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时间:2023-05-30 09:12:07

创新思维能力

第1篇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同样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在高等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基本知识的灌输,学生也看重应试能力的提升。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够在我国的考试大环境下取得成功,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相对比较的欠缺,很多学生更多的是在被动的接受。尤其是在数学这一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当中,学生更多的是停留在能够得出结果这一层面,对于很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了解的相对比较的少,而且,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主动性也相对不够。正是正是基于此背景,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才应该在教学当中不断的推行创新教育,从整体上提升整个创新教育的合理性和其进程。高校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和好方法,因此,如何更深层次的挖掘高校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就非常的重要。

2高校数学创新教育的内涵分析

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更多的是依据创新素质结构的基本内涵来确定和提出来的。在我国,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来提高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并根据此基础来影响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在这样的基本理念之下,高校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过程就必须要贯穿于整个的教学各个环节当中,通过对学生施加更加科学的干预,使其能够在整个的教学领域中有更加崭新的发现,获得更加崭新的思想、尝试更加新的学习方法。在掌握一般的应用规律的同时,培养自身的数学能力,从而为将来成为创新型的人才奠定数学教育的素质基础。而在这一个过程当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对于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科学的创新教育则是关键所在。

3高校数学创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分析

高校学生的思维和意识相对比较的稳定和成熟,尤其是对于一些事物的价值的判断也日趋完善,在这个阶段对其进行创新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变得尤为的重要。针对高校学生的实际特点,高校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3.1引导想象,诱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校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首要要主动的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想象,最大程度的释放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以此来缩短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应时间,从而更好的获得更多的数学发现的机会。另外,教师在锻炼数学思维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根据教材的潜在因此,创设出更加合理的想象情境和相应的空间,提供给学生想象的相应素材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想象。

3.2开感直立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品质进行培养,创新学生人格

有学者曾经指出,“创造者具备一定的智力是高创造力的重要条件,但是,具备高智商并不是唯一的先决条件。由此看出,创新过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智力活动,特也需要将创新的主动性和创新情感融入到整个的过程中。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以良好的个性和品质来作为基本的后盾。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个性的品质和相应的人格教育,更应该更加均衡的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和全面的进步和发展。

3.3诱发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拓宽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在高校的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努力的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供各种有利条件,首先,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出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实践,主动的鼓励学生去多思考、多提问、大胆的尝试,尤其是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应该寻求不同的方式进行解决。以此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和敢于创新的思维和意识,以此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思维,拓宽学生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诱发学生进行思维扩散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着重对学生的创新广度和深度进行把控,使学生能够在一个正常的、合理的过程中来进行创新性学习,避免学生偏离正常的范围。

3.4巧妙的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教育学教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此看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积极的进行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关键所在。在巧设数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的去寻找在我们身边经常见到的、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一些例子,使学生能够很快的、更好的进入到教学情境中,从而提升整个的教学效果。

4结语

第2篇

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毫无疑义的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指挥大概就在于问个“为什么”。质疑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因,心灵的活力,如果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愿望,那么学校里将不会有一个平庸的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易引起人的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打破教学上的旧框子,鼓励学生多发问。站在创造的角度,引导学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重新确定认知策略,不拘泥于通常的认知方法,用新思路、新方法调控和整合已有的材料和即成的现实。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提倡、鼓励学生从不敢提问题到敢于提问题,并逐步做到善于提问题,从而使课堂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成为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泉。

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时首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标新立异。在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质疑,不要计较问题的质量。同时,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超越教材,多方面思考问题。其次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对同龄伙伴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讨论中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旁征博引,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表达出多种想法。可以看出只要坚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好习惯,学生的智慧火花必然迸发出来,潜在的学习能力也必然会得到充分的表现,会提出这样那样新颖的问题,同时又可以通过讨论,集思广益,使学生知识更加完整、充实。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就是要求教师从想象和思维方法等,方面指导学生,教会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自学讨论和总结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是实施英语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1.创造和谐师生环境,提供良好创新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真挚而深厚。博大、无私、科学、理智、严格、仁慈,才能激起师生间的共鸣,产生共同语言,融洽师生关系,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从而达到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它有助于学生消化知识,增加理解,使学习生活充满情趣,学生在快乐的精神享受中获得成就感,形成了英语教学的高潮,既激活了课堂,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能力。

2.引导学生多向思维,活跃他们的思维领域

思维的方法是多样的,分类方法也有多种,如单一思维与多向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聚敛思维与扩散思维等。现在是信息社会,单一的思维方法不适应时代需要,如果只使用单一的思维方式,思想容易僵化,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才有可能创造出奇迹。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多种思维方法。具体做法有:

(1)求异思维、鼓励质疑、发表异议。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动脑筋,敢于质疑,勇于质疑,尤其是敢于对名人或权威的观点提出质疑。学生在质疑中,提出异议,一些创造思维的火花就会迸发出来。

(2)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得出多种答案。一个问题往往不止一种答案,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考虑,答案就很可能不相同,如果鼓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进行多方思考,找出不同答案,就有可能使学生思维细密、灵活,从而产生创造性的独到见解。

3.实施探究性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大自然及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立学习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的学习。学生从小就具有自己动手、独立研究的需要,只要教师乐于为他们提供“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指导,教会他们如何寻求所需知识,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综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我们定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加强学法指导,形成有效学习策略,并开展充实的课外活动以训练创新技能

第3篇

关键词:化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有效措施

当代学生的学习是被动式的接受专业知识,因为教育体制机制的原因,应试教育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及心理压力极大,老师、家长对于成绩过于重视,老师对学生来说,关注到分数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对知识掌握是否灵活关注度不足,忽视知识点运用是否合理。现代教育更看重素质教育,需要化学老师提升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力,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虽然当前化学课程的传统思想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改变,但是在高中时期,化学老师需要提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要关注到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提升对创新能力的重视。

