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市与环境

城市与环境

时间:2023-05-30 09:12: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与环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市与环境

第1篇

摘要:生态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现代化程度越高,人们对生态化的要求就更加迫切。城市现代化首先是工业现代化,伴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必然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不有效处理,超出了城市的环境容量,就会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环境;环境容量

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A

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人类聚居的形式,生态城市的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理念的建立和对传统工业城市的反思,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城市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现代技术为手段,综合协调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以促成健康、高效、文明、舒适的人居环境的发展。生态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现代化首先是工业现代化,伴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必然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不有效处理,超出了城市的环境容量,就会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城市生态化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成为当前和未来城市发展面临一个重大课题。未来城市的发展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生态化建设为基本手段,以人与自然相和谐为价值取向,以建设宜人的人居环境为最终目标,坚定不移地进行生态化城市建设。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我市一些情况,就建设生态化城市的问题做几点思考:

加强城市绿化观念,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绿化系统是生态系统最主要、最基础的支撑,城市园林绿化在改善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首先应该简称远离你城市,做到森林环抱,绿荫遍地。在这样的城市里,粉尘废气得到净化,污水垃圾得到治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其次要注意平衡发展。城区与城郊绿化平衡、一些建筑组团的绿化过度,整座城市绿地整体协调等等都应注意。确立城郊一体化的园林绿化格局是使绿化向高层次、高品位发展的主要措施。园林绿化应该抓好出口道路的绿化建设,树立大园林大绿化的思想,追求大色块,形成规模效应,注重绿化效果。花木品种,花期的搭配要适宜,达到四季常青,做到因地制宜,随坡就势,形成立体和平面等多层次的绿化效果,注重苗木选择的多样性,既选择生长快,效果好的高大树木,又要考虑栽植银杏、无花果等经济林木。

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生态城市不仅仅去追求一种纯朴的回归自然,而是要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共存共荣,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发展的根本。如何来实现这一目标,主要途径就是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在生态结构上突破。粗放型的工业化是造成城市生态问题的主要因素,实现城市生态化必须将工业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加强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为达到这一要求除了加强对传统工业项目的技术改造和注重工业企业的合理布局外,尘世的园林绿化显得更为重要。

工业区污染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除了改进生产工艺外,更重要的是要大量种植植物,因为植物叶面能阻挡飘尘流动和吸收过滤尘埃,特别是高大浓阴的树木,其叶面可达栽植面积的75倍。一般粘性、湿润和粗糙的叶面,滞尘能力最强,落叶阔叶乔木,换叶更新更快,滞尘能力最强。适合阜新市的树木有榆树、大叶黄杨、女贞、刺槐、臭椿、泡桐、五角枫等。这样一来,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控制污染。

城市建设的每一项工作都与环境有关,绿化建设是社会环境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我们应当认识创建城市的长期性,艰难性和复杂性。重要的是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强化城市绿化建设,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快环境设施的研制,加大提高环境质量的硬件设施,城市建设速度和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

第2篇

关键词:城市土地规划;城市环境;自然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6-005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水平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土地资源作为城市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基础要素之一,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有利于促进城市发展。从某种角度上讲,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的配合,同样也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撑。为此必须处理好城市土地规划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1 城市土地规划和城市环境概述

在研究城市土地规划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之前,首先应当了解一下土地规划和城市环境。

1.1 土地规划

土地规划主要是指在一个国家或是某一个地区的范围之内,根据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土地合理利用情况作出的总体规划安排。其最终目标是为了使土地利用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相关部门的要求。土地规划的具体依据是当地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技术资源等的配置以及分布状况,并且要尽量使土地获得最为充分和有效的利用,避免人为原因导致土地资源浪费。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城乡、社会经济以及区域等发展的主要手段。同时土地规划也是土地管理及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基于以上种种,当前土地规划已经受到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

1.2 城市环境

城市环境又被称之为人工化生存环境,它是由人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对自然环境进行充分地利用和改造后创造出来的一种环境。可以说城市环境是与城市整体相关联的自然及人文条件的总和。其中主要包括社会和自然这两大环境。构成社会环境的基本要素主要有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人口以及行为等;而自然环境则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物植 物以及土壤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的形成及发展既得力于城市环境条件,同时也受到所在地域环境的制约。一座城市环境质量的优劣与居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 城市土地规划与城市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城市土地规划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既相互依托,又互相影响;既相辅相成,又存在矛盾,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城市土地规划与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

1)城市中心环境不断恶化。随着城市中心区域面积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的环境建设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破坏。虽然新城区的建设及后期的改造为城市增添了不少经济效益,但是牺牲的自然环境也是相当巨大的;

2)郊区面积不断蔓延。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郊区面积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蔓延。这种情况不仅增大了城市建设成本,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住房者的利益。同时郊区面积的蔓延给城市中心带来了很大压力,从而使得城市中心不断衰落。另外,农业用地的面积也随着郊区的蔓延而剧减,交通的拥堵情况却日益增加。

2.2 传统价值观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传统的价值观对于自然资源的看法是不具备任何价值,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比如由大自然提供的土地、空气、水以及森林等资源,都是免费的、无需使用者支付任何报酬。这是因为这种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从而使大量自然资源被肆意开发、占有和使用,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生态持续恶化。由于传统的发展模式追求的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而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手段,完全是以资源环境的不断恶化为代价,其最终结果是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3 正确处理城市土地规划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建议

3.1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城市建设与发展应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对城市周边环境进行开发时必须掌握好一定的尺度,也就是要有限度地进行开发,这也是对城市环境的一种保护手段。应尽可能在确保土地资源良好的前提下,保证城市交通用地充足,这样能够使交流变得更加流畅,进而促进城市建设。

