是人生。

浣溪沙

淄博访蒲松龄故居及柳泉

访过聊斋访柳泉,青石小路柳梢天,茅亭曾著小溪边。

世态炎凉谁可语?风尘陌上看人间,辛酸满纸话狐仙。

采桑子

趵突泉及李清照纪念馆

观澜亭下瑶池水,柳影云天。波涌急湍,泺水趵突彩云间。

秋千院落西楼月,清照当年。别有芳园,漱玉天然自涌泉。

鹧鸪天・惠山第二泉

三下江南无片幡,风尘路上少偷闲。不寻灯火楼台路,直入名山访惠园。

垂柳井,玉阑干。风清茶好月难全。谁知阿炳长无月,曲尽人间月下泉。

朝中措・无锡太湖边

秋风初度太湖滨,霞色透霜林。碧透连天波海,淡描远岸纤云。

西施何在?孤舟远去,一代奇人。赴难何曾畏死,辞归岂只全身。

江城子并序

贪者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为人生乐事,我等不想这等造化……

西辞黄鹤下扬州,囊中羞,兴犹遒。花街寻遍,二十四桥头。十里春风非我好,烽火路,望重楼。

西湖晴好泛轻舟,画中游,转深幽。环肥燕瘦,西子瘦风流。梦到晓风杨柳岸,波影荡,月如钩。

浣溪沙

过绍兴咸亨酒店,门前有孔乙己塑像

灯火辉煌坐地开,咸亨酒店并楼台,花雕招引万宾来。

夫子当街依旧柜,小碟还问有乎哉,笑含苦涩叹兴衰。

浣溪沙・绍兴柯岩

游遍柯岩兴未阑,千年石场化仙山,九天云骨落尘寰。

欲向平湖听社戏,先着毡帽上篷船,游人何不老江南!

多丽

游路南石林,诸多景点幻化一段奇遇……

路南奇!巧夺天下风光。仗蓝天、千峰并耸,峥嵘头角高昂。湖、螺鬟少女,娉婷立、翠羽霓裳。曲径通幽,莲花现顶,雀灵梳翅凤来翔。剑池畔、诗人吟罢,拱手拜佛装。流连久、重重化境,人在何方?

在龙渊、琼山玉岛,水空林海苍茫。遇奇峰、果然柳毅,访岳丈、俊伟才郎。莫笑荒唐,原来此地,波涛翻滚古。看天下、诸般好景,回首是沧桑。苍岩上、金钩铁壁:“无欲则刚”。

一剪梅

游北京龙潭公园见有龙女牧羊组雕

佳话千年说到今,龙女依然,翘望湖滨。风吹裙摆护羔羊,岸柳千丝,波影粼粼。

过客翩翩谁似君?历尽辛酸,最重人心。钱塘一怒见真金,抛却三生,抵命追寻。

浣溪沙并序

溪又称丸谷,身临其境方知吕尚颇通现代某种自荐技巧

古木森森丸谷幽,卧石如虎瞰龙湫,青山不老水长流。

世事洞明堪自许,雕璜小技赚王侯,醉翁之意看直钩。

临江仙

秦皇岛市――秦皇求仙入海处

枉费秦皇临海拜,卢生千载无踪。茫茫一片浪掀空。云来天半,蟒带卷长风。

一统江山吞六霸,了得一世英雄。老来何事落空蒙?茕立高岸,把盏对苍穹。

江城子

游虎丘山在“憨憨泉”附近“枕石”上小憩

虎丘塔下剑池前,饮憨泉,枕石眠。春秋吴越,缥缈似林烟。风送评弹吴侬调,娇娃馆,梦云间。

柳梢青并序

夜宿周庄,早晚在双桥、迷楼、全福寺等处流连,又见乌篷船摇出水巷,撑竿者唱起小调咏叹古镇今夕……

古镇双桥,迷楼秋月,梦里水乡。高塔凭栏,千家灯火,四面湖光。

寺钟破晓清扬。柳丝岸,浣纱玉娘。水巷乌篷,桨声唉乃,小唱沧桑。

浣溪沙

过桐梓,“李白夜郎”即在望中

黔北蜀南十万山,夜郎古国雾云间,千盘驿路忆谪仙。

错放仙舟遨宦海,千金还放远长安,风波翻卷到天边。

菩萨蛮・黟县西递

斜阳芳草牌坊路,烟霞村落山环处。小巷绕清溪,老街连古祠。

楹联逐户看,面壁寻思遍。妙谛在云山,人生当静参。

清平乐.黄山飞来石

秀峰捧月?玉璧补天缺?又现石猴翻天跃?果是飞来仙客?

几曾落入银屏,红楼梦里魂萦。再到名山回望,人间何许多情!

