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清明古诗词

清明古诗词

时间:2023-05-30 09:12: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清明古诗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清明古诗词

第1篇

【关键词】古诗词;主题阅读;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古诗词杰作。这些古诗词浓缩了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是历代先人们智慧的结晶。对于处在记忆力发展黄金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大量地阅读、积累古诗词,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情趣、文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站在时代的讲台,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项历史使命:有效引导小学生积累经典古诗词,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让他们在口诵心记、含英咀华中受到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精华的熏陶,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古诗词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只停留在教材上,而应该延伸到课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词,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而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g里,获得更丰富的古诗词文化的浸润与滋养呢?在探索、实践与反思中,我将古诗词阅读活动分为两个相辅相成的阶段:

一、主题阅读进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编者有意识地把同一主题的诗词,放在同一单元中教学,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这样的主题编排方式给了我们启发:古诗词的积累与学习可以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沟通学生课内、课外的横向学习,连点成线,拓宽学生古诗词阅读的空间。

(一)文本研读定主题

在浩淼的古诗词长河中,有许多诗歌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抒发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长或讴歌大好河山……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为例,安排了两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细细咀嚼,便能深深体悟到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在研读文本之后,继而从主题出发,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拓展阅读《赠汪伦》、《别董大》这两首表现送别之情的诗歌。学生在阅读同一主题下的古诗词时,多角度获取信息,并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

当然,灿若繁星的古诗词,主题的归类也是不胜枚举的,有思乡诗、山水诗、边塞诗、爱国诗等题材。在教学中,如果能以点带面,拓展同一主题教学内容,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需要教师能够以《新课标》为指导,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教材,善于挖掘,勇于思考,勤于课堂实践。

(二)传统节日觅诗情

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春节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都有浓郁的地方风俗来庆祝这些节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代代中国人贡献给世界和未来的文化财富。然而现今,无论是成人还是学生,都对舶来的外国节日趋之若骛,他们知道西方的“情人节”,却很少能说出秦少游笔下美丽的“七夕节”;他们对于“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却能准确的说出西方“圣诞节”的时间。可以说这些现象的背后,显示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漠视。因此,我们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将古诗词的学习与传统节日融合起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学习蕴涵着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词;同时大力借助古诗的学习,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民俗文化与民族精神。

传统节日前后,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词,并带领学生用各种方式来吟诵,让学生深刻领略民族文化的内涵。比如,元宵节前后,吟诵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 元夕》,让学生感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好景象;于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中,感受“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热闹场面;清明节前后,带领学生吟诵《清明》,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了解古人扫墓的习俗;七夕节,学生在“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中了解七夕的传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给我们展示了古人在重阳节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中秋节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张九龄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欢度节日之际,我们亦可以开展丰富的节日主题活动。如端午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等,并重点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重现屈原的故事: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同学们在故事中了解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于屈原诗词中体味他那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在这样入情入境的传统节日主题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

(三)春夏秋冬赏诗境

每一个季节都有许多著名诗人留下的经典之作,每一个节气都有每一个节气典型的物候,我们跟着经典诗词的韵律,带领学生开启了穿越四季之旅。

在万物复苏的春天,我们聆听、诵读着诗词给我们带来的一个个春天的故事: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欣赏柳树婀娜的身姿;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聆听春天的歌声;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里,感受在田野上奔跑的快乐。

在热情奔放的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孩子们一睹西湖盛夏的风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让孩子们领略了夏雨的滂沱。

在高远辽阔的秋天,学生读杜牧的《山行》,品王维的《山居秋暝》,诵刘禹锡的《秋词》,吟李清照的《一剪梅》。学生陶醉在秋天的意境中,陶醉在动人的诗篇中。

在大雪纷飞的冬天,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或者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无需老师再做过多讲解。

二、多种方式促积累

(一)日常活动作保障

1.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诗词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推行每周两诗,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我们的具体方法是:将教室黑板一角辟为诗词园地,每周一抄上两首新的诗词,让学生读、悟、吟、诵。

2.开展“课前一诵”活动。每节课上课前学生诵读古诗词一首(两遍),课任老师负责。

3.放学路队诵诗词。每天上午、下午放学时,各班学生在教学楼前排好队,边诵读古诗词边走出校门。

(二)趣味实践展收获

第2篇

关键词:古诗词;民族文化;语文

G633.3

中国的古诗词已经有了五千年的历史,对于后人来说,这些古代的妙言佳作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几十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可以做到会背诵,会默写,也能用自己的话将诗的意思说出来。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即学生不会对这些古诗加以运用,渐渐地就忘记了。这就违背了学习古诗的初衷。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对以前学过的古诗词加以灵活巧妙地运用又会怎么样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它除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辅助语文教学外,还能熏陶人们的情感,净化人们的心灵,开阔人们的胸襟。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积极尝试运用古诗词来促进语文教学。本文将对此浅谈以下几点:

一、运用古诗词进行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精彩巧妙的导语是奠定教学基调、营造课堂氛围、寻找师生互动平台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古诗词作为导语,折一枝红杏而引来满园春色,掬几朵浪花而激荡一江春水,不管是学生还是我自己都会受益颇多。如在教学《山在访友》一课时,我引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与友情有关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等,学生们齐声朗诵,热情高涨,仿佛在课堂中带入了友人之间的那种相识、相知与相惜,这堂课的“主旋律”也就自然成了友情。

二、对古诗词进行改写,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把古诗词转化成自己笔下的文字,是一条可供探索的好思路。在本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中有一首选自《诗经》的《采薇》,由于书中只节选了原文中的四句,16个字,仅看字面,学生很难理解诗的意思和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就将其改成了“一位卸甲退役的征夫回家乡,乡关渐进,想:是谁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送我、如今我九死一生回来了会有谁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等我?这样学生就知道了他是春天走冬天回,季节变换,时光流逝,一去几年,他将家乡的什么季节错过了?学生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天,“一年好景君记,正是横黄橘绿时”的秋天……他快到家时会如何呢?学生们纷纷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样不仅对诗的内容进行了理解,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同时也把以前学过的诗句学以致用。

三、灵活运用,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在指导作文训练时,古诗词也可大有作为。继承古诗词的极致,不仅在于记忆得多少,还在于让其成为源头活水。在教学活动中,尝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古诗词,学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首先是对语言的美化功能,对古诗词的应用加以强化,能够将作文程式化的语言模式予以打破,为行文镀上亮丽的光泽。优秀的作文往往能够将作者扎实的古诗文基础展示出来,写作时总能信手拈来,给读者带来一种“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审美享受。其次是对主题的升华功能,古代诗歌中的很多哲理诗本身就是点石成金、升华主题的好素材。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对体现“母爱”的主旨非常适用;“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对体现“保持本真”的主旨非常适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对体现“奉献社会,不求回报”的主旨非常适用。对诗句进行恰当地引用,无疑会给文章锦上添花,使作文的思想品位得到提升,进而使得分的“亮点”得到增加。再次,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感受到古诗用时更有趣。十一说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清明时吟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有新同学来到说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风筝飞舞的日子,互相道“忙趁东风放纸鸢”。让古诗词走进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是“诗”,从而引导学生将古诗词写入文章。这样就能在简单的应用中获得无穷乐趣,形成古诗阅读的良性循环。

四、通过古诗词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兴趣

高尔泰说过:“美是诗的基础。和美一样,诗永远体现着善与爱,不体现善与爱的就不成其为诗。”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诗词更具有美的特质。实际上,在整个语文教育中都应贯穿美的教育,应指导学生发现并欣赏诗词中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哲理美等,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觅美、捕捉美、学习美、创造美。如引导学生品味《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可领悟蕴涵其中的深刻哲理美;《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潭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是一首优美的词,可让学生相互讨论并阐述自己的感受。宋代的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因此,可指导学生将诗绘成一幅画来阐释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可以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总之,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广大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进一步去探索它的应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古诗词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入,无疑会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古诗词加以运用。以上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也是很多学生的共同感受。

参考文献:

[1]巴桑.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浅析[J].赤子(上中旬).2014(22):161.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法研究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但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随着年级的增长,古诗词的数量在课本中占据的比例也更加突出,而在诗词题材上,即景抒情诗在不同阶段课文中所占比例都是最多。

教师节前,主席在北师大视察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可是近日,部分省市小学一年级语文新版课本中古诗集体“退役”――删除了旧版本中《画》《草》《登鹳雀楼》等全部8首古诗。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的新版课本却增加了比重,并表示明年9月起北京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8篇增加到22篇。同是古典诗词,同是小学课本,命运却如此迥然不同,这不能不引起一番热议与思考。

我们都是从古典诗词的滋养中一路走来,时隔23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小学一年级背诵《锄禾》《画》《静夜思》《春晓》《草》等古诗的场景。那时,正处在换牙时期的我站在讲台上面向全班同学,字正腔圆地领读这些美丽的古诗,当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诗句从我们充满稚气的声音里连绵起伏并回荡在校园时,那种感觉是多么美妙绝伦!

