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生道德教育

小学生道德教育

时间:2022-08-27 04:49: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道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生道德教育

第1篇

(一)有爱国主义意识,但情感体验不足

小学生有热爱祖国的意识,但不能融入其深层意识中。例如,在“学生对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的态度”这一问题中,50.25%的学生选择了“按照班级要求做”,14.21%的学生选择了“自觉做”。

(二)诚信意识强,但践行诚信行为不足

在笔者调查的小学生中,都认为做人要讲诚信,但有40.5%的同学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中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做题会抄同学的答案;25.32%的同学表示借同学的文具由于忘记或其他原因不能及时归还。

(三)懂得以礼待人,但缺失礼仪行为

在笔者调查的小学生中,50.25%的学生在校园遇到老师不会主动向老师打招呼,仅有35.65%的小学生在路上遇到老师会向老师问好。

(四)认同孝顺父母,但落实到行动中较少

小学生懂得要孝顺父母,但没有落实到行动中。在笔者调查的小学生中,50.35%的小学生不会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20.43%的小学生会为父母沏茶倒水。

(五)认同生命的重要性,但感知不足

小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局限于对生死的理解,缺乏深层的感知和体验。在笔者调查的小学生中,50.45%的小学生曾脱手骑自行车,60.25%的小学生身体为此受过伤。

(六)有环保意识,但不能自觉做到保护环境

小学生有环保意识,都认为应该爱护校园环境,但笔者调查,50.55%的学生会在校园里随手扔垃圾,有55.42%的学生会在校园里随地吐痰。

二、儒学典籍中蕴含的德育内容

《小学德育纲要》要求小学德育要对小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的爱国教育,教给学生必要的生活常识,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在我国儒学典籍中同样蕴含着这些因素。

(一)爱国教育

古往今来,道德教育中包含着重要的爱国教育。儒家所倡导的爱国思想对培育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实现中华民族大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孔子提出志士仁人之“志”在于保家卫国、仁爱百姓。儒学指出君子应谦虚谨慎,关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他人利益。运用儒学“志士仁人”的思想对小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也就是利用“君子”的追求,激发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爱国理想,将保家卫国,建设家乡作为自己的追求,将爱国行为自觉化。

(二)基本道德规范

儒学强调诚实守信是人际交往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言必信,行必果”,“信”是立足社会的根本,是一个人获得他人认可和信任的前提。以讲诚信为主,让自己的思想符合道义。儒学指出,符合道义的信才能去遵守,“事非宜,勿轻诺”,不合乎道义的承诺,不能答应别人。儒学教育所强调的不合乎道义的承诺,不能答应别人能够帮助小学生理智诚信。将“信”贯穿在全部社会生活中,做到诚实守信,待人真诚。

(三)礼仪教育

古人十分重视“礼”,孔子指出“不学礼,无以立”,强调了“礼”是立国之本,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要懂礼。社会在快速发展,人们对礼仪的重视程度却越来越轻,特别是在小学生行为中日渐缺失,借助儒学礼仪教育,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礼仪规范的理解。例如,在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时,教师让学生先朗诵儒学教育的礼仪规范,然后自己讲解遵守礼仪规范的好处,甚至向学生讲述自己遵守行为规范的事例。

(四)家庭伦理教育

家庭伦理主要包括在家庭中与父母的关系、与兄弟姐妹及长辈的关系。

1.孝敬父母

儒学把孝看作道德行为的起源,是“仁”之基础,是“礼”的具体体现。“入则孝”,指的就是孝敬父母。儒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孝”文化,对当今小学生的孝道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启示作用。首先,儒家学者提出孝敬父母要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流。要多向父母告之生活和学习中的事情,多听父母的建议。其次,儒家学者还提出“孝当竭力”,子女要竭尽全力侍奉照顾父母。另外,儒学学者还提出“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的教导要认真听,父母的批评也要虚心接受,这些也是孝敬父母的表现。

2.兄友弟恭,尊敬长辈

儒学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悌”是指兄友弟恭,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弟子规》中指出“称尊长,勿呼名”,要求要尊重长辈;“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时刻牢记长幼有序,表现出自己对长者的敬重。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容易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利用儒学教育小学生“兄友弟恭,尊敬长辈”,有利于规范小学生伦理道德行为。

(五)生命教育

小学生对生命的了解还比较懵懂,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能够让学生明白人生的意义,珍爱自己及他人的生命,爱护世间有生命之万物。首先,儒学教育中倡导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生命是父母给的,不轻生也是一种孝的表现。儒学教育从“孝”的角度指出珍爱自己生命的必要性,身体不仅是自己的,也是父母给的,不能擅自毁伤。其次,儒学教导学生善待他人。要通过自己的行动,使社会上的老人能够享受天伦之乐,小孩健康快乐成长。另外,儒学教育还要求学生推己及物,善待“物”之生命。面对伤害生命的现象,心有不安和不忍。总之,借助儒学,能够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利用儒学所倡导的推己及物,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万物的生命。

(六)环保教育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理解,结成友谊。“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指出到了一定时节才能上山砍树,和现在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观念是一致的。这种思想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和自然万物和谐共处。

三、儒学典籍与小学生道德教育原则

将儒学典籍运用到小学生道德教育当中,主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顺其性情,寓教于乐

小学生是充满朝气、好奇的学生群体,他们活泼好动,喜欢提各种问题。老师顺着学生的性格教育学生,就可以指引学生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学当中要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接受知识。顺其性情寓教于乐,学生就乐于投入老师的课程当中;反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小学生的道德教育。

(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道德教育要量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制定相关的教学方法,有针对地进行教育,使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得到最好的发展。儒学中指出:“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这是儒学因人而异采用不同方法教育学生的范例。这种教育方法一直延续至今,值得借鉴学习。

(三)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要做好德育工作,就要因势利导。对于犯了错的学生应“用好言劝谕”,不能只顾训斥,这样会有损学生的自尊心,错误得不到及时改正,而学生又有其叛逆心理,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小学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时期,这期间仍应以引导为主,让其朝好的方面发展。对于部分平时懒散惯了的学生,要慢慢地约束,细心指正,经常劝导,让学生知书明理,真正接受老师的教导,然后在恰当的时候再给出批评,引导学生改正错误,千万不可性急求速度解决问题。道德教育应该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因势利导地开展,如此便能出效果。

