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2: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娱乐新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娱乐新闻
娱乐新闻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
媒乐新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社会新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用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可以发现,明星排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如果简单地描述娱乐新闻的定义,大约可以说,它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二、新闻的娱乐化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 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与娱乐新闻相同的是,它也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
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人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也因此压制了传媒的其他功能,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
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汇,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人类所处环境不同,人文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有差异。西方国家注重个性发展,张扬个性,西方新闻价值的要素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往往在报道时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的事件为报道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而新闻的娱乐化从这个方面来看大势所趋了,因为它张扬的是异乎寻常的感觉。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虽然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不同,我们自古以来向往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相对重视集体利益,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我们所作的一些电视节目娱乐程度加深,说明我们也开始重视个体,但这与传统文化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我们大胆接受,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而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其中之一。
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在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
三、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
可以说,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为宽泛,它代表的是一种潮流,而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应当是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中的。娱乐化中的换句话说,新闻的娱乐化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而娱乐新闻可以说一种现象,但更多的,更平常的是将它作为一个特定的新闻类别来阐述,它存在于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的最佳代表。因为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限定了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只有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而娱乐新闻首当其冲地应成为主力军。在这样的大潮中,新闻的真实性对娱乐新闻来说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娱乐新闻关注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是一种注意力文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新闻的真实性,毕竟新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是为了追求强烈的对受众的刺激,可以适当做点新闻策划。比如1999年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与他的妻子维多利亚的世纪超豪华婚礼便借助了传媒的力量,大做文章,上演了一幕王子与公主的美好童话故事,引起了全球轰动,负责转播的电视台收视率达到了至高点,获得巨大收益,靠新闻炒作的夫妇二人迅速窜红,而观众也满足了自身探究明星生活的欲望,可谓一石三鸟。
四、对于新闻娱乐化的一点担忧
新闻娱乐化现象在我国的出现是近几年的事儿。就电子媒体而言,从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北京电视台的《七日七频道》,直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报浏览》,中央电视台的《周末》等等,这些“娱乐化”了的新闻节目一经推出便得到受众的欢迎,市场的追棒,无不透露出社会对新闻娱乐化的认可。
那么电视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社会新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等等。
一、娱乐新闻类节目应适当扩充其内容
(一)娱人――娱乐新闻节目的设置要求
电视娱乐节目的内涵和外延一直不是特别清晰。电视本身就有娱乐的功能,从这个角度出发,任何节目都可以称为娱乐节目,DISCOVERY就宣称它播出的纪录片能为观众提供前所未有的视听娱乐。我们认为,电视娱乐节目是综艺节目发展的新形式,通常人们所指的电视娱乐节目是单纯以娱乐性、消遣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节目,就其形式而言,又可以有综艺晚会型、杂志型、谈话型、游戏型等形式。那么作为新闻形式的娱乐新闻所娱之人,首先应该是活在人们眼皮下伪装与包装过的艺人,即便曝光率再高,关于他们的一切隐私在普通人眼里也是神秘的。因此作为板块出现的娱乐新闻节目才能够有其存在的市场。这就取决于所娱之人的娱乐属性的从属问题,即是他的娱乐功能是他本身还是他所依附的载体即电影电视剧还是音乐等等。
而观看台湾的娱乐新闻往往会有惊喜的发现,因为颠覆你的印象与重塑自我的使命一并完成,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对一个人的改观就这么简单。当然我们不能够称其为好演员与好歌手。因为在越来越进步的视频音频处理中,很多的原生态被包装与重塑的面目全非,当然是朝好的方向努力,于是卸下来的本真就值得回味,这就是明星制下的明星所应该完成的娱乐使命。这就是台湾的经纪公司与传媒集团的高明之所在,开发一切可开发的明星资源,淘汰不能适应的异己分子,保留能够继续创造价值的精英人士,于是成就的是相对完善的运行机制。艺员们幻化成明星,完成他们掏空自己能够表现的一切能够提升自己的“表演”,促成所宣传剧集的高收视与所销售专辑的大丰收。
(二)自娱――娱乐新闻主播如何身体力行
作为娱乐节目的主持人无可厚非的要担负起自娱众乐的大任。相对于大陆媒体娱乐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一板一眼,台湾的娱乐新闻节目主持人就显得娱乐的多。无论是TVBS的《娱乐新闻》还是台湾电视台的《娱乐百分百》主持人的自娱精神都值得推崇。
当然主持人的随行发挥不能是庸俗与低级的,但能够驾驭现场很好的娱乐氛围是每个娱乐新闻主播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与大陆的娱乐新闻节目比,港台的此类节目在播报娱乐新闻的基础上还加强了节目的互动性,即主持人与演播室所请到的娱乐明星及主题策划活动中的观众的游戏与交流。敢于搞笑与自毁是很多台湾娱乐节目主持人选择的出位法则,娱乐需要主持人这样的牺牲自己的形象与品味,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个性化,并需要在个性特点中体现节目特点、节目创作意图和主持人的无限魅力,甚至节目即人,人即节目的效果。许多成功的主持人。他们都是以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个人魅力在屏幕上各领的。所以一定意义上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来定义娱乐新闻主播。光线传媒的两位娱乐新闻主播,李霞与索尼是大陆娱乐新闻主播的典范,大气与沉稳的主持风格使得大家对娱乐主播的定义持重化了。而台湾娱乐新闻不能越过的大小S姐妹也成就了娱乐新闻主播的又一类型,古灵精怪的姐妹哼哈二将的搭配也成就了台湾娱乐新闻节目的独特风景线。风格化的必然与避免雷同的风格,娱乐新闻主播所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二、娱乐新闻节目对大众文化的把持
需要指出的是,娱乐新闻和八卦新闻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娱乐新闻应该是新闻的一种类型,只是它的报道范围限定在文艺领域。但是今天所谓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来定义。相当多的娱乐新闻没有提供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基本情况。如果把新闻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从市场的角度看,受众(消费者)需要的就是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商品),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当关系到娱乐新闻的获取途径、处理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时,就容易出现新闻八卦化、新闻娱乐化的趋势。
娱乐新闻容易“八卦”出的问题自从有了网络,八卦新闻便获得了更丰沃的土壤。中国社科院曾经就做过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网民在阅读网络新闻的类型选择上,上网最多阅读的是娱乐新闻,其次才是国内时事、社会生活和国际时事等等,各大门户网站均设有独立的娱乐新闻板块。绝大多数的“八卦”都是以标题党的形式先吸引人们的兴趣。比如:《周润发称巩俐老婆》这一标题就出现在腾讯网上,打开链接一看,原来是《巩俐拍照周润发帮打灯被称作“老婆”分工宣传》。记者就把巩俐和周润发戏中的角色故意延伸至剧外,给受众错误的引导。另外,标题中也喜欢出现刺激性的词语,比如“:贴身热舞”、“走光”、“”、“荧屏第一次”等等。还有,很多“八卦”喜欢断章取义、无限放大。如网易上的一则标题为《吴宇森称内地电影缺乏个性》的新闻。其实,在采访中,吴宇森导演只是认为现在内地电影缺乏一些有个性的导演和作品,跟风现象太明显而已,并不是完全否认内地电影。娱乐新闻报道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不符合新闻报道的一般形式。相当多的娱乐新闻对事件的时间、来源都没有明确的说明。取而代之的却是“近日”、“最近”、“日前”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以及“某网友爆料”、“据有关知情人透漏”等来源不明的语句。但是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形式,时效性是必需的。至于消息来源的问题,如果涉及到明星、名人的合法权益,这个来源就显得极为重要,“某某人将会保留上诉的权利”
这种话经常可见于报上。轰动一时的“Sa基恋”的离婚事件暴露了艺人隐婚之举是常事。阿Sa就表示心中已有数是谁踢爆的。这就印证了之前网络上的“据知情人透露”这一说法。另外,无论是传统的纸质媒体还是网络新闻,图片是让新闻绘声绘色的聪明之举。受众总爱相信“眼见为实”。但是却忽略了照片的选取角度和后期处理的功用。很多模糊不清的照片被刊登出来,还会在不清楚的图片上标出一张清晰的当事艺人的照片。
娱乐新闻的“八卦”是利还是弊。
当年哄哄闹闹的“艳照门”事件,更是“八卦”之顶峰。明星隐私的暴露究竟说明了明星的私生活问题还是受众奇怪的窥私欲?我们关心的焦点应该是明星的工作而不是他们的私生活。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应得到应有的保护,但是范围却比常人要小得多。当公众人物受到伤害时,很多媒体总是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来对待。他们关心的不是他人的名誉,而是自家报纸的发行量,节目的收视率、点击率。比如:早些年,台湾艺人白冰冰的女儿白晓燕遭歹徒绑架,在当事人已报警的情况下,媒体依旧对这一新闻紧追不舍,最终激怒匪徒,将白晓燕撕票。为了一己之私,伤害了一条无辜的生命,这是不是媒体该反思的呢?
