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旧版红楼梦

旧版红楼梦

时间:2023-05-30 09:12: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旧版红楼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第壹回

拍摄缘起

旧版:以文化责任感为动机

用今天新鲜的话来说,旧版《红楼梦》是中央电视台的自制大剧,依托的是央视这样一个大平台―其发起单位以中央电视台电视剧中心为主,该中心是1983年成立,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全国迅速发展起来的电视观众制作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电视剧作品,而改变当时译制剧和港台引入剧为主的局面。而另外一个背景是,央视希望通过拍摄名著来弘扬民族文化,在当时这并非宣传文件上的口号,他们真是这样想的,据导演王扶林回忆,当时有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某名牌大学中文系居然很多学生没看过四大名著,更令他们感觉到任重道远。

新版:为不使准拍证过期而赶鸭子上架

据记者了解,新版《红楼梦》重拍事宜一波三折,前后历时5年,曾先后报批两次,第一次就是因筹备工作不到位一再搁置,最终导致准拍证过期。此次立项报批是第二次,最后由广电总局唯一授权拍摄许可证的华录百纳协同中影集团在2006年启动该项目,中影集团总经理韩三平出任总制片人,同时与北京台签订合约,举办大型“红楼梦中人”海选活动,选出符合条件的演员,开始拍摄。但据记者了解,作为新红楼梦最大的投资方的华录百纳依然有点赶鸭子上架,他们是2006年3月拿到了拍摄许可证,赶在当年5月广电总局出台“电视剧拍摄备案公示取代立项审批”新规之前。按照原有规定,一般题材电视剧从准拍到建组的时间是两年,这就意味着新版《红楼梦》必须赶在2007年3月份之前开拍,否则准拍证可能失效。从时间来看,留给新《红楼梦》的准备期并不长。

第贰回

资金来源

旧版:大部分依靠预算

87版拍摄共花了680万,是新版3集成本的数字。当时经费全部靠预算,这样也避免了广告客户的干涉,艺术创作更加纯粹一些,旧版更像是一个庞大的文化工程而非商业项目。不过在实际拍摄中,剧本写了28集,而不是36集,按照当时的资金,预算即便是拍28集也是不够的。这个时候,出现了像“醉金刚”这样仗义疏财的企业家,山东潍坊9位企业家,一起投资了250万。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完全是义务赞助,没有所谓广告植入或者贴片广告的概念,他们用白花花的银子支持了中国文化界的大事。

新版:资金缺口大,演员到处商演拉钱

李少红最初预算达到6000万元左右,几乎是每集高达100万元的投资,但李少红仍称有资金缺口,最终投资达到1.18亿元。据该剧宣传总监王俊表示,三家投资方只投资了四千多万,剩下的八千多万都是李小婉一个人去找回来。而制片人李小婉也曾对记者透露,后期制作的钱全得叫她带着小演员到处商演拉回来。为此,剧组不得不采取了“分摊”办法,像宁波千玉水晶公司就为新《红楼梦》提供上千种琉璃道具和服装饰品,四川的红楼梦酒业集团也成为剧组的战略合作伙伴。即便如此,仍传出剧组有5个月发不出工资来的消息。

批语

中学政治书里我们都学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旧版依托于国营体制,虽然不能说全无资金压力,但显然算是基本充分、吃穿不愁,而新版依托荣信达这样的民营公司,意味着商业主导、挣钱为先。5个月发不出工资的情况,很难相信团队的创作心态不被伤害。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既然重拍《红楼梦》这样一项文化工程,责任重大,完全由一间民营公司承担是否恰当?

第叁回

制作环境

旧版:文化部副部长直接反对

尽管拍摄目标很明确,意义也很重大,但87年版其实曾经遭遇巨大阻力―当时文化部副部长、分管国务院电视电影领导小组 组长陈荒媒不同意拍摄这部电视剧,陈部长的天平当时是倾向于几乎同时要上马的电影版红楼梦(导演谢铁骊,主演陶慧敏、刘晓庆等),在他看来电影版的资源和条件更好一些,他先后找过中央电视台领导两次,希望他们不要拍了,说你们各方面条件不具备。不过央视没理这茬儿继续干自己的,后来证明电视剧比电影版更深入人心。

新版:投资方与创作团队的“内乱”

“红楼梦中人”海选不可谓不大型,然而过程中种种事态发展却让人匪夷所思,结果受到质疑,胡玫以不满意选秀结果为由临阵撂了挑子,原先定下的制作班底如音乐谭盾、摄像师池小宁等也随着李少红、曾念平夫妻档的最终入主成为过往云烟。由于与投资方的隐性矛盾,李少红最终采取了折中办法,继续扩大规模进行全国海选,而选秀出来的队伍将会在电视剧中露脸,但不确定扮演何种角色,到最后,姚笛的角色从宝钗到黛玉再到王熙凤一波三折,宝钗、宝玉更是几人分饰,李少红拉来了自己的艺人队伍,也安抚一通投资方原定下的演员。

第肆回

创作团队

旧版:大师级顾问团队

87版红楼的顾问团队是大师级的,包括沈从文、、周汝昌、、启功、吴世昌、杨宪益等等。他们在各种领域的成就、治学严谨的态度都直接导致了电视剧在审美品位上的段位。他们中有的早在抗战期间就写过关于红楼梦的著作,例如王昆仑。有的对红楼梦中某一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比如沈从文,他曾专门考证红楼梦服饰。

新版:80后编剧团队

新版《红楼》组织了20人的红学顾问团队,还有细分到文本、文学、昆曲、曹雪芹写到的诗词曲赋等等种种百般的顾问。有争议的是编剧团队,从原来的黄亚洲变成80后集体创作,李少红邀请了青枚、张天然、张珊珊、顾小白、董友竹、李雪、刘跃、胡楠八位新人,有的是影视编剧,有的是网络主编,还有的仅仅是大学在校生。这一班底曝光后,也受到观众质疑,以年轻人的文化修养跟知识架构底蕴究竟能不能驾驭《红楼梦》这样的题材,现如今看来是毛病多多,错误多多。

批语

剧本对于一部戏有多重要,相信已不消多说。李少红的顾问团队自然也是重量级的,但核心的编剧团队由80后集体完成,还是让人捏一把汗。

第伍回

场景制作

旧版:兴建一座大观园

87版做了一件现在看来特别牛气的事儿,就是在1984年还在筹备期的时候,经过红学家、建筑学家等各界人士商议,在北京宣武区兴建了大观园,几乎是比照书中的描写,旧版公子小姐们的生活场景也基本都在这里拍摄了。犹记得贾母率全家上下陪刘姥姥逛大观园的戏中,连林妹妹所叹“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荷塘也是活生生的,这一集也全方面展示了大观园的美感。

新版:搭建10个摄影棚

李少红认为,现实中任何景物都无法满足新“红楼”的艺术效果,所以大多建筑都在摄影棚内搭景,总共搭建了10个A类摄影棚,其中包括用来拍荣国府的5000平方米亚洲第一大摄影棚,最多同时8个摄影棚在搭景拍摄。动用了92套超豪华场景、配套的电影灯光、电影摄影机镜头、四百多套具有收藏价值的华服,还配有珍贵珠宝的凤冠头饰、硬木家具等,投入无疑十分巨大。

批语

旧版场景虽然还没有达到金碧辉煌的地步,但却有着一种纯天然的古朴和大气,新版虽然富丽堂皇但也有挥之不去的不真实感,甚至由于布景灯光的缘故,凭添“鬼魅”之气,所以观众说像“兰若寺”。

第陆回

演员筛选

旧版:走入民间海选,全封闭培训

旧版是从1984年开始筹备,演员筛选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是真正的走入民间的全国海选,演员来自各行各业,为符合古典美的要求,不少演员都来自于戏曲剧团,例如邓婕是学川剧的,袁枚是学黄梅戏的。所有演员好像高考,进入培训班时都有第一志愿,但导演会根据培训情况进行调整,例如晴雯扮演者安雯是想竞争林黛玉一角,邓婕PK掉乐韵、周月等强劲对手。培训班请来红学家、民俗家、礼仪老师给他们上课,从走路说话开始练。剧组还跟他们签署了严格的合同,不允许去其他剧组“串戏”,请假离组都要得到批准,演员们几乎是在封闭的环境里学习,培养感觉。

新版:也有培训,同时上演

新版演员原定从“红楼梦中人”海选活动中产生,但一年后选出的演员均不入李少红法眼,而这批边选秀边按照剧中人物培训的年轻人们要进组拍摄,便要颠覆此前培训的成果,譬如原本是宝钗组的姚笛最终演出的是王熙凤。至于李少红此后扩大规模全国再选的结果,则出现了个黛肥钗瘦的版本,饰演林黛玉的蒋梦婕来自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出身,小宝玉于小彤则在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学校芭蕾。众多演员都集中在位于北京昌平区,进行古代文化和礼仪的封闭培训,每天上午、下午、晚上分三次在城堡主楼二楼的临时教室进行培训,历时三个月到半年不等。

批语

八几年,大家还不知道什么叫选秀,演员们在剧集开播前都默默无闻,他们静悄悄地培训,静悄悄地拍摄,没有镁光灯的打扰。而一场热热闹闹的选秀,让新版《红楼梦》没有拍摄便赚去太多眼球,也沾上更多浮躁的炒作气质。

第柒回

配乐制作

旧版:四年半冥思苦想的成果

87年版的音乐,作曲家王立平前后花了四年半的时间,他研究了红楼梦关于人物的唱词,将判词改成唱曲,关注重点角色的命运,如《叹香菱》、《晴雯歌》、《分骨肉》等。而《葬花吟》是他创造最苦的一首,花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他对林黛玉的理解就是,一个弱女子对苍天的叩问。

新版:出自80后之手

新版红楼梦音乐同样出自80后之手,曾年参与冯小刚《手机》、张艺谋《千里走单骑》音乐制作的郭思达完成了新版红楼梦的15首音乐作品,其中包括12钗判词、宝玉判词和开篇、结尾,但呈现出来的鬼魅背景声,昆曲腔甚至电子乐混搭风无法令观众接受。主题曲《飞鸟各投林》则传言是李小婉的儿子林申演唱。

批语

旧版的配乐制作欲达到的效果是:回到过去,回到原著本身。而新版,则是立足现在,为经典名著添加现代的时髦。新《红楼》以“颠覆”为最大特征的创作理念,无疑是对观众接受能力的极大挑战。勇气值得嘉许,但不经深思熟虑、缺乏深厚底蕴支撑的挑战,只能视为鲁莽。

第捌回

服装造型

旧版:以接近历史特征为目标

旧版的服装设计史廷芹老师名气当然没有叶锦添大,但她精通古代的服装流变,她的创造理念就是尽量接近历史特征,并且选料上也尽量采用当时的主要材料,这种细致和考究的态度在时下的环境下非常难得。据统计,旧版服装达到2700多套,数字相当惊人,出来后得到了红学家和民俗学家的肯定。化妆上,旧版讲究到“眉毛”等细节,几乎所有女演员都要把眉毛剃掉,再画上去,包括陈晓旭。

新版:以彻底颠覆为目标

与李少红合作多年的造型师叶锦添在《红楼梦》里玩了一把彻底的颠覆,由于他认定《红楼梦》描写的那时候中国人对戏剧的美感都沉醉在戏曲里面,因此把昆曲里的贴片运用到林黛玉、宝钗等一众姐姐妹妹的身上,就成为“新红”颠覆的第一个标志。过于追求虚化的戏剧感,结果是不被观众认可,被认定是不符合原著的异想天开的做法。

批语

叶锦添的创作理念无疑非常大胆,因为现在的时代,实在过分追求个性;旧版服装设计史廷芹则保守、严谨,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仔细考究,只有在那个还不那么浮躁的时代,才能有人沉下心去做这样一件事。

第玖回

拍摄时长

旧版

从1984年开始筹备,直到1987年播出,历时三年之久。

新版

2008年5月底正式开机,2009年9月9日关机,历时一年3个月,其间北京台还进行了一次大型拍摄直播活动。

批语

显然,如今这个年代,不讲究效率是不行的,尤其拍片,怎么可能像二十多年前一样缓缓进行?