一、美感的体验

汉语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语言,具有抑扬顿挫四声,富于音乐性,这就让古诗富有音韵美、节奏美。虽然小学生无法完全理解古诗的意思,却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激发孩子们身上的“诗性”。而且,课本中的古诗词都配有画,基本上是一诗一画,能让小朋友从视觉上感受古诗的美,充分体会诗画一体的美感,并能从画面美进而感受意境美。

我小学时学习的古诗《画》――“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不仅语言简单明了,容易背诵,还配了漂亮的山水花鸟画。一背这首诗就想到那幅画,一看到那幅画或相似的画、场景便脱口而出那首诗,这便是美的力量,让你能情不自禁地成为古诗的“俘虏”。而在这过程中,语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了。我的作文一直在班上甚至全年级名列前茅,跟我熟读古诗不无关系。

二、文化的熏陶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如古诗中有大量书写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的诗词,这些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小学应该一直注重古诗教育,注重“经典诵读”,打造“诗意校园”,每到一个节日便发放相关诗词给学生诵读,让学生们时时浸润在传统文化的雨露中,收效良好。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4篇

关键词:古诗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公民,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当地文化背景的制约,古诗词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力图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

1.古诗词学习兴趣不高由于从小缺乏古诗词熏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感受不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同时,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和多媒体产品的逐步推广,通过智能手机了解外界事物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受文化和欣赏水平的限制,他们大多数偏好使用QQ、微信、快手、抖音等手机app。家庭成员经常使用以上软件,就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造成影响。相对于纸质材料,音视频资源给学生感官上造成的刺激更强烈,吸引力更强,久而久之就会使自我约束力较弱的小学生对手机产生依赖,对纸质书刊的阅读兴趣降低,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古诗词就会失去兴趣。此外,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娱活动中缺乏涉及古诗词的活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2.古诗词鉴赏水平较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既有音律、结构上的独特要求,也有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因此,要想理解古诗词内容,感知古诗词美感,阅读者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没有机会参与专门的传统文化推广培训班或文娱活动,而且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提供的古诗词诵读形式比较单一,导致小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得不到相应提高。

(二)教师方面

1.古诗词素养不足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要想真正把学生培育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提升育人本领。但事实上,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不能积极地提高自己的素养,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导致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停留在较低层次,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2.教学观念陈旧虽然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有多年,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急功近利,不能从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3.教学方式单一古诗词学习是通过对诗文的诵读,感悟作者思想、体验诗文意境、发现和欣赏语言美感的过程。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以讲代读,只注重对古诗词内容的讲解,不注重学生的吟诵和体悟,把学生当作背诵诗歌的机器,忽视了对学生自主鉴赏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学校方面

1.古诗词学习氛围不浓由于受各种办学思想的影响,近年来,以模仿和学习某种模式、打造某种特色学校为目标的活动风起云涌,这种趋势也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发展。学校在追逐和打造某种模式的过程中,把壁报、展板、走廊等用诸如“足球文化”“刺绣文化”“丝路文化”等单一内容进行布置,而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古诗词的挖掘和提炼不够,没有做到精心展示,无法形成浓郁的校园古诗词学习氛围。2.古诗词校本课程开发不够古诗词的传承不仅体现在语文教材中,还应该渗透在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各类学科教学的穿插融合,形成系统、完备的课程体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农村小学古诗词进校园活动,仅仅体现在方案的制订和一些简单背诵活动的开展方面,谈不上对古诗词课程的开发,也没有形成古诗词系列校本课程。3.古诗词教科研力度不大作为古诗词传播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对古诗词的传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管理者办学理念的影响,学校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很好地抓住古诗词教学这一关键环节,无法组织教师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不能很好地指导和提高教师的古诗词教学能力和水平,导致古诗词教学在陈旧的教学形式中循环往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改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的策略

(一)学生方面

1.激发古诗词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形成巨大的学习动力,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要想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古诗词学习时间,使学生有时间诵读,有时间品鉴;另一方面要创设丰富的古诗词学习活动,通过竞赛、表演、书写、吟诵、演讲等活动,增强古诗词的吸引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可以指导家长开展一些古诗词亲子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父子共读一首诗、母女古诗词接龙、家庭古诗词背诵大比拼等活动能够增强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趣味性[1]。2.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一是要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水平。教师要结合古诗词特有的韵律感和节奏美,充分利用课本剧、场景模拟、吟诵对唱、诗文配画等形式,使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韵味,欣赏诗词美。二是开展古诗词鉴赏社团活动,要在具有较高传统文化素养教师的指导下,使一部分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迅速提高,以点带面,辐射和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古诗词学习,提高鉴赏水平。三是开辟古诗词鉴赏广播节目。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可以筛选并制作古诗词鉴赏节目,定期播报。如《古诗词中的数字美——〈山村咏怀〉赏析》《〈清平乐·村居〉人物赏析》等节目,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

(二)教师方面

1.提高古诗词教学素养要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传授给学生,教师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阅读面,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教师不仅要阅读《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经典诗集,还要努力阅读大量其他文体的文言文书籍,努力提高文化素养。此外,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选派教师积极参加经典文化品鉴培训班,及时组织教师观看《国学大讲堂》专题讲座,为教师古诗词素养的提高搭建平台[2]。2.转变古诗词教学观念教师要改变急功近利的思想,不以考试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出发点,而是要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入手,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入手,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豪感为抓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脚踏实地地做好古诗词传承工作。教师既要认真领会“立德树人”的要求,也要仔细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内容编排意图及教学实施的建议。3.优化古诗词教学方式古诗词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现代文教学。学生不仅要理解字词的意思,还要体会到蕴含在诗句里面的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既要体会到诗歌的意境,又要学习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风格的古诗词,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诵读、多媒体展示、情景表演等方式,力求使古诗词教学效果最大化。“六步教学法”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即读(初读诗文)、查(查不理解的字词)、调(根据诗文情况调换字词)、补(根据想象补充意思)、说(说出诗意)、演(有感情地朗读和表演)。

(三)学校方面

1.营造浓厚的古诗词学习氛围学校要充分发掘和整合办学资源,营造古色古香、诗情画意的校园古诗词学习氛围[3]。一是充分利用壁报、展板、走廊、学习园地等展示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佳作名篇,使校园充满诗意。二是通过制订古诗词进校园方案,从课程教学、活动开展、阵地建设、评价监督等方面对古诗词传承活动做出详细的规划,并认真落实。三是崇尚传统礼仪。结合古诗词学习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学习古人的礼仪,弘扬传统文化。四是开展每周一首诗推介活动。每周筛选一首古诗,通过电子屏滚动播放和广播站定时播报的形式,向学生推送古诗,营造古诗词学习氛围,提高古诗词学习效果。2.加大古诗词课程开发力度一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课程标准》,积极筛选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的古诗词篇目,编印符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校本教材。二是精心组织开展古诗词系列活动。学校可以开展课前二分钟诗词接龙、古诗词经典诵读比赛、古诗词应用写作等活动,使古诗词学习“有声、有色、有形”,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此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吟诵展示、竞赛评比、诗词配画(配乐)、讲座提高、写作应用、游戏渗透等方式,形成一系列比较固定的古诗词教学课程体系。三是注重对古诗词教学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学校要定期对古诗词教学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矫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古诗词传承有序发展。3.提高古诗词的教科研水平要想保证古诗词进校园活动的有序开展,不仅需要学校管理层的科学谋划和强力推行,更需要全体师生的努力践行,以及强有力的教育科研作指导。学校既要加强对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研究,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课堂教学技能,又要做好古诗词系列活动的研究,通过阶段性工作总结、专题调研、专项评估等,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和经验的推广提供理论指导。

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由于受特定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其古诗词教学工作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学校与教师要密切结合地域特点、学校实际及学生认知规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要求,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古诗词进校园活动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张雪娟.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实施方略[J].教师博览,2021(06):44-45.

