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2: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育儿教育经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0~3岁婴幼儿中有80%处于散居状态,祖辈家长参与0~3岁婴幼儿抚养,即隔代教养的共占84.6%。两代人共同育儿已是我国大多数家庭的育儿现状。因此,由祖辈育儿而带来的育儿分歧和两代人关系紧张正渐渐凸显,从本期开始,“祖辈育儿”将陆续与读者分享专家、父母及祖辈是怎么看,又是怎么做的。
两代人的育儿分歧在各个家庭或多或少存在,一切在于是否沟通好。都是为孩子好,如果沟通得当,育儿冲突完全可以避免。沟通最重要是坦诚相待,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且心平气和,不能互相指责。此外,沟通还要经常进行。年轻父母尤其要避免轻率抱怨父母,带孙不容易,没功劳有苦劳,要是实在不放心,还可以提前进行“岗前培训”。否则就会出现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1:奶奶对孙子说,“你妈整天忙着赚钱,哪顾得上你?!还是奶奶疼你哦!”――制造亲子隔阂
×为笼络孩子,无心或有意之间伤害年轻父母与宝宝之间的感情,逐渐造成亲子隔阂,有可能给孩子的成长。
问题2:“别说他了,他很好了。你小时候比他差远了!”――当面袒护、战线不统一
×当面袒护孩子,与孩子父母战线不统一,在纵容孩子继续犯错的同时,降低了父母的威信,增加了父母管教孩子的难度。
优势互补化解两代人育儿分歧
带孙辈虽有含饴弄孙之乐,但更多是辛劳。如果仅此也就罢了,我们可敬的老人一向舍得为子女奉献一切,不过,最怕是一边掏肝掏肺劳心费力,一边却是被子女抱怨宠坏了孩子,或观念落伍方法不对,结果经常跟子女发生矛盾,一肚子气没处发,怄气更伤心,甩手不干又不忍心。事实上这种因两代人育儿分歧产生的矛盾在大部分家庭存在,或浅或深而已。这种矛盾不设法化解,不但伤害亲人间感情,导致家庭不和,而且令孩子无所适从,影响孩子的成长。
两代人产生育儿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各自在生活习惯、教育观念、经验阅历以及角色方面存在差异,又不能充分看到对方的长处,总认为自己的是更好的。解决这个难题,重要的是看到各自的优势和短板,做到优势互补。
老一辈的优势和短板
老一辈的优势很明显,他们大都带大过几个孩子,从头到尾经历了整个喂养、教育过程,比较了解孩子的心理,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虽然可能陈旧,可能有不科学、不可取之处,但大部分是经过实践证明可行的。有人说,做父母如同游泳,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老一辈即便是完全没有文化的人,只要脑子不笨,在长期的育儿过程中也一定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心得,是年轻父母短时间内无法拥有的。因此,年轻父母要学会尊重老人,发现他们身上的优势,那种认为老人的所有说法做法都过时落伍不科学,而把育儿书当圣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老一辈的另外一个优势是由于没有工作压力,在心态上比工作紧张、压力繁重的年轻父母要平静得多,比较有耐心去陪伴和教育孙辈,经历世事沧桑后的沉稳、宽容以及“隔代亲”心理的存在,也会给孩子带来温暖、安全、慈爱的感觉。
当然老人身上也可能存在一些短板,那就是经验反被经验害。正因为经历过育儿或多次育儿,非常相信自己的经验,所以老人大都不会像年轻父母那样如饥似渴地去收集育儿资讯,阅读育儿书刊。更由于总体存在的文化基础差、理解力低、精力有限等原因,他们对新的育儿理念缺乏了解、不易接受,在观念和方法上不够科学、先进。
年轻父母的优势和短板
年轻父母的优势是大多文化素质高,理解力强,善于学习,更懂得和更习惯透过专业的育儿书刊、网络来了解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先进的育儿理念,也比老人更清楚未来社会对孩子的要求,因此采取的做法往往比较科学。加上格外重视独生子女的培养,往往比老人更严格,更理性。
短板则是缺乏经验,心情紧张,过分迷信书本和网络,依葫芦画瓢,不懂得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必须施以个性化的照顾和教育;有时候功利心太重,过分望子成龙,给小孩太大的压力,反而令到孩子身心不健康。
专家的话:
我们为家长建立了“家长工作日记”,每天有专门的值班领导,把家长的“想、盼、愁、忧、难”记录在“家长工作日记”中,把幼儿园的服务与家长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结合农村地区特点,根据家长的不同需要,我们还设置了每周家长接待日、早晚延时班、园长信箱、服务电话热线、全园家长QQ群、帮助困难幼儿家庭小计划等,为家长解决问题,让家长感受到来自幼儿园的温暖,通过优质的服务把全园家长的心凝聚起来。
我们建立了幼儿园家长工作制度,包括家长委员会制度、家长代表观摩制度、家长监督制度、家长评议考核幼儿园工作制度、家长学习《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制度、家长联系制度等让家长参与幼儿园工作。努力做到每日与家长有联系,每周有家长监督,每月有活动观摩,每学期有家长评议,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固定时间带领家长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发展指南》和相关的家庭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请家长分时间段对全园各部门工作、各岗人员进行评价,如保教员、保育员、炊事员、保安员、园长等,加大内部管理力度的同时,保证幼儿园工作的透明度,关系到家长利益的事从立项、实施到监督的全过程都有家长参与。
为了让家长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引导幼儿健康成长,我园通过开展多项工作更新家长育儿观念,指导家长科学育儿。
1.及时宣传学前教育形式,不断更新育儿观念
我们定期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争取区学前教研中心、当地计生和妇联部门的大力支持,邀请市区专业的早期教育专家为幼儿家长进行讲座,同时安排保健院专业人员以及本园的早教专业教师进行讲座。通过三方面的近十次讲座给家长解决了三大急需解决的育儿困惑:如何认识我们自己,走出教育误区?如何了解我们的孩子,成为孩子的朋友?孩子的成长到底需要什么?虽然家长都有很多农活和工作,但这样的活动家长很乐于参加,每次讲座后还会有很多家长向专家提出育儿困惑。农村家长的育儿观念正在逐步更新,教育意识在不断增强。
2.结合地区特点,开展农村特色家长工作
为了让忙碌的农村家长提高育儿观念,我们开展了适合农村家长的农家小院、送教下乡活动,把先进的育儿方法送到农家小院、田间地头,这种具有农村特色的育儿交流、学习模式深受家长们的欢迎。我园充分结合农村地区特点,把家长工作推进田间与社区,推进小院,编织一个为家长服务的网络。
3.力推典范,激励家长群体焕发教育不竭动力
在重视指导家长的同时,我们同样重视激励家长,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的自信心。我们开展了“典范家长”“五健家庭”等系列活动,表扬那些有好的育儿经验、方法的家长,并请他们向全园家长介绍育儿经验,进行阶段性表彰、交流活动。活动中,我们用赏识的力量,让农村家长相信自己能行;用信任的力量,让农村家长知道自己很重要;用发现的力量,促使农村家长明白自己也能创造奇迹;用评价的力量,告诉家长自己很棒;用合作的力量,告诉农村家长幼儿园和教师需要他们。
4.不断拓宽0-3岁早期教育模式,增强教育实效性
(一)城镇化的背景
城镇化进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它前进的速度不仅表现在区域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化的方向,更朝向农村基础教育扩展。农村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幼儿家庭教育又是薄弱环节,所以加强农村幼儿教育的家庭指导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课题。
(二)幼儿教育机构
幼儿教育机构的形式多样,主要是服务于0~6岁幼儿的保育教育机构。多指幼儿园、托儿所、早教中心、胎教学校等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相应教育指导的机构。农村幼儿教育机构有其自身历史性,不仅包括幼儿园,还有与小学一体化的衔接班,乡镇中心学校幼儿教育教研机构,社区幼儿教育服务机构,妇联、企事业单位等。本文主要从幼儿园、城镇社区教育两个角度来解读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
(三)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一般是指由家庭以外的社会机构组织的,以家长为对象,以提高广大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体现出自身的教育特点与教育素养,它不仅包含教育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习相应的教育技巧,以及与幼儿交流沟通的教育艺术。农村幼儿家长在育儿理念上更秉承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方式,以及老人看护的教育形式,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幼儿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发展。总之,农村幼儿家长教育意识的萌发,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升,还需要农村幼儿教育机构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国家重视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积极向小型单元的家庭教育倾斜,将会给农村幼儿教育带来帮助。
二、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