专访新《红楼》大宝钗扮演者白冰

白色造型是回归原著

南都娱乐:你是从红楼梦中人选秀开始接触新版红楼梦的,这中间都经历了哪些培训?

白冰:在选秀的时候就已经是封闭式培训了,有红学专家来做过讲座,但主要是台词、表演方面的老师来训练我们形体表演,到了李少红导演剧组,就是各个方面的训练,琴棋书画,民俗礼仪,形体台词表演。

南都娱乐:你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演的是大宝钗?

白冰:已经是培训很后期的事情了,因为选秀结束后就公布了我跟姚笛一个演宝钗一个演黛玉,进组培训后,除了我俩,其他人都不知道自己演什么。

南都娱乐:你对新红的造型怎么看?

白冰:其实我们试妆都试了小半年,不停地在试,不过一开始就定下了贴片子。我是觉得挺新颖的,毕竟从来没有电视剧这样拍,心里也会打个问号。但进入园子之后,穿上那身衣服站在那个制景里,就觉得很和谐很统一了。

南都娱乐:宝钗的造型你喜欢吗?

白冰:我觉得特别好的一点是宝钗所有的造型都是以白色为主,叶锦添老师做了各种各样白色系的衣服,这纠正了大家的一个误区,87版给宝钗的衣服比较花,又是粉色系,但我们以原著出发,宫里送来绢花,她说她不需要,拿去给其他姐妹,这一个行为就说明宝钗是不喜欢乱七八糟琐碎的东西,她是很素净的。这真的是回归原著的体现。

南都娱乐:你有看87版红楼梦吗?

白冰:有,不过自从培训准备演出的时候就没再看了,因为不想给自己一个框架,去模仿或去对比。所有人都是以原著出发,我也是,从原著出发去饰演宝钗。像我并没有刻意去增肥,但拍摄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比之前胖了。

专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

李少红确实没有做足功夫

南都娱乐:新《红楼》目前千夫所指,感觉有点墙倒众人推的意思。

顾晓鸣:不不,正是因为网络的传播,现在的年轻人对经典的理解反而更深,他们对作品有更高的期待,他们要求艺术家通过影视复原,但李少红没做到这一点,她对经典的亵玩,同妓院里的挂块牌子写“林黛玉”,是一样的。

南都娱乐:呃,言重了吧?新《红楼》这样的作品,换谁拍都挺难的吧?

顾晓鸣:谁说的?按现在新《红楼》古装言情片的的路子,顾老师都可以拍一部《白楼梦》出来,专门讲白领故事。李少红其实是有本事的,但《红楼》有一句话叫假作真时真亦假,满纸荒唐言,饱含对社会的批判。李少红显然没做足功夫,没有从《红楼》的内核里提炼当代性,反而在化妆、道具、特技上动脑筋,还号称“忠于原著”,实际不动脑照搬,导致拍成了冗长的《大长今》。

第2篇

红楼,是中国人心中的一个结。这个夏天,人们热议的话题除世界杯外,恐怕就要算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了。

早在2006年,“新红楼”还在选秀阶段时,就遭遇了种种争议。4年后的今天,当它终于现身银屏后,更是迎来了一边倒的质疑之声。

其实,跟《大明宫词》或《橘子红了》类似,新版《红楼梦》同样延续了李少红强烈的个人风格:精致、唯美、色彩浓郁、有一些诡异、又有些戏剧腔。但这种近乎魔幻的个人烙印,放置在《红楼梦》中,显然有点格格不入。

于是,在尚未播出两周时,有关“新红楼”的批评声已铺天盖地:考据派指出“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进的是南京而非北京;红学家批判“铜钱头”没有道理且古怪;恶搞派将轻佻剧照合成专辑,讲述“青楼梦”的故事;怀旧派借此机会又开了怀旧的由头,“87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未公开剧照重新风靡,引得无数人感慨:陈晓旭的一颦一笑一叹息,都是如此的不可抹灭、难以忘怀。

辛苦了“新红楼”剧组,要忙于“回应”各种质疑。而随着剧集播出,每晚都有新鲜的疑问跳出来:“态生两靥之愁”的黛玉为何会有婴儿肥?宝钗为何脸颊清瘦?饰演王夫人的归亚蕾年纪太大,跟宝玉不像母子倒像祖孙。周采芹版的贾母会不会太欧化?音乐为何频繁又诡异?旁白有必要这么多?……

历时三年拍就的新版《红楼梦》,在很多方面挑战着观众的固有认知与审美。

果真“高度尊重原著”?

翻拍经典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被李少红描述为“高度尊重原著”的新版《红楼梦》,从播出第一天就享受了“红迷”们逐字逐句考究剧情的待遇。

在“红学”学者陈林看来,既然尊重原著,起码小说里一些巧妙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应该予以保留。比如林黛玉初进贾府,贾母问她读过什么书,黛玉答“刚念了《四书》”,话还没捂热,发觉贾母对女孩子读书不提倡,等到宝玉问的时候,林黛玉的回答已乖巧地变成:“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这样一个有趣的细节,在新版《红楼梦》里,却没得到体现。导演几乎删除了黛玉与贾母关于读书的对答,本来这是个很好的展现黛玉性格的机会。”陈林对记者说。

2006年新版《红楼梦》筹备时,李少红曾邀请陈林参与到剧组中,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电视剧出来后,陈林的感受是:“讲高度尊重原著有些不太合适,你说自己是改编作品就好了,否则没看过《红楼梦》原著的人一看电视剧,真的会以为,这就是中国最伟大的小说。”

“新红楼”投资近一亿,一个头饰动辄上千,剧组原本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最真实地还原荣、宁二府的空间布局,构筑故事发生的场景。但在陈林眼里,导演在这一点上显然不够用心。

仍是黛玉初进荣国府一集,黛玉一行到了荣国府,“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观众看到的,是黛玉的轿子从正门往西移动了大概一二十米,就到了“西边角门”。

而在陈林看来,“大观园建在荣国府里面,其周长是三里半,也就是现在的度量单位2000多米,那么荣国府的南墙有多长就可想而知,会只有一二十米吗?”

李少红接受媒体访问时曾表示:“我们如此花心思,就是希望能够完整地体现原著精髓,我们对细节的处理都是忠于原著的,碰到问题都要咨询专家。”陈林显然不认可这个说法,“尤其在第一集,黛玉怎样被人引导着穿过哪些穿堂,经过哪些跨院,这是个很好的展现荣国府空间结构的机会,让观众体会贵族人家的气派,但电视剧处理得非常潦草。”

相对于场景设置等方面,大众普遍觉得,“新红楼”在台词文本上倒是基本做到了“高度尊重原著”,毕竟大段台词都是直接照搬小说。然而这一点,人们的评价同样褒贬不一。

反对者认为,台词太过文言化。文绉绉的台词显然加重了演员的负担。“我也不赞成这么文,念起来有背书的嫌疑,背台词对我们来说一度很困难。”演员唐一菲对记者说。唐一菲在剧中饰演秦可卿。

但在闫红,这个曾写有《误读红楼》一书的资深“红迷”看来,《红楼梦》小说的语言并不文,“它很生活化,你看书的时候就能想象到人物怎么伶牙俐齿地讲话。如果搬上屏幕,主要是看演员怎么处理。”

新版《红楼梦》人物庞杂,演员众多。观众既能在第一集里,听到英达变身冷子兴,用一口文雅的京片子演说荣国府,也能在第41集里,听到林黛玉用一副平板样的腔调将禅语说成绕口令:“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又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宝姐姐好,她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她好,她偏要和你好,你又怎么样?”

让牙尖嘴利的黛玉,走周星驰电影里的唐僧路线,这责任显然不该让小演员担着。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红楼梦》。闫红认为,爱刻薄人、脑子又灵的林黛玉应该语速很快,讲话脆生生,还应该长着一副薄嘴唇。陈林批评新版本的王熙凤,太过柔情,没有骄横跋扈的感觉。唐一菲觉得自己性格大咧咧、声音又洪亮,更适合“凤姐”一角而不是秦可卿……

对于角色的选择标准,李少红的回应是,以演员气质为考量。

精致唯美“梦”一场

“精致”、“唯美”是唐一菲反复提到的两个词。饰演成年宝钗的白冰,在接受采访时,也认为“旧版的宝钗偏向于古朴美,新版的更强调外形上的唯美。”

第12集里女孩儿们搬进大观园的一场戏,满足了观众对旖旎、绮丽、梦幻、与青春的所有想象,画面美得触目惊心,观众看得屏息凝气,可谓表现导演唯美风格的典型。“新版《红楼梦》最大的特点,我认为是突出‘梦’的感觉,不真实的感觉。”唐一菲说。

然而《红楼梦》却是一部彻彻底底的现实主义小说,它写的是人间故事,表现的是生命的繁荣与衰落,即便有和尚、道士、太虚幻境与女娲补天这样的虚幻元素,那也不是将《红楼梦》解读为一场“梦”的理由。

让“新红楼”饱受争议的人物造型中的“铜钱头”,灵感来自戏剧的表现手法,李少红认为这一造型不仅美,且与小说的初衷不谋而合。“因为曹雪芹喜欢昆曲,书中他有大量文字用了戏曲的表现形式。书里还有很多贵族化的生活,我们只能用戏剧来表现,在仪态和妆容方面展示这些人身份的特殊性。”

如果从尊重原著角度来讲,陈林的看法是:“黛玉死的时候也不过十五六岁,小说多数人物在多数篇章里都是些小孩,小孩子把头发挽一挽弄干净就好了,怎么会贴这个成人才有的‘铜钱头’呢?导演认为这个妆是一种美,但未必要把所有毫无关联的美都堆砌在电视剧里。”

除了精致的“铜钱头”,新版《红楼梦》里一丝不苟的华丽衣裳,奢华唯美的道具和布景,时隐时现的昆曲唱腔,以及远远隔绝了现实生活的幽暗色调,这一切组合起来,即使屏幕上明明是一大家子老幼击鼓传花饮酒作乐,或一众美少女花团锦簇地吟诗作赋,电视画面中呈现的也是巨大的现实疏离感,让人觉得不是人间。

