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2: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患者焦虑的护理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恶性肿瘤;妇科;化学药物治疗;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c)-0129-02
对于妇科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患者来说,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是延长患者生命的主要途径[1],尤其对于滋养细胞恶性肿瘤,化疗更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作用[2]。但是,化疗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加上肿瘤本身的影响,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这种异常的心理状态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还会干扰到患者的预后[3]。由于每位患者出现焦虑的原因不同,本院针对特异患者采用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焦虑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2010年8月~2012年8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共220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1岁,平均(44±11)岁。其中,绒毛膜癌47例,卵巢癌根治术后119例,宫颈癌术后54例。病例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肝、肾、心功能障碍;存在神经系统或精神系统疾病,不能进行有效交流;已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1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所患肿瘤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工具
主要包括两个调查用表:(1)由研究人员自行设计的关于患者一般状况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育史、家族史和家庭经济情况等。(2)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进行焦虑评分,统计患者焦虑的发生率,其中总分在29分以上者为严重焦虑,21分以上者为明显焦虑,14分以上者为焦虑,7分以上者为可能存在焦虑。
1.3 干预措施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等。试验组除采用这些方案外,在患者入院时根据调查分析的情况,分析患者出现焦虑的病因,针对病因进行针对性地护理;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焦虑和各类病因的变化情况,若有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具体如下:
1.3.1 恶性肿瘤知识宣教 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因为缺乏对妇科恶性肿瘤知识的了解,认为肿瘤无法治愈从而放弃治疗,或者觉得不值得遭受化疗的痛苦。针对这部分患者,护士需要经常与患者接触,主动询问患者对于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疑惑之处,予以耐心解答。结合发放宣传册、科室集中PPT宣讲等措施,让患者明白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是患者的最佳治疗措施,只要坚持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期,更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3.2 化疗前后的心理护理 大部分患者,以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患者为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绝望心理,对化疗的不良反应存在较为严重的恐惧心理。针对此,在化疗前护士与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让其对于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其应对措施有着清晰的了解,鼓励其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在化疗过程中,责任护士需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她克服放弃的心理,让其明白病情正在不断的好转。
1.3.3 增加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恶性肿瘤患者的家属同样存在着很大的精神压力,部分患者家属干脆放弃。针对这部分患者,护士不仅要做好患者的工作,还需要努力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一方面让患者家属明白化疗的有效性与必要性,获取他们对于治疗方案的支持;另一方面引导其在患者面前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风范,不要存在失落感和痛苦感。
1.3.4 正确指导性生活 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或中年患者出现焦虑心理的原因在于害怕疾病会导致性生活质量的下降。护士结合患者的病情,向其进行正确的性生活指导:采用了子宫全切除的患者对完全没有影响;采用了卵巢切除的患者可能会因为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阴道分泌物有所减少,但是不会导致性敏感下降,更加不会影响。护士同时注意与其丈夫进行沟通,让其明白心理因素才是导致患者低下的主要原因。
1.3.5 适当的药物治疗 部分患者在患病前就存在容易焦虑的心理,或存在焦虑的家族史;在患病后,患者焦虑情况十分严重。针对这部分患者,将病情完成汇报给医师,根据医嘱及时而用准确地使用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和Excel表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焦虑的发生率稍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试验组治疗后焦虑的发生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5.593,P = 0.018)。详见表1。
3 讨论
由于生殖系统的特殊性,妇科恶性肿瘤的患者多存在一定的焦虑心理[4]。同时,化疗本身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使得患者的不良心理加重,进而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5]。针对患者产生焦虑的不同原因进行治疗或者干预是降低患者焦虑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良好手段[6]。虽然患者存在恐癌、害怕性生活质量下降等共同的心理特征,以往针对这些心理因素也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3,7],本院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其费时费力,护理过程没有侧重点,因而并不能达到较为满意的护理效果。
近年来,护理过程越来越强调个性化护理[8-9]。为此,本院试图针对每一位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护理。在入院前,利用自制的一般状况调查用表以及汉密顿焦虑量表先对患者的各项情况进行摸底,总结每位患者容易出现焦虑的原因,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调整。找出导致焦虑的原因后,积极采取有效的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显示,焦虑的发生率由化疗前的30.9%降至化疗后的17.3%,这说明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而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化疗后焦虑的发生率未见下降,反而稍有上升。通过本次研究,提示对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采用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是减少患者焦虑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欣欣,黄冬梅. 奈达铂联合化疗在晚期妇科恶性肿瘤中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1):799-802.
[2] 全美盈,向阳,万希润,等.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化疗后生命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45(9):673-676.
[3] 祝妍华,谢小玲,黄小红,等. 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31-33.
[4] 蔡俐琼,王泽华,董卫红,等.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状况调查[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1,6(4):269-271.
[5] 李莉,段丽丽,李峥. 妇科恶性肿瘤住院化疗患者基本需要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08,43(9):799-801.
[6] 郝建萍. 护理干预对妇科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5):48-49.
[7] 张绮. 20例循证护理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护理中的实践[J].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8):84-85.
