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儿童节的诗句

儿童节的诗句

时间:2023-05-30 09:12:06

儿童节的诗句

第1篇

音乐性 文化差异 童真 直译 意译

目前,我国翻译界对儿童诗的翻译研究工作还主要集中在英语儿童诗的翻译。对中国儿童诗的翻译和研究却寥寥无几。这一现状从中国知网上发表的关于中、英儿童诗翻译研究的论文的数量对比就可一目了然。中国有着大量优秀的儿童诗,作为译者,我们有责任肩负起将他们传播给外国孩子们的使命,让中国儿童诗走向世界。

一、中国儿童诗翻译研究的困难

提到儿童诗的翻译,很多人会轻易地认为翻译儿童诗很简单,因为儿童诗用词简单,浅显易懂,译者只需用简单明了的词句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即可。可事实却非如此,儿童诗的翻译难度与一般诗歌相比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诗歌音乐性的传达

诗歌讲究韵律,儿童诗也不例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曾说 “诗歌的语言不但要求精炼、富有表现力,还要求它有和谐的音调,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及语言的音乐美。音乐美是随着诗人感情的起伏波动产生的,它又可以激发读者的感情,引起共鸣。诗歌的这种音乐美,对儿童有更强的吸引力。”①儿童最早对诗歌的接触也往往源于母亲口中的吟诵。因此,儿童诗要想和儿童心灵相通,使之感受到诗歌的意美,就必须注重诗歌音乐性的传达,必须首先在听觉上吸引“读者”。一首儿童诗译文能否琅琅上口也成为衡量儿童诗译文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遗憾的是,我们必须承认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特征的差异。汉语诗歌节奏以顿歇为节奏点, 节奏单元就是意义单元, 节奏整齐均匀。英语诗歌的节奏点则不是顿歇, 而是重音。由于英语音节的结构不那么整齐, 常常以辅音结尾, 又有连读现象, 所以语音流中的顿歇就不那么整齐、鲜明,而且英语的单个音节并无一定的意义, 因而构成词的音节数目很不规则,因此在构成诗歌节奏时很难划分出数量足够的、有规律的顿歇来。这也就是说, 英语诗歌很难以顿歇作为节奏点来构成音顿节奏。②以下面这首诗为例:

春妈妈

樊发稼

牵着柔和的轻风,

来啦,来啦;

带着温暖的阳光,

来了,来了春妈妈。

滴答,滴答,

落小雨啦-----

那是春妈妈用奶汁,

喂她心爱的娃娃。

小柳树,小麦苗,

小青草,小红花,

在春妈妈的怀里,

一天天长高、长大……

笔者拙译:

Spring Mom

With soft breeze,

She is coming,

With warm sunshine,

Mother Spring is coming.

Trickling, trickling,

Drizzling, drizzling,

That is Mother Spring’s milk,

Feeding her babies.

Little willow, little wheat shoot,

Little grass and little red flower,

In Mother Spring’s arms,

Growing up day after day.

这首诗共有三小节,每小节的第二句和第四句的结尾都押a韵。前两小节每句的结尾都是平仄平仄,最后一节每句的结尾是平平仄平,每节最后一句都使用了叠词,“妈妈”、“娃娃”、“长高长大”。而译文却无法保留原诗的韵律,译者只能尽量使译文更加对称、工整。

2.文化理解上的差异

第2篇

【关键词】儿童诗;赏诗;仿诗;写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看大戏……”“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就是读着这些儿歌长大的。如今的小学生,他们对童谣、儿童诗依然情有独钟。鲁迅先生曾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世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况,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让孩子们尝试儿童诗的创作,你会发现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孩子们是用心,用智慧在创作,他们的兴趣能够长盛不衰。

一、“小诗有味似连珠”――赏诗

童诗中有精练的语言,奇特的比喻,机智的比拟……到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释放着无穷的魅力。通过各种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听诗、读诗、赏诗的氛围,让孩子们浸泡在优美的、灵动的诗歌作品之中,体会人间至真、至纯、至美的感情。

(一)赏词

诗歌的语言精湛,语句凝练,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让孩子们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语汇,提高他们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的《我想》中写道:“我想把小

手/安在桃树枝上。/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这首诗极富韵律美,用词也非常讲究,“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又如《鞋》:两只小小船,/每天载我玩,/晚上我睡

觉,/它也泊床边……“载”与“泊”一动一静,优美的词语定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回味无穷。

(二)赏句

在儿童诗里有一个诗化的世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让孩子们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的题旨。

如《小童话》:“在云彩的南面,/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群树叶说:我们想/像花一样开放。/有一群花朵说:我们想/像鸟一样飞翔……”诗歌起语就把小读者从现实引发到想象中的“遥远的地方”,并在想象中完成“叶子花”、“小蝴蝶”这些美丽形象的再创造,展开丰富的遐思。然而诗人的用意也不仅在于此,而是继续和孩子们一同展开想象的翅膀,由物及人感悟出诗意之所在。“遥远的地方”是“傣家的村寨”,“那花朵,蝴蝶都变成小姑娘”,从想象的世界再回到现实,而这现实中傣家小姑娘的美丽形象仍然需要小读者进一步地联想,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

(三)赏韵

儿童诗,是指一种特别重视节奏、声韵的美感,文字流利自然,内容生动活泼,适合儿童念唱或朗诵的诗作。诗中的节奏、韵律、反复、拟声等,增添了诗句的魅力,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要为孩子们创设多种情境,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使孩子们乐于诵读儿童诗,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儿童诗丰富的音乐感、节奏感,学会分行,学会停顿。例如,儿童诗《小熊过桥》,用“ao”韵一韵到底;望安的《嘀哩,嘀哩》和鲁兵的《下巴上的洞洞》等诗歌中那鲜明的节奏感,都给人以读诗如唱的明觉,使儿童激动之余获得美感。

二、“也傍桑阴学种瓜”――仿诗

亚里士多德就曾经指出,艺术首先起源于人类的模仿天性。孩子们经过积累,对儿童诗有了表象时,教师就要积极地为儿童创设条件,让这种表现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孩子们尝试着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儿童诗。

(一)仿形式

学了一首诗后,让孩子们模仿这首诗的句式、结构,换上其他的意象进行诗歌写作,这就是“仿形式”。这种仿写形式有助于学生掌握诗形式上的特点,积累经典的诗歌结构和句式。

如学了《我想》这首诗“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大自然中和自己的想法找找:“在春天,你还看到了什么?你有怎样的冲动?”不久,一行行清新的小诗便从孩子们的笔端流淌出来:“我想把小手,/插入春风里。/卷起团团柳絮,/飘起片片杨花,/飘啊,飘――/让大地散发诱人的清香!//我想把鼻子……”这样举一反三的仿写,既降低了儿童诗写作的难度,又保护了孩子们写诗的兴趣和热情,可谓一举两得。

(二)仿内容

“仿内容”就是学完一首诗后,让孩子们就诗中的意象进行发散式思考,鼓励独特的想象和创新思维。这时候,被仿写的诗歌就成了一个“引子”,抛砖引玉地激发出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类比联想。

例如学了《童年的水墨画》这首诗以后,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童年的快乐,学生们纷纷畅所欲言,有一位学生写出了:“童年是一本精彩的书,/童年是一首五彩的旋律,/童年是一条平整而弯曲的马路,/童年是一个美妙的世界!//童年,多么让我留恋!/芦花飘香的春天,我们捉鸟;/五谷丰登的秋天,我们劳动;/白雪一片的冬天,我们玩耍……这首诗还发表在了《衢州晚报》上。在这种仿写活动中,学生对儿童诗的形式、语言、音韵、节奏等特点渐渐熟悉,而且他们思维的火花也在不断迸现。

三、“红杏枝头春意闹”――写诗

有一位著名诗人曾说过:“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去写诗,他便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赏诗、仿诗之后教给孩子们一些方法,让孩子们自由创造吧!

