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生剖析材料

学生剖析材料

时间:2023-01-23 05:0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剖析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生剖析材料

第1篇

【关键词】 微观结构;教学;茎;材料使用

植物的微观结构是《生物学》及《植物学》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而微观结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尤其是植物器官的结构,明显比细胞、组织更复杂,如果采用常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一味长篇大论地灌输,课堂就非常枯燥无趣,教师的授课甚至变成催眠曲,学生也失去学习兴致。

多年的《植物学》教学,深刻体会到植物的微观结构是教学难点之一。为克服本部分内容进行常规教学的弊端,可利用电视显微镜、摄像显微镜等设备拍摄真实植物材料的显微结构照片,加以多媒体效果,用在课堂教学中。在此,以茎微观结构的教学为例,谈谈真实植物材料的有效使用技巧。

1.教学内容 认知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1.1 植物材料 南瓜茎成熟区横切装片,经过显微镜下拍摄、软件处理等程序获得其照片材料。

1.2 层次剖析 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科学有序。

1.2.1 教师展示材料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照片材料,放大到一定程度,微观结构在画面上清晰展现。

1.2.2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从最外层向内逐层进行观察、思考;由学生试回答逐层的组织特点及生理功能;提示学生记下自己看不懂的层次、区域。

1.2.3 教师讲解 从画面由外向内逐层进行讲解。

南瓜是双子叶植物纲葫芦科的植物种,茎成熟区横切展现着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层次。

最外一层细胞 是茎的表皮,为保护组织,具角质层,并有腺毛突出。

表皮之内的5-6层细胞 为厚角组织,细胞壁角部加厚,含叶绿体。

厚角组织之内的大型细胞区域 为基本组织,具有贮藏、通气等生理作用。附有厚壁组织区域,有助于加强茎的支持能力。

上述厚角组织和基本组织共同组成茎的皮层。

在茎中呈环状排列的束状结构 是茎内的维管束。指导学生观察每个维管束,内侧是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在外侧,属于外韧维管束;引导学生观察束内形成层的位置及细胞特点。

维管束内部及维管束之间的大型细胞区域 为髓和髓射线,具有贮藏、通气并执行物质横向运输的生理功能。

上述维管束、髓及髓射线共同构成茎的中柱,也称维管柱。

1.2.4 教师总结 通过南瓜茎成熟区横切画面的层层剖析,我们认识到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为三大部分,从外到内依次是表皮、皮层和中柱,其中皮层包括厚角组织和皮层基本组织,中柱包括维管束、髓和髓射线。当然,不同植物茎的初生结构会有一些区别,如表皮毛、皮层分泌腔、韧皮部位置等各有特点,但都具有上述基本三大结构层次,我们将在实验室进行观察。

2.教学内容 认知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2.1 植物材料 小麦茎横切装片,经过显微镜下拍摄、软件处理等程序获得其照片材料。

2.2 层次剖析 同上。

2.2.1 展示材料 同上。

2.2.2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同上。

2.2.3 教师讲解 小麦是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科的植物种,我们仔细观察其结构层次,并思考与双子叶植物茎初生结构的区别。层层剖析过程同上。

2.2.4 教师总结: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分为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三大部分,表皮常角质、栓质或硅质化,有的还有蜡质;维管束具有维管束鞘,排成两环,分布在基本组织中。并且,我们观察到其维管束内没有形成层,为有限维管束,所以禾本科植物茎的增粗生长是有限的。小麦的茎中空,但玉米、甘蔗等禾本科植物的茎内充满了基本组织,维管束有序分布在其中,我们将在实验室进行观察。

第2篇

关键词:生物;经典实验;剖析;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1-092-1

高考实验题几乎都可以在教材的经典实验中找到影子。因此,复习实验时注意对书中经典实验的剖析,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的科学性,设计思维的严密性等等,然后把剖析所得迁移应用于其他实验的复习,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经典实验的分类

中学生物学教材中的经典实验根据实验目的、性质、作用主要分类如下表。

那么怎样去剖析经典实验呢?首先要有实验设计的基础知识,然后才是拿起基础知识这把“刀”去“剖析”经典实验,去分析经典实验,去欣赏经典实验,去体会经典实验之所以经典的魅力。实验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实验设计的方法。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生物学实验中,一种生命现象的发生往往有其复杂的前因后果,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分析问题就是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分析问题、设计实验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体现了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单因子变量原则。实验变量,指实验假设中设计的给定的研究因素。反应变量,指实验变量所引起产生的结果或结论。而其他对反应变量有影响的因素称之为无关变量。例如,在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就必须控制pH值、底物量和酶量的相等,只改变单一因子――温度,观察不同温度下酶活性的差异。遵循单因子原则,既便于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也增强了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3.对照性原则。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很多,必须严格控制。要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照实验的设计是消除无关变量影响的有效方法。设置对照组有4种方法:(1)空白对照,即不给对照组做任何处理;(2)条件对照,即虽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处理因素;(3)自身对照,指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4)相互对照,不单独设置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作为对照。

