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2: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发展利大的资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在,我们的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了,日新月异,每天都有东西发明。什么隐形眼镜、掌上电脑的都有。而科技发展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去运用。而我认为科技发展是利大。为什么我会认为是利大呢?因为科技发展了,再加上人们的正确运用,就能给每一个人都带来好处。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但当初人们研究并利用是为了制造武器——原子弹。原子弹是利用核能,能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裂变弹。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梯恩梯当量,有巨大的杀伤破坏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造成了无数的人民断送了性命。而现在原子弹的利用,更多的是用来建造核电站,把核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做贡献。
还有比如电脑。我们上网查资料、看新闻、增长知识、科学计算与数据处理、文字处理、娱乐、辅助教育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这当然好。可也有不好的,如果是上网玩游戏和上不良网站那就是不好了。就是说电脑对什么人来说都有好处和坏处。对上网查资料、看新闻、增长知识、科学计算与数据处理、文字处理、娱乐、辅助教育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是好的;对上网玩游戏和上不良网站的那是不好的。这是使用的人使用的正确不正确的问题。
因此,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好也有坏。好和坏都有使用者自己来决定的。科技发展也是如此,它的利弊也是由使用者来决定的。
六年级:渝后婧天
[论文关键词]科技发展高校德育
20世纪的科技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社会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进入21世纪,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高校德育也将受到强烈震撼,其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都是空前的,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爱因斯坦曾指出:“科学就其意义来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道德性质,因为科学发现的成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影响人类的命运。”新的科技发展对道德的影响更加深刻,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1.科技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德育工作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科技发展一方面为高校德育工作不断提供新的物质载体,从静态的笔墨纸砚到动态的音像资料等,都跟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更为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大学生在受到学校提供的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自我学习,获取信息,不断完善自身、发展自我。另一方面,科技发展也为增强德育效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例如,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通过揭示生命形成过程的内在机制,使人们对近亲婚姻有害性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以这种认识为基础来进行禁止近亲婚姻的道德教育,较之仅凭经验或习俗来进行的道德教育更具有说服力。
2.科技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在各领域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高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以视听为主体,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材料技术,把理性的内容具体化,把抽象的道德直观化,把抽象的理性内容通过真实可靠的、活生生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大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正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它拓宽了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通过网上的互动交流来解决大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收到在班会、课堂或面谈中难以达到的良好效果,网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3.科技发展促进了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德育观念的转变。科技发展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推动了思想观念的进步,反映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突出表现为德育主客体的变化。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基本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知识的占有量方面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随着科技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大学生可以更多地通过自我学习来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正由主体向主导方向转变,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也更有利于他们在同教育者和德育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道德观念,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习惯,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意志,促进个体个性品质的积极发展。
二、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尽管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有诸多积极的影响,但是,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影响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它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反映在高校德育工作领域也是如此。高校德育工作正面临科技进步与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
1.科技发展使高校德育工作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伴随科技迅猛发展而来的是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我们居住的星球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各种思想都可以跨国界交流,科技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现在的德育工作环境日趋开放,西方文化的长驱直入,给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带来了极为复杂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文化糟粕的消极影响,造成年轻人价值观念的迷乱和道德心理的困惑。因此,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的现代化,正使德育工作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形势更加严峻。如何充分发挥德育优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和批判腐朽落后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德育工作在开放的条件下需要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选择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科技发展带来的新事物层出不穷,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如科技广泛应用造成的自然资源不当开发而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道德问题;对传统生命伦理关系带来冲击的器官移植、遗传工程、生殖技术和无痛苦死亡等新生命伦理问题;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与信息安全和隐私相关的网络道德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讨论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道德观念的扩展和进步。大学生作为科学知识的主要拥有群体,其科技道德素质状况对于他们正确使用和传播高科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与传统的德育相比,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内容也亟待拓展,这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科技发展给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人文精神带来冲击。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德育效果;但另一方面,它又可能导致人们盲目崇拜科学技术,导致人的主体性降低,依赖性增加。特别是在道德监控中,过多地强调技术的作用,会使得人的德行不再靠自我意识深层的良心来支撑,靠人们发自良心的舆论的力量来监督和调控,而是靠可操作的物质技术来强制性地加以规范,从而耗竭道德自觉的生命力,使得人的主体性降低、依赖性增强。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交通和通讯更加方便快捷,这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是,这种技术工具的发展,却容易导致人们的交流更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手段,直接交流减少,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造成人性的淡漠,容易使人格发生扭曲,作为社会人的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
三、科技发展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对策
在科技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重要表现形式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要积极吸取有利因素,努力消除负面因素影响,进一步提高针对性、预见性和实效性。当前,要在以下方面给予加强和改进:
1.进一步解放德育工作思想,更新德育工作观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在科技发展背景下,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先导。面对新的挑战,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从根本上突破落后的、保守的旧观念,以宽广的视野、活跃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应对国际风云变幻。一方面,要改变过去简单、机械地向大学生灌输某些信条和观念,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新时期高校对大学生成才的客观要求和培养方向,大学生也认识到了创造精神是跨世纪人才的必备条件,因而他们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敢于质疑、批判和创新。高校德育工作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2.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指个体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行一定的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它是激发个体的道德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动力,是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内在动力。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德育工作中如果忽视个人的道德需要,就会使学生失去自觉接受外在道德影响的内在动力,而且会使他们把德育视为一种外在于个人需要的、来自国家的被迫要求,疏远甚至拒绝德育。这也恰恰是高校过去在德育工作中所忽略的地方。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尊重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挖掘潜能,彰显个性,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3.应对科技发展的要求,把德育工作融入学科教学中。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主要依托“两课”教学,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不断完善,出现了一种注重由专门学科解决道德教育问题、忽视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的倾向,其实这既是道德教育社会化程度不高的表现,在实践中也不利于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德育工作融入学科教学中,注意道德教育的“学科方法多样性”。一方面,各学科在进行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探讨的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本学科与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与道德教育联系非常密切的一些人文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在进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从本学科的角度研究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探索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各学科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贯穿道德教育的思想。德育蕴涵于文化知识的传授之中,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德育工作与教学、科研等业务活动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德育观,是当今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4.加强科技道德教育,充实更新德育内容。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引起了道德领域内某些观念、规范和行为方式的变化,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和内容,也应及时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深入开展科技道德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在科技道德教育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由于滥用科技成果导致的生态恶化已严重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指导大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养成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习惯。二是加强生命伦理教育。科技进步使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劳动,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体现为人与机器的关系,这容易导致人的异化。因此,要加强生命伦理教育,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关心和珍爱生命。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发展也会导致人际关系淡漠、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等方面的负效应,因此,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网络公德意识。
5.吸收科技发展新成果,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科技进步使得网络日益迅猛发展,这也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拓展了德育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加强网络建设,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网络正日益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因此,一方面,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德育工作主动权。如通过建立“红色”网站,构筑高校德育建设重要阵地。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如通过电子信箱、BBS、聊天室等,加强网上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从而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银德辉.现代科技对道德影响之我见[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2]刘天阁.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J].许昌师专学报,1999(4).