(四)宽严相济,奖禁结合

所谓宽严相济,一是对年纪小的宽容一些,可使用轻松温和的言语对其教导,维护其自尊心;对年龄大点的可以严肃一些,这样可以预防其养成不好的言行举止,让学生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人。二是教育学生态度要和蔼一些,但在具体事情中对学生的行为需严格要求,不能松懈。三是根据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教育学生,父母对小孩教育严的,老师就应该宽一些,反之,老师就应该严一些。所谓奖禁结合,就是一方面进行引导教育,以欣赏赞扬为准,而就那些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也要“耐住火性,好言相劝”,使其改正缺点,以“鼓励其上进之心,开其自强之路”;另一方面要制定规章制度,按准则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

(五)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小学生道德教育,要从学生所属的家庭环境开始,从爱自己的亲人再到爱其他人,逐步增大爱的影响,逐步培养有对待同学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以及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的亲属一样的博爱精神。培养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从孝敬父母到关爱他人,从尊敬兄长到关心朋友,从爱自己的家到爱祖国。

(六)知行并进,培养习惯

学习可以更好地明白事理,懂得求知,懂得为人处事。在明白道理后要付出实际行动去实践,实践是根本。只有将儒学中的精华和学生的行为结合起来,“知行并进”,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按照儒学中的规范去做,就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做到这一步,小学生道德教育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七)品端为先,尽心尽责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学生传授道理授以专业知识解决学生心中的迷惑。为人师表,教师应随时省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榜样。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传授更多更好的知识给学生。教师的博学可以影响学生,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尽心尽责的态度就是一种道德教育力量。

四、结语

第2篇

对于小学生来说,许多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开始,从行为习惯入手,贴近儿童的生活,在生活中获得道德教育。我认为:应该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化抽象的说教为生动有趣的游戏,使小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参与,使小学生在玩中明理,乐中学做,从而逐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往往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曾经有一个母亲,每次晚餐后吃水果,她都让自己幼小的儿子来分配,而儿子每次都是给爸爸妈妈和自己一人分一个,突然有一天,儿子发现只有两个橘子了,就问:“你们都要吃吗?”“当然!”尽管心中不情愿,孩子还是把两个橘子递给了父母,而父母则坦然接受了。之后母亲非常痛苦地说:“我觉得这橘子一点味道都没有。”但是这位母亲做得对,一定要让孩子心中想到别人,并能正确处理“你”“我”“他”之间的关系,养成有孝心的习惯。因为行为是偶然的,当某种道德行为达到自动化程度的时候,就成为道德习惯了,如果德育能够让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稳固的链接,它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引导未成年人如何做人

中华民族历来最讲究做人。人们常说成才先成人,这就说明了做人的重要性。要把我们的未成年人培养成为能担负跨世纪伟业之重任的一代新人,就必须重视和坚持道德教育。然而,低年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和生活经验,是非辨别能力差,常常会犯一些小错误。而对他们进行教育确实是一件难事,高深的理论听不懂,传统的说教又太枯燥。所以,我就抓住小学生酷爱动画片这一特点,针对思品教育内容精心设计动画,把深奥的道理变成行政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让学生在欣赏动画节目的同时明白道理,学会做人。如:有一次我发现本班有两名学生把家里的几十元钱偷出来买零食吃,于是,我在对他们进行耐心教育的同时,把听说训练《小猴子过生日》一文提前进行教学,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小猴子过生日了,许多小动物都来向它表示祝贺。蚕姑娘送来了漂亮的丝绸裙子;小蜜蜂送来它亲手酿的蜜。小猴子一边收礼物一边道谢。这时候,小老鼠也来了,它给小猴子送来了一篮子香甜的桃子,可小猴子说什么也不要。这时我突然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小猴子为什么不要小老鼠的桃子啊?这可是小猴子最爱吃的东西啊!”于是同学们就各抒已见,有人说:“小老鼠自己不会种桃子,是偷来的。”有的说:小猴子不能要别人偷的礼物。”有人说:“收下别人偷来的礼物就等于和小偷同流合污。”教师顺势问:“做小偷有什么危害呢?”学生便知道这是不道德的,害人害已,扰乱社会秩序,这是违法的行为,偷大了就要判刑,严重的还要枪毙。接下来我又播放了一组有针对性的教育动画片。内容主要反映一些少年由于屡教不改最终走上违法的道路。看后同学们深受教育,纷纷表示今后要诚实守纪,决不做有损于国家和人们的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为国家作贡献,自食其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事后两位从家里拿钱的同学主动向我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今后决不再犯。 同学们也初步懂得了自怎样做人的道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劳动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劳动是最光荣的。然而,目前的未成年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太阳”。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热爱劳动人民,不懂得珍惜人们的劳动成果。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我一方面经常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进行模拟或实练;另一方面,与学生家长配合,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进行自我服务,主动参与家务劳动,从中获得劳动体验,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如:我教学《别说我小》一文时,就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教师说:“丁丁确实是个能干的孩子,他做那么多的事。那么我想我们班的同学也很能干,肯定也能做许多的事情。能不能说给大家听听?”有的说我能帮妈妈做来料加工;有的说我能帮奶奶穿针;有的说我会帮妈妈做生意……根据汇报情况教师给予表扬。接着,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又精心设计了一个课件,题目是:章鱼当考官。在内容没有出现之前让学生猜一猜,章鱼考官是笑脸还是哭脸。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同学们就拼命的猜:“笑脸!”“哭脸!”……在同学们迫切想了解答案时,再请一个同学上去点击鼠标,当章鱼出现的是笑脸时,猜笑脸的同学就会情不自禁的大叫一声:“耶!”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原来是冬冬在帮妈妈洗碗,章鱼对冬冬的表现表示满意,所以露出了笑脸。

