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2: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咨询中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13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下文简称《精神卫生法》)正式施行,目前已引起医疗、法律、教育等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其中,在“被精神病”问题、心理咨询工作等方面存在争议。本文旨在探讨该法对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产生的影响,以期为未来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一、《精神卫生法》对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开展的积极影响
相对于国外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我国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开展较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指导思想、心理咨询模式、朋辈咨询等尚处于初级阶段,部分制度尚不完善,《精神卫生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完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制度和软、硬件建设,并能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1.促进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教师专业化建设。《精神卫生法》第23条第1款“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提高业务素质,遵守执业规范,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第67条第2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进行上岗前和在岗培训,应当有精神卫生的内容,并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从法律层面明确心理咨询人员需提高专业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和心理咨询教师提高个人素质的积极性。同时,《精神卫生法》第11条第2款“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精神卫生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现代医学、我国传统医学、心理学,提高精神障碍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科学技术水平”,间接要求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从业人员为医学、心理学背景[1],为避免外行管理心理咨询中心或从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
2.促进精神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精神卫生法》第22条“国家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开展精神卫生公益性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引导公众关注心理健康,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从法律层面支持相关宣传工作。因为长期精神心理卫生宣传工作的缺失,社会对精神心理问题存在偏见,对心理健康工作存在一定误解,例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来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精神心理卫生知识,部分咨询内容甚至十分可笑,如长期失眠是否会导致精神分裂症。而高校心理健康宣传工作相对于一般性心理咨询略显滞后,《精神卫生法》为相关宣传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
二、《精神卫生法》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精神卫生法》第23条第2款“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第76条第2款,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不得在医疗机构以外开展心理治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高校心理咨询工作除开展一般发展性咨询,针对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来访学生提供支持、疏导、解释、建议、一般性心理健康教育等咨询方案外,还承担部分心理疾病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如神经衰弱学生辅心理治疗工作、配合药物治疗的中度强迫症学生心理干预工作、返校复学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学生的社会康复训练及情绪调节、伴有轻度抑郁情绪来访学生的认知治疗等,这些工作难以单纯依赖心理咨询完成,或多或少需要心理治疗技术。而《精神卫生法》不允许心理咨询人员从事心理治疗工作,使这些迫切需要得到心理治疗帮助的学生无法从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获得相应的心理援助。而心理治疗人员不得在医疗机构以外开展心理治疗工作,这一规定使高校无法通过聘请心理治疗人员进入高校对相关学生进行心理治疗。而综合医院心理卫生门诊、精神专科医院心理卫生科同样因为相关费用、社会偏见等原因使需要心理治疗的学生望而生畏。因此,如何针对这些学生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值得关注。同样,针对高校突发危机性事件处理方面存在一定限制,如目睹同学自杀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精神卫生法》第16条第2款规定,“发生自然灾害、意外伤害、公共安全事件等可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事件,学校应当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在危机干预中不可避免会采用暴露疗法等心理治疗技术,而《精神卫生法》不允许心理咨询人员进行相关心理干预,而外请相关专家或组织相关学生去医院进行心理治疗则有可能错过干预的黄金时间。因此,在《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后,如何在不违反该法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援助,值得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认真探讨。
2.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精神疾病学生的处理。《精神卫生法》第30条:“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针对高校学生突发精神疾病,一般处理方案为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初步评估,如有疑似精神障碍的可能则与其家长(监护人)联系,寻求其配合,在尽可能不耽误学业的情况下去相关医院检查、入院治疗,根据具体情况休学治疗或坚持服药完成学业。《精神卫生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被精神病”的出现,但对于高校中部分疑似精神障碍但未出现伤人、自伤或可能性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难以采取相应措施。例如轻、中度躁狂、偏执性精神障碍、存在评论性幻听、关系妄想但无伤人、自伤倾向的精神分裂症,患有上述类似精神心理疾病的学生缺乏自知力,不可能自行去精神专科医院治疗,而由于社会偏见,即使将相关状况告知家长,其家长也存在不配合的可能性。同时,因上述精神心理症状未必会导致恶性后果,根据《精神卫生法》又不能强制入院诊断、治疗,很有可能使患有类似精神障碍的学生耽误治疗、影响学业,甚至有可能成为校园不稳定因素。因此,如何处理不存在伤人、自伤可能性的精神障碍学生,值得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进一步探讨。
3.部分人格障碍学生难以处理。人格障碍是高校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相关调查结果表明,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大约在2%~10%[2]。高校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此外,也存在边缘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等有伤人、自伤可能性的人格障碍。目前,尚无人格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案,比较肯定的方法为心理治疗和教育训练,如针对回避型人格障碍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予以调整认知。高校中人格障碍的学生多数不会前往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心理卫生门诊,多数在遇到相应不适情况下来咨询中心求助,通过相应的心理咨询或治疗调整情绪和认知,并制定适宜的干预方案。而目前的《精神卫生法》不允许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治疗,使高校对于人格障碍的学生缺乏合理的干预手段。
三、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适宜的对策
1.组织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及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精神卫生法》,理解相应的文件精神,掌握精髓,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精神卫生法》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要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各个层次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需要时刻关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个人基本需要是否满足有不同的个人标准,那么在一定时期内这些需要是否满足要及时监控,否则就会出现问题,进而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在高校中,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对学生自我实现非常重要。
(一)各个班级设置心理委员
在高校内,每个班级都设置心理委员作为班干部的一员,心理委员作为班级心理动态的观察员,平时多关注那些有心理问题或者一段时间内,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及时与相关辅导员教师反馈班级心理动态。同时各个班级心理委员要定期以文本的形式,上交一份班级最近一个月的心理动态发展状况,让相关辅导员、心理教师了解学生最近的心理状态,为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二)成立心理宣传社团
在高校中,社团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学生组织,通过学生社团举办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会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
(三)成立心理朋辈导师队伍
在高校中,从高年级学生中,选出一批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以及有心理学学习背景的学生组成心理朋辈导师队伍,为低年级的学习解决心理困惑,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生活,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去关心指导低年级的学生,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及时以师兄师姐的身份去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
二、多渠道开展心理咨询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中,各个层次需要的满足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低级层次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才会出现高级的需要,而低级需要是否满足会因人而异。所以是否能够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是否使每一个人都能自我实现,为他们提供自我实现的环境,就需要去关注每一个人的需要,特别是基本的心理需要,所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及时关注个人的需要,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及时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心理帮扶。
(一)个体面对面心理咨询
对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个体心理咨询,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帮助其走出心理阴影。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追踪关注,这样能更大化地提高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二)开展网络咨询服务