踏莎行

访汉阳琴台,门前石雕记载伯牙摔琴以及蓬莱移情故事

第5篇

《咏鹅》(诵读)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江南》(诵读)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画》(必背)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悯农(其二)》(诵读)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朗月行》(节选)(诵读)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风》(诵读)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春晓》(必背)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静夜思》(必背)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池上》(必背)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池》(必背)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画鸡(新增)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必背)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夜宿山寺(新增·必背)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敕勒歌》(必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村居》(必背)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咏柳》(必背)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必背)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曰荷花别样红。

《绝句》(必背)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长歌行》(必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凉州词》(必背)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出塞》(必背)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芙蓉楼送辛渐》(必背)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回乡偶书》(必背)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凉州词》(必背)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鹿柴》(必背)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送元二使安西》(必背)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必背)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春夜喜雨》(必背)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必背)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黄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必背)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必背)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天门山》(必背)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别董大》(必背)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绝句》(必背)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必背)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游子吟》(必背)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山行》(必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清明》(必背)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必背)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渔歌子》(必背)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望洞庭》(必背)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浪淘沙》(必背)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枫桥夜泊》(必背)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滁州西涧》(必背)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塞下曲》(必背)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忆江南》(必背)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春》(必背)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蜂》(必背)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江上渔者》(必背)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夏日绝句》(必背)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元日》(必背)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泊船瓜洲》(必背)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书湖阴先生壁》(必背)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必背)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睛后雨》(必背)

宋·苏轼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惠崇春江晚景》(必背)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必背)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衢道中》(必背)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示儿》(必背)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必背)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必背)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必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春日》(必背)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题临安邸》(必背)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游园不值》(必背)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观书有感》(必背)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乡村四月》(必背)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墨梅》(必背)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石灰吟》(必背)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己亥杂诗》(必背)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所见》(必背)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竹石》(必背)

清·郑燮

第6篇

关键词:诗歌;浪漫主义;夸张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清莲居士,出生于中亚碎叶城,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①。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②。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的诗作,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其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在《江上吟》中说自己写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诗圣杜甫也高度称赞他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③(《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他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化的形象,强烈的主观色彩 李白的生活经历很广,思想很复杂,他那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时不可磨灭地留下了浓厚的自我表现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政治上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 李白的主观感彩,往往也表现在叙事或写景的诗篇中,让人感到有诗人的形象活在其中。他的《蜀道难》是他最富于浪漫主义奇情壮采的山水诗。这首诗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全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烘托奇险的奇氛;高标插天可以使“六龙回日”,然后又用黄鹤、猿猱、悲鸟、子规作夸张的点缀,最后才叙述正题;在诗的开头、中间、结尾处三次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回旋往复,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2、大胆的夸张、惊人的幻想、瞬息万变的感情

李白常用大胆的夸张和惊人的幻想来表达他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感情。如《秋浦歌》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发来抒发自己无形的愁;用“千里江陵一日还”写归舟从上游顺流而下的神速,抒发了他遇赦获释途中轻松欢快的心情;又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④。以高度夸张的比喻,赞叹飞瀑从高处腾空而下的恢宏壮观的景象,也展现出自己开阔的胸襟和气概。 李白有的诗在极度的夸张和惊人的比喻之外,给人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通篇处处隐着一个“高”字,到底有多高,读者自己可以去充分想象。又如《北风行》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载”没有“黄河可塞”这样夸张的比喻,我们也就想象不到阵亡将士的妻子那种深刻绝望的悲哀。再比如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来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本是极度的夸张,却让人感到高度的真实。

3、语言质朴、清新、豪放,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李白对自己诗歌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首诗的普通的景物普通的比喻显示了李白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的深厚友情,语意极其真挚自然。 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杜甫极为佩服地说他“笔落惊风语,诗成泣鬼神”,在表达感情上,他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还表现在其壮浪纵恣的抒情形式。

在灿若星河的古诗人当中。李白毫无疑问是最耀眼的一颗,他以丰富奇特的思绪,奔放雄健的风格,瑰玮绚丽的色调,清新自然的语言,用手中的笔不停地抒发自己“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凌云壮志,畅谈“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背岂是蓬蒿人”的人生自信;表达“我本楚狂人,风格笑孔丘”的豪放洒脱,用手中的笔为自己铸起一座后人难以望其向背的丰碑,成为我国诗坛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注释:

① 李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王运熙

②杜甫《李十二白二十韵》

③唐诗三百首今译《西安:三秦出版社》艾克利 王友怀

参考文献:

1、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言积累 “以人为本、以情为本、以读为本”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053-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人为本、以情为本、以读为本”让积累充满趣味,更加实效。曾经一位特级教师在课堂点评中说:“不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都要牢记做到三点:以人为本、以情为本、以读为本。”从那以后,我每一堂语文课都以这三点作为目标努力着,而这样的努力也让我获得了不少成功,在充满“人趣、情趣、读趣”的课堂中,我和我的学生积累着、感悟着、快乐着。

一、“以人为本”让积累快乐着

人教版三年级《卖木雕的少年》中有一个教学重点就是积累文中的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在这堂课中我首先让学生初读后找出给自己印象深刻的四字词语,归纳到黑板上,然后学生再读课文,理出课文线索后,我就和学生把这些词语归类,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挖掘出这些词语后面蕴含的信息。在后面的交流中,学生读中悟,悟中读,深深地体会到非洲风光的迷人,木雕的精美,都是为了反衬出少年的心灵之美,都是告诉学生国际友好的温情。还谈了这些词语的恰当、合理的运用在文章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这一单元的作文中,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主动用上一些合理的、精彩的词语。

所以,激发积累的兴趣,引导主动积累的意识尤为重要。

古人说得好:未见乐趣,必不乐学。教师应当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积累的因子,促进有效积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指引下,我调动学生快乐积累主要运用了如下方法:

(1)故事拓展引导法:为了让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我经常在语文课上给学生讲一些与课文有关知识,或在自习课上讲有趣的小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引导他们阅读有关文章或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例如教学李白的诗句时,我仿照教育名师孙双金的方法,选取《赠汪伦》、《夜宿山寺》、《静夜思》三首诗的品读,和学生走进李白,了解他作为“仙”的大胆奔放,作为人的思亲、思友的细腻深厚。一个活生生的李白,一个有血有肉的李白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从此爱上了李白的诗,对其它诗的学习也能寻根究底了。

