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

时间:2023-05-30 09:12: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业素养

第1篇

期刊编辑出版承载着传播价值理念、宣传政策法规、推介工作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引领行业发展、繁荣文化生活的使命。当前,我国社科期刊同质化现象突出,刊发的文章铺陈多,原创少;追踪多,引领少;趋同多,特色少,导致期刊订数与影响力不同程度地下降,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一些业内人士将这一困境简单归结为新媒体的冲击,没有认真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有什么样的采编团队,就有什么样的刊物水准。当然,专业刊物,特别是学术刊物,编的成分多,采的成分少。其实,采编不一定是采访加编辑,还包括组稿加编辑。那么组稿的过程,也就是采的过程。采编资源的充分挖掘、采编人才的合理使用,对期刊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充分发挥采编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聚合有时代精神的专家队伍,提出有创意的选题,精准判断文稿的专业价值、思想水准和信息含量,才能使期刊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行文精彩,使读者开卷有益。一个合格的编辑,不仅在于其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踏实的工作作风,还在于是否拥有一个稳定的较高层次的作者群体,以及对这个群体资源是否有足够的调配能力。纯粹的文字匠是当不了优秀编辑的,更不适合当期刊主编。一个令作者肃然起敬、能为读者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的编辑,应该处于学科前沿,横跨所涉专业和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多项业务,在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知识积累、编辑业务能力、读者市场开掘等方面,对期刊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一个合格的期刊编辑,应当在以下五个方面增进修养。

注重编辑方法论研究。只有掌握正确的编辑方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在知识爆炸和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编辑人员面对的来稿辐射越来越宽,挖掘越来越深,要想追踪每一个作者的专业课题是不可想象的。任何一个编辑都不可能成为万能博士。期刊发展对编辑人员所要求的,是他们的眼光和判断力。只有以科学的编辑方法为指导,面对众多来稿,才能进得去出得来,发现不同文稿的闪光点或缺漏之处,进而担起把关责任。有专家提出“从形式到内容的认识途径”、“从外行到内行的辩证转换”、“由一般对个别的统帅作用”,将这三条原理应用于编辑实践,很有启发意义。还有专家提出审稿要做到“七有”、“三看”,即有材料、有见解、有论证、有创新、有探索、有办法、有分寸;从同类作品相互对比看,从文稿的整体要求看,将立足点放在高处看。这些都是来源于编辑实践的极有价值的经验总结。

要跳出具体的专业话题。创新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那种撇开传统另辟蹊径、把历史归零的做法得不偿失。文章选题必须建立在对已有专业成果的继承或扬弃之上,既要立足于专业,又要跳出具体的专业话题,看论题有无新意,是否有形而上的统领和讨论价值。期刊编辑应关注学术历史回顾,不能满足于日常来稿编发,要努力使刊物成为搭建成果、鉴定、评价的共享平台,具备引领性和权威性;要通过对学术趋势的洞察,把握学科生长点和特定问题研究的突破口,提出符合刊物定位和特色,也能推动专业发展的话题。曾有专家讨论“编辑学者化”或“学者型编辑”问题,这对编辑人员提高素养、增进本领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比较相邻学科文章的高下。所谓“专家”,通常是这样一种人:“对很少的东西知道很多,对很多的东西知道很少。”某些领域学科越分越细,研究范围越变越窄。要求编辑人员无所不能,那是强人所难。但从事编辑工作,除了有好学之心,还要有杂学之功,视野要比一般专家更宽,从而在相邻、相近学科上得以旁通,扩大工作界面,与不同学科的作者、不同门类的文稿打交道,与作者同频共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重大问题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必须调动各学科资源,通过纵横立体的综合,使对学术问题的研究和对现实问题的探讨更紧密地融合,提高文稿含智量,取得卓越的思想成果。具备较强的语言转换能力。一般来讲,编辑和作者有三大区别:作者长于专深,编辑长于广博;作者精于学识,编辑长于通识;作者精于学科学理,编辑精于顺畅表达。虽然作者也是向受众阐述思想、表达观点、推演逻辑、传递信息,但作者更多的是使用专业思维和专业话语,较少考虑受众的接收方式或阅读习惯。在这方面,编辑人员在话语体系转换上更有优长,这便是记者和编辑作为一种独特职业而存在的现实理由。其实编辑也要讲天赋,要有对文字感受和表达的敏锐性、对新知识新思想传播的急迫性。这样的编辑人员才能扶助作者、提升作者,成为新闻出版单位的骨干力量。

具备高于一般作者的品格气度。为了提高期刊质量,扩大期刊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和社会公众里的知名度,有必要营造宽松、活泼的工作氛围和办刊环境,培养期刊编辑兼容并蓄的品格和精神。期刊采编人员要心胸豁达,眼界高远,不要小肚鸡肠、鼠目寸光,要取辩证的思维、多元的视角,摈弃固执己见,鼓励标新立异。在审稿时,力争做到“三无”:无派别倾向,无圈子山头,无自以为是。其实,一个优秀的作者不一定能做一个合格的编辑。作者之优秀在于创个性特色,编者之卓越在于采众家之长。作者可以有派别观点、学派烙印和经验色彩,可以做独胆英雄,单挑独鸣,以独特的话语结构、独特的观点,呈现出对学科、对实践经验总结的精彩贡献。但作为编者,应跳出或高于作者视野,转换思路,调整站位,博采众长。如格局不高,固守门派之见,则容易使期刊走入歧途。编辑出版工作的基本特点是兼容并蓄,是做一桌丰盛的大餐,而不是一两个精致小炒。编者眼界的高低、胸襟的大小、积累的厚薄,决定了职业生涯的层次和期刊发展前景。编辑的职业素养是编者思想境界、文化品位和人生格局的综合呈现,是期刊在竞争激烈的传媒界立于不败之地的能量保障。

第2篇

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现代化,媒体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为了更好地在激烈竞争中占据市场,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那就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编辑队伍,编辑对媒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新闻媒体编辑的基本素质可以更好地提高新闻媒体质量。对媒体的编辑有着自己的主要职责,体现在制定报道计划、画面的勾画、文字编辑、节目录制及确立报道构思。同时编辑还应该具备编辑技能素质、政治素质、采访素质、新闻素质、电视素质、传媒素质及知识素质。

无论是什么媒体的编辑,应该都具备一个良好的新闻素养,通过这些新闻理论来更好地指导实践,总的来说,新闻是社会的一个直接反应。在新闻中求真是非常重要的,是新闻的生命,这也是新闻编辑者对世界真、善、美的一个重要阐释,相对于报纸、广播来说,电视新闻媒体要求会更高,所以作为新闻编辑,应该具备求实、求准、求新、求快等方面,能够抓住当前社会主流方向,这是新闻编辑应该长期训练的素质之一。

无论什么媒体的编辑,都应该具备一个良好的政治素养,对于新闻媒体的编剧来说,政治素养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也是新闻编辑与电视剧和文艺编辑的区别,这主要是因为新闻媒体不仅仅是作为大众媒体,它还是国家和政党的耳目与喉舌,是我党的舆论宣传工具,但是当前我国一些新闻媒体编辑的整治素养并不太合格,政治素养不佳,对一些新闻把关不严,一些地方或者省级地方电视台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对新闻报道不足,甚至不能及时反映当前精神,对新闻报道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那就是对编辑人员的政治素养锻炼不够,忽视了政治的学习,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编辑应该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如果缺乏政治素养,就会出现看待问题片面化,不能很好地把我时代的脉搏,不能很好地反映时代特征,甚至会出现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可能会漏掉一些重要的新闻,特别是一些年轻编辑,在政治素养方面还有些欠缺。

作为一名编辑应该具有编辑素养,编辑的思维方式应该是能够分清新闻的轻重缓急,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新闻媒体的分类、归纳、整理,能够把大量的新闻进行去粗存精,在加工后能够更好地突出主题、深化主题,能够通过新闻编辑的形式进行报道。一名新闻媒体编辑能够把一些单个新闻进行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体现媒体报道的基本思想,新闻编排与单个新闻编辑相比,主要体现为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这两者是相互融合,能够完成编辑工作。当前,一些媒体编辑忙于日常的基础性工作,忽视了对编辑工作素养的提高,出现了一些编辑不重视自身的基本素养,在工作中很难做到制作出新闻精品,同时,一些年轻编辑,其思想受到偏激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不当的言论出现,对其新闻媒体产生了消极影响。

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不同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编辑,它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字语言外,还应该具备影响素质,电视新闻媒体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录像画面的剪辑,通过剪辑这些新闻能够更好地实现新闻的价值,对于编辑来说,对画面进行剪辑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对相关事件、人物关系、内在逻辑及解说画面进行对等,不能只是单纯的追求画面的流畅,忽视了对声音对观众的影响,传递给观众支离破碎的信息,不能连贯顺畅,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电视的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操作应该更为熟练。

