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

时间:2023-05-30 09:12: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

第1篇

(1)价值性原则

选题有无研究价值,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可从三个方面来衡量:

第一,方向性。选题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向。符合 的能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有益的价值,反之,就会产生无益甚至有害的价值。

第二,针对性。选择的课题要切合实际情况,针对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的不良倾向、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选择针对性强的课题进行研究,就有满足开事业需求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第三,普遍性。选择的课题要考虑其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客观规律性和推广的普遍性。普遍性愈强,课题的社会价值就愈大。

(2)创造性原则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要认识前人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的教育规律,解决他人虽然认识但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教育问题。因此,教育科研的课题必须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由于实际情况不同,课题的创新要求一般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独创性。这是高层次的创新课题,它要求提出没有人提过的新问题,开辟无人涉及过的研究领域,创立新的理论体系、教学流派和教学模式等。

第二,再创性。这是中层次的创新课题,其中,有的是将别人的研究课题加以组装、分解和改造后再生出的新课题;有的是将已有的研究课题运用到新的领域、情境、学科等实践中,又在某方面有所创新。

第三,自创性。这是低层次的创新课题,它只要求对自己是前所末有的,对自我发展是有利的,但并不要求对社会对别人有什么创新价值。

(3)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原则就是要选择具备一定条件通过主观努力可以进行研究,并有成功可能的合适课题。这里要看两方面情况:

第一,看研究者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智力层次、研究能力、思想水平、科学品格、心理素质、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等。客观条件是指课题研究所必需的资金设备、文献资料、研究基地、协作条件及领导的关注、家庭成员的支持、相关学科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等等。

第二,看课题的难易大小是否合适。小而容易的课题研究顺利,成功率高;反之,大而难的课题遇阻受挫机会多,成功率低。就一般规律而言,选题应从易到难,从小到大。

第2篇

【关键词】科研选题;可行性;创造性;需要性

教育科研,越来越得到中小学校的重视。但是,通过调研发现,教育科研效果未尽人意,一些学校往往是开题热火朝天,过程冷冷清清,结题草草收场。究其原因种种。但是笔者发现,制约教育科研的最主要因素是学校、教师在选题上不够确切。一些学校、教师在选题时比较盲目,所选择的课题不适合本校或教师个人进行研究,导致课题研究举步维艰,效果不理想。为避免选题的盲目性,根据这几年成功的科研案例和对权威论著观点的归纳,我认为选题一般应遵循下列主要基本原则:

1.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应当考虑课题经过一段艰苦的研究以后应当是可以实现的或有可能被解决。

选题是否可行,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研究者个人具体情况。比如:知识基础、专业特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教育科研的科研经验、志趣和可以利用的时间。②看课题的难易大小是否合适。小而容易的课题研究顺利,成功率高。就一般规律而言,选题应从易到难,从小到大。③教育情报资料的充实。要占领本选题资料的最高点。④是否抓住了时机。⑤还要考虑花费在教科研的时间因素。

例如:有个教师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对比实验研究》。在我们审核时,我就发现一是题目大,二是实验研究要有对比实验班。这根本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们这里一个语文教师只承担一个班级的语文课教学,无法进行实验对比,更何况实验法操作起来特别麻烦。我建议她把课题改为《小学低年级趣味识字行动研究》。这样一改,研究范围更小了,目标也更具体了,研究方法也简便易行。后来,这个课题成果在吉林省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所以,在选题上既不要过高估计自己、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畏惧困难。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有科学态度和敢为人先、勇于攻关的精神和勇气。

2.创造性原则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要认识前人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的教育规律,解决他人虽然认识但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教育问题。因此,教育科研的课题必须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由于实际情况不同,课题的创新要求一般可分三个层次:

2.1 独创性。要从教育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中、新生事物的萌芽中、新鲜经验中选题;还要从教育领域里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思维、新设计、新方案中选题;还可以从不同观点的争议中,不同学派的对立中、原有理论和新的实践的尖锐矛盾中选题;还可以从教育科学的知识空白中选题。这是高层次的创新课题,它要求提出没有人提过的新问题,开辟无人涉及过的研究领域,创立新的理论体系、教学流派和教学模式等。

2.2 再创性。这是中层次的创新课题,其中,有的是将别人的研究课题加以组装、分解和改造后再生出的新课题;有的是将已有的研究课题运用到新的领域、情境、学科等实践中,又在某方面有所创新。

