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2: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控制与决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价值;内控监管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促进企业经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企业资产安全,并为企业经营决策和营运活动提供完整准确的会计信息,约束企业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促进企业提高经营效率,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的中心工作,也是企业决策层的重要环节。
一、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意义
内部控制根本是为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因此,健全、合理、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化竞争,保障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
1.良好的内控制度,有助于维护企业资产安全。内部控制通过不相容职务分离,比如授权审批与采购、销售等业务分离,业务经办与财产保管分离,会计核算与采购、销售分离,稽核检查与财产保管分离等,可以有效防止发生错误与舞弊行为;通过对财产记录和实务保管、定期盘点和账实相符以及资产的限制接近等环节的全面控制和监督,可以防止资产浪费、毁损、被盗和贪污。
2.良好的内控制度,有助于促进企业提高经营效率。通过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会计系统控制,对内可以向企业经营者,对外可以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用于投资等决策的正确信息。通过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经营、筹资、投资活动的全过程的总体计划的预算控制,有利于分析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对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3.良好的内控制度,有助于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通过对年度计划、年度预算目标的分解、落实、考核,对战略管理制度的完善,来确保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通过对发展战略情况的监控,对企业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分析,对内部业务、机构运行情况的分析,及时发现偏离发展战略的情况并加以调整,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对企业经济资源的占有、使用、管理与配置的绩效评价的有效控制,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二、目前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单位决策层重视不够
一方面,企业决策层更关注的是企业的经营成果,而没有将促进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企业内控制度的终极目标,导致内部控制事项没有渗透到企业所有部门和岗位,没有渗透到企业所有业务和事项中,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环节的控制。
另一方面,企业的决策层更注重通过增加收入、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发展新技术来实现企业增值,而较少通过加强内部风险点控制,实现内部精细化管理来为企业增值。从而造成企业内部控制流程不健全,相关的授权行为高度集中或重复;或者是制度健全,但在实际工作中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执行力。
2.内部控制运行上存在缺陷
目前,多数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执行上缺乏科学性、严谨性、连贯性。例如有的单位由于人员紧张等原因,业务采购人员兼管财产保管,出纳人员兼职报销职务等,不相容职务未真正分离,没有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还有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是在离开岗位以后的审计,忽视了事前、事中的风险控制,事后控制收效甚微。所有这些内控运行上的缺陷都削弱了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制约着企业发展。。
3.内部控制监督不到位
企业内部的监督机构和监管人员工作关系隶属于本企业,独立性较弱,造成上级监督太远、同级不能监督、下级不敢监督。加之国有体制的客观因素,凡不触及个人利益的,更多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好人主义盛行。在具体操作层面,内控监督也是蜻蜓点水,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大大降低了内控监督应有的作用。
4.各部门制约流于形式
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成文的规定,但更多的是印刷成册,束之高阁,作为各部门检查的“挡箭牌”。至于内控制度执行,则是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处理,甚至明知故犯,各部门相互推诿扯皮,推卸责任,削弱了企业员工执行内控制度的自觉性和警觉性,削弱了内控制度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5.内部控制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某些单位的财务人员、业务经办人员、仓储保管人员责任意识淡薄、业务素质低或职业判断风险能力差,购置环节不订合同或订立合同存在重大疏漏,付款环节关键控制点不能有效把控,资产出入库环节的出入库、盘点流于形式,造成企业资金、资产安全都存在一定风险。
三、内部控制规范和决策层监管策略
为保护企业资产、资金安全,促进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目标,企业必须建立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严格的决策层监管策略。
1.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企业应该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及内控要求设置内部机构,并进行严格的职责分工,明确各机构职责权限,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企业应培养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企业文化,保证企业内部信息通畅流动,提升企业管理效能。
2.建立健全有效的授权审批制度
企业应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审批人对各类经济事项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企业的重大业务和事项必须履行集体决策审批和联签制度。严禁任何个人单独进行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3.建立完备的预算控制与成本控制体系
预算控制的内容涵盖了企业所有营运环节。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无论采用定期预算、滚动预算,还是增量预算、零基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无论采用权威式预算还是参与式预算的预算编制形式,最终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审查,决策层进行决策、指挥和协调。因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科学的预算控制、成本控制体系,合理运用成本效益原则。
4.注重人员素质的提高
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实施控制的自觉性,是内部控制的关键。因此,企业不仅要加强企业内部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更新员工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提升员工的思想观念,满足员工自我价值需求,增强员工遵守内部控制的主动性。同时,企业要广纳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和强烈责任意识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另外,企业领导者要率先垂范,树立责任价值观,营造执行风气。企业还应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促进全体员工知识、技能的持续提高,为企业长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5.确保内部监督的有效性
内部监督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企业只有通过内部审计才能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而内部控制只有较好的体现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并维护企业绝大多数员工利益时,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有生命力。因此,要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企业应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并确保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同时,内部监督要公开、公正、公平。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本质上应该是企业和员工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保障,而不是管理者用来管理员工的工具。
6.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良好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挖掘个人潜力,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另外,企业应该设立科学的薪资方案和绩效考核模式,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系统,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奖励;对于违章违纪的,坚决给予处罚,将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结合起来,使企业与员工形成良性互动,督促企业实行内部控制制度,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行。
参考文献:
1.李伟:《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18期.
关键词:医院 内部控制 问题 思考决策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228-02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为适应医疗市场竞争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特别重视内部控制建设,把加强医院内部控制作为提高医院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医院内部控制含义和作用、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内部控制的思考进行阐述,以期引起医院各级领导对内部控制的重视。
一、医院内部控制含义与作用
医院内部控制是指医院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规章制度,对医疗业务活动和各部门的经济业务以及会计工作所实施的经济监督,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全面、综合地控制、协调和监督,以达到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提升医院社会效益的目的。一般认为,医院内部控制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完整。
2.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促进医院廉政建设的发展。
3.漏洞的堵塞,消除隐患,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的行为,保护单位资产安全、完整。
4.提升医院经营管理水平,确保医院经营管理活动有序进行,协调发展。
二、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因不同的医院而异,通常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医院领导班子认识的差异。医院领导班子特别是院长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差异,医院控制制度不健全,业务不规范,缺乏紧迫感。有的医院领导只重形式,内部控制制度只停留在形式上,关键制度的执行环节常常被忽视,从而使制度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也有领导认为加强医院的内部控制,会影响到部门的办事效率,因此没有对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评价和监督,使内部控制成为摆设。此外,缺少正常性的会计监督,有的医院直接由院长管财务,由院长一支笔审批,使监督机制成为摆设。内部控制职责操作意识不强,缺乏精通业务人才{1}{2}。
2.内部控制制度欠完善。部分中小型医院直接用财务制度替代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控制问题的处理随意性很大,或凭经验和惯例办事,业务流程控制简单。有些医院虽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认真地执行,执行效果没有严格监督,出现违章不究,有章不循,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仅流于形式。有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不能与时俱进,只是针对经常重复发生的业务设置,特别是对那些偏离重要性、全面性、适应性,制衡性、成本效益性五项原则的旧制度,没有针对医院的各个环节和部门制定出相应规章制度,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完善和更新,缺乏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内部控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有些医院缺乏应有的风险控制意识,成本核算仅停留在科室,尚未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分析评价体系和信息反馈体系。还有些医院预算落实的使命和目标的桥梁作用无充分体现, 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与之相配套的组织架构有问题,预算的编制方法落后,执行力度不够,监督不到位,考核机制缺失,使得预算管理流于形式。{3}{4}{5}
3.医院文化建设滞后。医院领导层只重视医护人员医疗业务和规范学习,放松了对员工的职业道德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营造医院文化氛围明显滞后。并出现岗位设置重置,工作效率低,人浮于事,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回扣泛滥,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和质量差。甚至出现一些部门损公肥私,私自乱收费,使国有资产管理松散,经常出现“跑、冒、滴、漏”现象。
三、强化医院内部控制的思考决策
一流医院离不开一流的内控管理制度,在建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时,需将各项业务活动的控制点与医院的实际特点相结合,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控制点,从而使控制成本达到合理、并取得最佳效果,减轻患者的负担。因此必须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重视堵风险漏洞,建立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医院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内部制度,健全财产管理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医院要按照《医院会计制度》建立会计账簿,保障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建立起原始凭证传递程序,明确有关人员的责任。各项会计事务按规定的程序办理,做好会计核算,各类凭证手续齐备,内容完整,符合规定。
医疗行业是一项富含技术、难度较大的行业,医院的管理不能仅以医院的经济利益为导向,应重视医院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临床诊断、检查、用药、手术、护理、沟通与交流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差错或纠纷,因此,医疗机构内部控制是医疗风险控制重点。
为防范医疗风险,医院在各个环节建立多维度防范体系,以预防为主、查处为辅,明确各环节的操作规则和程序,制定好相应的制度,保证医疗业务活动正常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地避免失误和差错的发生。在医疗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核心制度如首诊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值班与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由于药品和耗材的特殊性,医院应制定医用耗材管理办法、药品质量管理制度等。严格执行药品集中招标结果,集中招标按照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制定详细的药物质量评价标准,医用耗材需网上集中采购机制,让医用耗材供应商和医院在平台上阳光操作,集中交易,由政府负责定规则和监管。
2.在细节上对现金流进行管理。在医院日门诊量多时,每天的现金流达到数十万元或更多。医院收入管理的重点是关注收费业务,保证每笔收费业务的准确性和全院收入的完整性。收费结算业务要由彼此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人员进行相互牵制。加强退费管理,设置好岗位,使退费业务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在信息系统中设置医生退费申请和医技科室同意退费确认的功能,使退费不仅需要收费人员操作,还须有开医嘱的医生和医技人员的审批,并注明日期和退费原因。