在高校内,设立专门心理咨询的电子邮箱、网络QQ等,为学生咨询开辟新的渠道。有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或者对心理咨询有一定排斥,当出现问题时又不好意思到心理咨询中心,而又急切需要心理辅导,那么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聊天的方式帮助其走出心理困惑。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积极性。
(三)开展信箱咨询
在各系部、各个宿舍楼区设置心理信箱,通过信件的方式把困扰自己的问题传递给心理咨询中心,对大家都急切关注的问题,心理咨询中心会通过团体辅导、开展相关活动讲座等形式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三、培养高校优秀心理咨询团队的专业素养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决定了国家栋梁的未来。很多学术很强的学生心理却存在一定问题。只有从各个层次满足学生基本生理心理需要,那么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他们的能力,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仅通过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在有问题时可以获得及时的帮助。高校中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数量是有限的,如何满足广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需求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定期安排心理教师参加专业培训
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心理咨询教师应该主动积极地去参加各种心理咨询技术的培训。高校为心理教师提供再进修,外出学习的条件,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各种会议与培训,掌握最新的心理咨询技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高校加强对学生心理咨询团的培养
为了满足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需求,高校可以在心理委员、心理社团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中选拔出一批优秀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技术的培训,作为学校的学生组织心理咨询团。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这些咨询团的学生可以及时给予帮助,如果无法解决再转到心理咨询中心来,这样学生可以更及时地得到心理帮助。
四、加大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建设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出合适的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每个高校的主要任务。从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我们就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学校中,感受到安全和尊重,感受到和谐健康的校园,那么心理健康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关注。
(一)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
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也有待提高,很多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而是挂靠在某一个部门,做心理辅导的教师更多是兼职或者兼任,并没有一定的专业资格。在所有高校中都应推行设置专门的机构,专门负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批出专款经费,提高心理教师咨询水平,鼓励心理教师进修学习,为教师职业生涯提供人力物力支持。
(二)学生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
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延伸教育课程可根据学生情况和需要分布在不同学期开设。
(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
摘 要:心理咨询中大学生对是否要咨询以及咨询过程中和咨询后的影响的认知是一个渐进过程。在决策过程中学生要考虑诸多因素,
>> 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36例小学生来访者就诊状况分析 心理咨询门诊青少年来访者父母养育方式与个性特征的相关分析 精神病医院心理咨询来访者的心理状态调查 来访者适应不良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来访者对心理咨询或治疗师的伦理行为评价 心理咨询中来访大学生的阻抗与应对 心理咨询师/治疗师与来访者对职业伦理的态度比较 心理咨询中心来访者对神经症知信行的定性研究 NLP教练技术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分析 “来访者中心”理论对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留言分析 大学生心理咨询个案分析 分析心理治疗的来访者满意度评价与叙事分析 浅析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论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生心理咨询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需求分析及应对 影响大学生心理咨询开展的三大因素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http:///view/26400.htm
{6}夏斌,陈道富.中国金融战略:2020.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第19页
参考文献:
1.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山东济南 250100)
(责编:若佳)
关键词:高校 心理咨询室 建设
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们正处在恋爱、求学、择业等人生的关键时期, 面对的矛盾多,内心冲突大,情绪波动也大,加上心理调节能力还不完善,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已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代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重大课题[1] ,咨询室建设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当前的背景下,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研究,突出硬件建设与软件运用相结合,即围绕心理咨询各功能室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心理咨询室运行以及组织机制建设等内容,探索建设更科学、更规范、更高效率的心理咨询室,从而增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硬件基础建设
硬件基础建设从开展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便于开展专业性强、效率高的心理咨询中心。主要包括:预约等候室、个体咨询室、心理测评室、团体辅导室、心理宣泄室、沙盘治疗室。高校心理咨询室的位置应偏离办公中心及嘈杂区,设在便于学生访问,安静,并有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各功能室集中一处,并各自有单独的出入口。
(一)预约等候室建设
预约等候室为来访学生登记、预约咨询的场所,面积15平米左右,墙上挂心理咨询范围、心理咨询师守则、来访者须知、咨询师个人介绍、配备资料柜、饮水设备、电脑、电话、办公桌椅、沙发和各种心理学书籍及心理杂志。室内温馨舒适、自然大方。
(二)个体咨询室建设
个体咨询室为学生个体咨询的场所,面积15平方米左右。室内配两张舒适可旋转咨询靠椅,成60度或90度摆放,中间摆放茶几,旁边摆放可以调节明暗的灯;还可配一张舒适的贵妃躺椅,进行放松训练和催眠治疗;配面巾纸、录音笔;安装观察摄影设备或安装单向可视玻璃墙壁;室内放些绿色植物、鲜花等,在墙上挂山水风景画。室内能让学生感觉亲切、放松,恬静,优雅且充满生机。有条件的学校最好专门设一间抑郁型患者咨询室,针对抑郁型患者诊疗室色彩设计以暖色为主[2] 主要是红色,因为红色使内分泌活动发生变化,让人感到温暖、力量和希望,有助于消除病人的忧郁、苦闷等不良情绪。
(三)、团体辅导室建设
团体辅导室用于团体的心理游戏、团体辅导,心理教学及个案讨论。面积不少于50平米。室内配置投影仪、可移动桌椅、座垫、多媒体设备、隐藏式黑板、上半墙壁安装单面镜子。墙上挂些风景画图,室内布置轻松活泼,明亮整洁,通风采光好,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有利于开展团体活动。
(四)、心理测评室
心理测评室是给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评估学习能力、专业兴趣的地方,并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素材。心理测评室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上,安静通风,采光好,保密性强,挂淡雅的窗帘,给人温馨、和谐、平静的感觉。室内配备电脑、打印机、带锁档案柜,安装标准化的专业测试软件,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水平、人格、能力、职业倾向、人际交往测验等多种心理测量量表,有条件的学校配备心理学专用仪器,进行心理特质的检测及训练,也可用于实验研究[4]。
(五)、心理宣泄室的建设
创建心理宣泄室重在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合理宣泄情绪,而不仅仅是依靠击打单一途径来发泄情绪。心理宣泄室面积30平方米左右,铺木地板,墙壁软包,隔音效果好、安全,室内配有宣泄抱枕、宣泄人、沙袋、手套,并配音乐治疗放松椅,安装涂鸦墙,涂鸦供来访者书写自己的心情及体会。在宣泄室学生们可以通过击打、听音乐、涂鸦等方式消除心理压力,发泄不良情绪。作为打击宣泄疗法,要有针对性,并按一定程序操作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六)沙盘治疗室
沙盘疗法给予学生更多的是非言语性的,在象征层面的支持,通过深入学生的无意识,释放内在情绪,对有自闭症、恐怖症、社交困惑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针对性辅导。沙盘治疗室也可为集体辅导,提升学生自信心,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团队凝聚力。因此,沙盘治疗室室内物品宜简单、整洁;温馨、亲切,色彩温和,使来访者的情绪平静、轻松,精力集中,营造一个自由和安全温馨的氛围。
二、软件建设
高校心理咨询室的软件建设是长期经验积累与实践摸索的结果,并逐渐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软件建设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专业队伍的建设、心理咨询室运行、危机干预体系建设、心理健康组织机制建设。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教学工作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纳入教学计划,面向全校新生开设公共必修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体验领悟、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系统学习,树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优化心理品质,渐臻自我实现。并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心理咨询、心理社团活动中去,使课堂教学和课外心理咨询能相得益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一、开展班级心理保健员的必要性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学生数量大,问题多,而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却相对不足,甚至有部分高校并未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方面教师,而由其他教师兼任,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需求。此外,专业教师在心理健康工作方面更多的是关注问题学生或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宣传,而对于全体在校生是否存在潜在的心理问题、应激事件甚至人格偏离则无能为力。而班级心理保健员则可以在这方面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帮助,通过定期的工作汇报可以让相关教师掌握班级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某些职业生涯规划、考试、考研等问题,高年级的心理保健员显然比心理健康教师更理解求助者的心情,这种同辈之间的咨询效果更好。因此,健全的心理保健员制度对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合格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班级心理保健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1.专业水平有限,对于某些深层次的问题无法识别、处理。