2.3 自创性。这是低层次的创新课题,它只要求对自己是前所末有的,对自我发展是有利的,但并不要求对社会对别人有什么创新价值。

3.需要性原则

指中小学教育教研课题应该根据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来选择。科学选题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研究课题选择的最重要的源泉。作为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应该优先选择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最迫切、最亟待解决、最关键性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例如:如何开展新时期青少年德育工作问题研究,如何解决城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研究,关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问题研究,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学法指导问题研究等等。

第3篇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创建高效课堂。结合高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以“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活动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立足教学实际,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原则,全校教师共同参与,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针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实实在在地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实施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3、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三、总体思路

以校为单位,制定校级研究课题,组织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业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为课题负责人,部分骨干教师参与研究过程、收集资料等。教师个人以校级课题为参考依据,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制定出个人研究课题。全校上下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实施流程

1.选题(x月上旬)。结合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以市教研室制定的“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这一总题为依据,结合我校一年来在实施导学案模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校级课题“导学案模式下的小组合作研究”。教师根据这一总题,制定出自己的的子研究课题。

2.申报立项(x月中旬)。校级课题研究组,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教研室提交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并在校内公布立项的课题。教师个人及时向教导处上报研究的子课题。

3.实施研究(20xx年x月-20xx年x月)。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并将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导处将对教师个人的课题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4.结题(20xx年x月上旬)。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开展子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校级课题要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向市教研室进行汇报。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附件四)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导处。

5.成果鉴定与推荐(20xx年x月下旬)。结题后,学校将对开展的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广,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子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督促教师将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第4篇

【论文摘要】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同理,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针对理论联系实际,对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碰到实际问题、操作难度并结合事例等进行探索与总结。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指导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化学实验中应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

1.通过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通过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应遵守学生力所能及的原则,不要贪多求大,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

二、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化学知识作为载体 ,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

①探索性化学实验;②开放性的化学问题;③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④能体现研究过程的问题;⑤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⑥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具体如下:

1.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

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 ,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 ,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 ,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 ,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 ,意见出现了分歧 ,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 :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 ,方案不合理 ;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 ,显然也不合理 ;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 ,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 ,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 ,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 ,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 ,观察现象 ,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酸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 ,反应速度大大加快 ,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家庭小实验没有给出药品、仪器、步骤、现象等 ,靠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反之,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学生在实验研究中树立了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质,养成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化学1、化学2,王祖浩 主编,2007, 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 教学 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在中专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指导研究性学习与中专化学实验中应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

1.通过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通过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应遵守学生力所能及的原则,不要贪多求大,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

二、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化学知识作为载体 ,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

①探索性化学实验;②开放性的化学问题;③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④能体现研究过程的问题;⑤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⑥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具体如下:

1.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

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 ,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 ,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 ,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 ,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 ,意见出现了分歧 ,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 :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 ,方案不合理 ;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 ,显然也不合理 ;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 ,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 ,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 ,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 ,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 ,观察现象 ,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酸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 ,反应速度大大加快 ,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第6篇

作为学校教科研的主要形式、作为教师专业提升有效途径,中小学开展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中小学课题研究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欣喜之余,我们发现,很多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并不强,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中小学课题研究过程“缺失”。这已经成为制约课题研究正常发展的瓶颈。

一、当前中小学课题研究过程“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研究者自身因素

1.不需研究——网络依赖、抄抄即可

教师对中小学课题研究及其价值等本原性问题认识不足,理解不够,加之如今网络发达,很多研究都能在网络上找到相应的参考成果,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形成了错误认识,认为课题并不需要“真正”的研究,抄抄即可,形成了不良风气。在实际的课题研究中,就出现了课题研究中“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课题申报和成果申奖积极,过程研究忽视。这种现象的存在,无论是对课题研究,还是对研究者而言,都是一种消极的影响。

2.不想研究——利益驱使、过场即可

当前,教育科研已成为教师职称评聘、名师评选,申报示范学校的重要考核指标。鉴于此,很多学校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很高,但对课题研究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并没有深刻认识,这种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功利的驱使。这就导致了许多学校教师课题申报时,兴致盎然,获得批准立项后,便束之高阁,上级科研管理部门尽管通过多种方法以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管理,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课题研究走过场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应付者多。

3.不能研究——盲目跟风、脱离自我

许多教师在选择了研究课题以后,如果发现他人已有所研究,便搁置一边,重新选择所谓新的课题。于是,历年的课题目录常常成为老师们选择课题的重要参照,却没有去探讨原来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哪些方面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澄清了哪些自己所关心的困惑。过于追求课题研究中的新名词成为一种时髦,似乎这样才能“与众不同”、才能标新立异。从表面上看,这些新名词,新概念似乎是引领了当前教育的潮流。然而,于研究课题来说,身边的问题、日常教学的困惑,却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同样,即使所研究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名称上有所相同,但是由于学校的情境不同,传统各异,办学思想的差别等等,同样的课题但作深入地研究,往往会有别样的风景!盲目跟风,脱离自我,只能是本末倒置。