(2)讲评法。“听”、“读”勤积累,“说”、“写”常运用。“说”和“写”是人最重要的能力。如:针对某次水平较差的作文,拿出来让学生读,然后进行分解讲评,让学生进行修改润色,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变得优美丰满,读后回味无穷。这时,适时进行引导,你喜欢哪段文章?为什么?你想在今后的写作中经常出现一些令同学羡慕的语句吗?这样就能让学生明白积累的好处,从而产生主动积累的愿望。

二、“以情为本”让积累感悟更深

一位教师教给我们:每堂课先“寻点”,寻找切入点;然后“拉线”,拎起一道主线;再“分枝”,使课堂枝叶丰满;最后“画圆”,再归结到刚开始的“点上”。这样的引领使我受益匪浅。在教学《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课当中,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从中找出关键词,课文会重点写什么?学生异口同声的答道:“真棒”。“你们观察这个课题与以往学过的课题有什么不同?”“有感叹号,”学生这次用心了,深情读出课题。接着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来赞扬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的?这样就了解了故事梗概。“点”找到了,就要拉线,我让学生用心研读课文,画出体现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的句子,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在接下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每体会到一处感人句子,我都让他们在悟后读课题,在一次次画圆与归点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词语,孕育了感情,在读与思中生成了思想。从中我也认识到:感悟+积累,事半而功倍。

三、“以读为本”让积累升华

全国特级教师斯霞说:“读是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从启发谈话开始,到认识字词,教师讲解、朗读、复述,直到结束谈话,都离不开读。读能够加深理解课文,能够帮助儿童掌握语言,读多了,读熟了,课文的语言就可以进入儿童自己的语言里去。”

(1)初读感知中积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中既感知课文大意,又积累课文有关语言,达到一箭双雕的功效。例如教《卖木雕的少年》时,对初读课文提出边读边摘录词语的要求,这样结合积累,直奔教学重点,学生既有效地积累了语言,又迅速感知了本课描写了非洲风光的美、木雕的精美和少年的心灵美,为理解“国际理解”打下基础。

(2)细读理解中积累。在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后,学生进入细读课文理解语言的阶段,教师可巧妙地设计一些让学生依据课文语言提炼词语,或依据词语寻找课文语言的练习。这样,词文互证,对号入座,以积累深化理解,以理解促进积累。例如教《燕子专列》中有一段描写燕子濒临死亡的句子,我让学生看了欧洲地形图,学生了解了燕子迁徙的行程大约有两万多公里,然后追问:劳累的燕子迎接它们的却是(濒临死亡),濒临死亡是因为(找不到食物),找不到食物是因为(气温骤降,风雪不止)。这如冰糖葫芦似的串问给学生一个冲突点,深化理解感悟。

第8篇

生活中有美,教学中也有美。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收有29篇古诗,除几篇哲理诗外,大部分是写景诗和咏物诗。这些清新自然、脍炙人口的古诗艺术性高,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

通过古诗进行美育,笔者有几点认识和体会:

第一,从古诗的形象性切入,是进行美育的基础。

美育的内容,不同于政论的演绎、归纳,也不同于逻辑的推理、判断,它是用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的。它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这是由美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古诗写的事物、景物或人物,就是形象美。如第八册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那千丝万缕、参差披拂的柳树的形象,那给柳树裁剪绿色春装的春之天使(春风)的形象,显得很柔美。作者似乎懂得形象美的重要,把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通过“似剪刀”的比喻,使之形象化了。可见离开了具体的形象,就失去美的基础,就没有美的存在。古诗教学,总是从直觉的形象切入的。

古诗往往是诗中有画。从形象性切入,就要充分注意到由色彩、线条所构成的形象画面。第七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从“望”字展开的。“日照”、“紫烟”、“瀑布”、“银河”,具有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具有线条美,两者构成了一幅雄伟壮美的庐山风景画。第七册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千秋雪”和“万里船”从时间和空间方面写景,富于诗情画意。这些古诗都能使学生通过画面形象去获得美的享受。

从形象性切入,必须注意古诗的白描、比喻、夸张、衬托、拟人、象征等形象化的表现方法。第五册李白的《夜宿山寺》是夸张的写法:“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第九册王安石的《梅花》是衬托的手法,它用冬天的白雪,来衬托报春的白梅。白雪是高洁的,但白梅凌寒而开,冒雪而放,又有幽香透出,比白雪更加高洁。第十册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随心而作,信手拈来,追求自然,线条简练。古诗有一种写法,即为了增强形象,把无生命的东西写活。如第六册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是多么富有生命力的情景。“泉眼”与“细流”着一“惜”字,“树阴”与“小池”用一“爱”字,不仅表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而且赋予生命,化无情为有情。泉眼似乎在怜惜涓涓细流的柔弱,树阴仿佛在爱惜阳光下池水的恬静柔和,这相怜相爱,又与蜻蜓、小荷的相依相偎互相映衬,使自然界显得非常和谐,给学生和谐美的感觉和享受。

第二,培养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是进行美育的根本目的。

美育是贯彻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如德育中关于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关于大公无私、正直诚实、文明礼貌、遵守公共秩序等道德品质的教育,都包含了美育的内容。而美育也直接影响到德育的发展。