3.构建缺陷报告制度。建立起严格的内部报告制度,有效地防范医疗风险,实行非惩罚性的强制报告制度,鼓励当事科室或个人及时上报不良事件和内控缺陷。应及时进行组织专人调查差错发生的过程、分析产生差错原因,对问题进行归类,对风险进行总结,及时修改和完善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优化管理体系和操作流程,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
互联网盛行时代,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得到广泛运用,信息化是t院内部控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如很多诊疗活动都在医院信息系统中进行。因此要特别重视管理信息系统的权限,杜绝一切可能出现的错误医嘱和检验报告结果以及被随意修改的病历等{6}。
[基金项目: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2016年重大课题子课题(编号:2016-WJZ1-07)]
注释:
{1}李雄平,学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经济师,2013,(07)
{2}谢海峰.公立医院审计报道与内部控制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15(2)
{3}储长应.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建设.经济师,2011(8)
{4}余华英,屈晓玲.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对策.医学与社会,2015(11)
{5}丁悦.内部控制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5)
{6}陈宏.对信息化管理医院账务内部控制的研究.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3)
关键词:工程设施 质量控制 决策
1. 前言
1.1 背景
CPR/96/302(21世纪中国城市水管理)将协助建设部开展中国可持续城市水管理项目,以及提高主要机构实施该项目的能力。本项目总的目标是要制订有关机构改革和实施水需求管理策略的有效方法并进行示范实验,以便改进给排水方面的管理。为了协助策划该国家项目,本援助项目将支持河北省石家庄市各项试点活动,以确定最适合于中国市级城市实施组织机构改革的方法。制订和实施机构改革以及修正水价结构的行动计划,以便在石家庄成立财政上完全自主的供水和排水公司。最后,对培训和技术援助计划进行试验,其目的是推广试点活动的主要成果并在更多的城市开展此项目。
该项目的经费为US$122.50万, 由联合国开发署资助一部分,其余由AusAID和石家庄市分担。执行机构是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CICETE)。由建设部(MOC)主持项目的实施,石家庄市政府(MGS)负责试点工作的实施。
1.2 范围
CH2M HILL的高级副总裁,Dr. Glen T. Daigger,Ph.D.,P.E.,DEE被推选为该项目的工程和质量管理策略专家,他的职责为:(1) 介绍有关城市排水和供水的国际经验,以及管理、许可证、和合格证等方面的最佳实施和技术;(2) 为建立国家技术支持系统提供信息和咨询,该系统负责给排水工程项目的评估和管理;(3) 为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提供质量管理和决策的方法和策略,尤其是在技术标准、工艺选择、以及投标和招标方面;(4) 编制有关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污水处理技术和做法的综合性技术情报文件,主要目标是工艺和工程设施;(5) 制定私有部门或其他涉及排水和供水服务的部门的策略;(6) 出席1999年9月14~17日在北京召开的研讨会;(7) 在1999年8月25日以前提交关于上述内容的专题报告;(8) 准备研讨会的文件资料。
该报告由工程和质量管理专家(Dr. Glen T. Daigger,Ph.D.,P.E.,DEE)审定。这是遵照上述TOR中第7项要点提交的。其中论述了TOR1~5 要点。该报告共有6个部分,第1部分是前言,以下5个部分论述了TOR中前5项要点。
2. 有关城市排水和供水的管理,许可证和合格证
2.1 前言
这部分论述工程和质量管理策略专家TOR的第一个要点。介绍关于城市排水和供水的国际经验,有关管理、许可正、和合格证方面的最佳实施和技术状况。对城区排水和供水行业发放许可证和进行管理通常采用(1)最佳实用方法和(2)性能标准方法,这两种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而且适合于特定场合。现将这两种方法作如下阐述和比较。
2.2 最佳实用方法
2.2.1 对该方法的说明
人类为之奋斗的事业,包括给排水系统在内,是经常规范和执行最佳实用方法。对待要建设的设施、施工方法、运行和维护方法都作了详细规定。它告诉负责实施该系统的一方该做些什么。严格遵守规定的程序是带有强制性的,实施该系统的人员几乎不可能按自己的看法行事。其结果是与规定的标准相当一致。设计手册、规范、管理法规、以及标准规范中往往都规定有最佳实用方法。其中包括需要采用的各类技术、建筑材料、施工方法、和操作程序等项目。举例中包括有配水和污水收集系统的设计和施工规范,水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标准、专业设计人员用的标准规范、以及修正在特定情况下必须设定的处理技术方式的法律。
最佳实践一般由专业组织和政府机构设定。一组资深专业人员对该实用方法作了十分详尽阐述使预期的成果可被重复利用。对需要专业判断或当地经验的领域也要加以说明。
2.2.2 对方法的评估
最佳实用方法所具有的利弊概括在表2-1中。其优点是一致性、便于实施、以及减少了对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的依赖。缺点是成本增加了,抵制变化,难以适应新的情况,以及性能差。
表2.1 最佳实用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 - 一致性。每个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差不多都是相同的,因而达到同一水平的性能。
- 便于实施。因为系统的性质和实施系统所需的步骤都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实施的条件也为人们所熟知。
- 减少对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的依赖。系统的许多细节都是规定了的,所以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来确定那些细节的必要性就大大减少了。从而可以由经验较少的专业人员来实施验收系统。
缺点
- 增加了成本。标准方法中必定会加进一点儿保守性以适应可能遇到的实际情况的变化幅度。在很多情况 下,可以不需要那一点儿保守性,导致设施或解决方案比实际需要的还贵。
- 抵制变化。严格执行最佳实用方法会妨碍能产生低成本或高性能方案的创新。这是因为标准的存在使革新难以在真实的情况下进行测试。而且,有了标准会降低对革新进行实验的动力。
- 难以适应新形势。当熟练的专业人员几乎完全依赖标准解决方案时,他们就不掌握有必要的知识和经验,用以鉴别最佳实用方法已不再适用的新情况。这样。当异常或新的情况出现时,原先执行的解决方案很可能不再适用,并实际上不起作用了。
- 性能差。规定的是这方法的运作而不是结果。
如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性能,这就限制了系统执行人员改变方法来获得较好效果的积极性。系统执行人员认为他们已做了所交办的一切,因而履行了他们的职责。
说明最佳实用方法的优缺点是为了使此方法能应用于特定情况。实际上,规定最佳实用方法是必要的,可以及时和有效实施城市给排水系统。要想开发能解决每个问题的方案是不可能的。在下列情况下采用最佳实用方法是合适的:
- 待要解决的问题是一目了然的,具有广泛经验来保证最佳实用方法的有效性和效果。
- 必须很快实施解决方案。没有时间来评估和选择大量备选方案。
- 为简化对一致性及系统运行和维护条件的监测所需要有连续性。
- 与采用一致和便于实施的方法所节约的成本相比,保守方法所增加的成本是少量的。
2.3 性能标准
2.3.1 对该方法的说明
最佳实用方法规定的是负责系统实施一方的操作要求,而性能标准规定的是必须达到的效果。实施一方可以从许多种选择方案中选择一种合适的解决方案,只要他们符合规定的性能标准。采用这种方法的一个例证是规定污水和给水处理设施必须达到的出水水质。所选择的工艺过程必须与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定律给予的约束不相矛盾。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最终出水符合规定的标准,任何过程都可以被选用。
2.3.2 对该方法的评价
表2-2汇总了性能标准的各种优缺点。其优点是解决方案有效而又成本低;性能保证率高;鼓励创新;以及可适应变化中的形势。缺点是项目评估和验收进程较慢,缺乏一致性,增加了项目失败的可能性。
表2-2 性能标准法的优缺点 优点
- 解决方案有效、成本的。因为对每种场合都可以按现场特定情况制订解决方案,故最终解决方案比设计标准中规定的“标准”或“一般”的解决方案更有成本效益。这是由于当地情况有很大变化而造成的,使得现场特定的解决方案在许多场合都能以大大降低了的成本获得所需的性能。
- 性能保证率较高。因为实施方负责性能,而不仅仅是一组操作,所以最终系统不能按规定运行时,可以更直接采取强制行动。
- 鼓励创新。这种方法可鼓励创新,因为它可以使具有改进性能特性的备选方案(成本低,可行性高)得以较快实行。
- 可适应改变中的形势。因为规定的是性能而不是行动,所以形势改变时必须改变行动才能不断与性能要求取得一致。
缺点
- 项目评估和验收的进度较慢。通常每个项目在实施以前都需要经过认真的考核,以确保项目与现有的科学和工程原理的一致性。为达到此目的而对各个项目进行审查的水平比以前项目的审查水平要高,因为必须对每个项目进行详尽的审查。实际上如果城市给排水设施需要大量投资,则训练有素和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的可获性可能会限制该方法的使用。
- 缺乏一致性。解决同一问题可能有多种多样的方案,因此企图解决同一问题的类似系统之间的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可能会增加远期的运行和维护成本。
- 增加了项目失败的可能性。增加创新也会使个别项目失败的风险增加。
性能标准方法也可被用来解决城市给排水的问题。这个方法在下述情况下是适用的:
■ 降低系统成本的潜力很大。在很多情况下,对特定的问题作“标准”或“独特”的答复是很费钱的,现在有可以化很少的钱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案。然而,现场出现的问题可决定(dictate)替代解决方案的适用性。规定性能使之能全面调查研究各种替代解决方案,从中选择一个最有利于特定场合的解决方案。
■ 运行和维护要求很高。如果解决特定问题的方案在机构上很庞大,则最佳实用方法就奏效了。在这种情况下,所要求解决的问题便就绪了,但是只需要有限的正在进行的运行和维护,以便使解决方案继续运作。然而规定和执行运行和维护程序是很困难的。在规定和判断性能时,运营机构必须提供必要的运行和维护,以确保系统继续运行。因此,提供必要的运行和维护手段以保证系统有效运作的潜力是很大的。
■ 由于需求和期望值的改变,“标准”解决方案不再适用了。
2.4 执行
一旦规定了系统的条件(无论是最佳实用方法或性能要求),就必须规定保证一致性的方法。这就要求进行监测。现有以下两种监测方法:
(1) 外部监测
(2) 自我监测
外部监测是由解决环境问题的执行机构以外的组织来进行。一般是政府部门的管理机构,但也可以是非政府机构,如发照部门。关于最佳实用的解决方案,执行机构要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已实行了最佳实用方法。关于根据性能的解决方案,执行机构应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与性能要求相符。
关于自我监测方法,负责解决环境问题的部门也应确定其性能,并向管理部门报告。此方法既可应用于最佳实用解决方案,也可应用于性能标准解决方案。如应用最佳实用解决方案,实施机构应对已经按规定实施最佳实用方法的系统进行比较,并证实其符合最佳实用方法的条件。如应用性能标准解决方案,实施机构应确定系统的性能并做出报告。
2.5 分析
大部分许可证、管理、和合格证系统都是既包括有最佳实用法也包括有性能标准法。性能标准法对常规场合并不实用。相反,待要建立的系统被规定在规范或规章中,而且仅仅是按规定建立。对每种场合开发独特的解决方案成本是不低的,因为开发这种解决方案需要时间和费用。因开发这独特的解决方案而增加的成本超过了该解决方案所节约的成本。凡是能在生产上应用最佳实用法的范例是建立配水系统和污水收集系统。
标准解决方案不适用或应用此方案会使成本过高时,该系统应灵活地开发独特的解决方案。例如,遇到不寻常的土壤情况时,按现场具体情况开发一种建立配水和污水收集系统的方法,基于其总成本的减少被认为是合理的。按现场具体情况开发性能标准解决给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基于其所能节约的成本也可被认为是合理的。
良好的许可证、管理和合格证系统规定有通用的最佳实用方法;预期得到的性能;以及开发另一种性能标准解决方案的程序。无论什么情况,该系统都具有灵活性,或实施通用的最佳实用方法,或开发另一种解决方案。如果通用的最佳实用方法似乎是合理的而且产生满意的成本,则可以实施该方法。反之,如果替代解决方案有明显的好处,则可以利用基于性能的规则条款进行调查研究并予以实施。事实上,可根据替代解决方案的经验开发新的最佳实用方法,并把它们纳入以后的规章中。
好的许可证、管理和合格证系统还综合有外部监测和自我监测两种规定。为了确保系统的完整性,一定数量的外部监测是需要的。然而,外部机构监测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安装、运行和维护等所有方面是不可能的。系统的所有者必须对系统的运行和维护负主要责任,并须报告运行和维护的结果。所有者可报告系统装置的很多要素,例如向外部政府机构证明该系统已经按照规定的最佳实用方法建立了。其实,让同一个机构全面负责规章和系统的安装、运行、和维护并不是一个好主意。这种情况全世界都存在,最终将导致系统不能充分保护环境和公共卫生。
经验告诉我们自我监测运行和维护密集的系统,如给水和污水处理设施,是有效的。系统操作人员能够经常收集性能资料,以便准确地监测系统的性能。
外部机构不能够有效地进行此项工作。然而,提交假的和/或误导的信息必须按严重错误处理,迅速予以严惩。实际上,提交假的和/或误导的信息往往按不能遵照系统性能要求的更为严重的错误处理。在这种情况下,自我监测是有效的而且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3. 用于项目评估的国家援助系统
3.1 前言
本节论述的是工程和质量管理专家权限(TOR)中的第二个要点。本要点是为国家援助系统提供信息和咨询,该系统是为给排水工程项目和管理进行评估而建立的。此项要点直接关系到前面讨论的第一项要点。许可证、规章、和合格证系统的性质会影响国家援助系统的性质。为便于讨论,现假设如下:
- 存在有一个系统,它负责规定城市给排水系统的性能要求,为完成该性能的最佳实用方法,以及提供研究和采纳替代方案的程序,在认为它们是有利的情况下。
- 存在有管理机构,它负责保证在实施城市给排水系统时所采用的系统符合规定的性能要求,如已确定了的最佳实用方法。
- 它还负责保证性能要求得到满足。
- 管理机构采用自我监测和外部监测兼有的方法,以确保符合规定的性能要求。
- 存在有系统所有者,他负责实施系统及其正在进行的运行和维护。
3.2 对系统的阐述
根据上述情况,国家对于给排水工程项目和管理进行评估的技术援助系统所具有的主要作用列于表3-1中。其作用共有两类:指令性作用和任选的作用。
指令性作用指的是支持上述整个系统所需的那些作用。它们包括:确定性能要求和达到性能要求的方法、监测程序、及项目评估程序。
指令性作用为有效实施城市排水和供水的基础设施提供了框架。任选的作用达到增值目的,使之更有效的执行城市给排水系统。尤其要把重点放在向当地实施机构以及为其服务的组织提供培训和技术转让。
表3-1国家对于评估给排水工程项目和管理的技术援助系统的作用 指令性作用: - 确立性能要求、最佳实用方法、和其他可供城市给排水评估用的程序。
- 确立监测项目是否符合最佳实用方法和性能要求的程序。
- 确立评估备选项目的程序,以确定它们有无可能达到性能要求以及是否允许其实施。
任选的作用: - 提供最佳实用方法和性能要求方面的培训。
- 提供关于备选评估程序的培训。
- 就有利于并适用于城市给排水系统的新技术提供技术转让。
- 提供有关项目开发和实施的教育。
不适用于该组织的作用是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运行。当技术援助和管理机构都成为运营机构时,必然发生冲突。
国家对于评估给排水工程项目和管理的技术援助系统由四个主要功能要素组成的:
(1) 政策;
(2) 技术;
(3) 管理;
(4) 行政管理。
图3举例说明了国家技术援助系统的4个主要功能要素。
政策要素确定了系统的框架和范围,以及与系统执行人员和操作人员联系的方法。技术要素负责规定技术要求和提供技术培训。管理要素提供确保与性能要求相一致的方法。行政管理要素是使功能组织有效运作所需要的。 转贴于 4. 质量管理和决策的程序和策略
4.1 前言
本节论述工程和质量管理专家TOR中的第3个要点。本要点为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行提供质量管理和决策的程序和策略,特别是关于技术标准、工艺选择、以及招标和投标。将根据第3.1节中阐述的项目实施方法论述这部分要点。为此,本系统将提供下列机构:
· 国家技术和管理机构。负责规定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性能要求,以及可满足该性能要求的最佳实用方法。该机构还负责规定对备选方案能否达到性能标准的能力进行评估的方法。
· 独立机构(如地方政府的组成部分)。负责按照国家机构确定的程序实施污水处理项目。
该机构还负责设施的运行和维护。
下面论述的是有关项目实施的3个要点:
(1) 技术标准
(2) 工艺选择
(3) 招标和投标
4.2 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在城市污水处理项目设计、施工、和运行的质量管理和决策的程序和策略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技术标准是上述和前几节阐述的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城市排水和供水的管理、许可证、和合格证书系统规定了性能要求、达到该性能的最佳实用方法、以及评估和选择备选方案的程序。所规定的最佳实用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从城市污水项目评估、选择、和设计的大量资料中得出的。其中包括专业组织,如水环境协会(WEF)、国际水质协会(IAWQ)、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和其他水污染控制协会等;各种实施规范和建筑规范;联邦和省市水污染防治机构正式和非正式使用的技术标准;及从事城市污水系统实施的专业组织用的技术标准。这些标准阐述了合格系统的特性和如何实施这系统。总之,它们对前几节中所说的“最佳实用方法”下了定义。因此,为完成质量管理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技术标准有以下两个职能:
(1) 确定最佳实用方法的技术细节;
(2) 阐述最佳实用方法预期达到的性能。
选定准备实施的最佳实用方法后,技术标准为顺利实施提供大量技术资料。从而为项目实施的质量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技术标准还明确了因实施最佳实用方法而有可能达到的性能,所以它们为评估其他解决方案打下了基础。这是城市污水处理项目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它们一般不为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这是因为城市设施(settings)多种多样,以至可获得许多能有效实现的技术解决方案。选择用于特定场合的最佳方案留待当地执行机构去进行。如果不存在例外情况,和没有财政上的支持来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则选择最佳实用方案并付诸实施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如受当地条件的驱使和/或能够节约或有其他利益可图时,应能灵活选择和实施其他解决方案。
4.3 工艺选择
根据以上讨论,主要的一项决策是应否选择和实施“最佳实用”工艺,或是否应采用其他备选工艺。选用其他备选工艺应根据其有关的优点来进行。评价其优点为在最佳实用工艺和其他工艺之间作出抉择提供了依据。
“最佳实用”工艺可被用于各种不同场合将有利于决策的进行。它提供了对其他备选工艺进行比较的基线,便于清晰的鉴别其优点。通过备选工艺和最佳实用工艺的比较而确定备选工艺的优点(和缺点),并据此来选择备选工艺。通过与最佳实用工艺相比较,评定备选工艺的过程中应予答复的问题汇总在表4-1 中。
表4-1 评定替代最佳实用工艺的备选工艺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与最佳实用工艺相比,备选工艺具有什么样的优点?
