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广场舞蹈

广场舞蹈

时间:2023-05-30 09:12: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广场舞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广场舞蹈

第1篇

【关键词】舞蹈文化 城市广场舞 现状调查

伴随着晨曦和暮霭,在城市的广场、公园、小区的空地甚至马路的边缘,都有伴随音乐起舞的人群,人数从几十人到上百上千人不等,个个激情四射,踏足而舞,这就是在新世纪以来方兴未艾、遍地开花的广场舞蹈。广场舞是群众自发形成的大型群体舞蹈,它不受限于场地、舞种,以自娱自乐为目的,融合舞蹈美感和体育锻炼功能,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城市广场舞蹈溯源与流变探究

(一)广场舞蹈溯源

闻鸡起舞,日落踏歌,在铿锵的音乐节奏中踏足而舞,置身其中会感受到其间澎湃着生命的原动力。如果把这比作一条生命之河,上溯人类的史前时期,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种广场式自发聚集的宏大舞蹈场面,早在人类发展的洪荒时期就已经出现过。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原始舞蹈就和我们的先祖原始人一起共生了。“千石之钟,立万石之,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汉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生动的描述了原始广场舞蹈的宏大场面。

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掘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图1),展示了新石器时代舞蹈艺术的形象,透露出原始舞蹈的真实信息。这件马家窑文化中的代表性器皿,舞蹈纹位于陶盆内壁的上部,一共描绘了15位舞人,分为三组,组与组之间以弧线纹相隔。各组舞人牵手共舞,服饰划一,动作相同,头饰(或为发辫)摆向一致,尾饰(臀部翘起的尖状物)也均朝向一个方向。可以想象,这种相同的服饰、整齐的队形,统一的舞蹈动作、节奏与韵律,不可能是“巫”的表演,而应当是氏族部落中全体参加的舞蹈聚会。

舞蹈史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原始舞蹈与原始社会先民的生存紧密联系。原始舞蹈可以归类为劳动、狩猎,祭祀、战争、等类型,而这些内容几乎涉及了原始先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我们体察到原始舞蹈是全民性的,是紧系着全民生命存在的,而原始社会的舞蹈活动,具有普及性与全民性,那时几乎所有的先民都要接受舞蹈教育。在原始社会没有文字,语言表述能力又极其贫乏的情况下,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舞蹈实际上起着传授生产生活知识,传承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的作用。

(二)民间舞蹈在乡村原野与繁华都市间的流转

中国的古典宫廷舞蹈,在宋代以后逐渐衰微,成为古代戏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村舍乡野之间,民间舞蹈开始萌生繁衍,并且在明清和民国时期走向繁荣。民间舞蹈与劳动人民风雨相随,千百年来,就像田野中无处不在的小草,自生自灭,又自灭自生,广大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口传心授,将其一代代沿传到今天。凡是下乡采风,真正向民间艺人学习过民间舞蹈的艺术家都会被那些普通老百姓对民间舞蹈的热爱而感动,都会被那些老艺人如醉如痴的舞蹈所折服。在每年的正月里,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这时都要放下身边的一切事情,敲锣打鼓、走街串巷,在忘情的歌舞中度过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正是普通老百姓对自己舞蹈的深深热爱,才是民间舞蹈得以代代相传的真正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民间舞蹈在乡村的走向开始悄然发生变化,民间舞蹈从乡间开始走向小市镇,渐渐地走进大城市。如今,这种由民族民间舞蹈演变流转而形成的城市广场舞,已在全国各地普及,每到清晨和黄昏,广场、社区、街道乃至很小的空地都会有人随着音乐蹁跹起舞,场面蔚为壮观。城市广场舞已经成为新时期热络的文化乃至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二、城市广场舞蹈现状调查分析

(一)广场舞蹈兴起的原因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广场舞兴起的根本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1月20日数据,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4%,其中四季度增长7.3%,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随着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人们在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要外,对文化艺术和体育运动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

第二,人们对文化艺术和体育运动主体参与意识增强,成为城市广场舞发展的内在动力。现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欣赏和观看,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这种既有艺术美感又有体育健身功能的城市广场舞蹈老少皆宜、简单易学,因而使这一舞蹈形式得以普及。

第三,广场舞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水平。参与者切实感受到广场舞既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又具有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功能,同时能够提高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二)城市广场舞蹈参与主体

笔者以北京城市的广场舞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得出以下结果:1.年龄层:35岁―55岁占60%,其中女性占90%。2.文化程度:中学以上文化程度者占40%。3.组织形式:社区组织占30%,民间自发的形式占70%。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确定,城市广场舞蹈参与主体就是已经成为国际媒体热门词汇的“中国大妈”。这是一个数以亿计的广大群体,广场舞无疑是这个庞大群体的最爱,她们风雨无阻,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踏足而舞,已然成为新世纪的一道亮丽风景。

(三)城市广场舞蹈表演形式

城市广场舞蹈虽然风格多样,有秧歌舞、红绸舞、扇舞,甚至有迪斯科和交谊舞,但是它植根于千百年流传于乡野农村的民族民间舞是毋庸置疑的。在大多数的舞蹈形态里,都可以看到有秧歌的动态元素,如十字步、扇花和舞绸等,民间舞蹈风格始终是它的主流。城市的广场舞和农村的大场(图2)表演,民间舞的走街和广场舞的暴走(图3)也都是同出一辙。

三、城市广场舞蹈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城市广场舞出现的问题

城市广场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具有健身、健心和健脑的作用,它无疑是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体现。但是城市广场舞蹈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难解的问题,笔者所在单位的同事就抱怨楼下的广场舞占据了空地甚至马路,音响开到120分贝,吵得耳朵嗡嗡响。这反映出城市广场舞蹈存在着场地缺乏、噪音扰民和影响交通三大绕不开的问题。同时笔者在问卷和实地调查中也发现了广场舞蹈主要参与群体,存在着只顾及自己的享乐权利而不顾及他人感受,舞蹈动作随意性较强,以及音乐选择不够优美等艺术问题。

(二)城市广场舞所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第一,应引起政府重视。城市广场舞蹈是一场自发的、在全国范围内已蔚然成风的、民众广泛参与的文体运动,面对人数众多的广场舞蹈参与者,政府方面应引起高度关注,并给予支持引导。比如场地的问题。北京地区绝大多数的体育场馆,以及遍布市区的大中小院校和机关单位的体育场地可以免费开放,政府各部门间应该互相协调,将属于公共设施的体育设施在清晨和黄昏这两个时间段对外开放,所需要的一些人力物力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协调解决。

第二,对广场舞蹈的参与者进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教育和引导。在城市舞蹈参与者和一般市民之间形成互相包容、互相照顾的良好风气,逐渐解决噪音扰民和影响交通的问题。在保持自发性和原生性的基础上,文化部门和体育部门要互相协调,组织专家对各地区的广场舞蹈进行收集和整理,引导性的强化广场舞的民族性、地域性、艺术功能性和多样性。

第三,对城市广场舞的发展提出专业化指导。我国的艺术、体育专家对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武术、戏曲和民间音乐舞蹈都进行过系统的采集、整理、归纳和提高。对于城市广场舞蹈也应该遵循这样的经验,对已有的广场舞的元素进行收集整理、提取、创编,对城市广场舞的发展提出专业化指导。

总之,城市广场舞蹈在新时期的蓬勃兴盛,是社会生活安定繁荣的具体体现,人民群众既是创作者又是表演者。广场舞这一民间艺术之花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的社会生活中,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第2篇

一、摒弃“高精尖”的人才观,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

高等师范学校舞蹈教育的目标是将一个教学能力几乎为零的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宽泛知识和准确概念的舞蹈教师。因此,我们首先应当发挥舞蹈的美育本质,帮助学生树立教师职业道德,然后引导学生了解教学特点,获得必备的教学经验,以期提高学生的教学自信,从而培养出合格的人民舞蹈教师。