设立班级心理保健员的目的是帮助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了解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协助解决某些心理问题,但心理保健员只是一名普通的班干,在专业水平和经验上无法与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相比,即使是比较宽泛的要求对于非专业且精力有限的心理保健员来说也是难以达到的。
2.培训问题。
相对干心理保健员的工作职责、要求,所进行的培训则略显不足。如绝大多数高校对心理保健员的培训时间约40―80学时,内容涵盖心理咨询基本技术、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基本技能、危机干预、职业生涯规划等理论内容。虽然内容比较垒面,但限于心理保健员自身经历和理解能力,内容还是略显单薄,加上心理咨询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技术,缺乏必要的实习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3.部分同学对心理保健员存在误解。
限于实际情况,很多同学对心理咨询的看法等同于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而这种观点对干班级心理保健员开展工作十分不利,甚至会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到来负面影响。
4.心理保健员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部分高校仅设立心理班级员职位,相应管理、激励制度却略显滞后,也缺乏督导机制,对于优秀的心理保健员缺乏奖励,无法激起心理保健员工作积极性,加上同学中存在误解,使很多心理保健员自身不愿过多开展工作。
三、改进心理保健员工作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对高校班级心理保健员更好的开展工作提出以下对策:
1.增强心理保健员培训的针对性。
班级心理保健员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大学生心理问题非常繁杂,心理保健员不可能对每一类心理问题都能了解。因此,在培训方面应该倾向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学业问题、职业生涯规划、网络成瘾、酗酒、恋爱、人际交往等方面,对于心理疾病方面,侧重于强迫症、抑郁症等常见或危害较大的心理疾病。也可以针对班级出现特定的心理问题开展一对一的临时培训,但切忌大而全的培训,以保证心理保健员工作开展的针对性,进而达到维护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2.心理保健员的实践。
缺乏心理健康工作实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心理保健员的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保健员实践培训有益于心理保健员工作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可以在心理咨询中心适当安排一定的实践咨询工作。如QQ咨询、e-mail或电话热线,也可以挑选职业生涯规划、人际交往的求助者,在向求助者交代清楚的前提下安排心理保健员进行朋辈咨询。这样既可以使心理保健员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又可以缓解心理健康教师师资不足。相关教师要定期对心理保健员进行心理督导,组织心理保健员进行经验交流。此外,也可以组织心理保健员进行现场心理测验、心理网站网页更新、情景剧大赛、心理影片展播等活动,以提高心理保健员管理、组织能力。
3.改革心理保健员的选举。
多数高校的班级心理保健员均为班主任、辅导员指定或者类似于其它班干的竞选。笔者认为,心理保健员职责特殊,不能用传统的产生方式。可以采用班级选举“人缘最好、朋友最多”的同学担任。这样开展心理工作相对较顺利。此外对于选择的心理保健员要进行心理测试,对于部分心理问题没有解决或存在人格偏离的同学不适宜担任在心理上助人的工作。
4.明确心理保健员职责。
心理保健员的工作职责是定期汇报班级心理状况并适当开展心理活动或在一定程度上对班级问题学生排查,必要时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但毕竟他们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因此不能开展系统的心理治疗,同时要遵循保密原则,避免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再次受到伤害。同样,也不能让他们承担超出个人能力的职责,如监护有自杀倾向的同学或对精神疾病的鉴定,对于上述问题,心理保健员发现后应及时上报,由专业人员处理。
5.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提高心理保健员工作积极性。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 模式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建构
教育环境的改变对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影响,新媒体环境的到来也对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组成部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也要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之上增加新媒体元素,这样才能体现出当前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时展的趋势,真正影响到素质教育活动。
(一)大一新生:以角色适应为主的发晨性心理素质培养大一新生初入大学校园,要经历一系列的适应活动和体验活动
因此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要以角色适应为核心,以发展性心理培养为方向,遵循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结构的特殊性进行开展。对大一新生的培养应着重于发展性心理培养,即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发展性观念,引导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和生活,抓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因此在大一阶段就应该对新生进行新媒体环境方面的认知教育,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大二、三学生:以学习和人际交往为主的实践性心理素质培养
经历了新生适应的阶段之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大多会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专业课的学习和人际交往方面。根据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经验和高校学生对专业认同度的问卷调查发现,有部分大学生会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专业不认同的心理态度,继而出现学习倦怠和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这个阶段的大学生也都会选择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因为性格和个性的不同而产生诸多困扰。新媒体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所呈现的问题也朝着更复杂的方向发展,网络炫富、“有钱人我们做朋友吧”等现状无不刺激着大学生的神经,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观和感情观。
同时,大部分高校都会选择在三年级阶段进行社会实践和实习等活动项目,用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并没有将作用发挥到最佳。
(三)大四毕业生:以人生规划和克服不良心理为主的社会性心理素质
大四阶段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这~重大问题,大学生心理在这个阶段呈现波动大、极敏感的特点,因此这一阶段也是大学生自杀行为高发的阶段。由于在我国教育工作中对生命教育的缺位,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并不深刻,受挫能力较低,在困难面前常常表现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态度去对待。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保障机制
大学生心理素质创新模式是以全体大学生为主体,以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进行构建的,从新媒体环境下以角色适应为主的发展性心理素质培养到以学习和人际交往为主的实践性心理素质培养,再到以人生规划和克服不良心理为主的社会性心理素质培养,这三条培养模式不仅对大学生的认知、个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四种主要力量(即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学专业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学生自组织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人力资源层面
(1)强化高校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加大师资队伍的投入力度。虽然心理素质教育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提出了,但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对象一直将重点放在中小学生身上,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关注度不够。
(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队伍。国外的心理健康模式与国内模式的不同表现在心理维护的人员组成方面。国内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高校教师或者辅导员,很少利用到社会中的人力资源,不得不说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二)主阵地建设层面
优化心理咨询中心职能,发挥心理咨询主阵地作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从建立之初就定位为心理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众多学者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心理咨询中心的主阵地作用。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当他们出现了心理问题时,第一时间并没有考虑去向心理咨询中心求助,这就说明心理咨询中心的职能出现了缺位,没有发挥本该具有的功效。不同性质、不同层次高校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素质,心理咨询中心也不能只是局限于旧的案例去解读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状况。除了建立大学生的心理数据库,心理咨询中心还应该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改革中发挥其主阵地的关键作用。从国外的学校变更模式不难看出,学校规范和学校规则如果不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就应该对其进行变更。而学校规范和学校规则是否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特征,所以最有资格对学校的规定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专业人员建设层面
提高心理学专业教师和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新媒体操作能力,树立助人自助的教育理念。大学生对于心理学课程的感觉往往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那是因为学校的心理学课程同大学生心目中的心理学相差甚远的缘故。国内的教材教法模式就是根据这一方面进行的改革,所以教学要改革,教材就要改革,教材的改革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并不期望从心理学课程中学到宏观的理论体系,而是希望通过心理学课程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国外的传统临床模式就对我国的心理学课程改革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一、引言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过渡时期,在人的一生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可能导致的一些后果,然后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且相关部门协助落实,这样有助于减少高中生在面临突发状况时想不开做的一些事情,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及当今社会的和谐有着很深远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标准定义
①具有充分的适应力;②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③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④不脱离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⑨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2.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①智力正常。②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③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④有和谐的人际关系。⑤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⑥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⑦有心理自控能力。⑧有健全的个性特征。⑨有自信心。⑩有心理耐受力。