“虚幻、精致、唯美,这些恰恰不是《红楼梦》的精神”,闫红说:“《红楼梦》的特色在于它的丰富,它给你展现的是千疮百孔的丰富的生活。它不是《牡丹亭》,一个女孩子做了一个纯粹的青。《红楼梦》完全不同,从实的方面来说,它有家庭的兴衰交替,有苍茫的感情;从虚的方面来说,宝黛的感情并不是精致唯美的感情,它是对生命理解的一种碰撞。宝玉之所以爱黛玉,是因为他们一起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体会到眼前的一切都会消失,他们相爱的根本是一种痛楚的情绪。”

基于与闫红这些“现实派”认知的不同,新版《红楼梦》在“造梦”的过程中不遗余力,极尽完美。“李少红导演是个非常细腻的完美主义者,我们所用的道具,比如丫鬟提的鸟笼子,元宵节的花灯,手帕、茶杯、荷包、家具等等,都是非常贵重的。琉璃杯打碎一个就是许多钱。”演员唐一菲如是说。

但人物情感的缺失和人物性格的不丰满,使得再珍贵的道具也丧失光彩,甚至成为观众挑剔剧情的一个理由。“87版《红楼梦》”让人记住了陈晓旭、张莉、欧阳奋强……,而“新红楼”全剧播完,观众甚至很难在脑中还原黛玉的样貌。个中原因,虽有小演员演技稚嫩之故,但每一集都用平铺的剧情,充塞着华丽器物的场景,和背书般的台词齐齐轰炸观众,本该活生生的人物反倒并不鲜活,连最有性格的黛玉也沦为路人,面目模糊。

“导演太过注重形式,忽略了内涵。”闫红对《红楼梦》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人物性情和文学化的表达上,“李少红拿手的戏剧腔适合用在《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上,有点像话剧,有点不真实。《红楼梦》是个很生活的作品,离我们很近,它充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

闫红还认为,用昆曲形式和奢华道具表现“贵族生活”并不妥当。“小说虽然在讲一个富贵人家的故事,但它的华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华丽。比如贾母给宝钗装修房子这一节,你能看得出她用的东西,很多就是一块好玩的石头,一个带字的蚊帐之类,它是雅致的,半旧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还比如小说里常提到的,贾母的一个佛手,宝玉的一个瓷盘子,都是一种旧旧的,沉淀下来的奢华感觉。而电视剧把这一切拍得美,热闹,而且冷,有点像穷人想象中的贵族的生活――应该金玉满堂的样子吧。”

在凸显无常和悲剧性上,同“87版红楼”比,旧版演绎出了人间烟火气,所以当繁华失去的时候,悲剧气氛在对比中深刻起来。“新版红楼”却很难让观众感同身受,毕竟,从一开始,它就从未把人们带入过那个情境。

“没有一位主创人员露过一面”

同“87版红楼”一样,新版《红楼梦》在开拍之初,也曾邀请红学专家和中戏老师进行文化和艺术方面的培训,演员白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先是闭关培训,开拍之前又有集训,就像是一个演技集训班。在拍摄期间,一直反复读《红楼梦》,以至于有的篇章快背下来了。最主要是培训古代各种礼仪,非常繁琐,可以说举手投足都是文章。”

“87版”的编剧周岭也是“新版红楼”的顾问之一,对于新旧两版的不同,他曾对媒体表示:24年前他给“87版”演职人员讲课,当时主创人员几乎无一人缺课。后来又给电影《红楼梦》剧组讲课,北影厂厂长、谢铁骊导演以及作曲王酩等主创人员每课必听。24年后的今天,他为新《红楼梦》剧组讲课,但没有一位主创人员露过一面。

姿态和境遇的不同,反映出新旧两版的差异。1987年花山文艺出版社的《宝黛话红楼》一书里,详细记录过“87版《红楼梦》”的各个制作环节。24年前相对单纯的社会环境、整个剧组对于小说的巨大热情、和为一部优秀电视剧而努力的理想主义劲头,或许正是“87版红楼”被观众念念不忘的主因。

而“新红楼”从开拍前声势浩大的选角活动,到主要角色的数次易人,再到李少红的临危受命,及至开播后曝光的“”剧照,诟病不断的台词、音乐、画面,备受争议的大团圆结局,都使得这部剧集显得不够火候和太过仓促。

但倘若依靠以上种种,就给“新红楼”扣上“失败”的帽子,显然也过仓促。毕竟,耗资近一亿元的这部作品,至少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该剧在青岛、宁波、上海、温州、成都等地播出后,收视率也频频告捷。

正是手握收视率这张王牌,新版《红楼梦》开播以来,虽然每天都有争议冒出,但面对一轮一轮的质疑声音,导演李少红从开始的逐条回应,到王顾左右答非所问,再到节目录制现场的情绪失控,最后终于转变为只以结果论英雄:收视率是硬道理,有人关注就是成功。

虽说收视率可成为最好的挡箭牌,但有件事不可忽视,近些年中国电视剧有条奇特的金科玉律:被骂得越凶,播得越火。

第3篇

【关键词】影视剧 翻拍 “剧二代” 嫁接与互用

2010年的影视剧市场,翻拍剧无疑占据了主角地位,国家广电总局统计数据显示当年的翻拍剧占据50%之多。而今年更是翻拍剧风生水起的一年,各色翻拍剧势头正劲。

2011年的电视剧市场集合了“翻拍古典名著、乘胜追击谍战、偶像再接再厉、琼瑶卷土重来”几大特点,翻拍的新剧有最颠覆的新《水浒》、最前卫的张纪中版《西游记》、最创新的“海岩三部曲”《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永不瞑目》、最挑战的《京城四少》、最悬疑的《风声传奇》、最偶像的《新还珠格格》和最唯美的《山楂树之恋》。更有网友发挥想象力给其起名为“剧二代”,意为现在的电视剧几乎都能找到有血缘关系的“爹妈”,制作方试图以“啃老族”的姿态冲击市场。②对于蔚然成风的翻拍剧,究竟是致敬还是模仿,是继承还是颠覆,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与分析。

一、“剧二代”的界定与类型

所谓“翻拍”,就是一部电影或电视剧走红后,继而又被拍成电视剧或电影,即影视通拍。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不同形式的艺术,满足的是不同受众的文化需求。所以,只要现实中存在不同的观看需求,就意味存在着不同艺术形态的生成动力。根据近些年的影视作品,按照影视体裁的不同,可将影视翻拍分类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类是由文本作品先拍成电影作品并获得高收视率与好评,然后加些内容添些情节便拍成了同名的电视作品,例如:《建国大业》、《风声》、《唐山大地震》、《杜拉拉升职记》等。

第二类是先由文本作品拍成电视剧作品,稍后再衍生出同名电影,这两年与其相关的作品有《潜伏》、《将爱情进行到底》、《武林外传》、《奋斗》等。

第三类是同名电视剧间的翻拍,在这一类型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四大名著被拍了又拍,比如继83版的《红楼梦》后,有了李少红的新版《红楼梦》,而《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也同样经历了几个版本的更新换代。

第四类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就是续拍。一部戏走红后,创作者们就费尽心思再接再厉的拍,直到不能再拍为止,比如《还珠格格》有了第一部后,便接着有了第二部第三部,今年更有《新还珠格格》即将上映。③

第五类可以概括为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三重翻拍。如《三重门》拍摄历程,先是拍出《三重门导演手记》的纪录片,意在展现韩寒的生活,随后又在韩寒亲自改编剧本的基础上拍摄了8集电视连续剧《三重门》,一段时间后又拍成了电影。

第六类是广告片和MTV的翻拍。比如,经典的南方黑芝麻的广告片套拍,宋祖英的《苗山明月》、《家乡有条猛洞河》、《龙船调》三部MTV同时在湘西的套拍。

二、影视翻拍剧中各艺术形式的嫁接与互用

在影视艺术近百年的长河中,翻拍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词汇,也是近几年才盛行的现象。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内容的不同需求及表达效果的差异性决定了影视艺术的不同形式,而每一种艺术形式又制约了作品本身意图的表达。根据表现手段和呈现方式的不同,对原著进行符合艺术规律的调整与扩充的改编为翻拍奠定了基础。类似《杜拉拉升职记》等影视翻拍剧的成功案例中,制作方从一定程度上巧妙地做到了文学作品与影视艺术形式之间的嫁接与互用,这引发了我们对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之间的关系、电视剧与电影之间关系、新剧与旧剧之间关系的思考。

1、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之间的关系

“杜拉拉”近年来几乎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杜拉拉升职记》也被认为是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之间嫁接互用最成功的套拍案例。在小说中就成功的塑造了这样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却没有背景的女孩,依靠个人的奋斗,从一个普通销售经理成长为一名企业高层白领的典型代表。总体来说,这部文学作品与影视剧在内容上是相近的。

2、电视剧与电影之间的关系

电影、电视剧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这集中表现在叙事时间、空间的不同,视觉与听觉的不同,情节与人物设置的不同,但他们之间也有相通之处。翻拍后的新《将爱》能成功的吸引这么多的人群,归根到底还是要凭借其电视剧版与电影版内容情节嫁接与互用的巧妙自然。首先,电影版《将爱》中原班底重聚,这就使观众对作品不陌生且兴趣高。同一个导演,同样的演出阵容,十多年后的爱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正是电影版的《将爱》试图描述的。其次,整个电影虽然讲的是十几年以后的事情,但每一段小故事中也会穿插一些当年电视剧当中的经典镜头,让人有怀旧的感觉。此外,电影分别取景北京、上海和波尔多三个城市,讲述了主人公杨峥和文慧十多年后再度重逢的三种情感可能。这样的结构创新,让观众眼前一亮。类似的热播翻拍影片还有《奋斗》,电影版除了人物关系没变之外,故事情节跟电视剧版存在差异,翻拍后融入新元素,这让观众在熟悉剧中人物关系不费力的同时,又看出了新意。同样,电影版《武林外传》的出炉,与观众对经典影视剧的“怀旧”心理产生共鸣。

3、新剧与旧剧之间的关系

在浩荡的“剧二代”队伍中,四大名著中除了高希希版的《三国》、李少红版的《红楼梦》、张纪中版的《西游记》已经播出外,吴子牛版的《水浒》也将播出。观众对四大名著旧剧翻拍成新剧的关注度很高,也有很多争议。如何找准新剧与旧剧之间的互用关系,值得我们思考。

其实,作家、艺术家的文艺创作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审美意识支配下进行艺术形象创造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种社会行为,更是一种审美行为。④任何影视作品都包涵了导演的主体情感与审美倾向。导演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会受到当时时代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同样,电视剧的翻拍,两个不同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创作也是会不同的。

旧版的电视剧反映了当时时代对四大名著的理解。不可否认,旧版的电视剧中把那个时代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西游记》里的电声音响、表演特技,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三国演义》中宏大场面令观众印象深刻;《红楼梦》中男女之间细腻的情感表达充分到位。新版《红楼梦》走的就是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利用《红楼梦中人》选秀节目选取演员到拍摄中利用较多的影视特技,不但从开拍前就吸引了大量观众关注,而且画面制作中的效果、特效技术的使用也有很大的进步。另外,与旧版相比,新版在服装、道具及情节的设置上都有较大的变动,这也与现代大众的欣赏品味变化有关。

