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2: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用时间来划分,虽然自己并没有写明时间,但是的确是从5岁到9岁。也许是回顾一下从始至终的历程。
小时候的我有很大的好奇心,看到什么都会很兴奋,很高兴。曾拉着妈妈的手走在梧桐树下对一切指指点点。
现在不一样了。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还是不知道,也许是一个逐渐转变,每一步都淡到几乎看不见。
现在走在大路上,不会再去发表任何议论,对一切都见怪不怪,再奇异的事情也是由一个微笑带过,对一切的事物都已经麻木。
还是小孩子可爱啊,虽然我一点都不想变回去。
曾经有很强烈的同情心。看到电视上那些生活在战争里的孩子会伤心,看到路边的乞丐会痛苦,在第一次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哭得死去活来,会疼惜小动物。
曾经以为这种感情是持久的,永远也不会改变,可是我错了。
当战争的区域扩大,这些事情看多了的时候,当每天上学放学都能看到乞丐的时候,当那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被反反复复上了很多变的时候,当附近很多居民养宠物的时候,
我开始对这些习以为常,开始对我所看到的麻木,对这些悲伤的感觉麻木。
有效的语文课堂是自主性、互动性、情感性的课堂,既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也有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经验分享、情感互动,课堂洋溢着生命温暖。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对此,笔者浅谈自己的教学思考与体会。
一、注重体验,学生探究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需要善于启发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尽量自主探索,而不是被动装填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设计适宜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燃起智慧之火,而不是代替学生思索,代替学生活动。虽然小学生独立性不强,但是通过教师引导、合作式或体验式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不断成长,不断进步,逐步提高探究能力、自学能力。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可将知识内容融入到游戏竞赛、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动作操作类等活动中,让学生们在游戏过程中把握知识,自主完成任务,得到能力锻炼。如教学《打电话》时,教师可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交际表演等活动,学会怎样打电话,把握相关技能,提高语文交际能力。学习《动手试一试》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材料:抹布、石子若干、金鱼、玻璃杯、活动记录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动手试一试,汇报实验结果。这样,通过动手实验,可让学生闪烁实践、探索、创造的智慧火花,也让他们明白“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的道理。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可提高教学要求,组织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自读感悟活动、合作探究活动等,让学生主动发掘知识。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提出自学要求:课前收集有关战争的影像、图文或数据资料;整理生活照片;依照“导学稿”自主预习课文,完成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二、强化引导,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不管是思维能力、认知能力,还是交际能力、自控能力,都处于发展过程中,需要加以引导,不然难以对事物不形成三分钟热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由说话;激励学生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完成知识建构。这样,既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也充分显示教师的引导作用,让课堂呈现出互动、活跃、生机勃勃的面貌。
如教学《蒲公英》时,可结合课文词语,引导学生进行造句练习,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理解,提高运用能力。比如展示句子: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而后教师循循善诱:①在这句话中可爱的东西是什么?(绒球)②在日常生活中,可爱的东西还有哪些?学生纷纷发言,说出好多可爱的东西。师:可爱的东西真多啊,你们能用“可爱”这个词语造句吗?生:小白兔真可爱;我家的猫咪真可爱。……师:除了说什么东西可爱,我们还可以讲可爱的什么东西怎么样。哪位小朋友愿意试试?生:可爱的小狗在吃骨头。……师:若是把“可爱”放在句子中间呢?生:外婆家有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学生回答后,教师予以肯定与鼓励,并小结:“可爱”这个词语脾气真好,可放在开头,也可放再句子中间,还可放在句尾。实际上,有好多词语也是可以变动位置的,同学们在用词造句时,可以试着给这些词语安排不同的位置。这样,由绒球的,引导学生自然联想日常生活中的可爱的东西。而后借助“可爱”这个词语进行自由说话,给它安排不同的位置,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举一反三。
三、关注情感,拓展升华
在传统教学中,通常将知识目标视为本位,忽略了学习者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与培养。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由“知识本位”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要求教师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而小学是语文学习的启蒙阶段,更需要关注学生情感,从小抓起,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综合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各教学环节,灵活渗透情感教育,拓展升华。
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为了激发学生情感,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教师可设计不同的情感感悟环节。比如:(1)感悟呼声,抒感:教师演示课件,让学生看看史实,读读有关数据,更直观的感知战争带来的灾难,既读懂文中句子,也感受到战争中的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从孩子角度,从内心深处发出大声呼唤,升华情感。(2)拓展延伸,表我心声,升华情感。学生通过几次阅读,对文本内容与情感已经有所领悟。此时,需要适当拓展延伸,丰富人文内涵,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人格,提高教学实效性,给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课内拓展,延伸内容:以中国为例,说说过去的战争,如,再联系当前时事,讲讲自己对战争的感受,提出促进和平的行动,进一步领悟和平的含义。其次,课外延伸,升华情感:引导同学们结合生活中疾病、地震等夺走人们生命的实例,说说对生命的感受与具体行动,学会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一、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特别是遇到难读的字和句子要多读几遍。读课文时,要保证有充裕的朗读时间,千万不要为朗读而朗读,赶热闹,走过场。要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这样反复读几遍,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便由不熟到熟,由不流畅到流畅,这是读的基本功。而且熟读的过程又是感知的过程,是眼看、耳听、口读、心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往理解和感悟的桥梁。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要边读边想:有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 “读书贵在有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收获。这是读书治学的真理。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描写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课文写出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这些特点的?桂林的山水如诗如画,假如你身临其境,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再引导学生反复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反过来促进学生的朗读。又如在教学《掩耳盗铃》一课时,在学生熟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与学生一起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那个人明明知道只要手一碰铃铛就会响,为什么还要掩着耳朵去偷铃铛?然后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再细细地去读书,并展开讨论,寻找答案,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这样读书不仅收益颇多,而且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品读课文,情感熏陶
阅读教学要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要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 体会感情,范读引路