[8] 吕晓军,董成慧,吴雪英.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226-227.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江苏连云港 222002
[摘要] 目的 分析胃癌化疗患者焦虑的原因,探讨针对性护理对患者焦虑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胃癌化疗患者按照其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SA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7、14 d焦虑评分观察组分别为(50.8±4.7)、(31.2±2.5)分,对照组分别为(56.3±4.8)、(43.8±4.7)分,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与对照组同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有效分别为22(44.90%)、25(51.02%),有效率为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显效、有效15(30.61%)、20(40.82%),有效率(71.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患者焦虑的因素给予针对性护理,明显缓解患者焦虑心理,促进疾病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关键词 ] 胃癌化疗;针对性护理;焦虑;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a)-0082-03
[作者简介] 窦欣宇(1979-),女,陕西渭南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胃肠外科方面。
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而且目前其发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30~40岁的中青年患者人数比以往有所增加[1]。癌症给患者带来的不仅是生理和身体的痛苦,还会使患者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如焦虑,焦虑是化疗患者普遍的心理情绪,它对治疗的进度和患者的恢复存在严重的阻碍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3]。为分析胃癌化疗患者焦虑的原因,探讨针对性护理对患者焦虑的临床疗效,现分析2012年1月—2014年5月间该科收治的胃癌化疗住院患者98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5月该科收治的胃癌化疗住院患者98例,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胃癌。排除有精神疾病史、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近期服用抗焦虑药物及无法独立配合的患者。将98例患者根据其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49例患者,其中男33例,女16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为(59.4±11.7)岁,组织学类型:低分化腺癌24例,高分化腺癌15例,中低分化腺癌10例;肿瘤临床分期:I期19例,II期15例,III期10例,IV期5例。观察组49例患者,其中男30例,女19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为(60.3±12.1)岁,组织学类型:低分化腺癌25例,高分化腺癌14例,中低分化腺癌10例;肿瘤临床分期:I期17例,II期17例,III期9例,IV期6例。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如根据病情测量生命体征,发药,陪同检查协助采集标本等;观察组患者予以针对性护理,主要措施如下。
1.2.1认知干预每2h巡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采用通俗易懂言语向患者及家属普及胃癌化疗的相关知识,向患者介绍化疗的预期目标及化疗潜在的并发症。每日询问患者饮食、休息及大小便情况,有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对患者疑问及时解决,让患者明确不良情绪对病情康复的不利影响。根据患者性别、年龄、生活背景及文化水平,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在进行任何护理操作前,护理人员需使患者了解操作的目的,待患者情绪稳定后再实施,提高患者对医疗操作的配合度。
1.2.2行为干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及脱发等症状时容易造成焦虑抑郁的不良心理,患者此时多表现为自我克制、多思多虑却又渴求倾诉。因此,护士应鼓励患者倾诉并耐心倾听并给予正确指导,告知患者积极的情绪可增强免疫力,促进疾病恢复,适时可给予放松疗法以减轻心理压力,如听音乐、看书、深呼吸及看电视转移注意力放松身心[4]。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行为控制方法,如恶心呕吐时行意向控制或放松催眠等缓解负性情绪。
1.2.3家庭、社会支持家属的负性情绪可影响患者的情绪,因此,护士需使家属意识到家人的支持对患者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家庭的影响和调节动力,教会家属心理支持技巧(如通过理解、鼓励、疏导等方法,引导其讲出内心苦闷[5])及患者出现负性情绪的应对方式,创造支持型家庭环境,给患者提供行为及心理的支持[6]。
1.3评价指标
①焦虑自评量表(SAS)[7],该量表由20个反映焦虑患者主观感觉的条目组成,分为1~4级计分,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7、14d评估其心理状况。②显效:SAS评分减少70%以上;有效:SAS评分减少30%~70%;无效:SAS评分减少低于30%[3]。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焦虑评分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后7、14d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为71.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56,P=0.001),见表2。
3讨论
胃癌化疗患者因担心化疗的效果使得其存在一定的焦虑情绪,导致其生活质量大大下降,特别是化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昂贵医药费给患者带来的经济压力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焦虑。临床躯体病症和精神障碍共病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多数学者认为癌症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治疗的目的应包括减轻患者身体痛苦,控制病情的发展和恶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控制患者的焦虑情绪[8]。有研究表明,焦虑或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不仅可降低治疗的效果,阻碍患者恢复的进度,严重的情绪还有导致病情恶化的风险[9]。该研究对患者采取认知、行为及家属社会多方面护理,使患者掌握控制情绪的方法,家属的参与可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督促患者的自我护理活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该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7、14d焦虑评分观察组分别为(50.8±4.7)、(31.2±2.5)分,对照组分别为(56.3±4.8)、(43.8±4.7)分,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与对照组同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有效分别为22(44.90%)、25(51.02%),有效率为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显效、有效15(30.61%)、20(40.82%),有效率(71.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对性护理有利于缓解患者焦虑,增强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周富莲[3]等在关于护理干预对胃癌化疗患者焦虑的影响一文中的研究结果一致,具有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改善胃癌化疗患者焦虑情绪效果明显,针对性解决患者的焦虑问题,明显增强患者的临床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参考文献]
[1]刘鑫.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胃癌化疗患者焦虑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1):138-139.
[2]赵彩萍,方建群,李媛,等.胃癌患者希望水平与人格特征、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65-67.
[3]周富莲,梁玉芬.护理干预对胃癌化疗患者焦虑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3,35(19):3032-3033.
[4]葛嘉嘉.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胃癌化疗患者护理中的有效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7):81-82.
[5]田璞.综合护理干预对胃癌化疗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118-120.
[6]汪少华.家属参与式护理对直肠癌患者自护能力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7):1625-1626.
[7]周富莲,梁玉芬.护理干预对胃癌化疗患者焦虑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3(19):3032-3033.
[8]陈姗,林细吟,刘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51-53.
