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2: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果说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为孩子开启混沌懵懂的世界;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则更像是一盏明灯,时刻为孩子指引方向,照亮前行的路。班主任是孩子在学校里的“家长”,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对孩子的言行举止加以正确引导。入学以后,每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时间都要多于在家的时间,因此,最了解孩子的就是班主任了。那么,家长该怎样与班主任沟通呢?
1.尊重
由于家长和班主任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在经历、经验、思想水平、知识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班主任与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具有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种经验、思想和知识的互补,恰恰是双方自我提高的有利因素。事实上,班主任能够从家长身上得到大量信息,也能从家长的尊重中激起从事教育事业的崇高感和责任心,反过来,很多家长又能从班主任身上汲取教育的知识技能和为班主任的师德精神所感动。这样,家长与班主任结成和谐、融洽、互相信赖、彼此合作的教育同盟力量,共同完成把孩子教育成才的重任。
2.信任
目前在校学生的家长,普遍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最棘手的是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因为家长没有教子经验的积累,对孩子的成长规律认识滞后,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导致许多错误做法,甚至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也与班主任存在着分歧。因此,家长更要与班主任沟通,要充分信任孩子的班主任,相信班主任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的心情是和家长一样的,相信班主任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有人把塑造学生的工作比喻为塑造一块大理石,认为有六个雕塑家共同雕着这块大理石,其中主要的两个就是家长和班主任。只有在家长与班主任共同搭建的信任的平台上,才会将大理石塑造得更加完美。
3.平等
家长与班主任之间是平等的,是不折不扣的合作者之间的平等,缺少了哪一方的配合,教育的效果都是不完整的、有缺憾的。犯错误的是学生,而不是家长。双方都要注意消除各种诱发心理障碍的因素,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才能在心理上、感情上接近和融洽,友好交流沟通才能顺利进行。
4.正确评价孩子
家长都有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庄稼别人的好,孩子自己的好”,在他们心里,自己的孩子是不错的。遇到班主任因为孩子犯错误进行批评,不是站在班主任的角度进行教育,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找各种理由去和班主任辩解,这样是会害了孩子的。
一言概之,家长和班主任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和班主任良好关系的建立需要靠双方的责任心,靠相互的尊重,靠彼此感情的沟通,而它又建立在对孩子正确评价的基础上。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长与班主任的共同关爱下健康成长!
[关键词]教师 学生 家长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41-01
引言
作为一名教师,要面对的是很多的学生,同时也就说明要面对很多的家庭。教师所面对的家长可以说是一个很复杂的群体,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文化水平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对孩子的要求和教育方式也不同,因此,与家长沟通也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部分。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来介绍一下作为一名教师要如何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
一、以真诚为前提,尊重、理解家长的看法
沟通是一门艺术,所有的沟通都要以真诚、尊重、理解为前提,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也不例外。教师和家长的沟通都是从关心孩子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只要适当地掌握沟通的艺术,我们就会得到家长的支持和信任。
教师和家长沟通的出发点都是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教师同家长同样重要,因此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十分必要的。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人格上的完全平等,无论家长是什么身份与社会地位,都要保持平等的原则,这是沟通的前提。
在内容的沟通上,教师不要一味地以批评孩子为主,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本着为孩子考虑,为家长考虑的宗旨,不要伤害孩子或者家长的自尊心,要以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为目的。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或者必须和家长反映时,也要选择家长可以接受的方式,同时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也要学会提出表扬。因此,班主任绝对不能训斥家长,给家长盛气凌人的感觉,这是极不尊重学生更不尊重家长的做法,要坚决杜绝。另外,更不能把学生的过错强加在家长身上,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和家长之间的隔阂,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孩子的发展也没有好处。在面对问题时,作为学生的教师,要学会寻找办法解决问题,用心平气和的方式同家长探讨、商量选择最合理的途径去解决问题,这不仅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也能赢得学生家长的理解和尊重,有利于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听取、尊重家长意见
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听一听家长的意见是十分关键的,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一定了解孩子的秉性,因此,听取家长的意见对于沟通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与家长有效的沟通对孩子的发展有着绝对的好处,尤其是随着我国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长的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家长对于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作为老师我们不妨听一听他们的意见,和他们对学校教育做出的一些评价,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因此,班主任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经常向家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以促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做可以拉近老师与家长的距离,久而久之,家长们会更加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老师的工作,维护老师的威信。
三、要讲究方式,艺术沟通
沟通的艺术非常重要,其实所谓沟通的艺术就是本着尊重他人的原则,我们在与学生家长沟通时,无论是同优等生还是同后进生的家长说话,我们都应该从正面称赞入手,即使是说缺点,也要让家长感觉你不是在批评孩子,而是在为孩子担忧,是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要创造同喜同忧,和谐融洽的谈话氛围,同时把沟通的重点放在教育方法的交流上。其实,家长平时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很多迷茫,的确很希望能和老师进行一些探讨,而教师这时如果能表现出专业的教育素养,家长会更加信任和支持你。
四、结语
总之,教师与家长沟通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更是一门艺术,每一个合格的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该如何与家长沟通的艺术,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学侠.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幼儿家长工作的新探索[J].教师,2011(19).
