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媒体技术论文

媒体技术论文

时间:2022-03-05 13:02: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媒体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媒体技术论文

第1篇

1.馆员再培训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长期从事事务性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但他们接受理论知识更新与技术再培训的机会不多。现在针对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再培训主要是行业协会、高职院校以及各级行政机构组织的培训,其中实务操作如图书馆学会举办的培训班,理论性培训如高职院校组织的入岗培训、人事部门举办的职称英语、计算机培训等。在这些培训过程中应开展新媒体技术应用,充分挖掘培训的潜力,使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接受培训的渠道更为广泛,更为有效地激发馆员的学习热情。例如,各级图书馆学会组织的业务培训可以在网络上搭建模拟环境,让接受培训的馆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亲自上阵,实际操作这些业务,进而达到立体培训的培训效果。

2.运用新媒体技术优化馆员资源目前各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在积极拓展电子资源,组织开发各种独具特色的资源库。在获得这些资源后,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积极推广,让读者能更为方便地使用这些资源,同时借助网络技术,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使用时间段的馆员人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在促进本馆资源建设、提高馆藏资源广度的同时,引入他馆的馆员资源,提高馆藏资源的深度。例如,在本馆能力较弱的业务上,可以利用网络视频课程教学,引入优势的业务培训资源。同时,鼓励馆员通过网络积极与外界进行沟通与交流,加强相互学习。

3.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馆员素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升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日常工作也在发生质的变化,对馆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高职院校图书馆不仅是资源中心,同时也是教育中心,读者的知识不仅通过课堂获得,而且可以利用新媒体轻松地获得更多自己需要的知识。这就要求馆员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进而提升自已的综合素质。馆员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来进行学习,并在学习中将网络视频、交友平台和微博等新媒体技术应用到工作中,创建新型的与读者进行交流沟通的平台。

二、财力资源整合

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连续开展了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与全国百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对立项建设单位从政策到资金全方位进行支持。相应的,各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高职院校的投入,陆续出台了省级示范高职院校计划。各高职院校在获得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图书馆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弥补了很多从中专过渡而来的底子比较薄弱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软硬件上的不足。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实行科学化管理,降低日常运行成本,积累资源,做好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同时,应该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打破传统管理模式,以数字化的馆藏资源为核心,利用网络平台,加强资源共享,发挥馆藏资源的整体功能。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对外开放,服务社区、服务社会,部分提供有偿服务,借助社会力量,开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合作。

三、物力资源整合高职院校

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网络覆盖,但其图书馆对于网络的运用比较少。图书馆应该在学院现有基础之上,通过网络平台,共享其他高校的馆藏物力资源。各高职院校不需要像以往那样都把馆藏资源建设得大而全,而应根据本校的特色建立小而精的馆藏资源,而自己特色之外的馆藏资源就可以通过网络途径与其他专业图书馆进行合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各高职院校馆藏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能充分满足读者的不同专业需求。

四、高校馆藏资源库的建立

随着新媒体在传播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读者正在利用新媒体技术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同时这些读者的反馈、转载和传播也最大化了数字化资源的效用。馆藏资源库的建设也正开始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方向。它不仅能够促进学院师生员工在知识吸收、知识重组、知识生成、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知识分享等方面不断发展,同时又能依据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的知识与接受知识的方式。在高职院校不断拓展自己馆藏资源库的同时,开放的网络环境又会方便读者进行反馈,便于图书馆不断从反馈意见中对馆藏资源库的建设进行修正与完善,使图书馆与读者真正达到良性互动。

五、充分发掘利用无形资源

第2篇

在目前的计算机领域里,多媒体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应用型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多媒体技术,就是指把数字化作为基础,采集多媒体信息后,在进行编码储存,处理之后在表现出来成为一个互相关联的一个整体,这样的一种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的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和数字技术、以及光盘存储技术和数据压缩编码技术、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各方面技术都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多媒体技术也逐渐的完善起来。譬如我门可以通过对多媒体动画技术以及数字式帧合技术的应用,让影视工作者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制作出各种富有创造性的影视节目。同时,各类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影视工作人员在宣传和发行影视作品的时候,有更多的方式方法,给现代的影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二、多媒体技术对影视制作技术的影响

对于影视行业来说,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带来的影响是翻天覆地的。有很多广播公司,在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纷纷展开和通信公司的合作,通过各种先进的多媒体途径,比如卫星,有线电视网等进行新的业务活动,譬如类似电话和传真这样的本来属于邮电的业务,现在也可以通过多媒体通信技术进行。

1.影视节目的制作方面

影视节目,在多媒体技术的带动下,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加了节目的效果。早在1987年广电部信息资料中心就同中央电视台少儿部一起,使用自己开发的系统,制作了“十龙贺春”二维动画片,证实了利用计算机制作动画片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图像质量。在多媒体技术软件、硬件全方面发展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造型方法、光线跟踪法重现光照以及对物体表面进行明暗处理、还有透明处理、加阴影和纹理匹配等等),制作出极度逼真的三维动画场面,包括一些非常细节的表情、毛发的变化。还可利用多媒体的先进技术,创造出各种虚幻的场景,包括一些在现实中不存在的人、物或者景。这些通过电脑特技创作编辑出来的场景也可以与实际拍出来的场景,进行无缝连接,创作出梦幻般逼真的精彩镜头。

