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下乡活动综述

三下乡活动综述

时间:2023-05-30 09:12: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下乡活动综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三下乡活动综述

第1篇

一、国内外公益旅游理论发展综述

(一)国际公益旅游的形成与发展。澳大利亚海外志愿者服务社和美国和平队开创了海外志愿者服务热潮,为公益旅游奠定了发展的基础。2000年,美国Catalyst Marketing. hi(CMI)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家专门从事公益旅游,即将商业的旅游产业与非赢利性组织相结合的企业诞生。公益旅游在2005年前后被美国媒体接受,并广泛出现于各大媒体报道之中,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理解和认同。此后,公益旅游在西方经济较发达国家迅速风行,且受到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关注和推行。

(二)中国公益旅游的形成与发展。早期“多背一公斤”活动具有公益的性质,但还不算完全的公益旅游。2003年开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助学计划是我国公益旅游的切人点,随后有大量的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爱心支教等公益活动。2008年,更多的公益旅游活动因为四川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而逐渐兴起。2010年上海世博会再次延续以节事赛会为主题的志愿者的公益旅游。现在更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如北京、上海、长沙等大城市在学校假期中开展“暑期爱心”、“亲子游戏”、“手拉手”、“变形记”等助学性质的项目。

二、国内外公益旅游实践发展综述

(一)国外公益旅游实践发展综述。Darby(1994)的研究表明,公益旅游者的个人发展与其在社交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自信有密切关系。Wearing’s 和J.Neil发现公益旅游有助于旅游者实现自我发展,主要表现在个人自身的认知和学习、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和学习、信心的建立、自我满足感的实现等。Mark通过数据调查的方法对不同出游目的和出游目的地的公益旅游者进行统计调查,说明了随着公益旅游发展势头的上升公益旅游者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多。Singh对印度喜马拉雅山脉的两个偏远山村进行了案例分析,但受限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研究以描述的方法为主,总结分析了当地的公益旅游发展状况,但这是个小众性质的个例研究。

(二)中国公益旅游实践发展综述。戴玉秀以上海市大学生为例,进行公益旅游行为模式的研究,认为外界因素对公益旅游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强调提高国内居民的志愿服务意识、健全公益旅游市场才能最终推动国内公益旅游的发展。程永玲等对我国公益旅游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并对公益旅游的管理和效益的等提出了展望。胡克研究了我国公益旅游的消费行为,发现公益旅游在中国具有很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和开发意义,特别是我国的中西部地区。

三、对比国内外实践发展提出的建.

(一)加强公益旅游的宣传。目前,公益旅游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对其认知度较低,仅有的公益旅游需求分散且关联度不高,产生的效益微乎其微。因此,要开发国内公益旅游市场,需要在舆论方面广泛宣传,各类新闻媒体、网络、电视等也应该进行广泛报道,扩大影响,积极培育公众公益旅游意识,让他们知道公益旅游及参与公益旅游活动的积极意义。

(二)充分发挥公益旅游组织的作用。公益旅游活动具有双重属性,兼社会性与经济性于一体,完全由政府调控不现实,完全放任旅游企业放任于市场经济不可靠,因此需要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公众认可度的公益旅游组织从中引导和协调。这种公益旅游组织可以是原有的旅游或公益行业协会,也可以是旅游单位和公益组织重新组建的专门机构。

(三)促使公益旅游活动的规范化。公益旅游组织必须正确掌握公益目的地的情况和特定需求,对公益旅游活动的活动过程要有必要的监管和后期回访工作。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不论是在公益旅游发展初期还是成熟阶段,非赢利组织对公益旅游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非赢利组织在公益旅游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源头上把握公益旅游的脉搏,弥补公益旅游研究内容的不足,推进我国的公益旅游理论的发展,不仅关注于赢利性企业开展的旅游形式,而且关注到非赢利组织所开展的旅游形式,做到研究的全面性。

第2篇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医学生社会实践的角度研究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探讨加强医学生社会实践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意义和举措,希望能为医患关系的改善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卫生部副部长高强在200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所作的《努力保证人民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指出:“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问题之一,众多专家学者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一些从医学教育角度进行了分析,但基本集中于课堂教学(包括临床教学),本文拟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探讨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1加强医学生社会实践对促进医患关系改善的意义

1.1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医学生的医德和服务意识

“收红包、拿回扣、乱开药”,部分医生医德败坏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身不正则体不健、德不正则事不兴”,医疗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要求我们未来的医生不仅要“精于医术”,更要“诚于人品”,义诊等社会实践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行为,促进医学生形成“医乃仁术”、“仁者爱人”的思想意识。由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还未有效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加上供不应求的医疗资源现状和医学技术化的不良倾向,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的模式仍主要为主动-被动型,病人上门“求医”,一些医务人员服务意识淡漠。医学生参加志愿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救死扶伤”的使命感和“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1.2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医患沟通技巧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并于1999年,将“交流沟通技能”纳入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七个方面之一。1987年,英国医学会已将对医生交往能力的评估作为医生资格考试的一部分[2]。中华医学会的调查分析指出,医患纠纷80%源于沟通不好[3]。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薄弱,许多医学院校对这方面的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社会实践活动为医学生打开视野、走向社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难得的锻炼机会。

1.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技能

传统的医学教育是医学生在学校系统地接受了医学理论教育后进入医院见习和实习,间隔时间长,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更不利于学生医学技能的熟练掌握,而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边学习边实践的机会,对于培养医学生“对业务技能精、对患者服务细”的职业素质和良好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这些未来医生减少因医疗技术发生不和谐医患关系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条件。

1.4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层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

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的医疗资源的不足和分配不均。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4],中国证券报(2008年2月22日)文章《我国医疗市场现状》报道:“7.37亿农村人口只占用了27.4%的卫生费用,而5.77亿城市人口占用的卫生费用为72.6%;城市与农村卫生费用比例约为3.5:1”。实践证明,医学生利用节假日宣传预防、自救等医疗知识和开展义诊活动,一方面可以缓解现实医疗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基层就业观念,为缓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奠定潜在的基础。

1.5与有关医院合作,改善民众对医院和医生的认识

收狐新闻调查(2008年2月25日)显示:“六成医生曾经历或看到同事被打”,医院和医生越来越受到患者和社会舆论的质疑。医学生在学校、及有关医疗机构的支持下和共同参与下,通过志愿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医务社会工作的影响,可以有效改进公众对医院和医生的形象,增强公众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和理解,为减少医患纠纷创造有利的条件。