其实,媒体的“八卦”并非完全是坏事。去年年底的“泼墨门”、紧接其后的“诈捐门”等事件对艺人章子怡来说,可不是一件小事。“诈捐门”更是娱乐圈的一颗重磅炸弹。不仅让人看到明星自身的问题,也能通过个人问题反映出整个娱乐圈的现状。又如鄢颇“被砍门”事件,无疑是当前最火爆的娱乐新闻。“八卦新闻”可能更喜欢挖掘其中的“三人情事”,而“娱乐新闻”则会更看重这件事情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黑社会染指娱乐圈,并且做出危害公众人物的事情,这导致了何等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每一个记者都应当摆正个人与集体的位置,妥善处理好公与私的矛盾,决不允许用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利去谋取私利。
娱乐新闻的未来之路现在,新闻娱乐化和娱乐新闻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新闻娱乐化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是大大增强了媒介功能,产生了“新的新闻叙述方式”,扩大了受众面;另一方面则是媒介商业化导致了“传播者对获利性比对文化质量更加重视”,由此容易使新闻产品庸俗化,导致媒体公信力削弱。娱乐新闻化也可以看做是软新闻的“硬化”报道。而软新闻的“硬化”报道,有利于提高信息的新闻价值,有利于提高读者的品位,有利于提高媒介的公信力。于是如何把握好新闻和娱乐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是个关键,这不仅是对记者素质修养的要求,更是对这个行业的期待,当然缺不了受众的监督。
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中不仅要注意摒弃“八卦现象”,更要考虑我国的伦理道德观,衡量好艺人和受众之间的关系。
大众媒体在考虑收视率、阅读量、点击率外,更要重视社会效益。如何正确地把握这个度,是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都应该关注的,既要贴近受众,又不能一味迎合。如果大众传媒能在不违背公益性和社会责任的范围内充分发掘新闻的娱乐功能,不仅可以使媒介真正走向大众,受大众欢迎,同时还可以为其带来预期的市场效应,为其发展和壮大开拓道路。中国的娱乐新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同时在自律、他律的监督下,相信中国的新闻之路会越来越规范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李幸:《文化娱乐新闻的采访与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第2期
③陈力丹《:谈娱乐新闻报道的常见问题》[J],《新闻实践》,2000年第3期
④周丽珍《:娱乐新闻的人文关怀》[J]《,新闻战线》,2009年第5期
⑤张艳《:娱乐新闻写作特点初探》[J]《,新闻知识》,2006年第3期
⑥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⑦熊星星:《论都市新闻的娱乐化写作》[J],《新闻前哨》,2009年第6期
《新京报》娱乐板块简介
《新京报》是一份新型都市报,2003年创刊,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就报纸定位来讲,《新京报》面向社会的中上阶层读者,这份报纸不仅关注时政新闻,挖掘街头巷尾的民生故事,而且重视文化娱乐新闻,把文娱板块细分为很多版面,充分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精神需求。《新京报》日均88个版,采用版面分叠方式:分为ABCD四叠,其中C叠为娱乐新闻和文化副刊板块。它以简洁的版面风格、简约细腻的版式设计理念,造就了清新大气、优雅时尚的版面形象。在版式上追求“厚报时代、轻松阅读”,注重图片与插图的应用。
新闻图片是现代报纸设计最重要的元素,读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取视觉新闻信息,并且能给读者最直接畅快的视觉体验。尤其是在文化娱乐版面中,内容的轻松消遣少不了图片的增色,许多报纸的娱乐版面甚至将图片放大到极致,“以图片带版面、以图片带新闻”。
《新京报》的C叠娱乐新闻版面,着力关注文娱领域的最新动态,图片结构多元化。版面上有大量的现场图片和明星写真,传递最近的娱乐动态和信息;也有针对娱乐时评配的娱乐漫画;还有独出心裁的图片专版,体现了报纸的独特趣味。
照片凸显娱乐新闻价值
业界普遍认为娱乐新闻是以娱乐界的动态为报道对象,满足受众对娱乐的兴趣的新闻报道。在娱乐板块,新闻照片主要用于展现新闻现场、新闻人物的外貌特征,传达现场气氛,强化传播效果。在《新京报》的综合娱乐新闻中,对于重要或是趣味性的娱乐新闻,都会配置和文字相应的照片。
如《新京报》2013年7月18日的C03版面《快男、好声音现场体验报告》,《新京报》记者参与两档节目录制和直播,比较制作流程、导师应变、现场粉丝差异。作为今夏最火的两档音乐节目,《中国好声音》和《快乐男声》因选在同一时段播出而彻底“杠上”了。两档节目一个录播一个直播,也引发行业讨论。《新京报》记者全程参与过两档节目的录制,在流程和风格上能明显感觉到两者制作上的差异。
整版新闻稿件从导师、团队助理、录制过程、现场观众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让读者了解荧屏背后录播和直播的不同。整个版面做了统一设计,上端配了两张新闻照片,两档节目导师的现场照,能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两档节目不同的现场氛围及导师状态。版面下端中间用四个方形小插图分别对应两档节目的差异方面:“导师话题”、“团队助理”、“限时录制”、“现场观众”。《新京报》的娱乐新闻照片注重新闻性,能从文字内容出发,挑选能增加新闻的故事性、情节性、贴近性以及人情味的照片,同时会结合版面用新颖、富有个性的表现形式设计出来。
漫画的使用
报纸图片中的另一类——新闻漫画,通常用在话题性的新闻报道或是评论中。它可以运用幽默感和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或是社会现象,嬉笑怒骂,亦庄亦谐。在娱乐新闻报道中,漫画有的时候能有针对性地调整版面的视觉效果,表达照片无法达到的独特寓意,令人耳目一新。由于漫画的这种评论性和艺术性,《新京报》有的时候在文娱时评版面的“电影笔记”专栏经常会恰到好处地配漫画,这已经形成了《新京报》的一大看点。
如2013年7月5日C02版的“电影笔记”专栏:《〈盲探〉:有好戏,差口气》,漫画的边界是不规则的,文字稿沿着漫画人物郑秀文与刘德华的形象来排版,文稿与漫画镶嵌在一起,造型有趣。2013年7月18日C02版,“电影笔记”栏目里的标题《〈天台爱情〉:歌舞片的及格线》,讲周杰伦导演的华语歌舞片《天台爱情》,文章下方配了一张五栏漫画,貌似周杰伦的一个漫画人物脚踏两只船,一手拿着“最佳导演”的桨,一手拿着“优秀歌手”的桨。这幅漫画突出了娱乐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并且诠释这部电影导演的身份“是歌手里最好的导演,导演里最好的歌者”。可以看出,《新京报》文娱时评版在密密麻麻的文章中,配上一副漫画,起到了视觉中心和调节阅读节奏的作用。
趣味性图片专版
