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2: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间舞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序号:108 类别:民间舞蹈
编号:Ⅲ-5
项目名称:狮舞(布依族高台狮灯舞)
时间:2008年6月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兴义市
简介:布依族高台狮灯舞,是一种布依族世代相传的、在高台上表演的民间舞狮艺术。
世界上华人聚居的较大社区,过春节几乎都有舞狮习俗,这已经成为海外华人的一个标志性活动。在国内,从大城市到乡村田野,舞狮更是兴盛非常。它是我国历史悠远的传统民俗,始于三国,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元、明、清、民国,各代一直长盛不衰。舞狮活动绝大多数是在平地上进行,而黔西南自治州兴义市的布依族民间狮灯舞,却是别具一格的登高台舞狮。
兴义布依族聚居地瓦嘎村,是高台狮灯舞最为活跃之地。老人们儿时的美好记忆,是一个需要展开想象力的传说:当年先民舞狮,要搭36张桌子,表演唐僧取经时,参加者达二十多人。现在高台狮灯舞是在6~8张方桌叠摞的高台上进行,高达两丈余。舞狮演变为沙和尚、一对狮子和一对猴子。高台搭好后,狮子头迅速地跳跃而上,极富活力。
在册亨县威旁乡大寨、岜院等村,也有高台狮灯舞的习俗。一个舞狮班子中,孙猴子与沙和尚特别谐谑,他们挥舞手帕逗引大狮子一层层往高台攀登,直至顶端。狮子使出全身解数,正上、倒上、翻上,行动敏捷地腾跃着。各个角色都有自己攀上高台的绝招。最高的一张桌子是四脚朝天的,狮子只能踩在方桌脚上跳跃穿行表演,且没有保险绳。方桌的4只脚就是狮子的“舞台”。在这个袖珍的舞台上,精彩的表演时而引人惊恐焦急,时而引人捧腹大笑。从活动方式来看,这是杂技,也是体育,更是两者的完美结合。
舞狮有“响器”伴奏。它为高台狮灯舞营造了表演的气氛和节奏。响器由马锣、堂锣、钵、鼓等组成,那紧张而变化多端的节奏与狮子的舞蹈动作配合极佳。响器的打法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演变,节奏既别致又撼动人心,现在流传的还有上百则。舞狮者水准的高下还决定于舞蹈动作的高难度和优美度。舞狮者会尽量地展现狮子的凶悍、灵敏、活跃,展现自己变化多端的、优美的舞蹈动作和武艺。所以从艺术类别来看,高台狮灯舞既是音乐又是舞蹈,二者互动,相得益彰。
高台狮灯舞从何时起在黔西南布依族中盛行,已经是无法考证的谜。但它能够一直传承延续到今天,彰显了布依族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高台狮灯舞具有传统信仰民俗的因素,佛经称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用于镇邪。而镇邪是民间普遍尊崇的,尤其在节日和一些重大的民俗事项进行时,必须驱除鬼魅、净化心灵、净化环境,它就迎合了这一民俗信仰。而现代人热衷于猎奇和惊险刺激的活动,也使得高台狮灯舞有了民众观赏的基础。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民俗两者的有机结合,是顺应时代潮流的。
作为一种极特殊又普遍的文化现象,舞蹈艺术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任何舞蹈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内容与形式,它不仅可以传达思想感情,更能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由曾小梅所著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研究》(2015年12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一书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弘扬与传承,也是一项极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民间舞蹈艺术文化通过最直接生动且颇具感染力的方式,清晰地展现出了各地的民族民间风俗、生活习惯以及当地人民的性格、气质以及生存状态等。这也使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我国艺术文化中长期屹立不倒,因此,探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的传播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该书涵盖了众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相关知识,并配有相关图画,语言流畅,结构完整,理论性强,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该书中关于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具有两套理论观点:其一,只有最原始的民间舞蹈才能真正传承民族舞蹈的精髓,而现代许多民俗文化舞蹈与真正的民族舞蹈相差甚远,不能够被列入民族民间舞蹈的行列,只能称之为创意性舞蹈艺术。其二,只有经过精细的提炼,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舞蹈艺术。没有经过细致提炼且缺少系统编排与制作,也没有专业人士进行指导的舞蹈,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舞蹈艺术。这两种观点深深地影响着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民族民间舞蹈只有通过生活的加工才能获取更多观众的认可,而对原始舞蹈状态的过度强调则会对舞蹈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与进步随时代的发展共同前行,在传承与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习的价值,既要融入创造性,又要保留原始的民族特色,创新与传统共存,才是发展提高的关键。而在继承方面,作者谈及了若干种看法,首先要尊重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对待许多没有明确记载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形式也要积极学习,并传授给后人;其次,对于我国而言,许多民俗活动中也包含着舞蹈的精髓,因此,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引导,积极传递,将这种舞蹈精神传达给每一个需求者、爱好者;再次,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让更多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走进学校,搬上课堂,通过板书的形式对民族舞蹈文化进行讲解,不仅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接受民族舞蹈文化,还可以让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知识得到提升;最后,舞台是民族民间舞蹈表演的主要场所,显然,观众更乐于接受这种舞蹈表演形式,因此,要充分利用舞台这一有利媒介,以精致的表演感染更多的观众,从而有效增强传播速度。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具有独特的发展特性,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研究》一书中提到,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极强的民族性、群众性,这在我国文化领域不仅是一种心态的体验,更是一种美学价值的传承,尤其对于我国来说,民族民间舞蹈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同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秧歌、腰鼓、舞狮等舞蹈形式都是民间舞蹈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娱乐性质的同时,也体现出现代生活状态的和谐。感彩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研究》一书十分重视的问题,浓郁的感彩是民间舞蹈的重要特点,它是大众情感、内容形式、风格特色的表现,也成为一种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载体。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具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舞蹈,这些舞蹈或寄托了人们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福,或传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板凳舞,安塞腰鼓”等民间艺术形式和传统节目,都是这一特色的重要体现,这些舞蹈传达了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记录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众多变化。
总之,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的传播需要发展与继承,不仅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而且还要做到在保留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创新。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伴随着经济的深化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提升,审美观在悄无声息中发生着巨大的转变,传统观念已经不能符合当前的发展需要,在时展的浪潮中不断涌现出的新事物为人们所接受,新事物与新观念也在丰富着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l展和创新,这促使更多的观众去接纳和理解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文化,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对于民族艺术的审美。同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研究》一书的出版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研究书籍。
(张静/硕士生,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文艺作品如此,舞蹈艺术亦如此。而舞蹈艺术中的民族舞,更以民族性作为支撑与核心,亮点与力点。
世界各个国家的民族舞,都带有鲜明而又强烈的该国各民族的民族性特征,这些民族舞,又常常是各民族的民间舞。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可以将世界民族舞的民族性,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予以解析――
一、汉民族民族舞的民族性
汉民族的民族舞,充分反映出汉民族龙的图腾、农耕文化、真挚热烈、火爆欢腾等风格特点。
例如秧歌舞,就是汉族的一种民间舞。原为“插秧之歌舞”,故名“秧歌舞”,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因流传地域不同,又分为东北秧歌、陕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舞者多半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彩棒等道具而舞。在表演形式上,又分为大场、小场两种,开始与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大场是变换队形的大型群舞,小场则为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歌舞或歌舞小戏。群舞的队形变换又有“卷白菜心”、“剪子股”等等。
又如龙灯舞,也是汉族的一种民间舞。龙灯舞又称“舞灯”,由多人舞动用布制成的长龙,彰显出龙的传人的威武、雄壮之风。风格热烈、欢腾、火爆,多在节庆之日表演。
再如狮子舞,同样是汉族的一种民间舞。也称“舞狮”、“耍狮”,流行于很多地区,一般由两人合作舞一头大狮子。或由一人舞一头小狮子,还有人扮作武士,持彩球逗引。表演上又分“文狮”与“武狮”两种:“文狮”主要表现狮子的温顺神态,如搔痒、舔毛、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主要表现狮子勇猛的性格。如跳跃,跃跌扑、腾转、登高、踩球等动作。技巧性强。狮子舞历史十分悠久,据《汉书・艺文志》所栽,在汉代即已盛行。
由此可见,汉族的民族舞,充分体现出汉族的民族性特征。
二、少数民族民族舞的民族性
我们共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少数民族,均有自己本民族的民族舞,它们分别体现出该民族的民族性特征。
例如傣族的孔雀舞,即表现出傣族人民吉祥物孔雀的美丽形象。
又如藏族的锅庄舞,也表现出藏族人民雄伟有力、洒脱奔放的民族性格。
再如维吾尔族的多朗舞,则表现出维族人民活泼开朗、豪迈乐观的民族性格。
此外,如蒙古族的筷子舞、盅子舞、马舞,朝鲜族的长鼓舞、扇子舞、带子舞,瑶族的铜鼓舞,苗族的芦笙舞,彝族的阿细跳月等等,也都表现出本民族的民族特色。
由此可见,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舞。也充分体现出本民族的民族性特征。
三、外国民族民族舞的民族性
外国许多民族的民族舞,同样以民族性为特色。
例如华尔兹,即起源于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舞时两人成对旋转,故又称“圆舞曲”。具有典型的欧洲庄重、典雅的艺术风格。
而迪斯科,则产生美国、系民间一种自娱性舞蹈,以动作自由灵活、胯部扭动较大为特点,充分反映出美国人的自由意识与浪漫性格。
关键词:民俗学;民间舞蹈;互为依托
一、民间传统舞蹈及民俗的内涵
(一)民间传统舞蹈
什么是传统舞蹈,朴永光在其发表文章《传统舞蹈保护中的价值判断》中对传统舞蹈进行的界定为:“即自古流传下来的、未经今人加工过的、迄今尚在民众中流传的舞蹈形态,是我们认为的传统舞蹈。”传统舞蹈又可以划分为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但是我国很多民族都只有民间舞蹈。
(二)何为民俗?