关键字:科技声像资料;收集管理;数字化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和进步。科技声像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采用较好的方式科学地收集和管理科技声像资料成为当前重要的议题。通常来说,科技声像资料是指用各类载体,包括录像录音带、光盘、磁盘等,记录科技信息的资料。采用上述方式能够保持科技声像本身的生动性和活泼性,因而也成为目前档案管理与保存最为常见的方式。
科技声像资料的保存单位,在近年科技水平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保存了大量生动真实的科技声像资料。此类资料是近几十年国内科技发展的有效见证,形象直观地反映了科技活动、学术会议等科技创新实践的真实情况,成为反映科技事业欣欣向荣发展景象的良好载体。因此,如何更加有效的收集和管理科技声像资料,已成为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要工作。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好、保护好、传承好这些材料,对其收集管理的方式深入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
1传统科技声像资料收集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科技声像资料的收集管理方式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难保持原有的效率和稳定性,其在技术手段、发展革新、效率推进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改良传统收集管理方式是信息发展的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迫在眉睫。只有采取有效的收集管理方式,才能进一步保存好科技声像资料,为之后的广泛使用奠定基础。
1.1传统方式难度系数大,资金投入要求高
传统的科技声像资料保存方式,对保存环境及设备要求很高。例如,为防止磁性材料消磁,通常要求磁性材料的保存空间不能潮湿而导致材料发霉影响材料的读取,也不能过分干燥,影响磁性材料的质量,这就需要在保存空间添加湿度测试的器械[2]。除此之外,在传统科技声像资料收集管理与保存中,还应充分考虑空间温度、材料寿命等问题,对不同类型的科技声像资料,也分别有不同的保存要求。这都加大了传统科技声像资料保存方式的难度,需要有大量的资金储备和人力物力来实现科技声像资料的长期有效保持。
1.2时间周期短、保存质量难以保证
即使充分考虑了科技声像资料的保存环境及载体材料等,也无法完全克服其存在的弊端。磁性材料的介质本身就存在不稳定性,随着使用次数与播放次数的增加,磁性材料的不稳定性会导致磁粉分散、资料模糊、质量下降等问题,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所保存的科技声像资料完全失去使用价值。
1.3占据过量空间导致查找难度大增
科技发展越迅速,科技声像资料的保存量要求就越高。但是不同于一般的纸质档案、图书管理等,科技声像资料不能挤压,分类编目也都没有形成科学完备的系统,必然在使用过程中查找搜索也会遇到相应的麻烦。这一点可以参考图书馆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对不同材料进行统一的有效的编目管理,减轻检索查找过程中可能的压力[3]。
1.4存储方式多样,检索易出问题
长期以来,收集管理存储科技声像资料的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导致其有各类复杂的型号种类,那么也必然造成此类资料本身的存储格式存在形形的差异,具有多样性。这为日后的使用工作更增加了困难,所以要求在科技声像资料收集管理初期就应当及时统一化所有资料的格式;不方便统一的,也必须及时归类存档。
2改善收集管理方式的对策探究
要改善传统的科技声像资料的收集管理方式,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当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让其充分认知科技声像资料有效管理保存的重要意义;其次,要从制度上有所突破,完善科技类声像资料的收集管理制度,形成系统内上传下达,机械统一又高度人性化的工作流程;最后要在技术上有所革新,以从根本上充分解决检索困难,存储时间短,存储占据空间大等一系列问题。
2.1科技部门相关单位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在培训宣传的过程中,应让相关工作人员逐步深入理解科技声像资料收集管理的重大意义,使其充分认知声像资料等历史类资料在日后的科研创新、生产生活中可能起到的潜在的作用,进而能够将热情投入到科技声像资料的收集管理中来,更好地引导基层部门广大干部群众走向保护科技声像资料的潮流中来。同时,科技声像资料的收集管理,也不能盲目,要求戒骄戒躁,做到真实资料的及时整理和虚假资料的准确甄别[4]。
2.2收集管理在制度上进一步完善
科技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在端正工作态度积极收集整理科技声像资料的同时,需要有完备的收集管理制度给予保障,意识到这项工作同科研、生产类工作同等重要,不应当有所区别。有完整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流程,对科技声像资料的收集与上报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完成工作及时备案,也将有效提高科技声像资料的管理效率。
2.3技术革新有效管理
不同于传统的收集管理方式,目前较为流行的是数字化的统一管理。这是计算机技术在当今时代高速发展的产物。通过数字化管理不仅能够解决目前声像资料收集管理中占据空间过大的问题,节省实质空间、扩充云空间;同时,避免了之前科技声像资料在查找检索中可能出现的误区,为及时迅速检索出有效资料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除此之外,数字化收集管理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的便捷性,实现方便快捷的远程下载,解决了以前查找声像资料必须实地借阅的困难。
3目前最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数字化管理
数字化管理首先要求科技声像资料的管理人员能够搭建一个足够大的存储管理平台。应用这一平台,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将管理者、声像资料的制作者和其所有者紧密的联系起来,为科技声像资料创造良好的收集整理以及存储环境。
平台要求存储格式数字化,实现格式的高度统一;同时对于信息检索者实现规范编目排序,编写检索使用流程,做到在各个环节都不疏漏。借助数字化系统具有时间属性的特点,以时间及行业特性的相关词为主要检索及编目主线,为使用者提供更加快捷的检索通道和更加便捷的检索服务。通过智能化的索引正确引导检索浏览,提高数据的价值;对重要且保存价值较高的数据资料,延长其参与检索的生命周期[5]。
4结束语
从实际需求上来看,科技声像资料的收集管理工作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宣传方面,加大培训宣讲力度,使全体工作人员,乃至全民能够参与到收集保护科技声像资料中,才能够更大力度的实现对科技声像资料的保存与保护。制度和技术上的革新,包括数字化管理,为科技声像资料的进一步收集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蔡文辉.浅析科技声像资料的收集管理[J].科技风,2015,(4):273-273.
[2]赵爱武.论声像档案的收集与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4,(11):65-65.
[3]杨德初,洪燕.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声像工作[J].河北科技图苑,2002,15(4):56-57.
1.新感性马尔库塞认为,超越工具理性,恢复快乐原则是构建非压抑性新技术的基础,而把工作化为娱乐,用新理性构建新的感性和理性关系,是构建非压抑性技术的关键。马尔库塞说:发达社会的“控制已深入到实存的本能层面和心理层面,所以,发展激进的,非顺从的感受性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同时,反抗和造反也必须于这个层面展开和进行。”只有异于理性的感性和艺术审美才能超越工具理性。一直以来,理性就被看成是压抑人的本能的工具,而作为理性的对立物,感性一直受到理性的排斥和压制,正是在压抑感性的情况下理性才得到发展,文明才得到进步。但是,感性并没有绝迹,理性的统治也不是滴水不漏。康德把审美和当作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中心。新感性能够破除理性的压制,建立感性与理性的新关系,实现非压抑性文明。新感性形成的基础是审美和艺术活动,它彻底摆脱了理性的束缚,取得了彻底的自由,最大限度的解放人的本能。新感性象征着人类的解放。新感性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新感性的支配原则是快乐原则。这是新感性与旧感性的一个显著区别。旧感性受到理性的压迫和排斥,丧失了自由,是机械的、被迫的、不愉快的和压抑的。新感性是不受理性压迫的,是自由快乐的,它的原则是快乐。第二,新感性的基本动力是想象力。以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为起点,马尔库塞考察了人类文明进程中想象力和快乐原则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想象可以提供解放的图景和完整的人性画面,连接感性和理性,当它化为实践后,就具有现实的改造力量。第三,新感性是解放了的感觉,它对对象的感受是全新的。它反映的是人的本真需要,获得的是真知识。第四,新感性是以价值理性为指导的合理的感觉能力,而不是盲目的。新感性的来源是艺术和审美。艺术需要想象力,因而艺术里也蕴含了无限的潜能,包藏着解放的希望。“艺术作品从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中,产生出另一种理性、另一种感性,这些理性和感性公开对抗那些滋生在统治的社会制度中的理性和感性。”艺术源于生命的本能,反映的是人的真实需求。美是感性的感官的,它表达了对快乐原则的追求,对压迫的反抗。艺术在激发人的创造潜力的同时也激发了人内心深处被压抑已久的反抗性和批判性。艺术的使命就是解放。艺术通过想象的新形态来与现实对立,变革人们的感性世界,推动现实的变革力量———大众的变革意识的形成,因为艺术提供的是与现实不同的新的生命体验,艺术作品从自身的逻辑结构中推演出新的理性和新的感性对抗现实生活中的感性和理性。
2.解放马尔库塞认为,新的非压抑性技术文明的目标是把转变为。在发达工业社会里的科学技术是一种为执行统治而进行的特殊设计。科技要真正成为人类解放的希望就必须首先要在整个社会实现一种的解放,因为科技并不是与社会制度无关的中立者。技术中立主义是站不住的。技术的性质由它所存在的那个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科技的转变有赖于社会的转变。首先,预示着解放的可能。尽管弗洛伊德的观念暗藏了解放的逻辑,但他没有科学的区分二者,反而把看作的扩大。不同于弗洛伊德,马尔库塞严格区分了和。是一种对异性肉体的占有欲望,而除了还包括食欲、娱乐等,它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要比高;是短暂的、局部的快乐,只关系生殖活动,而克服了生殖至上的狭隘性,化为创造新文明的力量,它追求的不是身体局部的而是整个机体的整体快乐,它的驱动力是文化。要维持快乐的客观基础整个身体必须不断改善机体功能,加强接受性和感受性。要达成维持整个身体这个目标,还需要其他一些计划:消灭繁重劳动,改善生活环境,抵抗疾病和衰老,营造和谐的生活。在的实现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爱的完整的上升路线。其次,解放将使压抑性文明的解放成为现实。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奴役社会,它完全背离了人性,发展为压抑性文明的巅峰。它所造成的是人类本质的灾难。要解放人、解放人性、获得自由,就要用革命打倒现存社会秩序。这场革命是整体革命,革命要发生在社会的所有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都要进行彻底革命,不仅在国家、社会等宏观层面进行,还要在家庭、个人等微观层面进行,并创造新文化。从科学走向乌托邦是革命的路径。科技的发展已经出现从乌托邦走向科学的解放可能性。乌托邦不再是代表不可能的社会阶段,而是一种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要努力去实现这种可能性。革命的力量是“新左派”。科技发展让无产阶级被物化,失去了革命性不再能担当革命的重任。所以革命只能由新左派来完成。新左派一部分是流浪汉等,一部分是大学生等,而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解放是革命的目的。