三、实验设计的方法

由于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包括课题、目的、原理、对象、条件、材料、用具、装置、步骤、现象,实验结果的假设和预期、分析和讨论,因此在实验设计时要考虑:(1)审准实验目的和原理。明确验证的“生物学事实”是什么?或“生物学事实”的哪一方面?实验所依据的生物学(或其他知识)原理是什么?如在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实验原理就是碘遇淀粉变蓝,淀粉酶可催化淀粉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2)找出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以及影响本实验的无关变量,然后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获得手段。(3)恰当选择实验对象。就是实验所用的生物学材料,如验证质壁分离所用的成熟植物细胞,生长素发现实验中的燕麦胚芽鞘。(4)细心注意实验条件,认真研究实验装置设计的严密性和合理性。完成实验所需的理化条件以及生物学处理方法,如光照、温度、pH值、酶、缓冲剂、离心等。(5)合理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要遵循前面所提到的原则。(6)记录分析实验结果。不但要分析意料中的结果,还要分析可能出现的意外结果甚至失败的情况,并作出推论。

四、经典实验的剖析举例

1.“生长素发现”的实验。科学的思维方法:(见下表)

观察现象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

提出问题向光性的外因是单侧光,内因是什么?

提出假设向光性与尖端有光,尖端可能产生某种物质

设计实验验证1.除去胚芽鞘尖端(结果:不生长不弯曲)

2.切下尖端置于琼脂块上一段时间后,把此琼脂块置于胚芽鞘的切面一侧,并做对照试验(结果:只有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才能使胚芽鞘生长和弯曲。)

分析、推论胚芽鞘尖端确能产生与生长有关的某种物质

化学提纯分离提取出该物质(结果:吲哚乙酸,命名生长素)

2.“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实验设计内容:

(1)目的: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验证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2)类型:验证实验。

(3)原理:水分代谢理论知识,浸在溶液中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半透膜和膜两侧具有浓度差,与渗透作用的物理装置相似。

(4)实验假设: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5)实验条件与观察指标:质壁分离和复原。为观察清晰、灵敏、易操作,用紫色洋葱表皮或紫鸭跖草。

(6)预期结果:细胞失水――质壁分离;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7)方法步骤:设置单一变量:用不同的溶液浓度(30%的蔗糖溶液、清水)处理实验材料。设置实验组:单组实验法。对同一材料既用A法(30%的蔗糖溶液)处理,又用B法(清水)处理。设置实验对照:自身对照。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分层教学;案例剖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77-1

一、分层次的教学目标

【案例】 我在教7B第一单元Dream home时设计了以下三层目标:基础目标:基数词和序数词的构成及用法;发展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描写理想之家,2.理解课文阅读材料;提高目标:1.能听懂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听力材料,2.理解稍高于课文的阅读材料。

【剖析】 上述目标具有一定的梯度性。我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基础选择目标,但学困生要尽量实现“基础目标”,鼓励他们完成部分“发展目标”。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又能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这样制定的目标,有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调整和培养。学生分层后,老师根据教材的语言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具体,并把知识能力、思想教育融为一体。

二、分层次的学生合作

【案例】 有节英语课我选了一位平时不太爱举手的女同学作为采访对象,当我问她:“What do you like?”她指着面包,却说不出bread这个单词。这时,她的同桌悄悄告诉了她,帮她解了围。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深受启发,我为什么不让好的同学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呢?

【剖析】 我建立了帮扶小组,选出部分学生当小老师,每位小老师负责帮助1-2名学生,定期检查帮扶效果。半个学期下来,很多本来需要帮助的小朋友也成了小老师。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让我深深体会到:学困生不断进步的同时,小老师们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挖掘学生们的潜力,发动不同的力量来促进他们的共同发展。

三、分层次的学生才能展示

【案例】 顾某某上课时常开小差,但较爱表现。在时装秀这一课时,我特意请他给大家表演时装,他显得有些激动,并且顺利地说出了:“This is my fashion show.” “I am wearing a purple shirt and a pair of jeans.”在大家的掌声中,我将一支圆珠笔送给他作为奖励,他非常感激地冲我笑了笑。

【剖析】 课堂提问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一个问题根据其难易程度分出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问题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之中。课堂操练也分层:鼓励优秀学生脱离课本,自由交谈,进行自编对话;对于中等学生,给他们足够的表演机会;对于学困生,则要侧重于鼓励他们敢于开口讲英语,让他们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英语课堂中,教师要提供不同层次的展示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潜力,自己的希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分层次的学习评价和激励

【案例】 在一堂课上,班上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小女孩犹豫地举起了小手。可能是由于紧张,她站起来之后,拿着照片只轻轻地说了:“This is ...”就说不下去了,两只小手不停地搓,低着头,脸涨得通红,在我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引导中和鼓励之中,小女孩终于战胜了害怕的心理,顺利地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成员,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小女孩满怀喜悦地坐下来,以后的课堂,经常能看到她高高举起的小手。

【剖析】 教学评价分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评价,要改变过去重分数轻能力,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做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过程,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等因素。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可以给予不同的夸奖,鼓励。尤其不能吝啬对学困生的赞许,要适时地给予表扬,哪怕他们表达中有错误,也不必马上批评纠错,这样才能引导让学生由“羞于开口”到“乐于开口”。通过教师的微笑等赞许的信息输入他们的大脑中枢,引起其兴奋,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能力的存在,产生教师在重视我的思想,自信心就得以恢复。学习评价分层和激励实质就是教师对学生享受,尊重的一种表现。

