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

时间:2023-05-30 09:12: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

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

1引言

汉字最大的特点是象形,是属于体系非常严密的表意文字。尽管目前使用的不再是单纯象形的筒化字,但在识字教学中仍然还要牢牢抓住象形这一特点,深入挖掘传统识字教学直观性、趣味性及形象性等文化渗透,激发学生对汉字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好奇,变“要我识字”为“我要识字”,从而使识字教学课堂焕发活力、充满生机。

2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的价值意义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其价值意义体现在学生素养成长的各个方面:

2.1增强学生识字兴趣

据有关资料显示,学生之所以对完成整个学习任务具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除了教师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等富有人格化的语言教学外,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知识自身的严密性、逻辑性和丰富性对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基于这一认识,在识字教学中,笔者以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形体特点作为切入点,注重挖掘汉字本身所携带的历史传说、文化典故、趣闻逸事等传统文化资源,以此赋予每一个汉字特有的灵性与形象意义,这不仅促使了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课堂变得活泼有趣,更促使了学生了解汉字特点、发展历史的激情充分释放,从而实现了由过去被动识字到后来主动识字的转变。

2.2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笔者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小学生不同程度认为汉字有“三难”:难认、难记、难写。事实上,学生这“三难”的主要根源并不在于学生的本身,而在于教师的教学路子不对头,即未能遵循汉字的学习规律,特别是未能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去教授学生识字。就以“誓”为例来说吧。不少学生在学习该字的过程中,会把其中的“折”写成“拆”。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该字的时候,笔者在向学生讲解“誓”的形体特点的基础上,特别用心向学生讲解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即“誓”是一种言辞,但这种言辞有个前提条件———必须起告诫约束作用。一个人一旦接受这种言辞后,就要在思想上坚决拥护、在行动上坚决履行,决不允许出尔反尔。否则,就要受到很严厉的惩罚,如果是部队战士,那就要按照所立的军令状进行处置。因此,“誓”有发誓、立誓的意思。经过笔者对“誓“的文化意义进行一番讲解后,学生在记住了“誓”正确写法的同时,还明白了遵守诺言的重要性。

2.3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相对于其他的文字来说,汉字虽说是一种比较难学的文字,但它又是最博大精深、最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字。由于其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且还“承载着天地万物发展中各种各样的信息”[1]。所以,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识字教学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识字教学培养他们瓣语文能力,还能够让学生通过汉字认识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源源流长。比如,在教学“休”的过程中,笔者向学生讲解“休”字的组成之所以是“人”加“木”,这是因为古代人民在劳作之后,喜欢坐在树下乘凉、休息。所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当“休”字再次出现学生面前时,学生就不会简单地认为它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字符号罢了,而且还会在他们脑海里浮现一幅人们坐在树下休息的情景。由此可见,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识字的数量和质量,就要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去,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真正拉近汉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3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在识字教学中渗透、融入传统文化,使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牢记汉字的发音、字形并正确理解其字义,同时通过汉字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几千年传统文化所沉淀的丰富思想内涵,但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落地、落实的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着重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3.1背诵、书写古诗

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极高的心智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同时,古诗词具有精炼优美、朗朗上口等特点,很适宜对处于记忆力最为活跃的小学阶段,甚至是幼儿阶段的学生开展教学。通过教学,既能让学生识记古诗词,又能让他们受到文化熏陶。因为,古诗词中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不仅有文人墨客的情怀与理想,更有对好山好水的描写与眷念;不仅有人生不得志的愤慨与牢骚,更有寄情于山水之间的坦然与旷达。虽然小学生年龄小、理解力有限,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认知与思想”[2],也能从不同的古诗词中汲取宝贵营养、陶冶美好情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们更加坚定了学好汉字的决心与信心。因为,汉字本身与古诗词一样,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的价值意义更加博大丰厚,它是各种文化的安身立命之道。所以说,学习古诗词除了学习其意境和精神外,学习汉字其实更为重要。由于古诗词中既有相对简单的汉字,如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等,也有难度相对较大的汉字,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在识字教学中,笔者有意识让学生背诵这些诗词,并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来记忆汉字、书写汉字,达到了既使学生学习到不同的汉字,又使他们体会到古诗词的特有魅力。

3.2讲解成语故事和趣味故事

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学生对事物非常好奇又相当敏感。如何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激发他们学习活力竞相迸发、促进他们学习效率不断提高,是摆在教师面前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对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而言,关键是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汉字。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成语故事、趣味故事的途径,引导学生认识汉字、记忆汉字的效果十分显著。例如,“狐假虎威”这一成语,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常用的故事,也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为让学生掌握“狐假虎威”这一成语的读音、书写,笔者在课堂上先借助插图并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生动地讲解“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当学生们被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而全神贯注的时候,笔者向学生提出:“谁能够站起来朗读并上来写出“狐假虎威”四个汉字?”此时下面的学生非常踊跃,纷纷举手准备回答。这样,就以较快的速度让学生学会“狐假虎威”这四个汉字的读音和书写。教学的最后,笔者详细讲解了“狐假虎威”故事的真正意义,让学生明白“自己没有本领,却借着别人的威风恐吓人”是不对的,自己必须有真才实学,不能仰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和恐吓别人。由此可见,在识字教学中,如果能在课堂的教学中渗透成语故事、趣味故事,将使学生学习汉字和感悟其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相得益彰,收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3.3开展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当前已经基本摆脱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正在向更广泛、更多元的方向发展,而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则是促成这一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最重要原因。过去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开展识字教学只能通过黑板板书这种既费力又比较麻烦的方式进行。尽管小学生对文字非常敏感,但也因教学模式落后、单一,使学生提不起识字的兴趣,更享受不到识字的快乐。随着PPT、图画、音频以及视频等多媒体在教学中导入和运用,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拉到了课堂上。基于这一认识,在开展识字教学时,笔者都注重借助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教育形式,如前面所叙述的古诗词教学和成语故事教学,笔者都创设了生动形象的视听情景,让教学手段更加丰富,让学生快乐学习。此外,笔者还经常从网上下载一些成语故事的动画小短片进行播放,有时也通过制作PPT等来解读古诗词和成语。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和成语,尤其更全面地理解古诗词和成语里蕴含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汉字。所以说,无论时代怎么进步,社会将如何发展,传统文化始终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来渗透传统文化、开展多媒体教学,将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开展识字学习。