故事性和趣味性是娱乐新闻图片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新京报》还有一个策划得非常好的“娱乐新闻·看图说话”版。每期从一个新闻由头或是近期的话题出发,组织一组娱乐新闻照片。
2013年6月20日C10、C11版,用了两个版面来做“‘明星’处处有 地铁特别多”。前一版是刊登的四张在公交地铁发现的“平民明星脸”照片,“地铁言承旭”、“女版欧弟”、“公交陈奕迅”……后一版则是刊登的在公交地铁发现的明星的照片,包括王菲、陈冠希、安妮·海瑟薇夫妇、休·杰克曼、“前阿汤嫂”凯蒂·霍尔姆斯。两版对比,亦真亦假,让读者觉得有趣。
在“看图说话”版面上,还有一种组织的方式,或许照片本身与标题没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编辑可以用无厘头的方式写上图片说明,充满娱乐、搞笑的效果。如2013年7月17日C06版,组图标题“一个人的炸鸡”,是因为《中国梦之声》学员许明明在节目中演唱了一首《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这首歌曲以女性的角度控诉了一个男子在约会时不靠谱放人鸽子的行为。网友们纷纷以“我在××××,你在哪里”这样的句式来“控诉”自己曾经遇人不淑的经历。全版用了10张娱乐明星们独自一人的照片来对应这一主题。类似的标题还有“存款拖后腿以后……”“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用近期的热点话题、全民都了解的流行语来组织娱乐照片,这种方式加强了报纸的易读性和悦读性,并且提升了报纸的格调。
综上所述,《新京报》的娱乐版面图片采用多样化的视觉表现形式,适应报纸读者的阅读趣味,在版式设计上凸显娱乐之美及文化品位。我国著名报人戈公振曾经说过:“图画为新闻之最真实者,不待思考研究,能直接印入脑筋,而引起其爱美之感,且无老幼,无中外,均能一目了然,无文字深浅、程度高下之障碍。”②图片是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诉诸视觉的传播手段,它以直观、简洁、形象、生动的优势赢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加强图片报道,重视视觉传播是报纸的发展趋势。怎样将报纸信息与市场需求结合在一起,以符合现代传播规律和现代人阅读需求的标准报道娱乐新闻,《新京报》做出了很好的探索。
【本文为西华师范大学校基金项目“视觉文化视域下的报纸图片研究”(项目编号:11A005)成果之一】
注释:
①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主持人的话:前一阵子,广电总局限制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得到很多观众赞成。反观报纸,如何做好娱乐新闻,避免俗滥,也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尤其是微博时代的到来,娱乐新闻有了更多“蜚短流长”的机会。而大众对娱乐新闻将信将疑、质疑优先的态度,也使对娱乐新闻“度”的拿捏更费思量。娱乐新闻如何既做出精彩,又能“hold住”?看看几位记者的发言。
“限娱令”一出,似乎闻风而动的都是些电视台,其实广电总局限的是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而不是这些节目本身。微博时代,让这个世界的道德底线和隐私权像高山上的雪线一样一再退缩,什么事都可以拿来娱乐一把。过度娱乐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电视上,还出现在众多平面媒体上。
什么叫过度娱乐,似乎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甚至连描述都描述不出来,不过,以笔者长期做娱记的经验来看,观众的观感可以当做一个标准。一档《非诚勿扰》,马诺就是过度娱乐,“哈佛男”就是有深度的价值探讨,关键就在于观众看了以后会引起怎样的反应。选什么样的人上节目,就是对节目组娱乐精神的考验,过度与否,立等可见。
再说平面媒体的娱乐报道。如今众多平面媒体的信息来源于网络,海量的网络娱乐信息给了平媒们自由选择的空间。就拿lady gaga来说,这位雷人天后怪招不断,其奇装异服的照片、令人诧异的举动频频在很多平媒上出现,却鲜见有媒体对她的这种雷人招数进行过反思。其实也不见得编辑记者们对这位1986年出生的歌星多么有好感,但媒体出奇出新的娱乐诉求,导致她不费吹灰之力成为头条人物。
再说近期爆红的“hold住”姐。这位本名谢依霖的台湾大三女学生,就因短短几分钟的恶搞秀爆红网络,她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很多平媒的焦点。她的新扮相、她的新语录都会出现在娱乐版上,至于她把比基尼套头上公然拿来演节目、在大腿上拿笔画丝袜是否合适,是否真的幽默,公众的笑点为何如此之低,却很少有媒体去理会。
其实,这些娱乐事件和人物不是不可以见于报端,关键在于见报的方式和思路。笔者所在的媒体由于是细分化市场下出现的报纸,文化娱乐版曾经占到整张报纸的四分之一强,版数之多、信息量之大在同城位居前列,但多年来所坚持的报道定位和思路,让读者和同行都表示佩服,这个思路就是娱乐新闻也要做得有点人文味儿。
娱乐新闻要做得有人文味儿,办法之一是配发言论。最近娱乐圈婚变新闻闹得沸沸扬扬,继张柏芝谢霆锋离婚后,梁朝伟刘嘉玲分居已达半年、黎明乐基儿陷入冷战,立时不少平媒娱乐版的头条又活色生香起来。笔者所在媒体在第一时间整合报道了这两条新闻,接着在第二天推出了自写言论“婚变是娱乐圈的地沟油”,拿当下社会热点“地沟油”来定义婚变新闻,作为媒体一方的立意和态度跃然纸上,既高于其他只报道此类新闻的媒体一筹,又让读者有了更深刻、更新颖的认识,和当下主流意识形态也暗中契合。
娱乐新闻要想做得有人文味儿,办法之二是配发链接。现在不少读者有着很高的智商和情商,如果言论过于直白,反而不易被他们接受,高明的编辑会在一则花边新闻旁,配发类似事件的相关链接。譬如“谢娜张杰奢侈婚礼被质疑有悖环保”的新闻,如若配发几个类似明星婚礼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新闻回顾,或者配发外国对国家一级保护区的严格保护规定,有思想的读者自然会从中感受到编辑背后想说的话,这一事件的是非曲直也会浮出水面。
娱乐新闻要想做得有人文味儿,办法之三是对比刊登。即把两篇或者两组性质不同的新闻编发在一个板块里。这种手法在体育报道上经常使用,譬如说一胜一负两支球队的不同反应,在一个版上同时刊登,对比的意味十分突出。如果放在娱乐新闻版上,如此编排肯定会让读者费些思量,仔细辨别其中的滋味和用意,编辑思想便会力透纸背。
讯:11月3日下午消息,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近日针对搜狐视频诉北京暴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暴风科技”)侵犯其《搜狐视频娱乐播报》著作权纠纷一案,做出终审判决,认定暴风网构成侵权,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今年暴风科技已经接到多个盗播诉讼。5月份,乐视起诉暴风科技盗播59部影视作品。在此之前,暴风科技还接到来自腾讯的关于《离婚律师》499万赔偿侵权纠纷,以及以及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2014年巴西世界杯100万元赔偿侵权纠纷。