五、分层次的有效作业

【案例】 我班荷、王某英语基础较差。譬如每天的默写,我就降低要求,一次3个、5个单词,他们一看到只有这么一点点,默写可起劲了,每天能学会3-5个,一学期下来就能掌握几百个。我班许某同学,我就每天安排他们记一些重要的句型,做到少而精。对优等生我就让他们适当做些课外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剖析】 作业不仅是用来检查、衡量一个学生上课听讲效果的,更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查漏补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布置作业时尽可能地做到有梯度。分层作业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我想做,我会做,我能做”,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和选做题,对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课后作业练习达到辅导中、差生,兼顾优秀生,缩小差生面,全面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晔主编.初中英语写作分层突破.广西教育出版社,2013(05).

第4篇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概念教学;教学策略

一、通过归纳,形成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在对大量感性材料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感性材料特点和规律的综合归纳,从中抽象出材料的本质,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概念,最后再及时加以巩固练习,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例如,在学习“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安排,列举出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实例的共同特征,让学生经过讨论后,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在学生不断补充、完善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主动参与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打破了对概念的畏难情绪,学生不但对实际材料产生了兴趣,还参与了对具体材料的抽象归纳,使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得以延续和升华,能力得以提升[1].

二、通过分析,把握概念

分析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认清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学习概念的有效方法.通过归纳得出的概念,如果不进行分析,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助长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把概念分解为几个要点,具有化难为易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例如,对“元素”这一概念,在学习中,提出了这么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判断:(1)同一种元素核电荷数相同;(2)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一定属同一种元素.通过讨论分析后,学生能把握住“元素”这一概念的三个要点:(1)相同的核电荷数;(2)一类原子;(3)总称.同理,“对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把握四个要点:(1)一定温度;(2)100克溶剂;(3)溶液达到饱和状态;(4)溶解的溶质的质量[2].学生通过分析,领悟出要把握抽象的概念,就要突出概念的要点.他们对概念不再有畏难情绪,增强了学习化学的信心.

三、深入剖析,理解概念

如果不深入剖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会片面和肤浅,将概念层层分析,能使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涵义,避免对概念的认识产生歧义.

例如,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提出问题: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子能否保持物理性质?“最小”怎么理解?让学生在讨论和思考后,体会到: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并不包括物理性质;分子再分,就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而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所以说最小[3].同样,对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让学生思考“一种”表示什么意思,能否用“最小”.然后总结出: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粒子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化成原子,所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并不是最小粒子.

通过对概念的剖析,对一些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和解释,学生头脑中一些模糊认识得到澄清,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学习化学知识的信心.学生切实体会到:对化学概念要全面正确的理解,需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更好的掌握.

四、进行比较,掌握概念

对于易混淆的概念,可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把握不同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例如,让学生比较分子和原子、元素和原子、化合物和混合物等概念,先找出概念间的本质区别和不同点,再找出概念间是属平行关系、隶属关系或交叉关系等.

学生经过比较,进一步明确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概念提高了认识,加深了理解,从而准确的掌握了概念.逐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比较法进行学习的习惯.

五、理解记忆,巩固概念

对化学用语虽然需要较多的机械记忆,但对某些化学用语在很大程度上也可发挥理解记忆的作用.分析概念,发现规律,明确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加巩固对这些知识的记忆.

例如,把化学式和化合价结合起来,运用化合价正确熟练的书写化学式.把典型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结构初步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识记元素常见化合价.

理解记忆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学生使用这一方法,发现对化学用语等概念记忆更牢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会主动采用理解记忆法.

六、融会贯通,应用概念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也要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20℃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a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比较a、b的大小.

(1)启发学生先弄清、弄懂固体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2)引导学生通过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推算出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为:a g/(a g+100 g)×100%;(3)比较.启发学生根据化学知识可得出关系式a g/(a g+100g)=b/100,再通过数学知识分析、比较、判断出a大于b.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如何运用概念解决化学问题或解释化学现象中,经教师的正确指点而豁然开朗,体验出应用概念的无穷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既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又有利于学生运用概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逐步对化学概念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吴臻儒.主体参与课堂实务[M]. 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4).

第5篇

思想政治教材一般原理多、概念多,大多学生认为,只要考前突击背诵。弄个七八十分易如反掌。要改变这种“背多分”状况,必须在教学中注重事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现实生活中的“活水”引入教学“田园”,使政治教学充满时代感、新鲜感。其具体方法有三:

一、实例引路,激发兴趣。在教学中,先列举一些典型实例,抛砖引玉,把学生引入教材中去。例如,在教“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一节时,事先安排学生调查本地人们的贫富情况;上课时,首先让学生汇报调查结果,继而组织学生对贫富的原因以及贫富差异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因势利导把话题引到共同富裕的主题上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感到实用,学起来当然得心应手。

