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十二经络养生

十二经络养生

时间:2023-05-30 09:12: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十二经络养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十二经络养生

第1篇

【摘要】

养生旨在通过自身的调摄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身心健康的目的。在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中,经络学说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传统养生家们也十分重视经络对人体的作用。文章从经络运行气血、经络与脏腑的密切关系、经络畅通等3个方面探讨养生应注重调理经络,以经络畅通为人体健康的根本。

【关键词】 养生 经络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达到防病延衰的一种健身益寿活动。在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中,经络学说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传统养生家们也十分重视经络对人体的作用。《内经》早就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 调虚实,不可不通”。既然经脉已被提高到能决人死生,调理人体虚实的重要地位,那么它在养生保健上的重要意义当然不言而喻了。本文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 经络运行气血是养生之基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两大类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正如《内经》所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气为阳,血为阴,两者不可分离,气血和则百病消,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人因病而衰。故明代《景岳全书》曰:“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惟斯而已。” 中医称人有“精气神”三宝,养生,主要养的就是人的“精气神”;而《内经》同时又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可见, 气血与健康长寿的关系非常密切。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但脾胃所化生的气血必须依靠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才能被输送到人体各部。《灵枢·本藏》篇中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营卫生会》篇也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灵枢·营气》篇更明确地指出了十二经脉是气血流注的主干,它们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经别则协助经脉将气血渗灌到脏腑、五官九窍。络脉、经筋、皮部则将气血分流到肌肉、骨骼、皮肤。奇经八脉对气血运行起着溢蓄和调节作用,从而使得气血周流上下内外而营养全身。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在气血的温养濡润后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使人体处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经络通过运行气血,实现其协调阴阳的作用,保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的有序进行,为人体的健康长寿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2 经络与脏腑的密切关系是养生之关键

《内经》把人体看做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人体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稳定,并与外部环境保持统一和平衡。而脏腑之间和人体各部位之间的功能联系及其动态平衡的保持则是通过经络实现的。《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灵枢·玉版》说“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王冰注:“隧,潜道也。经脉伏行而不见,故谓之经隧焉。”强调经络是脏腑协调的主要通道。《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类经》七卷第三中有“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经络把人体脏腑、形体诸窍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灵枢·经脉》中则详细论述了十二经分别属、络相应脏腑,以及其它脏腑和五官之间的联系,强调了经络与脏腑间的密切相关性。以心为例,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主神明,心神如君主一样至高无上,人体的一切生命现象都围绕它进行活动。如同《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灵枢·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从养生方面来说,可以说心为养生之大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但从经络系统的角度而言,心发挥君主之官的作用、体现养生之大主的作用则是通过经络与其它脏腑器官的联系体现出来的。据《灵枢·经脉》篇记载,手少阴心经“复从心系却上肺”;手太阳小肠经“络心,抵胃属小肠”;足太阴脾经“其之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足少阴肾经“从肺出络心”。另外,心包乃心之外卫,代君行令,代心受邪,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通过经脉的沟通联络,使得心与脾、胃、肾、膀胱、小肠、肺、三焦等脏腑发生了联系。此外,手少阴心经还“起于心中,出属心系”,通过心系加强与其它脏腑的联系。心系[1]是指心与肺、脾、肝、肾相联系的脉络。《类经》七卷第二注:“心当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脾、肝、肾,故心通五脏之气而为之主也。”心的君主地位还通过经别的联系体现出来,足三阳经别进入体内后,均联系同名经脉属络的脏腑,然后上行到心。其中,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足少阳经别“上贯心”;足太阳经别“当心入散”。足三阴经别中,足太阴合足阳明,足厥阴合足少阳,足少阴合于足太阳经别,也上达于心。此外,手少阴经别“入于心中”,手太阳经别“内注于手少阴心经”。心通过经脉、心系、经别,联系其它脏腑,从而为脏腑之主,行君主之令,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发挥养生之大主的作用。由于经络和脏腑密切相关,协同合一,共同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达到调理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3 经络畅通是养生之根本

经络是脏腑相互联系的重要通道, 经络不通畅,脏腑失去正常联络,脏腑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则气血阴阳失调失和,便会影响健康、伤害形体,这是疾病产生的常见原因和内在依据。故《医论三十篇》强调:“人之经络不通,则转输不捷。”《素问·灵兰秘典论》则说:“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这里所说的十二脏相使的“使道”就是经络。经络运行气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谓:“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长有天命。” 强调气血运行流畅对人体健康长寿的重要性。“气”作为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具有活力强劲且不断运动的特性。循经络运行之气,简称经气, 是一身之气分布于经络的部分,是经络自身的生命活动。《素问·离合真邪论》谓:“真气者,经气也”,指出真气即是经气。真气的组成,在《灵枢·刺节真邪论》中作了解释:“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这里的“天”即指先天之气;“谷气”即指后天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两气合并而能充养身体则是真气,也就是经气。经气在体内呈双向运行[2]。众所周知,经络有4大功能:网络周身,联通整体;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映病症;传导感应,调整虚实。这4大功能的发挥,离不开经气的正常运行, 如果经络不畅,则经气运行紊乱, 严重者甚至达到《素问·示从容论》所说:“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的程度,导致生命危殆。疏通人体经络,使全身气血运行流畅,阴阳协调平衡,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治病历来重视通调经络,《素问·调经论》曰:“以通其经,神气乃平”,唐大烈《吴医汇讲》曰:“用针通其外,由外及内,以和气血;用药通其里,由内及外,以和气血。其理一而已矣”。《医论三十篇》:“庶络通而病解。”临床实践中,中医针灸用药选穴、气功运气,推拿按摩均非常重视保持经络畅通。

在养生实践中,中医总结出养生防病要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气候变化规律、保持乐观开朗心情、注意饮食和生活起居、适当进行劳动和体育锻炼,其别强调动静结合、劳逸结合,其原因就在于促进和保持气机通畅,经络通达,这是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根本。

参考文献

第2篇

发功之前“气沉丹田”,就能释放出最大的潜能,毙敌于无形;原本功力平平的无名小辈,一旦打通了“任督二脉”,武功就能日近千里;还有“易筋经”、“六脉神剑”、“隔空点穴”――武侠小说中的众多“盖世神功”中,都能找到经络、穴位的影子。实际上,武侠小说中的这些情节,正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依据的。

比如,金庸的《天龙八部》里提到的“六脉神剑”,即用“手六脉”导气为剑。这里的“手六脉”就来源于经络里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的“井”穴,并且用这六个穴名来命名。而“井”穴不过就是手指尖、脚趾尖的穴位,是一条经里气血运行的首发站。

至于任督二脉,则是人体内的两条重要经脉。督脉在身体的后正中线,沿着脊梁骨从下往上走;任脉在身体的前正中线,也就是肚脐所在的上下直线。前后这两条经脉是气血循环的重要通路,又叫“小周天”,练气功时很讲究这个,所以武侠小说中才会有打通任督二脉后武功陡进的描述。

小说中的描述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但道理却不难理解:气通则机能顺畅,气堵则百毒囤积,经络通了,虽然不能让人功力大增,但却能使您身体强健。

中医的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劳动中突然发现刺激身体的某一部位是可以治病的,比如下地干活时,不小心把食指尖(商阳穴)割破,却发现疼了很多天的嗓子莫名其妙地好了;或者本来一直失眠,第二天光脚走路时硌得脚底(涌泉穴)又酸又疼,晚上却睡了个好觉……经验就这样被慢慢积累起来,久而久之,经过不断地发现与总结,就形成了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表里的内在结构。经,有路径之意,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络,有网络之意,是经脉的大小分支,循行于人体的较浅部位,有的还显现于体表,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并像网络一样相互联系。