关键词:中老年;心肌梗死;焦虑;护理干预
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心肌因持久而严重缺血而引起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发病率随着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而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中老年发病率最高。由于AMI病情危重,患者容易产生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康复治疗效果。我院通过对中老年AMI患者引起焦虑的原因进行分析,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中老年AMI患者,均符合AMI诊断标准,排除陈旧性及亚急性期心肌梗死、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瓣膜病、严重心律失常、精神障碍、肝肾功能不全及药物依赖患者[1]。男52例,女28例;年龄42~84岁,平均年龄(65.3±9.5)岁。梗死部位:前壁梗死49例(61.25%),下壁梗死19例(23.75%),广泛前壁梗死12例(15.00%)。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选取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梗死部位等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中老年AMI患者产生焦虑的原因分析 因AMI属于严重到甚至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疾病,因此,患者十分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特别是AMI发病初期,患者由于经历出汗、气促、压榨样的胸前区疼痛及强烈濒死感,而产生对自己生命安全的迷茫、焦虑、紧张、恐惧心理,其次,由于患者是紧急入院,对医院环境的陌生、自身疾病知识的缺乏、经济状况、社会支持、预后等因素的影响,均导致焦虑、恐惧情绪进一步加重。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AMI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有效的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3.1常规护理 对患者心电图动态、血压、心率、面色等变化给予严密监测,为避免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发生,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少食多餐及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同时为避免由于用力排便而致心脏负担增加,诱发心律失常,指导患者保持大小便通畅,若需必要给予缓泻剂。
1.3.2环境护理 因AMI发病急、疼痛难忍、病情危重,患者对治疗不抱希望,因此,首先需要给予患者一个安静、舒适、空气流通的病室环境,避免不良刺激而导致患者产生或加重负性情绪,同时,护理人员应当根据自己所掌握的AMI知识,积极与患者沟通,取得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消除陌生恐惧感。
1.3.3心理护理 AMI患者由于疼痛剧烈、病情危重,伴濒死感,常常会诱发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在积极配合医生抢救的同时,给予患者及家属有效的安慰、关心,询问其饮食、休息及病情变化情况,对其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同时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对其存在的各种疑问给予解答,若患者出现焦虑等负性情绪时,需给予及时干预,介绍成功救治病例,使患者消除负性情绪,树立信心,配合治疗[2]。
1.3.4健康教育 制作并发放AMI相关知识手册,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AMI发生、发展、转归,同时可请专家及成功治疗的AMI患者进行现身说教,使患者能够对疾病认识程度进一步提高,减少焦虑等负性情绪,正确理性认识和评估自身病情。
1.4评价标准 采用焦虑评价量表(SAS)对患者焦虑进行评分[3],采用自制满意度量表对患者满意度评分,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
1.5统计学处理 SAS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依从性、满意度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对符合计量资料进行表示,采用SPSS16.0软件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检验标准:P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S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SAS评分(33.1±4.5)分、满意度(92.50%)、治疗依从性(95.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焦虑紧张是AMI重要的危险因素,会诱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如休克、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等,甚至可能导致心脏破裂、心搏骤停等严重后果。导致患者产生焦虑心理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医院环境的陌生、自身疾病知识的缺乏、经济状况、社会支持、预后等因素,而患者大脑皮层因过度焦虑、紧张,会引起神经系统紊乱,从而导致内分泌功能和内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而致防御功能减弱,机体免疫力下降,由此而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使患者生活质量及家庭负担均加重。
随着近年来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这要求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应当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在对基础护理强化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专业护理,以优质护理来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尤其是AMI患者,由于病情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焦虑心理的产生,护理人员在使患者身体得以治疗的同时,给予有效的心理安慰、关心干预,并通过对患者焦虑因素的评估,给予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是使患者焦虑得到有效降低或消除的重要手段,同时,通过有效护理干预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能够使治疗依从性得到提高,进而早日恢复健康[4]。
本研究中,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患者,其干预后SAS评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均明显高于仅给予常规护理的患者,由此可见,优质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中老年AMI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而提高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田桦.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8):10-11.
[2]景芳,熊日成,邓小玲.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多器官多功能衰竭预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8):25.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焦虑情绪;心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常伴有复杂的负性情绪体验,而焦虑是出现最早而且最严重的心理反应之一[1]。大量研究证实,心肌梗死后焦虑情绪可使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还可使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这些表现都可使梗死面积扩大,并发症增多,造成预后差[2]。因此,对AMI患者开展心理干预有着重要意义。现将笔者对42例患者的焦虑情绪产生原因及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7月在我院心内科CCU病房首次住院的AMI患者42例,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42~76岁。以上病例采用国际认证的Zung焦虑量表(SAS)测评,SAS总分均达50分以上,且无智力障碍,有认知能力,能进行语言沟通。
2 情绪焦虑产生原因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患者因为经历压榨样的心前区疼痛,气促,出汗甚至强烈的濒死感,产生生死未卜的紧张和恐惧。紧急住院后又因为环境的改变,CCU的监护与治疗以及家庭经济,自我概念改变而焦虑不安,这一切可成为患者产生焦虑情绪的诱因,而对疾病知识的缺乏,疾病预后的不确定,更加重了焦虑的程度。