1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1.1教学方法传统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教师仍然喜欢以分数来决定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程度,这种传统教育无视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的教学中,对化学教学应做出改革,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水平,在创造中需要熟练的使用相关知识点,在生活中重视结合化学知识点,重视素质教育的开展,实现生活和知识点的结合,这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化学教师是教授课程中容易忽略学生对于知识的现实掌握能力和实际解决能力,在动操作实验上只有理论而不会实践,动手能力极差已经成为当代学生一个主要的通病,理论是枯燥的,虽然理论指导实践,但是实践可以更好地加深对于理论的理解,所以老师需要对教学模式做出相应的创新,提升知识点的趣味性,减轻枯燥的程度,更好的调动起学生对于化学这一学科的兴趣[1]。

1.2理论多,实践少

上面已经简单谈过,如今的化学课堂中理论性问题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化学课堂,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时间比较少,对于化学课程来说,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内容繁多,老师在课上讲述的时间也比较多,在课堂上重视理论的讲述,忽视实践。对课程来说,需要实践和理论的共同进行,老师在教学中对于理论和实践不能出现偏重的情况,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做出调整,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多倾听,老师也要给学生相应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相关的知识点,做好动手实践,避免对化学课程失去相应的兴趣。此外在部分高中,化学实验的相关设施不完全,设备比较老旧,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求,实验教学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对老师来说,在课堂上单一讲述理论知识点作为重点工作,这是一种摆脱不了的传统循环,也是化学课程不能创新应用的最大阻碍,化学教师的黑板是承载着化学知识的最重要的载体,同时也是传统化学课程的“实验室”,化学知识的结构较为复杂,知识点也相对比较零散,因此,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点多而杂,化学的实验步骤也是较多,学习后的实践能力不足以支撑理论的创新,不能够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化学所带来的反应。

1.3缺乏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

高中化学这一学科要求化学教师有丰厚的理论功底和教学经验,对年龄比较大、比较成熟的老师来说,没有按照课程的相关标准调整学习的方案,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为相关知识点都根据相关的经验进行课程的教学,在化学讲课中,重视基础的化学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在讲述实践的内容中,多为简单讲述,自然而然的忽略掉实践的步骤,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化学教师没有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死记硬背化学知识固然可以提高应试成绩,但是会降低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化学学科和素养培养和学生能力的提升不利,长远来说,学生对于学习化学课的热情会受到严重打击。

1.4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以课本为授课题材,在实际的课堂中将出本上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当把知识要点教授给学生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可能会不太理解,化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应用型学科,只有单纯的理论作为指导是不可能让学生全部理解的,这就导致一堂化学课讲到最后,学生只对教师讲授的浅显概念理解,化学反应及逻辑推断就会一知半解和产生疑惑,同时在教学中,老师在讲课时对理论知识点和操作时间的结合程度不足,导致学生不会将理论变成实践操作,掌握不好操作原理,更不会真切地感受到操作过程的反应,以上种种原因就导致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弱化。

2高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高中化学的实际教学中,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好的理解掌握化学的本质反应和特征,因此,化学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及时创造实验教学环境,严谨把理论知识当成授课的唯一教授方式和评判方式,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对于处于高中时期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是最为重要的,首先化学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运用新的教学观念来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实践考试,成绩知识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方面,要想对于知识有一个很好地掌握就要将化学课的实践也不断地融合在教学体系当中,在实践检验中将学生的成绩和素质提高,这才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新的思维能力的展现[2]。

2.1创新思维,提升学习主动性

老师在讲课中,需要将书本作为基础进行教学,学生能快速掌握相关的内容,而且有效地提升学习的成绩,但是在教学中,需要认识到该教学方法忽视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不明显,这种培养方式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失去主动思考,影响到创新的能力提升,老师在转变教学模式中,也要关注到如何提升化学课堂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通过教材不断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核心的内容和重要的知识点,在讲课的过程中,和学生能进行相应的沟通,了解到彼此的想法,避免学生对相关问题出现错误的理解。老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不能进行批评,要让学生知道错在何处,对哪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出现错误,避免影响到学生的热情,提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比如在学习《乙醇和乙酸》知识点,老师需要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老师对学生做出指导[3]。

2.2模拟创新实验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模拟真实的环境能学生更好地学会相关知识点,掌握化学的相关原理内容,让学生更快吸收,这样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等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化学教师要在实验室内不断优化创新实验模式和方法,创设出富有情境的教学氛围,只有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化学实验,才能获取到学习兴趣,提升主动参与度,激发学习的欲望,对化学知识点进行相应的探索,提升创造力。比如在学习《电离平衡中》,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验,对盐酸和醋酸的pH、导电能力之间的关系[4]。

2.3加强生活和化学课的普遍联系

老师在课堂上,需要构建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式上做出调整,对学习的方法实现创新,提升教学的水平,让学生更好地将相关知识点应用到生活中,实现灵活使用,只有将知识运用起来,才会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变成有趣的生活经验。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教授学生如何将理论变成实践,用实践更好地指导理论的使用和创新,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将知识与生活相融合,以便达到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学习《蛋白质》课程,老师需要将知识点和生活进行结合,借助食物开始蛋白质知识点的学习。

3结语

高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新思维是无穷尽的,这个时期是他们创新能力最强,新思维能力最为发散的黄金时期,化学教学方法和模式的不断改进在很大限度上会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运用实践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不断提升教学的水平,掌握更多的理论内容,将复杂的化学知识点教会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使用,在加强理论性知识的同时,化学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对于实践操作的运用能力,要大力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便于很好的发现和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月.浅谈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8(1):204.

[2]王明国.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J].考试周刊,2018(35):157.

[3]吴以华.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界,2018(12):106,119.