[2]陈立凤.中小学教师与家长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1).
[3]李冰.情境再现式园本教研: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0(09).
[4]张新莹.心灵的沟通 腾飞的翅膀——浅谈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04).
[5]梁章喜,刘俊提.美国中小学教师如何与学生家长交流和沟通[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09).
[6]陈立凤.中小学教师与家长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1).
摘 要:辅导员工作面临的群体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内部相关学生工作群体。辅导员工作的细致性除了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关心和关注外,还体现在与家长的沟通上。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不同类型的家长,这体现着与家长沟通的难度。所以,与家长沟通是辅导员工作中很重要的方面。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家长;沟通技巧
每个家长对子女的期待都是极强的,不管他们的学识如何、经历如何、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如何,这种期待会贯穿在子女成长的全过程。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生存阶层的不同,家长表现出来的与人沟通的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与子女的沟通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给辅导员和家长的沟通带来不同的障碍。辅导员如何让家长认同自身的教育方式,使家长与自身达成共识,一起配合教育好孩子、管理好孩子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取决于辅导员的沟通艺术。
不管何种类型的家长,辅导员都要让他们清晰地了解,把学生送到学校并不是把教育的责任外移,而是寻找一个更为专业的合作伙伴,共同教育和管理孩子。很多家长对这样的理念开始是不认同的,我们经常在家长们的谈话中感受到这一点,他们觉得把孩子送到了学校,所有的责任都应该由学校来承担,家长只负责支付相应的费用,学校要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上全方位地照顾和管理学生。一旦家长有这样的理解,在今后的管理中与辅导员的配合度就会大打折扣。
我们在日常与家长沟通的工作中,除了要达到辅导员工作的要求外,还应该有一些创新性工作的开展。辅导员工作要求的部分包括日常与人沟通的多方面,如客气地谈话,、热情周到地接待,多方位、多层次地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情况,这些常规性工作的开展是每个辅导员都能做到的事情,但是要让沟通达到良好的效果,还必须加入一些创新性的工作。
创新性工作开展的前提是要区分家长的类型。总结之前结识的一些家长,根据其对子女的管理方式和态度,笔者把家长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知识型家长、脾气暴躁型家长、溺爱子女型家长、放任不管型家长和束手无策型家长。不同类型的家长在子女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基于这一点,我们要采用差别的沟通方式,意味趋同的沟通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知识型家长而言,他们绝大部分能够很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子女,能够有较为独特和适合子女的沟通教育方式,并且他们都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对于子女在校各方面的表现关注度都比较高,能和教师有良好的配合。因此对于这部分家长,辅导员如实地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后,可以请家长提供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脾气暴躁型家长应该是所有家长类型当中最“易燃”的类型,在交流过程中稍微不注意方式方法甚至是语气上的小差错都可能引发矛盾。轻者不配合辅导员工作,拂袖而去;重则大声争吵,甚至会有肢体上的冲突。所以在与这一类型的家长进行沟通时,必须非常注意自身的言行。可语气平和地把学生的情况如实陈述给家长,最好有可信度较高的证据,并且要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并没有因为学生的某些特殊情况而感到焦虑甚至无所适从,只是想和家长共同商讨如何使孩子变得更好、更优秀。一旦在沟通过程中感受到家长有过激行为的前兆,一定要及时停下来,倾听家长的意见,安抚家长情绪,尽量避免这种不安成为矛盾事件的导火线。对待这一类型的家长要做到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证据服人。
溺爱子女型家长典型的特点在于看不到子女的缺点,即使子女犯错也觉得没有多大不了的事情,不愿接受教师对孩子的批评,更多希望教师在子女身上采取表扬教育,不要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对于这部分家长,辅导员在与他们沟通时一定要采取“欲抑先扬”的沟通技巧,对这部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在沟通中逐一呈现给家长,并且要认同父母对子女的爱,让家长从心理上接受教师,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在沟通中一定要用委婉、旁敲侧击的方式来提出学生的问题,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教育学生的方法。
对于放任不管型的家长,激起他们对子女的关心和期望是沟通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他们对子女的事情不会太上心,觉得都会按要求或者按计划发展,属于典型的将教育责任完全转移给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方式。对这类家长,辅导员要采取“比较的方式”,让他们看到有家长参与的教育和没有家长参与的教育,子女的发展情况有明显的不同,让他们从思想上意识到放任不管可能给子女的成长带来的危害,主动配合辅导员的工作。
束手无策型家长属于教育子女“心有余而力不足型”,他们很关心子女的成长,事事亲力亲为,却收效不佳。孩子排斥他们的亲近,反感他们的教育,让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绝大部分情况属于家长的教育方式在最初的时候就已经出了问题,他们对子女的关心有可能是子女的短板,也有可能是子女最不愿提及的方面,他们更喜欢拿自己的子女和他人比较,在比较中激励自己的孩子,但是却遭到孩子的反感。辅导员在接待这一部分家长时要分析学生的情况,建议家长采取何种方式与孩子沟通,让家长从自身不断检讨,让子女看出他们的变化,主动和他们分享喜怒哀乐。
关键词: 班主任 家长 有效电话沟通