与最佳实用工艺相比,备选工艺具有什么样的缺点?
如何使备选工艺的好处可用数量表示以便于计量?
备选工艺的有什么样的风险,如何减轻这些风险?
备选工艺的好处是否超过风险?
如果备选工艺的好处超过其所带来的风险,则有选择的基础。如果备选工艺被选中,则应制订实施计划以增加其实施成功的机遇。实施计划应包括:
· 简单明了地确定工艺的性能要求,和用数量表示的方法。
· 分析实施备选工艺过程中的风险,和减轻风险的方法。
· 减轻备选工艺具有的风险的过程。
4.4 招标和投标
招标和投标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是成功实施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关键。一般情况下,管理机构和负责监督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实施的机构应该保证所制定的质量保证/质量管理(QA/QC)计划适用于该项目。质量保证详细说明了用以保证完成项目质量的方法。许多专业组织都有QA计划,说明其项目所采用的典型方法。监督机构也希望制订标准的QA计划作为实施机构的起点。这种总体计划可以使项目具体化。
质量管理具体实施有关项目的QA 程序。QA计划将阐述项目准备使用的标准和方针,审查要采用的方法,以及如何把QC过程的结果编成文件。对项目的监督应包括对QA计划的审查,并确保QC 已经在进行了。
转贴于
5. 适用于中国的污水处理技术和做法
5.1 前言
本节将论述工程和质量管理专家TOR中的第4个要点。其目的是要拟订适用于中国的污水处理技术和做法的资料性的综合技术文件。主要目标是工艺和工程设施。准备论述的题目如下:
· 关于污水处理目标的综述
· 污水收集系统
· 液体处理技术
· 固体物处理技术
5.2 关于污水处理目标的综述
在评述适用于中国的污水处理技术和做法前,先明确一下此系统所期望的要求是有益的。以往,污水处理系统一直是通过去除病原菌和去除影响污水排放的污染物,以保护公共卫生。后面一类污染物包括需氧量(通常以BOD5表示)、可沉固体物、油类和脂类、及漂浮物。
但是渐渐地,要求污水处理系统去除其他污染物。这是因为污水排放导致了受水体水质的恶化。尤其是在中国等缺水国家,必须进行适当的污水处理才能保持水质,并确保可用水可多次应用于多种用途。在缺水地区也越来越多实行污水回用,使可供水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从而明确了对今后污水处理系统的要求。
过去要求污水处理设施去除BOD5和TSS仍然有效。去除TSS可连带去除污水中其他污染物,如漂浮物、油、脂等。上述污染物必须去除,因为它们妨碍了正常用水。去除TSS(以及漂浮物、油、脂)不很费钱。这也是去除其他污染物必要的前提或一个部分。去除BOD5对大多数排放地点和/或出水利用来说也是必要的。但是,其他污水处理要求将更多地支配对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因为决定处理工艺的是它们而不是BOD5。
为保护受水体水质,控制营养物的要求在日益增长。排入淡水的污水要求去除磷,以控制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的过量生长。脱氮并非是保护淡水水质所需,但是需要进行硝化来减少需氧量。然而,为保护以后作为供水水源的地表水,还需要脱氮。如要求进行硝化,则一定程度的脱氮往往是成本有效的。应注意的是实行硝化将会促使BOD5的广泛去除。如排入地下水者,也需进行脱氮以保护其今后作为供水水源。在沿海地区要求除磷脱氮以保护(恢复)河口的水质。总之,应该问的是为保护水质要求脱氮达到什么程度,而不是是否需要脱氮的问题。
必须去除污水中的有毒化合物。最好是不要把有毒物排放在最初排放的地方。因为污水处理过程对去除微量污染物不很有效,尤其是处理系统充作污染物的屏障时。但是污水处理过程最大限度去除有毒物有利于今后对受水水域的利用。
最后的处理要求是消毒。消毒是过去对污水处理系统的要求,因为这是处理系统用以保护公共卫生的基础。过去把消毒重点放在细菌性病原菌的指示物,即大肠杆菌,和人体寄生虫上。而现在越来越关心的是病毒和原生动物等病原菌,如隐孢子虫属和贾第鞭虫属。污水处理系统往往专注于以往的消毒要求。而水再生和回用系统越来越关注正在出现的病原体,这也是现代水处理实施的重点。控制病原体的重点是控制颗粒物。有理由认为某些目前应用于饮用水系统的要求也将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这说明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的颗粒物将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5.3 污水收集系统
以往,雨水的收集和运输同污水的收集一直是相互联系的。其实,雨水和污水收集系统就是同一个系统。过去对污水处理的要求不太严格,相当数量的雨水(地下水)与污水一起处理被认为是合理的途径。由于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要求更为严格,处理大量稀释的污水大大增加了污水处理的成本,并影响所采用的工艺技术。
可以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技术,使污水和外来的净水完全分开。现正在开发这种技术并已用之于生产上。特别是用PVC制造的直径小、浅式的污水收集系统使之能有效收集污水,同时又能把净水排除在外。这种系统,也就是共管污水系统,已经成功地在若干地方应用。1996年Mara就此系统作了全面的阐述。经验表明外来水流入截污总管的做法是可以改正的。但是,私人接管中的外来水流是很难排除在常规的系统之外的。共管系统使私人住宅更难把他们的排水系统接到污水收集系统上。因此,可以更有效的隔绝外来水流。PVC 管也可使该系统更加“不透水”,从而隔绝外来水流。
雨(有时是地下水)污分流系统要求设置有效收集雨水的系统。没有这种系统,很可能要把地面排水连接到污水收集系统内以减少溢流。
把外来水流排除在污水收集系统外可以大大减少污水流量,从而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污水浓度会明显增加,使液体处理技术在技术上成为可行,将在下一节讨论这个问题。它还会使污水温度增加(雨水和地下水的温度比污水低),这将使新技术的应用更加可行。
5.4 液体处理技术
许多污水处理技术都适用于中国的情况,本节将对今后可能应用于中国的某些新开发的技术作一些评论。要论述的题目有:
· 生物塘处理系统
· 深度一级处理
· 生物去除营养物
· 消毒
· 厌氧处理
· 膜法处理
5.4.1 生物塘处理系统
用各种不同类型的生物塘系统处理污水已有几个世纪(甚至一千年)了。已证明这系统对保护公共卫生是十分有效的,因为在设计得当的生物塘系统中病原菌被有效的分解。但是,这种系统需要大量土地,而且其出水水质尚不能达到保护受水体水质的水平。因此,它在发展中和发达国家里的使用率下降了。
有意义的是,在过去几年开发了新一代的生物塘污水处理技术。这是更有效的处理技术,而且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出水。特别有意义的新系统为:
· 双动力式多池(DPMC)曝气塘
· 先进的一体化生物塘系统
· 生物塘增强处理
现对上述系统分别阐述如下。
5.4.1.1 双动力式多池曝气塘
常规的生物塘污水处理系统中,由藻类提供生物降解进水中有机物所需的氧。另一种方法是用机械方法提供所需的氧。双动力式多池(DPMC)曝气塘中,由机械曝气器提供生物降解进水有机物所需的氧。此外,DPMC 曝气塘的目的是尽量减少藻类生长,因为藻类会进入出水,从而破坏出水水质。
DPMC曝气塘由两个连续的塘组成,每一个都有其特定的功能(Rich, 1999; Grady, Daigger, 和Lim, 1998; Rich, 1982a,b,c)。第一个是完全混合塘,其目的是生物降解进水中含有的有机物,并把它们转化成生物量。第二个塘用于沉淀和储存合成生物体。图5-1是该工艺的示意图,说明每个塘的功能。
第一个生物塘中的HRT(相当于完全混合塘中SRT)约为2天。这足以可生物降解进水有机物,并使出水可溶BOD5浓度低于10 mg/L。它还可以提供足够的混合能使生物固体物保持悬浮状态(一般约为10W/m3,即50 Hp/MG)。悬浮生物体产生的浊度可限制光透入塘中,以防止藻类生长。
第二个塘中的HRT一般是3~4天。采用机械曝气,其功率密度不足以使悬浮固体物保持悬浮状态。这使得生物固体物在上游完全混合塘中进行合成,然后沉淀。存在于进水中或在上游完全混合塘中合成的悬浮固体物在污泥层中厌氧稳定。污泥层中的厌氧过程可以减少甲烷和硫化氢,以及减少扩散入上覆清水层的有机物。在这一层中的氧可用以氧化硫化氢和还原有机物,还可以控制塘内臭气的散发。通过上覆清水层的曝气为氧化上述还原化合物,以及进一步氧化第一个塘出水中含有的可溶有机物提供了所需的氧。通过曝气还可提供混合上覆清水层所需的能量。把清水区HRT控制在1~2天内,以控制藻类在第二个塘中生长。用膜帘把第二个塘分成两个串联的池或把它隔成两个单独的池便可达到上述目的。
DPMC曝气塘是简单而有效的污水处理方法,适用于较小的污水处理厂。最近Rich开发了改进该系统的方法,使其具有硝化和脱氮的功能。(Rich,1999)。
5.4.1.2 先进的一体化生物塘系统
先进的一体化生物塘系统(AIPS)是另一种生物塘系统,先是厌氧塘然后是兼氧或好氧塘,把两者联接起来。在厌氧塘内进行最佳的厌氧予处理,同时尽可能减少臭气的散发。处理厌氧塘出水的有高负荷氧化塘(HROP)和兼氧/好氧塘等等多种方法。
AIPS处理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一开始的厌氧塘,示于图5-2。该塘比较深,由下游的厌氧坑和上覆的好氧部分组成。进水流进入厌氧坑的底部,然后向上通过积聚的污泥层。进水中的悬浮固体物沉淀在厌氧坑中,在那里进行厌氧稳定。污泥层中的厌氧菌使进水中的胶状和溶解有机物代谢。其效果是可去除大量TSS和BOD5 。厌氧坑的出水进入上覆的好氧区,对厌氧污泥层中形成的还原化合物和厌氧坑中未能去除的一部分进水有机物进行好氧生物降解。靠藻类和下游好氧塘回流的充氧水向该区供氧。好氧层在厌氧坑的上面有助于控制臭气的散发。
厌氧塘出水进入下游生物塘系统,在那里HROP、兼氧塘、和好氧塘等多种处理方案可用。这些塘可以去除厌氧塘出水中的可生物降解有机物、消毒、和去除一定数量的营养物。出水水质主要取决于对藻类生长的控制和这部分处理系统的分隔。这部分系统可以根据工艺目的予以调整。
把常规的生物塘转换成AIPS可明显影响系统的性能。厌氧塘可有效去除BOD5和TSS,不需要输入能量。也可以有效去除重金属和某些氯化有机物。在厌氧坑内硫酸盐被还原成硫化物。硫化物可沉析进水中的重金属。厌氧坑内的厌氧条件可脱去氯化有机物的氯,从而增强它们在下游好氧部分的生物降解作用。从进水中排出的的悬浮固体物经厌氧稳定后存储在厌氧坑内。稳定后的固体物在去除之前可储存若干年。
在厌氧塘内去除大量有机物后,可减少系统下游部分的负荷。因而大大提高了污水厂的处理能力。象常规生物塘一样,出水水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水中藻类的浓度。
(3) PETRO
PETRO这个词指的是生物塘增强型处理和运行,是结合有滴滤池的生物塘污水处理系统。滴滤池用以去除兼氧塘出水中的藻类,从而提高出水水质。
PETRO过程中用的生物塘处理系统包括有结构类似于AIPS所用的厌氧塘,接着是一个兼氧塘。兼氧塘出水回流到厌氧塘,保持一上覆的充氧水层以控制臭气。该过程的能量效率很高。厌氧塘可有效去除悬浮固体物和可生物降解有机物,而无须输入能量。兼氧塘也可有效去除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并同时去除营养物和钝化病原体,无须输入能量。然而,出水可能含有较高浓度的藻类。
在滴滤池中去除兼氧塘出水中的藻类。兼氧塘出水已经过滴滤池的处理。虽然可看到系统内明显的硝化反应,但也可看到藻类去除较差。PETRO过程发明者假设为这是因为没有易生物降解有机物促使异养菌生长造成的。为此,他们决定把兼氧塘周围的一部分厌氧塘出水直接导入滴滤池。正如所假设的那样,滴滤池内生长了异养生物体,可去除兼氧塘出水中大量藻类。从滴滤池脱落的异养生物和藻类很容易沉淀在下游的沉淀池内。滴滤池内也可看到硝化反应。图5-3是PETRO过程的示意图(Meiring,et al。,1990;Meiring和Hoffman,1994)。
PETRO过程可以大大改进原有兼氧塘过程的出水,同时又可大大减少过程的能量需求。由厌氧塘和兼氧塘组成的生物塘处理系统只需要极少的能量输入。唯一需要的能量输入是用泵把兼氧塘出水抽回到厌氧塘,以保持充氧水表层。滴滤池也是能量有效过程。其主要的能量需求是用泵把进水抽回到滴滤池。滴滤池的主要优点是具有去除兼氧塘出水中藻类的机理,其结果是大大提高了出水水质。滴滤池内也发生硝化反应,因而降低了工艺出水中的氨氮浓度。厌氧塘内还有一些脱氮作用,因为至少被部分硝化的厌氧塘出水回流到厌氧塘。如同AIPS一样,厌氧塘内的厌氧坑会有效去除重金属和氯化有机物脱氯。这有利于下游兼氧塘和滴滤池的生物降解作用。
通过实施PETRO过程可大大提高现有污水处理厂的能力。在厌氧塘内去除大量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因而增加了在那里处理的流量。此外,不是所有的进水都通过兼氧塘。最后,不需要在兼氧塘进行完全处理,因为下游的滴滤池还会作进一步处理。