非线性编辑在八十年代就已经逐步的代替了线性编辑,并且作为目前的主导编辑方式,在影视节目的编辑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声音和画面的编辑工作。首先就是画面编辑,画面编辑工作在非线性的编辑系统下显得轻松而有简单,更改画面素材的位置或长度,只需要轻松移动一下鼠标就能做到,而画面素材的色调、淡入、淡出或者是升格、降格等其他参数也能够轻松的调整,如果想要取得更好的图片效果,可以把非线性编辑软件和一些其他的图片处理软件,结合起来共同对图片素材进行处理,这样获得效果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立体思维感在非线性编辑技术的背景下也得到了增强。原本单一的电视画面,在非线性编辑技术的背景下,能够通过多重信息的叠加,产生新的意义。例如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在作宣传片时,用非线性编辑合成的精美的剧情画面位于屏幕正中,右旁竖版出现的是对应的主要演员的字幕,下方则是这个电视剧将要播出的时间。整个宣传片把声音、画面和字幕有机结合,给观众以强大的震慑力,产生强烈的期待感。其次是声音编辑:非线性编辑在声音制作上和传统的制作工艺一样,声音也是分别制作的。假设素材的拍摄采用同期声,则可以在媒体编辑工作站上和画面同步进行同期声的剪辑,不过声音的录入需采用无压缩格式,后期配音和混录则可以在音频工作站上进行。在音频工作站上,利用计算机的强大数字运算功能,使得声音的各种常规处理和特技都可以在瞬间完成,尤其是数字处理,声音质量很高,而且编辑结果可直接用于最终混录,所以直到最终混录之前,也还可以保持分离的对白,音乐和音效的创作和编辑仍然保持和画面的一致。同时,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还具有愈来愈多的音频处理功能,如均衡、效果、缩混等,极大地改进了录音的效果,和模拟记录的声音相比,可以更有效地滤去背景杂音;在其进行复制和编辑配音时可减小音质损失;在后期制作的演播室中可以与数字化记录音响、音乐及自动对话转换记录进行良好的混合。这使得声音的后期创作工作获得极大的自由度,是非常有价值的。

3.影视节目的出版和发行和传输方面

影视节目的出版和发行和传输方面的工作,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有相当多的设备,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处理的技术,譬如储存设备的变化,如VCD、DVD这样的,可以说从很大程度上都改变了影视节目制作人的制作方式,再如传输设备,在信息高速公路建成以后,大量的节目被数字化处理后,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输送到用户那里。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电视的开通,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被制作成数字化电视节目,并以每秒几十亿的速度传送到用户那里,而且数字化电视节目,制作起来不但简单,而且效率也高,做出的节目也非常的精彩。

三、结语

第3篇

1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实验室中的教学应用

1.1化难为易、化静为动高校各个专业的实验课是高校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实验课程一方面课时少、实验器材紧张;另一方面,学生多、任务重。在高校实验室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用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讲述说明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实验步骤,但是教师的口述既抽象又枯燥,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起不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经常头痛没有直观的演示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难以理解的实验步骤,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将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制作成动态的图片或者图像演示,形成电子版的实验教案,或者在电子版实验教案中插入教学示范实验内容,在动态图片或者图像演示的过程中,配上语言的解说,将实验教学内容形象的演示出来。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实验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将枯燥的实验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便于学生的理解,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

1.2制作电子实验课件,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高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实验教学内容,制作电子实验课件,并且充分考虑不同实验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和实验器材,开发通用版的实验课件,实现电子实验课件的广泛适用性。教师开发和制作高效的电子实验课件时,不能照搬实验教材内容,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积极作用,综合利用动画、视频、声音、图片以及文字等多种元素,制作出符合实验内容的电子实验课件。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以校园局域网为背景,开发具有本学校特色的实验教学网络平台,便于学生可以自由下载进行预习和复习,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高校实验教学质量,实现了现代化实验教学过程。之前很多高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课件是由专业的电脑人员编写的,编写出来的这些CAI电子版实验课件不能充分结合高校实验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随着Multi-mediaToolBook、Director、Authorware等多种多媒体工具的快速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多媒体制作软件,根据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开发不同类型的电子版实验课件。教师可以通过Authorware多媒体软件,在面向对象的应用开发环境中,编写简易的程序代码,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功能,开发制作实验教学课件。使用者不需要有多高的计算机技能,通过自学就可以掌握这个多媒体软件的使用。

1.3实现实验课程网络化教学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高校的实验教学可以打破单一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方便灵活的实验平台和实验环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拓展高校实验网络资源,对于高校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的实验室教学教学可以应用交互式的实验仿真系统,这种多媒体的实验仿真课件集文字、动画、图像和声音为一体,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试验仿真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高校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这种多媒体交互式的实验仿真系统在使用过程中方便快捷,由于这种实验仿真课件以校园网络为教学平台,学生只要登录到校园网络环境中的终端设备上,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地浏览和下载实验教学课件,便于学生的预习和复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学习条件。其次,这种多媒体实验仿真系统交互性较好,通常多媒体实验仿真系统都具有形象的交互型界面,方便人机的交流和操作,并且这种多媒体实验仿真系统还设置有帮助文档,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惑问题,随时随地可以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提示,便于学生的使用,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再次,这种多媒体交互式的实验仿真系统的仿真能力较强,可以为学生提供近似于真实的实验环境,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实验仿真系统,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仿真实验环境,学生通过实验仿真系统就可以像在真实实验环境中一样进行实验活动,提高学生对于实验的操作能力。最后,这种多媒体交互式的实验仿真系统具有良好的修复功能,学生即使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正确,实验仿真系统也可以进行编辑修复,不会像在真实环境中损坏实验设备,这位学生的实验活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大大降低了学校的实验成本,提高实验资源利用率。

1.4知识共享信息时代,互联网是一个强大的网络环境,多媒体技术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广阔的汲取知识的空间,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大量的共享资源,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且多媒体资源没有时空限制,信息资源更新快,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实验教学内容,通过浏览器查阅、下载学习资料,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料,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中查阅到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MSN、QQ、聊天室、电子邮件等交流工具,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一些教学问题和意见,教师可以及时给学生讲解一些难点问题,彼此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在网络环境中不仅有丰富的实验学习资料,还有很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教师可能只是某一个专业的学者,因此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积极向网络环境中的其他专家学者请教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信息反馈充实自己的头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束语