3.2 合理利用稀缺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对于任何城市来讲,都必须对城市中心的稀缺资源予以重视,并充分认识到其在经济发展及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具体作用。同时应加快开发能够取代稀缺资源的能源,以此来保持资源的完整性。此外,应对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并确保这类资源的供给量。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用地以及农业用地进行合理规划,并协调与环境用地之间的关系,以达到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的目的。

3.3 充分发挥出国家干预的作用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总的利润完全是依靠市场效率产生的,而社会公平则主要体现在公共利益上,可以说市场经济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效率和公平。效率原则对城市土地规划的要求是,在对土地进行利用的过程中,应能够将自身潜能最大化地发挥,以此来使社会公众利益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应加大对法律、经济以及行政等手段的运用力度,借此来调节好市场的供求关系,创造出最佳的社会环境及有利于市场运行的良好条件,进而引导利益集团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这样一方面能够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4 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就必须尽可能协调好城市土地规划与城市环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采取行之有效地措施化解两者的矛盾。只有正确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并制定出最为科学合理的城市土地规划,才能使城市始终保持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袁顺全,李文利,杨玲,赵烨.土地规划对社会环境问题的影响[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2).

[2]覃国达.论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J].科技资讯,2010(21).

第3篇

关键词:环境生态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新区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07年5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省**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现今已经即将完工,首先从设计和规划上来说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世界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对整个新区的建设做了一个全面而又详尽的规划和设计,无论是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这些入手,都是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很好的解决了当地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吴良镛,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Z],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讲稿),北京,1999

第4篇

【关键字】土地建设;环境规划;城市开发

1 引言

城市的开发与建设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人口布局的关系,但城市的建设与环境的建设存在尖锐的矛盾,我们应正视城市土地规划与环境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领悟合理的土地规划对城市环境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使城市规划的政策更好的服务城市的环境发展。

2 城市环境土地规划

2.1 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应正确处理了城市经济发展、环境发展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但评判的各项指标标准存在差异,从根本上讲,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评判:一是环境生态物质的利用率;二是环境生态系统物质使用应坚持节约的原则: 三是坚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四是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

2.2 良好的城市环境的重要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环境发展观与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每一座城市的建设都应该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统一,建设文明的、和谐的社会,而城市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中心的绿地规划。

3 城市土地规划与环境建设的矛盾

3.1 郊区面积不断蔓延

近年来,我国各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郊区面积不断蔓延的问题。郊区侵害了社会公民和住房者的利益,也造成了城市建设成本的大大增加。郊区面积的快速蔓延增加了对城市中心的压力,造成城市中心的衰落,同时减少了农业用地的面子增加了交通的拥挤程度,使城市居民的沟通成本大大增加。

3.2 城市中心环境的恶化

城市中心区面积扩大,农业用地大面积转化为建设用地,严重破坏城市的环境建设。城市新区的建设与后期改造的城市建设为了增加经济效益,牺牲环境向高空发展。

4 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以促进城市发展

4.1合理的城市土地规划提高人口在中心区的聚集程度

人口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有效的遏制城市中心的衰落,同时减少人员沟通成本,增强城市居民的交流,形成完整健康的城市文化。强化金融业,服务业,地产业,建筑业,多元素文化的发展,有助于社会文明的建设与和谐发展。构建经济文化中心结构层,加强中心集聚效应。

4.2 增快经济发展速度

灵活的土地框架有助于应对多变的经济发展模式,随时调整建设用地,商业用地,居民用地与交通用地的合理布局,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活需求的协调发展。综合发展的城市中心加强了经济、商业、人才和智慧的集聚,促进了信息化的高速运转与资源的高效整合。

4.3 增大对环境的保护的力度

要做到交通用地的流畅与自然资源土地的良好,需要灵活的处理土地用地的类型。合理的城市规划目的在于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限度的规划开发城市中心周边的绿色空间,使经济发展中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美好的自然环境有效结合。

5 正确处理城市建设规划用地与发展环境的关系

5.1 充分利用稀缺资源

任何不同的城市中心都应正视稀缺资源在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各地区应快速开发取代稀缺资源的能源,维持生态资源的完整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5.2 合理优化资源配置

对城市经济发展起至关重要地位的资源应充足供给,合理规划,以需求为主导,合理配置资源,正确规划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农业用地,环境建设用地的关系,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5.3 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在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中,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二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市场的利润取决于社会的平均效率,城市建设应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国家的宏观政策与市场自发调节互补,国家应出台有力的政策,从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方面使城市土地建设与环境建设和谐发展。

5.4 贯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人们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正确处理城市土地建设与环境发展的关系,使人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资源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保证后代人的权益不受到损害。

6 结语

城市建设中正确处理好土地规划与环境发展的关系尤为关键,只有合理的灵活多变的土地规划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正确规划商业用地、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的关系,使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底蕴与环境发展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胡德瑞.小城镇规划与景观构成[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

[2]刘涛.新桥镇“三集中”六年攻成[J].中国土地,2007,(6),31-51.

[3]吴晓.哈默庇护城的建设[J].世界建筑,2007,(7),60-66.