2推动医学生社会实践改善医患关系的举措

2.1举办培训班,培养医学生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意识和技能

采取分散和集中的方式,结合有关课程教学(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采用现场模拟等形式,培养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养和处理紧张医患关系的常识,树立正确的医患观。通过操作技能选拔和操作姿势纠正,激发学生参与操作技能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业务素质。

2.2开展医学知识宣传和义诊活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的需求

利用重大节日(如世界艾滋病日),与有关机构(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世界宣明会等政府及民间公益性组织)合作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宣传,在寒暑假,通过“三下乡”形式,深入广大农村、偏远山区开展口腔卫生、食品中毒、溺水人工呼吸等自救知识的宣传。

在周末和寒暑假有计划的组织各类专业的学生深入社区和农村开展测身高、量血压、验血型、推拿按摩、疾病问诊、社区护理等义诊活动,通过有关部门和机构的支持送少量医药给困难群众,为广大群众医治小病、常见病提供方便,减少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困境。

事实证明,通过开展医学知识宣传和义诊,更能有效提高广大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增强作为未来医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2.3开展医疗调查,增进人民群众对医疗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与有关医院和研究机构合作,设计有关医疗政策和医疗问题的问卷,深入社区、乡村开展调查研究,一方面在宣传国家医疗政策的同时,通过对医院和医生存在问题的反馈,了解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交流,改善人民群众对医院和医生的形象,增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2.4到基层医院挂职,了解医患关系现状和处理医患关系的对策

理论和实践存在巨大差距,为加深医学生对医患的了解,利用寒暑假和周末,采用示范制和轮流制,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医院(平时周末和暑期)和乡镇医院、卫生所(暑假)以挂职的形式进驻,深入第一线,座谈、全程观摩和见习,感受医患关系的现实局面,通过第一线体会处理医患关系,把握处理医患关系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总之,医学生开展医学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医学生进行医患关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利于提高医学生处理新型医患关系的能力,改善医患关系。本文借此希望对探索医患关系教育的教学新思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杨巧媛,王家骥.医学生应注重医患关系的意识培养.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5,1,32.

[2]谢伟,孟婕.浅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医学实习生教育.实用预防医学,2007,14,4,1304.

第3篇

2002年7月26日----7月31日,厦门大学自动化系暑期实践小组一行7人,前往厦门同安区莲花镇后埔村可口可乐希望小学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短短的6天里,我们在后埔村希望小学开展电脑培训、科技讲座、大学生活图片展、手抄报比赛、趣味运动会、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就"什么样的社会实践才是与人民相结合,人民所欢迎的,同时又是大学生所需要的"展开深入的调查访问。本次活动受到我系同学和希望小学所在地的村、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

1、在实践中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刻体会基层党员干部为实践"三个代表"作出的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进一步增强了成长进步、奋发进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形成了一份详实的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调查报告(见附件);

3、利用所学知识,发挥青年学生科技文化优势,传播科学技术和文明新风,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努力;

4、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优秀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展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厦大精神,宣传我系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和学术交流活动;

5、增强了团体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策划经验;

6、以学致用,深入体会农村生活,与当地领导、老师、学生、家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二、总结:

A、策划:综合考虑 交流沟通 不断完善 苦尽甘来

(一)、前期策划:梦想----设想----开始策划----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

从4月份上任开始,我系2000级班两委就希望把02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办好,努力为同学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并积极联系实践单位。在联系过程中,班两委不断的与辅导员、系学生会相关负责人交换意见,并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三下乡、农村支教、社会调查"方面。

6月初,结合教育部和团中央关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通知,考虑到我系专业特点和其他相关条件,我们把实践单位选定在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后埔村可口可乐希望小学,并且和后埔村泽慧中心负责人叶进社以及希望小学叶校长取得联系。在与他们的联系中,我们了解到: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后埔村可口可乐希望小学,坐落在莲花镇的莲花山脚下,校舍由可口可乐厦门有限责任公司和后埔村委共同于近两年投资兴建的一所全日制小学,目前有在校学生200名左右。学校每年暑假举办"泽慧中心夏令营"。泽慧中心是由莲花镇的几名在校大学生共同创办的,学员主要是属义务服务性质,已成功举办两期。主要活动是开办各项讲座。内容有关学习、大学、人文、科技等,邀请各名校大学生与学生座谈,举办各种比赛。我们的实践构想得到了对方的积极回应和大力支持,双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二)、中期策划:确定活动细节----经费申请----不断更改完善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我们按部就班开始活动策划和经费申请。考虑到我系的专业特点(计算机相关专业)、我系学生特长(对计算机有相当的了解)以及实践单位的硬件条件(拥有17台电脑,一个微机教室,学生对计算机有初步了解),我们初步把活动内容定在电脑培训、科技讲座、以访谈为主要方式的社会调查,活动对象为参加暑期夏令营的在校5、6年级小学生,实践时间初定在7月初,同时面向我系00级学生开始活动的报名工作。

在准备过程中,针对希望小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活动时间和内容进行了多次更改:为配合希望小学的暑期实践安排和电脑室的使用,将时间从7月25日改到7月27日再到7月26日。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活动内容进行了大量的充实:把原来的电脑培训压缩,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手抄报比赛、趣味运动会、演讲比赛、大学生活图片展等活动内容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另外把任务分配到人,并督促参加人员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各自的多媒体课件。

(三)、实践:随机应变--适时总结-不断改进

7月26日中午2:20,实践小组一行7人如期成行,4:00到达目的地。我们的到来受到后埔村领导和泽慧中心的热情接待。我们向村领导通报了这几天的实践安排,并了解了后埔村的大致情况。村副书记叶志尚表示,村两委热情支持此次实践活动,并将全力配合。在与校长联系中我们发现,由于学校电脑室维护经费的欠缺,原定三天的上机课程只能压缩为两天,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安排必须再次作出更改。接下来的几天里,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我们不断的进行总结和完善,以下是计划和实际活动对照表: ■自动化系02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计划 实际 备注

