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柳树的诗句

关于柳树的诗句

时间:2023-05-30 09:12: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柳树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柳树的诗句

第1篇

李白的《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传诵千古、家喻户晓的诗篇。说它“平淡”,真是再平淡不过了,但是,诗人善于发现“平淡”中的“诗意”,把思乡游子夜不能寐,短梦初回,由迷离恍惚到思绪飞扬,由床前到天上再到遥远故乡的内心波动,清新自然地化入了诗句,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想象与回味。记得我小时候开蒙练毛笔字,私塾先生最初叫写的一首诗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分明是为了写好“一二三四五……”,但看似平淡的记叙沿途所见的诗句,却包容了一种悠然远去的自由自在的心绪,一种轻快活泼的情感节奏,使你在不知不觉中萌动心底的微笑。可见,只要善于发现,善于创造,“平淡”是会化为“神奇”的。

不禁想起了一段文坛逸事,它是关于“画上题诗”的趣闻,近似于当今中学生常碰到的“看图作文”。据说当年杭州太守得了一幅好画,画的是:一湾江水,许多柳树环抱,一棵树上有鹧鸪啼叫,一棵树上有杜鹃鸣唱;江岸上立一位亭亭少女,正掩面而泣;江流上有一远去的小舟,舟上立一风流公子……好画,必须题上好诗,于是杭州太守请来了唐伯虎。唐伯虎见太守态度不甚恭谨,一恼之下,提笔写下四句:

东边一棵老柳树,

西边一棵老柳树,

南边一棵老柳树,

北边一棵老柳树。

这极为平淡、极为粗俗的四句,岂不是将好画糟蹋了?太守只好赔不是,请唐伯虎补救一下,写好这篇“看图作文”。其实,唐伯虎是化“平淡”为“神奇”的高手,只见他引笔挥毫,接下去写道:

任尔千丝万缕,

系不住郎舟扣!

这边鸣鹧鸪,

那边唤杜宇,

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

一声声“不如归去”!

这一续,意境全出。原来这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公子哥儿丢下了热恋着他的女子,登舟回府了;女子送到江边,一声声抱怨――老柳树啊,你东也是,西也是,南也是,北也是,纵有千丝(思)万缕,也系不住情郎的归心!此时此刻,我好比鹧鸪,一声声呼唤“走不得呀,亲爱的哥哥”。而情郎却有如杜宇,掷下了一声声“归去,归去”!请注意,在我国古代诗词中,鹧鸪的鸣声常拟作“哥哥”,杜宇的鸣声常拟作“归去”,唐伯虎把“画”里的“关键词”用绝了!

这就是在“平淡”中发现“诗意”。

第2篇

关键词:扬州 旅游解说词 历史中的扬州

扬州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来人文荟萃、风物繁华,吸引着众多中外游人。对大多数游客来说,来扬州前,旅游解说词是他们了解扬州的主要渠道;等他们到来,除了亲眼看到扬州的美丽之外,那些旅游解说词中的扬州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可是所有的旅游解说词都是事实上真实的扬州么?

古人说游扬州要三分看景,三分读史,三分吟诗,另一分欣赏扬州的佳丽。想象着也是有道理的,扬州城历经多少繁华、多少沦落、多少故事、多少噩梦?所以我们在看那细雨、斜柳、青绿、飞燕扑面而来,在享受那怡然自得、诗情画意时,我们也不应忘记到历史中去了解一下真实的扬州。

一、关于杨柳

扬州的市树是杨柳。扬州素有“绿杨城郭”的美称。扬州人与柳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缘,每到清明节,家家户户插柳枝,以示春天植树季节来临。所以扬州才有了“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的美景。

不少旅游解说词中都有隋炀帝给柳赐姓之说。隋炀帝于大业元年下令开通济渠和邗沟,命人在渠沟旁修筑御道,在堤上遍植柳树,这是史籍确有记载的。但隋炀帝赐“杨”姓于柳之说在《隋书・炀帝纪》和《北史・隋本纪》等史籍中并无记载,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杨柳”最早出现在《诗经》的《小雅・采薇》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南朝人费昶在《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中曰:“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这里所提到的杨柳明显是指柳树,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依依”、“袅袅”之态。《本草》载:“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古代由于没有专业的植物分类研究机构,文人墨客们常将杨与柳混为一谈,所以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西汉毛亨的《毛诗诂训传》亦曰:“杨柳,蒲柳也。”清代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亦说:“《诗》言‘杨柳依依’、‘有菀者柳’、‘东门之杨’,皆一物耳。”《尔雅》柽、旄、杨通谓之柳,蒲柳又谓之杨,是皆通名矣。”所以,“杨柳”这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并不是隋炀帝的独创,而描写它的名篇佳句更是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唐・白居易《忆江南》)“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等等。

从《史记・天官书》知,扬州被称为“杨州”最早可推至秦汉。诗人白居易《隋堤柳》载:“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大业年中场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荫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态佚游,应将此柳系龙舟卜。”诗中的“江都”即扬州,隋堤上的柳到了白居易的年代,已因岁久年深而衰朽。这明确无误告诉我们:隋代的扬州就已种植大量杨柳,同时也可推断隋以前扬州肯定已经种植杨柳了。

可见,隋炀帝的种树、赐姓之说,有点儿戏。但是,柳树姓杨,沾了隋炀帝的光,观照于今的现实,仍旧有点知兴替的意义。杨柳之称是否起源于此,还是得由历史考据学家继续去进行判断。然而,这割不断的历史延伸却让人唏嘘不已。

但不管怎样,都割不断扬州种柳的热情。于是至唐代出现了“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杜牧)的盛景,宋代则是“扬州柳垂官路”(姜夔),欧阳修的平山堂“手种堂前垂柳”留千古佳话,而引得坡“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清代王士祯更以“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道出扬州景观的独到和古都的魅力之处。于是才有了柳色满城的扬州。于是虹桥西岸大堤上垂丝拂波、飘逸婀娜的柳树,似乎像一个个饱览沧桑的老人,在倾诉着那流水般逝去的人间万象……

二、扬州琼花

琼花是扬州的市花。据明代《隋炀帝艳史》等小说所述,隋炀帝造龙舟、开运河,是为了到扬州看琼花。于是在许多关于扬州的旅游解说词中,人们也热衷于添上这一艳丽的色彩。但这一说法正史绝无记载。宋人曹玲有诗为证:“阿雯群芳到金屋,不在区区一枝玉,芜城本是帝王家,稗史流传实非录。”阿雯是隋炀帝的乳名,芜城即扬州,可见隋炀帝并非为“一枝玉”即琼花来扬州。北宋时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载:“扬州后土庙琼花一株,或云自唐所植。”《扬州府志》:“扬州后土祠有琼花一株,世传为唐人所植”。《甘泉县志》亦有类似记载。明代郎瑛的《琼花辨》:“考‘扬志’,谓琼花或云唐植。”

