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

时间:2023-05-30 09:12:09

高效课堂理论学习

第1篇

理活动;语文课堂;构建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B)―0041―01

关于“学习”是心理学中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操作”;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实践”;以奥苏贝尔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认知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内化”。

同样在探讨一个“什么是学习”的问题:认知主义者强调了学习作为一种外在于思维的刺激所引起心理结构的变化,即内化的过程;行为主义者突出的是学习作为一种能动的反应,在其之后产生的外部刺激,即强化的过程;而实用主义者突出强调了学习作为实践活动所蕴含的机能活动,即外化过程。很显然,这三种学习理论之间是不能互相包容和被对方理解的,而且用巴甫洛夫的“刺激――反应”的反射弧理论也很难解释这个问题。

一、关于学习环路理论

德国数学家维纳提出了控制论的思想,他指出,“控制就是根据过去操作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从控制论的角度来看如上三种学习观所强调的的学习过程,即行为主义者强调的是学习刺激在效应器(R)和感受器(S)之间引起的行为变化,亦即R- S;结构主义者强调的是学习刺激由感受器传输给脑神经(O),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亦即S-O;实用主义者强调的是心理活动对学习刺激适应过程中所引起的效应器官的机能活动,亦即O-R。如果把这三种学习观所强调的学习过程连接起来,正好形成了一个学习反馈环路图。

二、语文学习的心理活动阶段与构成

语文学习作为学习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过程亦适宜于学习反馈环路理论的一般规律。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而言,学习活动反馈环路理论图清晰地显示出了学习活动的心理过程:当学习者的感官以听或读的方式接受有目标指向的知识刺激以后,大脑便通过思维操作加工、处理、贮存有关信息,效应器官再根据大脑的指令作出相应的言语反应,之后再以说或写的方式把信息输出,这种机能反应再反馈到原来的学习目标,通过检查、矫正,使得反应结果和我们学习之初的目标趋于一致,这样,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便完成了。

三、基于学习环路理论的高效语文课堂构建策略

首先,在知识刺激阶段,必须确定具体而又清晰的学习目的,并设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课文之前,必须先确定知识刺激点,然后针对学习目的回忆或补偿有关知识内容,以形成学习的认知前提,并以此激发学习的动机,引起学习的兴趣,进而形成学习的情感前提。而确定学生学习目的,进行前置性反馈学习的整个过程就是学习心理活动过程的知识刺激阶段。对于一节完整的语文课而言,在上课伊始就向全体学生展示学习目标无疑是形成学生认知前提、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佳途径。

其次,思维操作阶段即学习者通过听取学习目标提示和强化之,并围绕学习目标阅读新的学习材料(文本),使得学习者的智慧和情感得到发展的过程。如,《〈名人传〉序》一文, 笔者给学生的目标提示是“通过对文本的诵读,用笔勾画出能体现作者创作《名人传》目的的句子及表明作者英雄观的句子”。这样,学生在接到学习指令后,便开始了本节课的“读一读”旅程,开始了与名人的心灵对话旅程。

第2篇

关键词 学习理论 课堂问答效率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velation of the Different Schools Learning Theory to Improve Classroom Answers Effects

——Take High School Political Class for Example

Abstract Classroom Q & A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gh school classroom teaching, problems occur due to actual high school classroom, classroom Answers, the effect is not good. Behaviorism, cognitivism, humanism,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the solution of this problem has a larger role in the revelation of these learning theories help us improve classroom Answers effects, and thereb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

Key words learning theory;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questions and answers; revelation

课堂提问与回答是一节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具有启发学生思考、调节课堂氛围、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等的重要作用。课堂问答效果是指在课堂上进行的问答行为所收获的成效。在实际高中课堂中,课堂问答存在各种问题,如老师问题不明确、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不高、学生回答问题思路不清晰等。这些问题不仅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还会妨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甚至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提高课堂问答效果是必要的。本文从方法论角度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观点与提高课堂问答效果有机链接,并从高中政治课堂的实践角度探讨了将这些学习理论融入高中政治课堂问答环节的一些方式、方法,以期提高高中课堂问答效果。

1 对提高学生回答问题自主性的启发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在课堂问答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基础较为薄弱、缺乏自信、不敢发表自己观点的学生,若教师处理不当,会导致课堂问答参与者只有少数成绩优异且愿意展示自己的学生,这会影响课堂整体氛围,让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违背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主性有着一定的启发作用。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倡导情感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对学生抱有真诚态度。在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多的情况下,教师应给不敢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一些及时、诚挚的鼓励,培养学生在课堂问答过程中的安全感,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主性。例如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老师可以以幽默风趣的话语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如“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了,人人平等,同学们也要努力抓住平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哦!”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促进使学习者发现自己的独特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思想,开发自己的潜力,从而增强自信心。例如,高中政治老师在请同学归纳联系的含义时,可自己先举例说出生活中联系的例子,如多媒体课件与教材的联系、季节与植物的联系等,由此拓宽学生思维,再让学生举出联系的例子,一步步引导学生归纳出联系的含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学生回答问题自主性不高的问题。一方面节约了时间,另一方面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两方面都切实提高了课堂问答效果。

2 对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启发

由于学生能力的不同以及老师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的不同,学生在问答过程中会出现不理解、不能回答老师问题、语言组织不到位不能很好地表述自己观点的情况,此时老师应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并回答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提高课堂问答效果。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实现的。因而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能主动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在学生回答问题没有思路时,教师应该将问题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以此启发学生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加工,得出问题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具有相似性、参考性的学习内容。如在高中政治课中,在回答哲学中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方法论时,教师可提醒学生参考已经学过的联系观的方法论结构,依据联系观的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得出发展观的方法论要求是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人际关系,教师应有接受、理解的态度品质。接受是指教师要能够完全接受学生碰到某一问题时表露出来的畏惧和犹豫,并且接受学生成功时的惬意。罗杰斯常用“移情的理解”来说明理解,即“换位思考”,指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考察或认识学生的所思、所言、所为,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及主观的臆想来“框套”学生。在学生无法回答出问题,表现出畏惧犹豫时,教师不应表现出烦躁或者直接让学生坐下,而是应该让学生不要着急,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学生不能回答出问题的原因,再进行引导。如高中政治课堂中,老师让学生针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阐释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依据而学生无法回答时,应该先考虑学生是否不理解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或是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引导。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到最后成功的过程。这说明了学生探索的重要性,体现了学生思考与教师引导的关系。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将程序学习的处理直线式与分支式。在教师提出多个渐进式问题时,学生若顺利回答出第一个问题,就继续进入下一问题,若学生无法回答第一个问题,教师就给予提示,然后继续进行问答。如高中政治课堂中学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时,教师根据书上食用西红柿最后说明西红柿无毒的例子提出问题:(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如何解开的?(2)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3)想一想,人的正确意识是从哪里来的?这三个问题就是渐进式问题,当学生回答出第一个问题,就按直线式进入第二个问题,随后进入第三个。当学生无法回答出第一个问题时,教师就应提示学生阅读材料找到信息,由此进入第二个问题;当学生无法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总结材料中不同例子,归纳出材料启示,由此进入第三个问题。

但是采用这两种方法时,教师应注意提示要适度,不要自问自答,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思考时间。有老师在学生回答错或回答的不是自己期待答案时,就会武断地打断,然后自行回答,或者是忽视学生的提问与反问。这样会让课堂都是教师自己的观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没有得到尊重,不知道自己对在哪里,错在哪里。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对问题难以形成系统综合的看法,独立性也得不到锻炼,将会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

3 对教师给予学生回答情况评价的启发

在课堂问答过程中,对于教师的问题,学生可能完全回答正确,也有可能完全回答错误或是回答不完整,此时教师应对不同的回答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

人本主义的情感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人际关系,特别关注师生关系的品质。这在教师对学生回答情况给予评价是有一定启示作用的。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错误时,直接给予“你完全跑题了”、“不用回答了,先坐下”等消极评价,甚至专门针对成绩差、上课没认真听讲、开小差的学生,在其不能回答时,给予批评、讽刺等评价。这些消极反馈,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大大降低学生交流愿望。所以,在给予学生回答情况评价时,要避免使用消极的评价,而代之以积极肯定的评价。如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学习质变与量变的关系时,学生回答了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但是没有答出还要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时,教师首先应要肯定学生对事物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理解,然后在指出学生认识不足之处。在学生回答正确时,要给予鼓励表扬,但教师也应注意,鼓励与表扬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要过于笼统,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哪里做得好,应坚持,哪里做得不足,应改进。如高中政治课中,学生正确举例说明影响价格的因素是什么后,教师应给予肯定,然后就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有针对性、贴近生活实际、易于理解等方面作出具体评价。