5.4.2 深度一级处理
深度一级处理就是用金属盐使污水中的胶状颗粒不稳定,以及用有机聚合物把不稳定的胶体积聚成大的可沉降的絮体,然后在常规一沉池内被去除(Daigger和Buttz,1998)。该工艺过程的结果是可去除原污水中大部分可沉的和胶状颗粒。完全溶解的有机物一般不能去除。至于生活污水,80~90%的进水TSS可以被去除,同时50~60%的进水BOD5也能被去除。由于使用了金属盐(铝和铁),也可有效去除磷。
深度一级处理有可能增强去除BOD5、TSS、和磷,但是不能去除氮或溶解BOD5。因此,它不能产生有效保护水质的出水。深度一级处理可以是总的污水处理过程系列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括有深度一级处理系统下游的生物脱氮过程。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深度一级处理可减小下游生物脱氮设施的容积。
深度一级处理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可作为主要污水处理过程—出水通过深海排放口进行排海处置之前。因为深度一级处理出水不宜排入淡水或回用,必须予以处置。此外,因出水未能脱氮,故不能排入沿海浅水域,否则会导致上述水域的富营养化。需要足够长的排放口把深度一级处理后的出水运往沿海水域以外,进入深海水域。
最近中国有几个项目已经考虑把深度一级处理作为污水处理的选择方案。从以上可清楚看出仅有深度一级处理将会限制其应用 – 只可用于深海排放。然而,这是总的处理过程系列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括有下游的生物脱氮。如果一开始没有足够资金建设整个污水处理厂,则深度一级处理可用于在特定地点的阶段实施污水处理。在建设一期处理厂时一沉池可按深度一级模式建设和运行。以后,可以在一级处理系统的下游加上生物处理设施。以后建设生物处理设施时,根据经济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或停止向一沉池投药。
【关键词】:建设项目;决策阶段;工程造价;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1、项目投资决策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工程造价的前提是项目投资决策的正确性是否合理,在项目投资中,如果决策是正确的,说明投资行动方案在选择性上是最佳最优的,在项目建设上做出了科学的决断,资源达到了合理配置。这样就对工程造价才能合理的计算和估计,并且在实施投资方案过程中,最能有效地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如果投资方案确定不合理、决策失误,会使建设项目选错,以至于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给人力、物力及财力和资金投入带来直接的不必要的浪费,因此,事先就要保证项目投资决策的正确性,避免决策失误,才能做到工程造价的合理性。
影响项目投资决策的还有另外一些因素,比如:投资多少、造价高低等。进行投资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对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在进行项目审批时,同时也是主管部门及
决定项目是否可行所参考的依据。
2、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建设标准的内容包括影响工程项目投资效益的主要方面,项目工程造价的多少主要取决于项目的建设标准,标准水平定的合理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起到指导建设投资、控制工程造价的作用。
2.1项目建设规模合理选择拟建项目的生产规模,解决生产多少对确定建设规模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不管在哪个建设项目中,几乎都存在着对规模合理选择的一个问题。如果生产规模过大,超过了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则会使产品降价销售或积压,从而导致开工不足,致使项目经济效益也会低下;相反,如果生产规模太小,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配制,单位产品成本较高经济效益同样也会低下。因此,工程造价合理与否,项目规模的选择是否合理,都关乎着项目的成败,项目规模合理化的制约因素有:
2.1.1、市场因素项目规模确定中需考虑的首要因素就是市场因素,项目生产规模的确定,前提条件就是要对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同时,对建设规模的确定还有市场价格、原材料市场、市场风险分析等重要规模。
2.1.2、环境因素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进行确定项目规模在项目建设、生产和经营中需考虑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政策因素燃料动力供应等。
2.1.3、技术因素
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及生产技术是项目规模效益赖以存在的基础,而相因的管理技术水平则是实现规模效益的保证。
2.1.4建设规模方案的比选经过多方案比较,在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提出项目建设规模的倾向意见。
2.2建设地区及建设地点建设地区选择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拟建项目的命运,影响着建设工期的长短、工程造价的高低、建设质量的好坏,还影响到建成后的运营状况。一般情况下确定某个建设的具体地址,需要经过建设地点选择和建设地区选择,这两个不同层次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工作阶段。
2.3技术方案生产技术方案不仅影响项目的建设成本,也影响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成本,因此,技术方案的选择直接影响项目的工程造价,必须认真选择的和确定。技术方案选择的基本原则有先进适用。这是评定技术方案最基本的标准,保证工艺技术的先进性是首要满足的,他能够带来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的优势。经济合理。在可行性研究中可能提出几种不同的技术方案,各方案的能源消耗量、劳动需要量、投资数量等可能不同,在产品成本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可能也有差异,因此应反复进行比较,从中挑选最经济合理的技术或工艺。
安全可靠。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或工艺,必须经过多次试验和实践证明是成熟的,技术过关,质量可靠,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项目的经济效益,确保生产安全运行。2.4设备方案设备的选择与技术密切相关,二者必须匹配,没有先进的技术,再好的设备也没用。没有先进的设备,技术的先进性无法体现
3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造价失控的原因分析 3.1、施工合同条款不够严密
建设项目合同主要是双方亦或多方就工程项目的相关事宜所订立的权利、义务的合法性协议。需要当事人共同遵守。工程建设项目合同涵盖了施工合同、用地协议、合同以及监理合同等多种,而在这些众多的合同中,施工合同是主要的合同,其内容最为复杂。所谓施工合同,指的是承包人与发包人为完成商定的工程项目,进而对双方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的合同。施工合同是建设项目质量、进度和投资控制的主要依据。建筑施工合同范本中有关项目造价的条款应约定明确、合理。合同条款若编制的不严密,容易产生不必要的扯皮,进而会影响工程的造价。 3.2、盲目采购建筑材料
导致工程造价失控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投资方或承包商在施工准备阶段做的不充分,未能全面地对材料的采购进行分析。建筑材料的价格是最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一方面,未能充分分析近几个月的建筑材料价格走势,加之,施工周期长,材料本身具有很大的价格风险;另一方面,未能充分调研材料供应价格,使得实际采购价格偏高,导致整个工程造价受到影响。 3.3、只顾追求施工进度,对工期、质量和造价三者间的关系未能正确处理
通常情况下,投资者为使资金能够早日回笼或施工方为获得更多的进度款,会想当然地加快工程进度,缩短工期,但是如果一味盲目的缩短工期,施工质量未能保障,就会适得其反,增加了人力、物力,加大了施工成本,工程造价也得不到合理有效地控制。 3.4、工程变更、施工现场签证管理混乱
在施工阶段,存在设计变更的可能,会加大或减少工程量,而变更手续存在不规范或不及时现象;另外,某些工程师业务素养不高,不熟悉合同条款的规定,或者对施工项目的质量问题未进行认真地审核,盲目签证,并不能在合同约定的时间段内对变更和签证进行回复等,假若监理业务素质差或者掉以轻心,势必会造成工程造价失控。 4、建设项目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应对措施 4.1、订立严密的施工合同,同时加强施工阶段的合同追踪、管理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建设项目的管理也在逐步同国际接轨,而严密的合同制定是我国建设单位的首选课题。按照国际惯例,对于严谨的合同文件的编制,业主通常是聘请有成熟经验的咨询公司进行制定,在最大程度上涵盖各项条款对承包商进行制约,以防施工单位凭各种措辞进行索赔。因此施工单位在合同签订阶段应充分根据项目的客观情况,考虑诸如:施工场地小、施工工期紧等等因素在合同中予以约定。施工阶段合同条款的严密制定、合同管理及追踪的加强,能够有效地保障业主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权益,确保工程质量,进而合理地控制工程造价。 4.2、把好建筑材料价格关
一方面,要定期关注相关机构公布的建筑材料的价格、及时地把握不同区域、不同规格材料的价格信息,建立合格供应商目录,寻求质优、价廉的材料,同时,应综合考虑时间价值和资金;对进货批量与批次应合理地确定,最大程度上降低材料的储备;另一方面,相比替代产品,许多新型材料在性能方面占据较大的优势,如果合理采用,能够降低材料费用。加之,我国建筑材料价格已基本形成有市场调控的格局,所以,我们要根据市场变化规律,对建筑材料的价格进行动态的管理。 4.3、处理好工期、质量和造价之间的关系
首先,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都应对项目及各种客观因素进行认真分析与研究,实事求是地制定一套项目建设的具体目标;其次,正确处理造价与工期的关系,虽然缩短工期能够减少施工单位的固定成本,但是必然增加赶工措施费,如相对的人力、物力需要加大投入,可能需要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从而增加人工费、材料费以及机械费,加大工程造价;最后,需要正确处理造价与质量的关系,需要项目工程师合理确定质量标准,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无效的劳动,降低工程造价。 4.4、加强工程变更及施工现场签证的管理
一方面,项目工程师应根据合同约定对工程变更进行严格的审核,主动监控,尽量减少工程变更;另一方面,从多角度分析各项变更工程对总造价的影响,诸如,经济美观、使用功能等等,确定有无必要进行工程变更,最大程度的降低费用支出。倘若工程必须变更,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与合同条款约定程序进行,及时办理相关手续,避免施工阶段的造价失控。
5、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在工程施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容忽视。本文对施工阶段造价失控的主要原因做了简要分析,相应的对策也进行了简略探讨,然而,我们要知道,造价控制是一项大课题,并不局限于施工阶段,以上所述还未完全囊括造价控制的内容,有待建筑人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共同努力,使建设项目造价控制不断完善与成熟。
参考文献
[1]徐志祥.项目决策阶段工程造价控制探析[J].科技信息,2010,10:333-334.