人体的经脉分为正经,奇经和经别三大类。正经共十二条,分为手足三阴三阳,合称为“十二正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指异于十二经脉的八条经脉,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正经的作用;经别是十二经脉分出的较大分支。

有人把十二正经比作奔流不息的江河,而奇经八脉就像错落在江河网络中的水库。平时十二正经的气血奔流不息时,奇经八脉也会很平静地正常运行;一旦十二正经气血不足流动无力时,奇经八脉这个水库储存的水就会补充到江河中;相反,如果十二正经气血太过汹涌,“水库”也会增大储备。总之,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互调节、互相配合,才能保证人体机能正常运行。

经络:现代医学的未解之谜

虽然中医对于经络有着完备的理论体系,但经络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人说,经络是血管,要不怎么运行气血?有人说,经络是神经,不然怎么传导感觉?还有淋巴说、第三平衡系统等说法。但是,没有任何一种假说能够完全解释经络现象。

早在1956年,经络实质的研究就被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在“八五”和“九五”期间又被列为攀登计划,国内外的许多科学工作者开始从多学科、多角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经络。

从解剖上来看,经络的循行路线与外周神经、血管关系密切。人体的300多个穴位中,有一半在穴位下有神经直接通过,另一半穴位附近有神经通过。针刺穴位所产生的“得气”感觉(酸、麻、胀、痛及触电感),也是在神经系统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产生的。同时,十二正经的循行路线与血管的吻合率达50%以上,经络穴位附近有动静脉主干或较大分支的占90%以上。

不过,经络决不仅仅是神经、血管这么简单,研究发现,经络与人体的结缔组织、缝隙链接、神经-体液调节机能都密切相关。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其物质基础是什么?这些目前仍然是未解之谜,有关经络实质的研究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经络:决生死,处百病

《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尽管经络的实质尚未得到现代医学阐明,但中医学千百年来的积淀已足够我们利用经络来防治疾病了。

首先,认识经络有利于疾病的诊断。由于经络能够内联脏腑,外系五官,所以五官所发生的病变可以反应脏腑的病证。如心经上络于舌,称“舌为心之苗”,口舌生疮多是心火上炎所致;肝经上连于目,称“肝开窍于目”,目赤肿痛多为肝火上炎所致。了解人体经络的走行部位对诊断疾病有重要意义,故中医学理论中有“六经辨证”之说。

其次,经络学说在针灸、推拿按摩的治疗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针灸、推拿按摩对疾病进行治疗,就是通过激发经络的自我调节作用,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在中药治疗时也应依据经络学说的理论,如全头痛、后头痛,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走行部位,治疗时选用入膀胱经的止痛中药羌活;前额痛及眉棱骨痛,为足阳明胃经的走行部位,治疗时选用入胃经的白芷;偏头痛,为足少阳胆经的走行部位,治疗时选用入胆经的川芎,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第3篇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十二皮部、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二正经组成的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的机能活动。人体经络系统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肢节,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人体的各部分功能活动保持相对协调的动态平衡状态。自然界的许多变化总是先影响经络,进而才影响机体的。经络依靠体内无形的经气维持机体与自然界无形的光气之间的某种平衡,人体的这个半封闭、半开放的巨系统,是开放还是封闭,由体表大的经络干线上闸门(即腧穴)的开阖决定的[2]。冬病夏治正是刺激腧穴,通过腧穴疏通经络,达到鼓舞正气、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的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经络气血贯通、抗病能力增强。

2阴阳协调,以平为期

2.1阴阳平衡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生之本,本于阴阳。”人体就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上古真人善于“把握阴阳”,中古至人长于“和于阴阳”,圣人和贤人则“将从上古合同于道”,即“法于阴阳”。《内经》关于治疗和养生的目标是调理阴阳,以平为期,也就是通过不同的手段达到阴平阳秘的最佳生理状态。冬病夏治是对冬季气候寒冷时好发及感寒后易发的一些宿疾,在夏季气温高和机体阳气旺盛时,给予温阳补益的治疗方法,从而祛除体内沉积之寒气,调整人体阴阳,使达到阴平阳秘,宿疾得以恢复[3]。

2.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其意思是春夏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特点,秋冬顺应万物收敛闭藏、阴气渐生之特点。从阴阳互根而论,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储备阳气;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1]。《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认为阴阳平衡协调的关键在于阳气外护。病理上,阳气失常是引起阴阳失衡的先导,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4]。所以,借助自然界阳气最充盛之时来补充人体的阳气,春夏养阳的意义更重大。

3三因制宜

3.1因时制宜

在春夏之季,万物生长,阳气焕发,特别是“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日子。此时人体阳气应于自然界旺盛之阳,人体的气血运行偏浮于表,皮肤腠理开泄,药物贴敷等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直达病处,即利用天之盛阳,辅助人之阳气,两阳相加,使体内阳气充足,达到“春夏养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效果,以增强抗病御寒能力,祛除体内沉寒痼冷之宿疾,从而达到不发病或少发病的目的。《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说明人体顺应了自然界阳气盛衰的节律变化规律,从一天的阳气变化中来领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三伏贴平旦至日中效果更佳。

3.2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辽阔,春东温,夏南热,秋西燥,冬北寒,年年如此,呈现多样性与单一性的统一,变动性与周期性的统一。《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东南方,阳也……西北方,阴也。”所以冬病夏治的药物贴敷上不能搞统一的配方,可以在气候、地理环境相近的一定区域内保持统一。各地三伏贴的开始及结束时间也应根据不同地域特点灵活掌握。

3.3因人制宜

第4篇

在教练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时,我发现有一些功友在做犀牛望月这一式时往往对拳变掌开步、坐腕后撑掌这个动作不重视,做的不到位,还有一些功友在做这个动作时不坐腕撑掌,更谈不到再放松手腕了。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个别辅导动作、集体讲解功理的方法,从严要求大家把动作做到位、做规范,然后再把所做动作的功理给大家讲清楚。

首先把基本动作教好,使大家动作做正确规范。基本动作应为:“左脚向左开一大步,同时两拳变掌,随两臂内旋下按后撑。动作不停,重心移至左脚,左腿弯曲,右腿伸直,同时两臂继续内旋,两掌由坐腕随之放松,分别向两侧偏后弧形摆起(向右开步时做同样动作,只是方向不同)。”这些动作反复让大家做熟、记牢,在此基础上给大家讲为什么坐腕撑掌,再到坐腕放松的功理。

坐腕撑掌、再放松手腕的功理就要从中医经络学方面讲给大家听。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路,是沟通人体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的独特系统”。如果经络阻隔,气滞血瘀或者气血不和,则百病由此而生。因此,《灵枢·经别篇》中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治,工之所止也。”《灵枢·经脉篇》中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由于经络在人体里与脏腑相结,在体表与肢节皮肉相关,是人身气血运行的道路,所以无论是脏腑的病,还是气血方面的病,都能循经反映到体表上来。而通过体表来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就可以治疗脏腑疾病,这就是祖国医学所说的“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脏腑所属,主治所为”。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道路,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即手三阴经脉和手三阳经脉,足三阴经脉和足三阳经脉,而这十二经脉中每一条经脉都有一个原穴。如果某一脏腑有疾病,它就反映到这条经脉的原穴上来。所以就有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五脏有病,当取十二原”的说法。如果心血管方面有疾病或者肺有疾病,就能反映到手三阴经脉的原穴上来。这三条经脉的原穴都在手腕上。这就是手太阴肺经脉的原穴“太渊穴”(在手腕第一横纹后桡侧端凹陷处);手少阴心经脉的原穴“神门穴”(在手腕横纹尺侧端凹陷处);手厥阴心包经脉的原穴“大陵穴”(在手腕横纹关节正中两筋之间)。犀牛望月中的动作坐腕后撑和手腕放松,可以使手腕有规律的一紧一松的活动,这样就是有规律的对手太阴肺经脉的原穴“太渊穴”、手少阴心经脉的原穴“神门穴”和手厥阴心包经脉的原穴“大陵穴”,进行自我按摩,从而有助于温煦肌肤,通经活络,消积化瘀,理气和血,内安五脏,给心脏输氧,起到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和肺病的作用。

