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2: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龙驹凤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红楼梦》;杨宪益;霍克斯;归化翻译;异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104-02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它有两个最有名的英文全译本,分别是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的合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霍克斯是英国人,对英语驾轻就熟;而杨先生英文水平高超,并与其夫人戴乃迭中西合璧,对英语的运用也十分自如,因此两者在语言上都运用归化策略。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在文化层面上,虽然众说纷纭,但主要集中在两种观点: 一是异化优于归化;二是归化异化都有可取之处,该选择哪种策略应视具体情况而定”[1]。
一、《红楼梦》与归化、异化翻译
在杨译本中,通过异化翻译策略使译作中保留了浓厚的中国特色,有助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走进西方。“刘艳丽,杨自俭认为杨先生的翻译有助于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如其将风月笔墨译成breeze and moonlight school,保留了原文的结构和特色”[1]。而同样颇受学者欢迎的霍的译本中则使用了大量的归化翻译策略,因为“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霍克斯的归化翻译更易懂。因此更受欢迎对于想要学习中国文化的英美读者来说,也许归化翻译会将很多中国文化元素展现在他们面前,但因为文化差异,很多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外国读者无法理解”[1]。
文章在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的理论指导下,结合《红楼梦》的杨译与霍译版本,对比两者在标题、成语、俗语以及诗句翻译上的异同,分析在此翻译过程中各自的翻译策略,并比较归化与异化翻译何者更佳。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二、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回顾
“归化”与“异化”这两个概念,首先是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一书中提出的――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The 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 将第一种方法定义为“异化法”;第二种方法为“归化法”。
实际上,“异化翻译就是要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 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归化翻译则是采用透明的、流畅的风格为译文读者把陌生感降到最小的翻译策略”[2]。也有学者从异化与归化的源头处入手,如“异化与归化是直译与意译争论的延伸和扩展。 直译与意译的主要争论是翻译中的语言的表达方式问题, 而异化与归化主要争论的是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移植问题”[3]。
总的来说,异化翻译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翻译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三、异化与归化翻译实例对比
1.以成语翻译为例
成语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虽简短却精辟、思想内涵丰富,以四字成语“龙驹凤雏”为例:在《红楼梦》第十四回中,宝玉经其父贾政的引荐觐见了北静王,“北静王见他语言清朗,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在此句的翻译上,杨宪益译为The clarity and fluency of Baoyu’s answers made the prince turn to observe to Jia Zheng, “Your son is truly a dragon’s colt or young phoenix.”;而霍译则是Delighted that everything Baoyu said was so clear and to the point, the prince observed to Jia Zheng that “the young phoenix was worthy of his sire.”
对比这两个版本的译文,可以发现两人在翻译“龙驹凤雏”一词上存在差异。不论是在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中,“凤”都是吉祥的象征;而对于“龙”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在中国,“凤”是百鸟之王,是福瑞的象征,而在西方,“凤”(Phoenix)被叫作长生鸟,死后会在自己的尸体上重生,正如中国文化中的“凤凰涅”一样。与“凤”相对的,“龙”象征着富贵和皇权,充满吉祥之意,而且中国人一直视自己为“龙的传人”,作为中国人的杨宪益便更想要通过翻译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去,因此把“龙驹凤雏”就直译为“a dragons’colt or young phoenix”;然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邪恶和暴力的象征,这在圣经中也是有依据的,甚至与上帝作对的撒旦也曾被叫作“dragon”。因此,霍克斯在译文中仅仅保留了“凤”这一意象,而舍弃了容易让西方读者产生误解的“龙”。
笔者认为,杨宪益与霍克斯在此成语的翻译上并无太大的分歧,他们的译本均被大家所接受。虽然“龙”这一意象在西方属于邪恶的意义,但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已广泛接受 “龙”在东方的象征意义。此处归、异化翻译策略均无明显的优势。
2.以俗语翻译为例
在中国古文中常常出现一些通俗性的语句,它们便是俗语,既说出人民生活经验还表达出了他们的愿望。如在第八回中,宝玉前去看望抱恙的宝钗时,宝钗顺手拿过他的“通灵宝玉”并念出了宝玉上所刻的篆文“莫失莫忘,仙寿永昌”,丫鬟莺儿听了便说这与宝钗的金项圈上的篆文“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恰好是“一对儿”(匹配)。
对此,杨宪益在的译本分别为“Never Lose, Never Forget, Eternal Life, Lasting Prosperity.”和“Never Leave, Never Abandon, Fresh Youth, Eternally Lasting.”;而霍克斯在翻译时,将这两句篆文都译作同一句话“Mislay me not, forget me not,And hale old age shall be your lot.”