二、以广场舞为榜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控教学目标

舞蹈是肢体语言艺术,它主要以人的动作来体现美感、传情达意。因此,它对人的形体等基本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基本功训练便成为每个高等师范学校舞蹈学生必需的专业训练课程。劈叉、下腰、横叉、抬腿、压腿等基本功训练原本就单调乏味,再由于他们年龄偏大,成人的骨骼生长发育已经定型,在软开度、柔韧性等方面的可塑性已有所降低,在训练中势必导致身体上的痛苦。这样使得部分学生对舞蹈基本功训练产生畏惧心理,萌生厌学甚至放弃的念头。面对这样的学生实际情况,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放下身段向广场舞学习,适当调整教学目标要求:如基本功训练宜简化到最低程度,只要学生能掌握基本功训练的方法,领会动作要领,明确训练目的,鉴别动作的正确与否就可以了;不要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搞“精妙准”,要求腰腿的软度、跳跃的高度、旋转的速度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如“控制”这一动作练习的教学,如果过分强调腿的控制高度和时间长度,学生就可能会不顾自己的能力去贪高,从而产生弯腿、挫腰、送胯等毛病,这样不仅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丧失对基本功训练甚至对整个舞蹈学习的信心。假如我们在教学中降低并分解它的目标要求:第一步只要求学生体会控制腿的感觉和掌握操作要领,第二步让学生慢慢体验感受身体重心的控制,第三步再把握舞姿的控制,这样循序渐进、分层提高,不仅易达成“控制”这一动作的教学目标,而且又使每个学生感到学得轻松而又成效。

三、坚守体验性原则和愉悦性原则

舞蹈是体验的艺术,其精妙处只能意会。舞蹈教学应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体验,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舞蹈教学。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舞蹈基础比较薄弱,在体验基本功、学习舞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辅以舞蹈作品鉴赏来感受舞蹈语言、丰富舞蹈语汇,从而拥有良好的舞蹈体态,能够正确优美、完整流畅地完成舞蹈动作。当学生的舞蹈学习达到一定的水准以后,要注重表演实践。表演实践是提高学生舞蹈水平、提高学生舞蹈兴趣的一个重要举措。因为学生登上舞台表演不仅集中展示他们刻苦训练成果,而且这种由观摩者到表演者的角色转换,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好表现、爱炫美炫技的性格特点,对其今后坚持舞蹈学习极具激励作用。能否带给学生愉悦的审美体验既是舞蹈教学成功与否的前提,又是舞蹈教学的目标之一。因为人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面临的艰难困苦涂上快乐的色彩而征服之。这种变“苦”为“乐”的情景创设应用在舞蹈教学中,不仅能给学生眼前的学习带来乐趣,而且还会使他们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形成持久的舞蹈学习动力。

四、不断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舞蹈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舞蹈兴趣的培养既是舞蹈学习的基础,也是他们在舞蹈方面持续发展、持续热爱舞蹈的根本保障。兴趣不人是与生俱来的,是成长过程中在其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兴趣一经形成,便会磁石般的吸引人们去参与、从事和探究感兴趣的客观事物。广场舞之所以参与者众多,就是因为人们需要长寿,需要健康,需要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需要尽情地享受幸福快乐的富裕生活,进而对广场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然。我们应当由此受到启发,重视兴趣的培养。再则,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教育已不再是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面对这样的社会发展趋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教育的目标取向应当对准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够自我激励、自强不息的方向。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就成为必然选择。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穆塞尔和格连在《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中对音乐教学目标任务是这样论述的,“假如我们能在一个孩子身上唤起对音乐的一种强烈的热忱,假如我们能把这种兴趣延长若干年并且缓步把它提到更高水平的话,那么,即使他永远成不了一个技艺名家,他也将通过音乐找到他的个人幸福,并且为自己建立一个更好的生活和一个更广阔的个性。”因此培养学生舞蹈兴趣已不仅仅是为了使其获得学习舞蹈的动力,其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目标之一。

作者:徐颖怡 单位: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3篇

关键词:群众舞蹈;群众生活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群众舞蹈活动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一、群众舞蹈具有满足群众自娱自乐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群众对业余文化生活也会随之产生更高的要求。群众广场舞蹈是从群众自娱性开始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抒发喜怒哀乐的时候,就会伴随着舞蹈的存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相应提高了,电影、电视、戏剧等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更愿意参与到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中来,而群众广场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使人们更容易参与到其中,舞蹈所独有的审美情趣,是其他娱乐活动所无法替代的。在这种情况下,群众的参与意识更加强烈,希望从自身的投入中展示生命的情怀,并从中获得审美价值和生命情趣,群众喜欢上了自娱自乐的广场舞蹈活动。为消除疲劳、陶冶情操、焕发精神,他们自觉地步入了自我娱乐的广场舞蹈当中,在广场舞蹈中人们不再只是观众了,而更多的是“表演者”。他们通过舞蹈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广场舞蹈已逐渐成为群众乐于接受的艺术活动,满足了群众自我娱乐的需求。群众需要广场舞蹈,离不开广场舞蹈,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具备重要的作用。

二、群众广场舞蹈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居住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居住面积大了,环境好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邻里间的相互接触越来越少,邻里间的情感交流也随之淡漠,邻居之间相互不认识、在园区里形同路人。街道、社区的群众广场舞蹈活动,客观上为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架起了桥梁。在城市里不论公园、广场、街道、社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大多是以群众舞蹈为主,有各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例如藏族的弦子、锅庄、彝族的左脚舞、苗族的芦笙舞、东北秧歌、健身舞等等,这些别具特色的群众舞蹈,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居民百姓,他们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纷纷走出封闭式的高楼庭院,参加到社区、广场文化活动中来,既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打破了居民之间互不相识、互不往来的沉闷局面,使那些有着相同情趣、相同爱好的社区居民相聚在一起,抒感,建立友情。群众广场舞蹈所表现的形式是一种群体活动,人们是通过这种群体的表现,来展现广场舞蹈集体美,所以人们在相互配合之间产生默契,进而增加彼此之间的友谊,在追求美的同时,促进了邻里间的了解,增进了邻里间的和谐。

三、群众广场舞蹈具有强身健体、美化心灵的作用

舞蹈是人的肢体语言。舞蹈以人体为表现工具,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畅性动作来表达情意。群众广场舞蹈作为舞蹈艺术的一个分支类别,它是人们深受喜爱的一项文化活动,它融音乐、美术等艺术元素于一体,是高雅的全身性的文化活动,它即能健身、娱乐、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也可以使人精神焕发、身心健康,在优美节奏中享受着生命的快乐,并不受场地、器材和锻炼者年龄、性别的限制,动作的繁简、难易可以根据舞者自身的需要而编排,是大众易于接受,易于开展的大众健身的最佳方式。现在广场舞蹈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项极受欢迎的艺术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身心常常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跳舞能够消除多余脂肪,改善人体心血管循环和呼吸系统状态,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提高人体四肢与躯干及全身的协调能力。

广场舞蹈是一种比一般意义上的运动更为高级的运动,在身心两个方面都达到调试和发展,尤其对中老年人保持一颗年轻心,延缓衰老,延长青春是大有意义的。在人们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广场舞蹈作为一种欢快、节奏感强的群众文化形式,健身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人们通过运用形体自由地表现心灵,抒发内在情感,可以使人们在美的愉悦中充分发展,使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重力、节奏、人体平衡得到训练,可以培养人们对人体美,对时间、空间的感受,使舞蹈成为锻炼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想象力的一种极好的形式。

人们在不断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对健体强身也愈加重视,以各种形式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而群众广场舞蹈恰恰是强身健体的载体,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人们有节奏的运动着全身。而音乐在群众广场舞蹈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编舞者对音乐的欣赏不同,而编排出的舞蹈也不同,所以,给群众广场舞蹈带来了各种风格的各个领域的音乐,而音乐所表现的都是各地、各民族最优秀、最美好的语言,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人们在跳舞的同时净化和美化了心灵。

四、群众文化生活中舞蹈的重要意义

1.在群众文化中发挥着先锋的作用。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的古老大国,在历史的长河中,舞蹈作为一种基本的艺术形式贯穿了整个发展过程,无论是在影视剧还是在文献中都能发现舞蹈的影子,例如唐朝的《霓裳羽衣曲》等。在舞蹈中,人们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无法或不想被人所知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尽情的释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缓解生活、工作中的压力,而且通过与其他人进行舞蹈与舞蹈间的交流,对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一些地区所举行的广场文化中,群众舞蹈作为开场舞出现,能够很好的活跃气氛,使人们更积极的参与到文化生活中。同时,在舞蹈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可以进行沟通交流,这对克服社会关系冷淡化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群众广场舞蹈和群众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群众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中起着先锋的作用。