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可以给学生予以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一个情感基调。例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在导入课文之后,我怀着悲痛、愤怒的感情,含着热泪范读课文,此时学生已经被教师的激情深深感染,课堂的气氛是凝重的,这就为学生的朗读进行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2 理解课文,情感体验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使语言的感悟与学生的真情流露熔为一炉,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中的一段话――“51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51年后,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说说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地区不太平,仍然存在战乱;然后展示一幅幅由于战争导致的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凄惨画面,在凄婉的音乐中,如泣如诉的解说词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就能人情人境地读好相关语段――“救救孩子,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孩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在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朗读声中,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得以洗礼。
3 抓关键词,反复品析
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品析,调动情感体验,走进作者、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进入朗读情境,使学生产生想读的愿望,自然就读出了感情。例如, 《我的战友》中有这样两句话:①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②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两句话都有一个“才”字,但意思截然不同,学生经过多次朗读,弄懂了两个“才”的意思,第一个“才”表示时间长,第二个“才”表示时间短。从两个“才”字,学生体会到了如千斤巨石一般在烈火中纹丝不动,需要钢铁般的意志,就能通过朗读把对的敬佩之情表达出来。
4 朗读技巧,适当点拔
有时候,学生即使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无法有感情地朗读。此时,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停顿、重音、语速等朗读技巧的指导。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例如《草原》第一段描写了作者第一次进入草原看到的迷人景色,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朗读这句话时,我指导学生把“到处”读得稍重一些,以突出草原那无边无际的绿,满眼的绿。“轻轻流入云际”读得慢一些,语调轻柔一些,把辽阔碧野在远处与蓝天相接、交融在一起的意境表现出来。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令作者惊叹、赞美之情便溢于言表了。
三、创读课文。个性评价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意义;兴趣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儿童喜好表现的特征,我认为要善于设计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充当一定的角色去体验情境。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考虑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以激发学生兴趣,还要注意突出教材重点,要善于挖掘教材的语言内涵,巧妙指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之中,顺利地达到理解语言美与感受情境美相统一的目的。就\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我有以下看法:
一、情境教学实施的意义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境设计,会让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得到调动与激发,让小学生自然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探究,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推动了语文教学活动的高效进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心理时间,从多个角度感染学生。2.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成长阶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将注意力投入到习活动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会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让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加持久,促进学生与情境进行互动,与教师进行互动,保持语文学习兴趣。3.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让小学生没有选择地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被动者,成为听教师说话与讲解的听众。这样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主动探究语文知识,自主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权利,也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氛围的活跃起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热情的提高。
二、创设演课本戏情境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翁,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的未来。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适量地创设文本戏剧的教学环境。这不仅有利于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是十分有利的。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创设情境创设时可以先找几个学生分别扮演蒲公英的孩子、豌豆的孩子和苍耳的孩子等,分别在每个孩子的头上装扮好各种植物的图片头饰。按课文内容顺序依次出现每种植物的传播种子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适量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学习,在玩耍中识字。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时,一定要是本节课中的内容,创设行之有效的游戏情境,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综合利用了声音、图形、文字、动画等媒体,变抽象为具象,显得形象直观,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
在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时,我就采用了电教手段。因为这篇文章反映了一个中国孩子的父亲在维护世界和平时牺牲了,当时世界动荡不安,到处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而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很难想像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所以我就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一部战争的影片,定格于一个孩子哭嚎的场面。作为导课,这一下就把学生带入了战争中,让学生去感受,个别学生看到这个画面,都流出了伤心的眼泪,带着这种悲痛的心情,再让学生学习课文,就很轻松了,难点一下就攻破了,学生在读课文时,我又配上了比较低缓的音乐《沉思曲》,学生边读边抹泪,有些学生的嗓子都斯哑了,在座的评委老师也流出了伤心的泪水,这节公开课上的非常成功。
四、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语文之源。小学生生活阅历不丰富,但他们对社会生活都已有所认识,有所了解。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如讲授课文《翠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翠鸟蹬开桅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和“只有桅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就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翠鸟捕鱼的迅速和敏捷,以及“蹬”用词的准确性。如果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生活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距离,在学习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们贴近课文、感知课文。
总之,有计划、科学合理地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可取的教学方法之一,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明确地将教学目标体现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同时这种教学方法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想象力,使学生的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并从小培养小学生有丰富的情感,启发心智,善于观察生活,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进而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有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淑稳.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J].祖国:教育版,2014(8).