杨、霍都将篆文的意思翻译了出来,只是杨宪益站在传播中国文化的立场上,更遵循“忠实”的原则。而且,他知晓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两句的意思虽大体相同,但也存在区别。宝玉原是天上的神仙,因而是“仙寿”;而宝钗仅为凡人,且是女子,只能用“芳龄”来刻画。对应地,杨宪益分别译为“Eternal Life”和“Fresh Youth”;而霍克斯在翻译时,注重这两句的韵律。但以同样的翻译对应来自不同身份匹配的原文,虽然方便了外国读者的阅读与理解,但丢失了原文字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内容所折射出的深层次信息。因而,笔者认为此处,杨宪益的译本在达意和工整的同时还保留了原文的多样和意味,归化翻译策略更胜一筹。
3.以诗句翻译为例
中国的古诗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学史长河中传承至今熠熠生辉的部分。在《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是最为经典的故事之一,黛玉的多愁善感与高超的文学造诣在这个故事里展露得淋漓尽致。而她所作的《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悲花悯人,让人不禁“心碎肠断”。而杨宪益与霍克斯在这首诗的翻译上分别为:
中国的诗词言简意赅,措辞优美,不仅描写的形象生动,而且字数对仗工整,十分具有韵律感。用“花”的凋落暗示“人”命途多舛,且原诗中“痴”与“知”头尾押韵,可见曹雪芹用言的细致与考究。然而,这却成了译者所要面临的极大的挑战。从两译本中可以看出杨宪益与霍克思都煞费苦心,都竭尽自己的全力以还原诗句的意蕴和韵律。
杨戴的译文在表达原文的意思时遵循忠实的原则,但失掉了原文押韵和对仗所产生的语言的美感;而霍克斯则将这首七律诗也相应地处理成诗歌的形式,不仅在意思上忠实于原文,描述出了黛玉悲花悯人的心境,而且在形式上也再现了原文的韵律。原文有押韵,译文中也有押韵,韵律感十足易于引导读者,让人如身临其境,与黛玉一同“心碎肠断”感叹人生。
杨霍对与诗歌的翻译分别注重“信”与“雅”,有学者提出“以上的两种译文从内容上看都很忠实于原文,但是从形式上看霍译要更胜一筹。他的译文用词讲究,句子长短安排合理,两两对应,韵脚使用恰当,所以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体现了音美形美意美的翻译原则,而杨译在结构安排方面就显得逊色不少”[4]。
四、结语
就《红楼梦》的翻译而言,霍克斯在翻译时更注重译文的文学性,目的是为了方便外国读者的理解,或深或浅改写了内容,虽“形美”却失了原意义;而杨宪益夫妇翻译《红楼梦》的目的则是为了传播中国的文学经典,所以将 “忠实”作为首要原则,极少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因而译文有时丢失美感与创造力。
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笔者发现异化、归化这两个策略各具优势、相互补充, 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译者翻译时需要把握好度,不仅要做到“忠实”,还要“通顺”,以便共同为跨文化交际发挥重要作用。杨、霍两篇译文都是红楼梦翻译中的佳作。外国读者阅读时,最佳选择是将这两译本相结合去理解。学者今后应努力结合归化与异化策略,将杨译、霍译取长补短,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更加广泛地传播给更多的读者。
参考文献:
[1]黄静芬.从归化异化看《红楼梦》两英译本对比[J].鸡西大学学报, 2010(6).
[2]张东京, 方蔚.从《红楼梦》两英译本看归化异化的对立统一[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8):148-149.
[3]朱爱秀.试析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红楼梦》两译本熟语翻译对比[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7):217-217.
关键词: 动物喻人 成语 比较
一、引言
Lakoff和Johnson以双域映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概念隐喻的观点,而动物隐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很多动物与人之间存在某方面的相似性或相关性。根据双域映射理论,以动物的外部特征、行为习惯、自然习性、与人类的密切度等因素为参照,将其投射到人类世界,构成动物与人的相似喻或相关性转喻关系,从而完成人类对自身的认知。这种动物喻人的认知深刻地体现在人类的语言载体中,特别是凝结人类智慧的成语中。本文依据汉文版《新华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3)和维文版《维吾尔语成语详解词典》(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两部词典,选取汉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对其进行分析。
二、动物喻人成语的分类
动物喻人成语既有隐喻类型,也有转喻类型。隐喻类型主要建立在动物的外部形态、动作方式上,转喻类型主要以动物的习性、性格特点为参照,转喻具有相同或相似习性或性格特征的人。
(一)由隐喻形成的动物喻人成语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由隐喻形成的动物喻人成语,主要表现为通过动物的外形、动作等来隐喻人的外貌、状态、行为活动。
1.以动物喻人的外貌
动物的外形、声音等外在形态特征投射到人身上,可以隐喻人的外貌外形、声音等特征,其隐喻的喻义分人的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两类。
表1: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外貌的成语
形象 喻义 成语举例
正面 相貌美丽英俊、仪表出众;身材修长、高大、魁梧;声音好听、洪亮 沉鱼落雁、龙眉凤目、龙章凤姿、鹤势螂形、牛高马大、虎背熊腰、人高马大
负面 相貌凶狠、威猛、丑陋、猥琐;身材枯瘦;秃顶;声音难听 獐头鼠目、鹰鼻鹞眼、燕颔虎头、鸢肩豺目、鸟面鹄形、牛山濯濯、鬼哭狼嚎
表2: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外貌的成语
形象 喻义 成语举例
正面 ―― ――
负面 身形消瘦 ????? ????? ??????(像吃了针的狗,喻骨瘦如柴)
从上表可以看出,汉语以动物喻人外貌的成语比维吾尔语丰富,在隐喻的喻义方面也多一些,并且形象直观,活泼生动。
2.以动物喻人的状态
动物的外在神态、行为状态,与人的某些状态、心理行为十分相似,因此可以隐喻人的某种状态或心理。这些喻人的状态有积极倾向的,也有消极倾向的。
表3: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状态的成语