“民俗”一词来源于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创造的“falk-lore”,从“falk-lore”这个词的出现开始,民俗学家们一直对它的概念争论不休。“民俗”一词作为“falk-lore”的翻译代码,使用汉语文字的国家都将它译为“民俗”。那么究竟什么是“民俗”呢?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活事项。它是社会群体共同创造并共同遵循的,较为稳定并世代相传。它蕴含了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道德伦理、审美意识等,我们也可以简单地将它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及习俗。民俗涉及的范围较广,它包含了生产生活、、岁时节令、人生仪礼等各方面。以民俗事项的生活形态为依据,我们可将民俗分为三大类: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和精神生活民俗。
二、民间传统舞蹈与民俗互为依托
(一)民间传统舞蹈来源于民俗
民间传统舞蹈和民俗一样,都是广大民众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各种需求所创造出来的,只不过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原始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是用指这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涉及的活动范围也极广,几乎涉及到每个领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传统舞蹈,而他们的共同点则是产生于民俗活动中,服务于民俗活动。比如瑶族长鼓舞,它来源于对盘王的祭祀,是在祭祀活动中所跳的传统舞蹈。盘王的后人为了祭奠盘王,在祭祀活动中,跳长鼓舞成为了特定的民俗事项。又如狮子舞,在我国的传统习俗中把狮子当作吉祥物,认为狮子可以去灾保平安。所以,由于这种习俗的影响在春节、元宵节等各个节日中都有舞狮的传统,寓意吉祥安康,表现出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理状态。
(二)民间传统舞蹈是民俗文化“活的教科书”
每个民族上的传统舞蹈中都包含着本民族群体的习俗、、哲学思想、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深刻的文化内涵。并且它们大多文化底蕴丰厚,在同一舞蹈中凝结了多样的文化内涵。比如“耍春牛”,它既包含了农耕文化又包含了自然崇拜。民间传统舞蹈大多历史悠久,它历经了历史的沿革,在舞蹈形态中凝结了历史文化的印记。民间传统舞蹈传承的过程,也是民俗文化传承的过程。比如瑶族长鼓舞“相传,盘王和自己的儿子上山打猎,打猎累了,盘王并在树上稍作休息,在休息的过程中受到山羊攻击,跌落山崖卡在沙桐树上窒息致死。盘王的子女为了表达自己悲痛之情,用沙桐树和羊皮制作了长鼓,并击打长鼓两侧,意为敲打山羊泄愤,边击边舞。”其内容有瑶族人造房、伐木等生产活动的情形,还体现出了瑶族人迁徙的过程。以这种形象生动的形式可以保存最原始的文化内涵,并且以舞蹈的形态传承文化使文化更为形象鲜活,能吸引到更多人的关注。因此,可以说民间传统舞蹈是民俗文化“活的教科书”。
(三)民间传统舞蹈与民俗互为依托
首先,民间传统舞蹈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是以民俗为依托,在特定的民俗活动中进行,与民俗活动息息相关。通过舞蹈的形态,传递民俗活动所表达的目的。因此,民间传统舞蹈的动作中必然存在着民俗的烙印,并且受到民俗文化内涵的影响。其次,民俗为民间传统舞蹈提供了特定的环境,所以民间舞蹈传承的过程也是民俗文化传承的过程。民俗包含了民间传统舞蹈,民间传统舞蹈归属于民俗。民间传统舞蹈植根于民俗文化中,它经历了民族历史沿革的足迹,凝结着一个民族的审美价值、及理想等。民间传统舞蹈与民俗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关系非常密切。因此,从民俗的角度去把握民间传统舞蹈,立足于根源去把握民间传统舞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在尊重民俗的基础上发扬民间传统舞蹈
民间传统舞蹈是祖先留下的文化产物,它是广大群众在现实社会中的一种精神寄托,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因在民俗活动过程中有感而发为民俗活动而舞,民间传统舞蹈以民俗活动为一个特定的环境为民俗活动服务。此类传统舞蹈的舞蹈形态往往与民俗活动息息相关,由此形成其独有的特色。顺应民俗,揭示民间传统舞蹈利于认识各民族的习俗、等文化内涵,探索各民族地区舞蹈的形成原因、内容及其价值。因此,传承和保护民间传统舞蹈,对振兴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在尊重民俗的基础上去传承和发展传统舞蹈,才能准确地把握传统舞蹈的特点,从根本上传承和发展传统舞蹈。并且能够在传承传统舞蹈的过程中,传承和发展民俗。
[参考文献]
[1]乌丙安.民俗学原理,长春出版社.