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古诗除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还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这就是所谓“人化的自然”或“自然化的人”。教师要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去,认识美,感受美,爱好美,激发他们的情感。第五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出登高望远的意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但作者意犹未尽,还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古人喜欢登高望远是有原因的。因为时间无穷无尽,空间无边无际,也就充满了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从有限的时空推向无限的时空,可以获得人生的感悟。学生读到这里,就会随着作者登楼的步伐,上升、再上升,望远、再望远,在那更广阔的天地里,视野更开阔了,心胸更开阔了,精神境界不断地得到升华、净化。另一首第八册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是一番境界。“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观察点不同,角度不同,庐山的局部面目也不同。只有跳出庐山外,不在此山中,才能纵览庐山的全貌和真面目。这虽然是在讲道理,但可以触发学生游山的兴趣,让学生去认识大自然的伟大,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因此,美育的情感教育,是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在潜移默化中,心理功能上得到和谐,感情上产生共鸣,道德情操上得到陶冶,思想境界上得到净化。

第三,寓教于乐,是进行美育的独特形式。

第9篇

关键词:唐代登高诗;发展概况;主题意蕴;审美特质:地位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2-038-05

作者:王锐,甘肃河西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甘肃,张掖,734000

一、登高诗的起源与界定

登高原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它的发生主要有两个源头:一是古代社会的一种宗教祭祀活动,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个是“重九登高”的节日习俗。而后者对于古代诗歌中登高主题的定型和发展起了最为关键和广泛的作用。对古代的士大夫而言,登高是其“九能”之一,经常郊游聚会,登高宴飨、酬唱叙情乃是常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登高已经演变成日常生活中一种很普遍的文化现象,成为古代文人舞文挥墨的重要舞台,登高和古代文人便有了不解的情缘。

本文所论登高诗,简而言之,就是指古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的诗歌统称。从创作时间看,既有登高时的即景之作,也有登高过后的有感生发和应命奉笔之作;既有重阳旧俗登高时的抒怀之作,也有四时登高的即兴之作。从创作地点看,登高临远之地既有高山叠嶂,也有亭台楼阁,只要地势高,视野开阔,适宜远眺赏景即可。需补充说明的是,以登高眺景为主要描写内容的部分登山记游的诗歌,亦属本文所论登高诗的范畴,如王维的《终南山》,杜牧的《山行》;而只写观高景象,创作者实际未登高,不是从居高而望的角度所写的作品,不在登高诗之列,如杜甫的《望岳》,李白的《望天门山》。还有以虚幻想象登上高处绘物抒怀的诗歌,即裴登峰认为的依靠想象进行思想游历的“神登”之作,因和游仙诗有交叉重合的部分,亦不在本文所论登高诗的范畴,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有研究者认为最早的登高诗是《诗经》中的作品,如裴登峰指出“《诗经》中的登高自然是我国文学中登高描写的发轫……‘陟彼高冈’、‘乘彼堍垣’是最早的以登高为题材的创作”。但正如冯丙奇认为《诗经》中的登高诗“仅仅涉及到了登高这一动作,或说仅仅叙述了登高这一行动”,没有任何自然景物的描写。更确切地说,在这里的登高只是“艺术中使用的符号”,而非“艺术符号”,只是一个背景而已,并不传递能够同作者与读者的言外之意味,所以,并不能当作真正的登高诗。严格意义上的古代登高诗应始于东汉末,终于清末,从汉魏六朝的勃兴到唐宋的繁盛再到元明清的延续,几乎贯穿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在诗歌盛行的唐代,登高诗出现前所未有的辉煌,作品繁多,佳篇不断,名家辈出,形成古代文学史上的蔚为大观。

二、唐代登高诗的发展概况

汉魏六朝,伴随着登高文化的开展,登高诗亦开始兴起。文人登高宴饮,吟诗作文,成为一种时尚。正如陶渊明所云“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移居》其)从而涌现出部分优秀的登高诗。曹操的镌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和《登江中孤屿》,谢胱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均是此期登高诗中的上乘之作。这时的登高诗因尚在兴起阶段,作品数量相对较少,称颂一时的名作也是屈指可数。除个别作品外,登高抒怀还多拘囿于个人的小天地,抒情境界有待深化,艺术表现还欠火候,用语较为凝重、板滞。尽管如此,这些登高诗的产生,使登高这种民俗现象逐渐演变成古代文人抒怀的重要方式,为日后唐代登高诗的全面繁盛作了较为坚实的准备。

唐代,古体诗、近体诗全面推进,文质并重,诗歌创作达到古代文学发展的巅峰。登高诗亦在如此优越的文学环境中走向繁盛。突出表现是作品数量多,质量高,社会影响面大。许多诗人都有登高之作,且佳篇迭出,并且涌现出登高诗的大家――杜甫这样的杰出诗人。

(一)初唐时期。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序末附诗)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景物描写文笔瑰丽,手法多样,其中“落霞”和“画栋”两联,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成为千古传颂的登高摹景名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其随从武攸宜东征契丹时于燕地所作。诗人登临幽州台,仰望苍天,俯视大地,真切体验到志不得伸、才不得展的人生痛苦和悲哀,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古往今来志士仁人遭遇困顿的愤激和不平。诗中辽阔苍茫的时空境界,慨然独立的主体形象,孤高悲凉的情感格调,在后人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滕王阁诗》和《登幽州台歌》拉启唐代登高诗发展的帷幕,并初步显现了唐代登高诗博大和壮观的气象。此期代表性的登高诗还有寒山的《杳杳寒山道》,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宋之问的《灵隐寺》,沈俭期的《夜宿七盘岭》,陈子昂的《燕昭王》等。