二、哈贝马斯科技发展前景论
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技固然成为第一位的生产力,对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科技的误用使得科技成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新型意识形态,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提供统治的合法性。科技伤害了人类的实践兴趣,把人类社会等同于客观自然界进行管理和控制,以管理替代民主,造成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产生很大的负效应。科技的发展不能没有边界,科技理性必须置于交往理性的控制之下。要让科技发展造福人类而不是异化为压迫人的工具就必须实现交往合理化,让科技走向民主对话。
1.交往合理化哈贝马斯认为首先要在劳动与相互作用的崭新框架中重新理解科学技术,把它看成既是一种工具性目的性的手段,又是一种目的理的规则系统,同时对科技的手段和规则体系进行分析。这项分析的前提是区分制度框架与技术系统。制度框架是进行统治的权力体系,也是进行文化传承的体系,它的结构变化很缓慢。而技术系统的发展遵循的是目的理性活动的规则,所以变化很快。制度框架被技术系统拖着走,其中的历史文化因素就消失了,反思缺位了,制度与文化断裂了。人类的解放,个体的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公正的社会秩序,都要靠交往合理化才能得以实现。交往合理化克服了传统合理化的片面性,工具理性恢复它原来的位置,劳动和相互作用各得其所并行不悖。首先,要用合适的语言进行对话和交流。“所谓交往行为,是一些以语言为中介的互动。”交往行为不同于目的行为,它的主体是两个及以上的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人,它的交流媒介是语言,它的目标是达成相互的理解与合作,它遵循的是主体间约定的规范。交往行为理论把语言的互相理解视为其能够协调行为的关键,而不是简单的中介。从本质上说,交往行为是一种语言行为,它联系不同的参与者,指向共同的目标,促进相互的理解与合作。其次,确立共同的规范标准。哈贝马斯认为,人们之间良好秩序的建立离不开共同的规范标准的建立。这些规范标准影响和约束着每个人的行为,维持着社会关系的稳定。共同规范标准的确立应遵循普遍化原则和话语原则。普遍化原则要求规范实行的影响被所有与其利害相关的人接受。话语原则要求规范必须得到人们的同意,而这些人必须是所有受影响的且有能力对规范论证的人。再次,建立话语民主的社会。话语民主就是发挥公共领域的作用,维持市民社会与国家的紧张关系,让民众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社会舆论,干预国家事务,用交往合理化模式改造政治生活,拯救被系统侵占的生活世界。话语的民主能对公共官僚体系施加影响。而这个施加影响的方式是围攻。要实行围攻就要有宪法对人民权利的保证、要有政治权利的分工还要有公共领域的压力。
2.科技走向民主对话科技发展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在传统的历史哲学那里是不言而喻的。“技术的进步同摆脱压迫、同摆脱自然与社会的压制成了一回事。”但是,哈贝马斯认为,在技术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的历史哲学过时了,科技进步未必就能体现社会进步。技术与实践之间界限的消失,这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里科技进步最明显的实践后果。原本属于交往行动领域和文化领域的生活世界被技术系统侵占,直接导致批判思维的丧失,交往行为的异化,实践问题技术化了。哈贝马斯仍相信科学技术的合理化潜能,这种潜能就是把科技纳入交往实践,实现交往的合理化。经验科学作为人类理性精神的体现,原本没有什么实践意义,只有当它作为技术发生实践的作用才有意义。如此一来,问题就变成了如何沟通技术知识与实践意识,如何反思和解决技术进步与生活世界的关系问题。哈贝马斯认为,技术手段或传统规范都不能解决生活世界的实践问题,经验科学不可能转化为真正的实践,生活世界的实践问题的解决要靠平等的对话和讨论。技术必须放在民主对话实践的框架中理解。唯有技术实践化,在全社会建立普遍的对话机制,才能消除晚期资本主义的技术统治,重新建立一个合理化社会。哈贝马斯很关注科学与民主的关系问题,认为必须对民主实践的科学化现象进行反思和批判,处理好科学与民主二者的关系问题。有三种关于科学与民主关系的传统观点:抉择主义认为,民主代表公共意志,科技只是实现民主意志的手段,所以二者互不相干;技术统治论认为,国家就是技术统治机器,政治观念可以用科技模式进行合理化;实用主义认为,专家与政治家是平等的互动关系,二者之间可以构建相互交往的平台。哈贝马斯通过研究发现,只有实用主义模式可以保证民主。只有在这种模式下,科技与民主才是互动的关系,二者的基础都是日常交往活动。实用主义模式要求科学家能对科学研究成果的实践后果进行反思,还要能与政治家和社会大众展开讨论与对话,唯有如此科学才有可能实现民主化。公众舆论是哈贝马斯眼里科学与政治对话的理想模式。在资本主义早期,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公共领域,民众通过公共领域把意志与诉求传导到国家,国家也可以通过公共领域在民众间贯彻自己的意志,二者保持合理的张力。科技对公民的实践意识产生作用也是通过公共领域的自由讨论。然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里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窒息了科学与政治对话和交流的可能,社会舆论不再表达人民的意愿,更多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所以,哈贝马斯理想的未来社会是开放的社会:科技成果可以自由交流,人们可以充分地沟通和讨论,科技、政治、社会三者之间可以建立依靠公众舆论进行民主对话的机制。尤其是科学家要担负起技术合理化的重任,让技术同生活实践紧密相连。
三、比较分析
哈贝马斯的科技观受到马尔库塞的重要影响。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前辈,马尔库塞影响了哈贝马斯的理论兴趣和科技思想。在《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哈贝马斯从马尔库塞的观点出发来构建自己的科技观。但是哈贝马斯对马尔库塞的批判本身就存在问题。正如著名技术哲学家芬伯格说的“马尔库塞终究是正确的,他提出技术是受社会决定的,虽然他不能富有成效地逐步展开他的深刻见解”,“虽然哈贝马斯思想的各个方面仍具有说服力,但他对现代性的辩护现在看来似乎对技术自主论让步太多。”
1.马尔库塞与哈贝马斯科技发展前景论的相同点首先,他们都是在分析科技在发达工业社会发生异化的基础上展开对科技发展前景的展望。马尔库塞看到科技在发达工业社会演变为一种对人的统治,一种特殊的用于维护统治的工艺设备。工具理性的操作原则提供了一种控制手段。技术控制通过对人们物质需要的满足来窒息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否定性的寻求,整个社会是一个由技术整合起来的一体化社会。科技不是技术中立者认为的那样清白,而是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哈贝马斯也同样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技靠着巨大的力量成为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执行操纵功能、辩护功能、压抑功能,为现代资本主义提供合法性的基础。正是在对科技的异化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才提出要限制工具理性,防范科技的负效应,提出了科技发展的新前景。其次,他们对科技解放的新前景都提出了构想,都致力于探讨一种不同于工具理性的新型理性。马尔库塞的解放前景是解放,新感性的建立,把感性从理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构建一种不同于发达工业社会压迫人奴役人的工具理性的新理性。新理性具有与工具理性不同的特点,它具有现实性、否定性、辩证性、自由性、批判性。新理性与旧的工具理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一种辩证理性,恢复了理性的本来面目,更加符合人类发展的实际。哈贝马斯的解放前景是交往合理化,建构交往理性,建立社会实践领域平等交流的机制和平台,科技与民主互相交流。交往理性可以克服工具理性的独断性,保证生活世界的本性,实现人类的自由。交往理性和工具理性并行不悖,各自遵守自己的活动原则,在各自的活动范围内运动。再次,他们都指出了解除科技负效应的可能途径。马尔库塞指出,科技异化的原因在于政治统治的需要。根据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物质资料的匮乏是造成了对性本能压抑的原因。马尔库塞通过细致分析发现,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存在着解放的可能,因为如果物质匮乏是造成对人的压抑的原因,那么发达工业社会科技发展物质财富增多,人们可以免于匮乏,对性本能的压抑就可以解除了。为什么还是继续存在压抑呢?因为发达工业社会政治统治的需要。通过革命和解放压抑性的发达工业文明就可以获得解放,解放的可能是存在的。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殖民化是科技异化的主要表现,而发生的原因在于系统对于生活世界的入侵。系统遵循的是技术规则,生活世界遵循的平等交往规则。把技术规则不加分析的盲目运用于生活世界就会发生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价值合理性的丧失。要解除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重建合理性就要让系统回到它自己的领域,系统与生活世界各得其所。
关键词:绍兴;科技资源;区域差异
一、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无疑是巨大的。大到国家,小到省、市、县、乡镇,只要具有科技资源优势,在竞争中就将处于有利地位。科技资源是指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及科技组织资源要素的总和。
二、绍兴市科技资源概况
绍兴市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全国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及全国首批四个重要技术标准研究试点城市之一,由此可知,研究绍兴市的科技资源具有典型性。
(一)人力资源。科技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包括直接从事科技活动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在我国科技统计中,科技人力资源主要是指科学家、工程师和一般科技人员,同时也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及科技活动人员状况以及科技人力资源的培养状况指标。本文主要从绍兴市高新技术研发人员和科技活动人员及科技活动人员的规模来进行说明。从表1可以看出,2000~2008年绍兴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及科技活动人员总数逐年增加。(表1)
(二)财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主要是指科技活动经费,研究开发经费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科技财力资源主要统计指标。
1、经济总量。绍兴市2007年GDP总量为1,972.1亿元,在全国位居32位,同类城市中位居11位,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第8位,浙江省第4位;绍兴市2008年GDP总量为2,222.95亿元,继续保持长江三角洲地区第8位,浙江省第4位;绍兴市2009年GDP总量为2,375.46亿元。