[2]张书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探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23).
[3]裴玉鑫.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究[J].民营科技,2010(12).
[4]罗玉蓉.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运用[J].发展,2010(11).
[5]白云利.浅论小学语文情境教学[J].学周刊,2011(27).
[6]史菲菲.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24).
【关键词】光盘资源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日益完善,结合自己的实践运用,我深刻地体会到:优质的光盘资源给我们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带来了福音,利用光盘进行教学使我们受益匪浅。
一、光盘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大,教学负担较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自制课件以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果,不但没有足够的时间,而且电脑的数量也达不到人手一台的要求。如今,有了教学光盘,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如:课文范读、视频欣赏、图片欣赏、同步阅读等等。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既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我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播放内洞、外洞、孔隙和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仿佛真的去那儿游览了一番,兴趣盎然。
二、光盘教学克服了教学中的单调与乏味。
农村的小学生,社会经历没有城市孩子那么丰富,教学中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而光盘教学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结合光盘资源,学生能从图、文、声三方面形象直观地去领略美景,欣赏自然风光。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老师和学生都未去过桂林,那儿的水怎样静、清、绿;山如何奇、秀、险,脑子里没有一个鲜明的印象。教学中适时播放光盘,学生一边听深情并茂的朗读,一边观察山水的特点,就有了切身的感受。而对这一课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解,那就会很乏味,而运用光盘教学时效果就大相径庭了。结合动画理解“甲天下”,结合图片理解“危峰兀立”“红叶似火”,课堂氛围好了,学生理解也轻松多了。
三、光盘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点,极好地突破课文难点。
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四组课文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可是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来说,对战争残酷性的理解是微不足道的,那么他们就无法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例:讲《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只是讲授,学生就体会不到这个中国孩子雷利在痛失父亲后对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强烈呼吁。这时,用光盘中的视频欣赏来播放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场景和人们的痛苦生活,学生就能与雷利走的更近,也更能体会他对和平的渴望。最后在配乐朗读,学生的情感就融入到课文中去了。
四、光盘教学能让学生拓宽视野,课外延伸性强。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课外书籍少,了解课外知识的途径窄,所以学生的知识层面停留在较低的层次。而光盘教学能弥补这个不足之处,每篇课文都配有同步朗读,能让学生的知识向课外延伸,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讲《触摸春天》时,图片欣赏中安排了千手观音和残疾人参加运动会的场景;同步阅读中安排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通过这些资料的补充,让学生能感受到残疾人也生活的很精彩,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盲人小女孩安静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一、教材形声化,提高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能使客观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学生见其形,闻其声,易于接受并上升到理性认识。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是童话、寓言,我常常借助幻灯、投影,放映主人翁的某些动作:如小马过河、乌鸦喝水等等。这些形象鲜明的活动片,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强化了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课堂上随着一个知识点教学内容的完成,学生的注意力可能会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的间隙中,适时地运用电教媒体,既能起到归纳的作用,又能再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二、创设情境,辅助理解教材
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十分优美,但学生很难通过语言文字进入该情境,更别说体会其意蕴了,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语言文字所展现的意境中。如,教学《拉萨的天空》时,我首先播放自制的图像,让学生仔细欣赏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拉萨天空的美景。学生边看边赞叹:拉萨的天空真蓝啊!拉萨的天空太美了!然后再播放录音,让学生品赏语言文字,体会其中意境,学生便自然地陶醉在语言文字及情境中,体会到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迷人景色,受到美的教育与熏陶,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课文根据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身世遭遇,不同的生存空间,不同的研究领域,向读者传达了各不相同的思想。这些主观与客观的原因都造成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困难。如英法联军洗劫、,这对中国人来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在教学《圆明园》时,为了进一步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火烧后圆明园的废墟和火烧前的完美景致。通过火烧前后截然不同的强烈对比,无疑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心。
三、营造氛围,突破重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电教媒体可把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映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为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
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第二段时,我紧扣“一碧如洗”和“五彩斑斓”这两个词来加以引导,感受天空之美。“一碧如洗”是什么意思?“五彩斑斓”又是什么意思?由于三年级是中段,刚起步,对于成语理解相对困难,为了使孩子们容易理解词意,我适时出示相应的画面――“一碧如洗”天空图。我让学生仔细看看这幅图,看看有什么发现?有的孩子说:“这样的天空很漂亮。”有的孩子说:“天空像洗过一样。”这时,我又出示了一幅幅流云图,学生立刻明白了“五彩斑斓”的意思,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也迎刃而解了。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流云的美,我播放了一段轻柔的音乐,在音乐中指导学生美美地朗读。
四、激感,提高朗读水平
电教媒体运用于朗读教学,学生很容易进入情境,对领悟课文情感,内化语文知识,提高朗读水平大有益处。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低沉的音乐,一边观看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的影视资料,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仿佛走进了熊熊大火的圆明园,从而激发学生对八国联军的憎恨之情,增进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
如指导学生朗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课时,中间有这样一段话“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指导朗读这段文章的时候,我播放在机场接“爸爸”灵柩归来的视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自然也就能读出悲痛之情来。
