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2: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思维能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主要基础学科,改革数学教学,其着眼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上,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因此,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思维能力是核心。
一、 把握学生心理,重视兴趣与欲望的激发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影响他的工作、学习与生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该把握学生的创新心理,作为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使学生明白创新的目的与意义。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两种:其一是教师人格的魅力;其二是来自数学本身的魅力。不可否认师生情感的作用,但兴趣更多应来自数学本身。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数学水平之间存在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二、 保持质疑问难,促进创新细节的把握
目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经成为创学界的共识。然而情况不容乐观,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不自觉地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导致学生年龄越大,问题越少,被动消极地听课,这是一个可悲的结局。我们知道创新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常规”加以训练。初中生受经验思维的影响,思维容易雷同,缺乏探索精神,因而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式教学。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了问题不一定有创造,没有问题就一定没有创造。我们习惯于一种“去问题教育”—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教师通过提问检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都回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而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是指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好奇心能促使人把认识活动集中到自己感到新奇的事物上,这种认识活动若能长期坚持以获得有关知识,就会形成强烈的求知欲。作为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勤于思考的习惯和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三、 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一定的发散性。从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看,提出多种假设和途径,这对创造性思维问题的解决是十分重要的。从结论上看,众多的答案,能对创造性思维做出验证。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不同的策略,对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然后,再引导学生对这些解法加以比较,看哪些方法思维灵活,计算简便。这样通过不同途径、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由表面来看,一题多解也许耽误了较多的时间,但却体现了教学应让学生更多的去实践、去思考、去发现的特点,而且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四、 注重参与,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 途径
什么是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最早是由J.A.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作为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提出来的,意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结合”。从古至今,社会之所以发展,人类之所以进步,都是因为“创新”的存在。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和衍生出另一个时代,是社会前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将思维赋予创新性,并且付诸于行动的能力。如果说创新思维是社会发展的原料,那么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容纳所有创新思维的转化炉,它将所有创新思维注入生命力,成为社会生活中真正存在的事物,它是一种将思维转化成实践的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社会需求
据调查显示,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严重。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为了改变这一教育现状,很多学校开始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他们告诉学生“什么是创新”却没有说明“如何去创新”、“创新在哪里”。确实,创新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对于大学生来说,授予其创新的内涵和价值,不如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养成。
面对现在的社会情况,有人就调侃说:“这个社会最缺什么?――人才。这个社会最不缺什么‘人才’。”每年不断增加的困难就业大学生人数其实并不是在警示着高校扩招的危险,而是在呼喊着创新人才的匮乏,只有创新才有发展,有了发展那些所谓专业内的精英人才才有一展身手的地方。
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内涵
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需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没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储备,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思维学观点来看,思维的主要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
再次,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创新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思维也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才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上创新之路。
最后,要发展全面思维的品质。对创新型人才而言,最具重要性的是思维的全面性,即要在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全面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在创新过程中,全面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创新思维的培育,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那么具体措施有哪些呢?