接下来同学们又会使劲的猜:“笑脸!”“哭脸!”这次章鱼是哭脸,同样,这次猜哭脸的同学也会大叫一声:“耶!”因为,小红坐在床上大叫:“爸爸,快来帮我穿衣服!”章鱼对他的表现表示不满。其实,这是将一些自理内容编成判断题,让学生进行辨别,以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最后一个环节是穿衣、叠被比赛,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比赛结束后,进行评比,评出今天的劳动之星,教师及时给予奖励。评上劳动之星的同学特别感到自豪。没评上的同学便会向他们投去羡慕的目光,并会暗暗下决心,下次一定努力争取。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主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期结束后,教师将要向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这样,学生在猜猜做做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会了自理。

四、增强未成年人孝敬意识

孝敬父母、爱国忧民、敬亲睦邻、乐善好施、敬老爱幼、勤劳节俭、敬业乐业、见义勇为等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凝聚着民族精神和气节,在如今仍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这些传统的美德在中华大地上得到炎黄子孙的代代相传,并且不断地得到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宝贵财富。对未成年人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这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竞赛活动。如:我在教学《奶奶病了》之后,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设计了许多的具体情节,有小孩和爷爷奶奶一起吃饭的;也有上学路上遇盲人的;有家里来客的……等等,让学生进行擂台比赛。学生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反应。看谁处理得最恰当、合理。其中有必答题、自选题和抢答题,每题20分,基础分100分;必答题、抢答题由教师确定,自选题由学生上台确定。请观众判断,教师裁决,到时候看谁的累计分数最多,谁就是本次比赛的擂主。这样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涨。未成年人在比一比,赛一赛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懂得了在各种情况下如?何去尊重、理解、孝敬长辈的,从而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艰苦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为之不懈的努力,抓住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将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趣味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调动未成年人的参与积极性,启动未成年人的情感,把未成年人培养成健康、活泼向上的一代高素质的人材。

第3篇

【关键词】孝敬父母; 道德教育

党的以后,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由于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实施,我国目前已有5000多万独生子女,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产生的特殊群体,受到来自家庭的过分爱护与保护。越来越多的长辈把孩子捧为“小太阳”、“小公主”,过多地讲究孩子的营养、打扮、排常这些“过度”的爱,使大部分孩子变得骄奢任性,缺乏自理能力,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责任心,他们不知父母工作之艰辛,不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时父母行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遭到孩子的斥责,甚至是漫骂。一些孩子还认为父母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是顺理成章的孩子的这些言行。使我们惊呼:现在该是猛醒的时候了!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如果还不摆到议事日程,那么,我们现在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在素质方面大打折扣,难以接受21世纪的挑战。因此,应将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该怎样着手呢?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主要必须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主渠道开展。

1 在学校开展孝敬父母教育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与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1 平时,通过上专门课,可以比较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通俗道德,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孝敬父母教育内容,这是德育的共性。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渗透意识,特别是在中学,由于学科较多,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应该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内容,运用具体联想、展开想象、观察比较和系统归纳等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并力戒牵强附会,做到适时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对父母真挚而强烈的爱心。

1.2 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将中小学孝敬父母教育渗透到学校德育活动中去,既是这项教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的德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针对性,有意识地在各种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教育,能使德育活动收到综合性的效益。因为孝敬父母这一主题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又可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故只要我们选准目标,选择有利的时机,针对学生实际,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就一定能使这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在家庭开展孝敬父母教育

2.1 迅速改变家教观念,杜绝家长随意打骂训斥孩子和宠得过分、爱得过浓的行为。笔者认为,首先应使孩子消除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优越感,把孩子放在与家庭成员平等的地位。要教育孩子懂得关心帮助家庭的其他成员,能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起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尽量不给父母添负担。父母要为孩子在家庭中创造一些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与环境,培养他们自强、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父母应树立和气待人、文明礼貌、努力向上的好榜样。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纯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力量比伴随其成长的言传身教更能把他们引向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这样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2.2 家长平时可以制订一些专门的训练项目以及定时进行考核。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一般都滞后于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因此在孝敬父母教育中,心须加强对孝敬父母行为规范的训练与相关能力的培养。在一般的家庭里,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项目的训练,如尊重父母的态度训练,关心体贴父母的情感训练,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孩子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在训练的基础上,家长同时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考核,以检查孩子在认知方面是否达到了学校和父母的要求。

第4篇

         一、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往往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曾经有一个母亲,每次晚餐后吃水果,她都让自己幼小的儿子来分配,而儿子每次都是给爸爸妈妈和自己一人分一个,突然有一天,儿子发现只有两个橘子了,就问:“你们都要吃吗?”“当然!”尽管心中不情愿,孩子还是把两个橘子递给了父母,而父母则坦然接受了。之后母亲非常痛苦地说:“我觉得这橘子一点味道都没有。”但是这位母亲做得对,一定要让孩子心中想到别人,并能正确处理“你”“我”“他”之间的关系,养成有孝心的习惯。因为行为是偶然的,当某种道德行为达到自动化程度的时候,就成为道德习惯了,如果德育能够让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稳固的链接,它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引导未成年人如何做人:

         中华民族历来最讲究做人。人们常说成才先成人,这就说明了做人的重要性。要把我们的未成年人培养成为能担负跨世纪伟业之重任的一代新人,就必须重视和坚持道德教育。然而,低年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和生活经验,是非辨别能力差,常常会犯一些小错误。而对他们进行教育确实是一件难事,高深的理论听不懂,传统的说教又太枯燥。所以,我就抓住小学生酷爱动画片这一特点,针对思品教育内容精心设计动画,把深奥的道理变成行政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让学生在欣赏动画节目的同时明白道理,学会做人。如:有一次我发现本班有两名学生把家里的几十元钱偷出来买零食吃,于是,我在对他们进行耐心教育的同时,把听说训练《小猴子过生日》一文提前进行教学,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小猴子过生日了,许多小动物都来向它表示祝贺。蚕姑娘送来了漂亮的丝绸裙子;小蜜蜂送来它亲手酿的蜜。小猴子一边收礼物一边道谢。这时候,小老鼠也来了,它给小猴子送来了一篮子香甜的桃子,可小猴子说什么也不要。这时我突然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小猴子为什么不要小老鼠的桃子啊?这可是小猴子最爱吃的东西啊!”于是同学们就各抒已见,有人说:“小老鼠自己不会种桃子,是偷来的。”有的说:小猴子不能要别人偷的礼物。”有人说:“收下别人偷来的礼物就等于和小偷同流合污。”教师顺势问:“做小偷有什么危害呢?”学生便知道这是不道德的,害人害已,扰乱社会秩序,这是违法的行为,偷大了就要判刑,严重的还要枪毙。接下来我又播放了一组有针对性的教育动画片。内容主要反映一些少年由于屡教不改最终走上违法的道路。看后同学们深受教育,纷纷表示今后要诚实守纪,决不做有损于国家和人们的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为国家作贡献,自食其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事后两位从家里拿钱的同学主动向我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今后决不再犯。