2.推进群众文化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文化生活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许多公共场合都举行了很多文化娱乐活动,而群众广场舞蹈,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自然成为群众文化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成为建设群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云南省文化厅专门围绕广场舞的发展组织了各类比赛,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大家乐”广场舞蹈大赛,推出了一批艺术性强、民族性强、参与性强的优秀广场舞蹈作品提供给各县区、街道办和少数民族村寨推广学习。已形成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大好格局。在群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群众舞蹈逐渐遍布整个中华大地,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群众文化的一个又一个高峰。

3. 延续群众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舞蹈形式,由于地域方面存在的差异,同种歌舞在各个民族中也演绎出不同的风格及装扮,而且其演绎形式也各具特色。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舞蹈不仅将古老的形式传承下来,并充分的吸收当代所具有的精华,使舞蹈形式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这个过程也是群众文化不断得到提升的过程。群众文化在舞蹈的传承中将自己独具特色的“味道”保留下来,即使形式不断更新,但内涵却始终不变,这正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群众不仅能够在舞蹈中自我娱乐,还能感受其中的文化熏陶。

4.为群众进行文化活动创造前提。人们要从事文化活动,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在我国群众文化生活中,舞蹈备受人们的喜爱。不同年龄层的人们选择不同的舞蹈形式。小朋友比较青睐于芭蕾舞等讲究柔韧性的舞蹈;青年人则喜欢在工作之余进行一些健美方面的舞蹈,例如健美操等,以求达到美体塑身的功效;而对于老年人,由于年龄和体力方面的制约,他们大都喜欢一些舒缓的舞蹈形式,例如打太极、扭秧歌等。通过长期的舞蹈,既能强身健体,还能使人们在舞蹈中暂时从生活、学习或工作中所遭受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不断扩展自己的胸怀,在根本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激情。

结束语:

群众广场舞蹈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群众广场舞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以社会的、时代的文化意识为内核,是一种具有精神内涵的文化状态,它以一种艺术样式为外表,形成一种辐射面极广、牵动人心极强、对社会生活无所不及的融精神性、文化性、审美性为一体的文化实践活动。而群众广场舞蹈发展的历史表明,群众广场舞蹈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

群众舞蹈活动从来没有今天这样蓬勃发展。人们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强身健体、愉悦心情、缓解压力、增进友谊、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社会主意精神文明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丽丽.群众舞蹈对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性[J]. 科技致富向导,2011(35).

[2]苏 草.浅谈群众舞蹈的社会影响及作用[J]. 大众文艺,2010(19).

[3]慕 羽.社会舞蹈与当代中国公共文化建构[J]. 艺术评论,2010(08) .

[4]曹 宁.浅谈广场舞蹈带来的群众文化热潮[J]. 大众文艺,2012(12) .

第4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广场舞蹈;自发式;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96-02

一、普及传播民族舞蹈文化

曾经有文化人类学研究学者说过:“只要你跳个舞给我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民族的)人。”的确,“舞蹈作为一种文化曾是许多原始民族的‘文化焦点’。在今天也是如此,许多民族还保留着自己特色鲜明的舞蹈文化传统,有的舞蹈文化还作为国家象征而得到推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了解舞蹈文化就不能说是完全了解这个世界。”中华民族拥有着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民族舞蹈文化,如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给各少数民族人民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少数民族言传身教传承下来的民族舞蹈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当代信息与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加上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与冲击,导致了整个民族的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轻视,一些承载着人类重要文化进程和价值的艺术形式――民族民间舞蹈,在与大众文化的交锋中败下阵来,正在逐步的远离人民群众的视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理想、信念和伦理道德的精神文化的集中反映,在人民的长期的生活劳作中起到宣情、教化、激励的重大功能,同时也是凝聚民族力量,提升民族自信力,增强民族归属感的重要载体,还是各民族增进相互交流,维护民族团结和稳定有效方式。加强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当今政府和人民的迫切要求和共同心声。如何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使其不被尽快置于博物馆中成为历史,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同样,保护和传承民族舞蹈文化,是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依靠人,人本身才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民族舞蹈来源于各民族人民,以其通俗、浅显、便捷的特点,直接地反映各民族人的生活、生产与情感,为各民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是人民劳动的结晶。因此,只有反映、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和情感,才有发展动力。所以,民族舞蹈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专业舞蹈的群体,更需要其他非专业的更大的重要群体,只有在人民群众中间大力地普及和传播民族舞蹈文化,让更多的普通民众了解和认识并且喜欢上民族舞蹈,才能真正的复活民族舞蹈的生命力。才有更广大的舞蹈文化使者的队伍,才能真正实现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舞蹈的普及传播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将舞蹈语言变体后的间接传播,主要是通过图画,舞谱和文字进行的传播;另一种是舞蹈语言的直接传播,舞蹈作为一种以人的肢体为语言表达人的情感的艺术,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是以口传身授这种直接传播方式为主,这就直接导致了舞蹈艺术作为艺术之母,却没能像音乐的乐谱,文学的文字那样也有一种通用规范的舞谱。“由于舞蹈艺术是一种人体的有韵律的运动,人的语言是不可能作出全面解释的,他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这也就是说舞蹈艺术的特殊性即它的艺术语言是体态化的肢体语言所决定的。随着大众媒体的介入,舞蹈已经可以通过影视和互联网等方式向人民群众普及传播,这也是直接传播的一种新方式。直接传播相对于间接传播更加生动、有效。

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与“农村城市化”的扩张,源于乡村的民族舞蹈正逐步以“燎原之势”蔓延到城市广场的各个角落,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和广大群众的参与和喜爱。群众自发式当代城市广场舞蹈是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主动参与舞蹈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她们在广场舞蹈的不断实践中,必然会深刻的感受到民族舞蹈艺术的魅力,必然会深刻的了解到民族舞蹈文化的深厚底蕴。广场舞蹈的普及传播面很广,所有的参与者都是以广场为中心相互学习、交流,并向四周放射普及传播。参与者大多是互相不认识,只是因为对民族舞蹈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先是在旁边观看然后慢慢的跟着学着跳。他们先是从广场上学会跳某个民族舞蹈,等了解和掌握了某个民族舞蹈的动律特征和民族文化背景,就带回到各自居住的区域去教他们的熟人,就像“滚雪球”一样,会跳的人越来越多,知道某个民族的舞蹈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机制,使民族舞蹈能够从乡间走向城市,从广场走向社区,然后又从城市返回乡间,从社区返回广场,如此反复,使得民族舞蹈文化在人民群众中间不断的普及传播。

虽然,自发式城市广场舞蹈中的民族舞蹈或多或少的发生了变异,从保护和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但是这对于普及传播民族舞蹈文化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这是难以避免的发展规律。而民族舞蹈文化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作为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民群众真正喜欢的、真正需要的、真正掌握的才是民族舞蹈文化不断适应时代要求的根本动力和出发点。因此,可以说群众自发式的当代城市广场舞蹈,为民族舞蹈文化的普及传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推动建设当代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完全与乡村的聚居方式不同的一种全新的文明情境。世界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中就明确地指出,“城市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类文化的高级体现”。因为城市从一开始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结晶,所以,它总是反映着所处的时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生产方式、人际关系、哲学观点、等。城市文化的产生和建设,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土壤。固然,一个城市文化特质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和繁荣程度是分不开的,但是与人类的活动这一人文要素也是密不可分的。当一个城市的市民对本民族、本地区和本城市的历史、传统、及其载体的一种成熟的认同了的看法及行为表现,即对这种城市文化的认同,有一种“集体意识”。自发式当代城市广场舞蹈在催化城市文明、推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主要体现出四个方面的特性:

(一)集中性。城市的本质就决定了城市文化的集聚、融合,它具有凝聚各种文化基因的天然胶力。城市从来就是个种族、各文化互相混合、作用的熔炉。城市就是这种生动的、潜移默化的相互作用的中心,新的种族、新的社会形态从这些相互作用中产出来。在各种新影响的冲击下,他们身上潜藏的创造力被解放出来,而各种交互作用的潜移默化过程则不仅产生了各种职业类型,同时也产生了各种精神气质类型。人类社会发展总的趋势是城市化,人类的财富、信息、权力乃至全部生活方式都以城市为中心汇集了起来。这个集中融合的过程使城市文化更具有社会化、他的涵括面越来越广、凝聚力愈来愈强。自发式当代城市广场舞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把群众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文化上的统一体,它集中了社会各阶层的群众走进一个开放的空间,他们在这个空间里面用时尚潮流装扮自己、借助动感的音乐和热情奔放的舞姿来展现自己内心的感情和身体的青春活力,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城市的形象。也正是依靠这种自发状态下的凝聚力和集中力,使得一个城市的文化变得更加形象和生动,使得一个城市有可能变成一个伟大的城市,成为一个具有独特形象的城市,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为建设城市的特色文化提供了一种巨大的力量。