形象 喻义 成语举例
积极倾向 精神抖擞、充满活力;威武雄壮、老实、飘逸奔放的样子;眷恋、疼爱的心理情感等 鹤发童颜、虎头虎脑、龙骧虎步、生龙活虎、龙飞凤舞、华亭鹤唳、舐犊情深
消极倾向 衰老、贪婪可恶、鬼鬼祟祟的样子;惊恐惧怕、悔恨、悲凉等心理状态 鹤发鸡皮、鸱视狼顾、虎视眈眈、贼眉鼠眼、呆若木鸡、鸟惊鱼骇、亢龙有悔、猿惊鹤怨
表4: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状态的成语
形象 喻义 成语举例
积极倾向 欣喜、满意、惊讶、豁达的心态 ???? ?????? ????? ?????????(老牛喜欢刀子)? ???? ???????? ?????????(受到像宰了头骆驼款待客人一样的礼遇) ?????? ????? ????????(猫吃皮牙子般感到惊讶)? ??????? ??? ?????? ??? ??????? ??? ??????(乌鸦聒噪,自得其乐)
消极倾向 狼狈窘迫的样子;担心、自大、幸灾乐祸的心态 ???? ?????? ????????(像掉进水里的猫)? ????????? ????? ?????????(猫挠肚子,心里忐忑)? ??????? ????? ??????(斑鸠仰天飞,得意洋洋)? ??????? ?????? ???????? ?????(幸灾乐祸)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都含有以动物的状态喻人的成语,并且都包含积极倾向和消极倾向两种精神状态。汉语中多以“龙、虎、鹤、鼠”等动物的神态来隐喻人的精神状态,维吾尔语中则多以“牛、猫、骆驼、斑鸠”等动物来隐喻人的精神状态。
(3)以动物喻人的行为活动
动物的行为方式、活动方式等,投射到人的领域,可以隐喻人的行为活动。有些行为活动是人们所喜爱的具有褒义倾向的行为,有些则是为人们所不喜欢的含贬义倾向的行为。
表5: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行为活动的成语
感彩 喻义 成语举例
褒义倾向 信守承若、关心爱护、施展才华、选贤任能、思念亲人、关系和睦、战胜困难、勇猛善战、强大力量、雄心不老…… 范张鸡黍、犬马恋主、犬马相报、犬马之养、老牛舐犊、蛟龙得水、腾蛟起凤、打龙捞凤、素丝良马、走马上任、走马换将、见鞍思马、乘鸾跨凤、鸾凤和谐、鱼水相投、降龙伏虎、驽马十驾、横戈跃马、匹马当先、兵强马壮、老骥嘶风、老马为驹
贬义倾向 偷窃、侵吞、欺压、逃窜、助纣为虐、阿谀奉承、警告恐吓、勾结、不务正业、争夺、见识短、受限制、分离、逝世…… 鸡鸣狗盗、鼠窃狗偷、鲸吞虎噬、鹤轩虎冠、老马恋栈、狗仗人势、抱头鼠窜、狗急跳墙、割肉饲虎、引狼入室、攀龙附凤、吹牛拍马、使羊将狼、杀鸡儆猴、指鸡骂狗、狼狈为奸、狐假虎威、狗彘之行、鸡鹜争食、鼠目寸光、鸟入樊笼、离鸾别凤、龙驭上宾
表6: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行为活动的成语
感彩 喻义 成语举例
褒义倾向 落叶归根、互相忍让、一箭双雕、安分守己、赏罚分明、努力勤奋、分工明确、知恩图报、果敢坚持…… ??? ???????? ???????? ?????(马走千里,终回槽头)? ?????? ????????? ??? ???????(相互忍让)? ????? ?????? ????? ??? ?????? ?????(和气生财)? ??? ??????? ????? ?????? ??????(一箭双雕,一石二鸟)? ???????? ???? ???????? ??? ????????(不招谁惹谁)? ???? ????? ??????? ??????? ?????? ?????? ????????(胡达明明白白:给毛驴没赏赐双角,给青蛙没赏赐尾巴)? ????? ?????? ?????? ??????(笨鸭子,笨鸟先飞)? ????? ??? ???? ???? ????? ???(毛拉念着吃,乌鸦啄着吃)? ??? ??? ???????? ????????(狗不咬主人)
贬义倾向 懒惰、争名夺利、忘恩负义、强人所难、糊涂、侵占、陷入危险、袖手旁观、消失、挑拨离间…… ??? ??????? ???????? ????? ????????? ????????(狗支猫,猫支尾巴,大懒支小懒)?? ??? ??????? ??????? ????????(狗坐轿子――不识抬举;狗头上不了金盘子)? ??? ????? ???? ?????????? ????? ????? ???(与狗争凉席,与猫争上席)? ????? ????????? ???????????(卸磨杀驴,过河拆桥)? ???????? ???????? ????????????(牛犊再跑,离不开麦草房,不过尔尔)? ????? ??? ????? ??? ????? ?????(毛拉多了羊暴死,龙多不治水)? ?????? ????? ????????(晕头转向,昏头昏脑)? ????? ?????? ??????? ??????(把羊托付给狼)? ?????? ????? ?????????? ????????(才脱狼穴,又入虎口)? ?????? ???????? ??????(强人所难,赶鸭子上架)? ??????? ???? ????? ??????(挑拨离间)
通过以上归纳,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和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成语非常丰富,其隐喻的喻体(即源域)和本体(即目标域)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喻指意义也很生动形象。
(二)由转喻形成的动物喻人成语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通过转喻形成的动物喻人成语,主要以动物的内在习性、性格特征等为源域,来转喻具有某种特征的人、人的性格品质等内容。
1.以动物喻人的类型
汉语和维吾尔语中都有以动物的习性、性格特征转喻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的人的成语。
表7: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类型的成语
人的类型 成语举例
优秀、杰出、高贵之人 龙驹凤雏、人中骐骥、凤雏麟子、祥麟威凤、泛驾之马、熊虎之士、白龙鱼服、龙种凤台、龙子龙孙、真龙天子、鹤鸣之士、南鹞北鹰、吞舟之鱼、朝阳鸣凤、云中白鹤
平庸、卑微、一般之人 不舞之鹤、寒蝉仗马、笼中之鸟、牛蹄之鱼、枯鱼病鹤、饭牛屠狗、孤雏腐鼠、牛童马走、迷途羔羊、脱缰之马、首鼠之士、河鱼天雁、漏网之鱼、无名鼠辈、瓮里醯鸡、瓮中之鳖
各型各色的坏人 豺狼虎豹、饿虎饥鹰、驽马铅刀、害群之马、城狐社鼠、牛鬼蛇神、牛头马面、牛首阿房、过街老鼠、稷蜂社鼠、丧家之狗、一丘之貉
表8: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类型的成语
人的类型 成语举例
泛指人 ???? ???????? ?????? ?????????(花牛生花犊)? ????? ??????? ????? ????(七个老爷八个兵)
未婚女子 ???????? ?????? ????? ????????(黄花闺女,贞童玉女)