(一)夸张法,教孩子敢创新

儿童诗要写出童趣,要写出天真,可以写得有点夸张一点。例如:小足球,/圆溜溜,/你进攻,/我防守。小伙伴们踢得

欢,/太阳踢下西山头……一般小男孩都喜欢踢足球,可诗里的小伙伴,踢呀,踢呀,却踢出了神奇的效果,一脚就把西山的太阳当足球踢到山背后去了。

(二)比喻法,让孩子会想象

比喻是童诗创作中基本的一种方法,以此一物比作彼一物。一个富有创意的比喻就是一首儿童诗成功的第一步。例如《蜜蜂》“蜜蜂是一位勤劳的酿造师,/动作轻巧而娴熟,/忙碌于百花丛

中;/“嗡嗡”“嗡嗡”……/哼着小调,挺悠闲的……”这首诗表面上在写蜜蜂,忙碌于百花丛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人们酿造最醇美的蜂蜜。

(三)拟人法,使孩子懂情趣

把事物比拟成人,做人的事情,显得活泼可爱、生动有趣。大到宇宙,小到蚁蝼,都可入诗,在儿童的眼里都可以成为有思想有感情的事物。例如下列句子:“夏天,你撑一把绿伞,/邀请我们来玩耍,/我们藏猫猫,过家家,/搂你的脖子,摸你的脚丫,/数你头上长多少绿发……”看,“夏天”成了最好的朋友了。

(四)拟声法,促孩子能倾听

生活和大自然中本来就有丰富多彩的声音,如同天籁一般,激动着儿童的耳膜。在童诗中运用拟声词,可以增加诗的韵律,同时也可使童诗更有趣味。例如:在学习完《听听,秋的声音》之后,孩子们也创作出集声音、色彩于一体的童诗。如《小雨》,运用儿童化的语言,集音乐、色彩、姿态于一体,词句富有节奏感,浅显易懂:“小雨小雨,沙沙沙,/落在草地上,/小草乐得哈哈

第3篇

【关键词】三美论;诗歌翻译;意美;音美;形美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6-0028-2

一、许渊冲“三美论”

在《翻译的艺术》中,许渊冲认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以及“形美”。但是“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换句话说,押韵的“美”和整齐的“形美”是必需条件,而“意美”却既是必需条件,又是充分条件。(许渊冲)

二、“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1.意美

诗歌讲究意境美。在儿童诗歌中,童稚而优美的意境和饱满的儿童情感是儿童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在翻译中应该首先要表现出诗歌意境的美。以笔者译作,黄庆云《摇篮》为例:

蓝天是摇篮,

摇着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

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

摇着鱼宝宝,

浪花轻轻翻,

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

摇着花宝宝,

风儿轻轻吹,

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

摇着小宝宝,

歌儿轻轻唱,

宝宝睡着了。

The blue sky is a cradle,

Rocking baby stars,

White clouds float gently,

Stars soundly sleep.

The ocean is a cradle,

Rocking baby fish,

The sea foam rolls lightly,

Fish fall asleep.

The garden is a cradle,

Rocking the flowers,

Wind flows gently,

Flowers soundly sleep.

Mother's hand is a cradle,

Rocking the baby,

The baby falls asleep,

By mother's lullaby.

诗中“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以静态的形象出现,由远及近,显得宁静而美丽。在译文中,笔者将这些意象“the blue sky”、“stars”、“ocean”、“fish”、“garden”、“flower”、“mother's hand”对应着译出来,再加上“soundly sleep”“一词,能够体现出意境的宁静。“云儿”、“浪花”、“风儿”“歌儿”虽已动态形象出现,但后面“轻轻”一词,使动作起到了烘托宁静气氛的作用,以动衬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创造出一个和平、温馨、静谧的意境。对于“white clouds”、“sea foam”、“wind”、这些意象的处理中,采用“lightly”、“gently”体现原文宁静的意境,“lullaby”本身具有轻柔甜美的意思,已经凸显出了宁静这一点。原诗中作者把母爱从摇篮边静静的守候,轻柔的摇篮曲中渗透出来,表达出对母爱的赞美,同时通过努力创造宁静的意境表达出诗人热爱宁静、美好生活的情感。

2.音美

“一切语言都有音乐性,凡属文学都讲究声律,尤其是诗。然而,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声律。诗人按其本族语言的声律,务使语音的清浊轻重、语调的抑扬与节奏的快慢都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以求达成最佳艺术效果。”(翁显良)。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使原诗的内容与声律相适应,使韵律表达思想感情,因此,押韵的格律诗绝不应该译成不押韵的自由诗。翻译唐诗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许渊冲)

押韵是诗歌节奏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诗歌多采用尾韵。此外,还通常借助平仄来组织音调,通常使用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拟声词以达到音调的和谐美。基于这些,许渊冲提出在诗歌翻译中可以借助英美诗人喜欢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相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双声、叠韵、重复、对仗等方法来表达音美。以笔者的译作潘振生《爸爸好》为例:

爸爸好 爸爸好 爸爸好

Good daddy good daddy good daddy

爸爸的力气真不小

Daddy has great strength

做得多说得少

Does more talks less

脏活累活他全包了

Doing all the hard and dirty work

爸爸好 爸爸好 爸爸好

Good daddy good daddy good daddy,

爸爸的肚量真不小

Daddy has a hardy appetite

挣得多花得少

Earns much spends less

剩菜剩饭他全包了

Eating all the leftovers

原诗中,“爸爸好 爸爸好 爸爸好”采用重复的方式,增强表达效果和感染力,表达对爸爸的喜爱之情。在两节诗里面,每一节的四句话分别以“好”“小”“少”“了”结尾,采用押尾韵的方法,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在译文中,笔者应注意体现文章的韵律性和美感,因此遵循了英语中擅用头韵的习惯,译为“Daddy has great strength Does more talks less Doing all the hard and dirty work”里面,每一句的首字母均采用“D”开头,在“Earns much spends less Eating all the leftovers”两句话中每一句都采用了字母“E”开头,

3.形美

诗歌的形式不容忽视。在把中文诗翻译成英文时,译者应该把诗的形式考虑在内,最大限度地和原文保持同样的形式。在金波《云》的翻译中,原诗共十行,为了形式对等,笔者译本也采用十行。另外,在原诗中“蓝天蓝,像大海,白云白,像帆船。”采用短句的形式,句式比较整齐,节奏比较欢快。初译为“The sky is blue, as a sea.The clouds are white,as sailing boats.”也能够传达原诗的意思,但为了照顾原语句式和节奏的特点,尽量做到形式的整齐和对等,笔者最后译为“The sky is blue, blue as a sea.The clouds are white,white as sailing boats.”“天对云”“白对蓝”“大海对帆船”属于简单的对仗手法,在翻译时,“sky”对“cloud”,“white”对“blue”,“sea”对“boat”也照顾到了形式上的对应。