“琼花”最早见于《诗经・齐风》,《辞海》释为“似玉的美石”,而非花木。后魏张注《汉书・司马相如传》云:“琼树生昆仑西流沙滨,大三百围,高百仞,华蕊也。食之长生。”这显然是神话中的仙树。直到唐高宗时期江都人来济在《广陵琼花志》中赞美琼花:“标格异风卉,蕴结由天根,昆山采琼液,久与炼精魂。或时吐芳华,烨然如玉温,后土为培植,香风自长存。”这是最早可证实在唐朝扬州后土庙种植过琼花的。太宗至道三年王禹作《后土庙琼花诗》云:“扬州后土庙有花一株,洁白可爱,其树大而花繁,不知实何木也,俗谓之琼花。赋诗以状其态:谁移琪树下仙乡,二月轻冰八月霜。若使寿阳公主在,自当羞见落梅妆。春冰薄薄压枝河,分与清香是月娥。忽似暑天深涧底,老松擎雪白婆娑。”这是关于琼花最可信的记载,它清楚说明了琼花的形状和其得名的由来。庆历五年、八年,韩琦、欧阳修先后来守扬州,都惊艳于琼花盛开的仙客芳姿。韩琦诗称:“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欧阳修赋诗:“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各种记载表明,琼花兴于唐代,自然和隋炀帝牵连不上。

并且,事实上今“琼花”与闻名于世的古“琼花”并非同一物种,古“琼花”早已不复存在,今“琼花”作为市花反映的不过是扬州人的一种怀旧心情。

由于文人们的赞咏,琼花很快就名动朝野,但琼花的劫难也来临了。曾敏行《独醒杂志》、周密《齐东野语》载,琼花曾两度被移至宫中,但都逐渐憔悴;发还故土,又茂盛如初。宋人杜游《琼花记》载: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兵渡过淮河到扬州杀伐掳掠,琼花也被连根拔去,“小者剪而弃之”。后土祠道士唐太宁对琼花残根浇灌培护,数年才又逐渐长成。正是在这迁移流离和生死劫难中,琼花显示了它非凡的生命力。《洪武郡志》:德佑元年,元军南下,次年占领扬州,南宋亡国,琼花枯死,以后绝迹。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道士金丙瑞将和琼花相似的聚八仙补植在琼花生长的地方代替琼花。可以看出,扬州琼花源于唐,繁于宋,而绝于元。

郑兴裔的《琼花集》对琼花和聚八仙进行了比较:“琼花大而瓣厚,其色淡黄;聚八仙小而瓣薄,其色微青,不同者一也。琼花叶柔而莹泽;聚八仙叶粗而有芒,不同者二也。琼花蕊与叶平,不结子而香;聚八仙叶低于花而不香,不同者三也。”1979年版《辞海》无琼花词条,《花经》上将琼花就解释为木绣球(即聚八仙)。所以现在我们看的琼花其实是聚八仙。

如今扬州平山堂东侧有聚八仙一株,甚荣茂,绿枝扶疏,民间仍呼为琼花。但真正琼花生长之地的后土祠琼花台,只余黄土一堆,琼花芳踪早杳不可寻。

三、关于扬州的诗歌

说到扬州,一些诗句便纷至沓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且不论扬州的风景究竟如何,光是那些名家的诗句,已令我们对那片古老的繁华之地心驰神往,于是这些诗句渐渐变成了扬州的名片。但这些在旅游词中广泛运用的诗词真的都是在歌颂扬州的美丽么?

如徐凝的《忆扬州》以致“二分明月”后来成为扬州的代称。后人不究原意,争相传诵,影响广泛,许多没有到过扬州的人就是从这首古诗中了解扬州的美丽。可惜数百年来人们对这首诗的理解都有些偏差。对这首诗最流行的解释是,扬州的少女们娇美的脸上怎能藏住眼泪,她们可爱的眉梢上也挂不住一点忧愁。天下明月的光华有三分吧,无赖的扬州啊,你竟然占去了两分。殊不知,这里的“萧娘”、“桃叶”其实指的是,“赖”则是“占有”之义,所以《忆扬州》实际是忆人,忆他在扬州遇到的那些“萧娘”、“桃叶”,但后两句却为扬州人接受,赋以新的意义。

再如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给扬州古城增添了朦胧而又永远抹不掉的诗意。殊不知,它的下一句是“赢得青楼薄幸名”。这诗其实是杜牧追悔十年扬州生活的抒情之作。因政治上失意,扬州十年载酒行乐,放浪形骸,回想恍如梦幻,一事无成,到头来只在秦楼楚馆里挣得一个薄情郎的名声。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则是诗人赠别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

所以可见,许多诗词并非是歌颂扬州的,但我们都拿之来宣传扬州。当然借鉴历史是应该的,可是我们也应当了解其中的原意。

虽然旅游解说词中有些故事与历史有所出入,但我们依旧能从中得到很大的享受,从而让我们更加热爱扬州这美丽的小城。当然在迷恋中,我们也应当去了解真实的历史。

时隔千年,扬州依旧是那个容易让人迷失在时光中的小城。历史的陈迹、依旧的风物、曲折的巷陌,总让你有一种走不出的心情。当我们合上历史的画卷时,竟然发现自己又重回了那久别了的扬州。

参考文献

[1] 钱传仓.扬州琼花[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0.

[2] 李廷先.唐代扬州史考[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3] 万建清,许凤仪.扬州老字号[M].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2001.

[4] 李斗.扬州画舫录[M].中华书局,2007.

[5] 朱福.扬州史述[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6] 曾华鹏.扬州概览[M].1994.

第3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小学语文;评价;命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24-02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的学业评价研究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分项测试、档案袋评价等逐步被老师认可并运用。朗读、写字、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实践性强、缺少关注的项目也进入了学业评价范畴。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书面评价仍旧是小学语文主要的学业评价方式。

由于受“知识化+能力知识化+答案唯一化”语文命题思想的影响,当前的小学语文试卷仍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命题内容过于陈旧繁杂,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过于注重课本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个性差异。而在教学一线,教师又往往把教研部门和上级单位组织编制的试卷作为衡量自己教学质量的“尺子”。因此,如何利用好书面评价这一指挥棒,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

一、简化知识考查,降低试题难度

过去的命题受知识中心论的影响,导致语文本质的迷失,最明显的就是过于强调学生对难度知识的掌握。让学生给汉字的音序加以排队,如:把“廊、蕴、繁、陶”四字按字母表的顺序重新排列,这里有必要吗?如修改病句:好多病句都是编者和老师人为制造的所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用词不当的病句。最典型的如:“经过努力,我作业本上的错别字大大进步了。”“北京的春天是个美丽的地方”等。缩句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句子的基本结构,也没有必要出现类似“太阳所在的地方,黄中透出红来,像凝固了的血块。”这样的缩句造成了偏颇,造成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降低难度,不是降低要求,少出些偏的怪的试题,并不会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

二、关注语言积累,突出整合运用

综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评价命题走向,语言积累已被大家所重视。但是试题模式化和简单化的倾向比较严重,词句填空和课文默写在很多试卷中还是主要的考查方式。虽然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存在必要,但当成为一种模式后,最后导致的是教师眼睛只能紧盯显性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学简单化倾向严重,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改理念下的语言积累不是简单的叠加,其终极价值应当在于运用。换言之,就是如何把消极语汇转为积极语汇。因此,衡量孩子的语言积累水平,最终的考查坐标应当是运用水平,尤其是陌生语境中的运用。

例1:在作文中恰当引用古人的诗句,可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请大家想一想,下面的几个作文片段可以引用哪些诗句?