(二)地域性。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城市在历史的不断进程中,形成了各自差异的地域文化,这种差异化的地域文化又具有着差异化的特色,因此城市文化是一种历史性的地域文化。有人说过,民族文化和地区亚文化的鉴别无疑与地理上的考虑相联系。举例来说,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它的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在于26个民族在文化上可以认同的人们不得不接受云南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空间。这就是所有聚居在云南这个地区的人民对其所在的城市文化产生的一种认同感、归宿感的基础,也是云南城市个性形成的根本原因。如今,伴随着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使当代生活具有更多的共性和世界性色彩,但是这并没有完全取消云南的独特民族文化,相反还刺激了云南的城市文化向更具有地域性的现代化方向发展。云南群众自发式当代城市广场上的彝族舞蹈、傣族舞蹈、白族舞蹈、哈尼族舞蹈等等正是生活在云南这片红土地的上的各族人民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强烈的乡土认同。特别是对于刚刚进入城市生活不久的城市人而言,跳民族舞蹈这是一种潜在的回归,回归到“原生态”的乡村生活,并通过这种方式重新找到新型城市人的心灵归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广场民族舞蹈在表演中寄予了城市人对原生态乡村生活的深情厚谊,展现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从中可以窥见一个城市对待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层次性。法国历史学家莫里斯・艾马尔指出:城市是一个纵横交错、布局密集的空间,是按照虽不成交但人人均需要严格遵守的一套一定之规部署的,这些反映在城市生活各个层次上的规定,决定了文化的复杂性。所以说,一个城市的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综合的统一体。城市文化从它的精神和物质的表现形式及关系角度来分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社会观念、制度、宗教等;二是社会生活、习俗、审美等大众文化;三是前两者的物化。自发式当代城市广场舞蹈往往承载了一定的城市居民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审美方式。当城市居民不再为在外面跳舞为耻辱,他们都有了展现自我的意识和审美需求,或许走进剧场去欣赏高雅艺术是另一个层面的审美需求,但是当她们开始从麻将台走向城市广场,开始寻求一种适合自己通俗文化审美要求的形式表达,使得城市文化不会是一种单一的形态。而这种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矛盾和碰撞使得一个城市文化产生了内在的张力,而这种张力会对文化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驱动作用。

第5篇

关键词:广场舞;现状;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120-01

广场舞蹈是舞蹈艺术中最大的一个子系统。我国有五十多个民族,单汉民族就有千千万万个广场舞蹈形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广场舞蹈形式,广场舞蹈几乎遍布了祖国每一个角落。所以讲广场舞蹈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

一、广场舞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广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广场文化重要表现形式的广场舞蹈,更呈方兴未艾之势。从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在县以上城市建立了许多文化广场。广场舞蹈悄然发生的大变化,广场舞从乡村走进城市,成为城市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如今的广场舞蹈活跃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成为城市乡村生活的亮点和风景线。同时给予了广场舞新的内容。由于广场舞蹈艺术的特殊性,在娱乐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健身作用,使广场舞成为娱乐健身为一体的舞蹈。在全国各地从早到晚,都能看到广场舞的影子。当你踏入市内的任何一个广场,都会看到人们踏着音乐的节拍快乐舞动的身影。无论男女老少,他们都在用这种健身的方式展示着幸福、展示着快乐。

对于广场舞现状的笔者做了社会调查:

(一)参加人员情况

从年龄上看30―50岁参加广场健身舞锻炼的人数占66%,50―60岁参加广场舞锻炼的人数占24%,60岁以上仅占10%。由此看出:由于广场健身舞的运动特点,低龄老人更乐于参加。从文化程度来看,参加广场健身舞的中老年妇女大学或大学以上占17%,高中占22%,初中占42%,其他占13%。不同文化层次的老年人对健康的认识不同。文化层次高的老年人对健康相关知识了解较多,对自身健康更为重视,很容易投人到健身舞锻炼中来。

(二)参加广场舞的目的

通过调查,参与者锻炼的目的依次分为:健体、运动减肥;调节情绪、消除疲劳、愉悦心情;结识朋友、增进人际交往,还有的是为了消磨时间等。调查显示,广场舞能满足人们健身娱乐、调节心情、重建与人交往的需要。

(三)广场舞的时间安排

大部分广场健身舞参与者坚持天天练习;每次练习1―1.5小时。通过调查了解到清晨和晚餐后是参与者普遍选择的锻炼时段。30―40年龄段的女性锻炼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变化性,41―50岁年龄段的女性由于工作、家务繁忙,只能靠挤时间才能进行广场健身舞锻炼,而且计划性不足,50岁以上女性空闲时间多,生活比较有规律,因此,锻炼时段比较固定。

(四)广场健身舞的组织情况

广场健身舞的组织类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社区组织,锻炼人数占广场健身舞参与者的15%;一类是民间自发的非社区组织,占广场健身舞参与者的75%。从调查中显示,有65%的广场舞练习者认为:由于练习中缺乏有效指导,使得练习带有盲目性,学习效率不高。因此,建立和完善一个强有力的活动组织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和场所,是非常必要的。

(五)广场健身舞参与者心血管、呼吸系统锻炼效果分析

从访问参与者的调查情况来看,93%的人属于健康状态,说明广场键身舞在调节参与者血压,维持心脏正常运转方面有一定功效。在肺功能方面,参与者的肺活量均稍微大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

(六)广场健身舞参与者心理功能结果分析

广场健身舞的参与者记忆力明显好于一般同龄人群。这与在舞蹈活动中,需要记忆大量舞蹈动作,并需要注意肢体的协调配合不无关系。在放松心理缓解压力方面,参与者由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利于彼此交流的社交圈子,相互间的倾诉变得极为普遍。

二、广场舞的特征

(一)参与形式的少局限性、广适应性

广场舞蹈不是在剧场表演,剧场表演舞台幕布把观众和演员隔离开来;分为舞台表演区和观众欣赏区,使观众和演员分开。而广场舞蹈是在观众当中表演,演员至少有三个面对着观众直接表演,演员和观众能直接交流。舞台和观众是一体的,观众和演员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使观众有一种特殊的感受。

(二)音乐题材的丰富性

广场舞蹈的舞台和观众是一体的,不受传统的条条框框所限制。可以创作全新的音乐、全新的舞蹈,编导可自由发挥。广场舞蹈有原生态的广场舞蹈,有加工整理的广场舞蹈,还有创新的广场舞蹈,大部分的流行歌曲,都能做为广场舞的音乐伴奏

(三)广场舞是以集体舞为主要表现手段

广场舞是群众参与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形式。表演方式都以集体舞出现,少则十几人多则几百人,场面红火热闹。广场舞蹈一定是在广场上表演,表演场地一般都比较宽阔,表演人数不能太少。所以广场舞蹈一般都是以集体舞的形式来表现的。在宽阔的场地中表演大多都不用独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的形式来表演。

(四)因陋就简

广场舞蹈是在广场上表演的艺术形式,同时广场舞的表演方式有很大的灵活性,时间可长可短,完全体现主客观的意愿和需要。广场这个表演环境不可能有很好的布景舞美来体现很复杂的表现内容。所以广场舞蹈无论是在表现内容上,舞蹈结构上都不能搞得过于复杂,只能以饱满的情绪和队形的变化来博得观众的喜爱。

(五)自娱性

自广场舞蹈产生以来自娱性是广场舞蹈的主要特征。民众在参与广场舞蹈时并不要求名利,完全是为了自娱。如正月十五闹花灯,晨练时的广场舞,大部分都是民众自发性的表演。

广场舞是利用舞蹈来抒感的艺术,使舞者内在情感得以宣泄,产生精神振奋的愉悦感。同时观赏者也得到精神享受。这使舞者得到表现自我的机会,产生自我价值感。这就是决定广场舞自娱乐性的原因所在。

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场舞视觉下的和谐人际关系研究》成果论文,项目编号为:SZ126016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于平.高教舞蹈综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于平.舞蹈形态学[M].北京舞蹈学院出版社,1998.