随着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实验室中的教学应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大大提高了高校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作者:冯玉丽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商学院

第4篇

从煤矿企业角度看,新媒体技术能满足员工随时随处学习的需要,避免了集中脱产学习影响日常生产;同时,目前安全培训多流于形式,培训考试违纪频发,违规办理培训合格证现象严重,致使培训效果堪忧。通过新媒体技术组织的培训课堂,企业监管人员也可以远程参与其中,对培训机构和员工进行监督和检验,真正达到培训目的。从培训员工角度看,当前我国煤矿员工整体文化素质有了大幅提升,完全具备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同时新媒体技术大多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沉浸感,容易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培训教师的角度看,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新媒体技术具有的多元化优势便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育媒介来组织教学,同时通过便捷的师生互动,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进而改进教学方式。由此可见,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煤矿安全培训中是完全可行的。

2新媒体技术的学习特征与应用场景

2.1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显现那些抽象的或者传统教学环境无法实现的事物,在这样的仿真环境中,学习者可以让时间暂停,以便仔细观察煤矿火灾从隐患出现到酿成灾难的发展轨迹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也可以反复演练事故救援等高危险性技能和生产过程中的低概率事件,既能得到最佳处理方案,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获取实际操作经验;还可以通过交互式数据手套、头戴式虚拟现实眼镜开展煤矿生产实验,体验实时的物理反馈,加深感官印象,检验相关技能的可操作性。目前,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培训方式已经得到煤矿行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

2.2网络教育游戏

相关研究发现,角色扮演法更易于赢得成人学习者的青睐。教育网络游戏“寓教于乐”,将网络游戏的内在机制融入到教育培训领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构建支持合作学习的可视化、多用户虚拟学习环境,并通过真实情景、角色机制和任务驱动机制来吸引学习者参与[2]。安全事故救援是开发煤矿教育游戏的最佳蓝本,在这个游戏中,学习者可以分别扮演救援指挥人员、技术专家、施救人员、被困矿工等角色,而解救被困人员、最大程度减少损失是游戏的最终任务。学习者进入游戏,实际上就是进入了煤矿安全事故救援的现场,通过学习游戏规则,学习者可以获得各个游戏角色应该具备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在这个特定的虚拟游戏环境中,学习者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加强沟通,从而获得煤矿事故救援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角色互换,既增强了学习者对救援知识的整体性把握,也有助于学习创造性、团队协作和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

2.3微博和微信

微博和微信作为目前最流行的信息分享和个人交流平台,以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媒介为载体,实现了信息的即时传播、交流和分享[3]。微博和微信在煤矿安全培训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鼓励互动,促进师生间点对点、点对面的指导和沟通。通常,煤矿员工的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欠缺,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压力,学习者可以畅所欲言,分享学习和生产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开展泛在学习,扩展课堂学习。通过微博和微信,学习者可以对煤矿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技术能手“加关注”,跟踪技术前沿,向他们学习最先进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构建虚拟课堂,推动团队协作学习。通过微博和微信建立虚拟学习课堂,其信息精确传播的特点确保了课堂成员之间共享信息的可靠性,大家群策群力,在交流、讨论、争辩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完成学习任务,增强了学习者协作学习的能力。

2.4微视频

煤矿企业生产任务繁重,学习时间很难得到保证,造成了员工学习方式的碎片化和微型化。微视频课程的出现,正好迎合了煤矿员工微型学习的需求[4]。微视频课程是指具有完整意义的教学知识单元或知识点,通常以2~20min的时间呈现,由多个“知识原子”构成的供学习者自控步调、自主学习的微型教学视频资源,具有“短、快、精”的特点。目前,现成的煤矿安全生产微视频课程资源较少,但可以通过以下2种渠道获取:企业外部资源。我国高校建设的诸多精品课程,如中国矿业大学的《采矿学》、《矿井通风与安全》等课程,提供了大量免费的教学录像,同时网络公开课等网络平台也提供了为数不少的教学视频资源,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将其改造成适于微型学习的微视频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重复再利用;企业内部资源。煤矿企业不乏技术标兵和资深专家,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安全生产的技能和经验,可以将他们最拿手的技能和知识录制成微视频,既能供员工学习和借鉴,同时对专家本人来说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

2.5手机二维码

手机二维码开启了煤矿安全培训微型学习的新视角,其学习的流程大致如下:将加载有相应信息的手机二维码印刷在教材或其他培训资料上,也可以印刷于生产设备或相关生产场所,学习者用带有摄像头的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图形,通过手机上安装的二维码识别软件解读出二维码信息,这里的信息可能是培训资源本身,也可能是培训资源的链接网址,学习者只需点击该链接就可获得相关的扩展知识[5]。可以看出,手机二维码在学习过程中充当了连接学习者和培训资源的纽带角色,这样的培训方式特别适合于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煤矿员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善于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或者从来就没接触过网络,手机二维码正好将所需的知识点推送到学习者面前,使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极大地拓展了学习者的知识获取渠道。另外,手机二维码精确的定位功能,使学习者能在鱼龙混杂的海量网络信息中有效地定位到自己所需的知识,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依赖性。

3新媒体技术培训的效果与展望

3.1新媒体技术培训的效果对比

为了对比以上几种新媒体技术在煤矿安全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借助层次分析法来进行定量分析。首先,构造层次结构模型,将整个决策体系分为3层:最高层为目标层,即前文提到的5种新媒体技术的培训效果对比排序;中间层为准则层,包括教育媒介的融合性、信息感知渠道的丰富性、教学组织的开放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教育互动的即时性等衡量指标。鉴于每种教育技术的存在,其最终出发点都在于提高学员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将知识积累与技能提升也作为衡量指标之一;最底层为方案层,即可供选择的5种新媒体技术。根据层次结构模型中各要素间的隶属关系,对同一层次各要素关于上一层次中相关联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判断矩阵。邀请专家学者对问卷统计得到的判断矩阵进行评价和调整,以满足一致性检验要求,最终得到7个判断矩阵(数据略)。最后,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归一化后作为新媒体技术培训效果的权值,最终得到5种新媒体技术的权重排序。