农村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家庭的教育行为、内容以及家庭结构中的关系、社区教育机构的影响、家园互助行动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是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所要解决的范畴。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探索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
家庭教育实施的关键因素要放在家长的素质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幼儿家长的文化水平也逐渐提高,他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从意识层面角度都愿意接受先进的育儿理念,以更好地指导幼儿的教育。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教育困惑,不知道从何入手。家庭的收入也是影响家庭教育的有效变量。农村幼儿家长无论收入高低,都会在物质层面尽量满足子女的需要,而缺少精神上的关怀。收入的高低会决定教育的投入,但对教育的投入高并不意味着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势在必行,适度的投入,获得有效的回报。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农村幼儿家长,他们的职业也决定了对幼儿教育指导的局限性。因为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因素,很难有固定的时间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幼儿教育机构进驻幼儿家庭中进行实践指导会更好地服务父母,提供育儿理念,提升育儿意识。
(二)农村幼儿家庭结构的关系
农村幼儿家庭结构关系中分为两大结构,一个是两代的亲子关系,一个是三代的三世同堂。两代的亲子关系中,农村的大多数家庭以两个孩子为主要结构。农村幼儿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但因为父母自身素质或劳动时间过长等方面的原因,会出现无暇或无意识顾及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良好习惯和性格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不懂得怎样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等。尤其两个子女的家庭,教育负担过重,会忽视家庭教育的有效实施。
(三)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影响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幼儿教育机构在国家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从幼儿园到乡镇中心幼儿教育教研机构,从小学内部的衔接班(学前班)到社区教育机构,都为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进行服务。因为地域方面的因素,农村的幼儿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家庭教育的发展更是被忽略。只有各个机构以发展幼儿教育为己任,在分析幼儿园外部因素问题的同时,重视对家庭教育内部机制问题的探索,认真研究,积极实践,派专业人才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才能促进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进步。
三、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
《纲要》中明确地提出:“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当前家庭教育的内容由健康教育、认知教育、品行教育和审美教育构成,幼儿园和社区等幼儿教育机构以此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寻找最有效的途径对幼儿家庭进行教育指导。
(一)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
农村幼儿园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力量,它具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的指导策略,形式多样的指导方式。而且国家对农村幼儿园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通过对幼儿师资的相关培训,使教师吸收了很多优质的育儿理念,可以把当前的家庭教育内容,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通过有效途径输送给幼儿家长,提高他们的育儿能力。
1.建立沟通渠道
农村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不仅仅限于早晚接送幼儿,而需要建立多种多样的沟通途径。家访和家长约谈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此种方式教师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家长的幼儿经验,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给予指导。班级QQ群、微信群的建立,可以随时接受家长传递的困惑性信息,并能够进行及时的解决。家长的调查问卷和致家长的一封信可以通过书面的形式,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的难题,进行必要指导。因为地处农村地区,很多幼儿都是由老人来照顾,家长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成为了难题。但多种沟通渠道的建立,可以间接的对父母进行必要的指导。
2.搭建互动平台
互动平台的搭建可以给家长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增长教育理念的平台。最直接的途径是新生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一些良好习惯的养成等知识。家长学校可以邀请相关的专业人才进园为家长提供育儿知识,例如乡镇的妇幼保健医院的医生讲解幼儿的饮食营养等方面的知识。条件和设施略好的农村幼儿园,可以建立育儿互动平台,可以让家长在平台上提出问题,参与讨论,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参与开放活动
农村的家长开放日不能只是形式性的参与,而需要家长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园来建立对幼儿的关注,和其他的家长进行育儿经验的交流。以家长学校为主要途径的开放活动,要有计划的组织家长进行系统家教知识的讲授,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同时幼儿园也要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不仅及时解决家长的教育困惑,也请家长根据孩子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幼儿园出谋献策,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社区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渠道
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城镇社区的出现与逐步的发展完善正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社区的发展逐渐被认可,其前提需要农村社区发展的整体与全面,以及格式布局的合理性。社区中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指导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值得期待。但城镇社区作为幼儿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幼儿通过社区获得知识、掌握技巧、培养健康的体魄已经成为必需。社区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地服务于本区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
1.联合辖区资源,进行育儿专项指导
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离不开社区的扶持。社区可以充分利用本辖区的有效资源,进行育儿的专项指导。例如,可以利用辖区内的医院,邀请相关医生为家长讲解卫生保健的常识,补充家长在幼儿健康教育方面的不足。也可以邀请当地的广播、电视台,录制相关的育儿采风,增补家长幼儿美育教育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果有村官大学生的社区,可以邀请为本辖区的家长讲解育儿品行和认知教育方面的知识,增加知识,拓展视野。
2.根据不同需求,开展育儿沙龙活动
城镇社区和城市社区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价值同样重要。根据本辖区家庭的不同需要,城镇社区也应该定期为家长举办育儿沙龙活动。可以邀请幼儿园的园长与老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入园认知学习的重要性问题,幼儿良好习惯养成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育儿方法等问题。还可以邀请乡镇中心学校的教育教研员讲解国家对幼儿教育政策的倾斜,幼儿教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农村幼儿家长重视育儿教育的意识,补充育儿知识的理念,从根本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巨大影响,为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争取政府资金,完善育儿资源建设