第一,强化创新意识教育。良好的创新意识,不仅能够增加对新鲜事物的捕捉能力,而且可以有效激发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创新意识教育,是从思想上让学生养成一个创新意识的习惯,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突破自我,敢于发现和创造新的事物。
第二,加强创新思维力。着重激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身边的事物观察起,从小到大,将思维发散,从而能够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第三,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说到底就是把现有的知识转变形式成为一种新的概念,因此对于创新来说,累积的知识就是创新最好的原料。创新能力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创新思维能力是现在社会缺少的人才标准,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现实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克祥.实用创新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2]关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http://.cn2006年05月04日06:00光明网
[3]孙冬青.当代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06)
[4]胡鹤玖.高职学生创新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3,(0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论断,高屋建瓴,从民族发展的角度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思维不只是科学家的专利,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思维。尤其是初中学生思维尚未形成定式他们最易接受新事物,想象力最丰富是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的最好时机。怎样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生物课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个生物教师深思的问题,据此,我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对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至关重要。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表现心理厚、求知心理高、怀疑心理浓的心理特征。所以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刻意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鼓励学生勇于怀疑,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创新性地获取新知识,表扬敢于质疑问难的学生,激发他们迎难而上,增强学生的兴趣。
例如,讲些著名生物学家的生平轶事,如:达尔文、袁隆平、哈维等,学习他们那种不断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和献身科学的精神,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求知欲。还有生物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小到不能用肉眼看到的细菌和病毒,大到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上至空中飞鸟,下至水中游鱼,只要注意引导观察、思考、分析,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生物的氛围,从而产生对创新的兴趣。如“我们生活的周围花草树木的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馒头、橘子皮上长霉是怎么回事?蜘蛛为什么能结网捕虫?人的眼睛为什么会近视?这些生物现象看起来很平常,但仔细想象非常奥妙,饶有趣味。只要学生潜心观察,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鼓励质疑,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通常开始于疑问或问题,开始于惊奇或疑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的提出问题,只要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都是创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的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很少主动参加教学活动,多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少自主意识,多的是对老师的依赖。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这三点中,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自身的创造个性受到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意识。
如在讲完初二生物遗传病的致病机理是致病基因引起的后,我就启发学生:“你如何治疗遗传病呢?”这时有学生提出:“把致病基因换下来,换上正常基因。遗传病不就能根治了吗?”这时又有学生小声说:“这可能吗?”我说:“这并非天外奇想,它正是基因工程努力奋斗的目标。”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提出解决重大问题的方法,但只要我们在传授知识时,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就能促使学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或做法。教师要对学生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定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拓展第二课堂,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人的创新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需要自觉地加以培训和训练。如何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创新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性成果的表达、表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活动;创新思维能力是指人在思维活动中不拘泥于旧的思维模式和框架,具有丰富的联想能力和预测未来的一种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基于实践、始于问题的思维过程,实践活动对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知识要内化为素质也必须通过实践,培养创新精神更离不开实践。由此可见,实践活动对人类创新能力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主体性 兴趣 创新思维能力
在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更是创新发展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1.现存的问题
我国受传统教育体制的惯性作用影响,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实践的许多方面尚属空白。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举一返三,发现新东西,超越前人去创造新知识,即发明创造。多年来我们的教学一直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应该说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不打好基础就不能建好大厦,不掌握好基础知识,功底不深,就谈不上运用知识,更谈不上发明创造。问题在于,我们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略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有一种普遍的心理,惟恐讲授的内容少了,学生不会。因而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管听讲、记笔记,很少提问,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课后则布置大量的作业,做的头昏脑胀,再加上应付各种考试,这样被动地学习,死记硬背,必然窒息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