第2篇

教识“鸟”字,我发现许多学生忘了写点,便启发学生们:“点像什么呢?”他们答:“像小鸟的黑眼球。”“黑葡萄。”“一只快乐的小鸟要是没有眼睛,它该多么痛苦啊!”学生恍然大悟,于是我领颂字形歌《有趣的点》――

鸟的眼睛闪闪亮,(鸟)

蛋壳里藏着蛋白和蛋黄,(卵)

点点小雨从天降,(雨)

两眼哭得泪汪汪。(哭)

学生跟着教师一边读,一边书空“鸟、卵、雨、哭”四个字,兴趣甚浓。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掌握了点的形状及其在不同字中的位置,有助于区分汉字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克服随意增减笔画的毛病。

不少学生把“乙”写“2”,据象形字的特点,我引导大家展开想象“乙字像什么?”“像一只鹅。”我引导大家朗诵古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随后,画简笔画:一只鹅在游水。学生赏画吟诗而后动情入境,“乙”终将在他们笔下立起来了。

“田”字整齐方正,中间是四个相等的空白,学生由字联想到一片片田地。我总结道:

方方正正一大片,(口)左右上下两条线,(十)横是小路通前方,竖是水渠流田间。

这时的“田”字由静变动,仿佛一幅阡陌纵横、流水潺潺的田园风光画。古人曾说,汉字的“横”好像“列阵排云”,如兵将之严阵,有庄重之美;汉字的“点”,好像“高峰之坠石”,如天外来物,有飞驰之美。书与画同源,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妙不可言的图画。

汉字还具有意象美(构思美、蕴义美)的特征。如“六书”中的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类型的字闪烁着多姿多彩的美学思想,体现出中华民族超群的智慧和惊人的创造力。教“睛、晴、蜻、清、请”这组字,可以声旁与形旁去分析,让学生懂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掌握了规律,学生以后学习形声字就会举一反三。“尘”字上面是小字,下面是土字,小土为尘。家中起火有“灾”,门前有集市,当然是“闹”了。教“染”字,笔画多,学生一时难解其意,我便从形索义:染衣需要水,古代染衣多用皂荚,而皂荚生于树(木)而染一

次不成,需多次,故以九。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

第3篇

关键词:理趣;拆字联想;成语印证;自主探究;建构序列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载体是文言文。现在的中学生最怕学习文言文,究其根源在于文言文的字词。笔者以为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不应是简单的字词书写的听写,不应是生硬的字词的翻译,更不应只是读准字音,扫清朗读障碍。文言文字词教学应讲究出理趣,它是字词教学与文言文教学的升华。理趣的“理”为事物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理趣的“趣”为志趣、意趣、使人感到愉快。文言文字词教学的理趣内涵主要是指基于汉字造字和文言文的特点,研究文言文字词的教学方法,实现情趣和哲理的统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融合。本文结合自己的阅读思考和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谈谈进行文言文字词教学应讲究理趣之途径与方法。

一、拆字联想落实书写之理趣

汉字是集音形义为一体的表意文字,主要是一笔一画拼构图形来表达意思,使形与义有机结合,读音观形就可以知其义,所以又称方块字或注音字。正是这个特点,也就决定了汉字教学必须立足于字形,由形及义。

学习《爱莲说》时,学生总是对“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一句中一个“染”字、一个“涟”书写五花八门。授课时,我请学生结合“染”这个会意字的三个构成部分推想染物的过程:一大水桶中加入染剂漂染,用一个木棍搅拌,一次就成功吗?不,多次。“九”极言次数之多。如此随文强调,“染”字自然加深印象。“清涟”,可以组成涟漪,可以联想到“荡起层层的波”,涟是水有微波的意思。清涟这里是指清水。全句解释为在清水中洗过却不妖媚。这样随文拆字联想落实字词书写效果甚佳。

随文拆字联想不仅落实字词书写也随文落实了汉字的文化,实为一举两得的字词教学方法。

二、成语印证理解字义之理趣

习读中国的语言文字,必追根求源而后顺流汇海。在现代汉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不少就是来自文言文的经典篇目。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熟知的成语,有可能使文言字词教学化难为易。

例如笔者教《口技》,“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一句,“股”字的理解可以结合成语“悬梁刺股”、“股肱之力”的“股”字来理解,“股”为“大腿”的意思;“走”结合“走马观花”、“不胫而走”、“奔走相告”、“走南闯北”来理解,“走”有“跑”的意思,这样一来,这句话中的两个难以理解的字就轻而易举地借助常见成语化解了。

在成语印证中筛选解释之理趣,既理解了文言字词的意思,又在成语中品味了文章的内涵,实为情趣的升华――理趣。

三、自主探究解读文化之理趣

新课标积极提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的教学方式。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和忽略汉字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造成文言字词教学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变灌输为自主探究,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丰富文化。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字是细读的关键词。笔者在上课伊始笔者将闲的繁体字“”字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猜测是何字。进而导入上课课题――《记承天寺夜游》“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有一句话描绘了它的构造方式,请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来。”学生找出“月色入户”即是描绘了闲的构造结构。于是笔者和学生讲解:古人造字是有讲究的。月亮照进来了,晚上的到了,不用工作了,自然“空闲”。之后品读,作者自称闲人,闲体现在哪?闲而早睡,“解衣欲睡”;闲而看月,“月色入户”;闲而寻友,闲而赏月,“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此是闲的第二境界“闲适”。最后知人论世介入苏轼写作背景,细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深入闲的第三境界“豁达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笔者有心之处在于抓住关键字“闲”,将“盖”“闲”“耳”的字词教学有效的融入课文的品读中,做到随文解字,使文言文教学的字词文化解读落实灵动有效。

四.建构序列还原生命之理趣

不让字词教学孤立、机械的出现,还它以生命,体现了一种建构序列进行字词教学的理念。我们且来听听《潼关怀古》的执教者吴积兴老师的教学设想:“我上的课是一首元代的散曲,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这节课我主要分三大块,一是词语教学,理解文本;二是通过朗读,理解情感;三是通过古诗创译,体验创造。”

下面是笔者摘录的一段课堂笔记:

师:同学们都预习过这篇散曲,下面我检查一下预习效果。请同学们说说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幻灯片上显示词语:山河表里 宫阙 踌躇 苦)先来看第一个词语山河表里,谁来说说它的意思。生:山的外边河的里边。师:按理解的顺序,这个词应该是怎样的?生:山表河里。师:很好,那你能说说这属于什么结构?