活动时间 7.25――7.29 7.27――7.31 时间调整

7.27上午 交流会(开幕式)8:00-10:00:1、了解学校的概况、讲述这五天的内容(与校长座谈);2、发给学生每人两本笔记本,一只圆珠笔和一只铅笔;3、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5个人,选出班长、小组长,负责学习和任务;4、分配任务: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写写自己每天所学到的东西和感想,最后小组合作作出一份手抄报,内容包括小组成员的五天来的感想、对未来的理想等,给手抄报起个名字;5、说明演讲比赛的事项(时间:七月三十一日上午;主题:成长的责任;人员:所有学员;最后将评出一二三等奖)。熟悉学校电脑室,准备相关软件、课件10:00-11:30 见面会8:00-10:00:1、发给学生每人两本笔记本,一只圆珠笔和一只铅笔;2、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5个人,选出小组长,负责学习和任务;3、分配任务: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写写自己每天所学到的东西和感想,最后小组合作作出一份手抄报,内容包括小组成员的五天来的感想、对未来的理想等,给手抄报起个名字;4、说明演讲比赛的事项(时间:七月三十一日上午;主题:成长的责任;人员:所有学员;最后将评出一二三等奖)。 取消开幕式和熟悉电脑室

7.27下午 3:00-4:30讲座: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组成4:30-5:30熟悉操作系统 上课: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组成;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和操作;图片展。 取消上机,把下一个项目上移

7.28上午 8:00-10:00讲座: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基本操作10:00-11:00熟悉操作系统 上机:演示多媒体课件;讲述操作系统基本操作;熟悉操作系统。 上机,把上机内容集中在一起完成

7.28下午 3:00-4:30讲座:计算机的应用4:30-5:30熟悉操作系统 上机:播放flash;讲述word的使用技巧;布置上机作业并现场辅导。 上机,把上机内容集中在一起完成

7.29上午 8:00-10:00讲座: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和应用10:00-11:00熟悉操作系统 上课:计算机网络基本只是和应用;计算机应用。 取消上机,把下一个项目上移

7.29下午 3:00-4:00求学漫谈4:00-5:30趣味运动会 趣味运动会。 取消求学漫谈

7.30上午 8:00-10:00讲座:优秀电脑作品展示、厦门大学风光介绍、自动化系学生活动介绍等10:00-11:00熟悉操作系统 上机:厦门大学风光介绍、自动化系学生活动介绍等;熟悉操作系统;布置上机作业并现场指导。 按原计划

7.30下午 3:00-4:30复习、计算机知识串讲、观看科技片《宇宙与人》 4:30-5:30熟悉操作系统 上机:优秀电脑作品展示;穿插计算机应用;演讲比赛特别辅导。 取消《宇宙与人》的放映;插入演讲比赛特别辅导

7.31上午 8:00-11:00演讲比赛:成长的责任;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奖、活动总结(闭幕式) 8:00-11:00演讲比赛:成长的责任;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奖、活动总结(闭幕式) 按原计划

7.31下午 3:00告别、回校 3:00告别、回校 按原计划

从上表可以看出,适时调整活动安排,做到随机应变是保证本次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对活动组织策划者的最大考验。

点评:

在策划过程中,我们注意和实践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同时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团结协作,把责任和任务分配到人,确定了具体的目标。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对本次活动的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在本次活动中,我们还做到每天总结一次,小组所有成员对每天的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以便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不断改进,同时写好实践日记。由于考虑周密,灵活安排,所以我们这次活动得到了对方的热烈欢迎和积极有效的支持,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B、支教:发挥优势 形式多样 效果显著

支教是本次活动的主要安排。在策划时,我们详细的了解了希望小学的办学情况和具体的硬件条件和师资配备,同时采纳小学老师的部分建议,把支教具体定位为"普及电脑知识、熟练电脑技能、开拓学生眼界"。为此,将教学内容从"计算机发展和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计算机应用"四个部分展开,通过课堂讲解和课件演示、上机操作等方式,深入浅出的向参加培训的同学介绍了当今最先进的电脑技术及其应用,起到了开拓视野、拓展思维、增强学习动力的显著效果。

课堂上,我们还多次插入flash演示、网页展示、程序讲解、操作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根据学生兴趣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讲解与操作相结合,个人操作和特别辅导相结合。通过集体的努力,5天的授课计划圆满完成,同学、老师好评如潮。

点评:

根据实践单位的实际需要安排活动内容;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同时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及时与学生、老师进行交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上述措施有力的保证了此次支教的圆满成功。

C、交流:大学生活图片展 演讲比赛 手抄报比赛 趣味运动会 全新的体验 自我的跨越

对于小学的老师和同学来说,上述四项活动都是他们平时所未曾或者很少经历过的,所以对他们来说是新鲜感十足。图片展:大南校门、西校门、嘉庚广场、芙蓉湖、三家村、白城……精美的图片,精彩的演说,小家伙们听得如痴如醉;辩论赛、篮球赛、运动会、学术交流、班级活动、迎新晚会……美丽如画的大学校园,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活,小家伙们开始心驰神往!结合我们的"自家人,自家园"大学生活图片展,小家伙们表达了他们对大学的梦想和向往,对人生理想的憧憬。哇塞,完美的效果!演讲比赛:由于羞涩的缘故,学生都不敢上台演讲,所以从第一天起,队中的所有人都在一直在做说服工作并以亲身经历作示范。最后自由报名决定参加演讲的10位同学。30日下午,我们对这10位同学进行了集中的培训,同时让他们上台感受一下现场气氛。31日上午的闭幕式上,虽然个别同学比较紧张,但效果还是相当突出。从自我介绍都胆战心惊到上台演讲3分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跨越。

4份手抄报是本次活动的另一项成果。值得注意的是,从设计、排版、内容选择、美工,所有的工作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我们只是进行部分的辅导而已。虽然笔划还显稚嫩,但每一份都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童真。

螃蟹横行、搬砖过河、夹球前进……新颖的玩法,独特的思维,趣味运动会展现了运动的另一种丰姿;热火朝天的场面,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2个小时的活动显得太短暂了。山村孩子的活泼天性一览无余。

点评:

活泼、激烈、积极、向上,一起交流的感觉,一起运动的和谐,让所有的人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让学生更形象的感受团队协作(集体)的力量和重要性,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D、访谈:体会农村生活,见证"三个代表"在基层的实践

本次活动的访谈计划以访谈对象分三部分进行:村领导、校领导(老师)、学生家长。

 与村领导座谈(附:访谈纪录):