1.春天的柳树的确迷人,难怪古人写下这样的诗句:( )。

2.叔叔独自一个人在外地过中秋节,他给亲人写信时说:“()。

以第一题为例。这道题回答时要把握三点:古诗是写柳树的,写春天的柳树的,赞美柳树迷人的。这种具体语境中考查孩子古诗积累的方式,学生思维的锻炼价值无疑比简单的默写和填空的方式要高明许多。更加值得称道的是这一板块的提示语“在作文中恰当引用古人的诗句,可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让孩子看到了我们语言积累的终极目的就是运用。

由于学生掌握的语言材料是不成体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有成语、古诗、谚语等。如何更全面地考查孩子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在编制试题的过程中,整合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当然这种整合,不仅是对语言积累考查的整合,还有对其他听说读写能力的整合。

例2:根据情境,完成填空。

春天的清晨,我漫步在校园里,看到花园里的景色真美啊!我不禁想起了许多描写优美景色的词语。请写出其中四个( )、( )、( )、( )。这时,我发现一棵小树苗被风吹倒了,一向顽皮的我忙蹲下身来,把手伸向小树苗。这时值日老师批评我把小树苗弄倒了,不爱护校园的花草树木,我忙向他解释。请写出你是怎样向老师解释的:( )。值日老师听了我的解释,他不但向我表示歉意,还奖励我一个任务:让设计一条爱护花草树木的广告语。请写出广告语内容( )。

我来到阅览室,看到同学们正在专心地读书。我不禁地想起了一些与读书有关的格言。请写出其中两句:

( )、

()。

在这里,孩子已经不再是储存语言的容器。这样通过情境创设对孩子进行的语言考查,命题者很好地运用了整合思维。这种试题易于唤醒孩子的经验储备,有利于激发他们答题的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在考查语言积累运用的同时,也测试了孩子的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深层次的素质。

三、开阔学科视野,体现综合功能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依托教材向生活社会开放,体现命题的综合化、生活化,这同样应当成为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命题的指导思想之一。

例3: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共有五个小伙伴,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把这五个福娃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你会读出这其实就是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_____________。这道题既涉及拼音技能和句子能力的考查,还渗透了对学生关心奥运,真是一举多得。

例4:假设你遇到一位从外地来家乡旅游的游客,他想问你一些情况,你准备怎样向客人热情地介绍?请写下来。

游客:小朋友,你们家乡哪一个地方最值得游玩?

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客:真有这么好吗?我一定要去看看!我回去想带点特产回去,你说带什么好?

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客:谢谢小朋友热情精彩的介绍。

完成这道题,既需通过阅读收集、处理文字带来的信息,又需要通过谴词造句来表达。如果仅停留于此,这也只是一道普通的语文能力试题。但因为有虚拟的交际情境,而且需要热情的介绍,因此应对表达得如何得体将成为考查的重难点之一。这样的试题充分体现了语文是应用之学。

四、渗透人文情怀,彰显语文魅力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让学生感受母语魅力、提升学科兴趣是我们所有语文活动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命题与测试也不例外。

1.考试内容应体现人文情怀。

①命题应有利于激趣和创新。以十分熟悉的词语理解的考查为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根据意思写词语、根据词语写意思、联系上下文写意思等,但其局限性在于形式呆板,答案侧重于唯一,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过于狭小,缺少情感体验的参与。同样是考查词语理解,下面的实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命题视角。

例5:由“五光十色”联想到阳光下多色的葡萄。由“川流不息”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由“金碧辉煌”联想到______________。由“震耳欲聋”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由“五彩缤纷”联想到______________。

要完成这类题型,学生的思维必须经历以下过程:首先是需要建立词语意义的心理图式,其次是需要循着这种图式的指引,筛选个人阅读生活经验,寻找与之匹配的情境,最后调动个人的语言积累,呈现答案。由于每一个孩子阅读生活经验的不同,因此答案的呈现也是丰富多彩的,这全赖于命题形式的开放和弹性。

②内容应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如上述例3就很好地关注了生活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生动的时代气息。

例6:再如《小学教学》2007年第二期上所载的一道六年级阅读题《非雪天不能读书》,文章描述了作者个人的读书经历感悟,文章旁征博引,语言隽永。再看其中的一道题目:文中说“一个不大的旧木箱,里面零零散散地摆放着一些比较破旧的带点霉味的杂书,在箱子盖上写上一幅对联就成了我移动的‘书房’”。那对联一定是关于学习的,你能帮他写或者在文中选一幅吗?

让孩子根据文意写、选关于学习的对联,不仅是对语文能力的考查,更是对母语传统文化的回应和继承。同时,试卷所提供的阅读材料《非雪天不能读书》,全文氤氲着淡淡的文化气息,其实也是在为孩子的书香人生做着默默的指引。

2.命题形式要体现人文情怀。

语文是有情有意的,语文课程的评价本身就是一种语文,需要有人文因素的参与。以我们所出的《语文乐园》练习卷为例,命题时不仅以工具性为明线来安排考查内容,而且十分关注以人文性为暗线,来设计考查的载体。

第4篇

一、《咏柳》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关于作者:贺知章 字季真,号四明狂客,主要擅长写绝句。另外一首《回乡偶书》也广为流传。

2、这首《咏柳》是一首咏物的诗,通过对于柳树的描写,赞美了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3、相关考题

(1)本诗中妆的意思是_________(打扮),丝绦________(用丝编成的绳带)

(2)本诗中运用了(拟人,比喻,设问)的修辞方法。

(3)诗人把(春风)比作一把剪刀,形象,富有美感。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二、《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古朗月行》:朗月行是一个乐府古题。李白用了这个题目所以叫“古朗月行”,但李白并没有袭旧,而是自成以风格。尤其是前四句,通过简单的文字写出了儿童对于月亮懵懂的认识。

2、李白是我国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同样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的巧妙结合,表现了一个神奇而又合乎情理的艺术意境。

3、相关考题。

(1) “又疑瑶台镜”中的“疑”和“疑是地上霜”的“疑”都是(怀疑)的意思,这两句诗分别出自李白写的(古朗月行)和(静夜思)

(2)李白的这首小诗写得是他小时候对月亮的看法,诗人把月亮比作(白玉盘)和(瑶台镜),十分幼稚而可爱,语言质朴,比喻有趣。

(3)诗中(又疑瑶台镜)这一句借助神话传说,表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三、《锄禾》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这首诗又叫《悯农》,作者唐代诗人李绅。《悯农》共两首,这是其一。诗的重点是写农民的辛苦,并告诫人们要爱惜粮食。

2、相关考题

(1)这首诗当中的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诫人们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

(2)诗的开头描写了烈日当头(农民)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歌表达了对农民(敬重与同情),诗人范仲淹《江上渔者》中也有两句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饥苦,这两句诗是(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请说说你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四、《悯农》其二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译文:春天中下一粒种子,秋季能收万颗粮食,全国都没有闲置的土地,但仍然有农民饿死。

很多学生,直译这首诗是没有问题的。但农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呢?既然收了那么多粮食,为什么还会有农民饿死呢?这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造成的悲剧。

2、相关考题

(1)《悯农》二比《悯农》一更加深刻,对农民的辛劳及悲惨命运做了真实的描写,你有什么感想请说一说。

(2)诗中第(1)句写春种,第(2)句写秋收。春华秋实概括了(农民)生产粮食的(辛苦)。“一粒粟” 和“万颗子”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农民劳动(创造的巨大财富)。

五、《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作者:王之涣 字季凌。是盛唐时期的诗人。

2、重点词语解释:

(1)鹳雀楼:是在现在山西省永济市西南,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在上面栖息而得名。

