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产型企业环保工作计划

生产型企业环保工作计划

时间:2023-05-30 09:12: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产型企业环保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产型企业环保工作计划

第1篇

制造服务化、生产服务业、制造即服务,这些五花八门的热词背后,其核心其实都是服务型制造,都离不开制造这个根基。服务型制造正在让企业加速从传统以加工组装产品为中心,逐渐向基于产品价值链,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产品、综合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转变。

国务院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是促进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何谓服务型制造

服务型制造的内涵与特征

服务型制造是一种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在这种产业形态下,企业从传统以加工组装产品为中心逐渐向基于产品价值链,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综合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转变。与传统的生产型制造相比,服务型具有三重特征。

一是集成性。在传统生产制造模式下,企业仅专注于产业链很短的一个环节,生产制造的是有形的产品。随着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工业产品的生产日益融入更多的服务要素,产品和服务以各种形式融合、打包,工业产品的生产者也由单纯的产品提供商向集成了产品和服务内容的“产品一服务包”提供商转变,Vandermerwe和Rada两人将这一过程定义为制造业的服务化。制造服务化的过程,就是制造企业综合集成了产品设计、研发、安装、维护、支持、服务等多项内容,向产品和服务构成的完整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的过程。结合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产品服务系统( Product servicesrstem,pss)的概念,并按照提供服务的模式将其分为基于产品的服务、基于方案的服务、面向功能的服务和面向效用的服务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反映了无形的服务在有形的产品中逐渐渗透集成直至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二是增值性。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这些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服务型制造的特性在于将单纯的产品价值链延伸至产品设计和研发、系统和解决方案、零售和分销、维修和支持、安装和运行服务、产品报废和回收等服务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不再仅仅是提品,而是提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的“集合体”,这些生产经营服务活动本身也是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大大拓展了服务型制造的价值创造空间,构成了服务型制造价值增值的重要来源。

三是创新性。传统的生产型制造模式更多地关注产品层面的创新,服务型制造是一种面向客户需求的产品服务系统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仅涉及到技术和产品层面,还涉及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如芬兰2005年开始部署的创新制造(SISU2010)、创新服务(SeIve)、创新运营模式(Concept of Operations)三项工作计划,欧盟提出的发展“高附加值的欧洲制造”、以及“知识为基础的工厂”等均体现了服务型制造以创新为核心的理念。重视创新、引导和帮助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是服务型制造的基本特征。

为何要发展服务型制造

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随着服务型制造的发展和服务经济的兴起,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传统的同质化竞争和价格竞争,逐渐转化为差异化竞争和非价格因素的竞争,由规模经济为焦点的竞争转向范围经济和协同经济的竞争。服务型制造通过开展集成性、个性化的服务业务,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差异化、高附加值、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我国多数制造企业长期以来凭借低要素成本比较优势和价格竞争获得市场主导地位,只有从单纯的加工组装型模式加快向集成了产品和服务丰富内涵的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变,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重塑新优势。

拓展制造业价值新空间,实现提质增效发展。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质量效益不高。2012年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2.1%,比2000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甚至超过40%。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较低的原因有产业结构方面的因素,也与制造业价值链条较短,增值性和可扩展性不够有关。目前在制造业发达国家,基于产品的服务所带来的价值已经远高于产品本身所创造的价值。

而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化水平较低,服务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显著。在参与调查的企业中,78%的企业服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不足10%,只有6%的企业服务收入占总营收比超过20%;就净利润而言,81%的企业服务净利润贡献率不足10%,其余企业的服务净利润贡献率基本在10%-20%间徘徊。以上数据差异表明加快我国制造服务化转型存在较大发展空间,是引导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有效途径。

培育新型产业形态,打造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调整更迭,增长动力与比较优势转换重塑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型制造涌现出了个性化定制、专业服务外包、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租赁、远程诊断、在线维护、电子商务等众多新型服务模式和产业形态,是创新活跃的重要领域。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深化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推动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有利于推动制造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和打造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如何发展服务型制造

专业化:拓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随着以用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逐渐取代以产品为中心的商业模式,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专业优势的制造企业,逐步依托自身资源和核心优势发展面向行业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售后服务等专业化服务,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模式正在成为制造企业向服务化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应积极鼓励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制造企业,通过进一步充实研发团队、促进产学研协同、客户和供应商参与研发等多种途径强化研发与设计能力,确立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优势,对外开展专业的研发与设计服务。对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电气机械、专用设备等行业制造企业,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其立足产品功能,积极发展面向市场需求的测试、检验、计量,以及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专业服务,支持其由传统设备制造企业向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平台服务企业转型。