二、实例剖析,抓住本质。引进实例,加以剖析,能帮助学生抓住本质,形成知识体系。如要对“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进行区分,可结合两个同是生产资料私有,但一个主要是靠自己和家庭员劳动经营而另一个则主要依靠雇工经营的事例进行分析,学生就能径渭分明、很自然地明确两种经济成份各自的特点,不容易造成错觉。列举实例,一般选在教学重点和难点处,在新旧知识联结处,在学生容易产生疑点处,在似是而非处。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形象化的讲解分析,避免概念化,寓道理于材料中,材料丰富了,说理形象了,道理也就明白了。

三、实例练习,培养能力。教完一节内容之后,对学生布置作业进行实例练习,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运用政治常识分析社会生活以及对知识进行系统综合等能力的有效措施。这种实例练习,可以是老师指定和安排素材,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选取素材。无论是哪种形式,所确定的素材都必须具有典型性,同时要是学生较熟悉的。素材确定后,在学生进行分析时,老师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把握要点,指导学生进行联想,把所学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运用到实例分析中去。学生练习完之后,老师要结合每个学生的选题和分析进行评价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只有这样,实例练习才能充分发挥其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能力的实效。

第6篇

师德教风个人剖析材料

师德,人们一般解释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种所有为师者均应遵守的行业规范,行为准则。而我认为,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符合社会规范,又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它是教师群体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总和。师德的内涵,也是经过长期的积淀而被人提炼而成的。它与时俱进,反映出各个时代的特征。不同时代的教师就应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风貌。从教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在教学技能、教学观念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能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对照《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结合自己2年来的教育工作生涯,经跟大家一起学习讨论和评议,自我剖析如下:

一、我在职业道德规范和树立良好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如何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对优秀教师的要求,我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自我剖析我所存在的问题有:

1、在依法执教方面,尽管我能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能够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没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但学习和宣传教育政策不够深入,有时候还存在消极的教育言论、行动等问题。依法治教就是要求教师从严格守法的高度,在全部职业行为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我有时候放松了或不注意这个准则。

2、在爱岗敬业方面,我基本上能够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传播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思想。爱是教师职业的基础,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前提。但有时候我对待工作还不够尽职尽责;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方面,偶尔有敷衍塞责现象。

3、在热爱学生方面,我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耐心教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平等、公平对待学生,特别是要求学生方面,过于严格。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爱是教育的万金油,当教育之爱成为普照的春晖,师生之间爱的能量就会在交换与互动中不断裂变,释放能量,产生一个个教育的奇迹。如何激发爱心、永保爱心,我尚待努力。

第7篇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材料1:校门建筑是校园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交通和安保。它与校园内的教学楼、实验楼等一样,重要的是实用价值。因此,校门建筑首先应当注重实用。

材料2:校门建筑是一所学校的“门面”,是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它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并努力体现该校的办学理念。因此,校门建筑首先应当彰显校园文化。

你对校门建筑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校门建筑的设计应秉持实用、简约、大方的原则。校门建筑是校园交通的门户,是校园安全的锁钥,实现这两大功能是校门建筑的基本要求。在此前提下,再讲求造型美观。因此,校门建筑要实用、简约、大方,而不应盲目攀比。那种一味追求高大、奢华,耗巨资建造校门的做法,不仅造成很大的浪费,还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有人主张从高考卷中删除时文评论题,但笔者认为,与其删除,不如改良。

一、时文评论题的价值

从能力层级及考查的知识点来看无论是2012年还是2013年的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时文评论题都是归属于第四大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的表达应用E层级的第(7)方面“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内容。

从命题立意来看,时文评论题要求考生能够紧扣材料内容,联系时代、社会背景,透过现象看本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针对材料提出自己鲜明的观点(表达的鲜明),并能简要阐述(表达的简明、连贯),这其实也是对考生议论文本写作的“微”考查。

主张从高考卷中删除时文评论题的原因在于,这型未能考出学生的层次差异,语言表达水平高的考生最高可得满分7分,而语言表达水平一般的考生一般也能得4~5分。我们不妨看看2013年4月份福建省某市全体考生时文评论题(要求阐述对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的看法)的各项指标,见下表。

如上表所示,结合平均分、难度值、得分率、标准差和区分度,从试题的甄别、选拔功能而言,这一题确实不能算是一道好题。但从测量学的角度看,区分度小未必完全是试题的原因。笔者认为,时评类试题的价值不容小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语文课程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时文评论题的命制,其价值恰恰是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起到“激励和发展”的作用。

时文评论题从2009年福建省首次命制以来,由于命题材料的鲜活以及答题所要求的思想广度和深度,使一线教师更加重视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时文,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的积极性以及阅读思考的兴趣也得到了提高,这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对于理科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尤其如此。而语文素养的提升,显然跟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是密切相关的,其中,阅读是最基本的途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指出,应鼓励学生“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关注社会发展,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身边发生的事件有敏锐的感觉,能及时发现其社会意义和影响”,“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进行理论思考,独立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根据这些要求或建议,时文阅读理应成为高中生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科生在语文科之外,因为还有政治、历史学科的驱动,读书读报基本是一种现实需要,但理科生则不然。在绝大多数学校,理科生的语文往往被数理化“排挤”至边缘,理科生不要说读什么人文经典著作,单单读报读新闻、关注社会发展就难有时间保障。时文评论题的设置恰恰能够对理科生的阅读习惯起到很好的纠偏作用;理科生通过时文阅读,对许多社会事件、社会现象也会有更多的人文思考。就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而言,应于科学实证之外补充人文思辨。因此,笔者认为,时文评论题具有不可替代的命题价值,理应保留。