2、研究开发经费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表2得知2002~2007年绍兴市各市县科技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例,各市县都在2004年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例达最大值,2004年以前绍兴各市县研究开发经费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都处于上升趋势,2005~2007年越城区、绍兴县、新昌县科技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例呈增长趋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科技R&D经费内部占GDP比例在此期间出现较大浮动。(表2)
3、物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是指各种科研仪器和设备,各类研究机构、大学、企业中的技术开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研究中心等。2007年末绍兴已有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2家,省级高新技术研究中心113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38%,列全省第一位,全市有公共图书馆6个,藏书168万册。绍兴市提供科技资源的高等教育机构少,本科院校只有绍兴文理学院和越秀外国语学院。科技资讯、专利服务、科技评价论证、技术标准研究等科技中介机构基本为空白。
4、信息资源。科技信息资源是指以知识信息形态表现的各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成果,科技文献、期刊、专利、数据库等是其主要载体。笔者主要从专利方面进行说明。如表3所示,绍兴市各县市在2007年、2008年两年专利授权量中,2007年新昌县授权量最多,其次是越城区,2008年越城区居多。(表3)
三、绍兴市科技资源区域差距
绍兴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影响各项科技投入,又进一步影响科技R&D经费内部支出,由此影响绍兴各市县的科技资源的区域差别。从表2看出,绍兴各市县科技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例,由于新昌地处山区,资源贫乏,发展工业的唯一依托就是科技创新,可以看出新昌县在绍兴市各县市中科技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最重,可知当地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相比较之下,也能看出其他县市情况。总体来说,越城区占的比重最少,上虞市所占比重位居新昌县之下,绍兴县、诸暨市、嵊州市处于中间。
由表3可知,2007~2008年各市县专利授权量也存在差异:2007年新昌县专利授权量远远高于绍兴其他市县;绍兴县、诸暨市2008年比2007年明显增多;新昌县、上虞市2008年与2007年相比明显下降;嵊州市在2007~2008年专利授权量增加,增加量不如绍兴县、诸暨市明显。 转贴于
如表4所示,绍兴市各县市专利类型差异、申请类型差异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即发明类、实用新型类、外观设计类;申请人类型差异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别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企业、个人这五种申请人类型的申请量的一个差异;万人申请数中以绍兴县所占比重为最。2009年绍兴市专利申请量共计为14,768件,各市县在申请类型及申请人类型方面差异较大。首先从总的申请量方面,嵊州市申请量最少为825件,绍兴县最多为4,428件。其次从申请类型三方面来看,发明专利申请类型上新昌县居多,为365件;在实用新型申请专利类型上,诸暨市在全区是最多的,共有964件;从外观设计上看,绍兴县申请专利数为3,972件,远多于其他各县市,占所有外观设计申请专利的38.04%。再次从申请人类型上看,情况如下:大专院校申请人方面以新昌县最多,所占比重为83.9%,越城区居第二,所占比重为12.76%;企业申请人上虞市明显多于其他市县;个人申请数2,000件以上的有绍兴县和越城区,其中绍兴县个人申请数为3,969,几乎为越城区的2倍,其他县市相比之下少了很多;科研院所也以绍兴县为最多;事业单位申请量以越城区最多,诸暨市其次。(表4)
四、总结
前文论述了绍兴市科技资源概况及区域差异,内容包括绍兴市的科技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的一些情况及各市县存在的一些区域差异。收集的资料大部分是从官方网站获得,数据主要来自浙江省科技厅,论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就是有些数据不全面。
主要参考文献
[1]区域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力创新——基于绍兴市的调查分析[J].浙江经济,2009.
[2]绍兴辉煌30年.http://raresd.com/brownew.asp?n_ID=5780.
[3]科技博客.http://blog.gxsti.net/post/65483e56-a7d7-4339-978f-Cab1d78375d9.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因素;竞争力
在经济发展占主导地位的今天,科学技术的研究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以人力资本作为科技发展的智能核心,以高新技术创造的巨大效益作为科技发展前进的动力,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作为科技发展的力量储备,在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到来的今天,人力资源成为企业在社会行业竞争压力下得以生存的宝贵财富。人力资源管理同时作为社会现代化进步的全新学科,针对这一学科性问题引发了众多企业管理层的深刻思考,为如何强化企业管理、推动企业进步提出战略性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概述
中外学者针对人力资源管控模式概念,提出了不同观点与看法。部分人认为该模式根本不存在,还有些人指出该模式具有客观规律。纵观众多专家学者研究不难看出,该模式同人力资源的管控系统从本质上来说是不一样的。人力资源相关管理模式指的是管理者在长时间实践中产生的普遍公认的管理内容与方法,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未来可以继续指引人们进行管理行为。同时纵观以往研究资料,针对管理模式的类型,专家学者们也持有不同意见,站在不同层面把管理模式分门别类[1]。关于管理目的,基本上有四个种类,依次为综合性、战略性、职业与人事管理模式。从管理过程的视角看,基本可分为四类,即组合、最佳、职能与职业管理模式。而从管理内容方面分析,管理模式可分为战略性、专业性、内部性与外部性管控模式。立足管理方法,可分成数字性、经验性、开发性与系统性管控模式。总之,按照管理方法、目的、内容与过程等不一样,针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亦应当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以满足新时期企业管理的需要。
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因素
针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企业应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应用的管理模式也会不同。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就是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企业发展特点等有针对性地设置的,所以要求企业对各种相关因素进行考量,然后再科学灵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因此,企业需要考量的选择因素如下:
1.发展战略
所谓企业战略,是指企业制定未来长远规划还有发展方向,该战略因素的内容包罗万象,如企业的发展定位、经营管理思想与发展模式等。切记人才资源管理一定要与企业发展平行,让人资管理模式选择变成企业战略性发展的动力源,从而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所以选择人力管理模式,应该把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前提,然后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做灵活调整[2]。如果管理模式同企业战略未能平行融合发展,则会对企业提升管理效率十分不利,企业持续经营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企业发展战略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人资管理模式的选择形成影响,但有一点需要说明,那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对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同样具有反作用力。
2.企业文化
制度学派的相关理论指出,文化在企业对自身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非正式指标。上文提到,不同时间、地域企业人资管理模式亦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质。我国自古至今都十分推崇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庸、以人为本等思想在当今仍然适用,这些思想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企业管理。具体表现:一是把人类道德性视作人类存在价值的一个重要判断;二是中庸注重与人为善;三是家长制领导理念与模式基于家长制思维;四是与西方文化对比来看,中国自古时起便讲求天人合一、知人善任的道理。美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但美国在管理方面更侧重法治而非人治,大力倡导个人主义,因而在其人资管理中市场化特性也表现得比较明显,美国的人资管理无疑披上了一层技术、规范与法制的外衣。从某个层面来看,可将人视为文化发展的产物,因而企业文化也是人资管理模式的一种不可替代的选择因素。
3.企业规模
企业人数与注册资金对企业规模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而且企业规模同企业人数、注册资金呈正比关系。企业规模小,内部构成会相对简单,但相关制度规章也难免有疏漏之处;规模大的内部结构也会更完善,相关制度规章的疏漏之处也会更少。因为大规模企业的管理难度更大,只有设定更精细化的制度规章,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3]。目前,企业只有发展到相应规模才能选择相结合的人资管控模式,在这个前提下企业的人资管控模式才能发挥效用,全面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企业的规模对企业选择人资管理模式同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一体化、信息一体化的今天,新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会逐渐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持续发展的可能及提升所有员工素质的核心要素,但是不同企业应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其结果也可能会千差万别。不同企业针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时,也会有不同的工作重心,因此针对相关的管理模式类别及选择因素进行研究,对企业科学合理优化地配置自己的人力资本,从根本上杜绝管理模式不科学、死板选择,对大幅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和实际价值非常有利。
作者:吴元颖 单位:国网莆田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林肇宏,薛夏斌,李世杰.企业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及原因分析[J].管理学报,2015(,5):702-709.