对于新闻编辑来说应该具备新闻采访素养,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够更好地发现一些问题,才能够更好地体会到第一线记者,认真对待每一个新闻,认真对待每一个图像,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第一线和编辑间的共同努力,创作出新闻精品。

作为新闻编辑在不断学习其他传媒,还应该不断丰富和完善新闻媒体编辑,当前在编辑行业比较流行的做法就是链接方法,把各种媒体进行融合,让这些媒体能够相互补偿。作为媒体编辑来说,很多情况下借鉴了一些平面媒体的长处,特别是一些新闻媒体,一些新闻很多情况都是比较知名的新闻及通讯消息,作为一个好编辑应该能够及时发现这些亮点,更好地为媒体的影响力的提高做出贡献,更好地弥补一些节目的局限性和不足性,更好地满足观众对信息的需求,同时,还需要媒体编辑进行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各种方法不断提高其心理素质,更好地为媒体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于新闻媒体更应该重视每一个新闻,更应该重视群众关心的问题,增强新闻媒体的针对性和深度。

新闻媒体主要是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基本情况进行阐述,对一些比较新的成果进行更好地阐释,作为一名编辑来说,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基本素养,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更为准确的把握,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中的一些问题。新闻编辑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及时纠正存在的一些错误及伪科学成分,等新闻媒体报道后,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新闻编辑应该能给广大观众带去真理和知识。电视新闻编辑在工作之余,更应该潜下心来研究一些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在新闻编辑过程中来。

编辑的职业素养对编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关系到其个人的工作前途,更关系到社会舆论的导向问题,强化编辑的职业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单位:河北衡水广播电视台)

第3篇

营销人才一直是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大热门,尤其拥有高技能、高素质的综合型营销人才更是炙手可热。然而对于学历偏低、能力一般、责任心有限的销售人员则无人问津。基于此,大学本科营销专业的每一门专业基础课有必要在传授基本知识之外,肩负起提升学生专业职业素养的重任。为此,尝试探讨在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方法,旨在提升大学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

关键词:

职业素养;公共关系学;职业心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14503

大学生就业形势近些年日趋严峻,用人单位对求职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不断升级。牢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掌握已经不是强有力的竞争条件,更多全面的职业素养要求被提升出来,营销专业亦如此。因而,我们的大学专业教育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需要更加突出培养本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学习态度,使学生在求职过程乃至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就现状来看,国内很多高校也给学生开设了职业素养课程,但大多由专职辅导员或心理咨询教师来授课,他们更多侧重于思想道德教育。基于此,笔者认为专业授课中适时地进行职业素养渗透应该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结合多年营销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体会,重点探讨了如何在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中提升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1 营销专业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在公共关系学课程中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用人机制日趋灵活,不只是看重学历,更多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质,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包括市场营销专业。因此需要通过更加完善的职业素养教育来获取人才市场的更多认可。

1.1 营销专业职业素养的内涵界定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职业素养的全面含义。职业素养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在职业工作中的体现,是职业人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总体来说,职业素养是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与职业技能的总和。其中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为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研究职业素养最著名的理论“大树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原本都是可以成为参天大树的。如若将根系比作一个人的职业素养;那么枝、干、叶、型等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的表象,要想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也就充分说明,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决定了其未来职业发展可能的层次与水平。

对于大学生来讲,职业素养应该是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等方面均要符合本专业的职业规范和标准。简单的讲,大学生职业素养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那么,营销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对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的规范,即未来适合市场工作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第一,自信乐观是营销专业人员必备的心理素质。具备清醒的职业认识和浓厚的职业兴趣,可以有效促进营销人员不断开拓进取、乐在其中;同时,在努力探寻销售成功的道路上,足够的乐观自信是成功与否的内在力量。

第二,诚实可信是营销专业人员必备的道德素质。营销活动本事就是一项塑造形象、建立声誉的事业。它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诚实严谨、恪尽职守的态度和廉洁奉公、公道正派的作风。

第三,广博好学是营销专业人员必备的文化素质。当今信息时代,销售的内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需要满足顾客多元化的需求。现代营销人员首先必须以渊博的科技、文化知识作后盾,包括商品、心理、市场、销售、管理、公关、广告、财务、价格、礼仪等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包括政治、历史、音乐、美术、体育等领域以扩充自身的知识与内涵,这样才能更加理解顾客,进而建立紧密关系。因此不断主动学习、丰富自己应该成为营销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习惯。

第四,强健体魄是营销专业人员必备的身体素质。现代企业市场销售工作流动性大,活动范围广,连续作业时间较长,如果没有良好的体质,根本就无法胜任这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而营销从业人员应当把百忙之中强身健体、磨练意志作为本专业的职业行为习惯,从而确保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

1.2 营销专业职业素养教育对公关课堂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公共关系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它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注重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遵守企业规范、不断开拓创新;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提高应对竞争、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养成吃苦耐劳和积极乐观的优良作风;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丰富完善自己,包括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待人接物等等。总体来讲,营销人员应当具备的一些相关职业素养在公关课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具体印证和规范。

由此可见,在公关实践教学中融入营销专业职业素养教育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有助于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并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根据岗位需求设定学习项目,把精力放在学生发展的核心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2 通过公关课程提升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职业素质是从业人员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职业心理素质更是其中关键,具体体现在职业兴趣、性格、气质、态度等方面。

在公共关系学课程最初的课程介绍中,就可以对营销专业学生进行本专业内部的“择业指导”教育,引导学生准确发现自己的兴趣点,真正建立起职业自信心;同时,恰当的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更多的职业情感。

2.1 介绍公共关系学在营销中的重要性,进行营销专业启蒙

通过对公共关系学课程的介绍,让营销专业学生深刻了解公共关系在社会生活及营销工作中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公共关系学是营销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一门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艺术。它强调,通过运用合理的原则与方法,经过有计划和灵活的执行,达到协调改善组织机构对内对外关系的目标,最终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形象,以谋求公众对本组织机构的了解、信任、好感和合作。

在理解这门的内涵基础上,需让学生充分明白:对于企业而言,公共关系的目的不是追求短期的、既得的销售量的增加,而是着眼于企业在社会中的良好信誉和长远利益;同时,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学好公共关系学也能够更好地经营管理自己,包括自身的情绪管理、形象管理、人际管理以及危机管理等。总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通过公共关系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未来营销工作中的促销技能,更能够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与人际魅力;同时获得重要的营销专业启蒙,营销并不是单纯地追求短期利益,更多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长远发展,是一门综合的管理艺术。

2.2 介绍营销工作对公关能力的素质要求,帮助学生建立职业兴趣

公关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销专业虽然是个热门职业,但是现代企业在对营销人员的素质要求上也越来越高,具备创新精神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才是当前人才市场急需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压力,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所以更应该提高自己把握各种机会的素质和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公关策划的能力教育和训练,让营销专业学生重视思维创新的提高,通过头脑风暴法、对演法、全息交合法等具体活跃思维的方法锻炼学生打破常规,提高策划创新能力;通过公关人员素质能力介绍和实训,让营销专业学生客观的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包括自己的性格、气质及兴趣,从而较准确的做出营销职业的内部选择: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性格是可以通过后天改变和完善的,开放、乐观、自信固然是适合营销工作的最佳性格特点,但是天生偏于安静气质的人,也可以从事营销中的公关策划和运营设计等需要思维缜密的后台分析管理工作,从而有效帮助他们回避在与人直面交流的缺陷,进而提升了这部分学生学习营销专业的兴趣和自信。

2.3 在公关案例教学中加强身边案例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在公关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激励教育,除了引用国内外知名人士,更多列举一些身边优秀毕业生的事迹,讲述他们如何在校期间培养个人优秀的职业品质以及自我提升的故事,介绍他们毕业后在事业发展中取得成功的实例,尤其突出本课程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对未来求职的帮助与影响。如此操作,会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身边曾经看似平凡的同学都可以通过在校期间严于律己,重视职业素养的点滴培养,进而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最终能够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这些激励能够更好地培养在校学生的职业情感并明确择业方向。

3 通过公关课程提升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是90后大学生了,不可否认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何让这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观是专业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代企业市场销售工作流动性大,活动范围广,连续作业时间较长,必须经受得起疲劳作战、车马劳顿的考验,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营销活动又是一项塑造形象、建立声誉的崇高事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恪守用户第一,服务第一的奉献精神;同时具备广博知识、亲切友善的礼仪之道;具备精通业务、锐意创新的素质能力;具备遵章守纪、维护信誉、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