三、翻拍剧存在的动因

影视翻拍是经济利润、艺术追求和技术发展所促成的艺术现象。它对影视艺术发展的利弊是批评界争论的焦点。分析翻拍剧存在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翻拍剧的存在是应不同时代的需要。类似旧版《西游记》这样的剧作,虽然堪称经典,但是距离现在时隔时间长,视觉效果、故事的情节设置、叙事手法、拍摄的技术与技巧都与现代人的审美水平、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翻拍出新版的、顺应现代时代社会需要的作品。随着时代的更迭与进步,人们的审美与文化诉求也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其二,观众看影视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文化层次与兴趣需要决定的。欣赏的过程也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愿望。影视剧的拍摄更是要依靠持有“主动权”的观众在这一时期的兴趣需要来决定。今年是建党90周年,红色剧自然是荧屏主流,电视剧版《建国大业》、《开天辟地》等的拍摄播出顺应了这一时期观众观看兴趣的需要。

其三,翻拍剧是影视业蓬勃发展的产物。近年来,中国的电视、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电视诸多频道设置中包含了电影频道,电影的预告与花絮会在电视台相关的栏目中播出。这样既提高了电视台的收视率,又对即将播出的电影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电影以电视为载体能更加广泛的传播。很多电视剧在播放过程中,电影起到了提纲挈领并宣传电视剧的作用,而电视剧又是电影的延伸,扩大了该题材的信息量与影响时间。影视翻拍巧妙的同时满足一个题材两方面的需要。

其四,翻拍剧充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很多“剧二代”的成功借助了已有剧作的名气,这样既可以降低前期制作与宣传的成本,节省人力财力,又可减少审查、播出的风险,实现利益上的最大化。电视剧版《手机》反响不错,除了凭借明星效应外,还依靠了之前电影版高票房的铺垫。电视剧版的《武林外传》以其诙谐幽默的剧情给观众带来愉悦欢乐,为电影版的拍摄奠定了群众基础。

此外,翻拍剧在卫视同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保证了真正意义上的独播,让上星频道各具特色,不再千人一面,提高了频道的竞争力。

结语

影视剧翻拍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既是对原作品的弘扬和发展,也是一种再创造。文艺作品的创作的确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风气等社会因素有着一定联系,它也应当反映当时的社会风尚,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地追求某种潮流,而是要把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准放在首位,而且好的艺术作品无论是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都是受大众欢迎的。

翻拍经典的利与弊就像一把双刃剑,无论是认同还是批判,只要能经由此事重新引起人们对经典名著的关注和认知,能让人们安静下来重新阅读和审视这些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瑰宝,就是经典翻拍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①陈斌,《套拍更要“套”出新意》,省略/cul/2010/

09-03/2511604.shtml

②《2011翻拍剧横扫荧屏是致敬还是模仿》,ent.省略/tv/p-

inglun/detail_2011_01/05/3979918_0.shtml

③曾平、刘秀萍、廖明婉,《影视剧翻拍现象反思》[A].《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

④朱晓红,《由名著翻拍热引发的关于文艺创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A].《文学界》,2011(1)

第4篇

自从母亲走后,我只能在梦里与她相聚。梦里的母亲似乎比现实中的要年轻,好多次的梦境模糊混乱,等我醒来已经记不清那些细节,然后伤心半天。

记忆最清楚的有两次梦境,一次是在一个地下建筑里,我遇到了姥姥、妈妈带着一个穿着漂亮裙子的小女孩,她们穿戴整齐的向我走来,我忙上前打招呼,心里想着妈妈已经去世了,这个大概就是天堂的某地方吧。妈妈说她要和姥姥去花卉市场买花,让我照顾她们带着的那个孩子。

然后妈妈和姥姥就走了,等我反应过来,想着我身边的那个小女孩大概就是我那9岁去世的姐姐,她很淘气,爬高上低的,我怕她摔着,跟着她爬上爬下的招呼着,把我累得一身汗。

醒来的时候,我很欣慰,天堂里竟然还有花卉市场,那么喜欢浪漫的妈妈应该不会寂寞了。

最近一次梦见妈妈,她带着我去了一个空间很大的图书馆,妈妈说她想找几本书看。妈妈生前最喜欢读书了,她读书不挑剔,似乎只要有文字的书,她都读得津津有味。我曾经给妈妈办过一个小城图书馆的借书证,几年后,妈妈竟然说,这个图书馆也太小了,没有几年竟然没有可以阅读的文学作品。( : )

我想妈妈是把她喜欢的作品都读了个遍,因为图书馆太小,竟然没有可以再阅读的书籍。

我和妈妈在那个有很大的空间图书里找寻着,像我第一次进过的那种仓储式的超市一样,在那个光线昏暗的图书馆里找寻喜欢书。那一刻我感觉很熟悉,妈妈生前最喜欢的地方就是书店,我们经常在书店里淘书,妈妈喜欢那种旧版本的书,尤其喜欢那种线装的,说拿在手里柔软,读起来方便。

妈妈一直想拥有一套线装版的《脂砚斋重评红楼梦》,一次我去外地出差发现了一套,是精装的,价格不菲,知道妈妈喜欢我还是咬牙买了回来。可是妈妈只看了一本就还给了我,说精装的书看着好看,读起来不方便,封面太硬,字又小,看着累,还是让我放到书架上吧。后来,我一直想找妈妈说的那种版本,可惜一直都没有遇到。

喜欢和妈妈泡茶馆或者咖啡馆,母女二人静静地坐着,有时候说话,有时候什么都不用说,一人一本书看得很投入。偶然,把书里的内容交流一下,妈妈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常常让我望尘莫及。感觉自己读书少,又没有妈妈那样深刻的理解,于是就有危机感,就更抓紧阅读。

妈妈说,喜欢阅读的人,一生内心都不会寂寞。妈妈一生都是个书迷,已经满头白发的妈妈气质独特脱俗,给人一直高贵和安静的感觉,这样的气质一定和她一生不停的阅读有关。

我和妹妹曾经私下说,我们到了妈妈这个年纪,如果能有妈妈一半的气质,就心满意足了。我虽然喜欢阅读,但我感觉没有妈妈那样心静。

妈妈周年的时候,我曾经给妈妈烧过一套红楼梦,或许妈妈读了太多遍已经读腻了,后来我又没有及时给妈妈捎去书。她老人家才来到这个天堂图书馆找寻她想阅读的书了。我想着,毕竟妈妈才刚刚到天堂,对那里不熟悉,找到这家天堂的图书馆一定很不容易,所以托梦给我,让我一起分享。

第5篇

清宫戏:四爷真的好忙啊

《四爷好忙》是一个视频短片,正如之前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一样,是一种另类的影评和别样的反讽。《四爷很忙》的标题字幕是“献给劳模四爷”。四爷者,清朝雍正也,时下正热播的《步步惊心》《后宫甄传》《宫锁心玉》《宫锁珠帘》等清宫剧中,四爷频频出镜,成了当前最忙的荧屏红人。

自春节以来,看着这台,四爷与若曦暧昧;换个台,四爷和怜儿缠绵;又换台,四爷为晴川肝肠寸断;再换台,四爷娶了甄;还换台,四爷跟吕四娘在现代又重结前缘……观众戏称,四爷真的好忙啊!

于是在《四爷好忙》这段搞笑视频中,制作者给里面的人物重新配了音,甄、晴川、怜儿等后宫佳丽纷纷埋怨四爷“朝三暮四”。若曦说:“表面上,你只爱若曦,实际上,你趁我不备,上蹿下跳,在各种电视剧里谈恋爱,你难道真认为我傻,换部剧名整个容就认不出人?”甄冷嘲道:“臣妾手贱,扫了一圈电视,看到了无数个你,和各色女子卿卿我我……”雍正这个承前启后奠定康乾盛世的一代明君,摇身一变竟成了沉湎于众多后宫美女中的“情圣”,真令人眼花缭乱啊!他岂能料到,自己死后300多年,居然还会以这样的形象火爆荧屏,有观众调侃道:“流水的妃嫔,铁打的雍正!”

《宫锁珠帘》中袁珊珊演的宫女怜儿显得心无城府、善良单纯,她甚至将便装的雍正误认为是小太监,由此发展了一段“超级友谊”。更为夸张的是,怜儿口口声声叫雍正“死太监”,还与雍正击掌发誓,要开开心心地过好日子。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桥段,让不少网友大呼“天雷滚滚”。

其实,作为影视作品,在历史原型上做适当虚构不是不可以,但好歹也得有点历史常识吧。不敢想象,一个宫女称呼皇帝为“死太监”是怎样的结局?不要命了吗?历史上的雍正是个严厉的帝王,而且以勤政著称,绝非成天谈情说爱的“情种”。所以,这些清宫戏真可谓“可笑的戏说”,引起观众的嘲讽和批评也在所难免了。

经典翻拍:孙悟空带了“美瞳”?

与清宫戏相映成趣的,是新版《西游记》正在各台相继热播。自播出后,观众的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师徒四人的造型,引起很大的争议。比如猪八戒,被指是一头站起来的野猪,实在太丑,甚至有小观众表示被吓到。著名时评人叶匡政著文调侃:“张纪中最大的创新,大概就是把猪八戒变成了一头货真价实的猪,让我一闭眼,心头就浮起那白毛大耳的恐怖形象。”

对于此类批评,导演张纪中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称这是“尊重原著”。他说:“原著里对猪八戒的描述是‘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这应该更像野猪。我本来还想做得更纯粹一点的,弄成猪腿,后腿是弯曲的,但演员把这个道具穿上后,走路太费劲,一天拍不了两个镜头,打起来也费劲,就放弃了。”

尽管如此,还是不能遏止观众对新剧角色的质疑。在新版《西游记》中,造型最让人放心不下的就是孙悟空了。新版一播出,孙大圣“不靠谱”的造型就引起观众的极度不满:毫无创新、太“娘”,浓重的“烟熏妆”像是戴了“美瞳”,而且眼神呆滞、柔弱。许多观众把这个费洋版的孙悟空与旧版作对比,比起六小龄童版美猴王机警、犀利的眼神,新版真有些相形见拙了。

另外,在新版《西游记》里,许多妖精打扮得更现代了,尤其是7个“蜘蛛精”洗澡那一集,许多观众大呼“儿童不宜”。

新版《西游记》中的“现代台词”令人有点无法接受。比如孙猴子在天庭偷吃仙丹,倒出来后大喜地说:“哈哈,苹果味的,还有草莓味的。”太白金星说服孙悟空和他一起飞向天庭时,由于孙悟空飞得太快,太白金星竟喊道:“那猴子,你慢点飞,尊重老年人啊!”最有喜感的一句话是沙和尚说的,因偷吃人参果师徒4人被镇元大仙抓住后,大仙说每人打30鞭,沙和尚发话了:“树上只有26个果子,却要打我们30鞭,你算术老师死得早啊?”观众直呼“雷人”。

对使用现代味的台词,张纪中表示,任何作品都有时代烙印,“我想过,如果还是依照前面的状态,语言上半文半白,没办法吸引从三岁到九十三岁的观众,所以一定得带点现代意识,否则失去了翻拍的意义。”

观点交锋:今天我们如何看电视

对于清宫戏和经典翻拍,引发的争论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不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功过是非、真假曲直,还是交由历史学家去评说吧,而经典翻拍对原著是忠实还是背离,也应该交由文学家去考证。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当前影视剧创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现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效果。