[2]张汇婷.浅谈诗词进校园活动的有效尝试[J].作文成功之路,2018(09):34.

第5篇

在当今社会,怎样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怎样倡导和复兴诗词的普及,已成为我们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为此,我们在学校开展了“课外中华古诗词诵读”活动,同时结合诗词诵读让学生们开展绘画,书法,舞蹈,音乐等活动,让学生们理解在艺术的百花园中,一切艺术形态都是相同的。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们在他们最美好地童年,学习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吸吮祖国传统文化的乳汁。

我们选择了历代古诗词150首作为教材,让学生反复熟读,进而鼓励其背诵,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质和记忆的特长,在他们心性最纯净的年代,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潜移默养其之气质,以一种清丽妍畅,不激不厉的心境韵味伴随他们人生的成长。同时,长期的诵读熏陶也培养了他们阅读古文的能力,探求中华文化智慧的宝藏,必可陶冶他们的性灵,开阔他们的心胸,端正他们的品行。让他们知道多读一本即有一本的受益,乃至多读一句亦有一句的功效。

书声琅琅,继往开来,一代代新人的成长,将不仅仅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威武不能曲”的操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一切,都将成为当代青少年重建人生信念的精神资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呢?

一、指导学生在理解品味古诗词中,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古代诗词,尤其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衰。古诗字词准确凝练,诗句的精深华妙充分表现了汉语美的多种形式:歌江山吟边塞;叹人生斥世情,或悲凉慷慨,或缠绵宛约,或豁达慷慨,或痛苦沉郁。让学生们把握诗词所表现的情感,指导学生们在理解品味诗词的过程中体会古诗词的情感魅力,激发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我们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1)赏析法。

组织学生们收听诗文诵读及赏析讲座,观看配画配乐诗咏录像。学生通过讲授,画面,音乐,充分发挥其想像、体味感受诗文的艺术魅力。欣赏法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理解诗文的大门,又似一缕春风撩拨着孩子情感之弦。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学生们在欣赏中对古诗词的描绘进行再造想像,丰富了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诗文的意蕴,从而增进了学生们对诗词的理解。

(2)评析法。

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采用了评析法,它主要是针对诗词的选材、立意、遣词等方面进行评价,提高他们内心体验的倾吐能力,增强对诗词的理解。

(3)自查自悟法。

培养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自己查阅资料,通过询问、收集、阅读等手段,提高理解感悟诗词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的能力。为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开展了一些激励性活动,如“资料展示会”、“自主学习心得交流会”等。学生们进阅览室、跑书店、问老师、问家长、听讲座……积极性都很高,不仅获得了不少文学,历史,艺术等知识,还能够旁征博引进行表达。

二、指导学生掌握解读古诗词的方法,体会诵读古诗词的乐趣。

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熟读、背诵、摘记大量的古诗词,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多背古诗词呢?我们认为必须在学习教材和课外阅读中训练学生掌握背诵古诗词的方法。

(1)表演背诵法。

我们根据少年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咏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这样会增进对古诗词情感的理解,从而与古诗词的意境产生共鸣。

(2)归类背咏法。

根据古诗词所描绘的景色或叙述的事件或抒发的感情等进行分类背诵。这样能促使学生们从某种角度上把握古诗词的特点,从而达到流畅记忆的目的。例如,按四季时令进行分类,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从《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朗朗童音咏过了灿烂的春天,缤纷的夏天,金色的秋天,清丽的冬天,大大调动了学生背咏古诗词的兴趣。此外,还可按诗词的不同内容,如“言志”、“送别”、“劝勉”等,进行分类背诵,为理解更多的古诗词打下了基础。

(3)摘记背诵法。

有的人目视口诵记得慢,而过手一遍则能很快记住。因此可采用摘记背诵方法。先将优美的诗词摘记在本子上或读书卡片上,有空时经常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读到能背下来时也不要停下来,应再读几遍,这样才能记得牢。即使熟读成诵后也不能置之不理。因为背诵后忘得最快的是头十几天,因此还要经常复习一下。

(4)综合背诵法。

这是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背诵方式。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兴趣,应该常常采用。有同桌赛、小组赛、男女生赛,有限时背、师生背、快慢背、轮换背、接龙背,亦有据画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同时采用,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古诗词的积极性,学生掌握了背诵古诗词的方法,就有可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而且还有可能形成对文学的极大爱好。

三、指导学生在运用古诗词中,增强诵读古诗词的乐趣。

如果说,我们倡导学生背诵古诗词,积累语言素材是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的一个厚实的基础,那么将这些语言素材运用则是我们追求的另一个目标。熟读、理解、背记了的古诗词,不能让它们停留在学生的脑海中,要引导它们出来走一走,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词运用时的乐趣。

(1)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词。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古诗词源于生活,要引导学生们把在生活中观察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词进行表达,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如春游时来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扫墓遇雨时吟句“清明时节雨纷纷”;风筝飞舞的日子说句“忙趁东风放纸鸢”;新同学来了“笑问客从何处来”……让诗词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见景吟诗,睹物吟诗,表情吟诗,叙事吟诗等等。为了有意识的引导和激励学生活用古诗词,可利用每堂课前1分钟进行生活用诗汇报会,对用得好的学生给予嘉奖。这样孩子们会越来越喜欢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情。同时,还可以开展主题班会,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吟咏自己喜爱的古诗词或在自制的赠言卡上写上“言志”、“送别”、“劝勉”的诗词。让古诗词悄然无声的走进 学生们的生活,那些背诵过的古诗词犹如一汪清泉流淌在学生们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

(2)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融汇进了学生的生活,有心的学生便发现生活中处处是“诗”,在他们的文章中幕然出现了诗词的踪影,从而启发他们把古诗词写进文章里。可以在写景中用,在叙事中用,也可以在抒情和议论时用;可以是对诗词的引用,也可以是对写作技巧的运用。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据诗词作文,即以诗词的意境为基础,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为古诗词续编故事、扩展情境、改写白话文等。如此一来,大家才发现“诗到用时方觉少”。此外,在习作中运用古诗词,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他们在运用时,会给诗词假设一种新的写作氛围,赋予一种新的表达内容和感受,而且从诗词原先的意境中跳跃出来,从更新、更广的角度去理解、品味古诗词。这样在习作中运用好古诗词,不仅使学生的作文有了创新,而且形成了古诗词诵读的良性循环,真可谓“一举两得”!