第4篇

关键词:培养;创新;个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96-01

面临新世纪,如何适应时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是我们社会主义学校所肩负的历史重任。许多教育工作者从创新能力的客观因素出发,对诸如教育体制、教育过程、教育方法等方面深入研究,却忽视了对学习主体因素,如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的心理特点等方面的探索。下面我从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个性心理方面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激发创新意识,调动创新勇气

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瑞普指出,创造力是个十分个体化的特征,在此当中既包括一般智力和知识的作用,也包括动机、兴趣和态度的作用。因此,作为创造力核心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同样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创造意识,即创造的意图、愿望和动机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

新时期教育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呢?

首先,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就心理学而言自信心有两个基本成分:一是自尊,即肯定自己有能力获得幸福和他人尊重的意识;二是自我能力,即肯定自己有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的意识,在任何环境下都不动摇对自我的信念。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仍以完成作业,考试合格为目标,缺乏深入研究、挑战权威的意识;一些中、下等生甚至认为创新是优秀生的事,与己无关。为纠正这种现象,教师应鼓励学生从树立“我能行”的观念人手,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发现自己的才能,鼓足学习和生活的勇气。长期这样自信心便成了学生敢于创新的巨大的内驱力,而且为他们将来面临社会的激烈竞争作好了必要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质疑问难。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问题是创造的前提和刺激的动力。儿童只有带着疑难的“如痴如迷”之状才是思维的开启之时,也是创造的萌芽之期。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总处于积极状态,教师必须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从而动脑思考解决问题。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并以学生知识为基础。教师必须先启发引导,运用设问法,使学生展开思路。如在第八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我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①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什么?②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③一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④你能试着说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而在其后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在学生拼摆操作结束后,直接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再次,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调动其创新的勇气,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学生的想象力。日本著名育儿专家内藤主张,对于孩子要顺乎天性,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去进行培养工作。尊重儿童的想象,就是尊重孩子的自由幻想的权利,是对孩子创造天性的最大保护。美国心理学家瑞普指出,想象可帮助入们在一个更广泛、更特别的情景下看待同一事物的不同功能和作用,从而实现思维中的一次次飞跃。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先画一个圆。然后让学生过圆心画一条对称轴,想一想,在这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对称轴?有的学生接着画,但有的学生看着圆思考片刻便说出可画无数条对称轴的正确答案。因此,想象力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创新才能

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激发起创造的意识只是创造的前提,只有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思维能力,才能开始真正的创造。教育家布克梅尼斯特・富勒指出:“所有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是我们在他们生命最初的五年磨掉了他们的天资。”传统教育制度造成聚合思维为主和发散思维为副的发展不平衡,这两种心理定势是人心理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及解决问题的思想倾向。由此,提高个人的创造力,关键在于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第5篇

党的十七大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省委七届三次全会强调“完成新阶段的各项目标任务,更需要在解放思想上有新的境界。”历史上每次思想解放的实践昭示我们,解放思想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解放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推陈出新,创新思维,因此,要培养一种能想别人所未想、见别人所未见的超前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为解放思想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解放思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要克服四个思想,增强四种能力。

解放思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要克服主观臆断思想,增强探求未知的能力。有的人不能解放思想,主要是因为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又不注重实际调研和调查,思维素材贫乏,仅凭个人的经验、凭感觉、凭好恶盲目决断,主观臆断。要克服这种弊病,就要增强探求未知,突破思想束缚,积累思想素材的能力,要实现由封闭性思维方式向开放性思维方式的转变。要破除封闭短浅、保守僵化的思想,在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上寻求突破。

解放思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要克服呆板懒惰思想,增强思维活跃的能力。活跃思维、善于联想是形成创新性思维的起点,要摒弃四平八稳、避生就熟的懒惰性,增强思维活跃性和多向性,善于把意义上差距很大的两个概念联系起来,产生新知识、新见解,要确立和增强善于联想的能力,首先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掌握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下功夫。其次要及时地摄取信息,突破思维的狭隘性,勤于实践、勤于观察,善于联想,能够摸到时代的脉搏,善于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新事物和容易被忽视的新问题,抓住有价值的东西,积累丰富多向的思维素材。

解放思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要克服反应迟钝,增强超前思维能力。思维上因循守旧,反应迟钝,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向,遇事瞻前顾后,把困难看得较重,怕担风险,怕出问题,这样是不可能抓住机遇、推陈出新的,要具有预见和把握事物未来发展状况的能力,只有大胆创新,超前预见,才能超越思想,展望未来,在实际工作中掌握主动权,做出科学的决策,创造新的业绩。

解放思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要克服单一思维,增强多向思维能力。我们观察事物往往只有一个视角,思考问题只有一条思路,研究工作只有一种方案,处理事情只有一个方法,不能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这样无法破除陈旧的思想“堡垒”。培养多向的思维方式,首先要善于比较鉴别,校正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仅要正面比较,还要反面比较;不仅要纵向比较,还要横向比较,要做到正面比较与反面比较相结合,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统一。其次要培养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往往能突破一般思维的常规惯例,从而得到一些使人意想不到的新结论,取得出奇制胜的创新。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对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要推进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不断开创解放思想的新境界。

第6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 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不仅是一门知识学科,而且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学生有无创新思维往往取决于教师是否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任何模式化、规范化的教育都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能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将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起重大作用。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什么是创新思维

有人将其定义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外在有机的联系,具有新颖的广义模式的一种可以物化的高级思想、心理活动。

还有人将创新思维定义为: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创、具有明显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也有另一种说法:创新思维是指具有新颖性,能解决某一特定需要(目的)的思维过程及其功能。

无论有多少说法,但反映创新思维的本质是一样的。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增长与发展,而知识的增长与发展又是创新思维的结果。所以,创新思维比之上述思维的其它形式,更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

创新思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般认为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均可视为广义的创新思维。而狭义的创新思维则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创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诸如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