生沉默,不能回答。师解释这是“合叙”,了解即可。于是师根据山河表里画出了潼关的位置。接着师画生评,最后完成了“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山河表里潼关路的简笔画。(附:简笔画)

之后,“宫阙”、“踌躇”“苦”字词一个一个从不同方面化有形于无形中融入课文教学,简约而不简单。接下来的字词造句、感情朗读、品味文本和针对本节收获的古诗创译便水到渠成了。

教师既紧扣核心的关键词“苦”不放,又一改传统字词教学中音、形、义平面铺开的做法,以“山河表里”、“宫阙”、“踌躇”三个词义感悟、理解为核心,一步一步建构序列从不同方面为理解“苦”作了充分的铺垫。融字音、句段、想象、生活体验、情境感悟为一体,立体而智慧地编织着一张字词教学的网。难怪学生在古诗创译环节,能写出那么多令听课老师感动的诗句:

改改改,改朝换代 争争争,总是战争 苦苦苦,还是百姓最苦。

山峦,连绵起伏;波涛,有起有落。兴盛,百姓无福;衰败,百姓痛苦。

《潼关怀古》教学堪称经典。前文中自主探究沏泡文化之理趣中记录的《记承天寺夜游》也是笔者的一次建构序列品饮生命之理趣的尝试,但还需继续打磨。

汉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决定了文言字词教学的丰富性,上述设想并非孤立单一,有一定的层序,但有时几种方法交融使用效果更佳。纵观《语文课程标准》的十年进程,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有两个层面的目标要求:处于近端的属于一般所说的文言知识和文言诗文的积累目标,处于远端的是凭借文言文进行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传统教育。可见教学文言文经典,对于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交给学生一种学习语言的技法,更重要的是,它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个人精神的重构、情感生命的滋养,这种滋养,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这也和笔者提出的文言文字词教学应讲究理趣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① 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② 林西莉(瑞典)《汉字王国》三联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教育;识字教学;古诗教学;习作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等诸多方面。继承、传播、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其中,对学生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之情、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对国家和民族负有责任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欧洲的孔子”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呼吁欧洲人在中国传统文化面前:一要赞美,二应自惭,三须模仿。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生命力强,影响深远。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既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很多,如,“阅读教学”“识字教学”“习作教学”“课文活动”等。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着眼识字教学,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与印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4年级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5~6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毋庸置疑,识字教学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识字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字义两方面入手。汉字是结构文字,汉字的形体结构既模仿实际又不断地加以改造,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如“学习”二字,学为盖房之意,“习”为鸟每日练习飞翔之意。前者告诉了我们居住文化的久远,后者告诉我们中国人对教育思想、学习方法的认识与归纳。再如“友”字为两手握,表现了中国人对友情的认识与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对汉字形、义的分析与讲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就会提高,思想感情也会得到熏陶。

二、立足于古诗教学,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在当今极具教育功能。正如杨再隋教授为河南人民出版的《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序》中所言:“每一所小学都重视儿童(古诗)语言的积累,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就会陶冶儿童心性,构建校园文明,深扎文化之根,铸造民族之魂。”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上自《汉乐府》下至清代诗歌,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是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的结合,充满了诗情画意,读来朗朗上口,深受学生喜爱。如通过《锄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勤农节用的情感;通过《游子吟》《赠汪伦》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亲情、友情;通过《塞下曲》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通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中国古人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等。

三、利用好现代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小学语文教材现代文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是学生认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利用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通过《长城》《赵州桥》等课文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卓越和成就;通过《高梁情》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五谷及对大自然产生赞美乃至崇拜之情;通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仁与义”的教育;通过《探母》等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孝”道等。

四、通过课外阅读指导,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小学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二年级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不难看出,课外阅读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荐书目书籍时,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精髓;通过阅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等促进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习作指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得到升华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就是主题,就是让学生在习作中认识、明白一些道理。通过习作,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会进一步得到升华与提高,从而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习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会得到许多信息。如,传统艺术中的戏曲、相声、民歌、民族舞蹈、地方小调,种类繁多、妙趣横生;传统工艺中的编织、刺绣、剪纸、陶瓷都是我国的古老工艺,门类众多,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活动更是数不胜数,像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学生通过习作自然会萌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由衷喜爱之情。

第5篇

一、创设宽松的氛围

汉字方方正正对于孩子而言咋一看是“干瘪瘪”的,有的孩子甚至记住了这个忘了那个,长期以往孩子们便容易失去信心。因而,本课的教学我从树立孩子的信心入手――勾出自己认识的,大声读出来,认得多当“老师”教同学;圈出不认识的,不会读的请教别人或一起读拼音,识字在“互帮互助”的宽松氛围下进行,在一种比较自然的状态下习得生字识记的方法。

二、学生写字要有依据

课标修订版特指出要有当堂写字的时间。写字,怎样写对,怎样写好。我借助课本资源让学生先描课文下方田字格里的生字然后进行仿写。有时并有机渗透字形比较、巧妙的书写指导,这样学生写字就有依据,就参照,有时忘了再看一眼,再描一遍,这样不断强化,不断比照中,学生的写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三、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

传统教学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识字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师先出示某个字,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字哪边容易出错,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即使当时记住了,也很容易遗忘,因为他并没有经过主观努力。只有经过自己思考所获得的知识才会印象深刻。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让他们自己想,自己说。一个个“小老师”都能独立发现问题,并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生字的写法,其涉及方面有很多,诸如多一点、少一点、多一撇、少一撇之类的笔画错误,形近字和同音字相混淆所产生的错误等。我给他们一些鼓励,这样“小老师”们的兴趣很高,“学生”们的兴致也很高,课堂上常常小手林立。

四、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可以引导孩子多读书,这是一种被多数人认可了的方法。如果我们能教给孩子识字的方法,那样他们不管在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也好,一定能更加得心应手的。古诗诗句的理解建立在对词语的理解之上,当学生能理解这些字的意思之后,古诗的意思自然水到渠成了!