首领、带头之人 ?????? ???? ????(鸡为畜禽之首)
坏人 ??? ????????? ????????(一丘之貉)
在汉语和维吾尔语以动物喻人的类型的成语中,不论是成语数量方面,还是喻体、喻义方面,汉语成语要明显比维吾尔语成语更丰富。
2.以动物喻人的品性
动物的内在习性、性格特征不仅可以转喻某类人,还可以喻指人的性格品质。
表9:汉语中以动物喻人的品性的成语
人的品性 成语举例
超凡脱俗、正直廉洁、勤劳勤恳 鹤骨松姿、鹤立鸡群、素丝羔羊、鸡鸣而起、鸡鸣@耕
小气、徒有其表、志短、不耻、贪婪、歹毒 鼠肚鸡肠、马牛襟裾、马瘦毛长、豺狼成性、狗彘不如、佛口蛇心、鸟声兽心、蛇蝎心肠、狼心狗肺
表10:维吾尔语中以动物喻人的品性的成语
人的品性 成语举例
品行纯洁、性格机灵 ???????? ?????? ????? ????????(女子品性纯洁)? ??????????? ???(机灵,警觉)? ???????? ?????????? ?????????(非常机警的)
嘴馋、贪小便宜、吝啬、胆小、歹毒 ??? ??????? ????????(馋猫似的)? ???? ?????? ??????(贪小便宜,小气)? ???? ?????(胆小如鼠)? ????? ???????? ??????(一毛不拔)? ???????? ???? ????? ???? ?????(蛇的外表光滑,内里歹毒)
在动物喻人的品性方面,汉语动物喻人成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都不是很多,而两者在喻体选择上呈现出较大差异。汉语成语中多用“鹤、羊”的习性特征来转喻人良好的品性,用“马、狗、蛇、狼”等动物的习性特征来转喻人不好的品性。维吾尔语中除了用“鸡、蛇”来转喻人的劣性外,还会用“苍蝇、蛇”的某一习性来转喻人性格中较好的一面。
三、动物喻人成语比较分析
(一)动物喻人成语的共性
(1)汉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的成语,都可以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喻指“人”的意义。或由动物的外形、行为方式隐喻人的外貌、行为、心理,或由动物的内在习性、性格特征转喻具有某种特征的人、人的品性等。这是因为动物亦是生命的载体,人与动物关系密切,人们通过观察动物,发现动物与人具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或相关性,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人们逐渐会用动物的外形、动作方式、习性特征等来喻指人类本身。这种认知是人类所具有的普遍性认知规律。
(2)在汉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中,许多动物词语都可以成为两种语言形式的共同喻体。这些喻体有些喻指正面意义,有些喻指负面意义,有些喻体则蕴含褒贬双重喻指意义。在人与动物相处的过程中,人们逐渐熟知动物的各种习性、行为及外在特征,并且由于动物与人的利益发生关联,人们会对其进行主观评价,从而引起人们或喜或恶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动物喻人的成语中蕴含着具有一定倾向的感彩。
(3)在汉语和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中,以动物的行为方式来喻指人的行为活动的成语非常丰富。这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运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整个世界都是运动着的,所以不论是人还是动物,运动贯穿其生命的始终。运动的显性体现形式就是动作行为,不同的动作行为蕴含着不同的意义,反映在人类语言中则展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意义。
(二)动物喻人成语的差异性
1.从数量上看,汉语动物喻人成语要比维吾尔语动物喻人成语丰富。不论是动物喻人成语的总体数量,还是动物喻体的类型数量,或者是动物喻指人的范围,汉语成语都要比维吾尔语成语丰富。这与两种语言的语言体系、历史源流有密切关系。
2.从隐喻转喻的内容来看,因两民族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历史背景等不同,动物喻人成语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动物喻人成语在喻体选择上存在不对应的现象。在汉语动物喻人成语中,喻人胆小怕事的性格,会用“鼠”作喻体,如成语“胆小如鼠”;而维吾尔语则会选择“鸡”作喻体,如成语“???? ?????”(胆小如鼠)。这是因为不同的民族受自己的生活环境的影响对不同动物有不同的关注度。
第二,在动物喻人成语中某类喻体出现空缺现象,即汉语中有的喻体,维吾尔语中没有;或维吾尔语中有的喻体在汉语中没有,这主要是由文化空缺引起的。如“龙、凤”这两种动物,是由汉民族创造出来的汉族独有的动物,在汉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因此,在汉语动物喻人成语中“龙、凤”经常被赋予褒义色彩,象征着权威、尊贵、吉祥、幸福。如成语“飞龙在天、真龙天子、龙驹凤雏、龙章凤姿”等,都喻指人美好的一面,但在维吾尔语中则没有类似的成语。
第三,动物喻人成语用相同的喻体喻人时,体现出的感彩在褒贬程度上存在差异。在汉语成语中,“狼、狗”喻人时,被赋予贬义的情感色彩,常常喻指人阴暗的一面。而在维吾尔语中,其既含贬义色彩,也有褒义色彩,如成语“???? ????? ??? ??????? ???? ????? ????? ??????(狼有肉共享,乌鸦有肉独吞)”,以狼的行为喻指人能同甘共苦;“??? ??? ???????? ????????(狗不咬主人)”,以狗的行为喻指知恩图报。
四、结语
因人类认知事物有共同的规律,所以动物喻人成语在认知上存在着共性,都可以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喻指“人”。同时,由于不同民族在生产生活、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及文化因素等方面存在不同,两者在认知上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得到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41001]。)
参考文献:
[1]潘明霞.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赵倩.人・动物・隐喻[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房培.汉语动物成语问题探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卡依沙尔・艾合买提.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研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2.