据了解,搜狐视频此次起诉赔偿金额为10万元。这也是我国首个娱乐新闻作品相关判例,法院首次认定了娱乐新闻作品应受法律保护,认为对在播放娱乐新闻影像、图片、画面特效的同时,配合旁白、字幕、音效制作而完成的作品,具有较高的独创性,属于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应受法律保护,他人未经许可不能复制、转载或抄袭。
过去这类信息是否受法律保护一直存在争议。在学术界和司法实践中,娱乐新闻是否属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一直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来源:新浪科技)
【关键词】 “标题党”;“今日头条”;特点;危害
一、“标题党”的界定
“标题党”到底指的是什么?有学者指出,“标题党”是对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体上通过制作耸人听闻或者媚俗、低俗、庸俗等标题来吸引网友注意力、置新闻内容的基本事实于不顾、以达到增加点击量、知名度的一小撮网站编辑、记者、管理者和网民的总称。[1]
其实,最初的“标题党”是一种网络娱乐现象,能达到使网络受众的思维产生强烈反差并最终会心一笑的特殊效果。后来,互联网成了新闻传播的主要载体,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则加剧了“标题党”现象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运用进程。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本文的研究对象――今日头条APP,是一款新闻类手机客户端。百度百科这样描述它:“今日头条是一款基于数据化挖掘的个性化信息推荐引擎。”这个描述也能侧面说明“今日头条”APP的一些特征,即它首先是以个性化的信息推荐为基本功能,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兴趣、职业、性别、位置等多达千万个维度有针对性的推送消息。其次,它是一款信息搜索引擎,即它所推送的内容不仅仅包含新闻,还包含大量非新闻的信息。再者,“今日头条”APP主要以收集其他新闻网站或非新闻网站上的信息来源为主。
那么,本文为什么选择“今日头条”APP作为研究对象呢?其一,在新闻类APP中,“今日头条”拥有的用户数最多。本人是这样核定用户数的,在苹果APP Store中以“新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在所有搜索结果中,“今日头条”的下载量为3303,远远超过了网易新闻的1124下载量,位居第一。“今日头条”APP的简介也写到:“用户量过1.7亿的新闻阅读客户端占领APP Store新闻类榜首15个月。”如此,选择“今日头条”APP来研究新闻类客户端中的标题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次,“今日头条”APP是本人自身长期以来使用的新闻类客户端,故对其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更贴时的观察和体验。而正是因为长期使用,就如上文所说,其会根据用户日常浏览情况判断用户的喜好,从而有针对性的为用户推荐信息。而本人平时点击娱乐新闻的比重更大,所以在软件推荐界面中,多以娱乐新闻为主。在此也就着重对“今日头条”中的娱乐新闻的标题情况进行分析。
三、对“今日头条”中标题特点的分析
“今日头条”APP所推送的信息量极大,每天最多能推送上百条消息。因此本人按照排列顺序从2015年1月8日“今日头条”中“推荐”一栏下选取100条标题进行整理。通过对这100条标题逐条点击浏览,大致可以划分为几大类,新闻类43条,其中娱乐新闻28条,非娱乐新闻15条。剩余的57条标题中,与日常搜索内容紧密相关的生活攻略或实用技巧13条,如《作为一个女人你应该知道的这几大穿衣哲学》。对平时各种零散消息的归纳整理21条,标题中常常冠以“盘点”之名,如《章子怡撒贝宁,盘点因父母反对而被迫分手的明星情侣》。故事心得类文章14篇,如《中国男人娶伊朗美女的烦心事,有苦说不出啊》,这类文章既不能算新闻,也不能算信息,但却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还有9条是广告推送。
以上100条推送内容的类型各不相同,但每种类型当中都充斥着“标题党”的现象。通过整理可以发现,这些标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标题与内容严重不符。这一类标题中所呈现的几个要素往往与文章的实际内容没有多大关系,仅仅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因此采用打球的方式将标题与正文内容生拉硬套。有的标题借助名人效应引人注意,比如《王菲是怎样让谢霆锋上瘾一辈子的》,单看这个标题,读者可能会以为这是一条娱乐新闻,其中涉及到王菲和谢霆锋的新消息。但点进去一看却发现,这篇文章完全就是假借了明星之名,其内容与这二人毫无关系,通篇都在说“父母的责任”、“女人的责任”等这样的内容。有的标题借当前的热点事件吸引读者。
二是断章取义,扭曲原文的上下文情境。这类标题和文章往往是转载而来,或转自个人微博,或转自微信公众平台,但在转载过程中,只从文章中截取个别看似有吸引力的词来为文章命题,而全然不顾原文特定的情境。例如这样一条标题:《邓超想看女儿差点撞死?邓超家庭地位大揭秘》,它的前半句就完全是断章取义,曲解原文含义,在邓超的原微博中,他说自己在女儿熟睡之际进入女儿房间想看看她,结果没开灯自己不小心被撞到,就是这么一个简单有趣的生活小细节,却被冠以上述的标题,让人只读标题还以为发生了什么惊心动魄的险情,再配以后半句中“揭秘”这种设置悬念的词语,更是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可是仔细读文章后就发现,标题实在是说的太离谱了。
三是标题中使用夸张、极端的词汇夸大其词,设置悬念,故弄玄虚。如上文所说的“邓超家庭地位大揭秘”就属于这类性质。除了喜欢用“揭秘”、“起底”等这样的词语外,标题里还充斥着如“惊人”、“惊呆”等这些情绪化的表达。像《杨紫似赫本惊艳全场,揭秘娱乐圈女童星惊人蜕变》,又是“惊艳”又是“揭秘”,首先标题就营造出了一种神秘的氛围,这个标题还牢牢抓住了读者的猎奇心理和好奇心,编辑知道大多数人对杨紫的印象还停留在《家有儿女》中的小雪,可如今怎么就形似赫本了,又有哪些童星的相貌发生了变化,这个标题内就囊括了两个吸引人眼球的要素,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想要点击详细阅读的愿望。
四、小结
其实,不光是在“今日头条”中,其他一些新闻类APP如“腾讯新闻”和“网易新闻”,“标题党”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可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标题党”现象已经蔓延至新兴媒体领域,并且丝毫未见有被遏制的迹象。
“标题党”不仅会给新闻当事人造成危害,因为读者可能会根据新闻标题对当事人形成误解,由此给当事人带来名誉上和生活上的多重伤害,“标题党”还会给新闻媒体本身造成伤害,在刚开始时读者会因为新鲜和好奇而大量消费“标题党”制作的标题,但这样的情况多了,读者不仅会对这类标题免疫,自身的判断力也会逐步加强,那时新闻媒体还靠这样的标题来吸引读者的话,只能招致读者的反感。并且,目前学术界对“标题党”也普遍持反对意见。“标题党”的现象急需要得到整顿和遏制。
【参考文献】
[1] 梁一戈,杨朝钊.浅析网络新闻标题失范现象及对策[J].新闻世界,2013.09.