同学们也初步懂得了自怎样做人的道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劳动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劳动是最光荣的。然而,目前的未成年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太阳”。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热爱劳动人民,不懂得珍惜人们的劳动成果。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我一方面经常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进行模拟或实练;另一方面,与学生家长配合,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进行自我服务,主动参与家务劳动,从中获得劳动体验,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如:我教学《别说我小》一文时,就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教师说:“丁丁确实是个能干的孩子,他做那么多的事。那么我想我们班的同学也很能干,肯定也能做许多的事情。能不能说给大家听听?”有的说我能帮妈妈做来料加工;有的说我能帮奶奶穿针;有的说我会帮妈妈做生意……根据汇报情况教师给予表扬。接着,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又精心设计了一个课件,题目是:章鱼当考官。在内容没有出现之前让学生猜一猜,章鱼考官是笑脸还是哭脸。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同学们就拼命的猜:“笑脸!”“哭脸!”……在同学们迫切想了解答案时,再请一个同学上去点击鼠标,当章鱼出现的是笑脸时,猜笑脸的同学就会情不自禁的大叫一声:“耶!”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原来是冬冬在帮妈妈洗碗,章鱼对冬冬的表现表示满意,所以露出了笑脸。

接下来同学们又会使劲的猜:“笑脸!”“哭脸!”这次章鱼是哭脸,同样,这次猜哭脸的同学也会大叫一声:“耶!”因为,小红坐在床上大叫:“爸爸,快来帮我穿衣服!”章鱼对他的表现表示不满。其实,这是将一些自理内容编成判断题,让学生进行辨别,以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最后一个环节是穿衣、叠被比赛,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比赛结束后,进行评比,评出今天的劳动之星,教师及时给予奖励。评上劳动之星的同学特别感到自豪。没评上的同学便会向他们投去羡慕的目光,并会暗暗下决心,下次一定努力争取。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主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期结束后,教师将要向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这样,学生在猜猜做做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会了自理。

        四、增强未成年人孝敬意识:

第5篇

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不良心态及对策

小学的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阵地。但由于教师、学生的主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了对思想品德课的不良学习心态;具本表现如下:

(1)消极型的学习心态。这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态度定势,缺乏信心,心态过分紧张,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动脑筋;没有耐力,其情感、思维、求知欲等心理状态都处于薄弱状态;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低劣。

(2)淡漠型的学习心态。这类学生表现为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没有意志力,思维消极定势,缺乏灵活性;依赖教师支配,其心理状态陷于固定看法,情感淡漠;认识模糊。

(3)消遣型的学习心态。这类学生主要特征是兴奋好动。学习中不能认真思考课文中的观点,而是各个环节跳跃,活动过多,激奋冲动,注意短暂,思维无定势,缺乏意志力。

(4)沉闷型的学习心态。这些学生的特点是对学习思品课感到沉重而烦闷,没有积极参与的心理,对课文观点是似而非;由于感性经验缺乏,学习感到困难,其心理状态处于矛盾之中。

分析以上小学生不良学习心态的原因,主要是:

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不重视;

教学方法单调呆板,不符合认识活动的规律;

传授知识单性,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缺少情感心理因素;

教师的能力低弱,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动态,不能应急驾驭;

(5)来自学生主观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语文、教学等学科,而忽视思品学习等原因,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和厌烦学习的心理态。

综上所述,我们采取的对策是:

第6篇

【关键词】道德教育 个性化 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 2(2012)12(a)-0177-01

中国古代圣人——孔子曾经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小学道德教育普遍实行的“制度化教育”、“划一性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忽略了德育在促进人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儿童不能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自我表现能力,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全面的发展。教育要以人为本,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小学道德教育进行改革,学生个体的不同个性特点,进行相应道德教育方式、内容、途径的探索、改进,深入发掘学生的发展潜能,把发展个性和实现人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的,使学生人格更完整、能力更突出、身心更健康、具备更强的独立创新能力。下面我简单谈一下对小学生进行个性化道德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熟悉学生个性特点。确立德育教育目标

要进行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必须要对小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全方位了解,从家庭、学校、卫生部门、校外活动基地等获取必要的信息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同时还要确立德育教育的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受教育者的性格、年龄特征,遵循其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确立德育的具体目标,从各个类型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和实施不同教育方法。挖掘和发挥每一个小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 发扬学生优良个性,突出主体常抓不懈

要开展个性化道德教育,首先要针对小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在课上发扬其优良个性,鼓励发展特长,修正自身缺点,养成良好习惯,因材施教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完整独立人格和优化自身独特个性,释放生命潜能并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此教师要采取开放的态度,为小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来表现自己,锻炼自己,发现特长,培养特长。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启发小学生作为活动主体,主动地参与各种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以此发展自主意识、自律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俗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个性的形成和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个性化的教育需要教育者持之以恒的不懈工作才能取得成效,要充分注重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建设,为小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道德教育环境,以便于更好地发挥优秀文明传统对学生个性的熏陶作用。

3 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方法、途径因人而异

对小学生的个性化道德教育,要针对各类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的差异以及原有道德水平层次的高低分类施教,采取相应的途径、方法进行个性化的道德教育。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及阅历的积累,小学生道德教育也呈现出一个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变化。我们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强化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为基础,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有计划、有目的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及行为习惯。例如低年级的儿童对直观性和情境性的行为的理解较为容易,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根据他们这方面的个性特征,采用相应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对五六年级的小学生,除了让他们理解道德行为的内涵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自觉将其运用到具体生活中。