在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做班主任七年,我深刻认识到对于班主任工作,态度决定一切。班主任的工作是辛苦的,民办高职院校班主任更辛苦,但是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由于生源等方面的原因,我院学生素质偏低,提高学生素质就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
我院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和教育,如何与家长有效地沟通,是广大班主任需要慎重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与学生家长有着共同的目标,在此我结合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和想法。
一、建立畅通有效的联系方式
每位入学新生,在报道当天都要留下父母的手机号码。军训结束后正式上课前如实填写个人情况登记表,将自己的家庭情况填好,特别是联系方式一栏中家长的手机和家庭固定电话必须如实填写,为以后电话联系家长做好准备。同时我还将自己的联系方式以名片的形式在迎接新生那天发给家长,并叮嘱他们和我经常联系沟通。第二个学期开始,如有变动重新登记,确保联系畅通。
二、与家长保持有效的电话沟通
对每位学生家长,我们需要定期互通电话。班主任还应对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职业背景和他们对子女的期望水平有所了解。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这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难题,更应引起广大班主任的高度重视,平时的沟通和接待都应讲究语言的艺术。如何与家长保持有效的电话沟通,我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谈谈体会。
1.素质相对较高的家长
首先要尽可能地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了解他们对子女在校期间的要求,再把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反馈给他们,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有些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是很有方法的,记得有一位学生家长,对于如何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怎样引导学生掌握一门实用技术谈得头头是道,我便将他的经验讲给其他学生家长听,相互配合教育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护短的家长
交谈时,首先表扬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好的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再适时指出学生的缺点。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肯定家长爱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能接纳你的意见。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过于宠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子女。启发家长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千万不要袒护子女、不要溺爱子女,隐瞒子女的过错,这样孩子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3.放任不管型的家长
有些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地打工,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放任不管了,除了定期给学生一定生活费外基本上一年和孩子见一面。这样的孩子容易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懈怠,纪律观念淡薄。班主任与家长联系时尤其要注意方式。我多采取先报喜后报忧的方式,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和期望,改变对子女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对孩子的教育,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后进生的家长
班主任最头痛的是面对“后进生”的家长,面对考试多门次不及格、次数较多的违纪情况,无话可说;面对家长失望的叹息,无言以对。对于“后进生”的家长,我们不能用成绩这一个标准来否定学生,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让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也有长处,也在进步,还有希望。对于孩子的缺点不能隐瞒,也不要一次说得太多,不能言过其实,更不能说“你的孩子没希望了”“你家小孩只能退学”这样的话。在说学生优点时要热情,有力度,而说学生缺点时,语气要委婉,这样就会让家长觉得孩子还有希望。机电1002班里有一个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脾气暴躁,刚入学时间不长就旷课近十节。但是,这名学生不怕吃苦,军训的时候非常认真,金工实习的时候也非常积极。在和他家长联系的时候,我先说他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这对以后找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如果学好技术就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树立家长对他的信心,让家长多与他沟通,后来这名学生再也没有旷过课。
1、家长应该用心倾听孩子的诉求,对于孩子说的事情认真对待,给孩子满意的回应,可以拉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2、家长要主动与孩子沟通,从主观上让孩子认为你愿意和他做朋友,增加了沟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当孩子和父母成为朋友之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亲近。
3、不要一味的否定孩子,可以给孩子一些选择,并且鼓励孩子。如果家长一味的否定孩子,孩子就不愿意主动和家长沟通了,如果家长鼓励和肯定孩子的话,孩子也就愿意和家长更加亲近了
4、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家长要和孩子保持平等对话的沟通心态。有的家长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和孩子沟通,孩子就不敢和家长说真心话了,但是如果家长愿意和孩子平等对话的话,能够增强沟通的有效性。
以上是关于“家长如何和孩子沟通”的方法,一般和孩子应该用朋友方式沟通就可以了,希望对你有用吧!