民间把龙当作祥瑞之物,封建时代则把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例如皇帝是真龙天子,皇帝的后裔是龙子龙孙,连皇帝使用过的东西都要带上龙字。如皇帝办公用的桌子叫龙案,皇帝穿的礼服叫龙袍。就是演古装戏,大臣不论穿红袍、绿袍、黑袍、白袍(武将),上面绣的都是蟒,只有“皇帝”穿的黄袍上绣的是五爪金龙。
古人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龙生动的性格,意味着吉祥如意,以此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人们把对龙的尊崇融入文化之中,组成了许多成语、词语、俗语、句子,成语如:形容威武雄壮非常活跃――龙腾虎跃;形容具有健旺的精神――龙马精神;比喻文章秀逸遒劲――龙章秀骨;如果某人取得举人、进士等功名――鱼跃龙门;希望儿子能成为出人头地、有作为的人――望子成龙;祝贺亲友结婚等吉庆之事――龙凤呈祥。词语如:生育一男一女双胞胎――龙凤胎等。文艺活动有玩龙灯、赛龙舟等。
翻阅《汉语大词典》,以“龙”字开头的词条占40个页码,750余条。如:龙行虎步、龙吟虎啸、龙盘虎踞、龙骧虎视、龙驹凤雏、龙翔凤翥等。如果再加上龙字在语词中间或者末尾的词组,如画龙点睛、活龙活现、乘龙快婿、矫若游龙、车水马龙等,龙字组成的词汇恐怕要上千了。
古人对龙的喜爱不仅表现在文字、服饰、文艺活动和民俗上,古建筑和器物上也不乏“龙”的身影。本文既不说北京故宫、北京北海、大同东街等地的九龙壁,也不说北京故宫、曲阜孔庙等地的盘龙柱,只是说一说那些形状像怪兽一样多数人说不上来名字但是却属于“龙”家族的装饰物。中国古建筑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尤其列入国家文保单位的建筑群,不论是皇宫、寺庙,还是古民居,都深受游客的喜爱。人们在参观古建筑时,可以看到屋脊上有吞脊兽、大门上有衔门环的兽头等,这些装饰物看上去一点都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龙,但它们其实都与“龙”有关。这些不同的龙源自“龙生九子各有所好”之说。“龙生九子”都是哪九子呢?明代李东阳、徐应秋、陆容都有解说,而以杨慎(正德六年状元,《三国演义》开篇所引“滚滚长江东逝水”即杨慎《临江仙》词中的句子)关于“龙生九子”的名目比较被人们所认同,而且被广泛装饰于古建筑和器物中。杨慎的说法是:传说龙生了九个孩子,都没有长成龙,却各有所好。老大叫P粒ㄒbixi),长得形似乌龟,好背负重东西,今天石碑下面的龟趺就是它。老二叫螭(音chi)吻,形状似兽,性好望,今屋脊上兽头是也。老三叫蒲牢,形似龙但是小,生性好吼叫,今天大钟上的钮是也。老四叫狴犴(音bi’an),形状似虎,很有威力,所以让它立在监狱的门上。老五叫饕餮(音taotie),好饮食,故叫它立于鼎盖上。老六叫趴蝮,生性好水,于是把它立于桥柱上。老七曰睚眦(音yazi),性好杀,故立于刀环。老八曰金猊(音ni),形状像狮子,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老九曰椒图,形似螺蚌,生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
不论杨慎说的有没有道理,我们在明清时期的一些古建筑和器物上,却是可以经常看到一些造型奇特的动物形象,例如殿顶、屋脊两头各有一个兽头张着大口吞住屋脊,一个像乌龟样的东西伸着头背上驮着高大的石碑等,它们都是传说中的龙的儿子。现在我们就将这些“不成龙,各有所好”的龙子说一说。
先说P痢H嗣窃谒旅怼㈧籼谩⒒柿辍⒛沟兀均可见到背负高大石碑的乌龟,其实它不叫乌龟。P辽熳畔裎诠甑耐罚背上驮载着石碑。用驮碑,不只是因为它好负重,而且它还是龙的儿子,具有长寿和吉祥的象征意义,寓意碑的主人以及碑文介绍的事迹能以流芳百世。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P磷苁窍蚯鞍鹤磐罚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寓意稳步向前。
古建筑物不论宫殿还是民房,正脊两端都装饰有一个张嘴吞脊的兽头,俗称吞脊兽。这是龙生九子之二――螭吻,又名鸱(音chi)吻。为什么把螭吻装饰在屋脊上呢?一者因为它性情好张望,把它放在屋脊上会像哨兵一样坚守岗位,能及时发现可疑的情况。二者它是龙的儿子,龙离不开水,古建筑的梁柱檩椽都是木料,屋里还有大量的木制家具,因而防火就是第一要务。如果发生火灾,螭吻能喷水降雨,扑灭火灾,反映了古人的美好愿望和防火意识。其实殿顶、屋脊上装饰螭吻还有个重要作用,就是让它张口吞住屋脊可以避免屋脊松动。
古代比较大的城市十字街口都建有钟鼓楼,大的寺庙也有钟鼓楼,敲击大钟发出的声音十分洪亮。大钟要吊挂起来,钟顶上需要有钟钮,钟钮为兽形,它的名字就叫蒲牢,是龙的第三个儿子。因为蒲牢性好吼叫,所以把它装饰在钟上,既可以满足其爱好,又可以让钟声大而响亮。另外把蒲牢装饰在钟上还有一种说法:三国薛淙《西京赋・注》中说:海中有大鱼曰鲸,海边有怪兽名蒲牢。蒲牢非常害怕鲸,如果鲸鱼攻击蒲牢,蒲牢就要大叫。人们就把蒲牢铸在钟上,用木棍做成鲸鱼的样子撞钟,钟就能以发出洪亮的声音。后来人们就以蒲牢为钟的别名。