[关键词] 最优资本结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战略税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C9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1-0091-06
目前,我国的税收制度已日趋完善,税收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功能愈来愈强,潜在税收风险越来越占居企业税务风险的主导地位。在2009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意图指导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建立规范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制,导入税务风险管理要素。在2011年7月13日,国家税务总局又了《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试行)》(国税发〔2011〕71号),规范大中型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内容,要求以风险为导向,施行科学的、高效的、规范的务专业化管理。通过税务管理部门的遵从引导、企业方的服从管控和服从应对,有效的防患和掌控税务风险。基于此,大中型企业很有必要搭建税务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因为有效的信息与沟通是控制的基础,良好的信息和沟通有助于组织及时准确的收集和传递与企业税收风险相关的信息,并保证企业内外部之间的信息沟通,有效地进行税务风险管理与控制。
一、最优资本结构模型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构成
企业的税务事项来源于业务事项,业务事项的发生与完成是在企业战术执行的结果上,而战略是战术的指导,企业要实现税务风险控制水平,必须建立在从战略到战术再到运营三层面的税务风险信息管理系统,每一层面均要以一定技术保障来控制税务风险。税务管理系统的总框架及战略子系统的架构分别如图1、图2所示。
(二)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最优资本结构
在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层面的税务风险事项归属到战略税务风险管理范畴,其中筹资层面的税务风险事项的战略谋划以资本构成为起点,事先通过测算在保证最优资本结构(即在此结构下保证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采用规划求解得出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率,进而帮助筹资决策人员在最优的资本结构下安排筹资策略。在此计算模型中最主要的计算依据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1.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下的股权资本成本
依据美国学者William Sharpe等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股权资本成本需要清楚:市场无风险报酬率,即纯货币时是价值,一般用中长期的国债利率来表示,假设为Rf;资产的β系数即asset beta,一般用企业所在行业的β系数值来表示;市场预期回报率,假设为Rm。据此,股权资本成本Ks=Rf+β*(Rm-Rf)。
2.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即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简称WACC,是以企业筹集的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在企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为权重,对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成本进行加权平均而计算出来的企业资本平均成本。假设企业的债务资本为A,权益资本为B,所得税率为tc,债务筹资费用额为F,债务资本利率为i,则债务资本权重Wd=A/(A+B);权益资本的权重Ws=B/(A+B);债务资本费用率Ft=F/A;债务资本利息额I=A*i;债务资本成本Kd=I/(A*(1-Ft))。根据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定义就有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 Kd*(1-tc)* Wd+Ks*Ws。
二、税务风险信息管理体系
(一)税务风险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要面对税务风险的产生因素有很多,有企业内部自身的税务风险事项,即有税务风险发生的一切业务事项,如企业的正常经营业务、企业的税务筹划策略、企业对税收政策的遵从程度、企业经济活动的会计处理及财务活动;也有企业外部税务环境的好坏,如企业与税务征管部门之间的沟通程度、对国家或地方的税收政策把握程度以及当地税务征管部门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具体的环境分析如下图3所示。
因此,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从而全面了解企业的税务风险环境,进而制定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另外,环境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所以企业还必须做好环境的动态分析,也就是密切留意环境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并评估这些变化对税务风险管理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进行有效的应对。
(二)税务风险管理内容
1.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支持税务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的好坏是企业进行税务风险有效管理的首要因素,同时也是风险治理中其他因素需发挥效用的基础,因此税务风险产生的内部环境就成为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短板”。也就是说,税务风险管理的整体质量取决于内部控制环境这一最薄弱的要素质量,起先导性作用。
2.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进行风险识别和应对
税务风险管理遵循的理论依据是价值链管理理论中的质量保证体系,其重点是通过两个主要途径来实现。
(1)通过介入式纳税风险管理活动,进而对影响企业战略实施的关键税务风险要素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从而预防税务损失。
(2)进行流程式的纳税监督活动,对企业有存疑的纳税行为进行适时调整并对有一定税务损失的业务事项进行后续补救。
3.完善税务风险控制活动,约束潜在风险
对税务风险进行全过程的流程管理。流程是风险的发酵地,某些业务流程梳理不当会导致潜在的税务风险,必须要以税务风险控制为前提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和再造,以重新构建基于税务风险控制的业务流程,将税务风险管理理念介入到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乃至流程的全过程。
4.强化信息沟通,提供税务风险信息管理支持
(1)建立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机制,探求各业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方式。企业要有效的对税务风险进行控制,就必须将税务风险的控制手段介入到企业发生的日常经营业务活动中,因为税务事项来源于企业的业务事项。企业税务风险管控部门可以利用下发调研报告、企业内部网络渠道等各种方式,对各业务部门日常发生的业务事项中有关涉税业务进行指导,丰富各业务部门的税法知识,提高业务部门对涉税业务的处理水平。
(2)建立企业外部信息沟通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企业与税务管理机构的有效沟通,在企业与税务管理机构之间对“不确定性的涉税事项”创建事前的沟通机制,规避“不确定性的涉税事项”的事后争议,有效控制企业税务风险。
(三)税务风险信息管理流程
结合环境分析与税务风险管理内容分析,企业的税务风险信息管理体系从技术层面上看应是一个非常完善的系统,它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以风险监控为圆点,以能接受的风险目标值为半径所画的一圆,在圆周上有识别、评估、应对、控制、评价各项技术手段,同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彼此协调又互相制约,共同实现将企业税务风险维持在可控水平内的目标,具w的管理流程圆图如下图4所示。
三、最优资本税务风险管理模型实现
(一)最优资本模型下的税务信息处理设置
根据上述所论的模型构造及税务风险信息管理体系流程来设置最优资本模型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本系统的内部数据计算与信息处理的依据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博弈最优状态下确保最大程度的利用债务资本的节税效应与最优秀资本结构的有效组合。
1.内部信息收集子模块
(1)信息收集
债务资本:
股权资本:
所得税税率:
债务利息率:
债务筹资费用额:
国债利率:
行业β值:
股权资本市场报酬率:
(2)内部计算过程
Ws=B/(A+B)
Wd=A/(A+B)
Ft=F/A*100%
I=A*i
Kd=I/(A*(1-Ft))
Ks=Rf+β*(Rm-Rf)
WACC=Kd*(1-tc)*Wd+Ks*
Ws
2.目标设定
企业产权比率标准值:
3.事项识别
产权比率ER=A/B
风险值D=C-ER
4.风险评估(设定允许压力范围是+-20%,根据管理层偏好或历史值)
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
该企业的资本结构比是:
该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是:
该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是:
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
债务资本成本带来的节税效应是:
5.信息与沟通
如果D>0.2,显示:企业的计算值与设定的目标相比结果是D值,目前企业的资本结构的节税效应是Kd*Tc,说明: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低,资本结构比不太合理,未能很好利用债务资本,导致企业平均资本成本过高,节税效应过低,增加了税务压力,税务风险过大,且未能很好的利用财务标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受阻。建议调整资本结构,增扩债务融资,增加债务资本带来的节税效应,减少企业平均资本成本,增加财务标杆效应,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
如果D
如果-0.2
6.数据输入与信息输出界面
在税务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中需要根据最优资本结构模型进行筹资层面的税务风险事项认定与评估时应输入当前一些实时的模型计算依据值,详情如下图5所示。根据输入的数据依据事先设计好的计算模型与风险评估方法及风险应对方法会显示出本筹资项目的风险评估结果,具体结果信息输出图如下图6所示。
(二)最优资本模型下的税务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代码实现
this->UpdateData();
if((this->m_GuQuanzb!=0)&&(this->m_ZhaiWuzb!=0))
{
float ws,wd,ft,kd,ks,wacc,er;
ws= this->m_GuQuanzb/(th-
is->m_ZhaiWuzb+this->m_GuQu
anzb);
wd= this->m_ZhaiWuzb/(th-
is->m_ZhaiWuzb+this->m_GuQu
anzb);
ft= this->m_ZhaiWuChouZhi
fy/this->m_ZhaiWuzb;
kd= this->m_ZhaiWulxl/(1-
ft);
ks= this->m_GuoZhaill+th-
is->m_HangYez*(this->m_ShiCh
angbc-this->m_GuoZhaill);
wacc= kd*(1-this->m_SuoD
eSuisl)*wd+ks*ws;
er= this->m_ZhaiWuzb/this-
>m_GuQuanzb;
class zhannuejieguo jieguo;
jieguo.m_zhichanfuzailv = wd;
jieguo.m_zhibenjiegoubi = er;
jieguo.m_zaiwuzhibenchengben = kd;
jieguo.m_guquanzhibencheng
ben = ks;
jieguo.m_pingjunzhibencheng
ben = wacc;
jieguo.m_jieshuixiaoying=kd*
this->m_SuoDeSuisl;
float kk;
kk = this->m_QiYeChanQua
nbl- er;
CString str1,str2,str3,str4;
if (kk >= 0.2)
{ str1 = "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低,资本结构比不太合理,未能很好利用债务资本," ;
str1 += "\r\n";
str2 = "导致企业平均资本成本过高,节税效应过低,增加了税务压力,税务风险过大,";
str2 += "\r\n";
str3 = "且未能很好的利用财务标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受阻。建议调整资本结构,增扩债务融资,\n";
str3 += "\r\n";
str4 = "增加债务资本带来的节税效应,减少企I平均资本成本,增加财务标杆效应,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
jieguo.m_jielun = str1 + str2
+str3+str4;
}
if(kk
{ str1 = "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资本结构比不太合理,债务资本过多,偿债压力大,\n";
str1 += "\r\n";
str2 = "节税效应达到了,税务压力降低了,税务风险降低了,但财务风险太大。,\n";
str2 += "\r\n";
str3 = "建议调整资本结构,增扩股权融资,保持资本结构的合理比例,降低财务风险,减少财务压力。";
jieguo.m_jielun=str1 + str2+
str3;
}
if((kk>-0.2)&&(kk
{
jieguo.m_jielun="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合适,资本结构比合理,财务风险与节税效应博弈均衡,税务风险较低。";
}
jieguo.DoModal();
}
[参考文献]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为求得生存与发展,企业都在试图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在这种努力中,加强内部的成本管理,不仅是行之有效的,而且越来越成为创立竞争优势的主导力量。从总体上说,成本管理中两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制定成本决策,二是实施成本控制,进行业绩考评。现代成本决策对于决策成本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成本决策对信息的要求。作业成本会计的出现与运用,是提高决策成本信息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也可以说是对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一场革命。然而,决策成本信息相关性的提高,要求辅之以有效的成本控制过程,而这个控制过程是要花费代价的。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控制过程的复杂程度,越是复杂的控制过程,所花费的控制成本就越高。因此,就作业成本会计来说,不仅是提高了决策成本信息的质量,而且也是对现代成本控制的一个有力的挑战。在成本效益原则下,对成本决策与控制的选择给企业管理当局制造了一个不小的困境,并且它直接关系到对会计信息输出质量水平的定位问题。
一、现代成本决策对成本信息的具体要求
一般地,企业成本决策与控制的短期目标在于经营改进,其长期目标在于战略成本管理。对于后者本文暂且不论。单是为了实现企业经营改进的目标,管理上就要求必须确保责任体 (管理者,雇员,分部等 )得到更有效地履行作业职责的成本信息。这些成本信息的质量具有如下特征:
(一)及时性
及时性即信息在作业完成后不久就被获得。如果信息反馈太早或太迟,企业的经营或改进都不能取得最优。反馈太早,会导致成本信息不能使得责任体容易地察觉任何已做出的改进成果;而如果反馈太迟,那么,责任体将不得不注意确保每一个反馈期的信息输出只是单因素变动的结果,否则多因素变动的结果将会被复合在一起。这样责任体很可能将不能鉴别其采取的措施与业绩产出之间的任何关系。因此,及时性要求的关键点在于将信息反馈期与作业周期相一致。
(二)高精度
高精度即没有重大的计量错误被导入。因为任何重大的计量错误都将使得责任体鉴别其对全部公司业绩的贡献难以完成。因此,如果计量的精度不够,对责任体进行业绩改进的刺激就很难办到。因为没有办法使得责任体在业绩的真实变化与计量过程错误之间进行区分。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说间接成本的分摊对于经营业绩的改进是具有反作用的。即使它们的分摊是以导致该间接成本发生的原因为基础,这样分摊也不可避免地将在计量过程中导入难以接受的错误程度,而且,它们还能使得信息反馈过程变得延误,以致难以接受。例如,如果以交易成本动因 (比如,机器的调整准备次数 )来分摊一个既定类型的交易成本,那么,加工效率的任何改进、交易成本动因都不能及时反映。只有当使用一种新的成本动因时,这种改进才能被反映出来。但是成本动因通常仅周期性的被重新确定,而不是每一次经营改进发生后立即被修正。
(三)纯粹性
纯粹性即各责任体的实际资源消耗信息被分别获得,而不是被混合在一起。如果我们要求责任体对业绩变化的贡献予以明确,那么信息认定的纯粹性是必要的,否则只能计量混合的改进信息。因此,没有信息反馈的纯粹性,改进提高的激励将会降低。而且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其危害将会在整个企业中蔓延。
以上所有这些特征都是提高决策水平所必须的,也是为了保持高质量的决策信息而对管理控制过程提出的更高要求。所以,企业经营改进的最终目标定位,取决于决策与控制的制衡,它同时也为会计信息输出质量规定了现实标准。
二、决策与控制对会计信息输出质量的约束分析
为了满足决策相关信息的上述具体质量要求,管理当局必然要改变企业旧的生产管理和控制方式,建立新的符合决策信息要求的控制过程。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既要满足决策之需,又要达到控制要求。通常提高会计系统的决策能力会降低它作为控制工具的效能;同样,使用会计系统作为一个控制机制也会损害该系统的决策功能。以作业成本会计为例,作业成本会计能够提高会计系统的决策能力(如定价决策和产品设计),但它同时也给该系统有效地发挥控制机能带来一定的困难。如前文所述,为了提高信息的精确度,分析和鉴别成本动因,并相应地增加成本动因的数量,对于间接成本的分摊将是十分有利的。
在不考虑管理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单纯的成本动因数量的增加在成本效益原则下,也有一个限度问题 。在考虑管理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其最优成本动因的数量将减少。这是因为随着成本动因的增加,下级管理者对被选为成本动因的分摊基础,有了更多的控制权。下级管理者通常对存在于他们部门的成本动因有专门的了解。
增加成本动因就意味着给管理者更多控制成本系统的自由权,而其业绩却恰恰由这些系统来计量,增加由该成本系统评估的管理者的自由处理权,会降低该系统对其行为进行监督的能力。因为这些自由处理权会给予这些管理者操纵其业绩计量的机会。这种机会主义的存在,使得较少的成本动因或者即使不精确的产品成本也是值得的。更加精确的产品成本信息,如果会导致恶化的决策控制,那么,这样的信息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是值得的。一般地,我们将决策信息质量水平为横轴,成本管理价值为纵轴,在成本效益原则下,可以确定一个最优的决策信息质量水平,在该水平上所得到的成本管理价值为最大。这也就在理论上对会计信息输出质量作了具体定位。