协同化:推广制造业流程外包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推动的产业组织模式变革,使得全球制造业的分工日益专业化、精益化,由单个制造企业从事全部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的模式已变得不再必要。更多的企业选择了专注于自身的优势生产活动,并将制造流程的某一环节外包给其他服务性生产企业,通过企业间更紧密的分工协作方式完成零部件生产、加工和组装等制造环节,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反应速度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在制造流程外包和协同生产模式下,企业之间互为服务性生产企业,在动态协作中实现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形成协同制造网络。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在核心业务基础上发展零部件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协同设计和制造模式,实现分散的制造和服务资源的整合,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服务系统。

集成化: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集成、融合的结果,产品生命周期服务模式是以制造企业价值链延伸为重点,提升制造企业的综合集成与服务能力,由产品提供商向产品与服务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应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制造企业提高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开展总集成、总承包以及系统化解决方案服务。鼓励企业以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为目标,提供一体化的产品设计、方案咨询、系统设计、产品和设备提供、系统安装与调试、故障诊断、运行维护等制造延伸服务。重点支持制造企业开展节能环保工程、成套设备设计安装、工程实施、维护管理等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服务模式。

智能化:推动传统服务模式向智能服务转型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综合集成应用,基于智能制造产品、系统和装备的智能服务模式将日益普及。2014年3月,德国国家工程院在继“工业4.0”报告之后,又了“智能服务世界2025”,其目的旨在使德国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产品与智能服务的提供者。根据该报告的测算,2015年全球约有150亿产品连入互联网,到2020年,预计这一数字将增长至300亿。目前以西门子为代表的德国领先企业正在积极推动智能装备联网,以便获得智能服务所需的智能装备运行数据,为进一步开展智能服务奠定基础,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应顺应智能制造发展的大趋势,在此基础上,做好机器、系统、工厂等与互联网数字平台对接等基础工作,积极构建智能服务创新平台,开展在线支持、分析诊断等智能服务,探索基于海量数据的制造模式创新和基于产品数据的服务模式创新。

精益化:强化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服务型制造不仅是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过程,也是依托服务要素,增加服务投入,实现制造企业提质增效升级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显著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在产品成本压缩的空间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学习借鉴丰田、通用等国际领先企业精益管理的经验,强化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是降本增效的一条有效途径。应大力支持制造企业与供应商、生产提供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完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支持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加强信息技术在优化企业生产组织、采购运输、库存管理、销售管理等流程的综合运用。鼓励制造企业建立完善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提供零部件网上订购、实时补货、供应商库存管理服务,促进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流程的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促进供应链协同与优化管理,实现精益生产。

定制化:客户深度参与的个性化产品定制

定制化生产是指制造企业以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为基础,以柔性化生产线为依托,将客户的个性需求融人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开展个性化产品设计和定制服务,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个性化定制体现了客户的深度参与,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应鼓励和引导制造企业更加注重以客户为中心,精准反映用户需求,吸纳用户产品创意和技术解决方案,增强客户体验,围绕产品外观、材料、功能等开展精准营销,不断提升个性化定制水平,提升中国制造的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网络化:基于核心技术和品牌的网络化制造

网络化制造这里指制造企业聚焦于核心技术和品牌,通过整合制造资源,外包生产加工环节,形成生产制造网络,而自身发展成为轻资产的产品和综合服务提供商。网络化制造不是“去制造业”或单纯地转向服务,而是制造企业强化核心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最大限度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应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企业通过灵活高效的供应链信息系统、物流配送体系等,构建包括供应商、加盟商、分销商与企业自身的产业链联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形成引领行业发展的服务型制造生态体系。

我们需要怎么做

营造宽松环境

服务型制造作为一种制造与服务融合型的新业态或新模式,不仅涉及企业内部的业务调整、流程再造,还涉及更多外部的资源整合与合作。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需要政府部门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首先在市场准人方面,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简化相应的审批手续。另外,制造企业目前开展服务业还缺少一些服务资质,对服务化转型初期的制造企业,建议在涉及相关服务资质方面,能够允许相关企业之间开展适当的合作,或给予企业必要的培训,帮助企业破除转型的瓶颈。在企业享受现代服务业相关政策方面,政府部门给予适当的支持。