犀牛望月一式中握拳的动作,还要求用中指尖中冲穴瞬间点抠劳宫穴(中冲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脉的穴位,在手中指尖端的中央;劳宫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脉的穴位,位于仰掌在掌心横纹中第二三掌骨之间,屈指握拳时中指尖下即是劳宫穴)。这个动作有助于防治心绞痛,手麻木,心痛等疾病。在犀牛望月式中,还有许多手臂内旋、外旋的动作,这些动作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疾病和肺病也能起到显著的效果。因为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脉的循行部位在胳膊上,他们的走向规律是从胸至手,经过臂、肘、腕、掌、指,通过手臂的内旋、外旋使这些部位的关节、小肌肉群有规律的活动,而使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脉的原穴和其他穴位得到了自我按摩,这样就使经脉的气血得以畅通,以达到左右平衡,从而起到防治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疾病和肺病的作用。

通过这样深入简出的讲解,使功友们明白了做好坐腕后撑掌,再手腕放松的意义和功理。大家高兴地说,以前练功做动作不知道这些动作的功理,所以对这些动作不重视,做的不规范、不到位。现在听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功理,使我们明白了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各式中所编排的这些动作是通过“循经取动、循经取穴、循经作势、以指代针”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因此才能在防治某些疾病中取得显著的效果。

第5篇

1、敲打胆经是可以减肥的,胆经是我们人体很重要的一条经络,对我们的养生很有意义。胆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 ,其起于头部,绕往身体侧面,直达脚尖的一条较长的经脉。从中医经络学的角度来说,内脏的一些疾病都可以从相关的经络上有所表现。

2、常敲胆经也是极好的防治疾病的方法。中医讲,肝胆相照,勤敲胆经可以刺激胆汁分泌,提高肝主疏泄的功能,促进人体消化和吸收能力增强。针对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运动过后再配合敲击胆经,身体就会努力汲取腿部的脂肪,这样才能达到瘦腿的效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内经图》名称的含义

《内经图》三个字是“小周天体内循经图示”的意思。它所示的是传统养生修炼原理,重点展示的是精气循行于任督二脉的具体情况。《内经图》展示的却并非是炼功者内观见到的内景,而是说明任督二脉的循行原理,是用比拟的方式来阐明小周天的循经线路和原理。《内经图》中描述的小周天主要以精气打通任督二脉为手段,从而实现周身经脉的畅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督脉是人体奇经八脉之一,它总督一身之阳脉,手足三阳经皆与督脉相交会于大椎,并联于脑,所以督脉被称作为“阳脉之督”,备受养生家重视。而任脉在奇经八脉中有总任一身阴经的作用,它与全身所有阴经相连,凡精血、津液均为任脉所司,所以它被称为“阴脉之海”,也是备受养生家重视的经脉之一。按照易学“阳顺阴逆”的原理,养生修炼则要意引精气顺行于总督诸阳经的督脉,然后再逆行于总任诸阴经的任脉。这样不断后引上升之精气,前送下降之精气,便完成了一次小周天修炼。

那么,普通人的任督二脉是否通畅?

其实,只要在不生病的状态下,不但任督二脉是相通的,就是十二经脉也是相通的。真有经脉不通,就会患病甚至死亡。经脉具有“行血气,营阴阳”,“决(定)死生,处(理)百病”等重大作用。正如俗话说:“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是错”,“命要活得长,全靠经络养。”

传统养生功所说的打通任督二脉是指使任督二脉更畅通,可以高速运行精气。平时的经脉通路是扁平的管道,只有使任督二脉的管道成为圆形才能高速传输精气。这才能冲开所有的奇经八脉与十二经络。而这正是小周天锻炼的目的。所以,若要谈养生,重点要研究《内经图》关于奇经八脉之任督二脉的养生机要。

由此可见,在传统的养生修炼中,经络系统的作用更为重要,佛道儒医武各家均是如此,其中道家讲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在百日筑基的“炼精化气”过程中,就是将人体内的精微能量转化为气息先循行于任脉和督脉构成的“小周天”中,由此再进入十二经脉系统的“大周天”内。当大小周天均修炼打通而运行无阻时,身体就会百病皆消。因此,习练健身气功也不妨从中借鉴有益的方略。

健身气功的起势

目前编创的九种健身气功的起势,不管是双阳掌、双阴掌,或半阴半阳掌,双手都是起到胸前或膈肌部位,意为气动之火是从心神开始,也就是这张《内经图》喻示传统养生功法的下手处——《刻石儿童把贯串》。

《刻石儿童把贯串》代表的是心神,这是健身气功锻炼的起点,只要清静调心,让心神安静下来,才能进入健身气功锻炼之门。

这里面有三层意思。

第一就是开始炼功时,一定要像儿童一样无忧无虑,什么杂念都没有。如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开始默念的口诀“夜阑人静万虑抛,意守丹田封七窍。呼吸徐缓搭鹊桥,身轻如燕飘云霄。”第一要求“万虑抛”。

第二就是不管练什么功法,只要一动全身都动。“动生阳”说明,只要功法开始就需要有充足的阳气来助动。我们知道儿童,特别是婴儿,古人称之为“纯阳之体”。只要留神,你就会发现,小孩子哭叫一整天嗓子都不会哑,这就是元气充足的表现。儿童常常心生欢喜,喜悦也正是体内阳气充足的一种外在表现。所以学练健身气功时都要面带微笑。小男孩在没有任何欲望的情况下会,这表明肾气充足。纯阳之体印证了一个道理,人体是内外相应的,内心光明清静,外在自然元气充沛,阳气充足,则体力精力旺盛。这就是健身气功起势时的练功状态。

第三就是《内经图》下手处——《刻石儿童把贯串》的意喻。首先,“刻石儿童”代表的是心神。《黄庭内景经》经文说:“肺部之宫似华盖,下有童子坐是阙”,“窥视天地存童子”,皆是将心神喻为儿童。“刻石”又是什么意思?由于古人以圭表测日影时,将一年中日影最长处刻于石圭上,以代表此时为冬至交时之刻,为新的一年的起始。“刻石儿童”则喻示小周天运行起始于心神。其次,“把贯串”是以金钱来喻示健身气功所炼之精气,此处还有将二十八宿依次相连的含义。也就是说,该图喻示的小周天锻炼是按二十八宿的运行顺序修炼的,即按照天道的运行顺序修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同时,儿童手握两颗星,使贯串的只有六颗星,古人把这叫做“南斗”六星,相对儿童放掉一颗星就变成“北斗”七星。北斗运转,众星移动,四季更替,所以北斗代表时间,对应于万物的荣衰兴亡;南斗出现,则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所以南斗代表天地间一阳初生,万物又开始欣欣向荣。所以,古人有“北斗主死,南斗主生”的说法。这就喻示我们学练健身气功,要经常反复炼,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像“南斗六星”那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总之,“刻石儿童”喻示滤心静神,返还先天起初本真面目,更明确地说:就是习练健身气功时,首先要滤心静,排除心中杂念,“炼已筑基”。“炼已筑基”又叫调心。调心也是《道德经》中所说:“清静无为”;调心时就是有天大的事也要放下,让心里没有一粒尘埃。实际上,调心就是健身气功的起始,又是健身气功的最终目的。