关键词: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质疑解疑 口语表达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对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语文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显著效果,有效地改变了语文教学的面貌。就拿我们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来说吧,自从采用了我校语文教研组自创的“115教学模式”(即:学生自学――教师导学――读想、讨论、展示、巩固、总结)以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以读代讲”的理念得以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解疑、口语表达等方面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一、课改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升
首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掌握自学步骤。对于课文的自学我采用“四步阅读法”: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找出要求学会的字用“”标出;找出要求会认的字用“”标出,并在课后生字条上注音、组词。(2)找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用“( )”括出。第二步,再读课文,复述大意。第三步,品读深入,重点领悟。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生动的句子。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读不懂的地方在旁边批注设疑。其次,指导学生写好自学笔记。自学笔记的设置要有梯度,随着年级的升高难度要逐步增加。二三年级的学生我只要求完成三题,即:(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会写”的生字。(2)积累好词:抄写文中带生字的生词和自己喜欢的词。(3)摘抄好句:摘抄文中写得生动、优美的句子。(四)解决问题:解决2~3个自己明白的问题。(五)提出问题:提出1~2个自己弄不懂的问题。
经过三年多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我们班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写自学笔记的习惯,我惊喜的发现,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对于能自主学习的学生来说,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
二、课改使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提升
新课改的核心内容就是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一直是所有语文老师比较关注也比较棘手的话题,
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都会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相互切磋的机会,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参与学习,让学生更多的体验相互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中,自主探索,获得知识。教学中,我注重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1)读思结合。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尽可能在读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勾画圈点重点词句进行思考,从中得到答案。(2)思议结合。经过阅读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与其他同学答案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这时就可以指导学生自觉与同学交流探讨,达成共识。(3)合作讨论。对于富有挑战性、具有难度的问题,学生自主难以解决,就让学生小组探讨。
三、课改使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得到提升
1.自学中质疑。教学课文之前,我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写自学笔记,让学生养成“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的良好读书习惯,并把自己在自学课文的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例如,在自学《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课文时,有的学生在自学笔记里提出:作者为什么会选择一本书作为环游世界的伴侣?有的提出:是不是好书只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行了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自学课文时与文本对话的产物,这说明学生已经逐步学会思考问题。
2.扣题质疑。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我由题设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以后,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了怎样的呼声?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
3.围绕文中重复出现的句子质疑。写文章时,作者为了突出强调自己的某种写作目的,往往采用重复的手法。重复出现的某些词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此引起重视,进行质疑。例如,《牧场之国》作者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那么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呢?用意何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质疑、议疑、辩疑、解疑,从而让学生明白:因为作者对荷兰充满无比的喜爱和赞美,他心中的千言万语在课文中只汇成一句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四、课改使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得到提升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参与讨论的机会、有了发表自己意愿的机会。同学们在讨论交流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或倾听、或表达、或辩论,进入了一个真正的交流氛围。经过观察,我发现我们班原来一个不善言谈的小男孩,他在小组讨论时由原来只能说一句话到能说两句话,现在能说一段话,能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可见,课堂教学改革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了一个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场合。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它和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坚信,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改革,勇于探索,持之以恒,课改的春风一定能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课改之花一定能在每一堂语文课中绽放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案例一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3、4自然段总结朗读
师:这一幕是雷利心中永远的伤痛,一辈子也无法忘记的。我们一起来读“我”和爸爸分别与迎接的情景。
背景音乐起――
师:两年多来。我们全家人沉漫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
生: (齐)爸爸临上飞机前时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
师:我至今忘不了您曾亲切地对我们说……
生: (齐)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师:我们与爸爸相约……
生: (齐)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芙的鲜花迎接他。
师:如果爸爸平安归来。他一定会亲手帮我戴上蓝盔,可是现在……
生: (齐)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枢上回来的。
师:我和妈妈就这样盼啊等啊,等啊盼啊,我们多想棒着鲜花迎接爸爸。和他深情拥抱,我们如约捧着鲜花,等到的却是……
生: (齐)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师:我们看到的竟然是……
生:(齐)鲜血……漫满了凝固的血。
师:更让我们无法忘记的是
生: (齐)爸爸的嘴张着……和平!
案例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我觉得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
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却还对他们盼啊。盼啊!同学们,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
师:一年过去了。读!