3 具体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1)首先,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护士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患者的信任。(2)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主要包括AMI基础知识宣教和相关知识宣教,如疾病预防、饮食控制、血脂控制、康复与运动、起居与养生等,视患者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及疾病状况,阶梯式进行,并向家属交代病情,争取得到理解与合作。(3)每日询问患者的饮食、休息、胸痛与胸闷情况,评估心理状况,耐心倾听患者主诉,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给患者以安慰、鼓励及疏导,随时发现患者焦虑、紧张等心理危机征象及时干预,在患者面前应表现镇静、自然和有信心,以消除患者的心理危机。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以针对性的心理护理。(4)每日参加医疗查房,协调医患关系,向患者讲解医疗措施的目的及意义、药物治疗的原理及作用,并鼓励患者参与决策。(5)暗示、放松疗法:恰当运用共情、积极的心理暗示疗法,指导患者用语言及视觉想象诱导心理放松,或用深呼吸配合全身整体放松训练,1日2次,15~20min/次。向患者讲解平静的心境、乐观自信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积极应对能力。(6)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让患者收听广播、轻音乐,阅读报刊、杂志,以减少严格的探视制度所产生的孤独感。(7)经过2周的心理护理干预,出院前再次协助患者完成SAS的测评,观察护理干预前后两者的差异。
经过给予上述具体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AMI患者的焦虑程度明显降低,患者的不适感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达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同时,护士开展心理护理工作,克服了以往关于AMI护理中只重视躯体疾病而忽视患者心理状况的缺点,促进护士学习心理学知识,并增加了护患、医患沟通,医患、护患关系得到明显改善,患者、陪人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老年 ; 高血压; 焦虑; 分析; 护理
对于我国人口中占总人口数8.5%的老年人口来说,高血压是十分常见的病症。并且,由于这种疾病具有易变性、长期性的特点,导致老年高血压患者非常容易出现焦虑的心理状况。对出现焦虑症状的高血压患者,医护人员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怀[1]。本文通过分析我院此科患者所资源填写的焦虑量表,以对引起患者焦虑的因素及其相关解决措施做出相关的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心内科室对自2012年5月~2013年3月入住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随机抽取了11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凡是枕独傲结果符合199WHO/ISH标准的患者,都需要遵循医嘱在本院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护理。
1.2 方法 在征得观察对象知情、同意后,使用由精神病推荐的SAS自评量表,让患者填写符合要求,有质量保证的量表,之后对于结果做出最后的分析统计,并对173例观察对象的药物和心理护理治疗,以相关焦虑的计算方法进行结果统计。
1.3 焦虑情绪的等级标准 首先,对于问卷中所涉及的20个项目的对应分值,使用正反方向记分得到总分,并将总分与1.25相乘,得到标准分T分。然后,将50分定位分界值,规定当T值小于50时,属于正常范围,当T值介于50~60时,患者为轻度焦虑,在60~70时,为中度焦虑,而当T值大于70时,患者为重度焦虑。
2 结果
在本次的调查的11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其中男生患者为63例,女性患者为47例,年龄55~80岁。根据SAS量表的评分标准和焦虑情绪等级标准,以及SAS总得分进行平均后的得分统计,得到以下两个统计结果。见表1,表2。
3 讨论
在医学临床上,以焦虑症为躯体症状的心理障碍非常普遍,并且还伴随着发病率不断上升的趋势。由于非精神科医师对于此种病症的认识度不够,致使老年高血压焦虑情绪的识别率和治疗率非常之低。对于高血压这种心身疾病来说,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因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并且,由于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性疾病,而情绪和心理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许多基因能否正常发挥作用。由此可见,必须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给予极大的关注,这既是保证老人情绪健康,协助高血压治疗的保障,也是减少老年高血压患者比不要死亡率的重要途径[2]。
3.1 治疗 经过以上分析可知,老年高血压患者患有焦虑症会增大他们的治疗难度,因此就必须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焦虑问题给予治疗。治疗方法主要的有以下几种。首先,药物治疗。研究证明,对于患有焦虑病症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除使用降压药物以外,在家用抗焦虑的药物,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并且随着使用期的增长,其治疗效果的显著性就越加明显。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抗老年高血压药物出了传统的赛乐特、苯二氮卓类,新型的文拉法辛和西酞普兰也正在逐步投入使用。其次,心理高于治疗。焦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对老年高血压焦虑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治疗,也是能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焦虑状况的重要途径。常见的心理干预额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森田疗法等。其中认知治疗法是公认的最为有效的情绪治疗方法。因此,在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焦虑状况是,医护人员应当注意积极干预患者的心理和思想状态,激励他们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最后,综合治疗。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只是单独的治疗某一病症,很难起到预想中的效果。因此,必须将抗压与抗焦虑的治疗同时进行,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治愈效果。经调查证明,联合二者的治疗,其治疗的有效率能提高80%,这就大大提高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愈率。
3.2 护理 护理,是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另一重要的方法。所以,在治疗方案中,内科主任应当安排专门的医护人员护理老年高血压焦虑患者。其具体的护理方法与以下几种。①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有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建立其和谐的关系,这是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恐惧和进一步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的关键。另一方面,要实施个体化护理。对与患者中文化程度较低、经济相对拮据的女性患者,医护人员必须给予极大的关怀。这有助于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也有利于患者配合之后的治疗,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治疗。②放松治疗法。这种治疗方法具体的内容就是让患者在有压力时,通过放松训练和音乐疗法,使自己的心理、头部、面部进入放松状态,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③增强自我效能。焦虑的情绪,会降低个体对自我的判断能力,在行为上也会表现为迟缓,做事情的效率非常低。面对这种状况,医护人员除了应该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关系以外,还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有目的性的安排治疗,以及方患者积极主动地养成健康行为和思考的习惯,使得患者的自我效能得到增强,从而为进一步的咨询奠定了好的基础[3]。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焦虑状况,对于他们最终的治疗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并且,由于情绪和心理状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很多基因的作用发挥,而高血压又是多基因的遗传病症。因此,必须对患者的焦虑状态进行科学的调查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有效的统计,然后对每1例患者的治疗方案给予改进。在老年高血压焦虑患者的治疗中,除了传统的药物、心理和综合治疗以外,还应当添加合理的护理疗法,其中包括心理干预、增强患者效能以及放松治疗。这样才能真正加强患者的治愈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晓玲. 老年高血压患者焦虑状况的调查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30-31.
【关键词】 心理护理“二分法”; 广泛性焦虑症; 汉密尔顿焦虑自评量表;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9-0089-02
doi:10.14033/ki.cfmr.2016.19.047