4.不会研究——能力不足、中途“卡壳”

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缺少足够的时间及时学习前沿的教育理论,因而难以用这些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教科研工作。正是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的不足,导致在课题研究时难以深入。同时,教育科研方法的不熟悉,也使许多教师在研究时中途卡壳。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许多教师由于缺少有效地指导以及专家的引领,因此从课题的研究方案、课题名称的确定、研究对象的界定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

(二)课题管理亟待加强

从课题管理机构来看,很多时候,课题管理者也想抓实中间(过程)管理,由于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常常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过程管理也缺少有力的抓手,在评价中更多重视文本材料,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尽管成果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对一个研究课题的成果的认定,往往以研究报告为主。研究报告是评奖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研究者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盛行,丢掉过程研究,也就很自然了。

二、加强中小学课题过程研究的对策建议

当前,中小学课题研究正处在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内涵提升的阶段,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课题管理,增强研究的时效性,针对上述课题研究过程“缺失”的问题,结合实践探索,我们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

首先,学校和相关部门要引导教师摒弃那种做课题仅仅是为了“晋级评优”的功利价值取向,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教学即研究”的理念,帮助认识到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就是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研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探讨、总结和创新,真正将研究和实践有机结合,做实践的研究者,研究的实践者。在实践中,指导教师立足于平常每一节课的教学与研究,勤写教后反思或随笔。加强对课题的研讨,在研讨过程中结合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不断解决遇到的困惑,实现课题研究价值的最大化,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更好地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健全管理制度,落实过程管理

近年来,相关管理机构和部门出台了系列的管理规定,对课题的选题,申报、研究总结,推广等做了比较详尽的规范。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主体,学校教科室还应该努力做到:

1.完善课题管理网络,加大对学校教科室主任和课题研究人员的培训

学校教科室是管理教师课题研究的直接机构,学校教科室的助推作用、监督作用、执行作用以及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可以使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而要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加大学校教科室主任的培训至关重要。因此,应进一步完善课题管理,形成“课题管理部门—学校教科室—课题组”三级管理网络,特别要发挥学校教科室这一层级在课题过程管理中的作用。

2.实行课题申报准入制度,提高课题质量

中小学课题研究从量的角度上看可谓是“课题鲜花处处开”,广大一代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积极性高涨,这是喜人的一面;然而,从质的方面来看,课题的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在部分地区申报对中小学教师申报课题没有名额限制,很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也纷纷加入了课题研究队伍。青年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刚入行的年轻教师,在教学水平,班主任工作等很多方面都还没有入门。在这一阶段,提高教学艺术,提高班主任管理能力,加强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应成为青年教师的工作重点。青年教师要先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对教学和教育有了一定的理解,然后再进入教育科研阶段,这不仅符合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而且更容易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也更容易出成果。因此,我们认为,中小学课题研究应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分层要求,对刚从师范学校毕业三年内的青年教师多鼓励和支持他们开展校本的小课题研究,多做教育随笔、教学反思等方面的积累,不提倡他们一从教就投入课题研究。其次,在课题申报的时候对不同级别的课题实行指标控制,层层推荐和上报。凡是申报上一级课题,必须要通过下一级科研管理部门的评审;课题申报的数量应逐层减少,一则为确保高级别课题的质量,二则更多地鼓励基层和学校开展立足本地、本校实际的小课题研究。

(三)做好课题的选题,确保研究顺利实施

解决课题研究过程“缺失”,还要做好课题的选题工作。一个好的选题,更容易激发教师的研究兴趣,也更容易出成果。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巴丁博士曾说:“决定一个研究能否取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所选择的科研课题”。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又能够取得研究成果的课题必须做到求实、求真、求新。如何才能做到求实、求真、求新呢?