可以不历史,但不可以不常识 现在许多人担心,清宫戏之类的古装剧打着历史剧的旗号,铺天盖地地渗透影响观众,会不会对历史知识匮乏的年轻人和小孩子产生干扰和混淆?他们误以为:这就是历史。所以,无论是过去的《雍正王朝》《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还是今天热播的《步步惊心》《后宫甄传》《宫锁珠帘》,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必须明了:可以不历史,但不可以不常识。

有些编剧心里似乎有一种历史崇拜,总是想方设法往历史上“扯”,结果被搞历史的人一推敲,指出许多毛病,还不服气,说什么还历史人物以人性、人情等等,结果是,把从前所谓的“反面人物”,涂以“人之常情”的浓墨重彩,让他们“可爱”起来了,让他们变得“亲切”起来了……倘若历史学者们不说话,他们就会往历史那边挤占,慢慢地,他们就好像是历史了。

观众其实受不了的是剧中的人和事是“空的、假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被传唱千年,江浙人在宁波建立“梁祝公园”,人们并未纠结它的真假。这说明,凡是编剧符合常识、常情、常理的,即使不是历史,也会被人接受,尊之如正史――历史有两种,一种是事实,一种是道理。

而现在的古装电视剧,基本情形是,稍微正经一点的,就自我庄重,说自己是“历史剧”;而一点都不正经的,就巧立名目,用一个词儿遮脸――戏说。面对历史,前者是硬往里钻,后者是拼命往外挤,却都忽视了一个问题:常识。

以上问题,正是观众在看这些电视剧时要注意分辨的,哪怕是一时分不清楚,心里也得有个底儿,“权当是戏说的吧,可别当真了”。

翻拍,不能突破底线 近年来,关于重拍四大名著的各种争议不断,虽说吸引了很多眼球,但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一方面因为国人对四大名著都很熟悉,另一方面也和旧版电视剧已经家喻户晓有关,要想超越实属难事。这些老剧都曾有过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直至今天,这几部电视剧仍被视作中国电视剧的经典之作。这种压力,对重拍者来说是最难攻克的堡垒。

如何将对经典的记忆与当下的审美潮流做到尽可能完美的对接,其实是所有创作者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著名时评人叶匡政认为,既能尊重大多数人对原著的理解,又能重新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新的情感与热爱,真正体现原著的韵味与内涵,应该是所有重拍者的目标。如果为了短时间的哗众取宠,刻意背叛人们的常规印象,比如扭曲人物个性或修改故事情节,背离了原著的文学或历史价值,这种创作观肯定会招来质疑。

因为有诸多难以克服的难题,可以想见这些电视剧真正面世的效果。一窝蜂地重拍名著,真正暴露的还是电视剧原创能力的孱弱。多年来,电视剧的故事雷同、手法老套,早已备受观众诟病,所以大家只能靠炒冷饭来吸引观众的目光。无论好歹,四大名著总有一些忠实的粉丝,拍得再差,也可保证基本收视率和新闻热点。但也得有一个底线,如果突破的底线太多,让人们感到了“四不像”,翻拍就不仅不会成为卖点和亮点,还会成为人们眼中的污点。

其实,可以多一些宽容 不过,尽管观众的眼睛雪亮,提出批评也无可厚非,但作为文艺作品,我们不能把其贬得一无是处,也有许多人表示,不妨给经典翻拍多一些宽容。

其实纵观争议,认为翻拍的经典拍得不好的观众主要是拿它与旧版进行比较。毫无疑问,旧版的电视剧在观众眼中,的确是不可磨灭的经典。这些剧之所以受欢迎,除了在剧本打磨、演员选择上下足功夫外,那时电视台没有太多的电视剧可供观众挑选也是重要原因。当大家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生动活跃的孙悟空,看到眼花缭乱的特技效果以及引人入胜的降妖伏魔的故事时,完全被征服了。

这个情结一“结”就是20多年。尽管之后的经典“一翻再翻”,但是在观众心里,最好的仿佛永远是最初的那个。所以,不管是李少红重拍《红楼梦》,还是张纪中重拍《西游记》,一定也预料到了这样的压力。但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经典的理解都各不相同,我们可以挑剔某些拍摄过程中的缺陷,但对于导演和制作方,我们还是要给予足够的尊重,毕竟这也是宣扬经典,而不是恶搞。明白这些,我们在看电视剧时,或许就会心平气和许多。

第6篇

目前,已拍摄完成的《新天龙八部》,正等待着首播平台湖南卫视排出最合适的档期,《新京华烟云》《新鹿鼎记》《新红高粱》也拉开了翻拍帷幕。更有意思的市场现象出现在一个经典神话题材上——今年将有三部 《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题材的电视剧开拍,分别是央视的40集《封神》、上海新文化传媒的50集《新封神榜》以及华策影视的60集《封神英雄榜》。

新一波翻拍经典浪潮正在袭来,且距离上一轮次2000年同题材翻拍潮,时间并不太远。

两次翻拍浪潮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陆绍阳认为,当学者们把文化研究成果与电视载体进一步结合,且电视制作技术不断发展进行新的探索,影视行业对经典名著的重拍就走到了成熟期。于是,四大名著新版和张纪中翻拍的金庸系列相继出炉,这些剧作皆被视为上一轮经典翻拍浪潮的代表。

与旧版相比,2010年高希希版《三国演义》更为“电视化”,避免了旧版的“活动的连环画”风格;2011年鞠觉亮版《水浒传》更“时尚”,加入了创作者的新阐释;2011年张纪中版《西游记》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视听体验,避免了旧版的“舞台感”;2010年李少红版《红楼梦》在影像风格上力图探索新的表达。这一时期的翻拍者们,依然是那个年代的“过来人”,带着共同的情感体验和时代印迹。他们在翻拍经典上的表述,更为强调 “弥补遗憾”,即用更优良的制作实现过去因条件缺失而留下的空白。

对于翻拍经典,导演高希希这样强调:“态度一定要端正,不能胡乱改编,拍摄角度可以新,但对观众熟知的历史应该遵照原著,只在细节上进行虚构和艺术加工。”业内人士认为,相比早期版本,这一时期对经典的重拍并无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多是在人物刻画、造型以及技术手段上有所突破。

随着国内电视剧市场的爆发式增长,翻拍热潮再度袭来。由于一些经典作品在短期内已有过多次呈现,2013版《天龙八部》导演赖水清表示,创作团队在接到项目时的本能反应是“怎么才能拍得不一样”。

强调大投资、主打明星阵容、玩弄技术革新,这些手段在上一波经典翻拍潮中已被运用得淋漓尽致。要怎么创新才够“噱头”?主创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掘出新时期观众喜好,经过一些剧作的试验,新的经典翻拍剧在操作上渐有规律可循。

迎合年轻观众需求

善于讨好80、90后观众,是近期翻拍剧与以往阶段翻拍作品的不同之处。注重视觉,强调吐槽效应,擅用互联网传播渠道,是新翻拍剧易于与目标受众产生共鸣之处。 最基础的做法是造型出新意。赖水清表示,为了突出与其他版本的区别,新《天龙八部》走的是清新风,大批年轻演员担纲主角。外形“正太”的钟汉良令大侠乔峰不再粗犷豪迈,翩翩公子段誉干脆直接迈出国门,由韩国组合Super Junior成员金基范饰演。突出角色的青春气息,刻画“花样美男”,是新翻拍剧特别强调的部分。赖水清表示,为了与过去观众心目中的固定形象拉开距离,制片方还邀请到奚仲文挎刀人物造型。奚仲文是张艺谋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服装设计师,这次制片方要求他取得“令人震撼的突破”。

而此前,新《天龙八部》在网络上流出的被网友疯狂吐槽的“奇葩”剧照,据传也是制片方刻意为之——以“槽点”换取关注几乎成为翻拍剧的必杀技。市场证明,此类剧开播之后,即使恶评如潮,但其普遍收视率反有越骂越好之势。“注意力经济”成为影视行业把玩“经典”的商业法则。

其次,增加感情戏也是新翻拍剧惯用的操作方式之一。虽是“戏不够情来凑”,但制作方也喊出了“展现人性的需要”“以情动人”的口号。

于正表示,“《笑傲江湖》是经典,开头和结局大家都已经知道,怎么才能让观众依然爱看,这很关键。”因此,他在新版剧中设计了比原著更为纠结的感情戏,令孤冲对小师妹的感情从有到无有了过渡,并着力刻画任盈盈对令狐冲的一往情深。除此,擅长话题制造的于正还进行了颠覆性改编,干脆让东方不败直接成了女儿身,并与令狐冲产生感情

三部“封神”新剧在创新上也各显神通,据悉央视版会加入爱情元素,二郎神和妲己有感情戏;上海版则号称采用“3D技术”,力图呈现魔幻大片风格;华策版加入了动漫元素,演员走偶像路线,过去老态龙钟的姜子牙摇身变为帅气男子,也拥有一段感情戏。、

“假如完全按原著拍,观众除了画面还能期待什么呢?”于正说。

对此,中国社科院传媒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并不认同,“很多人以为颠覆就是创新,其实不是。”在时统宇看来,翻拍经典有三个基本原则:忠实原著、注重审美、适度创新,“只有具备历史的纵深感和文化底蕴,作品才可称为经典。”

不过,年轻观众们用手中的遥控器和网络飞涨的搜索量,表达出对新翻拍剧的高度期待与“接纳”。对此某卫视购片部门负责人表示,如今要让观众静下心来看电视很难,因此新的经典翻拍作品倾向于制作得浅显、“时尚”一些,这也符合大众对快餐文化的需求。“按照现在的收视取向,翻拍剧对经典的彻底颠覆,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新趋势。”

市场环境

已稳坐“翻拍霸主”地位的张纪中,曾多次说起筹拍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时,一连5次被不同投资者拒绝的经历,因为当年作者石钟山和导演康洪雷尚无名气。作品虽好,但若团队里拿不出叫得响亮的名号,受到认可的过程会很艰难。相比之下,张的翻拍剧虽争议不断,却很少为找投资操心。

“经典翻拍,无论从品牌炒作,还是后续的市场运作都有原创剧无法比拟的优势。”某剧宣传负责人表示,在经典旗帜下,因剧集故事已获得市场认可,所以投资方大可不必依靠明星艺人打市场,大幅节约了高昂的演员成本。如《新鹿鼎记》的主演韩栋,《新京华烟云》的李晟、李曼、阚清子、高梓淇等,都是新生代演员挑大梁。

同时,制片方也看重经典作品为企业品牌带来的价值提升。慈文传媒当家人、新版《西游记》出品人马中骏翻拍过《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笑傲江湖》等多部金庸经典剧。他曾表示,希望经典改编电视剧能助其开拓海外市场,而若新版也能如老版一样反复播出,“这种价值是无法计算的。”曾经,张纪中带着他加盟华谊之后出手的《倚天屠龙记》,成为了华谊上市的王牌之一。现在,上市公司华策更是明确提出将翻拍经典武侠剧作为内容生产的重要部分。有时,经典翻拍无关故事,而在于资本。