第5篇

城市环境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一个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城市总体规划;一个城市要建设优美的人居环境和可持续生态环境,就必须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环境规划。现在许多决策者们都认识到,必须强化城市环境规划,将城市环境规划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城市与经济建设,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实施城市形象工程。论文百事通绿化是城市生态文明的标志。要围绕建设国家级现代化园林城市目标,进行城市总体形象的策化和塑造,做好绿化与文化、自然与历史文化的结合,进行街道、河流、城市内部功能区及城区边缘等窗口部位的形象设计建设,搞好城区公园的策划设计和建设。努力增加绿化面积和提高绿化质量,改善投资和生活环境。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市民身体健康为根本出发点,树立“环境优先、持续发展、绿色文明”的理念,预防和控制城市发展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将绿化、林业建设作为城市生态发展的第一需求,大规模推进城市绿化、林地建设,重视物种多样性和绿地的保护及修复,全面开展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创造舒适优雅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则应根据环境规划中确定的环境容量和功能区划来制定,并依据环境容量明确城市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这样,既有利于保护环境,也有利于经济发展。

(二)高起点、高要求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环境规划和空间形态设计,合理规划城区的区域划分和功能布局,充分兼顾经济功能和其他社会服务功能,营造高水平的人居环境。要针对城市环境现状及未来发展需求,在科学的指标体系的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信息的收集和加工、环境预测,对过去和现在存在的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描述,抓住主要的环境问题,确定环境保护目标,根据城市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相应的环境功能分区,确定工业布局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控制措施等,实现功能分区要求的环境质量目标,促进城市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三、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环境规划和城市规划同步进行。城市环境规划要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相匹配,既要有长远的城市发展规划,也要有近期的城市环境建设计划,要按照人口对环境生存空间的基本要求和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规划建设一定面积比例的广场、绿地、水域等环境功能区,使环境容量与城市发展规模相适应,环境建设与城市发展步伐相统一,环境质量与市民生存要求相一致。目前,我国多数乡镇功能区划和发展空间布局未确定,更需要加强小城镇城市化的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把规划纳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环境规划要突出城市的特色和地区的优势,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把环境做为城市的重要资产来经营,是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提出“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城市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促进城市土地增值,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而环境质量的好坏是土地能否增值的基本条件之一。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首要条件和第一资源,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方向标。一个没有规划的城市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发展的潜在动力和方向。新晨

第6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外立面;城市环境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但是由于过于迅猛,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往往仅重视建筑施工进展,而忽略了建筑与自然及城市文化的协调,这也导致一些城市建筑与城市环境非常不搭调,没有凸显出现一种建筑物环境的整体感。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建筑的设计要求也逐渐严格,这也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的融合。

2城市环境和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关系分析

2.1建筑外立面设计对于城市环境的积极影响

一般,通过观察城市的建筑物就能够了解当地的地域特色,这也是城市环境和建筑外立面设计两者间关系的体现,通过合理的设计建筑以及不同的构建手法能够将建筑效果体现出来,能够在城市环境中加入当地的特色文化,风俗习惯,以保障当地传统文化的保留。另外,通过加强建筑外立面局部设计,能够提升建筑的美感,还能够优化城市建筑的布局,进而使得城市环境的空间舒适感凸显出来。在进行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具体过程当中,应当综合考虑人所相处的外在环境,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使用效果给人带来不同的体验。另外,建筑实际效果的好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围群众的心境,如处在非常干净整洁的建筑环境周围会使人感觉周围的环境也是非常干净整洁,从而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由此可见,通过合理的设计建筑外立面能够有效的优化城市环境。

2.2建筑外立面设计对于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

虽然城市建筑外立面设计的整齐划一性,能够保证空间环境的舒适性,但是过于推崇这种整齐划的风格,会使得四周的环境变得极为单调,不能够体现城市建筑的多样性。在建筑的实际构建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都会将同一地区的建筑风格设计的相同,通过这样设计建筑就缺乏了自身的特点,只有统一整齐的规格,被相关的设计规定所限制。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于这种整齐规划的建筑物早已视觉疲劳,这种建筑规格不仅不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还会让人们产生一种厌倦心理。为了使建筑物更加醒目,在外观上看起来更加美观,很多建筑的外立面设计都会采用玻璃幕墙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在设计效果上有很好的表现形式,但是对整体的建筑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玻璃幕墙等外立面设计可以将吸收的太阳光进行反射,从而容易形成光污染等问题。在我国,有很多地区在进行建筑外立面设计时没有综合周围的环境,而是盲目的引用流行的风格进行设计,通过这样的设计很容就会导致建筑的风格和四周的环境不搭调,这样不但不会影响建筑的整体效果,还会一定程度对城市环境产生影响。

3建筑外立面设计与城市环境的融合

3.1要注重城市环境发展的时代性

在进行建筑外立面的具体设计过程中,不但要对周围环境客观因素综合考虑,更应该注重城市环境发展的时代性,通过这样对建筑的设计才能够长久的立足整个时代。另外,可以通过现时期较为时尚的要素来寻找灵感,但不能够一味地搬用,应不断的创新出新的时尚观点。目前,在建筑外立面的设计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两个方面:传统经典设计以及流行时尚设计,在具体的建筑外立面设计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际城市发展状况,将传统经典设计与流行时尚设计相互融合,以加强建筑的观赏性,让建筑本身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时代性的标志。

3.2建筑外立面的设计要符合大众化审美

有些企业会对建筑外立面设计这一内容产生错误的见解,觉得设计个性化就能够凸显出建筑的特性,能够更具观赏性。然而,这种见解存在较大的问题,在进行建筑外立面设计时应当结合城市环境进行,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经济状况等因素相结合。如若想要设计出符合大众口味的建筑,还是应当结合城市的自身发展特色,根据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性等因素完成设计。只有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观点的建筑,才能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营造出更加美好的城市环境。