龙的第四个儿子叫狴犴。形象似虎,有威力,所以把它立于牢门之上,意思是用它的威严来震慑罪犯。狴犴也因此成了监狱的一种标志,也就是监狱的代名词。
古代的鼎有多种含义,相传禹铸九鼎,为国家重器,后代遂以鼎代指国家政权和皇位,如通过战争夺取政权叫“问鼎中原”,朝廷重臣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叫“鼎鼐调和”等。但鼎在古代的主要用途是炊器,也用来盛已经做熟的食物,鼎食钟鸣、列鼎而食这两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华,吃饭的时候放着一排盛有各种食物的鼎,还要敲击着编钟奏乐。鼎与炊器有关的成语还有尝鼎一脔、鼎鱼幕燕等。传说中龙的第五个儿子饕餮是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所以被装饰在鼎上让它经常享受美味佳肴。从饕餮的本性还衍生出来一些词语,例如用饕餮比喻凶恶贪婪的人;称贪吃的人为饕餮之徒等。
龙的第六个儿子叫趴蝮。传说它的形象似龙非龙,似虾非虾,平生最喜欢水,所以人们把它装饰在桥头柱子上,或是桥栏杆等处,让它伴水而居,同时也要它监视河水不要泛滥。
睚眦是龙的第七个儿子,它的双角向后紧贴背部,常常_目怒视,瞪着眼睛看人,哪怕是一点微小的怨恨都要报复,因此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根据睚眦的这一特性,与其有关的成语有睚眦之怨、睚眦之怒、睚眦之隙、睚眦必报等。
龙之八子金猊,又称狻(音suan)猊、灵猊、狻,形象像狮子,喜好烟火,所以被装饰在熏香炉的炉盖上。人们点燃熏香,烟雾从金猊的口中冒出来,以满足它喜好烟火的嗜好。花蕊夫人《宫词》诗:“夜色楼台月数层,金猊香穗绕觚。”人们还把金猊作为香炉的代称。
我们在故宫以及各地寺庙的山门和殿门上,可以见到有一个兽头口里衔着铜环,这叫门铺首,那个衔铜环的兽头就是龙的第九个儿子椒图。椒图形象像螺蚌,螺蚌遇到外物侵犯,就会将壳口紧合。把它装饰在大门的铺首上,可以发挥其特长,以保门户的安全。
一、人类造的现实中没有的动物词,龙、凤、麒麟等
这类词意象符号单一,因现实中没有,所有的性格、品质、意象都是根据人类的思想喜好造出来的,因此,它们都被人类赋予了褒义的色彩。有一首歌唱到:“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不知感动了多少炎黄子孙!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子民是“龙的传人”。因而,古代帝王自称为“真龙天子”;帝王的子孙叫“龙子龙孙”;因龙常栖水中,人们便把深滩作为龙的居住地,因而有了“龙潭虎穴”的成语;古人把帝王之相称为“龙眼虎眉”、“龙眉凤眼”;把龙飞跃的姿态叫做“龙腾虎跃”、“龙飞凤舞”、“游龙出海”;民间的舞龙游戏中有一种就叫“二龙戏珠”;古代的风水先生常把连接着的山比作一条龙,把山脉起伏的状态叫做龙脉,因而有了成语“来龙去脉”;古代有“画龙点睛”、“叶公好龙”的寓言故事;古代把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作为高贵权势的象征,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后代能成为出人头地的人,因而有“望子成龙”、“乘龙快婿”、“人中之龙”、“攀龙附凤”的成语。还有描写龙的各种形态的成语:生龙活虎、龙吟虎啸、龙争虎斗、龙盘虎踞、龙蛇飞舞、飞龙在天、蛟龙得雨等。在《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包含有“龙”字的成语近百条,所有与龙有关的成语,都有褒扬、赞美的含义。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好多与龙有关的词语与民间习俗。如:黄龙、龙袍、龙床、龙颜、鲤鱼跳龙门、舞龙灯、赛龙舟等。
凤凰是古人想象虚构的神鸟,凤为雌,凰为雄,合称凤凰,在百鸟中雄居首位。在古代,凤凰不只是美的化身,也是祥瑞、安宁、才智、幸福的象征。如“凤凰来仪”,指凤凰起舞而有仪容,是吉祥的征兆;“凤凰”,比喻夫妻相亲相爱;“凤毛麟角”,比喻稀有、珍贵的人才或事物;“凤鸣朝阳”,比喻贤才遇良机;凤常与龙相提并论表示吉祥,构成了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汉语中有“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眉凤眼”、“龙驹凤雏”、“龙章凤姿”等成语。在成语中,以“凤”为比喻的也比较多,在《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就有60条。凤凰是一种高贵、圣洁的神鸟,与龙一样,常被帝王所用。历代帝王把龙、凤作为皇帝尊严和权力的标志,皇帝自称龙,皇后则称凤,皇后坐的车称“凤辇”,内宫楼宇又称“凤楼”,皇后的冠称“凤冠”。民间也常以“凤”为吉祥的象征,如妇女头上的钗叫做“凤钗”,婚礼中新娘戴的冠也叫“凤冠”等。