3.1 通过讨论课、演讲课来培养职业道德

道德是一种思想意识,单纯的注入式说教方法效果不一定显著,积极引导学生自己探讨、自己寻找答案,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而且印象深刻、影响深远。实际操作中,教师尽量紧随时代,选择时效性较强的焦点话题,诸如:近些年我国市场频频出现的奶粉问题、猪肉问题、假羊肉问题等,指导学生权衡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要求学生持续关注这些问题造成的严重后果和后续危机公关的处理策略。随后基于这些热门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主要围绕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对未来人生价值、商业伦理、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每个学生都根据事先准备的材料进行发言,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最终得出互相认可的道德标准,这些对学生们的未来职业道德都会影响深远。

3.2 严格公关课程考核标准,培养营销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课堂教学中如何将这些职业道德灌输给学生是值得研究的内容。譬如在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公关策划实训的考核中,笔者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包含着多个考查点,其中包括策划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策划本身具有的文化性和情感性、小组成员的总体纪律性和对他人的服务性、小组成员在仪容仪态仪表和语言方面的综合表现等,每次都会评出较好和较差的两组。被评为较差的小组学生经常会觉得非常委屈和不解,这时教师应适时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肯定他们的集体荣誉精神,同时认真指出存在缺憾的细节,对比各组的优劣表现。然后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作为一名普通的客户,我们更乐于接受哪种策划方式和服务过程。从实训中令学生懂得,营销实践过程中每一个服务细节都要力求完美,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决定成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慢慢理解任何事情都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和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道理。

尤其针对企业危机公关处理的实训设计,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升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需要分析各个相关公众与企业的关系,工作细微繁琐,工作量非常大,部分学生容易产生心理惰性,直接拷贝其他小组的分析结果上交了事;或是随便在网上查找类似案例及解决办法,一旦发现此类情况,该小组全体成员的项目考核成绩一律不合格,并且返工重新分析、重新用自己的思路和语言处理企业危机,而且小组全体成员需要对全班做出诚恳致歉、挽回形象。通过这样严格的实训和要求是让学生明白:首先诚实守信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其次对待企业危机的态度直接决定企业未来的生死存亡,是关系到企业生命的大事,作为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必须调整好心态,必须具备认真、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

4 通过公关课程规范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灵活性非常强的学科,但同时它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实践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职业资格要求,规范一言一行;然后注重课程实训锻炼。通过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相关实训,建设营销职业文化环境和氛围以提升学生本专业职业行为习惯。真实的职业环境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有意识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培养和规范学生的行为细节,促进学生在就业时实现“零距离上岗”。

当前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在营销专业的教学中,除了改进传统式授课,加入更多的案例教学以外,更应当加强学生的技能实训、实际演练。公关教学中需要安排学生结合所学章节,进行同步实训,仿真式训练营造出企业的职业文化氛围,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

4.1 介绍公共关系学中有关营销专业的职业资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专业教学中尽量突出以职业岗位群为本,突出一专多能,否则学生未来的就业面就会很窄,谋求创业与全面发展就会愈加困难,因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进行指导和梳理,进而对一些关联对应的工作岗位做以详细介绍,同时剖析各个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能力标准,使学生了解相关职业的发展方向,最终使学生将未来工作任务和内容具体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譬如在公共关系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中,结合各章节内容可以让学生明白: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未来企业中主要可以从事的岗位除了销售以外,还有企业公关活动策划及指导、公关广告策划、公关形象塑造、公关礼仪接待以及公关危机管理等从业岗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来初步选择自己的发展岗位,了解这些岗位所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带着目标和压力去学习。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使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即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例如“公关师”、“高级公关师”、“公关策划师”、“礼仪培训师”、“公关危机管理专家资格认证”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通过“以证促学”将会使学习效果更加显著,进而提升学生在求职中的含金量。

4.2 公关实训有助于学生感受未来企业制度文化氛围

利用专业课堂进行职业行为规范是有显著效果的。把原本的教室上课规章制度改换为模拟的某企业公司的管理制度。例如:在课堂管理过程中修改原来的课堂点名考勤制度为上下班依次排队签名,教师角色暂时转换为企业管理人员,学生角色则转换为员工,每次上课就需要按时“上班”,如果因事需要请假,则需提前一天以电话或书面形式向管理部门请示告知,这种工作制度的模拟目的在于纠正当前大学生生活过于散漫、随意旷课、迟到早退的不良态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认真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此外,模拟企业训练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基本的公关礼仪常识,例如实践中学生需要考虑何时以何种方式请假为最佳、需要考虑电话交流中的语言礼仪和技巧等。

4.3 公关实训有利于学生精神文化氛围的建设

在公共关系学课程实训中,将全班分为若干竞争小组,针对同样的企业或产品推介,展开公关策划竞赛,整个竞赛考查项目包括:小组风采展示、小组凝聚力表现、小组企业或产品推介公关策划方案的PPT展示以及小组推选成员代表的公开演说介绍。在整个展示中,要求每小组成员着装职业化、统一化,礼貌邀请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列席与提问,表现出应有的职业风采;小组演说代表在陈述小组方案时,公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均得以锻炼和提升,逐步培养学生公开演讲的流畅性和逻辑性。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公关工作氛围,增加了学生注重“细节之处见精神”的营销职业素养,领略了公关技能在营销中的魅力展现。

5 结语

高校专业教师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知识的重任,同时更需要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融入本专业相关的职业素养教育,在教学中以职业规范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相关职业训练,如此一来我们的大学生专业职业素养的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加卓有成效的成绩,使学生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更加自信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挑战,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张德友.建设职业化实训室文化环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

[2]王艳.市场营销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社科纵横,2011,(6):381382.

[3]马红霞.基于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北方经贸,2008,(2):153154.

[4]梁琳娜,樊峰岗.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2009,(5).

第4篇

【关键词】学生 职业意识 职业素养 培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05-03

职业素养是影响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往往能够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得比较顺利,更容易得到提升,幸福指数也相对较高。良好的职业素养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积累、沉淀和升华才能达成。当前,企业不但注重员工的技能知识,而且更加关注员工在职业进程中的动机、品质、能力等职业素养因素。因此,职业院校学生除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外,还要富有开拓进取、敢于担当、有责任、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能够较好处理上下级关系和同事之间的关系等。本文探索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育。

一、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内涵

(一)职业意识。所谓职业意识,就是人脑对职业的反应,是人们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应。它来自具体的职业实践,是职业人通过对职业实践的总结分析形成的本职业约定俗成的职业认知和主要观点,它包括目标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岗位意识等,通俗地说就是对各种职业行为的认知程度和反应程度,对职业生涯中各要素关系的总体反应。

(二)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可看作职业活动中的“公序良俗”,具体到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对工作岗位的热爱程度、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程度以及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最基本的要求是员工要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企业有认同感,能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更进一步的要求是希望员工热爱本职的岗位工作,能够关心企业的发展,与同事的关系融洽友好团结互助,有一定的钻研进取精神,能给企业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最终融入企业这个大家庭当中,同舟共济共命运。职业素养与职业意识密不可分,职业素养包含职业意识。

二、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

当前,职业学校对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育逐渐重视,探索建立多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尤其在职业技能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每年举办的技能大赛,包括市赛、区赛和国赛,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技能选手。但是,如何系统有效地去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在时间的安排上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都相对不足。

(一)部分学生的陋习难改,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没能较好地培养起来。当前,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在扩大,导致生源结构比较复杂,尤其是中职学生,由于采用注册入学,学生素养整体有所下滑。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上课玩手机或睡觉,实训课看网络小说、聊QQ、发微信。在生活中,有的学生为小事争执打架,如在饭堂吃饭不排队而动粗等;为小挫折无病;乱丢垃圾、损坏公物等。部分学生创新有限、守旧有余,好猎奇、喜刺激,格调不高。在团体活动中,部分学生沟通不畅通、团队合作意识差,拉帮结派、恃强凌弱。有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少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只讲工资待遇,不图长远发展,频频“跳槽”。同时,部分职业学校还存在着“技能至上”、“能力越位”和片面追求“零距离上岗”的倾向,职业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比较而言没能做到系统化。

(二)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偏重显性职业素养,轻视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比较容易显现出来的素质,易于通过教学过程来提高、出成果。职业学校将大部分教育资源用于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上,当然容易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对于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职业态度等起关键性作用的隐性职业素养,学校则相对忽视,缺乏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缺乏规范,体系不健全。在提升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方面,学校的教育工作系统性不强,组织构架不明确,设计意图不明显,主要有三大缺失:一是无组织制度保障,无领导、层级设置,无激励与约束机制;二是无人员保障,教育工作者本身身兼数职,工作任务繁重,恐难以胜任这方面工作;三是缺乏提炼,学校学生教育活动囊括了主题教育、文娱、体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多角度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其中也包含了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但没有设置为专项工作,与考核脱节,资源分散,无经费预算,活动主题不突出,目的不明确,特色不鲜明,形式守旧,内容单薄。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步骤应该是环环相扣、逻辑紧密的,而不是有远大目标,却缺乏操作性。