(2)依:傍着 尽:消失 穷:达到极点 更:再。

3、相关考题。

第5篇

有人喜欢花姿典雅、鲜艳富丽的牡丹,有人喜欢盈盈如珠、幽香袭人的茉莉,有人喜欢花瓣丰满、娇嫩欲滴的玫瑰,有人喜欢清新高贵、品种繁多的兰花。当然也有喜欢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蜡梅花。那么要怎样写关于蜡梅花日记200字文章呢?小编精选整理了相关范文,接下来请您阅读:蜡梅花日记200字

蜡梅花日记200字1天冷了,我们都呆在家里看电视。可扭头一看,两棵腊梅树正挺立在院子里,使我想起了一首关于腊梅的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很多人喜欢春天,而我却喜欢那寒冷的冬天。我喜欢冬天,不是欣赏那一尘不染的皑皑白雪,也不是崇拜那坚守岗位的刺骨寒风,而是喜欢那自然绽放额腊梅花。腊梅树主干弯曲,枝杈稍长,浑身上下长满了刺,枝头上有许多椭圆形的花苞,春节前后就会开出许多黄色的小花。

腊梅花既不像桃树那样花团紧簇,也不向柳树那般身材修长、亭亭玉立,它只懂得向松树伯伯学习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不懈。看!它正在默默地在冬季里绽放着娇小玲珑的黄花,在单调的白雪里立起一处光辉,照耀大地!

我爱腊梅,更爱它那傲霜斗雪,坚强不屈的品质!

蜡梅花日记200字2我家有一盆“腊梅”。说是“腊梅”,其实它不在腊月开花,不过它真的很漂亮。

在没有开花的时候,它有着许多绿油油的枝叶。等到了开花的时节,很多小小地花苞,就会从叶尖儿上出现。

那些花苞有大有小,大的从外表看来,是一个粉红色的花苞,而小的则看起来是一个白色的花苞。在大一点的就已经展开一两片花瓣,但还是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有一部分花已经全部展开了,当全部展开时,我才真正感受到它的美丽。一片片粉红色的花瓣互相交错着,中间露出一个个黄色的花蕊,真是美丽极了!

我喜欢你,“腊梅”!

蜡梅花日记200字3冬雪覆盖了大地,万物披上了银色的时装,漫长又寂寞的严冬来了,美丽的腊梅花给这单调的冬天增添了几分色彩。

腊梅,是”岁寒三友“的其中之一,它在寒冷的冬天,坚韧不拔,仍然怒放着花朵,黄色的花朵在雪白的大地别夺目,古往今来,有许多歌颂腊梅的诗句,其中有一句“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是讲一个学生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冬,脱俗的美。在那茫茫的天,茫茫的地,一切事物都是白色的。偶尔点缀着几朵腊梅,更是别具一格。

啊,腊梅花,你在严寒中你竟然这么坚强,无人能比,值得敬佩。

蜡梅花日记200字4有人爱“百花之王”牡丹;有人爱香味扑鼻的茉莉;有人爱婀娜多姿的柳树:我却独爱梅花。

千姿百态的梅花,有些是完全开放了,有些才张开了几片花瓣,有些甚至是花骨朵儿。梅花的花瓣大约有五片、十片、十五片。中间黄澄澄的花蕊,把梅花衬托的更美丽。梅花的颜色很多:黄色、红色、白色。有两百多种品种。一阵风吹来,花香扑鼻,沁人心肺!

诗人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在冬季开放,它们不怕寒冷,头顶寒风,脚踏冰雪冒着大雪傲然开放。

梅花多美丽呀!我爱你梅花!

蜡梅花日记200字5清晨,新的一天开始了。我走进校园,被阵阵清香所吸引。我欣喜地看到花坛里的蜡梅花开了。

蜡梅花静静地开放,一缕缕阳光洒向挨挨挤挤的花儿们。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绽开,露出嫩黄色的花蕊,好似一张张绽开的笑脸,又像一个个娇羞的小姑娘。哎!你看,那黄色的花瓣,不就是小姑娘害羞时遮住小脸的黄手绢吗?我忍不住把鼻子凑了上去。啊!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还有一丝淡淡的忧伤,我醉了。

我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蜡梅花,在寒风中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一会儿,一只小鸟飞过来,告诉我在天空飞行的快乐;一条蚯蚓爬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我不禁轻声吟诵起来:“蜡梅花已绽开,香气令人快。花儿千万朵,我愿为它来。”

蜡梅花日记200字6我家门前有一棵蜡梅树,妈妈说它的年龄比我还要大呢!蜡梅树长得不高,它的枝条向四周伸展着。一进入冬天,别的花儿早就谢了,蜡梅树的枝干上却冒出了一个个黄乎乎的花骨朵,慢慢地花骨朵就开出一朵朵淡黄色的小花。有的蜡梅盛开了,露出一丝丝的花蕊,很娇嫩;有的蜡梅才开了一半,圆圆的,非常可爱。远远的,我就闻到蜡梅花散发出来的香味,那香气特别清新。

我不光喜欢蜡梅的样子、颜色和香气,更喜欢蜡梅花那种不怕寒冷的精神。当呼呼的西北风刮来,鹅毛大雪纷纷飘落的时候,蜡梅花还是顽强地挺立在寒风和冰雪中。让我又想起学过的儿歌“大雪当棉袄,风来挺胸膛。别的花儿怕冬天,只有蜡梅开得旺。”

美丽、坚强的蜡梅花,我喜欢你!

蜡梅花日记200字7今天傍晚,我独自在田野里散步。突然,闻到一阵淡淡的清香。原来是那傲霜雪的.腊梅花开了。

一,二月份是腊梅花盛开的季节。我无法用文字来形容它那花瓣的颜色,说它蜡黄吧,又似乎黄里透着一点银白。花蕾像一只小手,躲在花朵里。仔细一看,花蕾的周围还有一条条的花茎,它的花茎和别的花茎不一样,黄里还透着纯红。

腊梅花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还含苞欲放,黄里透着一丝绿色,那圆圆的花苞好象一颗黄宝石嵌在树上,惹人喜爱。

第6篇

一、解读情感

毋容置疑,一个“别”字已经告诉读者这是一首送别诗。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共同回忆曾经学过的送别诗歌:王维《送元二之安西》,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柳永《雨霖铃》,李叔同《送别》,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商隐《无题》,杜甫《春望》,白居易《琵琶行》……回忆激发了兴趣,也强化了记忆,加深了理解,为学习《再别康桥》打下了基础。

二、解读风格

《再别康桥》虽为送别诗,但全诗中看不到一点感伤,一点眼泪,甚至一丝愤怒,一丝怨恨,而是飘逸豪放、淡如烟雾。她“乐而不、哀而不伤”,采用中正、平和、静穆方式抒情,你觉得跟我们学过的哪些古典诗歌相似?学生陷入沉思,但也很快在记忆的大海中找到了惊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涯谁人不识君。”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欧阳修《玉楼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学生的幸福在脸上,学生的收获在心底。不经意间,抽象的诗歌风格问题变得十分清晰而具体。用诗歌解读诗歌竟是如此愉快而有趣。

三、解读内容

1920-1921年徐志摩在英国康桥留学两年,期间遇到了一代才女林徽因,并且疯狂地爱上了她,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1922年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源泉”。1928年他又来到英国,重拾康桥旧梦。他感慨万千,情动辞发,吟成了这传世名作。请同学们结合我的描述和诗歌的学习,用我们已经学过的诗歌对《再别康桥》的内容做一概括。学生很快喊出了:“烟水(康桥)数年魂梦,何(无)处可追寻?”肯定、鼓励学生后,笔者继续引导学生,诗人来到康桥,看到一幅幅的美景图画,他又想到了谁?你又想到了哪句诗?有人瞬间开悟:“画图省识春风面(徽因面)。”笔者接着启发,诗人留念康桥,最终与康桥挥手作别,康桥送他离开,我们用哪句诗概括好呢?“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学生几乎脱口而出。在此期间,学生也想到了很多诗句,虽不十分贴切,但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学生意外的收获已让笔者激动不已。