[2]隆荫培.舞蹈知识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
【关键词】岭南舞蹈 岭南文化 民俗 道具
一、民俗仪式类舞蹈道具――“接地气”
岭南地处五岭之南,在自古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区别于中原文化的风土人情,广府、客家、潮汕文化互为融合又自成体系,在民俗、宗教、语言、艺术上都保留了自身特色,传统民俗可谓源远流长、蔚为大观。岭南各地的民俗仪式繁多,而仪式本就是舞蹈诞生的源流,在原始社会早期,仪式活动与乐舞紧密结合,舞蹈经常就是宗教祭祀的一个部分,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广东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很多都来源于宗教仪式,如客家杯花舞、潮汕英哥舞,而又有很多舞蹈源自各地的民俗节庆,如舞狮、钱鼓舞、花灯舞。这些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承载着丰富悠久的民间文化传统,历经岁月变迁,在内容、形式、风格、审美上都有创新与沿革,但基本保留了道具形式,这些道具让岭南民间舞蹈接了“地气”,并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一)英歌
英歌舞是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的民间舞蹈,起源于宗教祭祀,潮汕地区背山临海,自然灾害频繁,为消灾避祸,拜物教应运而生,民间祭祀驱邪祈福之风兴盛。潮汕文化长期受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双重影响,本土越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中的傩文化与祭祀成为英歌舞的双重源流。早期舞者均为男子,手执双短棒,以梁山泊英雄的造型勾画脸谱,配以锣鼓、螺号,群体队列表演。英歌舞主要的表演器具是两根圆木棒,各地甩槌及步法稍有差别,但都矫健豪迈,声魄雄浑,以遒劲、热烈、奔放、磅礴著称。
广州歌舞团的群舞作品《英歌舞》保留了英歌的传统形态,从脸谱、道具、音乐,到风格、队形、气质,都沿承了民俗仪式的基本形态,并在气氛上强化其仪式感和庄严感,演员击棒而舞,热烈又不喧闹,锣鼓阵阵,却透出些许肃穆与沉静。而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的作品《赤潮》《朝阳》则是经过改良的英歌舞作品,在队列变换、舞者形态上都更为现代,舍弃了脸谱及传统造型,但在英歌棒的使用上维持了传统器具的基本套路,并保留了英歌舞铿锵有力的气势。
(二)杯花
杯花舞流传于粤东客家地区的兴宁市区,基本道具就是两个直径2寸的瓷杯,起舞时两杯口相扣。杯花舞源自客家民间的道教仪式,原是民间做法事时,由“觋公”(男巫)扮成女装祈神而舞,双手各持“伯公杯”一对,边唱边敲边舞。杯花舞源自宗教仪式,走过历史变迁,逐渐从宗教化走向民俗化,从祭祀化走向娱乐化,基本只留下杯花的形式,宗教仪式部分都已消失,成为民间节庆常见的表演项目,杯花也成为客家民间舞蹈创编的常见道具。
以杯花为道具的岭南舞蹈作品经常出现在客家舞蹈的创编中,女子群舞《杯花声声》是流传较广的作品,一群客家妹子敲杯轻舞,“客家妹子好情长,情深甜蜜赛蜜糖,杯花声声幸福来,欢天喜地乐洋洋”,尽显客家女子的温娴婉约。2013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上的大型群舞《杯花声声》,台上60位演员身着客家传统服饰,双手敲打改良成青花瓷的“伯公杯”,婀娜起舞,至处台下几百位来自杯花故里兴宁的观众同时击打唱和,台上台下杯声清脆,场面温馨热烈。双杯道具造型小巧,生活感强,音效悦耳,节奏易控,适合大型群体表演。
(三)钱鼓
钱鼓舞流传于广东陆丰民间,是当地民众节庆娱乐时的民间舞蹈,从早期的男女双人舞发展到后来的四人舞直至群舞。舞者身着古装彩衣,手拿皮鼓,身着古装,在圆形场地表演。早期钱鼓舞的道具男女有别,女子手执一个直径约六寸的单面皮鼓,鼓边装有铜钱,摇动时声声作响,鼓面绘以八卦图样,而男子则两手持一对竹板,以击打起舞。钱鼓舞在陆丰民间代代相传,动作优美雅致,音乐幽雅动听。
岭南民间舞蹈作品经常以钱鼓作为道具,如星海音乐学院的《钱鼓印象》还原了传统钱鼓舞的动作与风格,一群彩衣女子执鼓而舞,保留轻摇、拍击、单面旋转的手法,又加以脚舞、抛接、滚动等动作,将钱鼓的造型、声响充分运用到舞蹈中。另外,经过改良的钱鼓道具也出现在一些舞蹈作品中,比如广州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的《鸡公榄》,则改良了传统钱鼓的尺寸,舍弃了击打动作,让一群俏皮少女手拿仅手掌大小的小钱鼓,时而甩抛,时而旋转,伴着粤语歌谣,钱鼓道具变成一个可以戏耍的小玩件,呈现岭南少女的俏皮伶俐。
二、饮食文化类舞蹈道具――“烟火气”
广东地区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鱼米丰足,水陆交通便利,自古谓之“兼中外之所产,备南北之所有”。广东人重饮食自古而然,粤语俗话就有“辛苦h自在食”的说法,广东饮食文化绵延流长,积淀深厚,形成不可替代的饮食趣味与审美意蕴。在岭南民间舞蹈的创编中,以岭南饮食作为题材的作品鳞次栉比,作品富有地域特色及原创生命力。在道具运用上,这类舞蹈经常直接提取自日常生活,将饮食器具搬上舞台,加以艺术加工,传递出具有“烟火气”的生活情趣。
(一)食器
广州歌舞团大型歌舞剧《岭南行走》中的食器道具运用较为典型,全剧压轴篇章《大吃一顿》,将广州的茶楼饭肆搬上舞台,一个个粤菜菜牌吊至半空,演员们手执筷子与茶杯敲击扣响,高呼“上梅菜扣肉”,结尾时群声高喊“埋单”,情趣盎然又气势如虹。筷杯合鸣的道具运用,在节奏、音响、声势上将舞剧推向结尾。
“老火靓汤”是广府美食的标志,广东人有“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的传统,同名舞蹈作品《老火靓汤》把这种蕴涵着南国温情的广东美食用舞蹈的方式加以呈现。作品大胆运用汤罐、砧板、汤勺、汤碗作为舞台道具,一个大汤煲矗立中央,一群煲汤女人围炉起舞,伴着锅碗瓢盆、剁切炖煮的音乐,女演员们用舞姿演绎置备食材、精调汤料、老火慢炖、出炉品汤的整个过程,将生活场景融入舞蹈创编,整个作品如同一锅老火靓汤的出炉,食器道具的艺术化运用,将广府女人融在老火汤里的守候、温情与遐思展露无遗。
(二)茶器
茶文化是岭南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在广东潮汕地区,茶早已超越了日常饮品的范畴,成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趣味。南方歌舞团的舞集《潮汕那壶茶》,深入潮汕地区采风田野,最终以“茶”为意向,串联起潮汕人的精神世界,其中女子群舞《请茶》是直接表现潮汕茶道的。女演员们手握白瓷茶杯,以浅唱低吟、唯美淡雅的舞姿将潮汕文化中的闲适悠远完美诠释,所用道具极其精简,几个温润如玉的茶杯恰如其分地点缀其间,不争戏抢眼,却不可或缺。表现茶文化的作品常见以茶具及制茶器具作为道具,比如《工夫茶》里的蒲扇与茶杯,《擂咸茶》里的擂茶棍,都将道具运用得淳朴风趣。
除却饮茶,采茶舞也是自古就在广东民间盛行,清代李调元在《粤东笔记》中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采女,每队十二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可见采茶起舞由来已久,且素有花篮、花灯这些道具相辅。而今的岭南采茶舞依然是民间舞蹈创作的常见题材,在道具运用上亦显新意,如群舞《茶田风景线》,用缀满茶叶的皮筋作为道具,拉伸出茶田的纵横形态,演员始终在茶田线的牵引中穿梭起舞,营造出舞台形式上的灵动张力。
民以食为天,饮食最是生活中寻常之事,却能承载文化、地域、习俗、精神的表达与传承。世俗与烟火,是民间舞蹈创编最深厚的土壤,来源于真实生活的创作是民间舞蹈生命力的永恒源泉。岭南民间舞蹈将那些看似庸常的一日三餐、汤水茶食,乃至锅碗瓢盆、瓜果蔬菜加以艺术提炼后搬上舞台,铺洒出岭南民俗风情,也成就了岭南民间舞蹈的独特性和原创性。
三、人文风情类舞蹈道具――“文艺气”
岭南文化自古有兼容多元的特质,长期以来汉越文化交融,又吸取周围荆楚、闽越、吴越文化,因自古通商海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区,清中叶后,广州一口通商,更是大量汲取外来文化。岭南文化具有强烈的本土性、兼容性和多元性,广东民间从生活方式、建筑设计,到人文景观、民间工艺,直至民间音乐、民生细节,都自成品格,无以复制。这些人文风情,是岭南艺术创作中的原生资源,也势必成为舞蹈创作中的创意元素,让岭南舞蹈散发出风情万种的“文艺气”。
(一)建筑文化
岭南建筑是岭南文化地域性和多元性的集中体现,岭南建筑结合独特的气候、地理、材料、环境,在文化和风格上兼容了中原与南越、中式与西洋、古典与现代,无论是广府建筑里标志性的骑楼、麻石街、青砖墙、趟栊门、满洲窗,还是客家围龙屋、走马楼,都成为岭南风情的文化符号,在岭南舞蹈的创作中,也时常将岭南建筑元素作为舞台道具加以艺术呈现。