三.总结

诗歌创作讲求形音义三美,同样,诗歌翻译也绝不能只满足于“达意”,也必须力求“传神”。首先是必须保留原诗的意义(meaning)和意境(artistic conception);其次,在此前提下,还应该字斟句酌地使译诗具有一定的诗的形式和一定的韵式(rhyme scheme)、节奏(刘重德)。该观点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如出一辙。在儿童诗翻译实践中,笔者将“三美论”作为翻译标准,也以此标准对不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对其实践价值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肯定。但是,作为儿童诗歌翻译,也有其本身的翻译特点,理论界对其研究还十分有限,笔者期待翻译界重视中国儿童诗歌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以得出更加适合儿童诗歌翻译特点的理论指导和推进中国儿童诗歌翻译实践,把更多的优秀中国儿童诗歌推出国门,推向世界,让更多西方国家的孩子们了解中国儿童诗歌,了解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刘重德.论译诗――《中国古诗汉英比译五十三首》[C].海岸,编.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第4篇

关键词:儿童诗;读童诗;想童诗;创童诗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的课本中,儿童诗已开始在字里行间轻盈地舞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儿童诗随处可见,因此,儿童诗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如何让儿童诗“以饱蕴情感的形象、优美深邃的意境”,引发孩子们丰富的联想,启迪心灵,使他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儿童诗教学的点滴实践与思考。

一、读童诗――朗朗上口皆因“韵”

1.押韵――童诗的形

儿童诗被学生所喜欢的原因基本上是因为诗歌的韵味能够朗朗上口,反复的朗读能使儿童产生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如,《欢庆》一文,在“初读诗歌、读通诗句”板块,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我安排了“读准词语,发现规律”这一环节,请学生读第一行词语:果实、旗帜、鸽子、孩子、日子、生日。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同时,渗透童诗的一大特点――押韵,紧接着安排“送词回诗,读顺诗句”环节,再读诗歌,读出韵味。

2.节奏――童诗的魂

同样以《欢庆》一文为例,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这样的分句读起来悦耳动听,有着节奏美,学生都很喜欢,渐入佳境。

3.创读――童诗的妙

儿童诗的朗读和古诗相比起来会有更多的自由,它没有格律的限制,情感起伏变化多样,所以一首儿童诗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朗读方法。只要学生在朗读时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读,并且能够理解诗的内涵,教师就应该予以尊重和鼓励。如,“绿水草,红金鱼,小弟弟,数金鱼,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有些学生读成“一二三/四五六/七――”,理由是有一条金鱼藏起来又被发现了,“七――”读出了发现金鱼时的惊喜。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对诗是有自己的理解。尊重学生的理解,鼓励他们创造性地朗读,让“创读”成为打开儿童诗言语奥秘的钥匙。

二、想童诗――意境悠远皆因“情”

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情,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情融为一体,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精心设计一个情绪场景,让孩子们浸泡在诗歌作品之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将静止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声音、具体的形象。

1.用音乐唤起想象

拟音、朗读、乐曲的录音等多种形式都是音响的内容。学生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放一段与所读童诗有关的音乐,可以让学生逐渐进入到音乐所描绘的情境中去,所读童诗的具体形象就能够更加容易建立起来了。

《欢庆》是描写祖国妈妈过生日情景的一首诗,如果在导入环节,只问类似“祖国妈妈什么时候生日”的问题便匆忙地进入了课文的朗读,那么学生在读书时,会只为读而读,并不能感受文章的气氛。如果在朗读前,首先让学生观看国庆节相关图片配以相关音乐,就能把学生带入了自己与家人欢度国庆的美好回忆中……就这样,音乐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架设一道共情的桥梁。

2.用图画唤起想象

图画是将线条、色彩作为一种描绘形象的方法与手段,是能够最直接表现情感的形式。在图画中所描绘的各种情景,不仅能够将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出来,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儿童诗的意境。

《欢庆》一文中,“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呈现出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在此基础上用课件播放一系列秋天的图片,孩子们又不禁吟诵起了《秋天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就这样,以一反三,孩子们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欢庆的节日气氛。

三、创童诗――积淀语言皆起于“仿”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校长曹爱卫老师也认为:低年级要大力加强童谣、儿歌、儿童诗的诵读,仿写童诗,能帮助学生积淀富有儿童韵律的清新语言。当儿童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观察和体验时,他们能够组织出浑然天成的语言。

1.仿写童诗的基本句式

许多优秀的儿童诗都是可以供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文。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四季》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儿童诗。

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雪人大肚子一挺,

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诗分四节,分别选取了几种代表性事物,将四季的特征表现出来。朗朗上口的童诗让学生产生了移情体验,那一首首充满稚气、又充满灵气的小诗,透着同样浓浓的情。

2.仿写童诗的章法结构

儿童诗虽然简短,却也有自己的主要结构章法,多样化的诗歌语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诗歌中凝练的语言、递进的结构让诗歌弥漫着逗人的童趣。动词的连用、语气词的反复出现、一唱三叹的节奏,都直接将客观世界的动画和节奏传达给儿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亲切和美的享受。

总之,小学生是纯洁与想象的化身,他们心中有对一切事物最单纯的看法,在他们的世界中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想象,所以在讲授儿童诗时,我们要对这一片净土进行保护,让孩子们在蓝天碧水间自由地翱翔。

第5篇

儿童诗是儿童生活的诗意存在,它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实际,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因而极易获得他们的认同与接纳,引发他们心灵的共鸣。《乡下孩子》一诗,反映了农村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读之怎能不怦然心动?儿童诗是小学生观照自我、感悟童年、了解世界的一面镜子,理应让他们通过反复涵咏、理解感悟,从而“找到”童年的影子,感悟那份童真童趣。其具体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 经验汇兑。在阅读中,儿童是基于自己的现实状况和生活经验,主动建构起对文本意义的理解的,对儿童诗的解读尤为如此。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诗,应基于儿童立场来解读、设计,比如,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把心爱之物送予他人时的情景,以此来体会文中少年给盲婆婆送蝈蝈时的心情。对于“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这一句的感悟,可让学生们在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2. 移情体验。“诗缘情”,学习儿童诗必须让学生披文以入情,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诗以“送蝈蝈”为契机,带出“我”的心意,“我”的愿望,“我”的信心。教学时,宜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诗中的那位邻家少年,设身处地地进行角色体验,如此定能让他们与文中的盲婆婆、少年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体会到少年关爱、体贴老人的一片深情。

二、 满足儿童品味欣赏和主动审美的需要

儿童诗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与审美,使他们沉浸在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里,获得美的熏陶。具体做法是:

1. 创设情境。不少儿童诗写得情景交融,富有意境美。如教学《大海睡了》一课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文中的插图放大,制作一幅蓝色基调的大海夜景图,再配以柔和的轻音乐,学生置身于此,自然会心驰神往,进入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之中,获得审美的享受。