社区的资源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城镇社区还在稳步建设中,必然会存在缺少资源的问题,尤其是教育资源。国家对农村幼儿教育给予重点的鼓励和扶 持,那么城镇社区应该积极做出本辖区育儿指导教育方面的计划与预算,争取获得政府资金的支持。城镇社区需要建立教育图书馆,采买书籍要包含幼儿家长的育儿知识与经验的书籍。有条件的社区还应建立阅览室和放映室,在休闲时,可以组织家长到阅览室阅读书籍,到放映室观看科学育儿知识的视频。同时,城镇社区应该为辖区幼儿建立城镇档案,从而制定科学的育儿计划,指导父母详细记录幼儿的成长,并及时提出指导建议。
四、结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7-0061-02
QQ群作为一个灵活、便捷的网络信息平台广受欢迎。QQ群的产生给人们的网络生活带来了不少的便利和兴趣。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在学生家长中通过建立班级QQ群这个灵活、便捷的窗口呢?这样就可以让老师和家长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育儿的方法,总结育儿的经验,搭建家园互动新平台。
一、家园多沟通,形成良好群聊氛围
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开展家长工作的前提。我们经常利用下班时间和家长一起进行群聊,对家长提出相关于幼儿园和班级工作的问题,采取不回避,有问必答的态度,确保家长的问题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应答。同时,我们站在家长的角度,选择了一些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寻找原因,提供相关幼儿教育的经验和策略。及时了解家长的所提出的问题和话题的意图,进行内容的梳理和问题归纳。有针对性地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以健康、正确的议题来实现对群聊舆论的引导。另外,班级教师尽量提高班级教育与服务质量,争取家长的信任。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老师与家长相互之间的情感有了沟通,就会产生信任和理解。
二、多展示,记录孩子的点点滴滴
小班的孩子新入园时,家长特别不放心,孩子在园有没有哭闹、孩子在幼儿园能不能吃饱、睡觉是不是没盖被子、有没有和其他孩子一起参与游戏……等等,都是家长关心的问题,他们很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的点点滴滴。教师在家长接送孩子时短短的语言交流不能完全解决家长的担心。还有的家长甚至对老师给孩子进步的评价提出质疑。我们通过建立班级QQ群相册,每天将孩子在园吃饭、睡觉、做游戏的情景用照相机记录下来,并及时上传到群相册,满足家长了解幼儿在园一日学习和生活等全方位了解的需求。孩子每一天的点滴进步都会给家长带来莫大的喜悦。家长通过相册了解孩子到进步的同时,对班级老师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家长对老师的工作更加信任了。
三、建立家长论坛,交流育儿经验
部分家长有很多好的教育方法与经验,对其他家长教育孩子起到可以借鉴或直接指导得作用。例如:小班的孩子就餐一直是让家长头疼的问题,不愿自己吃,挑食、偏食的情况比较严重。针对这些情况,班级老师邀请了果果小朋友(果果小朋友进餐习惯却很好,不挑食,能自己吃饭,还能保持桌面的干净。)的妈妈做一个关于“怎样解决宝宝吃饭难的问题”的论坛,并在群上公告,通知家长开展论坛的主题、时间以及跟帖的方法。围绕这个话题,果果妈妈给了很多好的建议,家长们也纷纷跟帖献计献策,各抒己见,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好办法。家长们马上就表示尽快按照这些方法解决孩子吃饭难的问题。很快就有了“宝宝最近在家吃饭有了很大的进步,能自己吃完,很少让大人喂了”等等诸如此类的反馈。
“如何解决孩子早上上幼儿园哭闹”、“怎样让孩子主动和小朋友交往”的问题都通过论坛一一解决了,既让受到困扰的家长得到了启发,又让那些想出好办法的家长们备受鼓舞。
在QQ群的论坛和留言中,从家长的提问能体现出对所反映的问题的焦虑和烦恼。于是,我们成立了各个研讨小组,对家长提出的各种建议和问题集中或分小组展开讨论、研究。同时查找相关资料,找出准确的答案,给提问的家长回复或直接在群上参与讨论或答复。同时,我们还通过QQ群向一些相关幼儿教育经验的专家发出邀请,主持讨论最近家长比较关注的专题,如在手、足、口病高发的时段,邀请公共卫生科的医生在QQ群主持论坛,告诉家长“手、足、口综合症”是一种通过空气接触传染的呼吸道疾病,让家长了解症状的特征、治疗的方法及消毒预防的措施。家长通过参与论坛的讨论,建立了一个家长和家长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专家和家长之间育儿经验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四、利用群公告,发挥家长的积极性
通过公告栏及时向家长新的活动公告,让家长及时对幼儿园及班级的各项工作进行了解。让家长积极、主动的配合幼儿园工作。如在开展主题“苹果”时,在公告栏了“请您配合”,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相关“苹果”的资料并带来园,以方便开展相关“苹果”的活动。家长们在群上看到了这个信息之后,第二天,孩子们就把相关资料带到幼儿园来,为教师更好的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群上的信息使家长明确了幼儿园教育目标,又使家长知道了为配合目标的落实自己应如何配合。另外还准时一周食谱,让家长了解到孩子在园的饮食搭配,同时为家庭饮食搭配提供依据;有目的地发动一些家长推荐好书,让大家好书共分享;推荐好玩的地方,节假日一起带孩子外出活动。推荐好文章,让大家分享经验等等。给家长一个参与和相互沟通的空间,提高家长的积极性。
通过QQ群的使用,教师还可以向更宽的资源空间开拓。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不但要利用好园内的教育资源,还要开发利用园外的教育资源。QQ群可以改变个体性劳动方式下形成的学习和工作习惯,利用互动、下载、积累、写录、链接、搜索等功能,精选和积累自己最为需要的信息资源,吸纳、扩充、整理和完善自己的知识,进行高效率学习。积累相关育儿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与家长更好地沟通、为家长提供丰富的育儿知识。
家园互动的方式需要不断的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家园共育。QQ群这个家园互动的新平台,实现了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的家园互动,改变了由传统的一对一的家园互动方式到多角色全方位家园互动方式。让家长和老师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通过沟通交流、互动分享、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让家长发挥主动性,更加主动的参与教育。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幼儿。我们的家园共育才会更有效率,更有价值,更有生机。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幼儿健康活泼的成长,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方明.推进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素质.学前教育研究,2002.1.
[3]陈鹤琴.家庭教育——怎样教孩子.中国致公出版社.
早期教育多样化发展规范化管理 0~3岁是人一生发展的起点和基础,开展0~3岁婴幼儿园早期教育,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家长优生优育的观念日渐加强,教育从零岁开始的理念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常熟在高标准普及幼儿教育的基础上,将教育的视线延伸到零岁,以引导家庭、幼教机构、社区共同参与0~3岁早期教育。从实际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家庭在0~3岁婴幼儿的养育方面缺乏科学的理念、知识和方法,社区中也缺少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家长进行系统的科学育儿指导,这就形成了一个家庭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为了深入了解早期教育的现状,通过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寻找对策,推进早期教育事业发展,特就常熟市早期教育管理现状进行调研。
一、主要经验
1.领导重视。常熟市委、市政府重视早期教育工作,1992年召开了“城区托儿所有关问题协调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托儿所的管理分工和职责:全市托儿所由市妇联扎口管理,卫生局主要负责托儿所的卫生保健工作,教育局主要负责托儿所的教育业务指导。2007年,成立了由副市长任组长的常熟市早期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委员会,建立了教育、卫生、妇联、人口计生、民政相互协作的0~3岁早期教育工作的管理网络,并把“开展科学育儿工作”列入政府人口目标管理签约指标。2008年制定了《常熟市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暨科学育儿工作的实施意见》。
2.起步较早。常熟市全日制早期教育事业启动于1992年,市妇联先后创办了虞园、常福、湖苑、漕泾四所托儿所,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适合常熟的早期教育运行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早期教育服务方式,并积累了一定的教育和管理经验。2003年,常熟市妇联组织一批妇女干部和幼教工作者,前往上海参加了全国亲子教育培训班,并在直属托儿所尝试开展免费亲子教育,得到了全国妇联家庭教育调研组的高度评价。2005年,省妇联把常熟市妇联直属托儿所作为亲子教育试点单位,并下拨专项经费支持开展亲子教育探索。