3.2新媒体技术培训的应用展望

通过上一节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到新媒体技术的权重排序依次为:虚拟现实技术(0.4249)、教育网络游戏(0.2604)、微博和微信(0.1879)、微视频(0.0835)、手机二维码(0.0432),由此说明虚拟现实技术是煤矿安全培训领域最佳的新媒体培训技术,该评价结果与新媒体技术在该领域的实际应用也基本吻合,表明获得的评价结果是合理可信的[6-8]。同时,教育网络游戏与微博和微信的权重值也较高,前者见长于多感官沉浸的角色扮演式教学,后者则有助于学员的即时互动和协作学习,并且它们在其他教育领域也都显示出了令人瞩目的教学效果。另外,微视频课程和手机二维码技术虽然权重值较低,但在学员开展移动学习时拥有优势,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些新媒体技术必将在煤矿安全培训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4结语

第5篇

1.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经贸俄语教学通常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方式为主,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所授内容通过声音、文字、图形、视频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制作出内容丰富的教学课件及文本。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教师能通过示例、练习、讨论以及边演示边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教与学、学与用的最佳结合。借助多媒体更有利于在课堂开展交际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氛围。

1.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多媒体教学中所要教授的经贸知识和对话情景等内容图文并茂,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具有良好视听的语言交流环境,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经贸知识。在课堂上,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都可以得到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1.3丰富学习资源

多媒体可向教师及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相关中外信息。通过这个途径,学生可以了解到科技、文化、贸易、金融等多方面的信息资料。教师也可以随时更新和增减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内容的增减,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使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主动教育的主导意识增强。

2经贸俄语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2.1以经贸俄语中的专业词汇、术语、例句以及写作技巧为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教学,提高笔译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搜集大量图像、示例材料,向学生展示各种外贸信件、单证、票据样本等,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通过所设定的模拟商务环节,要求学生编写商务函电,如进行咨询、拟写信件、下订单、制作单据等,练习中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准确翻译、熟练掌握所学的短语、句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对学生的翻译及写作进行指导,锻炼学生独立拟写商务函电的能力。

2.2通过多媒体模拟外贸业务流程,创造直观教学情境,强化口译训练

教学中把理论分析和案例讨论相结合,播放真实的贸易谈判视频,引出本课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谈判。教师可以设定一些简单的贸易谈判题目,让学生以谈判双方的身份模拟贸易谈判实景,共同讨论业务方案、谈判注意事项、策略及技巧。教学中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商务函电类公文语体口译的训练,使学生既可以提高经贸俄语的口译水平,又可以增长从事经贸活动的实际能力。

2.3多媒体直观展示贸易双方相关人文知识背景,扩大学生知识面

经贸活动中往往会涉及到贸易双方的文化背景,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融入中俄两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政治宗教、经济政策、城市风光及名胜古迹等资料。通过多媒体选取合适的影音资料,以生动形象的课件取代以往单调呆板的教案,可以营造出的情景交融的课堂气氛,同时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其它授课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2.4多媒体课件应用把握适度原则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设计理论,适度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多媒体教学更加自由灵活,有时会因信息量过大,令学生应接不暇。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进行主导教学,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各种训练手段交叉进行,使之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让学生有一定的理解、思考时间。

3结语

第6篇

多媒体教室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清洁、舒适的教学环境。对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由于免除了板书,粉尘不再成为影响教师身体健康和教室卫生的元凶。对老师来说,减少了板书的劳累,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讲授;对学生来说,在同样的课时里不但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且更容易理解、消化,有助于学习效率地提高。

2多媒体技术用于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效果不理想

部分教师过度关注多媒体技术,为制作出吸引学生的眼球的课件,片面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装饰自己的教学课件。如:为每一张幻灯片的出现设置“推出”“、回旋”“、插入”等动画效果。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制作课件,却忽略教学内容,简单的罗列,缺少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探究。然而学生只顾好奇了,对于上课的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结果造成本末倒置教学效果无从谈起。

2.2多媒体课件照搬照抄问题严重,课件质量参差不齐

高校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应该以本校培养目标为前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并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劣质的、不必要的、华而不实的课件均无益于教学,更不可能有满意的教学效果。然而部分教师不愿意花费较多时间去准备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直接从网上下载现成课件稍加修改就进行教学宣讲,更有甚者照搬照抄直接用于教学,而且这些课件与具体教学内容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本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3多媒体教学削弱了师生间的互动及情感交流

部分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当了“播音员”的角色,照本宣科地读讲义课件,或成为“放映员”的角色,机械式地切换课件屏幕,跟学生之间根本就没有互动,学生是否听懂,是否有疑问全然不关心,只顾进行自己的课件内容。使得教学内容过于死板,学生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冷冰冰的大屏幕,无形中增加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4部分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

部分教师还不能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教学过程中不懂得多媒体技术的操作和使用,觉得还不如粉笔、黑板加上一张嘴奏效。这样就使得多媒体技术不能恰当地与课程、教师、学生融为一体。

3多媒体技术用于高校教学的改善策略

3.1正确对待多媒体技术与教学间的关系

多媒体技术广泛用于教学,是因为其具有生动性,形象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如果运用过渡,使学生上课不知所云,光顾着看热闹了,那也就是失去了使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所以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要把握好度,明确教学是主体,多媒体技术是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原则。