2. 再现情景。教学儿童诗,教师不必急于介入学生的阅读活动,而是陪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当读到兴味盎然时,再引导学生交流一下自读的感受,这时的交流不必深入,只需指向学生最易产生共鸣的那份童趣。

3. 引导想象。儿童诗是想象的产物,其想象大胆而新奇,洋溢着浪漫明净的色彩。教学应引导学生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与文本对话,通过沉入文字再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其内涵。一位教师在教学《乡下孩子》最后一节时,先启发提问:如果你是乡下孩子,会做些什么呢?然后出示文中插图,让学生观察想象,结果学生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有想象拾稻穗喂小鸡的,有想象抓蚱蜢逗小狗的,有想象采野花打扮自己的……那份童真童趣,那些童言稚语,让我们感叹童心的可贵与美好,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自己已逝去的童年生活。

4. 指导诵读。儿童诗节奏感强,读来琅琅上口,富于音韵美。而感情诵读是感悟音韵美的最佳途径,故儿童诗教学必须加强诵读指导。比如《乡下孩子》,该诗的情感基调是愉快的,但具体到每一小节又稍有不同:第一小节应以欢乐的语气来读,以体现孩子们得到父母的温暖幸福;第二小节应用轻松的语气来读,表现孩子们欢快游戏的情景;第三小节必须读出风趣的语气,以突出劳动给乡下孩子带来的乐趣;第四小节则要读出自豪的语气,以表现农村孩子在大自然怀抱无拘无束成长的幸福。教师在朗读指导时做到有的放矢,采取范读、看图读、配音朗读或比赛朗读等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主动性,让他们读出情感,读出画面,读出形象,读出诗歌的美。

三、 激发儿童大胆创造和自我表现的需要

儿童天生就是诗人,他们具有可贵的童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又有很强的模仿性和潜在的语言创造力,因而常常会产生仿写诗歌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儿童诗的学习为契机,为他们搭建语言运用的平台,以满足其自我表现的欲望,从而享受创造和成功的快乐。一位教师在教完《雨点》这首诗后,发现学生仍意犹未尽,便灵机一动,顺应学情,进行了如下迁移练习:春天的雨点还会落在哪些地方,给大自然带来哪些变化呢?请你仿照课文,也来当一回小诗人吧!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灵感,精彩的诗句也就翩然而至。如“雨点滴在果园里,点红了桃花。”“雨点洒在树梢上,染绿了柳芽。”“雨点降在池塘里,唤醒了青蛙”,学生俨然成了一位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第6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9―0123―01

群文阅读是一种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活动。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展现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本文,笔者旨在以课内文本为主,突破教材,增加课外阅读,从而完成一组儿童诗的教学。

一、借用旧知,导入议题

师:(出示上学期学过的课文――《听听,秋的声音》其中的两节,请学生随着音乐朗诵这首诗。)同学们还能想起这两节诗出自哪篇文章吗?

生:儿童诗《听听,秋的声音》

师:儿童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丰富的想象

师:(板书:丰富的想象)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几首儿童诗,一起感悟作者丰富的想象。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25课《太阳是大家的》,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翻到105页,齐读课题两遍。(大屏幕出示课题“太阳是大家的”,板书课题:25.太阳是大家的)

点评: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听听,秋的声音》,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知识储备,从关注语言的形式上提出本次群文阅读的议题,可见,教师在加强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积极探究精神。开课自然简练,目标明确。

二、重点阅读,感悟读法

师:自由读课文《太阳是大家的》,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作者想象丰富的诗句。

生:课文第二节最能体现作者丰富的想象。

师:(朗读第二小节)热情的太阳把金光洒向了哪些花呢?

生:太阳花、、桃花、迎春花……

师:太阳把金光洒向了这么多的鲜花上,来,让我们附身望着这些花。

大屏幕出示拓展阅读的诗歌:《附身望着这朵小花》

师:太阳还把金光洒向了哪里?

生:庄稼、河流、高山、小树、世界各地……

师:无私的太阳把自己的金光洒向了世界万物。瞧,小树高兴地在春风里摇摆。

大屏幕出示诗歌:《小树摇曲》

师:太阳从早到晚只做三件事吗?

生:它做了许多事,从第二小节最后一句的省略号处能读出来。

师:你真会读书,看来读书不仅要读懂文笔背后的内涵,还要读懂省略号的意思。太阳做了那么多好事,同学们想不想让太阳长上一对翅膀,轻轻松松地为人类做好事呀?

大屏幕出示:《让太阳长上翅膀》

师:请大家记住这大公无私、默默奉献,把温暖、和平、友好送给人类的太阳吧!(齐声朗诵《太阳是大家的》)

点评:在理解重点段的时候,教师不但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而且巧妙地拓展了三首富有想象力的儿童诗,虽然容量大,但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这将学生对太阳无私的理解推向了高潮,使学生体验到感觉是感情自然流淌的必然,且注重了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

三、拓展阅读

师:太阳的行为不仅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小白鸽和小画家,瞧,他们来了!(大屏幕出示:《我是蓝天上飞翔的白鸽》《小画家》)

师:请拿出群文拓展资料,结合学习提示,默读课文,完成学习任务。

……

师:我们先来交流《我是蓝天上飞翔的白鸽》,请勾画出作者想象丰富的诗句,并说说你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小白鸽?

生:友爱、团结、友好、漂亮的小白鸽。

师:看来小白鸽是友好的使者、和平的象征。接下来我们来交流《小画家》。

生:这首诗的最后一小节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这就是想象。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小节,感悟作者的想象力。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什么呢?(引导学生作一首儿童诗)

点评: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练习仿说,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阅读能力。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陪伴者、促进者,较好地建立起师生学习的共同体,充分体现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合作探究发现、交流互动提升、尝试实践迁移的新课程教学要求。

四、背诵积累

师:我们今天学了这么多的儿童诗,有没有能背下来的内容呢?

生1:我背会了《太阳是大家的》其中的第二小节。

生2:我背会了《小画家》中的最后一小节。

师:会背的同学一起背诵。

点评:教师拓展的群文儿童诗,始终抓住了“团结、友爱、和平”这一主题,内容丰富、有趣,不但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儿童诗,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了其想象力。

第7篇

诗歌教学是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孔子《六艺》中就有《诗》这门功课。用诗歌来对儿童进行语文教学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诗歌的精神。而当下儿童诗歌的教学存在着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材中儿童诗歌数量的贫乏

纵观小学语文课本,一至六年级的课文中儿童诗歌仅只有十几首,而且以低年级为主。如金波的《鲜花和星星》、冰心的《雨后》等,对于学生来说,这样富有情趣的诗歌的数量还是少了一些。谭旭东老师在《童诗在困境中挣扎》一文中将童诗的尴尬处境精辟地概括为:(1)儿童文学家庭里的失宠儿;(2)新诗家族里的流浪儿。

2.教学方法单一

诗歌往往用凝练的语句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短短几十个字就能展现诗意的美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地对诗歌进行分析,将流畅的语句肢解为单纯的字或词,在分析字词的过程中,不但一点点抹杀了孩子对诗歌仅存的那点好奇心,而且破坏了诗歌所创设的那种意境,那种美好。