村长叶根在告诉我们,后埔村主要的收入是果林收入,其他的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村里至今还没有任何企业,因此村财收入比较单一,相对有限。但村里并不吝惜对教育的投入,1995年集资和可口可乐公司对村小学进行改造,并使其成为同安区第一所希望小学。这几年,村两委一直在关注和支持小学的发展,包括支持村泽慧中心的建立和开展活动,支持希望小学与可口可乐的共建,努力向上级争取经费等。对于"三个代表",村长认为,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就是对"三个代表"的最大实践,这才是基层干部最大的目标。对于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村长认为,只要能够给学生一种努力学习的榜样和动力就可以了。

与校长座谈(附:访谈纪录):

叶校长告诉我们,小学是同安区第一所希望小学,学习永远是学校的重点与窗口,小学的文体成绩在同安区是有目共睹的:教学水平中上,经常参加学区里的或是更大的各种比赛,比如少先队的,少先中队的,和少先大队的各种比赛,像去年的学区运动会,小学就获得区里第一的好成绩;今年,学校的毕业生叶亚萍在初考中取得了全区第一的好成绩。这些都与学校老师的刻苦劳动分不开。叶校长认为,在学校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下,老师们尽心尽业,刻苦教学,严格做好"师德师风"就是"三个代表"的充分落实与体现。他们一直都把"三个代表"这一重要思想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把工作常规化,这样就不会只有在上级下来检查时才做做形式的这种现象。对于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校长认为,只要合理安排,活动就不会给学校老师和学生带来压力,对于老师,虽然说难得才有放假的时间,好好休息整顿一下,但也是很希望大学生下来给孩子们授课,只要时间安排得合理,对于老师来说,是热烈欢迎的。而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整天都是爬上爬下,精力旺盛得很,而且求学的欲望也很强,所以若是符合他们的口味,他们也是很愿意暑假来学校听讲的。

与老师座谈:

叶延国老师告诉我们,他们经常要在各个学校间对调。后埔村小学还算比较好的(属平原小学),他们最远的要到军营等小学(离后埔村还有几十公里),在山上待上几个月是家常便饭,有的甚至要待一年乃至几年。对他们来说,看着孩子们长大是心中最大的幸福。由于他在教授数学的同时还要兼任学校的电脑教师,负责整个微机教室的维护和教学工作,所以他自然很支持我们的活动,希望能够有机会和大学生交流交流,以便把握当今的最新技术。

与学生家长的座谈(附:访谈纪录):

学生叶亚萍的家长告诉我们,他家的两个孩子都参加了我们的夏令营。对于我们的到来,他们非常欢迎。为此,虽然正值农忙,当他们都不叫孩子帮忙农活,只希望孩子能多学点知识。对于亚萍的成绩,他们说顺其自然,宽松的家庭环境才是最重要的。过大的压力反而适得其反。虽然没有太多的文化,但孩子的成才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他们希望我们的到来能把经验带给孩子,告诉孩子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好好读书。

点评:

座谈是我们此次活动最大的收获之一。对于久居一隅的我们,此次是深入农村,体会社会的最好机会。通过访谈,我们更深刻的领悟到科技、知识对于农村的重要性,更深刻的体会到把所学服务于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回报人民、奉献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三、缺点与不足:

由于是第一次面对小学生开展活动,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只能慢慢摸索,不断改进完善;由于活动规模有限,所以不能吸收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接受锻炼;由于受希望小学硬件条件的限制,所以不能招收更多的学生,所以几乎每天都要狠心的回绝学生要加入的申请;由于经费有限,所以只能去6天,只能在学生"老师,你们能多留几天吗?"的挽留中匆匆离开。上述缺点和不足将成为我们继续努力的动力和参照。我们将努力做得更好,更完善。

■四、附件:

1、本次活动参加人员:

带队老师:洪文兴(辅导员)

策划:柯自聪、陈艳

组长:柯自聪

组员:陈艳(财务、宣传)、黄凯伟(摄影)、叶知楠、马骁、南书志(后勤)

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实践教学 改革

自从彼得·德鲁克于1954 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 半个世纪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走过了事务性管理、服务管理和战略性管理三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几乎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同时起步,经过50年的,国外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日趋成熟,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从“劳动学”和“劳动人事管理”专业脱胎换骨,成为高校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截至,全国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随着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迅速增长,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也因此受到相关各方的关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不过20年的,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目前重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实践教学正是摆脱高等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它通过提供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 ,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对学生而言,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

对教师而言,实践教学的研究能够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丰富教学和手段,铺设一条教与学、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

对专业本身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的性质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可以积累有价值的实证数据和资料,改善目前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不够、没有形成有特色的内容体系、实用性较差等缺陷,推动“舶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本土化。

二、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

近些年,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 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在人员测评与甄选、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还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活动,通过导师耐心指导、同学密切协作,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教师使用的教学工具比较丰富,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电讯等现代教学工具十分普遍。在英国,各种授课形式均非常普及,由于信息的社会化程度高,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习多采用分散、自主联系形式,实习内容有别于集体安排,突出个性特征。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已进入有组织的自觉发展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探索正在丰富、扩展着高等教育的体系。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实践平台的构建四个方面。

关于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学者们围绕人才发展要求、学科性质和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做了比较充分论述并达成共识。

对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一般认为包括案例、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与实习等环节。陈锦坤、孙正国指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形式、地点、时间诸项,就形式而言,有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专业实践、实训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咨询服务等;南志珍了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示范试点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做法,将实践教学分为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综合实习三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数占专业总时的40%;侯箴则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应设计为课程、案例、软件三大模块。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中,社会实践与实习环节是探讨的热点。

实践教学的成果相对丰富一些。王贵军在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后认为,案例讨论与、情景演示与模拟、检索与论文撰写、调查、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游戏活动、参观考察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案例讨论与分析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学生参与性高、教学效果好的特点,是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易用的方法。他还指出,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组成课题攻关组、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组织学生暑期社会考察和“三下乡”活动等也值得尝试;萨茹拉提出了开设“实践课堂”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其中的“实践课堂”包括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小组课外活动、与成功人士座谈、社会实践等;刘艳深入剖析了情景模拟教学的依据和具体特征,并对情景模拟教学基本流程进行了阐述;黄昱方则对人力资源实验课程的目的、特点以及具体的课程设计做了探讨。