第6篇

近年来,广场舞在广大基层掀起了一股热潮,成为基层群众参与度最高、范围最广、最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文化惠民活动中的基层舞蹈培训针对老百姓的这一广泛需求,层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广场舞培训,深受群众喜爱。广场舞培训逐渐成为舞蹈培训下基层的未来走向。

舞蹈培训下基层的组织模式

2015年,文化部、体育总局、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合力引导广场舞健康开展。各地政府部门相继出台引导广场舞健康开展、规范广场舞管理的相关政策,从政策层面解决了广场舞多年无人管理、野蛮生长的问题。政策上来讲,明确了“为基层群众就近方便地提供广场舞活动场地,将广场舞活动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立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依法管理、场地管理单位配合、社区及相关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的管理机制”的要求。各地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广场舞调研,成立广场舞协会,广场舞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完善。广场舞协会依托当地文化部门或委托第三方,对当地的广场舞队伍进行摸底排查,以行政区划为单位,把每一支广场舞队伍统计起来,建档立卡,有计划的对其进行扶持。科学管理和政策扶持使得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广场舞队伍有了归属感,加入广场舞协会不但可以获得广场舞便携音箱、锣鼓家什等物品资助,还可以获得公益的广场舞培训,提升广场舞的质量和水平。文化惠民项目中的基层舞蹈培训将广场舞培训纳入工作重点,每年依托各级广场舞组织机构,输送广场舞舞翎,广泛开展广场舞培训。

舞蹈培训下基层的形式内容

当前的舞蹈培训下基层,形式上主要依托政府部门每年开展的“三下乡”活动,在三下乡过程中带领舞蹈老师有选择的开展基层培训,同时也包括发放一些舞蹈培训视频、书籍等方式。这类模式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的今天,已经显现出极大的供不应求,舞蹈培训下基层必须实现“供给侧”改革。为此,未来的基层舞蹈培训在形式上必须打破常规、穷则思变,广场舞驻地、定期培训就是“变”的开始。常规意义上而言,公益的舞蹈培训种类繁多,各地依托文化馆的资源和平台优势,开门办馆,开设了交谊舞、拉丁舞、民族舞、街舞等等种类繁多的舞蹈培训课程,这些课程需要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培训周期和相对固定的舞蹈学员,最好是有一定基础的学员。针对受众的需求,开设这类舞蹈培在城市的报名对象多为孩子,家长替孩子报名,反正是公益培训。然而有的孩子对此并不感兴趣,长此以来,导致了严重的师资力量和场馆投入的资源浪费。这类培训在基层,更显得供应对不上需求。因此,广场舞培训成为基层舞蹈培训的最主要内容,这是群众文化生活的自主选择。广场舞培训的内容相对简单,对象相对单一,效果相对明显,工作更好开展。跳广场舞的大妈在这几年不断的出现在新闻头条,成为一个固定的、有影响力的群体,这些人群好相处又心肠热,公益的广场舞培训很受她们喜爱。有一定基础的舞蹈专业的老师和学生,经过简单的舞步训练,就可以承担一个区域内的广场舞培训任务。然而这两年,广场舞队伍中加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新鲜血液,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广场舞队伍,他们跳的广场舞在形式上注入了年轻的元素,更加具有活力、节奏感更强,这在培训形式上有了新的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未来广场舞培训的新走向。

在内容上而言,基层舞蹈培训以健康向上为宗旨,广场舞的培训在内容上彰显的是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谓的引导,大致就是从广场舞内容上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广场舞成为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成为倡文明、树新风的有力抓手。各地的广场舞培训基本上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编排独具地方特色,彰显风土民情的曲目。更重要的一点,广场舞培训在主题上紧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宣传孝道文化、家庭美德、移风易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通过举办主题广场舞大赛,既提高了广场舞的水平,又展现了基层群众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可谓一举多得。

舞蹈培训下基层的集群效应

设立基层群众文化培训点,开展基层舞蹈培训,最大的效果是进一步规范了广场舞的发展,提升了广场舞的质量,扩大了广场舞的影响,产生了广场舞集群效应。从广场舞未来发展趋势看,广场舞的参与人群不断扩大,上至老人,下至孩童,只要培训得当,都会很快喜欢上广场舞这一娱乐活动形式。从广场舞的梯队建设看,通过层层培训,一支主题健康向上的广场舞可以从省会城市一直跳到偏远的山村,这种传播效应是其他文化活动方式不能比拟的。从广场舞的影响看,当前广场舞已经是基层群众最喜爱的娱乐方式,未来走向一片大好。更重要的一点,基层的广场舞队伍都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政府部门不需要投入过多的人财物,只要致力于做好引导和培训,基层的文化生活就由广场舞带动起来了,广场舞队伍的自主管理是大势所趋。舞蹈培训下基层,给广场舞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让更多的群众走出家门,走上广场,加入到广场舞的集体,这正是基层开展舞蹈培训的最大成效。

舞蹈培训下基层的问题制约

尽管当前舞蹈培训下基层开展的如火如荼,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基层舞蹈培训的开展仍然受到一些问题的制约,如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势必影响今后的基层文化生活发展。一方面,培训一方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人力有限,覆盖面窄,造成地区之间舞蹈培训发展不平衡,这一点在未来的培训中必须探索其他路径加以解决。例如开展校地合作,让更多的舞蹈专业学生走出校门,一边开展广场舞培训,一边进行社会实践,两下受益。另一方面,被培训一方缺乏有效的组织,广场舞队伍自主管理模式的趋势势必给统一管理带来一定困难,不能在统一时间统一地点召集当地广场舞翎开展专题培训,培训档期受到影响而产生滞后效应,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同时,广场舞的培训面临着广场舞队伍扰民、广场舞活动场地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难题,亟待解决。

舞蹈培训下基层的未来走向是依托广场舞培训展开更为丰富的文化活动形式,这是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自主选择,在今后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引导作用。

第7篇

关键词:城区;广场舞;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118-02

一、凯里广场舞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群众参与热情高

如今凯里的广场舞,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肯定。优美的舞姿、熟悉的音乐、便利的场地、“零门槛”的加入方式、明显的健身效果,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参与。在城市在乡村,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广场舞中,年龄层次也越来越年轻化,这就意味着全民健身时代的来临,大家都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而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互动也为广场舞增加了许多的乐趣傍晚时分,走进凯里市区、郊区广场,都会响起动人的旋律,都会看见妇女们跟着节奏跳起欢快的舞步。看广场舞、学广场舞、跳广场舞已成为城镇群众文化业余生活重要的一部分。高度重视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州文化馆在多次举办全州广场舞大赛,都邀请广场舞队伍登台表演;凯里文化馆站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优势资源因势利导,推广群众广场舞活动,协助各社区组建队伍,为广场舞队伍辅导培训,大大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贵州黔东南州文化馆2012年、2013年连续两举办全州中老年广场舞蹈大赛;2013年12月全省广场舞蹈大赛在我州天柱县举办。特别是2013年11月14至15日全州第二届中老年广场舞蹈大赛,在凯里体育馆隆重举行。凯里市炉山镇的舞蹈《炉山大妈也疯狂》获一等奖,本次大赛经过层层推选,来自全州十六个县市的35个代表队,约1000位中老年朋友进入了决赛,经过展演评比,凯里大十字街道市府社区的舞蹈《飞歌醉情怀》和凯里市炉山镇的舞蹈《炉山大妈也疯狂》同时获得表演及舞蹈编导一等奖。12月13日,全省20余支广场舞代表队在天柱举行全省决赛。黔东南州文化馆组团有6支广场舞代表队伍代表黔东南州参加全省“多彩贵州激情广场”全省广场舞大赛决赛。经14日的比赛,我州代表团获3个一等奖、3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和优秀组织奖。一股跳广场舞的热潮正在凯里掀起。

(二)参与人员范围广

广场舞以易学,健身,便捷经济等特点。深受凯里市民的欢迎。以凯里为例,经调查,基本情况如下:从参与人员来看,既有机关工作人员又有企业员工,既有学生,又有市郊的农民,既有领导也有群众。既有本地户口,也有外来务工人员。从年龄上看,20-35岁参加广场舞的约有18%,36-60岁的占72%,60岁以上的约占10%。广场舞完全是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舞台,民众参与的时候纯粹是一种娱乐,一种健身,这里不用追求名利。广场舞可以让群众自我宣泄自身的情绪,还能够体现群众自我的价值。广场舞全是民众自发性进行的,虽然说一般跳广场舞的场地都不是非常的正规,但是这里需要的音响设施很多都是民众自己带来娱乐大家的。