其次,针对各类小学生的性格的差异进行个性化的道德教育。性格内向的小学生往往不善于与老师和同学们交往,做事情犹豫不决。上课回答问题不踊跃,参加课外活动不积极。对于这类学生,教师首先要有足够的诚心和耐心,一方面要多鼓励,培养其树立自信心和适应紧张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他们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引导他们主动的与老师和同学们交往,并安排几个外向型的同学带动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活动,融入到班集体大家庭中,从而克服自己的孤僻感。同时要求他们多动手动脑,思考问题时要求反应灵活,不要迟迟疑疑,逐步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不断修正自身的性格缺点。外向型的小学生为人正直、热情、勇敢、有进取心、喜欢与人交往,但往往又性格浮躁甚至暴躁、粗心大意。对这类学生,要培养这类学生脚踏实地、坚持到底的精神,培养他们的刻苦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并逐步养成做事认真、善始善终的好习惯。对他们有时犯的错误,要进行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批评教育,使其逐步改正自己的缺点。

第7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在生活以及各个领域都渗透着网络的运用。作为小学生,他们也在逐渐接受这一新生事物,然而网络所衍生出来的不良信息及内容也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的思想和成长,他们处在对世界充满好奇及许多未知的阶段,对网络信息不能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和把握。因此,网络的发展对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改革既是一次机遇,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1、不良网络信息会影响小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尚未成熟,网络信息会影响他们思想观念的发展和转变。现如今,网络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导致了网络上衍生出很多不健康和不科学的信息,一些不法组织或者伪科学分子在网上宣传不健康的、迷信的、甚至危害国家的言论,还有一部分组织利用网络来宣传他们的不良思想,违背了国家正确的宗教理念。这些信息不仅造成了对成年人思想的危害,也对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的小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网络环境下小学生不能协调好生活与学习的关系。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帮助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不利影响。一些小学生由于自身的自制能力差,容易沉迷于形形的网络世界,整天泡在网络游戏和一些娱乐信息中不能自拔,一方面浪费了自己的学习时间,荒废了自己的学业,也消耗了大部分与亲人同学交流沟通的机会;另一方面在长期面对网络、沉迷网络的过程中,对身体健康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会引起一系列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

3、网络成为引起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媒介。网络虽然有安全健康、积极进步的内容和思想,但也充斥着一些黄色、暴力、诈骗等不法信息,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他们有时候缺乏必要的判断能力,不能正确地鉴别事物的对错,进而会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容易上当受骗,有时甚至会模仿网络上那些不法行为,做出一些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这些都会给小学生的成长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决策

1、通过网络加强教学内容多样化的创新。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用书本与黑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如今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将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教育内容也将会随着网络的丰富性和多样化进行延伸和扩展。学校应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环境,把静态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动态的立体演示,把课本的内容融入到多媒体中,通过新颖的方式传播给小学生,这样一来,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对学习方式的创新。利用新媒体的多样化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学习方法,通过网络中丰富的音视频素材来传播一些感人的、积极向上的内容,从而引发小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初步建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促进他们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2、建立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组织体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需要在学校中通过老师的教授得到发展,还应该得到家长及校外相关机构的积极配合,形成一套完善的组织教育体系,更好地协助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应该把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延伸开来,首先要加强对学校老师个人素养的提高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使小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成长教育氛围。其次还要与学生家长紧密结合起来,及时地沟通与交流想法,解决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最后需要与相关的教育机构做好衔接,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宣传工作,针对道德教育的一些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及时解决。

3、学习教育与心理道德教育相结合。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障碍,学校在注重学习教育的同时,要时刻关注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使教育更全面化、人性化。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的心理很容易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学校应该从多方面人手,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演讲、参加活动、做游戏、多媒体播放等方式来加强小学生的心理道德教育。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把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知识的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引导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4、借鉴外来经验并取长补短。为了思想道德教育改革进一步的创新和完善,学校还应该注重外来资源的利用,一方面可以借鉴其他学校的教育理念,通过一些方式来增强与外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便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借鉴外国的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出一套全新的,适合自己学校的道德教育模式,使现在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更加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为了给小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教育学习环境,学校在把道德教育和新媒体有效结合的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总结以往教育工作的经验,改正不足和落后之处,不断地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子,把科学教育和道德教育紧密连接在一起,使小学生获得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第8篇

网络文化的发展在推动社会前进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网络道德问题,尤其体现在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会群体当中,用先进的网

>> 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 网络文化背景下中小学道德教育实效性探讨 e环境下如何做好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新探 农村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探究实践 网络文化对中小学生产生的影响与对策 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分析及对策 当代中小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中小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简论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观建设 基于网络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学术道德问题分析 中小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干预 浙江省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 中小学生网络词汇使用状况调查 中小学生网络自我效能感问卷的初步编制 构建中小学生网络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面面观 河南省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现况分析 “二次元”文化背景下小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对策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http:///a/20071114/000364.htm.

[4] 张新明,王振.我国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探析.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4).

[5] JerryM.Burger.人格心理学.陈会昌,等,译(第6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6] 万俊人.儒家伦理传统的现代转化向度.社会科学家,1999(4).