1.求实

所谓求实,就是选择的课题应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育教学的实质问题和困惑中找问题。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有大有小,教师在选题上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虚。“教师小课题”的研究正适合这样的情况,小课题具有“切入点小,研究周期短,教师自身程度高”等特点,可以使教育科研“亲近教师、走进课堂、关注学生、使教师人人成为研究者,使教学研究成为工作常态。”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盲点、难点,疑点都可以成为课题。这样,教师们不仅可以打消原先对课题研究“高不可攀”的顾虑,而且更能实实在在地对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通过研究予以解决。

2.求真

所谓求真,就是我们在提出和形成要研究的问题的时候,必须不断地去鉴别我们发现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北师大劳凯声教授提出,“任何一个真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逻辑上能自洽;第二,实践中能举证。凡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真问题,缺少任何一个条件则是假问题。”所谓逻辑上能自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它要求立论要公允,材料要翔实,理论不能有破绽,逻辑不能有错误。而所谓实践中能举证,就是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找到例证,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天方夜谭。求真的另一个要求就是要考虑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选择的课题要能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如《班级学生座位编排的实践与思考》,看上去仅仅是学生的座位问题,但这个问题是班级管理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学生座位编排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也直接影响着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师的教学。

3.求新

求新并非标新立异,并非一味创造新名词。它既包括尚未有人研究过的问题,也包括老问题新角度,做到“老瓶装新酒”,熟悉的地方也有新风景。比如,目前许多老师践行的“从实践到论文,从论文到课题”研究方法,正是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通过反思不断总结,在论文总结的基础上,再深化研究,从而再到课题的成功。因此,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学校,在同样学校的不同教学阶段都可能有新的发展,新的发现。

(四)改变评价方式,从注重文本成果向成果呈现多样化转变

对于中小学课题研究,其成果呈现形式具有多样化特点。因此,课题管理者对课题成果的认定和评价也可以多样化,特别是改变只注重文本的评价方式,创新一些能够反映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成果的成果评价形式。比如,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可否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来呈现课题研究成果,而不必一定要形成研究报告。甚至,课题成果鉴定者可以直接进入课堂,去听一听课题研究者能够反应课题成果的一次现场教学,以此来评定课题研究的成果。这样的评价方式,也是与中小学课题研究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又回归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的价值取向相符。通过改变和创新成果评价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导向功能,让一线的教师研究者能够更关注自己的研究过程,采取适合自己的成果呈现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也许会更好。

第7篇

一、是否有运行良好的学校科研组织机构?

实践证明,运行良好的学校教育科研组织机构对中小学校开展校本教育科研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大部分学校把教育科研工作的职责归入学校教务处(室)或教导处(室),部分学校成立了教科室。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由于编制紧张的原因,很多学校也很难抽出更多的人员来单独成立一个机构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因此尽管学校在教育科研组织和管理方面有相关的制度条文来支撑,但由于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也较为繁琐,部分学校在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方面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组织不得力、付出没成效的弊端。针对这种“制度健全、机构空设、人员离岗”现象,笔者提出三条建议:

(一)校本教育科研工作包括教育科研的组织、管理和培训等工作。这些需要以制度规章的形式明确归入学校相应部门,不管是教务处(室)或是教导处(室)还是教科室,都需要有明确的部门和人员来承担这些工作;

(二)在目前编制紧张的情况下,在实际工作中,校本教育科研组织和管理的工作可以采取“一岗多责”,将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各部分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并应该有相应的激励政策。

(三)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校本教育科研活动,课题组成为学校某一阶段开展校本教育科研活动的主要操作和执行组织。我们发现,一些获得上级部门立项的课题,虽然在课题申报书上有看起来“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课题组,但实际操作中,真正开展调研和执笔写报告的也就是2—3个骨干成员,导致了课题组成员的“空挂”,降低了课题研究促进团队成长的效果。学校层面或科组层面的课题如果作为校本教育科研工作的抓手。则不应是“个人课题”或“小集体课题”,要充分发挥课题组各成员的力量,分工合理、共同成长,这样的课题研究,成果将不仅仅是几篇报告和论文,而是整个团队的成长。

二、是否正确处理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的关系?

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也就是常说的“科研”与“教研”,两者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都是有区别也有联系的。在概念层面,“教研”主要指围绕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开展的研究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探索教与学的规律。改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实际操作层面主要体现在集体或个人备课、说课、听课、课例研讨、教学反思活动中,研究方法主要有讨论法、观察法、调查统计法,等等。而“科研”主要指围绕一切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关问题开展的研究活动。涉及的范围可包括学校管理、德育工作、教学工作、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方面,其主要目的是探索教育规律,建立相关理论体系或应用操作体系,在实际操作层面主要体现在课题研究、专题探讨、校本研究、协作研究、课程开发以及与教学相关问题的研究,等等。教育科研活动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等。因此,可以说“科研”涉及的范围和内容要比“教研”更广泛得多。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研究工作更加注重系统性、规范性,研究成果更加注重创新性。