(三)舞蹈形式比较固定

广场舞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类:健身舞、交谊舞、民间舞。在凯里地区健身舞蹈逐渐成为广场舞的主流形式。广场舞是以集体舞为主要表现手段广场舞简单易学,节奏感强,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愉悦身心它是舞蹈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与健美操的健身功能的结合体,动作比较简单舞蹈技巧难度不大易学易懂既可以强身健体。

凯里市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把目光集中到精神生活的愉悦上,同时也更注意身体的健康和保健知识的积累。而跳广场舞是市民生活普遍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其中大部分的舞者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当然也不乏年轻人的影子。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市民的业余生活也呈现多样化,广场健身已成为一种时尚,市民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全民身体素质。风靡全国的广场舞还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推动社会和谐。

二、凯里地区广场舞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凯里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广场文化设施简陋落后,公共文化资金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绝大多数的广场舞队伍,都是社区群众自发组织的,音响设备缺乏,场地设施十分简陋,晚上照明差。凯里除了万博广场外,目前还没有一个公园式的广场。舞蹈场地更是多样,主要以万博广场,店前门面广场、小区空地为主,但还有一部分选择在较为平坦的空闲泥地和大街转角宽的人行道上。导致电源照明问题无法解决,自行搭建电源,有用电接线安全隐患,活动经费保障不足。凯里地区跳“广场舞”的经费大多来源于市民自筹。领队人员收取的经费,一部分用于购买器材、交电费、维修音响等,另一部分则是领队人员的报酬。因此,挫伤了一些舞蹈爱好者的积极性,影响了广场舞的健康长足发展。

(二)专业人员指导匮乏

领队人员专业知识不足。广场舞领舞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对广场舞内容的选择和动作的编排存在随意性,缺乏科学性

虽然有部分广场队伍聘请少数专业人士进行辅导排练,但绝大多数广场舞,领舞是自学成才,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凯里地区州、市文化馆舞蹈专业人员较少难以满足广大市民和广场舞蹈爱好者的培训、教学的需求。特别是作为地区文化馆面对全州的广场舞爱好者,根本难以满足众多广场舞蹈队伍的需求,能派出到社区和团队的次数也不多。就出现舞蹈队的领舞只能在网上学一些简单复杂的动作,加上一些市民的舞蹈基础不一,跳出来的动作千奇百态,往往不能还原原版的动作,导致广场舞水平在低水平循环,动作不规范,上不了档次。

(三)凯里城市配套的公共娱乐和文化广场布局不合理

近年来,凯里城市同城发展的面积越来越大,高楼林立,公共空间却比重不高、布局不合理,缺乏环境好、空气佳的跳舞场地,如公园、绿色小区等。没有跟上城市发展步伐,凯里地区缺少健身场地的现象很普遍,稀缺的健身环境才是广场舞扰民的根源。凯里市区老年人越来越多,而城市内配套的公共娱乐和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难以满足居民户外锻炼和公共娱乐及消遣需要,一部分居民只能把公共小区当成文化广场使用。在锻炼场所紧缺的城市广场舞作为集体性的文娱活动,文体活动需要占用足够大的公共空间,同时广场舞的音乐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也给市民带来了一些噪音干扰,所以广场舞也可能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四)队伍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凯里广场舞的队伍基本上是自发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社区自发组织。一类是群众自发的非社区组织。由于练习中缺乏专业人员的有效指导,使得练习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学习效率不高,动作水平参差不齐。在组织管理方面,没有关于广场舞的限制性管理规定。而活跃在公共广场和小区里的广场舞队伍,也大多处于“群龙无首”,基本上处于自发自然状态。

三、凯里市区广场舞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机构,加强规范管理

目前,广场舞都是自发的群众娱乐,没有正式的组织机构的介入和监管,这就制约了广场舞的发展。广场舞要发展,不仅要有团队,还要有引领这项健身活动发展的一系列制度、措施,办法、活动。这些迫切需要一个组织。有了组织机构的依托,我们可以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可以名正言顺地取得政府的支持,可以为广场舞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使得广场舞快速,有序,稳健发展。

政府文化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广场舞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起舞,解决广场舞扰民问题。建议成立全市广场舞协会,配备必要的设备,明确专人负责管理,彻底改变目前广场舞无组织、无规范和疏于管理的状态。

(二)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一方面要加快城市基础建设步伐,建议政府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的同时,合理布局,新建或修建更多的公园广场、生态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加大财政收入,在市区和开发区修建数个公益生态文化休闲广场,满足广大市民的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向省和国家争取公共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为较大的生态文化广场配齐所需的音响电源、照明灯硬件设施,为广场舞的发展打好基础,提供可靠保障。只有这样才组织举办好“和谐、生态广场、文明广场”的文化活动。

(三)搞好培训、建好队伍

第8篇

    民间舞原本属于专业艺术院校的教材内容,现在把民间舞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内容之一,并通过普通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进行推广,既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内容、抒感、培养文明行为的一个有力的举措。如何向学生传授好民间舞技术,是当前值得我们普通学校每个舞蹈任课教师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民间舞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人民群众为抒感而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深为群众喜欢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本文试图从营造广场氛围、激发舞蹈情感、规范教学用语等入手,就学校民间舞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营造广场氛围

    民间舞文化的传承是在一定环境气氛中进行的。人们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与气氛中,才能深刻感受到一个地区民族文化的本质,准确把握民间舞的风格特点。舞蹈课中营造民间舞教学的广场气氛,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并带着舞蹈的心态去表达民间舞的具体内容。

    1.系统介绍民间舞的社会文化背景

    首先由教师在舞蹈课上概括介绍不同民族的社会背景、风土人情和文化特性,然后播放几段有民族舞蹈文化特色的音乐,诱导学生忘记现在的自我,静静地随音乐的起伏、波动,展开形象思维而投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与此同时,教师可在音乐的旋律中,示范几个代表民间舞蹈特点的体态或动律,让学生在动作的直观中了解民间舞蹈的动态形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教授,深化其舞蹈的动律风格。这样的感性化教学,一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想像力和创造力;二则可以避免以往学生只注重动作表层的模仿,而不能更深地感悟该舞蹈内在的气韵。

    2.精心创设民间舞的广场舞蹈氛围

    在课堂中创设一个民间舞蹈的广场空间,为体现民间舞蹈载歌载舞的广场气氛,教师可以用自己熟悉的民歌来唤起学生在舞蹈中的歌唱意识,使学生在边歌边舞中体验民间舞蹈民间性与广场性的特征。例如:在学习维吾尔族舞的课堂中,执教老师可引吭高歌去感染学生,启发学生的民间广场意识,并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打手鼓伴奏,自己喊号子,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民间广场的热烈气氛中去,掌握用舞蹈来宣泄自己情感的方法;在娱乐和体验中感受这种舞蹈文化教育;在课堂的表演中直接把握广场舞蹈生命力的流动;使学生回归到“田野”与“谷场”那种质朴、纯真的自由空气中。

第9篇

关键词:广场舞活动;群众文化;艺术;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基本进入了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日趋丰富,以广场舞文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广场活动也是方兴未艾,不仅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繁荣群众文化生活,而且还有助于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构建,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广场舞文化活动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广场舞的兴起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在经济发展大的背景下,国内城市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在这个发展期,政府加大了对国计民生的关注,更加注重保证广大人民生活的丰富。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广场舞兼收并蓄各种舞蹈元素,另辟蹊径,使这个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舞蹈,向大众化、平民化迈出可喜的第一步。它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南方崭露头角,继而辐射到全国各大城市。广场舞文化发展至今,已成星火燎原之势,辐射到全国中小城市。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和改建,农民主动参与、组建广场舞活动的积极自主性提高,广场舞又添一支农民新军,广场舞的遍地开花,为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锦上添花。

广场舞兼收各种现代舞蹈元素,以集体舞为主要表现手段,借助社会流行通俗的音乐为背景,表演内容热情欢快,舞步、步法及结构简单易学,具有饱满的情绪和丰富的队形变化,既能娱乐健身又能益智健脑,在中老年人群中极易普及和推广。广场舞多由群众自发组织,主动参与,在时间上和队伍组成上具有休闲性、松散性和不固定性,在表演方式上也较为灵活。此外,广场舞也是群众参与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形式,群众通过参与广场舞获得身心的愉悦感,同时也能愉悦观赏者的心情,刺激观赏者主动参与的兴趣,这样,舞台、演员和观众融为一体,场面十分热闹红火。

广场舞文化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产品,它基于中国传统的舞蹈艺术形式,又杂糅了现代流行元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体育运动。它的兴起,繁荣了群众文化生活,而且促使群众居民加强体育锻炼,实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