[7] 项家祥,王正平.网络文化的跨学科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作者:潘小军(1972-),男,四川蓬安人,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第9篇

关键词: 环境道德教育 环境道德 中小学 环境危机

环境道德教育是培养人们环保意识、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中小学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形成环境道德观念,树立起保护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将对全社会的环境道德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新时期的环保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一、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环境危机使得环境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等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要想摆脱危机,走出困境,就必须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对于塑造具有环保意识的一代新型建设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环境道德教育在德育体系中不可或缺

首先,环境道德教育是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环境教育与德育相融合,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意识上升到道德层面。在中小学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丰富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涵,增强了德育工作的活力,使得思想品德教育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其次,环境道德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通过环境道德教育可使中小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道德观念,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热爱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对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环境道德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前提与基础。在中小学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可从小培养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

(三)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的开展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环境道德教育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环境道德意识淡薄。部分中小学的领导、教师和学生对环境道德教育仍缺乏足够的认识,还未能树立起“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观念,中小学生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仍然屡禁不止;其次,教育途径偏少、形式陈旧单一,致使部分学校的环境道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在环境道德教育方面更加滞后;再次,部分中小学校忽视环境道德教育师资培训,教师缺乏实施环境道德教育所必需的知识准备和实践经验,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环境道德教育的质量;最后,目前我国适合中小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方面的教材、教学参考书及课外书籍都很缺乏,严重限制了环境道德教育的开展。

二、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环保意识教育

环保意识教育包括环保认识和参与意识两个方面。首先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当下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增强环保的紧迫感,同时要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崇敬天地万物,理解自然、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认识到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一样有着同等的生存权利,人类的发展不应威胁自然的整体性和其他物种的生存,无视生态平衡,最终将造成地球及人类自我的毁灭。环境参与意识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小学生参与保护环境的意识,学校应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各类实践活动中,逐步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德观念。在中小学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风尚。

(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

对中小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既是现实需要,又是长远之计。必须让学生意识到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经济的暂时发展,“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得不偿失。只有确保人类与自然和谐相济,走适度消费之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逐步实现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人类才会有一个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三)环境责任意识教育

环境责任是指根据人在环境中所处的地位,在环境整体维护中应承担的责任。环境责任意识不可能自发形成,只有通过一定的环境道德教育才能获得。在中小学进行环境责任意识教育,目的是帮助青少年认清环境问题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新的发展观。在我们身边,许多环保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这是环境责任意识的最高表现,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三、如何在中小学开展环境道德教育

(一)将环境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入德育课程

首先,将国情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中小学生树立与可持续发展观相一致的环境意识,使学生们认识到不仅要保护资源,更重要的是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要提倡合理消费,最大限度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其次,将道德品质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相结合,在中小学开展道德品质教育时,引导学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道德观念,培养青少年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最后,将法制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相结合,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环保法规,懂得每个公民、法人和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履行同等的义务,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是违法的,应承担法律责任,公民有义务检举揭发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等等。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法制观念,具备依法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在德育课程以外的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

在小学阶段可结合自然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栽树栽花,养鱼养鸟,培养学生热爱动植物的良好道德情操;结合社会教学,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展示祖国山河秀美壮丽的文章,可借此激发学生热爱与保护祖国环境的情感。中学阶段可结合地理课,进行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和保护环境的教育;结合化学、生物课教学,让学生了解燃烧、汽车尾气与酸雨、化学烟雾之间的关系与危害,工业废水、废渣对环境的污染,等等。还可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环境问题的调查,从中获得解决环境问题的实际经验。

(三)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环境道德教育

“第二课堂”是中小学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可开展形式多样的与环境主题相关的课外活动。如根据学生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组织讲座,由专家或环保工作者来普及环保知识;以“环保月”、“爱鸟周”、“植树节”、“节水周”等纪念日为主题组织学生自编小报,散发环保宣传资料,进行街头宣传活动;还可以举办以环保为主题的书画竞赛、小论文竞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在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的兴趣。其次,组织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如围绕某一环境主题展开生态环境的考察,进行采集制作标本,测定分析样品,监测环境并搜集相关的资料和数据,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整理、总结、分析,撰写调查报告或在此基础上撰写环保小论文,提出改善环境的合理化建议等。

青少年环保意识的高低,是否具备良好的环境道德风尚,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未来的环境状况的好坏,在中小学积极有效地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必将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思想德育;教育

在提出“应当从战略性的高度重点建设中国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应当将思想德育工作放在战略性位置,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需将“传道”放在首要环节,即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知识讲授之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德育工作,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工作,其在实践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现实性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根源在于教育制度和理念建设的不足,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正视其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提升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质量的新渠道。

一、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1.农村中小学“德”与“智”发展现状

当前,在我国农村中小学,重视“智”的发展,忽视“德”的发展是普遍现象,虽然强调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多年,但是由于考试机制的存在,应试教育离不开中小学教育的舞台,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时有冲突,中小学通常都将知识教学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农村的中小学生在升学压力的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中“德”与“智”这两个本不冲突的因素,成为了两者必须选其一的问题。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德育情况考核机制还停留在传统的科目考试成绩为主,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通常比较僵化和走过场,对于其重视程度也很低,通常将对于德育的认知代替了行动,对于德育评价的模式僵化,科学性比较差,这就导致农村中小学对于德与智的平衡性把握有限。

2.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现状

我国当前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其实效性在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针对性弱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很多农村中小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都没有科学的机制体制,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变化,需要制定新的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制度、方法,缺乏科学有效的良好标准来进行新背景下的德育工作开展。学校对于德育工作的考核成绩应当纳入在整体的考核当中,学校在整体的德育工作计划制定中,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老办法,应当遵循教育的基本分析方式,认识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背景,同时尊重农村中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的创新发展,保障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家庭与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不仅仅教育机构,各个地方的社会行政部门也都认识到对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渠道,从社会和家庭的角度对于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补充教育。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社会中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认识责任感不全面,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和社会只需要依赖于学校、问责于学校即可,这一思想就导致当前我国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程度十分有限,难以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同时,学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没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教不得法的问题广泛存在于当前的农村中小学当中。

二、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仍需要受到教育从业者广泛的重视。主要问题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落后,另一方面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不够,很多学校对于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都不够全面。例如,在2016年5月,针对农村中小学思想教育问题,甘肃省就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对于甘肃省的中小学进行综合整治,对于网络暴力、肢体暴力等手段进行的校园欺凌进行集中整治。然而,就在2016年9月,微博上传播的一段《定西市工贸中专文峰校区校园暴力》视频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时常1分23秒左右的视频拍摄于学校围墙旁,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背对着围墙,另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狠狠的抽了她一耳光,随后打人的女学生脱下了校服,再次不停的扇对方耳光。同时,她还不断的用陇西方言责骂着被打女生。被欺凌女生反抗无力不断哭泣,经过媒体曝光后,目前,被打女学生已经回校正常上课,学校也对打人的女学生进行了相关处置。

不仅如此,也追究了打人女学生的监护人的责任,对于被打女学生及其监护人进行赔礼道歉,同时保证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工作。这一事件,深刻体现出我国当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没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工作的意义。同时,教育从业者当中也存在着道德教育不够耐心、科学,奖罚机制不合理,对于学生的培养耐心和态度不同,没能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因而校园欺凌,体罚事件偶有发生,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也会对于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了不良循环。对于部分突发事件,例如校园欺凌事件,应当特殊问题特殊处理,在事件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发展。

三、结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应当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进行教育策略的探讨,从农村中小学“德”与“智”发展、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和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三个角度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为我国培养出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良人才。

参考文献:

[1]浦明磊. 试论德育管理问题不足与解决策略[J]. 亚太教育,2016,22:193.