四、解读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这首诗中才子隐秘的情思就是深深隐藏在意象中的。解读意象,我们就能走进才子的内心世界。比如云彩就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它常常被喻为心爱的女子和美好的感情。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和晏几道《临江仙》“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彩云”都喻为心爱的美人,纯洁的爱情。遗憾的是《再别康桥》中的彩云和白居易《简简吟》中的“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中的“彩云”一样难以坚守。下面我们就用诗歌解读其它的意象。笔者没有想到的是效果如此之好,简直是一场诗歌的盛会。笔者筛选整理如下:柳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水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青荇,“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d之”;水草,“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潭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星辉,“南极星辉彩云边,律转黄钟一日前”;笙箫,“忽闻下界笙箫曲,斜倚红鸾笑不休”。

五、解读形式三美

接下来引用严羽《沧浪诗话》“诗者,咏性情也”,张舜民《跋百之诗画》“诗者,无形画也”,姜夔《白石道人诗说》“诗者,守法度也”对诗歌进行总结。重点解读“守法度”,解读“三美”。闻一多先生关于新诗创作的“三美”主张与古典格律诗的要求一脉相承。作为新诗中的格律诗,《再别康桥》体现了语言外壳上的古典美。一是注重音乐美,强调音韵和节奏。本诗一节一韵,首尾同韵,首节和未节又节奏相同,回环呼应。二是注重建筑美,强调节的整齐和句的匀称。本诗四行一节,每节诗行的排列错落有致,多用六七字句,夹杂着八字句,整齐中显出参差的变化。三是强调绘画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再别康桥》的每一小节,都是一幅画,并且是一幅流动的画。如“挥手作别云彩”“青荇水底招摇”“撑篙漫溯寻梦”“笙箫夏虫沉默”等等。

总之,笔者感觉用诗歌解读诗歌是必要的,也是有趣的,广大同仁不妨一试,相信师生都会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王小华. 诗意的心灵――《再别康桥》解读[J]. 鸡西大学学报,2011,(7).

[2]王东殷.云彩的秘密――解读《再别康桥》[J]. 语文月刊,2015,(2).

[3]李金松. 穿越灵魂的三界,守望永远的家园――《再别康桥》的性灵解读[J].文教资料,2007,(1).

[4]邬建芳. 用诗情召唤诗情――《再别康桥》课例解析[J].中学语文教学,2006,(12).

[5]陈绪石. 多情自古伤离别――《再别康桥》解读[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3).

第7篇

1、我爱春天,爱她那绵绵的春雨。是她润醒了小草,润绿了杨柳,润开了报春花,告诉我们春天来了。杨柳摆动着腰肢,随风舞蹈,报春花也鼓起了小喇叭,奏响春的乐曲。

2、春暖花开的山上,一大片迎着春风扭起秧歌舞,在风中摇摇欲坠,树木抽出了新条,长出了嫩叶,树上的花儿微笑地点点头,小草也是从湿润的土地里伸了个懒腰,打了一个哈欠,然后才胆怯地从土里探出了小脑袋。

3、春天就像一个绿色的世界,我就是一只小燕子飞进了这个绿色的世界里。我在绿色的世界里快乐的生活,我听着美妙的歌声、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优美的风景。

4、路边的柳枝发芽了,嫩绿色的柳枝像一只只口琴,风姑娘用它吹奏出一支支美妙的歌,一支支柳枝上有青色的柳絮,像一个个稻穗,挂在柳枝上。柳枝的枝干是多么的挺拔,多么的高大,多么粗壮,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这也是春天的景色。

5、校园里的白玉兰,还是花骨朵,好像很害羞,不敢向人们露出它那笑脸。远远望去,像一盏灯笼,挂在大树上,近一看,原来是花骨朵呀!它是淡淡的粉色,还发着清香,这是春天的景色。

6、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迎春花开了,金黄金黄的,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粉红粉红的樱花也开了,整齐斗艳,一团一团的挤在一起,好像在说着什么有趣的事,最能代表春天的到来,要数罗平的油菜花了,金灿灿的油菜花,开遍了田间地头,一阵风吹来,油菜花的芳香引来了一只只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忙碌着。

7、春风送暖,大地回春,就在这欢乐时刻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去找春天。路边的小草从软绵绵的土壤中伸出了小脑袋,探望着久违的辽阔而光明的世界。各种颜色的野花,像害羞的小姑娘,慢慢地张开了它那甜甜的笑脸。

8、河里的水碧绿,犹如一面绿色的大镜子,倒影出我们的笑脸,河里的小鸭子和小鹅欢乐的嬉戏着,鱼儿在水中快乐的玩耍着,看那蜜蜂还是一如既往地辛勤忙碌着,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就像花中的精灵翩翩起舞。河岸上那浑身长满了小黑点的蟾蜍也从昏睡中醒过来无精打采的睁开了眼睛,好像想再睡一会似的。看温暖的塑料大棚里小韭菜正在贪婪的吸吮着甘露,茁壮的成长。田野里的油菜花开出来朵朵金花,散发出浓郁香味。

9、春天来了,田野里小草破土而出,远远望去一片嫩绿。路旁那高大的白杨托起一层绿茸茸的嫩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河边的垂柳已是枝叶繁茂,柔软的枝条弯弯曲曲的垂下来,微风一吹,他们便尽情的舞动。这时,我不禁想起了古人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啊,温暖的春风已吹醒了万物。()

10、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啊,一场春雨过后,到处生气盎然,春笋得意洋洋地从土地探出了脑袋,贪婪地吸允着雨后的清新空气,并且慢慢地从土地里一点一点地爬了出来。树叶绿油油的,青翠欲滴,大树也好像神气了许多,挺直了腰杆,舒展了额头。真是春雨贵如油啊!春天的土地上也弥漫着独特的土壤味,让人心头舒坦了许多。

11、我的家乡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春天来了,小河从沉睡中醒来,清澈的河水唱着欢快的歌儿向前流去,在春雨的滋润下,麦苗长得更绿了,油菜花开得更金黄。果树舒展着枝叶,贪婪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水。嫩嫩的小草从地里钻出了脑袋,花儿探出了美丽的花瓣,有红的、白的、黄的、粉的、紫的……

12、春天,田野也披上了绿装,竹笋也从地下探出头来,呼吸着新鲜空气,看一看这奇妙的世界,柳树姑娘吐出了嫩芽,一阵微风吹来,它挥动着细长的胳膊跳起了婀娜多姿的舞美丽极了,令人陶醉。

13、春天的确来了。天气渐渐变暖了,温暖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照在人们身上,暖和极了。在微风的吹拂下,人们感到那么舒服,那么惬意。

14、我爱春天,爱她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阳光斜射在冰雪上,雪堆微微露出了粉色。小草抖落了满身的积雪,将生命的绿色献给大地。孩子们在灿烂的阳光下追逐打闹,一声声喊叫,一阵阵欢笑,回荡在春天那清爽而又微微润湿的气息里,显得格外悦耳、动听。