3.广泛宣传。一是利用“市民课堂”,邀请上海早教专家在市民课堂举行“0~3岁婴幼儿早期潜能开发”的科普讲座,并通过新闻报道和专题采访等形式在全社会宣传0~3岁科学育儿的知识和理念;二是认真落实0~6个月科学育儿培训教材,在对村级、社区的基层妇女、计生干部培训班上,重点围绕0~6个月婴幼儿的身心特点,培训科学育儿知识,指导妇女、计生干部具体操作方法,将“科学育儿”的理念逐步引入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之中;三是各镇分别举办0~3岁婴幼儿家长学校,组织家长观看科学育儿VCD,并通过报刊、电视、电台广泛宣传普及0~3岁科学育儿知识。
4.城乡联动。目前,全市开展公共早期教育的机构有二大类:一是全日制早教机构,有招收3岁以下幼儿全日制早教机构2所,以2岁以下幼儿为主同时又有3~6岁幼儿全日制教育的混合型机构8所,公办幼儿园中开设的招收2岁幼儿的“园中班”49个。二是面向散居婴幼儿的早教机构。本着成熟一个,扶持一个的原则,0~3岁科学育儿项目在全市社区拓展。2008年底,有19个科学育儿阵地建成投入使用,基本做到了全覆盖,形成了“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中心(常熟市欢乐宝宝活动中心)——各镇世代服务中心(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分中心)、幼托机构活动点——村委会、居委会(社区)为一体的三级网络”的格局,并通过了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中心验收,获得“中国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称号。
二、存在问题
1.早期教育的氛围不够浓厚。调查显示,常熟市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度、参与度不高。一是散居在家是0~3岁婴幼儿最主要的带养场所,18个月以前都被关在家中相对封闭式看护;二是散居儿童的看护者大多是祖父母辈的老人和保姆,“口耳相传,隔代抚养”,早期教育的意识单薄,教育观念陈旧,满足于让婴幼儿吃好、穿好、睡好,缺少科学育儿知识;三是孩子活动区域狭小,除了家中就是小区广场等很小的范围,缺少集体活动的场所;四是从玩伴来看,散居儿童接触最多的是成人,缺少同龄儿童群体流。
2.早期教育监管主体不明确。依照国家有关法规,教育主管部门只有权对幼儿园、托儿所和其他学历教育进行审批,目前还没有法律法规授权教育部门对早教机构的师资等办学条件进行监管。这些早教机构含有学校的性质,但由于它们是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公司,教育部门很难以非法开办教育机构的名义处理。实质上以公司名义注册,进行婴幼儿教育的早教机构是利用政策的“空当”,从事早期教育工作。对于早期教育机构的评价机制不全,没有评价标准,没有组织进行评价,早期教育的质量全凭举办者的“三寸之舌”宣传,在社会上缺少对于科学的优质的早期教育的正确导向。
3.早期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专职化程度低。现有的早期教育从业人员由经过幼儿教育专业教育的教师担任,这些人员缺少对于0~3岁婴儿身心特点的全面了解和把握,缺少对于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的能力,理论底蕴单薄,实践技能不够。从事散居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非常少,大部分是托儿所、幼儿园在职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兼职从事此工作,没有时间精力对于早期教育做深入的研究。
4.早期教育课程的科学性不严密。缺少一个明确的教学标准,国家没有统一的课程指导纲要和相配套的课程实施方案,虽然,1982年全国妇联颁布了《0~3岁教养大纲》后,2004年上海编制了《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试行)》,为早期教育中心编制实施课程提供了依据,但早教机构的研究力量不足,或有的早教机构根本不了解以上文件,部分早教机构的课程随意性非常大,科学性、系统性欠缺。
5.幼儿教育布局还有待进一步调整。随着城市化加快推进,规模型居住区建设不断加速,城市功能布局的新定位导致人群集聚的新格局,凸显出常熟幼儿教育资源配置尚不平衡。特别是城区托儿所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扩建又受到空间限制。另外,进入常熟城镇务工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如何高质量保障这些新市民及其子女的受教育权利显得格外重要。
三、对策建议
1.高度重视早期教育工作。加强0~3岁早期教育工作宏观指导,建立政府推动、分级管理和部门协作的管理体制,整合人口、教育、卫生与宣传部门力量,构建“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家庭响应”的机制。加强规划制定和政策协同,给予早期教育事业人才、经费、场所、机制的保障。按适龄人口数设立早期教育专项经费;由政府举办示范性早期教育中心,作为公益性质的事业法人在机构设立、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各早教指导站配备1~2名专职育婴师,以集中精力完成早期教育工作;不断发展公共教育基地,可在新小区配套建设和幼儿园建设中配套建设社区早教指导站的专门用房,确保早期教育的专业化。将社区早期教育工作列入政府对镇、村、社区的考核指标中,发挥镇、村、社区在推进0~3岁散居婴幼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2.多种体制发展早期教育事业。目前我国正处在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发展时期,重视早期教育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同时应更加重视发展培育社会组织,这应当是促进早期婴幼儿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基本策略。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民间团体和个人),赋予社会组织更多参与早期教育的职能,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资源,加大指导支持和保障力度,使其能够承接政府转移的这项社会服务功能,为家长和婴幼儿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服务。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一视同仁地对待公办和集体办服务机构。要不断创新早期教育服务形式,如父母学校、专家咨询、网上查询、热线电话、发放普及读本和宣传资料、亲子学苑、送教上门、育儿沙龙、楼道早教小组、流动早教中心、社区婴幼儿游戏中心等实施多样化的教育指导。
3.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好一支专兼职的早教队伍,成立0~3岁婴幼儿教育师资培训点,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与指导。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聘请富有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婴儿病理专家、学前教育专家、婴幼儿心理学专家、家庭教育专家作为讲师团成员,通过讲座、咨询、论坛、沙龙等形式向家长传授科学育儿知识与经验。鼓励和吸纳社会人士从事社区0~3岁早期教育指导工作。组织引导心理、教育、医护等方面专业人员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咨询服务,对有特殊困难的婴幼儿和家长,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进行指导。同时,进一步培训妇联和人口计生工作网络队伍,确保基层妇女、计生干部人人都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将服务的触角更直接延伸到群众身边。建立激励机制,重奖有关机构和人员,有步骤地推广婴幼儿社区教育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使更多的孩子受益。
在关注家园共育的今天,很多幼儿园都组建了“家长志愿者”队伍,家长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参与幼儿园各方面的活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们认为,有质量的家长志愿者活动不应是家长蜻蜒点水式的参与,不应是单方面地让家长提供人力、物力资源,而应成为家园互动的良好契机,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家长课堂”,让家长能够客观、真实地观察孩子在幼儿园活动的常态,感悟到园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和传递的教育理念,在延续多次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发生儿童观、教育观的转变,不断积累科学实用的育儿方法。
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设计志愿者活动内容时,我们的原则是“起点低、针对性强、受益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通过园部面向所有家集意见,最后与我园的家委会成员一起讨论确定了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晨间接领员。请家长早晨与园长、教师一起在园门口迎接孩子们的到来,疏导交通,给不方便下车送孩子入园的家长提供接领孩子入园的服务。
“爸爸老师”。基于爸爸在育儿过程中常常“缺席”的现状,鼓励爸爸们来园与教师一起组织游戏活动。一段时间后,在“爸爸老师”的带动下,又有了更多“妈妈老师…奶奶老师”的加入。
“巧手妈咪”。调查发现,许多家庭为孩子购买的玩具昂贵又缺乏教育价值,有的过于偏重认知的训练。可见,家长非常需要这方面的引导。因此我们组织了“巧手妈咪”志愿者活动,引导妈妈们通过与教师一起收集材料制作教玩具,认识到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从而了解如何为孩子选择适宜的游戏材料和内容。
阅读陪伴员、图书管理员。在与家长的日常交往中,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的阅读指导有很多观念和方法上的误区。因此,我们邀请班内家长在班级每周开展幼儿园儿童图书馆的图书借阅活动时来担任阅读陪伴员和图书管理员两种志愿者角色,与教师一起陪伴幼儿阅读,协助幼儿管理图书,从而了解幼儿的阅读特点,学习正确的阅读指导方法。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以“让家长在付出中成长与收获”为目标,让家长在志愿者活动中有感、有悟、有得。