五、需要遵循汉字规律

中国语文教学若从有文字算起,已有几千年历史,若从孔子设坛授业为始,已有两千五百年的传统。传统是无法改变的历史,无论今天的语文教学有了多少现代化的发展。我们都无法抛开传统,违反汉字自身规律,另辟一个全新的识字教学空间。

汉字从每一个的创造到整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若以历史阶段性粗略划分,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汉字的象形系统阶段始于商代造字之初,结束于春秋时代。主要有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三种字类,《说文》所称述的“文”阶段;汉字的形声系统阶段始自战国时期,结束于清代。主要有转注字、形声字、假借字三种字类,《说文》所说的“字”阶段;汉字符号系统阶段始于“五四”,至尽近一个世纪。汉字深层地承载了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汉字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它与欧洲文字完全不同的价值在于其表达功能不在是否有效记录语言,而在是否有效地传递概念。

第6篇

摘要: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精神财富,每个民族受不同条件的影响,又形成了只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独特的民族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气质,它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书法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有意味的形式。

关键词:书法 意味 形式

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作品的本质属性就是“有意味的形式”,从而将艺术从历史故事、社会背景、道德劝诱、生活情感、技巧迷宫或者浪漫联想中解放出来,给艺术界定了自身的价值和评判标准。我想,艺术既然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而艺术的表现手法还有很多种,例如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影视、戏剧等等,也足有意味可言。

中国书法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在黑与白、点和线的千变万化中完成人的精神创造和情感宣泄。传世的书法佳作首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书法作者的人文修养、道德宣泄、精神气度等方面的内涵。

书法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所谓书法的本质,众说纷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涉及书法本质的也有若干条,如“书法是线条艺术。”“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以线条及其构成运动为形式,来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的抽象艺术。”“书法是用毛笔书写的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半抽象半具体的线条艺术。”在谌思先生的文章中对书法也有类似的论述:“由于书写是由点到线的运动,所以分明只在用以结体的店面,即讲求运动的宛如音乐般的节奏感;笔的挥运,受制于心律,同时也显示出书法者运笔的技能和功力,而这一切都构成书法形象的审美效果。”这些观点中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认为书法是线条运动的产物。也就是说线条是构成书法的基本要素,这是书法区别与其他艺术的本质特征。

中国文字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甲骨文和金文、大篆和小篆、隶书和草书、楷书和行书。这些书体的演变,我认为,皆是一种线条艺术的发展。例如,金文到大篆和小篆,字体从物象再现的形象美转化为线条均衡美。而小篆的出现,又弥补了金文、大篆粗放的缺点,不仅把复杂的结构简单化,而且在线条的运用上体现出线条的抽象性、超越性、流动性和连续性,具有高度的自由感和韵律感。“小篆者,李斯造也。广乎古文,法于鸟迹,若鸾风奋翼、虬龙掉尾,或花萼相承,或柯叶敷畅,劲直如矢,宛如若弓,同呼神话。史籀是其祖,李斯、蔡邕为其嗣。”(张怀《六体书论》)小篆使汉字的线条变得纯净,但是小篆笔道还多是圆润弯曲,弧形过于对称,笔画没有提按顿挫的变化,因此书法线条的美尚未充分表现出来。

书法的线条美经过一个充分笔画化的过程,即变成点、横、竖、撇、捺、勾,在提按顿挫中体现出力度和波势,这个过程是经过了隶书和草书的这两个阶段。从小篆到隶书的过度时期出现了八分书,即一种将篆书笔法和隶书笔法相互结合而产生的书体。“八分者,王次仲造也。点画发动,体骨雄异,作威投戟,腾气扬波,贵逸尚奇,探灵索妙。可谓蔡邕为祖,张昶、皇象为子,钟繇、索靖为孙。”(张怀《六体书论》)隶书把弯曲的线条变成平直的笔画,这即便于书写,又使线条变得丰富和美观,从此汉字的形体结构基本固定了下来。“八法气于隶字开始。”(张怀《用笔法》)使汉字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基本完成了从形象向抽象的转化过程。当然隶书还保留着“蚕头燕尾”这样的形象特征。直到草书的出现,书法这种线条艺术把线条的美已经变现的淋漓尽致,如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小草千字文》等等。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能体会到书家深厚的书写功底,同时,从书法美学的角度讲,纸面上韧性十足一跟跟线条无不是一种美的体现。

书法是一种造型艺术,我们按照艺术所使用的物质材料不同来分类,艺术又可以分为造型艺术、音响艺术和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还包括绘画和雕塑。近几年的艺术类招生考试中往往也将其三项合为一类,音响艺术如音乐,语言艺术如文字。书法作为一种造型艺术,与其他艺术类型固然有许多共同之处,但这些共同之处并不能代表书法的本质属性。因此,书法作为造型艺术,有其特殊的本质。我想,这种本质就是以汉字为载体并用特殊工具进行书写的对汉字进行再造型的线条艺术。这就是我对书法这一概念的浅薄认识。因此,我认为它并不是能够用“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所简单概括的。

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精神财富,每个民族受不同条件的影响,又形成了只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独特的民族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气质,它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书法是中华文化中独特的一枝,兼有汉字和审美两种文化因素。语言汉字所表达的思维方式是民族文化的心理场,笔墨的浓淡离合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因此可以说,书法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古人云“从学莫不从书始”,书法所包含的文化情味都己深深内化在了古代文人的骨子里,正因如此,才会有“笔歌墨舞”、“书为心画”,营造出那么多意味深长的艺术境界。

作者简介 :李钊(1989-),男,山东济南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本科学士。

第7篇

一、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1. 教给学生一些趣味识字的方法。小学低年级一定要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为了提高识字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合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识字方法,如字理识字教学法。就是根据汉字的构形理论,从汉字的形与义、音的关系着手进行的识字教学方法。它注重通过对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构形理据的分析来突破字形这个难关。实践表明这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广泛应用于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如,学习《人有两个宝》一课,引导学生观察“人、目、手、口、足”五个生字的字理图,了解汉字演变的过程,识记汉字。汉字作为一种文化,虽然是一种书面符号,但它却来源于生活。在《汉字家园》中,山石田土水火就在学生身边,它们在自然界中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受着美的存在。把六幅图画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几座连绵起伏的山和“山”的象形字;几块挨着的石头和“石”的象形字;流淌的小河和“水”的象形字;燃烧的火和“火”的象形字;土堆和“土”的象形字;田地的图形与“田”的象形字。教师将山川、美石等自然景观与汉字紧密联系起来,使识字不是单纯的识字,而要走上一条开放的识字之路。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可谓以三幅图画,展现了“火”的来龙去脉。向学生讲述火的故事:人类如何开始有别于动物,逐渐走向文明?如何保留住火种,开始了火的使用。很多汉字可以用故事识字法,在识字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体现。每节识字课都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选择不同的识字方法。在教学中学生喜爱的识字方法有多种:字理识字法、情境识字法、韵文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也有孩子比较喜欢集中识字,这就需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生字,巧用适合的方法来记忆生字,以免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