4 对处理问答结果的启发

课堂问答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知识信息,特别是在正确完整的答案中常常有着教学的重点以及知识的结构条理。因而教师不应在教学问答过程结束后直接进入下一环节,而是应对问答结果有一定强化。

行为主义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强化是成功的关键。在课堂问答过程中学生无法回答出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刺激,给予一些提示,引导学生回答。如当学生无法回答出联系的三个特性时,教师可说出多个生活中联系的例子,提示学生生活中处处有联系,引导学生答出联系具有普遍性;由人不能让河水向西流、太阳从西边升起,提示学生联系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引导学生答出联系具有客观性;由事件到日本经济下滑,与中国陷入政治僵局,两国人民关系僵化,提示学生联系具有多样性。对于教学重点的问答,在学生回答出完整答案后,老师可再次强化,以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

建构主义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当代的发展,认为教学要把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一理论对连续性、渐进性问答有所启发。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对前一结果可以加以利用,将其作为问题回答的基点。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强化问题答案,为之后的教学问答环节做好铺垫。

不同学派的学习理论对教学实践有着不同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加以合理利用。以上是笔者总结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提高课堂问答效果的启示,希望对这些学习理论的研究探索有助于我们切实提高课堂问答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3篇

【关键词】游戏理论 高职英语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90-02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游戏理论得到了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的认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育实践中。游戏理论是什么,游戏理论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着怎样的效果,如何将游戏理论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应用以提升实际的教学效果,都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游戏理论的基本概述出发,探讨游戏理论在高职学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将游戏理论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从而更好的促进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

一、游戏理论概述

游戏理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游戏的引入和设置使学生能够不厌学,并能轻松的获得知识,实现寓教于乐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理论。游戏理论最初是由意大利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提出的,它认为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根据这一天性合理安排教学方式,就能更好的促进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游戏理论,并详细说明了这一理论对于教学的实际作用。此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从教学活动出发,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游戏理论,探讨了游戏理论和课堂教学结合的主要方法。比利时教育学家德可乐利将游戏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设计了整套的游戏教学体系。国外学者对于游戏理论的深入研究,使得游戏理论在课堂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国外教学课堂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国内,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游戏理论近些年得到了引入和发展。不少教师将游戏理论应用到课堂实践中,通过在课堂中设置一系列的趣味性的游戏来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的。游戏理论在国内教学活动中得到快速发展。随着游戏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如何更好的将游戏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成为不少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随之而来,对于游戏理论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增多。笔者通过对近年来有关游戏理论和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梳理,发现有关游戏理论在学前教育及小学课堂中的应用较多,而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比较少见。游戏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论,其不仅仅适应于低年级课堂,同样在高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职学生,不同于普通高中生,也不同于高校大学生,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学生年龄上来说,高职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较为叛逆,强调自我,喜欢发挥自己的自主性。从学习状况上来说,高职学生一般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从教学任务来说,高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专业课更为重要,公共英语的学习也就相对比较薄弱。如何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将游戏理论引入到高职英语课堂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游戏理论在教学应用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将游戏理论应用于高职教学实践中,对于高职学生学习以及高职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游戏理论应用于高职英语课堂的意义

(一)游戏式课堂教学是对教学模式的变革

英语学习,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很强的负担。有负担心理,就说明不喜欢,如果喜欢的话,不仅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还会觉得是一种快乐。运用游戏理论的教学手段,会变学习的负担为快乐,学生心理上不抵触了也就不会觉得有压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多为老师讲,学生听,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老师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游戏理论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通过游戏这种教学方式,老师能够引发学生、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英语的学习变得有趣,学生兴趣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增强,学习的效率也会大为提高。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向学生进行灌输,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习的效果必然不会理想。借助游戏的方式,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高职公共英语是一门公共课,是区别于高职专业课之外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英语课堂教学必须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才积极愿意学习。采用游戏理论用于英语教学中,通过游戏环节的设置,配合清晰的画面,声音,视频,课堂氛围就能够得到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性就会得到很大提高。

(二)游戏式课堂教学是对学习模式的变革

在传统的学习模式里,学习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对待学习,“玩就玩个痛快,学就学个踏实”的传统教育观念也一直被老师和家长在学生中灌输,老师和家长总是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刻苦努力,仿佛学习自然是一件苦差事。游戏渗入教学能够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游戏理论的课堂运用能够使课堂生动有趣。借助游戏和课堂教学内容,很多课程可以寓教于乐,在很轻松的氛围里实现,这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枯燥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学生喜欢学习英语的预期宗旨。学生不是苦行僧,学习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游戏和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把学习变得很轻松,能够自主学习英语。

(三)游戏理论在课堂教学能够改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弊端

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较之大学教育,高职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在公共英语的教学中,很多老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都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观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英语教学多采用“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视读写能力的训练,而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使得学生英语成为哑巴英语,而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很好的运用,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的情绪。通过游戏理论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改善目前英语教学中的弊端。在课堂中通过课文内容游戏的设置和情境的模拟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能够张开口说英语,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掌控力和实际运用能力。这种教学也能将老师从“独角戏”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和学生的良好互动,从而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使学生喜欢学习英语 ,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三、游戏理论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中的实践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有着极强的探索意识和好奇心,要引导学生通过游戏,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课堂内容与游戏并进形式,比如5分钟英语模仿表演、用英文讲名人故事、讲流行的英美剧、猜物品游戏、寻宝游戏等多种游戏形式,丰富课堂教学,这样令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全面、深入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每周举办英语角,英语沙龙,拓宽学生的英语学习面,逐渐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播放学生感兴趣的英语电影、动画片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到英文文化知识,构造了对英语文化世界的基本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看完之后向学生们讲解其中的经典台词,然后再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观后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中学到知识,获得快乐,提高英语的学习兴趣,增添学好英语的信心。游戏理论运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精心预设,选择适合的游戏内容

游戏式教学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运用游戏,也不是说所有的游戏都适合课堂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合适的游戏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但是不合时宜的游戏却可能对教学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对游戏的选择就至关重要。游戏的种类有很多,如何选择适合教学的游戏,是游戏式教学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教师必须对游戏进行精心预设,选择和课堂教学内容相符的游戏内容、游戏模式,有针对性的开展游戏。在游戏的选择中,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注意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英语课堂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游戏;二是要注意选择适用性比较强的游戏,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游戏中;三是要选择和所授内容结合比较紧密的游戏,确保游戏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四是尽可能选择简单的游戏模式,注意游戏的可行性。

(二)适度引导,增强学生的参与

在实施游戏理论英语教学课堂的过程中,老师先开展游戏规则说明,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只是让学生进行游戏,而是要和学生一起活跃轻松学习,适度进行引导,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游戏中,切实实现游戏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采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使学生感觉到新奇新鲜,以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游戏中。比如,教师通过一个设置课堂内容主题,假定是“拯救大兵瑞恩”,教师要向学生交代大兵瑞恩被捕的背景,引导学生想办法将其解救。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讨论拯救大兵瑞恩的方法。对于不积极发言的学生,要给其发言的机会,引导鼓励其参与课堂。在学生成功完成课堂后,要求学生谈体会,写心得,从而全方位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英语能力。

(三)及时总结,提高教学的实效

游戏理论用于课堂教学是一种形式,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运用在高职课堂英语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在游戏课堂,而要挖掘游戏理论运用英语背后的深意,对游戏理论课堂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思考,从而通过课堂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如果仅仅是为了做游戏而进行游戏,学生仅仅是获得了快乐的课堂氛围,并没有获得实际的学习成效,就会丧失游戏理论用在英语课堂的真正意义。比如在进行“英语模仿秀”的课堂教学后,教师要总结在模仿中,谁的发音更好,谁的语言更标准、谁的表达更流畅等,并号召大家在课后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通过总结激励优秀者再接再厉,鼓励其他人继续努力,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坚持适度,把握游戏的尺度

游戏理论用于英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既需要采用多种游戏内容的形式,寓教于乐,搞好游戏理论英语教学,同时又不能过于依赖游戏,要把握好学习和娱乐的尺度。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引入游戏理论渗入课堂内容,但是又不可过于依赖游戏。好玩是学生的天性,游戏的方式能够引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但与此同时,游戏也容易使学生沉溺于游戏中,从而弱化实际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具体的运用中,教师要综合把握。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学习和娱乐的尺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四、结论