不过,保留并非原样不动,考试区分度的问题也当重视,因此,对时文评论题不妨加以改良,既能发挥其激励发展作用,又能发挥其甄别选拔功能。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时文评论题的命制便是在往年命题经验基础上的一次新尝试。

二、2013年福建时文评论题评析

先简要回顾一下2009年至2012年的福建省高考语文时文评论题。

2009年有两则材料,第1小题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材料内容,第2小题要求考生对清明节祭奠亲友的方式(烧纸、网祭等)发表看法,赋分2+5分。

2010年有两则材料,第1小题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材料内容,第2小题要求考生对中国人过西方节日而老外过中国节日的现象发表看法,赋分3+7分。

2011年有一则材料,第1小题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中翻译家的观点,第2小题要求考生对外国国名中文翻译现象发表看法,赋分3+7分。

2012年有一则材料,删除以往第1小题的语段压缩题,直接要求考生对纸笔书写与电脑输入发表看法,赋分7分。

2013年针对校门建筑的时文评论题与前四年的相比,有共同点,也有较大的不同点。共同点是:从命题的时文材料的选用上,命题者选择了文化方面的材料,其中2009和2010年的都是有关节日的内容。尽管文化方面的材料比较贴近语文学科,避免学生答题时受历史、政治学科知识的干扰,但这样的选材还是略显偏狭,以后在材料的选择上应更加开放,不必局限于文化事件。

除赋分值不同外,2013年福建时文评论题命题内容最大的变化在于:以往的命题多是提供某个或某些具体人物、事件、现象作为评论对象,材料多是客观陈述,即使略有命题者主观态度倾向的暗示,在材料的表述上也并不包含鲜明观点和理由,在此前提下要求考生谈看法;而2013年则不同,材料并不提供有具体所指的人物、事件、现象,而是就同一明确话题“校门建筑”,提供了两则观点几乎针锋相对的材料,观点鲜明且包含简要理由,考生如同置身于一个自由讨论甚至自由辩论的现场情境中,必须在此前提下谈自己的看法。

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时文评论题命题立意在于:其一,为规避社会热点;其二,为更好地体现试题的区分度。主要考查考生能否围绕同一话题,或承续现有的两方观点和理由,展开联想想象,拓展延伸;或生成创造,另立第三方观点,据理剖析。在这一题型变化的背景下,也考查了学生应对试题变化的综合应变能力。具体而言,可从参考答案来推断,命题者显然是要求考生从原材料两种观点的提示出发,结合自己对生活中或网络报刊中所见的学校校门的感性认识进行联想,针对校门建筑,给出中肯的性质判断,提出鲜明的理性主张,能有条理地剖析原因或提出具体措施,在阐述过程中甚至能从问题的反面来进行剖析。

经过高考备考复习,绝大多数考生在答题的表达规范上问题不大,能先摆出观点,再分条陈述理由,做到条理清晰;但可能会有不少学生面临试题的突然变化,由于思维缺乏灵活性,只能以单点结构式的直线性思维,简单照抄题目原材料的观点和理由,或机械拼凑原材料的字句,在题目提供现有观点和理由的前提下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同时不能就一类问题,找到相关联的现象、问题进行拓展延伸,从而造成思路狭窄,继而陈述的理由空洞无力或杂乱无章。

针对以上命题立意与考生思维的差异,解题指导时应根据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特点,以交流讨论为活动方式,师生共同回忆自己见过而印象深刻的校门并交流对这些校门设计的观感,在达成联想想象飞跃的基础上,将具体的某些校门对象概括为“校门建筑”,将师生交流零散的感性看法提炼成条理清晰的理性文字;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两则材料中语焉不详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广泛的拓展延伸,如材料1的“交通和安保”应该怎样具体说明、材料2中的“一定的文化内涵”是怎样的“内涵”等等,从而规避原文的机械拼凑或理由的笼统空洞,实现材料与观点的有效对接。

三、教学反思及命题变式设计

平时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思维的拓展训练,训练学生以联系的观点看待某一社会生活现象,养成由果溯因并能对症下药地提出解决办法的思考习惯。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创造辩论实战的锻炼机会,因为时文评论题的解题难点往往在于寻找并组织理由,而辩论的准备阶段就是在既定观点的框架下寻找并组织“论据”的过程。辩论活动对议论文写作也是大有裨益的,而且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也能促进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复习备考时,对于任何一种题型的备考,都应该力求在复习经典题型的基础上,探索试题变式的可能途径,并提供一些试题变式训练。

前文提到,时文评论题应当保留并有所改良,除了2013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的命题变式外,笔者觉得,2013年重庆卷的命题值得借鉴,原题如下:

不管红绿灯,凑齐一群人,蜂拥过马路,被网友戏称为“中国式过马路”。针对这一现象,请拟出两条劝阻行人闯红灯的宣传语。要求:简明生动,幽默警醒;每条不少于10字,不多于20字。