3.2端正教学态度,形成正确的多媒体教学理念

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和作用,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清楚自己处在引导者、组织者的特殊地位,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备好每节课是指教师首先要具有足够的教学设计思想,然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所用教材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转换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过程。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广泛查阅资料及网络资源,寻找好的切入点及与所授内容相关的知识点的搜集。避免不负责任的照搬照抄,生搬硬套。上好课是指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恰到好处地在师生互动中进行授课,最好是能够现场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进行临场发挥教学,增强课堂的灵活性。避免“播音员”“、放映员”式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3.3提高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

现代化的教育、教学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式;熟练掌握多媒体、网络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努力增强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更好的发挥现代化教育的优势。学校也要根据情况定期开设培训课,对教师进行课件制作等方向的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推动现代化教育的发展。

4结束语

第7篇

1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发多重感观

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习体验初中历史课程比较枯燥单调,记忆性的文字资料比较多,让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更无兴趣和效率可言。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生成图、声、像、动并茂的立体式多维画面,丰富历史教学信息,引发学生的多重感观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记忆和应用,内化成有效的历史认知体系,从而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例如,《》一课,关于的前因后果等教学内容比较多,且比较抽象,不如其他历史事件惊心动魄和曲折惊人。这其中,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教学难点,而初中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有限,很难理解透彻康有为为什么要利用孔子的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因此,历史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补充诱导式历史影像素材,拓宽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得出正确的认识。另外,通过的专题网站资料,让学生根据探究学习需要查询的相关知识,通过这些丰富充实的多媒体历史史料,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对该课历史知识进行自主建构,更深刻领会的历史评价,并且还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2运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历史事件

细节,引发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重难点受历史教材局限性,即使教材上提供了文字或图片说明,再配合历史教师生动精彩的讲解,学生对于相关历史史实或事件的细知末节都无法眼见为实,无法深刻理解,但通过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可以将其历史事件的重难点和关键处化虚为实,化繁为简,把抽象的历史知识点形象化、具体化、宏观化,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例如,《》一课,为学生播放那首著名的《》诗词视频,再倾听歌曲《十送》与《七律》,观看有关的多幅图片资料和电影片断《四渡赤水》《爬雪山》等,最后用Flash课件制作交互式多媒体课件,绘制出动态的二万五千里的路线图,再一次体验的艰辛,也通过动态路线图掌握的路线和重大历史事件及其伟大意义,让学生探究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同时,也激发学生珍惜幸福生活、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怀,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运用多媒体技术创建网络学习

平台,形成自学探究团队,拓展历史学习空间网络上海量开放、共享的历史资源,可为学生自学探究提供宝贵的学习平台,拓展历史学习空间。历史教师可引导学生下载、收集、整理、分类、利用好网络学习专题资源,有效扩充历史学习资源,开拓学生眼界,提高历史知识的综合性评价效果。另外,还可以通过QQ群、QQ空间、微博等形成自学探究团队,有效组织学生在这些自由开放的网络平台上讨论,提高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效率。总之,网络时代为历史教学空间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初中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网络技术操作水平,有效促进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全面提升历史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要确立正确的历史多媒体辅助教学观,挖掘历史学科的多媒体教学特点,最大化地整合多媒体技术,高效突破教学重难点,节省教学时间,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历史综合素养,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高明立 单位:山东省邹城市张庄中学

第8篇

1.让学生有趣地学习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玩,不能很好地控制好自己的注意力,如果教学过程太枯燥无趣,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下降。在计算课中,单纯的讲答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枯燥,学生注意力会慢慢分散,继而导致练习效果不佳。传统教学的处理方式是通过高压政策,或是通过教师的语言组织和有限的活动素材使学生保持注意力,这对教师的工作强度和教育资源的创造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且教学效果一般。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加入或制作简单的PPT小游戏,则可以在降低教师工作强度的同时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顺利完成趣味计算课程教学。以一年级“6的乘法口诀”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3个小游戏。如图1所示,学生回答正确就可以让飞机击落飞碟;如图2所示,学生回答正确就能给火箭补充水晶能量,使火箭起飞;如图3所示,学生回答正确可以让蓝色的小球击倒保龄球,小球会沿右侧轨道滚动,还可培养学生“靠右走”的行为习惯。小游戏有趣又直观,可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抽象想象能力也不够全面,对于知识点往往理解不透彻或无法弄清结论形成的过程,这就会导致出现死记硬背的低效率学习。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演示功能将知识点展现出来,让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就为学生的思考铺了一个台阶,帮助他们顺利地理解结论形成过程,从而牢固地记忆结论。例如,当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1/2)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出现了障碍,不能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半圆图(弧长和直径可以分离的复合片),通过抽拉演示并提出“半圆周长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且印象深刻。

3.让学生观察和教师示范操作更准确、更清晰

小学生生活经验有限,生理发育不完全,理解能力和想象力也不强,很难凭借一句话准确地再现所描述的对象,无论是实物对象还是抽象对象。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知识架构,展示更多的生活经验,在可观察、可操作的教学情境中突破难点,强化重点。也就是说,要多感观地学习,在语言讲解的基础上加入视觉上的观察和触觉上的操作。各种感观学习强度的配给要全面、均衡,不能只重讲而忽视观察和操作。因为实物大小和距离的限制,传统的实物展示、动作示范观察效果不佳。使用投影仪展示图像,则能让所有学生可以在大屏幕上观察,形象直观,步骤清晰。在进行教学习题反馈时也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投影展示,让全体学生都可以观察到习题内容,防止学生“开小差”而遗漏重要反馈信息。

4.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有效的培养

在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机会,从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师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促进其思维发散。小学数学教学巧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向学生展开情境教学,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为例,为使学生牢固掌握圆的特征,教师先提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问题。在学生回答后,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自行车、摩托车等模型,再提出问题:如果将圆形的车轮换成椭圆形会出现什么情况?随着Flas的演示,学生很快就可以从观察的信息中得出结论: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车轮在行使过程中无法保持稳定甚至无法转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自己制作会动的模型进行展示,这不仅会占用教师很多时间,增加教师工作负担,且教学效率不高。而借助多媒体动画综合展示,将各种图形与圆形进行鲜明、生动的对比,让学生对圆的特征留下深刻的表象认识。