(来源:文章屋网 )
情景一:今天是小余老师带班,孩子们异常的兴奋,小余老师正准备给孩子们讲故事,可有的孩子在区域里玩玩具;有的孩子在讲话;有的孩子拿着椅子走来走去不知坐哪里;还有的在吃东西……小余老师看到这种情形提高了声音,可孩子似乎没有听见似的依然我行我素。这时坐在一边备课的老教师萍萍老师实在忍不住了,就到前面参与整理孩子的常规。在萍萍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终于坐了下来,小余老师这才开始讲故事。
情景三:早晨小余老师来到活动室放下自己的包后站在门口准备迎接孩子们的到来,这时一个家长带着孩子走了进来,小余满脸微笑,很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怎么跟孩子和家长沟通,表现比较被动。家长、孩子主动的向余老师问好,余老师这才做出了相应的回应。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师徒帮带活动中师傅在帮助徒弟顺利完成一日活动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传授方法。情景一中萍萍老师帮助小余老师整理集体活动前的常规不如告诉小余老师该如何整理集体活动前幼儿的常规。如边语言提醒个别还在玩玩具的孩子,边带领已经围坐在好的孩子一起做手指游戏等,这样就不会有孩子空出来随意的讲话了,同时快速的帮助没有找到位置的孩子马上找到位置,请保育老师帮忙给还在吃东西的孩子吃好点心然后参与活动。小余老师如果能从老教师这里学到这样的带班技能的话,下次类似的活动中就不会手忙脚乱了。
3.了解沟通的内容,掌握沟通的技巧。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每天家长都会有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园表现情况,作为主班教师也应该主动的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园表现。情景三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小余老师不是不够认真,而是不知道该如何与家长沟通。一日生活皆课程,早晨接待环节老师除了主动跟孩子们打招呼问好让孩子和家长有一个好的情绪,同时我们还要观察孩子的情况,要与家长交流相关孩子的情况。与家长沟通讲究时间和技巧,开始时不能讲得很全面,但可以讲讲昨天带班过程中孩子的表现,这也是家长最喜欢听到的。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孩子和家长进一步的了解,再讲讲孩子其他方面的内容。话题多了,就会找到沟通内容,多次的沟通中又会找到沟通的技巧,这不是双赢的结果吗?沟通中还要注意的是看当时家长的情绪。
综上所述,要实现真正的师徒帮带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幼儿园会组织师徒上展示课等来促进师徒成长。其实幼儿教师要实现师徒成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切切实实的一日活动来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指导教师的引领能力,从而达到互助互学的效果。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换位思考;家校沟通
班主任工作中最难的是什么?是事故不断的班级管理,还是层出不穷的各项活动?在我近二十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我倒觉得:做班主任最难的还是和形形的家长打交道。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遇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出现行为问题、思想问题、学习问题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把教师自己摆在与学生、家长平等、民主的位置上,多替孩子与家长着想,进行“换位思考”,进行“换位分析”。当学生犯了错,气愤主宰了你所有的情绪时,你要对自己说:如果我是学生,我不会喜欢吼叫着批评我的老师。当学生遇到了挫折而伤心难过时,你要对自己说: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能坐在身边握着我的手给我再一次站起来的力量。当学生取得了成功时,你要对自己说: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分享我的快乐并为我骄傲。
一、案例
君不见,当学生未完成作业时,班主任的第一反应是“通知家长”;当学生调皮捣乱时,班主任的最后一招还是“通知家长”。家长,作为学生法定的监护人,自然在对孩子教育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现实中,很多家长都是把“教育”这一责任完全交给了学校。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当班主任告知家长“您的孩子昨天又未完成作业”时,态度好一点儿的家长会说:对不起啊,老师,我们工作较忙,回家较晚,没认真检查孩子的作业;文化较低的家长会说:老师,我们都没什么文化,不知道孩子做些啥?更有蛮横的会给你来上一句: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就是让你们老师教的,孩子的作业难道不是你们老师的事吗?
面对这些回答,作为班主任的你,是怒发冲冠?还是无可奈何?
于是,我们还可以看到:当班主任告知家长“您的孩子今天又打了同学”时,家长首先会问;我家孩子受伤没?然后接着会说“是那个同学先打他吧?”最后来个表态“回来我们会说他的!”
当你满怀希望地期待着这位动手打人的孩子能在家长的“教育”下“脱胎换骨”,再不济也能“偶然悔悟”一下时,他的拳头又出手了!怒气冲冲你把他带回办公室,开口一句:“昨天你们家长怎么教育你的?”怒气冲冲的他接口一句:“他们昨天都没回家!”
面对这种场景,作为班主任的你是愕然?是惊诧?还是目瞪口呆?
于是,我们会抱怨:这些家长怎么当的?孩子的事一点都不管!于是,我们会愤怒:他自己的孩子都不管,我也不会管!
可抱怨、愤怒之余,作为班主任,我们还是得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和家长联系:“您的孩子又未完成作业”,“您的孩子又打了同学”……作为班主任,我们似乎只是充当着家长的一个不受欢迎的“线人”,随时向家长汇报着关于他孩子的种种不是……
这一切的转变,源于我身份的转变。我也做了一名家长。
作为家长,我满怀期望地看到孩子在学校的一点点进步,尽管我也知道,她还有很多不足;作为家长,我满心欢喜地听着老师对孩子的一个个表扬,尽管我也知道,她还做得远远不够。
我由此想到了我的家长,他们不也和我一样,想看到孩子在学校的一点点进步,想听到老师对孩子的一个个表扬吗?作为家长,谁愿意自己心中的宝贝,在老师的眼中一无是处呢?