二、广场舞文化活动对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广场舞文化活动促进了群众文化建设

广场舞由于其广泛的群众性、时间上的自由性和舞蹈形式的娱乐性这些特点受到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群众还可以通过广场舞这种共同活动来达到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目的,提高了群众文化的相互融合和渗透。此外,广场舞以舞蹈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传达给人们一种积极、正面、和谐的形象,进而也增进了群众对真善美、对爱、对文明建设以及高尚道德的追求,促进了群众正确生活习惯的培养,并树立了良好的城市形象。鉴于此,广场舞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既促进了群众和谐文化的建设,也为和谐社会与文明城市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二)广场舞能够帮助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促进群众的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有了更多的需求以满足自身的发展。广场舞的推广,不仅让更多人认识到舞蹈文化的魅力,更能帮助群众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培养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提高对于身边事物的审美品位,能够看到更多美好的东西,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所在,进而提升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实现群众生活的幸福圆满。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场舞文化已经成为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而且能够促进社会文化建设走向多样化,对于国计民生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广场舞能够锻炼群众的身心健康,从而促进群众的文化建设

由于城市生活快节奏的发展,人们长期处于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长期下去会容易出现各种疾病困扰,不利于人们的健康发展。广场舞通过运动的形式,人们听着音乐摆动身体,除了能够大脑的精神神经得到舒缓之外,我们的身体更能够得到放松和锻炼。和很多人一起跳广场舞,我们能够体会当中的快乐,和得到放松满足,对于现代人来说,自己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群众文化的建设的意义所在就是希望群众能够在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中释放身心,提高身体素质,所以广场舞对于群众文化建设确实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促进广场舞文化活动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广场舞队伍建设

由于广场舞活动具有松散性,平时也不容易组织安排,因此必须要强调队伍建设。首先,一个队伍必须要有一定舞蹈功底的领舞,有能力带领其他群众进行舞蹈,并且要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够独立编排舞蹈。因此,针对领舞者可给予适当的帮助,或者由正规的文化部门对其进行培养,使其具备较硬的艺术功底与舞蹈编排能力。其次,还需要选拨队伍中的舞蹈精英组成固定的舞蹈队,并为他们统一分配服装和道具,保证广场舞队伍的统一规划。

(二)突出广场舞的特色

由于各地区的文化特色的差异性,广场舞的发展也需根据各城市、各社区的特征,融入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舞蹈元素,突出自己队伍的广场舞特色与个性,打造与众不同的舞蹈文化,使其能够朝着更高层次进行发展。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广场舞也应渐渐脱离传统的内容与形式,引进流行元素与新兴的社会内容,在原有的坚实基础上,合理地改进、创新、发展,使广场更具新时代气息。

(三)相应的部门要加强重视与管理

广场舞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特别是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因此,相关的文化主管部门也需要加强对广场舞文化活动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管理。可建造广场舞活动场所或场地,保障广场舞活动场地的干净整洁,并投入相应的活动经费,以提高广场舞在群众中开展的有效性。此外,文化部门也可以通过本地区内的广场舞比赛、交流的方法,提高各社区广场舞的水平,并激发更多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10篇

关键词:广场舞 文化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349-01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建立了一个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广场舞随着城市广场的建设而产生。广场舞兼收并蓄了各种舞蹈元素,通过创新形成了以健身为目的体育舞蹈,变得更加大众化和平民化。它从我国南方开始发展,然后发展到全国各个大城市。广场舞就是城市的客厅,舞蹈是人们最细化的文化体育活动,所以广场舞在各大城市发展迅速,并产生了深刻影响。当然在文化生活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广大群众对于广场舞的文化要求也更加严格,他们希望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舞蹈内涵,要祛除低俗守旧的文化内容。而要想促进广场舞这一群众文化形式和谐发展,相关部门和机构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建议。

一、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1.S富群众文化形式

广场舞作为现代最为流行的群众文化活动,其之所以能够在出现后得到快速发展,与其丰富群众文化形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在广场舞未出现之前,群众社会生活更多趋向于散布、遛弯等自主性活动,虽然也有太极拳、扭秧歌等活动,但其受众面较小,而且在针对群体方面能有限制,例如太极拳参与者多为老年人,扭秧歌多位中老年人等。广场舞的出现非常有效的解决了这些问题,上到花甲老人下到学步幼儿都可以参与广场舞,这使得广场舞成为了一个全民皆宜的活动,所以说广场舞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群众文化的基本形式。

2.广场舞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广场舞有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于需要任何活动来讲,都需要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广场舞也是,通过练习广场舞,人们逐渐走出自我,走出家庭那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通过舞蹈,人们之间逐渐建立联系,相互交流着感情,稍带娱乐性的广场舞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还有就是,在跳舞过程中,人们集体性的意识得到增强,集体观念得到培养,在跳广场舞的这个集体里,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都能通过舞蹈进行交流沟通,促进了和谐关系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广场舞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涵养。

3.增强群众身体素质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工作效率逐渐提升,但身体素质却越来越差,许多人在完成工作后,常常选择呆在家里看看电视、玩玩电脑,即使他们走出家门,也仅仅是散散步而已,这种情况的出现,对群众的身体素质带来了不利影响。广场舞的出现能够对群众产生一种吸引力,让他们主动的走出家门,参与到广场舞当中来,在欢快的音乐下,迈开自己的脚步,打开自己的手臂,使全身上下都能够动起来,这在增强群众身体素质方面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4.加强群众情感交流

在现代社会生活发展背景下,生活节奏的加快,让人们逐渐成为了过于独立的个体,人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以至于出现了许多邻居都是“对面不相识”,这种过于“独立”情况的出现不仅会影响群众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同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非常不利。广场舞的出现,能够在有效激发出群众参与欲望的同时,还能够为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交流空间,让他们能够有机会相互交流,为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带来帮助。所以说,广场舞在加强群众情感交流方面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广场舞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噪音问题

对于广场舞来说,本身是―种娱乐身心、锻炼身体的文化活动,不过由于不注意噪音污染,引发了扰民问题,以至于经常听到有被扔垃圾、倒脏水的行为出现。当然对于声音问题,广场舞学跳人员也很矛盾,一旦没有了生动美妙的乐曲伴奏,动作是很难跟上节拍的,那么人们就不能很好的投入,该活动也就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特别是有很多跳舞的人员其年龄比较大,听力并不太好,声音小了根本听不清,这的确是需要仔细思考并需要合理解决的―大难题。

2.场地时间问题

场地问题也是严重困扰广场舞人员的一大事项,有很多的舞蹈队伍都在频繁更换场地,由于没有专业设置的区域,他们只能是任意选择空地来进行。当然除去场地外,跳舞的时间也需要合理安排,我们得知大多数的跳舞人员都选择在晚上九点之前结束活动,争取不打扰其他人的休息时间。不过还存在一小部分人对广场舞意犹未尽,总是在十点以后还在继续。于是给很多人带来了困扰,引起了群众不满。为了防止广场舞给人们生活带来负面影响,有关部门必须要及时制定出有效的措施来促进该文化活动良性、有序的发展。

三、对广场舞有序发展实施的建议和措施

1.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广场舞活动的管理和规范

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区域都设置并颁布了有关广场舞规范管理的条文制度。就比如:可以通过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社会上的团体单位筹措资金来建设一系列文化活动中心,从场地建设上为广大群众解除后顾之忧,也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扰民问题,这样一来也就可以从根本缓解了舞蹈人员同其他民众的矛盾。

2.借助多种方式进行推广

在大力推动广场舞积极开展的同时,还应该借助多种方式针对其进行推广和宣传,就比如说广播、电视还有网络等新媒体介质都能够加强广场舞文化在广大群众间的影响力度,从而扩大群众基础,让更多的人融入进来并感受到舞蹈文化的趣味和愉悦,当然还要引起当地文化宣传机构的关注以及整个社会群体的重视,在所有力量的帮助下让广场舞文化活动发展的更好。

3.加强广场舞的培训辅导

对于广场舞来说,要想真正的融入到广大群众中去,必须要转变有关部门以往的工作方式,要提高对其的培训辅导力度。首先,需要提高有关的辅导培训,让广大人民更好的掌握舞蹈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和音乐思维。其次,在充分了解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编排一些雅俗共赏、满足不同文化欣赏层次的广场舞曲目。最后,要利用各种有益的形式来培训业余舞蹈团队,在激发他们舞蹈兴趣的同时使得广场舞文化活动有序开展,在培训完成之后还需要针对培训效果进行检验,提升舞蹈团队的凝聚力,进而为广场舞爱好者创设更为广阔的展示空间。