生:(齐)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5年过去了――
生:(齐)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10年过去了――
生:(齐)遣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
生:(齐)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可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在案例一中,我们看到、听到的是背景音乐很感人、很能渲染气氛,教师朗读也很动情,但学生的朗读量不大,基本是教师的附庸,且教师过多、过长的引语无形中干扰了学生自然、流畅进入情境的进程,学生的情感并没有真正激发和传达。听课者亦无法感受到完整意境带来的情感冲击。其实,此时是学生前一阶段理解、分句练读基础上的再朗读,是为了总结升华情感、强化对人物形象的整体领悟。应一气呵成,让学生完整地表达心中所感,或至少应在教师引读完第3自然段后,让学生进入情境完整地接读第4自然段。效果才比较理想。
案例二也是在总结阶段进行引读,试图把学生带进那漫长的、不忍回首的沧桑岁月。教师本身的朗读水平很好,很有历史厚重感,但为引读而读的痕迹比较明显。在引读之前教师已让学生谈了感受,并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诗人陆游写此诗时中原已经沦陷65年)特别理解了“又一年”的深刻含义。“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时间经过这样细化、累积,一下子变得非常的漫长、沉重和压抑。此时的学生已在这时间的压迫中,主动联系诗意和实际经验。在脑海里拉开了一幅沧桑的历史画卷,正积极体验遗民南望的苦楚与辛酸。体验诗人面对北方大好河山失落、黎民百姓沦落的忧心与慨叹。教师却又把时间分割,切段引读,无形中把学生的长远思绪重又拉了回来,两种不同计量单位的数字统计相距太大,反而失去原有的数据冲击力。另外,教师只让学生读后两句,无形中肢解了诗句。教师最后的结语也看似连贯实则没有依据。 “游人们”所指太宽泛了。
仔细思考上两个案例。我以为其中的失误主要在于:
①教师该放手时不放手,牵制了学生主动参与、完整表达的自由,阻碍学生情感、思维的连贯表现,影响朗读效果。
②以声传情是朗读追求的目标,因而朗读成为了检测理解课文程度的标尺。但这朗读应为独立、完整的朗读才能真正检测出效果。
③文学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是言简意丰。教师过多地插入引语,试图造成强烈的对比,激发学生情感,但同时也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剥夺了学生学习连贯表达、精简表达的机会。这些混合起来的语段容易给学生留下繁杂、零碎的印象,影响学生从阅读中学习简洁、流畅的书面语表达技巧。
④文质兼美的文章从来没有哪一句话是多余的。尤其是古诗词只有那么几行。教师引读时只一味反复强调某些语句、语段,不仅容易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还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或机械遵从教师的解读,无法领受到文章的真正韵味。进而影响高年级学生谋篇布局、过渡承接能力的培养。
当然,若在引读时注意把握好时机。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文本的特点,还是可以起到“引”的作用,变教师个人的“一咏三叹”为学生的“一咏三叹”,再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感动听课者,如下面两则教学案例。
案倒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3、4自然段对比理解、练读。
师:爸爸答应送我一顶蓝盔,如果爸爸平安归来,他一定会……
生:如果爸爸平安归来。他一定会亲手帮我把蓝盔戴上。
师:如果爸爸平安归来。他还会……
生:如果爸爸平安归来。他还会和以前一样对我笑。
师:如果爸爸平安归来,他还会……
生:如果爸爸平安归来。他还会抱着我,对我说“我真想你”。
师:可是现在……
生:(个别读,齐读)现在这项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
师:我们与爸爸相约。如果爸爸平安归来。我一定会……
生:如果爸爸平安归来。我一定会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师:如果爸爸平安归来。我还会……
生:如果爸爸平安归来,我还会在他脸上亲上一口。
生:如果爸爸平安归来,我还会拥抱他。
师:多么幸福、令人羡慕的一家啊。可是现在……
生:(个别读,齐读)我们如约棒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师:我们看到竟然是这样的情景: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师:爸爸曾经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我们,曾经和我们说着亲切的话语,可现在……
生:(齐读)爸爸的嘴张着……和平!