二、初中生思想品德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思维的独创性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独创性,也就没有思维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应把书本观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思品课的内容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分析。所以,在思品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都必须与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现实的训练中,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2、在政治教育资源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所谓教育资源,是指凡是支持教育活动开展、解决教学问题所需要的各种客观条件。具体来说,就是教材及其他文本资源、实物资源、现代媒体资源、社会信息资源、人际与情感资源等,都可以为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地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出的任何有价值的,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都是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结果,政治课本在编排形式上充分运用了多种教育资源。政治课教学对课本资源利用的创新就是要对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理解和生活化讲授上。教师无论是备课还是讲课,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吸取包含政治知识的文学、艺术作品来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借用成语、名言警句、比喻等来解释教材内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采用投影仪、电脑、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结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

3、在普遍和特殊的统一中培养学生求同、求异思维

班级授课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它的公平和效率是公认的。但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正确处理教学中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和策略,它与班级课堂教学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是矛盾的,理由是因材施教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而能否做到两者的统一,是课堂教学需要创新的主要方面。事实上,在班级课堂教学中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才是创新的重要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每一个体、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教学内容与学生状况的最佳结合形式。如:鼓励学生采用点线联系法、归纳法、图示法、比较和分解法等记忆方法,学习课本内容,教师搜集整理个体记忆方法,总结出适合学生实际的科学记忆方法传授给学生。这种从学生个别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的教学形式,既培养了学生求异求同思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7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 民主型教风 思维方式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江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特别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前正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期,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己任。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上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一、营造展示自我的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1.民主型的教风 

任何一个教师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教风,或支配型的,或专制型的,或民主型的。支配则学生依赖,专制则学生服从,民主则学生活跃。显然前两者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心理,后者则可让学生思维活跃,利于创新。 

课堂上要形成一个民主的教风,应注意以下几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既不能刻意在师生之间制造知识高下的鸿沟,也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学生不做鉴定性评价,特别是评分,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精神压力,由此产生一种防卫心理;为大多数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或分组讨论,或“接龙式”提问,还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切忌粗暴打断学生的发言;教态要亲切自然,不吝惜自己的微笑,不吝惜表扬的话语,不要把家庭或同事间的不愉快情绪带到课堂中。 

2.相信学生 

只有相信学生,热爱学生,才能满腔热情地期待学生。而“期待”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最好的证明。我国有不少特级教师到外地上课,他们对学生既不了解又不熟悉,他们为了要把课上好,唯一的办法就是满腔热情地期待学生,诚心诚意地相信学生,用“心”去上课。教师的每一句话都饱含热情,每一个眼神都对学生寄予希望,每一个手势都表达着对学生的尊重,每一个动作都给学生鼓励和信任。这样,在教师的影响下,课堂气氛就会由紧张到活泼,学生也渐渐进入了争先恐后发言的状态。这时,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兴趣、情感等都凝聚在一起,智力活动进入了“最佳状态”。教师对学生充分相信的结果是:给学生铺设了创新的坦途,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幼芽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3.热爱创造型的学生 

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一般教师都喜欢规规矩矩,百依百顺的学生。而创造型学生的特点是:顽皮、淘气、荒唐与放荡不羁;所作所为时逾常规。德国心理学教授戈特弗里德•海迪特指出:“创造型学生在班级体中通常不太受欢迎,他的行为不合群,也不友好,而且对集体活动的兴趣很小。”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剖璞见玉,善意引导,扬长避短。只要不违背道德规范,不妨碍身体健康,用不着多干预、管得过死。要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 

二、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保证 

兴趣是成才的先导,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在动力。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活动兴趣的产生与该种能力的发展密切联系,并且是他发展的出发点,如果一个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在历史学习时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状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兴趣的产生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利用各种方法激发、保持学生浓厚的兴趣,包括以情激趣、以美激趣、电教激趣等多种渠道。例如,针对历史事件无法再现的特点,我在上全市公开课——《宗教改革的背景》一课时,编的一部历史剧《卡诺莎之辱》:安排:一人旁白,一人演教皇,一人演亨利四世,两人演随从。(旁白):1077年1月的下旬,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鹅毛般的雪花漫天飞舞,刺骨的寒风发出阵阵呼啸。在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道上,行进着几个骑马的人,他们顶风冒雪。为首的是一位年仅26岁的年轻人,只见他双眉紧蹙,心事重重,不住地扬鞭策马前进。他就是德意志国王亨利四世不久,亨利四世一行来到了卡诺莎城堡外。(渲染气氛,要读得舒缓)在进入城堡之前,他翻身下马,脱下厚厚的衣帽,把一条表示悔罪的毡毯裹在身上,不顾从天而降的雪花,缓步走进城堡第一道围墙。亨利四世又脱去靴子,光着脚站在城堡内的雪地上。他痛哭流涕地忏悔着,还不时拍打着胸前,苦苦哀求教皇赦免他。当教皇知道自己已是胜利者时,却拒绝接见亨利。 

(旁白):一天

、二天、三天过去了,亨利仍然站在雪地里忏悔,丝毫没有离开的迹象。一些主教和修道院长看着亨利真诚悔过的样子,开始为他向教皇求情。 

(旁白):到了第四天,教皇决定传见他。这时亨利四世眼含泪水,战战兢兢地说:“教皇陛下,我的主人,我已经认识到我的罪过,这次特地来向您忏悔,祈求您的宽恕。”(尽量讲得卑微和低声下气)

教皇的怒气还没有完全消除,他冷冷地回答:“上帝是非常宽容和慈爱的。我们曾经很友善地告诫过你,希望你不要滥用上帝给你的权力,来阻碍教会的自由。可是你不仅不感谢上帝的恩典,反而固执己见,一再分裂教会。为此,我们不得不遵奉上帝的旨意,对你进行绝罚。”(尽量讲得冷酷无情、高高在上,尤其要表现教皇的傲慢和蛮横)亨利四世听了教皇的严厉训斥,不敢争辩,只是不停地伏地痛哭。这时,教皇身边的主教和亨利身旁的贵族纷纷代亨利求情。这时,教皇才说:“看来你的忏悔是真诚的。为了上帝的慈爱,我决定让你重新回到教会的怀抱中来。但是,你必须在上帝面前立下誓词,痛改前非。”亨利四世谢过教皇的恩典,当场写了一份誓词,表示愿意遵照教皇的旨意,改正以前的过错。最后教皇说:“看在你的诚意上,我就赦免你的罪,现在我恩准你按照礼节亲吻我的手。”亨利四世于是单膝跪下,亲吻了教皇的手背后,这才带着随从离开卡诺莎城堡。 