加强公共服务

技术创新是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关键环节。在涉及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方面,需要政府部门提供支持。建议以重点产业基地和园区为依托,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功能区,整合汇聚各类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资源,为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提供支持。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也应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其在研发、设计、试验、检测、认证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夯实基础设施

目前全球领先企业的服务型制造已经进入智能服务阶段。对我国的多数企业来讲,在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领域尚属于建设初期,夯实基础是关键。基于工业“物联网”和“务联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高水平智能服务的前提,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并结合重点行业发展的需求,完善无线传感网、行业云及大数据平台等新型应用基础设施。同时,着力组织相关企业和技术资源,研究开发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的基础平台架构,提高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技术支撑水平。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在装备、电子信息、纺织服装、节能环保等行业领域已经形成一批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和应用。应进一步发挥重点行业和典型模式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典型案例宣传和经验推介,带动更多的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如在装备领域,重点推广针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支持、故障诊断、检测、维护、保养等产业链延伸模式。在节能环保领域,重点推广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工程实施、维护管理等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模式,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服务模式。在服装、家电、家具等领域重点推广个性化产品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模式。

第2篇

1光纤入户和4G应用大面积普及

“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效果显著,光纤入户和4G应用加快普及。全国光纤接入FTTH用户已达6507.2万户,占宽带用户总数的32.4%。4G用户数达7584.8万户。2015年工信部将继续组织实施“宽带中国2015专项行动”,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落实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深入实施通信村村通工程,推进LTE混合组网试验,研究发放LTE-FDD牌照,实施“中国LTEv6工程”,加快布局5G研发。预计2015年,宽带接入覆盖比例将超过85%,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行政村通宽带比例提升到95%,4G用户将达到2.5亿户。

2网上政务服务事项大幅增加

全国各级政府加快普及网上政务服务。浙江省基于云平台构建了浙江政务服务网,推行基于网络空间的政务工作模式,将政务服务向网络平台迁移,实现9000多个事项的在线办理。新疆伊犁州基于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面向州、县、村提供电子政务网上服务,减少网下办事比例。中国政府网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增强政民互动和网上服务能力。北京、天津、安徽、山东、陕西、江西、辽宁等地纷纷建设统一的网上行政审批平台。预计2015年越来越多的地方基于网络空间实施政务主动服务,全社会资金流、信息流、服务流大幅向网上迁移,网上服务将加快普及。

3一批公共数据资源率先开放

各地积极探索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新模式。北京开通了政府数据资源网。上海《政府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工作计划》,确定开放190项数据内容,涉及28个市级政府部门,209个数据包以及20多个应用,涵盖公共安全等11个领域。武汉初步建成政府公开数据服务平台,首批33个部门520个数据集向公众开放,涉及政务、警务、环保等30多个领域。青岛、广州、厦门等地正在建设公共数据服务开放平台。预计2015年将有一大批公共数据服务开放平台建成,教育、交通、旅游、食品安全、环保等与民生密切相关领域的公共数据资源率先开放,全民共享公共数据的时代即将开启。

4社群电商和微电商崛起

电子商务加速向移动化、行业化、社交化方向发展,社群电商和微电商驶入“快车道”。阿里巴巴先后投资陌陌和新浪微博两个社交软件,京东与腾讯联手开通了微信购物、手机QQ两个社交购物入口。小米公司通过微信销售小米手机3,仅9分55秒便卖出15万台手机。随着微信用户量大幅增加,以及公众号运营,传统行业开始利用社交和微信渠道维系客户,企业微信群大量涌现。2015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通过推荐引擎、微信圈、社交网络发现移动应用,以“微商城+微营销+微粉丝+微应用+微服务”为特征的社群电商和微电商将成为企业拓展业务的全新掘金地。

5互联网应用热点从消费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消费互联网方兴未艾,生产型互联网又成为热点。消费互联网正由爆发式增长向稳定增长阶段转变,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增长率从2005年的50%下降至2014年的20%左右;网络购物用户数年增长率从2008~2010年的50%下滑至2014年的9.8%左右,电子商务、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消费互联网行业基本形成稳定的生态圈和发展格局。与之相比,互联网与生产制造领域渗透融合步伐加快,涌现出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众包众设、异地协同设计等一批“互联网+”应用新模式。海尔通过众包平台聚集中科院、高通、腾讯等资源研发设计空调产品。北江纺织基于O2O开展定制化业务,创维了O2O移动商业平台“云GO”。2015年,将有一大批制造企业主动拥抱互联网,同时,互联网企业也将加快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6大数据应用获突破进展