于是,我换了一种和家长交流的方式。不再是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再联系家长,而是把我所发现的每个孩子的进步都告知家长。于是,我会在短信中,表扬某些孩子,今天在活动中表现得很出色;于是,我会在QQ群里,表扬某些孩子,今天在课堂上回答得很精彩;于是,我会在“联系本”上,表扬某些孩子,今天的作业本写得非常棒……
班上的小杨是个调皮的男孩,能按时完成作业的次数屈指可数,课上听讲的情况也鲜有所见,每次把他出现的状况告知家长,他总会惹来父亲的一顿拳打脚踢,事后他依然故我。但在今天的一节语文研究课上,他却主动举手回答了一个问题,尽管那答案惹来了哄堂大笑。于是放学后,我专门当着小杨的面,给他父亲打电话,表扬孩子的进步。孩子听到我对他父亲表扬他,两眼熠熠生光;家长可能也是第一次听到老师对孩子的表扬,在电话里连声道谢。接下来的日子中,小杨终于罕见地按时交上来了作业,把课代表都弄得有些不太适应。他上课的时候也特别的认真,尤其是家庭作业完成的进步也特别大,一看就知道得到了家长的帮助。看来我们把表扬也作为与家长联系和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也很重要的。
二、思考
是啊,俗话说: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在每一个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是宝贝。他们多么希望我们老师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啊!而我们班主任联系家长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没按我们的要求来做事的时候再去联系,家长自然心头有疙瘩。自己的宝贝在老师眼里就一无是处?我该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成长?家长也迷茫。再加上文化程度、工作条件等情况的差异,家长有时对老师提出的“督促孩子学习”的要求也确实难以做到。假如我是家长,我希望班主任如何对待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家长,我希望班主任如何与我沟通?作为一位班主任,把自己换到“家长”的角色上去,我就理解了家长们的很多言行。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只是对这“好”的内涵和达成“好”的途径,我们可能未能取得一致。假如我是家长,我希望班主任会……作为班主任,多做做这样的换位思考,就会对家长们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方法,也会让自己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会让班主任换出一片更宽阔的天地。
与家长沟通联系,要先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尊重家长;以诚相待,架起家校沟通联系的桥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联络;适时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了解学生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等,是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前提,有助于我们与家长沟通时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只要家长是重视孩子的学习的,那么我们就有沟通的机会和希望。教师是我们的职业角色,但在生活中我们也是孩子的家长、或未来是孩子的家长,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换位思考。其实许多教师都是爱学生的,但在“恨铁不成钢”的时候,说话时会不选择用词,有的时候说出来的话很伤害家长的自尊心。“如果你想得到一个人的认同和好感就夸他的孩子吧;如果你想最大可能地伤害一个人,使你们的关系中止就责骂他的孩子吧。”这一句直白的话就揭示了人际交往的原则。对学生家长要像对待同事、朋友一样平等友好,和家长谈话,发短信要客气,要注意礼节,不起高调,不发火。要有包容心,以平常心对待学生的冒失和错误,与学生家长沟通,讲究一个“诚”字。只有诚心诚意,才能打动家长的心,他就会愉快地与你合作,班主任应该用诚心架起与家长沟通联系的桥梁。
学前教育飞速发展,幼儿园为了让新教师能快速成长,通常会利用师徒帮带的形式来提高新教师的快速成长,因为师徒结对是园本教研发展的有效途径。现在每个班级几乎都有一个新的教师,她们没有带班经验、班级管理经验和家长的沟通经验,给班级中的老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既要自己带好班级又要教会新教师学会带班。这使很多的老教师身心疲惫:不知如何应对。
情景一:今天是小余老师带班,孩子们异常的兴奋,小余老师正准备给孩子们讲故事,可有的孩子在区域里玩玩具;有的孩子在讲话;有的孩子拿着椅子走来走去不知坐哪里;还有的在吃东西……小余老师看到这种情形提高了声音,可孩子似乎没有听见似的依然我行我素。这时坐在一边备课的老教师萍萍老师实在忍不住了,就到前面参与整理孩子的常规。在萍萍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终于坐了下来,小余老师这才开始讲故事。
情景二:午睡起床孩子们陆续的穿好自己的衣服和鞋子,有的已经坐在好等着老师梳辫子;有的还在厕所里玩;有的还没有穿好衣服坐在床上,这时小余老师忙得不可开交,一会跑到这边帮忙梳辫子,一会儿帮忙给个别孩子穿衣服,着急的心情溢于言表。正从外面学习回来的老教师急忙加入了帮忙的队伍,这才结束了起床这一环节。
情景三:早晨小余老师来到活动室放下自己的包后站在门口准备迎接孩子们的到来,这时一个家长带着孩子走了进来,小余满脸微笑,很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怎么跟孩子和家长沟通,表现比较被动。家长、孩子主动的向余老师问好,余老师这才做出了相应的回应。
师徒帮带是一种由教育教学业务成熟的教师在真实的环境中对新教师进行结对辅导的制度。它是对新教师帮扶引领的最有效形式之一。老教师如何在幼儿园一天的工作中自己带好班,同时又帮助新的教师呢?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师徒帮带活动中师傅在帮助徒弟顺利完成一日活动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传授方法。情景一中萍萍老师帮助小余老师整理集体活动前的常规不如告诉小余老师该如何整理集体活动前幼儿的常规。如边语言提醒个别还在玩玩具的孩子,边带领已经围坐在好的孩子一起做手指游戏等,这样就不会有孩子空出来随意的讲话了,同时快速的帮助没有找到位置的孩子马上找到位置,请保育老师帮忙给还在吃东西的孩子吃好点心然后参与活动。小余老师如果能从老教师这里学到这样的带班技能的话,下次类似的活动中就不会手忙脚乱了。
2.抓住重点的同时,关注细节。虽然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流程中要面面俱到,但也是有重点、细节之分。情景二午睡起床吃点心这个环节,余老师要抓住这一环节的重点,同时又不能忽略细节。萍萍老师在帮忙的同时如果能让小余老师理解先要让孩子们起床,然后上厕所最后坐下来吃点心是这一环节的重点,至于个别孩子没有穿戴整齐,头发没有梳等这些细节,可以放到孩子们陆续吃好点心后去补充完成,这样就能让孩子们的活动井井有条,老师也不会手忙脚乱了,还能保证冬季孩子起床不会受凉,让孩子在幼儿园健康成长。