1.1投资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部分单位贯彻执行分公司投资项目管理制度不力,没有做可行性研究;二是在项目前期管理上存在问题,对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管理,也没有到位没有实行有效监督;三是没有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估缺乏公正和公允性。正是由于可行性研究分析存在不足,对项目的各方面的研究和技术论证不够,对项目的风险分析不足,导致了部分投资项目决策缺乏科学性。
1.2投资项目在整个建设期中的管理工作也有待加强
一是部分项目没有真正实行市场化招标运作,导致了这些投资建设项目合同履行难以达标,项目进度、质量得不到保证,工程事故时有发生,投资成本居高不下;二是部分投资建设项目施工与监管没到位,项目工程质量没达标,因对部分油气勘探开发项目施工与监管没到位,工程质量难以达标,项目投资效益没有达到预期;三是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在施工中偷工减料,虚报工作量,私自变更交底工作量,执行实施不到位,质量不达标。四是监管工作没有完全到位,没有对建设期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
2进一步提升油田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能力的对策
2.1建立责权明确高效运行的投资项目管理模式
针对油田企业对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政出多门,投资项目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各负其责又不知谁最后负责,相应职能部门管理职责不清、履行不到位、相互推诿甚至敷衍了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成立重点投资建设项目联合管理小组及“项目管理部”,对投资达到一定金额标准或投资风险特别高的重点项目,都应该交由“项目管理部”统一管理,真正做到提高项目管理主体对投资项目管理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投资项目的规范化管理。
2.2建立和实施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和方法
建立和实施完整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方法,是实现投资决策科学化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障。一是在决策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面。在做投资决策时必须就市场、技术现状、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情况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和存在的客观条件出发,这样才会使决策有充分的依据,才能做出真正有效的决策。二是拟订多种被选决策方案。决策就是从多种可选方案中,选择出最优方案,可以这样说.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因此拟订预备多种被选决策方案是做出最优决策的基础。三是从多种被选方案中挑选最优决策方案,经过严肃认真比较、评价和论证,对备选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效果、作用意义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真实性进行真实的认识,最终才有可能找到最优和满意方案。
2.3建立有效的投资项目决策责任体系
实施对投资项目科学有效的决策,建立高效的决策责任体系,是江汉油田分公司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一是构建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投资决策机制。应该由目前相对集权的投资决策体制逐步向集权与分权相统一的投资决策体制转变,构建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投资决策体制就是要求投资决策要去划分层次。二是建立和完善对决策者的监督机制。在将相对集权的投资决策体制逐步向集权与分权相统一的投资决策体制转变的同时,我们应该同时建立和完善对投资决策者和决策行为的监督机制,使投资决策单位和决策者权力和责任有机地结台起来,增强投资决策单位和决策者的责任感,减少决策失误。
2.4以项目关键要素为抓手强化投资项目过程控制
会计控制系统是指会计在企业各个管理层次上发挥控制职能的系统。会计控制系统应具有系统性、目标性、层次性以及与环境的相互适应性等特点。随着会计理论的成熟以及管理实践的发展,企业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科学有效的会计控制系统,以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系统的设计应在工作效率、可靠性、工作质量、可变性和经济性原则的指导下,自上而下地按照业务处理顺序将整个系统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再根据需要进一步分解子系统,一直到满足需要为止。划分子系统时要使各子系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应力求简捷,尽量做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冗余。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系统的平台设计,包括系统的软、硬件选择,确定计算机处理方式和网络系统方案,以及选择数据库管理系统;接下来要进行代码设计、输入及输出设计、人机对话接口等步骤。另外,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在不同的控制环境中,会计控制作用的具体形式有很大不同。由于会计控制涉及的范围广且具有不确定性,要探求会计控制的一般规律,就必须在一个相对确定的环境下进行,以免会计控制和环境交互作用,使问题复杂化。在此假设前提下,根据上述设计,我们认为作用于企业经营和业务过程的会计控制应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责任会计、预算控制和控制评价、报告以及决策支持系统。通过这三个子系统,将系统对业务活动的控制与企业的目标联系起来,经过系统的层层反馈控制实现会计控制目标。
具体设计企业会计控制系统时一般包括三个基本步骤:(1)确立控制标准。确立控制标准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确定控制标准通常有三种方法:统计方法、工程方法和经验方法;(2)评定控制成效,即将实际运行结果同控制标准相比较;(3)纠正错误手段,即消除偏离标准和计划的情况。
二、企业会计控制系统的三个子系统
(一)预算控制子系统。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预算控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预算控制要达到预定目标必须遵循灵活性、全局性、全面性等原则。预算控制包括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两个基本环节。预算编制是预算控制的第一个阶段,也是预算控制的前提和基础。编制企业总预算将涉及到价格、产品类型、资本支出、研究和开发、人事安排和其他重要决定,整个过程比较繁复,技术性较强。
我们认为,设计企业预算控制子系统应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1设计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应制定工作时间表,根据具体预算目标确定工作程序和预算组成员并分配工作任务;2调研阶段。调研的重点包括企业管理决策层以及投资、财务、审计、法律、人力、行政等管理部门;3设计阶段。企业预算控制制度的设计应包括总则、企业组织结构、预算控制的原则、编制程序、编制方法与依据、预算监控以及预算执行情况的考评等。在预算实施以前还应经各方充分讨论并征求修改意见;4完善与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应定期向员工及管理层征求执行情况的反馈意见,并结合经营环境及国家政策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预算期结束提交总结报告。
(二)责任会计控制子系统。责任会计控制子系统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适应经济责任制的要求、以组织分权化为基础、责任中心为核心,在企业内部建立不同的责任中心,通过有关信息的处理和反馈,把核算与各责任中心的工作实绩联系起来,从而对各责任中心责任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进行严密控制与考核的一种会计控制系统。责任会计控制系统把责任控制与生产和业务系统充分集成,将企业的总体目标分解转化为各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各责任中心再根据总体目标协调和调整自己的目标使之与总体目标一致,保证企业计划的实施和目标的落实。因此,责任会计控制系统仍然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增强竞争力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控制系统。该系统的特点是面向业务流程,强调过程控制。
(三)评价、报告和决策支持系统。会计控制系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子系统是评价、报告和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既负责整个系统控制信息的输出,又作为未来会计控制系统的输入而发挥作用。
1、评价系统。为确保会计控制系统有效发挥作用,必须建立能够提供可计量业绩指标的评价系统。该系统应能提供可计量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并能根据可控性和例外管理原则定期编制业绩报告。
2、报告系统。报告系统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规划和控制企业的资产和收益。报告系统必须具有以下特点:信息的相关性、可行性和可比性;格式的灵活性和报告的及时性;以网络作为报告的基本媒介;以分析报告的形式予以报告。
3、决策支持系统。由于企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决策环境,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成了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这类问题一般没有明确的目标,不存在固定的决策模型和程序,先前从未或很少出现过,无规律可言,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力、经验和行事风格对决策过程和效果的影响很大。决策支持系统就是利用数据和模型,支持企业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问题的人机交互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功能:1具有广泛的数据库,能够收集、存储、提供并能及时整理、修缮与决策有关的内外部高度集成的数据,包括当前信息、历史信息和未来信息;2存有并能及时提供有关的决策分析工具和模型以及决策所需的各类综合信息,帮助预测、评价和决策;3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管理者可通过对话或沟通直接获取所需信息,对全局作出正确的决策;4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系统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况;5具有一定的智能性,能模拟决策者的思维过程并能跟踪问题的求解过程,增加决策模型的可信度。
实现上述功能的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应包含以下六个组成部分:1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结构化、综合化、共享度高和冗余度小的用于决策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的内外部信息,并具有支持数据库查询、检索和维护等功能;2模型库及模型库管理系统。该子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迅速生成所需模型,包括已有模型和须生成的模型;能启动运行模型;能与人机对话系统进行通讯,并能将求解过程和结果输出至用户;3知识库及知识库管理系统。系统面临的很多问题没有固定的求解模式,这就需要决策支持系统能模仿人工智能的推理判断能力,充分利用知识库中的实际环境的知识、模型知识、推理出来的知识和语言系统和语法方面的知识,收集知识信息,理解问题和建立模型,解析模型,最终描述问题的解;4方法库和方法库管理系统。基本功能是对各种模型的求解分析提供必要的算法,在方法库中,以标准模块存储各种算法,通过格式化接口与数据库、模型库和人机对话模块进行联系,完成对已构成的模块进行分析求解,并通过方法库管理系统对库内算法模块进行必要的处理;5人机对话子系统。人机对话子系统是用户与决策支持系统的通讯窗口,用户通过该系统向决策支持系统提出问题和目标并得到系统的求解。判定人机对话子系统的有效性或界面是否友好,一般有以下三点:使用该系统是否需要专门的计算机知识;系统使用是否需要专业编程或需要运用复杂的操作命令;界面是否采用分层次的“菜单”式操作命令把有关操作命令全部显示在显示屏上,以供用户方便地选择所需的操作命令。
上述三个子模块的关系为:控制评价是报告和决策的基础,只有控制有效的数据才能进入报告及决策支持;报告系统是连接评价和决策支持的纽带,将经过控制评价的数据按照决策支持系统的要求予以分析、整理,提供给决策支持系统。
总之,通过预算控制子系统,能够保证企业计划目标的落实和实现;通过责任会计控制子系统,能够监控各部分执行和完成责任预算的情况,并通过有效及时的信息反馈调整和协调各部分行为过程和结果,以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决策支持系统为企业提供及时、相关的企业内外部信息和科学的决策方法。
三、企业会计控制系统发展展望
会计控制作为经济中一只“最得力的手”,在松下、杜邦等一些世界先进的大企业有过非常成功的案例。但由于社会、技术等各种条件的限制,会计控制的作用却总是若隐若现。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系统化会计控制成为企业竞争的现实选择,也确立了会计在企业中不可替代的控制地位。可以预见,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深入,以及会计控制方法和体系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会计控制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1、会计控制将从企业实体转向虚拟企业。虚拟企业是指为完成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等任务而由多个企业相互联合所形成的一种合作组织形式。通过信息技术把这些企业连成一个网络来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经营,以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来完成单个企业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在它的作用下,供应链的概念也由狭窄的企业内部的供应链拓展至全行业或跨行业的供应链。供应链上的产品可实现及时生产、及时交付、及时配送、及时到达消费者手中,既减少了企业的库存和资金占用,又及时获得最终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使整个供应链紧跟市场变化。这是信息时代竞争与工业时代竞争的最大不同,是全球化竞争环境下企业管理理念的又一次革命和企业竞争与合作的必然走向。
2、会计控制从自动化转为智能化。智能化的会计控制系统不但具有处理会计业务和反馈控制等功能,还具有会计及其他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具有学习、联想、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并且具有智能化的视、听、说等多媒体能力。只有实现了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将会计控制系统从面向事务处理的管理模式向面向智能、优化管理模式的方向发展,才算真正达到了系统支持决策功能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3、会计控制从微观走向宏观。与企业、国家间竞争的加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相适应,会计控制也必然要从企业的舞台走上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更大的控制。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制定国家行业发展计划、带动科技发展和促使管理规范化等方面,会计控制必将大有作为。
一、“系统理论”内涵与企业决策会计信息系统的划分
(一)“系统理论”内涵系统这个词是从希腊语“system”一词派生出来的。系统是内部互相依赖的各个部分,按照相关规则,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联系在一起的合理的、有序的组合。系统的每一部分都是一个单元,它们必须完成各自分担的部分工作,共同实现既定目标。由系统的定义可以得出系统的一些重要属性:即系统具有的目标;系统具有特定的功能,系统具有的结构,它由若干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构成,其中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是一般系统都具有的基本要素;系统具有边界,并以此将该系统与其他系统及系统外部相区别。如果将全社会看作一个大系统,那么某个企业只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一个小系统。这个小系统不可能孤立存在,其必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制约,一切系统都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存在,系统与其外部条件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这个外部条件就是系统的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环境组成了一个更大的系统,该系统是指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诸因素构成企业系统的外部环境。企业的外部环境是企业存在的条件,环境向企业输入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企业向环境输出产品或劳务,环境的好坏对企业产生着较大的影响;企业要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在环境中求发展。在企业内部按其管理职能又分为若干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对外(内)部信息源进行接收、整理、加工、输出信息,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这样便形成了企业经营决策会计信息系统。
(二)企业决策会计信息系统的划分根据“系统理论”的要求,结合企业经营系统内部各环节的职能,可以将企业经营系统划分为以下子系统。包括:经营战略子系统;经营信息子系统;市场营销子系统;资源供应子系统;生产经营子系统;新技术应用及开发子系统;质量保证子系统;投融资子系统;无形资产开发与运营子系统;决策支持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具有各自的目标、功能和边界,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企业经营决策会计体系。
二、经营决策会计信息的构成要素