当然,还有麒麟,也是古人创造出来的一种走兽,传说中的麒麟性格温顺,本领很大,它日行千里,口能吐火,而且不会伤人。在长毛兽类中,麒麟被公认为兽王。《说文解字》中把它称作“仁兽”。上古人民创造出麒麟这样的祥瑞动物,是因为人们祈求过上美好的生活,把这些美好的愿望寄托于它们身上。麒麟是仁者、贤者的代称,成语“天上麒麟”就是把男孩称为麒麟,民间也常用“喜得麟子”来庆贺别人生的男儿。
二、现实存在的动物词,意象符号与现实中的它们基本是一致的,马、牛、羊、老虎、狼、鼠等
马是人类忠实的伙伴和朋友。含“马”的成语,大多含褒义。这是因为“马”对人类十分重要。在古代,它不仅在交通运输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是战争中的主力。好的马“一日千里”,所以,后来以“一日千里”这条成语来形容进步快或发展迅速。又因为“马”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许多成语都反映了这一点:“一马当先”指策马走在最前头,形容领先;“马到成功”原指军队一出征就取得胜利,现多指事情一办就成功;“汗马功劳”指立下战功,后泛指立下功劳;“马革裹尸”指战死沙场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作战勇敢,献身疆场;“人强马壮”形容军队战斗力很强。此外,人们还用“万马奔腾”来形容声势浩大;而“驽马十驾”比喻能力差的人只要坚持不懈,同样能达到目的。其中对“马”都喊褒扬之意。马能通人性,的确是一种有智慧的动物。成语“老马识途”就显示了马的智慧。史书上也记载了许多坐骑救主人的故事,让后人千百年来津津乐道。在伯乐相中千里马的故事中,“千里马”实际上已成为人才的代称。用马比喻人才也是人们对马的崇敬心理的反映。
有关牛的成语有一百多条,如牛刀小试、牛郎织女、九牛一毛、对牛弹琴、老牛舐犊、泥牛入海、多如牛毛等。成语中的“牛”,往往喻多、喻大,是一个忍辱负重、有爱心的形象。如“老牛舐犊”,是老牛用舌头舔小牛,比喻父母疼爱儿女;在“牛刀小试”中,“牛刀”比喻有才能的人;“牛鼎烹鸡”的“牛鼎”也比喻大才;“如牛负重”形容负担沉重,无法摆脱;“多如牛毛”极言牛毛之多。我国是个农业国,牛是农民的命根子,耕作生产要靠它。因此,人们对牛的敬慕心理自古以来就十分浓厚。
现在的人越来越喜欢牛了,不单是喜欢吃牛肉、喝牛奶、穿牛皮鞋,更重要的是牛与人们的财富挂钩。君不见,在世界财富中心的美国华尔街纽约股票交易所大门口,立着的就是一头铜牛。趋势向上的股市称为牛股。
羊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较早驯化并圈养的动物,与人类相依为命近万年。人们以羊肉为食,以羊奶为饮,以羊皮为衣,以羊毛为絮,以羊角为药,以羊为祭品。几千年来,羊已成为人们,特别是游牧民族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古人的心目中,羊也是作为有神灵的动物之一。因为羊弱小、温顺、听话,常是被欺凌的对象。许多成语都反映了这种性格:“羊落虎口”比喻落入险境,有死无生;“顺手牵羊”比喻趁便获利,毫不费力;“替罪羔羊”原指犹太教祭礼中替人承担罪过的羊,比喻代人受过的人;“饿虎吞羊”,指像饥饿的老虎吞食羔羊,形容凶猛地攫取。有关羊的成语还有不少,如羊肠小道、亡羊补牢、素丝羔羊、歧路亡羊。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小绵羊”来称呼那些听话、无主见的人。其次,人们以羊为基础创造了大量汉字,如:祥、鲜、羹、美、善、羞等。
意象符号一般含贬义的动物也有很多,其中以狼、鼠为代表,且都符合人的认知习惯。
狼凶狠残忍,在成语中,描写狼的多含贬义,像“狼心狗肺”、“狼心狗行”、“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狼子野心”等都反映了狼的这种凶残本性。
成语“狼心狗行”指心肠似狼,行为如狗,比喻贪婪凶狠,卑鄙。成语“狼子野心”常比喻那些坏人凶残狠毒的用心。成语“狼狈为奸”讲的是狼和狈这两种食肉动物,它们对牲畜的危害比较大,因而,人们常将这两种动物放在一起,用来比喻坏人互相勾结作坏事。与狼有关的成语几乎都与美好、善良无关,却成了狡猾、凶残、贪婪的代名词。
有关鼠的成语很多,如鼠牙雀角、鼠目寸光、鼠腹鸡肠、投鼠忌器、首鼠两端、猫鼠同眠、无名鼠辈、抱头鼠窜、獐头鼠目、贼眉鼠眼、胆小如鼠、过街老鼠等。从这些成语可以看出,用老鼠来作形容的一般都是贬义词。如“鼠窃狗盗”比喻小偷小摸;“过街老鼠”比喻为众人所厌恶、痛恨的坏东西或人;“胆小如鼠”形容胆量非常小;“鼠腹鸡肠”比喻所求有限或气量狭小;“鼠牙雀角”指侵凌,引起争诉。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老鼠的反感和敌意。作为哺乳纲、啮齿目的老鼠有很发达的门齿,而且终生都在生长。因此,老鼠常要借助啮物来将不断长长的牙齿磨短。结果,咬坏了不少东西。许多老鼠对人类有较大的危害。如田鼠、小家鼠、仓鼠危害农作物;黄胸鼠栖居在屋内,对人们家中的物品、粮食构成危害;老鼠还是传播鼠疫、病菌的媒介,给人类生命造成危害。正因如此,人类对老鼠才深恶痛绝。