3.儿童诗创作的苍白

当下的语文课堂,儿童诗创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大部分老师总是认为学生的能力有限,诗歌的创作对孩子来说是很难的。于是,课堂上只是读诗、解诗,很少涉及儿童诗歌的创作。在台湾,语文教学明确规定,小学低段的课文以韵文为主,小学生从写诗到写文,写诗是写文的基础。台湾教育界认为,让低段的孩子写诗比写文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二、诗歌教学策略的思考

面对以上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反复琢磨,希望能通过以下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幸福地徜徉于诗海。

1.及时的补充

儿童热爱大自然,倾情于多样的生活,但又很难将自己对生活的这份喜爱、这份体悟表达出来。许多儿童诗歌作品则做到了,帮助儿童更准确、更细致地去感受生活,更活泼、更鲜活地去描摹大自然。因而,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一首诗的教学,拓展一个作家诗歌阅读;由一位儿童诗人诗歌的阅读,拓展到其他儿童诗人创作的诗歌的阅读。这样,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诗意的美好。诗人笔下的星空、明月、春风、夏雨、秋实、冬雪、飞鸟、走兽……都与孩子的情感水融。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第14课《鲜花和星星》时,笔者在课堂上与孩子们一起欣赏了著名儿童诗人金波的这首小诗,在反复朗读之后,在看图背诵之后,孩子们是越来越喜欢这首小诗,因为诗中的鲜花是那么美丽,那么繁多。置身于花海,孩子们仿佛就是花海中的一朵花或一只蝶;诗中的星星更是勾起了笔者与孩子共同的回忆——在晴朗的夜空下,举起小手,一颗一颗数着满天的星星。于是,出示金波的儿童诗集《长出翅膀的太阳》就水到渠成了。孩子们带着对儿童诗歌的好奇,带着对金波的崇拜走进书中,走进一首首小诗里。

2.儿童的立场

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有一颗童心,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用学生的眼睛、学生的性情去学习甚至欣赏一首童诗。

如今,我们总是站在成年人的立场去阅读儿童诗,总觉得那些诗歌平淡无奇,没有深度,有时甚至会怀疑诗人的想象力。总之,把一切看得太过简单,太过容易,缺少了那份童真,缺少了那份浪漫。我们真的是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怎样上好儿童诗的课?

(1)读一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这句话让我深深地明白了朗读在儿童诗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儿童诗简单易懂,形象生动。首先可以鼓励孩子各自去大声朗读。自主性的阅读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在朗读中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全体孩子拿着书本,大声朗读。此时,因为有了对诗歌的理解,他们朗读起来,就津津有味了。最后,个别学生示范性地朗读,更是可以激起孩子学习诗歌的热情。各具特色的朗读让孩子对诗歌的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2)想一想。记得严清老师在听完周益民老师执教的《力量,在冥思中拔节》后,曾说:“这堂课,我们不禁去关心蝴蝶的命运,不禁跟孩子一起通过美的文字去领略一种美的感情,去体悟一种人生的哲理,去享用一种凄美的诗意。这种很宝贵的情感是文化,这种很质朴的哲理是文化,这种凄美色彩的诗意是文化。”是啊,诗歌中内藏的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课堂上,孩子在大声朗读之后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由“闹”到“静”,鲜明的对比,更是给孩子插上了思考的翅膀,在诗中让思绪飞扬,在诗中让情感交融。

比如,雪天,我领着我的小狗/从冰上走过/小狗也会叹息/它说,很寂寞。——《雪天,我领着我的小狗》

短短的几句话,纯净得令人心颤。读了之后,我们眼前马上会出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纯美意境。整个天地之间是一片纯净的雪白,在这样的世界里,仿佛只剩下“我”和那只可爱的小狗,悄悄地从冰上走过,就如画家手执画笔,在一块巨大而洁白的画布上轻轻地画下两条生命律动的线。世界仿佛静止了,但生命就如冰面下的河水一样在涌动。简单的语言和凄美的画面表达的是一种纯净、寂寞的思想。这看似简单的诗句却透着深意,透着深度。孩子们可以根据诗句去思考,读了诗句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围绕这两个问题,诗歌的情感就跃然纸上了。我们真的是需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我们的诗歌教学的课堂,也只有

当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才能在课堂上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共同成长。

第8篇

[摘 要]教学《池上》《小儿垂钓》时体验诗中的情趣,感受古诗传达的蕴藉、清新之美,是教学的重难点。只要循着童真情趣,从儿童的视角入手,行走在儿童的世界里,就能将儿童的心探个究竟,也能让儿童对文本理解得更透彻。

[关键词]小儿 情趣 儿童视角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73

《池上》《小儿垂钓》两首古诗被安排在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并合并为一课。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小儿生活中的小事,诗人着力捕捉小儿瞬间的动作、心情,并通过富有张力的细节描写,准确地勾勒出生动烂漫的小儿采莲图、垂钓图。体验诗中的情趣,感受古诗传达的蕴藉、清新之美,是我在教学中要突破的难点,也是重点。因此,要走进古诗中的小儿,就要揣摩其动作、情绪,还原童真,重温童趣。

一、还原生活,走进小儿的世界

《池上》《垂钓》两首古诗可爱清雅,是为数不多的童趣盎然的诗作,在古诗海洋中熠熠闪光。但对现代的孩子而言,诗中所描绘的采莲、钓鱼的情境,因为接触较少,缺乏生活经验,因而在情感体验方面会有困难。为此,我从学情入手,先让学生把握诗人的情况,而后抓住文中的浮萍、撑小艇,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其在阅读中进行个性感知。

师:说说古诗中你了解的和不了解的词语。

生1:我知道浮萍是一种水里的植物。

生2:我没见过。

师:(出示卡片)这就是浮萍。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它在水里长的,所以是三点水,也是一种草,所以还有个“草”字头。

生4:继续交流:撑小艇就是划艇。

师:“撑”和“划”能够互换吗?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大家试一下,拿一支铅笔当做竹竿,左右两只手一起用力,把竹竿撑到底部,想想你有什么感觉?(非常沉重,需要使劲才行)

师:我们来看插图。这个小船要撑起来走,是要花费大力气的。你来读读这句话“小娃撑小船”,看怎样才能读出感觉来。

生:小娃 / 撑 / 小船(读得较平淡)。

师:这个小船好不好撑?

(学生再读,将“撑”字读重音,脸上有一种憋着劲的表情)

师:读得真好。想象一下,小娃撑着小船,他会怎么表现?

生:脸会憋得通红。

学生在朗读中抓住了“撑”字,将其作为重点,表现出小儿力不从心的那种沉重感,这样就读出了古诗的韵味,将小娃那种可爱天真表现出来。

二、品词析句,感悟小儿的特点

语文阅读讲究因文见义,因义明文。这两首古诗同样都是写小儿,但诗人的视角不同,两小儿的性格也自然有所不同。这就为学生了解两小儿提供了契机。我从关键词入手,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探寻语文背后的童真世界。

师:这两首古诗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生:《池上》是小娃,《小儿垂钓》是蓬头稚子。

师:哪个词句能说明这两小儿的特点?