实践平台的构建是近几年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一大亮点,不仅研究者较多,而且还有山西管理干部学院以人才市场、人才评荐中心作为实训基地的典范。王贵军具体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指出在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实训基地效果比较好;陈锦坤、孙正国研究了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2003年以来,历届“人力资源教学与实践研究会”都高度重视体验式教学、实践基地与专业实验室建设等实践环节的研究,并一再强调,加强实践十分迫切与必要。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已先后建成了心理技能实验室、员工招聘实验室、脑像实验室、人力资源实战演练室、workshop 实验室 、模拟人力资源部的仿真实验室,走到了实践教学的前列。

虽然高等教育工作者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但是无论在理论探讨方面,还是实践方面,现有的尝试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从体系完整性的角度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是支离的、局部的,在困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战型教材、实践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少有作为;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现有文献多是思路性、概括性、规范性的表述,缺乏实证调研和数据支撑;从运用价值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停留在构想阶段,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实施手段与实用的操作流程。因此,探索适合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和我国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仍是任重道远。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2.优化整合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系统全面地设计实践教学的计划、方案、实务教材、实例、模拟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和实验教学等。尤其是实战型系列教材的建设方面,应该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企业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材、教学案例集等,以改变现有教材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强调仿真性和互动性。案例教学既应该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举措的本土文化背景,又应该兼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情景模拟教学可以与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在人员招聘、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人员测评等课程的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同时,应该改革实验室管理的方法,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机制,从实验课程体系、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来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协调发展;此外,对现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如绩效评估、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的课程设计学时,拓宽设计的内容,适当地制定一些激励学生参与设计的措施,使得学生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参与”;毕业设计则尽可能结合学生实习的单位或教师主持的课题,做到“真题真做”,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工作的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对接,使得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教学结束后、课程或毕业设计之前,及时进入实习基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全方位地感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在这方面,我校人力资源管理系尝试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家委员会,在承诺为委员会成员提供咨询、培训和毕业生优选等服务的基础上,与其签署构建实践平台的协议。这样,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见习等实习活动,保障实践教学地顺利推进;而且还可以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随时聘请相关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专题演讲、座谈、答疑、研讨或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保持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交流,随时掌握行业动态。这一做法已初见成效,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有益经验加以推广。

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30-02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实践性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培养高素质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对预防医学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毕业生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更应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包括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本研究充分利用我院的办学资源优势,做到资源共享;对各学科开设的实验课程重新整合,打破学科界限,统筹安排,做到优势互补,相互渗透、相互衔接,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研究的实施除保证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实验室检测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外,还可使学生在现场调查研究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使我校预防医学毕业生整体质量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在人才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一、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本研究以国家“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实施教育质量工程”为契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为动力,以预防医学人才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强化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为我国培养出高质量的预防医学专门人才。

2.研究方法。专家(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组成员、教研室主任等)访谈(共45人次)、相关学科教学负责人和部分任课教师专题讨论(共50人次)、专题座谈会和研讨会(校内外专家40人次)、本专业高年级学生调查和毕业生调查(131人)。

二、结果

1.预防医学实验室实践能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本研究明确提出卫生毒理学、流行病、卫生统计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预防医学毕业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实验室实践能力和现场实践能力。因此,将专业基础和主干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按“病因、效应、疾病监控”构筑预防医学专业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起相应的预防医学综合实验教学群,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提供更多的机会,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室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学生现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按照“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通过“早期接触社会、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科研、适时开展专业实习”的实践训练,构筑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现场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在专业实践工作中所需要的组织管理能力、观察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动手能力、信息处理分析能力等,而不仅仅是实验室动手能力。我们将其归纳为: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基本实践能力是基础,专业实践能力是主体,综合实践能力是目标,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教育培养过程的最高层次。为此,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早期接触专业。结合本专业新生入学教育,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包括预防医学在保障公众健康、国家安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院的办学条件和实力、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毕业后工作去向等,与学生开展面对面交流,使学生加深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能够安心本专业的学习。至第二学期,请我院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有针对性地给新生介绍学习上的亲身经验和体会,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发新生热爱预防医学专业情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②早期开展专业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制定本科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建立起社会实践效果评价标准和奖励机制。鼓励学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厂矿等基层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近五年来,仅组织大学生进社区,开展大型卫生知识宣传或讲座就达20余场,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首先,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社会实践主要内容为:钉螺的生活习性及分布情况调查;农贸集市上猪肉中的绦虫检查;疫区人员粪便中血吸虫卵调查等。其次,临床医学学习阶段,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为:①全体学生参加为期两周的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运作情况,了解我国医疗资源的配置现状等;②组织学生参加“送健康”卫生宣教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深入社区、社会福利院,参加送医、送药、送医学知识的“三下乡”活动,让他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了解社会、了解民众,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最后,预防医学专业课学习阶段,大力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学生以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或参与教师的课题调查及流行病现场调查、样品采集和相关的实验检测工作等,使学生对当地居民健康状况、医疗卫生服务概况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参与现场调查实践的学生85%以上都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自己专业能力培养有很大帮助,充分认识到所从事的疾病防制、卫生监督等工作对保障民众健康的重要意义。自2001年以来,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达2000余人次,其中5%的同学被评为大学或医学院的“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和调查论文2000余份,其中约3%的社会实践报告或论文获学校二、三等奖。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决策 偶然事件

[作者简介]孙丽华(1977- ),女,江苏丹阳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科院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心理。(江苏 南京 21001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178-02

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认为职业决策由三部分组成:明确目标;确定可选方案;从中挑选最佳方案。对大学生而言,职业决策的核心在于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做出合理的职业方向抉择,即进行职业定位。可见职业决策的过程是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但是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一些偶然事件可能会影响人们的职业方向或职业选择,并且有些偶然事件似乎比事先确立的目标或事先安排的事项对职业发展或生活的影响更大。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因此,原本忽略偶然事件对职业决策的影响以及企图将偶然事件的影响降至最低的传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都应重新梳理,而本文将重点探讨偶然事件与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关系。