健身气功的呼吸

健身气功的呼吸状态——织女运转

九种健身气功的呼吸有自然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等等,总的要求是:细、匀、柔、深、长。

在《内经图》中用“织女运转”喻示人体的肺脏,“几株春柳”喻示人的肝脏。中华传统文化有“左肝右肺”之说。肝藏元性,肺藏元情。由于肺藏元情,并主人之呼吸,所以该图的含义是让修炼者在极细的呼吸状态中找回自己的始初感情。

图中纺线的织女主要有以下几个含义:

第一,织女代表肺部的呼吸运动,她纺出的细纱线上达脑部,代表极细、极缓、极匀、极深、极沉的呼吸。这条红色的细纱线没有在喉咙处停止,而是直达头部,古称“泥丸九宫”处。可理解为在健身气功习练中,不管何种呼吸都是用“意念之火”引气从头部,也就是从泥丸宫处升降出入,才能真正调气更匀缓,更细微,更深长,更好地入定。

第二,图中的女性代表肺脏,含有肺为肾之母的意思。五行系统中金代表肺,水代表肾,五行相生,金生水。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方能经肺脏肃降而不纳于肾,因此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

第三,古人说在人体中藏有“五元”,心中藏有元神,肝中藏有元性,肺中藏有元情,脾中藏有元气,肾中藏有元精。所以织女喻示肺,代表元情。这种“元情”是婴儿具备的最原始本质的性情,而平时说的“七情六欲”的“情”不是肺中所藏之“元情”。那细细的纺线正是人始初具有的一缕情丝。所以习练健身气功就应抱以儿童般原始本质的心态。

第四,织女代表女宿,喻示小周天锻炼次第顺序是以意念之火引气自中丹田向下,即循经运气方向是自心向下方(下丹田)经过会阴做周天运动。具体方法待后评述。

健身气功的呼吸方法——铁牛耕地

“铁牛耕地”属于一种特殊的腹式呼吸方法。

常见的呼吸方法主要有两种: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以肋骨和胸骨活动为主,吸气时胸廊前后、左右径增大。由于呼吸时空气直接进入肺部、故胸腔会由此而扩大,腹部保持平坦。这也是我们现在一般采用的呼吸方法。

腹式呼吸以膈肌运动为主,吸气时胸廊的上、下径增大。腹式呼吸时,横膈肌会下降,腹压增加,感觉空气直接进入腹部,这时若把手放在肚脐上,会感觉到手上、下微微抬放。

腹式呼吸可分为顺呼吸和逆呼吸两种。顺呼吸是在吸气时轻轻扩张腹肌,在感觉舒服的前提下吸得越深越好;呼气时再将肌肉放松。逆呼吸则相反,在吸气时轻轻收缩腹肌,呼气时再将它放松。逆呼吸与顺呼吸的细微差别是:呼吸只涉及下腹部肌肉,即紧靠肚脐下方的耻骨区。吸气时轻轻收缩这一部位的肌肉、呼气时放松。呼吸在这种方式下会变得轻缓,只占用肺容量的一半左右。所以古人常说:“深深吸来,缓缓吐,后天之气引动先天之精”,“呼吸到脐,寿与天齐”。

那么,何为“铁牛耕地”呼吸法?

生活在城市中的现代人可能没有见过黄牛(或水牛)耕地的情景,所以很难理解“铁牛耕地”的真实含义。其实图中“铁牛耕地”就是喻示健身气功锻炼中的正确呼吸方法。

将这张《内经图》看成一个面朝左背朝右侧面盘腿而坐的人形,则“铁牛耕地”图的位置正好位于人体的小腹部位。这就启示我们习练健身气功时应采用腹式呼吸,并且是以小腹部的扩张与收缩作为动力。

有经验的农夫用牛耕地是不紧不慢的,力气也是很均匀地,慢慢地向前行进。虽然速度不快,但却在速度与力度上始终如一。这就是会耕地,如果犁刀深或浅不均匀,速度有快有慢的话,这块地肯定是耕不好的,说明他不会耕地。这种耕地的力度与速度正是健身气功习练中腹式呼吸所需的状态。用铁牛耕地比喻练功时的呼吸是在重点强调腹式呼吸的力度要始终保持适度,而且坚持不懈,就是强调腹式呼吸要始终保持既不过大也不过小,且力度要持之以恒。如《老子》中所说的“虚其心,实其腹”。虚其心是说习练时心胸要放松,清静,自然无为;实其腹是说腹式呼吸无论吸气还是呼气,都要让腹部保持均匀的力度,有坚实的气感,但这种力度又并非是有意识的用力,或者刻意地用力,而是自然地习以为常地保持的。

导引又称为“导引行气”,主要是指以经络脏腑气血理论为依据,通过肢体有规律的柔和松静的运动和心意的调控,引导气血在经络脏腑中正常地流通运行,以达到预防和治疗身心疾病的功效。导引术可分为肢体动作导引和心意静态导引两种,前者为动中求静,后者为静中求动,两者皆为动静相间,形神兼备,各有所长而互为补益。

现在推广的九种健身气功皆属于肢体动作导引,又称为“动功”。此类功法可分为动步导引和定步导引两类。动步导引包括易筋经、五禽戏、大舞、太极养生杖,包括太极拳等。定步导引包括六字诀、八段锦、十二段锦、马王堆导引术、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等。

第7篇

作者从独特新颖的视角指明了健康养生的出路,并在传递健康理念的同时,剔除了“补肾就是壮阳”、“女人不需要补肾”等诸多养生误区,详细介绍了食物养肾、时令养肾、运动养肾、养肾和肾病防治与调理等。

本书可谓脉络清晰、评议通俗、内容翔实,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具体的养生方案,还为肾病患者请来了家庭医生和贴心护士。

《冠心病防治与调养细则》

本书系统地分析了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阐明科学用药是关键,中医调养是特色,并列举了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中诸多的适宜与禁忌,详尽地介绍了对冠心病患者行之有效的保健疗法,旨在使冠心病患者能够科学地生活与养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穴位贴敷治百病》

(第4版)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简要介绍了穴位贴敷疗法的历史、作用原理与功用、适应证、用药原则与选穴等。中篇重点介绍了270多种常见多发病和部分疑难病症的临床治疗经验,精选有效外治方1320多首。每一疾病列方若干个,每方均按“组成、制法、用法、功用、主治、疗效、附记”七项内容依次排列。

《仝小林谈糖尿病中医调治》

作者提出2型糖尿病发展的郁、热、虚、损四阶段学说;首次提出血糖难控因素的概念、成因和治法方药,为中医药降糖提供了新思路;提出脏毒学说及苦酸降糖理论;系统阐释了三消辨证为什么不和今宜,糖尿病伤气伤阴的根源在于胃肠肝肺之热。中药降糖治疗可以让部分糖尿病患者摆脱终身服用降糖西药的苦恼。

《肚脐疗法治百病》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概论,简要介绍了肚脐疗法的适应范围、生理依据和药疗、拔罐、灸疗三法一体的作用机制。下篇为疾病的肚脐疗法,着重介绍了内科、儿科、妇科、男科及伤外、皮肤科、耳鼻咽喉科等14余种疾病的肚脐疗法治疗经验。本书是作者长期临床实践和四代家传师授经验的总结升华,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经络疏通百病消》