三、数据分析和结论
本次调查共发放400份问卷,其中收回有效问卷341份,其中参与调查的人男生170人,女生171人;高一129人,高二64人,高三148人。
1.单项分析
1.1适应现在的学校生活的人占83.9%,不适应的人占16.1%。
1.2学习压力过大的占16.4%,过小的占4.1%,还可以的占76.5%,无压力的占2.9%。对于压力的来源,9.4%的人来源于老师,10.9%的人来源于家长,59.5%的人来源于自己,17.3%的人来自于同学,2.9%的人无压力,所以无压力来源。由此可以看出,过多的人压力来源于自己。
1.3对于睡眠质量,26.7%的人刚躺下就能睡着,62.2%的人躺下20分钟左右能睡着,11.1%的人经常失眠。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的总体睡眠质量还可以。
1.4 61.6%的人认为学校有必要设立心理咨询中心,7.6%的人认为没有必要,30.8%的人认为无所谓。其中42.8%的人希望面对面交谈,10.6%的人希望以书信的方式,21.7%的人希望通过电话、网络的方式,还有24.9%的人认为什么方式都可以。大多数人认为学校是有必要设立心理咨询中心的,且大多数人倾向于面对面交谈。
1.5一天中的心情,49%的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好心情,5.3%的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坏心情,45.7%的人心情有时好有时坏。其中52.5%的人通过自我放松来调整心情,23.2%的人通过与同学、朋友交谈来调整心情,2.3%的人通过与家长、老师交谈来调整心情,22%的人通过其他方式来调整心情。分析得出,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坏心情的人比较少,但通过自我放松的人过多,而自我放松的结果存在一定的不可预见性,所以学校及家长方面应多关心学生,多与学生交流,若发现学生心情不太好时,用一些方式如转移注意力等来调节学生的情绪。
2.就性别与各项数据之间的关系
2.1男生不适应现在的学校生活的人数比女生稍多一点。
2.2男生压力过大,过小以及无压力的人数均高于女生。对于压力来源,男生女生大部分压力来源于自己,但相比较而言,女生的压力来源于自己的较男生要多,来源于家长的较男生要少。
2.3男生的睡眠质量次于女生,其失眠人数多于女生。
2.4女生相比男生而言,近一个月内受家里环境干扰次数多,考试前紧张次数也多。
2.5就与家长谈心次数,男生不谈的人高于女生,但根据次数来说,男生谈心次数总体低于女生。
2.6相比男生而言,更多的女生认为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中心有必要,对于希望以什么方式去心理咨询中心交谈,男女生大多都倾向于面对面交谈,但倾向于书信交谈的女生明显多于男生。
2.7对于知心朋友数量,男生拥有的知心朋友数量高于女生。
2.8对于一天的心情,女生心情较男生更多变一些,在调整心情的方法上,男女生大都选用自我放松的方法,男生选用这一方法的人明显多于女生,而女生选用与同学、朋友交谈的方法来调整心情的人数又明显多于男生,至于与家长、老师交流这一方法,男生无一人选用,女生仅有8人选用。
由以上分析得出: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次于女生,尤其在压力大小与睡眠质量方面,学校及家长也应在这些方面加强对男生的纾解,多与男生沟通交流。而对于女生,因其易受干扰,易紧张,所以应培养女生尽快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3.就年级与各项数据的关系
3.1不适应现在的学校生活的高一学生占总高一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高二、高三学生。
3.2就学习压力而言,压力过大、过小以及无压力的高三学生比例明显高于高一、高二学生。对于压力来源,来源于老师的高一、高二学生比例高于高三学生,来源于家长的高一学生比例高于高二、高三学生,来源于自己的高二、高三学生比例高于高一学生,来源于同学的高一、高二学生比例高于高三学生。
3.3高二学生的睡眠质量略次于高三,但高二、高三学生总体睡眠质量次于高一学生。
3.4对于学校有没有必要设立心理咨询中心,认为有必要的高三学生比例明显低于高一、高二学生。对于希望咨询的方式,选择面对面交谈的高一、高二、高三学生比例基本无差异,选择书信这一方式的高三学生比例明显低于高一高二学生,选择电话或者网络这一方式的高二学生比例明显低于高一、高三学生,而选择随便的高二学生比例最高,高三学生次之。
3.5对于一天的心情,高一大部分都是好心情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高二、高三学生,而高二、高三学生心情相对高一学生比较多变。对于调整心情的方式,选择自我放松的高一、高三学生比例高于高二学生比例,选择与同学、朋友交谈的高一、高二学生比例高于高三学生比例,选择与家长、老师交谈的高三学生比例略高于高一、高二学生比例,选择其它方式的高三学生比例最高,高二次之。
3.6对于考试紧张次数,每次都会紧张以及从来不会紧张的高三学生比例高于高一、高二的学生,高一学生大型考试会紧张的比例高于高二、高三学生,而个别几次会紧张的高二学生比例明显高于高一、高三学生。
3.7高三学生近一个月内受家庭环境干扰的比例明显高于高一、高二学生。
3.8对于知心朋友数量,高三学生所拥有的知心朋友数量按比例来说,总体低于高一、高二学生。
由以上分析得出:高三同学由于即将高考,所以压力相比高一、高二学生不正常,但对于考试的紧张次数,高三学生由于经历过很多次所以已基本习惯。而高一学生由于刚踏入高中校园所以略不适应,高二学生由于踏入了高中的分水岭,成绩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在一些选项方面,心理健康状况有些不乐观。
结论
1.高三同学由于即将高考,所以压力相比高一、高二学生不正常,但因为考试次数多,所以经历考试时紧张次数少于高一高二学生。而高一学生由于刚踏入高中校园所以略不适应,高二学生刚刚进入了高中的分水岭,成绩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在一些选项方面,心理健康状况有些不乐观。
2.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次于女生,尤其在压力大小与睡眠质量方面。学校及家长也应在这些方面加强对男生的纾解,多与男生沟通交流。而对于女生,因其易受干扰,易紧张,所以应培养女生尽快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3.压力过大会使学生难以适应学校生活。对此,学校应注意,对于这类学生,老师与他交谈时要控制说话的态度、语气,在学习生活方面应适当的放宽限制。
4.压力过大、过小以及无压力的人睡眠质量都次于压力还可以的人。对此,家长应注意,如果学生已经有很大压力了,就要注意压力的纾解,尤其是学生回到家后不应一味的施加压力;如果没有压力或压力过小,可以通过一些合理的方式施加压力,但也要控制力度。
5.跟家长谈心,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所以,家长每月应抽出一些时间,跟学生谈谈心,适当的缓解学生的压力。
一、高校心理辅导教师双重身份的由来
本文中,双重身份是指在学生眼中,心理辅导教师既是心理咨询师又是教师。高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双重身份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源于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产生时的背景。
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一些学生工作人员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感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局限性,因此开始探索大学生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1]。心理咨询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方向。因此,从一开始,高校心理咨询与学生工作就紧密相连。起初,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基本上就是从事思政教育的老师或者辅导员。这部分导致了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心理咨询工作机构隶属于党委学工部,心理辅导教师属思政教师编制。
(二)源于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化发展的背景。
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化发展起步较晚。2001年,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才首次出现在《中国职业大典》,同时,国家劳动部门推出试行标准。2002年,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项目启动。2005年,国家出台正式标准,对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培训与资格认证提出严格要求,专业化进程才全面开始[2]。即便是这样,社会对心理咨询还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对于心理咨询的专业化还没有能够真正地认同,似乎谁读了一点心理学就可以做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尚不能像医生一样得到专业上的尊重和独立。在高校中的表现是,心理辅导教师可能身兼数职,如团委老师、辅导员等。
二、高校心理辅导教师双重身份的利弊分析
心理辅导教师的双重身份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就笔者在工作实践中的体会是,来访的大多数学生对教师有天然的信任感,他们愿意向老师倾诉心事。另外,当碰到危机个案,如可能涉及到学生自身安全或者他人安全时,心理辅导教师能够快速有效地启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网络,联系到辅导员、家长和学校领导。这比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危机干预上更有所作为。
虽然有上述好处,但是心理辅导教师的双重身份终究有其弊端。
(一)双重身份导致角色混乱,不利于咨询师自身专业认同。
从人员编制和工作方式看,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因大多数隶属于党委学工部,因此心理辅导教师更像机关干部,他们常需要每天按时上班并参与部分行政工作,如监考、参与校园稳定工作等。另外,由于编制或其他原因,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还有部分辅导员或任课教师作为兼职心理咨询师承担着心理咨询工作。有研究者对部分高校心理咨询师进行访谈后发现,咨询师常常对自己以什么角色工作和发展产生困扰。比如,高校心理咨询师会有这样的体会:“我们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其实很多,办公室的,全校性的教育,还有一些行政任务,包括自己更个人的,有时候处理不好会很混乱,觉得很累”、“在这个框架里,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规范的专业方向发展,但是有很多限制,我们被要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我们所理解的,所希望的专业工作有很大的出入。”[3]在这样的情况下,心理咨询师缺乏专业认同,从事咨询工作的热情与执着会逐渐淡化。
(二)双重身份导致双重关系,影响咨访关系和咨询效果。
心理辅导教师的双重身份必然会导致咨询中双重关系的发生,即既存在咨访关系又有师生关系。鉴于双重关系可能带来的弊端,在专业心理咨询领域,对双重关系虽然并没有绝对禁止和否认,但加强了管理和说明,如美国心理学会伦理守则规定“心理学家应该避免进入到双重关系中去”[4]。建立双重关系到底会有哪些不利影响呢?虽然上文提到,来访的学生对咨询教师较有信任感,但这种教师身份却把更大多数的学生拒之门外。有些学生前来咨询时,会谨慎地询问是否会将情况汇报给辅导员或记入学校档案。所以,从学生角度讲,心理辅导教师的教师角色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防御,无法深入进行面谈,从而影响咨询效果。从心理辅导教师的角度来讲,作为学校教师,特别是作为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的辅导员,他们身负管理、教育的责任,在具体工作中有可能有意或无意地站在学校和教师的立场上认识和思考问题,无法真正站在来访学生的角度达到心理学意义上的共情。这些都会对咨询效果产生负作用。
三、学校心理咨询中双重身份的处理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工作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以为,提升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性是最为重要的工作,而尴尬的双重身份是影响其专业化发展的一个瓶颈,必须要有一定的对策。
(一)借鉴日本的咨询师派遣模式。
日本从1995年开始实施学校心理咨询师的派遣制度。临床心理咨询师受当地教育局和当地的临床心理学会的联合派遣,进入被指定的学校开展工作,一般一年度调整一次。每个临床心理咨询师在1-2所学校工作,一般每周一天,计8小时。他们和所工作的学校没有人事和经济上的关系,待遇直接由教育局负责,业务学习提高和督导等由临床心理学会负责[5]。这一模式的优势是心理咨询师专业化水准比较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比较容易赢得学生的信任等。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这一模式只能说是理想中的模式,在我国实施起来较有难度。
(二)心理咨询中心成为直属机构。
心理咨询中心成为直属机构是指中心作为学校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机构,直接隶属于分管的学校领导,类似于目前的校医院。这种工作机制的主要优点是提升了心理咨询在学校工作中的独立地位,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根据一项针对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调查显示,大约有80%的咨询机构希望变成直属机构,这是整个高校心理咨询界对自我状况,工作发展及其队伍建设长期反思的结果[1]。高校心理咨询行业的前辈呼吁,直属机构模式的心理咨询工作体制,应该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体制建设的方向。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四个建设;四个转变