4.展现广场舞特色

广场舞在广泛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身地域的特色和优势,使得其可以具备层次更高的发展平台。并且随着社会文化形态的多元化进步,广场舞也应当一步步祛除传统守旧的形式和内容,尽力引入时尚、先进的元素,争取在良好的前提下实现创新和发展,进而使得广场舞产生更浓郁的时代感。

第11篇

【关键词】广场舞;群众文化;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82-01

广场舞在当前已经愈来愈流行,这也是新的舞蹈类型,和传统舞蹈相比,在难度上相对比较低,因此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在广场舞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城市中的一道靓丽风景,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从理论上对广场舞加强分析研究,就能进一步认识广场舞的作用发挥。

一、广场舞的类型以及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体现

(一)广场舞的类型分析。广场舞的发展是和形体以及健身进行结合的,然后加上节奏感的音乐,能够将艺术和体育进行有机融合。广场舞的舞步以及步法都相对比较简单化,在中老年当中受到了热烈追捧。广场舞在类型上有原生态的广场舞,也有加工整理之后的广场舞。其中原生态广场舞占据比较大的比例,在数量以及种类上也比较多。比较常见的就是蒙古舞蹈以及新疆舞蹈等等,这些舞蹈都是和当地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有着比较悠久的文化内涵[1]。而在加工整理之后的广场舞,就是在原生态舞蹈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对舞蹈赋予了新的时代感特色,能够和当前的文化相同步。

(二)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体现分析。无论是在当前的城市还是在农村,广场舞的受欢迎程度都比较高,是群众文化建设当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其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当中,能够对群众文化起到指导作用。当前的广场舞是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在人们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的前提下,对人们的审美水平也有着提升,人民群众的业余活动方面也不断丰富多彩[2]。同时,广场舞也是群众文化的体现,是群众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这些地位上的体现就是充分重视,保障广场舞的作用能够充分地发挥。

二、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一)提高民众文化素养和生活品味。广场舞在当前之所以比较流行,就是因为其在群众文化建设当中的作用发挥比较突出。能够使民众文化素养和生活品味得到有效提高,广场舞能够对民众的情操起到陶冶的作用,对人们的兴趣以及思想有着丰富作用,能有效提高民众的修养。在广场舞当中也会有着诸多的社交舞步,比较典雅,这也符合民众的休闲娱乐需求。对广场舞的学习过程,也是对舞蹈的理解过程,能够通过舞蹈来感染以及教育他人等[3]。在广场舞的练习中能够加强舞蹈者的交流沟通,能够有效缩短人和人之间的陌生感,这对社会的和谐建设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二)检验群众文化成效。广场舞的作用还体现在能够对群众文化成效起到检验功能。在广场舞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的有效性方面,能对群众文化工作开展效果有着衡量作用,对群众文化普及程度也有着衡量作用,能对文化活动艺术水准得以有效地体现[4]。广场舞的出现对群众文化形式有了创新,对整体活动组织水平以及成效也有着提高,能够对群众文化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有的群众在经济条件的限制下,不能到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活动,而广场舞这一形式就能够满足该群体,这样就能够对群众文化的成效起到检验的作用,让广场舞对和谐文化的内涵进行体现。

(三)提高民众审美水平。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还体现在对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上。广场舞的团体性比较强,在形式上也相对比较简单,这样就能够在整齐性和统一性上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这样跳舞的人以及欣赏舞蹈的人都能够在审美的水平上得到有效提高。在广场舞的作用下,对群众的身体健康也有着保障作用[5]。广场舞有是运动型的艺术,在跳舞的同时就能舒展筋骨,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比较有利,加强了群众的身体锻炼,长期锻炼就能够在审美情趣以及水平上得到有效提高。

通过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当中的和谐发展,能够对人们在心灵上找到慰藉,这样就有助于自身对生活的热爱以及追求,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广场舞的作用下,才能真正有利于群众文化的建设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要能充分注重广场舞,将其不断地规范化。广场舞为民众提供了比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能得以满足,只有充分注重广场舞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有利于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良好实施。

参考文献:

[1]陶龙芬.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大众文艺,2015(12).

[2]俞祝琴.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大众文艺,2014(21).

[3]张海英.论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赤子(上中旬),2014(16).

第12篇

关键词:广场舞 群众文化建设 地位 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工作之余对群众文化生活的要求也逐渐增加,为满足群众的生活及精神需求,广场舞逐渐发展起来。广场舞活动的活动地点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其对设施的要求也不高,能够良好的带动群众参与,因而极易便于社区群众满足精神需求,也是目前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

一、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一)建设多元化文化活动

我国民间艺术中舞蹈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多通过集体的娱乐性活动增强了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并加强了社会群众的感情交流,随着近几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场舞逐渐成为丰富群众精神需求的重要艺术活动。广场舞中不但融合了部分乡村舞蹈艺术,更引进了欧式宫廷舞步及拉丁舞等多种元素,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艺术,通过群众的热爱及其特有的韵味得以广泛传播。随着人们对广场舞学习体验,逐渐使得人们通过团体活动培养了群体配合意识,并在练习中逐渐使自己身体协调性增强。广场舞能够使群众的参与热情增强,且经过对舞步的练习与学习能有效的提高群众对舞蹈的鉴赏能力,进而使得舞蹈文化能在群众间得到充分的发展,也能让群众感受并体会到各类型舞蹈的艺术价值。随着广场舞的逐渐传播,社区群众逐渐增强了交流互动,也能锻炼其身体素质,并在舞蹈中体会到欢乐,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

(二)广场舞具有特殊性

广场舞能够将审美主体与客体结合并统一,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具有特殊性,能够将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内容与思想感情等与肢体动作相结合,从而时民众能够在参与或观赏时体会的舞蹈的乐趣,并通过相关动作及音乐丰富舞蹈的韵味,从而使民众能在参与过程中陶冶情操,不同的音乐及舞步也能让民众不同的感受及体悟,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养。由于广场舞中含有较多的舞蹈元素,不但动作简单,能够快速学习,且由于其具有集体性,活动地点也较为灵活,使得群众参与力度较强,具有独特的魅力[1]。通过参加广场舞活动不但能充分调动民众的参与热情,更能使群众在闲暇之余释放压力,从而能调整心态面对工作及生活。

二、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提高群众生活品味

由于广场舞融合了各类风格的舞步,不但适合流行,更具有典雅的韵味,从而能满足民众对精神娱乐活动的需求。通过对广场舞的参与及锻炼能有效的培养人们的文化修养,并从集体感悟他人,提升群众的审美情趣,从而使人们在锻炼过程陶冶情操,增强了群众的生活品味。

(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广场舞具有较高的群众性才能发展传播,而其中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内容使得各类风格舞蹈艺术能够融合,从而使得其能够雅俗共赏,能增强群众的德、智、体、美发展,使其自我价值得以展示。通过广场舞进行群众文化建设能够利用舞蹈艺术拉近民众之间的生活交流互动,并能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与品质,从而使人们的休闲娱乐内容能更加丰富多彩。而由于广场舞的推广不需要受身份、文化水平等影响,能够有效的增强人们之间的交际,使得人们之间的信任感增强,从而使得社区文化建设得到提高[2]。

(三)提供文化活动平台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逐渐加快,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受到各类压力影响,因而需要通过其它方法并宣泄压力,从而调节情绪。群众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对群众精神层面进行辅导与帮助,依据不同层次的人群及其特点进行建设,从而使群众的心态积极乐观,能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通过广场舞中的歌曲、舞蹈搭配融合,使得表演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且具有综艺性,也能起到德智教育的作用,融合了群众文化的特征与内涵,从而提供了群众文化活动平台[3]。广场舞不但能够充分体现民众群体文化,更能通过民众的参与及互动使得活动环境更加和谐,从而有利于调动群众的自主参与能力与积极性,进而促进群众文化建设。

结束语:

广场舞是目前深受群众喜爱的娱乐活动,能够有效的促进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并使群众文化建设得以进步发展,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作用。而在进行广场舞的推广活动中也需相关政府部门帮助加强发展与传播,从而能正确引导其推动群众文化建设,也能有效的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使得社区群众的精神文明得以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晓宇.探讨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音乐时空,2016,05: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