(二)盛唐中唐时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崔颢的《黄鹤楼》是两首登高揽胜的千古名作。《登鹳雀楼》写景缩万里于咫尺,议论与形象相得益彰,诗情与哲理水融,诗中的自然景物与诗人自身昂扬奋发的精神、开阔爽朗的胸襟浑然一体,后人誉为五言绝第一首。《黄鹤楼》即眼前景,抒心中情,一气流转,浑然天成,高唱入云,宋人严羽推为唐人七律第一。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有名的登高思乡之作,抒发了作者在重阳佳节时对远在家乡的兄弟们的怀念之情,语淡情深,脍炙人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有名的登高送别诗,是诗人在黄鹤楼送友人孟浩然游历吴越时所作。烟花三月,春色旖旎,正与孟浩然的高情逸韵相互辉映:而诗人的无涯离思,悠渺情意,又正如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后人评为“送别诗之祖,情意悠渺,可向不可说。”《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李白的登高名诗还有《登太白峰》、《登金陵凤凰台》、《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谢公亭》等。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亦是著名的登高送别诗,借送友以自写胸臆。诗中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与冰心、玉壶等意象相互生发,使人联想到诗人那冰清玉沽的高尚情操。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是著名的登高怀古诗。诗歌将历史的兴旺和哲理的深思熔铸入苍茫雄阔的景象中,词意流转而气象宏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是诗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诗中借登楼远眺,抒发了迭遭迫害的忧愤,同时表达了对志同道合的四位友人的怀念和聚会无期的惆怅之情,情感真切,语意沉绵。此期唐代有名的登高诗尚有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五》和《与诸子登岘首》,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王维的《过香积寺》和《终南山》,祖逖的《宿云门寺阁》,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屠》,刘长卿的《秋日登吴工台上寺远 眺》和《登余干古县城》,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李益的《上汝州郡楼》和《夜上受降城闻笛》,孟郊的《游终南山》,畅当的《登鹳雀楼》,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韩愈的《谒衡岳遂宿岳寺题门楼》,白居易的《杭州春望》等,这些作品各具特色,共同构筑了唐代登高诗的辉煌。

而在这辉煌中,杜甫又是其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杜甫是我国古代第一位大规模、集中抒写登高之作的卓越作家,且佳作颇多,堪称精品。在杜甫的一千多首诗作中,登高诗不下五十首。代表性的作品如《登兖州城楼》、《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乐游园歌》、《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凤凰台》、《登楼》、《白帝城最高楼》、《阁夜》、《九日》、《登高》、《登岳阳楼》等。其中,《登高》、《登岳阳楼》既是杜甫七律、五律中的佼佼者,更可谓古代登高诗的压卷之作。《登高》是杜甫五十六岁,重九日在夔州登高时所作。前四句登高所见,极写暮秋夔峡惊心动魄的景色,沉郁苍凉,气势磅礴。后四句登高所感,抒发老病漂泊之苦,国难家愁,无限悲凉。全诗格律精严,语言凝炼,是最能体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代表作。胡应麟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登岳阳楼》是杜甫五十七岁,以年老多病之身,登上岳阳名楼,放眼八百里洞庭,感慨万千赋此诗。首联抚今追昔,寓无限感慨。颔联极写洞庭浩瀚无际的壮阔景象,语虽雄浑豪健,但亦寓家国身世之感。故下截自怜身世,举目无亲,老病孤舟,忧怀国事,戎马关山,涕泗横流,可谓泣尽继之以血,令人感叹唏嘘,不能白已。诗歌“写洞庭只两句,雄跨古今。”(《杜诗镜铨》)胡应麟誉为唐五言律第一。杜甫之前的登高之作,主要拘囿于抒写个人的隐忧和愁绪,思想内容相对单薄些,并未产生广泛而持久的社会影响。而杜甫的登高诗则把个人身世遭遇和忧国忧民之志紧密结合在一起,走出一味抒写个人情怀的小天地,使登高文学思想内容的广度、深度都有了进一步提高,深化了作品的社会意义,丰富了登高的文化内涵。在杜甫的影响下,忧国忧民便成为以后登高之作的永恒主题和思想追求的最高准则。

(三)晚唐时期。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是诗人途经潼关登驿楼所写的一首题壁之作。前三联写景全从高处、大处落笔,着重写景物的动态美;尾联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的情怀。全诗境界阔大,韵味浓郁,格调意趣直追盛唐。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园》借登乐游原望昭陵这一情景,抒写了诗人壮志难酬的牢骚和国事日非的感慨。诗歌文笔简练,语言含蓄,风格沉郁。李商隐的《登乐游园》短短二十字,而所包含的意蕴非常深厚。因“意不适”所以驱车登高,以消愁思;登高见夕阳壮美,却又惋惜其不能久驻,诗意又复归到“不适”上来。曲折迂回之中,见出诗人对生活的挚爱与挥之不去的愁绪。正是这种矛盾心理,使全诗境界苍凉悲壮,波澜起伏。此期较好的登高诗还有许浑的《登洛阳古城》和《咸阳城西楼晚眺》,杜牧的《山行》和《九日齐山登高》,李商隐的《夕阳楼》和《安定城楼》,赵嘏的《江楼感旧》,方下的《题报恩寺上力》,高骈的《山亭夏日》等。