(四)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校企合作力度不够。由于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因此职业学校大多采取“2+1”或“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企业实习。学生在校时间短,因而教学部门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尽量完成必修课,而忽视了职业素质培养课程,像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能不开就不开,而职业道德、礼仪等课程的课时也是一再压缩,得不到足够重视。学生最后一年大多是离开学校进行顶岗实习,但往往监控不到位,或存在假实习现象。再者,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的力度不够,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很少,导致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缺失。

三、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以入学教育为起点,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职业准备阶段,让学生明白自己进入职校不仅仅是学习一技之长,还要学会如何做人,培育和提高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与技能。特别是中职学生,初中阶段的“挫折”感往往让其进入到职校后也没能较好地定位自己,因此在入学的前阶段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其职业位置是技术工人的岗位,学校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并及早做好准备、做好计划。可以组织学生到有较多较集中顶岗实习生的企业去参观,看看师兄学姐们在企业工作的情况,从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在新生入校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状况,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意识。入学教育可采取多种形式,如军训、参观、听讲座等教育方式,使学生更直观了解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通过不同形式的专业教育,学生有了较充分的思想准备、明确的职业动机,初步树立职业意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专业老师不断强化这种意识,使其渗透到学生脑海深处,从而形成一种潜意识,贯穿到他们的行为中去,使学生逐步喜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更热爱自己的职业。

(二)以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强德育管理,使学生养成职业习惯。有了正确的职业意识,并不等于有了良好的职业习惯。相对来说,职业学校的学生行为习惯比较差。学生中染发、留长发,说脏话、痞话,乱扔垃圾、抽烟、没礼貌甚至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和习惯较为突出。帮助学生改变这些不良习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习惯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但是,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不是靠几次教育、几个活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以及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改革。课程体系方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要将“职业道德、人文教育”放在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同等位置上,融入整个学习的全过程。在过程中注重个体与整体相结合、技能和素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课和专业课相结合。德育上,一方面,要制订符合学生实际、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并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反复强调,常抓不懈,利用各种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各种行为规范,如打饭就餐、内务整理、仪容仪表、文明礼貌等,各个方面对自己要有严要求并作为学习生活的基本准则,为培养学生良好职业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出台学生在校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量化成分数,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或自行开发的系统进行相应管理,在执行到位的情况下能够较大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推行“7S”管理活动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所谓“7S”,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和速度/节约(Speed/Saving)这7个词的缩写,与企业广为推行的“5S”管理内容基本一致,只是学生和员工的角色不同及企业把安全放第一位做单独强调,可以说推行“7S”管理活动是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重要方式之一,也比较容易建立起培养体系。

(三)推进教学改革,拓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各学校都比较重视教学改革,比如较流行的项目教学法、引导文件教学法、角色办演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对教学质量的提升的确是传统教学方法不能相比的,但关键在于实施的过程不能新瓶装旧酒,换个名称算是教学改革。新课改强调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育也是企业所需要的。针对不同的课程,应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法都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更吻合。但也不要拘泥于以上提到的一些教学方法,如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汽修专业的汽车维护课程采用“12221”教学模式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到4S店汽车维护工作马上就能上岗,因为课程的项目设置与4S店的工作任务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学生在4S店做的操作内容在学校实训室已做过,而且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在实训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的元素,把职业素养的培育也贯穿其中。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对各种爱好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在活动中无形地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学校开办业余团校和党校,培养学生骨干,积极推动“讲文明、树新风”、“创优良学风、校风”等文明评比活动的开展;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比赛,模拟求职大赛、书法比赛、演讲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团队精神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应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如有的学校开展醒狮队和舞龙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全校性的学生技能节和文化艺术节,如某职校开展的创业一条街、美食一条街等活动,能体现各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德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舞台,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职业学校只有把职业素养培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学生才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

(五)以实习实训为突破,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人们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也是职业人奉献社会、服务企业的生存之本。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参加实习实训,不仅能训练和提高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技能训练的各项规范要求无疑是在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应加强实训教学环节的管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技能比武活动,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有利条件。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严格按照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要求进行考核,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职业课程教学之中,将常规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地结合起来,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的培训与鉴定,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推荐就业的重要依据。实习实训是实现工学结合教学的有效途径,工学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故应真正落实好、抓好学生顶岗实习这一环节,及时做好跟踪、巡点和回访工作,以稳定学生的在岗实习。

(六)加大学校与企业合作力度,有效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在校企联办的企业里实习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引进现代企业文化,让学生接受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通过联合办学,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岗位需要来制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通过订单办学能使学生较早了解到企业文化,懂得提高自己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板报和宣传等文化载体,宣传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传播企业文化,缩小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距离,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学校在校园开设联合办学企业宣传园地,制作宣传板,使学生和家长能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企业情况。对于校企合作,很多职业学校都比较重视,有些做得较好,但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是一边热一边冷,企业的热情度并不高。这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或许企业经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阵痛后会有所改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提到开展校企联合招生、鼓励企业加强与学校合作配套政策的制订等,这会给深化校企合作提供新的机遇。

综上,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是靠社会、企业、学校和家庭来共同完成的。社会、企业、学校和家庭应让学生明白培养和提高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同样重要,使学生在往后就业中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工作上能较快地融入企业当中,适应企业的文化和工作要求,进而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到顺利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明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17)

[2]石秀珠.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索[J].中国电力研究,2010(18)

[3]刘伟.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20)

[4]汪涛,郭宁.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5]麦克斯研究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第5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素养;职业困惑;职业竞争力

作为服务行业的酒店企业有着行业的特殊性,充满着挑战和机遇。它不仅要求从业人员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更要求个人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一种内涵,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可以说,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面前,高职大学生要想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理想,除了做好科学职业规划,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过硬的职业素养,使自己在职业发展的竞争环境中获取主动。

一、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特点: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优势

(一)我国旅游酒店业发展迅速,高级酒店管理人才成为紧缺人才。旅游与酒店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中国酒店业发展速度更是全球居首。据行业初步预测,到2015年,全国将新增各类住宿设施约20万家,五星级饭店将超过500家,未来的3-5年,中国经济型酒店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季节,市场规模在1500亿元左右,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

随着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及酒店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国际人才市场上,酒店管理人才供不应求,高级酒店管理人才为全球性紧缺人才。随着2010上海世博会和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活动在中国举行,给酒店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力,中国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级酒店管理人才跃居高薪阶层。目前,整个酒店行业中对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由于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因而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十分抢手。

但在社会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日趋增长的形势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与旅游企业却出现了供需错位的情况。由于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的特殊性,要求高职院校已经不能按照既有模式来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因此,针对造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供需错位现象以及就业后发展竞争力不高的根本原因,提出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竞争力与职业素养关系的研究成为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和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院校酒店专业教育是酒店专业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重要渠道。就我国现行的酒店人才培养模式而言,除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外,院校的酒店专业仍然是行业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主要渠道。

传统的大学生培养目标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的理论体系上,但相对应的是酒店需要的人才对理论水平的要求并不十分高,企业需求的是动手能力较强,服务意识好的服务和管理人员。当本科的专业学生进入服务一线时,他们当中有些“高不成、低不就的”的心态:“当管理人员缺乏经验,当服务员觉得没面子,读了大学跟没读大学的一样端盘子”的心态会直接影响他们在企业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中专酒店专业的学生由于年龄相对偏小,在适应能力方面普遍会明显低于高职专业的学生。记得近几年我送学生去酒店顶岗实习并对酒店人才需求调研的时候,酒店一线服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就重点提到这个问题:有些中专毕业的女孩子,如在前台服务的看到外宾来了的时候就有直往老员工身后躲、不敢开口等情况出现。

以高职院校为代表的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侧重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本着“理论够用,技能必需,动手操作”的原则,要求学生在具备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础能力和基本技能,他们心态较为成熟理性,接受能力较强,而深受酒店企业的欢迎,因而高职院校酒店专业教育成为了酒店专业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重要渠道。

二、个人职业期待与现实的职业困惑: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和职业素养培养的瓶颈

(一)自我角色认知与评价的失衡,是高职大学生在职场现实与职业期待中困惑的主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生涯的发展与规划成为每个大学生进入职场的重要课题,据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Mucos Institute)在6月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六成2010届大学毕业生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而频繁离职不利于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蓝皮书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4%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为24%,高职高专为44%,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是造成离职的主要原因。

而从2009年年底开始,2009届大学毕业生“职场新人”月度跟踪调查以2009届就业大学毕业生(包括本科与高职高专)为调查对象,从2009年12月开始,对2009届就业大学毕业生的职场适应过程进行月度跟踪调查,实时了解其各时段的收支、从业压力、所遭遇的职场问题等及其变化,网上的随机调查中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离职比例最高的职业为“餐饮/娱乐”。

人一辈子要扮演无数个角色,自我认知是对自己内心的认知,是对自我本质的认知,同时也是对自己承担角色的认知。作为我们每一个在职场中经营自己职业生涯的人来说,通过对职场中的自我角色认知的探索,认识到自己是怎样的人,了解自己可以干什么,适合干什么,然后去表现自己和管理自己,这对经营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十分重要的。

但对高职酒店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这种理性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非常欠缺!很多人眼高手低,不屑于所谓“端盘子、服侍人”的基层服务员工作,职业期待过高,认为自己在较短的时间里应该要做到管理者的职位,否则就有点怀才不遇或认为这工作不适合自己了!在频繁跳槽中怨声载道,结果总是在自己与现实的较劲中纠结!