“趟陇门”是广府建筑的特有形态,由一层屏风门和一层横栏门组成,其形状和结构极适合做大型舞蹈道具,镂花屏风门的古典雅致,横木栏门的框架造型可在舞蹈设计上翻新出诸多花样,双门拉启开合,本身就有视觉美感。《西关风情》里一群风姿绰约的西关小姐,倚在趟陇门前婀娜起舞,门扇轻开,伴之舞者身段伸展,在视觉上形成刚柔并济、曲直相生的美感。而《岭南行走》里的一段儿童群舞也用了趟陇门作为道具,男孩们在木栅栏间上蹿下跳,女孩们将屏风门推前拉后,又是一番灵动可人的童趣。而整个《岭南行走》的舞台都将岭南建筑元素融入其中,用祠堂建筑撑起岭南传统风格,饰以青砖、灰瓦、窄巷、木格窗、麻石街,道具用心可谓精深。
舞剧《骑楼晚风》的道具运用则更是生活化,无论是骑楼建筑、茶楼酒肆,甚至实物运用的电话亭、消防栓、路灯,都是实景道具,还原广州都市生活,一切细节都如身临其境,用彻底的真实感和生活感,演绎骑楼街巷里的小人物与小生活,突破了中国舞剧惯有的“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传统。
(二)饰器风情
在岭南人文风情的舞蹈演绎上,饰器类道具功不可没,比如“西关小姐”题材舞蹈作品的创编。“西关小姐”是广府文化的集中体现,自晚清到民国,广州富贾云集,文化教育繁荣,又因海外交流频繁,女性少受传统束缚,在富商云集的广州西关一带涌现了一群通学中西、风华时尚的女子,被唤之“西关小姐”。这个群体称谓代表了一种精致风雅的生活方式,也是那个时代广州女性的精神象征,最终成为一个鲜明的历史文化符号。以“西关小姐”为题材的舞蹈作品颇为丰富,同名舞剧与舞蹈作品都颇有影响。在道具运用上,各种饰器轮番登场,最常见的是雨伞和扇子,岭南湿热多雨,女性手执雨伞,宫扇轻摇,尽显窈窕,还有手包、巾帕、木屐、镜子、斗笠,也成为舞蹈创编中的创意道具,让西关小姐且灵且秀、娇而不妖、媚而有度的风情与气韵在舞姿舞步中倾泻而出。
(三)生活物件
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表征的生活物件的艺术化运用,也是岭南舞蹈作品展现人文风情的极佳手段。广东自古商贸繁华,特别至清代,在广州设立了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称为洋货十三行,一时商号林立、行号栉比。舞蹈《十三行》就是表现广州洋街商号的作品,道具别出心裁地采用算盘,一群账房先生齐齐拨珠,声响阵阵。
又如粤绣道具的运用,《潮汕那壶茶》里的《绣花》群舞,女演员手举绣架,拉织锈线,构成不断变化的方圆几何、线面交织,舞者曼妙其间,跳跃出穿针引线的形态,将绣娘的巧妇玲珑,粤绣的精工繁密,一一点染。
结语
岭南民间舞蹈在岭南文化的浸润下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在舞蹈创编上充分汲取岭南地域和民俗资源,尤其在舞蹈道具的设计上别具匠心。近年来广东省创编的民间舞蹈作品,挖掘地域特色,对传统民俗道具进行沿袭与创新,对民间生活器具加以提炼与加工,让道具运用呈现美学意蕴,最终达到以“器”成“气”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三联书店,2009.
[2]马盛德.仪式与舞蹈[A]//民族遗产[C],2010.
[3]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关键词】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94-01
河南省地处中原,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无数的辉煌文化。但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仍面临巨大的问题。为此,河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河南省的非遗保护和传承保驾护航。
一、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河南省作为全国的文化资源大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据统计,河南省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和曲艺等艺术形式一百多项,其中入选国家级第一、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78种,河南省拥有“文化艺术之乡”七十多个。
随着各级相关部门对非遗的日益重视,中原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作为拥有诸多民间艺术形式和丰富文化资源的河南省,还有更多的非遗亟待我们去挖掘、保护和传承。以南阳市为例,国家级、省级以及市级的非遗就有八十多项,还有一些艺术形式尚未被发掘。由此可见,当前河南的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需要保护性挖掘的艺术形式还有很多,同时保护和传承的方法和机制仍需继续完善,可谓“任重而道远”。
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生产性保护。对于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等民间美术类的艺术形式,我们可以一方面大力开发,另一方面进行适量的生产,使之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对于诸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董永和七仙女传说等民间文学,我们应着力以文化为基点,以媒体和宣传为媒介,以传说发生地为平台,大力打造旅游资源,扩大其影响力。
(二)记录性保护。对于一些民间音乐、曲艺、杂技等民间艺术形式,传承人岁数较大,行动不便的,我们可以采用录制音频、视频的形式加以保护。对于一些舞狮、武术和杂技等大型的民间艺术形式,我们也可以通过录像,在网络上、媒体上进行宣传和保护。
(三)收藏性保护。对于一些弥足珍贵且濒临灭亡的民间美术类艺术形式,可以依靠政府的力量,对该类形式的作品通过有偿购买、自愿捐献等形式加以收藏,并成立相应的收藏机构,为捐献人提供收藏证书及相应报酬,以此来加强对该类作品的收藏和保护。
三、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一)政府参与,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保障。各级政府在整个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表现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应该是一项政府行为,政府承担着相关政策的制定,使这项活动能够有章可循,增强活动的可信度,增加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其次,政府在后期的传承过程中,可主导对传承形式的制定、对传承过程的监控,针对有关艺术形式成立相关机构等。
(二)采用多种形式,为非遗的传承提供平台。诸如民间舞龙、舞狮、武术、杂技、曲艺、戏曲等形式,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传播,也可以举办相应的比赛,设置一定的奖项,让更多的民间艺术传承人参与进来,增强其荣誉感和传承自信心。另外,对一些民间美术作品,我们可以采用自愿捐献和有偿购买等形式把这些优秀遗产集中起来,存放于博物馆,供大家学习和参观,许昌学院美术学院的“钧瓷文化艺术馆”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效仿。
三、全民参与,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营造良好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民间,服务于大众,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的传承和保护不是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人能够完成的,只有全民提高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发动一切力量广泛地参与进来,才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非物质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见证,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吴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J].前沿,2011,(21).