一、有感:让家长换个角度真实地了解孩子
沟通是合作的基础,家长越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与教师的沟通就越顺畅,双方看待孩子、看待教育的观念才更容易趋于一致。有的幼儿园更倾向于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而我们发现,开放日当天全班家长济济一堂,对孩子的正常活动反而是一种干扰。而家长志愿者活动更有助于家长在一个“常态”的情境下看到自己的孩子以及班里其他孩子的表现,同时教师也能与家长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交流。
我园绝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有些甚至是“独二代”。因此,他们的父母和祖辈往往是在没有同龄孩子参照的情况下开展育儿活动的,有时不免觉得自己孩子样样都好,很难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而家长来园参与志愿者活动,给了他们一个将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近距离比较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能够理性地看待孩子存在的问题。
如,一位爸爸做了几次图书管理员后感慨道:“看看XX,阅读时会一页一页翻,一本一本看,他多么专注啊!问问他看懂了什么,他都能讲个大概。我儿子跟他一个班,平时看儿子也挺喜欢听故事的,但到了这里却只会东翻翻西看看,连看完一本书的耐心都没有。”针对这位爸爸意识到的问题,教师及时与之交流,介绍大班幼儿的阅读特点和水平,分析该幼儿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并向他推荐了一些培养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
家庭生活和班级生活对于幼儿来说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有些幼儿在班级环境别突出的问题在家庭环境中却不那么明显,这使得家长未必真正理解和认同教师向家长反映的问题并引起足够的重视。家长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集体活动情境中的孩子。一位爸爸在参与了志愿者活动后说:“之前老师跟我交流,说孩子活动时不够专注,可我在家看他玩玩具什么的也挺正常,看不出有什么不好。这次来当爸爸老师,我发现他的确老是东张西望,不像别的孩子那么集中注意力。我回去一定积极配合老师。”一位妈妈说:“这次我来当志愿者,正好看到老师在组织孩子们做活动前的准备,我发现几乎每个孩子都会自己有序地去解小便、喝水、换室内鞋,完成后就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等待,只有几个孩子需要老师的帮忙和提醒,而我儿子恰好是其中之一,这让我很吃惊。”看到家长有了这样的直接感受,教师向她提出了建议:“我知道你们一直挺关注孩子智力方面的发展,其实生活上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你们平时在生活中可以放手让孩子多多练习。”这时家长往往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
二、有悟:让家长感受园所传递的教育理念
家长来园参与志愿者活动,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家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家长深切地感受到园所的教育理念。
为了帮助家长们胜任志愿者角色,我们给予了一些温馨提示,如,针对晨间接领员的提示是“在门口接领幼儿时请您密切关注来往车辆,注意幼儿及自身安全”。又如,针对阅读陪伴员的提示是“带领幼儿一起阅读时请您将图书面朝幼儿,可以用提问的方式与幼儿进行交流互动。活动中请您关注幼儿的阅读姿势,指导幼儿轻轻翻阅,爱护图书”。在具体活动前,教师还会有相关的指导。如:“来做图书馆志愿者的家长请不要穿高跟鞋,进入图书馆后脚步尽量放轻,要轻声和孩子交流,轻拿轻放图书和物品,家长的榜样示范是最好的教育。”这些看似自然的提示蕴含着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一位担任过阅读陪伴员的妈妈在班级微信群中分享了自己的体会:“今天我特意换了平底鞋,早早来到图书馆。活动过程中,我发现两位老师都是轻轻搬动椅子,轻轻走路,指导个别孩子时也是俯下身轻声细语,而孩子们也在老师的影响下安静地阅读。这次的经历让我很受震动,以前我一个劲地督促孩子要这样要那样,但大多是说教,根本没在意自己的行为,其实孩子一直在模仿大人的一举一动呢。”
除了教师的影响,家长之间的互相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位家长担任两次晨间接领员后感慨道:“我自己每天都接送孩子,但以前从没想过要提醒孩子主动向老师问早问好,这次做晨间接领员,我发现原来很多家长会提醒孩子向老师问好,还会对我们做志愿者的家长说‘谢谢’。回想自己以前真的没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以后我也要和孩子互相提醒,一起努力。就像跟我一起负责晨间接领的老师说的那样,培养孩子要从细微之处做起。”
园所的环境也传递着我们的教育理念。一位家长当了图书管理员后这样说道:“今天,我和儿子一起把幼儿归还的书重新上架,图书馆里的书有好几百本,但我儿子都能很快找到。老师过来告诉我,图书馆把书分成了故事类(红苹果)、自然科学类(黄苹果)和益智探索类(蓝苹果)三个区,每个区的书架上和书上都贴上了对应颜色的苹果标识,幼儿只要根据书上的标识就能找到对应的区和书架。这样,就算孩子们都不太认识字,也能够自我服务。老师们真的很有心,真是事事处处皆教育啊!”
我们认为“家长不是被说服的,而是被感染的”。随着家长群体的学历越来越高,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教育价值观,也会阅读热门的育儿书籍丰富育儿知识,因此传统的说教或宣讲式指导不仅不易为家长所接受,还可能招致反感。我们的家长志愿者活动是每学期滚动报名的,家长在三年中有多次机会参与不同类型的活动。这种“延续性”的参与方式,不仅便于家长安排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连续的互动,家长能真正理解园所一直倡导并贯彻的教育理念。有家长在参与了多年的志愿者活动后有了这样的感悟:“刚入园时,就看到幼儿园宣传展板上写着‘生活,就是孩子的学习;经历,是孩子主要的学习方式’。经历了各种志愿者活动后,我发现真的像幼儿园的课程理念所宣传的那样,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引导孩子学习,孩子就是在经历和体验中成长的。”
三、有得:让家长在参与中积累育几经验
如果将家长志愿者仅仅定义为不计报酬为幼儿园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那么,家长志愿者活动的意义就被窄化了。作为一个公共服务机构,幼儿园承担着为家长提供育儿指导的任务,因此,家长志愿者活动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让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化对孩子、对教育的认识,提升育儿经验,最终影响自己的育儿方式。因此,从策划到实施家长志愿者活动,我们始终坚持即时地引导和反馈,鼓励家长们分享经验,共同成长。
家长大多不是教育行业的从业人员,对教育、对活动的组织常常是缺乏经验的,对幼儿学习特点的了解也是不透彻的,因此,家长来园做志愿者的过程实质上是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通过参与具体的活动积累育儿经验的过程。
如,我们发现,在做阅读陪伴员的过程中,有的家长会一边声情并茂地讲故事一边和孩子们互动,而有的家长只会看着书逐页念文字,既不会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也不会鼓励幼儿表达,甚至很少与孩子有眼神交流。因此,我们建立了“阅读陪伴员”微信群,把活动的时间安排及具体规则和要求等提前告知家长,以便家长对活动有一定的了解,能很快进入角色,而不会感到无所适从。我们也会定期推荐一些相关的文章,内容包括介绍优秀的幼儿绘本,分享阅读指导经验,等等。我们还会把活动现场拍的照片发送到群上,以引导家长开展具体的交流,鼓励家长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困惑、感悟和经验。
“爸爸老师”的活动也是如此。为了让“爸爸老师”组织的活动更有质量,我们会和家长共同策划,通过尽心尽力的指导让家长感到受益匪浅。
然而,并不是所有家长在参与活动时都会有意识地去思考,也不见得所有家长都会在活动中产生那样深刻的感悟。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家长分享经验与心得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会请家长撰写活动心得,布置成展板。我们也利用幼儿园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渠道,由教师定期撰写本班志愿者活动的新闻或微信息,再由园部统一整理,有序在对外平台上。这不仅能扩大志愿者活动的影响,营造良好的氛围,吸引更多家长的参与,也能促进家长间经验的分享。教师撰写的新闻主要是介绍班内近期进行志愿者活动的内容,其中的亮点,突出的意义,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悟,还有对志愿者的感谢。有家长看到之后就说:“幼儿园网站上关于中班一位爸爸老师的报道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也有类似的特长,下次我也想来试试。”一位教师在关于班里“爸爸老师”的新闻中这样写道:“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来园参与各种活动,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家长们的变化。家长们对孩子心理特点的把握越来越准确,选择的活动内容也越来越贴合孩子们的经验,与孩子们的互动也越来越有效。相信这样的经验对亲子教育也是非常有益的。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孩子们的童年焕发更多的光彩!”