(二)职业素养缺失已成为高职大学生在职场发展受挫的主要原因。我国酒店业的发展迅猛,但高职酒店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却滞后于行业要求。没有好的心态、不能吃苦,不能坚持等职业素养缺失。好高骛远以致流动性大的状况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非常不利,同时也对酒店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从酒店企业反馈的对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信息来看,不受企业欢迎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坚持从底层做起的心态不好,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感不强,沟通能力差,团队协作意识等职业素质的欠缺等。这些也是造成酒店企业员工流动性大、缺口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因此职业素养缺失已成为高职大学生在职场发展受挫的主要原因。

三、提高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竞争力,促进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一)职业化包含职业素养、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技能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而职业素养是职业化最根本的内容,主要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个人的职业道德、角色意识,敬业精神,沟通技巧、团队精神等诸多方面,它渗透在个体的日常行为中,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判断和行动,是学生走入社会和职场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回首自己从个人职场惨败到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他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即职商。

在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这个特定的群体中,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多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心态调整与职业意识。心态调整是职业素养培养的中首要要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人在职场环境中自信、态度以及为人处式等一系列行为的表现。一个有好的心态的学生一定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融入企业的,毕竟无论企业的环境怎样,待遇怎样,也不管你是是不是真的喜欢这家企业,除非你选择离开它,否则就要接受它。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比较好,家里也看的很重,在家里基本上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随着服务理念和职业技能的深入学习,很多学生会认为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或职业是低级的服侍人的工作,加上酒店行业本身也存在随意加班、劳累低薪等现状,一些家长还对酒店服务员的工作存在一些偏见,很多学生面子上心理上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过不去,接下来这些不好的心态就引起他们随意跳槽、抱怨、应付工作,没积极性等,总以为下一个工作会比这一个更好,下一个酒店会比这个酒店更人性化,以致多年都一事无成,在工作中毫无建树,在碌碌无为中虚度了青春。

如果一个职业连自己都不能理解和接受,那么可想而知对这份职业既不会有工作积极性也不会有好的职业发展,更谈不上有职业的竞争力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接受自己的职业接受自己选择的企业这种好的心态其实就是接受自己。

2.职业道德与团队协作的培养。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方面。职业道德一方面涉及到每个从业者如何对待职业,如何对待工作,同时也是一个从业人员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表现,有助于维护和提高个人及整个行业的信誉与竞争力。

而团队协作包括能与他人协商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配合默契,共同决策。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竞争也日趋激烈,个人在工作中学习中所遇到的环境、情况越来越复杂,很多工作单靠个人已难以完全处理,这就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精诚合作来创造奇迹,学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石作用。

高职酒店专业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特点,日益重视专业学生与企业、职业的无缝对接,实行在专业课程实习与“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中“将学生带出去、将专家请进来”的职业实践模式,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体会到职业素质的重要性,也对培养学生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素质、敬业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大有裨益。

3.沟通表达能力等人文素养的提升。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首位应是育人,其次才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但高职课程设置的日益专业化、职业化,相对忽略了对人的全面素质的要求。酒店专业的学生将从事的是一个主要与人打交道的的职业,沟通表达等能力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陈新开.所以高职酒店专业应以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和前提,立足人才职业生活的需要,加强体现人文教育与专业课程的互通性,让学生把握基本的人文知识,并能将其内化为人文素养,建立健全的人格,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对职业领域的审美性、伦理性等情感与价值的理解和基本职业能力的掌握,为提升个人的职业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职业素养教育环境氛围,构建多方参与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

1.高职院校要形成工学结合的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如开发职业素质教育教材,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师资队伍;建立聘请“学生走进企业,名师请进课堂”的职业素质教育体验制度;完善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体系,是学院成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基地。

第6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职业教师 职业素养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职业教育兴起以来,各职业学校的学科框架已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但在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办学声誉的提高和学校规模的扩展。而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声誉的提高和学校规模扩大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即教师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是职业学校立校之本。对于艺术设计职业教师来说,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是职业素养中最主要的几个方面。 

1、扎实的专业功底 

古语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是首要任务,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作为艺术设计职业教师,专业知识要扎实精深,具备一定的艺术感悟能力、设计能力和对前沿信息的接受能力,应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并熟练掌握美术史等各门课程理论,技艺精湛,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灵活运用。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综合了社会科学、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及艺术领域的多门学科,这就要求艺术设计职业教师不但能够深入研究、熟知和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广泛地摄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专业相关知识,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和丰富的信息储备量,并有能力将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要时刻关注本专业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更新所学知识,建立丰富的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有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体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更要具备创新能力,严谨治学,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丰富的实践经验 

职业学校的性质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要以就业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因而艺术设计职业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经验,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有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理论课程,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就是专业技术人才,只有具备实践经验,才能大大提升就业能力。因此,可以说,职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名合格的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该有优秀的设计作品,并且有在广告公司等一线设计部门工作过的经历,熟练掌握设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充分了解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了解市场要求和最前沿的设计信息,最流行的设计风格,并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具备了这样的实践经验,才能指导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发扬创新精神,构建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和创造能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设计的作品才能做出最恰当、合理的评价,而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感觉的审美层面上。

“如果教师不参与设计实践,不与客户见面,不接触社会上的设计任务,传授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脱离现实,既缺少学术深度,又缺少应用价值,学生也不信服。专业教师只有具备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才能为教学改革、教学思路的创新提供保障,才能使专业设计教学与时俱进,完成理想授业目标。” 

第7篇

关键词:职业素养;概念;培养;评价体系;展望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能力本位讨论的思潮中,高职教育逐渐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开启了学生职业素养的理论探索;到现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理论研究已经进入系统化、模式化的阶段,同时实践探索也步入了归纳总结、提升推广的阶段。为更好地掌握研究目标、思路及成效,推进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本文从职业素养的概念、培养、评价等维度去分析已有成果和发展方向。

一、是什么的问题:学生职业素养的概念

(一)学生职业素养概念来源的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由“素养”推演而来,从素养的养成方式和特性推演出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和基本内涵,进而演化成职业素养的概念。另一种方式是从国外直接引入。一是从国外学者的相关著作中直接援用了职业素养的概念。二是在探讨“职业能力是什么”时,直接引入“关键能力”,并将其视为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实质上,关键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领域里的素质教育”。三是在核心素养定义的基础上,形成与职业素养紧密相关的概念“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基本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二)学生职业素养三种常见的分类情形

第一种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刘兰明把“职业素养分成显性素养与隐性素养,显性素养主要包括资质、知识和技能;隐性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第二种是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即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陆刚兰把“职业素养分成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专业素养除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包括由专业引出的一系列素养;非专业素养特指除了专业之外的素养”。第三种是根据适应范围不同,蒋乃平把“职业素养分为公共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岗位职业素养,公共职业素养是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者都应该具有的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强调从事某一行业具备的共同的作风和行为习惯;岗位职业素养是针对某一特定岗位的从业者的特殊要求”。

(三)是否包括职业技能是理解学生职业素养概念的最大分歧

一般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虽然有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去修正这一概念,但其内核,即职业的内在规范性和从业者的品格和能力,始终没有发生实质变化。同时有人提出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方面内容,由于对概念理解的侧重点不同,研究者对职业素养组成部分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最为明显的分歧是职业素养是否包括职业技能。从特定岗位所需特定能力的视角解析的研究者都主张职业素养应该包括职业技能;从一般岗位所需普适性能力解析的研究者都主张职业素养不应该包括职业技能。

二、怎么做的问题: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基本条件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契机,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强化教学能力、增强把握职业发展前沿的能力等,对于培养职业素养至关重要。蒋菁认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应该强化教师基本道德素质,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遵守教师基本职业规范和狠抓基本业务素质”。高职教师应具有理论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将普通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集于一体,实现学生向职业人转变。唐冬生、罗敏杰提出实施“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职业人”培养模式需要有一支职业道德水平高、业务精通、专业技能过硬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二)重构职业教育课程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要素