2010年以来,富士康“13跳”及许多高校的零星“跳”,既可怕又令人麻木,为什么这么多的年轻生命会消失在这蓝天白云之下?不得不引发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一个个风华正茂大学生的自杀,除了独生子女比重的不断增大、工厂机械性的工作方式、枯燥而劳累的生活体验、贫困的家庭环境等客观原因之外,自然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暴露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完善、不系统。近几年对10所高职院校近2万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有28.5%的高职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女生高于男生。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职院校对多少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学生中存在的理想落成问题、适应性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情感问题等心理健康问题缺乏研究;一些高职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另有一些高职院校将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种途径,只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即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低,教育效果有待提高。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宣传、教育引导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没有完全开展起来,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缺乏对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主动咨询的学生很少。虽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但只是流于形式,“一块牌子,一间房子,一个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低,教育效果不好,学生中学习冷漠,情绪不能控制,交往中沟通不足、社交恐怖、关系失调、人际冲突等时有发生。
(三)专职队伍还比较薄弱,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学校存在专职队伍人手少,兼职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少数院校存在只派个把人守场子的现象。同时专兼职队伍理论修养、业务水平不高,大多没有心理学专业教育背景,并未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技能的培训,或者是半路出家,只零星参加过一些辅导培训。他们对一些心理危机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造成一些自杀事件不能及时有效阻止。
(四)经费投入力度不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不少高职院校存在经费投入力度不够、管理工作不够规范、教育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配备、技能拓展、硬件投入、教师待遇保障等等明显不足。一些高职院校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它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专业课教师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工作,与他们无关,以至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心理教师势单力薄地开展着。
(五)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一些高职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教育,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弱,教育形式单调,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心理测试、轻科学分析,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重心理问题诊治解决、轻预防引导工作,重心理问题的调查、轻心理教育方式的调研,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加强“四个建设”
(一)育人与育心并重,加强专兼结合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要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建设一支由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专业化、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辅导员组成的专业人才队伍。高职院校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根据高职院校生源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笔者建议现阶段可按师生比l:3000~5000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形成学生班团干部和专业教师、学院专业辅导员、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等人员构建的“金字塔”式队伍结构。
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努力提升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一是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并确定用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经费比例;二是要按照专业化、专家化以及提高专业队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培训,不断提高专业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三是加强学生骨干和普通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是离同学最近、覆盖面最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四是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支撑作用。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专家队伍,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后盾;五是鼓励科研与教学,提升专业队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理论水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专业辅导员,在认真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科研和教学工作,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科研+心理咨询”,健全和完善心理咨询中心建设。高职院校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心理咨询中心,并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龙头,在学校相关部门的配合下,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端正对心理健康咨询的认识,认清心理咨询中心是一个以教育功能为主的场所,只是帮助求询者认清他们问题的实质,分析问题的成因,并由他们自己选择解决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咨询者只起到一种建议、指导的作用,因此,并不是有“病”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健康咨询,这样,使更多的学生光顾心理咨询门诊。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除了在日常的咨询、辅导、干预外,还必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根据不同籍贯、不同家庭、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使不同心理病原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健康教育。还要开展不同区域间、不同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开展心理问题的比较研究,互相取长补短,更加深入地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三)全员、全程、全方位育心,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尽管存在着培养个体良好的个性、培养个体的良好应用能力、开发智力等等[2]。但其终极目标是在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促进个体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工部门、班主任的事情,而是学校全体教职工及学生的共同事情。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合学生工作处、教务处、教学院部、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党团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者协会、班主任、学生、家长等多方力量,形成育心合力。同时,要充分运用学校宣传媒体,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宣传力度,崇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营造人人关心心理教育、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高职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专业教学之中。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校、系、班、宿舍四级网络体系,从新生入校直至毕业离校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心理跟踪指导,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兴趣拓展、情操陶冶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建设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潜移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如活动主题要鲜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追求;活动内容要紧扣学生的思想实际,唤起他们的生活和奋斗激情;校园文化布局要和谐温馨,绿化美化;人文景观要意境深厚,催人奋进。有的学校通过组织学生表演心理情景剧活动,寓教于乐,针对性强,既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又能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结合。
(四)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健全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实现持续而有成效地发展,既需要确立前瞻的观念意识和提供切实的基本条件保障,又依赖于优化的工作模式与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高职院校党委、行政部门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切实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文化力等方面给予支持。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是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由于招生批次、独生子女和农村生源多等因素,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针对这些情况,高职院校可构建四级课堂、五级工作、五级预警和四级转介的“455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四级课堂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辅课堂、专业课程教学渗入课堂和课外实践体验课堂。五级工作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小组、由专门人员组成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院系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者协会等社团组织、由寝室长组成的心理健康状况信息员。四级预警是指宿舍、班级、院系、学校、社区五级预警机制。四级转介是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学校卫生室)、学校附属医院和所在地精神病医院四级转介诊断治疗机制。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一)在教育观念上,从局部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向整体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转变。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把学生局部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和整体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二)在队伍结构上,从专职教师为主转向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结合的队伍结构。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形成以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咨询)教师为主体,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师为辅助,以学生骨干和心理健康社团为依托的,运作有序、功能互补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普查测评系统