四、指导学生在古诗词交流中,激发诵读古诗词的乐趣。

无论借助教育上的什么巧妙技巧,我们都应该抓住两个字――“成功”。成功是欢乐的一种巨大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少年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对学生诵读古诗词,可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不仅可以相互学习,更重要的是可在同学的赞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乐趣。

(1)“采蜜”本交流法。

这是一种最广泛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同学们定期交换“采蜜”本,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评比、相互称赞,把每一个同学的“采蜜”本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2)黑板报交流法。

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开辟“优美诗词赏析专栏”,选登同学们摘抄的优美诗词。利用晨会课后之余齐声诵读。

(3)手抄报交流法。

把“优美诗词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主题,可以用毛笔或硬笔书写,尤其让学生们感受到诗词与书法的通感是最为密切的,二者的艺术精神有其内质的相似与暗合。诗歌是以声调,音韵,节奏为形式,把美的意境用声音表达出来,而书法是由点画,构形为表现形式,通过线条的节奏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律动。诗歌的韵律好比流动的线条,书法的线条宛若起伏的韵律。欣赏一幅线条优美,抑扬顿挫,气韵生动,和谐统一的书法作品,犹闻一首音韵起伏,似吟似唱,余音绕梁的优美诗歌,令人回味无穷。细细琢磨品位,便会发现诗歌与书法似乎有一种天缘,是那样的和谐与自然。在交流评比手抄报时,着重交流手抄报上的优美诗词和感受通过书法展现出的不同效果和意蕴,最后,将评比出来的优美手抄报,展览于学习园地,让同学们观摩欣赏。

(4)读书笔记交流法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而且富有创意的方法。读古诗词,理解诗意是最大的障碍。如若不解地死背,不能体味到诗词的韵味,不仅易忘,而且兴趣亦会随之大减。根据少年儿童爱画画,爱写字和爱幻想的特点,我们不妨将读书笔记变通一下,将诗词变成书法,图画,变成童话、趣事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词中许多诗句都具有这一特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诗意,自由、随意地涂画,在涂画中见景生情。此外,少年儿童是天生的童话大师、幻想家。让学生们把诗词译成一则则有趣的童话、故事,幻想成奇趣的事,这也不失为一种创作,而且很受学生欢迎。将这样的读书笔记定期交流,评比优秀,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

第6篇

一、多元感悟,体验情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日:有意境而已矣。”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先河,饱含情感和想象,富于节奏和韵律。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意悟情,在理解古诗词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1.在朗读中体验。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朗读,学生能把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朗读,能在课堂上建构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的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读出层次。一般古诗词教学可以按照以下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试读古诗,了解作者;(2)自读古诗,读通诗句;(3)熟读古诗,理解诗意;(4)诵读古诗,体会情感:(5)研读古诗,欣赏借鉴。通过朗读,能让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同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想象中领悟。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在教学中,老师的讲析是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的,而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让学生在联想与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如笔者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时,抓住一个“喜”字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诗人为什么而喜?你看到了怎样的喜人画面?让学生在想象中把文字转化成诗人喜出望外、喜不自禁、喜极而泣的形象和一家人欣喜若狂、归心似箭的动人场面,进一步领悟诗词的内容。

3.在情境中感知。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的艺术境界的美,即“诗情画意”的美。教学中创设古诗词教学情景,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融入诗词的境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小事,热情歌颂母爱的伟大,结尾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且诗风清新自然,宛若民歌,意境优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描述、插图、音乐、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生活情境”,让学生正确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基调,理解诗词的内容。

二、立足意象,放飞想象

古诗词凝练含蓄,言简义丰,意境优美。意境所蕴含的情思往往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意象人手感悟、理解古诗词是一种较为贴近古诗词本身文本特性、领略古诗词语言美的教学方法。古诗教学要善于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句,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产生移情与共鸣,引发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再现作品中的形象,真正做到入境悟情。如教学《示儿》一课时,教师可以抓住一个“悲”字启发学生想象:诗人为什么而悲?你看到了怎样的悲凉画面?让学生在联想中将文字转化成了诗人老泪纵横,用颤抖的手写下这首诗的情境,即诗人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收复中原,还我河山。使学生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诗词是情与美的结合体,而情与美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倘若过分注重理性分析,就会背离诗歌的阅读规律,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就会走入误区。古诗词蕴含的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就能投入其中,感诗人之所感,想诗人之所想,悲诗人之所悲,喜诗人之所喜。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薄而出,跃然眼前。

三、链接背景,内化认知

古诗词语浅情深、言近旨远。由于古诗词写作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窄,要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情感主旨,仅仅拘泥于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每首古诗词的诞生都有着特定的时代境况,包含着具体事件、表达的情感、作者的经历及时代背景等。链接相关的背景资料,适度拓展延伸,能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个性气质、思想渊源、写作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破解隐含于古诗词字里行间的密码和旨趣,为学生理解古诗词内容,体验古诗词情感奠定基础。比如,了解到杜甫曾经历了安史之乱,与人民一起流离失所的过程,就能体会到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凄凉怨愤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国忧民的心情;了解到李清照生活的变故,便能理解她早年诗句的自由欢快和晚期作品的凄凉悲苦。另外,古诗词好用典故,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补充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如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如果只是教师讲解诗意和让学生诵读,学生是难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难以理解文本,难以体会到作者隐含在诗间的喜悦之情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懂诗的字面意思后,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期间,永王李磷在江南起兵准备北上抗击叛军,李白被招进其幕府。不久,永王被唐肃宗所杀,李白也受牵连,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被判流放夜郎(治今贵州省正安附近)。他逆长江而上,取道四川去贬地,行至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时忽遇大赦,于是便从原路返回。学生了解了李白的这段经历,才能深刻体会到诗人重获自由时的轻松愉悦之情,进而理解诗的境界与情感。

四、读写结合。促进语用

古诗词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古诗词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中华民族的魂魄。“小时能背,终生难忘。”在学生古诗词的积淀过程中,必然经历着“学知――习行――养性”的过程。

1.积累经典,不忘记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诗词大都是文言文,毕竟离我们这个时代比较久远,学生理解古诗词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时一定要灵活变换形式。可以利用班会、文体课开展主}学习活动,如开展“我是小李白”“《论语》竞背”“有趣的田园诗”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到读古诗词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兴趣。背诵古诗词不需要占用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也不用专门开设一节课,只要在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时间,组织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让学习委员每周将一首诗、一句经典名言或经典古文抄在小黑板上,然后带领大家在课前诵读,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得快,也可以加快更新。

2.分类归纳,提高兴趣。学生在诵读中积累了大量的诗词名句名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手抄本进行分类归纳。如把收集到的古诗词按季节分类归纳,描写春天的有“《春思》《清明》《绝句》”等,描写夏天的有“《小荷》《江村》《夏夜叹》”等;也可以按照思想内容分为送别诗、田园诗,如送别诗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二元使安西》《芙蓉楼送别辛渐》等;还可以按惜时名句归类,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举行展示会,谈谈自己的做法,说说自己的心得。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完善自己的做法,加深对古诗词的印象,激发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第7篇

从网络中了解诗人及背景

现代教学已经不是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一支粉笔等单一的媒体可以完成的。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多媒体时代,其显著的特征是网络发达。学习古诗词时,运用网络可以丰富课程资源,借助网络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比如,学习辛弃疾《水龙吟》,可以用百度搜索“辛弃疾”,完整地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人物评价、轶事典故、辛稼轩纪念祠、故居墓葬等。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网站“教师用书-必修4”中,可以查到《水龙吟》详细的参考资料:辛弃疾一心为国为民,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

又如,学白的《蜀道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网站中,有完整的资料: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如何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如何理解“西去”与“西望”、如何理解“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如何理解“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几句诗的诗意;关于练习的参考答案;教学建议;有关资料,如作者介绍、评述,《送友人入蜀》《剑阁赋》《蜀道难》的赏析等。

在互联网上,学习资料应有尽有。很多学生都玩手机。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用手机,用手机上网学习古诗词;那么,对于促进古诗词的学习将是非常有好处的。

从工具书中理解诗意

高中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学习中表现为我能学。在学习中,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市场上的语文工具书很多,比如教材全解、教材分析、状元笔记、文言文全解等。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购买一两本工具书,同时,也要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参考资料。理解诗歌的意思,最基本的就是翻译原文。自己能独立翻译的,一般不必阅读工具书。在自己借助注释还不能理解的情况下,或者自己与别人的观点不同的时候,才翻阅工具书。

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意境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和谐统一,“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古诗词的意境要在反复的诵读中领悟。古诗词的学习要倡导自主诵读,在诵读中加强理解,在诵读中逐渐背诵,在诵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是读出来的,不是看出来的。不读,永远不能触及心灵。语感培养出来了,那么诗歌的意境也就出来了。既可以在多媒体环境下放声朗读,也可以借鉴李阳疯狂英语的“三最”法,“最清晰、最快速、最大声”地诵读,“重复一百遍”地读。

笔者认为,学习一首诗至少要读四遍:第一遍,学生先不借助任何资料,自主阅读;第二遍,再结合课下注释;第三遍,借助工具书再读一遍,然后做课后练习;如果做不出来,再带着问题进行第四遍阅读。在这样反复的阅读中,学生们能自读自悟,理解诗意,他们可以尽情地将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融入反复的吟诵之中,使自己情感与作者通过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发生了共鸣,如身临其境,再现意境,增强语感,发展思维,增强口头表达能力,领略其深刻的底蕴。