15、春天来了,各种各样的鸟儿斜着翅膀自由自在的飞翔在天空,叽叽喳喳的叫声像优美的乐曲在空中回荡。伶俐的小燕子翘着剪刀似的尾巴从南方飞来了,好像在向我们炫耀春天的美丽。

16、春天来了,迎春花开了,那一朵朵金黄色的花朵就像一串串风铃。在这温暖春风的抚摸下,田野里的野花也在竞相开放。看,红的、黄的、蓝的、紫的五颜六色,漂亮极了。

17、不起眼的小草,也给大自然增添了许多生机,草地一块绿,一块黄,绿的是刚刚冒出嫩芽的,黄的是还没有返青的。一棵课嫩绿的小草头从大地妈妈的怀抱里探出脑袋,好奇的张望着新的世界。

第8篇

要从意象入手来进行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我们就不应该忽视解读“原型意象”。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原型意象”的涵义。

“原型”一词起源于文学人类学,意谓在每一个人的无意识深处都沉积着人类世代经验的记忆,就是集体无意识形成的“原始心象”。原型常保留在神话、宗教、民间传说中,它可能是题材、形象、细节或人物等等。①具体说来,“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象征模式,它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传统,把历史上个别的作品串联在一起,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关系,通过这种原型意象,我们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发现文学的历史线索。原型具有丰富的心理蕴涵,它常常是人类的有一定普遍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模式与情绪模式的符号化,同时当然也受到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②简言之,“它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③。这样看来,原型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最早的、最原始的一种创作题材或对象,之所以说它是原型,主要是因为它是不断演变的,经过不同作家的手,在不断的重复中加入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创造,从而生成许多以之为基础的意象。正是这种不断的创新和演变,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生生不息的“作品链”。由此看来,对原型意象的考察,可以使我们较真切地理解这一“作品链”中的古代诗歌,因此解读原型意向应作为我们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不应忽视的切入点。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原型意象有很多。下面,我们不妨从中选出两个原型意象为例作一解读,借以体会这种做法对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意义。

一、 黄昏意象:离别怀思

在古代诗歌中,“黄昏”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意象。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黄昏”意象。人们一般认为《诗经》中的民歌产生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然而,在文字产生之前,一些民歌可能就已在口头上流传,只是把它们记载下来是在文字出现以后,也就是说,《诗经》中的许多民歌应该是上古时代长期积淀的产物。

我们来看《君子于役》中的“黄昏”意象: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思妇诗,写君子久役不归,黄昏时分,越发使她愁思难耐。诗融情于景,以景托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诗经原始》云:“傍晚怀人,真情真境,描写如画。晋、唐人田家诸诗,恐无此真实自然。”诗以黄昏景物的描写来衬托思妇的愁绪,对后人影响很大。许瑶光《雪门诗钞・再读〈诗经〉四十二首》亦云:“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

中国人的普遍心理,认为日夕乃当归之时,所以许多文学作品离别怀思都以黄昏为背景,形成了“暝色起春愁”([唐]皇甫冉《归渡洛水》)的固定意象。以“日夕当归”这一原型意象为核心,后世形成了一个由这一意象衍生出来的作品链条: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屈原《离骚》)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古诗《凛凛岁云暮》)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孔融《杂诗》之一)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阮籍《咏怀》之十)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刘琨《重赠卢湛》)

日暮天云合,春风扇微和。(陶渊明《拟古》之二)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梦江南》)

在上述诗句中,“暮”“晚”“夕阳”“暝色”等本为日落时分,即黄昏,以黄昏这一原型意象为核心,形成了一个连贯的、具有语义约定与相似的意象链条。这些原型意象下心理蕴含是非常丰富的,能够唤起我们心理上的相似体验。黄昏是一天中由白昼转入黑夜的转折点,这决定了它是一天中最富生命情调与哲理意味的时刻。如果说光明意味着、启示着生,那么黑暗就意味着、启示着死,而黄昏则正好象征着由生入死的关键时刻。因而“黄昏”便由“日夕当归”演变成了表现留恋生命、感叹生命短暂等心理与情绪内涵的最佳自然意象。此外,黄昏除了具体指一天的日落外,还有较为抽象的“迟”“晚”之意,由此引出了“岁暮”意象。“岁暮”是“日暮”的延展,一日中的晨、午、暮、夜与一年中的春、夏、秋、冬无论在气候特征还是在生命寓意、心理蕴含上都极为相似,具有同形对应性。因此,“岁暮”意象就常常与悲秋意象联系在一起。

谈到这里,我们还要提及马致远的散曲名篇《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过去,论者多津津乐道于前三句鼎足对:对偶如何工整,曲中不用虚词,选择有特征性的九种景物并置在一起画出了一幅“秋景图”。但忽略了接下来一句:“夕阳西下”。这一句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是写景与抒情之间的过渡,更在于它是给前三句所并置的景物,涂上了一层夕阳的色彩,使之笼罩在了黄昏这一氛围之中。“夕阳西下”不仅只是交代了抒情主人公产生“秋思”的时间,而尤其在于日夕而不得归,故令人“断肠”。正由于这一句,全曲意境才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 柳树意象:惜别怀远

“杨柳”入诗,也滥觞于《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这首诗抒发了征人归来时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汉唐以后,杨柳更是骚人墨客诗词中乐于采用的意象,其文化内涵和表现力异常丰富,渐成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原型意象之一。

折柳与赠柳,始于汉代。元朝佚名所作《三辅皇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亲朋好友远行离别之际,折柳相赠以寄情怀,其寓意颇深:一则柳与“留”谐音,有挽留之意;二则柳条纤柔轻曼,象征情意绵绵;三则柳树易活速生,以此祝远行者随遇而安,事业发达。当时民间已有《折杨柳》的笛曲,所奏离情别绪,哀婉动人。后人遂将“折柳”引申为“惜别怀远”之意。

南朝梁代萧绎有首诗名曰《折杨柳》:“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把游子思念故乡的情绪表达得真挚动人,诗中的“杨柳”饱含着作者的一腔深情。

北朝乐府《鼓吹横吹曲》有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其音凄苦。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又一惜别怀远的名篇。

再看隋朝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杨柳纷披,春意撩人,远行的一步三回头,伫望的早已哭成了泪人,青青“杨柳”,亦含别情,中国古人的诗意就在这伤感而又浪漫的意境中次第展开。

至唐,“杨柳”这一意象经过长期积淀,已形成明确的“惜别怀远”的原型意象。“折柳赠别”已成习俗,骚人墨客常使“折柳”入诗入画,即使在无“柳”可“折”的时候,亦引而入诗,来渲染离愁别绪。如王维的《阳关三叠》:“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色新”三字,不仅写出了路边杨柳的碧绿如洗,更为三、四句蓄势,营造出别离的氛围。再如王维的另一首诗《送沈子福归江东》:“杨柳渡头客行稀,罟师荡浆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写渡头杨柳,是为了渲染离别的气氛。再看唐代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那漫天的飞絮,恰是离人的无限愁思。托名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那一抹柳色,增添了离人的多少忧伤!唐代有关折柳赠柳的乐曲也很多,如《折杨柳行》《杨柳枝词》《折杨柳歌词》等等,足见在唐代折柳、赠柳之风之盛,当时用“折柳”以寄离别愁思已成为大众行为。

至宋,“柳”的意象继续延展。有些诗歌中虽是对实景“柳树”的描写,实则渲染离别的氛围。如柳永的《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再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虽没有真正去“折柳”,但“柳”一旦入诗,便不知勾起过多少人的离愁!