游戏理论用于教学是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形式的一种创新,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起到很多的效果,它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课堂的形式,活跃课堂的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具有很大教学价值。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采取丰富多彩的游戏内容形式,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升高职英语课堂的学习效率。在游戏理论用于高职课堂教学时,要做到精心预设,选择适合的游戏,使游戏理论和游戏模式能够服务于英语课堂教学;坚持适度引导,教学课堂上保持师生的良好互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游戏教学中,切实实现游戏的效果。在游戏之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挖掘游戏背后的深意,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思考,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游戏理论在课堂教学的运用中,要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学习和娱乐的尺度,搞好游戏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不能过于依赖游戏。通过以上这些方法,使游戏理论教学能够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保证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既能有趣,又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姜建芬.浅谈游戏教学在英语课堂有效教学中的运用[J]. 文理导航(上旬). 2010(05)

[2]王林超.论游戏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J]. 科技风. 2010(12)

第4篇

【关键词】历史学科; 提高课堂效率 ; 做法

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共识。在我们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低效”是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大问题。课堂的低效导致学生厌学、教师也厌教,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变得毫无乐趣和生气,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探索、提高课堂效率是提升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如何提高历史学科的课堂效率?结合高效课堂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还是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维度把握。教师如何“教”,落实于三个指标:一是教师能够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二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过程;三是教学中要适时通过跟进、监测、反馈、消化等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学生如何“学”,应该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学生对历史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

不难看出,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最终落在“三维目标达成度更高”和“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两个落脚点上。这两个落脚点归根结底还是为学生的“学”服务,从学生的“学”为出发点,课堂效率提高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法。本文试就课前准备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做法。

1课前精心准备,奠定课堂效率的基础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就要高效备课。历史学科的高效备课要求教师从学科知识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把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等作为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此外,还要了解学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才是有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第一,加强课标研究,准确把握教材意图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的低效是由于教师对课标、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所造成的,由此又影响和制约了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高效课堂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有效备课,有效备课要求教师首先要研究课标,准确理解课标要求,根据课标要求再把握教材,分析挖掘教材,找准“课标”与“教材”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标准是“三维目标达成度更高”。准确把握目标,必须理清历史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目标的制定所遵循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把握课程目标的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每个学习主题中内容标准的不同学习层次的要求要能认真分析、准确理解。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才能找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才能真正在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上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如在中国古代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个学习主题下,列出三项内容标准:(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第(1)项为例,用了“了解”这一行为动词,属于最低的“识记层次”。“政权分立”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而三国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表现统一与割据矛盾最为典型的时期,很具有代表性。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抓住统一与割据的矛盾这个核心,这样我们就能把握住中国历史上的这个重要历史现象。“民族融合”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第(3)项用了“概述”这一行为动词,属于理解层次,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历史现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中“穿汉服”“说汉语”“与汉族人通婚”等措施,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措施的实行,在语言和血缘上消弭了民族界限和隔阂,对于民族融合有直接的促进意义。

第二,加强“学情”研究,以学生发展为需要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我们彻底转变“教”与“学”的关系,历史课堂的高效必须是学生“学”的学的高效。传统的教法和学法要进行彻底的“革命”,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要转变学生“如何学”“怎么学”上,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学”,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学情”的研究,在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基础上备课、上课。充分了解“学情”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立足点,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

1、抓好课前预习,认真了解“学情”。预习是学习的起点,除了起到“先学”的作用外,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据此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案。无一例外的是,走在全国课程改革前列的一些名校在发展学生的方法上都使用了一些重要的预习媒介。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杜郎口的预习提纲、兖州一中的导学案、昌乐二中的“两案并举”等,都是实现预习的好方法。初中历史学科寓知识于教材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之中,历史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设计好学生的预习方案,让学生在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兴趣当中完成知识的预习。使课堂教学预习先行,实现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教师由此根据“学情”作出决策,设置教学环节。课堂通过对抗质疑、小组评价、当堂纠错、矫正反馈等环节一步步达成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方法、体验成功,这就是高效课堂所要求的学生“进步”和“发展”。

2、目标的设置要切合实际,符合学生发展需要。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应于学生的发展状况,使目标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置三维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不要追求面面俱到,显得冗长繁多,则难以实现。

此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分层目标。关注弱势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人人成功才谓成功,唯有“水涨”才能“船高”,只有人人都获得进步和发展的课才是高效的课。教学目标制定的高低难易,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得失。提出适宜、适度、适当的目标,体现的是教师的课程理念,表现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

2过程认真组织,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崔允t教授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中,把教师在有效教学的课堂里发生的行为分为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益;而课堂教学行为一种是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另一种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景。所以说,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事关效率提高与否。

第一、课堂提问要有思维价值,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课堂效率提高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九上《美国南北战争》一课的教学中,本人为使学生明白南北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一:奴隶制应该是那种社会的产物?美国当时已是什么社会?问题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奴隶制这不符合社会的什么发展规律?这个的设计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一个问题看似简单,好像没有思维价值,实际上它的价值在于为第二个问题服务,对第二个问题有启发性。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明了生产关系一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废除已成为美国必须解决的大问题。课堂提问把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形成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第二、重视学法指导,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

李炳亭在《现代课堂周刊》组织的《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讨论中说到,“高效课堂的本质是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础”。学生学的有效,才能证明我们教的有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历史学科长期以来,习惯于阅读、背书、做练习的学习方式,学生习惯于跟着教材学,跟着教师学,学生不会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如何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自主”是学习的关键,方法是学习的依托。学法指导的重点要通过具体事例的引领、示范来体现,让学生从模仿、比较中体会感悟方法的巧妙。例如九上第五单元《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这一单元,由标题剖析入手,在方法上要引导学生怎样去具体寻找思维的切入点、问题的探究点。如欧美主要国家指的是哪些国家?社会巨变指的是从什么社会转变为什么社会?这些国家是怎样完成巨变?主要领导者又是谁?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最终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形成学习能力。

第三、加强对课堂活动的管理,控制好课堂节奏

历史学科的课堂活动比较多,但活动与时间往往是一对矛盾,活动时间长,担心影响教学进度;活动时间短,又会影响效果;活动一旦失控,又会影响课堂秩序。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用恰当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用合适的事例引领师生互动,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活动获得发展,从而营造出理想的课堂氛围。

1、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指向明确的学习要求。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要“学什么”和“怎么学”,学生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

2、设计好课堂讨论(辩论)和交流。“思想”加“思想”可以产生“新思想”,课堂讨论是产生“新思想”的重要教学环节。但课堂的讨论、交流环节一定要加强管理。一是要设计适宜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讨论的问题要有份量、有意义、有价值,适宜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能力,能引领学生在思想碰撞中吸纳别人的知识;在观点交锋中,完善自己的主张;在质疑争辨中,生成新的观点,这才是组织讨论的价值所在。如复习七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中关于商鞅变法的成败、八上辛亥革命的成败、九上文艺复兴是复古还是创新、九下罗斯福新政的作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原因等都可以设计课堂讨论,讨论中让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讨论的组织要严密。小组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一定要组织紧凑有序,防止课堂讨论形式化。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实行“同伴互助”,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四、教师懂得“放手”,真正实现提高学习效率

一节历史课下来,经常会听到有老师抱怨,“学生不配合”、“课堂气氛不活跃”等等。究其原因,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敢放手,对学生不放心,总是以教师自己的说教代替学生的探究,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事不关已”的认识和“树下等枣”的习惯,教师再辛苦也博不到学生的认可,别说配合了。

课堂效率提高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即学生的解放,教师的解放。在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手,敢于抛弃传统课堂的“不信任文化”,让“不放心”“不放手”变学生为“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往往在教师的“放心”和“放手”过程中还会生成新的问题或观点,实现自己的高效学习。我在复习八上《辛亥革命》一课处理难点问题“辛亥革命的成败”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辩论,学生在辩论中除了得到“成”和“败”的结论。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如果孙中山不把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辛亥革命是不是成功了,而没有失败的一面?”这个问题提出的非常好,我当即表扬了这个同学。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最终落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否完成”这个革命目的上,真正到达了问题讨论的实质,揭示了问题的本质。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在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敢于对历史事实进行假设,是学生辩证思维的突破,突破了历史遗存,突破了书本的禁锢,是“开放”课堂的结果。

第5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 自主学习 课堂氛围 讨论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41-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行,高效课堂的探索和实践已成为许多学校和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众多教育改革家和一线教师经过潜心研究实践,总结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教师们紧跟改革热潮,纷纷行动起来,都在努力为构建高效课堂,借鉴先进教学模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但在学习运用的过程中,有些人对于高效课堂的认识和实践矫枉过正,甚至是走向极端。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现象。为此澄清对高效课堂的一些模糊认识,纠正实践当中的一些偏失做法尤为重要。