[2]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3]涂成林,史啸虎.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们大家相聚,共同交流探讨音乐教育,我感到非常的高兴,根据培训的安排,我就这几年来我县音乐乡土教材的所做、所思、所想跟大家作交流,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全力抓实学习培训及挖掘收集整理工作,音乐乡土教材硕果累累
(一)强化学习培训,效果明显。XXXX年,我县被省教育厅列为全省15个开展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工作试点县之一,全面实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校外活动中心承担了此项活动,多次派我到XX等地参加音乐乡土教材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有乡土教材的编写整理、各民族器乐、民族民间舞、和声、合唱指挥等等,在培训期间,我注重把XX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带出去,每次展演都得到专业人士的充分肯定。(相关图片展示)
(二)注重挖掘收集整理,音乐乡土教材结硕果。自从我县被纳入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以来,活动中心切实增强责任感,主动跟县文化馆、文联、电视台等单位联系,依靠我县民族民间音乐、总结整理收集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筛选出适合编入补充课堂教学的教材内容(图1部分乡土教材)。在此期间,我走访过很多地方,收集了很多的民族民间的音乐艺术,汉族的洞经古乐、花灯、滇戏、仙灯、鱼灯、茶灯、皮影、扬琴、台阁、鱼鼓、耍龙舞狮等民间文艺;佤族的清戏,傣族的嘎光、傣戏、麒麟舞、白象舞等;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绝技及跳嘎、三弦舞等;阿昌族的蹬窝罗等优秀民族文艺(图2相关视屏图片展示)。以及各民族的山歌、情歌、小调、叙事诗、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童谣、艺术歌曲、作品等等(图3相关音频、图片、文字展示)。我发表制作过很多的关于XX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论文、课件,都获得奖励,2012年被省教育厅评为艺术实验县的先进个人(图4让乡土艺术之风吹遍XX山寨课件展示)。
二、方法经验交流
(一)内外联动,借助外力是关键。搞好音乐乡土教材要多与相关单位、相关人多联系、多交流,间接获取别人的知识。
(二)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核心。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到民间去采风,获取直接音乐,再及时总结提炼,效果会更好。
(三)善于扑捉,留意生活是基础。乡土音乐来自民间,来自生活,要发掘好地方的乡土音乐教材,必须留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善于扑捉有意义的素材,外出时要带上摄像机或照相机,随时扑捉有意义的瞬间。
关键词:休闲体育运动;价值;身心健康
前言
休闲体育运动,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是余暇生活的重要组成。
休闲体育运动不同于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休闲体育运动具有自由性、随意性、趣味性、主动性等特点,长期参加休闲体育运动活动有利身心健康、防疾治病,同时,休闲体育运动还有提高文化素养,丰富生活内容与加强人际关系的作用。
1 休闲体育运动的内容与类型
休闲体育运动包括很多内容,它涵盖了一些竞技项目和某些娱乐项目,而休闲体育运动的分类也没有固定的分法,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攀爬类,包括:徒手攀岩、登山、徒步野营等;第二类,水上项目,包括:帆板、冲浪、滑雪等项目;第三类,球类项目,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棒球等;第四类,民间传统项目,包括:钓鱼、打太极、民间舞蹈、八段锦、气功、踢毽子、荡秋千、跷跷板,等很多项目。
2 休闲体育运动的作用
休闲体育运动作为课后群众性的以娱乐活动为主的体育运动,具有:健身、休闲、娱乐等特点,因为休闲体育运动没有竞技体育那种激烈的对抗,因而,容易使人处于一种自然、快乐、享受状态之中,我们可以很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比如年轻人可能更多的选择类似篮球、足球等对抗性的体育运动作为课外活动,而老年人多会选择太极拳、踢毽子、跳舞等项目,在我们进行休闲体育运动时候,我们都会感觉到非常的轻松愉快,而类似徒步野营、登山、冲浪等项目是在天然环境中进行的,我们还不仅可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又可体味到休闲体育的莫大乐趣,同时还放松心情,锻炼身体。
长期参加休闲体育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经常参加休闲体育运动放松心智,有利于身体健康,年轻人经常参加休闲体育运动可以增进发育,老年人参加休闲体育运动可以延缓衰老。有利健康长寿。休闲体育运动还能放松精神、减轻压力、忘却一切烦恼和痛苦,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一种解脱和。
3 休闲体育运动的价值
3.1 休闲体育运动促进身体健康
经常参加休闲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体机能的提高,经常参加休闲体育运动的脑力劳动者,会在工作中更有积极性。也更容易取得更好的成绩,经常参加休闲运动对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人体对致病因素的抵抗力有明显的提高。经常参加休闲体育运动,对人体的七大系统的功能、结构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参加休闲体育运动活动能够延缓衰老进程,有效地保持肌力,增加和保持关节的灵活度,增强骨密质;还可以促进心血管系统循环,降低血压血脂和减肥;也有益于促进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明显降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患病率。
3.2 休闲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
参加休闲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使人消遣娱乐,也能满足人们对各方各面的需求:在精神上面,休闲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满足一些得不到的精神需求满足,从中得到自我发展的满足。同样道理,休闲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参加休闲体育运动能丰富生活,使得空余的生活实践更加丰富多彩。其次,经常参加休闲体育运动的人可以明显减轻工作、学习和工作的压力,使得人感到快乐、轻松和愉悦,使得生活更充实。休闲体育运动还是消除孤独寂寞,增进相互情感交流的“剂”,比如:开展类似徒步野营、攀岩、滑雪、登山等类型的休闲体育运动项目多为远离城市亲近大自然的活动,这些项目多为团体性活动,经常开展这些项目使得使人们重返大自然,与大自然联系起来,从而感受到团队合作、征服自然的快乐。而在海上运动时候,在冲浪、帆板,不仅感受海洋的浩瀚,还可以暂时将烦恼和不顺利抛到身后,感到轻松;同样,在休闲体育运动中,还能磨练人的意志,使人更加坚强,更加合群。
3.3 休闲体育运动增进文化的传播
中国的民俗传统活动,如:放风筝、舞狮、荡秋千、赛龙舟、太极拳等,这些传统活动是一种很好的休闲体育运动,其中,类似舞狮子、赛龙舟这些项目,都能使得大家有更好的团队精神,从而使人更加容易沟通、交流,而太极拳、武术等民族传统项目不仅很有娱乐性,而且,还有很多哲理孕育其中,人们参加这些休闲体育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放松身心,同时还促进了共同的文化交流、增长了个人阅历,丰富了闲余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舞狮子、放风筝、荡秋千、赛龙舟、太极拳等,这些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不断在世界各地广泛的传播,比如现在每年的春节。在美国的唐人街上都会有舞狮子、打太极等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特色的休闲体育运动表演,因此,这类的休闲体育运动也使得整个世界更和谐,也增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因此,休闲体育运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农村幼儿园虽然硬件设施有限、资金不足,但却拥有户外广阔的自然环境,拥有广袤无尽的乡土资源。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构建农村幼儿园的健康课程,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方式。
一、 乡土化运动环境,提高热爱运动的兴趣
2007年,政府把小学校舍移交给我们幼儿园使用。在改建的过程中,“健康第一”的理念渗透了设计的全过程。同时,考虑到改建园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我们尽可能地从节约办园成本出发,利用唾手可得的乡土资源创设孩子需要的体育环境。我们用旧轮胎围成五线谱,在水泥地面上设置一些木头梅花桩,让孩子们走平衡;在葡萄架柱子上安装几块小木块,可以玩登高游戏;水泥电线杆上安装高高低低的PP弯管,就成了高低不同的投篮架。我们还从山区的溪沟里拾回几大筐的卵石,找来一些琉璃瓦等,铺成形状不一的小路,让孩子们赤脚体验不同材质的路况,感受不一样的刺激,那种开心、快乐、本真的体验,是任何教育无法替代的。乡土化运动环境的创设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幼儿参与运动的兴趣。