直到现在,“折柳赠别”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鲁迅先生在一首赠别日本友人增田涉的诗里就有“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的句子。

此外,古代诗歌中还有一些常见的原型意象需要我们认真解读。如:是清高人格的写照,杜鹃为凄怨哀伤的象征,乌鸦则是衰败荒凉之兆,等等。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古代诗歌的基本艺术细胞,原型意象衍生出了一系列文学作品的意象链条。透视某一原型意向,我们可以理解由这一原型意向所统领的一系列作品的感情基调,从而能达到以简驭繁的效果。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从原型意象入手分析古代诗歌是一种较为切近诗词艺术本体、领略其美感的方法。所以,中学语文教师若把握住了原型意向,也就为把握古代诗歌的本真意义铺平了道路。因此,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对古代诗歌的原型意象认真解读,有所积累,活学活用,从而使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走向科学化而非自由化。

参考文献:

①方智范著《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②童庆炳、程正民著《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9篇

快乐暑假750字作文素材一

光阴似箭,转眼间两个月的暑假就结束了。这个假期在我内心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回忆。

为了逃避上兴趣班的压力,暑假我来到农村的外婆家,说什么要验农村的生活,其实是贪玩。没想到第二天刚吃完早饭,外公就拉着我来到稻田拔稗草。介绍完稗草后他分了一小块稻田给我,要求我把稗草拔干净。我心想这事难不倒我。

第一次光着脚丫踩在稻田的稀泥上,滑滑的、软软的,这种感觉还很好玩。刚拔了几棵草,一只青蛙从我的眼前跳过,我追了上去,扒倒一片稻苗还是让它跑了。回到原地继续拔草,忽然一个油滑的小东西碰到了我的脚,呀!是条小泥鳅。我迅速用双手捂住,终于抓到它了。正当我暗暗自喜时,泥鳅从我的手中滑出,钻进了泥水里,再也抓不住它了。我很伤心。此时天空骄阳似火,我满身是汗,又累又渴。不知什么时候田埂边柳树上传来了让人心烦意乱的知了声。我再也无法忍受了,一气之下抓起一把烂泥朝柳树上仍去,知了飞走了,我也想走了,这种农活太苦了。外公转身发现我还在原地不动,严厉地对我说:“干农活也要有耐心,这点苦都吃不了,大家都像你一样还有饭吃吗?”我不耐烦地向四处张望,烈日下,田里的人正猫着腰在辛勤地劳动着。

看到人们忙碌的情景,我大脑“存储器”里闪现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我羞愧地低下头,不能学小猫钓鱼,要做勤劳的人。我咬紧牙关,认真地拔除稻丛中的稗草。午饭时分,我终于把那块稻田里的草拔干净了。一阵微风吹来,稻苗随风“点头”,好像在说:“谢谢你,小朋友,帮我们除去了营养强盗。”这时,虽然我累得腰酸背疼,浑身浸透着汗水,但我的内心却很快乐,感觉很凉爽。

这个暑假,在外公的带领下学会了好多农活,也有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我提议:同学们有机会要去农村多多体验农活,那一定是非常有意义的。

江苏镇江丹阳市丹阳市实验小学四年级:赵严毅

快乐暑假750字作文素材二

还记得那几天在夏令营的我,玩得很开心,学了也很多,我玩了些啥,学了啥?看看下面吧……

搭罗马炮架

教官给了我们一些又粗又大的竹子,给我们做了个详情示范:首先,我们要依照教官的方法将竹子搭成一个投挷炮架,然后,我们得将气球灌满水,再摆在投挷炮架上,最后投出去。只见气球“啪”一下爆开了,里面的水也只好流出来。教官说规则是这样的:“俩个大队互打,只要你接住你阵地里对方发射的水球,而且没爆,就加50分,如果爆了,就不加不减;如果水球掉进你的阵地而且没爆,对方就加50分,如果爆了,就不加不减;你的水球有限,你可以拿对方发射的水球,而且在任何地方,你就可以加一个水球。”

教官将我们11个队分成4个大队,我们齐心协力,搭出了一个坚固的炮架。这时,其他大队也搭好了。我们开始发射,我们的发射员是空姐(花名),一发就正中敌方阵地,而且没爆,我们欢呼起来。可乐极生悲的我却没留意到水弹的飞来,正中我可怜的头发上,水弹居然爆了,我看着自己湿淋淋的头发,不知咋办才好,这时,我们又发了一个大号水弹,正中敌方几个人之间,他们的裤子全湿了。就这样,我们左一发,右一发地打下去……最后,我们拿了第三名。

真人CS战

我们拿起枪,穿上战衣,跟对方打来打去。这时,我惊奇地发现,我已经没了俩条命了!我认真地想了想:我几乎可以说是一直躲在草丛里作战,我却不知不觉的没了俩条命!正当我思考的时候,敌方已经差不多冲到咱们的警戒线了!我决定拼死一战,冲了出去,拿起枪就狂扫,敌方对我的突如其来感到惊讶,正当他们还没反应过来时,我又没了一条命。就这样,我玩完了,当我还摸不着头脑时,我看到了一把枪,顺着望过去,我终于把谜底揭穿了——一个阻击手在阻击我。

军体拳

难道我们只玩了游戏吗?不,当然不是,我们还打了拳。每天早上,我们都得起得很早。为了什么?打拳!我们那时还伸着懒洋洋的懒腰,一点力气都没有,教官突然吹了一个180分贝的哨子,我们心中一震,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开始学打拳,教官居然还让我们叫起来。当然了,当时的我们哪有又打拳又叫的精神,叫的声音比蚊子的声音还小。教官又吹了声口哨,顿时,天上发出了一声惊天动地的叫声,“哈”。

过了一会,谁都开始越来越困,干脆连教官的口哨都理不了。这时,教官出了杀手锏,他叫我们踢腿,我们一踢,各个都倒在了地上,屁股却坐在了钢铁般的砖头上,疼死了。霎时,我们都这样想:好疼啊!!!!

当然,这好玩的夏令营不止这些,还多的是,如果时光可以倒流,那该多好啊!

快乐暑假750字作文素材三

提起暑假,我就会特别兴奋,因为暑假里快乐的事可多了,一回想起来,它们就像电影一样回放在我的脑海里。

那天,我到我么姑家去吃饭,么姑请客,所以人特别多。吃过饭后,我闲得无聊,便对表妹何灵说:“何灵,我们到楼顶上去烤烧烤,好吗?”。她先是一愣,然后对我说:“跟吴婷姐姐说一说,她同意就可以去!”我很快就找到表姐吴婷,跟她一说,她居然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首先来到菜市场,买了6根火腿肠、一把空心菜、一根黄瓜……当然,还少不了竹签。哦,对了,还买了半斤精瘦肉。回家时买了一个打火机。

一到家,我们三个便溜进厨房,吴婷把黄瓜切成片,我把空心菜理了出来,何灵又把肉切成条。我又把土豆洗干净,刮了皮,就把它切成片。然后我们还准备了一大瓶水和烧烤用的佐料什么的便向楼上走去。

到了楼上,我便开始找柴,好不容易找到几根木棒。吴婷找来几块砖砌成一个简易的灶,上面铺上几根铁丝。何灵把废旧报纸点燃放在砖块中间,然后放上木棒。不一会儿,火就烧得旺旺的,我便不由自主的想:要是现在已经烤好了,那该多好啊!我就可以不停的往嘴里送食物。