一、正确认识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强调研究性学习,不排除接受式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接受式教学为主,学习内容基本是以定论的形式,由老师传授给学生。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自主学习更强调研究性学习,具体知识、原理、规律等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培养学生发现、创新能力和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有重要意义,但强调研究性学习不等于要否定接受式学习。

一提到接受式学习,不能与传统被动学习混为一谈。如果学生有进行学习的意愿,学习材料对学生有潜在的意义,并可以与学生认知结构的有关认识相联系,而且传授者的教授方法灵活得当,那么这种接受式学习就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而不是机械被动的,还与接受双方的意愿和条件密切关联着。

研究性学习现在有被过分渲染的倾向,俨然成为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际上各种学习方式都有优势与缺陷,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情况的最优方式。应该实现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融合,接受学习是探究学习的基础,探究学习是接受学习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

2.自主学习高扬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课改中,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使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得益彰。

因此,教师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科学主导作用,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正确看待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反映课堂教学情境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状态。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积极愉悦的氛围,更有利于知识生成。创设课件、运用语言、多媒体、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阳光”的课堂氛围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矫揉造作却是画蛇添足。

“阳光”的课堂氛围应是教师积极投入学生全神贯注,师生之间互动融洽,学生思维活跃知识接受愉快,信息反馈及时,教学效果良好的一种高效课堂气氛,这种效果是由引人入胜的教学语言,环环紧扣的教学情节,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精彩纷呈的活动,全神贯注的身心投入等诸多因素,悄然升温互相烘托而成,而不是由花样翻新,华众取宠的教学语言“哄托”而成。因此课堂氛围的设计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身动”更应看重学生是否“心动”。

三、正确处理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相互合作,主动参与学习,共同探究知识,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高质量的课堂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彰显学生的个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处理课堂讨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讨论要源于教学需要,不能为讨论而讨论。把讨论作为一种课堂点缀,教师能否把握好讨论契机,直接影响讨论质量和效果。一般来讲,在学生有不同见解,出现典型错误,提出问题之时也就是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时机。

2.课堂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但很多讨论是教师出示问题,学生马上投入讨论,学生没有思考,体会和感悟,在讨论时他们又能说些什么?因而这种讨论,最后往往要么冷场,要么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学生只有对问题先有自己的想法,讨论时才能产生心灵的碰撞,思维的交织和创新思辨的火花。

3.课堂讨论要教师的参与。在一些课堂讨论中,教师宣读完题后,要么徘徊在各个小组之间,要么忙于准备下一环节内容,教师并没有参与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这样的课堂讨论杂乱无序,没有实际作用,教师应参与其中,发挥指导调控作用,成为课堂讨论的一员。

四、根据具体情况正确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许多学校推行“先学后教”突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当堂训练”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其先进性,但我认为任何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都不应有固定的模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模式,不要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套用模式,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变式”处理,只有“变”才会显示出灵活性,只有“变”才会有效地发展学生个性,只有“变”才会充分展示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艺术风格;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会更具有创造的活力。

正如魏书生所说:“探索课堂教学方法,确立课堂教学类型,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不应该非把自己框定在某一种模式里不可,可根据自己与学生实际确定一种基本模式,基本情况如此,情况有变则变,如果自己眼界比去年开阔了,学生基础比去年坚实了,学习积极性比去年提高了,那么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必须随之改变。”这应该是我们面对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面对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科学态度,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既要考虑学科特点,又要考虑到某学科的具体内容。邓小平同志说过:“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种理论用到教育教学上就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只要能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真正培养了能力,逐步形成了素养,都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

以上是我在高效课堂学习,观察实践中得到的一些粗浅认识。无论以何种方式实施课堂教学都要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宗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不断探索和改进、完善。高效课堂建设,任重道远,本人愿与广大同行一起,执着探索努力追求!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师怎样进行校本研修》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资料精选 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第6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内科护理学;应用效果

传统教学的过程通常是授课教师在台上授课,学生在台下记录课堂内容。这样的课堂缺少活跃的课堂氛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并不能满足每位学生的教学需求。因此,多所高校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能够高效利用教学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开始出现[1]。翻转课堂指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将传统教学中的课堂时间与学生课后自学时间进行颠倒或翻转,从而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来进行更具吸引力的课程教学。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角色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2]。目前翻转课堂被广泛用于各个教育阶段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较少[3-5]。因此探讨翻转课堂能否有效应用于护理学教学非常有必要。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校2017级护理11班、12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其所在班级进行分组,将11班定为实验组,12班定为对照组,两组均40人。两组在平均年龄、性别、以往考试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教师按课时准备课件,安排授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实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1)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课程目标主要包括3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由具有多年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教师和专业教师组成教学团队,进行课程设计。将学生作为主体,加入情景模拟,培养其思维能力。(2)课程内容与课前预习。将护理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优化课程内容。授课教师安排每位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查看是否已完成课前预习任务,督促未进行课前预习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3)教学实施和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分组,将学习成绩较好、成绩中等、成绩较差的学生依次分到各组,并从每组中选出一位学生作为小组代表,负责组织小组学生学习。教师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再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随时提问,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后由各组的代表回答问题。授课教师进行总结,并指出其错误的地方,进行讲解。课后作业由小组学生共同完成,授课教师在班级群里上传作业答案,小组成员互判作业。

1.3评价指标

1.3.1基础理论知识考核与案例分析考核基础理论知识考核内容为内科护理学教材中各个章节中的重要知识,总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共5种题型,分别为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思考题;案例分析考核内容为本学期所学知识,总分为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共10道题,每题10分。

1.3.2学习能力评估学习能力评估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护理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护理思维能力是开展整体护理的前提,也是提高护理学生临床工作技能水平的基础。沟通交流能力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临床护理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问题分析能力是个人在思维中把客观对象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认识和研究的一种能力。每个方面均由25个条目构成,每个条目赋分值为1~4分,总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整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基础理论知识考核与案例分析考核成绩,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学习能力各项指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基础理论知识考核与案例分析考核成绩比较

教学结束对两组实施基础理论知识考核与案例分析考核,并记录考核成绩。两组基础理论知识考核与案例分析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实验组基础理论知识考核与案例分析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翻转课堂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其案例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2.2两组学习能力评估比较

教学结束对两组进行了学习能力评估问卷调查,统计了两组护理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的分数,见表2。两组学习能力有着明显的差距,实验组护理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翻转课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护理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加强其学习能力。

3讨论

3.1翻转课堂对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案例分析能力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使护理学生具备应对不断变化的临床护理工作的能力,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护理教学需要不断改革。护理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研究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因此,创新教学策略对于护理教育至关重要[6]。本研究中,实验组基础理论知识考核与案例分析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翻转课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并能有效提高其案例分析能力,与Long等[7]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著名学者Busari[8]指出翻转课堂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独立、自由的学习环境,不仅能使学生更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进行调整,使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行学习,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使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解除更多的疑惑,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9]。

3.2翻转课堂对学习能力的影响

第7篇

关键词:大学;财务学;翻转课堂;实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2-0047-10

当今在校大学生基本是“95后”一代,他们生活在信息传播方式剧烈变革的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日新月异,特别是互联网深刻地介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手机控”、“低头族”成为大学课堂的最大挑战。近几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全球掀起了一股风潮,有人认为它是信息化条件下的一次教育革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颠覆,是改革大学课堂的利器。当然,质疑声音也有,毕竟这种教学模式还是新生事物。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结合《财务学及技术基础》课程翻转教学实践,通过定量分析,揭示大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及其决定因素,并提出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R祖尔(Eric Mazur)将“翻转学习”概念与其创立的“同伴教学法”进行了整合,即:学生在课前看视频、阅读文章或运用自己原有知识来思考问题,然后回顾所学知识,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前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发课堂学习材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共同解决难题。2004年,可汗学院开发数学等各学科的网络课程资源,根据每一个单元及其基本概念加以细分化与结构化,教师的角色开始了从“讲师”到“教练”的转型。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中学教师伯格曼和萨姆斯把自己的讲解内容制作成教学视频,在课前让学生观看,课中则用于理解度的检测与个别辅导。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提出“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FC)的本质特征是对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接受知识的“翻转”安排,即“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吸收与知识内化,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教学模式。2013年,乔治梅森大学的诺拉博士(Noora Hamdan)、皮尔森教育发展中心帕特里克博士(Patrick McKnight)等,提出翻转课堂的四大支柱,即:灵活的学习环境(Flexible Environment)、学习文化的转变(Learning Culture)、精心策划的教学内容(Intentional Content)和专业化的教师(Professional Educator)。