3.了解沟通的内容,掌握沟通的技巧。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每天家长都会有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园表现情况,作为主班教师也应该主动的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园表现。情景三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小余老师不是不够认真,而是不知道该如何与家长沟通。一日生活皆课程,早晨接待环节老师除了主动跟孩子们打招呼问好让孩子和家长有一个好的情绪,同时我们还要观察孩子的情况,要与家长交流相关孩子的情况。与家长沟通讲究时间和技巧,开始时不能讲得很全面,但可以讲讲昨天带班过程中孩子的表现,这也是家长最喜欢听到的。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孩子和家长进一步的了解,再讲讲孩子其他方面的内容。话题多了,就会找到沟通内容,多次的沟通中又会找到沟通的技巧,这不是双赢的结果吗?沟通中还要注意的是看当时家长的情绪。
综上所述,要实现真正的师徒帮带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幼儿园会组织师徒上展示课等来促进师徒成长。其实幼儿教师要实现师徒成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切切实实的一日活动来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指导教师的引领能力,从而达到互助互学的效果。
一、会议目的:
1、整合学校、家庭的教育力量,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办好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让家长了解孩子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学校、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
3、认真听取家长对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意见、建议,为班级的发展献计献策,推动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二、会议准备:
1、确保教室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有序,班级文化布置要美观,前黑板欢迎标语要醒目、热情。
2、制作手工材料
3、班主任将《家长会活动方案》及发言稿形成书面文字。
三、会议流程:
(一)家长签到。
(二)班主任致欢迎词。
(三)班主任汇报:
1、总结开学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学校、班级开展的一些活动。
2、手工制作环节。
3、本学期主要工作(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安全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等工作展开)
4、讲解家庭教育及家长与学校如何配合、家庭布置与检查,班级工作及教学方面需要家长配合支持的方面。
5、班主任就家校配合提一些合理化的要求和建议。
(四)互动交流
1、家长之间互相讨论,互相询问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方法经验或困惑,形成比较集中的问题。
2、与家长探讨如何正确看待成绩与如何更好地教育幼儿。交流孩子的教育方法,班主任回答家长提出的一些管理孩子方面的困惑和忧虑。
4、请家长对学校及老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5、个别沟通:对于在学习和各方面表现令人担忧的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与家长达成特殊教育方案。
正强化自闭症儿童沟通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自闭症通常是一种起病于三岁前的脑部功能发育障碍。研究发现,如果自闭症儿童6岁还不能说话,极有可能终生失语或不能发展功能性语言,也很难发展替代性的非言语沟通能力。正强化是教师和家长对自闭症儿童语言及沟通障碍干预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因此,探究家长与教师如何有效运用正强化有现实意义。
二、正强化在自闭症儿童沟通干预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正强化是指当个体表现某种行为后即可获得正强化物,个体再次表现该行为的可能性增大。这种方法是自闭症儿童沟通干预方法之一。
本文以某特教机构22名自闭症儿童为研究对象,认为教师和家长在对自闭症儿童沟通干预中正强化的运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运用正强化的频率相对较低
调查发现,“经常使用”正常强化的占27.02%;“有时使用”的占54.05%;“很少使用”的占18.92%,说明正强化在自闭症儿童沟通干预中的使用频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和家长对如何使用正强化的相关知识和技巧知之甚少。
(二)对强化物的选择缺乏研究和针对性
调查发现,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重视“及时强化”和“强化物的及时更换”,但对选择哪种强化物对孩子的沟通能力的培养更有效,缺乏必要的观察与思考,导致效果不够理想。
(三)强化物使用类型相对单一
调查发现,实际操作中教师和家长采用的正强化类型单一,不能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三、正强化有效运用于自闭症儿童沟通的建议
(一)进行正强化相关知识与使用技巧的专业培训
正强化作为教育方法之一,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操作要领,只有通过专题讲座、观摩分析;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才能提高运用正强化的能力。
(二)正强化物的选择一定“投其所好”,
强化理论的创始人斯金纳曾强调“在强化过程中,强化物的作用至关重要,是强化形成的必要条件”。所以,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善于发现,选择最恰当的强化物,一旦选定,平时尽量不要让孩子轻易得到该强化物,察觉孩子对强化物开始失去兴趣时,应尽快寻找新的强化物。要牢记正强化物的运用最终目标是让孩子产生“自发”的行为,要有目标意识。。
(三)多种类型的强化物应有机结合使用
调查发现51.35%的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使用对孩子的沟通能力的培养效果最为明显,说明正强化物的使用应与语言、各种体态语有机结合。
总之,教有法,没有定法,教师与家长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既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又要学会创造性的运用正强化。
参考文献:
[1]黄伟合.儿童自闭症及其他发展的行为干预[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
[2]范红霞.在特殊教育中如何运用强化原理[J].基础教育论坛,2010,(4):19.