广泛性焦虑症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焦虑障碍疾病,患者在患病后,通常表现出紧张不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的过分警觉等焦虑障碍,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在临床治疗中,通常配合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促使患者焦虑症状的缓解,但是在临床中缺乏心理护理的具体操作方法,使得心理护理对焦虑症的治疗效果尚未明确。自心理护理“二分法”概念的提出,明确了常规心理护理与治疗性心理护理的区别,治疗性心理护理“二分法”采用多种护理疗法,如心理支持、心理疏导、认知教育、行为干预、音乐疗法以及生物反馈等护理方法[2]。有效地帮助患者改善不良情绪,转变认知,纠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所在医院在2013年7月-2015年11月对收治的84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采用治疗性心理护理“二分法”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4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的方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2例,其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18~62岁,平均(32.4±5.7)岁,病程0.5~16年,平均(6.4±2.8)年;观察组患者42例,男16例,女26例,年龄21~59岁,平均(33.2±5.9)岁,
病程1~16年,平均(5.9±3.1)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广泛性焦虑症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患有严重脑损伤、精神障碍以及严重躯体疾病等的患者。
1.2 方法
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的抗焦虑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心理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控制,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鼓励患者增强治疗的信心,加强与焦虑症相关的健康教育,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等[3]。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治疗性心理护理“二分法”进行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2.1 认知护理疗法 在对患者进行认知护理疗法过程中,首先,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记录患者焦虑症状每天发病的时间,患者出现焦虑症时的想法,明确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的思维方式[4]。其次,护理人员在患者出现焦虑前对患者的思维方式进行疏导,使患者能够转换良好的思维方式。最后,护理人员监督患者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并鼓励患者说出在认知护理中的真实体验。
1.2.2 放松护理疗法 放松护理疗法主要是降低患者肌肉紧张和自主神经兴奋以缓解患者的焦虑症状[5]。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使患者感到轻松愉悦。在这个阶段,护理人员耐心给患者讲解心理放松的方法,如看电视、喝咖啡、深呼吸等,使患者的精神能够得到有效放松。
1.2.3 森田护理疗法 所谓森田护理疗法,就是对患者的焦虑情绪不进行任何抑制和干预措施,让其顺其自然发展,焦虑情绪会自然消解的一种护理干预措施[6]。在操作过程中,首先,在患者卧床休息时,禁止其刻意去做缓解心情焦虑的事,如与人对话、看书、看电视以及听音乐等,只允许患者做一些生理上正常需要的事,例如吃饭、大小便、洗澡等,使患者在一周内做到绝对的卧床。其次,待患者持续卧床一周后,渐渐让患者进行一些轻体力的活动,如饭后散步、写日记等,持续3~5 d后,让患者接触重体力的活动,如到病房外浇花、打扫卫生等,这个阶段一般持续一周左右。最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复杂的实践活动,这个时期,患者可以随意外出,但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事,避免实践过程中过分追求完美,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记录自己的真实体会。
1.3 观察指标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自评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症状进行评定,并进行详细的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软件对本次研究中所得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并采用字2检验,P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患者;焦虑;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1)20-0067-02
胆结石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并且好发于女性。怀孕、肥胖、西化的饮食、全胃肠外营养等因素可增加胆结石的患病风险。有调查显示,胆结石的分布类型与地域、饮食、职业、感染有关。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住院的胆囊切除术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情绪,为此,对我院住院的105例胆囊切除术患者进行了焦虑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08年9-12月在我院住院的胆囊切除术患者105例,男55例,女50例;年龄19~60岁,平均38.65岁。
1.2方法 应用SAS及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发出105分,全部收回,且全部为有效问卷。问卷的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患者与照顾者的关系、住院费用来源、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家庭内部关系、现住址等9个项目。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
2 结果
2.1病人SAS评定结果 胆囊切除术患者SAS平均得分(47.38±8.74)分,与中国常模(37.23±12.58)分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11.8963,P
2.2常见的焦虑症状以SAS单项分≥3分为有焦虑症状,其中乏力67例(63.8%)、焦虑64例(61.0%)、惊恐59例(56.2%)、睡眠障碍59例(56.2%)、静坐不能39例(37.1%)、噩梦33例(31.4%)、害怕28例(26.7%)、不幸预感22例(20.9%)。
2.3影响焦虑症状的主要因素针对患者在住院期间所表现出来的焦虑情况,以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患者住院费用的来源、住院次数、住院天数、职业、家族史、家庭关系、住址及健康状况等为自变量,以SAS评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胆囊切除术患者普遍存在焦虑症状,患者的SAS评分与患者住院次数、性别、患者与照顾者的关系、家庭经济情况、患者住院费用来源有关,而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族史、家庭关系、住址及健康状况关系不明显。
2.3.1焦虑的发生与患者及家属的关系有关 从分析结果显示,照顾者与患者的关系是影响患者焦虑的主要原因,与患者关系密切的家属焦虑程度较高,尤其是父母或者儿女,他们情绪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
2.3.2焦虑的发生与住院天数相关 从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与焦虑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各个阶段所担心的问题不同,如住院初期是担心病情,术前是担心手术过程及术中可能出现的一切意外,术后则担心其康复情况。患者心理和生理双重折磨,所以焦虑程度较高。
2.3.3焦虑的发生号性别有关 从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与焦虑的发生密切相关。女性患者焦虑得分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可能由于女性扮演多种角色,既要照顾好家庭,又要搞好工作,患病之后有种失落感;也可能是由于女性的社会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等原因造成女性的焦虑得分高于男性。
2.3.4焦虑的发生与经济状况相关从分析结果显示,经济状况是影响患者焦虑的因素,经济状况差的患者焦虑程度较高。高敏英认为自费治疗的患者焦虑得分高于公费医疗患者;张志学等认为不少患者对自己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感到担忧。
3 讨论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在正常人群中常有发生,有报道显示某院校大学生SAS平均得分为(42.96±9.36)分,另有研究结果是SAS平均得分(36.57±7.35)分,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患者SAS平均得分为(47.38±8.74)分,明显高于上述报道。提示胆囊切除术患者的心理状况已受到很大影响,使他们处于不健康状态,严重时会影响工作及生活,甚至对病人的治疗造成干扰,给医疗及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患者的焦虑情绪,才能更有利于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及康复,同时也提高了家庭的生活质量。
此次调查研究显示胆囊切除术患者普遍存在焦虑症状,其影响因素中住院次数、性别、年龄、患者与照顾者的关系、家庭经济情况、患者住院费用来源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针对以上结果,为了减少胆囊切除术患者的焦虑情绪的发生,我们应该从各方面努力,缩短病人住院天数,使其早日康复。同时也为我们临床护理中心理护理提供了方向,丰富了健康教育的内容。