要领悟诗词的意境,除了反复的诵读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例:2007年陕西卷《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问题: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第一次默读,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歌展现的图景画面:作者通过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烟雨图。暮春时节,春意仍在,细风吹动斜柳。从超然台上放眼望去,春水潺潺,满城之花虽未凋谢,但烟雨已隐约挡住城中人家。第二次默读,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这是一幅孤寂冷清的暮春图。第三次默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地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寓情于景,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在探讨中把握主题

对古诗词主题的把握,需要从作者、标题、注解、内容、题材等多方面去把握,并可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

作者 诗歌的作者,尤其是著名诗人,往往有一贯的风格及明显的思想情感倾向。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选用的诗歌《鹊桥仙》的作者为陆游,回忆以前学过的陆游的诗歌,就知道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仕途坎坷。至此就可以明白,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主题。

标题 标题往往能告知读者诗歌的内容,引导读者把握诗歌的主题。2006年福建卷李商隐《端居》(注:端居,即闲居),告诉读者诗作内容是诗人闲居生活中的情与景。2009年辽宁卷《晚泊岳阳》,诗的题目“晚泊岳阳”――在外漂泊;再从自己“失江路”、渔人“月下归”等词语中可以理解出作者的思归情绪。

注解 注释是解读诗歌的细节之一,往往是读者把握诗歌主题的关键。2014年北京卷选用杜甫的诗歌《奉陪郑驸马韦曲》的注解是:“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注解明显含有“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这一主题。

题材 分清诗歌类别,对解读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有所帮助。诗歌常考的类别,包括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哲理诗等。2013年高考天津卷选用的诗歌标题为《鹧鸪天・送廓之秋试》,从标题“送廓之秋试”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词,词题显示出作者送别的人为廓之,廓之要去参加秋试,辛弃疾写下此词表达对他的良好祝愿。

抓住关键语句 议论抒情句、表达情感的词、用典的词句往往是把握主题的关键,可以以此为切入点。2008年重庆卷诗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后两句“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议论之中,那种惜别之情、怜春之意可见。

此外,新课程强调合作和对话。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对于主题的把握可以借助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每个学习小组从以上不同的方向去寻找答案,小组内互相讨论,然后在班上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学生讲得不到位的地方,老师再做补充。

把握表达技巧

要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表达技巧的掌握能力,应重视教材中经典诗词的学习。在课本古诗词的学习中,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我国古诗词浩如烟海,想通读所有的古诗词是不可能的。所以,要以本为本,通读教材中的诗词,积累古诗词的基本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篇章结构。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排比、双关等。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描写技巧有: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抑扬关系等。

课本中出现的基本表达技巧,可以从高一开始积累: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对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刘禹锡《石头城》的“借古讽今”等。到了高二,可以把学过的表现手法进行归纳:如《石头城》和《桂枝香・金陵怀古》等篇目采用了“借古讽今”手法,《山居秋暝》和《李凭箜篌引》等篇目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这样,通过对同类表达技巧在不同诗词中运用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达到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也实现了提高学生欣赏水平的目的。

在积累中领悟语言艺术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是需要积累的。因此,古诗词的学习需要加强语言的积累。学生只有阅读大量的古诗文,积累各种诗歌语言常风格,了解诗人的诗歌语言风格,丰富自己的语言,实现“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达到古诗词欣赏能力上的“质”的提升。

我国古诗词常用的语言风格有:凝练、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等。

历代知名诗人的诗歌语言风格有许多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比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不过,古诗词基本的语言风格词汇不能单一的积累。枯燥地记忆一些诗词风格词汇是没有意义的,学生们应该在文本的学习中逐渐积累,在考试中出现的诗词加强记忆。

在语文活动中提升素养

第8篇

关键词:古诗词 意境 情感 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65-01

语文教师要借助好古诗词赏析教学平台,使学生对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产生自豪感,从而发自内心的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民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怎样做好古诗词教学呢?作者结合自己14年的教学经验和心得,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1 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

古诗词教学不等同于简单的背诵与默写,它更需要感受和体会,需要引领学生“穿越”时空,置身于诗歌所描述的美好世界之中,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诗歌意境的发掘和体会。

1.1抓住关键字词,发挥联想与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

诗歌是浓缩的艺术,受到韵律和格式的限制,作者在字词的选用上往往是颇费心机。一句“云破月来花弄影”,让张先获得了张三影的美名、“红杏枝头春意闹”更是使宋祁博得红杏尚书的嘉誉。一字传神,境界全出。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点睛之字,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在教学叶绍翁《游园不值》“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时,着意引导学生仔细玩味“满”和“出”这两个字。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虽然没有能够观赏到那春意盎然,争芳斗艳的花园,但一个“满”字和一个“出”字,已经把万紫千红的春天美景刻画的入木三分。

1.2抓住诗歌的全局,用多种形式再现诗歌的意境

诗歌不是艺术的唯一形式,在教学中我们要尝试运用多种表达形式,来再现诗歌的意境。如在教学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我要求学生,把诗歌的每一句,都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连成一幅动态画,通过创作,学生真正感受到美丽的田园风光以及好客的丰收后的农民。再如我在教授杜牧《清明》,要求学生将其改编为一个小话剧,并表演出来。我们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自己聪明才智,用多种形式将诗歌中描绘的美景展现出来,不仅能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意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体验诗歌所承载的情感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有的想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赞美,有的则是表达忧国忧民之心,等等。没有情感的诗歌就没有灵魂,也不会传承久远。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诗歌意境的同时,一定要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1透过诗歌的修辞方法体验作者的情感

诗歌中有丰富的修辞手法,它们的应用,将作者的真实情感自然的流露,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作者用夸张的手法,一个从被贬、被轻落到重新受到皇帝召见的诗人的高兴和开心之情跃然纸上。再比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者巧妙地利用比喻手法,把自己与汪伦依依相别之情刻画的淋漓尽致。我们赏析古诗词时,一定要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要感悟作者表达出来以及那些没有表达出来的情感。

2.2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体验作者的情感

作品的写作背景,决定作者的情感基调,抛开作者现实的情感去学习古诗词,无异于缘木求鱼。我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问学生,作者描述了怎样的环境,想烘托怎样的情感呢?作者为什么愁?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回答的五花八门,但是都没有回答到点子上,我让学生查阅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后,学生才明白原来作者的“愁”是:在那个“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科举时代。看到同窗好友个个榜上有名,在名落孙山的张继眼中什么都是灰色的,江枫、渔火也无心情欣赏,反而增加几分愁绪和悲情。所以只有站在作者的角度,设身于作者的写作背景,才能更好的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3感受诗歌中所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9篇

一、 故事激趣法

故事是学生百听不厌的。在很多诗词的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或有趣的传说,把这些故事或传说讲给学生听,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比如,诵读《所见》这首诗前,就可以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清朝的诗人袁枚,在林间小路上,偶然看见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自由自在地唱着山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袁枚被牧童清脆的歌陶醉了,他静静地欣赏着,暗暗称赞牧童真是“金嗓子”。正听得出神的时候,不知怎么的,歌声突然中断了,这是怎么回事?袁枚往前走了几步,仔细观察动静,只听到知了在鸣叫,他看见牧童从黄牛背上慢慢地下来,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着、寻找着。袁枚一下子明白了,这个牧童是想捉那树上鸣叫的蝉呢!袁枚觉得这情景非常有趣,诗兴大发,立刻回到书房,提起笔来,一挥而就,写成了我们今天要读的这首诗《所见》。

听完了这个童趣盎然的小故事,机灵可爱的牧童形象深深印入了学生的脑海,再诵读《所见》这首诗,理解诗意就水到渠成了。

同样,读《塞下曲》之前,给学生讲“飞将军”李广夜巡射“虎”,箭入巨石的传说;学《赠汪伦》时,告诉学生,聪明的汪伦巧借“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说辞,邀请诗仙李白来家乡欢聚的趣闻……有这样趣味盎然的故事或传说铺垫,学生对古诗词内容无不心领神会,印象深刻,诵读起来自然游刃有余。