通过四五个个学生的演出,将全部学生带入到历史情境中,让他们身临其境,深刻体会到“欧洲中世纪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的大一统局面”的主题思想,继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发现”了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正如孔子所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来完成,以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从而使高中历史新课改真正进入全新的轨道。 

三、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大胆怀疑,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核心在于一个“疑”字。质疑本身就表现为一种探索精神,蕴涵着创新。俗话说:“读书有疑,方始是学”,“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历史最关键的就在于质疑,提出问题。可以这么说,是否能提出问题,是学生能否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他们创新思维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作为历史教师,一方面要诱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培养其质疑习惯。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创造意境、制造悬念、创造一些问题情景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求索。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影响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的同时,有没有给中国带来其他东西?如果没有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按其原有方式发展,有将会是怎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比较封建社会,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路马上得到了拓展,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被打开,其创新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四、因人制宜,传授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俗话说:“授人以鱼,当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其中,传授终身受用的“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大纲规定的基础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索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有了这种能力就能随时产生思维火花,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从而使学生最终摆脱“拐杖”学会自己“走路”。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教师所提的要求。因此,要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就必须通过创造的“引导者”——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的策略,提供创新的环境,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些讨论题,少一些历史结论的表述;而是通过引导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创造者”——学生的创新动机,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 

总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细致而艰巨的任务。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转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环境,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更敏捷、更完善;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艳华.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2001. 

[2]岳林.历史教学.历史教学社,2000. 

第8篇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能力? 新闻工作者? 职业教育

创新和学习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创造已成为这个世界永恒不变的主题。特别是对身处于信息化时代前沿的新闻媒体人来说,跟上时展的步伐,用创新和创造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常处于不败之地,已成为各类媒体日益关注的问题。新闻报道需要反映百姓关注的社会现实,需要有价值的独家题材吸引受众,但是,更需要通过新角度挖掘新闻题材中的新意,编辑报道出具有价值性、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新闻。因此,新闻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创造性思维。[1]新闻工作者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编辑采编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思维,采编出具有创新视角的新闻,提高新闻报道的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个体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开创性地发现或提出问题,并以新颖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力。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特别是新闻采编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智力劳动,无论是取材还是编辑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现代新闻工作者完成采编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同时,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创造性思维能力决定着新闻采编的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工作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新闻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般要通过培养创新意识、开发发散思维、发展形象思维、引发灵感思维、头脑风暴和创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等途径进行培养。

一、培养创新意识

新闻工作者的创新意识是指对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它不受定势的束缚,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和书本,勇于从“确信无疑”的答案或结论中发现破绽,提出疑问,独创己见,独树一帜。人们所说的“标新立异”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土壤,新闻工作者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新闻工作者创新意识的途径很多,限于论文篇幅仅介绍两条。

第一,创设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工作氛围。在新闻采编中,单位领导或负责人要鼓励新闻工作者提出自己独树一帜的观点或看法,不要轻易否定他们异想天开的设想,不抹杀瞬间的闪光点,让新闻工作者大胆捕捉自己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第二,鼓励独创己见、坚持己见的自信心和勇气。领导要鼓励新闻工作者提出个人的见解和观点,引导他们广泛查阅相关资料、找证据,千方百计论证自己的观点,想方设法证实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不要随大流,要有敢于坚持真理、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二、开发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新求异,而求异性是新闻工作者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之一。[2]编辑在选题和选稿时必须有自己的独创性。在同一题材面前,发散出多个方案和设想,扩大选题的范围,能够超出常规地进行思维活动。[3]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具体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一般可以通过从不同方面或角度思考同一问题,来开发新闻工作者的发散思维能力。

第一,发挥想象力,促进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新闻工作者要善于从工作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个人创造欲望、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自己有机会奇思妙想或异想天开。通过发挥想象力,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于“发散”。发散主要包括用途发散、功能发散、结构发散、形态发散、组合发散、方法发散和因果发散等。新闻单位可以通过组织“诸葛亮会”,集思广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大会,有助于培养新闻工作者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第二,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有一道智力测验题,“用什么方法能使冰最快地变成水?”一般人往往回答要用加热、太阳晒的方法,答案却是“去掉两点水”。这就超出常人的想象了。思维定势能使人在处理熟悉的问题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并使问题圆满解决。但是,在需要开拓创新时,思维定势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也阻碍新知识的吸收。

第三,开展反省思维和反向思维。质疑常常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突破口。反省思维是一种冷静的自我反省,是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给予完善的过程。反向思维又称逆向思维,它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反向思维不受旧观念束缚,积极突破常规,标新立异,表现出积极探索的创造性。

三、发展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发展形象思维主要有歌曲训练、模仿、想象等方法。

第一,歌曲训练。歌曲是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并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歌曲在培养丰富情感和、联想力和想象力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歌曲训练法由三部分构成。首先,通过倾听或学习歌曲培养个人丰富的情感。其次,要敢于用歌曲表现自己的情感。再次,通过加强歌曲记忆来促进形象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思维要依赖记忆才能进行,而歌曲具有流动性的特点,追踪和理解音乐,要依靠记忆来完成,当歌曲的实际音响消失之后,在心里仍然要保留这个音响即内心的歌曲。因此,歌曲或音乐的倾听学习对提高思维能力和记忆力很有帮助。