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快速延伸。大数据驱动的业务模式和分布式技术在精准营销、智能推荐、社交网络上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应用又反过来引发实时计算、内存计算、图计算、深度学习等新一代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纷纷挖掘大数据的商业价值。互联网金融、O2O等应用借助大数据向线下延伸。当前,大数据正被喻为“未来新石油”,成为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新基础。2015年,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创新将更加活跃,海量多格式和多模式数据将纳入统一管理、实时分析和高效流通,大数据还将与神经计算、深度学习、语义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促进大数据应用更加智能,可视化手段更加丰富。

7智能工业涌现一批典型

智能工业开始起步。互联网技术、新型感知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相互融合并快速发展,带动智能制造技术在工业生产、设备管理、环保监测、能源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广泛应用,智能制造在航空航天、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行业初步展开。中石化启动金陵石化智能工厂建设,九江石化即将完成智能工厂的基本框架构建。华纺股份、鲁泰、红豆、上海纺织集团等纺织企业开始部署智能制造。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要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开展智能工厂应用示范,组织实施流程制造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预计2015年,将涌现出一批以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制造业创新网络等为特征的智能工业典型应用。

8电子政务国产化有阶段性进展

电子政务软硬件国产化取得明显突破。Deepin、SPGnux、中标麒麟、中科方德、优麒麟、阿里云等国产操作系统进入国家正版软件采购目录。基于国产CPU和操作系统的办公信息系统开展试点示范。华为海思等国产多模4G芯片、高端移动CPU芯片开始成熟商用。浪潮、曙光等国产服务器国内市场份额上升至50%。国产软硬件产品的崛起意味着电子政务大规模采用国产化设施的条件日趋成熟。预计2015年,国产软硬件应用推进力度进一步增强,党政机关、国防科技等关键领域和金融、保险等经济命脉领域将逐步开展国产关键软硬件替代,国产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信息安全关键软硬件应用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

9智慧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智慧城市进入规划、建设和实施阶段。住建部两批智慧城市试点含193个地区、171个城市,工信部启动了中欧智慧城市试点,开展常州、扬州等中小城市试点示范。科技部863项目支持开展了20个试点城市。各地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100%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城市和47%的县级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然而,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不注重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脱离城市发展基础和群众需求、盲目上马项目等问题逐渐暴露。《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指明方向。《智慧城市SOA标准应用指南》、《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等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及评估体系正在加快建立之中。预计2015年智慧城市建设将在基础较好、起步较早的地区取得成效。

第3篇

【关键词】 钢结构住宅 住宅产业化 运作体系

一、引言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出台,住宅产业化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钢结构住宅作为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住宅形式,为我国的住宅产业化指明了方向。住建部《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钢结构建筑比例增加”的目标,并把“超高层钢结构工程和住宅工程关键技术”列为基础研究课题。

民众认识的深化、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各地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加快,都表明我国迎来了大面积推广钢结构住宅的良机。在当前背景下,探讨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运作体系,对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钢结构住宅产业化

1、住宅产业化的内涵

住宅产业化的概念最早于1968年出自日本通产省,其含义是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生产住宅,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目前国内关于住宅产业化的概念有很多观点,比较权威并被广泛接受的是由我国原建设部部长侯捷在1994年天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让住宅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范畴,以住宅建筑为最终产品,做到住宅开发定型化、标准化、建筑施工部件化、集约化,以及住宅投资专业化、系列化,即以大规模的成型住宅开发来解决城市居民的住宅问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李忠富教授提出住宅产业化的内涵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住宅体系标准化、住宅部品化、住宅生产工业化、住宅生产经营一体化、住宅协作服务社会化。这五点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标准化是产业化的前提,部品化是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化是产业化的核心,一体化是产业化的集中表现,而社会化则是产业化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我国住宅产业化的进程