编者以经络为主轴,配合腧穴治疗各种伤病的主导思想,详细介绍了按摩、艾灸、刮痧等养生、治疗方法,包括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经络疏通方法,如按摩手法技巧、艾灸方法技巧,刮痧方法技巧等。本书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是一本有利于中医传统疗法推广运用,适合读者家庭自我诊疗保健,以及初级中医师自学提高的参考读物。

《高血压防治与调养》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高血压病的基础知识、预防措施、常用药物及其合理应用,以及高血压病治疗的注意事项、紧急就医及特殊情况处理等相关知识,旨在帮助高血压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疾病,通过坚持治疗,科学用药,合理保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徐氏足道》

本书作者是徐氏后裔,从事足疗几十年,不仅得到百年家族足疗真传,还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

全书分7章,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图介绍了足疗的基本知识、常用工具和方法以及常见病自疗保健等,并附有实例,充分体现了“观足识病、观趾疗病”。

《养好五脏保健康》

编者在分析阐述五脏特性的基础上,指导人们要因时、因地、因人从饮食、营养、经穴按摩、四季养生、日常保健等各个方面,“投五脏之所好”防患于未然,建立一道五脏疾病的防护网。在无病可以强身健体的基础上,使广大养生爱好者以达到五脏通调理,盈实精气神。本书脉络清晰、内容丰富、通俗易懂,适合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朋友阅读参考。

《养好脾胃身体棒》

编者针对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的中医理念,结合现实生活,从病情检测、饮食、经络、运动、药物、日常起居和疾病防治等各个方面对脾胃保健养生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讲述。本书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适合广大关爱健康、力求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人们阅读。

《寒气何来

中医驱寒养生秘法》

科学研究证明,疾病都与“寒气”有关,若体温下降1℃,机体免疫力也会相应降低。可以说:寒气是万病之始。那么,寒气何来呢?比如,天热吃冷的食物、运动量不够使得身体热能不足、吹空调等。

本书将从饮食、运动、经络、情志等方面入手,教会大家“保持身体温热”的方法,调动起自身强大的生命力。

《心脑血管病人平安度四季》

心脑血管病人一年哪个季节更容易发病?一天哪个时间段最难熬?春夏秋冬养生重点各是什么?本书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方面告诉您春、夏、秋、冬的养生重点和诀窍。

本书语言通俗,一看就懂;方法简便、实用,一学就会;改善病情、强健身体,一试就有效、一用就灵验,让您轻松度过春夏秋冬。

《手部捻穴疗法》

本书详尽介绍了手部捻穴疗法的历史渊源与传承发展概况、独特治疗方法及手法应用技巧、临床治疗相关疾病的穴位配方,以及典型病例和疗效分析等,并附有手部相关穴位图、治疗配穴等,以便读者理解和掌握运用。

《生活妙招防治胃肠病》

本书共分2章。第1章介绍了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常见胃肠疾病的基础知识,包括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日常调养原则。第2章介绍了能够防治胃肠病的生活妙招,包括饮食、运动、日常调养等方面。其中,生活妙招部分是本书重点,这些简便易行的方法、窍门有助于您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防治和调养胃肠病。

《动一动就治病》

第8篇

本期,小编和达人体验了最前沿的、中西方顶尖科技完美结合的摩比斯24小时深度排毒,让美从内而外地持久散发。

现在,随着物质条件的提升和环境的污染,我们一方面摄入太多酸性的食物,使身体变得太酸,而且装满了未消化、发酵、腐化的食物。同时食物中被加入了防腐剂、色素、抗生素、人工香料、残留农药、化学试剂等,使我们的体内累积了较多毒素。食物消化吸收后,有些残渣就会形成宿便,增殖的有害菌会排出有毒物质,从而引起身体的不适。

另一方面,空气、水源的污染也造成很大的问题,而且抽烟喝酒也会使体内增加更多的毒素。在加之当我们情绪紧张或极度情绪低潮时,腺体会制造很多强烈的荷尔蒙和酵素。这些有毒的废物,有一些会经由肾脏、肠或流汗时由皮肤排出体外,但是很多毒素紧附在细胞、器官、腺体、动脉及静脉上,比较不容易排除。

所以我们的身体需要适当的排毒,目前最流行的排毒,都只能解决一部分毒素堆积问题。摩比斯健康国际中心推出的24小时深度排毒,以天然植物精华萃取食品,配合中医子午流注养生法,在24小时内排出体内血液、内脏、肠道、淋巴等系统经年累计的毒素,更加自然、有效。

Q 摩比斯24小时深层排毒和现在流行的清肠和经络排毒有何区别?

A摩比斯24小时深层排毒遵循12时辰子午流注养生理论,分时段饮用天然有机蔬果萃取的组合饮料,帮助体内肠道、血液、脏腑、淋巴系统累积的毒素分解代谢并排出体外。市场上的清肠排毒只是利用物理手法,清洁肠道内的宿便,无法将肝胆、血液、淋巴系统的毒素排出体外,比较适合顽固性便秘的人;经络排毒是疏瘀活血,将毒气、毒水经过肝脏排出体外,达到经络的局部排毒效果,但是物理毒素还是残留在脏腑之内。另外,经络排毒对某些人是不合适的,比方说,气血虚的人不宜做经络排毒。

Q 在排毒中如何保证客人不脱水?

A摩比斯24小时深层排毒产品配方科学,利用植物酵素、植物纤维素、乳酸菌、果酸及植物油帮助分解代谢体内毒素,不会造成身体细胞脱水。在排毒的第一天饮用3升的苹果汁,第二天饮用4升帕米尔水,因此绝不会产生脱水现象。

Q 摩比斯24小时深层排毒是通过什么手段将脏腑和血液里的毒素排出?

A遵循12时辰子午流注养生理论来饮用排毒产品,利用酵素、纤维素及乳酸菌分解肠道内宿便垃圾,净化肠道;同时利用酵素、苹果酸等软化血管、脏腑内的垃圾,分离成最小的颗粒,很轻易地随静脉血液送到肝脏利用果酸、植物油的综合作用帮助肝脏经过、胆囊、胆管及十二指肠排到小肠,次日清晨喝下4升帕米尔水将毒素顺利地排出体外。

Q 摩比斯24小时深层排毒是否对身体有伤害?肠道的菌群是否失衡?

A完全利用天然蔬果植物的营养成分,是最自然的排毒手法,因此对身体没有任何伤害。即使24小时内排泄很多次,产品中含有的多种益生菌会及时补充肠道内的有益菌体。

Q 此项目有适宜人群和注意事项吗?