二、 猜谜导入法

谜语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时谜语初具雏形,到了唐代诗歌大兴,很多人用诗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创作了不少谜语诗。这类谜语诗集艺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读来琅琅上口,有着浓浓的诗味和谜语的情趣。学《画》这首诗时,可以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

小朋友们,远远地望去,有一座大山,山上树木茂盛,绿油油的一片,走近了细细观看,能看见山上的泉水在往下流淌。可是奇怪,怎么一点儿也听不到水流的声音?明明春天早已经过去了,可是树的枝头依然鲜花盛开,红艳夺目。最奇特的是,当人们走近时,树上停着的一群鸟儿还是一动也不动,一点儿也不害怕。你们猜,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回答后,再出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首诗,无需老师再讲解,学生也会了然于胸,读得兴致勃勃。类似的谜语诗还有:

“什么吹落了秋天的树叶?什么能吹开春天的百花?什么拂过江面,掀起滔天巨浪?什么飞进竹林,刮倒竹枝一片?”(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峤《风》)

“头上顶着大红冠,身上穿着白皮袄,平时不愿多说话,嗓门一亮天下白。打一动物”(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唐寅《画鸡》)

这类“谜语诗”让学生在诵读中分析思索,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为古诗诵读增添了趣味。

三、 画面记忆法

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意境是一首好诗的标志。诵读此类“诗中有画”的古诗名篇时,教师可用图片展示诗中描绘的景象,也可指导学生用简笔画勾勒出诗中的景物,帮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增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敕勒歌》描绘了一幅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画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一幅绝美的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诵读时,教师用投影映示一幅幅草原风光图:湛蓝的天空下,大草原一碧千里,成群的牛羊安闲地吃草。壮美苍茫的景象一下子就会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起来轻松许多。

《咏华山》也蕴含着一幅绝妙的构图。诵读时,学生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一句,教师在黑板上勾勒出一座高高耸立的华山和几座低矮的小山;读“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教师在天空画上太阳,在华山的山腰处画上几朵白云。简单的线条,留给学生直观的记忆,诵读起来印象深刻。

像这样的古诗还有《咏柳》《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宿新市徐公店》等。诵读时,教师向学生展示图片或在黑板勾勒简笔画,丰富的画面能帮助学生将作品的内容深刻地贮存在脑中,对学生准确理解古诗非常有帮助。学生记住了诗中的画面,也就深刻地记住了这首诗。

四、 表演展示法

有些诗歌叙事性较强,简洁地描写了几个人物出场的场面。诵读这类古诗时,可启发学生发挥想象,扮演诗中的人物角色,补充诗中的情节,既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李白在《夜宿山寺》中,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山寺之高。(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教学时,可设计如下对话,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诗人神奇的想象力,理解古诗的意境。

小孩:伯伯,伯伯,这座寺庙真高啊!您站在阁楼上,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啦!请您给我摘一颗吧!

李白:嘘!我来摘,我来摘!小朋友,说话声小点儿!天上的神仙正从咱们寺庙顶上路过呢!不能被他们听到哦!

《清明》《回乡偶书》《寻隐者不遇》等古诗叙事性较强,诵读时也可以让学生依据古诗蕴含的情节来表演。这种读读古诗,再演一演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诗句内涵的体会,令学生过目不忘。

五、 快乐吟唱法

第10篇

一、班级情况分析:

总体来看,这个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处于明显的两级分化,处于中间位置的,有近十名学生基础知识不太乐观。班上的部分男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放松自己,学习上和生活上皆如此,特别是特,各方面表现要相对落后。基本情况如下:

课时善于动脑,积极发言,平时又乐于帮助同学,学习成绩优秀的占班级总人数的近30%,是这个集体的主体力量。他们学习态度端正好,团结同学,不仅能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还能和后进生结对,解决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但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还有待加强有待进一步激发。基础较差同学,他们上课能积极发言,认真完成作业,态度好,但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及缺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部分同学是本学期的培养重点,希望从习惯到最终成绩都能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于2020年春期正式试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

次是:民风民俗、外国名篇名著、人间真情、体会人物品质、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写字表和词语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17篇,其中精读课文12篇,略读课文5篇。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2~4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链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

“阅读链接”。全册安排

“阅读链接”四次,未安排“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全册共安排“口语交际”三次,分别是同读一本书、即兴发言、辩论。全册共安排“语文园地”四次,其中第三单元是作文单元,未安排语文园地,第六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单元,也未安排语文园地。“语文园地”由三至四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在第一、五单元各安排了一次。在第二单元语文园地后安排了一次“快乐读书吧”,主要向学生推荐世界名著。

三、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也是最艰难的环节。在备、教、改、导、考、析等教学环节下功夫,加大力度,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和学科竞赛辅导。在教学方法上,对不同课题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分层次,分类别训练,在预习、课堂活动、课后练习、检测中,围绕趣学、乐学、学会、会学创设学生全身心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总之,在深知教学是一门艺术的原则下,奉行的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的理念。

本册课文共有六个单元,全册包括“导读”“课文”“读写例话”“积累运用”(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实践活动)等内容,书后还附有10篇古诗词诵读内容。本册要求学会120个字,每课要求学会的字,排在方格里。

1、知识方面

(1)借助汉语拼音识字,会写120个,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2)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文段。

(3)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课外阅读不少于15万字(完成课文配套课外阅读30篇)。

(4)学习浏览,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根据需要搜集相关的信息,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5)学习用钢笔和毛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

定的速度。

(6)学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读书笔记、关于自己的事。

(7)在阅读中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8)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2、技能方面

(1)会使用字典、词典进行识字,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6)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7)会读诗歌,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8)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

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9)能写简单的记事作文、作品梗概、想象作文、读后感等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的训练,但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到训练目标上来。课文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训练点规定的那项阅读基本技能,避免字、词、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只抓住内容分析点。在进行阅读重点训练时,要充分发挥每单元前的“学习提示”的作用,根据课文的特

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起止日期

课时

教学内容

备注

1

2月10日—2月14日

6

开学第一课

1、北京的春节

2、腊八粥

10号开学

2

2月17日—2月21日

6

3、古诗三首

4*、藏戏

习作:家乡的风俗

3

2月24日—2月28日

6

语文园地

第一单元测试

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4

3月2日—3月6日

6

6*骑鹅旅行记(节选)

7*汤姆.索亚历险记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习作:写作品梗概

5

3月9日—3月13日

6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第二单元测试

8、匆匆

国庆放假7天

6

3月16日—3月20

6

9、那个星期天

习作例文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7

3月23日—3月27日

6

第三单元测试

10、古诗三首

8

3月30日—4月3日

6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12、为人民服务

13*金色的鱼钩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9

4月7日—4月10日(4月6日放清明节)

5

习作:心愿

语文园地

第四单元检测

清明节放假一天

10

4月13日—4月17日

6

14、文言文两则

15、表里的生物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1

4月20日—4月24日

6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口语交际:辩论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12

4月27日—4月30日(星期五放劳动节)

5

语文园地

第五单元检测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劳动节放假一天

13

5月4日—5月8日

6

第六单元检测

古诗词诵读

14

5月11日—5月15日

6

古诗词诵读

综合复习

15

5月18日—5月22日

6

综合复习

16

5月25日—5月29日

6

综合复习

17

6月1日—6月5日

6

综合复习

18

6月8日—6月12日

6

综合复习

19

6月15日—6月19日

第11篇

[关键词]国学经典 语文素养 吟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16

传统语文教学中,过度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引起了越来越多一线教师的重视。国学经典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集语文知识、文化思想、美学艺术于一体。科学地组织学生吟诵国学经典,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吟诵国学经典,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字词、句子等语文知识是小学语文学习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也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国学经典在遣词造句方面非常讲究,包含着很多的语文知识。它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熟读成诵。这样不但能够扩大学生的字词数量,而且可以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有效方式。