当前在校本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两种认识或操作上的误区。需要避免和克服。一是把“教研”简单等同于“科研”。以日常的教研工作代替科研工作,只关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漠视师生成长的需要和深层次的问题,这样就难以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和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容易降低了研究工作的价值和效果;二是认为科研比较“虚”、“高深”或“没有什么意义”。在实践中重“教研”轻“科研”甚至不要“科研”,这种误区在短时间内或许能通过强化教研工作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长时间会对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有较大的负面效果。因此,在认识上。要进一步厘清“教研”和“科研”内涵。校本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不要局限于教研工作,要善于走出教研的圈子,以科研的思维来促进教研工作。在操作层面上,教育科研的初始阶段可以走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以教研带科研,以科研促教研,追求共同发展。在研究基础和条件比较成熟的阶段。则可以探索相对中观或宏观的教育教学问题,以教育科研成果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是否找准校本教育科研工作的着力点?

校本教育科研工作的着力点,是校本教育科研工作的切入点,也是突破点。这个“点”,在认识层面,是指通过这个“点”的研究。可以找到解决学校某方面突出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而找准这个着力点。需要学校方面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和深入调研。这个“点”反映在操作层面可以是某个研究领域的问题或某个课题。例如,广州市某小学研究团队认为小学生德育工作要注重日常礼仪习惯的教育,针对该校部分小学生礼仪习惯不好的现状,提出了开展“小学生礼仪习惯养成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的设想。该课题在初始阶段申报了市一级的课题,由于问题诊断准确、研究内容时效性强、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步骤合理,顺利获得了市一级课题立项。通过1—2年的研究,该校以已有研究成果,继续申报省一级课题并顺利获得立项。实践证明。该小学研究团队结合学校实际,找准了校本教育科研工作的着力点,通过市级和省级课题的接力研究,形成了学校“礼仪教育”的德育工作特色,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提高了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反,一些学校不顾自身的实际,只是想获得某层次课题的立项,不通过充分调研,草率确定研究领域或课题,而忽视了学校目前最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些课题可以说是难以获得立项的。即使课题获得立项,研究工作产生的成果和社会效应对学校的发展意义也将大打折扣。因此,找准校本教育科研工作的着力点与否,对校本教育科研工作是否取得预期效果影响很大。

四、校长是否重视校本教育科研工作?

我国中小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第一负责人。学校校本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并取得好的效果,与校长的重视和支持是密切联系和分不开的。校长重视和支持校本教育科研工作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从学校制度、组织机构上明确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支持:二是担当好校本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角色。对于制度建设较好、执行力度较强的学校,校本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会比较顺利。而在制度建设不完善,执行过程受领导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的学校,校长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就显得非常关键和重要。

一般情况下,校长在校本教育科研工作中主要有三类角色:第一类是“负责并主持”角色,校长作为研究课题的第一负责人,并主持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这类研究活动得到了校长的重视和亲自主持,无论是人力的调配、资源的配置等方面,都能及时获得支持,有助于研究顺利的开展,这种状态是较好并比较理想的。第二种是“负责但部分参与”角色,校长作为研究课题的第一负责人,但只是参与部分工作,主要工作由副校长或业务骨干组织开展,这种状态也能得到校长的支持,但相比第一种角色,在获得支持的力度方面会弱化了一点。第三种是“参与或局外”角色,副校长或业务骨干负责、主持申报并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校长不作为研究课题的负责人,可能是课题组成员,也可能不是课题组成员,这种状态获得学校的支持力度就要看学校的相关制度、校长的工作作风和对校本教育科研工作的态度。目前。部分学校既不从制度层面保障校本教育科研工作,学校校长也不积极主持和参与研究活动,是难以保障校本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的。

五、研究团队是否形成校本教育科研行动共识?

校本教育科研工作需要带头人。需要领导者,也需要具有活力、战斗力和协作精神的研究团队。而要建立一支这样的团队,需要有共同的愿景和行动的共识来引领。相比于明确校本教育科研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来说,这种共同愿景和行动共识将更为具体,它可以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制度层面,主要体现在校本教育科研相关制度上,如明确开展校本教育科研活动将给学校、教师、学生带来哪些变化和积极效果;二是项目层面,主要体现在课题的申报书、合同书等相关资料里面关于研究目的和预期成果的表述和要求,这些表述和要求就是研究团队通过项目研究需要实现的目的;三是内化层面,主要体现在团队成员对课题研究工作目的、价值、意义的积极理解并在内心把这种理解转化为对研究团队工作的认同、支持。目前,在校本教育科研活动中。教师的合作意识、协作精神和共享行为相对比较缺乏。在当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繁重的状态下,教育科研工作应进一步发挥团队效应,共同分担。而且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仅靠1—2个人的努力研究是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的,因为研究团队的成长及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本身就是校本教育科研的一种成长性成果。因此。学校或研究团队只有形成了共同愿景和行动共识,才能逐步形成“分工合作、协同研究、共同进步”的良好教育科研文化。