我国于1994 年正式提出住宅产业化概念,1996年正式步入发展轨道。国家“九五”科技计划“国家2000 年城乡小康型住宅科技产业示范工程”中系统地制定了中国住宅产业化科技工作的框架,使其在科技和示范工程的层面上得以确定和实施。接着国家陆续下发了一些政策文件来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同时建设部加强了住宅产业化推进实体建设,组建了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并在全国范围内先后批准建立了北新集团、深圳市、杭萧钢构等32个住宅产业示范基地等。

根据罗斯托的经济“起飞”阶段理论,结合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目标,有学者将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过程概括为四个时期,即准备期、初步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和成熟期,如图1所示。

目前,我国住宅产业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技术开发与推广跟不上住宅建设的要求是目前制约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钢结构住宅

探索适合产业化的住宅体系是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基础性工作。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童悦仲强调“节约型住宅将成为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核心模式”。较之传统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体系,钢结构体系属于绿色环保型建筑体系,具有易于实现标准化、部品化、工厂化生产,节能、节水、节地、材料可循环利用等特点,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现阶段最适合实行产业化和现代化的住宅结构体系。

为促进我国发展钢结构住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1999〕72 号)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发和推广使用轻钢框架结构及其配套的装配式板材。建设部随后也出台了《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化技术导则》、《钢结构住宅国家标准图》、《轻型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和规范,同时于2002年批准在天津建立我国第一个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基地,并评审通过18项钢结构住宅科研立项和北京赛博思公司的第一个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科技示范工程。

2011年8月,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联合了《推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明确成立推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课题研究小组,对推广钢结构住宅的课题进行认真论证。目前我国钢结构住宅出现蓬勃发展的趋势,全国各地都在进行钢结构住宅的建设与推广。

4、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分析

根据李忠富教授提出的住宅产业化内涵的五个方面,笔者具体分析了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现实性。

(1)钢结构住宅体系从结构构件到围护体系都是以工业产品的标准在工厂加工而成的,该体系从设计到施工都可以达到标准化要求,这符合体系标准化的内涵。

(2)钢结构住宅的结构体系已经完全实现了部品化,所有的钢结构梁柱都是在工厂加工,再运至现场组装。传统的现场砌筑砖墙、厨房、卫生间无法在该体系中使用,这促进了新型装配式墙板、整体安装式厨卫等以部品形式生产的构配件的产生,这符合部品化的内涵。

(3)钢结构住宅的所有构配件都是在工厂中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生产。由于该体系对现场装配要求很高,现场必须依靠机械化的施工形式,同时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方能完成施工建造,这符合生产工业化的内涵。

(4)区别于传统住宅的建造过程,钢结构住宅设计单位要充分考虑到材料供应商标准化部品体系,而施工单位也要与部品供应商加强沟通协作,组建设计、部品生产、施工组装及市场开发的一体化企业也是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这符合生产经营一体化的内涵。

(5)钢结构住宅的建设需要将分散的个体生产转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化生产过程,而这种建设过程从设计到施工都需要专业化的队伍通过联合协作来完成,这符合协作服务社会化的内涵。

以上分析可以表明,钢结构住宅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实行住宅产业化的住宅体系。

三、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运作体系

1、运作体系的提出

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运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在我国还很不成熟,也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运作体系。笔者从政府、企业、普通民众等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走访相关政府部门,实地调研部分产业化示范基地,并对住房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等,经归纳总结,笔者提出以下运作体系:政府主导政策―大型产业集团实施―住宅产业化基地作为载体―住房消费者积极响应―以保障住房为突破口―逐渐推广到普通商品住房,具体如图2所示。

2、运作体系具体分析

(1)政府部门。在上述体系中,政府作为宏观政策的指导者,要根据社会经济和住宅产业的发展水平,制定钢结构住宅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及相关法规制度,做到总体规划、重点明确、力量集中和分步实施。其主要工作有:制定详细的钢结构住宅产业规划;制定有效的投资、财政、税收等金融扶持政策,刺激企业按政策导向参与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进程;加大研发投入,进行科技攻关,组织相关机构编制并完善行业规范,完成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工作,推出通用体系;积极组织住宅产业基地的建设,培养一批技术密集型企业;逐步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钢结构住宅知识,对购房者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

(2)大型产业集团。产业集团是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实施主体,也是骨干力量。钢结构住宅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要实施产业化发展,需要一批具有投融资、房地产开发、部品研发生产、建筑施工、售后服务等综合能力的大型产业集团参与进来。从国内当前行业现状来看,该类产业集团的组成模式大致有三种:以房地产开发公司为龙头,组织设计、开发、生产、加工、施工为一体的产业集团;以工程总承包企业为龙头的一体化产业集团;以工业化住宅部品生产商为龙头的产品生产型产业集团。