[2] 李立.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标题党”现象解析[J].东南传播,2009.05.
[3] 钟靖.点击的诱惑与媒介素养―“标题党”现象再议[J].新闻记者,2013.02.
[4] 蔡雯,周明阳.网络传播中的“标题党”现象评析[J].新闻记者,2012.12.
[5] 吴辉.“标题党”现象的成因及危害[J].新闻传播,2008.11.
[6] 张斌.从“标题党”盛行浅议标题的制作艺术[J].新闻世界,2011.12.
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电视依旧有着最强的公信力,新媒体大军中的“实力派”网络则反超了有着漫长历史的报纸,不过,没有一个媒介拥有“垄断”地位,要想赢得公众的信任,还要依靠媒体自身的努力,像北京卫视、《人民日报》、凤凰网那样发出“最美和声”
最近,在电视连续剧《仙剑奇侠传》中因成功塑造“李逍遥”形象而成名的男演员胡歌“有点烦”,他甚至在7月13日晚“动了粗口”,在微博上“大骂”:“别他妈瞎给我包办,我妈安排的相亲都黄了,你说你多缺德。”
“编条假新闻又能挣多少钱啊。”从胡歌的微博上可以看出,他正在为“被结婚”的事情不爽,而这样的烦恼正来源于一条“胡歌在上海结婚”的假新闻。
假新闻的“杀伤力”是不可估量的,不仅会伤害到当事人的感情、使相关媒体的公信力受损,而且还有可能使整个新闻行业的信誉蒙羞。
过半受访者认为娱乐新闻可信度最差
现如今,在娱乐新闻中,假新闻泛滥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今年3月,李咏、白燕升、王凯先后向中央电视台提出辞职,在媒体上掀起了一波“小振动”,结果,这波“小振动”就不正常地被“传递”了,“撒贝宁或将成为今年第四个从央视‘出走’的主持人”的消息不胫而走。结果却证实,这是一个“无聊”的假新闻。
除了“被结婚”、“被辞职”外,2013年以来,还有人竟然“被逝世”了,消息同样被爆出得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并且还“有模有样”地声称,“‘六小龄童’章金莱病逝于浙江绍兴慈济医院,享年53岁”。“被逝世”之后的“六小龄童”很快就发出了《如何遏制网络谣言》的微博,将这则“假新闻”回击得粉碎。
娱乐新闻不可信?当娱乐新闻行业的规范和秩序遭到破坏,知情权被频繁愚弄的受众当然会用更多的“审视”眼光来分辨娱乐新闻的真真假假。在“2013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之“媒体公信力调查”中,58.1%的受访者表示出了对娱乐新闻的不信任感。
娱乐新闻不仅排在了“可信度最差的新闻报道领域”排行榜的第一位,而且还比排在第二位的卫生医疗新闻高出了32.8个百分点,可信度之差可谓是“遥遥领先”于其他新闻报道领域。
除了娱乐新闻和卫生医疗新闻外,社会新闻、时政新闻和政法新闻,也排在了这一并不“光彩”的榜单的前五位。
那么,公众最反感看到哪一类假新闻呢?《小康》调查显示,排在首位的是“当地政府参与造假的假新闻”,其次是“肆意曲解新闻事实的假新闻”,再次是“为了猎奇吸引受众眼球故意编造的假新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灿发也认为,地方政府参与造假可以说是最恶劣的一种情况,是不能被公众所容忍的,从公信力的角度来说,这是最严重的伤害,“而且这与政府的公信力也联系起来了,不仅影响媒体公信力,还影响政府公信力。”
北京卫视、人民日报、凤凰网
诚信媒体发出的“最美和声”:
除了假新闻会损伤到媒体公信力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媒体的公信力?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曾繁旭介绍,目前学者对于影响媒体公信力的指标讨论,除了涉及报道的准确性外,还包括客观公正与平衡,以及独立性。“比如说媒体在报道一个争议性事件的时候,不仅要采访一方,另一方的消息源也应该同时出现在报道中,使得正反两方有‘讨论’或者‘对峙’的可能性,这就叫客观公正与平衡。”曾繁旭说,“而独立性,即指媒体对于新闻的报道要和商业的利益或政治的利益保持一定的距离。”
也有学者提出,影响媒体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看有没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报道角度。而在曾繁旭看来,不管是从哪个方面来说,“专业主义”这四个字都非常重要,“如果媒体能够有比较清晰、权威、中立和客观的专业化的标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后,舆论影响力就会比较强,公众对这家媒体的信任程度也会更高。”
去年7月底至8月初,《小康》首次对中国媒体的公信力水平进行了调查(详见2012年9月1日出版的《小康》杂志),在中央电视台收视率较高的节目中,《焦点访谈》、《新闻联播》和《法治在线》的公信力最强;在中国超过百万发行量的报纸中,《参考消息》、《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的公信力最强;在门户网站信赖度排行中,新浪、腾讯和凤凰网居于前三位。
今年,“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之“媒体公信力”调查,则分别对中国的31家省级卫视、在全国报纸发行量排行榜上占据前15位的报纸,以及12家主流网络媒体的公信力进行了调查。结果,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广东卫视、山东卫视、浙江卫视、旅游卫视、东南卫视和河南卫视获选“公信力最强的十大卫视台”;《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参考消息》、《环球时报》和《南方都市报》获选“公信力最强的五大报纸”;凤凰网、新浪网、人民网、腾讯网和新华网获选“公信力最强的五大网络媒体”。
不管是领跑电视媒体公信力的北京卫视,还是公信力领先于各大报纸的《人民日报》,抑或是领飞一众网络媒体的凤凰网,除了具有曾繁旭所说的“专业主义”精神和素质外,还具备一个共同特点,便是勇于革新,不墨守成规。
2013年7月20日晚,北京卫视大胆地“出手”了——这个自开播至今,从来不做类似娱乐竞技类节目的电视台,首次采用制播分离,首次完全市场化重磅打造了大型音乐竞技类季播节目《最美和声》。在这个娱乐竞技类节目遍地开花、令人眼花缭乱的暑期档,虽然面临着湖南、浙江等“南方系”卫视台强有力的竞争压力,但北京卫视还是选择了“直面对手”,北京卫视的创新点则在于以具有差异化特点的“和声”为观众献上与众不同的“最美”感觉,而这样的“直面对手”的背后,实际上是对受众需求的最大尊重。
《人民日报》从去年就开始在新媒体平台上频频出手了,这份给人以严肃、权威印象的党报在网络舆论场上的影响力也急剧上升,今年,除了继续在网络上保持着“强大气场”外,《人民日报》更是娴熟地在自己擅长的“平面”领域施展起了“拳脚”。1月4日,《人民日报》历史上第一块新闻评论版诞生了,在当日《人民日报》的第五版,评论版甫一亮相即引起众人关注。评论版开篇即聚焦改革:为人民而改革,是改革的唯一价值;尊重人民意愿,是改革的唯一立场。在曾繁旭看来,《人民日报》的高公信力,不仅仅与媒体实践的改进有很大关系,而且与媒体监督作用发挥得比较好有关。
与北京卫视、《人民日报》相比,凤凰网显得比较“年轻”,但它可谓是“年轻有为”。凤凰网目前日均覆盖用户数(UV)超过3400万,月度覆盖用户数超越2.6亿;手机凤凰网日均浏览量(PV)超过2亿。根据Alexa2013年3月的数据,凤凰网的浏览量(PV)在全球电视与纸质媒体的网站中排名第一,领先于BBC、CNN、AOL、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CCTV等。拥有了如此多的受众,还怕不能赢得公信力吗?
电视媒体公信力仍然“最牛”
凤凰网在短时间内的崛起,让人们看到了新媒体不容小觑的实力,而在这个新媒体火速崛起的时代,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会不会受到威胁呢?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微博、微信、视频、户外广告媒体和手机报这十种媒体类型中,谁的公信力最强?
《小康》调查显示,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电视依旧排在了第一位;与去年报纸排名第二、网络排名第三不同的是,今年作为新媒体代表的网络反超报纸,排在了第二,传统媒体报纸排名第三;社交媒体微博和微信分列第四、五位;接下来则依次是广播、视频、杂志、户外广告媒体和手机报。