二、 乡土化区域活动,促进运动能力的发展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幼儿身体的各项机能是在玩和动中不断强健起来的。我们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都创设了运动区域,有锻炼下肢力量的,如跳跃区;有发展手臂力量的,如投掷区;有锻炼平衡能力的,如平衡区;有锻炼手脚协调能力的,如攀爬区……这些区域设置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一看到就有动起来的欲望,而且在同一个运动区域又有难易程度不同的设置,以满足各个年龄段幼儿锻炼的需要。如攀爬区,既有适合小班年龄比较容易的爬山坡,也有适合中大班的难度比较大的攀岩墙、轮胎墙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锻炼。
我们还密切关注区域活动与主题教学的结合,尽可能地创设与主题相匹配的情景游戏,让孩子融入其中。例如:在大班《祖国真大》主题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一起用纸箱筑起了长城,玩登长城游戏;在《我是三军总司令》主题开展时,正好是国庆60周年庆典,孩子们自发地用报纸折成军帽,参加检阅仪式,那气势,那场面,一点不比电视上三军检阅逊色。
三、 乡土化亲子运动,延续传统本土的文化
为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我们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发动家长共同参与。在挖掘、梳理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家长有着太多的眷顾和追忆,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在童年的快乐中,他们热衷的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家长们倾注了诸多的热情,也充分感受到了乡土游戏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价值。我们把收集后的乡土游戏归档整理,根据游戏的难易程度与幼儿的年龄特征进行分类,并在家园联系栏开辟了“向您推荐亲子乡土游戏”栏,写明游戏的规则,并利用照片直观地帮助家长理解游戏的玩法。这样的推荐方式,不仅让本地区的家长回忆起童年游戏,而且让外地家长也对绍兴乡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设计、组织亲子运动时,我们以乡土文化为背景,在遵循幼儿教育的总体要求的同时,对幼儿亲子运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等进行修改,注重环境、内容、材料和形式上的创新,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创造,增进亲子间的交流。如我们将每年的春游、秋游、“六一”活动、运动会等都作为一种亲子活动形式开展,平时还结合节日文化和主题活动开展多种多样的亲子运动,如划龙舟、采红菱等。
这类亲子运动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充分利用了本土资源,使传统文化在浓浓的亲情中延续。
四、 乡土化民间游戏,拓展幼儿运动的内容
民间游戏源于民间,有着广泛的趣味性,内容具体生动,形式活泼轻松,而且不受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这类游戏最受孩子喜欢。他们在游戏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游戏的选择、角色的分配、玩具材料的准备到游戏情节的发展,都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如“追人”游戏,3个人可以玩,几十个人也可以玩,不用准备材料,随时随地都可进行。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如果让幼儿反复强化训练走、跑、跳、钻等基本动作,往往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无法调动其积极性,而民间童谣游戏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游戏内容较生动具体,能较好地满足孩子运动的需要。如“编花篮”“跳花绳”“踢毽子”等游戏,配有朗朗上口的民间童谣,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发展了腿部力量,培养了合作精神。
舞龙舞狮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一项绝活,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我们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成了不同的龙和狮,有稻草龙、盒子龙、布龙、易拉罐龙、布狮、麻袋狮等。活动前,先让幼儿欣赏民间舞狮舞龙的场景,让幼儿感受现场热烈的气氛,幼儿跃跃欲试,根据自已的意愿,选择不同的龙和狮,自主进行分工合作。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手臂力量,更促进了幼儿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及与同伴的合作、协调能力的发展。
民间游戏不仅丰富了幼儿运动的内容,拓展了运动的技能,而且对传承本地区优秀的民间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五、 乡土化野趣活动,富于幼儿本真的体验
广阔的户外运动场地为开展野趣化的运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孩子们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追逐、奔跑、欢呼,玩着他们百玩不厌的游戏。绿化改建时的两个小山坡上设置了一些障碍,专门让孩子进行军事体育游戏。孩子们头戴野战帽,腰系皮带,别上木制手枪,那模样别提有多神气。那些旧麻袋,变成了敌人的碉堡,报纸团成了手榴弹,易拉罐成了地雷……孩子们兴奋无比、乐此不疲。跳竹竿游戏,孩子们边跳边唱儿歌,那活泼的身影像五线谱上跳动的小音符,特别可爱。平时,我们总会看到一群挑着用竹子编的簸箕,像模像样地效仿农民挑担的孩子;挑着小酒坛忙于运老酒的孩子;划着轮胎车,在池塘里忙碌的采莲姑娘……这些富有野趣的户外活动,孩子们每天都可以去参与去体验。
一、巩义民俗文化资源分类
巩义民俗民风文化资源可概括为物态类民俗文化资源、制度类民俗文化资源、行为类民俗文化资源三大类。
(一)物态类民俗文化资源
巩义市的物态类民俗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民间工艺品、风味饮食以及土特产等。通过调研统计,现巩义民间手工技艺包括根雕、织布、印染、剪纸、编织、篆刻、刺绣等31项,其中站街镇大黄冶的唐三彩、潜彩画、剪纸以及巩义绞胎瓷尤为突出。巩义唐三彩窑由我国著名陶瓷家冯先铭在黄冶村发现的,由于它专为皇宫贵族烧造明器,技术高超、品种繁多、釉色晶莹可爱,1963年,被河南省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潜彩画是一种别具一法的绘画艺术,它的颜色在画中潜藏着,对着自然条件的变化颜色会随之变化,故称“神画“。巩义的剪纸主题直观,结构独特,造型洗炼,火爆鲜艳,乡土味浓。图案的简练简到不能再简的程度,整体结构相连不怕风吹日晒,是民风民俗的产物,是民间剪纸的活化石。
巩义地方民众喜面食,由于离省会郑州较近,巩义的餐饮风味也越来越体现出了多元化。如巩义虎家烩面汤红菜绿面筋斗,汤香味美,口感劲道;回郭镇肉合外焦里嫩、香酥可口、经济实惠;城区镇北路的老君烧鸡离骨离帮,鲜嫩脆香,不油腻、不粘连、不夹牙。巩义土特产品种繁多,南河渡石榴,个儿大籽保,酸甜可口;鲁庄镇的星神鸡蛋,皮为绿色,是环保绿色食品中的佳品;小关柿饼个儿大肉厚,无籽霜多,含糖高,久储不干,生津、润肠,清咽利喉等特点;南山核桃,外形美观、皮隔均薄,出仁率高,含油量大,药食并用,营养丰富,久食可抗衰老,延年益寿。
(二)制度类民俗文化资源
巩义庙会,历史悠久,每逢过年过节都会举行庙会。文娱活动多为群众自发组织,同时,庙会上小商小贩云集,群众边看戏边选购自己需要的商品。据统计,巩义市建国前尚存古庙会267个。最特色的要数回郭镇苏林观会、孝义二郎庙会,浮戏山老庙,庙会期间大戏连台,朝山进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但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和经济发展,古庙会保留至今的已为数不多,随着巩义经济的飞速发展,巩义的人们更加注重文化生活,每年正月十五的灯会和正月十九各乡镇的文艺汇演仍然是巩义市民期待的项目。
巩义虽属于县级市,各种各样的礼教制度却非常多。如:新婚之夜压床的习俗,传说这能保平安,保健康;在中国传统的中秋节里,小辈都要尽可能赶到家中,团聚在长辈身旁。在中原大地娶亲,都要抢时辰或抢绣鞋。这种礼制起源年代久远,至今世代相传。
(三)行为类民俗文化资源
行为类民俗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体育活动等。据调查统计,巩义的民间传统体育与竞技包括鲁庄镇的高跷表演、河洛镇南河渡村的旱船表演,米河镇的舞狮表演以及民间杂技东庄秋千等12项传统技艺。其中被誉为“中原第一狮“的巩义小相狮舞,被河南省文化厅推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候选项目。另外,东庄打秋千是巩义市鲁庄镇独有的秋千形式,它集骑秋、跑秋、翻梁秋等独特秋千为一体的打秋千,是集秋千艺术、体育艺术、建筑艺术和杂技艺术为一体的完美艺术结合。据统计,巩义民间曲艺大致涵盖30个门类,其中以河洛大鼓书、说书、十八盘唢呐尤为突出,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二、巩义民俗文化旅游现状的SWOT分析
通过以上对巩义市民俗民风文化资源种类的了解,综合游客行为学、心理学等相关因素,笔者得出巩义民俗民风文化资源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
(1)比较优势(Strengths)
①区位优势
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巩义位于郑州最近的辐射区,中原文化的发展固然离不开巩义的发展,同样巩义的发展也必将提升中原文化的发展潜力,因此巩义更应该发挥它的区位优势,挖掘巩义民俗文化,提升中原文化的发展。
②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开发潜力巨大
从第一部分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巩义的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民间文学、民间信仰、民间手工技艺类资源尤为丰富,详情请参见图表1。巩义不仅拥有无比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具有无限魅力的民间文化,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比如河洛大鼓书,是河南历史比较悠久的戏品种之一;小相舞狮和东庄打秋千两大体育民俗文化,在河南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些民俗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传播广泛,部分优秀民俗文化资源有待发掘,开发潜力巨大。(见图表1)