我们还建立了班级家长志愿者QQ群、微信群等,为原本少有交集的家长们牵线搭桥,提供互动的平台,引导家长及时地进行交流。
【关键词】育儿焦虑;焦虑认知;焦虑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11-0051-03
【作者简介】丁霞(1976- ),女,江苏淮安人,淮安市实验小学幼儿园副园长,中学高级教师;孙磊(1977-),女,江苏涟水人,淮安市实验小学幼儿园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方伟军(1979-),男,湖北咸宁人,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一、问题的提出
育儿焦虑是指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对孩子的生长发育、行为、性格、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一系列情况表现出的紧张不安与过分敏感。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使得多数家庭的结构成为“6+1”(6个大人与1个孩子)的模式,两个家庭的希望都集中在一个孩子的身上。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平安、健康地成长,家长们倍感焦虑。为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幼儿教育机构应关注家长的育儿焦虑问题,在调查了解幼儿家长育儿焦虑现状的基础上,思考幼儿教育指导工作的着力点,以提高幼儿教育指导工作的成效。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抽样的方法对淮安市某省级示范幼儿园早教中心120名7~36个月婴幼儿的父母进行了当面问答式的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05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问卷有效率为83.33%,达到70%以上回收率的要求,可作为研究证据。
我们首先通过对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简称SAS)、社交焦虑量表(Social Anxiety Scale简称LS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简称HAMA)、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简称BAI)等量表的考察,抽取能反映焦虑倾向的关键性词语。然后从焦虑认知、焦虑行为两个维度,搜集整理出7~36个月婴幼儿父母育儿焦虑的40种表现,请父母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和实际行动选择严重、偏重、中等、很轻,分别计为4分、3分、2分、1分。最后根据总分判断该父母育儿焦虑的程度,分值越高则表明焦虑程度越高。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检验差异性,寻找影响父母焦虑认知、焦虑行为及总体焦虑水平的自变量。焦虑认知是婴幼儿父母在养育、抚养、管教婴幼儿过程中存在的、主观上所认知到的对某种危险或威胁情境的担忧;是由家长对自己育儿能力的消极评价或对育儿结果的消极期望所引起的焦虑。焦虑行为是婴幼儿父母在育儿的具体情境中由于紧张、担忧而不由自主采取的客观行为。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父母育儿焦虑的现象普遍存在
如表1(见下页)所示,40个项目的最高均分为3.47,最低均分为1.50;处于3.01~3.99范围的项目有9项,占项目数的22.5%;处于2.01~2.99范围的项目有25项,占项目数的62.5%;处于1.01~1.99范围的项目有6项,占项目数的15%;处于0.01~0.99范围的项目为0。由此可见,研究对象的育儿焦虑普遍存在,对40个项目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认同。
(二)父母育儿焦虑程度严重的内容相对集中
如表2所示,在婴幼儿父母焦虑程度较为严重的9个项目中,有7个与婴幼儿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其中,97%的研究对象非常关注婴幼儿的冷暖问题,害怕孩子生病,并且护理得十分周到;90%的研究对象非常重视孩子的睡眠质量;87%的研究对象重视孩子的人身安全,具有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87%的研究对象重视孩子的户外活动;84%的研究对象重视孩子的饮食安全,注重餐具的消毒等。
如表3所示, 7~36个月婴幼儿父母的身体健康水平存在差异时,父母焦虑认知水平的差异显著性为0.005,差异显著;父母焦虑行为水平的差异显著性为0.41,未见显著差异;父母总体焦虑水平的差异显著性为0.04,差异较显著。由此我们可知,父母的育儿焦虑主要体现在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关注上,当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存在差异时,父母的焦虑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
(三)父母焦虑水平随着婴幼儿月龄的增长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
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父母的育儿焦虑水平随着婴幼儿月龄的增长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如图1(见下页)所示,婴幼儿父母的认知焦虑水平显著高于行为焦虑水平;且婴幼儿父母的焦虑水平随婴幼儿月龄增长呈现出波动性变化,但总体处于平均水平。父母的认知焦虑、行为焦虑及总焦虑的水平在婴幼儿约10个月时均达到顶峰,显著高于其他月龄段;父母的认知焦虑在婴幼儿约18个月、20个月、25个月、27个月、29个月、32个月等时期水平较高;父母的行为焦虑在婴幼儿约20个月、25个月、27个月、29个月、32个月等时期水平较高;父母的总焦虑在婴幼儿约18个月、20个月、25个月、27个月、29个月、32个月等时期水平较高;父母的认知焦虑、行为焦虑及总焦虑的水平在婴幼儿约11个月、30个月等时期均比较低,显著低于其他月龄段。
四、思考与建议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结合教育实践,认为可从认知引导、榜样示范、行为练习三个维度缓解7~36个月婴幼儿父母的育儿焦虑。
(一)认知引导:让父母了解科学的育儿知识,避免不必要的育儿焦虑
调查结果表明,婴幼儿父母的焦虑更多表现在认知方面。因此,为了缓解婴幼儿父母的焦虑,对他们进行认知引导是十分必要的。幼儿教育机构可为父母推荐经典图书书单,如《0-3岁早期发展的八个关键时期》《心理育儿》《和孩子划清界限》《童年的秘密》《卡尔威特的教育》等,为他们提供理论引导;可开通家长QQ群,让家长之间或与机构相互交流;可通过开设讲座、发放育儿手册等途径帮助父母了解各种育儿知识,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提高他们对幼儿的认知水平,让他们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育儿生活中的新情况,有效预防育儿焦虑的产生。
(二)榜样示范:为父母树立亲子互动的榜样,感受具体的育儿过程
榜样示范是帮助父母将科学育儿理念转化为有效行为的必要手段。幼儿教育机构可以借助教师自身或者其他父母的力量,为婴幼儿父母提供与婴幼儿互动的榜样示范,让有疑惑的家长直观感受育儿的具体方法。作为专业人员,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父母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在亲子活动中要始终保持情绪愉快、精神饱满,全身心地投入活动,并尽可能规范地说好每句话、做好每个动作,演绎好每个眼神和姿势。如在展示玩具时动作要缓慢、步骤要清晰、语言要简洁;与宝宝交流时要尽量弯腰或下蹲,眼睛平视宝宝;当宝宝在专注地操作时,应默默观察,静静跟随,不轻易打扰。对于育儿方面有心得的父母也可以成为其他家长的榜样,幼教机构可以通过育儿沙龙的形式,为家长搭建一个平台,让家长们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如针对宝宝爱玩水,有的父母会给宝宝穿上小雨衣,让他们在卫生间里尽情地玩耍;有的宝宝喜欢自己拿勺子吃饭,但又不太会用,父母就准备了两把勺子,一把用来喂宝宝,一把让宝宝用来学习,这样既保证孩子吃得饱,又不让他们错过学习用勺的关键期。
(三)行为练习:为父母创造实际操作的机会,积累丰富的育儿经验
幼儿是具有个体差异的,有的热情活泼,有的则沉稳内向;有的喜欢阅读,有的则更喜欢运动。而孩子的父母也都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同样的示范方法具体落实到不同的孩子身上就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幼儿教育机构应尽力理解婴幼儿父母的处境与感受,尊重他们的辛苦和努力,在亲子活动中多为父母提供练习的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父母用心体验与揣摩,逐渐让他们将科学的育儿理念内化并转化为实际的行为,以切实提高婴幼儿父母的育儿水平,有效地帮助他们缓解育儿焦虑,并树立信心。
【参考文献】
[1] 桑标. 父母意识・育儿焦虑・先天气质――独生子女与亲子关系研究的新热点[J]. 当代教育研究,1998.(2):6-10.
[2] 章泽渊. 警惕“现代教育病”传入家庭[J]. 父母必读,1991,(4):5.
[3] 徐雨虹,张璐.不做焦虑父母[J].家庭教育(婴幼儿家长),2005,(3):6-17.