三、唐代登高诗的主题意蕴和审美特质

阅读唐代登高诗时,即使没有亲身莅临登高之地,也常会引起强烈的共鸣。这固然包括写景的生动形象,但更重要的因素却是文人们髓高时生发的真情和哲理打动了每一个读者。尽管“迁客骚人”登高时多因各自的遭遇,“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但还是有许多相同的感受,止所谓“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兰亭集序》)。综合考察唐代的登高诗,其主题意蕴主要包括:

(一)状描登高景观,寄寓登高幽情。赏景是登高诗的重要内容。只有登高,才能让更广阔的美景进入自己的视野,跳出狭小的生活圈子,给心灵自由的空间,尽情翱翔,寻觅登高之趣,驱遣世俗之累和心中劳烦。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太乙近天都,连山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畅当《登鹳雀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由于登高望远时,“高”和“远”本身所具备的两种对立的意味的催发,“视觉上的朦胧与混沌便与登临者心理上的迷惘和悲哀发生了异质同构”,“物理上的高远与登临者心理上的自命不凡(无贬义)和远大前程在登高望远之际发生同构;但与此密切相关的孤独和渺茫却使主体无法乐观”,所以,更多的登高诗,笔下的景物较少登高赏景的乐趣,多染上了诗人的感时伤世的色彩,壮观悠远,寥廓苍凉,境界扩大,气象非凡,形成了登高诗特有的写景笔调,寄寓了登高诗普遍的悲情美学特征,向来为人称道。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韦应物《登楼寄王卿》)“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二)悲羁旅流离之苦,抒思乡怀亲之殷。异地漂泊,身如浮萍,思乡之情“剪不断,理还乱”,如影随形。登高远眺,更觉孤独冷清,归思难收,“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登楼赋》)对游子而言,登高便是寄托乡思的最佳场所。借登高念亲怀友,在远眺中寄托思慕之心和惆怅之情,是唐代登高诗难以割舍的情结。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古台摇落落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弟妹萧条尽何在,干戈衰歇两相催!”(杜甫《九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这些诗句均在登高中真实流露了飘泊流离之愁和思念家乡的深情。而杜甫四方颠沛无依和潦倒窘迫的生活经历,使这种情结在其登高诗中显得格外真切、沉痛,最易引人共鸣。尤其是暮年之作,其情愈苦,字字用血泪浇筑。王昌龄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则真挚抒写了征人登城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

(三)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登高四望,放眼天地,顿觉宇宙之浩大,个人之渺小,人生之短促,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的唐代诗人,也随岁月的磨砺和仕途的坎坷而生出颇多感慨。“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滕王阁序》),功业未就的苦闷成了一生的心痛。他们常把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紧紧相系,尤其身逢乱世,家愁国恨便成了登高时挥不去的情思,少了暇日登 高的那份轻松和自得,代之而袭上心头的忧国忧民之志让登高多了几分肃然。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都借登高抒发了羁于世俗尘网中郁郁不得志的感愤情绪。李白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题为送别,但描写的不是离情别意,而是借诗明志,抒发自己狂放不羁的胸怀和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杜甫的《登楼》则集中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怀抱。颌联写景虽气象雄伟,但浮云苍狗变幻,宛如多难人生,世事无常,睹景伤情,遂引出以下吐蕃陷京,代宗幸陕,寇盗相侵,国难孔急等情事。登高抒怀,抚今追昔,遂有后主祠庙,聊吟《梁甫》之深慨。情甚悲郁苍凉,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杜甫的《登高》、《登岳阳楼》同样融自然景色、家国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抒写了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怀抱。杜甫登高诗的可贵之处在于,景中有人在,诗中有人在,更有格在。这所谓“格”,正是忧国忧民的博怀。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也借登高怀古抒发了此种情怀。

此外,亦有借登高对亲朋表依依不舍之心和遥寄怀念之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陪李北海宴历下亭》,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还有登高时即景阔谈生活哲理,往往引起人丰富的联想,颇受启迪。如众人皆知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都在苍茫百感中寓有深层的哲理,最易引人共鸣,为后世激赏。

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因唐代登高诗的主旋律主要表现家国之恨、身世之痛的历史与个人沧桑之感。因此诗歌中言愁叙悲的审美倾向尤为突出。‘悲’的气韵洇染了每首诗的内质外象。‘悲’成了唐代登高诗主旋律的主要美感特征。”时间上,虽也有一些以伤春为季节背景的登高诗,但更多的则是借摹写秋景来表现诗人心中的悲情。在空间上,由于登高而望所体现出的“荒原意识”,同样也使登高诗充满了“悲”的审美情感效果。而这种悲情特征实在又是“中国文学以悲为美的悲情传统的表现之一”,“悲情是情绪化了的、体验化了的忧患意识”,这种悲情有登高悲情和季节悲情相互生发、彼此交融的特征。还有研究者从“登高望远”这一意象所包含的生命内涵出发,总结这一意象表现为“一个由物到心、由外到内、有空间到时间的动态过程”,而其审美表现则是崇高。并借助康德等人的崇高理论,分析认为这一动态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首先是登高望远的大自然表现出一种崇高之美,接着自然的无限带给人既吸引又拒绝的感受,也正是因为这种无限对于个体渺小生命的拒绝,才产生了登高者生命的短促感和悲哀感。第三个阶段则是个体生命中反弹出来的崇高感,这主要表现为要求把自己提升到与外物同等伟大的境地的向上的情感和一种生命尊严感。无论是悲情特征还是崇高之美,均较为客观地涵盖了唐代登高诗的基本美学特征。