六、研究团队是否掌握基本的校本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

第8篇

本文试就如何撰写毕业论文作简要论述,供参考。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

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认真全面记录。

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

通读即对全文进行阅读,选读即对有用部分、有用内容进行阅读,研读即对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细致、深入、反复的阅读。在研读过程中要积极思考。要以书或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与研究方法来触发自己的思考,要眼、手、脑并用,发挥想象力,进行新的创造。

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的资料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考生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内容纲要。内容纲要包括大项目即大段段旨、中项目即段旨、小项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

基本格式:一般毕业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4方面内容构成。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摘要即摘出论文中的要点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要写得简洁。要明确、具体地提出所论述课题,有时要写些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本人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还要简单介绍论证方法。本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即表达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及其论据。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篇幅较长的论文常用推论式(即由此论点到彼论点逐层展开、步步深入的写法)和分论式(即把从属于基本论点的几个分论点并列起来,一个个分别加以论述)两者结合的方法。结论部分是论文的归结收束部分,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请记住我站域名/

第9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科研训练 研究课题

1.大学生开展科研训练的重要性

大学生科研训练被普遍认为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当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以及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积极组织他们参加科学研究工作,使其学习过程和研究过程趋于一致,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其创造性;通过课题,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培养优秀的职业道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工作作风。

大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在大学里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并能够获取持续发展的机会,搭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坚实桥梁,走出一条学生、家长、高校、社会都欢迎和支持的“四赢”之路。

2.大学生科研训练研究课题存在问题分析

本科教育存在重教学、轻科研,教学和科研相脱离现象。如何确定科研训练课题,对科研训练项目的开展影响极大。对科研课题的来源和形式进一步做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丰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调研分析发现科研训练研究课题存在以下问题。

2.1项目覆盖范围不广

科研训练的规模在逐渐扩大,但覆盖比例仍然较小。

2.2项目形式较单一

目前,科研选题大部分在本专业和本学科内部实施,学科间渗透性和交叉性较差,且项目主要集中在工科专业或基础研究,从内涵上讲,科研训练计划应该扩展到理、工、文、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提倡学科交叉。如果学生仅仅接触本专业的知识,就会不利于多思维分散型的培养,而且也很难提高对于目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认识,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发展潜力的人才。

2.3项目的开放性不够

3.课题来源及特点分析

课题的选择应注重学科交叉,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关注社会问题,与社会接轨;尊重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能力提高,等等。课题来源广泛,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总的来说可以有以下途径。

3.1教师科研课题

教师科研课题为专业性较强,具有一定深度和科研价值的课题,有前沿性和交叉性等特点。学生参与进来,可拓宽知识面,夯实基本功。

借鉴“导师制”形式,在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同时关心学生成长。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科技开发,指导学生参加设计,与学生直接交流的机会增加,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因此可以在学生的学习、科研过程中及就业、深造等方面给予切实直接的指导,教师与学生也容易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大学生对科研的强烈好奇心和参与欲望,思路敏捷,精力充沛,对新知识的敏感、进取精神、批判和质疑的精神,使教师在指导科研的过程中,获得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教学相长。

3.2学生兴趣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和潜力。兴趣课题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研究中发现商机,发现新的就业机会。如仿生设计、飞行器设计等。

不同课题组相互沟通,共同学习,以沙龙的方式举办交流活动,每次围绕一个技术主题,交流心得,对活跃学术氛围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3.3社会课题

开展面向社会需要的科研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和社会实习机会深入社会进行调研,坚持以社会需要为目的,以开发新产品为主体,以科研为重点,可得到社会的关注,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目的性更强。针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现象,比如能源短缺问题、交通问题、环保问题、教育问题等、社会老龄化、设计人性化等方面,从专业和非专业的角度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社会背景认识科技问题,学生能加深对科技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的理解,激发开展科学研究的热情。

社会课题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专业研究课程课题

结合课程所做的研究课题,课题涉及范围较小,针对性强,相对比较灵活,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加以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积极性和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3.5企业课题研究

企业课题研究项目实用性强,注重基本知识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针对性强,专业性强。聘请校外技术人员作为顾问,根据其技术特点,针对不同项目,现场指导,对学生能力的快速提高和人才培养的规模效应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企业课题研究可以实现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大幅提高就业成功率。在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受到学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可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4.结语

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不但有助于其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是全面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大学生通过科研活动,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对实践对象的认识,锻炼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研选题、申报立项、科研调查、文件检索、科研实验、论文撰写等科研技能与方法;并在科研实践中增强情感,磨炼意志,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全面提高素质奠定基础。大学生科研活动有利于营造一个开放、进取的校园学术氛围,对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生科研训练过程,围绕科研课题,形成科研团队,以培养队员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目标,将导师制、科研团队及工程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为社会提供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9).