原告泰安市建筑设计院
被告上海广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运公司”)
被告刘守奎
被告刘守奎系原告职工,在原告处负责计算机软件开发事项。1998年7月,根据原告指令并由原告提供全部物质条件,由刘守奎负责开发“工程量计算软件”,至1999年5月已经完成了市场调研和软件设计。为证明诉请,原告向法院提供了由刘守奎完成的《工程量计算──计算内容》、《第一部分:工作流程、总控及属性定义》、《第二部分:模型建立及修改》、《第三部分:图形及工程数据》等4本软件技术资料,对此,刘守奎予以认可。嗣后,刘守奎离开原告单位,于1999年6月10日与被告广运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协议,从事“广运工程算量软件”的开发工作并获成功。广运公司除招聘刘守奎外,还招聘了其他人员一起对工程量计算软件进行设计开发,并予以资金投资。2000年6月,刘守奎与广运公司因故实际终止履行合作开发协议,仍回原告处工作。7月29日,刘守奎与广运公司办理了技术交接手续,刘守奎将其在广运公司开发和掌握的文档资料和程序源码移交给广运公司,并在“技术报告”中称,软件主持单位是广运公司,合作单位是泰安市建筑设计院,作为软件的合作单位,从1998年4月开始,泰安市建筑设计院组织了本软件的部分前期市场调研和软件初步设计工作等。广运公司将“广运工程算量”软件向国家版权局申请著作权登记,并获得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为此,原告将两被告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广运公司的“广运工程算量软件”系侵犯原告拥有的“工程量计算软件”著作权的侵权作品,并向原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审判]
一审法院认为:刘守奎在到广运公司工作前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开发工作,对于刘守奎提交给原告的《工程量计算──计算内容》、《第一部分:工作流程、总控及属性定义》、《第二部分:模型建立及修改》、《第三部分:图形及工程数据》等4本软件技术资料是否属于职务作品,系原告与刘守奎之间的法律关系。现作者刘守奎对原告诉称的职务作品事实完全认可,并且被告广运公司也未能证明这4份技术资料是刘守奎在广运公司工作期间开发的,因此,法院认定原告提交的上述4本软件技术资料系刘守奎在到广运公司工作前完成的职务作品,其著作权属于原告。
从原告提交的上述4本软件技术资料内容分析,该软件资料虽然属于软件设计的概要设计阶段,但是,该软件技术资料具有创造性劳动的特征,同样可以受著作权法中关于文字作品的规定予以保护。经比较,刘守奎移交给广运公司的《工程量计算软件设计说明-计算。doc》和《属性定义程序编制说明-属性定义。doc》同原告享有著作权的其中2本软件设计资料大部分内容相同。据此,法院认为,广运公司未经原告许可,由刘守奎将原告单位未发表的作品复制到广运公司使用,应当认为构成了复制使用。即便广运公司在本案诉讼过程中称将刘守奎移交涉嫌侵权的作品排除在其文档外,两被告仍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于原告未开发出独立的系争软件,而且广运公司在开发系争软件过程中,除招聘刘守奎外,还招聘了程序员等其他工作人员,并独立投入了相关费用。同时,由于程序语言与原告享有著作权的4本软件技术资料的设计语言属于不同的表达方式,根据著作权侵权判断的基本要素,原告仅仅依据现有的4本软件技术的概要设计资料,否定广运公司整个系争软件的著作权,缺乏事实与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据此判决:1、被告上海广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停止使用刘守奎移交给上海广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工程量计算软件设计说明-计算。doc》和《属性定义程序编制说明-属性定义。doc》2本技术资料;2、被告刘守奎和被告上海广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本判决生效之日起15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原告泰安市建筑设计院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内容须经法院审核);3、原告其他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判决后,原被告均不服一审判决,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作出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评析]
本案是一起涉及从文字到程序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判断的新类型案件,主要涉及以下法律问题:
一、原告4本软件技术资料性质的认定
本案原告诉称被告广运公司的“广运算量软件程序”系侵犯原告拥有的“工程量计算软件”著作权的侵权作品,其所基于的权利证据是《工程量计算──计算内容》、《第一部分:工作流程、总控及属性定义》、《第二部分:模型建立及修改》、《第三部分:图形及工程数据》等4本软件技术资料。因而,判断这4本软件技术资料究竟是原告计算机软件中的程序部分还是文档部分,成为本案原告享有权利的关键。
通常,一个计算机程序的设计开发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1、产生程序设计的概念或创意阶段。这种概念或创意根据顾客或用户的需要拟定,将作为未来程序的基础。此阶段相当于软件生命周期中的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阶段和需求分析阶段。
2、程序设计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使用流程图或算法来说明程序设计的概念或思想。此阶段相当于软件生命周期中的概要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
3、用一系列指令的形式写出程序本身。此阶段相当于软件生命周期中的编码实现阶段。
从原告提供的4本软件技术资料的内容分析,4本软件技术资料的主要内容系描述开发计算机程序的一种设计思想,尚属于概要设计阶段,原告本身并未开始计算机程序的开发。因此,从著作权保护的角度,原告享有的权利以4本软件技术资料为准。
至于这4本资料是受文字作品、文档保护还是程序保护,法院认为其只能依据其创造性给予著作权法中的文字作品保护。
二、侵权的认定-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创意表达两分法
(一)创意表达两分法界定与适用
创意表达两分法是指当存在许多不同的方式可用来表现某一概念时,如果所选择的表达方式并不是为了表达思想概念所必须采用的唯一方式,那么该表达方式只是思想概念的表达,而不是思想概念本身。著作权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是目前各国都接受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著作权法只保护计算机程序作品的创作形式而不保护该程序的内涵。
本案在确定原告4本技术资料享有相关著作权后,是否能够延及内容反映的技术思想,实践中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4本技术资料文字及其反映的技术思想均受著作权保护。被告广运公司利用其中的技术思想进行相应的软件开发,构成了著作权侵权。原告就是持这种观点。另一种观点,即法院审理本案的意见认为,根据著作权保护的表达和思想两分法,原告的4本技术资料只是反映了一种技术思想,思想本身不能受著作权保护。尤其在计算机软件领域,只有思想与表达有机地集合在一起的作品,才能享有著作权法保护。
TRIPS协议第九条第二款明确规定:“版权保护应延及表达,而不延及思想、工艺、操作方法或数学概念之类”,该条约明确提出著作权只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1996年底通过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第二条对此也作了几乎相同的规定:“版权保护延及表达,而不延及思想、过程、操作方法或数学概念本身。”
至于一件作品哪些成分属于思想概念,哪些部分属于思想概念的表达,有时区分起来是一个难题。思想概念只有以某种形式表达出来才能受著作权法的保护,而且在多数场合,思想和表达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原告现有的4本软件技术资料对于文档来说,属于创意的表达,应当受著作权法保护,但对于程序而言,则仅属于创意,尚未到达表达的程度。因此,对于原告来说,4本技术资料如果被他人以同样的方式被抄袭或剽窃,则构成著作权侵权;如果他人使用了该技术资料的部分技术思想,但运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则不构成侵权。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创意表达可以合并。比如,某一创意可能只有少数几种表达,这时已经很难对创意及其表达加以区分。因为著作权法不保护创意,所以这种情况下对创意的表达也无法给予保护。故某人为表达同一创意而采取的表达,如果与他人已经存在的表达相似,则不认为侵权。
计算机软件侵权案件的创意表达两分法,是美国法院在审理计算机软件侵权案件中确立的原则。尽管该原则在国外的司法实践中被广泛直接运用,但国内判决类似案件大都持谨慎态度。即便在案件审理中依照该原则认定相关事实,但一般不在判决书中直接适用。本案合议庭在审理这起案件中对该原则进行了研究,直接根据该方法认定被告侵权。
(二)两分法与著作权上的改编之间的关系
被告广运公司是否将原告4本软件技术资料用计算机语言加以改编形成了计算机软件,这是本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著作权法上的改编,是指以原作品为基础,变更其形式,重新表现该作品内容。一般而言,改编的目的是为作品不同的用途、满足不同需要进行的形式上的编写,它们在内容上有较大的承继关系,只是表达形式上进行了变更。在计算机软件领域,文档与程序之间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基础表达形式,技术文档体现的是一种技术构思,而程序是采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出的代码化指令序列。两者在制作要求上完全不同,思想表现方式也完全不同,它们之间不构成原作品与改编作品之间的关系。只有当采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程序已经存在时,在原有程序基础上改用另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得到的新程序与原有程序之间的关系才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改编”。
那么,体现原告技术思想的技术资料是否就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呢?如果当事人要对该程序体现的技术思想进行保护,则必须采用专利法或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进行保护。当事人在各种权利竞合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的诉讼角度,其诉讼后果不尽相同。因此,本案的诉讼后果跟原告的诉讼角度是有关系的。
三、本案的法律适用
从漫长历史长河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服务于今天的现实需要,总是值得人们去探究的事情。本文下面将以史实为依据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特征,作些探讨与论述。
(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的特点
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把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作为纵线,世纪年代作为横线,制作了一幅科技发展的示意图,它清楚地表明:无论是以前4000年,还是近50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事实上一点没有退步”;而是“一直在稳缓地前进”。他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还指出:“我常喜欢用一种相对来说缓缓上升的曲线来说明中国的演变,显然这曲线比欧洲同一时期,譬如说公元二世纪至十五世纪的演变过程的曲线上升得高,有时高得多。”(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第65-85页,上海科技出版社1956年版。)我国四川大学周仲壁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周孟璞两位先生在《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原因初探》(注:《自然杂志》13卷11期第333页。)一文中也以中国的自然科学大事、西欧的自然科学大事和著名科学家的人数作为纵坐标,世纪年代为横坐标,制作了三条增长曲线,从中国的那条曲线看,同样显示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增长是缓慢而连续的。然而,在4000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两汉(尤其是东汉)与宋元(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外因素又都显示出阶段性的。
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奠基时期,也是第一次大发展时代,由于新兴封建制度优胜于奴隶制度,其成就不仅赶上而且超过了早期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古希腊。