5.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丰富和扩展

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培养。一个人情感的产生,首先来自视觉、触觉、听觉信息的输入,再佐以教师的语言导向。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也可以实现,但其视觉刺激效果是有限的,不能让学生准确、清晰、全面地感知,更无法要求学生加工这些信息从而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和共鸣。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在PPT展示中加入丰富的图像和视频资源,则能很好地突破限制。以二年级“平移和旋转”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天安门升旗、神舟飞船发射、奥运链球夺冠等视频,不仅从知识层面告诉学生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且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师备课数学教学

备课是教师了解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过程。所有教师都应先于教学过程设计准确地了解这几点。具有多媒体技术应用经验的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轻松突破教学难点,提升备课效率。数学学科对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精心地备课,综合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这些能力。教师在备课时需全面考虑教学中的所有知识点,逻辑严密,确保课堂流程顺畅,还要设计恰当、清晰的操作示范,帮助学生将信息内化为抽象的知识,提升学习的层次。信息的获得需要多感观结合,而传统课堂的讲解模式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枯燥无味,学生注意力就会分散,学习效率变低。在没有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传统备课方式所产生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去理解,也会消耗教师很多精力和心思。长此以往,易造成备课倦怠,不利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完善和提高。除此以外,有些教师还会应用卡片展示教学内容,而卡片的表述不够全面,也难以与课堂教学情况完全契合,因此对备课的思路限制较大。在备课过程中,以精心的教学设计为核心,恰当地加入多媒体技术可使教师的设计意图得到有效体现。

1.辅助教师设计并展示更生动的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的传统方式是谈话和教材主题卡片等,对学生的感知刺激单一,视觉上的低可观度使学生不能有效接受这些信息。而依托多媒体技术进行有趣、生动的投影展示,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全面感知到导入信息,从而有效地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例如,在进行“平移和旋转”的教学时,传统做法是利用学生都十分感兴趣的赛车在教室内实际运动引入“平移”这一概念,用电动小风扇介绍“旋转”。这样的做法虽然看上去不错,但从小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分析很容易导致学生行为无法控制,出现“下座位”、大喊大叫等混乱场面,后排的学生也可能因为距离讲台较远无法感知导入信息。这样的导入是流于形式且效率较低的。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在PPT课件中插入赛车和风扇视频,则可以在控制好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借助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中的素材进行展示,使教学导入更生动、更有趣。

2.有效突破重难点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感知过程,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调动,突出重点,分化难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加深其对重难点的理解,可以实现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相遇”类问题时,借助多媒体设备可以让学生正确理解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分析解题思路。先公布题目条件: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走70米。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一系列操作。第一步,创设动态情境,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用两个不断闪烁的太阳表示张华和李诚,两人在响声后同时从两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相遇,计算机再发出响声,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为浅黄色,色彩区分明显。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有几个人在运动?两人的出发时间如何?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如何?结果怎样?这样一来,就可以抓住“相遇”类问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两地”“同时”“相遇”等关键词的领会程度,形象深刻地提示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使学生准确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可以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清除障碍。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质疑,并得出结论。利用多媒体设备逐步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变化情况,同时提问:(1)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2)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之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适时启发学生,引导他们思维“上路”,为后面的例题提供丰富的信息与表象。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数学教学原则

1.多媒体技术是教学理念的体现

多媒体技术凭借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正因为其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印象更深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把握不准确,教学过程设计不合理,忽视了教学的本质与原则,就极易产生错误的教学效果,后期纠正也会耗费大量时间,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核心,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完成教学设计。最根本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还要由教师依靠自身经验和能力准确把握,而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理念的体现,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支撑。

2.创新应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教师需掌握的技能,教师如没接受良好的培训,只能利用多媒体进行简单的教学设计,效果往往不够明显。为提升效果,需对教师进行强化培训,帮助教师巧妙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以PPT课件制作为例,教师在讲授“数的认识”相关知识时,会进行书写演示,学生独立书写时通常无法准确记住示范动作。而利用多媒体设备,在PPT课件中插入数字图片,利用“动作路径”功能便能在屏幕上循环演示正确的书写顺序(如图4所示)。借助Flas演示效果更佳。

3.不能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多媒体技术是为教学设计服务的,先有有效的教学设计才能寻求适当的技术支持,而后可根据技术支持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设计。不能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高难度“动作”,就颠倒教学顺序,使技术凌驾于理念和设计之上,使原本简单的动作变得十分复杂,更不利于教学展开。

4.避免多媒体技术“满堂灌”

多媒体电教技术是结合了所有能传递信息的感知刺激,而不是所有教学步骤都由此传达。全部由多媒体技术组织课堂会增加教师的工作强度,也会使课堂逐渐丧失灵动性,变成没有组织的“死板课堂”。

5.提高教师教学修养以更好地驾驭多媒体技术

虽然多媒体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但仍有不少应用了多媒体技术的课堂教学效果欠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有限,没有钻研透彻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点,只是让多媒体技术流于形式。

四、结束语

第9篇

一、数字技术背景下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的策略

(一)要重视新媒体艺术设计本身的审美价值

在数字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在现代观念的影响下,新媒体艺术设计虽然得到了空前发展,但设计者更关注这种艺术设计的商业价值,设计者为了更好地突出这种艺术品的商业价值,忽略了这种艺术本身应经具有的审美价值。新媒体艺术设计体现了艺术家们的商业性与功利性,但由于其缺乏对艺术设计本身的艺术思考,没有进行艺术性创新,这种艺术设计带给人们的审美震撼并不强烈,设计者要考虑如何使新媒体艺术设计成为真正的艺术品,不仅要考虑利用新媒体手段,更要重视艺术设计规律的应用,要重视艺术设计的审美功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