一、偶然事件的含义

“偶然事件”这一词虽然常见,但在职业生涯领域有关偶然事件的研究并不多,国外学者们对偶然事件的界定也并不一致。例如,Miller将其看成是改变个体职业行为的非计划事件。Crites将其定义为意料之外的、无法预测的、影响职业选择的事情。而Salomone和Cabral则将其定义为影响个体职业的不可预测且不能控制的事件。Williams认为偶然事件是计划之外引起个体情绪反应的事件。美国职业心理学家Krumboltz将偶然事件理解为非计划事件。而Pasteur则认为:“机会只会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即偶然事件是可以通过准备去应对的。学者Chen也认为偶然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国内对“偶然事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我们可以从认识“偶然”这一词入手。“偶然”一词在《辞海》中被界定为:“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不是必然的”。“偶然”具有原因的不可知性和预测的困难性,这对于我们理解偶然事件也有一定的帮助。另外在哲学中,必然与偶然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凡存在偶然的地方,其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必然与偶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无限广大及其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条件下,偶然可以转化为必然,必然也可以转化为偶然。对偶然事件的准确界定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因此,本文根据上述理解,暂时将偶然事件定义为“由必然条件的积累所形成的意外、非计划内的对职业行为有影响的随机事件”。其中包含三个要点:第一,不可预测;第二,有一定的可控性;第三,对职业行为有影响。

二、大学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偶然事件

大学有浩瀚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有高质量的讲座、选修课,聚集着众多的学者、专家及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大学生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冲浪,可以自由地上网、恋爱,可以参加社团、学生会、科协之类的组织,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发展自己的兴趣,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广泛地接触社会、体验人生,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而在这个特殊而美好的人生阶段,大学生就有可能碰到大量意想不到的对职业发展有影响的偶然事件。目前,对偶然事件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偶然事件的性质可分为积极偶然事件和消极偶然事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消极的影响和积极的影响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正如古语所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视角看,偶然事件的影响方向也是会变化的,所以根据性质进行分类并不合适。另一种是按偶然事件的内容来分,这一分类方法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偶然事件的产生及其特性。在此,本文就按照偶然事件的内容进行分类,大学生活中的偶然事件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与学习有关的偶然事件。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题。在大学阶段学生除了学习与专业有关的课程之外,还可以结合个人的兴趣和精力学习各种各样的选修课程。大学阶段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主动性增强,学生在课余时间内可以自由地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可以上网查阅各种学习资料。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如慕课网络课程,根据兴趣免费学习世界一流大学提供的覆盖面广泛的科技学科、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这些课程跟传统大学课程一样,也能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另外,大学校园一般文化氛围较浓厚,学生即使在食堂就餐或随意漫步于校园中,也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无意中接触到感兴趣的知识领域或将来可能从事的领域,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想换专业或想跨专业考研也正说明了这一问题。

第二类是与人有关的偶然事件。每个人都是社会人,会逐渐发展出复杂的社会自我,涉及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党群组织关系、职业群体等,它隐藏于个人身后,对职业选择和发展起着支持与制约的作用。对大学生而言,与之有关系的人主要就是教师、同学、父母、恋人。在大学期间会碰到有各种经历的教师,某些教师的鼓励、引导会让学生走向一个新的领域,甚至有些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可能存在着差异,而通过沟通与交流,学生可能会无意中发现一个新的兴趣或了解一个新的工作地点。父母对子女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变弱,家庭决策力下降,但辅参考因素上升,父母的健康状况、婚姻关系、人脉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影响职业决策的偶然因素。目前很多企业的招聘是有一定先后顺序的。一般而言,首先考虑的是内部人员的整合优化,然后是熟人推荐介绍,最后才是去人才市场招聘。因此,外部人员有时很难通过社会招聘的形式进入公司。因此,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家庭托熟人可能会得到比一般人更多的机会。大学期间,越来越多的学生有谈恋爱的经历,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恋人和情感变化也成为影响职业决策的一个重要的偶然事件。

第三类是与活动和社会实践有关的偶然事件。大学阶段由学生会、团委、各种社团以及班级等组织的活动增多,特别是一些重大节日,活动更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爱好、精力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2014年南京青奥会期间,驻宁高校很多学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这些大学生志愿者被分配到观众服务、竞赛组织、礼宾服务、餐饮服务、医疗服务、代表团助理等400余个岗位,参与此次体育盛事的志愿工作,让他们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当然大学阶段的活动主要是为了促进交流,增进友谊,加强体能,陶冶情操,其精神追求的意向更加突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无意中接触到某种令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或培养一种新的爱好。另外,当前的大学早已远离了“象牙塔”般的清高与闭塞,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广泛、深入。例如,学校会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学生接触社会,像教育实习、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等,另外,大学生自己也越来越主动地参与融入社会。目前兼职的大学生比例越来越高,甚至还有少数学生开始摸索着创业。由于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者有工作经验,所以大多数学生就将兼职打工作为增加就业竞争力的砝码,社会兼职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市场销售、教育培训、信息咨询、专业技术服务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就有可能会接触到一些对个人未来发展有影响的工作。

三、大学生职业决策应关注偶然事件

1.偶然事件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偶然事件是否影响职业决策”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Bright等人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研究社会因素及偶然事件对职业决策的影响时就表示,偶然事件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的影响很普遍。同年,Bright等人更进一步揭示了偶然事件对职业决策的影响。在以高中生和大学生为被试的一项研究中,69.1%的被试报告显示,偶然事件影响到了被试者的职业决策过程;南京师范大学吕晶通过“偶然事件对女大学生求职的影响”研究认为,偶然事件对女大学生求职影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女大学生最终的职业决策。上述研究都说明了偶然事件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决策。事实上,职业决策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它貌似是一个点的选择,实则涉及对自我的了解、对职业世界的认识与体验。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而偶然事件的累积可以使量变转化为质变,最终影响职业方向和立足点的确定。

2.关注偶然事件与理性决策并不矛盾。关注发生概率很高的事件,是多数人的惯性思维,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经验来进行判断和行为决策。就像一说起天鹅,就会让人联想到洁白美丽的形象,假如突然出现一只黑天鹅,人们的反应就有可能是惊喜万分或不知所措。身边的任何事物都是这样。因此需要颠覆惯常的思维,正因为发生概率小,所以需要格外注意。其实,人们的职业决策并不是绝对理性的,关注偶然事件与理性决策并不矛盾。因为世界的不确定性是本质的、常态的,而确定性是非常态的。换句话说,这个世界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其不确定性,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仔细分析起来,偶然性事件大多是基于一定的“计划”和“必然性”的。因此,大学生在决策时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关注决策过程中发生的偶然事件,但也应积极勇敢地为清晰决策做好准备。