3.1患者在住院初期及围手术期焦虑发生率较高,心理干预应及早进行本研究结果提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最好在患者刚入院和决定做手术之后进行,同时要有针对性,重点放在不爱讲话,经济状况不太好,自费的患者身上。
3.2全面准确评估患者的情况,加强护士关于识别不良情绪的表现及对策 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全面收集资料,评估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情绪反应、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系统等,以了解有无焦虑症状的易发因素,并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有效的护理措施。
3.3增强护士与患者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不仅是全面准确收集资料的基础,也是进行心理疏导的前提。护士与患者进行沟通时,不停予以简单的说教,而是本着理解患者的原则,积极主动的与患者交谈,最初可不谈或少谈疾病,从工作,家庭,生活人手逐渐谈及疾病,适时向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治疗,手术的情况,术后的恢复及注意事项,使患者积极应对。
关键词:心理干预 择期胆囊切除患者 焦虑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21-02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择期胆囊切除患者逐渐增多,但无论什么原因的手术,都是一种应激源,均可导致患者产生以焦虑为代表的心理应激反应。出现长吁短叹、愁眉不展、烦躁不安、食欲下降和失眠等。过度的焦虑情绪,还可出现大汗淋漓、心慌气闷、血压升高和脉搏加快等不良反应或意外行为[1]。同时,焦虑作为一种严重心理应激,对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及循环系统还可产生不利的影响,使患者出现内分泌失衡,机体代谢紊乱,免疫功能减退等。并通过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的创伤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心理活动,从而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产生不良影响。但如果个体在应激事件发生之前对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即可相对缓解心理和生理的应激反应。因此消除患者焦虑情绪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促进术后康复,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环节。心理干预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2]。在以前的研究中,心理干预的方法都非常单一,与一般的心理护理差不多,减轻焦虑的程度很有限。我们试图在本研究,重视患者心理护理的系统化、个体化、人性化,以找出一种更加有效的减轻择期胆囊切除患者术前焦虑的方法。
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12月到2011年12月在陕西省富平县医院普外科住院并进行择期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将抽取的100例择期胆囊切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经统计学检验,两组间的基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研究工具
由两份调查表完成。
2.1 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经济水平及有无并发症。
2.2 焦虑量表采用Charles D.Spiel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特制焦虑问卷(STAI)的状态焦虑量表(SAI),对两组患者于手术前心理干预前后,使用状态焦虑量表(SAI)评估其焦虑情绪[3]。SAI有20个项目,每一项进行1~4级评分,1-完全没有,2-有些,3-中等程度,4-非常明显。计算SAI量表测试的累加分,得分范围20~80分,通过该量表可以评估心理干预前后患者的焦虑水平,分值越高说明焦虑程度越重。SAI已被广泛应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主要被用来描述一种短暂的情绪焦虑状态,因而SAI用于本研究,其信度及效度均很高。
3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为术前心理干预。
3.1 术前心理干预内容:
3.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患者的到来,认真、细致地做好入院宣教,如逐一介绍病区环境设施、主管大夫、专职心理护理小组成员等。保持病房安静、舒适、整洁,随时指导患者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其安全感及信任感。
3.1.2 知识宣教。
3.1.2.1 患者入院后,护士应主动进行自我介绍,以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收集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资料,详细了解其既往生育史及手术史、机体状态及周围血管情况等进行入院评估;找出患者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恐惧、担心等,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支持治疗措施。
3.1.2.2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实施手术医生的姓名、资历及技术水平,胆囊切除手术的适应证、目的、方法、原理及基本操作步骤,手术的安全性,麻醉方式和手术,手术大概所需时间,术中可能经历的感觉,施行麻醉时的配合,成功的病例,以及手术对饮食、生活的影响。
3.1.2.3 向患者详细交待术前及术中的注意事项。如手术前禁饮食的时间、目的及注意事项;说明皮肤准备、术前用药、置留尿管的必要性; 指导手术中的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介绍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预防措施;提高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认识,消除其对手术的顾虑和担心。
3.1.2.4 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布局和各种保证手术安全进行的仪器、设备,如手术室所在的位置,手术间的温度调节等,讲解术中监测及可能听到的声音。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发现手术室环境似曾相识,即会感到亲切,能缓解术前的不安;给予手术锻炼指导,使患者对手术和麻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为适应手术环境做好心理准备。
3.1.2.5 告诉患者进手术室时有随访护士迎接,整个手术过程中有任何不适或需要,患者可随时向巡回护士或麻醉师反映。告诉患者一般情况下,手术是在安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的。医生都具有一定的临床麻醉经验,如果感到疼痛可如实反映,麻醉师可根据需要辅助用些镇静药。
3.1.2.6 针对焦虑采取认知行为疗法、暗示疗法、支持疗法等。
3.1.2.6.1 我们利用术前与患者的有效沟通,掌握患者的焦虑、期望与心理防御风格,提供恰当的主观感觉和客观治疗信息,矫正错误认识,解除焦虑,建立正确心理防御机制。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9-0069-02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因而老年病人来医院采取手术治疗机会就会增多。面对老年人手术的护理,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不稳定因素较多,心理脆弱,术前容易出现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术前焦虑可能会影响手术的效果和术后康复,严重者还会成为并发症的诱因。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护理心理学逐步深入到现代化的护理模式中,护士与老年手术病人的有效沟通成了解除焦虑的主要手段。现将我们的经验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9月~2010年3月在我院实施手术的老年患者47例,男33例,女14例;年龄62~88岁。其中普通外科手术19例,泌尿外科手术11例,妇科手术9例,骨外科手术8例。本组老年手术患者47例中46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手术前焦虑,经有效沟通后,均能愉快地接受手术,心情放松、积极配合术前准备,术中能积极应对手术刺激,安全度过手术期,术后恢复良好,全部手术成功,无并发症发生。
2 讨论
2.1老年病人术前焦虑的特征 老年病人术前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担忧的情绪反应,通常表现为畏惧、紧张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也使焦虑的症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如焦躁不安、责备他人、过分关注自己、缺乏自信、担心死亡、情绪低落、生活态度消极、固执、“小气”、不合群、自尊与自卑并存等。
2.2引起老年病人术前焦虑的因素 多数老年人对手术并不了解,对手术所联想到的是切口、出血和疼痛,甚至是意外,并不知道大多数手术是在充分麻醉、无痛、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的,预后多数是满意的。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手术容易对手术产生焦虑。既往有不成功的手术史、医疗环境、医务人员态度和语气等均可使老年人通过不愉快的联想而产生术前焦虑。
2.3护理体会