(二)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在现阶段,很多艺术家只认可传统艺术设计的理念和设计方法,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他们很排斥新媒体艺术设计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认为这种艺术设计不符合艺术设计的审美标准,是不合格的艺术设计作品。他们认为这种高新技产品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对新媒体艺术设计持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这种态度就制约了新媒体艺术设计发展。其实,任何形式的艺术设计只要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符合时展的需要,能够带给人们身体体验和审美感悟,能够获得大众喜爱都应该是审美艺术产品,都应该得到艺术设计者的重视,况且,新媒体艺术一经产生就得到广泛的流传,是一种很时尚的艺术产品,艺术设计与高技术的结合能够更好地体现艺术设计的新思路,能够不断拓宽艺术设计的新领域,更应该得到艺术设计者的认可。作为艺术设计者,要重视这种艺术设计形式,能够积极面对这种艺术形式在发展中的问题,站在艺术的高度不断完善新媒体艺术,这样,才能促进新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

(三)加强对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新型的时尚的艺术设计形式,这种艺术设计形式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专业人士的解决。而现在,我国很缺乏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很多艺术家缺乏对新媒体艺术的全面了解,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学习,只是对新媒体艺术有个笼统的了解,就一味地利用新技术进行艺术设计,这种艺术设计作品的审美价值不高,缺乏深厚的思想内涵,导致新媒体艺术设计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传播。当今,我们需要特别重视对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通过引导设计者进行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内容的学习,使他们能够掌握在设计过程中所应用的一些软件,同时,也需要对设计人员进行艺术设计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艺术设计的规律和技巧,能够提高新媒体艺术设计者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设计能力,使新媒体艺术设计者能够按照艺术规律利用新技术,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与创新,不断提高新媒体艺术设计品的品味。这样,通过有效培养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才能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的发展。

二、结语

总之,在数字媒体视野下,新媒体艺术设计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艺术设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缺乏足够的审美内涵,缺乏很多的设计人才,很多艺术设计者对这种新的艺术设计形式不够重视等等,我们要认真解决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能够不断加深对新媒体技术的认识,能够利用新技术创造出更多更好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设计作品,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才能不断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产业的发展,使数字技术下的新媒体艺术设计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作者:洪世勇

第10篇

纵观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发现多媒体技术应用存在以下问题。

1.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多媒体教学容易受到课件质量和多媒体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导致初中历史教学时课堂的信息量过大,学生无法有效地消化吸收教学内容,导致教学无法达到预期作用和效果。还有些教师上课时过分依赖课件,不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课程资源匮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共享的有效课程资源较少,普遍需要自己制作上课所用的课件。有的教师在进行课件的制作时,一味地追求“高科技”,却忽视了初中历史课堂中本该呈现的历史内容,把课件变成多媒体制作的技术成果展览。还有的教师怕课堂上操作出现失误,为了方便,把课件制作成顺序式,讲课时只按一个键,顺序播放课件即可。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层次较浅、应用方式单一。

大部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使用的工具是PPT软件,很少应用其他软件辅助制作,导致制作出来的课件是单一的文字式,没有动画、图像与声音等元素,降低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效果。

二、完善并提高多媒体的应用

针对以上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完善并提高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提几点建议。

1.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各有优势,相互互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手段,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地创造情境、传递教学内容和信息,引导学生自主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建立新的认知框架。

2.加强教师的职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和理论水平。

除了PPT软件以外,教师还应掌握Flash等多种软件辅助制作课件,使课件效果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富有生命力。

3.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第11篇

关键词:游戏引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建设

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而网络多媒体技术中游戏产业更是迅速的崛起,它作为老少皆宜的一种娱乐项目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而基于游戏引擎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的建设也就成为各大院校的一门必修专业,其课程建设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们的就业。本文从游戏引擎的角度出发,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的建设方案等各个模块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基于游戏引擎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开发一款具有娱乐性、知识性和刺激性的游戏项目来满足大家工作之余的生活成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的方向,而游戏的创意、画面、故事以及3D效果的呈现,则需要后台技术的支持,而这个强大的后台支持技术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游戏开发核心技术即游戏引擎。因此,在具体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专业老师需要加强游戏引擎技术中3D效果、人机交互以及模型处理等等方面的技术内容,让学生们通过掌握游戏引擎的结构形式来达到对游戏引擎设计模式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体系的构成分析