“2013媒体公信力调查”还对不同年龄段的受众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所有18岁以上的成年人,都认同电视媒体公信力“最牛”的判断。“这一结果反映了电视在目前所有媒体中的主导地位。由于它的即时性,以及其它各种特点,电视是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的主要来源。在最近盖洛普进行的一项调研中,电视是美国公众获得时事新闻的主要来源。这些调研结果反映出人们对电视媒体的认同。另外,这些结果也说明,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传统媒体仍有发展前景;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新技术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及时和有效地转型。”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堂纳德.W.雷诺兹新闻研究院科研副主任孙志刚分析说。
“目前受众所最能接受的,还是电视的视听形式。”王灿发认为,“公信力与媒体本身的传播效益、传播的真实性与权威性有很大关系,从传播新闻、尤其是重大新闻的角度来说,电视可以做现场报道,在权威性方面有优势。营造公信力首先要有权威性,对观众要有一定的影响力。”
对于网络的公信力跑到了报纸前面的调查结果,孙志刚认为,这一结果说明了新媒体的自身力量,以及公众对它作为新闻和信息来源的认同。据他介绍,从美国已有的许多调研结果看,媒体的公信力并不简单地随着媒体形态的不同而变化,也就是说,人们更多地会根据媒体所提供的新闻和信息的质量好坏,以及自己使用媒体的亲身经历对媒介做出评价。
在孙志刚看来,作为社交媒体代表的微博和微信的公信力排在广播和杂志之前的结果也值得注意,“一般来说,在影响媒体公信力的众多的因素中,人们对媒体的使用程度多少会与他们信任媒体的程度成正比。如果《小康》的媒体公信力调查坚持每年继续进行的话,新媒体的公信力很有可能会超越包括电视和报纸在内的传统媒体。”
在“2013媒体公信力调查”结果中,孙志刚还注意到,就占据公信力前四名的媒体类型而言,没有一个媒介可以说拥有“垄断”地位,并且,这与目前各国已有的有关媒体使用方面的调研结果是一致的。在今天的新媒体环境里,受众在使用媒体方面有更多的选择,可以获得新闻和信息的渠道也更多,而且分享的信息也远远超过互联网诞生之前的年代。同时,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公众获得和处理新闻和信息的方法。今天,人们更多的是根据自己对新闻的需求而“碎片式样”地消费新闻。“所以,某一个媒介要想获得绝对的垄断地位是越来越不可能了。”孙志刚感慨道。
(《小康》实习记者武志泉、杨皓钧对本文亦有贡献)
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到今天,电影界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人才辈出,拍了不少国内外电影节、艺术节中的得奖作品,平时我很关注相关的影评或文学批评之类的文字,却很少见我国电影界的老前辈出来点评或发表见解,因为他们毕竟是行家里手,他们的意见对繁荣我们的电影事业毕竟还是有价值的。本人也曾写文,建议有关的文艺记者或娱乐记者应去采访一下,可惜多年来确实未见这方面的片言只语,也可能行家里手不想用自己的意见左右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创作与发展方向,但是从文艺批评的高度,我认为他们的意见不论对否,对繁荣我们的电影事业绝对是有用的,只要是推心置腹的访谈,评论方与被评论方都是可以接受的,作为读者当然也更迫切希望了解文艺界前辈们的真知灼见。
现在好了,久违了的谢晋导演终于出来说话了,而且火气还挺大。2006年12月31日《新民晚报》以《谢晋恶批“黄金甲”》为题,报道了谢晋对目前某些大片的看法(其他报纸也有相关报道),很好,不管立论是否正确,至少是一家之言,我认为是可喜的。
由此想及,一个国家文学事业、电影事业的繁荣,除了要依靠创作这支队伍,另一翼文艺批评也绝不能低估。反看俄罗斯文学出过那么多大师级作家。如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等等,但学过文学史的人都知道,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与繁荣,也离不开以别林斯基为代表的文学批评队伍的存在。所以,中国的文学事业、电影事业的发展,除了培养与组织起一支得力的创作队伍外,一定要加强文艺、文学批评的力量。可是目前从报纸宣传角度看,娱乐新闻、文娱新闻充斥版面,内容很多,但真正有真知灼见的文艺批评,展开得并不是很深入、细致、充分,以致有时像《无极》这样的烂片(报载,陈凯歌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认识)出来,虽然一时被炒作成一部什么辉煌的大片,但播映后的实际给了我们某些人一个响亮的耳光,不仅此片票房价值未能实现初衷,而且最后骂声一片,不仅针对其内容,还针对剧组人员为了拍摄片子,破坏了某些风景区的生态环境等等。
现在的文艺报道,特别是那种所谓的娱乐新闻、文娱新闻涉及演员们的私生活的绯闻、琐闻太多,而涉及电影事业大方向的文艺批评过于薄弱。因此,要想推进电影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单靠这类娱乐新闻、文娱新闻是绝对不行的,媒体一定要力举文艺批评的大旗,使我国的电影事业向更加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电影;新闻;新兴媒体;新闻传播
一、电影与新兴媒体
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新兴娱乐方式,电影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甚至生活方式,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领略在前所未有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内发生的事,也可以以最具形象化的方式再现小说、历史或者新闻事件。曾几何时,电影成了新闻的重要传播方式,20世纪6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们应该还记得,过去看电影时总在放正式电影之前播放“新闻简报”或者总要事件的纪录片。那个时代,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同时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媒体。
当电视进入千家万户之后,电影的传播新闻乃至信息的功能就被大大减弱了,因为它无法做到足够快捷和包含足够多的信息量。而电视连续剧这种新兴的娱乐方式更几乎成了电影的杀手,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眼球,把热衷于电影的观众从电影院里拉回了家。其实,真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这个世界的是现代互联网,网络由于它无比的便捷、无限的信息量和集多重功能于一身等特点而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新兴媒体。[1]配合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今天的互联网具备两大最具挑战性的特点:多媒体性和互动性。正是由于互联网的这两大特性使之占据了新兴媒体的霸主地位。
二、电影与新兴媒体的市场博弈