春秋末期出现了块炼铁渗碳钢,战国时期又出现了白口铁处理技术,这些冶铁技术的发明,是一个突出的标志,正是它大大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农业方面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农业,战国末年写成的《吕氏春秋》,其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称得上是这种农业科技的论文开端。以都江堰、郑国渠两个大型灌溉工程的兴建为标志,展现出为农服务水利工程设施的空前发展。《考工记》中生产工具、乐器、建筑、交通运输、皮革制造、染色、乐器、玉器等36项专门实用工艺技术的记述,显示了这一时期手工业内部的细密化及其技术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它记载了大量实用力学知识,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工程技术知识的总汇。《墨经》中包含有关于力学、光学、声学、几何学、逻辑学以及对物质结构的猜测等科学成就,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几何光学著作,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比欧几里德几何光学要早百余年。同时,它也是古代力学与光学论说的代表作,“力”概念的提出,光直线传播思想的揭示,使这部著作更增添了亮丽的光彩。可以这样说,《考工记》与《墨经》一起作为我国古代经验科学出现的标志,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生产、生活实践中取得的丰富经验进行抽象概括的成果。
在数学、天文学与历法方面都有了广泛的发展与进步。十进位值制和筹算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为后世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数学体系的形成确定了基础。有关天象观测的记载详尽准确,即使在今天仍不失为天文研究的宝贵历史资料。在地学方面,《山海经》、《禹贡》、《管子、地员》等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人们的地理知识已从地理资料的积累,上升到进行某种形式的综合论述与区域对比,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经济需要。医学方面,以《黄帝内经》等著作为代表,以人体器官整体观、阴阳五行论与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等的研究与实践为重点,兼及针灸、经络、卫生保健等诸多方面,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医学体系的最初基础,并在临床上显示出杰出的贡献。
我国人民寻求对自然界物质本源的认识,继五行、阴阳说之后,元气说与原子论是两大发展线索,它们的确立都分别肇始于这个时代的荀况与墨翟。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科技本身经过了春秋战国的长期酝酿、积累和实践,到这时达到了量变足以引起质变的地步;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政治上的统一与安定,经济的恢复与持续发展,为科技活动和科技新的到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它呈现出科技人才辈出,科技著作大批问世,科技成果辉煌,科技对生产的渗透与协调日益显著等诸多特点。
《九章算术》以及《周髀算经》的成书显示出以算盘为计算工具的独特数学体系的形成,形数结合,数学算术化是其特征。今天,由于计算机的出现,算术化倾向于现代数学中的作用已日渐显著,中国古代算术的思想与方法和现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正相融合,为此它将重新焕发青春,以崭新的面貌重现,在数学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可以预期的。
历法已确立了我国后代历法体系、规范和基本内容的原始框架,而以张衡为代表对天文仪器的研制和对天象的观察与记录以及论天三家为代表的宇宙论则形成了中国古代天文的固有传统。《汉书、地理志》的出现,开拓了沿革地理研究的新领域。《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它为后世本草学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不仅确立了辩证论治的医疗原则,而且大为充实了中医药体系的内容,更加切合医疗的实际应用。《汜胜之书》可以说是对农业知识的总结。《论衡》、《淮南子》、《淮南万华术》、《周易参同契》、《尔雅》等书中也包含了丰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知识。
在生产技术方面,成为我国古代传统特色的主要技术,像冶铁、纺织机械、农具制造、造纸工艺、漆器工艺、船舶制造等都已出现,并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像赵过的铁脚耧车、杜诗的水排、梯级船闸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木结构建筑风格、竖炉冶炼法、实测基础上绘制的地图等等都是突出的成果。造纸术更是汉代一项最重大的发明,也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牛耕的推广与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的创新,则在当时条件下起到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以王充为代表的元气论与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说的对立与斗争,是我国科学思想史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即使后者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考察也有其值得吸取的精华。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达到高度发展阶段的又一时期。
我国的科学技术自两汉而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和提高,到隋唐五代技术发展,并呈现一股继续高涨的趋势。前者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可以刘徽与祖冲之的数学、裴秀与郦道元的地学、贾思勰的农学、王叔和、皇甫谧与陶宏景等的医药学、葛洪的化学等为标志;后者主要有李淳风、一行等的天文学、李淳风与王孝通的数学,孙思邈的医药学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天人论与宇宙观等。这种趋势困宋元时期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理学形成、战争和其他需要而得到强化。统治阶级为满足自身、政权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多方面需要,通过完善教育体系,举行多元化考试,奖励发明创造和培养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长、推动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安定与富裕的社会环境和发达的出版业则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求索物理,格物致知,怀疑、探索、创新的学风催促知识分子中具有务实思想的人考察和研究自然事物以及如何使之有利于国计民生。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加速着科技的发展。这一切使宋元时期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不论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均有突出成就。
作为世界古代文明标志的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三大发明的出现或大规模使用均始于北宋,以沈括、苏颂、郭守敬、李冶、秦九韵、杨辉、朱世杰、赵友钦、毕升、陈@①、王祯、李杲、李诫、曾公亮等为代表的科技名家辈出,硕果累累,以《梦溪笔谈》、《营造法式》、《四元玉鉴》、《武经总要》、《王祯农书》、陈@①农书》、《革象新书》等为代表的科技著作纷纷面世,正是诸多尊敬的科技前辈先后在各方面的努力,不断将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以宋元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数学四大家为代表,使宋元数学在中国古代以筹算为主要计算工具的传统数学的发展达到登峰造极的阶段。大规模的恒星观测,各种天文观测仪器的研制成功把我国古代天文学推向它的发展高峰。沈括在磁学方面的成就在当时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学派和相应的医学流派使中国医药学得到全面发展。以陈@①《农书》与王祯《农书》为代表,先后总结了宋元时期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后者所附录的“农器图谱”展示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器具方面的重要成就,成为后世记述农具图书的范本,反映了当时农学的高度发展。宋代动植物志、谱录的大量出现并形成出书,和宋景《欧希范五脏图》、杨介《存真图》所显示的解剖学上的发展,应该说这时的生物学也是成就不小的。在这一时期,地学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元代朱思本的《舆地图》不仅总结了唐宋以来的地理学成就,还根据实地调查,在制图方面取得成绩,其精确度已达至较高水平,成为明清时期我国舆图的范本。杜绾著《云林石谱》的出现,反映了矿物学在宋代已较前有了很大进展。在这些学科发展的同时,诸如水利、冶金、印刷、瓷器、机械制造、建筑、纺织、交通工具、兵器等方面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以张载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自然观和以沈括为代表“验迹原理”和科学方法与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科学方法,无疑是哲学和科学发展到北宋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对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朱熹的理一元论的自然观对当时科技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明清时期虽相对于前发展势头明显下降,但这一阶段问世的一些著作,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朱载育的《乐律全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都分别显示其集医药、乐律、农业和地学大成的特点。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技术著作,不仅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科技史上光彩夺目的瑰宝。王夫之、王廷相、戴震的元气本体论使张载的自然观更臻完善和具体化。明末清初中西科学成就交融与会通的起步以及清代传统科技仍然缓慢推进也是清晰可见的。
(二)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它对世界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全世界正迈向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科技产业,顾名思义是以高科技为核心力量的产业,它属于知识高度密集、学科高度综合的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的组成部分——高科技企业具有以下特点:
1、高科技企业主要是知识、智力的投入,在美国,有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60%。
2、知识已代替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是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并已经成为使投资获得高额回报和员工获得高额收入的基础。
3、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研究开发上投入大量资金,以获取技术上的优势,期望获得高额回报。
4、企业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高科技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1)技术风险,即在产品研制和开发过程中由于技术失败而引致的损失;(2)市场风险,即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能否取得必要的市场占有量;(3)财务风险,即对技术创新的前期投资能否按期收回并获得令人满意的利润。高科技企业往往又能获取高回报,这是由于企业所从事的是以技术上的新发明、新创造为基础的开发工作,一旦产品上市,可以其新颖、没有竞争对手而迅速占领市场,甚至一段时间内可以享受垄断价格,获取高利。
5、企业成长快。高科技企业往往是开始规模很小,管理上很不成熟,但凭借其研究成果可以迅速发展成为组织和管理上日臻成熟的大公司。
(二)
正是基于以上的特点,高科技企业在创立、发展、成长过程中,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相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也有其新的发展和突破。
1、关于筹资。高科技企业的高风险使它在创立之初很难以发行债券、股票来筹集资金,但它们通常采取以下方式获得自身创立、发展的原始资金:
(1)知识融资。高科技企业在创立之初,资金短缺,然而它有较多的知识人才。他们可以以知识投入公司,取得股份,把个人的报酬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促使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尽最大的努力;又可以以本企业的科技实力与大公司联合开发,从而获得雄厚的资金来源。
(2)吸收风险投资。风险资本(Venture capital)也称创业资本,是高科技企业创立之初的重要资金来源。风险资本的来源主要有;个人或家族投资者、各类风险投资基金会以及投资银行局下的风险投资部等。风险基金的出资人一般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这给高科技企业以较大的自由度,使大批高科技企业得以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发展壮大。风险资本对高科技企业的最大贡献是它提供了启动资金,使高科技企业从拥有一个想法到变成一个实体。
2、关于投资。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产品不断开发与创新的基础上的,因而企业的投资也有其新的特点:
(1)加大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是高科技企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石,它可以保证企业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保证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和高收益的获得。因此加强研究与开发已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法宝。
(2)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在企业中,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本,也是最重要的资源。越来越多的公司表示公司员工是他们最重要的资产,公司的大部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源上。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上投入的比重越来越大。
3、关于分配。投资者之所以愿意投资于高科技企业,就是因为高科技企业可为投资者带来较高的回报率。因此,企业在进行利润分配时要合理处理股东股利与留存收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使企业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使投资者得到满足,使更多的投资者愿意投资,进而壮大企业。在分配方式上宜采用股票股利的形式。这样既可使企业的资金保留在企业内,又使股东有获得胜利的满足。
4、关于风险。一般而言,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高科技企业的高收益率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性。其原因如下:
(1)技术开发的不确定性。如前所述高科技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基石是技术创新与开发,而技术创新与开发所需投入之巨、所用设施之昂贵、时间周期之长,都是空前的。而且这些项目开发成功与否,经济效益如何,均难以预测,一旦研究开发失败,对该企业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2)市场风险。研究开发出的商品,在市场上是否能被接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市场不接受这种新产品,那么企业将会受到严重的打击。
(3)科学技术知识的时效性。高科技企业的高收益往往来源于企业商品所含科学技术知识的垄断性、排他性。然而垄断性又往往是有一定时限的,如专利机超过保护期将成为公共技术,不再具有垄断性。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这种时效性也越来越短,一旦企业对该技术失去垄断优势,那么企业的高收益将降低或失去,从而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5、关于风险规避。对于企业的这些高风险,企业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规避,力争在同样的风险下获得更高的回报率,或在同样的回报率下尽量压低企业风险。方法是:
(1)收集资料,实施可行性研究,加强预测能力。企业应该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财会人员等认真研究市场需求状况及企业未来开发方向,认真研究开发项目的未来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这样可以使企业的巨大投入物有所值。
(2)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企业所面临的高风险应使企业管理者提高风险意识,并不断强化个人素质。企业的管理者应具备以下素质:对企业经营及所处的行业、部门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在财务管理及业务管理方面有广泛的经历和体验;善于“跳出框框”思考,能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独特的见解。
1 机电管理信息化系统
1.1 机电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含义
信息化系统,通常是指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与通信技术,建立信息传递时空的跨越,并在信息基础设施上得到延伸,并具有一定的信息传递,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再生利用的网络体系。
1.2 机电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范围
机电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范围很广,能对机电设备的综合查询、使用设备的状况、设备完整的基础信息、设备的购置计划、维修计划、发放情况、租赁计划、验收送修、出入库管理、特种设备管理、设备费用结算、维修合同管理、设备报废管理、维护、检修、租赁、零备件配置等等多种业务过程进行跟踪控制和准确记录,并实现对生产现场的设备分布状态进行动态跟踪,降低整体运行成本,满足生产需要,实现科学有序的管理。
1.3 机电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
机电管理信息化系统,可以为公司或者是业主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强大有力的信息保障。机电信息化系统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统计准确,信息实时高效。信息平台的动态反映了每一台设备的运行情况、油票的消耗以及备件的库存情况等,并附带打印报表的功能。2)高效的动态监控管理。通过对维修数据的分析,制定更加合理的维护计划,来保证设备高效运行,并通过对设备使用率等精确的数据分析来实现动态监控,为高层领导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3)降低成本,优化资源。依靠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部门动态配置,使库存备件、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等贵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减低成本的同时保证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
1.4 建设机电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意义
机电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为企业的决策者和经营者建立了决策、分析系统,极大的降低了运营机电系统的成本,不仅使决策者从信息整理分析中解脱出来,还提供了科学、全面的分析依据,对企业的发展竞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机电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2.1 政策环境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加大了产业政策对管理信息化的支持,目的是扩大产业的规模和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目前,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主要体现在政府对产业网站的投资,并建立了一些信息服务平台,如设立招商引资、产业贸易等便利化服务平台,利用电子商务,进一步地推动了工业管理信息化、经济信息化、金融信息化等。我国的产业信息化管理现在面临着很大的机遇与挑战,国家高度重视产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情况,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使得产业信息化,进一步的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重要手段。
2.2 科技发展对管理信息化的技术支撑
科学技术的发展印记已经延伸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像数字化、信息化都是科技高速发展后催生的名词。科技拥有它独特的技艺影响管理信息化的方方面面,并成为了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技术支撑。科技的发展带动了信息化的不断进步,并影响着信息化的作业方式,管理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带动产业内的竞争发展。
2.3 生命财产安全对管理信息化的依赖
生命财产安全是社会维系稳定和谐的重要环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技信息化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生命财产安全的强烈诉求。这主要表现在科技的进步在有效的预防自然灾害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灾难,这些科技灾难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科技的进步又推动了信息的共享,生命的健康因为医疗信息的共享得到了延续,而人们的财产又因为科技的进步得到维护,所以生命财产安全对管理信息化具有重要的依赖性。
2.4 企业运营成本对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企业的运营成本是项目的决定性因素,企业以项目为管理载体,以成本为核心价值。企业的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加强企业的科技化,信息化,在竞争的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信息化作为一种高科技手段,带来工作方法的转变,带动工作效率的提高,使得劳动力升级,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的同时,能够扩大各个产业的链接,对企业的运营起主导作用。
3 机电管理信息化的开发和应用
3.1 企业适用信息化系统的选择
信息化系统的完善需要管理层对信息价值的理解和渗透。企业在运用信息化系统时,为企业的运营过程注入新的活力,带来良好的工作信息环境。信息化实施需要做好良好的准备,并在整个信息链条中,得到高度的重视,并对安全性,实用性,科技性进行统筹安排跟权衡。
3.2 先进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与管理
信息化的应用,要视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企业不许要自主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产业链,并注重良好的企业信息化成效和信息系统的工作效率等。营造良好的信息产业环境,并对企业的综合项目进行考核与研究,使得信息化能够循序渐进的被应用并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
立完善的领导力量,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应用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并在企业中实施。
3.3 操作人员与信息化系统的完美配合
技术管理工作的主体就是技术人员,因此,实行技术人员责任制,采取权、责、利挂钩的方法,强化技术管理,才能更好的在信息化系统中解决实际技术问题。技术人员要重视科技情报、技术资料的检索,分析、整理好设备的检查、保养、运转、检修等资料,并妥善存档。应建立电子板,完善机电资料的管理,实现信息化系统管理,以方便补齐、查阅各种机电管理资料。
3.4 信息化系统维修养护的相关配套措施
信息化系统的维修养护以及相关配套措施信息化系统的维修养护离不开系统设备以及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其相关配套措施,笔者认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应加快设备的改造更新,实现机电系统岗位无人值守的现代化管理;2)提高机电管理人员的技术与素质水平;3)机电系统应该实施全面的网络“ERP系统”管理;4)做好改造工作人以及维护检修人员的培训;5)实行一岗双责制,明确职责;6)支持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示范性强、影响大的项目。