从1996年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工作开始,距今已有13年时间。通过普查测评工作的开展,不仅对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基本了解,而且还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人档案,为学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以及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目前,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工作使用两种心理量表,分别是“大学生人格问卷”(简称UPI)和“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
在多年工作中,笔者对我校大学生心理普查测评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以下思考。
一、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工作开展的现状
1.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的时间与方式。每年新生军训正式上课两周后,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工作。2007年,实现了在线心理健康普查,极大地提高了普查工作效率。
2.对需要关注的学生进行预约访谈。对普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对其中筛选后认为需要被关注的学生逐一进行预约访谈。
3.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新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使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工作开始有了针对性并且更具科学性。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在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内容上,得到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并进行追踪研究与辅导。
4.对紧急情况进行科学的危机干预。对于在普查中发现需要紧急干预的学生,会同学生家长、相关学院及时对学生进行早期干预工作。
二、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机构设置带来的相关问题。多年来,我校心理咨询工作一直挂靠在人文学院。从2007年,学生处设置了大学生发展辅导中心,承担了一部分的心理咨询及心理普查工作,但是由于人员力量分散、信息沟通不及时,很难真正发挥心理咨询工作的团队力量。因此,整合心理咨询工作的相关资源,成为当务之急。
2.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由于机构设置等原因,在动员学院、学生以及咨询员对普查数据的理解、访谈、学院和学生本人对于普查工作的认识上等,都存在认识不够,以及不能及时和深入地针对学生进行工作的状况。具体表现在:
(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工作尚难形成完整的体系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包括:上机施测、数据统计、结果反馈、预约访谈、追踪辅导等环节,上机施测只是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数据统计、结果反馈、重点人员的访谈以及访谈后的追踪都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施测、反馈和访谈以及追踪辅导工作上都存在不完善之处,急需调整。
以上机施测为例,目前还难以做到没有漏查。而漏查的学生中有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可能性很大。此外在重点人员的访谈、访谈后的追踪这两个工作环节上也存在漏洞。目前,还很难做到对所有重要人员进行访谈,笔者认为可能是:第一、这部分学生因防御而阻抗,因此逃避与心理咨询机构的接触。第二、访谈时间安排不当。访谈后的追踪心理辅导还没有形成制度,也没有相应的预约、记录以及转诊的方法。
(2)筛查结果需要进一步落实。目前,我校在统计结果出来的第一时间为“一类学生”提供15分钟的访谈服务。这一过程还存在一定问题。首先,还不能保证“一类学生”都能面谈。其次,被筛查出来的学生目前缺乏进一步的心理辅导。
三、对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系统完善的设想
学生健康状况普查测评系统的完善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需要教育方法、教育观念的改变与更新,更需要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站在发展的、全局的,以及科学的角度去看待该项工作。结合我校的实际,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去完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工作。
1.增强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合作。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心理咨询中心与各院系、各部门甚至各任课老师密切配合。在测试、访谈、心理辅导阶段,都需要各部门的大力配合。
2.提高教职员工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工作的重视。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高校教师的广泛关注。大多数教师对新生心理普查、心理访谈能够重视,对与此相关的工作给予支持。但也有部分教师对心理普查和访谈不理解,或者根本不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并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比其他一切都重要,在此情况下,很难对心理普查和访谈工作予以重视和支持。
3.加强对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意义的宣传。对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旨在了解新生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对有潜在问题的学生予以关注,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测评是一次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应加大力宣传力度。目前一些院系对新生入学教育中开设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但只是少数。除讲座,还可以在开学之初进行其他类型的宣传活动,比如学生社团的活动,以新生班级为单位的拓展活动等。在此活动的基础上再进行心理普查,学生会减少一些心理顾虑,从而积极参与。
4.写好普查指导语,消除防御心理,给学生安全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宣传对消除学生对心理普查的误解,让学生了解心理普查对自己真正有益有一定的帮助。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的指导语,对提高测试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具有直接影响。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上机施测开始,就应由专门的心理咨询的老师组织,并施以恰当的指导语。不当的指导语可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产生戒备心理,或是学生不够严肃认真。新生心理普查的指导语应该如何写,具体包含哪些内容,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5.筛查落实工作形成制度化。新生心理普查、筛查访谈是心理咨询中心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该项工作必须制度化。
筛查落实工作要有流程,从宣传开始到上机施测、数据统计、结果反馈、预约访谈再到二次排查,追踪访谈、个案督导等环节要形成制度。每项工作需要专人负责,特别是预约访谈、二次排查、追踪访谈、个案督导这几项目前较弱的环节,一定要制度化地落实。
访谈落实制度化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确定初始访谈筛查出来的学生多长时间内进行第二次访谈,专人预约,访谈的纪录,转诊制度,专门针对筛查个案的督导等,这些工作急需制度化地去落实。
6.建设大学生心理问题医疗保障的绿色通道。对确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去医院就诊,进行药物治疗,以免病情加重。这需要在学校建立畅通的学生心理问题医疗机制,心理咨询中心与学校的医疗机构应建立转诊制度,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转诊就医。
7.尽快理顺心理咨询工作的隶属关系。隶属关系清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就会有相应的经费、设施以及环境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工作、人员培训、核定工作量等问题都可以相应地解决。
8.开设心理学科普课程。我校目前开设的课程有:《健康人格心理学》、《人际沟通分析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电影文本成长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6门课程供学生选修。通过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可以加强对自我的认识与把握,了解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的知识,不仅可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还可以了解如何在大学生活期间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9.开设新生家长课堂,加强“5.25”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的力度。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家庭的配合。2008年9月,部分学院开展了家长课堂的工作,主要是和家长讨论如何有效的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如何理解心理健康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意义……受到新生家长的热烈欢迎。
这些年,心理咨询中心每年都在“5.25”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投入很大的精力,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使之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窗口。
总之,心理普查测评以及健康教育工作是在整个高等教育思路与模式转型过程中分量很重的基础性工作,认识到其重要性,并且能够真正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之中,一定会使学生个人及家庭、学校、社会都成为高等教育的最终受益者。
参考文献:
[1]熊 燕 彭 萍 胡一秋: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大学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2006年第14卷第6期。
[2]樊富珉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25%的大学生曾有过自杀念头。22.5%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有过心理疾病。中国疾控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大学生中,16%~25.4%的有心理障碍,大学生因为各种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一项针对新疆7所高校3000名大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21.6%。
“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近20%。”这是2008年新疆各高校新生入学心理筛查的结果。
20%!一个看上去不高的比例,但乘以新疆高校学生的总人数,就成了一个可怕的数字。
可怕的“心病”
“那个不守信用的死女人,下次让我碰上,一定要杀了她!”5月22日清晨,首府乌鲁木齐阴霾的天空没有一丝阳光。想到那个违约的房东,王司民又恨恨地骂了起来。
一天前,由于原来的房东临时要涨房租,王司民与一同在外租房的一个同学不得已又搬回了学校。房东刻薄的话语,使得恨意在他的心里疯狂地滋长着。“要不是被拉住,我当时就宰了那个不守信用的老女人!”