(2)发展制约(Weaknesses)
①观赏性弱,缺乏资源整合
巩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并未体现出真正的民俗内涵,多是一些外在的表面现象,观赏性不强。各地区的民俗文化处于分散、独立的状态,资源整合度不够,譬如:巩义各镇庙会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些因人数聚集太少,逐渐被取消;河洛大鼓书也只有在局部地区传唱度比较高,大多数地方都对此曲艺类别去向陌生状态。同时,一些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未进行合理规划、分类、收集和挖掘,整合效益差,使得巩义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缓慢,缺乏活力。
②民俗精品缺乏,深度挖掘不够
巩义大鼓书、小相狮舞等历代传承的民俗现正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族民间保护工程,大多数民俗文化资源挖掘深度和力度不够,效益低下,精品太少。
③产品创新不够,缺乏体验性
目前游客到河南巩义旅游观光时,除了到康百万、浮戏山雪花洞、巩义石窟观光外,很少参与庙会、社火这类民俗旅游项目。大同小异的秧歌、高跷、捏面人等表演形式缺乏创新意识。虽然舞狮在一些节庆活动上还比较盛行,多为经济目的,因此并未开发成旅游产品,缺乏参与性。
(3)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
①政府支持
近年来,巩义市在发展民俗文化上,政府相关部门已认识到,要把它作为重要的产业链来开发,须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加大对民俗风情游的扶植力度,使民俗文化焕发光彩,发挥更大的作用。2012年,在巩义康百万庄园举行的“巩义市第三届民俗文化节“吸引如织游客,精彩的民俗文化展、“明清真人秀“、传统婚礼礼仪展示、书法作品展等多项活动让大家陶醉其中。
②民俗文化保护意识增强
随着民俗文化旅游称为一种热潮,游客对民俗旅游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保护、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就成为了当前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催化剂,对于巩义来讲,若想保护,必先挖掘,毕竟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形资源,发展的最好方式就是传承和保护。
(4)面临挑战(Threats)
①部分民俗文化后继无人、日渐萎缩
在我们调查过程中,随着人们思维的不断转变,不少民俗文化受到外来异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烙印越来越淡化,使得民俗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日渐萎缩的局面。除了河洛大鼓书在巩义家道频道播出外,如潜彩画、婚庆习俗、东庄秋千在近几年呈萎缩状态,有些甚至后继无人。
②周边区域竞争力增强
巩义属于县级城市,与周边洛阳、郑州、安阳等地相比,宣传力度、服务配套设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这无形中在横向空间上制造了一定的威胁,政府应加大民俗文化旅游的创新性与宣传,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巩义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①以核心景区为依托,挖掘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针对巩义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的状况,依托巩义市每个乡镇区域的核心景区,如南河渡镇的石窟寺和黄河游览区、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新中镇的浮戏山雪花洞、大峪沟镇的青龙山慈云寺风景区等,以它们为依托,挖掘各乡镇的民俗文化资源,对其进行设计,作为景区内的附属项目,贯穿于整个景区。譬如:南河渡镇,可在当地举办石榴节、庙会、垂钓等活动等,结合黄河游览区和石窟寺,使其形成特色鲜明的民俗旅游产品线路。两者的结合,可以同时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
②增强民俗文化品牌意识,开发特色产品
巩义民俗文化资源很独特很优秀,如地方曲艺河洛大鼓、民间工艺水浒英雄脸谱、口水画、潜彩画等等。如何更好的保护和继承这些民俗文化,使其后继有人,就需在产品特色上下功夫,可举办一些河洛大鼓说书比赛,像河南著名的节目《梨园春》一样,使其发扬光大,或举办一些竞技大赛、秋千大赛等,使巩义民俗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增强品牌意识。
③增强游客的参与性,转变开发模式
民俗文化更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地域性,因此可转变产品开发模式,从游客的参与性入手,使其入乡随俗。将巩义民俗文化中的礼教习俗、饮食习俗、婚庆习俗等文化转变成民俗体验项目,一改以往只看不参与的观光游览模式,感受当地的风俗及传统。另外可以设置新颖独特的旅游项目,如“巩义美食一条街“、“巩义土特产购物中心“等等。还可以在旅游线路开发方面采取“洛阳-巩义-开封“为中心的线路,或以“巩义石窟-康百万庄园-龙门石窟“为中心的中原民居旅游等。
四、结语
经过对巩义市民俗文化旅游现状的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目前巩义市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尚浅,在开发策略论述中重点突出了产品开发方式及途径。在巩义市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上应做到:发展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养生特色旅游,重点发展针对周边市场的短线休闲旅游,策划创意新型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积极开展旅游项目多元化,促进中原旅游业的持续增长。
关键词 石湾陶塑动物,创新
1前言
俗话说“石湾瓦,甲天下”。石湾陶塑艺术是岭南民间艺术的奇葩,主要包括人物、动物、山公盆景、艺术器皿等。研究石湾陶艺的一位资深评论家认为:“在石湾从事人物陶塑的人员最多,作品数量也最大,所达到的艺术水平也早已获得公认,不少人认识石湾陶塑也是从‘公仔’开始的。由于产生了一些误解和偏见,以为代表石湾陶塑艺术水平的就只有人物陶塑,致使人们有轻视其它艺术种类的观念。其实强调灵感作用的艺术创作是不同于单纯的劳作技能的,种类中绝不应该也不能进行高下之比较。公正地说,石湾的动物陶塑和人物陶塑都有着同样高的艺术水平。”
2石湾陶塑动物的历史及代表作品
石湾陶塑动物的艺术源远流长,佛山澜石汉墓出土的陶鸡、陶牛已极具神韵。明初的作品简洁、明快、浑厚、古拙,其中以神话传说中的龙、凤、狮、蟾、麒麟等吉祥动物为主。明朝后期的动物多以表现性作品为主,与中国文人花鸟画不求形似(即不强调对象本身),而对对象内在精神主观感受的表达与追求相一致。如瑞狮和麒麟等吉祥物是人们喜欢表现的题材,瑞狮以岭南石狮及民间舞狮为原型,创作方式以表现性为主。明清以后,石湾陶塑动物与陶塑人物一样空前繁荣,名家辈出。如清朝时的黄炳,擅鸭、猫等动物的塑造,其将国画工笔技法运用于动物陶塑,创造了“胎毛”和“镶眼”等技法,使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其表现技法为陶艺界艺人所师承,其所塑造的鸭有“黄炳鸭”之称,所塑的猫由于活灵活现而留下种种传说。民国时期霍津所塑的牛形神兼备,所刻的牛毛纤毫毕现、纹理清晰细腻,丝丝见活气,配以素胎色如水牛活现,因而有“霍津牛”的美誉。其代表作有《水牛》、《瑞熊》、《狮头鹅》、《马》等。当代动物大师区乾的陶塑作品在师法传统、师法前人的基础上,修毕生之才情,大胆创新,博取各种飞禽走兽的特征,兼“工笔状物”的特点,精微细腻之至,丰富了石湾动物陶塑的艺术语言。其作品“化俗为雅”,捏塑技巧精当独到、造型严谨、形态生动、神韵俱臻、其真、其雅、其醇,“出类拔萃”地开拓了石湾陶塑动物“雅俗共赏”的一代新风。其更以写实传神、细腻的手法把石湾陶塑动物推向高峰,代表作《战马》、《喜鹊》、《知时鸟》等,深得南朝谢赫的“六法”精髓。现今老一辈及中青年作者在承传中有所创新,各有追求、各有特色、百花齐放。传统陶艺和现代的家居装饰品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3石湾陶塑动物在传承中的发展和创新
如何在承传中发展和创新是当代艺术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传统的程式上力求创新,哪怕只是一点尝试,也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作品是艺术家最好的语言。笔者寄情于动物,强调感情的充沛和理想的高度,富于鲜活的个性及生命的灵动,体现了一种崭新的人文精神,使作品具有人性、温情和亲切感。陶塑作品《欢乐时光》(图1),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母鸡孵出小鸡时的喜悦之情。作品题材新颖,形象栩栩如生、色彩夺目,鸡蛋与部分稻草采用了超写实的手法,使观众眼前一亮,并引发了人们的联想。该作品荣获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暨名人名作展金奖。作品《雄风》(图2)是笔者比较满意的作品之一,作品运用了啄毛和辘毛的技法,刻画了雄鸡身上的毛丝,形体异常逼真生动。这件作品同时反映了弱肉强食的自然界残酷的现实,亦可说是当今社会激烈竞争、优胜劣汰的写照。也是在前人理论“宜起不宜止,宜藏不宜露”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作品荣获首届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评选作品展银奖。
图1 陶艺作品――欢乐时光
图2 陶艺作品――雄风