3.3完善建筑设计的评审制度

通常情况下,评审一个建筑物的设计是否达到标准,就是通过观察这个建筑物是否与四周的环境融合成一个整体。而如若要评审建筑物是否与四周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就需要作出相应的建筑设计评定标准的完善。另外,在对设计过程中的施工管理进行有效监督,之后在进行评定。通过以这样的方式来对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不但能够加强设计的专业技术,还能够使得设计师在评定过程中,及时的发现自身对于设计所认识的不足之处,之后进行针对性的改正。建筑外立面的评定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使建筑的各个实际环节是否达到要求,对于质量方面是否符合标准,能够对于城市居民的实际使用起到效果;第二方面就是,建筑的外立面设计有没有与环境相融合,是否对于促进城市环境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完善建筑设计的评审制度,能够有效的推动建筑外立面设计的积极发展,是城市环境能够与建筑设计相互融合。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的建筑设计能较好的体现出这个城市的精神风貌,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工程在我国不断进行着深入改革,对于建筑设计也需达到更高水平,坚持要将外立面设计和建筑物周围的环境完美融合,进而提升城市的美感。除此之外,还需加以改进建筑设计的评审制度,确保设计工作与城市美化工作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秦良.高层建筑外立面设计思路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3):87.

[2]郝磊.建筑外立面设计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2):345.

第7篇

1.1指标体系设计

城市化具有多维涵义,主要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和生活水平提高4个方面,因此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4个方面建立城市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水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水的数量、质量以及水与其他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因此采用PSR框架建立水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该复杂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借鉴已有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研究成果,采用频度分析法初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经专家咨询进一步优选指标,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最终确定城市化系统的13个评价指标和水环境系统的18个评价指标。

1.2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以山东省为研究单位,数据来源于1996—2011年山东省统计年鉴、1995—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5—2010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等,鉴于所选指标的原始数据量纲不同,为消除数据间的屏蔽效应,采用极差标准化方1.2.3评价方法由于城市化与水环境耦合协调性分析中各指标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需要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由于分析采用1995—2010年共16a的数据,时间序列较长,因此根据客观原始数据信息,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表1)。具体步骤如下:将各指标同度量化,计算第j项指标第i年指标值的比例P。

2结果分析

2.1城市化与水环境演变态势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熵值法确定的指标权重,城市化系统中社会城市化对系统的影响最为显著,此后依次为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在城市化系统13个指标中,城镇人口密度U13、万人在校大学生数U11、人均GDPU4、人均居住面积U10、城市建设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U12,这5个指标在该系统所占比例为51.15%,为该系统的主要影响因子。山东省在城市化过程中集中表现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城市地域范围持续扩展,以及人们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提高,这充分说明,在城市化系统的4个方面中,经济发展是基础,人口迁移和地域扩张是表现,生活水平提高是最终结果或目标。

1995—2010年山东省城市化系统综合水平变化趋势见图1,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化系统综合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人口、社会、空间城市化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社会城市化水平上升趋势最明显。经济城市化水平在2003—2004年出现下降,2005年开始持续上升,这主要是受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的影响。200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为34.05%,2004年下降到31.72%,2005年增加到32.26%,此后逐年增大,2010年达到36.62%,说明山东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重要影响,也是城市化系统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由此可知,在山东省城市化系统评价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为城镇人口密度、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人均GDP、人均居住面积、城市建设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共6个指标,它们可为科学制定城市化发展策略提供依据。图11995—2010年山东省城市化系统综合水平变化趋势由水环境系统各指标权重可以看出,压力指标对系统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状态、响应指标。在该系统18个指标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率W11、城市人均园林绿地面积W13、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W1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W17、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W3、万元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W5、水利建设投资占GDP比例W18,这7个指标占该系统比例的53.73%,为该系统的主要影响因子。1995—2010年,山东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56.72%~78.02%,高于国际公认的40%,不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城市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可以有效反映城市水土保持的能力,对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为水环境压力子系统中的重要因素,城市生活用水量与城市人口数量密切相关,并且与城市节水效率有一定关联;1995—1997年,山东省工业污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呈小幅增大趋势,但在1998年之后,由于采取了有效的减排控制措施,因此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明显减少;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水利建设投资占GDP比例均为水环境治理措施,是水环境响应子系统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山东省水环境保护过程中,根据水环境系统的7个主要影响因子,科学制定水污染控制措施,减少水环境压力子系统的影响,将有利于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有利于水环境系统综合水平的提高。1995—2010年山东省水环境系统综合水平变化趋势见图2,可以看出,水环境系统综合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期间有较大波动,1997年、2006年和2009年分别出现了明显降低。

水环境压力子系统综合值在1995—1997年明显下降,1998—2010年持续上升;水环境状态子系统综合值分别于2006年、2009年出现降低;水环境响应子系统综合值始终呈缓慢上升趋势。1995—1997年,水环境系统与水环境压力子系统的趋势相符合,1998—2010年,水环境系统与水环境状态子系统的发展趋势基本符合。说明在1995—1997年水环境质量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大,大量工业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使得水环境质量出现了明显降低,此后水环境压力虽然一直存在,但是由于采取了持续良好的水环境治理措施,因此水环境压力因素已不足以影响水环境系统的整体质量。由城市化与水环境演变态势的对比可以看出,1995—1997年,山东省城市化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水环境质量受城市化影响较大,水环境质量迅速恶化,1997年为水环境质量最差年份;1997—2002年,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由于水环境污染控制力度加大,因此水环境质量开始好转;2002—2006年,城市化发展继续加快,水环境质量波动较大,但整体质量水平依旧较好;2006—2010年,城市化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水环境质量大幅度提升,其间存在一定范围的波动,水环境质量较1995—2005年有所提高。以上分析表明,山东省城市化对水环境的胁迫性影响在城市化发展初期较为显著,后期这种胁迫性相对较小,而水环境对于城市化的约束作用相对于城市化对其产生的胁迫作用始终较小。