2.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2.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必须以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作为最主要的目标来设计和实施一切教学活动。彻底消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就是为适应教师的“教”,教师的活动代替了学生的活动,一味竭尽全力把自己以为必要的东西往学生脑袋中装,致使学生缺乏主体人格意识的做法;彻底消除“唯师听命”使得学生把学什么、怎么学都当成别人的事,而自己不过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乏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过程和体验。教师应尽量设法让学生处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中,给他们发现、分析、明确问题,提出、验证假设的必要过程,注意鼓励他们质疑和培养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产生好奇心,拓宽眼界,打破思维定势,勇于自主地作新的探索,真正做到自主化。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作为认识对象的知识并不像实物一样,可以由教师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建构,并且纳入他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实际问题好懂不好算,数学问题好算不好懂。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将它们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计算来解决。反过来,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懂得抽象的数学内容,我们将它转化实际问题---通过实际背景来帮助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微积分的概念,我们不是让这些概念突然从天上掉下来。而是从问题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将它们发明出来。学生“发明”的这些知识,对人类来说是旧的知识,是假发明。但对学生来说,则是真正经历了发明的过程,受到了发明的训练,以后就有可能“弄假成真”,为人类作出真正的发明创造。
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猜想,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时展到今天,“教学生学会”是低层次的,要“教学生会学”才是高层次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必须选择后者,才能使人才素质有质的飞跃。“教学生会学”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自主学习,而教师仅仅起到主导作用。事实证明,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支配,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学生而展开探索和创新活动,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观察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给予操作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智力发挥。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若能巧妙设疑,则可“一石激起千重浪”,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火花。多提问题,层层设疑,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做到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注重抓住学生的思维创新点,恰到好处地渗透、点拨、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发展创造力,以教学过程的整体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为抽象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不断激疑,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尝试改变从定义出发的课程内容体系,从问题出发来重新组织课程内容,从物理模型和几何模型出发自然而然地引入概念,让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模型(物理模型或几何模型)引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新发明出来,并且将这些知识用来解决适当的应用问题和理论问题,让知识的引入如同“随风潜入夜”,知识的应用如“润物细无声”。不但导数、微分、积分这些概念通过物理模型或几何模型引入,三角函数、对数函数的导数公式也都通过物理模型或几何模型发明出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分析和思考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归纳,以激起他们的主动创新意识,有意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逐步养成创新习惯。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面对题目,力争在短的时间内,思考出较多的解题方法,达到一题多解要求,培养了思维创新习惯的养成。
摘要: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师在研究教法的同时,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创造思维 派生学习 独创性
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在实际交往中具备运用英语的能力,还要重视挖掘学生智慧能力拓展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实质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通过培养和训练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法的同时,应更多地研究学生的学法,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那么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造思维
在英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要精心创设创新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重视讨论、诱导,互相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积极思考,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形成渴望获取新知识的心理。当然,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深思熟虑、构思新颖、巧妙设计,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开动脑筋,从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去思考问题,这样能反映思维的广度,又能培养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实物,挂图以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其感觉身临其境。比如,在教八年级人教版上册的A Professional AthleteUnitFour,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世界著名运动员的获奖画面,运动员们很风光,很自豪。以及一些运动员比赛失利时的图片,他们看上去很沮丧。紧接着启发学生说出当一名职业运动员有哪些advantages和disadvantages。在此情况下,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不受约束和限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在英语课堂上,可以通过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派生来学习词汇
如speak,tell,say, tall,它们都有“说”的意思,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区别比较,正确运用。让学生们开动脑筋,造句:Can you speak English? The teacher often tells us stories.I can say it in Chinese.Please talk about your family.
Cost,pay,spend,take等都有“花销、花费”的意思,必须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注意这几个词在句型中的替换,1.It costs\takes us half an hour to have sports every day. 2.I spend half an hour in having sports\on sports every day. 3.She pays much money for her clothes. 4.She spends much money in buying\on her clothes.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准确地掌握单词的用法。这样能提高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也能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用多种方法、从多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而且这种多途径多思路的训练有助于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经常进行类似的一句多解的练习,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使学生找出问题之间的差异和内在联系,灵活处理问题,增强创新性思维能力。
三、通过联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敢于打破常规、求新求异、敢于超越习惯的约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重新整理、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从听说入手学英语,有的从语法入手来学习,也有的学生从单词和阅读着手学习,还有的通过预习新课主动学习。在交际和写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大胆联想,根据主题的需要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新思维 类型 培养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创造活动的高度的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创新人才从事现代创造活动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思维能力,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现列举总结如下:
一、发散创新思维能力
(一)横向发散
将对象从横的方面,依照其各相关的特点或性质进行展开的思考。
(1)材料展开。以某个事物为“材料”作展开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如弹簧称除了测重力外,还有哪些用途?尽可能多地写出矿泉水瓶和医用注射器在物理实验上的用途。
(2)目的展开。以某种目的为展开点,设想出达到该目的各种可能性。如说出多种降温或取暧的方法。说出多种省电的方法。说出多种安全用电的方法。说出多种测电阻的方法。
(3)方法展开。以人们解决问题的某种方法为展开点,设想出利用该种方法的各种可能性。如尽可能多的写出用“摩擦”的方法做成哪些事或解决哪些问题。尽可能多的写出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纵向发散
将对象从纵的方向思考,设想、推断出下一步发展趋向。讲热机时,让学生了解从“蒸汽机内燃机火箭”等的纵向发展过程,使学生能纵观历史,立足现在,展望事物的末来。能导致一些新的设想或发明。如了解汽车的发展历史,设想一下汽车的发展前景,能否设计出一种用水做燃料的汽车?也可由此写一些小论文,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
(三)逆向发散
即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如法拉弟由“电生磁”做逆向思考而发现了“磁生电”。绝缘体能变成导体,导体能否变成绝缘体?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内能增大时温度是否一定升高?噪声是有害的,但能否利用噪声为人类服务?反向认识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对它们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侧向发散
从侧面某个角度,采用易被人忽视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如图1,要用一细绳和刻度尺测一装了一部分水的薄壁酒瓶的容积,按常规的方法只能测出有水的下面一部分瓶的容积,上半部分由于形状不规则而不能直接测量。如把瓶倒过来时,再测出上半部分空的地方的容积后,求出空的和有水的两部分容积之和即可。
(五)分合发散
将对象的有关部分,从思想上把它们分离或合并,从而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如何用天平测一张邮票的质量?必须先测出100或者200张的质量,然后才计算出一张的质量。弹簧称可分解为弹簧和刻度尺两部分,用刻度尺和烧杯可组成什么仪器?量筒。
(六)颠倒发散
将对象的整体、部分或有关性能颠倒过来思考。有上下、左右、前后、大小、动静、是否、内外、长短等颠倒。
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
(一)原型想象
利用某种熟悉的、类似的事物作原型,经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牛顿由萍果落地而想到万有引力。瓦特从水蒸汽冲开壶盖中受到启发而发明了蒸汽机。假如有个同学从他学校的操场上往上跳,由于地球在他脚下飞速转动,而他为什么没有落到美国去?教师讲解之后,有的同学还不理解,此时可假设地球是静止的,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有惯性,人往上跳后就会落回原地。利用原型启发容易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使对某些问题的领悟变得容易。
(二)类比想象
根据两个对象某些属性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另外某些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
(1)直接类比。将对象直接比较相类似的事物。“电压”是高中生感到最抽象最难理解的概念,讲解时,可用水流类比电流,用水压类比电压,用水流做功类比电流做功……,这样就比较容易接受。用轻质弹簧连接两个小球的实物模型去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模型,使学生感到既形象又易于理解。
(2)拟人类比。使自己与思考对象的某种要素认同、一致,自我进
入问题的角色并体验,产生共鸣,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阿基米德正是从自已跳到澡盆中冼澡时悟出了测王冠真假的方法,从而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
(3)象征类比。借助于事物形象和象征符号来比喻问题,从而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方法。如对密度、比热、燃烧值、电阻的公式:ρ=m/V、C=Q/mΔt、q=Q/m、R=U/I进行类比分析,能加深对这些易错概念的理解。
用类比法教学能开拓学生思维,使知识融会贯通,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虚拟想象了
就是虚设一个与真实情况相反的条件,由此想象出一系列荒谬的结果,从而反面证实并强化真实的事实或结论。如向学生提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和惯性会怎样?如果空气是导体会怎样?使学生对这些概念有更深的理解,而且印象深刻。
三、联想创新思维能力
(一)相似联想
指在性质上或形式上相似的事物之间所形成的联想。物理学家从质量守恒联想到能量守恒,再联想到质能守恒,正是相似联想法的应用。功率的概念和物理意义学生不易理解,可联想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来比较。
(二)接近联想
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互接近的事物之间形成的联想。把相近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联想、分析、比较,能区别它们的异同,弄清它们的本质。
(三)对比联想(相反联想)
指具有相反特征的事物或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形成的联想。如列表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符号、对光的作用、光路作图和成像应用等,就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能加深理解和记忆。
(四)因果联想
从某一事物出现某种现象,从而联想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如尽可能多的写出造成保险丝熔断的原因。尽可能多的写出电学实验时随便接线产生的结果。
(五)强制联想
把乍看起来无关联的事物强制地揉合在一起,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如用平面镜、凸透镜、灯、水、烧杯、电路可有哪些组合?如灯和电路可组成照明电路,凸透镜和灯可组成有闪光灯的照相机等。
(六)希望点联想
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社会每前进一步,都是创新的结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②而大学生是民族复兴的生力军,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严重束缚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制约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实现,影响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应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从强调专业教育到强调通才教育,这实际上就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现在又适时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更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巨大进步。但是这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全面贯彻,还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地接受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起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真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要把对“学历”的注重转向对“能力”的注重。通过普通逻辑的学习,能够使人思维敏捷,反应灵敏,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没有正确的思维,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甚至连两个简单的事实都无法联系起来,更谈不上科学研究,谈不上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发明。所以,在普通逻辑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逻辑学教师必须明确,逻辑学教学的目的不是要培养少数逻辑学家,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普通逻辑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思维技巧,运用逻辑这一工具去探索真理,获取新的知识;同时,它作为一种工具,还可以指导学生去正确地表达和论证思想。因此,逻辑学教学一定要正确处理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关系,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善于从思维的实际出发引申出理论知识,并能成功地将理论知识与人们的日常思维结合起来,解决实际思维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所以说,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精简对理论内容的阐释,适当增加应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内容。