参考答案:绿灯可以再等,生命不可重获心头常亮红绿灯,行走安全伴人生

第8篇

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认知理解,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促进学生的数学认知理解,就必须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注重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促进数学概念的获得

在新知教学中,为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要借助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

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时,老师用多媒体演示蚂蚁、瓢虫、蟋蟀三种小动物在树叶上的锻炼情景(蚂蚁、瓢虫沿着树叶边线运动,蟋蟀沿着树叶中间的茎运动;其中瓢虫跑完一周,而蚂蚁没有跑完一周)。然后引导学生“边欣赏边观察这些小动物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并对小动物运动的路线进行分类,周长概念的引入便自然和谐。在这样有典型具体材料做支撑点的学习中,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劲头十足,对周长概念的印象非常深刻。

二、注重联系具体的生活原形,促进数学概念的形成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找到它的原型,这样看来,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出发,使抽象的数学学习变得具体形象起来,把原来枯燥的数学变的生动起来,这样学习学生就不会感到抽象,而且容易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例如,平行线概念的教学,让学生辨认一些熟悉的实例,像操场跑道直道、窗框的上下两条边、黑板的上下边缘、五线谱谱线等,唤起笔直的直跑道线、窗框的上下两条边等学生熟悉的事物的表象。然后设问:如果把这两条跑道线都向两端无限延长,它们会相交吗?这两条窗框的上下两条边、两根谱线呢?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属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两条直线;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彼此间距离处处相等;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等,最后抽象出本质属性,得到平行线的定义。这样引入,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成为学习新知的基础,并借助于想象活动,较好地解决学生因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而造成的学习障碍。

三、注重数学知识本质的剖析,促进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数学知识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附带着许多无关特征。因此教学中应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剖析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从而把握知识的实质,尽量减少不利因素的干扰。例如教学《认识周长》时,学生只有对周长概念中的“边线”、”一周”、”长度”等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弄清了,才会对周长这个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如何在教学中剖析数学知识的本质呢?一是狠抓关键词。小学数学中很多数学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对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作了明确的阐述。在教学时就要紧紧“抓”住这些本质的东西不放,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二是巧用变式。就是不断地变换所提供的事例或材料的呈现形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使概念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由此帮助学生准确形成概念。三是加强对比辨析。加强对比辨析、举反例等进行概念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设计对比辨析,泛化现象就不会发生,同时概念也得到进一步深化。

新课程的数学教材,在注重数学本质的同时,对一些概念的定义、法则等适当地作了淡化处理。但这并不是不重视概念的教学了,而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概念,真正理解概念,体会数学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当的“淡化”是为了真正的“强化”。

四、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促进对数学知识深层次的理解

数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后,要抓住时机,及时地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练习。练习的针对性要强,覆盖面要广,要涉及到概念所有的外延。

如在认识平行线概念后,可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有平行线,这类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又能令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还可以安排判断练习,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不是平行线?为什么?学生不难找出哪个是哪个不是,但关键是要学生说清楚“为什么”,这是学生对平行线概念的再认识,能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再可安排找平行线活动,出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找一找哪些是平行线?当学生指出长方体相对两个面的对角线是平行线时,引导学生讨论,同不同意这观点,学生争辩的焦点是这两条直线在不在同一平面内,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使大家清楚地看到这两条直线在新创设的同一个斜面内,完全符合平行线的定义,在问题到圆满解决的同时,学生对平行线的定义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五、促进数学知识的系统化,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观一再强调:“要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真正的理解,这意味着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语的。教学到了一定阶段,要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组成知识系统,穿线结网,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这种系统的认知结构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深化,也有利于知识的检索、提取和运用,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第9篇

一、 德育渗透方面。

详细研讨教材,充足懂得教材,联合本校的实际情形,因材施教,让学生不但控制了技术技巧,还培育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意识,自动探求和勇于实践的精力,辅助学生建立了准确的体育价值观,使学生进步对体育与建康在个人成长和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作用认识,并把积极加入体育锤炼,促进健康,加强体质与社会义务和为祖国服务接洽起来,增进了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二、 教学工作

1、上课:课前做到了对学生的剖析和了解,并控制下一个班的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联合《新课标》和教材的设计,把重点放在了培育学生参与活动和自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上。在本学期的体育课教学中,通过合理的布置教学内容,机动的应用了多种教学手法,充沛的培植、激发和坚持了学生的运动兴致,保证了(本工作总结来源于kxren.com)体育教学目的的实现。

2、控制教材,吃透教材,并以《新课标》来制订了本学期的体育教学规划,布置教学进度,把多种多样的教学手腕溶于课堂教学中,在必定水平上培育了学生学习兴致,充足到达了预计的教学后果。

三、本学期具体完成工作

1、 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科学合理的部署教学内容,做到了教案和课堂教学内容一致。

2、合理、机动的应用教学手腕,剖析学生,了解学生,让学生喜欢上自身的课。使学生在高兴的气氛中学习知识,享受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3、认真组织了两操、阳光一小时体育运动和大课间活动,切实的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运动,依据不同年龄特色合理部署体育活动内容,让学生玩出乐趣,玩出健康。