第7篇

[关键词] 改编;忠实性;差异;重构

如果将改编视为处理原始素材的一种方式的话,它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创作活动之中。因此,我们有必要给改编设定一个界限。本文所说的电影改编指的是根据具有完整艺术形式的已有文本来创制影片。由于同为叙事性艺术的关系,小说和戏剧无疑是电影“天然的、丰富的武库”。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文化艺术样式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改编者的视野已不仅仅局限在文学和戏剧方面。时至今日,他们将挑选素材的范围逐渐扩大到拥有不少受众的漫画、电玩游戏等新的领域。除此之外,电影旧作重拍也同样蔚然成风。

人们在评论改编电影时总是下意识地去探究一个问题,即改编电影像不像它依照的原文本。影片与原作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电影改编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无论是杰瓦格纳在《小说与电影》一书中论及的移植式、注释式、近似式的方法,还是达德利安德鲁提出的借用、交叉和转化的模式,他们对改编方式做出的概括与分类都以改编作品与原作相似的程度为依据。我国理论界最早对电影改编问题进行系统阐述的当属,他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改编,尤其是文学名著的改编要忠实于原著的观念。这一观念对于此后中国电影的改编实践以及如何评价一部改编作品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中国影坛出现了许多由现代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其中,第五代导演的改编较之原著大多有着显见的差异。理论界曾专门针对此现象召开过学术研讨会,中心论题便是改编是否应忠实于原著。围绕着忠实性问题,研究者们进而将改编理论的探讨延伸到电影的特性、电影与文学的关系,电影和戏剧的关系等问题上。概括说来,理论界对于改编的性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改编作为原著的“翻译”和“图解”必须忠实于原著,另一种则认为改编是再创造、不必对原著亦步亦趋。

一般认为,改编的忠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复现原著的精神意旨,另一方面则要维护原著艺术形式上的完整性。简而言之,改编要达到“神形兼似”的效果。鉴于此,忠实性甚至要求不得任意改动原著中事件的逻辑、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结构乃至于一些细枝末节。

绝大多数改编作品依照的原本文是不同于电影的其他艺术样式。表现形式可以说是导致改编电影与原著产生差异性的根本症结之所在。各种艺术门类都有其独特的、表意的语言符号系统。因而,改编电影相较原著最显而易见的差异莫过于媒介的差异了。就文学与电影来说,前者以语言文字为其媒介,后者则以画面与声音组合而成的镜头为媒介。以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来替换已有的文本样式,改动似乎不可避免。因此,在90年代关于改编问题的理论探讨中有不少研究者对忠实论提出了质疑。这些研究者接受了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把原著当成未经加工的素材的主张,指出改编是一种再创造。他们倾向于改变原著现有的稳定结构,“将事物原有的内容与形式打破并重新组合”的创作方法。[1]在如何评价改编电影的问题上,他们认为应该先看影片是否有电影味,再看影片是否传达了原著的意蕴。也就是说,电影有着不同于文学的特性,改编的首要要义在于遵循电影创作自身的规律,尽可能把电影手段都调动起来。至于是打乱还是因循原著的结构,则与改编的成败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我们从电视剧新版《红楼梦》问世后所引起的争议即可印证一二。导演李少红在回应批评时曾经一再强调新版《红楼梦》的改编忠实于原著小说,比较突出的如剧中人物的台词几乎原文照搬。但是,观众对此非但没有好感、反视其为拘泥于原著而加以诟病。观众对新版《红楼梦》的批评集中在镜头的组织及其表现力、演员的表演等方面。比如说大量的旁白不仅破坏了声画之间关系的平衡,而且使事件的铺陈方面失去轻重。再如快镜头、神怪类型元素到了滥用的程度,等等。由此可见,新版《红楼梦》不被接受和认可的原因主要是该剧未能合理地运用影视艺术所特有的视听语言。电视剧的艺术审美价值不及原著这一判断并非建立在电视剧与原著的相似度低这样的基础上。有意思的是,观众的所有不满最终却仍被笼统地概括为不尊重原著。

有些研究者认为语言转换所形成的夹角和不对接才使得改编电影不尽如人意。这样一来,人们很容易把改编电影的好坏附会成物质媒介的好坏。一部改编电影受到喜爱和认可,人们一定会夸赞电影特殊的表现手段——光影、色彩、画面构图等的调度得当。此外,人们还会强调影片镜头具有直观性这一优势使他们获得了语言文字无法给予的视听享受。反过来,如果改编作品不尽如人意,电影的直观性、具体性又变作影像的短处而受到指责。比如说影像的直接性使得电影不易像文学作品那样突破文字字面的限制去传达话外之音、言外之意,人们因而认定文学作品里许多心理描写以及语言风格上的精妙之处在被改编成电影后必定大打折扣。观众也可能会抱怨电影画面中的具体场景替代了阅读过程中天马行空般的想象,以至于他们不得不承受眼前所见与内心想象不相吻合所带来的缺憾。

电影画面同样能够激发出人们千差万别的想象。当观看法国新浪潮导演特吕弗的作品时,我们发现观众只需要通过演员简单的、少变化的,甚至是呆滞的外部动作,就能咀嚼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绪起伏。这与读一段心理描写的文字后得来的感受在本质上没什么不同。电影的发展史也告诉我们,电影从不满足于再现外部世界的真实,它还深入探寻人物隐秘的内心领地以及精神世界。电影画面同文字表述一样能够保持意义的暧昧性与模糊性。沉迷于展现现实生活表象的现代电影就深谙此道。王朔曾指出:“传达思想和情感不只是写字的方式、文字的形式,还有别的形式也很有效,比如视听的形式。好的电影并不比好的小说差,而坏的小说可能比坏的电影更没法看。在这里,好与不好是重要的,形式是什么并不要紧。”[2]可见,作品的好坏不是由媒介本身来决定的。我们不能因为影片《乱》提供了戏剧舞台上看不到的大场面就得出它比《李尔王》好的结论。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表现形式是不能分类的。他说:“诗与散文的分别也不能成立,除非把它看成艺术与科学的分别。古人早已看出这分别不能在节奏、声调、有韵无韵之类外表的成分,它是内心方面的分别。诗是情感的语言,散文是理智的语言;但是,理智就其有具体性和实在性而言,仍是情感,所以一切散文都有它的诗的方面。”[3]物质媒介虽各不相同,但它们在表现力方面并没有高下之分。正如不能说诗高于散文一样,我们也不能断言文学高于电影或者电影高于文学。实际上,在对比原著与改编电影之前,人们已经将两者分别与其他文学作品或者电影作品作了比较。而他们的潜意识中往往隐匿着原作比一般的小说好而改编电影比优秀影片坏的评判。改编电影中也有不少属于电影旧作的翻新。在跨越了媒介语言转换的障碍之后,改编作品要想凸显自身存在的价值,恰恰在于其能否创造出不同以往的、崭新的形式。

正视电影与文学在表现形式方面的差异性,对于破除将原著逐字逐句转换成影像的机械观念、对于摆脱原著叙述框架的拘囿而言有着积极的意义。改编是一种再创造的观念正是基于此而提出的。但是,它的支持者并没有彻底否定忠实性原则。在不违背原著的精神意旨这点上,再创造论者与忠实论者达成了一致。有研究者就指出:“忠实,主要应该忠实原作的思想精神和风格基调,而不在于拘泥于它的表面形式;创造,主要应该创造出再现原作思想、风格的电影形式,而不应是偏离原作主旨精髓的胡编乱造。”[4]

电影也好、文学也好,都是人们认识世界、体验世界、阐释世界的方式。每个个体在成长经历、人生经验、生活习性、审美情趣、文化素养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等方面都可能存在某种差异。再者,世界本身瞬息万变,人的观念意识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个体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感知就不可能完全相同。较之原著,改编电影的创作主体已然发生了变化。改编作为一种创作活动,其内驱力更多的来自于改编者言说自己的欲望。虽然改编是对既有文本的理解和阐释,但它绝不仅仅只满足于还原原著者的精神世界,而是要表达改编者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显现改编者本人的独特个性。 “没有一个导演、没有一部影片能够对现实自身或现实的内在情境直接做出反映。每一种再现性影片都是在改编一种先在的概念。”[5]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影创作是一次重构意识形态的过程。电影改编也不例外。关于改编电影与原著的关系问题,在强调忠实性原则的同时,却又提出了一种与之相矛盾的观点——“改编者用自己的观点加以补充和提高”[6]93。说:“它(改编)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忠实于原著,但也要力求比原著有所提高,有所革新,有所丰富,力求改编之后拍成的电影比原著更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喜爱,对广大群众有更大的教育意义。”[7]这种观念正是源自电影是一种意识形态工具的认知,同时,它也是根深蒂固的精英主义意识的体现。曾谈到他在创作《林家铺子》和《祝福》的剧本时,分别增加了林老板向底层平民讨债和祥林嫂砍土地庙门槛等原著中未曾描写的内容。从的创作实践我们可知,电影改编并不是被动的“转述”。改编者在阐释原著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时候,常常会受到当下社会意识形态、审美趣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改编电影呈现的往往是不同于原著的精神意蕴。有些作品总是不断地被重写。在每一次重写的过程中,同样的故事都会被注入新的时代的、民族的内容。比方说美国歌舞片《西区故事》就将《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成了一部描写纽约西区拉丁裔移民的生活以及反思美国社会族群矛盾的全新作品。这正如姚斯所说:“文学作品并不是对于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客体,并不是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是一部乐谱,时刻等待着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反响。”[8]给改编以足够的空间,无疑有益于丰富原著的意蕴,也有益于重新认识和评估原著的价值。

2010年有一部改编电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这便是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影片最为人诟病的是在搜孤救孤这一重场戏上所做的改动。当屠岸贾命人挨家挨户搜捕全城的婴孩时,程妻将赵氏孤儿交了出去。这一举动反而使留下的亲子与孤儿调换了身份。程婴救孤不再是为实践道德理想而做出的主动选择,而是造化弄人般的阴差阳错。影片消解了程婴作为儒家道德伦理观念的符号的意义,程婴这个人物形象已不再是儒家传统中的忠义观念的化身。不同于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中义理的伸张,陈凯歌版的改编电影代之以个体命运的关切,表达的是个体在不甘与挣扎后终受命运驱使的悲剧性体验。

一直以来,深受求同思维模式的影响,我们对改编的理解是单向度的。因此,我们将忠实于原著当作一项不可逾越的原则。在它的实践要求之下,改编扮演的是原著“传声筒”这样的角色。其实,改编还可以是驳论、是辩难。观者当然可以质疑影片《赵氏孤儿》对原著中崇高感和理想主义精神的解构。但若因无法认同电影的意识形态倾向性,就从方法论的角度否定陈凯歌的改编活动,却是不恰当的。两者不应该混为一谈。