[4] 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 赫尔伯特著. 心理育儿[M].武立国,王立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简・B・布鲁克斯著,为人父母[M].包蕾萍,李秀芬,马明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心理因素
初为父母,经验不足
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哭闹不休会怀疑他患了很严重的疾病,可一旦他熟睡久些,又会害怕地摸摸他,看他是否还喘气。新手爸妈总担心自己知识不足,技能不熟,而影响孩子。
教条养育,依赖书本
不少父母从备孕开始,就阅读大量的育儿书籍或参加各种妈妈培训班。对书本知识深信不疑,并身体力行地按规则实施养育方案。但懂得越多,越容易小题大作,越觉得孩子和标准不同。
不断攀比,不断焦虑
谈起宝贝,父母间总有许多共同话题。聊着聊着,问题就来了:张家孩子会这个,李家孩子会那个,偏偏自己孩子什么都不会,于是肾上腺素飙升起来。似乎只有孩子全面第一,父母才可安枕无忧。
一个极端,另一极端
“70后”、“80后”父母大多经历了自己父母望子成龙、考试激烈竞争的少年时代,由于不愿孩子再被应试教育所压迫,而强调培养孩子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这种培养却变相成为另一种望子成龙。
社会因素
政策法规里的无奈
独生子女政策,使孩子成为几代人的焦点,更让年轻父母变得无法承担任何育儿风险。所以,孩子的所有问题都被放大。
隔代养,剪不断理还乱
城市年轻父母多为上班族,产假结束,妈妈也要投入工作,于是老人们责无旁贷地管理起第三代,于是代沟便养育变得紧张焦虑。
育儿课程五花八门
蒙氏、奥尔夫、七田真、杜曼……名目繁多的早教市场,良莠不齐的课程,让新手父母从孕期开始就难以抉择。
关键词:幼儿教育;社区服务;教育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119-01
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教育互动是指幼儿园与社区双方的相互了解、相互联系、相互要求、相互支持与合作的一种紧密的教育关系。尤其是社区内的人力,物力及文化环境等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资源,对这一资源的认识和合理利用将对幼儿教育的进步以及幼儿园自身的生存与持续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幼儿园在主动向社区开放的过程必须取得社区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与社区形成积极健康的教育互动关系,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一、加大园区宣传力度,普及教育互动理念
1.传播校园文化,在社区中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幼儿园是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区的小环境,幼儿园内优美的环境,良好的师资素质,活泼可爱、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都可以成为社区精神文明的标志,幼儿园要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展示宣传自身的独特风采,展现优质的教育成果,表达实施一流保教的办园理念,加深和强化幼儿园在社区中良好的形象,提高社区对幼儿园的关注,才能为园区良性互动奠定扎实的认知基础。
2.面对社区实际,树立互利互惠式的教育互动观念。幼儿园在与社区互动时除了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服务外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教育辐射作用为社区服务,即在互利的前提下展开互动,互动才更有效。
社区内广泛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幼儿园要冲破自我封闭的教育格局,大胆地走出去,充分地挖掘和利用社区中的多元教育资源,把社区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阵地,让幼儿融入到社区这个大环境中与之互动,与社区中的人和物充分接触,了解成人的劳动,社会的分工与合作,才能增进幼儿对自身、他人、社会的理解,使幼儿在经历、尝试、发现、学习中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提高幼儿各方面能力,同时也促进幼儿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建立园区联络机构,促进教育互动制度化
实现幼儿园与社区教育互动,双向服务,同步发展,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才能使园区互动行为由被动任务式向积极主动式转变。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主动出击,与社区各单位建立健全几项切实可行的互动制度。
1.组成互动联络机构。建立以社区妇委牵头,幼儿园配合,社区各单位参与的“社区幼儿教育委员会”,商讨确定委员会的目标、职责、成员具体分工,同时指派几位热心的群众当联络员,使社区幼儿教育委员会成为沟通幼儿园与社区间的桥梁。
2.建立互动例会制度。社区幼儿教育委员会每学期可召开二次例会,初期让社区了解幼儿园本学期的工作目标,研究确定本学期幼儿园与社区互动的计划,与各单位联系的时间,次数,方案,并具体布置工作,期末进行总结,听取幼儿园与社区互动工作汇报,肯定并感谢社区为幼儿教育做出的努力,同时听取各单位建议,提出下学期的合作方向。
3.确定互动内容形式。幼儿园内部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教育辐射作用,定期为社区提供幼教信息,定期向社区开放幼儿园教育活动,定期与社区开展联谊活动,积极送教入户,为社区提供招生优惠政策等,幼儿园为社区提供的多种服务可形成幼儿园与社区互动的制度与条款,向社区公布,赢得社区的赞许与支持,从而有效的开展互动。
三、开发园区内容渠道,增强教育互动效果
幼儿园与社区互动内容与渠道的单调,局限了互动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主动开发拓宽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多种途径,更好地在社区中发挥园所的服务和教育功能,建立园区开放合作、资源共享的互动内容,拓展幼儿园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幼儿园的长远发展。
1.开放幼儿园教育资源为社区服务。幼儿园内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本园的教育资源,实行与社区资源的共享,为社区居民与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与服务,这既能提高社区居民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与合作程度,也能为幼儿园自身争取到充足的后备生源。
2.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为幼儿园的教育服务。社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园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与之互动,为教育教学服务。一是参观:通过直接接触社区内的事物,提高幼儿的感性认识。二是上门访谈:通过与社区内人员的语言交流,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三是邀请社区人员来园配合教育。四是实践活动:带领幼儿到社区中实践,在实践中增长眼界,丰富生活经验。五是信件电话交往:幼儿园可以通过信件、电话与社区各单位交流,互通需求、互寄本单位的资料、图片,为教育提供物质服务。
一、开展家校访谈会,转变家长眼中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当家长亲自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我们手里的时候,是因为他们信任你,相信你能教好他的孩子,如果他的孩子在幼儿园什么都没学到的话,那些家长还会信任你吗?为了打消家长的顾虑,我中心在开学初考虑到老师和家长双方的因素,首先组织家校约谈会,这个形式收到家长的好评。那老师如何进行访谈呢?访谈前要准备什么?访谈中要注意什么?访谈后要追踪什么呢?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一)做好约谈前的材料准备工作
许多家长由于对孩子年龄特点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时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当,一味的溺爱,甚至放纵,导致孩子的身心畸形发展。而教师是有一定育儿知识的专业人员,但是不要拿专业的头衔去命令家长做事,而是遇到问题应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引导家长,让他们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家长共同探讨孩子存在的不足,并和家长共同去制定适合幼儿的育儿方法。记得一次约谈中,一个家长这样说:“我家小孩总是在家玩玩具乱扔,自己从来不整理,说了他不听,孩子爸爸就会打他。”当时我对这个家长说:“我们可以先在玩玩具的时候和他制定一些合理的计划,在玩玩具之前要提醒幼儿的一些规则,只有和孩子共同制定的规则,这样孩子才会心甘情愿的去遵守和收拾玩具。所以,你打的方法是肯定不合理的了。”家长了解到了正确的育儿知识,并及时的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与此同时,我与这位家长也拉进了距离。
(二)搭建学习交流平台,选择合适时机进行约谈
首先为家长搭建和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早教中心专门设置了家长接待室,安排业务沟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长期坐班接待家长。其次抓住合适的时机与家长约谈。在这样的交流和畅谈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一方面帮助家长们树立更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同时也转变了教师在家长中的形象。我想,只要我们态度诚恳,方法得当,就一定能赢得广大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转变家长对幼儿教师的认知观念。
二、引导教师与家长换位思考,共同参与幼儿教育
都说教师应具有一颗真诚的心,诚心是做好教师工作的一个必备条件。更重要的教师的诚心也是家园互动的主要沟通纽带,是家园互动工作良好维系的桥梁。幼儿园家长工作更是如此,当制定计划或要开展活动了,首先要与家长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与家长建立朋友的关系、合作的关系。一切从家长实际和需要出发,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思想,把家长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真心实意做家长的朋友,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切实帮助家长解决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要换位思考,对家长产生的急躁情绪等要冷静思考,学会体谅。同时家长们具有不同行业的专业和职业优势,我们注重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优势,动员他们参与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来。如利用家长半日开放时间,请做医生、警察、小学教师等家长来园助教;家长评选十佳满意教师;鼓励家长向园刊积极投稿;幼儿园环境布置、营养小报展评等,邀请家长委员会的成员来当评委等。这样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家长参与幼儿园工作的热情,使家园互动充满活力。
为了使家长能经常性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老师们能针对每个幼儿家长的个性特点、职业特点、家庭背景有的放矢地开展个别沟通、对话、交流工作。如利用早晚接送时间、打电话、家访、班级博客、QQ等形式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创设家园联系栏、成长档案、互动手册进行多方面的沟通,而每年的家长会,教师们更是动足了脑筋,有针对性地开展互动式家长会、参与式家长会,使家长会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事。各班形式多样的家园同乐活动,更是激发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自理生活能力比赛、农家乐活动等等。丰富的家园同乐活动,把幼儿园、家庭、孩子三者间的距离拉得更近,大家悄然收获着家园共育的快乐。
三、重视社区家长工作,为早期教育奠定基础