三、意象符号在演变过程中渐渐变化的动物词,如猪、狗、猴、鸡等
早在一万年前猪就被驯化了,但大概是人们对猪的懒惰习性见多了,因此,有关猪的成语多带贬义。如“豕突狼奔”指如猪般乱窜,如狼般奔跑,比喻坏人到处乱窜;在“一龙一猪”中,“猪”是作为“愚蠢”的形象同聪明的“龙”形成对比,旧时喻同时两人,贤惠高下悬殊;“封豕长蛇”指贪婪如大猪、残暴如大蛇,比喻贪暴者或侵略者;而“指猪骂狗”类似于“指桑骂槐”。“猪猡”原来也是一些方言中对猪的称呼,但在许多场合中也被用来骂人。还有一些如狗彘不如、行同狗彘、猪狗不如等。猪在成语中常以愚蠢、贪婪的形象作为喻体,可见,人们对猪并无好感。
与狗有关的成语主要有“狗仗人势、狗头军师、狗急跳墙、鸡鸣狗盗、狗尾续貂、狼心狗肺、犬马之报、犬马之诚等。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确,千百年来,狗一直是与人类同甘共苦的伙伴,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但含狗成语属贬义的较多。如“狼心狗肺”常比喻像狼和狗一样凶狠恶毒;“狗仗人势”比喻坏人依仗有权有势的人作靠山,为非作歹;“狗急跳墙”比喻走投无路时不顾后果地冒险;“狗头军师”常用来讽刺低劣的谋士;骂别人的言语或文章则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屁不通”;而多管闲事的人则被说成“狗拿耗子”。有时也和猪组合共同显现贬义色彩。
也许正是鸡有啼晨、给人们提供了方便的缘故,中国人对鸡是另眼相看的。有关鸡的成语有:鸡犬不宁、鸡犬升天、鸡毛蒜皮、牝鸡司晨、金鸡独立、闻鸡起舞、鹤立鸡群、味如鸡肋、呆如木鸡、斗鸡走狗、杀鸡取卵、鸡飞蛋打等等。
成语中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但成语动物符号同原始动物意象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植根于宗教观念的原始动物崇拜,是以能否“为我所用”的标准定性的。前者则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反映。世易时移,动物还是那些动物,依然不屈不挠的甘心情愿的“为我所用”,但它们在成语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当然这与人类的主观意识有很大关系。在成语中人们由动物联系到人品,联系到人事,不是从动物本身的实际出发来看动物,而是站在人的立场上用人的眼光来看动物,并且将美丑善恶强加于动物身上,这样本来平等的万物,由于和人类文化建立了联系,在符号世界中就变得不平等了,各自的地位就有了差别。
既然人们是用人的眼光来看动物,那么对人有用的东西理应受到赞美。因为从美学的角度来看,美的东西应是善的,也就是对人类有用的。当然善的东西不一定是美的。
老鼠、蛤蟆、麻雀形体小,以此取喻作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没见过世面的意象符号,而老鼠、麻雀吃粮食,有害于人类,所以其意象符号在文化中地位很低,这都是可以理解的;狼吃家禽、吃人,毒蛇、蝎子也能致人以死亡,所以它们在成语中成了指称恶人、坏人的意象符号,在文化中地位很低,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人们又是不公平的,猪供给人大量的肉食,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看家护院狩猎,还供给人类肉食。猴子是聪明的象征,可爱、灵巧惹人喜爱。鸡给予人类的也很多,打鸣、下蛋、供食。但是人们并不看重它们,在成语中它们统统是被贬低的对象,成了令人厌恶的对象,反映了它们作为意象符号在文化中的低价位。
它们没有变,变的是人。人类由单纯的重视实用,到审美意识强化;由对动物的崇拜畏惧感恩,到视动物为低下者;由把物当作崇拜对象,到信奉人格神。所以在逐渐“势利”化的人的眼里,动物为人类服务是理所当然的了;这一方面反映了人类的自主意识的强化,人主宰动物,而不是被动物主宰;另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审美意识的变化。它们形象的贬值则表明实用与审美趋于分离。人们更重视客体外在形式方面给主体的感受,也就是更重视主体的精神感受,而把它们的实际功用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因此人们更多注意的是它们的猥琐行为。猪好吃懒做,狗仗人势,猴的瘦弱、多变,鸡鸣狗盗等。这些特征一旦与人类的品性联系到一起,它们的形象在文化中的价位也就不可能高了。
参考文献:
[1]王萍.汉语修辞与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晓娜.歇后语和汉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唐汉.汉字与动物世界[M].上海:书海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