马庆发认为,“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载体,又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并且提出了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职教课程三维立体模型”。专业课具有明显地针对性、多元性,涉及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的专业课内容,能结合各学段的特点逐步展开,实现了职业素养培养的阶段性、有序性。而思想政治教育课、公共课能够围绕职业素养的重点内容进行有目标的培养,发挥着独特作用。赵莹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意识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因此,构建、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或者以不同领域的课程为主架构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是培养职业素养的关键要素。

(三)重点教学节点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切入点

教学情境设计、技能实训、顶岗实习、技能竞赛、专业考证等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环节,更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有研究者着眼于重点教学环节,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王浩主张“创新实训教学方式,搭建情境式集成实训教学平台”,让职业素养培养融入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培养。有研究者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出发,探析优秀企业文化的共性及其与职业素养融通的价值目标,促进学生养成职业自然习惯,缩短学生的职业磨合期。吴伟萍提出校企合作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构建了“校企合作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平台——XQHZ平台”,从而帮助高职院校和企业培养更适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新世纪人才。

(四)实践活动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抓手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活动等活动在职业素养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朱颖提出“要进行活动引领和校园环境的营造,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校园主题活动,在宣传氛围中点亮职业素养教育”。同时,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发挥各类资源的作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身心素质、能力素养和专业技能素养,“可以使学生从职业感知——职业认同——职业人格递进,从‘学生到职业人’转变”。

三、怎么衡量的问题: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

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成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内容可分为包括职业技能的指标体系和不含职业技能的指标体系。含职业技能的指标内容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方面为主体内容,王浩的“基于情境式集成实训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就是以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一级指标,结合具体专业遴选、设立15个要素作为二级指标。杜新安主张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测评内容可由日常行为、课堂表现和实践训练三个维度构成,但这三个维度仍可分解为上面内容的四个方面,只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内容。而不含职业技能的指标体系内容则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为主体内容,适当增加其他内容。崔奎勇提出的“高职学生基本素养评价体系”中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只有普适性素养指标内容而没有职业技能。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表现为多样性、针对性。杜新安认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特征可以归纳为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重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李小娟在论述高职学生素质能力评价时,强调了“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评价结果的反馈性和导向性等内容”。在各研究者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考察要点评价和计分标准”栏中,十分注重将项目考核结果用文字进行评价和用数据进行评分,即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此外,评价构建还要具有学段性,庄军和李毅认为“由于每个学期的学习内容侧重点不同,不同学期学生基本素养教育评价要点也需要有所差别,要体现评价内容和过程的学段性”。

四、怎么突破的问题:学生职业素养研究的展望

(一)学生职业素养概念的研究方向

从现有文献来看,职业素养概念的界定较为混乱、随意性较大,其中最大分歧是职业素养是否包括职业技能。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去理解职业素养的概念,杂乱界定的背后呈现出清晰的思路。职业素养的静态理解一般强调特定的职业岗位须有特定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为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是题中之义。职业素养的动态理解一般强调培养学生适用于任何职业岗位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品格以及信息处理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通用性能力。动态理解重点强调着眼于学生持续发展所具备的品格和能力,而不仅局限于特定的职业岗位。从动态的视角去诠释,其实质是力图将职业素养发展成为独立于职业技能之外的概念,即不包括职业技能。而且独立的概念有利于深化职业素养的内涵建设,有利于形成相对独立的培养途径和载体。因此,职业素养概念的研究方向仍将围绕独立的内涵和外延来开展。

(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融合发展

系统化是职业素养培养途径和载体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研究者们各自从不同的主体、学科领域及教育教学环节等方面去系统地探索培养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从学科领域方面,研究者主要从专业课领域、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公共课领域等方面去探析。职业素养培养与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课融合发展是高职教育的聚焦点。首先,以专业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决定了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都离不开专业课程。通过教学课程考试改革,将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融合发展,势必成为一个重点研究方向。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课是培养职业素养的最为重要的课程,公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应该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而单独在公共选修课体系开设职业素养课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职业素养培养将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公共课的融合仍是职业素养研究的主要方向。再次,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是培养职业素养的实践平台,但培养内容的层次、侧重点和聚焦点方面都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在职业素养的学期分段培养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明显脱节。职业素养培养的第二课堂如何实现规范、系统、可持续的发展将成为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三)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的努力方向

现阶段的职业素养培养评价体系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有研究者依据不同的理论和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在系统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导向作用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并且相关实践经验的研究文献也十分匮乏。基于此,职业素养培养评价可从三个方向努力:其一是职业素养培养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位置问题,即顶层设计,不单是职业素养培养自身的顶层设计问题,而是一个事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设计与规划。解决了此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职业素养培养评价体系构建的生存依据问题。其二是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还需要处理好职业素养的范畴问题。范畴问题事关职业素养的培养要素及其权重,事关培养途径和参与评价主体。其三是职业素养技能化趋向的问题,即使用通用性技能代替职业素养,用各种证书来衡量学生职业素养的趋向。总之,随着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现在的研究成果为全面提升职业素养提供了参考路径和经验借鉴,同时职业素养培养的发展也将检验着现有成果的成熟度。当然,一些现有的关键性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要去面对、探索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键能力——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J].职业与教育,1996(1).

[2]刘兰明.基于职业基本素养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

[3]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4]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

[5]蒋菁.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6]唐冬生,罗敏杰.高职院校“职业人”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

第8篇

【关键词】职业素养;职业生涯 ;素养培训

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动;播种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资产。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作与生活的态度、关系到工作与生活的质量。作为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时常接触或看到、听到的社会上各类人员在对生活、工作的态度,存在着职业倦怠感和追求功利的现象,导致生活、工作不稳定性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缺少一种职业素养的培养。由此,产生了怎样引导人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职业素养实现稳定就业的思考。

一、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所以,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提高职业素养是个人事业提升的基石,是迈向成功的有效助力。

影响和制约职业素养的因素很多,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状况等。一般来说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会越多一些。

二、提升职业素养的途径

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提升职业素养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客观的自我认知、充分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职业形象。

1.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任何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一个工作岗位的存在,往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所以,爱岗敬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热爱本职,就是职业工作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种职业劳动,努力培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幸福感、荣誉感。一个人,一旦爱上了自己的职业,他的身心就会融合在职业工作中,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敬业就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一个人只有首先尊重自己的职业,才能唤起他人对其职业的尊敬,才能使其从事的行业焕发光彩。

2.诚实守信

艾琳・卡瑟说:“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以诚取信,以信取胜。《论语》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对一个企业和团体来说,它是一种“形象”,一种“品牌,一种信誉,一个使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诚实守信,是一切职业首先的立足点。

3.客观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充分、客观的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进行自我认知是认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是选择职业的依据。要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自我分析要客观冷静,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规划中的盲目性,有效地促进职业发展。

4.充分的职业生涯规划

打造自己理想的职业生涯,规划自己理想的职业前景,找到属于自己理想的职业方向,需要同时考虑到几个相关的因素:你具备怎样的实力、你有怎样的素质、你自身的潜力在哪里;需要同时具备几个相关的因素:心理因素、信息因素、判断因素、潜力因素、学习因素。

有效的生涯规划需要确实能够执行的生涯策略、达成目标计划项目及行动步骤,这些具体且可行较强的行动方案会成为成功的基础。有效的生涯规划还要不断的反醒修正生涯目标,反醒策略方案是否恰当以能适应环境变化,同时也可作为下一轮生涯规划的参考依据。

5.良好的职业形象

外表能“说话”,人们可以从你的装束上,读出你的内心世界,鉴别你的品味。良好的职业形象是从着装、妆扮、言谈、举止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来的,而这些细节都是职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人的要求是打扮得体,说话斯文,举手投足适度,外在和内在的统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表里如一”。

三、推进职业素养培训的建议

职业素养培训作为一种快迅提升个人职业素养的有效手段,目前备受推崇,无论是企业还是其他用人单位都意识到员工职业素养培训的重要性,将职业素养培训置于基础地位,但目前的职业素养培训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体制不完善,方式方法单一,目的不明确,效果不明显等。针对以上内容,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推进职业素养培训,使职业素养培训工作发挥更大的效能,提供更大的助力。

1.健全职业培训制度

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它根据企业技术更新、产品换代的需要,对处于不同岗位和环节的人,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更新、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从而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2.灵活应用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一般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研讨发言、角色扮演、视听技术、内部网络、自觉方式、互动小组等。可根据培训目标、学员构成和竞争程度灵活的选择培训方法,根据实际需要整合应用培训方式,使培训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3.明确目的、提升效果

第9篇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培养职业人才的职业学校有了更高的期待。当前,职业教育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无法追上时展的脚步,职业教育与时俱进尚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另外,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企业择才不仅看重职业技能和发展潜力,还看重职业素养。因此,在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中职学校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必要性分析