[2]刘献君.论教学服务型大学[J].教育研究,2007.

第10篇

    本文是本人在指导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实验应用中得出的的一点体会:

    首先,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二、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第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来确定研究课题,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会,在服从课题研究的原则基础上,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选择课题。

    一、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Fe2+和Fe3+的转化,可以改进为探索性实验:根据现有实验条件,如何实现Fe2+和Fe3+的转化?让学生首先设计实验方案,其次交流设计思想,筛选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施实验并得出实验结论。这种探索过程比空洞的讲授更能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信息加工、构建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

    二、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探讨铁生锈的原因,一方面学生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铁件,又设计了锈蚀的不同条件开展实验,另一方面学生又到工厂、商店、居民区、农村……开展实地调查,学生对铁生锈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预防生锈的措施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写出了较高质量的化学小论文。

    三、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值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如自制汽水的原理与方法、热水瓶(锅炉)中水垢成分的分析、相片冲洗原理的探索等等。

    第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 ,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 ,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 ,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 ,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 ,意见出现了分歧 ,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 :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浑浊 ;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 ;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 ;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 ,品红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 :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 ,方案不合理 ;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 ,显然也不合理 ;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 ,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 ,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 ,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如酚醛树脂制取实验以后,试管难以洗净 ,每次实验只得更换试管 ,改进后我们用医用废磷霉素小瓶替代试管进行实验 ,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试管 ,而且药品用量比原来少了许多。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 ,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 ,观察现象 ,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 ,反应速度大大加快 ,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第11篇

关键词:线性代数;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

线性代数课程是大学的一门基础数学课程,它是学习本科阶段数学课程,比如矩阵论、最优化理论与方法、运筹学以及专业课程,比如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理论等课程的基础,是学好这些后续课程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进一步深造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前提。然而,由于该课程抽象枯燥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再加上很多高校该课程的课时紧等诸多因素,往往致使学生学习效果差。因此,探讨提高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效果尤为必要。

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国家教育战略规划下,提出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发现探索式的学习,是一种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方式。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一流大学为本科生提供机会,让他们积极参加本科生科研项目的研究活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本科生参与研究”逐渐被美国的教育界所重视。“本科生参与研究”成为了本科生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大举措,美国研究型大学一般都设有校级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清华大学也提出了“创建研究性的本科教学体系”,是在国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初步尝试。教育部在“985”“211”高校推行本科生创新计划,目的在于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养成科研创新意识。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是当前大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而且很多高校线性代数课程课时少、进度快,采用大班教学,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比较困难。我们选择在平时将研究性课题的题目布置给学生,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研究,最后形成研究报告。

为了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考,使他们发现问题,并激发他们探索的动机。教师要提供有关文献资源,以供学生检索研究。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知识、方法来设立研究课题,也可以根据近年来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比如从近两年来的国际数值代数会议的内容,了解与线性代数课程相关的热点来确立研究课题。笔者曾在教授线性代数课程时提供如下课题:(1)概念定理的延伸;(2)教材中相关知识点设成的专题;(3)图像处理中的矩阵计算;(4)线性方程组的常见数值计算算法;(5)大规模线性方程组的数值算法、稀疏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算法。课堂上概念或定理的引申,可以巩固基础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相关知识点形成专题性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再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助于启迪学生从熟悉的知识点上探索出新的问题。对后四个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交叉学科的学习,拓展了知识视野,学生学会了一些科研方法,综合提高了全面素质。

矩阵是线性代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矩阵的秩、矩阵的初等变换是线性代数中研究线性方程组的重要工具。在讲矩阵时常常会介绍财务报表,学生的成绩表就是一个矩阵。图像处理是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矩阵是图像处理中的一个基本工具,因此可以将图像处理中的矩阵计算问题作为一个研究课题。