案例四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
当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后,师生之间生成了这样一段对话:
师:同学们。如果作者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
生:纳兰性德坐在油灯下看书。妻子在一旁纳着鞋底。
生:纳兰性德一家坐在桂花树下一边乘凉。一边赏月。
生:纳兰性德和朋友们在饭馆喝酒。
生:蚋兰性德带妻儿在郊外放风筝。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接着是一组对比引读:
故园啊,我的故固,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风筝。可是这里,有的只是――(指名读词)
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读词)
故因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读词)
案例三、四的成功主要是教师在学生练读之前都能相机有效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奠定了厚实的情感沟通、迁移、理解的基础。确实为朗读作充分的情感准备。起到“引”的作用。案例三还通过个别读、齐读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认、加强情感积累。练习效果比较扎实。案例四教师的引语直接采用读前交流的内容,给学生较为充分的接读暗示。同时可以接读的内容是整首词,在反复层递中,容易帮助学生完整、深入地体悟词境、词意。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文本阅读 兴趣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是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但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并未取得理想的教学成绩,而又以文本阅读教学最为明显。由于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得大多数学生都对阅读提不起兴趣,让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大大受损,严重阻碍了教学的发展。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便是怎样将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激发出来,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已是大势所趋。
一、挖掘并向学生展示文本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挖掘阅读文本中的魅力
为了将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师要重视对阅读文本魅力的挖掘,并将其展示在学生面前。首先,教师应将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抓住。通过这些关键词句,对文本内容有一大致了解,进而快速实现和文本的对话。如,《将心比心》中的“将心比心”一词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的“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忘不了。”一句。其次,教师要从文章的精彩语句中对文本魅力予以挖掘。比如,在《开天地》一文中,针对身体各个部分的变化用到了精准的描写词汇与比喻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对段落中语言的优美有一深刻的体会,将其文本阅读的欲望激发了出来。
(二)向学生展现文本的魅力
在对文本魅力进行挖掘后,教师还应将文本的魅力展示给学生,以将其文本阅读兴趣激发出来。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探索。比如,在学习《花钟》时,文中第一段用了多种不同的语句对花的开放进行描写,而教师可在教学向学生提问:“你们有何发现?你们对第一自然段作何理解?”让学生在探寻问题的过程中对文章语言的精妙有一深切感受,进而激发其阅读全文的兴趣。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使之愿意主动参与到文本阅读中。比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地震中父亲和孩子间的感人事件,用以创设情境,在学生们融入情境后,可向学生提问:“美国洛杉矶也曾发生大地震,阿曼达被埋在废墟中,人们认为她的父亲会怎么做?”通过创设情境以及针对情境提问,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起来,使他们对本文展开了认真细致的阅读,让阅读教学效果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二、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
教师只有具备了耐心与恒心,才可将小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激发出来。小学阶段的年龄较小,无法很好的集中注意力,做事也往往是三分钟热度。若缺乏科学的阅读方法,就极易对阅读学习产生误解,进而导致阅读学习观的错误。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对阅读指导工作予以重视,将正确的阅读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之对阅读材料做出正确选择,促进其阅读行为科学性的提高。小学生的自主读行为相对盲目,教师借助对阅读引导力度的加强,来对他们阅读方向和行为的规范,让小学生的阅读行为朝着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以《四个太阳》为例,教师可立足于生活实际,引导小学生比较文本题目和其身边的生活实际情况,让他们找出不同之处,使之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带着疑惑展开阅读,进而提高其阅读兴趣。
三、丰富阅读活动,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
阅读活动的丰富性,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对学生的心理做认真分析,通过多种阅读活动使小学生的阅读心理得到满足。
(一)通过讲故事的形式
童话故事对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而教师就可通过值日讲故事的活动来激励学生展开阅读,即于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对自己刚阅读过的故事予以叙述。小学生均有着很强的表现欲,他们希望给大家呈现自己最好的一面,这是他们文本阅读动力所在。坚持讲故事的活动,既可将学生的阅读思维激活,也能使学生的阅读面得到扩展。
(二)借助比赛的方式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胜心,都希望自己成为最终胜利者。为此,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评选活动,如“最美的古诗”、“最梦幻的童话”等,使他们向大家展示自己认为最好的作品,让大家投票评选。竞赛性的活动可进一步推动学生的阅读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和谐课堂 阅读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和谐课堂”下的阅读教学有效性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研究的问题。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材的难度、广度不断增加,在提倡“轻负担、高质量”的今天,在重视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要求下,创设和谐教学课堂,使师生间在平等、民主、融洽、合作的教学双边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适时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那么究竟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1 营造和谐民主氛围是前提
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证学习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距离,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和漠然的心理,使学生乐此不疲,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对话。没有民主,师生之间就没有真正的对话;要对话,就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说真话。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尽可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2)要信任学生。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学生或许出错,教师应将学生出现的问题当作重要的教学资源来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次作文课前,一学生说,“家里最近有一伙老鼠很嚣张,我想给它们写封信进行警告”。真有创意,课后他那篇充满童趣的信摆到了我的桌上。
(3)要赏识学生。陶行知先生曾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有成功的可能,有成功的希望。教师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自信。
(4)要有爱心。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学生的爱并不需要我们喊什么口号,所谓“润物细无声”, 这些都表现在日常教学之中。教师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眼神,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督促,更多的是一种宽容﹑ 一种期待﹑一种关爱。
2 创设和谐教学情景是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2.1 有效对话,感悟文本
对话的语文,就是鼓励超越和创新的语文。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我和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鸟儿快乐的?