生:“偷采白莲回”这句让我觉得小儿特别淘气。

学生接着抓住“蓬头”感知《小儿垂钓》中小儿头也不梳的淘气,而“侧坐莓苔草映身”则表现出小儿天真可爱的样子,他生怕鱼儿被吓跑了,想坐在草丛茂盛的地方将自己遮挡起来。也有学生从“路人借问遥招手”的“遥招手”感受到,小儿像个小大人一样认真:怕鱼儿被惊走了,但又想帮助路人就招手示意让路人轻轻过来,小声告诉对方该怎么走。

通过两个小儿的形象解读和差异对比,学生将古诗中的文字与人物形象建立了关系,使写在纸上的文字变成了立在头脑中的一幅幅有趣的画面。

三、多元促学,尊重“小儿”个性解读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唤醒、激荡、同构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都会在文本的融合之下,积极投入其中,实现语言与意境的同构共生。学生对两小儿的形象有了深刻的体验之后,我便引导学生进行情境演绎,使其走进诗境,将诗意表现出来。我先播放视频,然后说:“古代的诗歌是拿来吟唱的。大家看看这里是怎么演绎古诗的,然后讨论用哪种方式来表现这首诗。”

学生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并根据对两小儿的形象的理解,提出要运用哑剧的形式来表现《小儿垂钓》;而《池上》则采用表演唱的形式,让人感受到小儿“偷采白莲”的那种快乐和童趣。

第9篇

[摘 要]《池上》《小儿垂钓》都是描写孩童的古诗,通过对比学习,可以发现两者的异同点,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内涵以及孩童的形象。对比阅读不止于此,适当拓展还可发现别样的精彩。

[关键词]文本解读 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75

在苏教版第八册课文中,编者把《池上》《小儿垂钓》两首古诗编在一起,可谓独具匠心。在这里,笔者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赏析,发现了别样的精彩。

一、文本解读,同中求异,精彩纷呈

《池上》《小儿垂钓》这两首诗虽然都描写了乡村孩子,但是在表现手法上别有风味。

1.两首诗的相同点

(1)作者都是唐朝人。《池上》的作者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而《小儿垂钓》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胡令能。

(2)内容:描写的都是乡村儿童,在诗中都能流露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都是在情景交融中勾勒出孩童的天真可爱。

(3)语言:通俗易懂,自然平实,都体现了白话诗的特征。

(4)地点:情节的展开都离不开水,虽然一个在池上,一个在岸边。

2.两首诗的不同点

(1)作者的经历不同。白居易大半世做官,而胡令能一生没有做官,早年还做过工匠。

(2)儿童的年龄不同。偷采白莲的小娃,大概七八岁,而学垂纶的儿童据估计大约有十一二岁,从“路人借问遥招手”来看,他的心机似乎多一点。

(3)描写的意象不同。《池上》所描绘的意象有白莲、浮萍等,而《小儿垂钓》所描绘的意象有垂纶、莓苔等。虽然这些意象在诗中都是轻轻一笔带过,但两者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白莲、浮萍是主角,小娃天真可爱,没有心机需要通过它们来展示。而在《小儿垂钓》中,意象仅仅是辅助角色,仅仅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这首诗表达孩子的天真可爱主要是通过孩子的“遥招手”来完成的。

(4)表达的情感不同。《池上》的小娃主要是描写他采到白莲的高兴以及得意忘形的样子。而在《小儿垂钓》这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是乡下孩子的专注,“侧坐莓苔”是为了垂钓,“遥招手”同样也是为了垂钓,最终都是为了表现孩子的专注。

同类题材的古诗适合比较阅读。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比较,同中求异,能够把诗挖掘得更深。就这两首诗而言,在比较中,学生不但领略了乡村孩子的淳朴、天真,更重要的是在文本解读上也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二、教学设计,异中求同,结构清晰

在教学过程中,这两首诗的思路也是清晰可见的。

1.初读两首诗,要求读通

学生自读这两首诗,要求读音准确,做到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大声诵读,读出韵律,读出节奏;同桌互听互评。

2.略读两首诗,要求读懂

(1)重点词语理解。同桌、小组讨论,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小组交流不了的,可以全班交流,教师也可以适当点拨。

(2)诗句理解。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接着小组交流,互相印证,最后全班交流。

3.品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出感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是读出来的,特别是古诗,那种韵律,那种节奏,需要学生慢慢品读,毕竟教师是讲不出来的。这是其一。其二,加强对诗歌的品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更有利于学生体会中国古代语言的魅力,更容易与诗人跨越时空对话,从而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这两首诗,虽然都是写乡村儿童,但品读需要做不同的处理。比如《池上》是轻快明亮的调子,要着重读出小娃兴奋的心情。而在《小儿垂钓》这一首诗中,则需要轻一点,慢一点,读出稚子的那份专注与谨慎。

4.拓展阅读

出示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这首诗重点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请认真品读,并对照所学的两首诗说一说它们都写了儿童什么样的特点。(由于是补充阅读,只要大意对即可。)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句呢?请列举一二,全班交流。

5.赞美儿童

今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儿童的天真活泼,各位同学也大多是农村孩子,你们能不能结合实际也说说乡村孩子的可爱之处?你们可以结合具体事情来谈谈吗?

6.全课小结

第10篇

一、用文学诠释民族音乐之美

在民族音乐中融入文学艺术,可以让音乐的思想更达意,也可以让文学作品更有美感,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1.根据音乐的结构说故事。音乐作品与故事作品一样,都在表达一种思想,都能讲述一个故事,童话故事非常受幼儿欢迎,是幼儿的精神食粮。因此,将音乐作品与童话故事结合能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例如:在欣赏中国民族民间乐曲《红绸舞》时,教师根据音乐性质创编了“兔子和狼”的故事情节:一只大灰狼看见一只兔子,想要吃掉兔子,由此跟着音乐节奏创编出“逗引”“躲藏”的情节和动作,这样幼儿在童话故事情节中就掌握了乐曲的性质。又如:在欣赏阿炳的民乐《二泉映月》时,以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旁白,伴以寒冷、黑暗的画面作为背景,让幼儿产生凄凉的音乐感受,从而心生同情。

2.根据音乐的旋律颂古诗。古诗与民族音乐同样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民族文化,有着一定的相通性,能带给幼儿经典的美感。例如,在欣赏江苏名曲《春绿江南》时,教师边放音乐,边朗诵古诗《春晓》,让幼儿既感受到了乐句的段落,又理解了音乐中表达暖阳、鸟啼、花开、春雨的景象,让幼儿融进了音乐舒缓、悠扬的意境之中。又如:在欣赏名曲《杨柳青》时,教师跟随音乐乐句,朗诵古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幼儿感受到了春天绿色的柳枝在春雨中快速生长、在春风中随风飘扬的景象。

3.根据音乐的节奏念童谣。童谣也是中国民间瑰宝之一,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童谣,童谣念起来朗朗上口,与音乐一样富有节奏,我园尝试将一些童谣与民族音乐相结合,赋予音乐更多的游戏性、同时也赋予童谣更多的美感。例如:在欣赏音乐《金蛇狂舞》时,在明朗的节奏中,教师朗诵儿歌《新年到》:新年到、新年到,敲锣打鼓放鞭炮……幼儿在儿歌中很快就理解了音乐作品。又如:在欣赏昆明传统童谣《对歌调》时,结合诙谐幽默、音节和谐、结构工整、朗朗上口的童谣“对歌对在洗马河,小娃娃来了一窝窝。东一榔头西一锤,好像说话的小八哥……”让幼儿感受到了昆明地方音乐的特点。