在国内,尽管翻转课堂在2007年就已经开始在一些学校流行,但在2011年以前,很少有人关注翻转课堂。2012年仅有16篇文章对“翻转课堂”进行相关研究,2013年,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已多达125篇,增长速度惊人。黄雪娇等(2015)基于数据分析认为,国内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倾向于以下方面:一是从“理论”范式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范式转变;二是形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共同体”;三是形成教育、技术一体化;四是注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1]。郝林晓等(2015)认为,“翻转课堂”指的是课程与教学地位的翻转、教与学流程的翻转、“做学”与“听学”方式的翻转[2]。秦炜炜(2013)认为,翻转学习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和自由协作等特征,学习过程包括经验融入、概念探究、意义建构和探讨运用等四个环节[3]。陈明选,陈舒(2014)提出了基于理解的“五翻转”策略,即翻转课堂组织结构,创设多维互动环境;翻转教学设计流程,促进理解目标的实现;翻转资源提供的时机,诱发先前认知的实现;翻转学与做的顺序,激发学生内在理解动机;翻转提问的时机,启发学生在探究中理解[4]。黄阳等(2014)认为,“翻转课堂”的关键在于“组织活动、监督指导、反馈评价”[5]。杨宁等(2015)构建了基于“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的翻转教学模型[6]。吕晓娟(2015)探讨了以学习力理念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需要调适的矛盾和防止的误区[7]。潘国清(2015)提出一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螺旋模型,将支架学习策略应用于微型学习资源开发和学习活动设计[8]。苏仰娜,黄映玲(2015)设计开发出以“交互式实验模拟软件”作为主要学习资源的翻转课堂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实验技能知识的内化、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与效率[9]。

关于翻转课堂的疑虑也不少。刘永琪,胡凡刚(2015)认为,有关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还缺乏长期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实证研究,缺乏完善的教学伦理规范[10]。于洋等(2015)认为,翻转课堂存在本土化的困境和师生情感交流的缺失[11]。陈洋等(2016)认为,翻转课堂引发了宏课与微课、技术与人、学习者知识的建构与接收等一系列的矛盾关系[12]。尹达(2014)发现,我国目前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翻转课堂”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实践中,有些学校误读“翻转课堂”,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设计与制作“微课程”严重加大了教师的负担;测试学生课前“已有水平”信度和效度值得怀疑;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对学生的精准反馈都存在很大困难[13]。尹华东(2016)研究显示,翻转课堂在增进学习兴趣方面效果明显,但对增强学习动机作用有限,能否显著提升学习成绩还需进一步论证[14]。张学新(2014)认为,中国学生规避冲突、言谈审慎的文化传统,会影响翻转课堂效果[15]。田爱丽(2015)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教师课前准备时间过长,视频制作困难,教学负担加重,课堂难以驾驭,教学观念和角色有待转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欠缺;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需进一步改革;数字化设备和资源还有待改善等[16]。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利用讨论式学习,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我国教育传统文化的惯性和现阶段教育评价模式,导致翻转教学异化或者效果不佳。有的翻转课堂演变成了“题海战术”的翻版;有的课堂无问题可讨论;有的教师驾驭课堂经验不足,知识零碎,效率低下;还有的课堂只有少数同学主导,影响了整体效果。显然,现有的研究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定性认识已经比较深入,但是针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定量分析还比较少,包括翻转课堂效果的观测指标、影响因素、实证模型等都没有系统的研究。

二、《财务学及技术基础》课堂翻转效果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

翻转课堂教学效果,以课程期末综合考试成绩(Exam)表示;影响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学习行为包括课堂讨论(Disc)、观看视频(View)、访问数(Visit)、线上讨论(Edis)、知识点测验(Test)、章节作业(Work)。其中“观看视频”(View)以分钟为单位,“访问数”(Visit)、线上讨论(Edis)以次为单位,课堂讨论(Disc)、知识点测验(Test)、章节作业(Work)以成绩分数为单位。

(二)模型选择

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超星泛雅平台2014年秋季学期到2016年春季学期289名学生《财务学及技术基础》课程线上学习学情统计数据,和四个学期“课堂讨论”、“期末课程综合考试”成绩记载。

由于处于翻转教学探索阶段,四个学期在不断调整课程考核权重,且2014秋季学期时主要采用的是慕课辅助教学方式,没有真正实行翻转教学。所以实证分析采用分学期逐步回归的办法,以便有针对性地观察翻转教学效果及其决定因素。

(四)统计分析及检验

1. 2014秋季学期学情统计分析及检验

2014秋季学期,《财务学及技术基础》采用“慕课”(MOOCs)辅助教学方式提供给学生试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课程视频,在观看视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由老师组织讨论解答,其它时间仍然依据传统模式教学。课程考核按照期末综合考试成绩(Exam)50%、课堂讨论(Disc)20%、线上成绩30%。其中线上成绩包括:知识点测验(Test)55%、观看视频(View)35%、线上讨论(Edis)5%、访问数(Visit)5%,没有设计章节作业。利用SPSS20统计分析软件,对线上学习行为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1。

从线上学习行为看,学生观看视频平均时长基本与视频实际时长相符,这说明基本完成了视频观看任务;观看视频的离差率为21.56%,即^看时长也比较接近。“知识点测验”平均成绩44.22分(总分55分),离差率11.22%,这说明完成测验任务也比较一致。访问次数离差率为53.93%,这说明访问网站次数差别较大。参与讨论的次数差别也比较大,“线上讨论”离差率高达78.13%,次数最少的为0,即没有参加讨论,这说明线上讨论主要是部分“积极分子”在参与,平均每人参与讨论32次,可见总体上参与学习的程度不深。

为了检验各种学习行为与效果的相互作用,对“期末综合考试成绩(Exam)”、线上学习的几个主要观测值和“课堂讨论(Disc)”作交叉相关性分析如表2。

从相关分析上看,期末考试成绩与“课堂讨论”最相关,与“访问数”较相关,与“线上讨论”的关系次之,而与“观看视频”的相关性不显著,与“知识点测验”相关性更小。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观看视频和知识点测验有可能存在“舞弊”现象,即学生中可能存在“空转”、“代看”、“抄袭”、“代做”等行为。同时从另一个侧面证实,课堂讨论比较客观真实,经常访问和积极参与线上讨论才是比较深入的学习。

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访问数”和“线上讨论”对期末考试成绩的影响,并利用SPSS20统计分析软件估计回归系数及显著性检验如表3。

可见,“访问数”和“线上讨论”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学习的状况,即增加一次访问可以提高期末考试成绩0.032分,每参加一次讨论可以提高期末考试成绩0.096分。如果统一量纲,即对两个观测值进行标准化,“访问数”更能够体现学习的态度和效果。

2. 2015春季学期学情统计分析及检验

2015年春季学期,正式启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将一个教学大班(68人)分成两个小班,其中教学一班32人,教学二班36人。每个班按照4人一组,建立学习小组,平时每个人各自通过观看视频、完成线上知识点测验和章节作业、并通过线上讨论相互交流,完成线上学习任务。线下各学习小组将每个成员线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汇总,进行线下再讨论,自行解决部分问题,对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梳理出问题的本质,推荐一名代表在课堂上提出来,交由全班讨论解决。课堂交流期间,有问题的同学可以随时追加提问,其他同学都可以就所提问题发表意见。

课程考核权重为:期末综合考试成绩(Exam)50%、课堂讨论(Disc)20%、线上成绩30%。为了突出观看视频的基础性作用,为课堂讨论打好基础,“线上成绩”的权重进行了调整:知识点测验(Test)20%、观看视频(View)60%、线上讨论(Edis)10%、访问数(Visit)10%,没有设计章节作业。

同时,为了让每个同学充分发言,采用交叉“小班教学”,即单周教学一班课堂讨论,教学二班线上学习或小组讨论;双周教学二班课堂讨论,教学一班线上学习或小组讨论。这样安排除了实现了小班教学,还能够让每个学生除了业余时间线上学习,还可以有个课表上规定的时间进行线上学习和小组讨论。

全面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后,线上学习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如表4。