第二,模仿。原型启发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以某原型为参照物,再加以变化或重组产生新事物。许多发明创造和创造都是原型启发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莱特兄弟模仿雄鹰发明了飞机;鲁班模仿锯齿状植物的叶子发明了锯子;西蒙·莱克模仿鱼发明了潜水艇;物理学家们模仿蝙蝠发明了雷达。

第三,想象。想象就是依据新获取的信息和记忆中储存的信息,主要借助表象资料对创造出的新信息或事物。在想象过程中,一般要抛开脑中原有的某事物的信息,而构成深刻反映该事物本质的简单化和理想化的形象。

四、引发灵感思维

具有创新能力的新闻工作者思维能力的优势在于能突破常规思维和功能固着,富有灵感性,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这主要表现在在解决采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时,能突破经验定势、观念定势、思维定势、功能固着和方法定势,显得具有远见卓识。[4]

灵感思维是人们的创造活动达到高潮后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飞跃思维。灵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遵循引发灵感的客观规律。第一,善于思考问题。一般情况下,人都比较懒惰,不愿意动脑思考问题,并且对显而易见或未知现象他们不产生疑问。这种具有惰性的人是无法产生灵感的。成功的创造者都喜欢独立思考,善于提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等问题。爱因斯坦认为,他没有什么特别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求问题罢了。积极思考问题原来就是创造者成功的秘诀。第二,提高观察分析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是产生灵感的基础,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灵感产生的几率要高。第三,积极投身于工作和社会实践。实践是创造的阵地,是灵感产生的源泉。第四,启动自由联想。自由联想能够丰富表象资源,由原有的信息衍生出新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灵感就有可能诞生。第五,引发激情冲动。一般认为,激情和冲动是感性负面情绪,其实,激情往往起到了灵感导火索的作用,激情冲动可以引发灵感。

五、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的激发思维的方法。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法,是为了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采用组织团队成员进行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的形式,来获取更多相关主题信息的方法。头脑风暴法一般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前者简称头脑风暴法,是在专家群体决策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又称反头脑风暴法,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分析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5]

头脑风暴法的主要有5个步骤。第一,提出目标,确定需要探讨的主题或解决的问题。第二,依据主题或问题预约邀请有关专家或参加者。第三,集中有关专家和参加者召开专题会议,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者阐明问题,说明会议的规则,尽力创造在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第四,做好专家的发言记录或录音。第五,分析整理出有价值的观点或信息。

头脑风暴法组织规则:第一,禁止批判(不许批判他人意见)。第二,自由发挥(要大胆想象,自由发挥,越自由奔放、越新奇越好)。第三,踊跃发言(不拘一格,越多越好)。第四,集思广益(能兼收并蓄,在他人意见基础上提出更新更好的想法)。主持人要注意掌握两个原则:第一,延迟判断。不要过早地下结论,以免束缚参与者的想象力,甚至熄灭参与者发散思维的火花。第二,量中求质。奥斯本认为,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期提出的设想往往不太成熟,但越往后提出的设想越完善、越深刻。因此,主持人应鼓励、启发参与者尽量多发表意见。[6]

六、创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要培养新闻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应为他们提供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不仅包括提供一种积极的物理环境,更重要的是营造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即使新闻工作者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当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获得满足时,他们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主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性水平。为此,社会及其舆论应该给予新闻工作者一个宽松、民主的工作环境。新闻单位应保护新闻工作者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新闻工作者创设一个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宣进.培养新闻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J].新闻爱好者.2010(7):75-76.

[2] 沈世纬.探析记者的创造性思维[J].新闻战线.2003(11):35-36.

[3] 张斌.编辑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及培养[J].青年记者.2004(8):25-26.

[4]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0.

[5] 谭绍锋.浅谈头脑风暴法在中职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交通职业教育.2011(4):35-36.

[6] 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 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21.

第9篇

(一)从集体教学转变为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由单向化的信息传输转变为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在集体教学模式下,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学生的思维局限于教师教授的引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生的思维局限于教师讲授时的思路引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没有形成与发展的机会。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状况,现代网络、多媒体系统所具有的强大的交互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择。在网络、多媒体状态下的现代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兴趣、学习基础、学习条件等因素去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和内容,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被动参与学习的状况。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充分解放自己的思维,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式,主动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认知主体回归与学生。这显示出现代教育技术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各种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现代交互式课件广泛研制和运用以及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各种类型多媒体图书的出现,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操作熟练程度的普遍提高,学习形式已经彻底打破了一两本教科书和教师简单讲解方式,使学生拥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主性,学习积极性被更好地调动起来,教学的效果也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的解放,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二)由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远程教学已经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已经并永远不可能再仅仅局限于固定的教室、固定学校之内,再也不是教师面对教室内学生的单一模式,现代教育技术使高等教育实现了教育者孜孜追求的梦想,实现了教育的开放,实现了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平等、自由、自主、积极地接受教育。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全球化教育程序的引入,交互式教育环境的实现,高等教育正在逐步发生颠覆性的重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来源不再只是教材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模式也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的设置和教师的思路。学生们能够更加开放自己的思维,能够根据自己的思考或疑惑,及时地去寻找所需的知识和资料,可以在不受限制的空间中自由地去思考和创造。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场新的教育革命。

(三)被动学习能够转变为自主探究,从而增加学生的创新体验,强化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网络方面的功能,都已经具有相当完备的功能。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变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宝库。这为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这样的便利条件也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和自主创新,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成为可能。例如,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将学习寓于课题的研究中,把学习、探究和创造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把以往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探究知识,学习过程变成了研究过程,使学生获得了创新体验,强化了创新思维能力,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对课题的研究没有现成的范式与样例,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犹如科学家面对一个前所未见的课题。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科研创造的过程。因此,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检索课题研究所需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提出种种构想。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去做大量资料的查询和相应知识的检索,离开互联网是根本无法做到的。而没有对资料的查阅和相关知识的学习,解决课题的构想更是无从谈起。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物质与技术上的有力支持。