2. 帮学生总结较好的识字方法,灵活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如,“字族识字法”教材中先后出现了“把、吧、爸”等带有巴字边的生字,引导学生编“巴”字歌,侧重揭示汉字规律,提高识字效率和趣味。又如,“读词赏画”、“读文找字”、“成语识字”、“谚语识字”多种方法都可以综合运用。这样,一节识字课,针对不同的生字,选择适合的识字方法,在玩中学,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会兴趣盎然。

3. 培养学生深层次的识字兴趣。教师在上课时若能抓住学生好奇的特点,巧设悬念,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学习之中。利用多种手段,增强识字的趣味性。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手段有:挂图、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表演、绘画、音乐等。教学《小猫钓鱼》一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要学的生字,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并能续编故事,懂得了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在学习《春晓》这首诗时,采用了随文识字法,我先放了《春晓》的录音磁带让学生听,并模仿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并在读中识字,趣味盎然。再教学生吟唱《春晓》的歌曲,一边唱一边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这节课,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了。

二、通过课外阅读,认识积累生字

在课外阅读中识字,就是让学生在读课外书时,注意圈画,积累不认识的字,并通过请教别人、查字典等办法识记不认识的字。在课余时间我经常会向学生讲一些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推荐相关的书籍。如,《古时七十首》、《成语故事》、《少儿歌谣》、《安徒生童话》、《弟子规》、《三字经》等等,让学生借助图画和拼音读故事,学古文,既是识字的过程,也提高了阅读量。并以小诗人、故事大赛、儿歌比赛、读书班会等形式促进学生识字的愿望。

三、生活处处皆语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和在班级中创设一定的识字氛围,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汉字中的每一个常用字,几乎都蘸满了文化琼浆。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校园内走廊文化、宣传栏、黑板报或自己的学习用品、书刊杂志,从中寻找熟字朋友。有时在班级墙报上开辟“识字小能手”、“识字树”、“识字手抄报”,在班级的板报上专设“汉字百花园”专栏等等。引导学生展示自己课外识字的成果,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如收集字,制作识字卡片,认班级同学的姓氏字,认农贸市场蔬菜、水果名称,认牌匾包装上的字等等。课间时常和学生一起做“生字开花”、在活动中经常开展“词语接龙”游戏;让浓厚的识字氛围萦绕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了学生的识字热情,巩固了识字成果。

作者简介:丛立平,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育红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第8篇

首先,汉字文明不等于汉语文明。汉语作为口头语言应当远远早于其作为书面语言形成。即使在汉字书面语言发明以后,也远远不能代替口头汉语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独特意义。我们都知道,中国各地的方言,不仅在发音和语法上各有特点,而且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特殊生活方式和文化样态。这些生活方式和文化样态是中国文明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但是它们不能笼统地称为汉字文明。

其次,汉字文明不等于中国文明。今日世界很多民族虽不讲汉语,但是汉字却是其书面语言的最重要来源。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天的日本。另外,在今天的韩国语和越南语中,仍有大约60-70%的成份来源于汉字。可以想见,汉语作为书面语言对这些民族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典章制度、文学艺术等等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如果把日本、朝鲜(包括南北)和越南等国排除出汉字文明之外,显然不合情理。

所以,要弄清什么是汉字文明,首先需要弄清汉字作为一种书面语言在历史上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当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时,立即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即汉字在历史上不仅是中国人自身的语言,而且在长达上千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成为东亚、北亚乃至南亚最有影响力的国际语言之一。汉字不仅是一些今天活着的民族如朝鲜、越南、日本的书面语言,也曾是许多早已消亡的民族的书面语言或书面语言之一,并为他们长期使用。今天,这些民族或其民族国家已不存在,但不能否认汉语作为书面语言曾经深刻地塑造过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制度、文化等。

因此,汉字决不仅仅是华夏民族文明的历史载体,它同样承载着整个东亚、南亚、北亚许许多多活着的和死去的文明。当我们在契丹人的墓葬里看到用汉字撰写的官方文书时,当我们在考古发掘中看到公元6世纪以前的高句丽王碑时,当我们在朝鲜国王的景福宫里看到朝鲜国王优美的汉字书法时,当我们读到日本学者用美丽动人的古汉语写出的古诗时,我们不能不感叹汉字作为一种古老的书面语言的巨大魅力和卓越历史贡献。因此,汉字的简化使得人们普遍质疑今天的中国文化不能作为汉字文明的最典型的象征,不能说没有道理。

汉字的巨大魅力在于它与一系列伟大经典紧密相联

那么,汉字究竟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为什么能为那么多不同的民族所接受?对此,人们可能说,这与古代中国王朝的巨大影响力有关。这当然没错。但是,古代有影响力的王朝多得是,为何它们的语言没有同样大的影响力?另外,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王朝,并不是讲汉语、用汉字的民族所建,他们原本并不想或不愿成为“中国王朝”。但是他们虽然在军事上征服了汉语民族,在文化上却又被汉语民族所征服,最后成为汉语文明的追随者。中国古代的王朝(大帝国)对于汉族文化的远播固然功劳巨大,但是如果不是因为汉语文化自身的内在魅力巨大,可以想像那些在中原大地上不断崛起的新帝国,就会象亚洲和欧洲历史上许多已经消失的帝国一样,每一次都代表一种新的不同的文化,甚至不同的语言;而每一种文化的影响力也会随着一个帝国的灭亡而烟消云散。因此,我倾向于认为,汉字的巨大力量是与它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的伟大力量有关的。

下面向我们展示的是中国周边地区其他民族书面语言发明的时间:

突厥文:7世纪

藏文:7世纪

古日文:8世纪

契丹文:960年

西夏文:1036年

女真文:1119/1138年

蒙古文:1204年

朝鲜文:1424年

满文:1599/1632年

越南文:1651年

让我们再来看汉字的起源。迄今为止出土的甲骨文文字数量已有5000个左右,其中相当多的字是按照形声规则构成的,说明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约前1046)末期汉字作为一种书写语言已相当成熟。如果考虑到古代社会的静态特征,可以设想汉字的最初发明时间一定远远早于商代,或可从商末再往前推移2000年,即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距今5000年)汉字即已开始被发明,这就与华夏民族起源的时间相当。这比中国周边少数民族当中最早发明文字的时间也早了将近4000年。不仅如此,与上列许多少数民族文字由一个人、特别是一位国王或一个朝明不同的是,汉字的发明时间可能是一个渐进、自然的过程,其中有漫长的积累和缓慢的进化。

正象一件工艺品加工的过程越长,往往其内涵越丰富,艺术价值越高。我们上面罗列的许多文字,多数都由于个别人、个别朝代而于一个特定时间被人为制定,这就决定了它的历史内涵不可能象汉字一样丰富。我们说文字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信仰等等最生动的载体。一种文字发明、演变的过程越是漫长,它所反映的这些方面的内容就越深刻。这就决定了汉字与人类许多其他文字相比有着更为巨大的魅力。

另一体现汉字巨大魅力的事情是它与一系列伟大经典紧密相联。一个民族的成熟从某种程度上讲取决于其思想的成熟,而思想的成熟往往体现于伟大、不朽经典的形成。没有文字,自然不可能有真正伟大的经典;反过来,经典的形成,则标志着一种书面语言所内在具有的思维方式被固定下来,在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方面有更加持久、牢固的影响。因此,伟大、不朽经典的形成意味着,一整套成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制度形态、、集体生活方式等已经正式确立,因而标志着一种文明形态的形成。因此,有无伟大、不朽的经典,可以说明一个古代民族是否成熟,也可以决定一个民族是不是在文化上先进。从另一方面说,经典的产生,也使得文字的魅力大大增强,可以说检验文字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用它书写出了伟大的经典。

当我们拿华夏文明与周边其他民族的文明进行对比时,即可发现,前者不仅文字发明的时间远早于后者,而且也远早于后者形成了自己的不朽经典(如“六艺”)。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时间,华夏民族就形成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一系列重要经典。而它们的形成,并不是某一个人一时心血来潮的创造,而是伴随着华夏民族的生活方式、礼仪制度、、文化价值等一起形成的。从公元前3000年到春秋末期,它的形成时间跨度达2500年左右。可以想像,由于古代中国周边大多数民族书面语言形成的时间较晚,根本没有伟大、不朽的经典,其在文化上的先进性与华夏民族不可同日而语,这也决定了它们为什么虽能在军事上征服中国,却不得不在文化上臣服于中国。

无数的历史风烟已经散去。今天,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在强调自身的独特性。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汉字文明的时候,我们所能得到的启发是什么呢?我想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任何政治、军事甚至制度上的成就都是暂时的,而文化内在的生命力则是永久的。但是决定文化内在生命力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文字,以及用文字写成的伟大经典。

第9篇

一、以汉字构形看汉文化的民俗

汉字由图画发展到甲骨文,再到今天所能看见的简体汉字,汉字由表意逐渐发展成形、音、义相结合的语素文字。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汉字自身的结构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我们从研究汉字的构形原理,就可以发现汉字中诸多的文化性的元素。下面我们就试从尾饰、纹身和食首子这三个方面举例说明汉字构形中蕴含的汉民族古老的民俗。

1、尾饰

据考古学发现在新石器时期的舞蹈纹盆,展示了那个时期先民的一种服饰现象。这种服饰显著特点是具有尾饰。有关于尾饰的记载早在汉朝就有,《后汉书》就有这样的记载:“盘古死后,因自相夫妻……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饰。”本文由收集整理“后哀崂山下有一夫一妇……众人皆刻画其身,像龙纹,衣皆著尾。”至于这种尾饰有什么作用和有什么象征意义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解释。但是甲骨文中“尾”字像一个侧面屈身而屁股好像有尾饰的人形,还有“僕”字像身负尾饰、手捧粪箕的奴隶。这两个甲骨文说明中国古代的确有尾饰这种民俗,它在我国源远流长。尾饰曾经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并且在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流行。但是由于中原民族敌视少数民族的传统心理和将战俘作为奴隶的风俗,以至于有“僕”这个带有侮辱性的甲骨文出现。

2、纹身

纹身是人类的一种较早的民俗,它几乎存在世界上所有的民族。纹身所表现的是原始人类对周围自然世界的幻想、理解和崇拜。比如说匈奴人就以狼作为他们的图腾,并以狼首作为纹身。在已知道的甲骨文中,“文”字正像一个正面而立的人的身体上面有花纹形状。《史记》有这样的记载“教熊、豹、虎已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1]这里的“熊、豹、虎”不能理解为动物,而是以这些动物为图腾的少数民族,并且他们都是以这些动物作为纹身。“文”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在身上、脸上刺花纹或字。”[2]这就说明“文”的本义是以丹青饰身体。从甲骨文的“文”和《史记》的记载中得知,在上古我国先民的确有纹身的民俗。

3、食首子

“皿”在《现代汉语字典》有“盛食物的器皿”的解释,而甲骨文中的“孟”从子从皿,像盛食物的器皿盛小孩的形状。我们从“孟”和“皿”这两个汉字的结构和意义联系到食人的民俗。根据《墨子简本》中介绍:“楚之南,有啖人之国桥。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谊弟。”[3]这就说明在上古的中国还没有进入文明社会时,有食首子的民俗。有的学者解释食首子的这种民俗时说:这是把头生子女献给鬼神,以祈求得到平安的保佑,食用收获的其他部分并在来年继续得到新的收获。[4]那么奉献首子当然也是为了以后能得到新的孩子并祈祷他们得到平安的成长,即如《墨子》中所说的为了“谊弟”。我国人民从古到今都认为吃了祭祀过的食物能得到神灵的祈福,所以祭祀之后有“归福”之事,从这点看来就不难理解在上古的先民们食子的民俗了。