艺术随时展而嬗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同一题材在不同时代也应有不同的感受。正如刘勰所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求新求奇是人们的心理。人类情感的丰富性、人们观念的更新,要求我们创造表达新的情感、意象、境界及创造出新的语言。在多元化的今天,简约、质朴、自然、天趣成为我们生活的主要追求。美学意识更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提升,愈来愈深地渗入我们的生活空间。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艺术的调节和平衡。人们需要现代室内装饰协调自己的生活环境,动物塑造更需要有现代的意识和现代的审美观念。笔者作品《相依》以点、线、面作为构成元素,注重轮廓线的流畅节奏。以两鸟双依合二为一的造型,中间心形点作为两鸟共同的心,表达心心相印的理念,以期达到有意味的形式,是用现代元素表现传统题材的又一力作。
对前人的经验和程式要学习,更重要的是有“借古开今”和“我用我法”的精神。传统和独创性的问题,也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范畴。许多大师的艺术历程都有图式-模拟-变异-独创的规律性的踪迹。
关键词:汉水上游;民俗体育;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185-02
汉水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途经陕西省安康市,进入湖北省后称汉江汇入长江。汉水上游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它的表现形式多为原生态,如汉中民众每逢节庆就有舞龙舞狮,安康的端午赛龙舟及女子采茶舞,等等。当今这些民俗体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对人们的生活继续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如何把握这些民间民俗体育资源,进行深层挖掘,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并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应,是时展的要求。因而本文提出一些对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开发的策略构想,以期产生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分类
1. 从民俗学的角度划分
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将汉水上游地区开展的民俗体育项目分为:生产劳动类民俗体育、休闲娱乐类民俗体育、健身养生类民俗体育、婚俗文化中的民俗体育、节令岁时的民俗体育和历史典故类民俗体育。见下表:
表1 民俗学分类
2. 从体育学的角度划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需求,体育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保持强身健体的功能外,还朝着竞技化、休闲娱乐化的方向发展。从体育学角度将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分为:力量类、技巧类、休闲娱乐类和健身养生类。见下表:
表2 体育学分类
二、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开发策略构想
1. 利用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竞技性与健身性特征,提高当地民众的健康水平
竞争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里所说的竞技性主要是指民俗体育活动中所包含的争胜心理与竞赛行为而言。一般来说,民俗体育中普遍含有程度不一的竞争心理。汉水上游民间流传的这些体育项目都有各自的竞赛规则,能用比赛分出胜负,有很强的竞争性。在开展这些项目时都有肢体参与运动,有的项目对体力的要求还很高,如龙舟竞渡、舞龙、舞狮、赶毛、高跷等,都有激烈的争斗场面和大负荷的体力消耗。有的项目体力消耗较小,如毽球、垂钓、抓子、跳绳、打陀螺、放风筝等。无论体力消耗大或小的项目,都是本地区人们长期开展的传统体育健身项目,这些项目普遍具有运动方式,方法简单,道具要求不高,且适宜于不同季节、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其健身效果极强。广泛开展民俗体育运动,能够提高汉水上游地区民众的健康水平。
2. 利用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娱乐性与观赏性特征,丰富当地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汉水上游地区的民俗体育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赢得了这一区域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当地人们在民俗体育活动中自由抒感,享受美好生活的乐趣。如放风筝、秧歌舞、采茶舞、垂钓等,都是当地人民对自己熟悉的农耕、采茶、养鱼等生产劳动的模拟,既富有生活体验、又具有象征性,这些民俗体育活动是人们自娱自乐、沟通情感、增强群体凝聚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汉水上游地区的民俗体育已经成为当地人们娱乐活动的重要内容和休闲娱乐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如抖空竹、扭秧歌、踢毽子、毽球、花样跳绳、打陀螺、抓子、扎猛子、赶毛、推杠子、打陀螺等体育娱乐项目。这些民俗体育在其活动过程中还具有浓厚的观赏性特征,人们在观赏民俗体育活动时,通过感官把这些富有情趣的民俗体育活动的形式转化为优美的审美价值,使观赏者愉悦身心,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如汉中、安康流传的采茶舞,除了体现采茶劳动的动作特点外,还具有舞动的美,体现了水乡女子柔美的特点,给人以视觉美的享受。再如安康、汉中民间的舞龙是寓技巧表演性、游戏娱乐性、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民俗体育活动。这些民俗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人们所喜欢的文化娱乐活动,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享受民族文化的乐趣。
3. 挖掘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促进体育旅游的开展
位于汉水上游地区的汉中、安康两地均有着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汉中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石门栈道系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隧道。汉中是汉王朝的发祥地,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完成统一大业,建立汉王朝。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汉中,六出岐山,鞠躬尽瘁,死后葬于勉县定军山下。安康作为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因其地理和历史原由,璀璨斑斓、异彩纷呈的安康历史文化不仅与华夏文化有着极强的同一性,又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征,这便是既有三秦文化、中原文化,又有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基因,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便形成了当今的汉水文化。受这些历史文化典故的影响,当地形成了丰富的民俗体育,如民间舞龙体育活动,早在汉朝时期已经出现了其最初的形象和轮廓,并有明确的记载。据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记载:汉代中有舞龙求雨的祭祀活动,除了在祭祀活动中,舞龙还广泛存在于汉代盛行的“百戏”中。端午赛龙舟运动已成为安康很有影响的文化体育活动,每年吸引大批的游客前来观看,还有清明放孔明灯、游走迷魂阵、栈道游、登山(定军山、天台山和秦岭各附属山脉)、漂流、点兵点将、环湖游,等等,这些民俗体育运动均蕴含着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对现代人有很强的吸引力,人们通过体育旅游更好地接受当地历史文化的熏陶,就会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4. 开发汉水上游地区特色民俗体育,打造民俗体育文化品牌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是民俗体育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很好说明。由于汉水上游地区具有秦巴山区与汉中盆地合为一体的特点,地理环境复杂,人员居住较分散,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涉及项目种类繁多,不同类的项目风格不同,各有特色。比如结合本地区拥有的长江最大支流汉江这一资源,由于是汉江的始发地,水质清澈,江面宽阔,流速缓慢,非常适合开展水上项目。现在广泛开展的漂流、游泳、水上游戏、采伐捕鱼、凤舟运动、龙舟运动、江边垂钓等运动。就既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又具有健身娱乐性、竞技性、民俗文化性、社会性等特征,结合节庆假日定期开展此类运动,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其影响力,就能使这些特色的民俗传统体育运动成为汉水上游地区的体育文化品牌,有利于提高当地的社会知名度,为加快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铁新.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
[2]张智颖.陕北民间传统体育特征与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5).
[3]占玉珍,王俊奇.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4).
[4]盛昌繁,潘华.我国民俗体育的特征及其开发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5]章容.民俗体育进入学校体育的意义及途径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