例如,在组织二年级学生吟诵《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一些国学经典时,里面有二年级学生不认识的字。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学生不但学会了诸如“赵”“钱”“冯”等很多生字的读音,还复习了拼音知识。在朗读背诵《百家姓》这本四言体的经典作品时,学生读起来非常顺口,记忆深刻。对其中一些认识的字,学生不但读准了字音,而且记起来比较牢固,有效地扩大了学生识字量,也增强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丰富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知。

由此看来,对合辙押韵的国学经典,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感,学生在吟诵时能够很好地记忆,积累更多的汉字和词语,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

二、吟诵国学经典,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有效方式。大部分国学经典作品语句工整、文采斐然,或思想深刻,或意境悠远,在内容、形式和意境方面很有特点。学生通过反复地吟诵国学经典,体会其中的语流音变,感受朗读时的节奏韵律,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主题,可以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了很多经典的古诗词作品,像《静夜思》《草》《清明》《春晓》等。教学时,教师结合这些作品的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古诗词作品,利用晨读时间和课余时间进行朗读背诵。同时,在课堂教学时,给学生展示自己背诵古诗词的机会,让学生们感受吟诵国学经典的成就感,强化学生吟诵经典的行为。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但大量地吟诵古诗词作品,感受了国学经典在字词、修辞方法等方面的艺术,增强了语感,而且通过对古诗意思和情感的感知,并思考、分析和总结,也提高自己阅读理解的能力,完善了自己的能力结构。

可见,组织学生吟诵国学经典,让学生在吟诵中感知国学经典的魅力,能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完善学生的能力结构,为学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吟诵国学经典,锤炼学生的道德修养

国学经典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集中体现各种崇高的道德情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宝贵材料。学生大量地吟诵国学经典,受到国学经典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这样,能有效地引导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组织二年级学生吟诵《弟子规》时,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在带领学生吟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一段内容时,先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有些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能猜到是说要孝敬父母,不顶撞父母。接着,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又进行详细的解释,引导学生注意平常尊敬父母,对待长辈要有礼貌。通过吟诵,学生不但记住了这些话,而且知道在日常生活应该怎么做,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

品德修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是构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吟诵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12篇

【关键词】古代诗歌教学;诗蕴;价值引导;主体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8-0023-04

【作者简介】靳贺良,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南京,210011)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古代,诗为“六艺”之首。作为国学经典的古代诗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传承国粹,谨防古代诗词教学被边缘化,新课改以来,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始自《诗经》,涉及楚辞、汉乐府、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散曲等各个时期多种体式的古典诗歌。仅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其必修教材全五册共编入古诗13篇,必修教材的读本全五册单列五个专题编入古诗48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选入古诗65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读本》选入古诗64篇。以上总计为190篇。其篇目之多,跨度之大,体制之全,内容之丰,蔚为大观。

然而,高中古代诗词教学的现状堪忧,无论是教学之量还是教学之质,均与课程目标任务相距甚远。教材数量和教学内容被裁成一个“略”字:对必修教材中规定要背诵的古诗,重背略讲;对选修教材中的65篇古诗只选讲若干,其余略去不学;对选修读本的64篇古诗,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全部“略”为“冷藏”。教学方式被缩减成一个“讲”字: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以教师的告知代替学生的感知;以教师的主观意愿,挟持学生的审美鉴赏个性。教学目标被异化为一个“考”字,“以考定教”“为考而教”的现象相当普遍。

如此流行如此低效的古诗教学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笔者现就古诗的特征是什么、古诗教学教什么和怎样教,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诗化的生活与诗化的人格

诗化的生活与诗化的人格,是古诗最突出的特征。古诗凝结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特的艺术创造。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发现、择取了强烈触动自己情感的人与事、景与物,并借助“诗”的形式,运用独特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言语风格来抒发自己的情与意。诗人借助两个“独特”,从原生态生活瞬间提炼出的“生活”,是诗化的生活;而诗句中叠映出的“人格”,是诗化的人格。

1.诗化的生活。

古诗是高雅的语言艺术,语言是人类心智的建构物。为了反映自己的生活状况、人生遭际,诉说自己即时即地、即景即事的感怀,诗人借助诗化的语言,或描眼前之景,或状心中之物,或叙当下之事。无论是赠友送别、羁旅行役、边塞军旅,还是咏史怀古、山水田园、咏物述怀,这些诗章,无不是诗人亲见、亲闻、亲历、亲感所成。因而,优秀的诗篇,均是诗人内心情意外化的真实写照。“诗者,天地之心。”“诗者,民之性情也。”(刘熙载《艺概》)一首佳作,就是一幅包孕着诗人深远情思的生活画卷。“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这是杜甫以悠闲的心态欣赏到的月夜江上宁静的生活图景;“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这是苏轼在妻亡十年之后,以悲痛之情梦见当年妻子的生活图景。古诗词所创造的生活,绝非原生活的“套版”,它虽源于生活,但凝练了生活,诗化了生活。上述杜甫的诗,如果不是择取“江”“月”“灯”“鹭”“鱼”等富有特征性的月夜江上之景物,不是借助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就不会富有恬静、闲适、神秘之美。苏轼的诗如果不是以意幻情真、虚中寓实的细节刻画,就不会绵邈无尽,催人泪下。

2.诗化的人格。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可以说每首优秀的古诗中都站立着一个或几个情感丰富、呼之欲出的人物。的确,古诗中植入了诗人的人格基因。李白壮游天下,生性狂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磊落不群的铮铮傲骨;杜甫饱经苦难,颠沛流离,却愿“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仁爱精神;苏轼面对人生短暂、仕途惟艰所表现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态度;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皆在各自的诗作中展示得淋漓尽致。

古诗中,诗人人格的形成与展示是相当复杂的。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给诗人们打下了不同的时代烙印;它有着清晰的地域差异,“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江南水乡与“平沙茫茫黄入天”的塞北荒漠,“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乡村农舍与“雕栏玉砌应犹在”的都市宫廷,会带给诗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怀。而起决定作用的,当是诗人在历史文化传承中所形成的个人修养。个人修养,决定了诗人表达生活阅历及理想追求等方面的差异性。诗人的形象不是直白宣示,不是和盘托出,而是经过诗歌艺术的深度加工和精心装点,隐身于字里行间的“诗化形象”,诗作显示给世人的“形象”,往往是诗人主观认为的最佳“形象”。换句话说,诗人在诗中的形象已由“自然人”转化为“诗化人”。其人格当然是诗化了的人格。

二、创建诗蕴与以诗化人

1.创建诗蕴。

古诗阅读教学离不开创建诗蕴。那就是借助读、解、赏、评,准确解读诗意,深层探求古诗的思想情感内涵和文学艺术价值,进而发现诗人在烛照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在表达情意的手法和风格上所作出的特殊贡献。这个过程是还原当时生活、感受人格魅力、享受艺术熏陶的过程。

如何创建诗蕴?清人况周颐说得好:“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蕙风词话》)这段话精当地介绍了古诗词的解读之法。其中的“取”“想”“虑”“入”“玩”“化”几个节点,值得我们借鉴。“取”,就是选取一首古诗中的词句、意境最精彩之处;“想”,就是展开联想想象,完成对整首诗歌的画面复现;“虑”,就是对古诗的名句之妙意蕴之丰深入分析,反复考量;“入”,就是进入诗境,感同身受,与诗人同处一境,同感一情;“玩”,就是赏心悦目,沉浸玩味,获得审美享受;“化”,就是受到诗作性灵诗人气质的感化,思想情绪上、艺术修养上得以升华。

这六个节点,“取”则为关键之点。“取”之不当,其余则为空谈。欲取一首古诗的“名句意境绝佳者”,首先必须读懂诗歌,通晓大意。可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串联诗歌意象,把握狭义背景,明白诗人所处之境,所叙之事,所见之景,所记之人,所抒之情。进而,据触己知亮点,抠出诗眼,悟出其“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的意境。

根据王昌龄主张的“物境”“情境”“意境”的诗歌“三境”之说,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选取古诗的“意境绝佳处”。

可关注意境深邃的写景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春景》)作者了然境象,故得形似,切准“新社”“清明”时令,选定“燕子”“梨花”“碧苔”“黄鹂”等早春典型景物,描写了一幅春景递嬗、春意盎然的春日图。可谓雍容典雅,极丽艳秀。

可关注诗人非同寻常的人生境遇。诗中此时此地的境遇,那是诗人真切的“有我之境”。“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寥寥数语,冠于词的开头,昭示了自己由帝王沦为囚徒的生活处境。诗人的悔恨、痛苦,失落、孤独的心情皆寓于此境中。

可关注动人心扉的细节处。“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施肩吾《夜笛词》)诗中描写了一位灯下裁衣的独居思妇,夜闻笛声,勾起思绪,魂不守舍,竟然误剪衣料的情节。“误剪同心一半花”,这一传神的细节,可视为神来之笔,使思妇思亲的深远、孤独、苦闷之情跃然纸上,岂不称妙?