(一)企业经营战略子系统信息与市场营销子系统信息 企业经营战略子系统信息。首先,该系统可提供企业外部微观的、中观的和宏观的环境方面信息;其次,提供企业战略目标的选择、实施监督和控制方面的信息;第三,提供企业内部资源及其运营方面的信息。市场营销子系统信息。包括:市场营销分子系统提供的信息;市场需求与预测信息;市场营销战略决策信息;市场营销组合信息等。
(二)资源供应子系统信息与生产经营子系统信息资源供应子系统信息,主要包括:物资源方面的信息;资金资源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其他资源等方面的信息。生产经营子系统信息,主要包括:市场需求信息;生产能力信息;设施选址、工作部门及设备布置信息;产品与服务计划以及与之相关的产品品种、系列品信息;产品批量、产品质量信息;设备更新改造、作业设计等方面信息。
(三)新技术应用与开发子系统信息企业科技情报网络收集的信息;人才引进与使用信息;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新技术应用信息;开发新技术成本与效益分析信息;新产品开发中量本利分析信息;其他相关信息。
(四)质量保证子系统信息与企业投融资子系统信息质量保证子系统信息,包括:行业中产品质量信息;用户需要的质量信息;质量成本信息;质量认证信息;质量控制信息;质量、成本与效益关系分析信息等。企业投融资子系统信息,包括:资本市场相关信息;资本运营决策信息;短期投资决策信息;融资决策信息;投融资分析方面的信息。
(五)无形资产开发与运营子系统信息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信息;企业产品、品牌运营相关信息;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确认和计量或估价信息;企业无形资产运营、管理、分析、评价等方面信息。
(六)决策支持子系统信息决策支持子系统(DSS)主要是以现代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等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建立完整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数学模型管理系统和人――机会话管理系统为决策者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因此,该子系统信息是以经营信息各子系统为基础的信息,是经过加工后输出的信息。
三、企业经营决策会计信息的反馈与控制
(一)确立控制目标为了实现企业整体效益最优,只有各子系统实现其目标才能将企业整体目标变为现实,而各子系统的目标的实现,又须依靠各分子系统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每个环节上的经营业务都要从企业整体出发。对每个问题都要求得最优解,才能保证完成各项经营指标,这些指标有财务指标,也有非财务指标,既有近期的各项预算指标,又有长期的战略规划目标。
关键词:造价控制,决策阶段,控制措施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们与发达国家距离越来越近,发达国家在建设工程中走的弯路我们应该避免。尤其是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泱泱大国,节约能源的设计方案显得尤为紧迫。建设项目的决策和设计各阶段工作所花费用不多,但是对项目工程造价的影响却非常之大,是进行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阶段。然而,建设项目造价控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的专业面广,而且涉及到建设项目的参与各方,包括业主、监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政府各相关部门。各方在设计管理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是否可以有通用的管理模式,如何改进项目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的方法,使之更有实用性等,这些都值得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1.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控制
(1)在投资决策阶段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造价人员需要收集工程所在地的水电路状况、地质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大宗材料的采购地以及已建类似工程资料,并对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认真分析,保证投资预测、经济分析的准确。
(2)必须做好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技术经济论证。可行性研究的结果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败,且可行性研究阶段形成的项目投资估算是确定限额设计总值的重要依据,并影响到设计总概算和施工图预算。为加强其精确性需要作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市场研究就是指对拟建项目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可能性分析,包括国内外市场在项目计算期内对拟建产品的需求状况;类似项目的建设情况;国家对该产业的政策和今后发展趋势等。
(3)做好方案优化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据国外统计资料表明,在项目决策方案优化过程中节约投资的可能性为80%左右。在完成市场研究以后,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遵循“效益至上”的原则,进行多方案比选。技术经济人员应该和设计人员密切配合,用动态分析方法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通过方案优化,使工艺流程尽量简单,设备选型更加合理,从而节约大量资金。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决策阶段
长期以来,我国的工程建设存在投资膨胀严重的现象,造成工期越拖越长,工程造价越来越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建设前期决策不合理。1对工程造价投资决策不够重视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投资决策是产生工程造价源头,这一阶段耗资约占总投资额的0.5% ~3%,但能有效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对建设项目进行合理的选择是对经济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项目投资效益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的效率和效益。发达国家对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十分重视,不惜花大本钱,大力气进行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研究,出具相对比较准确的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工程建设一直缺乏建设前期确定工程造价的有效依据,只能依据专家、决策者们借鉴已完成的项目工程造价进行估算,但又往往因为诸多因素影响,“三超”现象相当普遍。2开展造价控制的基础性工作欠缺
根据我国现行的基本建设程序,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提出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初步设计和编制工程概预算,以及按照管理权限提请有关单位审批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政府投资项目因时间紧迫,在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的情况下,例如在没有充分做好项目的投资预测,对工程所在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不了解、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未摸清的情况下,盲目地委托设计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编制投资估算。由于相关单位缺乏数据信息,或技术经济人员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信息不灵,无法进行可靠的市场预测分析,使得生产规模的确定缺乏足够的依据,加之基础资料不落实就急于开展工作,资金筹措和各种外部协作条件往往凭经验假定。所有这些都造成投资估算缺乏可信性。另外还有部分建设单位为了所报项目能被立项部门顺利批准,要求设计单位在投资估算时有意低估,搞“钓鱼工程”,增加了估算的不准确性。
投资决策阶段在工程造价中的控制措施
工程建设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项目的工程造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点的选择、工艺的选择、设备材料的选用等,都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因此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是否科学合理。建设单位作为投资的主体应积极做好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1收集资料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首先要做好投资决策阶段的基础资料收集工作,做好工程的投资预测,需要很多的资料,如工程所在地的水电状况、地质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大宗材料的采购地以及现有已建类似工程资料,对于做经济评价的项目还要收集更多资料。造价人员要对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认真分析,保证投资预测、经济分析的准确。其次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工程造价以及项目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阶段。可行性研究要以质量控制为核心,对项目的规模建设标准、工艺布局、产业规划、技术进步等方面应实事求是地科学分析。2重视工程造价投资决策并选择最优方案
正确决策,是合理确定与控制建设投资的前提,是确保投资方向正确性的基础。项目投资决策是选择和决定投资行动方案,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及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正确的项目投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项目投资决策。项目决策正确,意味着对项目作出科学的决断,以及在建设的前提下,选出最佳投资行动方案,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样才能合理地估计和计算建设投资,有效地进行投资控制。因此,要重视项目投资决策,在充分研究投资决策阶段影响投资控制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多方案比选,选择能够实现业主投资意图的最经济方案。投资决策阶段影响投资控制的因素一般包括:①首先是建设区位选择(包括建设地区和建设地点的选择)。建设地区选择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拟建项目的命运,影响着项目投资、质量目标,影响项目建成后的经营状况。②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标准的主要内容有:工艺装备、建筑标准、配套工程、劳动定员等方面的标准或指标。建设标准的编制、评估、审批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依据,是衡量建设投资是否合理及监督检查项目建设的客观尺度。③工艺和设备的评定选用。④融资模式的选择。⑤建设时机的选择。3认真编制投资估算并进行严格审查,保证投资估算的准确性。
投资估算是拟建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因为投资决策阶段进一步分为项目建议书阶段、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工作也相应分为三个阶段。随着决策由浅到深、不断深化,投资估算的准确度逐渐加强。投资估算编制要有依据,要尽量细致,并力求尽可能全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因此,只有加强决策深度,采用科学的估算方法和可行的数据资料,合理地计算投资估算,保证投资估算打足,才能保证其他阶段的建设投资控制在合理范围,使投资控制目标能够实现,避免“三超”现象的发生。此外,确保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必须保证估算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目前我国使用的估算指标应进行较大改革,实行量价分离,指标中将“量”列全、列细,便于在使用指标时,根据拟建项目的具体情况对“量”作必要的修正,进一步提高估算的准确度。4重视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在可行性研究和评估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对项目建设期和生产期内投入产出诸多经济因素进行调查、预测、研究、计算和论证,经过比较选择,推荐最佳决策项目的重要依据。经济评价是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的核心内容,决定项目的上与下,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决策阶段必须做好项目的经济评价工作。
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应遵循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宏观效益分析与微观效益分析相结合、价值量分析与实物量分析相结合、预测分析与统计分析等原则,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1)完成项目相关的市场供需预测,分析拟建规模、厂址、技术方案等内容。
(2)计算项目的投资估算,对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和分析,综合考虑资金筹措和平衡问题,预测投产后的获利能力、投资清偿能力等经济效益指标。
(3)选出最优的投资方案,并提出结论性意见或建议,作为投资决策的经济论证评价。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WTO的加入,对项目决策阶段造价的控制再逐步尝试国际通行的做法,但是国外的经验存在着不适应中国国情等诸多的方面的缺陷和不足。鉴于项目决策对整个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重要性所在,只有从中国国情出发,从合理确定项目规模、合理确定建设标准水平、合理的选择建设地区及厂址和合理确定工程技术方案等方面入手,才能真正的做到工程造价的控制,才能提高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谢秀杰.施工企业如何进行工程造价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
吴瑛.施工企业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J].山西建筑,2009.
关键词:整合管理决策力执行力控制力
整合管理就是指在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中,系统思考影响管理效果的各要素,并对这些要素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系统控制,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整合管理可分为经营活动的整合性管理,即将企业的所有理念、制度、组织、活动等归结在一个系统之下,发挥其强大作用;管理过程的整合管理。本文主要侧重研究管理过程的整合管理。
最早拥有整合管理思想的人是法约尔,他的整合管理思想过分强调管理是一个过程,而缺乏对构成管理过程各要素的质的论述。在竞争激烈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中国企业,管理不仅需要“量”的整合,更需要重视对各要素“质”的把握。笔者认为,新时期企业的整合管理应强调决策力、执行力和控制力的整合。三者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
整合管理的杀手锏:决策力、执行力、控制力
管理的决策力
就是指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美国管理学者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整个的管理过程就是决策过程,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贯穿于高、中、基层的管理工作中。决策是指管理者在调查、预测,掌握信息的基础上,预先选择目标,拟定方案,并最终选择出最满意方案的过程。所以,决策问题,是企业发展方向问题,尤其是战略决策,更是涉及企业长期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对策问题,正如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所说,企业大了以后,决策问题变得更为重要,稍有不甚,企业可能满盘皆输。而正确决策就涉及到决策力的问题。
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拥有决策力通常用以下标准:企业各类决策与企业战略目标和谐。即战术决策要为企业战略决策服务,战略决策要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正所谓智者的决策结果是企业目标快速实现,愚者的决策结果是南辕北辙。决策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三者之间要动态平衡。即决策要抓住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又能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是一个趋利弊害的正确抉择。决策与盈利和伦理道德和谐共生。即决策实施后要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同时又能把盈利建立在满足消费者需要、推进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强调企业决策义利共生性。
管理的执行力
执行力一般是指企业决策的执行能力。它是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它包括对目标和方法的严密讨论、质疑、坚持不懈地跟进以及责任的具体落实,直到目标实现。2003年初,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所著的《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一书风行世界。当许多人把公司经营失败归咎于错误的经营策略时,本书的两位作者却开宗明义地点出是“执行力”影响企业的优劣成败。认为大多企业经营的失败与企业缺乏执行力有关。而笔者认为,决策好比是领导者出题,执行就好比是执行者写出答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等重要。如果决策力来源于管理层,那么执行力就来源于被管理阶层。如果决策力来源于高层,执行力就来源于中、基层人员。
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执行力的标准有:企业决策的实质和领导意图是否为下属所领会。下属对决策和领导者的意图领会越深,执行力就越强。员工的工作态度。当今流行一句话,态度决定成败。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影响工作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最终体现在工作士气上。员工士气低落,生产效率下降,导致执行力不足,做事不到位,就不会有精彩的细部,也就不会形成壮观的全局。员工的素质。员工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工作效果。我们常说好心办坏事,就是形容员工的工作热情如果没有知识、技能、创新力来支持,高士气反而带来低执行力,甚至对企业有破坏作用。企业的诚信水平。企业如果形成至上而下的诚信机制,领导以身作则,说话置地有声;员工诚实守信,与上同意;企业的执行力就强,工作就会雷厉风行。