中职学生享受较好的教育,在走入社会劳动者群体中后,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兼具较高的职业素养。为此,作者走访了人才市场,并在一些网站论坛上互动交流,结果发现大多企业愿意雇佣“成手”,他们有工作经验且流动性小,而应届毕业生大多浮躁、眼高手低。其实,一般企业对职能技术的要求并不很高,往往一些不懂技术的人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仍可以很好的完成工作,所以企业更看重人的品质、能力和潜力。正如某企业来我校招收应届毕业生,他们的条件很宽松,要求学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职业素养培训;进入企业的学生有3个月的实习期,实习期间对学生进行考查,合格后正式签订就业合同,正常工资待遇,有保险,有假期。但这些已经相当不错的条件,在一些学生看来仍然不够。其实他们并非胸有成竹,而是对自己的职业及人生规划知之甚少,职业目标不明确。同时一些学生责任感缺失,自我中心意识过强,不愿到艰苦行业工作,不愿走进基层。学生专业素养的不足,让其与许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所有这些都表明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施对策

1、坚定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首先,树立职业意识。有使用职业技术的良好意识,在老师布置任务后,学生能够主动与所学专业联系起来,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同时,一遇问题就有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的渴望,使自身学习不限于单一的书本。其次,构建系统的知识基础。专业知识是职业素养的形成基础。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备计算机网页及网站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在职业生涯中有更好的发展潜力。再次,较强的职业能力,即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能力。在培养中,学校要用发散思维、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注重手脑并用,将学生的最大潜能挖掘出来。最后,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人们认真履行本职工作的先决条件,所以人们必须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以强化职业素养。

2、优化职业技术教学。中职学校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而对中职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更重于专业知识的教授。因此,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教授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才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学生看作一名企业员工,而任何课题都是员工要完成的工作,“做中学,做中教”通过合作、交流、评价等方式将工作完成。这样不仅教会学生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途径,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的潜力,最终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以提高。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教师在职业素养培养中具有主导作用,更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指路明灯,在一定意义上讲,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发展。学校方面应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建立起良好的职业文化氛围,以文化影响学生,促进其职业素质提升。如在学校公共报栏、黑板报等处刻意写上有关职业素养的文章;又如开展以职业素养为主题的活动,启发学生在这方面的思考;再如让IT精英走进学校,让他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探讨,切身感受IT精英的成功之道与精神魅力,从而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同时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企业对员工素养的要求。

4、利用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职业技术的迅速发展,职业教育的普及率是影响社会就业率的重要因素。但是,只有人的职业素养提高,才能使社会职业化具有更高的实际意义。诚然,中职学校担当学生职业素养培训的重要责任,但家庭、社会同样具有一定责任,它们是对学校的有益补充。第一,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条件。学校在培养中职学生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家长建立人才观、职业观,共同担当起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职责。第二,营造良好的社会职业环境。良好的职业环境对中职学生有重大意义。应该以社会舆论为导向,加强和维护文明的职业秩序,以使学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继续成长。

总之,中职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水平,也影响到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综合竞争力。中职教育在改革中有了很大发展,在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同时,逐渐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另外,职业素养是学生亟待提高的能力。学校可以计算机专业为中心,开设一些音乐、美术、书法、礼仪、英语口语、道德与法律等素质课程,以此来加快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

第10篇

【关键词】旅游政策法规;旅游专业;职业素养

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曾强调:“职业教育的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这句话告诉我们职业教育的学生应成为思想品质优秀、专业操作技能过硬,具备良好行业职业纪律和行业职业道德的人才。

1.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旅游职业礼仪、形象、导游服务技能等内容,内在的载体则是其旅游行业职业心理、旅游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个人内在的发展需要,也是中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目标之一,当然也是旅游企业对于合格员工的要求。

1.1培养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人格

只有对中职学生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个“人”不但掌握专业技能,而且热爱祖国和社会,对从事的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的积极性,遵守社会法律法规,遵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1.2培养职业素养是中职学校教书育人目标之一

学校,乃教书育人之地,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实施方案》里也强调“培养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掌握旅游行业方面的基本技能,并能树立良好的旅游行业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这些都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和教育。

1.3培养职业素养是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要求

旅游行业的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具有敬业、精业和创业精神,有工作热情、诚信和责任心,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旅游企业的员工必须具备旅游职业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这是显性素养。旅游企业更看重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隐性素养。只有具备一大批高素养的员工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中的职业素养培养实践

《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之一,是旅游专业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主要内容为国家基本政策、旅游行业基本法律法规和旅游行业职业道德。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学内容讲解除了知识点介绍外,还应该注重在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旅游职业素养的培养。

2.1在专业教学中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职业素养的一部分是思想素养,包含政治素养、品德素养和职业理想。在《旅游政策法规》课程讲授过程中应贯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理解国家的基本政策。在讲授“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方针政策”等章节时,应穿插介绍祖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增强学生的爱国热忱和国家荣誉感。

例如,在教学“重大战略方针政策”一章时,可列举外国游客对于我国“一国两制”看法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假如你是一家旅行社的地陪,接待了一批来自美国的游客。这批游客对中国不了解。他们认为“一国两制”政策是对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不负责任。请你对这批外国游客解释“一国两制”。通过讨论和讲解,加深了学生对我国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了爱国之情。

2.2在专业教学中进行职业规范教育

旅游行业有其行业规范和行业条例,教师在讲授相关旅游法律法规知识时,应引导学生成为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公民和合格导游。《旅游政策法规》中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等章节都是对于旅行社和导游人员提出的经营规范和服务约束,通过讲解告诉学生旅游行业的职业纪律和服务标准,再通过案例和实训让学生具体了解旅游行业的工作要求,为其将来成为遵守旅游职业规范的导游员打下基础。

例如,运用情境模拟法来教学“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一章,结合当今导游活动中出现的无证导游、导游欺骗游客等事件,给定一个导游活动的具体情景,请同学上台表演怎样为游客服务。情境如:你是一个20人国内团队的地陪导游,你将如何向这个团队致欢迎辞?表演要求:展示佩戴的导游证,介绍自己和旅行社,叙述这几天的标准游程,表达为客人提供诚信服务的愿望。通过学生自己的情境表演,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又通过老师的点评来复习巩固《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对导游员的职业规范和纪律要求。

2.3在专业教学中进行职业意识教育

“敬业爱岗,真心诚意为游客服务”是每个导游员都应当具备的职业意识。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需要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需要认真踏实、恪尽职守、精益求精。本课程中的“上海市旅游条例”、“旅游服务情感与意识”等内容都涉及到这些旅游服务的职业意识。教学中通过举例、案例讨论,宣扬在我们的导游服务中,真情奉献,营造和谐互助旅游氛围的各种事例,自然而然地进行优质服务意识的教育。

例如,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实训来强化“敬业爱岗,真心诚意为游客服务”的职业意识。以2人为一个小组,分别担任这个旅游团队的地陪导游和全陪导游,共同设计和表演某景点的3分钟讲解。鼓励学生自行设计讲故事、猜谜语、唱歌曲等形式,践行“提供让客人满意的旅游讲解服务”的职业意识。

2.4在专业教学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旅游行业职业道德的内容是丰富的,结合《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旅游资源保护法律规定”章节提倡保护文物保护旅游资源,这是“讲求公德,注重环保”的导游人员职业道德。教学这一章节介绍旅游资源保护条例时,也可向学生宣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和导游员的职业道德。“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章,则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引导:游客是消费者,导游员应当尊重游客的消费,提供符合旅游合同的消费项目和活动,这是“诚信尽责,保障游客利益”的职业道德等等。

3.《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中的职业素养教育实效

通过在《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中对旅游行业职业素养的教育,学生不再认为《旅游政策法规》是一门枯燥的法律法规条例介绍的专业课,他们觉得学习这门课有兴趣,很实用,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活动中,并对今后从事的旅游行业工作充满了期待和憧憬。学生从内心接受了应当在职业规范和职业情感中怎样严格要求自己,也开始纠正自身的不良行为。笔者所教授的旅服班思想端正,学风浓,班风正,学生心态良好,积极活泼,获得了上海市优秀班级称号。指导的学生参加全国旅游院校导游技能大赛,自信自如,表演规范,综合表达能力强,获得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旅服专业的毕业生得到多家旅行社的好评。 [科]

【参考文献】

[1]应月芳.导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程实施途径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2(12).

[2]刘黎.构建“全程全面”的职业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模式[J].管理学家,2011(12).

[3]付强.论提高《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效果[J].现代商贸工业,2013(10).