2.2山东省城市化与水环境耦合协调态势分析

山东省1995—2010年城市化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度见表3,为了更为清楚地反映山东省城市化与水环境在时间序列上的耦合演化态势,根据表3绘制出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演化曲线,见图3。由图3可知,1995—2010年,山东省城市化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度呈对数增大趋势;1995—1996年,其耦合协调度显著增大;1997—2000年,持续增大;2001—2005年,两者耦合协调度增加较大;2006—2010年,其耦合协调度出现波动。因此,结合城市化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分类(表2),将山东省城市化水环境的耦合协调态势分为4个阶段:①1995—1996年,山东省城市化与水环境处于低度耦合期,两者发展严重失调,城市化水平较低,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步增速期,该阶段水环境质量受城市化影响迅速降低,城市化对水环境的胁迫作用明显;②1997—2000年,城市化与水环境的发展处于拮抗期,两者的发展依旧失调,城市化进入增速发展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水资源消耗量较大,污染物排放量大,水环境质量受城市化影响较大,但是该影响处于水环境承载力范围内;③2001—2005年,城市化与水环境处于磨合期,两者的发展基本协调,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通过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加强对水环境的污染控制,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④2006—2010年,城市化与水环境步入高度耦合期,在该阶段,两者的发展良好协调,城市化水平较高,水环境质量优良,生态省份建设卓有成效,城市化发展与水环境保护共同步入良性发展阶段。

1997年、2006年和2009年的水环境系统综合评价值出现明显降低,显示出水环境质量对城市化进程响应的滞后性,1995—2000年,因工业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使水环境质量下降,2000年开始,由于城市水环境末端治理的加强,因此水环境质量开始好转,但是2006年之后,水环境质量出现了较大波动,表明在城市化与水环境高度耦合良好协调的发展阶段,潜伏着水安全危机,需要加强对水环境安全的预警,确保高速的城市化发展和优良的水环境质量,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结语

第8篇

《统计科学与实践杂志》2014年第六期

一、南京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实证研究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本文运用频度统计法,结合南京实际情况,确定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生活城市化这四个方面选取16个指标综合反映城市化水平。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提出的环境指标“压力一状态—响应概念模型”(P-S-R),从环境压力、环境状态、环境治理这三个方面也选取了16个指标来综合反映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

(二)指标权重的计算根据变异系数法,对南京市2000-2012年两大综合指标进行计算,计算出相应的指标权重。

(三)结果分析1.南京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测度结果。南京城市化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00-2003年呈现慢速发展状态,2003年之后则以稳健放量的状态发展。南京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现波动增长的发展趋势,自2000年以来,南京生态环境综合水平数值呈现上升趋势,2011年和2012年稍许倒退。近两年因南京承办亚青会和青奥会,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雨污分流等工程影响,南京生态环境综合水平有所回落。2.南京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灰色关联度分析。城市与生态环境2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1)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因素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工业三废的排放等对城市化发展的约束和限制,同时由于城市工业三废的排放量日益增大,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是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负反馈作用。南京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各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得出结果均大于0.5,属于中度相关,具体到生态环境16项指标中,与城市化关联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0.6014)、二氧化硫去除量(0.5921)、全年生活垃圾清运量(0.5819)、人均日生活用水量(0.5798)、废水排放量(0.5760)、烟尘排放量(0.5671)、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0.565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0.5647)、粉尘排放量(0.5642)、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0.562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0.5596)、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0.5567)、二氧化硫排放量(0.554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0.5530)、废水排放达标率(0.5527)、区域互不干涉噪声平均值(0.5500),它们主要从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来表现生态环境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生态环境压力是影响南京城市化的最主要因素。(2)城市化对生态环境胁迫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城市地域景观的改变、城区面积的扩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增长等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居民由于生产活动,不断地开发资源,向自然环境中排放大量废弃物等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化16项指标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灰色关联度,依次为:人口密度(0.7562)、建成区面积(0.74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7415)、每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0.7383)、人均GDP(0.7362)、人均可支配收入(0.7344)、人均拥有道路面积(0.7289)、非农业人口比重(0.7281)、城镇登记失业率(0.7196)、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0.7184)、从事科技活动人员(0.7177)、城市人均居住面积(0.7140)、第三产业人口比重(0.7111)、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比(0.7109)、年末每万人拥有执业医师、助理医师(0.7092)、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0.7069),主要是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反映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的增多等是胁迫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3.南京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分析。2000年以来,南京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在0.3507—0.6376之间。2000—2004年,南京城市化水平进程的加快,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明显,资源的过度开采及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耦合关系处于颉颃阶段,2005年以后南京逐步进入磨合阶段。从耦合协调度来看,2000—2012年,其值在0.3892—0.7817之间,表明南京由中低协调耦合阶段向高度协调耦合阶段发展。第一个驻点出现在2003年,协调度涨幅较小,主要是该年城市发展较为缓慢,可能受2003年SARS疫情负面影响,疫情爆发对南京四方面城市化均带来不利,影响了投资和净出口贸易,同时人们为避免与病人的接触,减少了外出和消费,波及到城市餐饮、商贸、交通等产业。第二个驻点出现在2011年,协调度稍许降低。根据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原理,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化发展对生态环境与能源利用强度日渐加大,对环境的破坏逐渐加强。尽管环境治理和保护水平也在提高,但提高的速率小于环境压力的增长速率,使生态环境发展速率呈现缓慢发展的趋向。2011年之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指数的差距开始逐渐拉大,按照这样的趋势,在环境治理和保护发展速率与原先不变的前提下,2012年的环境与城市化的协调度原本可能进一步降低,但2012年协调度却小幅度回升,这与2013年南京“迎亚青、迎青奥”有关,南京进一步加大环境保障工作,在扬尘污染、环境整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些突出环境问题有所缓解,这种“盛会模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快速地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但其后能否持续保持,将成为影响南京生态环境未来趋势的关键。