无论何种模式的产业集团,其目标具有共性,就是推进钢结构住宅的产业化,整个集团的运作都要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进行。具体运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要以资本运营为核心,实现资金社会化供应;要联合科研院所、设计单位,整合分散的技术资源,建立产品研发中心;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建立部品供应的网络平台,实行集团采购,并且在内部实施网络化管理。

(3)产业化示范基地。住宅产业示范基地是实现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有机载体。住宅产业基地可以实现应用技术集成、生产制造与协作配套、市场开拓与集约供应、技术扩散与推广的综合功能,进而改变落后的住宅生产方式,为市场提供价低质优的住宅产品,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

住宅产业示范基地的运行机制要与其组织模式相适应,通过发挥各组织机构的功能来实现基地的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导向性、先进性和示范性作用。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三项工作重点:积极与大型产业集团对接,建立住宅科技产业园区;建立基地的技术创新机制,完成引进技术的本地化研究、传统技术设备改造、企业核心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的工作;建立产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

(4)住房消费者。作为一种市场化产品,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推进成功与否,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能否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即住房消费者对钢结构住宅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未来发展的前景。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当前超过九成的普通民众对钢结构住宅几乎没有概念。因此,加强钢结构住宅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任重而道远。

普通民众作为市场的终端消费者,也是市场需求的源头所在,应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号召,参与到钢结构住宅的产业化进程中来。应逐渐提升对钢结构住宅的认识,通过体验进而认可这种新型住宅形式,并作为钢结构住宅知识普及的有机主体,为我国的住宅产业化事业作出贡献。

(5)保障住房。保障性住房建设可以作为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突破口”。保障性住房主要是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安置性、周转性住房,由于限定建设标准和户型面积,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高,标准化程度较高,因此相当符合住宅产业化的要求。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这类住宅产品大多都是以工业化方式生产的。

当前我国的保障住房需求量巨大,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住房3600万套。而当前在保障住房建造过程中却显现出了一些问题,如工程质量缺陷、建设进度赶不上市场要求、产业化程度低等。这些条件正为我国住宅产业化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把更易于实现标准化、工业化、一体化的钢结构住宅应用到保障住房中去,完全可以实现保障住房的标准化、规模化、工业化生产,缩短建造时间,保证住房质量。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对钢结构住宅的全面推广也意义重大。

(6)商品住房。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本质是产品的市场化。虽然钢结构住宅形式适合建设保障住房,但绝不能局限于此。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成熟的标志应该是其在普通的商品住宅市场中也广泛存在。

政府要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过程中来,随着技术的成熟、配套的完善、造价的降低、市场认可度的提高,政府可以逐步放开钢结构住宅市场,由政府主导逐渐过渡到市场主导,令其逐渐进入普通商品住宅市场的良性竞争循环体系。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使其价格与市场接轨,走循序渐进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产业化体系,逐步培育市场,引导消费。在钢结构住宅成熟阶段,则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打造真正的“节能、绿色、科技”钢结构住宅,使其进一步得到广大消费群体的青睐。

四、结语

钢结构住宅被誉为21 世纪的“绿色住宅”,其成套体系代表着当前住宅建造领域的先进科技,更是当前实现住宅产业化的最佳建筑形式。在我国,现阶段需要通过政府主导实施,由行业组织牵头,以产业化基地为依托,研究开发出一套成熟的钢结构住宅设计、建造、产品配套体系及工艺,并在广大消费者的支持下推广应用,从保障住房市场突破,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而这个过程必将优化我国的住宅产业结构,实现我国住宅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有力推动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加快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脚步。

(注:基金项目: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01210487052]。)

【参考文献】

[1] 李忠富:住宅产业化论――住宅产业化的经济、技术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钟杏云:产业化发展阶段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

[3] 蔡玉春: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现状与进展[J].钢结构,2005,20(1).

[4] 李军、李燕燕、李明涛: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

[5] 吴云、王玉龙:钢结构住宅设计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

[6] H.Burstrand.Light-gauge steel framing leads the way to an increased productivity for residential housing[J].Construct.Steel Res.Vol 46.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