2.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老年人住院后护士应在术前探访病人,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以热情大方、耐心细腻的态度与老人建立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关系,在精神和生活上给予他们支持和照顾,用轻柔、礼貌的语言与之交谈,认真倾听,设身处地为老年患者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尊重老年人的隐私,帮助其克服焦虑心理。
2.3.2详细介绍病情及手术室的环境和设备简述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医师、麻醉师和护士的资历和技术水平,并告知其手术方案是经过多次讨论才制定的,是最佳方案。强调手术的有利条件,以增加老年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手术的大概过程及所需时间,术中的特殊及手术的可靠性及安全措施等。
关键词:普通外科护士;焦虑症状因素分析
随着社会进步,我国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我国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却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甚至低于一般人群。焦虑是护理人员常见的心理问题,没有明显的客观原因却内心不安或无原因的恐惧,认为自己将处于不良状况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是一种复杂的消极情绪状态。
1临床普外科护士的焦虑现状
临床护士焦虑发生率高,据曹丽娟[1]的调查报告显示,40.3%的护士有焦虑症状,17.9%护士有中、重度焦虑症状。而作为临床护理人员中工作量较大的普外科护士,其中有焦虑症状的人更值得关注。根据实际调查的证据,有关部门要对护士的心理健康积极关心、重视,做好对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保健工作,改变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成人常模的现状。
2引起焦虑的主要因素
2.1工作压力过大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也在随之而改变,护理人员的工作模式也在转变,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而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因此由模式转变而对护理人员造成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力度强,对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有所影响,容易造成情绪的波动。同时,在较强的专业知识要求下,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持续的学习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影响其心理、生理健康。
2.2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可能是普外科护士产生焦虑的一个因素。护士接触的人员较多,既要与患者频繁直接接触,又要同医疗机构中医生、上级、同事之间进行交往、交流。而当患者产生不配合事件或不礼貌行为,可能会与患者及其家属产生冲突,造成心理压力,产生焦虑情绪。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护理人员还要将自身情绪收好,因此长期的情绪隐藏容易对护理人员的心理造健康成危害。
2.3恶劣的工作环境普通外科患者人数较多、环境嘈杂、病情复杂、变化快,需要护理人员进行的护理工作内容较多、任务重[2],因而护理人员在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容易疲劳,产生事物的风险大,因此普外科护理人员承受着巨大的风险,易产生对未来工作将遇到问题的焦虑。另外,普通外科急诊患者多,大多数需要进行急诊手术,而患者对手术的未知和恐惧容易造成患者对护理人员治疗、沟通的抵触情绪,而护理人员在与之交流时,心理负担大,精神紧张进而焦虑情绪产生。
2.4社会地位低下传统的医疗模式总是以医生为主体、患者为中心,护理人员的工作产期被忽视而社会地为低下。而对数患者治愈后,感谢的是医生诊断治疗,而不是护士的护理,因此护理人员面临付出与真实回报的巨大落差,不能体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而产生身心疲惫的状态,既而加重心理负担。严重的心理负担下焦虑情绪自然出现。
2.5专业知识和工龄普外科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而一部分护理人员由于专业知识的不充足,容易产生因对工作的不了解、知识体系的不完善而对工作产生焦虑,担心在工作中容易造成失误和错误的处理措施引发医疗事故。另外,工龄越高其焦虑产生率越高。长期在普通外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其产生焦虑的发生率要比工龄短的发生率高,因工龄越长,其承受的压力越大,面对医疗环境中各种压力与风险的时间也越长。
3解决的对策
面对护理人员焦虑情绪发生率越来越高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改善现状。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
3.1合理应用资源高强度与高频率的工作对护理人员的心理和生理有较强的伤害。在安排护理人员工作的过程中,合理利用资源,保证护理人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并在一定成都上增加护士的编制,提高其对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在普通外科这个患者人数多、工作强度大、急诊手术多的科室合理的增加护理人员,减轻其工作负担。另外对加班和值夜班的人员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补偿,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人性化管理。
3.2 关注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保证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在院内提供心理健康咨询点,鼓励护士在遇到心理问题或不良情绪时积极寻求帮助,解决,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
3.3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3] 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利于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无后顾之忧,一心一意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来自于社会、医院、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是护理人员的一大压力之源,因此医院要适当减轻对护理人员施加的压力。
3.4尽快健全制度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减轻护理人员承担的来自于各来群体的风险而造成的心理负担。另外,必须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以降低某些事故发生的几率。
4讨论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健康产生的各种影响。护理人员的焦虑情绪和压力会对其工作有一定的影响,某种程度上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因此,关心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容易因患者的情绪和疾病状况而产生失望、焦虑、抑郁的情绪应该更多得研究和关注其情绪变化。提高普通外科护理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保证患者所接受的服务质量,保证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曹丽娟.护士焦虑现状调查及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0):915-917.
30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247-01
怀孕后产妇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导致产妇处于应激状态中,且在多种因素的刺激作用下而孕妇会产生一系列精神变化,因即将临床而产生的一种无力感以及忧虑恐慌,初产妇表现最为明显。焦虑情绪不利于孕产妇的身心健康,也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为研究缓解孕妇焦虑的有效措施,笔者选取我门诊2012年9月到2013年6月接收的68例中期孕妇,给予实验组患者采用门诊护理指导,缓解焦虑症状效果显著,现将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门诊2012年9月到2013年6月接收的68例中期孕妇,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不接受特殊处理,实验组患者接受个性化门诊护理指导。所选取的68例中期孕妇中,年龄为22-40岁,平均年龄为31±1.2岁,孕周平均为(27.2±0.6)周。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纳入标准: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接受实验;未合并严重的肾、肝、心脑等疾病;患者年龄为20-40岁;均为初次妊娠妇女。排除标准:患者不接受实验;合并严重的脏器功能疾病;患者年龄小于20岁,超过40岁;未能完整接受手术治疗以及随访的孕产妇。
1.2方法
1.2.1对照组不给予孕产妇特殊处理。
1.2.2实验组给予孕产妇个性化护理指导。①增加孕中期孕妇的营养供给,多给予孕妇高纤维食物,并根据孕妇的孕周情况而给予孕妇有针对性的饮食,提倡少食多餐;②告知孕妇以及孕妇家属如何对胎心以及胎动情况进行监测;③根据孕妇身体情况以及疾病的不同,同时结合孕妇的性格、社会阅历以及文化程度等情况引导孕妇如何健康用药。