二、政策建议

(一)和谐推进城市化进程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化经济发展“硬环境”。基础设施是城市化基本条件,基础建设的瓶颈已经成为经济发展阻力。在南京沿江开发过程中,今后在电力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要素上也要早做预案,防止危机发生。2.加快改革制度创新,重点提升“新市镇”发展品质。南京主城区持续发展的重心是功能升级、环境改善和城市特色塑造,加强大城市的职能扩散,实施产业的“退二进三”战略。把一些劳动密集度高、附加值低的工业企业向周边郊县和中小城镇转移,并按照“重点有序推进”的思路,推动新市区的发展。3.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劳动力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南京区位条件及集聚产业要素能力,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大力集聚高层次产业,有步骤地将能耗大、污染重的及低层次的加工制造产业转移和扩散,促进产业向高效益、高档次、低能耗方向发展。要特别注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此带动相应行业大发展,增强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劳动力结构的调整,扩大就业规模。

(二)推进生态城市建设针对南京现状,积极探索有利于节能减排和低碳产业发展相关激励政策与体制机制。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现代都市农业。由于南京农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在今后发展中建立优质高效的都市型农业生产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为农村城镇化打好基础。2.深化“绿色南京”战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南京应多管齐下,治理环境,实施立体绿化,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将乡村环境保护纳入南京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同时加强对城区水环境保护和管理力度,进一步净化空气,建立先进的垃圾处理厂等。

(三)强化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1.加强生态规划引领。根据土地评价结果可以提供不同功能分区人口、建筑、基础设施密度方案,可以进行有效的产业布局,从而避免因土地规划不合理造成的与资源环境不协调。2.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对南京郊区而言,以高速公路网为依托,推进市域干线公路网络化工程和县乡公路通达工程,加快县城和重点城镇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配套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对主城来说,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完善主城区道路网,加快旧城区和新城区之间的道路建设。在此基础上,通过公共设施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南京整体生产生活环境,增加城市吸引力。3.建立资源环境有偿使用机制。逐步建立起有利于促进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协调统一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生态建设领域,确保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底线,推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作者:范敏王军单位: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

第9篇

关键词:环境规划;城市规划;协调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urban planning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cause analysis and generalization, and proposes the two types of planning overall space planning ideas.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coordin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环境规划与城市规划现状分析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而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这两类规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环境规划的主要作用在于协调环境保护和国民经济良性发展,而城市规划则是为城市的空间利用和发展纲要做出统筹性是安排。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着重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而环境规划则着眼于建设更舒适的居民生存环境。

同时二者之间又是有联系的。尽管环境规划按不同的规划级别存在多种类型,但是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规划是实施环境保护的总体思路,是融合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环境规划和城市规划互为参照和基础,但在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城市迅速扩张的情形下,环境规划被重视的程度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趋明显,在实际执行中,这两种规划也有明显的不协调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城市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之间的矛盾

如前文所述,城市规划侧重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而环境规划侧重于生态化境的保护和建设。在当前普遍追求规模化、政绩化的城市发展背景下,大片的土地被划归城市建设用地,同时生态用地的面积被大大的压缩,环境规划因此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城市高楼林立,但居住环境恶化。

1.2城市规划总体布局弱化环境保护

这一问题集中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各类型的用地比例失调。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以GDP增速为主要指标的城市发展模式注重于硬件的建设而对居民生活相关的绿地、人工湖、水生动植物方面的土地划拨比例明显偏低。统计表明,国外城市规划中工业和住宅比例约为35%~65%,绿地面积比例约为12%。而相比之下,国内工业和住宅用地比例约为66%,而绿地面积比例仅为7%。工业和住宅用地方面在国内的城市规划中占据了太大的比例,平均值比国外同类规划高出15%以上,绿地率平均低20%以上。这种比例失调的后果就是“水泥森林”间杂着勿扰的环境,且由于城市规划中各部分之间功能混杂,对恶化的环境治理难度加大。

1.3城市人口膨胀和环境容量的矛盾

实际上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侧重于住宅和工业用地有很多被迫的成分,根本原因在于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对居民居住条件,尤其是住宅用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压力下,城市规划的制定者不得不首先考虑解决居民的居住问题。由于人口快速增长,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数量必然大幅下滑。这使得在城市规划中就面临两难的境地:注重工业和住宅用地必然压缩用于环境保护的用地面积,城市环境必然恶化;反过来,如果达到了环境规划的一般要求,则工业和住宅用地面积必然会此消彼长,对社会稳定不利。

这个矛盾是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最核心的矛盾。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使得环境的容纳能力越来越接近于所能承受的极限,环境自净能力缺失和环境恶化就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使得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中必须妥善协调这二者之间的矛盾,需要高度重视。而问题的切入点,必然是如何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力的问题。

2成因分析

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之间的不协调,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规划体系方面的原因,也有规划部门运作模式不畅和规划编制指导思想的影响。

2.1规划体系之间的不协调

我国城市规划体系最大缺陷在于缺乏空间规划。没有空间规划的总体协调,各类规划之间必然会发生矛盾,而且在矛盾没有空间规划约束的情况下,处于强势地位的城市规划必然会蚕食环境规划的空间。在执行过程中城市规划也会忽视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对其重视程度较低。在当前的城市建设中重土木建设而轻环境保护的现象正是这种缺乏空间规划约束的具体体现。