可见,由于提高了“观看视频”的考核权重,同时增加了专门的线上学习时间,学生观看时长明显增加,平均每人增加了417.62分钟。但是这种增加很不平衡,离差率达到了85.12%,从描述性统计看,观看时长最短的同学只看了644.4分钟,这说明在规定的看视频时间都没有看;而观看最多的同学,达到8386.7分钟,按一学期16教学周计算,平均每天观看视频74.88分钟。相应地访问次数也有较大幅度增加,平均每人增加访问121次,离差率为31.18%,比2014年秋季学期降低。这说明大部分同学线上学习时间得到了保证,同时反映出这种观看视频“进课表”的安排具有明显的“外溢”效应,可以引导学生上线学习。线上讨论次数人均增加10次,离差率为41.88%,明显降低,说明翻转课堂教学使得线上讨论明显增多,参与面也在扩展。知识点测验成绩折成百分制较上学期平均提高了10.20%,离差率进一步降低(6.77%),说明在完成知识点测验任务时更趋向一致。

仍然对“期末综合考试成绩(Exam)”、线上学习的几个主要观测值和“课堂讨论(Disc)”作交叉相关性分析如表5。

可见,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后,期末综合考试成绩与线上学习基本不相关,或者说相关关系不显著。经过课后座谈发现,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学习文化冲突。学生普遍感觉翻转课堂导致课业负担十分繁重。有的学生反映,一门课程翻转基本占用了全部业余学习时间,造成学生中畏难情绪严重。有的存在“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应付心理,影响了学习效果。

(2)过程机会主义。各讨论组不同程度存在投机行为,即每次推荐一名同学准备课堂讨论资料,其它同学实际上没有参与线下讨论,只是形式上完成观看视频、线上测验等任务。这直接影响了课堂讨论效果。

(3)结果形式主义。事实上的线下准备不充分,导致课堂常常出现讨论偏离重点、讨论不深入、“冷场”等现象。有的同学讨论时重复视频内容,缺乏深入思考,有的同学把课堂讨论异化为作业解答,功利思想较浓。凡此种种都影响了课程学习效果。

3. 2015秋季学期学情统计分析及检验

2015年暑期,课程改革小组召开了专门研讨会,决定系统设计章节作业、拓展讨论主题,强化线上知识训练,引导学生线下搜集资料,切实提高教学效果。2015年秋季学期,7万字的章节作业题库、10个章节讨论主题上线运行。课程考核权重仍然为:期末综合考试成绩50%,课堂讨论20%,“线上成绩”30%。其中线上成绩增加了章节作业(Work)权重40%,观看视频降低到30%,知识点测验20%,访问数10%。考虑到课堂讨论比较充分,线上讨论不计分,只作为课堂讨论的准备和补充。

2015秋季学期,线上学习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如表6。

与2015春季学期比较,由于观看视频的考核权重下调,观看时长趋于理性,人均观看视频时间变化不大,但是离差率降低了58.02%,较好地屏蔽了观看视频中的功利心理。平均每人访问次数及其离差率都没有明显变化,这也侧面印证了观看视频趋于理性。同时,讨论数明显减少,人均减少22次,而且极不平衡,离差率扩大了59.85%,可见讨论不计成绩后,线上讨论功利性明显减小,讨论主要是兴趣使然。知识点测验平均下降了3.48分,而且离差率有所扩大,这应该是章节作业分流了部分精力的结果。章节作业平均得分32.31,相当于百分制的80.78分,x差率20.52%,说明学生普遍比较重视章节作业任务。

增加章节作业后,再对期末综合考试成绩、课堂讨论和五个主要的线上学习观测值作交叉相关性分析如表7。

由表7可知,增加章节测验后,“期末考试成绩”与“课堂讨论”相关性明显增强,但与线上学习的五个观测值相关性不明显。再观察“课堂讨论”发现,它与线上学习的三个观测值相关性明显。“期末考试成绩”与“课堂讨论”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8。

模型中常数项未通过检验,剔除后再回归,“课堂讨论”对“期末综合考试成绩”的偏回归系数为0.852,t检验值66.09,统计检验显著,即课堂讨论成绩每提高1分,可以提高期末综合考试成绩0.852分。

进一步对课堂讨论与线上学习的观测值进行回归分析,“访问数(Visit)”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予以剔除,结果如表9。

可见,线上讨论没有计分后,基本过滤掉“刷讨论次数”现象,线上的讨论者是为学习理解而讨论。从回归分析看,每增加一次线上讨论会提高课堂讨论0.08分。“章节作业”对提高“课堂讨论”亦帮助较大,“章节作业”每增加一分可以提高“课堂讨论”0.132分。

经过三个学期的摸索,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课程考核计分办法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通过加大考核权重就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2)学生学习行为不同程度地存在功利性,突击看视频、“空转视频”、刷讨论数、刷访问数,甚至请人代看、代答、代刷等不同程度存在。

(3)任课教师任务繁重,设置的考核越多,教师的任务越重,特别是主观型“知识点测验”、主观型“章节作业”都需要教师在线批阅,如果没有及时批阅,会影响学生观看视频进度。有的时候教师批阅时学生未提交,等到学生提交时教师未上线,这种不同步也会耗费额外的时间。还有线上讨论答疑,也十分耗费教师的精力。

(4)平台运行、网络环境等都会影响学习效果。不明原因的反复认证不能登录,网络拥堵,观看不流畅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学习心情和效果。

4. 2016春季学期学情统计分析及检验

2016年春季学期,试行预布置讨论主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观看视频,有针对性地讨论,碰撞出新的讨论话题,线下搜集资料,开展小组讨论。确保课堂讨论紧扣中心,突出重点,同时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增加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课程考核仍然按照线下“课堂讨论”20%,“线上成绩”30%和“期末综合考试成绩”50%。其中线上成绩调整了“知识点测验”和“章节作业”的权重,观看视频调整为40%,知识点测验20%,章节作业30%,访问10%,线上讨论继续不计分。线上学习行为统计如表10。

2016春季学期学生观看视频平均时长略高于视频真实时间,最短的也接近全部视频的实际时长,离差率9.21%。这说明学生都看完了课程视频,部分学生可能是“反刍”的需要重复观看了部分章节视频,空转视频的情况明显减少。访问数统计平均136次,离差率36.15%,也比较接近真实情况,离差率偏高可能是由于学习习惯差异,有的同学倾向于零星学习,而有的同学喜欢集中时间学习。线上讨论基本延续了原来的状况,主要是一些学习兴趣较浓的同学在参与讨论,其它同学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参加线上讨论。知识点测验有所提高,平均增长2.13分,离差率进一步缩小,降低了4.4个百分点,反映出线上学习自觉性明显增强。章节作业也基本延续原来的趋势,而且杜绝了“白卷”现象。

(六)关注学习困难群体是翻转课堂的难点

实证分析表明,有些学生很努力地想通过视频理解相关知识点,通常表现为“反刍比”很高,花了很多时间观看视频,但是学习效果并不好,乐厥钡贾鹿劭词悠涤胱酆峡际猿杉ǚ聪蛳喙亍F涫担这部分学生正是课程学习的困难群体。如果任课教师不予以关注,他们就会成为翻转课堂教学的看客或者“低头族”。事实上,很多翻转课堂都容易演化为少数优秀学生的讲堂,对这部分优秀同学确实有丰厚的回报和意外的收获。他们不仅学到了课程知识,还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任课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需更多地关注困难群体,发现他们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要引导先进包容后进,做到享受优质教学“一个都不少”。

参考文献

[1] 黄雪娇,梁海青,赵可云.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现状述评:热点与趋势――基于CNKI文献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06):82-88.

[2] 郝林晓,折延东.翻转课堂理念及其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5(05):80-86.

[3] 秦炜炜.翻转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3(08):84-90.

[4] 陈明选,陈舒.围绕理解的翻转课堂设计及其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2014(12):63- 67.

[5] 黄阳,刘见阳,印培培,陈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100-106.

[6] 杨宁,林丽征,徐梦诗.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下的“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设计与实施[J].中国远程教育,2015(03):61-65.

[7] 吕晓娟.基于学生学习力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98-102.

[8] 潘国清.一种翻转课堂的螺旋模型及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84-91.

[9] 苏仰娜,黄映玲.基于交互式实验模拟软件的翻转课堂模式设计与应用――以“虚拟多媒体教学系统”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10):60-67.

[10] 刘永琪,胡凡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伦理省思[J].远程教育杂志,2015(06):78-84.

[11] 于洋,傅海伦,张艳丽.“翻转课堂”:信息技术下的“先学后教”[J].教学与管理,2015(30):111-114.

[12] 陈洋,胡凡刚,刘永琪,刘家良.翻转课堂引发的矛盾关系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6(02):71-76.