再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大学生学习普通逻辑,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使他们学会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使他们学会正确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该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但是,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数时间是以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授课,教师在规定的时间里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条分缕析,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它的长处,但其不足也显而易见,主要有两点:一是讲解式的教学方法着眼教师,教师完全是以自己设定的认知水平来讲解,容易忽视学生的认知背景、认知速度、认知策略的差异性。往往有许多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维。二是学生在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课堂中学习,只需听从教师的分析,自己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消化。这样就使学生丧失了主动求知的技能,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导致学生有依赖心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逻辑学科的教学目标。那么,究竟该如何教学呢?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四点:
第一,通过“情趣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情趣教学法,简单地说是指以师生情感为纽带,以兴趣为动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创造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的教学效果。情趣教学法的核心就是: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逻辑学是一门比较抽象枯燥的学科,其特点是内容高度抽象、内在联系密切,如果我们不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注意用生动的实例去进行教学,只是单纯地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从符号到符号进行推导,那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就必须改变教学上从理论到理论的呆板教学方法,寓抽象的逻辑理论于现实事例之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和教师的情绪,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在愉快的心境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逻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努力创造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绝不能拘泥于逻辑的符号化、形式化,绝不能拘泥于平铺直叙、毫无生机的理论阐释。通过激发学生学习逻辑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他们自觉运用逻辑工具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要注重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吸收信息、处理信息。逻辑学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程度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因此,在普通逻辑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仅要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精神,更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其思维的创新性和深刻性。启发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首先提供问题或含有问题的材料,材料或问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其次,要做到五个“要”,即:要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要让学生大胆猜测,要让学生去解决疑难问题,要让学生去总结规律,要千方百计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再次,要适时做出问题总结,使学生明确讨论所包含的科学原理或有关方法。比如,在讲授同素材直言命题之间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就不要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A、E、I、O四种命题在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四种关系下的真假情况,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同素材的A、E、I、O四种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这样让学生经历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探索过程,就会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强化对逻辑规则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奠定基础。
第三,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将学到的逻辑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促使知识的迁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应用水平。逻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个切入点就是从练习题入手,启发学生以基本题为基础,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发散、假设等多种思维方式,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进行解题。鼓励学生对解题的多种方法进行比较、筛选、改进、优化,以求最佳的解题思路,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讲实例以理论为指导,讲理论以应用为基础;还可以通过开展演讲辩论比赛、逻辑基础知识竞赛、逻辑推理智力竞赛、组织法庭辩论观摩等多种实践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这些都有助于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把枯燥的规则变得生动,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实现逻辑教学的目标。
第四,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普通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能力,也就是从已知进入未知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在于要教会学生怎么学,最终达到让学生离开学校以后能够完全独立地进行学习研究。钱伟长说:“教学改革更深层的问题还是怎么教与怎么学的问题”,“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③所以,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开启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把创新思维逐步融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逻辑学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讲清楚什么是概念、什么是命题,什么是推理,那么学生学完了逻辑学也就只能知道这些。逻辑学本身是最讲求体系结构的一门课程,各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是理论性教材的典范。概念、命题、推理的知识当然应当讲清楚,但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楚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结方式:为什么概念是逻辑起点,如何明确概念,概念间的关系如何构成判断,判断之间的关系如何构成推理;判断的逻辑性质为什么含在概念间的关系里,推理的规则为什么含在判断的逻辑性质里等。对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联结方式的分析与教学,就是学习方法的教学。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使他们学会质疑、调查和探究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总之,在普通逻辑教学中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知识所带来的乐趣,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注释:
①迟维东:《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②:《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③钱伟长:《如何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新华文摘》,2001(4)。
一、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按照这一概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要打破“教师万能”及“唯我独尊”的观念,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各种不同意见,放弃权威式的发号施令,让学生能够依其能力与兴趣学习。教师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因为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接纳其意见,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无批判性的学习气氛。另外,实现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教育观念的转变,就必须树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必须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转变,进而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教师用课改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尽快转变课堂教学行为。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只有当观念自觉地体现在教学行动中,变成教师的精神追求时,才能发挥其指导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素质
首先,教师要按照课程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利用创造性思维的策略,配合课程,让学生有应用想象力的机会,培养其敏锐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及周密的思维能力。而且教师应该知道,创新性思维教学并非特殊的或标新立异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其次,教师要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使学生能主动地、愉快地、成功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第三,教师应具备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多媒体的应用技术,掌握一些创造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信息科学及脑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都应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其心理素质的水平。”
三、注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讲究有主有次,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必须在培养学生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是因为“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同样地,课堂教学也是创新性思维培养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环境,构建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注重积累”、“注重语文实践”为目的新型课堂,倡导互动教学,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新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
1、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愿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感到语文教学中“创新”无处不在。例如,多年来的中、高考话题作文,平时的改写、续写、缩写、仿写及想象作文等,就是课文与日常阅读的文章,没有“创新” 几乎是不存在的。
2、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创新思维,教会方法也很重要。让学生丢掉过去的思考“习惯”,摆脱思维单向的干扰,进行“反向”、“多向”、“发散”、“超前”、“综合”、“变异”、“变通”思维。
例如,在初中学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安排了“要不要注意生活细节”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杜绝“非此即彼”想法。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写作内容,以“想象与联想”为题。在弄清“想象”与“联想”概念的基础上,可以举《天上的街市》与《“零”的联系》作例子,使学生加深认识。
3、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运用。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真正成为一种“本领”,还应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巩固、完善,转变各种传统观念,切实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铺平道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强化能力训练。如在改写《木兰诗》、改写《曹刿论战》、改写《十五从军征》、续写《清兵卫与葫芦》等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五、开展各种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标;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3-0056-02
[作者简介]谷丽群(1961―),女,广西桂林人,本科,广西桂林市第十七中学教师,中学高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中学阶段,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这给一线教师提出了很大挑战。教师应该采取何种方法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由此可见,氛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开端,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倾听学生中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在学习中探索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这样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形成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创造一个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的环境,才能让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如果我们每一堂课都能营造出学有乐趣、学得忘我的氛围,那么一定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乐园。
二、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的推理过程等,都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要让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自主探索,从探索中找规律,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建构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又让学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诱发学生求异意识,引发学生创新火花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是指从不同角度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方面,或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数学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使学生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不拘泥于一种思维的习惯,鼓励学生勇于提出新观点、新解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古怪”的、别出心裁的问题时,应该及时给予鼓励。此外,教师还要善于选择具体的题材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诱发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求异思维,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渐渐养成求异的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四、巧编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学应当多进行变式训练,或引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解题中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而且,这样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巧编习题,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可以改编教材上的习题,进行“一题多变”或“多题一解”的训练;也可以只给出结论,让学生探索条件,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进行推广、演变,形成一个发展性问题,等等。