“电影是非常糟糕的东西,电影给我们造成了最浅薄的印象,很多名著被拍成了电影使我们对这些名著的印象被电影留下来的印象所替代,而电影告诉我们的通常是一个最通俗、最平庸的故事。”[9]这是改编电影经常面临的指控。改编电影所依照的蓝本中,有很多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原著者的思想洞察力和艺术创造力都备受后来人仰慕,一般的创作者无法与他们比肩。虽然人们希望看到经典名著改编而成的电影,但是,往往在将两者对比之前,他们潜意识里已经认定改编不如原著。认为对文学名著和非名著的改编可以采用双重标准:“假如要改编的原著是经典著作,如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这些巨匠大师们的著作,那么我想,改编者无论如何总得力求忠实于原著,即使是细节的增删、改作,也不该越出以致损伤原作的主题思想和他们的独特风格;但假如要改编的原作是神话、民间传说和所谓‘稗官野史’,那么我想,改编者在这方面就可以有更大的增删和改作的自由。”[6]97批评界对新时期改编电影的态度,与的主张恰好能够呼应起来。当被改编的对象是《红楼梦》《阿Q正传》《子夜》《骆驼祥子》《伤逝》等作品时,评论者尤为强调改编要再现这些作品的精神内涵,并尽量达到原著的思想深度。当被改编对象是文坛新作或者关注度较低的作品时,评论者更多谈论的是电影本身的艺术表现力或思想性,反而鲜少将其与原作对比。改编者也较少被指责思想开掘不如原著深。第五代导演的改编作品大多属于后一种情况。现有文学史的书写方式,配合以媒介传播、各种评选活动,形成了一套价值评判的体系。这个体系的运作使某种价值观念获取支配地位以及社会的普遍认同。名著便是在这个体系里经过反复报导、反复解读,最终得以确立其经典地位。因此,对经典名著的改编除了要面对艺术转换的困境外,还涉及经典潜在的复杂的权力关系。从这点上讲,忠实性原则无疑是维护经典权威地位的一种机制,也是改编者寻求社会认同的一种方式。

如果将改编电影与原著进行比较并作好坏优劣的价值判断,忠实性原则显然并不适用。事实上,我们很难找到可依循的、统一的评判标准。首先,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血肉相连的关系;但实际情况是,我们仍然把形式和内容剥离开来,而且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人们总是把恢弘的场面、令人目眩的特技等技术翻新完全等同于形式上的超越。不可否认,电影史上每一次技术变革对于引发电影观念的新思考以及推动电影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一部具体影片的创作实践来看,新技术的运用并非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的必备条件。2005年重拍的《金刚》在技术手段上领先1933年的版本,但这并不表示它具有比旧版更高的艺术价值。人们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读解和评价更是受制于诸多因素,过度阐释、误读在所难免。所以,改编作品的好坏不是看它是否忠实于原著,而在于它是否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相互适合。其次,人们对电影的本性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接受者对改编电影也抱有不同的期待。电影是艺术还是娱乐、是商业产品还是思想文化,仍然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些观众想得到无与伦比的视听享受,有些观众想与创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有些观众则是为满足怀旧的、或者好奇的心理需求。所以,改编作品与原作的比较不可能只在一个层面展开,比较得出的结论也就各不相同。再次,改编电影总能提供新的元素,给人以新的感受。这才是改编的意义所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一再被重拍,且每一次都争议不断,却从来不会乏人问津。哪怕只是换一套演员阵容,也能引起观众的期待。改编者常常担心原著的接受者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的影响。事实上,一般接受者未必像学者们那样重视改编的忠实性问题。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对原著的记忆是碎片式、印象式的。在他们的记忆中,一部鸿篇巨制也许被压缩成了某一个形象、某一个事件、某一个场景,或是某一句人物语言。大多数接受者对于原著的体认是感性的,远达不到学者们所要求的理性高度。拿改编自金庸小说《笑傲江湖》的《东方不败》来说,影片对于东方不败在性别倒错后的心理刻画与原著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观众们很少关注差异的存在及分析其成因,他们只会惊叹并折服于银幕上东方不败强劲的身手、狠绝的个性。对于一般接受者而言,看电影当下的感受是最重要的。至于这种感受是否与阅读原著时一致,则不必追究。

以现成的文艺作品为蓝本进行再创造的改编,同样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创造。改编电影与其他影片在本质上没有区别。要达到创作上的自由,必须彻底摈弃改编电影与原著相似的观念。一味强调忠实性原则,反而是对创作的一种束缚。

[参考文献]

[1] 章明.猜测电影创作的本质——对电影改编原则的不同看法[J].电影艺术,1988(12).

[2] 白烨,王朔.选择的自由与文化态势[J].上海文学,1994(04).

[3] [意]克罗齐.美学原理[A].张德兴.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一卷[C].朱光潜,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8.

[4] 张卫.以电影的方式忠实原作[A].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再创作——电影改编问题讨论题[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38.

[5] [美]达德利安德鲁.改编[J].陈梅,译.当代电影,1988(02).

[6]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7] .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387.

第8篇

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情境教学效果有效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实用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限度的收获,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希望获得并必须应该遵守的准则。而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有效途径。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会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综合能力能够得到提高,是赋予历史教师的任务之一。怎样让历史课堂活起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方法,不过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应该是比较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要善于挖掘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以引起学生关注与重视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挖掘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就是其中有效的途径之一,虽然历史不能重演,但历史现象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许多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把历史上的一些事件与现实热点联系起来,创设活灵活现的历史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如在讲述中国古代的税费改革时,我们就可以把古代的税费改革与当今的税费改革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讨论、查资料、运用对比等方法找出古今中外不同税费改革的异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提高。在讲宗法制时,可把其与当前国人特别看重的清明扫墓祭祖,家谱、祠堂,国家立法禁止近亲结婚、人们重视血亲关系、与大家比较熟悉的小说《红楼梦》中四大家族及相关关系等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学起来自然就会快一些。如果学生学习兴趣高,那么教师教起来就会轻松自如。教师通过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当今世界发生的某些重大问题,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价值感的认同。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也是创设历史课堂情景的方式。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利有弊,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得当的话,对学生学习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及学习历史兴趣的调动作用就会特别显著。人教版新版高中历史教材(三本必修六本选修)与旧版教材相比,增加了许多图片、地图、历史史料、历史故事、问题的设置也更加巧妙,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些现成的资料,那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逼真、直观,情感丰富的效果,更能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学生能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更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这些都是在平时授课时不具备的优点,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点,发挥多媒体教学在创造教学情境中的作用,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见,只要在多媒体教学中能够运用得当,历史课教学创造有效教学情境就会是水到渠成的事。

三、通过设置难易不等的历史问题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通过设置问题,也是创造有效教学情境的方式之一,不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设置的问题质量要高,要有针对性、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梯度。例如,我在讲时,首先让学生预习后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1)中英两国相距如此遥远(当时苏伊士运河还没有开通),英国为何会在1840年发动侵华的?假如没有林则徐的,能够避免吗?

(2)有人认为,道光皇帝把林则徐撤职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假如不撤职,中国获胜的可能性就很大,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对于,学生已经很熟,且设置的这两个题难易适中,而且学生是通过自己的讨论、查资料、通过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得出的结论。事实证明,采用这种方式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果作用特别显著。

四、开设活动创设参与情境

南宋著名词人陆游早就认识到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毕竟有限,要对事物有一个透彻的认识还必须亲自实践。因此他发出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感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参与,多实践,有时,学生自己做过的,反而效果会更好。举个简单的例子,爆发的原因及日本法西斯战败的原因,假如只是教师单纯地讲,学生听起来就会比较枯燥。而且记得也不会太牢,假如能够组织一节讨论课,让每位学生能能够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得出结论(虽然可能不太成熟),自己的劳动成果自然就会记得更牢,而且兴趣要高许多。开展历史课课内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例如,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自身的修养。可见,开设多种形式的课内课外活动也是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方式。

五、及时反馈,创设成功情境

第9篇

一、当新主妇恋上互联网

从前,作为执掌一家生息帅印的主妇的典型生活场景是这样的:下班后骑着自行车,一路穿行过菜摊,卖水果、衣服、卤菜、五金、图书文具、冷饮小食、小馄饨、茶叶、裁缝、药店、茶行的铺子,自行车上挂满了生活的必须品,停在了家门前。

后来,像当时外国电影里中产阶级家庭一周一次开车去城郊的超级市场购置日用品的生活并没有预测中的那样成为中国人生活的升级版,今时今日,打开互联网,会有什么你想买而买不到的呢?

二、本刊2010精选之 最“家生活”网购站点

1、淘宝网:迁居网络空间的日用商品城

HAYA,女,29岁,IT公司职员

HAYA爱美食、爱旅行,结婚前,省下的钱基本上都用来自助旅行品尝四海美食。结婚后生活稳定下来,HAYA开始想念从前在旅行途中吃过的美食,平时爱逛第一食品,从不放过每年冬天在展览中心举办的全国美食展销会,却依然有种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感觉。过年时HAYA有个四川同事带来些川味香肠,其不凡的道地美味让HAYA想起了自己在川西游荡的时光,她问同事能不能帮她代购一些,同事便给她推荐了自己表姐在淘宝上开的一家土产店,馋虫引领着很少在网上购物的HAYA上了淘宝网。

接下来的日子,HAYA的老公发现自家的餐桌好似在变戏法,今天冒出一盘正宗的湖北鸭脖,明天有地道的贵州酸汤鱼,吃得满头大汗之际,随口问HAYA明天吃什么,HAYA说,如果快递不延误可能就用淘宝上订来的宣威火腿炖鸡。HAYA老公立即柔情万丈地回想起了和HAYA那次去丽江的旅行,两人在金沙江碧绿江水边的一个悬崖上,埋头猛吃一户农家的美味自制云腿炖家养土鸡。

点评:

还在把淘宝当成淘山寨货的地方?你是真的OUT啦。淘宝已然为自己正了名,各产地日用品商铺已成气候,淘宝是一座不再遥远的、只要打开电脑就会呈现在你眼前的网上日用商品城。像HAYA这样,在淘宝上定期选购各地土产的购物者不在少数,特别对于需要计算家用,打点一家人五脏庙的主妇们来说,找到物美价廉的各种土产,丰富餐桌的风味,可以说是何乐而不为的事。除了土特产外,淘定因为其宏大的容量,商家已经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想买一只如今市面上难得一见的老鼠笼子,相信也能得到一个满意的搜索结果。

TIPS:

1、 对于你家庭需要购置的物品,一定要事先做好产地功课,比如想买宣纸最好在宣城的商铺里比货,如果想要最好的国产熏衣草那是选其产地新疆的商家莫属。

2、 购买食品更加要注意货比三家,注意保质期和品质,万一收到有疑问的产品,除了及时与卖家求证外,宁愿不吃也不要拿身体开玩笑。

2、京东:笼罩在传统数码卖场上的“天幕”

KIM,女,26岁,化学博士在读

KIM一开始是因为给家用电脑升级上京东的。她先生是明清戏剧博士,和所有因为崇拜对方拥有的脱离现实的想象力和审美趣味而嫁了文科男的理科女一样,电子盲老公身负了布置家里的书橱和书桌的家务,以及在她的指导下,偶而换个保险丝,其余一切数码、电器用品的选购和调试,都理所当然落到了KIM肩上,应时而生的网络数码商城在这个意味上挽救了KIM。

几年在京东购物,KIM虽然也遇到过物流迟滞、不明损伤等小小不愉快,但总体来说,她的生活更便捷了。慢慢地,KIM开始尝试电脑配件之外的产品:酸奶机、电烤箱、电子瓶,老公一开始对她的网购持保留态度,但等她准备在京东为新房购置液晶电视时,他有点坐不住了,当然,身为书呆子还冷言冷语说出了问题:他可不负责到郊区的配送中心换货,因为可能换来的东西还是不能用,谁让他不懂呢!