王司民是新疆一所高校大二的学生,自上初二至今的6年里,“杀人”的念头,似乎从没有在他的脑海里停止过。生活中任何一件“不公平”的事,就会让他那根“想杀人”的神经再度绷紧。
3天前,王司民曾因“极度的痛苦”向首府一家心理咨询机构发出一封求助邮件。邮件里,他向咨询师讲述了自己从小被人“欺负”的经历:同学看不起我,父母的拳头永远比笑脸多,奶奶见了他就像是见了瘟神……
“这些仇恨我一直没法忘记。我一直在幻想杀掉那些可恨的人。这么多年了,我没有一天能静下心来读书,每天都在想怎么去杀人,每次想到那些‘手刃仇人’的画面,我的心就会狂跳,因此导致了严重的早搏。”
由于对现在就读的这所高校不满意,王司民一直希望于通过考研去内地更好的高校。然而,由于摆脱不了想杀人的困扰,他一直无法进入学习状态,几乎痛不欲生。
“我无法想象考不上研究生的后果,现在我该怎么办?”
与王司民不同,就读于首府某高校大四的吴佳娜,每天脑海里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迅速终结”自己。
谁也不会想到,有着漂亮、时尚外表,优越感极强的她,却活得这样“绝望和无助”。
进入大学以来,就读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吴佳娜没有一天感受到快乐。“现在学的专业是高考调剂过来的,就业面很窄,将来就业我拿什么和别人竞争?”进入大四以来,这样的苦恼与日俱增。
吴佳娜不喜欢自己就读的专业,甚至达到了“厌恶”的程度。
大四的第一学年,她曾有过两个月在酒店的实习经历,每天学习叠被子、铺床这些伺候人的活儿。两个月下来,自尊心极强的她几乎对未来完全失去了信心。
“父母就我这么一个女儿,以后混得不好,怎么面对他们!”
心理疏导机制亟待完善
心理暗流在大学校园里四处涌动,却似乎无宣泄之处。据了解,尽管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却极其有限。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金融证券班大一学生马妮娜和市场营销班大一学生许静,来到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咨询活动现场,但结果却让她们有些失望,“交谈了半个多小时,感觉什么问题都没解决,就被匆匆打发了……”
“除了老师专业水平有限外,觉得学校的宣传也不够。”马妮娜坦言,同学们有了心理困惑后大都会找好友倾诉,很少有人会想到去学校咨询室。
“我想象不出如何向学校的老师说自己的事”,王司民从来没想过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压力实在太大的时候,我更习惯找个好友说说。”
不少高校男生连找人倾诉的习惯都没有,他们绝大多数选择了“自己熬过去“。“我常常感叹新疆之大,却找不到一个能大喊一声的地方。难受的时候,我就去操场跑步,一圈接着一圈。”一位大学生说。
据悉,心理咨询目前之所以没有被学生广泛接受,一是因为尚未适应,二是因为目前提供心理咨询的人员不够专业。
记者从首府各大高校了解到,高校心理咨询室大多只有两三个专职人员,其余的都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这种状况令已经具有判断能力和价值评判标准的大学生们对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深表怀疑。“面对只是手持证书而没有任何经验,或者根本没受过专业培训的老师,我们宁愿选择通过网络等方式进行自我调适。”一位大学生说。
新疆财经学院心理学硕士赵东云认为,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区别,心理问题不是通过简单说教或鼓励就能解决的。
乌鲁木齐熙康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高明学认为,和别的群体相比较,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数量在上升。尽管多位接受采访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并不像媒体报道的那般严重,但他们也疾呼,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亟待完善。
让学生远离成长的烦恼
马妮娜和许静来到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志愿者的培训现场。作为该校心理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马妮娜和许静已经是第五次参加培训了。在学校,像她们这样的志愿者,共有五六百名,“每个班有30%的同学加入”。在入校的半年时间里,“学校对学生心理很重视,同学们的观念改变看得见”是两位大一学生最切实的感受。
除了现场咨询、组织培训外,学校还经常组织志愿者观看心理电影等,这让马妮娜和许静都感觉“受益匪浅”――“大学生自杀事件越来越多,做了志愿者,我们首先能增强自身保护意识,然后还能提前去帮助别人。“
该校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负责人邹亮介绍,目前新疆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学生也已渐渐从被动转为主动。
据了解,目前新疆多数高校都初步建立了三级心理保健网络,在各系设立了心理辅导员,班级设立了心理互助员,学校还划拨了专项经费对各类专兼职人员进行专业训练。与此同步,咨询人数也在增长――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一年接待150人次;新疆医科大学接待总数达到1000余人次。
大学生面对各种压力,部分人思想上、心理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困惑与困扰,有的同学甚至出现了种种心理障碍,这是很自然的事。现在,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各高校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些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正在得到广泛及时的咨询与治疗。
新疆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吐尔逊娜依告诉记者,由于今年特殊的经济及就业形势,该院特别开设了毕业生“就业门诊”。每天都有1名国家二级职业指导师“坐诊”,已经有近百名毕业生接受“就业诊断”。
5月中旬开始,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先后在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大学等高校启动。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心理咨询已不是什么“怪物”,让人敬而远之,心理咨询业甚至被视作一种朝阳产业,心理咨询的理念也在普通人群中逐步渗透。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人际,而和谐的人际基础是每一个人和谐健康的心理。”说这话的是经常到社区为来访者进行义务心理咨询的孙老师。而据记者了解,目前,上海的一些社区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并由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主持日常工作,像孙老师这样具有国家专业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被聘请利用业余时间在社区开展义务心理咨询的有上百人,从来访者的身份看,“三失”(失学、失业、失恋)青少年和孤寡老人是踏进这些社区心理咨询室的主要人群。
走进“心园工作室”
记者的手头有一个漂亮的钥匙圈,有机玻璃的,内衬的玫瑰红的纸上,正面印着“心园工作室”字样,下有醒目的“心理健康咨询热线62521323”,背面有段文字是这样介绍的:长宁区综治办与江苏路街道共同创建“心园”心理咨询工作室,以发展性咨询为主,兼顾适应性咨询和危机事件干预,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安全、诚信、公益的心理咨询服务。