无可否认,电视的普及给电影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而互联网和无线通讯技术又对电视市场形成威胁,综合起来,电视和新兴媒体对电影市场产生着致命性的冲击。不难看出,每一个新兴媒体的产生都对前一个时代的媒体形式形成威胁,而正是这种威胁促使了早期媒体形式的变革与发展。可以说互联网促成了今天的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和多频道集成的电视收视形式;同样,多媒体手机的普及又催生了无线网络技术的普及。至于电影,近年来诞生了如此多的新兴媒体形式,但电影并没有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而是以全新的形态迅速地发展着,今天的电影具有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娱乐功能和信息传播功能。首先,现代电子媒体技术支持着电影的发展,这不仅体现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也体现在电影的播放过程中,现代电影具备了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声音和影像效果,可以对观众的视听产生巨大的冲击和震撼。许多电影特技单靠传统的拍摄方式是无法完成的,这也是其他媒体无法赶超的。其次,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有着其自身的魅力,它以最集中的方式叙述事件,在短时间内呈现给观众最大的信息量,因此,电影中叙述的故事是经过精心组织和制作的,因而是精致的和最具艺术特色的。最后,电影与现代商业的巧妙结合使之成为特具特色的媒体而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今天的电影绝不仅仅靠门票生存。这方面,电影《非诚勿扰》可谓商业运作的典范,正是由于《非诚勿扰》中的植入性广告,使得斯巴鲁汽车和海南航空一时间家喻户晓,这种广告效应似乎是任何其他媒体形式可望而不可即的。
三、新闻在电影和新兴媒体中的作用
全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件,事件被传播、报道便产生了新闻,新闻既传播着信息、社会情感、价值观,又调剂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在家庭、休闲场所甚至工作场所,谈论最多的可能就是新闻。人们对新闻的热衷与乐此不疲使得各种媒体都争相报道新闻,是新闻使得媒体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讲,电影与其他媒体相比,其新闻传播能力可谓最低,但是电影与新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新闻在成为其他新兴媒体的生命力的同时,给电影的生存与发展注入的活力也不可小视。
(一)电影是新闻的制造者
与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相比,电影传播新闻的功能是最弱的,但其制造新闻的能力却是最强的,有统计显示,[2]娱乐新闻中有70%以上的新闻与电影有关,这包括影讯、电影明星相关事件以及电影拍摄相关事件等,观众在关注一部电影往往是从电影拍摄甚至拍摄之前的任何相关动态开始的。现代电影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与电影新闻有关,这也是电影能够在媒体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们争相报道电影新闻的热情不仅在于它可以有效地吸引大众的眼球,而且在于报道电影新闻可以对新闻本身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从而可以使所报道的“新闻”具有某种预谋性和倾向性。报道电影新闻不需要像报道报道社会事件、政治新闻那样严肃和刻板,因而电影新闻有了很大的加工空间。虽然对于电影新闻以及其他娱乐新闻的报道方式是有过争论的,因为许多报道涉及当事人的隐私、人权、职业影响等。但毕竟电影新闻是属于娱乐新闻,大众对这类新闻也没有报以足够严肃的态度,这使得电影新闻把娱乐性和新闻性的特点集合于一身,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新闻。
【关键词】 广播;影响力;意识
广播是时代的声音。办好广播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每个广播人的重要使命和崇高责任。为此,应有以下几点含义:
一、 树立精品意识
精品才能立足,才能吸引受众。精品需要用节目来支撑,有了精品节目,才能做到精品广播。所谓精品节目就是指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具有强烈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在社会和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的节目,广播电台的根本任务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节目质量是广播电台的立台之本。广播精品生产应是广播电台常年不懈的工作,只有通过广播节目自身的完善,才有可能使老的听众欲罢不能,使新的受众不断融进,从而提高电台的整体声誉。
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做呢?一要快,谁快谁主动。广播要在“快”字上做文章,抓住第一时间、第一落点。二要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也就是要贴近中心,贴近党和政府,贴近老百姓。三要新,手法要新,角度要新,表现要新,要在“新”上形成不可替代性。四要互动,实现广播及其与新媒体间的互动,广播与市场的互动与拓展。五要改进,要重点加强和改进重大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舆论引导其实就是话题新闻,对老百姓非常关注、需要回答的问题进行引导,做到政府不反感、百姓有好感。明年,我们将在新闻直播和现场方面下大力气,创新观念和手段,让新闻直播和现场成为工作常态。
二、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是广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信息瞬息万变,听众的兴趣和要求也日新月异,广播电台要适应这种变化,不但内容要新,而且形式也要创新,这就要求广播人信息灵通,观念超前,眼光独到,反应敏捷,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办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节目来。
三、树立特色意识
在多家媒体竞争的市场里,新鲜、有特色的节目才会受到人们的青睐,才有优势去占领市场、扩大社会效益。特色是指地方特色和节目特色而言。地方特色是一个城市电台立足的根本。由于人们求近的心理,往往喜欢了解自己身边发生了什么事,本地听众更要选择能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和方式去表达的广播媒体。再就是节目特色。没有特色的节目就会面目模糊,吸引不到听众。同样是新闻资讯类的早晨节目,《广州早晨》和《都市早班车》在定位上风格各异。《广州早晨》侧重于大信息量,《都市早班车》则以新闻透视为主,这两个节目都以其特色在广州地区乃至全国城市电台赢得了很高声誉。
四、树立品牌意识
当今已进入品牌年代,电台的形象也要靠节目品牌来支撑,只有建立一个个成功的品牌,它就能充满活力,利润就有保障。品牌的确立,是由市场和听众来认可,同时也作用于听众和市场。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农村天地”节目开播已经二十多年了,它的品牌效应至今还没有别的新闻专题节目可以替代,是目前省内广播界最有影响力的对象性节目。除此之外,就广播的新闻内容而言,第一个重点应当是经济新闻。社会生活的经济化使得经济新闻比例上升得很快。这类新闻的生活化直接影响到收听率,必须多动脑筋,增强广播的影响力:1、各种经济新闻之间存在着密切而无形的联系,需要从一个事实中看到可能涉及的其他事实或变化。2、当前经济新闻的时态越来越趋向于未来时,预测性新闻的比重在加大,并影响到社会心理的未来化。这与象征性经济在整体经济的比重加大是有直接关系的。3、经济新闻带有强大的暗示作用,这与其他新闻不同,不会听完就完了,经济新闻可能会带来连锁的行动,因而对经济的报道色彩必须是客观的,采用中性的语言。
第二是娱乐新闻。在当代社会娱乐新闻越来越成为传媒经济的增长点,这是大势所趋。但是这块新闻领域却不乏一些单纯追求利益、水平不高的“娱记”,应该引起注意。我们的广播综合新闻,应该开辟和扩展这个报道领域,用较高的文化品位来包装,创造良好的娱乐新闻品牌,先声夺人。