A摩比斯24小时深层排毒是自然的排毒方式,大部分人群都适合。然而,我们从专业服务角度考虑,对于有急性肠胃溃疡,坐轮椅者,有过中风、肾衰竭,心脏病的人群不适合。我们在排毒疗程前,专业的健康顾问会为每一位贵宾做健康咨询,在24小时排毒过程中,也有专业的健康顾问和健康管家全程跟踪服务,以确保每一位贵宾能排得舒服、排得好。

体验者:秦秦

体验项目:摩比斯24小时深度排毒(24小时密集排毒、私人温泉大床房、经络推拿、艾灸温疗、亚健康症状咨询及专业养生建议、24小时贴心服务)

疗程时间:前1天11:00-第2天11:00

体验机构:摩比斯健康管理国际中心

体验笔记:11点前,我赶到这次的体验地拉斐特城堡温泉酒店,健康管家闫小将我引入健康管理中心,给我介绍了这次24小时排毒的健康专家许小姐,先让我做了一个自身健康状况的问卷,然后对我的回答进行评估和指导。然后闫小姐给我详细介绍了摩比斯健康管理中心的服务理念和项目。她们将在24小时内跟踪服务,为我提供24小时的服务。

随后我入住温泉酒店,12点整,健康管家闫小姐为我送来第一杯排毒饮品:果蔬纤维+肠道清道夫,12:30给我送来第二杯苹果汁+能量元素当做午餐补给,13点开始午休。午休后开始每半小时喝30毫升的苹果汁,我正式开始了排毒之旅。一下午排便10几次,从最开始到宿便到后面的清水便。这期间健康管家闫小姐和顾问许小姐经常来询问我的身体情况,并检查排毒效果。下午健康顾问许小姐带领我做了健身操和淋巴排毒。晚上10点临睡前,需要喝血管清道夫+脏腑清道夫,以促进脏腑和血液的排毒,并要求右侧卧以促进肝脏排毒。

第二天5点喝了2只果素纤维的肠道清道夫后,开始陆续排便,大量胆管里的结晶和重金属被排出,然后继续每半小时大口饮入300ML帕米尔小分子水,促进排毒,一上午又陆续排出了胆固醇、化学毒素等,感觉身体变得轻盈不少,皮肤也亮了很多。

第9篇

增阳减阴,两手都要抓

想必所有上过学的人都做过这样的数学题:一个水池里有一些水,池子有一个进水口,一个出水口。出水口的流量比进水口大。问过多久水池里的水能流干?

数学题里的水就像我们的阳气。水池里原来就有的水是人的先天阳气,是爸妈给的,有多少就是多少,我们无能为力;从进水口进来的水是我们后天保养得到的阳气;流出去的水则是我们日常的消耗。水流干了,我们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

事实上,这口“阳气水池”出水口的流量始终要比进水口大,因此,我们要想多活几年,就要在想方设法扩大进水量的同时,还要尽量减少出水量。对应到养生上,就是在增阳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减阴。否则,您就是采用再多的增阳养生方法,恐怕最终也只能是竹篮打水,白白耗神费力。

增阳减阴要选对方法

要想作到增阳减阴,前提就是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和外界的环境来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

比如,长江流域冬天一般不供暖,空气温度又比较大,大多阴冷潮湿。此时的阴就是湿邪,这时我们除了增阳,还要注意祛湿(减阴)。否则,就可能出现风湿等疾病,到来年的春天、夏天就会发生静脉曲张,严重的还会导致心脏关闭不全等心脑血管疾病。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应该怎样增阳减湿(阴)呢?

首先,每天按摩左边的肝经、脾经、肾经。

其次是按摩、艾灸涌泉、关元、命门、中脘各穴,这样一方面可以把阳气引入肾、命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祛除寒湿。另外,直接在屋里用艾条作为熏香熏,也有不错的效果。

再次是做好颈、腰、肩、髋、膝、肘这些关节的保暖工作。因为关节部位的肌肉相对人体其他地方薄弱,阴气(寒气、湿气)容易侵入,所以大家要特别注意保护。

注意保暖的同时,还要避免出汗,最好不要每天洗澡,因为这样会把阳气引到体表,损耗阳气。饮食上要多吃一些薏米、山药等健脾(增阳)利湿(减阴)的食物。只要脾胃阳气足,就算有阴邪(水湿),也能及时地清除掉。

而北方的情况就不同了。北方冬天普遍都有供暖,加上近年雨雪偏少,人就容易出现过敏、失眠、烦躁、皮下出血等症状,这都是燥邪侵犯人体,干扰了我们的阳气。这时养生就要注意增阳祛燥(此时要减的阴为燥邪)。

基本方法也是每天按摩左边的肝经、脾经、肾经。饮食上要多吃梨、百合之类的祛燥食物,而羊肉、鸡肉之类的助燥火(阴)的东西要少吃。家里的温度不要太高,要经常开窗换气,增加室内空气湿度等等。

如果冬天不注意减燥(阴),那么到了来年春夏阳气应该生发旺盛的时候,人就容易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等等阳气不足的症状。

*四种通用的增阳减阴法*

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增阳减阴,有些人可能感觉太复杂了,不知道该怎么操作。那么有没有对所有人都适用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三种最简单有效,而且适合所有人使用的办法。

*十二月经络保阳法*

根据一年阳气的变化,选择每个月阳气最旺盛的经络进行刺激。这是我们增阳的根本方法。具体就是:正月最好的保健办法就是从头到脚地按摩左边的胆经;二月要按摩左边的膀胱经;三月要按摩左边的胃经;四月按摩右边的胃经;五月按摩右边的膀胱经;六月按摩右边的胆经;七月按摩右边的肾经;八月按摩右边的脾经;九月按摩右边的肝经;十月按摩左边的肝经;十一月按摩左边的脾经;十二月按摩左边的肾经。

*善行增阳法*

古人讲:善则生阳。帮助别人,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满足。帮助别人的时候,心中生起的那种愉悦的感觉就是阳气增长的表现。行善增阳通俗地说就是: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人。

*反观反闻保阳法*

这是佛家、道家修练的基本方法。中国古代出家人多数比一般人更长寿,这种方法功不可没。反观反闻方法很多,在这里,介绍两种最简单、见效也最快的办法:

出自《楞严经》的视鼻端白法

正身端坐,轻垂眼帘,两眼有意无意地观看自己的鼻尖,同时数呼吸的次数,要诀是勿忘与勿助。勿忘就是每呼出、吸入一次气都清清楚楚地知道;勿助就是精神不要紧张,不能太刻意。

出自《庄子》的听息法

第10篇

第一类属于无病保健的方面,四时服饵,各有宜忌,体魄盛衰,滋补以常,正所谓“外丹”服饵方法,是与练功配合。

第二类属于已病治疗方而,吐纳道引,各视所宜,调伏中节,佐以药物,所谓三分用药,七分内养,是讲统一的配合原则,共用药的广泛,包括膏、丹、丸、散、汤剂等等,综观这些理论,主要是统一运用气功和药饵服食为原则,并且根据人体的需要而灵活运用,决不固执偏见,单强调―方面。

气功和药饵疗法对患者来说,就是综合疗法,运用上,可能这些病人以气功疗法为主,药饵为辅些病人则可能相反。

甚至有的病人,如颠狂症只宜全靠药物,有的则全用气功疗法,如老年体弱者,气功和药饵是相互配合的,主要视病者的病理和生理情况而定。

认识了气功与药饵合一的问题,还要进一步对药饵作必要的区分,药和饵是“体同而用别”的,其意是说药和饵都是以治病为原则,但二者却又有不问之处。

按药是指药物治病而言,包括膏、丹、丸、散、汤剂等等,其使用的范围,仅限于“对症下药、中病即巳”而不可以为常,意即某些药物治疗某种病,病好了就该适可而止,不应再服那种药物。

饵是指营养品,其做法大概包括糕点、酥酪、膏露、清蒸、红烩、粉蒸、烤炸、熘炒、脆熏、炖”等十大项目,其材大概分为血肉品、草木品、菜蔬品、灵芝品、香料品、金石品等六大类。

又从植物油和动物油的做法性质来分类,则可分为荤腥门和素净门。

这是价值极高的一套完整营养学和烹饪学,古代的“食医”便是完全掌握了这套学问的专家。

气功疗法是据医学、阴阳、五行、气化、经络理论的基本知识发展而来的,了解脏腑和疾病的变化规律,熟识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循行路线,更要掌握常用的主要穴

第11篇

一连串的疑问,恐怕是很多武术爱好者面临茫茫然难辨真伪的由衷之感吧!