2.2编制过程中的不协调

从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侧重点的不同可见,在编制各自的规划时,由于负责编制规划的部门不同,各自为政是不可避免,导致在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中出现不协调也就顺理成章。城市规划的编制部门为规划行政部门,而环境规划的编制部门是环保行政部门。在编制过程中,所接受的监督都来自于各自部门的上级领导部门。在对这两类规划编制完成后,规划的审批和管理也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领导意志的影响。因此这两类规划的最终施行方案,实际上是不同规划部门之间的博弈,还受到上级领导的决策偏向的影响。

2.3规划实施中的矛盾

相比于城市规划,我国的环境规划起步较晚,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作为城市规划执行者的行政运作部门明显要比环境规划的执行部门强势。落实到实施环节时,环境规划中所要求的环境保护措施往往没有进入强制性实施的范畴,而是经常让位于城市建设需要,使得环境规划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纸空文。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的编制水平上的差异,而是地方政府对这两类规划的偏好和认识水平的差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下,地方部门普遍表现出对政绩的狂热追求,而对环境的保护多采取得过且过的态度。在思想意识上,地方政府的行政领导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够也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诱因之一。

2.4规划周期间的不协调

规划的周期不同也是导致这两类规划间矛盾的原因之一。城市规划的期限一般选作10年,而环境规划周期则一般是5年。在当前的城市建设中,由于受到领导意志的影响,城市规划的制定具有很大的人为因素,城市规划的编制经常发生变动,常常是换一届领导就换一次规划,严重的影响了规划的实施,也间接的影响到了这两类规划之间在周期上的协调性。

3对策与建议

3.1构建完善的总体规划体系

由前文分析可见,这两类规划之间的矛盾从在体制方面的原因是缺乏一个具有强制性的总体空间规划的约束。因此需要尽早出台中对各类用地空间的强制性的规划体系。在各自的用地空间范围内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并行不悖。这样才能保障环境规划中的实施细节能真正落实到实处,避免环境用地空间被城市建设用地所侵占。

3.2提高对环境规划的认识水平

当前环境规划被弱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行政领导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因此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尤其是让领导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真正重视环境规划。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环境监测 生态城市 海西建设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莆田市作为海峡西岸重要港口城市之一,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海西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环境质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环境保护是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维持的重要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机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环境监测作为一项政府行为及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应把握发展方向、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监测手段,充分发挥环境监测主观能动作用,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是当前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

1 发展生态监测,建设生态莆田

1.1开通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

莆田市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目前已确定监控范围和监控项目,准备对占全市70%以上COD排放量、SO2 排放量的市控以上重点企业实施相应的COD、pH、流量、氨氮和烟气污染在线自动监控,覆盖面将达到全部市控以上企业;并将建立企业及主要交通干道噪声自动监控系统,完成机动车尾气简易工况自动检测系统建设,实现与中心控制系统的联网和应用,全面发挥自动监控系统在环境管理与执法、排污收费及总量监测统计中的作用。

1.2 加快应急监测

由环境监测站负责对辖区内事故隐患进行调查登记,并提出有效的事故防范和应急响应措施,建立有毒化学品属性数据库和专家支持系统,编写各类风险源应急监测预案。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能迅速启动应急监测程序,在规定时间内向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及事故可能影响的单位和人群发出监测快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和对人体的危害,为当地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1.3 加强室内污染物现场快速测定

室内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离不开空气,但是工业化时代不能保证人类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居环境。而装修装饰的不当又加重了室内空气的污染程度,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提高建筑、建材、装饰业的水平,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卫生、建筑、环保等行业共同面临的问 题[1]。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也逐步提高,国家对室内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国民经济产业。当前,室内污染监测面广量大,但监测方法大多不适合现场快速动态测定,且分析成本高,这是面临的新领域。为此,环境监测部门将加强对室内污染物现场快速测定方法的研究,为建设绿色、生态家园而努力。

2 建设生态城市,推进海西进程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莆田市做为海峡西岸重要港口城市之一,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海西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2.1 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2]。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2.2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城市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城市规划为蓝本,以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城市管理为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新机制。建设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保持高度和谐的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创建清洁、优美、安静的城市,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效的生态产业和人们的需求与愿望得到满足、和谐的生态文化与功能相整合的生态景观,实现自然、农业和人居环境的有机结合。

2.3 建立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新机制

环境质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环境保护是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维持的重要而直接的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

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城市。应该集中力量做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从社会主体角度看,社会行为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与公众行为。这三种行为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

3 结语

环境监测工作作为环境管理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思路和主要任务是以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为依据,以环境管理需要、面向环境监测现代化的需要和面向环境监测的现实需求为动力,统筹规划,系统安排,突出重点,逐步落实,全面提升环境监测科研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和科技保障能力[3,4]。当前环境管理的中心工作是全力推进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建设,环境监测的首要任务就是围绕省市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积极稳妥地开展各项环境监测指标体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建立和制定相应的监测指标体系,在积极建设生态莆田、推进海西进程的过程中全面发挥环境监测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兴中.室内环境监测前景分析[J].安徽化工,2004,(2):48-49.