1.3指标评价两组患者均按照焦虑量表作为评价量表,对比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效果。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两组患者的焦虑水平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实验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孕妇在怀孕后,会因生活冲突以及挫折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表现为一种不良心理情绪,对预期或临近事情表现为强烈关注,若对未来预知效果不佳,患者会表现为精神方面的极度焦虑、恐慌、痛苦等,为一种潜在性的疾病,不仅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同时会对胎儿的血压、心率以及智力发育等产生严重影响。
3.1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①产前合并其他并发症的孕妇,会担心自我身体健康问题对胎儿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进而产生焦虑心理。同时孕中期孕妇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皮肤瘙痒,加重孕妇的焦虑情绪。②并不了解分娩过程而产生的担忧焦虑;③受之前的传统思想影响,担心胎儿的性别;④担心医疗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医疗环境;⑤初产妇初次孕育,缺乏经验,担心出现问题影响胎儿的身体健康;⑥不了解胎儿具体生长发育情况,担心胎儿出现畸形。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在整个孕期,孕中期患者的焦虑心理最严重,心理反应最重。
3.2个性化护理指导内容
3.2.1给予孕妇必要的用药安全、孕期营养指导以及母胎监护①引导孕妇以及孕妇家属利用相应的监护设备对母胎进行监测,监听胎心以及自测胎动情况,孕妇也可在家通过电话将自己的情况告知医生,如出现异常,根据医生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②孕期给予孕妇以及家属必要的营养健康知识方面的指导。产妇护理人员有必要给予孕妇以及孕妇家属实施培训,在营养师的引导下,根据孕妇孕周大小给予孕妇必要的营养支持。尤其应该注意在孕中期保证孕妇营养的充足,有利于保证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因孕中期妊娠子宫会对肠道以及胃部产生压迫,因此鼓励孕妇可少食多餐,多食用一些充足的纤维食物,防止患者出现痔疮、便秘等并发症,并针对孕妇的并发症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饮食治疗。③给予孕妇必要的孕期用药指导,一些孕妇因对具体药品知识不了解,会害怕用药,担心药物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针对合并并发症的孕妇,产科门诊护理人员应根据孕周情况、疾病严重程度以及种类进行有针对性治疗,邀请专家针对孕妇的社会阅历性格等方面问题进行指导。
3.2.2给予大龄孕妇的护理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大龄孕妇在受孕后心理会产生强烈反应,且现在受孕女性年龄越来越大,我院门诊针对大龄孕妇制定了相应了护理指导措施。
【关键词】银屑病患者;心理焦虑;原因分析;干预
【中图分类号】R75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44-01
银屑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缺陷,加上外伤、感染或药物等诱发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最常见的皮损是境界清楚的鳞屑性红色斑块,偶尔可见到无菌性的脓疮,最常受累的部位是头皮、肘和膝,然后是指甲、手、足和躯干(包括臀沟)。一直以来对银屑病治疗的研究较多,而对于银屑病患者的心理焦虑问题探讨较少,本研究主要探讨该疾病群体的心理焦虑状况及干预措施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住于我院皮肤科病房的60例银屑病患者,均符合朱学骏等主译的第二版《皮肤病学》银屑病的诊断标准。
1.2 观察指标
采用Zun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焦虑情况,得分越高表明焦虑程度越高[1]。评估患者睡眠质量,睡眠的主观体验分为睡眠好(时间>7h,入睡快,醒后精神状态佳)和睡眠差(时间<7h,入睡难,醒后精神状态差)
1.3 统计学方法
将60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家庭支持,用药护理干预,认知行为干预等措施。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原因分析
2.1 外观影响 银屑病呈慢性病,发病率高,(达总人口的2%)[2]。银屑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十分显著,瘙痒、脱屑和明显可见的斑块是银屑病患者普遍最为关心的症状和体征。调查发现[3],大多数患者认为现今的治疗手段虽有效,但长期疗效仍不尽如人意。在目前治疗手段有限的情况下,可称其为终身疾病。
2.2 据报道称银屑病病人更易发生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肺梗塞和脑血管意外[4],因此,患者的思想负担很重。
2.3 部分能力丧失 银屑病关节炎在有皮肤银屑病的病人中发生率为5%--30% 。一般来说,皮损先于关节病变出现。然而,10%--15%病人称关节症状是首发症状,这就意味着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能力下降。
2.4 遗传因素 根据一系列的调查,有银屑病家族史的病人占到整个银屑病病人的35%-90%。Farber和Nall[5]总结了已发表的银屑病双胞胎研究数据,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在银屑病的临床病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 干预
3.1 心理干预 加强交流,通过交流,使患者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依从性,通过对银屑病的治疗过程的详细介绍,与患者建立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激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目前,最有希望治疗银屑病的方法是生物疗法,通过聚焦到银屑病发病机制的某一方面,如Th17细胞,则有可能开发出选择性干预的治疗药物,将来,还可能开发出IL-22的拮抗剂,如口服药物rambazole,银屑病患者应充满信心
3.2 生活方式干预 肥胖、饮酒和吸烟都与银屑病有联系[6]。最近一项报道称,吸烟对银屑病的起病有影响,而肥胖可影响银屑病的预后[7]。日晒可诱发银屑病,精神紧张是银屑病一个众所周知的系统性诱发因素[8]。因而,指导患者生活规律,避免精神高度紧张及超负荷的劳作,忌烟酒,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日晒等。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银屑病的复发有着重要的作用。
3.3 有效的家庭支持 提高家庭成员对银屑病的认识程度及沟通技巧,尽量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舒适、安全、融洽的家庭氛围,以宽容、温和、接受的态度相处,建立良好的亲情关系,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4 用药的护理干预 坚持长期规范用药可以有效避免发生感染、消化道溃疡、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不适当的停药或减量过快还可引起病情反跳。如糖皮质激素的快速减量可导致脓疱性银屑病和斑块状银屑病的爆发[9]。
4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焦虑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焦虑状况得分低于对照组(表1),睡眠质量好于对照组(表2)
5 讨论
银屑病患者心理焦虑症状很严重,且容易忽视。因此,认识银屑病患者心理焦虑的发生,积极预防并早期识别是医务人员有效控制银屑病患者心理焦虑过程中面临的主要任务。我院近年来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职业道德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降低了银屑病患者心理焦虑的发生率。因此对银屑病患者全程予以针对性的护理,能有效降低银屑病患者心理焦虑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马金秀,容桂荣,陈运香,等.认知行为方法对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健康行为方式选择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9):4-6.
[2] Christophers E.Psoriasis-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spectrum.Clin Exp Dermatol.2001;26:314-20.
[3] 朱学骏,王宝玺,孙建芳,项蕾红,等.皮肤病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53.
[4] Henseler T,Christophers E.Disease concomitance in psoriasis.J Am Acad Dermatol.1995;32:982-6.
[5] Farber E,Nall L.Epidemiology:natural history and genetics.In:Roenigk HH,Maibach HI(eds). Psoriasis,3rd edn.NewYork:Marcel Dekker,1998: 107-58.
[6] Higgins.Alcohol,smoking and psoriasis.Clin Exp Dermatol.2000; 25:107-10.
[7] Herron MD,Hinckley M,Hoffman MS,et al.Impact of obesity and smoking on psoriasis presertation and management.Arch Dermatol.2005; 141:15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