这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实践表明,进行变式训练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也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五、引导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猜想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上的合理推测,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它可产生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很多著名的数学结论都是从猜想开始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教师要吃透教材,结合教学实际,在教学时尽量创设出形式多样、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发现规律,从而获取新知。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考方法,引导他们得出猜想结果,使学生在不断的猜想和验证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
六、借助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计算机可展示常规教学中很难讲解的动态数学问题及规律,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软件制作出多样化、直观化和程式化的课件,借助良好的教学手段,让以往的数学学习变得更直观,更容易理解,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较好的培养。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等内容时,利用多媒体的“几何画板”进行教学能有效地让学生发现几何问题的实质。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图像”这一部分内容时,电脑可以逼真地显示抛物线的平滑效果及连续性,二次函数图像的移动规律也可以在电脑上直观地操作出来,图像动态地演示使学生很容易得出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开放意识,一方面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建立一种互相尊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中;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出来,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积极主动地探索相应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日增.创新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培养创新思维;数学评价;改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73-01
创新是时展的要求,是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其中最关键的是需要一批富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要逐步培养。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迫在眉捷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数学创新思维的含义
对创新我们有多方面的理解,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叫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叫创新,想别人没想的东西叫创新。但是创新不一定非得是全新的东西,旧的东西以新的形式包装一下叫创新。旧的东西以新的切入点切入叫创新…。而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其实质是求新、求异、求变。在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这里的创新,一般是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即只要是思维的结果具有创新性质,则他的思维(过程)就是创新思维,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对一切正常人来说,都是可以产生的,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要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机制,培养过程中首要的便是观念的创新,要用创新精神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靠有创新精神的老师去培养。
(一)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是指按照设计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实中活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现代数学论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已从过去强调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法发展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配合进行的教学的方法体系。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只有在教学实践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师生实际水平,教学材料和设备进行恰当地组合,有机地结合,灵活地运用,才能达到优化有效。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导”其开窍。
(二)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及大地提高并丰富了当今人类获取、传递、再生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手段,改变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尤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进入中学课堂,显示了它明显的优势。它集文字、声音、动画、图形与图像于一体,能提供最佳的教学情境,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满丰富、生动的学习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的改革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发展。
三、数学评价要与教学过程并重
传统教育过程是课程教学评价的流程,教学就是教学,评价就是评价,二者是完全分离的,课堂教学就是传授新知识过程,而评价要在课后、期中、期末单独组织、实施。现代数学教育评价理念认为:评价与教学是一体的,它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主要靠课堂观察来完成,即自然情境中,评价者在事件发生的当时,随时捕捉各种教学现象。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的教育评价应该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过程,要实现以下几个目的:首先是能反映学生学习的成绩和进步,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其次是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第三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认识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方法等学习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第四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学习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五是能及时了解教师本身在知识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等方面的表现,随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这样说,适当及时的数学教育评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开拓思维,勇于拼搏,敢于创新,形成乐观健康向上的学习观。