第11篇

1.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和呼唤。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其结果是一方面使国人大开了眼界,扩大了视野;另一方面也随之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的碰撞给人们的道德观念带来的困惑与行为矛盾,逐步在校园、家庭和社会中表现出来。面对这种挑战,如果我们一味地抵制外来文化,那只会造成封闭自守,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失之交臂,继续推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我们应从正面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传统的教育,及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道德偏差。我国提倡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道德教育正是从这一时代前瞻出发,使学生能够以优良的素质迎接21世纪的挑战。

2.社会发展的现状要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党的以后,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由于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实施,我国目前已有5000多万独生子女,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产生的特殊群体,受到来自家庭的过分爱护与保护。越来越多的长辈把孩子捧为“小太阳”、“小公主”,过多地讲究孩子的营养、打扮、排常这些“过度”的爱,使大部分孩子变得骄奢任性,缺乏自理能力,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责任心,他们不知父母工作之艰辛,不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时父母行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遭到孩子的斥责,甚至是漫骂。一些孩子还认为父母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是顺理成章的孩子的这些言行。使我们惊呼:现在该是猛醒的时候了!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如果还不摆到议事日程,那么,我们现在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在素质方面大打折扣,难以接受21世纪的挑战。

3.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建设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倡导的“孝”是摒弃了封建主义糟粕之后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现代道德观念相适应的“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它具有传统美德的健康内核。我们提倡的孝敬父母强调亲爱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心,顺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行。

这些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是相符的,也是目前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改变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孩子专横、缺乏同情心等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搞好孝敬父母教育,父母本身应是其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学校开展孝敬父母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家长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在家庭,如果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关心,必将导致其忽视或放松对子女摆脱依赖、自理生活、学会关心、帮助父母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家长倘若纵容孩子任性、专横而不以为憾,任何时候对孩子都百依百顺,必将导致学校的孝敬父母教育成为单方面的灌输,失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这种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使之成为家教中经常和长久的内容。

4.对转变目前家教中的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一般来说,现在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们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也知道必须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纵观现代家庭,由于家长的文化素养不同,教育观与方法自然也不相同。目前,对于教育孩子有两种类型的家长,一是放纵型的。这类家长,平时整天忙于挣钱或搓麻将、跳舞等,对孩子弃而不管,认为“树大自然直”。

二是严管型的。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虽抓的很紧,不过他们的目的却很狭隘,只不过是为了孩子将来念大学。能“出人头地”。于是家长们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请家庭教师千方百计地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这往往导致孩子在学业上不堪重负而对父母不满,有的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与父母顶撞起来,使父母感到自己的“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这些家长在培养孩子某些技能时,忽视了对其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行为的培养,尤其是孝敬父母的教育与培养。

二、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的特征以及实施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道德观念萌生与道德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的情感性强,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而中学生正处生理上的青春期,个体的道德心理发展虽然情感性强,但道德意志已开始在成长发展中,随年龄的增加,正逐步走向坚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水平要超过小学生。但是总的来说,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当前,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现状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其年龄特点、理、生理特征基本相适应,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苗头,许多父母的溺爱并没能赢得孩子的敬重。从心理方面来看,学生各种道德品质(包括孝敬父母品质)均处于萌生和发展阶段,虽然父母子女间的亲缘情感是学生发展孝敬父母品德的天然基础与内驱力,但仍需要通过中小学长期系统的教育培养与实践以及家庭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稳定形成。影响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品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学校教育与家庭陶冶,而社会环境对其影响较小。

2.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认识和情感水平总的来说优于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发展不平衡,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小学生的这种行为偏差主要有:不听从父母教导,常惹父母生气;在家庭生活、娱乐活动中喜欢独享独占,不会礼让父母;不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中学生这种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有:时常顶撞父母,父母的言行稍有不随意之处,就撒娇顶撞、毫无礼让约束;对自己的事过分地“保密”,不愿让父母过问;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我行我素,父母的话入耳则听,不入耳则不予理睬。

中小学生由于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情感色彩浓厚,其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

因此,认知的一些道德,不一定就会去实施,而在行为实施过程中由于意志薄弱而难以维系,这就导致孩子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3.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方面的差异与其孝敬父母道德水平差异不尽一致。

在平时,一般学习较好的学生,有时常发生对父母不孝敬的行为,而有的差生,却在孝敬父母方面常常有闪光之处,令人刮目相看。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发展的特征,为科学制定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和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认知教育;亲近父母、关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辛劳等的道德行为教育。但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不同,其孝敬父母的要求也应区别,其具体要求如下:小学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学会从小礼让父母;②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起居饮食,保持身体健康;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努力向上;⑤出门和回家时都要向父母有个交待,以免父母挂念;⑥要诚实,杜绝撒谎的行为,不在外面做违犯纪律的事。

中学生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教诲;②听取父母的意见,不要事事任性,尽量避免与父母有任何的隔阂,重要的事,要请父母发表意见;③帮助父母做家务,注意在家接人待物,为父母分忧;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锻炼身体;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充实自己,争取学习不断有进步;⑥随时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活动内容。有事在外必须向父母做好交待。