管理的控制力
控制力是指管理者依靠预定的目标对企业实际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和分析,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实际的经营活动与预先规定的目标相吻合的能力。它通常包括硬控制(规章制度)和软控制(企业文化)。企业正确决策的实现离不开企业的执行力,而执行决策的过程中又离不开管理的控制力。它是决策最终实施的保证。
衡量企业控制力水平的标志有:
企业制度化管理水平。即企业管理以规章制度为准绳,避免人情化、关系化,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用人、激励等机制,又称硬约束。企业越是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企业制度的作用力就越强,企业的控制力就越高。
员工的自我控制能力。即员工在工作中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尤其是大型企业,员工自我控制能力直接影响决策执行的效果。
企业文化的作用力。即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对员工的约束力,又称软约束。企业文化对员工的约束力越强,说明企业文化影响力越大,企业员工自我控制的能力就越强,整个企业的控制水平就越高。
总之,企业管理的决策力,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航向,企业的执行力保证了决策的快速实施,而控制力又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执行。三个要素相互联系,互为因果,构成了有机的管理系统,真正使企业走向整合管理。
管理水平低成为企业构造强势竞争力的瓶颈
具体表现如下:
决策缺乏可行性。具体讲管理层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没有深入细致的开展市场调查,对决策的可行性缺乏充分的论证,有调查和论证的也是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把决策建立在以客户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的基础上,使决策无法执行。
企业执行力差。具体表现在:一是好的决策思路没有具体执行时间表和科学的执行方法,导致好的思路和策略形成空谈;二是员工自主管理能力差,执行中缺乏诚信,工作马马虎虎,应付了事;三是工作执行中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执行任务不彻底,工作推推拉拉。海尔张瑞敏认为,没有精彩的细部,就没有壮观的全局。执行力差将直接导致企业的经营绩效下滑,影响职工士气,长此以往,把企业推向失败的境地。
管理者思维缺陷影响了成功。如大多数企业搞管理创新,往往都是孤立的提一个方案,而不是一个过程,结果是方案执行中困难重重,半途而废。再如很多企业移植TQC、ISO9000、ERP等等管理工具于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企业缺乏管理工具使用的环境。领导者自己也没有把一个坚定的态度、清晰的目标要求传递给员工和有关方面,甚至不知道自己扮演什么角色。这种缺乏整合管理思想的思维缺陷,是导致管理失败的重要原因。
企业缺乏强有力的软、硬控制系统。具体表现在:一是企业员工主人翁意识不强,共识共和的精神差,不能与企业共风雨。二是大多企业缺乏共同的愿景、使命和目标。三是制度化管理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做到让原则、制度说话。四是出台管理制度时不严谨,经常性的朝令夕改,让员工无所适从;五是制度本身不合理,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或者过于烦琐不利于执行;执行的过程过于烦琐、不合理。
提升整合管理水平和塑造企业强势竞争力
如前所述,新时期企业的整合管理应强调决策力、执行力和控制力的整合。整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主要通过全面提升管理的决策力、执行力和控制力来实现的。而决策力、执行力和决策力的有机结合所构成的管理体系又是塑造企业强势竞争力的支持系统。
提高决策力。提高决策力就是企业要制定正确的决策,保证企业做正确的事。首先,按正确的程序做决策。决策决不是一拍脑袋计上心来。而是建立在科学决策程序基础上。决策的程序一般包括:确立目标,预知未来环境,核查企业本身的资源,拟定多种可行方案,评价优选方案,把最优方案具体化为数字化的计划,实施并反馈。其次,决策应建立在对内外部环境充分调查,掌握准确信息的基础上。准确的信息才能带来正确的决策。其三,按一定的原则制定决策。限制因素原则。限制因素是指影响决策实现的关键因素。对现实因素了解越多,实现决策的过程中预先采取的对策就越有针对性,决策实现的阻力就越小。贡献原则。即在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中,有总决策,又有分决策,在决策分解的过程中,下一级决策要对上一级决策的实现有贡献,各决策方案之间相互支持,构成一个实现同一目标的决策网。弹性原则。它包含两层内容,一层是在制定决策时要有备用决策方案,一旦发现原方案不可行,立即另辟他图。第二层是在决策执行中保持充分可调解的余地,发现决策不可行,立刻采用追踪决策,以适应变动中的环境。
提高决策的执行力。提高执行力就是正确、快速做事。首先,一项正确决策的目标本身一定要清晰,尽量量化,可考核,可检查,本身不能模棱两可;目标不能过多,要抓关键目标。其次,要树立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先后顺序,明确的决策执行时间表。“科学的程序”是执行的保障。决策制定出来后要明确什么时候开始做,知道什么时候结束,有谁负责,有什么部门在什么地点做,达到什么效果,完成后有什么奖励,完不成会有什么惩罚。其三,领导者要有强有力的沟通能力,领导者要善于表明自己的行为,善于交谈、表明态度、书写和倾听,以便把自己的管理构想给别人,告诉下属,他还要做什么,及如何达成。决策制定出后,让下属清楚明白领导意图,知道与决策有关的政策,知道如何为决策实现效力,使员工有用武之地。同时,上级要知道下属的想法,如,目标清楚吗?能不能完成?授权够不够?资金有没有问题?既要看相应的资源条件具不具备又要看执行者的能力怎么样,包括现实能力与挖掘潜力后的能力。
提高控制力。控制的实质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是实际执行情况与预先规定的目标相吻合。首先要适时控制。任务布置后,执行权下放后,再定个制度不是领导就可高枕无忧,然后就靠员工靠下属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恰恰相反,正好是工作的刚刚开始,管理的问题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惟制度论,要关注过程,善用临床诊断的方法,必要的时候去督促,去指导,对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预判断。其次,执行要有反馈机制,这样形成工作连续封闭的回路。我们常说,没有回路的输电线,线再粗也无用。管理也是如此。管理过程要形成决策-执行-反馈-再决策-执行-反馈的机制,才能使管理自如的吸收、加工和做工,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其三,建立以自我控制力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形成自我控制力强的团队。
总之,整合管理已成为企业构造强势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创新管理日益重要的今天,整合管理思想必须为管理者掌握、认同并运用于管理实践。企业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决策力、执行力和控制力三维一体的整合管理,并善于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各要素进行整合,善抓关键环节,发挥协同效应,使管理超越单一职能的努力效果。从长远来讲,整合管理的协同作用亦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
参考文献:
1.潘永烈.战略与细节孰重要.企业管理,2004
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及其特点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保证,通过合理配置企业集团资源,正确处理母公司与其子公司之间的财务关系,以提高企业集团资本运作效率与经营效益水平为目标的财务管理活动。正确理解并处理好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问题,对于提高企业集团财务资源使用效率、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实践中应用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主要有两种:财务集权控制模式和财务分权控制模式。
在财务集权控制模式下,母公司对各子公司的财务活动实行严格的集中控制与统一管理。其特点是:财务管理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子公司只享有很少的财务决策权,其人财物及销统一由母公司控制,子公司的筹资、投资、利润分配、财务总监的任免以及费用开支、工资及奖金的分配等财务活动均由母公司集中管理。子公司的投资决策权完全集中于母公司。
在财务分权控制模式下,子公司享有充分的财务管理决策权,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活动以原则上的间接控制为主。其特点是:子公司在筹资、投资、利润分配、财务总监的任免、费用开支、工资及奖金的分配等方面享有充分的决策权,并可根据市场环境及公司运营情况进行相应的决策调整。
笔者认为,财务集权控制与财务分权控制都有其各自的缺陷,最好是实行财务平衡控制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母公司只对关系企业集团生死存亡及可能对企业集团产生重大影响的子公司或交易事项实行财务集权控制,而对那些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在可预见的未来对企业集团发展影响不大的子公司或交易事项,则在母公司统一调控与指导下,实行财务分权控制。其特点是:母公司对企业集团的筹资、投资、税收筹划、经营业绩评价、财务总监的任免等重大财务决策实行集权控制,而将子公司一定限额范围内的投资、费用开支、职工工资及奖金的分配等决策叔交给子公司,母公司只对其实行必要的监督检查。
二、企业集团实行财务平衡控制的理论依据
财务平衡控制是在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多层决策财务控制模式。其理论依据如下:
1.实行财务平衡控制符合委托一理论。从一个企业集团来看,母公司既要负责经营与投资,又是整个企业集团经营资源的委托者。根据委托一理论,企业集团的财务活动大多是在委托一过程中完成的,如果没有财务控制,子公司的人在决策时就可能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从自身利益出发,直接或间接损害委托人的经济利益。实施财务平衡控制,将企业集团重大财务决策权集中到母公司,可以有效约束子公司人的经济行为:降低成本,符合委托一理论的观点。
2.实行财务平衡控制可以有效控制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符合资本保全观点。目前,企业集团大多数为多重法人结构,这种多重法人结构往往导致多重杠杆的融资结构,即母公司的每一级子公司都以其上级公司的直接或间接投资或上级公司提供的担保举借外债。这种多重杠杆的融资结构,在经济不景气或经营不善的情况下,将会导致整个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成倍放大,给整个企业集团带来巨大的财务隐患。因此,母公司为了掌握子公司的经营活动、控制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必然要参与子公司的财权与财源配置,关注自身对子公司投资的收益性与安全性,即关注资本保值增值。而有效的财务平衡控制有利于母公司从整体上把握企业集团资本结构,控制企业集团财务风险,对于实现资本保值增值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3.实行财务平衡控制有利于促成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目标的实现,符合激励理论的观点。子公司在母公司审定的决策范围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自己的生产、销售等进行自主决策,有利于体现子公司独立法人的主体地位,对子公司经营者与生产者产生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子公司经营者及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保证在满足企业集团长远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子公司利益逐步得到增长,进而有利于最终促成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目标的实现。
三、对我国企业集团实行财务平衡控制的构想
(一)目前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母公司所有者主体缺位,对子公司的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的监控。如子公司的经理人故意向母公司隐瞒公司经营状况,以降低母公司的效益期望,从而减轻自己的经营压力;子公司利用各种机会隐匿或拖欠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的资金,而这些资金可能是由企业集团总部贷款获得,当贷款到期时,如果难以从各子公司调回,会使母公司财源枯竭,甚至产生财务危机。
2.预算制度执行不力,资金管理有章不循。许多企业集团尚未认识到预算管理是财务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预算制度,但却没有将其作为组织子公司生产经营与资金流动的依据,形同虚设。
3.企业集团内部资金分散,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由于企业集团内部各子公司都设有自己的财会机构且都开有银行账户,各自占用一定数量的闲散资金,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企业集团中资金的分散、沉淀与闲置,进而导致资金整体利用效率低下。有的企业集团资金流向与财务控制甚至完全脱节,资金“体外循环”现象非常严重。
4.投资失控,投资效益差。目前,我国各企业集团的子公司大多实行独立经营与单独核算,对于项目投资具有较大的自主决策权。而子公司在进行决策时,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甚至置企业集团整体利益于度外,致使对一部分项目的投资缺乏科学依据与合理评价,投资项目效益不佳。
(二)对我国企业集团实行财务平衡控制的构想
针对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经验与做法,笔者对我国企业集团实行财务平衡控制提出如下构想:
1.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这是企业集团对子公司实施财务平衡控制的中心环节。全面预算采用事前预算、事中监控、事后分析考核的方法,对子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管理,集团总部可以通过子公司的项目预算与总预算,明晰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责任权限,细化落实集团总部的财务目标,从而达到对子公司进行财务平衡控制的目的。
2.集权控制筹资活动。资金的筹集不仅关系整个企业集团的资本结构状况,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而且对企业集团的自身价值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不仅对企业集团近期的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企业集团的未来财务状况产生影响。因此,筹资活动的财务决策权必须高度集中于母公司,由母公司在财务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企业集团资金来源的最佳结构,选择最佳的筹资方式。
3.平衡控制投资活动。企业集团的投资规模与投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集团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集团投资管理倾向于采取集中控制。但笔者认为,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筹资加以集中管理之后,对于投资管理可以适当放权,即子公司有权决定一定限额内的投资项目。同时,母公司应建立健全对子公司投资项目的审批、控制与检查制度,并对投资项目进行必要的跟踪管理,以规范子公司的投资行为,防止投资的低效率。
4.平衡控制利润分配。母公司与子公司是两个利益联动但又相互独立的有机体。利润分配不仅涉及企业集团发展的长远利益,而且关系到股东、子公司、经营者与职工的近期利益。企业集团利润分配政策必须由母公司统一制定与控制,才能确保企业集团分配决策与筹资、投资决策相互协调,保证利润分配决策建立在企业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之上。但由于子公司往往是独立的会计主体甚至是法人实体,拥有自己的业绩评价与考核政策,所以,母公司在对利润分配总量进行统一控制、满足企业集团发展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应将部分利润分配决策权交由子公司自主进行,以保证子公司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顺利实施,保证子公司及其职工的利益。这也是增强企业集团凝聚力的关键。
5.建立内部财务结算中心。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结算中心是信息时代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母公司可以通过内部财务结算中心掌握各子公司的资金收付情况及其资金流向,并将其与对应的预算进行对照、审查,以确保资。金利用的合理性,强化母公司对各子公司资金使用情况的控制与监督,以规范与调整内部各单位的资金行为。同时,企业集团通过建立内部财务结算中心,可以实现企业集团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防止资金的沉淀与闲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企业集团财务资源的整体优势,实现企业集团整体财务资源的聚合协同效应,从而保证企业集团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降低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
四、财务平衡控制的优势分析
1.财务平衡控制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整合与利用企业集团的整体资源,提高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效率。如在资金与业务的整合上,一方面,母公司可以凭借合并财务报表的资本实力承揽业务或进行筹资;另一方面,子公司可以获得由母公司承揽的业务或利用由母公司筹集的资金。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放大效应。
2.财务平衡控制能够克服过度集权与分权的弊端,充分调动母公司与子公司的积极性,保证企业集团整体财务战略与决策目标的顺利实现。财务平衡控制既能使母公司对企业集团整体财务战略进行统一定位,有效控制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又有利于克服集权控制下子公司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容易受到抑制、分权控制下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目标难以协调一致的缺陷,保证企业集团整体财务战略的贯彻执行与决策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