二、用美术诠释民族音乐之美

美术活动中有许多的素材和内容可以运用于音乐作品中,在民族音乐中融入美术的题材,使音乐作品更具有形象性,更易于被幼儿接受。

1.根据音乐的风格展画面。美术作品中有很多民族的元素,如果把这些元素和民族音乐融合在一起,效果就会更加美妙。例如:在欣赏贺绿汀的音乐作品《牧童短笛》时,可结合中国著名画家李可染“牛”系列的水墨画,当幼儿观看了这些国画之后,对乐句就有了感性认识,对音乐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了。又如:在欣赏音乐作品《老鼠嫁女》时,可结合“老鼠嫁女”的剪纸作品来开展活动,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又欣赏了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剪纸作品,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幼儿了解了作品的诙谐、幽默。

2.根据音乐的旋律画图谱。音乐不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线条的艺术,五线谱上的符号就是音乐感彩的体现。对于幼儿来说,这些音乐符号是陌生的,但是可以画出让幼儿看得懂的、喜欢的符号来表现音乐。例如当呈现柔美的音乐时,幼儿会用一些波浪线、螺旋线来表现;当呈现明快音乐时,幼儿会用锯齿线、短线来表现。例如在欣赏江苏名曲《化蝶》(又名梁祝)时,由于音乐乐句比较冗长,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乐句,教师就引导幼儿用蝴蝶飞舞的螺旋线来画乐句,在乐句八拍结束时贴上一朵花,表示音乐表现的是蝴蝶找花的情景,较好地帮助了幼儿理解音乐。

3.根据音乐的节拍排节奏图。节奏图是图画的特殊表达方式,节奏图画得好,也能将音乐的美表达出来。每首音乐的节拍有强有弱,有快有慢,且有规律,例如,二拍子音乐的节拍有强弱的特点、三拍子音乐的节拍有强弱弱的特点、四拍子音乐的节拍有强弱次强弱的特点……用幼儿看得懂的图谱将这些规律表现出来,音乐的韵律之美就表现出来了。如乐曲表现的是茉莉花,就用茉莉花的形象来表现节奏,重拍用大一点的茉莉花,弱拍用小一点的茉莉花,并用花排列的疏密来代表节奏的快慢。然后让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图进行拍手等身体动作,能帮助幼儿很好地掌握节奏,掌握不同节拍的特点。

第11篇

一、立足一个“境”字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境,这样才能缩短学生与久远事物的时空距离,增强形象的真实感。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情境都必须是生活其实形象的再现。正如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谈到的“生活的时景往往因其太实,而缺乏典型,不能为学生提供意象广远的境界”。我们这里所说的形象真切即要求神韵相似,达到意会,可想可见就行。这样,不但运用起来方便,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最主要的方面,为学生提供想象的余地,达到展示形象的目的。

其实,每一首诗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意境,教师都可以根据诗意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诗,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教师可以用电教媒体出示或简笔画勾出稀疏的篱笆、茂密的树叶、奔跑欢乐的儿童及一片金黄的菜花,把学生带入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里。情景交融,学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追逐黄蝶的儿童,在大好春光里尽情地嬉戏和玩耍。此时,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所蕴涵的情趣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身临其境,学生学起诗句来就会事半功倍。

二、倾注一个“情”字

课文语言文字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古诗文更是如此,一首首韵味无穷的诗句正倾注了诗人独特的情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反复朗读,反复吟诵,把诗的语言转化成为有声的图画,让情境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才能体现诗中的自然节奏和生活节奏,从而给人一种紧张与松弛交错的特殊的美感。如“更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此时,最小的孩子是最欢乐的,怎样才能体现出来呢?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语音的轻重、顿挫,抓住“无赖”、“卧剥”的韵律和节拍试读诗句,“无赖”小儿那无忧无虑、活泼憨态可掬的神情就会生动地表达出来了。

三、把准一个“创”字

学生都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和诠释也极富独创性和创造性。“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力,在古诗词的学习上主要表现为开拓联想,激发创造。

通过对诗句的领悟让学生在脑海中联想,产生同诗人一样的感受。感受越真切,所产生的想象则越合理、越丰富,表达创造的欲望也就越强烈。把观察、感受、表达三者结合起来,使创设的情境既是感知的客体,又是生动语言环境。如上文所提到的《宿新市徐公店》,读到“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时,学生大声诵读,师引到“多么美妙的意境啊!你们能分享到他们的快乐吗?”此时,儿童“急走”扑蝶和黄蝶“飞入菜花”,童、蝶相悦成趣的美好意境已经在学生胸中化为鲜活的形象。“情动而辞发”,学生正处于一种跃跃欲试、呼之欲出的状态之中。他们争扮捕蝶儿童,语言丰富多彩,动作各有特色。经过再创造的“儿童”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此时若让学生把这幅画、这般情景写成作文的话,只需教师稍加指导,就会水到渠成。

四、落实一个“读”字

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韵味十足,极为适合诵读。古诗词大多意境深远,教学中要让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面积大,读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诗句所描绘的景象;读出情――读出诗句中所蕴涵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诗句的精髓以及作者的言外之意……

第12篇

[关键词] 快乐;儿童诗;情感

儿童诗首先是是“诗”,是它是诗歌王国中的一员,必须具有诗的情韵情致,诗的意象,诗的韵味。儿童诗又是“儿童的”,是为儿童创造的,以优美的韵律和凝练的语言抒写儿童情趣和心生,并与儿童的理解水平、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相适应的诗,为儿童所认可,欢迎和喜爱。一首好的儿童诗,往往能引发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沟通交流情感、启迪心灵,使他们获得美的熏染和享受。

一、儿童诗特点

1、高度凝练地表现儿童生活和内心世界

任溶溶的《爸爸的老师》是许多人熟悉的儿童诗,抒发了儿童对勤勤恳恳教导自己的一年级老师的崇敬之情,充满诗意和童趣。诗中写“我”当大数学家的爸爸要去探望老师, 我感到奇怪,这老师一定“胡子很长,满肚子学问?”结果,真是稀奇,因为“爸爸这位老师,/ 就是我的老师! / 不过我念三年级,/她呢,还在教一年级”。不仅如此,“我”还亲眼见到:“这老老师看着爸爸,就像看个娃娃”,而爸爸的回答则是:“我得感谢老师,/是老师您教会了我。”这时,“我才知道我的爸爸,/虽然学问大,/却有一年级的老师,/曾经教导过他。”诗人对“我”的内心活动进行层层揭示:由开始的好奇(“我”当大数学家的爸爸竟然也有老师),到见面后的轻视(爸爸的老师原来是我一年级时的老师),又由轻视而转向崇敬(被爸爸的真诚谦逊所感染并觉悟)。由崇敬大数学家的伟大,到认识平凡的伟大。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被诗人揭示得淋漓尽致。

2、以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抒发情感

儿童的情感是非常纯真的,那么我们怎样抒发儿童的情感呢?儿童诗致力于塑造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发展儿童的个性,使其受到高尚情感与趣味的熏陶,从而丰富精神世界。如郑春华的诗歌《黄叶》:

一片黄叶,/离开了大树妈妈。/飞哟,飞哟,/飘落在窗下。

小佳佳拾起黄叶,/看呀,看呀??/“小佳佳,/你在看啥?”