生: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
生: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师:听着鸟儿快乐的叫声,你们快乐吗?那就快快乐乐地把这几句再读读,看谁能听懂画眉鸟在叫什么。
生:画眉鸟在说:“欢迎光临,鸟的天堂欢迎小朋友们的到来。”
生:人类朋友,看到了吗,我们生活的多快乐呀!这里是我们的天堂。
生:小朋友们,这里是我们的乐园,我们衷心地希望得到大家的保护,让这树更绿,让我的伙伴儿更多,谢谢!
师:呵,能听懂鸟的心声,可真不简单!面对眼前这番美景,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合: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师:看到这一情景,我们也情不自禁地与作者一起赞叹道──
合: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看书中这句话,再自己读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这句话中有两个鸟的天堂。
生:我觉得这句最能表达作者当时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之情了。
生: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而第二个却没有? 师:是呀?老师也挺纳闷,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把自己的看法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你们也来当老师,一会儿告诉我好吗?
学生的生命潜能,在这一次次的对话中得到激活、喷发。对话中常会发生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教师要善于倾听,用心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灵光,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支持对话的持续展开和不断优化,构建一个动态和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参与充满创造的活力。
2.2 想象情境,让心飞扬
爱国,是一种坚定的民族精神,是一种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我们青少年要用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描绘祖国未来的宏图,将一片丹心献给祖过。让我们一起向着“心系祖国,健康成长”的目标前进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爱国人士的故事,供大家参考。
爱国人士的故事1古今中外,爱国人士比比皆是,古往今来,爱国人士层出不穷。
中国乃是屹立在东方的雄雄大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光辉历史。上至商夏,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这个词,从未从人民的心中忘却。中华儿女都已自己的行动,以自己的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王师比定中原日,家怨无忘告乃翁”这是宋朝陆游在临终前告诉自己的儿子,宋朝军队收复中原时,一定要告诉他。陆游死时唯一挂念的还是自己的国家,这爱国之情有多么强烈啊!
爱国的人,历来被世人称赞甚至于名垂千古,而卖国贼,不仅受到世人的唾骂,一致留下千古骂名。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爱国人物和事迹,这些人物和事迹深深的打上国家的烙印。同时这些人物和事迹又代表着本国的国之情,推向世界。形形林林总总的爱国事迹仿佛把每个国家都团结得更加紧密。
如今我以祖国的富强而骄傲,为祖国的繁荣而自豪。当今,中华儿女遍布世界各地,让每个中国人放飞洁白的和平鸽,让和平鸽永远飞翔在中国领土,让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在首都,让五千年的古文化继续得到传承。让爱国之情永远燃烧在国人心中。
爱国人士的故事2学习了《詹天佑》这篇课文,我没都知道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我最赞赏的,就是他的爱国。
正因为詹天佑的爱国心,使他毫不犹豫的担当起了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正因为他的爱国心,使他再修筑铁路中遇到困难也不会萎缩;正因为他的爱国心,让他不断地努力。终于,经过了重重的困难,我们中国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终于全线竣工了,还比原计划提早了两年。
詹天佑的杰出、伟大和爱国,深深的打动了我。当我读到他在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的赛外坚持工作,晚上在油灯下绘图,就不得不敬佩他。我的胆子很小,总是怕这怕那,做事有时也不能坚持。我要学习詹天佑这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和爱国的精神。
读了《詹天佑》,我不仅想到了古今中外的那些英雄,他们多数,不都是为国而牺牲的吗?像赵一曼,宁死不屈,放弃了普通母亲那种应有的对孩子的感情,最终用生命,报答了祖国。
其实,我们也可以成为一个爱国的“小英雄”,只要先从小事做起。首先我们就应该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要是没有很多的知识,你再爱国也不能为祖国效力。然后,不随意吐痰,弯弯腰把地上的纸屑捡起放进垃圾桶等。这些,不都是爱国的表现吗?
所以,让我们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像詹天佑一样,拥有一颗坚强的爱国心吧!