二、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理想手段之一

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CAI课件成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主要形式。CAI可以营造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又贴近现实的问题情境,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手段教学集声、像、字、画等动态显示于一体,丰富多彩,形象生动,达到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良好效果,易于理解接受,让学生得到实际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多媒体计算机、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理想的认知工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面对的是非线性的相互关联性很强的大量信息,能够最充分地搜集资料,可以进行独立的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有自己特点的作品。多媒体CAI课件成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主要形式,CAI营造出的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又贴近现实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

(一)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主动学习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而现代教育技术将学生从枯燥的抽象教学中解脱出来,特别是形象逼真、生动新颖、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建设了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通过深受学生欢迎的感官刺激,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教育参与者,使学生始终处在强烈的感受之中。正是这种独特性、感受性和新颖性,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体验,并能迅速转化为积极的求知欲望,从而获得学习的主动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创新思维能力对于问题的探讨和解决的方式方法从来就不局限于一种,而是通过不同的、多种多样的、多渠道的推导和演绎实现发散性。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知识载体所带来的学习对象和学习素材所具有的可组合性和可扩充性,能够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从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新”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要素,没有“新”就根本谈不上创新思维能力。所谓“新”就是要善于发现新问题,寻找新事物,创造新产品,提出新见解,也就是所谓的独创。对于学生来说,培养独创性就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和积极思考,用自己的智慧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些“新”之所在。可能这些“新”已经是“旧”的问题,但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培养发扬,是非常珍贵的属于学生自己的独创性。交互性是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过程中的特点之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能力等,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自己安排学习进程,自己解决教育教学中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培养方式,实现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的教学目的,学生也只有在这种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寻找规律性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培养思维的独特性品质,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创性的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只有突破思维惯性,具备创新思维能力,才能适应社会要求,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教师的创新思维教育理念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条件

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教师是基本要素之一,教师创新思维教育理念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决定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程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的十提出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行创新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符合党的十要求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独有的现代教育特点,打破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赋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鲜明的时代特色,呈现出多角度、多样化、视野广阔的特点。教师应在实践层面上认真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教育创新,在教育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党的十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学识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兴趣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激情

兴趣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激发学习兴趣,开展兴趣教学。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培养技能的主要动力,推动学生积极努力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可以使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设计一些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创造性地提供学生发表见解、质疑的条件和机会,在教师创造的疑难情景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被唤醒并积极主动地发生。教师要掌握并充分使用和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和教学中的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多彩和多样化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这种兴趣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寻找新事物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培养学生思维求异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精神、创新素质的核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方法能够使教师有意识地、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实现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对同一研究对象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出最佳方案,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创新思维的缜密性、发散性、独到性、求异性和创造性。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巧设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探索创新

第10篇

关键词:创新;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习惯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创新的核心就是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是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的思维。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与规律,积极钻研、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针对这个问题,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己首先应该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是创新的开始并始终影响整个创新活动,它是在创新活动中产生、发展、检验和论证的,由实践到意识,又由意识到实践,一直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教师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意识,要敢想、敢做,要有能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能发现并能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育,对于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要怀有强烈的思维批判性,这是时代更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赋予数学教师的重任。在课堂上应该发扬课堂民主,创设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强烈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创新的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依赖于积极的指导和鼓励,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1.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思维的敏捷性是智力活动的速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就是要培养其正确迅速的解题和运算能力,以及在学习数学时积极地思考、迅速地判断,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的能力,使学生迅速找到解题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加强思维敏捷性的训练。例如,在有理数运算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巧用运算规律,用简便方法计算有理数算式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能力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我们知道,数学上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大小应和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可见,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

例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角为70°,求它的底角度数。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55°,求其他各角度数。

变式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70°,求其他各角。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n°,求其他各角。

经过一题多变,由浅入深,层层挖掘,可避免学生一见复杂问题就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的窘境,使学生形成具有广泛联系的知识系统,从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化知识的效果。

此外一题多问可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2、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7,求它的第三边a的取值范围。

解完后再依次追问:

问1:若a为整数,求其取值。

问2:若a为奇数,求其取值。

问3:若a为偶数,且a<8,求其取值。

再次,教学中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或补充条件,变化命题的条件或结论,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发掘和再应用,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很好的训练途径。

3.数形结合,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可借助几何图形直观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代数知识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利用数轴直观学习理解有理数,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直观、形象、便捷。在几何教学中,通过几何图形的直观,注重对各种图形的表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除此之外,用类比的方法思考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在介绍平均数的内容时,问学生:“在歌咏比赛中,所有评委亮分后,计参赛选手得分时,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这样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利用了学生迫不及待想揭开生活之迷的心理。长期进行这方面训练,不仅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思维习惯。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习惯,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1.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任何创造性活动,都要受到个性的极大制约,受到已有定性思维的限制,因此需要对已有的观念、方法、理论进行突破。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拼搏、进取、创新、顽强、坚韧、自信、自制等个性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产生创造性的学习特点,并在实践中强化创造性思维意识。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不同于普通学生的表现。在学习内容上,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是自己对求知世界的探索;在学习态度上,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领域和方法不为老师所左右;在时间安排上,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不按照规定的时间去学,除了完成课堂作业以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他活动上;在学习目标上,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不仅能获得书本和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批判的吸收。

以上只是笔者对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有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些浅见,仅供大家参考。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数学教学不仅可以有机结合,而且可以使传统的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创新教学。而数学课堂是其中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壮大,是极其重要且有深远意义的。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策略