4、 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县中小学生足球、篮球、乒乓球的竞赛活动,并在竞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四、 训练工作

本学期我如何在训练光阴短的情形下抓出质量抓出成效,这是我平时斟酌最多的问题,首先我对这批学生细心的进行了剖析,发现他们广泛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在班级学习都排在上等,但他们身体和身材素质一般,针对这点我增强了对她们的身材素质和传接球的训练,并部署了较多的训练竞赛,不但进早的让她们熟习比赛,进步训练兴致,也让他们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五、 其它活动

第10篇

在组织高中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将让学引思理念融入其中很有必要。让学引思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以及思维深度可以更充分的得到锻炼,而这些都是学生在独立习作时文本构建的思路来源。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让学引思 高中 作文 训练

高中时期作文训练在展开时,教师应当确定更加合适的思想理念与教学出发点。随着新材料作文成为高中作文考察的一个主流趋势,这也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和素养的锻炼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要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对于材料深入的解析能力,并且能够从材料中提炼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想要论述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学生在有效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过程中完成。因此,在组织高中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将让学引思理念融入其中很有必要。让学引思理念指导下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以及思维深度可以更充分的得到锻炼,而这些都是学生在独立习作时文本构建的思路来源。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基于让学引思的高中作文训练中,教师首先要有意识锻炼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学生在分析看待问题时应当具备从不同视角来理解问题的能力,这样对于具体问题的探究才会更深入。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和各个教学环节相结合,首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便可以有意识的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素养。高中课堂上学生学到的阅读文章中不乏一些很有深度的经典文本,在分析这些文章时教师便可以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对于具体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征等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剖析,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要充分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更多讨论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的各种观点、想法有分享的机会;同时,要鼓励学生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学生的各种思考和认识都可以在课堂上加以分享。在这种整体氛围下才会更加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自然会逐渐形成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

如教学《雷雨》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真是假进行讨论,展开辩论。有的同学结合教材的内容认为是真,如把鲁侍萍的照片摆在房间里;保留当年用过的家具、侍萍帮他补过的衣服、不喜欢开窗的习惯等。有的同学辩证看待:年轻时候的周朴园很爱年轻貌美的鲁侍萍,后来周朴园成为了资产家,具有封建资产阶级的思想,变得唯利是图,对鲁侍萍的爱有虚假的成分。随着辩论的越来越激烈,学生对于人物性格的剖析和对于整个故事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这样的教学组织环节不仅会让学生对于文本的挖掘更深,这其实也是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思维的层面有所提升的训练过程。

二、锻炼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

材料作文仍然会经常在高中作文训练中出现,这类作文训练方式需要学生对于具体材料或者探究的主题有自己的思考与认识,学生要能够从材料进行延伸,在有效思维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观点或者立意点,然后来组织与构建文章。材料作文的训练中,锻炼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是训练重心,这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直观体现。教师可以在材料作文的教学中以让学引思理念作为指导,鼓励学生对于讨论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自己在观察和阅读中获取的一些体验进行分析解读,然后形成自己的立意点。这样的训练过程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独立性都有所要求。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中,材料作文慢慢成为主流,教师可以多从一些典型的训练题目中来锻炼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让学生对于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思路都更加熟悉。比如,有关钻石与石头的材料作文,我们就要让学生自己认真读,思考可能的写作角度。除了从钻石、石头的角度,以及钻石与石头对比的角度外,可不可以选择其他角度呢?其实,可以抓住材料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分析作文情感的倾向等。如这道材料题可以抓住“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这一关键句提炼出善于借助外力以成就自我这一观点。材料作文中给出的材料是学生思维引发的向导,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思考以及τ诓牧戏治鐾诰虻墓程,对于材料有充分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审题立意,找到自己写作的有效切入点。

三、展开对于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训练

对于有的学生不容易把握的写作题目,教师可以训练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思维训练过程也是对于让学引思理念的一种彰显。材料作文已经成为高中作文训练的主流,但是,有的材料学生并不容易理解,还可能存在一些思维思路上的偏差。一旦审题立意上产生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文章的主题表达,学生会写偏甚至写错。因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教师要多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看到问题的实质,找到自己想要分析问题的切入点,进而更好的组织与构建文章。

如一道材料作文谈的是“知识与财富”的关系问题。如果有学生只从“财富就是金钱”的角度写作则明显不妥,当然,老师不能批评学生,毕竟这也是学生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思考:“财富”有深刻的内涵吗?让学生继续进行联想想象,学生进一步思考会得出:“财富”是有价值的东西,“财富”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力量。如此,学生思路打开了,写作方向多了,更有利于写出更加深刻的文章。很多时候,学生的思维会陷入局限,甚至进入题设的陷阱中,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引导,指出学生思路上的偏差乃至错误,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对于写作主题的自主探究,进而慢慢找到良好的写作思路与方向,更清晰的架构文章,写出优质的习作。

【参考文献】

【1】曹勇军.追求作文教学的智慧【J】.语文教学通讯,2007(15)

【2】贺向东.走进学生的心灵是作文教学走向成功的关键【J】.语文教学通讯,2007(15)