从艺术表现手法而言,唐代的登高诗既异彩纷呈,又同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质,概括体现在:(一)运用多种方式抒情言志。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借古寓怀,或托物言志等等,各种方式融会贯通,古今穿插,时空一体。情景互为表里,相互映衬,物我相生,多层次、多角度表达出丰厚复杂的思想感情。(二)章法谨严有致,层次清晰而不失变化。写景抒怀是登高文学的主体。大多先叙事、写景,然后抒情言志。前者为后者蓄势、张本,后者彰显全诗意旨。摹景近观远眺,动静交织,声色并用。抒情由浅入深,抑扬起伏,收放自如。境界开合跌宕,情感博大深沉。(三)工于造语,讲求炼字炼句。摹景状物以气韵为主,雄壮开阔,生动传神,想象高妙;抒情言志语淡情深,慷慨悲歌,力透纸背,寄寓遥深。登高怀古用典言简意丰,独具慧眼;象征语约意沉,发人深省,充分体现出创作者驾驭语言的技巧。

比如《登高》。首联从细处着笔,描写秋江的景物和各自的特点,渲染秋天苍凉萧瑟的气氛。颔联从大处落墨,含无限于有限之中,气魄宏大,意境开阔。前四句写景,用语简洁而更显老练,晓畅而饱含内蕴,画面富于层次感,声色毕现,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萧瑟苍茫的秋景图,也无形中传达出年华易逝、壮志难酬、晚景凄凉的人生感慨。以上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抒情。颈联将诗人悲秋苦病的情怀、羁留他乡的愁思、暮年凄凉的哀叹等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的淋漓尽致。尾联紧承上联,更具体、更深沉地表现悲秋情感,把穷愁潦倒的根源归结于社会的动荡,时势的艰难,从中可以看出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用语深沉厚重,“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语言精练而富变化,对仗工整且复自然,言简意丰,备极顿挫,“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诗薮》)《登高》是唐代登高诗的巅峰之作,充分体现了此类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它的写景抒情方式、章法结构和用语技巧,几乎成了此类诗歌的共同追求。

四、唐代登高诗的地位和影响

(一)唐代登高诗是唐代文人抒怀的一扇心灵之窗。登高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生活的再发现,感情的闸门在一霎那间突然被打开,宇宙、人生、国事、家事,眼前景、心中情,喜怒哀乐竞相涌来,有谁能不被这份真实打动?我们在阅读唐代登高诗时,同样在审视生活,回味人生百态。唐代登高诗是唐代文人向读者敞开的心灵之窗,生动记录了创作者辗转流离的生活经历和坎坷复杂的心路历程,是诗人们“时不我待的生命紧迫感、舍我其谁的生命价值感以及忧国伤时的社会忧患感在个人政治命运蹭蹬之时的具体呈现”,包蕴其高尚气节和理想人格,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第10篇

一、 情绪的分布

谋划一堂语文课就像创作一首歌曲,不仅要考虑情绪的起承转合,而且要结合课文的内容,考虑情绪在课堂开始、中间和结束时的分布。也就是说,一堂课在情绪上什么时候该强、什么时候该弱,什么时候该浓、什么时候该淡,在什么时候推出、尾声在什么时候出现,等等,高明的教师不是任其自生自灭的,而是要反复推敲,精心安排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有一堂影响很大的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这堂课,于老师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他从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讲起,结束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样安排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情绪而布局设计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情绪结构是一个三部曲,即:恨爱感愤。于老师在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第五自然段,学生在读到英法联军掠夺、破坏圆明园的罪行时,引起极大的痛恨,而且于老师很重视学生对情绪的体会和表达,他要求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把你的心情、你的感受写在脸上”,因为只有在脸上表现得正确,才能说明学生对情绪的把握到位了。接着,于老师让学生回过头来读二、三、四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圆明园建筑的精美和收藏的丰富、珍贵,从而引起学生的赞美之情和珍爱之感。课上到这里,就在学生心里产生了恨与爱的两种情绪,恨的是的侵略者――英法联军,爱的是美轮美奂的圆明园,将这两种情绪引向第一自然段,稍加点拨就得到升华,那就是感愤,即由愤愤不平到愤然而起的感愤,学生从对清朝末年这一段屈辱历史的了解中,激发起振兴中华的强烈的责任心。于老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情绪布局是独具匠心的,恨是爱的铺垫,恨(英法联军)之切是为了爱(圆明园)之深,而对恨与爱的体会又不是仅仅让学生沉浸于历史不能自拔,而是为了引向今天,让学生带着历史的启悟担当起祖国未来的重任。如果给于老师这堂课的情绪结构归类的话,那么它是一种递进式的情绪结构。

再以特级教师周益民的《皇帝的新装》为例,这堂课周老师是按照课文的情节来安排情绪结构的,针对皇帝的愚蠢,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是可笑;针对大臣们的胆小怕事、阿谀奉承,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是可悲;针对孩子的真诚、直率,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是可爱。如果也给这种情绪结构归类的话,那么它是一种并列式的情绪结构。