[13] 尹达.对“翻转课堂”的再认识[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02):64-67.

[14] 尹华东.对国内外翻转课堂热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民族教育研究,2016(01):25-30.

[15]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05):5-10.

[16] 田爱丽.“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成效的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06):86-94.

[17] ALAN NOVEMBER,BRIAN MULL Flipped learning:A response to five common criticisms [OL]March 26th,2012.http:///2012/03/26/flipped-learning-a-response-to-five-common-criticisms.

[18] 钟启泉.翻转课堂新境[N].中国教育报,2016-05-05(05).

[19] 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20.

[20] 刘健智,.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评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68-71.

第8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66

高中阶段的物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的物理知识的升华,同时又为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物理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阻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影响了学生物理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教师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本文首先对目前存在于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目前存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随着现代课堂教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涌现,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及时找出存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一)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新课改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广大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积极的提升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物理实验教学依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物理实验存在一定的懈怠心理,这就使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难以落到实处,既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成为影响学生的物理成绩提升的一个不良因素。

(二)物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强

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质的学科,因此与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同时很多物理定理都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摆脱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将一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的话,那么就能够很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目前部分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将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氛围不活跃,学生的学习激情难以被调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强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

(三)不注重通过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衡量人才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准。较之于人文学科而言,自然学科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高中物理教学并没有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使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而没有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起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难以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

物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生活能力。然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教师不能将生活中与物理知识相关的例子运用于教学中,而是单纯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物理教学仅仅停留在室内,不能有效拓展到课外,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

二、解决目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策略

对目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及时的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只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升,学生的物理水平也才能得到提升。

(一)对实验教学引起重视

新时期教师要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引起重视,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实验能力。为了提高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对实验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引导学生重视对实验的学习,为提高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思想基础。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且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技巧,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实验。学生在学习实验的过程中也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并在正确实验方法的引导下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有趣的课堂不仅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能够使学生收获更多知识,就物理实验教学而言,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还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第二,将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运用于课堂教学。第三,加强师生的互动。第四,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中,总之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教师需要积极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三)通过物理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知识的传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而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与人才发展的要求。物理作为一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学科,应该肩负起学科教学的任务,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耐心培养,而且需要教师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技巧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

第9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效率 有效性。

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能与物理、英语、美术、化学等综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并有一定的抽象性。虽说新课标中改变了原来的许多内容,明确的降低了许多知识的难度,甚至是有些知识内容书本明显有意回避了,但学生们普遍反映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几何学到四边形时,让许多同学不知如何下手,有些同学更是“谈数色变”。这一些现实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学生们智力问题所导致,从根上讲是由于学习的兴趣、情感、动力及意志等因素所造成的。其实这是由于平时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的,而这种有效性最根本的是教学的效果,即教学的有效知识量。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地纷纷掀起了课改热。这其中最关键是创建高效率的课堂,数学教育也不例外。数学教改不仅是数学知识简单的积累,更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数学能力,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为其他各方面共同提高提供保障。要实现个人这一目标,老师们应增加创建高效数学课堂的力度,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轻松而愉快的在数学课堂中度过。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必须认真抓好课堂教学,能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现就如何抓好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激发课堂学习数学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低效,甚至无效。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因素主要有:对新课标、教材、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把握。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教师必须全面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体现新的有效教育理念,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新课标课程。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对新教的内容认真全面的分析、安排,并且全方位了解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然后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因材施教,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轻快的掌握、快乐的学习。其次,设计好互动、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讨论,让学生多说,让学生自订、自解,然后老师点评、总结,从而有效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低效主要有几个方面:①课前预习方式和情境引入不合理;②教学活动设计死板、有局限性;③教学设计所提问题毫无意义;④课堂检测的练习无效;⑤课堂讨论无效。因此我们必须从热闹中平静后反思,理性认识课改,大胆、勇敢地面对,敢于挑战自我,真正做到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的根本就是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课堂中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还要多鼓励,多表扬,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在课堂中,提供每个人的参与机会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搞好课堂导入,创设好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建一个欢乐阳光的教学环境的前提,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爱好学习,把学习当作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教学实践表明,及时、有效地将社会信息和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引入课堂中,才能丰富和补充现行的教材内容。如学习科学计数法时,1纳米=10-9米,那么我们的课本3厘米厚相当于多少纳米呢?一根头发5微米又等于多少纳米,你们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吗?学生纷纷展开讨论,学习兴趣被激发,就这样引导学生在开放的学习中关注生活,了解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提高自我学习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意识,培养他们学习数学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就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真实效果。

2.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手解题能力,培养他们审题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关键是把知识应用到解题当中,及时反馈,看学生的掌握能力如何,为下次上课作准备。如在解应用题时,首先应让学生分清是行程问题还是工程问题或是一些浓度问题,再让他们分清这这问题中的一些相关公式,接着找出题目相关的数量关系,可结合原题让学生来质疑、解疑,搞清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再列出方程或方程组来求解。

三、设计好数学课堂讨论内容,有效的设问,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是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讲授过程,要想达到课堂的高潮,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学习知识的快乐,必须设计好讨论内容,通过小组间的互相讨论,然后通过小组中心发言人与老师进行课堂交流,以达到教学目的。这其中,讨论的主题要精心选取,主要是要能体现教学目标,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以及难易适中的内容。因此教师必须认真把握教材重、难点,把该节的核心问题全面安排到讨论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只要进入白热化阶段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在这其中老师设计的每一个提问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合理而有效,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掌握学生讨论的情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数学课堂需大量的学习、精练习,及时巩固提高。

第10篇

关键词:导学案 高中物理 高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180-01

将导学案教学方式应用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实现学生有“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的方向转变,显著的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那么,如何运用导学案例实现高中物理的高效课堂教学呢,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文所示。

1 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高中物理教师想要有效的开展导学案教学,首先应该创建正常、良好以及和谐的师生干洗,这样对于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同时也是每一个高中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运用新课程概念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引导者的身份,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必要时给予学生以帮助,然后以多样化、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性和热情,又能够与学生创建良好的关系。

2 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的目的在于导学,课堂作为导学的主要阵地,在进行导学案编制之前,应该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将学生能够自己学号能够解决和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分类,严禁采用“一把抓”的方式,这样编制的导学案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同样,编写的导学案不能太难,否则学生会如从下手,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能体现导学案的实际价值。高中物理教师编写的导学案应该包括以下环节:课前自主学习、疑难问题提问、课堂交流合作、课堂释疑导学、当堂反馈练习归纳与择疑、达标检测、拓展和延伸等。其中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导学案编写的关键,应该注意问题设计的情景化、循序渐进以及针对性,进而提高导学案编写的质量。

3 课前预习

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前应该将导学案讲解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完成教师对相关内容以及问题的预习,这是导学案教学方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最主要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课前预习,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以及目标,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提问,然后教师在预习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当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控制好时间,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质量。此外,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认真的做好记录,对于学生普遍不懂的内容,应该进行重点讲解,这样才能够引导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寻求答案。总之,通过课前预期,能够充分的发挥导学案教学方式的引导作用,同时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效的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4 课堂讨论

经过课前预习之后,学生们掌握了物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对于学生发现的问题再做思考和猜想,学生们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多的设想和问题,并将这些设想和问题提出来,教师将学生的设想和问题列出来,并进行整理和分类,由学生进行讨论列出共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讨论,能够明确课本上的难点知识和重点知识,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相互交流,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自己的结论。导学案教学方法在课堂讨论中的应用,能够充分的发挥学“动”、“说”、“听”等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教学主体地位,显著的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5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需要教师进行认真思考和细心琢磨,并采取一定的方法促使每一个环节能够尽可能的科学和合理,并重于实践,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物理教师应该全面的掌握课堂教学结构、新技术和新理论,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以教学协助者、引导者的身份,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探讨,保证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够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以及认识发展的规律,以此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优化教学方式,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学方法具有直接的关系,科学、合理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显著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的优化应该尊徐以下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表扬为主、批评和鼓励结合原则。

(3)作业练习的优化,高中物理作业布置应该采用联系实际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原则,布置有层次性的作业,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巩固。

(4)课后复习,想要让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比较理想,教师还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对于课后复习,教师应该给学生留足空间和实践,尽可能的让学生独立的完成课堂教学尼日欧诺个,并及时的进行交流、分析、讨论以及解答,这样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及时、全面的进行复习,达到课后复习的目标和任务,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又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

(5)导学案的回收,导学案的回收是导学案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最后环节,教师通过将导学案回收,并进行仔细的批阅,能够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共性问题,并进行及时、全面的解答,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牢固的掌握教学知识,对于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6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将导学案教学方法应用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交融,全面的的调动学生的视、听、动等多种器官,有效的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显著的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厚坤.新形势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使用导学案[J].数理化学习,2013(4):20.