综上所述,通过挖掘教材创造性,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教学程序、教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创造性的心理机制,促进学生多讲、多动手、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甘苦,体验创造的乐趣,获得解决问题的愉悦感受。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一、精心备课,渗透创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教学要求遵循教学大纲,但教学内容不拘泥于课本,可以联系社会、生活、科学选取素材,学科知识渗透。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解读、钻研和思考,力求创新,创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激励学生由自发到自学,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欲望与热情,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完JEFC Book 3中Lesson26这一课了解到爱迪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之后,可作如下教学设计:问学生们是否也想成为发明家,在学生回答“YES”之后给几分钟让他们分几小组讨论“What kinds of spiri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be an inventor?”学生们在积极讨论过后会得到诸如下列的一些答案:1、We must try our new ideas and always ask questions.2、 Hard work is the most important.3、 Internet is the best teacher. 4、One must be crazy about work and never give up.5、We must have confidence in what we are doing and try until we succeed.此教学内容并非属于教材,但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学生对此会比较感兴趣,乐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能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不仅扩大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氛围,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对于语言的学习,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特定的语言。教学中我注意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我借助录音、录像、电视、语言、实物、幻灯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一个个精神饱满、全神贯注,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开发。如在教学对语时,我都给学生放一段有趣的课文配套动画卡录像,录像中卡通动物有趣的动作、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语调和录像鲜艳的颜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初步了解。随后,我又出示有关的幻灯片,用简单的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逼真的画面、优美的乐曲,加上教师贴切的解释,学生一下子便对所学课文熟悉了。接着,我放课文录音,学生模仿着说。经过这样学习,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很快便掌握了对话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利用表演体会情景。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积极学习。
三、激发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想象是创造力”。培养想象力不仅对发展创造力有价值而且为思维的发展也很有意义。 我们在英语活动课中常让学生根据图画或教师提供的情景自编小品,学生在设计小品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也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有时我们改编一些熟悉的歌曲的歌词,再进行演唱。例如,“两只老虎”是首学生十分熟悉的儿歌,我常在教学中把所学的语言知识改编成这首歌曲.如:What would you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a pear. I’d like a pear. Would you like an apple? Would you like an apple? Yes, please. Yes, please.久而久之学生也能改编一些歌曲。如:一个学生把Let Your Kite Fly High改成 Ride, ride, ride your bike ,slowly on the road. Carefully, carefully, carefully, life is happy. 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使学生进入所学情景之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了多元态势,创造性思维得到了体现。
四、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激情
一般的外语课堂教学,往往重复运用教师读,学生听,教师写学生看,然后再逐句翻译的这种单向式练习模式,由于时间、 空间的规定,限制了参与者的人次, 电教室的对讲系统设备和特殊座次环境,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让学生进行多向性语言操练, 如人机对话:一段对话借助语言符号与图像出现后,再复现对话一方的提问,介绍等话语内容和相同图像,要求学生根据刚刚感知, 记忆的情节假设为另一方来即时应答; 学习者之间对话:屏幕上画面内容下常进行但没有声音,A、B两人根据屏幕上的动作, 表情做配音式练习; 师生间对话: 老师着重就语言提出要求, 由被问者即时回答。
五、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型教学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而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在教学中,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型教学也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但不以此为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型教学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揣摩、探究,自己去获得知识的结论,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积累必须的基础知识,是实现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常言道:“无知便无能”。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往往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形成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语文基础知识是人们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支撑点和有效工具。我们提倡的创新,提倡的素质教育,没有基础知识是不行的,实践证明没有充实的知识营养,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教学中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技能。例如:教学《跳水》一课中,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船长要逼孩子往水里跳呢?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救孩子呢?培养其求异思维,必须让学生读懂原文,归纳,比较,最后让学生明白当时只有让孩子往水里跳才有生存的可能,用其它方法都可能让孩子摔死在甲板上,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进行智力活动的前提,是产生自主学习的主要诱因。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路敏捷,想象丰富,记忆牢固,取得学习知识和发挥能力的最佳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因势利导,叩开学生情感的大门,引起情感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在充满活力的自主性活动中有所创新。在讲到雪地里的脚印时,有的说小鸡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像竹叶,小狗、小猫、小兔的脚印像梅花,人的脚印在雪地里像花生、像葫芦,还有小羊、小牛、小马等各种动物留下的脚印都不一样。在讲到青蛙冬天要冬眠时,同学们又活跃起来,有的说乌龟也要冬眠还有刺猬,蛇等也要冬眠。这样,不仅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引导你学生多思善疑,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心理学家指出: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地提出疑问,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如:我曾听过一位老师在讲《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当讲到狐狸和乌鸦进行对话时,狐狸用好听的话骗取乌鸦口里的肉,狐狸见机行事逐步引诱,乌鸦由无动于衷到动了心,发展到得意。乌鸦得意极了忘乎所以,开口唱“哇”……他向学生提问:“哇”后面为什么用省略号即六个点?有的学生插话,省略号是乌鸦连叫六声!这是多么奇特的联想!它肯定了学生的想象力因势利导,乌鸦这样做的结果怎样?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肉被狐狸骗走了。又问:从中你领悟到什么?学生说:“喜欢挺好听话,容易上当受骗。”学生们肯动脑筋,善于思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也更深刻地感到标点的作用,用得好就会“此时无声胜有声”。由此观之,在语文教学中,无论对一个标点,还是对一个词是辨析,只有让学生思路活跃,善于质疑才能使语文教学变课堂为学堂,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落到实处。
四、学编故事,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