敝人自随武当流通门宗师况永林恩师跨入武学之门,除专修流通门的武功外,在跟师的十年中,相继练习过古代的《易筋经》功法就有十八套。其中,少林的有龙、虎、豹、蛇、鹤、八段锦、韦驮劲、十三式、十四式、千把攒共十套:武当的除流通门洗髓经中含易筋一套外,就道门拔锻筋一套:峨嵋的有黄林七盘易筋经、青成八段锦、洪门劲、洪门十二把劲和会门龙虎劲共五套。当时只知道终日苦练,也没有去追究其原理奥妙,记得是在1990年时,得到了清人周述官著《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一书,此时才想到去探究原先所练功法理论与之相比较,日积月累,将所研炼心得体会书于笔端,留下了一大摞笔记,对其法门认识较深。又十年,即在2000年时,进行了对《易筋经》功法的全面系统清理,以期日后公诸于众,而助后学廓清心中疑惑。

《易筋经》是我国古代先贤根据佛学和道学的相通原理,并汲取汉代华佗的《五禽戏》导引功、东方朔的洗髓伐毛养生法和中国医家的经络学说之精华,又结合儒家《易》理而创造的。其真实目的是为了通过《易筋经》的修炼,使人脱胎换骨、证登大果,即道之成仙、释之成佛的最高境界,而达肉身永存不朽。

《易筋经・总论》中曰:“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摩者、筋弱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盘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盘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人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肋其外。否则,道亦难期。”又《云笈七签》中曰:“常行之(按:指易筋经。)不倦精神充满,为之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的易发,九年易形,十年成道。”

在历史朝代的变迭中,僧、道中人多涉足于政治争斗,逐渐将修真脉学泛化为战斗防身之预备。朝廷中的达官显贵、朝野贤侠巨盗等时常出入于空门,形成曾、道、俗的混杂。由此,《易筋经》真脉隐迹山野遁迹流沙,一直沉迹不现;又因武林中人的一生所求,乃为武技超群而谋一官半职,完全与修炼家的趣向解脱,与养生家的祛病廷年是两码子事;其受《易筋经》之启迪,根据自己拳派功架结合《易筋经》原理发挥创编,使《易筋经》支流并起,野脉并发,武林界各种《易筋经》遂兴起于世。这时的《易筋经》再不是修炼养形者由此入道而证正果的秘典捷径,它已成为武功修炼的一部分了。

从而,《易筋经》就在武林界中形成了一种“概念学说”!

那么,“易筋经”这一概念应该怎么去分析它呢?

所谓“筋”者,联结肌肉、骨和关节的一种坚韧刚劲的组织,为大筋、小筋、筋膜的统称。附于骨节者为筋,筋之较粗大者为大筋,较细小者为小筋,包于肌腱外者称为筋膜。筋的生理功能是连结骨节和协助运动,筋附于骨而聚于关节,筋连结骨节肌肉,不仅加强了并节的稳固性,而且还有保护和辅助肌肉活动的作用。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的。筋附着于骨节间,起到了骨连结的作用,维持着肢体关节的屈伸转侧,运动自如。肢体关节的运动,除肌肉的舒缩外,筋在肌肉骨节之间的协同作用也很重要的。故日:“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痿论》),“机关纵缓,筋脉不收,故四肢不用也”(《圣济总录・诸风门》)。

筋,由于几乎是沿着十二经脉的路线行走,所以被称为“十二经筋”,名称也与十二经脉要同。其接续的部位也与十二经脉大体相似。但是,十二经脉有顺逆之不同,而经筋走向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在踝、胫、膝、臀、腕、肘、腋、髀、颈结聚,终结于头面等处,沿行于体表,不入内脏,而与他经要结。

筋、经是两个不同但又互相紧密联系的概念。二者相互协同,以沟通表里,联系内外。(按:在武林界中,人们通常将“易筋经”的“经”字误解为“最高准则的书”,即经典之意,其实在这里的正确解释是指“经脉”)。人体的九州九窍、五脏六腑、十二节之气,皆能通乎天地者,即赖于筋经这一作用。人体营卫之气的流行,以及与天地二气的沟通,是通过“经”来进行的,它附着于人体的五脏六腑。但是筋起到一个支撑和附着经的骨架作用。没有筋的支撑,经的上述功能就难以得到发挥。若从体用这个角度来说,筋为“体”经为“用”,只有健康的“体”才有正常的“用”。《易筋经》之所以以“筋经”命名,就是首先经过筋体的锻炼,来达到经络的通畅。而只有经络的畅达,才有营卫气血的正常运行,才有五脏的强健。

十二经筋的所行部位,虽与十二经脉大致相同,但作用各异,十二经脉运行气血,循环灌注,出入脏腑肢体,而十二经筋则连缀百骸,维络周身。由于“肝主筋,其华在爪,”“诸筋骨者皆属于节”,故筋经皆起于四肢爪之间,而后盛于臂骨辅骨,结于肘腕膝胭,连于肌肉,上至颈项,终于头面。

筋有刚柔,手足向背直行而附着于骨之筋都坚硬而大,胸腹头面之别横行之筋都柔软而细。手足三阳行于外侧,其筋多刚;手足三阴行于内侧,其筋多柔。足之三阴及阳明之筋结聚于阴器,故日“前阴者,宗筋之所聚。”

十二筋大部分都结于关节部,相互间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规律是,手三阳之筋结于头部,手三阴之筋结于贲(胸)部,足三阴之筋惯于阴器,足三阳之筋结于颧部。前是宗筋之所聚。足三阴与足阳明之筋都在该处相结。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已经全面地了解到筋的生理功能作用和具体的循行线路位置;同时,我们要知道的是,人身上的筋骨原是由先天的禀赋所造成。所以,落入后天便有筋络松弛者,筋络摇颤者,筋络紊乱者,筋络细弱者,筋络屈缩者,筋络强壮者,筋络舒畅者,筋络刚劲者,筋络柔和者等种种不一,都与在娘胎里先天禀赋有关。而在后天生命过程中,筋络松驰则会生病,筋络摇颤则显瘦弱,经络紊乱则生畸形,经络细柔则软弱无力,经络屈缩则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然而,经络强壮人则刚强,张络舒畅人,则发育良好,经络刚劲人则勇猛有力,经络柔和人则健康长寿。如果一个人在先天禀赋较弱以及内在的思想不能清虚,处处有障阻,在外的形体不能坚固,每每有疾病缠身,四肢乏力等。

武术的本身就是让人由弱变强的学问,首先即通过“易筋经”的功夫以坚固其身体,强壮内脏以辅助在外的形体。否则,空有万般的武术技术而没有强健的身体和劲力,又怎能克敌制胜,以及抵制风寒暑湿燥火六的侵袭呢?

为什么说筋经要用“易”字而不用“炼”字呢?其实“易”是受到“周易”之说的启发,表示阴阳交合,运变无穷。易者,即所有发生变化的现象都叫作易。易的变化,虽然存在于阴阳变化之中,然而阴阳的变化,人却可以调节把握它的。古代道家可以拨弄体内的日月,可以在双手中调节阴阳。因此可以看出,人既是有病在身,也无不可以易去。人们可以看到,自然现象中,“易”的作用是多么大,虚的可易为实,实的可易为虚;刚的可易为柔,柔的可易为刚,静的可易为动,动的可易为静。易的作用无非就是过高过低的使用或升降的方式,过先过后的使用或缓或急的方式,过正过反的使用或往或回的方式,危险的使它易这安全,混乱的使之易为治理,灾祸使它易为幸福,消亡的使它易为存在,气数将尽的可以易为挽回,即是天地,易的作用也可以使它反覆,哪一样不是“易”的功劳作用,天地间万事万物均可“易”之,何况说小小之人身筋骨脉络,又怎能说不可以“易”的道理!