可关注直抒胸臆的深情句。情到无物可托者,不得不发,其喷薄而出,自有缘由。“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李贺《致酒行》)诗人以直接述怀作结,摒弃唉声叹气、一蹶不振的情绪,高立气冲霄汉的凌云壮志,格调高亢昂扬,意境开阔明朗,带给读者以积极进取的力量。

当然,还可关注那些古今称赞的名句或诗眼。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等。这些名句或诗眼,浸透着作者对生活的哲思和艺术的匠心,在全诗中起到了点染或点睛的作用。

创建诗蕴的过程就是强化学生三大能力的过程。一是感受领悟能力,即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感受诗中形象,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领悟古诗词丰富的内涵,领悟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二是思维创新能力,即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辨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课标”语)。三是鉴赏评价能力,即形成积极的鉴赏态度,把握鉴赏评价的客观标准,发展自己的审美个性,具备口头和书面的评价能力。这个过程也就是“以诗化人”的过程。

2.以诗化人。

古诗词教学是诗歌本体文化与师生个体精神之间的一种互相影响的审美活动。因而,我们要通过鉴赏,发现诗魂,唤醒诗魂,进而重塑诗魂,以诗化人,关注学生生活的多彩和生命的成长。“以诗化人”有着三重意义指向。

一重意义指向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心智发展。中国古代诗歌是一部内容浩繁、思想精深的百科全书。它是历史,全面反映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它是地理,真实再现了华夏民族不同地区的地理形胜和风物民俗;它是政治哲学,深刻包含了无数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丰富思想和精深哲思;它是美学经典,凝结着历代精英诗人在艺术传承中创造的多样的美的形态和宝贵的审美经验。阅读鉴赏古诗是我们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古诗阅读中所富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经世原则,积极入世忠心报国的群己之道,与人为善广交益友的重情之举,寄情风物物我同化的超然境界,自填胸壑释然达观的宽广胸襟,等等,如此关乎人性美好、人情练达、人格高尚的思想精髓,会濡染感化着学生的心灵。

二重意义指向学生的艺术审美领域。古诗中所呈现的风骨兴寄、刚建飞动的创新主张,恪守韵律、沉郁顿挫的写实风格,奇异瑰丽、清新飘逸的浪漫笔调,高雅闲谈、雕凿炼饰的审美趣味,渗润秀洁、理深旨远的艺术追求,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风格个性,晓畅明白、清新天然的语言风味,林林总总,美不胜收。它无疑是涵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强化学生艺术修养的典范。

三重意义指向学生未知的神秘世界。相对于现实阅读的此岸,它属于学生思维时空的彼岸。因为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的潜流之中,将会有也一定会有一种无限的创造性如巨流般喷涌而出。比如学生由阅读鉴赏上升至诗歌创作,由评价探究上升至诗典传承……未来的诗家巨擘,未来的诗论大家,必定在后学之中。所以说,失却传承的教学可能是“短命的”。

三、价值引导与主体建构

古代诗歌教学,我们不可缺失三个观念。一是感知而非告知。对诗题、诗体、诗意、诗情、诗理、诗艺的把握,要靠学生亲读亲解亲赏亲评,方可获得真情实感真才实学。教师为了省时省事,常常包办代替,照本宣科,谆谆告知,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感知”。二是习得而非“套得”。鉴赏评价是极其复杂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种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形成,要靠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在读、品、评的反复历练中习得,教师以图考出兴致、“套”出公式的做法,只能扼杀学生创造的潜能。三是积贮而非灌注。关于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如文学知识、文化知识、诗体知识、写作知识、鉴评知识等等,应靠学生日积月累的自主积贮,而非靠教师耳提面命的灌注。鉴于此,我们主张古诗词教学应坚守价值引导和主体构建相统一的原则。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价值引导。

价值引导,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其内涵包括引导内容和引导方式的双重价值,二者不可或缺。价值引导必须建立于教师对古代诗歌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重大意义的宏观视野下,对古代诗歌动态发展轨迹的清晰认识上,对古代诗歌的鉴赏的共性“规则”和个性特质的熟练把握上,对学生成长潜能的关切激励上,对古代诗歌的鉴评能摒弃陈言别开生面、进行精辟独到的示范上……“引导”,是带领、指导、开导、疏导,而非牵制、驱使、糊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学记》)。这是教师引导的理想准则。在古诗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方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现略举一二。

(1)创设情境法。教育家李吉林指出,“美是情境教育的最高境界”。古诗所表达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异彩纷呈。“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山水形胜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动态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静态美;加之语言的色彩美、音律美,均可成为教学中穿越时空、链接现实、创设美的情境的鲜活载体。

(2)设疑提问法。日本教育家斋藤喜博称提问是“教学的生命”。课堂提问必须具备“优质的问题”和“优质的提问”两个要素,前者关注的是“什么”,后者关注的是“谁”。比如,“无言独上西楼”“百年多病独登台”与“独钓寒江雪”三句诗中的“独”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古诗用词大都避开直指义而采用联想义,像“一川烟草”及“蓝田日暖玉生烟”中的“烟”字,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说明它们的妙处吗?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通过大量的实例研究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旦人们掌握了特定问题情境中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就会出现一种顿悟般突然贯通的新经验,表现为创造性思维。所以,设计的问题本身要有连带性、渗入性、思辨性和触发性,而问题的提出要注意时空性、时机性和对象性。同一问题由不同教师提出则效果迥异。在学生欲求而未得,欲言而不能之时的问题提出,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心智,构建新型课堂时空,以实现引导的“全息”功能。

此外,如适度答疑以求茅塞顿开,组织活动以求交流互促,示范批注以求由读促写,介绍学法以求形成经验,反思总结以求多得少失,以及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鞭辟入里的分析,激情昂扬的宣讲,恰到好处的激赏等等,均是教师实现价值引导的可行之法。

2.主体构建。

构建“意义”是古诗词教学的最高目标。在师生、生生、学生个体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中,最可贵的是学生审美个体的自主建构。“个体学生会把学校期望他们学习的内容与他们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而且会有意识地参与知识的文化建构。他们会为自己创建个人意义,会在同伴小组中讨论社会意义,会在班上与其他学生选定分享意义,然后再与教师一起考虑他们的思维活动和学习的同时,反思标准意义。”(【美】乔治・加侬《建构主义学习设计》)这里强调的“创建个人意义”“讨论社会意义”“选定分享意义”和“反思标准意义”,展示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建构的全部动态过程。“创建”,发挥了学生个体的特长,“讨论”“选定”,以求互学互补;“反思”考证,实现总结批判创新。这其中,学生个体发挥了决定性的内因作用。在古诗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学习建构方式。

其一,反复诵读,因声求气。“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其要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刘大《论文偶记》)可见忘我而诵读,因声而求气的重要。较之学习散文小说,古诗词更要反复诵读。可放声朗读,可心底默念,可浅吟低唱。务必读出节奏,读出重音,读出抑扬,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方可实现读中犹在“代古人说话”。

其二,咀嚼文字,强化文字感。古诗特考究炼字。文字是有温度、有气味、有声性、有灵性的。诗人往往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特别是诗中的动词、形容词的使用,更显其文字的张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连用14个叠词,来创设冷极清绝的氛围,抒发孤独悲苦怅惘失魄的痛苦;“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用了“横”“拥”二字。极言“云”“雪”之广度和高度,可谓境界宏阔,气势磅礴,易之则难收其效。通过品字析词,既可弄清其表层意和潜在意,又能领悟作者遣词用字之甘苦和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