总之,一堂课的情绪结构离不开课文,但又不能局限于课文,它建立于课文引发的情绪反应之上,但是又服从于教师为了取得最佳的课堂效果所进行的人为的安排和设计。

二、 情绪的调控

情绪的调控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情绪的调动,一是情绪的控制。情绪的调动伴随着教学的全过程,一堂课的开始就需要调动学生的情绪,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开始的时候情绪不能充分调动起来,则整堂课就可能显得沉闷而呆滞,学生无精打彩,教师也情绪不佳。我们发现很多特级教师非常重视也很擅长在课堂开始的时候调动学生情绪。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万里长城》一课时,当学生还起立着,王老师就开始上课了:“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大家一起去登――(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请坐!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撼的古代建筑。’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这是一种开门见山、气势不凡的调动情绪方式,通过师生之间的应和,通过引征名人的话语,加上排比的句式,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对万里长城的无比崇敬之感。周益民老师上《只有一个地球》时,开头的方式与此不同,他说:“请同学们根据我的描述猜人物。这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学会的第一句话,她教我们学会走路,教我们学会说话,唱着夜曲伴我们入眠,心中时常把我们牵挂。即使将来有一天,我们走到天涯海角,这两个温馨的字眼也在我们心坎里存放。”学生们纷纷猜道――母亲、妈妈、妈咪、阿妈,其实周老师要教的这篇课文并不是讲母亲而是讲地球的,但是通过这种迂回曲折、温馨亲切的调动情绪的方式,使学生把母亲与地球联系起来了,并发出这样的感慨:“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其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都有一个调动情绪的问题,而且为了调动学生的情绪,还要学会运用各种手法,如讲授、朗读、讨论、表演等等。以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走近李白》一课为例,这是一堂李白诗歌的赏析课,其情绪的基调是陶醉。如何让学生陶醉,孙老师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手段,有时候是孙老师绘声绘色的讲授,比如在欣赏李白豪放的个性、不羁的人格时,孙老师大讲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故事,使学生油然而生一种欣羡之心;有时候是激发学生热烈的讨论,比如在欣赏《望庐山瀑布》一诗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挂’字用得好,一般的诗人想不到用‘挂’来写瀑布”,有的说“‘飞流直下’写得好,‘飞流’写出了瀑布来势汹涌,‘直下’写出了山特别的险峻”,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陶醉于诗的意境;有时候是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比如为了准确体味《夜宿山寺》的“古典韵味”,孙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甚至还通过播放古筝音乐,让学生去揣摩诗人的心境,从而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了诗的意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会调动情绪,也要会控制情绪、调节情绪,即当情绪低落的时候要调高,当情绪过热的时候要降温。特别是后一点,容易被教师所忽视,教师往往被热闹的场景和高涨的热情所迷惑和裹挟,不知道这种亢奋的情绪,不仅难以持久,更有可能影响冷静的思考和客观的评价。比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草原》时,一开始薛老师让学生想像草原之美,有的同学说:“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碧绿的颜色,上面有牛、羊、马,都在吃草。牧民们都在放牧。草原上还有山丘、小河,是很美丽的。”有的同学说:“我想像中的草原,是草之间开满了各种鲜艳的野花。”还有的同学说:“我想像中的草原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许多牧民都骑着自己最好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草原上非常热闹。”学生们一时间沉浸在对草原美景的向往之中了,情绪逐渐高涨起来。薛老师适时地抑制了学生的情绪,说:“很好。咱们先说到这里吧,大家说得都很对,想象很丰富,也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那么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你们预先读过课文,应该能说出来。”薛老师这样一说,就让学生从驰骋想像的主观世界转向了对课文的客观和理性的认知。有时候在课堂上,看到学生情绪高昂的讨论、争辩、表演,教师觉得场面生动、热闹,不忍心打断,其结果可能是热闹有余,而冷静的思考不足,热闹之后什么也没有剩下。所以,适时调控课堂情绪,处理好冷与热的辩证关系,是语文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 情绪的传导

在课堂上,情绪总是在传导和交流,而在这种传导和交流中,一般来说,教师居于主动和主导的地位,所以,教师需要使用各种媒介、调动各种手段来有效地进行情绪的传导和交流。我们把这些媒介和手段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人自身,一类来自工具。来自人自身的主要包括教师的语言、表情、行为,以及人的其他技能,比如语文教师会绘画、唱歌等。很多特级教师都有深厚的语言功底,特别是朗读水平很高,课文经他们范读后,马上就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绪之中,悲能催人泪下,喜能让人笑逐颜开,愤能令人咬牙切齿。还有的教师上课时表情之丰富,不亚于演员,沉重之处双目紧锁,开心之时满脸堆笑,这就对学生的视觉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从而对学生的情绪形成强烈的感染力。于永正老师认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有多方面的技能,包括“说话的艺术、朗读的艺术、表演的艺术、书法的艺术,还有绘画的艺术”,[2]可见语文教师的技能是多多益善的,有位教师在教学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课时,最后高歌一曲《母亲》,把整堂课的情绪一下子就推向了。另一种传导情绪的媒介是各种类别的教具,以及多媒体技术,比如特级教师祝禧在上《牧童短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牧童那种快乐、自由、悠闲的情趣,就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著名画家李可染、范曾的《牧牛图》,还让学生聆听了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王崧舟老师在上《一夜的工作》一课时,为了激起同学们对崇高人格的敬仰之情,在课的最后用大屏幕播放一生的事迹片断,再配上戴玉强歌唱的《你是这样的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导情绪的媒介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先进,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一下就会发现,目前多媒体在教学上的功能在情绪的传导上居第一,知识的传授上居第二,思考的启发上居第三,我们有必要有节制地使用多媒体的情绪传导功能,防止这种功能的滥用使课堂显得浮躁有余而深刻不足。

心理学家说:“情绪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3]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情绪对于一堂课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为了上好每一堂课,合理分布情绪、科学调控情绪、有效传导情绪,是所有语文教师(可能不仅仅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参考文献

[1] 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M].张燕云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