巴里坤县太阳花亲子早教中心作为全县唯一一所人口早教基地,我们对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我们采取与社区合作的形式。
英文名称:Fashion Baby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保健文汇杂志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1-5217
国内刊号:15-1213/R
邮发代号:18-8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家园互动;微信;家庭;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7/08-0079-0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该主动与家庭、社区保持密切的合作……要做到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良好发展创造条件。”〔1〕现代技术的发展衍生了很多新媒介,使得人们的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微信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因其用户多、方便快捷,成为很多幼儿园开展家园互动的技术手段。本研究对基于微信的家园互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有关教师、家长进行访谈,以深入了解家园是如何通过微信进行互动的,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以期对幼儿园通过微信更有效地开展家园互动有所裨益。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山西省太原市某公立幼儿园的班级微信群为研究样本,截取近五个月来该微信群的内容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班级微信群中的聊天信息,具体有文字资料、图片、视频、语音等。该微信群共75人,其中老师4名,家长70名(其中有父辈家长和祖辈家长),加上研究者本人。研究者在对该微信群的内容进行分析之后,又从微信活跃人群、普通人群、冷淡人群中各选取一名家长和一位主班教师进行访谈。
(二)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
主要分析两方面内容:互动关系分析和互动内容分析。互动关系分析主要包括家长与教师的互动关系类型和互动关系主导情况,互动内容分析主要包括互动内容主题和互动呈现形式。
2.访谈法
作为内容分析法的补充,笔者对三位家长和一位教师进行了访谈,以期进一步了解该班级家园微信互动的现状,具体内容有家长对家园互动的看法、重视程度、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角色的认识以及教师对家园互动的态度和对家长配合的期望等。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家园微信互动关系分析
1.家园微信互动关系的类型
研究者按家园双方参与互动的积极程度将家园互动关系分为四种类型:冷漠旁观型、被动配合型、主动参与型和积极组织型。
冷漠旁观型是指在微信互动过程中表现出冷漠态度,不关心微信群里与自己无关的信息,更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被动配合型是指在微信互动过程中完全由教师主导,家长被动配合,教师主要一些通知、活动安排、幼儿的园内活动视频,家长仅仅对这些信息作出回复,某些询问也只是对教师提问的应和。
主动参与型是指在微信互动过程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问题及时提出并展开讨论,教师更多地向家长提供一些育儿经验,家长及时对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回应,还会向教师提出建议。互动双方都是积极主动的。
积极组织型是指在互动过程中,经常主动提出一些话题并组织大家展开讨论,提出这些话题的人一般是教师或者微信群里的活跃分子。
研究发现,家园微信互动关系较多为被动配合型。家长和教师的互动类型与他们在微信群里的互动行为呈正相关。教师更熟悉那些与其经常互动的家长,会给他们更多的指导,而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也会更高。而且,家长和教师的积极性越高,家园双方的互动就越深入,效果也会越好。〔2〕
2.家园微信互动关系的主导情况
(1)信息的数量
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和家长几乎都在微信群里过信息,几乎都有过互动。从下表可以看出,74人中仅有一位家长从未过信息。同时,教师人均信息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家长,约为家长的7倍。而且,大部分教师信息的数量都在50条以上,大部分家长信息的数量在10~29条。
(2)信息的主动权
研究发现,家长在信息时有较多顾虑,他们会考虑自己的信息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份以及大家对自己的看法,教师相对较少这方面的顾虑。〔3〕在信息主题方面,有超过四分之三的信息是围绕教师提出的话题展开的,而围绕家长提出的话题展开的信息数量不足十分之一,围绕教师提出的话题展开的信息数量约为家长的8倍。从以上两点看,教师在信息时占据更大的主动权。
(二)家园微信互动内容分析
1.家园微信互动内容的主题
统计分析发现,家长的信息主题占前四位的是请假、节日祝福、对教师的内容的回应、询问幼儿在园情况(见图1)。教师信息的主题占前四位的是幼儿活动情境再现、回复家长询问、通知、教学计划安排(见图2)。对家园双方信息的主题进行比较发现:家园双方在互动内容上存在非对称性特点。教师发出的信息大多围绕教育教学展开,家长发出的信息大多围绕孩子生活方面的内容。教师在家园微信群中把握着互动的主题和方向,而家长做得更多的是对教师的配合和回应。总的来说,家园双方的微信互动更多的是由教师引导的,互动的质量和深度都有待提高及加深。
2.家园微信互动内容的呈现形式
统计分析发现,家园双方信息的形式依次为文字、文字加表情、视频、表情、图片、语音(见图3)。其中,文字和表情总计达72%,视频17%、图片9%、语音2%,家园双方在信息时更多的是使用文字和表情。
访谈发现,家园双方认为表情符号使用方便,并且形象生动,可以拉近和互动对象的距离。符号互动论认为,使用表情符号能够增加交往对象对“客我”的亲近感,清晰表达“客我”的情绪,减少“客我”与“主我”之间的差异。〔4〕表情符号能够减少表达的偏差、拉近与交往对象之间的距离,因此,人们在交往中会较多选择表情符号。
另外,研究发现,教师通知、家长请假、育儿经验分享、询问幼儿在园情况,这些内容大多以文字形式呈现,它们大多比较重要和复杂;节日祝福、感谢、赞美这些内容大多以表情符号或图片方式呈现,具有趣味性和轻松感;而幼儿在园的表现大多以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呈现,具有情境性和直观性。
三、讨论与建议
(一)家@微信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1.家长参与不足
家长参与不足表现为参与次数少和参与过程流于形式。统计分析发现,在长达五个月的时间里,70位家长中有17位家长在微信群里的信息不足10条,仅有4位家长信息超过30条,而且的信息大多与教师的引导有关。访谈发现,一些家长还仅仅停留在接受教师的通知、安排这一层面上,他们不信息,也不参与讨论,只是关注是否了新的通知。这些家长认为自己是旁观者,认为促进孩子的发展主要是教师的任务。
2.双方地位不平等
家长和教师作为微信家园互动的主体,双方都有自己的角色认知。访谈得知,在教师的心里,家长是伙伴、是合作者,但在家长的心里,教师更像是一个领导者,自己是服从者、配合者。〔5〕双方都愿意共同合作,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但家长很多时候是被动的,他们觉得配合教师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于是,当双方的意见发生分歧时,家长基本会保持沉默,不管自己是否认同教师的观点,他们都不会进一步去追究这个问题。同时,家长也表示,在微信群里面,大家更多地会对教师的内容或主题进行讨论,参与的人也较多,对家长的内容或主题讨论就比较少,得到的回应也较少。总的来看,家长在微信互动中比较被动。有家长说,“老师说,我们跟着做就行了”。
3.互动内容层次低
家园微信互动内容层次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微信群中提供的育儿经验较少,双方对育儿问题不易展开深入的讨论。研究者发现,教师和家长更多的是用微信通知、请假、致以节假日祝福、告知幼儿在园的活动表现等信息,而针对育儿问题的讨论较少。而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家长实际上非常希望教师能够提供更多关于科学育儿方面的内容,用以指导自己对孩子进行更好的教育。二是家长反馈缺失。大部分时候,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在园表现,向教师询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也会特别乐意接收微信群里分享的图片和视频。但是,家长在接收到这些信息之后,却很少会通过微信群再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的情况或发生的变化。家长在整个家园互动过程中大多只是一个单向的信息接受者,而不是一个双向的互动交流者。
(二)改善家园微信互动的建议
1.家园双方应改变观念
(1)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参与微信家园互动的重要性
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家园微信互动对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其次,要树立平等的角色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家长应该有合作者的意识,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家园微信互动中和教师是亲密的合作者,而不是服从者。家长应及时告诉教师自己的育儿需求或者需要得到的帮助,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寻找最优的教育方式。最后,家长应该给予教师足够的信任,全力支持和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事实上,家长的信任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巨大动力。
(2)教师应给予家长足够的尊重,坚持地位平等
作为教师要有礼有节,注意沟通方式,与家长在微信群中互动时应该多说孩子的优点,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可以和家长私下里交谈。教师也应该虚心听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园互动环境。教师在微信互动中还应该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对所有的家长一致对待,让每一个家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让每位家长都愿意和教师在班级微信群中进行充分的交流。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更多的家长参与家园微信互动。一方面,教师应该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让家长充分体会到家园微信互动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是让人们持续做一件事情的最大动力,在微信群里可以更多家长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幼儿的活动视频、成长记录、育儿经验等。教师应充分考虑家长的需要,在家园微信互动过程中对家长的需求尽可能给予满足。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对家长良好的互动给予积极反馈,以充分发挥那些积极参与微信家园互动家长的榜样作用。事实上,家长能经常得到教师的正面回应,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参与的程度也会更好,家园互动也会更有成效。
3.提升家园互动的内容层次
家园互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互动对幼儿进行更好的教育,家园双方应加强育儿观念方面的沟通。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应该为家长提供更多育儿方面的知识或经验,使家园微信互动发挥积极作用。家长应该提供更多与教育幼儿有关的信息,家长不仅要做微信信息的接受者,更要做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家长可以把幼儿在家中的行为表现、有趣的语言、对一些主题活动的感受以及自己对教师的建议等,及时在微信群里。这一方面可使家园微信互动内容更丰富多样,另一方面也可让教师感受到家长参与互动的诚意,进而推进更深层次的家园互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刘静.基于网络的家园互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