【3】曹玉兰.重建高中作文教学序列的探索【J】.语文教学之友,2007(01)

第11篇

摘 要: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主导,以应用为目的的自然科学课程。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是通过观察、实验、抽象、假说等研究方法,并经实践的检验而建立起来的。在职业教育中,物理是一门为专业课服务的基础学科,如何使物理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特点;实例分析;反思;方向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任务的主要执行者,把学生对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评价。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学习情境”这个中心而展开,最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

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我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教学设计:

1 确定主题

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确定课程任务的主题,再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和重点难点。

2 创设情境

创设与本课程有关的实际情境,为教学创造条件。如在案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提出了三个问题:①你乘坐电梯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②在游泳时为了提高速度要用脚加速打水,为什么?③在交通法规中为什么要规定车辆不超载?这样的情境创设很容易引起学生的争议,使学生很快进入主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引发思考,开阔思维,尽快进入角色。

3 独立探索

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应适时地给出导学提纲,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的欲求。在案例中我首先提出两个生活小发现:①同一辆静止的车,分别用10N和5N大小不等的力去推,哪种情况下小车获得的加速度大?②用同样大小的力推一辆满载车和空车,哪种情况下车的加速度大?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马上能得出a与m、F的关系,并初步总结出定性的结论,为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随后师生一起做小车实验,让学生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得到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总结出定律的内容。

4 协作学习

在独立探索基础上,开展专题讨论,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问题设置,将讨论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在案例中我设置了三个专题引导学生对定律进行递进式剖析:①表层性剖析:合外力指什么?如何分析?②内涵性剖析:加速度与合外力的一致性分析。③延伸性剖析:定律所揭示的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其中每一个专题都切中问题的要害,使学生在协作学习、合作讨论中将知识逐步引向了深化。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先让学生发言,不足之处由其他小组补充,然后由教师进行指正和点拨,并对小组讨论中的观点加以评判或进行个别辅导。

5 效果评价

为检验学生知识的建构,学生在经过上述学习阶段后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最后由教师作出评价,将三方评价按照一定的权重比例结合在一起,使之能够更加有效客观地评价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的理解。

6 深化理解

根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对薄弱环节作补充学习与练习,以深化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验证的能力。在案例中我采用了“练一练”巩固学生对定律的理论应用能力,再利用“议一议”使学生利用定律解释三个情境问题,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体现了物理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的特点,并使得整个课程主题达到前后呼应,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观,反思起来有以下几点:

①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热情。

②要使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片面的。

③教学的环境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形式的、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④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有效的信息和资料。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实施,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①教学模式的实施受到章节的限制,比较适用于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章节,不适于理论性偏强的主题设计。

②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施的效果,或是仅停留在比较浅层的尝试上。

第12篇

【摘 要】:课堂教学时进行德育渗透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中的德育材料直接进行德育渗透,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深入钻研教材,挖掘隐含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德育渗透,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利用英语课堂活动的延伸,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 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时进行德育渗透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中的德育材料直接进行德育渗透,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深入钻研教材,挖掘隐含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德育渗透,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利用英语课堂活动的延伸,进行德育渗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既学好知识又提高思想素质。

一、巧编故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年级儿童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直观具体的事物和生动活泼的形式,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德育渗透。巧编故事,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是拼音教学渗透德育的常用方法。如在学“a o e”这个韵母时,我是以自编的故事《小燕子回家》引入的:春天到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了,她看到春天祖国像一个大花园。她又见到了自己的伙伴,小姑娘、白鹅、大公鸡。小姑娘正在为明天歌咏比赛作准备呢,看她长大嘴巴(aaa)练声练得多认真哪。因为她要演唱的歌曲就是《我们的祖国像花园》。大公鸡看到了自己的伙伴小燕子,高兴得欢呼起来“ooo”,腼腆的大白鹅不好意思弯下了长长的脖子,样子就像“eee”。

让我们也到这美丽的花园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吧。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孩子们聆听、模仿、大胆展示不仅掌握了“aoe”的音和形,也感受了祖国的美丽,幼小的心灵经受了一次热爱祖国的洗礼。

二、剖析关键语句渗透德育

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关键语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关键语句,借以挖掘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在教学《三个儿子》一文时,在教学中我没有给孩子们讲解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没有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而是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老爷爷说:我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关键语句。让学生对老爷爷的话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讨论,教育学生做一个关心父母的好孩子。

三、利用作文教学渗透德育

作文不只是组织语文文字的练习,也是在训练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和认识。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踏踏实实、实事求是的作风,通过语文教材的教学,我让学生写心得、写体会、联系实际对自己拟定奋斗目标和要求、学习要求、纪律要求、卫生要求、艰苦朴素要求等。另外,在学生作文的评语里,恰当地应用哲理性语句,将在思想上更好更深刻地去启迪、引导学生,使他们的身心更健康的成长,思想能更好得成熟。如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说他家很穷,看到别的同学穿吃好的玩好的,他觉得他们能赶得上时代的潮流,才是过得“幸福”,而自己则是十分“不幸福”的。我就在他的作文评语中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让学生懂得“幸福”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享受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