[2] 朱蓓丽.环境工程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地质;论析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的速度迅速加快,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合理有效对城市的发展进行规划,有助于城市的科学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人们除了日益重视城市规划的作用外,也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人们提出了环境地质的概念。环境地质指的是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如矿物的采取、腐败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蚀等的地质评价)。人们通过将环境地质这个概念运用到城市规划之中,便可以准确科学了解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状态,这样一方面,人们可以将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地质评价,人们可以系统了解生态环境的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做好补救工作,有效防止破坏的扩大化。

1.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城市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人们可以尽最大程度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建设,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另外,合理的城市规划还可以使城市更为美观,并将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自然条件的作用不可以忽视。因此,城市化的过程也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界交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考虑自然条件因素,可以利用有效自然条件来发挥城市的功能。

2.环境地质

长期以来,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都是“先污染后治理“,只重视经济发展的效率,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这一做法的结果是大量的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此,人们开始考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于是,在20世纪70年度,人们提出了环境地质概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可以评价自身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及时发现生态环境的状况,切实做好防护工作。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对我国的环境地质情况进行评价,经过评价,我国存在一些环境地质的突出问题。例如,我国的地下水超采极为严重。这种情况在北方尤为突出。我国北方很多地方缺水。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人们对水资源进行开采。但是,开采的过程缺乏合理规划,导致地下水超采的情况十分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水资源环境。据统计,华北地下水超采达12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白洋淀的水量。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一个世界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已在华北形成。又如,我国沙尘暴灾害严重。我国北方很多地区都招受到沙尘暴的威胁。例如,在2011年8月,我国新疆地区便招受到沙尘暴的威胁。沙尘暴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生活活动,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3.城市规划与环境地质

目前,我国存在一些环境地质问题。这些问题不利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消除这些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我们应该将环境地质的思想运用到城市规划之中,对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地质问题进行有效评估。其最显著的效果,一方面,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环境地质评价有利于更好发挥城市功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功能便是促进城市发展,使城市更好发挥功能,为人们服务。而对环境地质进行评价,可以及时对城市过程中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废弃物的放置情况进行评估。例如,水资源是城市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自然资源。对水资源情况进行评估,可以有针对性对水资源进行保护,提升它的质量,避免人们的生活受到水资源缺乏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环境地质评价有利于更好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对环境地质评价必不可少。例如,采矿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甚至威胁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及时对矿产情况进行评价,可以规划采矿活动,保证矿产资源合理有规划的开发,并对矿区的生态进行有效保护。

4.在城市规划中对环境地质突出问题的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过程存在一些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这些问题制约这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我们应该认真做好这些问题的解决工作。

4.1加强卫星城的建设。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周围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了城市寻求发展机会。这不仅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也带来了巨大的资源压力。在这种重压之下,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压力也随着加大。而建设和发展卫星城,则可以大大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可以有效避免城市资源的过度使用。例如,法国政府大力发展卫星城,有效避免了巴黎主城区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自1965年建设巴黎新城开始,法国政府大力推动卫星城的建设。目前,卫星城有效减轻了巴黎主城区的人口压力,使更多的自然资源得到有力利用,促进了巴黎的发展。

4.2加强对环境地质情况的调查分析。城市的环境地质条件是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加强对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分析,有助于对城市发展进行合理规划,避免环境地质问题发生。例如,在开发建设之前要对环境地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开发地区的环境地质情况,对它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和岩土环境等自然条件进行评估,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进行开发工作,并避免开发对资源造成破坏。又如,可以对矿产资源情况进行调查,规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矿产开发会引发土壤质量下降,并导致地面沉降等问题。因此,要对矿产环境地质情况进行调查,方能有效规范采矿活动,尽最大程度降低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4.3在城市化进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自提出环境地质的概念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地质问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一些环境地质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此,我们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避免环境地质问题出现,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我们要提高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我们要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并把这一理念运用到日常工作之中。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发挥法律的作用工作保护环境。我们要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在法律制定之后,对于破坏环境的做法,我们要依法给予制裁。

5.结语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迅速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这需要我们对城市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使城市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更多的便利,使城市和生态环境协调共同发展。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可以将环境地质的理念引入城市规划。环境地质指的是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重视环境地质理念,不仅有利于更好发挥城市功能和更好保护生态环境,而且有助于解决我国突出环境地质问题。目前,我国水资源缺乏、沙尘暴灾害频发、突发地质灾害严重等环境地质问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为了消除环境地质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加强卫星城的建设、加强对地质情况的调查分析和在城市化进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

参考文献

[1]周庆翔,纪红宇.试论城市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15-18.

[2] 李华雷.试论城市规划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5(22):86.

第12篇

关键词:生态园林 城市环境 主要功能 类型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1、生态园林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

(1)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

(3)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2、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1)调节小气候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的作用。

(2)具有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

①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②吸收有毒有害气体,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

③吸滞粉尘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

④杀菌作用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

3、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3.1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

3.2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科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

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园的槭树、杜鹃园就是这样配置的。槭树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较强的直射光和较深层土壤中的矿质养分;杜鹃是林下灌木,只吸收林下较弱的散射光和较浅层土中的矿质养分,较好地利用槭树林下的荫生环境;两类植物在个体大小、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异较大,按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分异进行配置,既可避免种间竞争,又可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春天杜鹃花争妍斗艳,夏天槭树与杜鹃乔灌错落有致、绿色浓郁,组成了一个清凉世界;秋天槭树叶片转红,在不同的季节里给人以美的享受。

4、生态园林建设的类型

不同的城市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等自然条件布局形式和环境状况都有不同的特点,也就对生态园林的群落类型及其功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外主要生态园林建设类型有以下两种。

4.1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进行综合研究。一方面,在美学原则的应用上,运用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微差,对比与协调等美学原则,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张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在意与形的统一上,强调意与形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利用植物寓意联想来创造美的意境,寄托感情。

4.2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

特定的文化环境如历史遗迹、纪念性园林、风景名胜、宗教寺庙、古典园林等,要求通过各种植物的配置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环境氛围,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主观感情与宏观环境之间的景观意识,引起共鸣和联想。

参考文献:

[1] 袁兴中.刘红.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 上海环境科学, 1995,(02)

[2] 刘 伟.刘晓彬.胡学聪 城市规划与环境经济的关系[J].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