二、以汉字字形为本体看产生的汉文化之书法

汉字的起源有一种比较公认的说法就是起源于图画,而图画的本身是具有审美性的。“文字发展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已经不仅仅关注于文字的使用,对于文字的本身价值也有觉悟”,[5]这个“觉悟”就是对文字的审美觉悟。所以后人不断发展文字的过程就加入了审美的元素,从而创造了独具东方魅力的书法。而汉字文化和书法艺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汉字是书法艺术的符号载体,书法是汉字审美艺术化,书法又是将个人的意识、个性、独特的审美风格风格和审美趣味融化在以汉字为本体的艺术。中国的书法按其字体分类有篆体,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在这几种文体中最具有审美价值的,最能表现个人意志趣味、个性的就是草书。

草书最能体现中国哲学审美精神,最能展现中国书法艺术境界。草书之难,不难在表,而难在神。草书这种纯线条对力度,情感张力和空间转换的审美追求,使草书线条游动中蕴含了无限的生机和精神意向,在笔墨经营取舍于心灵才情律动之间奏出空间的艺术。欣赏草书的意境,是直观心灵的运行和线条的时空化。观书看字如览胜景需要从其表层深入下去,才能品味草书精神内涵和奇伟之境。例如说,张旭的草书世之绝唱,用笔放纵不羁,似不加修饰,淡提按使转暗藏法度,张旭又以雄浑奔放气概、纵横捭阖的笔姿和恣肆浪漫的势态而为世人看重。他的《古诗四帖》通篇布局大开大合,大收大放,在强烈的跌宕起伏中,突现了雄肆宏伟的势态。此帖行文酣畅淋漓,似“赤骥白?,一驾千里”颇有咄咄逼人之势。其字形变幻无常,缥渺无定,时而若狂风大作,万马奔腾;时而似低昂迥翔,翻转奔逐,充满着“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的变化,这是艺术家豁达潇洒、真诚率意的品格特征的直接映现。在用笔上,此帖圆转自如,含蓄而奔放,随着感情的渲泄,笔致似有节奏地忽重忽轻,线条或凝炼浑厚,或飘洒纵逸,浓墨处混融而富有“屋漏痕”般的质感,枯笔处涩凝而极具“锥划沙”般的张力,点画与线条的合谐组合,构成了一幅自然生动、雄伟壮阔的画卷。

将汉字审美化而形成书法艺术,是中国书法成为独具东方哲学气息艺术奠定基础,同时为中国人审美留下广阔的天空。中国书法是人生境界和生活活力的痕迹化,是最具有东方哲学意味艺术,在现代化时期,中国书法必将焕发新的活力。

三、总结

第10篇

关键词:歇后语;小学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086-02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本文主要通过搜集、整理我国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入编歇后语情况、分析该情况产生的原因,总结该情况对实践的启示作用。

一、我国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歇后语入编情况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歇后语的基本情况,现选择其中应用范围最广的三个版本: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进行数据统计,并分别对小学语文这三个版本全十二册的语文天地、练习、语文园地(回顾*拓展)部分所编入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六种语言形式的出现次数进行了统计,这六种语言形式包括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和对联。

1.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调查。北师大版教材这六个语言形式按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歇后语0次;谚语、对联均3次;格言警句10次;成语14次;古诗文43次。这六种能体现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在此版本总共出现73次。该版本教材在一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下册中没有出现任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歇后语出现在全十二册中出现次数为“0”。由此可见,此版本存在过分重视古诗文的学习,而忽略歇后语重要性的现象。

苏教版六个语言形式的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谚语1次;歇后语、对联2次;格言警句5次;古诗文31次;成语61次;总计101次。数据显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说传统文化贯穿于小学六个年级全十二册教材的始终。但是,该教材过度强调成语和古诗文的学习,使得其它语言形式出现的机会甚少,比如,歇后语和谚语等。因此,苏教版歇后语教学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人教版六个语言形式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谚语2次;歇后语、对联均3次;格言警句9次;古诗文21次;成语31次,总计69次。此表在数据分布上显示出“整体均衡”的特点。歇后语在此教材中总共出现3次,对比之前两个版本有所增加,但其数量仍不足。

2.分析及结论。

(1)三个版本共同收录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的总次数为243次。三个版本所收录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句分别为:歇后语4次;成语106次;谚语6次;古诗文95次;格言警句24次;对联8次。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分别占总收录数的比例约为:歇后语1.65%;成语43.62%;谚语2.47%;古诗文39.09%;格言警句9.88%;对联3.29%。

(2)在所选篇目中,成语出现的概率最高,其次是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谚语,而歇后语排在最末位,在概率上远远落后于成语及古诗文。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选的是全国应用最广的三个版本的歇后语数据统计,而其中北师大版的数据统计表格中竟然出现了歇后语总数据为“0”,即完全不收录歇后语的情况。

(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全十二册尚未收录任何歇后语。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收录了以下歇后语,人教版收录的歇后语共十七则,相对丰富一些,但也非常有限。无论是只字未提的北师大版,还是相对较多的人教版,简简单单数则歇后语相对于广阔歇后语海洋,可谓沧海一粟,极难显现出歇后语独具魅力的语言形式。在重拾中国传统文化呼声渐高的如今,歇后语却似乎渐渐被教材“免疫”,被遗漏在历史的洪流中。

3.原因透析及实践启示。这三个版本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我国所有教材中歇后语的入编情况,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歇后语缺失的严重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来自多方面的:

(1)可能是来自于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要求。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要规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这就必须地对语文教材的语言文字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做到严谨、规范。而歇后语这一语言形式过于鲜活,有时甚至打破常规,不如“成语”、“古诗文”等形式规范。

(2)这与小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有关。从时间范围说,儿童首先认识的是眼前和身边发生的事情,然后逐渐地知道过去的人和事。从空间范围说,儿童认识事物,一般是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接触面逐渐扩大。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论识字、阅读还是作文,其内容的选编都应当做到由近及远,逐步扩展。而歇后语是经过千古传诵而发展至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往往需要更多的生活经验和文学功底才能够实现透彻的理解,这一点也导致歇后语不被广泛采用。

此外,不同版本教材的歇后语收录情况各有差异,这也代表着各个不同地区对文化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歇后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收录。比如,北师大版在整体上不如人教版和苏教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歇后语完全未入编也是可想而知的。苏教版是三个版本中最能体现“传统”二字的小学语文教材,但是苏教版更加倾向于收录成语和古诗文这类形式较规范的语言形式。而人教版则综合了前两者的特点,追求较均衡的结构,以最宏观的方式呈现教材。

然而,不论是何种原因造成了歇后语的缺失,歇后语这一独特的语言形式都不应该被小学语文教学拒之于千里之外,因为其本身的独特性以及小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充分证明歇后语教学存在的必要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蒋蓉.小学语文教学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2]唐作藩.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3]王岩.论汉语熟语的审美功能及其语用意义[J].汉字文化,2007,(6).