线性方程组是线性代数的重要内容,教材中研究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通解的求法。大多线性代数教材没有介绍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计算,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计算可以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近年来压缩传感是一个研究的热点,该领域研究线性方程组的稀疏解的计算,而且往往是大规模的线性方程组。大规模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是近年大数据时代研究的一个热点,大规模线性方程组的数值算法、稀疏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算法都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索,进行假说、讨论或归纳等一系列再发现的认知操作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另外,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占有主体地位,所以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的知识基础,具有较高程度的学习自主性。同时,学生还要有能力安排自己的研究活动,并利用可用的学习资源。

另外,在课外开设新生研讨课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引进新生研讨课,大部分学生认为研讨课讨论气氛活跃、主题深入,拓展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他们在研讨课上学会了一些科研方法,学习方式也从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哈佛大学认为,从大学生一入校,大学的主要努力方向就是使他们能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这彰显了大学研究性学习最基本的价值观,也是研究型大学在发展学术、开展科研过程中应当要确立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选题;思考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重要内容列入《全日制普通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广大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其教学理念及教育价值逐步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研究课题决定了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选题非常关键,它往往决定研究性学习的效果。本文结合笔者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与体会,谈谈对研究性学习选题的几点看法。

一、关于选题前的准备

进行研究性学习,前期准备至关重要。有了充分准备,才能确定出较为合理的研究课题。

(1)教师给学生开设若干知识讲座。可展示其他地区及学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特别是近年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项目,然后指导学生查阅书籍,收集文献资料,走访专家,网上查询等,为选题做好相关知识及信息准备。

(2)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畏难情绪。一提研究性许多同学就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距离自己太遥远,退避三舍不敢参与。另一种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想得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成果,对大多数问题不屑一顾。这时,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要向学生讲清楚研究性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区别,目的重在学习,而不在研究;强调研究的过程,而不强求结果的创新。所以,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大胆质疑,人人都有可能提出优秀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3)研究性学习主要利用学校的实验室,依靠学生课外时间完成。所以,在确定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之前,需与学校、实验员、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得到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以获得实验操作在场所、器材、资金、时间等方面的保证。

二、关于课题的来源

课题源于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来自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或是学生实际生活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好能开发本土资源,将研究性学习融入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对家乡资源、环境等问题进行研究思考。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大多参与过农业生产,比较熟悉生产实际,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经常会提出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这时只要因势利导,就有可能形成研究性学习课题。如近年大量使用三唑酮防治作物锈病,这势必会引起一些环境问题,当学生提出“三唑酮对农作物本身有没有影响?有什么影响”等问题时,笔者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学生通过走访农民、上网查询等方式掌握一定资料,然后讨论分析,最终决定以“三唑酮对胡麻种子萌发的影响”为课题进行实验探究。该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第二十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这样的研究,除了能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外,最重要的是情感、价值观上的体验与认同,能促使学生关心身边环境,发展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促进人文精神和生态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三、关于课题的独创性

独创性是选题的一个基本原则,许多同仁在指导学生选题时要求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有独到之处,实验设计要巧妙、独特。毫无疑问,课题的独创性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一味要求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具有独创性,笔者却不敢苟同。众所周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并不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科学家的研究目的在于发现新的事实,构建新的模型,总结新的规律,提出新的理论等,关键在于研究结果的价值。而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条件,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其价值重在研究过程。我们知道,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操作水平以及学校现有实验条件等的制约,要求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必须有创造性有价值这是不现实的,这样会使大部分学生望“研究”而却步。这违背了新课标倡导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也是研究性学习难以全面开展的原因之一。科学研究往往要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成果,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所以独创性并不是前人研究过的内容不能涉及,前人用过的方法不能使用。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只要是学生通过思考,自己提出来的,我们就应当予以重视。研究性学习与其他任何形式的学习方式一样,都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特别是刚开始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更不能要求过高,别人已研究过的课题,我们也不妨做做,别人用过的方法,我们也不妨用用。“测定教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这一课题许多地方的学生都做过,我们同样也可以做。等到学生有一定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后,再要求独创性的研究性学习,这才符合教育规律。

四、关于课题的确定

学生选择课题是从产生研究动机到形成研究方案的过程,课题的最后确定,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论证。课题论证应当包括课题名称、目的、内容、范围、方法、意义、现状、预期结果及完成本课题的主客观条件等几个方面。一般而言,课题易小不宜大,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实验操作能力为基础,范围过大、层次过高的课题应劝阻学生放弃。但课题也不能过小过浅,那样的研究课题失去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恰当的课题,能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主动应用知识,并学会新知识,发展能力,使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研究课题还必须考虑学校实验室现有的条件,以及学生的实践条件等,这样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可操作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