要想使游戏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够符合大众的口味,在对于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必须要保证其全面性,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数据结构、C语言等等专业理论,而且还要学习计算机图形学,诸如程序设计等等。为了增加游戏画面的3D效果,还有必要开设3DMAX,让学生们去学习场景的设计。如果把游戏引擎作为软件的技术部分的话,学习OpenGL渲染管线将会更有助于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和吸引,更能为其后序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还能使学生们对程序设计的思想认识变得更加成熟。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因为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大形势下,游戏引擎技术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更是越来越多,更因为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及课程的安排毕竟十分的有限,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优化组合和选择,才能让大家学习到更多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并且在数字媒体专业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还可以融入一些仿真技术,用虚拟现实的情景来进行案例教学。(一)对游戏引擎的选择。要想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编程技能,就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引擎选择重要性的体现。因为不论什么样的游戏都需要若干能够起到控制作用的代码。当今的游戏引擎已经在不断的发展中变得更加精炼,它是由多个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可以说不论是从建模动画直到光影技术、粒子物效,还是从碰撞检测到网络特性,都由十分专业的编辑工具或者插件来完成。另外,引擎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游戏世界环境的营造。因此,只有选择适合的游戏引擎才能为数字媒体技术行业做好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进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架构理解为基础、算法讲解为辅助,并且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融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游戏引擎数字媒体技术教学的实效性。首先,每一款游戏都会有自己的主体思想,而引擎也是一样,每一款引擎也必然有自己的设计思想和意图,只有让学生们明白了教学内容的架构,才能使课程的讲解变得更具有易懂性。在进行具体模块的讲解时,老师一定要引入例程,可以以例程为引子来绘制场景关系图,达到对各个对象关系及各类之间关系等等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掌握数字媒体的新技能。其次,只有不断的提高学生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才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游戏引擎学习及运用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计算机图形学的算法,比如说:环境纹理映射、四元数理论等等,这些算法非常的复杂,可以用来开发更为高级的程序。老师在具体的算法讲解中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源代码的剖析,实现与封装接口的设计,为实现底层图形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的环节也就是最近来可好的实践环节,因为游戏引擎本身就属于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而学生也只有把理论融入到实践中,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也才能将游戏引擎技术与基础知识相结合,并达到进一步的升华。而具体的实践环节不但包括最基础的实践,要针对游戏引擎的各个模块去进行设计和理解,让学生能够通过核心代码去实现各种具体的渲染效果。而且还必须要进行实训项目的实践,只有进行了真正的实训,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老师必须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他们从项目的调研及开发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能够运用他们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也只有通过这样一个自主开发、自主探究的过程总结与分析之后,更能让学生更进一步的加深对游戏引擎设计的认识,达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质的飞跃。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游戏引擎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是一门内容广泛、实践性强的课程,要想让学生们学到真正的专业技能,就必须要在加强专业教学的同时,将实践性环节渗透其中,并能跟随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综合性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嘉,文武,李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中技术与艺术的融合[J].计算机教育,2016,(12):103-105.

[2]蔡彪,吴静,柳丽召.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6,(07):78-81.

[3]刘罡,林姗,陈颉,肖亮.本科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14):9-12.

[4]魏宁.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游戏引擎技术”课程建设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3):105-106.

第12篇

摘要:文章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竞争,阐述了广播技术发展的当前形势和发展趋势,介绍了开展网络广播技术的优势。结合大连人民广播电台的数字化、网络化系统建设,进一步阐述广播技术要紧跟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潮流,用科学发展的观念开展广播事业。

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媒体时代。计算机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广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传统的广播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新媒体的激烈竞争和挑战。正确分析形势,以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总结广播的特点与规律,发挥广播优势,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各种有益的探索,对于推进广播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互联网发展迅速,截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2.98亿,普及率22.6%,首次超过全球平均水平(21.1%)。城镇和农村电脑拥有量为每百户62.6台和3.6台(2000年分别是9.7台和0.5台)。宽带网民达2.7亿,占总网民数的90.6%。手机网民达到1.176亿,较07年增长了133%。特别是3G网络的应用,使手机流媒体传输技术产生极大的飞跃,流畅地无线上网已不再是奢望。

信息传播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就迫使传统广播必须面对数字多媒体的挑战。网络上文字、声音和视频的获取已非常容易,而传统广播受频率资源和发射功率的限制使听众受到一定范围的影响,因此广播也必须开阔视野,基于互联网发展网络广播,使受众全球化。所谓网络广播,就是以Internet网为传播平台提供音频和视频服务的网络媒体,是传统广播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会使网络(视频)广播的听众越来越多。网络广播具有许多特有的优势:

一、随着各种终端接收设备的普及,受众参与广播的活动也将增强。

“互动性”的加强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性听广播,使听众可主动与传播者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网络人们还可以随时自由选择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具有自由的选择权,在保存、查询、历史回顾等方面发生飞跃性的变化。

二、不再受传统广播覆盖面的局限,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

借助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平台,哪里有互联网,哪里就能收听广播,使广播覆盖全球。

三、通过相应的技术发展建设,可方便地实现视频广播,充分发挥广播的信息量大,传播快捷迅速的特点。视频广播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收听广播的方式,广播也可以“收看”了。

我台紧跟新媒体时代先进技术的发展潮流,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于2008年年初对我台播出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将信息时代的三大前沿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卫星技术应用于广播,使广播得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广为传播”。此次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包含三大部分:

1、建设一套全新的数字化播出控制系统。播出控制系统是以专业的数字化调音台、音频矩阵、专业设备与网络化路由器、数字音频接口设备等为核心,分别组成播出信号传输通道,互为备份。系统采用国内外先进、成熟的广播技术,以保证系统在广播节目制作、播出和监控等方面与当今数字音频技术、广播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潮流同步。同时充分考虑今后广播台网建设和发展的技术、业务需求,如开展数字音频广播、数据广播、网络广播、视频播出等新媒体业务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以下子系统:大屏幕视频监控系统;设备监控、报警、日志系统;慢录系统;监听系统;信号路由控制系统;辅助管理系统;同步系统;网络系统;时钟系统。

2、建立一个集广播电台生产、运营和管理等综合业务为一体,适应现代广播的网络化平台。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等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广播数字技术。通过上述技术,将广播电台各功能网安全有效的互联起来,形成全台统一广播台网,以满足信息化、现代化、多元化广播电台的发展需要。我台已建成了广播制播网,播控传输网,综合业务网三个功能网。新系统采用扩展性共享性好、集中管理度和网络带宽利用率高的"星形网络结构"为主体的网络结构。根据业务种类、网络规模、安全级别等方面的要求不同,实现内/外网、各功能网之间的安全互联和信息共享。

3、设计构建数字化音、视频卫星转播车系统。该系统由大小两步转播车、车载广播制播设备、车载卫星系统、地面卫星系统、应急发电系统、辅助控制系统组成。转播车基于卫星传输技术,搭建起一套移动的数字音、视频演播系统。日前该系统完成了设备调试工作,功能完善,达到设计要求。这套卫星转播车系统在国内尚属首例。该转播车除了配备完整的音、视频广播播出设备,车辆本身经过改造,可搭建一套小型演播舞台系统,适合各种转播、直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