天地万物之“易”,乃其自然运化之“易”,其“易”而无常;武术中的“易筋经”则是挽回调整的方法,帮助筋摇颤的易之为平舒,筋细弱的易之为强壮,筋松弛的易之为柔和,筋屈缩的易之为伸长,筋紊乱的易之为畅壮。即是一个瘫如绵泥之人,能够做好易筋经功夫,身体也可以很快坚如铁石,并且内外均无障碍。

《易筋经》既以经络托名,就必然遵循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行于肢节”的理论,内以修炼脏腑,外以强壮筋骨。

由于经筋走向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沿行于体表,不入内脏,靠四肢手足之锻炼,即可获得劲大力足的功效,故而有将肢体运动的“易筋”称之为外壮和外功(泛指拳术练习和硬功练习之类)。因为筋与脏腑有密切关系的仅肝和脾胃;《素问・痿论》曰:“肝主身之筋膜”。筋束骨,系于关节,维持正常的屈伸运动,须赖肝血的濡养。肝血充足,则筋力劲强,关节屈伸有力而灵活,肝血虚衰则筋力疲惫,屈伸困难。肝体阴而用阳,故筋的功能与肝血的关系尤为密切。肝血充盛,使肢体的筋和筋膜得到充分的濡养,维持其坚韧刚强之性,肢体关节才能运动灵活,强健有力。若肝的阴血亏损,不能供给筋和筋膜以充足的营养,则筋的活动能力就会减退。当年老体衰,肝血衰少时,筋膜换其所养,故动作迟钝,运动二氧化失灵。在病理情况下,许多筋的病变都与肝的功能有关。如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可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筋脉拘急、手足震颤等症状。若热邪炽盛、燔灼肝之阴血,则可发生四肢抽搐,手足震颤动、牙关紧闭、角弓反紧张等肝风内动之征。《素问・经脉别论》中又日:“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气于筋。”人以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盈,则肝有所滋,筋有所养。所以,筋与脾胃也有密切关系。若脾被湿困,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筋失所养,可致肢体软弱无力,甚则痿废不用。

筋是靠五脏所养,“易筋”功夫仅能换劲,也即练于四肢手足;内壮行功的洗髓之法方能练于五脏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曰:“肾生骨髓,髓生肝”。筋靠肝血所养,而肝又靠髓生成,五脏六腑及气,血、精、津、液、髓均是互生转化的;所以,易筋与洗髓应是相辅相成同时并进的,易筋为短其性显效,而洗髓是长期性方能入境;通过洗髓后自然能补充易筋之功效。武林界通常称“易筋容易,洗髓难”,故世人多练外壮之易筋而少于练内壮之洗髓!其实,易筋可有时间界限,而洗髓是长期性、永久性的。武林中的诸多拳种门派将此二者硬性地分作两事,确为舍本逐未了。“易筋经”是有目的地借助于不同功法,对经络、脏腑、筋骨等进行修炼,筋、经互为表里,而经又与五脏六腑相连,是相互滋生作用的整体。

俯视天下武林各派的“易筋经”功理,均同动静两类练法组合而成。动态功法一般采用功力守恒原理,即运动时肢体始终保持一定的力量;静态功法一般采用层层加力方式,即功架保持相对静止状,每呼吸一次加一次力,这种强刺激满负荷的重复运动,能够在潜意识里留下永久性记忆,从而完成拔能与潜能的转换,最终会在适当的时候产生无意识释放的奇妙效果。但它们又各有侧重,其用法得力有专求力的运用:有专求易筋的运用,即抻筋拔骨;有专求运动于血脉有专求于洗髓的运用,均是各为所需而设。

第12篇

自古以来,历代养生学家都推崇梳头这一保健方法。古人常以指来梳头,称为栉发。北宋大文豪坡以梳头作为健身妙方,他常“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享年86岁的南宋诗坛寿星陆游,以梳理头发作为养生之道。到了晚年,他那稀少的白发中竞长出许多黑发。他高兴得顿生灵感,写下了许多以梳发为题的诗句。如“客稀门每闭,意闷发重梳”“破裘寒旋补,残发短优梳”“醒来忽觉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唐代医家孙思邈善于养生,正因他认为“发宜常梳”并坚持不懈,所以活到百余岁。

梳发升阳,百脉顺畅。中医认为,头为一身之主宰,诸阳所会,百脉相通。发为血之余,肾之华。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都汇聚于头部,有百会、四神聪、上星、通天、眉冲、太阳、率谷、印堂、玉枕、风池、哑门等近50个穴位;躯干四肢在头皮上的穴位分布呈“大”字形。梳头时按摩这些穴位,加强头皮经络系统与全身各器官部位之间的沟通,可促使诸阳上升,百脉调顺,阴阳和谐,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清心醒目、开窍宁神、平肝息风的功效。《诸病源候论·寄生方》说:“栉头理发,欲得过多,通流血脉,散风湿,数易栉,更番用之。”可见,经常梳理头发具有升发阳气、通畅百脉、祛病强身的作用。

祛风明目。健脑怡神。明代《摄生要录》中说:“发多梳,去风明目,不死之道也。”《焦氏类林》中说:“冬至夜子时,梳头一千二百次,以赞阳气,经岁五脏流通。名为‘神仙洗头法’。”《圣济总录·神仙导引》中说:“梳欲得多,多则去风,血液不滞,发根常坚。”研究表明,梳头时梳齿与头发频繁接触摩擦,头皮末梢神经受到刺激后可产生电感应,通过大脑皮质,使头部神经得到舒展和松弛,有利于中枢神经的调节,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和增强对头皮及脑细胞的血氧供应,消除大脑疲劳,增强大脑功能,使人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从而延缓大脑的衰老。坚持梳头对预防感冒、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卒中、老年性痴呆等病大有裨益。

疏通血脉,消除头痛。中医认为疼痛的机制是“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而梳头能通络活血。《摄生要录》中说:“发是血之余,一日一次,疏通血脉,散风湿。”当头皮受到梳齿的刺激后,产生的生物电流可直透皮肤到达骨膜,解除血管痉挛,血流通畅而疼痛顿失。对肌肉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高血压头痛、神经衰弱头痛,梳头可起到良好疗效。

日梳百遍。秀发飘逸。《黄帝内经》中有“一日三篦,发须稠密”之名言;《养生方》中说,梳头具有“发不落而生”和“头不白”的奇效。研究表明,头皮层下面有一个神奇的造发系统,每一层组织不断地吸取营养和氧气来支持头发的生长。梳头时的温和刺激,通过神经反射作用,可促进头部血液循环,满足头皮及头发的血氧需求,加快细胞的新陈代谢,使头发变得乌黑光亮。

因此,我们都应养成天天梳头的好习惯。以指梳发时,十指微屈,从额前至枕后,从颞部至头顶,每回100次。用牛角或桃木梳子,由前额向后梳,用力适中,动作要缓慢柔和,两分钟内梳100次为一回,每天早晨梳2~5回,下午或傍晚再梳1回,以头皮有热、胀、麻感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