第11篇

关键词: 现代教师 职业素养 “有良心、有责任、有本领”

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是综合的,不仅要有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扎实、高超的知识技能,奉献、进取的人格魅力,还要有组织、协调各方面人际关系的工作艺术,即良心、责任和本领,三者缺一不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而教师大计则素质为本”。因而,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职业道德高尚、业务素质精良的高素养教师群体至关重要。特别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努力做一个“有良心、有责任、有本领”的人,这不仅是时代的呼唤,而且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为此,我认为,现代教师应具备以下几大职业素养。

一、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职业素养

首先,有“良心”及“正义感”,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既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不要因为一些琐事和学生怄气,更不要拿学生的青春赌明天。不要职业倦怠、消极怠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要全身心地投入,要用爱点燃每一个智慧的火花。因为“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忠于教育,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了解学生,是“师德”素养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师在工作中有自觉感、有责任感、有兴趣和追求的助推力和催化剂。教师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基本的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其次,关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这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和基础。乌申斯基曾说:“如果教师要多方面来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在多方面了解学生。”因为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对“师爱”的需要更迫切、更强烈,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度过,老师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甚至成了他们的避风港。特别是对农村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能在学校体会到的不仅仅有师爱,还有父母之爱。教师不但要发光,而且要发热。光、热是什么?光就是智慧,热就是情感。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爱他人,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所以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教师不但要尊重和严格要求学生,而且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宽宏的胸怀爱护学生,力求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能得到教师的公正评价。

二、扎实雄厚、学高为师的知识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但要有爱心、良心、责任心,而且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扎实的知识功底。因为教师不但要为人师表,而且要传道、授业、解惑,否则就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就有愧于“教师”的称号。随着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和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压力倍增,不仅要具备雄厚的知识储备,而且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地充实自己,否则就会落伍,就很难胜任本职工作。正如陶行知所讲:要想让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为,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仅有“一桶水”已经远远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活水长流”,只有如此,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流水不腐,常喝常鲜。

三、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人格素养

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威,,也没有显赫的荣誉和财富,更没有自在、舒适的安逸。所以,要成为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我们就必须努力排除追名逐利功利心理,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要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正如陶行知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努力做一名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教师,把奉献当作自己教育生涯的一种追求、一种目标、一种快乐、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做到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为人师表,身正垂范。

四、良好的组织、协调人际素养

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一个面向公众和群体的职业,每天不仅要面对大量的学生、同事、领导,还要面对方方面面的家长,所以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甚至很棘手的麻烦和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能力,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如:工作中和领导、同事的不快,课堂、课外和学生的矛盾甚至冲突,等等,如不妥善处理,往往就会激化矛盾,不只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会影响教师的师表形象。“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有时候,换一种思维的冷处理倒也能收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记得有一次,有一位学生在我板书的时候在下面搞恶作剧,尽管我当时也很生气,但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没急于处理,只是讲已知道了是哪位同学,并希望这位同学课后能主动到办公室讲明原因,接着我又继续上课。结果下课后,那位同学还真的到办公室给我承认了错误,并感谢老师给他留足了面子。直至现在,虽时过境迁,但他依然对我充满感激。

五、良好过硬的心理素质

第12篇

(一)政治素质

电视行业是我国传统四大传媒之首,作为党及政府和群众的喉舌工具而存在,它是连接党与政府及人民之间的重要桥梁和枢纽,就以上这些重要性而言,就必须要求电视台编辑与记者具备强烈而深远的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为政府和民族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电视台编辑应具备的各种素养当中,政治素养是最为重要的,同时也是其他素养的核心要素,应得到高度的重视。

(二)专业素养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电视行业所采用的编辑与播放理念及技术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不断与新技术新手段接轨。若电视台继续沿用传统守旧的编播理念或手段,在很快的时间内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并处于目前社会竞争的最底层,这一现象的发生无疑对电视台编辑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现代电视传媒正在朝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进行不断发展,各类先进的文化思想及技术手段正在不断影响并改变电视传媒的发展方向,电视传媒只有将传统的技术与思想摒弃,掌握最新的科学手段及编辑播放技巧,将新技术新手段应用到编播过程当中,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与感受,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是我国电视传媒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竞争过程中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

(三)文化素养

在如今这个机械化并未完全普及的时代中,所有工作与任务基本都要通过人来完成,可见人的重要性,而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往往会决定工作的完成效率及完成情况,一项工作由文化素质越高的人完成,其完成效率也就越高,成功的概率也越大。因此,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提高编辑的个人文化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与关键了。文化素养对于一个编辑工作人员来说是其基本的内在素养,只有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够对党和政府的发展方针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因而电视编辑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充分发挥自身的喉舌功能。同时,只有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基础,才能够对自己的专业进行更深刻的钻研,使自身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为观众制作出更多优秀的电视节目,供观众欣赏。除此之外,文化素养的提高也可以满足编辑工作人员自身的心理需求与渴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化社会当中,各种环境与状况都变得如此复杂,让人难以适应,为了使自己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决策力来迎合各种挑战,就必须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

(四)身体素质

首先,电视媒体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编辑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与工作地点的不稳定性与恶劣性,作为一名普通的电视编辑人员,朝九晚五的生活状态基本不能成为现实。另外,电视是人们接受信息最关键的渠道之一,政府对于电视台所播放的电视内容及安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一现象很容易导致编辑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度压力的状态之中,防止自己的编辑有误,引起重大失误。以上这些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对于编辑工作人员的身体素质提出了巨大的要求。作为一名电视编辑人员,首先应该具备充沛的精力,用于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应对与调节。其次应该确保身体各个部位发育正常,健康状态良好。最后应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对应外界的各种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

二、编辑人员职业素养对电视台发展的作用

(一)编辑人员是电视台节目信息的获取渠道

电视台播放的所有节目,都是通过编辑人员提供的信息而策划形成的,包括传达党和政府政策与法规的新闻、关注群众民生的新闻、我国经济发展与趋势相关的新闻、丰富多彩的娱乐新闻、传授科学知识的专题新闻等。这些新闻都是由编辑人员确定题材,围绕题材进行构思、拍摄,最后在成片的基础上进行加工、组合而形成的。因此,观众在欣赏到各类丰富多彩的新闻节目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若没有编辑工作人员的勤恳与辛劳,就不会有这么多优秀的节目供人们观看与欣赏。

(二)编辑人员是节目把关的重要参与者

对于电视台媒体而言,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非常关键的原则之一。因此,作为编辑工作人员,必须向观众传达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与思想观,引导群众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建设一个团结、合作和谐的社会,大力开展经济发展,以上这些都是政府对于电视台提出的基本要求。编辑人员在节目的质量及科学性等方面充当着重要的把关角色,编辑人员必须在节目制作与审核过程中严格把好政治观、事实观与模式观。编辑人员在制作节目之前,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整治素养,具有正确的政治观念,将正值主旋律传达给观众。其次,应严格遵守客观及真实等要求,对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进行严格的筛选并在保留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适当加工。最后,应针对电视节目的文稿进行适当修饰,例如,解说词应流畅,被大部分群众所接受,并同时添加一些文学性与艺术性,让观众感受到美与艺术,这一行为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及延续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最后的节目形式制作过程中,不能单方面地追求哗众取宠,也不能仅仅为了表现个性和艺术性来进行过分修饰,必须秉着以人为本,尊重大众的原则来进行编辑与播放。

三、编辑记者素质提升的重要方式

电视台编辑人员必须不断完善自身文化素养、政治素养、专业素养、身体素质,并提高审美情趣与艺术情趣,才可以创作出更多具有当代特色的节目,使节目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使观众的娱乐及服务需求得到高度满足。同时,只有提高了自身职业素养,才能够适应当下日益激烈的竞争,从中脱颖而出。下面,笔者就针对编辑职业素养的提高方式进行分析。

(一)提高学习兴趣,加大学习力度

学习可以有效开阔编辑人员的视野,使其思想更具深度,在制作节目时具有很大的帮助。首先,编辑人员需努力完善自身专业知识,使自身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其次应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身知识体系。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基本涵盖了社会中各行各业,编辑人员若没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就很难对各行各业进行深入、正确的了解,更不用说节目的效果了。

(二)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心素质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一点也没错,尤其是对于电视编辑人员来说,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游刃有余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电视节目供观众欣赏。

(三)培养努力刻苦,不怕困难的精神

众所周知,所有伟大而优秀的成功,都是来源于不断的努力与坚持。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不断坚持不畏艰辛,勤勤恳恳,扎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编辑人员才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浩瀚如海的信息库中,挑选出精炼而不失意义的素材用于电视节目的制作,从而创造出一系列感染观众的精品节目。

(四)培养创新精神,勇于探索与发现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电视媒体行业的竞争也逐渐激烈,作为编辑人员必须培养自身创新意识与能力,积极探索勇于发现,力求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接受前卫的思想与理念,这样必定能够制作出题材新颖形式丰富,蕴含艺术性的电视节目。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