三、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

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在学校付出辛勤的劳动,而且要家长的配合与参与。在实施这种教育时,应采取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这种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应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要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和行为现状,适时适度,防止成人化。二是实践性原则。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这种教育活动要重在导行,要防止空洞的说教。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空洞的说教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三是渗透性原则。教育的方式重在渗透,除课堂讲授和专项训练活动外,应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学校教学、家庭活动中进行渗透。四是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原则。这项活动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必须开展家长工作,对家庭教育进行正确引导,防止学校孤军作战。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具有多重属性,它属于青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家庭教育、劳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将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主要必须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主渠道开展。在学校开展这种教育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与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通过上专门课,可以比较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通俗道德,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孝敬父母教育内容,这是德育的共性。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渗透意识,特别是在中学,由于学科较多,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应该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内容,运用具体联想、展开想象、观察比较和系统归纳等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并力戒牵强附会,做到适时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对父母真挚而强烈的爱心。

2.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将中小学孝敬父母教育渗透到学校德育活动中去,既是这项教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的德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针对性,有意识地在各种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教育,能使德育活动收到综合性的效益。因为孝敬父母这一主题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又可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故只要我们选准目标,选择有利的时机,针对学生实际,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就一定能使这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学生家长普遍欢迎和支持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但在具体操作时,家长的行动往往滞后,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算是孝敬父母了,更有的父母不懂得自己应如何与学校配合。因此,进行孝敬父母教育应加强家长工作,密切家庭与学校联系。目前,家庭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迅速改变家教观念,杜绝家长随意打骂训斥孩子和宠得过分、爱得过浓的行为。笔者认为,首先应使孩子消除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优越感,把孩子放在与家庭成员平等的地位。要教育孩子懂得关心帮助家庭的其他成员,能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起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尽量不给父母添负担。父母要为孩子在家庭中创造一些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与环境,培养他们自强、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父母应树立和气待人、文明礼貌、努力向上的好榜样。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纯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力量比伴随其成长的言传身教更能把他们引向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这样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第1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教学工作

道德教育是一项历时长久、不断更新的工作,它要求教育工作者从基础抓起,从小学抓起,注重学生的内外兼修,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弘扬社会道德风尚贡献一分力量。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只注重表面工程,不是简单的外在约束,明令禁止地能做或者不能做,而是要让学生从道德的高度认识到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只有将道德理念内塑于心,才能将善意举动外化于行。以德教书,就是将德育工作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德育为素质教育、实践教学的立足点,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能有更长足的发展。以善育人就是将善行广泛传播,用积极的行动感染人、带动人,让学生真正成为可以为社会尽力的人。

一、现在的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尚有偏差

现在的德育工作有轻德育、重智育的现象。小学生虽然具有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但是对于授课的教师来说,往往不能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共鸣,因而教学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教师对这一课程也只是纸上谈兵,泛泛而教之,他们更注重的是其他主要学科成绩的高低,忽略了道德的培养。

部分教师自身道德规范疏于践行,缺乏以身作则的代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真正体现为人师表应有的道德素养,认为道

德建设与己无关,这导致道德变成了教师口中理论性的道德,教师自身不尊老爱幼、不节约环保等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变化。在小学阶段,学生生活经验多来自效仿学习,教师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学生道德的养成。

德育工作往往没有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现阶段,道德教育出现了各种问题和道德偏差,书本中的善行成为生活中的一纸空谈。我们不能将道德教育简单地书本化、理论化,知识灌输一样的教育是难以在生活中起到实际效益的。如,一个在环保倡议书上签字的学生,在生活中却随意践踏草坪、乱丢杂物;一个在课堂上对雷锋精神侃侃而谈的学生,私下却连帮自己父母做家务的实践也没有……这些现象说明,德育工作与善行教育在很长时间内仍是小学教学关注的重心。

二、将德育教育善行教育开展,培养学生优良品德

1.将德育教学开展计入教师考核标准,以师德影响学生品德

教育教学中需要紧抓德育工作,以德为本善为先,教师以德育为教书根本,用德育传授真知,将善念存于心间,用善行丰富生活。将道德教育纳入教师能力考核,是对教师以身作则,全面教学的有力监督。作为教师,要有耐心有爱心,同时有恒心,对自身道德层次不断提高才能做到“身正为范”,从生活细微处做起,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规范的养成。

2.注重德育教学活动的不断丰富开展,用实践塑造学生品德

小学教育教学的开展,要明确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地位,注重思想品德课上的教学方式,不能以本为纲,搞本本主义,而是以德育为主,将善行常驻,运用丰富的实践活动,进行学生道德教育。如,运用广播、合唱等形式歌唱爱国精神;举办拔河、广播体操等集体活动,培养集体精神、团队精神;开展植树活动和手工展览,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科技头脑。有益的活动项目,对小学生培养道德素养具有推动作用,有利于学生将善行的举动充实生活,将自身的发展不断贡献到社会中去。

3.实施奖励表彰的机制记录善举善行,借先进提升学生品德

由于小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因而德育教学中不应对学生犯的错误进行“围追堵截”,这只能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德育教学工作中,榜样的作用和激励的措施在目前看来还是立竿见影的。良举善行不可能每天发生,也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以高尚品德标榜,但是对已经发生或正发生的善行需要教师具有发现的眼睛,不因微不足道而懒于表彰,对学生良好的行为和道德表现应当及时予以鼓励或表彰,这样不仅使受表扬者信心倍增,

也能以个人品德促进社会公德,督促每一个学生自求上进,自我约束,达到优秀道德素质的培养。

真正的品德教育和善行教育是实现教学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理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最早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用在教育领域,要求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赖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即道家的自化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甚至去破坏,哪怕他会失败、会犯错误也不要紧,因为他会从这些失败和错误中学到很多东西,教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必要条件,并做必要的辅助工作。学生自觉增加个人道德修养的同时,沿着教师的“善”的行为前进,自我约束,不断进步。一批具有高素质、高品德、多善行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带动学校整体素质的提升,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小到校园,大到整个社会,需要用良好的品德塑造人,用善意的言行感染人,在思想的层面约束人,从生活细微处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产生服务于社会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赫清.纳德育教育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之中[J].价值工程,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