第三是做好深度报道。广播新闻的深度与报纸不同,不应表现在理论层面,而应在观察视角的新、广方面,因为它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阐述出事实。人们收听广播的目的是了解信息,时间一长,没有了内容的跳跃感,就会厌倦。广播人应努力拓宽观察和解读的新闻视角,做出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深度报道来。
参考文献
[1]李欣宏.广播媒体如何提高影响力《记者摇篮》 2009年04期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135-01
摘要:现如今,新闻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经常出现一些有悖于道德标准的炒作手段,本文从新闻伦理失衡出现的原因、表现以及危害和应对的相关方法等几个方面对新闻的伦理遗失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闻 道德
我国最近十年来新闻道德建设面临的观念上和实践中的危机。这些调查表明。我国新闻工作虽然在建立新型职业道德方面已具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但有相当部分新闻工作没有做出相应的新闻道德行为。根本的内在原因在于这些新闻工作者缺乏与新闻道德认识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便是道德行为的唯一动力。”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新闻道德建设,要解决这种新闻道德困境,必须以新闻工作者的道德情感培育为着力点。就像汶川地震的时候,由于有时候急于报道。一些不合时宜的采访,一些不得体的问话,一些不该出现的镜头,一些不合适的照片也引起了受众的异议,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也需要我们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再作一次考量。
1 新闻出现道德沦陷的现象
1.1假新闻
在以经济实力论老大的当今社会,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其内心常常会感到压抑和失落,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或多或少的有窥探别人隐私的欲望。那么为了吸引观众的关注。就会出现爆料别人隐私等行为,这种现象在娱乐新闻中最为明显,娱乐新闻受众需要的其实不再是真实――真实与否不关他们的事,那些消息不管是荒唐的还是可信的,关键是可消遣。可用来娱乐。对受众来说接受娱乐信息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而不是真实。对娱乐新闻讲真实或许是种奢望。
1.2低俗化
媒体低俗之风之所以屡禁不止。既有一些媒体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轰动效应”,从业人员良荞不齐、素质低、缺乏责任意识和社会道德感的问题,也有受社会庸俗化思潮不良影响,受众文化消费亟待引导等方面的问题。关于如何抵制广播电视低俗之风,王太华指出要结合选题管理制度、播出管理制度、收听收看制度、分级审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奖励惩罚制度等各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形成综合的抵制低俗之风的长效机制。有学者指出要改变广播产业化发展整体思路,从决策层入手,抵制广播节目低俗化;改变节目收听率调查机制现状;加强对广播从业者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抵制广播节目低俗化的最后阵地应该在播出环节。所以必须加强对电话、短信、嘉宾的管理:完善强化节目审稿机制与听评机制。
2 新闻道德沦陷应对策略
2.1教育为先,不断完善教育方式,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鉴于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特点一节奏不断加快任务不断加重、压力不断加大,在中央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政策指引下,定期分批分层次地对新闻工作者进行集中学习教育不失为一个提高人员素质的好办法。既能够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又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深入基层一线锻炼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最具可操作性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形式,是由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基层锻炼的直接示范作用是课堂式教学所不具备的,它具有直接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深入基层所获得的材料是第一手材料,获得的认知是直接认知,它比从书本上获得的间接材料和间接认知更为形象、生动、深刻新闻战线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认真开展好干部交流、基层考察调研活动,把干部派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磨炼,去体验基层生活。去感受基层冷暖。
2.2强调社会责任意识,增强新闻自律。
媒介的伦理自觉是媒体责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媒体伦理自觉是媒体对其社会活动所应当遵从的伦理取向与道德要求的认知,往往指对媒体活动的道德判断与道德困惑的适度把握,是媒体用自律塑造公信度、美誉度与社会公众形象的明确意识,是媒体在回应各种现实道德追问中的责任担当。Z就陈力丹指出,面对传媒职业道德问题,需要传媒的有效自律机制,需要传媒自身配置一套实施细则和监督措施。现在少数传媒在内部已经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按内部自律检查工作,但多数传媒还没有健全这样的机制。
新闻理想是树立是新闻自律的重要条件。新闻自律需要完善自律监督机制:一是建立个人职业道德自律档案:二是建立和完善新闻事业社会联合诚信系统:三是设立新闻道德自律评价制度;四是实行奖惩制度,加大奖惩力度:五是成立专门监督机构:六是建立新闻从业人员淘汰机制。
2.3新闻道德环境的优化
道德环境对道德情感的培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环境好坏会改变人的认知取向进而影响人的情感认同,还会改变人的道德情感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预期的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在此基础上,我们就改良新闻道德环境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第一,优化新闻道德制度环境。美德最初总是他律的。是由社会外在规范转化而来的个人人格的道德。第二。强化公众参与和监督。政府和传媒要给予公众参与和监督传媒活动的平台。公众的广泛、深入参与和监督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新闻道德舆论环境。进而提升传媒及其工作者的道德责任感、荣辱感。第三,强化新闻工作者的公德意识。每一个社会公民都负有维护社会公德的义务。良好社会公德风尚的形成,本身就是新闻道德环境的优化。记者,首先是社会中的一个普通人,需要具备人之为人的尊严感、爱人之心、同情心等,需要讲社会公德:其次才是一个担当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恪守职业道德,首先就要“带头实践社会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