人的成长是受家庭、社会所影响的。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人都知道: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通力合作。由此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而作为学校基本单位——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的家长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普遍显得有些紧张,不太正常。部分家长早把“养不教,父之过”的古训更为“师之过”,认为孩子不行就是因为教师差;也有不少班主任这样埋怨家长:“就他家的孩子不行,他就那鬼样,怎么教得好儿女。”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互不信任。从孩子的前途着想,从培养接班人的高度出发,班主任首先应该检讨自己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否做得很好。实际上,班主任与家长的交流沟通是门学问,充满技巧。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认为班主任在和家长沟通交流时,应忌避以下三点:
一、忌过滥
有的班主任很喜欢与家长“沟通”。学生偶有一次不交作业或迟到,就急忙“请”家长;有的班主任三天两头与家长碰面,看起来很忙。其实,这不太好,不可取。
首先,学生出现一些小问题便频繁找家长,容易失去学生的信赖与尊重。小学生不懂事易偏激,他会认为教师此举是多么可恨,是教师无能为力的表现。这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为了不请家长而开始撒谎或由于常请家长变得无所谓。
其次,过多地约见家长易引起家长的反感。每班都有几十名学生,学生家长来自各种行业。学校上课的时间,也是家长们的工作时间。过多地让家长们到学校来,不但会影响家长们的工作,也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因为孩子“不听话”被班主任频繁地“请”进学校,颜面何在?长此以往,使家长害怕与班主任沟通。
因此,班主任要尽量减少“请”家长的次数,而应该注意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能解决好的问题不一定非要让家长知道,一些小问题可以采用电话访问。当然,对学生的一些异常情况可以采取家访方式,一方面了解孩子在家里的真实情况,又一方面促进与家长之间的互相了解,共同寻求应对之策。
二、忌批判
家长会本应是班主任与家长相互沟通、交流切磋教育方法的有益活动,但许多家长害怕开家长会,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一些班主任误把“家长会”当作“批判会”,当着众多家长的面直接点名批评学习差一些或习惯差一些的孩子的家长,然后再点名表扬优秀学生的家长。俗话说:人活一张脸。(班主任 banzhuren.cn)同样坐在一个教室里学习,自己却因为孩子的“不行”在众多家长面前遭责,家长心里会是什么滋味?班主任不妨换位思考。还有些班主任把家长请进办公室后就开始数落,家长从头到尾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最后就是灰溜溜地离开。仔细一想,这哪里是沟通交流啊,不如说是接受批评训斥,真应了“儿子犯错,老子遭殃”这句话。试问,这样的沟通方式,有哪位家长喜欢?
笔者认为,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交流时,一定要平等,切忌总是数落孩子,指责家长。要尊重家长的人格,注意态度和蔼,言谈亲切,让他感受到教师对于孩子的关爱和负责。可以先说说孩子的优点,再与家长商讨教育孩子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良方,这样有助于缩短彼此间的距离。
记得去年,笔者班上有个男生是个单亲孩子,跟随母亲生活,而母亲因为忙于做生意很少有时间管他。于是,这个男孩沉迷于游戏机室,作业也是敷衍了事。经过多次与他谈话,见效都不太大,看来得通过家访和他的母亲好好谈谈了。
找到孩子的母亲后,她一听说我是孩子的老师,便无可奈何地说:“这个捣蛋鬼又惹什么事了,老师您狠狠地批评他、打他,我决不会怪您。晚上我回去好好揍他一顿,这孩子不争气!”