[4]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第11篇

[关键词]“legato”技法 演唱 古诗词 长相知

在声乐演唱中,怎样合理且有效地应用声乐的演唱技法是非常重要的。“legato”的技法应用,在声乐演唱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Legato”一词,来源于意大利的歌剧艺术,意大利的原文意为连接或结合在一起,在已经有400多年历史的意大利美声唱法教学中,对于“Legato”的运用是非常强调的,意大利有一句格言:“Chi non lega,noncanta”,意思是“谁不能把音符连起来,谁就不会歌唱”。19世纪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教育大师兰佩尔蒂曾说过:“谁要是不会连贯地(legato)唱,那他根本就不是在唱歌。”在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中,已经将这一项技法作为其唱法构建的首要要求。

在我国,也有关于在歌唱中如何把声音唱连贯的相关文献记载:如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曾提及:“当使字字举本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古人谓之‘如贯珠’,今谓之‘善过渡’是也。”但,由于我国汉语语言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我们发现,用汉语语言来演唱时,我们在使演唱的音乐表达出中国语言及音乐所体现出的魅力和神韵的同时,在声音连贯性的保持技术上相比其他一些歌唱的语言尤其是意大利语却要困难得多,因此,声乐演唱者们在演唱一部中国声乐作品时,对于“Legato”技法的应用方面就显得困难重重了。

一、“legato”技法在中国声乐作品演唱时的运用难点

“legato”技法的应用,按照音乐的要求,演唱者在唱每一个音时,中间都不能断,即要连续不断,又要有圆滑连接的意思。而任何国家的语言基本上有两大要素:元音和辅音,辅音的声音一般是不可延长的,而元音的声音是可以延长的,这就是说,在连贯技法的运用上,元音之间连接更容易达到“legato”的要求。我国的汉语,元音的构成相对复杂,不单是由单元音构成,而不少是由复合元音构成的,即一个字在演唱中从开始到结束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乡(x-i-a-ng)、小(x-i-a-o)、装(zh-u-a-ng)。歌唱时,吐发这类字音,口型是由闭合到开放的,再由开放到闭合的过程,这是在西方各种语音所没有的,比如意大利语,绝大多数的音节都是以元音收尾的:例如“dai”,在汉语里我们要发“带”音,但是意大利语中则是读成“大――衣”。第二,汉语中的辅音构成也是相对较多,共有21个,这些辅音在歌唱发音中进行延长方面的工作是很困难的。第三,中国的汉字还有四声,即汉语中的每个汉字都有四个声调(调值),在歌唱中要根据中国语言的四声将所要表达的词义与语气表达清楚,也会对声音连贯性的训练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以古诗词作品《长相知》的演唱为例

《长相知》(谱例1)是我国古典诗词声乐作品之一,它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情歌,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石夫先生根据汉乐府古词《上邪》所创作。全曲共分24小节,4个乐句。结构为:引子(2小节)+第一句(3小节,词:上邪!)+第二句(6小节,词: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第三句(8小节,词: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第四句(5小节,词:长相知)。

由上可见,这部作品的歌词语言是由中国的古诗词组成,并在作曲上以此为基础,揉和了中国古典戏曲的技法特点,而使其体现出浓厚的中国古典韵味。在演唱中,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中国语言的特征味,并在此基础上的音乐发挥,才能将这部作品唱好,这就要求我们在技术上要严格地把握好汉语发音的准确度,将一个个相对复杂的字形咬清,并且根据中国语言的四声将所要表达的词义所表达清楚。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在“Legato”技法的运用上,难度增强,实践应用时的困难较大。下面,我们就以这部作品为例,来具体分析在中国声乐作品演唱中,该如何进行“Legato”技法的应用:

首先,“Legato”技法应用,是以呼吸的支持,来达到每个乐句的自然连接。在歌唱中,带着呼吸的状态根据词义带着语气进行朗诵,每一句的表达都要到位,并且在朗诵时将歌唱呼吸的使用达到一个非常自然的效果。例如:在演唱第一句“上邪”时,“上”字起音要稳,吐字时的元音“ang”要唱的肯定,不能滑行或晃动,在旋律的进行中要保持住“上”字的字形。“邪(ve)”这个字的歌唱难点是拍子较长,并且在旋律上要在连贯的基础上又要体现出速度、力度和强度的变化,所以,呼吸支持力量一定要控制到最后一拍。

其次,引导“legato”的合理应用,在演唱的过程中根据每个字的正确咬字过程将真假声的比例调整到正常状态,以便达到声区的统一。例如第二个乐句的节奏有所变缓,字型变得密集,句型跟着变长,旋律的线条也开始下行,中低音的运用较多。主要的字型有“我(wo)”、“与(yu)”、“君(jun)”、“相(xiang)”、“知(zhi)”、“长(chang)”、“命(ming)、”“无(wu)”、“绝(jue)”、“衰(shuai)”,这些字的咬字要随着气息的控制自然地发出,使每个字连接起来,在“legato”的统一应用中,不能因为要追求咬字的清晰度而使嗓音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使真假声的比例混乱而导致音色上的连贯感失衡。

第12篇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教材特点:

(1)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便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安排独立的识字课,内涵丰富,形式多样。

(3)大幅度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儿童生活。

(4)大力改进呈现方式,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

(5)体现弹性,增加适应性。

教学总目标(听说读写能力的安排):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800个,其中25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初步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用音序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5、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系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诵读儿歌、童谣、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文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8、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或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词文15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万字。

(三)写话

对写话有兴趣,能简单写自己想说的话。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用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同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教学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

1、相信学生能够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学习本册生字,鼓励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识字。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当小老师等。

2、采用多种形式,注意加强生字的复习和巩固,防止回生。

3、加强写字指导,不但要写对,更要写好。最好每节课上都让学生写几个字,切实保证写字质量。

二、阅读教学:

1、重视朗读的指导。

2、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如给画面配音, 分角色朗读等,引导学生朗读。

4、重视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除了讨论书中的思考题外,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5、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好的读物。

三、口语交际教学:

1、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景地进行口语交际。

2、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活动。

3、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时间活动,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