3.关注偶然事件有助于大学生克服职业决策时的消极思想和情绪,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就业观。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决策是一项重大决策,它会影响到大学生以后的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但在职业决策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思想和情绪。例如,有些学生认为,职业决策就是一旦选择了一个专业或职业就不能改变了,否则就是一种失败。有些学生认为,迟迟不做决定是不成熟、懦弱的表现。其实在决策面前,大学生普遍会感到焦虑,这是正常现象。焦虑的来源有很多,其中大部分来源于“对个人的不确定”与“对环境的不确定”以及对所选项目的难舍。另外,职业决策大部分是基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决策,即大学生们不可能收集关于职业世界“全部的信息”后再做决定,而且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校园内的大学生往往难以把握未来社会的诸多变量。在诸多不确定中,大学生不确定所选择的一定比所放弃的要好,担心自己会后悔、会犯错。然而,谁都无法预料一个决策正确与否,但在之前应该认真地搜集资料,了解自己,了解外面的世界,降低失误的可能性。决策的真正作用主要体现在执行过程中,无论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在后续的行动中都有可能把决策做对。如果没有充分了解自己和职业世界,那就没有必要草率、冲动、鲁莽行动,或许暂不做决定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关注偶然事件,接纳生活中的不确定,有助于大学生克服职业决策时的消极思想和情绪,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就业观。

四、建议

1.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偶然事件,在偶然事件中学习。并不是每一个个体都能很好地感知、利用偶然事件,这与个体的性格特质有关。Krumboltz在2009年的研究认为,高开放性的个体能够更好地感知、体验和利用偶然事件。也就是说,大学生如能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克服自我妨碍的消极情绪,就有可能会更好地识别并利用偶然事件。另外,大学生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尽量不要被一个职业目标套牢,给自己多点选择。遇到未计划好的事件可以将其视为尝试新行为,发展新兴趣,挑战旧有观念及继续终生学习的机会,即使遇到挫折也该想着怎样将其转化为成功的机遇。

2.未雨绸缪,把握每一个偶然事件所带来的机会。偶然事件在个体职业生涯路径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而机会只会眷顾有准备的头脑。大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促使有计划的偶然性事件发生的品质,如好奇、坚持、灵活、乐观、冒险等;另外大学生还要尽量以理想的方式有意图地去抓住生活里所冒出的偶然事件。而且大学生还需有这样的认识:承认偶然事件影响职业生涯,而且这种影响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并且是人们渴望的;把未做决定看作一种计划好的开放状态,而不是需要补救的问题。这种认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把握每一个偶然事件所带来的机会。

3.采取行动,增大偶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意外”或是“不可预测”并不意味着偶然事件就是完全不可控的。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偶然事件,例如,抛一枚骰子,哪一面朝上取决于抛掷者的方向、力道以及周围环境,如引力,甚至是风力的影响。一系列必然的事件造成了一个个偶然的事件。大学生可以采取行动,增大未来偶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如可以尝试研究文献、图书,探索、表达兴趣,参加俱乐部、学生团体,参与志愿者工作、尝试兼职工作、实习,参与学校项目、做课堂活动或项目的负责人,见一些不熟悉的人、并与之分享自己的兴趣与经历、建立新的关系,监控自己从事当前活动的情绪等,在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强调行动而非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顾雪英.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吕翠,周文霞.职业发展偶然事件影响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9).

[3]吕晶.偶然事件对女性求职的影响研究[DB/OL].http://.cn/Thesis_Y1728113.aspx,2011-05-31.

[4](美)约翰 D.克虏伯,AI S.列文.幸运绝非偶然[M].泊洋,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5]Bright J E H.The Role of Social Context and Serendipitous Events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and Vocational Guidance,2005a,5(1).

第7篇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Professional Values Education Ways for College Students

XIONG Wanling, LI Chao

(College of Auto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611731)

Abstract Students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pressure to values education college career has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 contradictions "Employment and recruitment is difficul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ontributed to the dilemma paradox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values system science education to help them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self, objective and rational analysis of the employing un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to solve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research background,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value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ocial, university and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make way professional values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values; education

价值观是人们分辩对错、善恶、美丑、损益及是否符合自身意愿等的观念系统,通常带有感彩,极大程度上引导着人的行为及思想。而职业价值观是人根据社会和自我的需要而持有的包括职业选择态度及职业行为的一套信念系统,与人们的家庭背景、自身经历、个性心理倾向及对职业的认知结构等都有直接联系,是影响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价值观在个人的生活和职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工作目标、努力程度、自我实现等。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对于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等的总体看法。做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及就业引导工作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1 研究背景与现状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近几年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在一些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同时,一些职位、行业和某些区域却招不到满意的人才。有调查显示,近50%的大学生自我认识和定位不明确,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处于迷糊状态,这些都是造成“就业难与招聘难”的重要原因。

国外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目前有较为完善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职业价值观教育覆盖了青少年教育的整个过程,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做事要有计划、有条理,全面认识及定位自我,要有目的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美国,几乎所有高校都致力于将学生培养为既掌握学术知识和技巧,还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精神的公民。诸多美国高校由于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因此对价值观念、理想道德、政治倾向等主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但都共同致力于宣扬社会公平公正、平等自由、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对不同观点的尊重和理解等主流价值理念。而在我国,由于社会各种因素、教育体制局限性等原因,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大概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形势变化,大学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等形势的出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和关注。

由于职业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一直是国外应用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Ros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人们从某种职业中所能取得的终极状态或行为方式的信念。Super从职业价值观的构成进行研究,将职业价值观归纳为内在价值观、外在价值观和外在报酬三个方面,相应的,Ginzberg将职业价值观分为内在价值观、外在价值观和附属价值观三个维度。

我国也有诸多学者对职业价值观进行了相关研究 。凌文辁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职业倾向,应从发展、培养、关系、安全、物质和声望这六个方面对其进行考量。在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上,王健提出要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的教育,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思想性和知识性等融为一体。张存库认为职业价值观教育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专题教育和日常渗透教育相结合,二是灌输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陈静等通过“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的关系研究”认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对就业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建议大学生通过内在的心理测验、职业测试、专业的职业咨询对自己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形成一个科学、客观、充分的认识,并通过外在的见习和实习等社会实践了解职业及其相关内容,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奠定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基础。

2 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正确的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发挥自身的优势;二是符合社会的需要;三是促进企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多数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2.1 个人本位价值观凸显