《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科技素质,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关键,它决定了创新的成功和水平,创新就其实质来说,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实践活动。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得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了创新思维,才有创造性实践,才能有获得创造性成果的可能。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也是新世纪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应用训练。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探索精神,约束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探讨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下高校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及其培养策略等方面给出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发展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体现,它是创新主体调动已有知识和能力,凭借各种思维手段,按照新的思维角度来认识客体,达到对现有观点、知识的超越,具有思维新颖独特,想象力丰富等特点。对大学生而言,所谓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每位学生都有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时代的需要,在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创新者才能拥有将来。培养创新思维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相对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比较缺乏。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会在探究心理的驱使下,去深入研究学科知识,并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创新思维就是使学生逐步养成自我思考、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在此过程中通过循环往复地学习就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思维特点,独立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促进个性的发展。

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就大学生自身情况而言,他们对事物具有比较全面地认知和分析能力,可塑性强,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容易产生兴趣,这些都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优势条件。就环境而言,大多数本科院校都配有计算机室、图书馆和资料室,学生可以通过它们查阅最新、最前沿的资料,这些将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有力支持。另外,学校各种选修课、跨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开阔学生的新思路,使学生产生新见解;学校举办的各类讲座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各种竞赛活动,如数学建模竞赛、各类设计大赛等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总而言之,高校及其特有的校园文化适宜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可以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沃土。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采取下列几种方法。

1.对学生而言要打好基础,丰富认知结构。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力量源泉。没有基础,创新就成了空谈;没有基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丰富的认知结构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发展建立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通过新旧知识的互动作用,把新知识同化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具有一个比较丰富的认知结构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手段,将新旧知识重组、整合,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知识准备。

2.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设宽松的环境。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舞台。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努力营造生动活泼、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要营造这种课堂气氛,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努力构建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把亲切、信任、宽容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其次可以把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堂,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思考问题;把一些较好的课件充实到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解,将说历史、论思想、讲方法有机地渗透到课堂中,多和学生交流,把期望带给学生,以宽容、理解的心情对待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会自觉参与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潜能才能得以发挥,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才能得以激发。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发挥激励作用。例如:教材中数域的定义是:设P是由一些复数组成的集合,其中包括0和1,如果P中任意两个数的和、差、积、商(除数不为0)仍然是P中的数,那么P就称为数域。有学生质疑,为什么非得“包括0和1”?能不能去掉?数域中都有哪些数?等等。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的意见,激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对学生中出现的奇怪想法,不轻易否定,即使想法错误也是值得表扬的,目的是鼓励其敢想敢说的精神。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重视创新学习和思维训练。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学习和思维训练。教师要注意捕捉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探索求导,鼓励学生多参加与本学科有关的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坚持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的统一,重视求异思维,提供更多的求异思维训练的机会。创新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是在求异—求同—求异多次循环往复过程中完成的,求异则在此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培养大学生的求异思维,就是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平常中见异常;在相同中见不同;在惯例中见特例。坚持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不仅习惯于单向思维,而且要善于进行逆向思维,变换思维方式,打破思维定势,破除思维习惯,建立自己的思维通道,以助创造思维的发展。

5.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接受式、灌输式,这种方式不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进而将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生。针对于此,教师要改变这种说教的模式,多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另外,创新思维是创新主体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而当前高校普遍重视学生认知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意志力、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教育工作者应着力于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坚定的信心等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另外,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不要把自己的思维习惯强加给学生,因为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习惯,要让他们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课堂上要注意加强学生间的互动性,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中相互启迪。作为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积累知识,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总之,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样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完成,这就要求学生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掌握知识,把握思想。作为教师的我们只要通过学科教学,能想办法让学生积极动脑独立思考问题,就是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创新培养

一、在辨证思维中创新

一切历史事物都有其辨证的二重性。有效地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分析历史现象和本质,掌握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中学历史教材中关于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重要的历史事件的评价都比较简单,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角度考虑,教师有必要将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引导为辨证的、全面的历史评价,在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一分为二的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如在评价李鸿章等历史人物时,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妥协投降的行为进行深刻批判;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他兴办“洋务”,求富求强,对振兴民族工业作出的重要历史贡献。这就是一种不囿于教材的创新。运用辨证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克服思维定势,将历史人物和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中进行综合分析,对客观史实进行深层次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缜密求证。

二、在逆向思维中创新

逆向思维是极富创造性的思维形式。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已有一定的发展,但心理过程的可逆性却较为薄弱,容易形成由此及彼、由内到外的单向思维模式,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以史实为依据,打破教材体例,重组教材内容,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方向推导中,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流畅性和创新性。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我就打破教学常规,设计这样的逆向提问: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后果外国侵略者先后从中国获得哪些特权这些特权是通过哪些条约获得的为什么能获得这些特权外国侵略者为什么想要获得这些特权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由果到因、步步深入”的逆向思维,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使学生紧紧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后果进行了深层次认识,也让学生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相互交叉发展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创新思维体系。

三、在发散思维中创新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的信息,使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重组已知信息,从多方面得出独特的多维结论的一种辐射性思维方式。教育心理学认为:缺乏发散思维,思维活动就不可能进行创造。可见,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内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地选择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发散点,有意识地设计发散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变法”的专题复习中,我以“商鞅变法”为例进行详细讲解后,以它为发散点,将历史上的各个变法按时间顺序进行了排列。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思维跨度和知识容量,促使学生从时间、背景、内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对已知信息进行发散思考,还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在换位思维中创新

运用换位思维进行创新,即营造历史事件发生的氛围,让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以历史事物中的人物身份去换位思维,推断历史事物发生的可能轨迹,促使学生去大胆猜想,深入思考,充分表达创新思维的独到见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营造这样的换位思维情景,唤起学生头脑中的历史知识储备。

五、在联想思维中创新

联想思维是指由所感受或思考的事件、现象、概念刺激而想到的其他与之相关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思维过程。由于历史事件和现象之间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总是与其他历史事件或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有机联系,在这种有机的联想思维中,往往容易产生创新成果。

六、培养直觉思维,注重把握线索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是指没有完整的传统逻辑过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它的心理机制是:思维活动在有关问题的意识边缘持续活动,当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时,原来的神经联系突然沟通,形成了新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