这是江苏路街道为做宣传而发送给社区居民的钥匙圈,而“心园工作室”则是上海率先成立的一个社区心理咨询中心。因为工作室就设在江苏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内,所以,那天,记者没费周折就早早地赶到了那里。
社区的小王告诉记者:“今天有两位咨询者作了事先预约,上下午各一个。”“都是什么问题?”记者问。“上午是一个41岁的未婚女子,由于失恋、失业以及跟父母关系的失和,造成目前具有抑郁倾向,她电话里要求心理咨询师最好能岁数大点。下午是个做保安工作不久的男孩,有自卑心理,希望能够借助心理咨询予以克服。”显然,小王事先作了电话笔录。“我能在边上听听吗?”学过一点心理咨询的记者出于职业的本能却忘了心理咨询的原则。“对不起啊,志愿者老师在作咨询时一般都是一对一的,不能有外人参与,因为咨询会涉及来访者的隐私,我们必须绝对保护。”
乘咨询未开始,记者仔细看了看“心园工作室”的环境与配置。一共两间房间:接待室是个不大的玻璃间,几乎是全透明的,一张桌子,两三把椅子,简简单单。桌子上有台电脑,内有专业软件,可以作各类心理测试:另一间是咨询室,垂挂着绿色幕帘的窗户下,摆放着一张舒适的专业睡椅,这是作催眠用的,靠门这边,两把椅子一张小圆桌,则构成了一个和谐而极具私密的谈话空间,细心的工作者还不忘在桌上放置了一束漂亮的花作点缀,平添一份温馨。
上午10时,预约者准时赶来了,40来岁的女子外表并没像记者想象中的那样憔悴。当日值班咨询师、56岁的孙老师接待了她,在接待室作了必要的情况记录后,孙老师给对方做了个20多分钟的心理测试,(后来得知是SCL-90症状自评量表,用于各种轻性心理疾病评定),然后,两人走进了咨询室,一个小时后,当咨询室的门打开后,记者看到了两张灿烂的笑脸。
“今天她谈得很尽兴,这是好的开端。但像她这种轻度抑郁者,需要一个疗程甚至更多的时间进行心理治疗。”望着来访者远去的背影,孙老师跟记者说,“其实,缺少爱情,缺少友情,甚至还缺少亲情的她,现在最需要的是找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
记者不禁想起“心园工作室”的一句宣传语:关爱生命,助人自助。最大的意义在于健康预警
据了解,当初“心园工作室”刚开张时,由于是新生事物,社区居民的观念也跟不上,一听心理咨询这词,总觉得别扭,平均三天才等来一名咨询者。如今,这番门庭冷落的景象随着心理知识普及和宣传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人会有身体疾患,当然也会出现心理疾患,当一个人的心理出现了“小感冒”,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同样是可以通过及时治疗得以痊愈的。当这样的成熟理念得以传播,心理咨询之路也自然变得豁然开朗了。继“心园工作室”后,上海又相继问世了一些社区心理工作室,如长宁区华阳街道社区“心扉家园”、徐汇区康健街道的“心理阳光工作室”等。
“心扉家园”是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社区资源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技术支撑而建立的。心理医生由华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团队医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及社区青少年工作者共同组成。
为了提高心理治疗的专业水准,“心扉家园”的心理医生根据不同人群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再分类进行小组辅导,对特殊对象则上门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心扉家园”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尤其关注妇女、儿童、老年人、特殊家庭、智障人士及外来人口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疾病的预防,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心理教育和心理测评,并建立危机干预预案,还特设了心扉热线,每天都有专人值班接听居民的各类心理问题的咨询,接受个人心理咨询的预约。
从“心扉家园”已接待的个案看,人群涉及大学在读研究生、中小学生及家长、下岗工人、社区老人、公司白领、学校老师等各阶层各领域的人士。通过心理咨询,这些人群的情绪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善。
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的“心理阳光工作室”的创始人是原临床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刘素珍博士。以前在部队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刘博士,接触过不少心理上有缺陷的战士和干部,她发现,这些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有问题,一部分则是遗传所致,这种情况刘博士认为只有当心理健康工作进入社区以后才能及时被发现。这也正是刘博士从事社区心理咨询,希望能够从家庭入手,将心理疾病扼杀于襁褓中的初衷。
康健街道社区的领导认为,社区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其意义在于:现代社会,单位对人的束缚越来越小,更多的时候人们是在社区的大环境中生存,当人们面临备类竞争和生存压力时,如果个人的空间相对封闭,社区又不能提供相应的信息,如心理健康知识等,大家就得不到精神上的舒缓。居民心理问题容易引发很多其他社区问题,比如邻里矛盾,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导致自杀。
应该说,心理咨询进社区最大的意义在于预警。据悉,目前康健街道已逐步构建了心理健康预警系统,其每个楼组都配有志愿者,一旦发现家庭矛盾或邻里纠纷,心理咨询师或志愿者就会立即介入,进行心理疏导,化解矛盾。
心理危机干预要进社区
“心理疾病并不可怕,但不重视心理疾病则是非常可怕的。”一位心理咨询师告诉记者,目前因工作、学业压力而得抑郁症或抑郁倾向的人较之以前多了许多,
但真正知道及时作心理治疗的比例微乎其微,一些人在病魔的折磨下最后不得不选择了自杀。
“对不起,爸妈,女儿先走一步了。我感到这个世界虽然充满了阳光、充满了希望,但对我来说只有黑暗与痛苦。谢谢你们在过去17年中给我的关心和爱护,尤其给我以生命和欢乐的童年,恕女儿辜负了你们的期望,不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不能在你们年迈之时尽孝,不能……”
这是一份遗书,17岁的花季少女因为承受不起升学压力,她选择了解脱。一个美丽的生命因为在痛苦中挣扎而不被发觉,终于从城市的高楼坠入了。
WHO统计,全球每年死于自杀者的比率平均为1/万,而自杀未遂者人数则是其10倍。据上海市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比率为2.3/万,即30万左右,约占全球自杀者的半数,自杀未遂者也高达300万人。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这天,由于丈夫身亡,两个女儿女婿相继失业而身患严重抑郁症,2001年以来曾经两度精心“策划”自杀的甑女士,6年后,终于开始在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医生帮助下,摆脱死亡的诱惑,愿意说出她那些生死煎熬的故事了。
可以说,甑女士获新生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上海正在尝试的社区心理危机干预拯救了甑女士和其他自杀者。
所谓的危机干预,系一短程帮助的过程,是对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关怀和帮助的一种方式。国外有时亦称之为情绪急救(emotional first-aid)。一般来说,危机包含危险和机遇两层含义,如果它严重威胁到一个人的生活或其家庭,往往会产生自杀或精神崩溃的可能,这种危机就是危险的;如果一个人在危机阶段及时得到适当有效的治疗性干预或帮助,则不仅会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可以帮助其学会新的应对技巧,使心理平衡恢复,甚至超过危机前的功能水平。因此,也可以说危机是一种机遇或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