当代的大部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逐渐理智和成熟,在择业时优先考虑的是个人需要与兴趣的满足,追求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在凸显,而考虑家庭、社会、国家、行业的发展需要的较少。大部分大学生认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择业自主性越来越强,很多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重要性。大学生的择业动机主要呈现出经济收入和环境优势的双元化特征。

2.2 呈现多样性和矛盾性

当下大学生的求职动机分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追求经济收入;二是追求发挥自己兴趣和才能的舞台;三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四是追求稳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五是追求自由、独立等。目前,信息化时代给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及多样化的就业途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使其职业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趋势。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对青年创业的支持及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也反映了他们在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困惑与矛盾:一方面他们树立了物质利益及个人主体地位趋向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完全摒弃传统价值观所倡导的无私奉献和集体主义精神。

2.3 功利性和追求短期效益性明显

当前,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不进行全局和长期的战略思考和人生定位,只看重短期收益,较为功利性。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相对于传统的择业观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重视经济利益,而对行业发展趋势、国家政策制度变化、自身发展空间则不太重视。

2.4 先就业后择业的求职心态突出

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给了大学生自主选择生存环境的巨大空间。每个求职者都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根据工作的薪资待遇、性质、劳动强度、发展空间、城市生活水平、社会地位等进行多次的双向选择,就业过程正从过去的“一步到位”到现在的“逐步到位”,很多大学生把第一份工作看作是过渡期的谋生手段,先就业再择业,这也是很多的高校教育者和社会政策主导者目前所大力倡导的。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上频繁跳槽的现象,导致企业培训成本以及招聘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求职者本身也会由于跳槽导致工作技能提升缓慢,技能广而不专现象严重。

3 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途径

学生在未来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而挑战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态度。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舆论环境、社会声誉等都是进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发力点,只有充分发挥这几方面的积极作用,才能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成熟度和思想觉悟,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社会不断进步。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具体而言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3.1 应同时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品德

能力是基石,而品德是个人价值的升华。优良的职业品德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更强调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出色的团队合作精神、强烈的敬业精神、认真的工作态度、过硬的专业技能、卓越的领导才能、创新意识、人格魅力等。一方面,要关注学生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如具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其他通用的能力,如适应能力、沟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全面参与为促进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的奉献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竞争心态、团队合作、热爱职业、追求上进、勤于工作钻研与创新等积极向上的职业品德。这不仅能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也能让毕业生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好。因此,我们应认识到职业教育不只是教育学生获取生存的技能和本领,更要提升学生的软实力,如在思维方式、思想境界、心理素质、学习习惯等方面提高他们的品格修养,将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在个人价值和社会满意之间取得平衡和协调,在复杂且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实现个人需求与职业需求的统一。

3.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若毕业生缺少创新理论和方法,缺乏创新思维,动手实践能力差或适应能力差,则很难在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容易在企业激烈的竞争中失利。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可谓是大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核心,高校要引导学生不断超越自我,才能让其在未来职业中找到突破点。当然,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合适的土壤和环境,相对而言,基层往往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机会。因此,在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中,我们应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更新教育思路。

3.3 教育学生自我认知和正确归因的方式方法

当前,部分大学生还不能正确地定位自己,从而常出现职位供需不匹配的现象。所以,要引导大学生客观地评价和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目标。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当一个人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其内心产生的骄傲满足感、自信心会很强,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因素时,产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则较少;相反,若一个人将自身的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不够时,会感到很羞愧和内疚,而当他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和内疚感则较弱。因此,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结果差异很大,高校心理辅导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合理地归因,关注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使之相信自己有能力胜任学习和工作要求。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指导学生自我规划及管理,促使大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真正在自身知识、能力、心理、实践经验上做足准备。总之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并评价自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生活及工作中的问题,调整就业期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其自信心。

3.4 开展体验式教育活动

通过有计划、有创意、有情境的体验式综合素质教育活动,为学生创造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具体设计上,可借鉴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方案,搭建拓展训练场地和良好环境,通过体验、交流、分享、整合和应用活动环节,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式的过程中学习和感悟,改善学生在情感、观念、态度、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顺利、愉快地完成从高校学生过渡到职场职业人的心理转变,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突发问题,也只有通过遇到挫折到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才能让他们更快地成长起来。

3.5 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助推作用

网络或许给部分自制力差的学生制造了享乐的机会,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它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与资源的重要渠道,发挥好网络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网络快速便捷的特点可让我们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走进学生的内心,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可充分利用网络课堂,网上互动平台如微博、博客、人人网、QQ、微信等等,低成本高效率地传达相关政策和教育资源,传达正向的声音,形成网络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网络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了解行业和社会发展,可作为高校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此外,高校要发挥社会舆论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可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积极的舆论导向,为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利用网络平台正确剖析社会现象,激浊扬清,大力弘扬符合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抨击颓废消极的思想和行为,激励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和典范尤为重要,因此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教育不可忽视,它能以同样的立场和背景引起学生的共鸣效应,因此高校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典型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3.6 重视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凸显的集中劣势是缺乏实践经验,这也是由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所导致。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但说教式的静态教育模式居多,课程的预期目标是教导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职场工作中的能力与意识,但枯燥的课程内容显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学校的教育模式应由传统的“说教式”转向“实践体验式”。这就要求我们转化思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各种真正能收到实际效果的社会实践机会。近几年,诸多高校倡导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社会实践在积极开展,但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活动多但质量不高,很多社会实践如支教、三下乡等有流于形式的趋势,学校须高度关注这些问题,同时,高校可更多地与地方企业、事业单位等合作,合作形式可多样化,如实习、项目合作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真正走进职场的机会。

4 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帮扶不仅仅是传达国家和学校就业政策、就业信息、进行就业系列讲座,更重要的应该是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特点及优势能力等,教会学生在心理期望和社会现实中适度调整心态,教会其将知识如何运用到职业实践中,如何实现从学生过渡到职场人的转变,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张进辅.李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2] 宁维卫.职业价值观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研究,1991(6).

[3] 凌文辁,方俐洛.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

[4] 陈静,李卫东.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的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1(5).

[5] 蔡静.国内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进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0)(总536期).

[6] 徐东芸.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教育与职业.第24期(总第864期).

[7] 钟强,易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

[8] 丁蕾.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生涯辅导研究[J].江苏高教,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