虽然在老公面前嘴硬,但货送到家拆开之前,KIM脑中还是反复翻腾着如果出现问题扯起皮来,她要耗进去多少时间,论文就要开题,报告还没写完……拆箱,品相无碍,调试,影像完美,等她在收拾纸箱时,老公已经美滋滋地坐在沙发上看电影了。

点评:

京东和新蛋这类大数码类网络商城的特色,是其在线销售产品非常丰富,分类也非常细致,销后的口碑目前尚可,虽然前有“拦路虎”(于今年年初上线,声称有包括惠普、三洋、美的、格兰仕和诺基亚在内的近50家正品品牌厂商加入的淘宝电器城),后有“追兵”(以苏宁易购为首的,传统电器卖场网购业务发展出的网上商城,拥有售后服务方面的天然优势),但京东和新蛋仍然在数码类产品及配件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TIPS:

1、 在各主要城市设有提货中心,支持各地买家上门提货,这对很多电子产品买家来说很重要。

2、 目前其发货量似乎超过了其物流系统的承受能力,经常接了单子没办法发货,不可避免地延长了等待时间。

3、 京东最有趣的一个设定是把呼叫中心建在了淮阴。这与其老板是淮阴人有很大关系,从全球化的角度这无可厚非,但也造成了服务上的一些滞后。

3、赶集网:“赶集”勿需起大早

丁丁,女,27岁,建筑公司总经理助理

丁丁最初上赶集网是为了公司八月份的一次会展招兼职人员,她在一些大学BBS上发了招聘信息,但效果不理想,有人告诉她去赶集网,很多大学生暑期不太上学校BBS,但会在赶集网上求职信息,像她手头这种暑期会展工作还是蛮受大学生欢迎的。

丁丁抱着试试的心态上了网,很快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顺利完成了工作。在浏览赶集网的时候,丁丁发现了它还有二手物品交易。丁丁那时已经打算搬去和男友同住,自己租屋时买来的许多家用物品没办法处理,丢掉又实在可惜,便把一只沙发床,一个单人衣厨,和冰箱洗衣机都挂了上去,因为价格便宜,很快就有一个刚到上海工作的女子与丁丁MAIL联系,希望全部接手,谈好价格付好钱,女孩找搬家公司直接把东西拖走,丁丁拎着两个行李箱的细软,轻松入住男友家。

从此,丁丁把赶集网设为了首页,经常光顾的区域包括物品交换和本地生活服务,她后来的拉丁舞教练和家政服务都是顺手在赶集网上查来的。

点评:

目前,赶集网这样的生活信息类网站的热门程度,某种意义上逐渐在取代门户网站,毕竟,门户里充斥的天下事、国事都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普通人的生活,最终还是会落实到平时找一个好的钟点工,周末选个美味又实惠的餐厅晚餐,孩子假期该参加怎样的能力培训班上。在习惯了“有问题,就上网”的生活方式后,很难想象没有网络的生活,那是多不方便,多不实惠的时光啊!

TIPS:

1、 赶集网推出的“大众招聘”分类非常有特点,没有一般人才招聘网站那样复杂的操作流程,进入门槛也更低。为供求双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 网络有风险,赶集要谨重!即使是在赶集网。任何信息,都是需要自己擦亮眼眸去辨别和思考。

3、 不要忘了你的手机也能上网哦,它的随时随地性会让你的赶集更为方便快捷。

4.孔夫子旧书网:最是那纸墨香

DAN,男,31岁,建筑师

DAN是这个网络化时代难得的爱书人,他对书也是挑剔的,手感不好、装帧次等、设计没品味的书都不入他眼,所以他的书架上,除了大量外版书,少量的新版设计图书外,剩下的都是他一路精心淘来的各类旧版书籍。按DAN的话,这些中古书即使旧一点,残相一点,却饱含书卷气,像书。

最早,DAN经常上网收集旧书店的信息,后来,他查到孔夫子旧书网,很多熟悉的旧书店也慢慢加入了这个网络平台,DAN觉得自己淘书更省力了。一套戚蓼生本的《红楼梦》就这么从孔夫子出来步入了DAN的书架,这是DAN在网上购书最美好的收获。不愉快的事当然也发生了很多,有时候,遇到不厚道的卖家,发来的东西货不对版,顶真的DAN又非要理论,往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但是DAN说他不会离开孔夫子的,除非有更好的旧书网上平台出现。

点评:虽然阅读正在以不可挽回的速度冲向电子化时代,但书本永远会是某些人的最爱,旧书店则是爱书人心中的伊甸园,孔夫子这样的旧书店网络联盟则给了爱书人一个寻求精神皈依的链接。虽然,因为从一开始平台的特殊性造成了买家的网上购物体验不是最佳的,但在能找到心仪已久的书的喜悦之下,购物体验中小小的瑕疵也被爱书人忽略了。

TIPS:

1、 看到心仪的书一定要下手快,和平常逛旧书店一样,一旦错失,遗憾将可能永远无法弥补,因为即使网站地址可以无限复制,旧书则永恒如情歌中所唱的那样“一旦错过便不再来”。

2、 每个卖家提供的品相保证不一定都能兑现,如果只是以阅读为目的,可以放心购买,但如果是以收藏为主,需要反复斟酌比较后再下手。不然,随之而来的退货退款相当麻烦不说,憧憬幻灭,心情也会大受影响。

3、 基本都是要求先放款,对此持有戒心者慎入。

5、芬理希梦:亲密接触怡人的日式设计

COCO,女,24岁,广告公司职员

COCO是因那套500色铅笔进入芬理希梦的世界的。第一,她是个设计师,她爱用笔勾画最初的草图。第二,她就此成了笔控,无论是出差还是旅行,到一个地方,她最关注的总是文具店。500色铅笔原是芬理希梦1992年的一次商品行销的副产品,却一不小心成为了笔FAN心中的传奇,所以当500色铅笔复刻版要在中国发售的消息传来,COCO第一时间登陆了芬理希梦的中国网站。本来她只想买铅笔,她并不是一个购物狂型的女孩,只是对笔着迷而已,而且,除了笔之外,她还是觉芬理希梦的东西对她而言,有点贵,但这并不代表她没有买铅笔外的其它东西。在等待500只笔送来的过程中,她多次登陆,为即将到来的宝贝们购置了笔架,买了相配的笔袋,环保购物袋,最后,她又开始盯上非500色铅笔周边的日用杂货部分,买了五重纱手帕,买了喜欢的设地师福田繁雄设地的包裹布,这些东西给她的惊喜,不亚于500色铅笔,就这么一顺手,就都买了。

点评:

从邮购过渡到网购,虽然不能在同业中占据决定性的优势地位,但胜在已经创建出自己的个性品牌,认知度够强,也有很多独家的设计师产品,推销方式是推广生活方式带动相应产品,环保、限量加折扣,从邮购带来的相对成熟的营销模式,但购物体验方面,因为还没有完全去掉邮购的印记,在网络购物体验上,反而显得落伍不少。

TIPS:

1、 国外原创类产品,在国内市场一般都卖得比较贵是事实,但品牌产品品质也是有保障的,当然如果有国外朋友能代为购买,则能省下不少钱。

2、 所有的生活创意类产品,最赚人钱的还是服装,不爱美的猴子可能有,但不爱美的女孩是没有的,如果能抗拒屏幕上和你身体有很大差距的模物展示出的服装的诱惑,在这样的网站上慢慢淘,还是能淘出一些品味不凡的东西的。

3、 关于500色铅笔,相信每个人都明白,那是一种梦想,但梦想不一定都需要实现,尤其是被推销中的梦想。

6、51结婚网:结婚不再跑断腿

ERIC,男,26岁,公务员

如果没有51结婚网的注意事项,ERIC可能到现在还结不成婚。研究生毕业后,追随着女友的ERIC考了公务员来到上海。工作稳定后,双方父母便催着他们结婚,ERIC是那种典型的80后,万事不操心的性格,丈母娘对他在婚礼筹备上的怠慢十分不悦,ERIC为此没少委屈。

办公室里才结过婚的同事在闲谈中听到他的苦恼,便推荐他上51结婚网,热衷于网络游戏的ERIC才知道除了游戏网站和门户网站,在这些年里,生活类网站已经发展得这么成熟了。上网后,他很快搞定了婚礼预定,参加了婚纱、婚钻、蜜月团购,预订了婚纱照拍摄时间,全套鲜花婚礼场景才2800元就搞定了,连丈母娘都觉得他开了窍。回想小时候看亲戚家哥哥姐姐结婚不是跑断腿就是像打仗,哪像他这样一边落单,还可以抽出时间打打游戏。半年后,一切办妥,小两口甜甜蜜蜜成了亲。婚后,ERIC还经常上网站逛逛,老婆有点不放心,觉得他是不是在上面有“花头”,ERIC振振有词,以后还要生小孩养小孩吧,总要提前预预热学习一下。

点评:

51结婚网有比较好的粘着性,大家来结婚网就是奔着省力省钱来的,这方面的客户体验做得比较到位,能够留住客人。结婚和生孩子一样,都是一个充满压力和变数,给予充分的交流空间也是非常必要的,但目前结婚网尚还缺乏时刻应对挑战的能力。

TIPS:

1、 按照一个有序的婚礼的周期,最好提前半年以上开始在结婚网站混,多和别人交流,能得到不少建议,当然,参加相应的婚纱照,场地布景,喜糖等等项目的团购,更可以节省更多的结婚开支。

2、 结婚之后如果愿意可以继续在结婚网混着,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给父母办个结婚周年纪念,这主意不错吧?

7红孩子:友好细致的育儿百科

LINDA,女,25岁,银行职员

LINDA怀孕时,和老公也逛过几次婴儿用品柜台,但孩子没到面前,总缺乏实感,加上她一直坚持工作,快到预产期了,才想起要给即将出生的小宝宝准备各种东西,无奈精力不济,只得按照孕期论坛提供的“待产包”清单,让老公采购带进医院。LINDA儿子是夜里一点出生的,折腾到快三点,LINDA的奶还没下来,儿子已饿得哇哇哭了,老公手忙脚乱冲了奶粉端来,儿子使劲吸也吸不出奶来,护士看了说奶嘴买得不对,借了个奶瓶给他们用,这才没让儿子在出生第一夜挨饿。恰好这时红孩子网站到医院发放购物目录,LNIDA拿了一本,研究了一下,回家后她试着在红孩子上订了两套奶瓶,孩子哺乳的问题解决了。然后,她又订购了目录上介绍的、之前她根本没想到需要配备的婴儿指甲刀、按摩油、温度计、吸鼻涕器、护臀油、电蒸锅……甚至给儿子剪胎毛,她也去了红孩子上推荐的地方。

孩子慢慢长大,LINDA也无须时时刻刻待在孩子身边,但她已经习惯了网上购买婴儿用品,质量可以保障,时间大大节省,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比商场专柜便宜三分之一左右。

点评:

像红孩子这样的母婴用品网上商城,最初吸引妈妈们的倒并非其商品价格上的优势,而是它的分类够细,能满足一个新手妈妈育儿各个阶段的不同购物需。很多事到临头才想到要购买的产品,在这里能马上找到,对于见不得孩子有一丝委屈的新手妈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产品资讯也比较到位,让妈妈们的购物选择更为理性;便捷的购物步骤,让时间有限的妈妈能得到不错的购物体验;承诺的24小时到站的物流服务也OK。

TIP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