第11篇

关键词 结构力学课程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3.060

1 翻转课堂提出

目前在我们的大学课堂上学生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玩手机的现象比较普遍。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授课方式单一,课堂授课成了老师讲解或者跟读事先准备好的PPT的过程;(2)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几乎是不变的,封闭的。例如有些课程教材已经换了好几版,但是教师的课件或教案还是几年前的,没有什么变化。表现在结构力学课堂上就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随着课程的深入,学习难度加大,学生课堂理解变得困难,因此缺课的同学不断增加。个人认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尚且容易,但是原理方法的应用就显得力不从心,提笔解题困难重重,做作业花费时间长,效率低。

让学生喜欢课堂,回到课堂,老师仅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严密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因为我们处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面对的是一群充满活力的21世纪新青年,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必须思考采纳好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首先,要改变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应该少讲、精讲,留出相当部分时间给学生思考、提问、讨论和练习。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补充一些教材以外的知识内容,把知识的原始出处、演变告诉学生,把日常生活、工程实际和最新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形成开放式知识体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加强和学生课后的联系与交流。翻转课堂就是适合这种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把对知识点的学习放在课后,学生分组通过录制好的视频学习。课堂上重点在于知识的运用分析,讨论和做作业上;是改变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的单调枯燥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结构力学课程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本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原则 ,笔者对所教的结构力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教学对象是水电专业大二学生,教材是清华大学编著的《结构力学I》第3版,课堂教学63学时。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课前视频学习、课堂讲授和课堂做作业三部分。

2.1 选择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理论知识,也要考虑学习方式,时间活动,应该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兴趣和能力让学生有所提高。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学生应该熟练掌握,但是难度不大,不需要在课堂上精讲的,可以在课堂上提一下的概念和原理等知识点提前录制成微视频;每个视频录制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组长负责组织学习,时间相对灵活,又利于讨论和监督,保证学习有序进行。每段视频后有与所学内容相关的问题需要思考,便于在课堂中进行交流讨论。

二是学生应该熟练掌握,并且有一定难度的是学习利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细讲、精讲的部分。需要通过具体例题讲解,重点讲授学生疑惑的部分,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打开学生思维。

三是学生应该熟练运用已有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部分。这部分通过课堂做作业来强化。把作业放在课堂上进行利于学生对所学的原理方法及时巩固和掌握,有问题可以及时讨论。注重培养训练学生驾驭基本原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发现,课堂完成作业比课后完成效率大大提高,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记忆持续时间更长。由于时间的限制,在课堂上做作业重点在于梳理出解题的思路,讨论多解的方法,书写作业过程可以放在课后完成。

2.2 一个教学单元的设计

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不是分裂开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翻转课堂就是改变现有传统教学过程的课前、课中学习顺序,即课前利用视频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而利用课中时间在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下学习运用视频中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大大提高了W习者的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老师和学生协同努力完成学习。老师要选择和制作好课前视频、充分备课为课中学习选择典型例题和制作课堂PPT课件,准备补充材料。学生则需要保证课前视频学习到位 。因此第一次课后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分成若干组。为之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课前视频学习和讨论做准备,组长对每次课前视频学习做好考勤,保证每个人都能完成学习,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便于课堂上进行讨论。以每次两节课连上,90分钟为一个时间单元,选5个章节以表格的形式给出一个学习单元的组织流程图,见表1。

需要提醒的是课前视频学习并不是每次课前都有,也不是每次课前仅学一个,有时可能是两个知识点,需要两个视频学习。例如结构几何组成分析中课前6个概念知识点学完后,课堂上仅用极少的时间供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老师做出解释和简单的提问就可以结束。在这种情况下课前需要学习两个视频,两知识点之间不需要进阶的练习,学起来也很容易,但仍然可以分阶段学习。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放在运用三个规则分析各种各样复杂几何体系上,这是我们的这一章的难点和重点内容。有时一个课前视频学习需要结合两次课堂练习才可完成,或者需要补充一些新内容,例如引入一些工程实际,历史背景,学科前沿等,课前就不安排视频学习。做作业30分钟也可以穿插在讲解完每个类型例题之后进行,不必要一定集中在最后完成。

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有力推进。也是保证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有课堂作业、中期论文、综合讨论课和期末考试4部分组成,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尤其是课堂讨论和课堂作业这一块的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应加大,降低期末成绩所占的比例。对学习的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3 教学效果评价

一个教学方法的的好坏,关键是学生的评价和认可度。也是教师改进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因此在课程结束时对教学效果在网上进行无记名投票调查,参与投票的人数65人。调查分两个方面:一是给出定量的评价问题,学生给分的形式,每题满分100;二是开放性问题提问,学生做出回答。

定量评价问题:(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合理使用各种教学手段,有启发性(98.3);(2)作业时间设置合理(98.8);(3)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上课出勤率高、学习投入量大(98.3);(4)该课程安排、考试方式合适(98.6)。

开放型问题:我对该授课形式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回答普遍认为:(1)上课气氛活跃,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能调节同学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和发言;(2)课上给时间写作业,课上交流与讨论很多,每一章上完了还会组织大家一起讨论,让结构力学也变得轻松起来;(3)老师上课课堂形式多样,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让人感觉不是为了讲课而讲课,很有吸引力,让人乐意去集中注意力听讲。

总体上说,结构力学翻转课堂模式设计比较合理,授课形式新颖,学生普遍认可,明显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提高了学习效率。

3 总结

从课前视频学习、课堂教学、课堂做作业三个环节看,学生对于这种课堂模式的认可度和完成效果评价较高。与传统课堂相比,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在传统课堂下,教师讲授力求完整详尽,学生没有发挥余地,趋向被动接受。在翻转课堂下,把一些易懂的概念和原理放在课前视频学习,课堂上老师只讲重点难点内容,讲授学(下转第130页)(上接第128页)生疑惑的部分,可以留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的空间,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增加生生、师生互动交流。在传统课堂下,教师讲授后学生各自学习,缺乏交流,学习难度大,兴趣不高,翻转课堂下,把互动交流放到课堂上,学习环境好,对于问题来相互协作共同解答。学生在讨论中锻炼表达能力,学会借鉴他人。

(3)提高了做作业的效率。在传统课堂下,教师讲授后学生各自做作业,比较枯燥,碰到问题不易解决,容易受挫。翻转课堂模式下,把题目思路梳理放到课堂上,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惑,老师只是点拨和引导,作业书写过程利用课后很少的时间就可完成。

综上所述,基于结构力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出发点是调动学生的学习e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让出部分时间,交给学生掌控,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这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也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其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也为进一步实现网络视频课程、大学慕课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2] 李媛.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大学课堂教学刍议[J].科学导报,2014(16):79.

第12篇

一、分析目前我国数学课堂管理的状况

1.课堂气氛差,缺少学生的讨论从近几年对我国高中数学课堂调查来看,高中数学的课堂普遍都是死气沉沉,常常见到的一种状况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和学生之间不进行任何的交流沟通,学生之间也不进行讨论,这就导致学生的兴趣下降,学生听课效率差,课堂效率很低。

2.课堂时间紧,任务重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老师一般都是满节课的讲,不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空间,而且有时为了赶上教学的进度,一节课讲的内容都是两三节课的内容,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还有很高的要求,很显然这种教学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及时地消化吸收,就会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的效率就会下降。

3.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不新颖,无创意传统的教学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不新颖,无创意,就导致了高中数学课堂的枯燥无味,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在传授知识,对学生其他方面没有一点的培养,把学生看成学习的机器,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4.只注重理论教学,不重视实践高中的一些数学老师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材展开的,不联系实际生活,不进行实践教学。老师应该注重一点,学习的理论知识如果不参与实践就没有一点意义,只有将知识与实践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与社会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还要注重实践教学,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有效管理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在高中数学课堂的管理上,首先应该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制定有效的课堂管理制度。同时,老师还要提高自身的教学修养、自身的专业水平,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老师还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其次,老师应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和学生交流沟通,才能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发散学生的思维,大大地提高高中数学的课堂效率。最后,老师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中的数学课堂上,老师要采用科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结语

课堂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高效的课堂管理模式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这门课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思维比较强的学科,是比较枯燥无味的,这就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数学的学习充满热情、激情,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才能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范美林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