“在看一封信。/你知道吗?/秋天来了,/该给布娃娃添衣服啦!

这首儿童诗,借助于可观可感的事物,给不具形的思想感情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使儿童从诗人具体描绘、陈述的图景中,领略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体验诗人抒发的感情。

3、体现儿童特有的趣味与情调

儿童能对儿童诗产生兴趣,那么儿童诗要有独特的情趣,体现儿童特有的趣味与情调。儿童诗所体现的是关于儿童的生活,是儿童进行阅读欣赏的文学样式,所以,它的语言就要具有儿童天真的形象。如樊发稼的《小蘑菇》:小蘑菇/你真傻/太阳/没晒/大雨/没下/你老撑着小伞/干啥。在诗句里,我们不仅可以捕捉到小娃娃们一片真诚的感情,还可以聆听到孩童所特有的迷人语气。

儿童情趣是儿童诗区别于成人诗的重要标志。如英国史蒂文森的《被子的大地》:诗中的小主人公生病躺在床上,在病中他没有丝毫的忧郁、痛苦,就像一个得胜的将军,意气风发地操练自己的“部队”。他让病榻变得丰富多彩,波澜壮阔;他让困难、病痛成为不可多得的享受。

有时候,用一个钟头光景,

我瞧着铅制的兵丁行军,

他们穿着不同的军服,

操练在被褥铺成的山林。

有时候,我让我的舰队

在床单的海洋上破浪行驶,

要不,把树木和房屋搬开,

在床上筑起一座座城市。

诗人以他独运的匠心、别出的新裁把孩子病中寂寞的心理,极富儿童情趣地溶化到他的幻想世界里:

我是个伟大的严肃的巨灵,

在枕头叠成的山上坐镇,

凝视着面前的山谷和平原,

做有趣的被子的大地的主人。

4、用富于音乐性的语言传达诗意

儿童诗是十分讲究音乐性的,优秀的儿童诗总是语言简洁,节奏分明、音韵流畅的。请看樊发稼的儿童诗《小雨点》:

小雨点,你真勇敢!

从那么高的天上跳下来,

一点也不疼吗?

全诗仅有三句,采用对话形式,并以儿童的口吻和语气向读者展示了小雨点和隐藏

诗中的孩子活泼、可爱的形象,对“那么高”的强调和“一点也不疼吗?”的问候,把孩子内心那种诚挚地关心别人的真情抒发了出来。诗中没有一个生词难字,音段短,节奏紧凑,语气变化丰富,口语特点非常突出。

二、激发儿童阅读童诗的兴趣

成长中的儿童从其心理发展来看,比成人更少思维的束缚,他们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联想和猜测更大胆更新奇、更富有想象力。而儿童诗正是以他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沛的感情表达,适应了他们的这一心理特征,并用其儿童化的诗意传达构成了它不同于成人诗作的独特性。在儿童诗中,没有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世态人生,也没有朦胧晦涩的内心情感,只有单纯而富有灵性的儿童生活。怎样激发儿童阅读儿童诗的兴趣?

1、使平凡的生活给儿童以别样的审美感受

无论出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出自成人作家还是儿童诗人之手,儿童诗都豪无例外,传递着儿童的心声。儿童心理诗性外化和儿童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儿童的生活和理想的高度集中的艺术表达。对于儿童童诗兴趣的培养,当然也要注重表现儿童的内心世界。有一首题为《乡下的孩子》的儿童诗这样写到:

曾是妈妈怀里/唱歌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眯。/哦,/乡下的孩子,/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

诗中没有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世态人生,也没有朦胧晦涩的内心情感,只有单纯而富有灵性的儿童生活,有儿童对世界的希望和想像。诗歌叩响小读者的心弦,使孩子们容易理解其中的意思,领略其中的情趣,欣赏其中的意境,进而对乡村生活产生向往、钦羡之情,进而对生活充满热爱与珍惜。

2、品词赏句,感悟语言和文字

阅读中引导儿童去捕捉文字里的美,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童诗阅读的快乐。如“早晨,我一打开窗户,阳光就跳进了房间”一句中,抓一个“跳”字,采用联想、换词、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感受阳光的活泼、调皮、明朗、温暖、无处不在的特点的同时,领略诗歌的美,感悟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乡下的孩子》诗中,“捉蝴蝶”、“含草叶”、“挖野菜”、“逮小鱼”,闲暇的时光是多么的自在快乐。空中起舞翻飞的蝴蝶,一叶青草,欢快的曲调袅袅流转,带给孩子们无尽的遐想与幻梦。“撑圆了小猪的肚皮”、“乐坏了馋嘴的猫咪”,多么的惬意、舒畅和满足。儿童在具体可感的画面中品味到诗情和诗美。

3、反复诵读,领悟意境和情趣

诗是美的载体。诗的语言在排列形式上的美,音韵节奏上的美,创设意境上的美,想象新颖独特的美,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闪烁着哲理光芒的美,还有儿童诗独特的质朴美和稚拙美,要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如《我想》这首诗:

“我想把手儿/变成桃树的枝,/带着一串串花苞,/随着风儿飘荡。/飘哇,飘——/飘出布谷鸟的声声歌唱。//我想把脚丫/变成柳树的根,/伸进湿软的土地,/吸取甜美的营养。/长啊,长——/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我想变成一只风筝,/飘在高高的天上,/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望啊,望——/望见了大自然这神奇的课堂。”

这首诗描写了儿童心中美好的愿望,读的时候应该读出儿童那种喜悦激动的心情。如“飘哇,飘——/飘出”第三个“飘”后跟美好的愿望,要重读。另外,诗中还用到双声词和叠韵词,构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音调的高低相间,造成了一种抑扬顿挫的美感。如诗中“声声”“高高”是叠韵词,读时应饱含深情,节奏舒缓。

4、指导儿童捕捉生活中富有诗意的美

儿童往往用不同于成人的视角和态度看待他们生活的世界,这决定了他们的认知和趣味追求与成人不同。如杜荣琛的《月光幻想曲》:

月光流进池塘里发亮

我口渴了

想舀一杯月光来喝

让肚子里藏着嫦娥的微笑

月光躺在院子里发亮

我的口袋破了

想剪一片月光来补衣衫

让口袋里装着桂树的花香

这首诗作者满怀儿童的情思,用孩童的眼睛细致的观察和思考世界。启发了儿童坐在院子里仔细的仰望星空,感受着柔和的月光,享受着乡间美好的生活,偶尔还听见田里的几声蛙叫,使儿童不凡的情趣和意趣跃然纸上。

让诗经常与孩子为伴,引起他

们感情深处的共鸣,永远装饰他们纯真的童心,在他们心中撑起一片诗意的天空。

参考文献:

[1]赵素敏.快乐阅读童诗,提高语文素养[j].上海教育科研,2009.1.

[2]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5.

[3]冯杰.谈谈儿童诗[j].浙江: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4]邓政.浅谈儿童诗与儿歌之区别[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

[5]杨锋.中国儿童诗三议[j].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6]蒋风.漫谈儿童诗[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7]廖伟荣.儿童诗教学的意义及策略[j].现代阅读,2013.2.

[8]容慧华.儿童诗《乡下孩子》的艺术特点[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