听她说完,笔者笑着说:“谁说孩子惹事了?他最近表现不错,上课专心多了,作业也有进步。我是想向你了解一下他平时在家里都干些什么?”
一听说孩子有进步,这位母亲非常激动。告诉我,孩子在家里很懂事,常帮她做饭菜,整理房间,就是老去打游戏这点不好。我告诉她,对孩子不能老是打骂,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渐渐让孩子转变。
之后,我们商定每两周交流一次,了解孩子的进展。几个月后,这个孩子在期末考试中数学成绩由原来的60多分上升至80多分,语文由原来的30分升至60多分,而且彻底不进游戏室了。对于这个学生的转变,笔者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同时也更坚信,班主任在与家长交流时应多为他们考虑,营造平等的气氛,不要让他们对你的良苦用心产生逆反心理。
三、忌随意
在与家长交流时,班主任不能随意和情绪化。和家长交谈前要详细想好约见家长的主题和目的,注意从多方面收集学生的信息,设计和家长交谈如何切入主题,如何结束,如何谈学生的优点和问题,总结自己在交谈时方法是否得当,还考虑如何向学生及其他教师反馈约见家长的情况,最后要思考自己以后在和家长交谈时需要改进和注意的方面。
王曼曼
答:老人对孙辈会格外疼爱,对孙辈的要求也有求必应,甚至用“捧到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来形容也毫不为过。但是由于文化程度不同、生活体验不同,老人带孩子的确存在弊端。对此,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要理解,孩子是老人爱的延续,不要指责老人。
很多家长说,老人溺爱孩子的行为让自己看不惯,却又不敢发表意见,怕老人伤心,于是压抑不满,嘴上不说心里嘀咕。长此以往,必然会为家庭的和谐埋下隐患。我倒是觉得,“隔代亲”现象并不是老人一定要执着地宠孙辈,而是对自己早已长大的孩子的另一种爱护,因为爱自己的孩子,所以要照顾好孩子的孩子,这是一种爱的延续。所有老人对孙辈的维护和包容都是出于爱,这种爱与老人在年轻时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真挚和浓烈。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爱,如果你因为老人教养孩子的方式不正确而直接指责,或者武断地提出自己的教养方式,老人会觉得难以接受。中国的大部分老人很少有自己的生活,他们年纪大了,把照顾孙辈当作自己生活的重心,如果我们贸然去改变或者指责老人,对他们是很大的打击。
但是老人教育孩子存在弊端也是事实,因此我建议:要使用温和、柔软的方式跟老人沟通,同时更加孝顺老人。
在把孩子交给老人前,先和老人聊聊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想法,让老人和自己都有一个充分的准备,共同引导孩子朝好的方面发展。同时要相信老人的教养能力,相信他们的育儿经验比我们丰富,能够教育好孩子。将孩子交到老人手里后,要多和老人沟通,如果真的觉得老人的教养方式不科学,要委婉地以老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提出。
另外,在和老人保持有效沟通的基础上,一定要更加孝顺他们。老人也需要爱,需要得到儿女的认同。如果老人感觉你认同他,你们之间的沟通才会更顺畅。
他为啥是个“双面人”
问:我家宝宝今年5岁,在家能说也能闹,但一出家门,就完全变了个样,不和小区里的孩子一起玩,去幼儿园也是自己独自玩玩具。我很着急,儿子为什么在家活泼,在外内向?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吗?
刘宇
答:孩子的人际智能,随着心理的发展而有所不同:1岁以下的宝宝,正处在行为能力的萌发期,对人和物的探索欲望比较强烈。这一时期,无需大人教,他就愿意与人沟通,见到喜欢的人会伸手要人家抱,会冲陌生人笑。然而,1岁过后,宝宝的人际智能会出现“倒退”现象。孩子变沉默了,除了在家活跃些外,不愿与陌生人多接触,在新环境中会表现出木讷、不适应的状态。这种变化并非坏事,孩子的羞怯恰恰表明他长大了,认知水平比以前高了,自我意识的萌发让他能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了。
有家长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与社会的不断接触,孩子的这种沉默状态会自然改变。其实不然,如果家长不能有意识地引导和纠正,只会使孩子的症状越来越严重,而最终影响他良好性格的养成,导致交际能力变差。
像你儿子这样表现出“双面”性格的,主要和家庭环境有关。
现在的家庭,往往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从出生开始,身边总有大人在照顾他,他没有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和经验,自然不想和同龄孩子相处。另外,家长的过分保护限制了孩子的活动和自由,使得他各种自我技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家长的过分宠爱,什么要求都满足孩子,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愿意与别人分享玩具或零食。
而3至6岁,是一个人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与同龄人交往。
首先,给孩子营造一个人际交往的良好环境。多带孩子去小朋友多的地方,比如公园、小区花园,鼓励他和同龄人游戏,在游戏中锻炼他与小朋友沟通、交流的能力。家里来了客人,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接待。如果有机会,也要适当地带他参加各种聚会,让孩子学习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能力。这样,见的人多了,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在人前也就落落大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