参考文献:
[1]丁士昭,《建设工程信息化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
1.降低了我国的进口成本
受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大部分企业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生产资料来促进我国的企业发展,这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人民币的升值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种成本压力。比如,我国的一些企业对国外的先进设备依赖性比较强,花费的资金也比较多,人民币升值可以节约大量的进口资金,打个比方来说,以往需要一千元能买到的东西,现在八百元就能买到,其优越性十分明显,企业的生产成本一旦能够缩减,就能促进企业利润的实现,使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2.使资源配置趋于合理
长期的顺差国际贸易环境,使我国的外汇储存量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的资源相对短缺,再加上贸易顺差的影响,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自人民币升值后,这种局面有了明显的改善,一些外汇储备累积得到了有效的减少,使我国能够充分吸收国外的可利用资源,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对我国的国际贸易平稳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3.促使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化
人民币的升值为我国的企业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一些企业纷纷把握住这个发展机遇,到国外做企业投资,因为投资成本相对较低,减轻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一些企业甚至在国外设厂,使我国的企业跨国贸易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且,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际的资源优势,为企业生产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这种企业发展模式已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与认可。目前我国一些大型企业也采取这种营销模式实现企业的发展,走出了国门,在国际竞争中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占据着领先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
1.制约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人民币的升值使我国的进口贸易得到了有利发展,那么相应的,我国的出口贸易将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制约。人民币升值,我国的出口产品在价格上也进行了一番调整,我国出口贸易价格有所提高。企业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价格的竞争,我国的出口贸易价格提高,将直接导致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下降,这对我国的国际贸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且,我国的出口贸易大多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技术含量比较低,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若是不具备价格的优势,则很难使出口贸易得到大规模的实现,这也是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一个不利条件。
2.不利于吸引外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打开国门,充分引进外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适合我国当前发展现状的。我国不论是在工农业还是服务业方面都注重对外资的引进,这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人民币的升值,使我国面临着引进外资困难的局面。这对我国现有的外资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然而,从长远看,人民币升值导致了国外投资成本的增加,考虑到这一点,许多外资企业将会将眼光投向投资成本相对较低的其他国家,使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处于不利地位。
3.增加我国的就业压力
人民币的升值使我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了限制,企业纷纷采取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我国的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低,没有太大的附加值,企业的利润有所下降,这是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决定的,企业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导向型产业或者资本导向型产业,才能使企业形成竞争优势,而这又对一些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缺乏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将面临失业,我国的就业形势将会更加严峻。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长期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存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我们必须找到合理的解决措施来应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结束语
关键词:化学 课堂 兴趣 教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合格人才,就要选择和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因此,研究化学课堂中的兴趣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结合自己的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教学方法和各位同仁交流。
一、加强实验教学,重视研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在化学教学中,一方面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实验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要努力改革实验教学。
首先,教师应该做好演示实验并抓住实验现象的多变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乙醇和浓硫酸反应制乙烯的实验中,学生往往观察到生成黑色沉淀,教师可以马上追问:黑色沉淀是怎么产生的呢?问题的提出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大加强,学习兴趣也慢慢提高了。 另外,教师也可以对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做氯气和水的反应,可这样改进:取一个装有氯气的大注射器,先观察并记录氯气的体积,然后抽入少量水,振荡,再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再用制得的氯水滴在PH试纸上,滴在硝酸银溶液中等,来探讨氯水中存在的微粒。经过改进,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更能说明问题。
其次,新课程强调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的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领学生对知识开展主动发现,主动探究。这一点在教材编写中就可以看的出来。例如鲁科版化学教材中编写了不少学生探究实验,并将过去不少教师演示的部分,都改为让学生自主探究。与此同时,教师在探究实验的设计上也可以尝试做点改变,增强探究的趣味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在讲完溶洞的形成后, 可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模拟溶洞的形成。在安全范围内大胆让学生自我设计、进行实验,自行探索,当他们把自然界中的转化在实验室模拟出来时,更体会到人与自然的伟大,也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元素化合物知识,物质种类繁多,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带着要解决的问题积极思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例如硝酸性质的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复习酸的通性,接着启发引导:硝酸是常用的三大强酸之一,根据酸的通性,它能与哪些物质反应呢?实验室能不能用硝酸跟活泼金属反应制取氢气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后,教师再通过演示实验,给学生总结出金属和硝酸反应的规律。
另外,教师在创设情境问题时还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如何把化学知识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思维能力,同时使他们能学以致用,也是设计课堂教学时要考虑的一点。 如讲Ca(HCO3)2的不稳定性时,教师可设疑:长期使用的水壶底部为什么有一层白色坚硬的物质,该物质是什么?运输热水的管道为什么越来越“细”?讲胶体的聚沉时,教师可提出“三角洲的形成、不同型号的墨水混合使用会堵塞笔尖、制豆腐的原理”等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评价,适当地进行表扬和鼓励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方法。
三、加强直观教学
正确地使用直观教具,特别是使用视听结合的教具,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轻松愉快,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学习主动,思维活跃。课堂教学中使用较方便的直观教具如标本、模型,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为教学过程提供的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教材获得充分的感知,从而使他们能顺利地对教材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当然,这也就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融入STS思想。在课程中融入STS思想是近年来世界课程改革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鲁科版化学教材设置了丰富的学习活动性栏目和资料性栏目。例如,“身边的化学”和“化学和技术” 让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了解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内容并通过学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化学前沿”和“历史回顾”让学生联系科技发展的实际,通过教材了解化学与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体会科技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联想质疑”让学生联系已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自然现象,使他们的学习紧密联系已有经验,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这些栏目,向学生渗透STS思想,使STS内容真正进入到教材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相信教学质量和效率一定会提高,也就一定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廖萍.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才智.2009,(11).
[2]徐丽萍.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6).
[3]郑益强.浅谈新课程下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J].中国市场.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