爱国人士的故事3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效力。后来他学习工程技术毕业,回到了国内。可清朝政府对本国人才不信任,像修铁路,就都让外国人主持。詹天佑尽管有才干,也只能当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铁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国,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如果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提供。他们以为中国人离开他们肯定修不成这条铁路。
清朝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有人对他不放心,说他自不量力,说他胆大包天,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如果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细心勘探,大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詹天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原来那些瞧不起中国工程师的英国人也表示对他由衷敬佩。
爱国人士的故事4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x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x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x,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爱国人士的故事5梅花朵朵盛开,芳香溢满校园,如此境界使人心情舒畅,心境放松,但我的心“怦怦”地跳个不停。
那是因为《詹天佑》这篇课文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作为一位工程师,我想大多数的人都会去国外深造,因为那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大好的前途——名誉,地位,财富都是唾手可得的,没准还能成为流芳百世。可他却选择了中国,并且做了一位铁路工程师。这时,我不禁暗暗地佩服詹天佑。当读到詹天佑背负起外国人嘲笑和重重困难,毅然接受修筑“京张铁路”任务时,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忍辱负重”。虽然国人说这一回可争了口气,但对詹天佑来说接受这个任务是一种巨大的压力,然而祖国对他寄予的厚望,成了他接受任务的动力,这可见他对祖国的爱是发自胸膛中那颗真挚的赤子之心,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把握和自信。作文
【关键词】感恩;渗透;自主参与;实践体验;人格提升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古代二十四孝”、“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流传至今。可是,现在的家庭教育十分失败。孩子都是独苗中的独苗,长辈们把他们当作宝贝,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长辈们给予他们的太多太多,以至于他们觉得长辈们的付出、他们的接受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把感恩抛在脑后。
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我越来越觉得现在的孩子无形之中缺少了点什么?那就是宽容和感恩。其实,家庭的溺爱已经覆盖了学校教育的一切。长辈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在学校里,很多孩子,对老师的苦口婆心同样缺少感受,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显得无奈而又力不从心。因此,我们要非常小心地呵护孩子的感受爱的心灵。从感恩到知恩,从知恩到报恩,一声谢谢,虽然是那么弱小,但引领孩子透过言语的窗口,视接千秋,神通万里,从一片绿叶看到无垠的春光,由一滴海水见到无垠的大海。我们要善于关注教育的细枝末节,并以切实有效的方式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诱发孩子的灵性,使孩子始终保持一颗醒觉和灵动的心去感受教者所追求的真善美的境界。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呢?这是新时代教师们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尝试了感恩教育:
一、 尽心尽力,渗透课堂,唤起学生感恩的意识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利用晨间谈话课、主题班会课、语文课和品德课倾注感恩教育。
思品课里,我常常给学生讲“知恩图报”的故事、“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故事;也让孩子收集有关岳飞、等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收集有关、等伟人感恩老师的故事。用典型的事例来教育感染孩子,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家长、老师及其他人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让他们知道,要感恩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教给自己知识的老师以及帮助过、关心过、鼓励过自己的人。使他们明白:感恩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忘恩负义必遭唾弃,从而唤起孩子的感恩意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课文时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学会回报父母的爱;通过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等课文让学生学会感恩大自然;通过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等课文让学生能够缅怀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尤其是这学期的生活社团课中,我们整个六年级年段开展了“怀感恩之心・表感恩之情”的实践活动。
首先,我精心设计了感恩社团方案,发挥年段老师的一技之长,各自承担了一个社团。擅长书法的担任“感恩书画”社团,较有文学水平的担任“感恩日记”社团,有美术功底的任教“感恩小报”社团……真可谓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接着,我们按进度采用走班教学的形式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每个老师的耐心引领。每个星期三下午,我们利用两课时教学时间完成每个老师的教学要求。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辅导,我们的硕果已经累累了:那一句句真情话语,在美丽动人的背景图案衬托下熠熠生辉;
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彩色画面,无不流露出对母校的感激之情;那一张张感恩小报,来重温难忘时光,让毕业的交响曲奏得更响亮,更清脆,更悦耳。这许许多多的成果都汇聚成一本本别致的留言册,它展现了童年的喜怒哀乐:有成功后的喜悦,有记忆中的遗憾,有挥之不去的兴奋时刻,有抹杀不掉的童言无忌……点点滴滴将成为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诗篇。
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建议,自己成功的喜悦,自己失败的痛楚,自己的情感历程、自己的生活点滴……他们怀着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恩之情,把六年来在母校的积累点点滴滴呈现在生活社团课里,他们制作了精美的贺卡,温馨的寄语,成长的日记,感恩的书画……记录下了逐渐成长的足迹。他们用真挚的语言和定格的瞬间为老师和母校留下了永远美好的回忆。
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成学生感恩的习惯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教我们的孩子如何学习,怎样学习,更要教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学会感恩。
首先体现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
(一)学校教育
每当走进教室,我会很自然地收拾讲台,整理图书角,时不时地关注一下地面,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个学期下来,就不用老师指点,很自觉地做好这些小事,几年下来,只要我一个眼神,足以让学生明白老师的一切,多么默契瞬间,令我感动不已。诸如此类的教育真的举不胜举,例如学生主动擦黑板、主动帮老师打扫办公室、送资料等。
(二)家庭教育
在孩子面前父母能做一些孝敬长辈的事(端茶、盛饭、洗脚……)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关心父母,为父母分担不起眼的实在小事。每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记住父母的生日;在必要的节日中做贺卡、写寄语……使他们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
(三)社会教育
言传身教最有效,把自己在生活中做过感恩事例讲给学生。为贫困地区捐款、给残疾人献爱心、照顾年老体弱的邻居、乘公交主动让座……让我的做法感动学生,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学会感恩。
我们感谢父母,因为他们养育了我们;我们感谢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我们感恩社会,因为他人关心和帮助使我健康成长。这些看似简单朴素的感恩教育却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最后,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要做好表率。在学校中、在学生日常交往中,得到学生的帮助,老师始终要对学生的付出表示感谢,不吝啬表扬,让孩子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激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三、节能低碳,变废为宝,升华学生感恩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