我首先把土豆放在火上,又把空心菜放在上面。我先涮了一层油,烤了一会,又放了些盐、味精、辣椒等一些佐料。

好不容易烤好,口水都流出来了。我吃了一串土豆,好淡!吴婷说她那空心菜辣椒放得太多。很显然,是佐料没放均匀。何灵说总觉得差点什么,原来是没有放花椒。

第二次,我们烤火腿肠和黄瓜,这次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在烤的时候我很小心的在每一串上洒上佐料,烤熟了之后,一尝,味道好极了,跟上次有了鲜明的对比。我从来都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吃了一口还想吃第二口。

有了第一次的失败,第二次的成功,接下来我们不断总结经验,烤出的食物就不知有多香了……

那天烤烧烤,真是太有趣了。

 

快乐暑假750字作文素材相关文章:

1.快乐暑假700字作文素材

2.快乐暑假1000字作文素材

3.快乐暑假作文素材600字

4.我快乐暑假作文800字素材

第10篇

贵德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面积3504平方公里,辖4镇3乡,119个行政村,10.88万人,有汉、藏、回、土、撒拉等15个民族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共同进步。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青海贵德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青海贵德导游词1“天下黄河贵德清。”非亲眼所见,我从来都没想过如此绿的水,是黄河之水。

诗仙李白的《将进酒》中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看出黄河水的雄伟磅礴气势。

可这与我所见的贵德黄河水截然不同。

贵德的黄河水,并不像电视中那样浑浊,它清澈见底。虽无那般雄伟气势,但也不缺乏神韵。绿如翠玉的'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金光,在微风的吹拂下,泛着微微涟漪,如正在翩翩起舞的姑娘的裙边一样。真是美不胜收。在配上远处的高山森林后,好一幅美丽的画卷。

自古描写黄河的诗句很多,如李白的《将进酒》、《赠裴十四》;王之涣的《凉州词》、《登鹳雀楼》;王维的《使至塞上》等流传千古的美文佳句。黄河的美。成了古代文人墨客赞美的对象。

黄河究竟为何如此清澈优雅呢?

黄河是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的水汇集在一起所形成的一条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这儿发源,她哺育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从旧石器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在黄河的环抱里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人们在黄河形成的冲击平原上,不断提高能力,发展农业、文明。中华民族的历史诞生了。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青海贵德导游词2我的家乡在青海省贵德县,这里气候宜人,风景如画,有诸多的名胜古迹,素有青海的“小江南”和“高原梨都”“瓜果之乡”等美誉。

春天,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梨花、杏花、碧桃花,还有刚吐出嫩芽的柳树好像披上了绿色的节日盛装,显得格外显眼。这时大多果树上已结满了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有的已经耐不住寂寞争相开放,你看那雪白的梨花堆如雪,碧桃花红红似火,唯有杏花最朴素。此时的家乡宛如一片花的海洋,俨然形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油画。

夏天,各种树木早就展开长臂,抖起一片片浓郁的青纱,等待炎热的到来,好为人们乘凉。还有那流经我家乡的母亲河——黄河,敞开宽广而无私的胸怀,撑开臂膀,等待游客来清清黄河岸边嬉水玩耍,这里清澈见底的黄河水与下游内地浑浊的黄河水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尤其是“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美誉,吸引了大量游客纷至沓来。

秋天,家乡金色的麦浪滚滚,各种水果都开始成熟了,远远望去,麦田就像铺上了金黄色的“地毯”,各种成熟的水果就像一个个“金葫芦”挂满枝头,此时要是你进入农家果园,一股诱人的瓜果香味扑面而来,让你流连忘返。

冬天,家乡的雪景更是别致一格,独显高原的美景,白白的雪山蜿蜒起伏,犹如一道道洁白的屏障挂在了我们的眼前,堵塞了我们的视角,觉得整个世界都是“银装素裹”,而此时树枝上压满的积雪,构成了一幅奇形怪状的天然雕塑,为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一些生机。

这就是我美丽的家乡——贵德。

青海贵德导游词3我的家乡在贵德,那儿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贵德被称作青海的小江南,气候宜人,花儿多,树木也很多,真像一个花和树的世界。

贵德虽然不大,但是,那的街上却是很热闹,集市上农民们卖着当地的土特产,到处都是欢歌笑语。

贵德的黄河真是美丽,清清的河水好像一面镜子,那美丽的镜子照着美丽的蓝天,真是美极了。“天下黄河贵德清”说的一点也不错。那黄河畔,黄河少女的雕塑和大水车更是引人注目,黄河少女美丽温柔,那水车更是漂亮,我第一次看到大水车时,觉得它太好玩了。河边还有很多形状不一的黄河石,有的像小猴子,有的像小娃娃……叫人爱不释手。

贵德有很多旅游景点,最有名的是玉皇阁,这是一座美丽的古建筑,很多游人都会去那里,登上古楼来眺望贵德古城全景。

南海殿,也是人们常去的地方,那里面有很多的佛像,现在的南海殿更是雄伟,山顶上建起了一尊很高、很大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像,人们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见。

文昌庙和珍珠寺也有很多人去游玩。文昌庙每到一些节日,那里的香火会很旺,大家都会到那里许下美好的心愿。珍珠寺不大,藏族人民来朝拜的很多,他们会跪在地上虔诚地磕头。那天我们是在一个下着小雨的天来到珍珠寺的。

回到西宁后,我时常会想起我的家乡。我觉得西宁虽然也很美,但我还是更喜欢我的家乡,我爱我美丽无比的家乡。每当到了夜晚,我还会想起我那美丽的家乡,想起那家中小院里洁白飘香的梨花,和那坐在梨树下乘凉的慈祥的奶奶。

青海贵德导游词4九曲黄河万里沙”,提起黄河,人们多半的印象都是如此。谁能想到,在黄河的发源地青海省,竟能看到清澈见底的“黄河”呢。下面我就对贵德的旅游慨况作个简单的介绍。

天下黄河贵德清,万里黄河最清澈的一段从青海省贵德县蜿蜒而过,贵德县属于进藏大门,藏传佛教这颗藏族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在这里熠熠发光。底蕴深厚的黄河文化映衬着藏传佛教文化迸进出耀眼的光芒,为了淋漓尽致地展现藏传佛教文化,青海省贵德县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在黄河边上精心打造了一处大型人文景观——中华福运轮。中华福运轮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采用黄河水作动力,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高、最大、转动方式最为独特的藏式转经轮,并因此成功入选世界吉尼斯纪录。

贵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东北侧的黄河边,距离西宁市区的车程大约70公里,距离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的车程约60公里,两景区一并游玩,是西宁周边1日游的不错选项。贵德国家地质公园以多彩的丹霞地貌而闻名,这里的丹霞颜色艳丽,而且形状多样,非常壮观。............

贵德还有很多美景如拉脊山、贵德黄河游艇。等等,还是留给游客自己去体验吧。

青海贵德导游词5我们今天从郑州出发,跨黄河,直达焦作,进入修武县,大约需要两个半小时,我们就到达了今天的目的地---云台山风景区了。

或许好多朋友呢第一次来河南,那么借此机会我就给大家来一段快板,介绍一下河南的情况。说河南,道河南,河南美景看不完,先到少林寺,再去云台山还有开封清明上河园,寻根到河洛,新郑拜祖先,文字发源请看安阳殷墟博物院,信阳有个将军县,革命老区大别山,文物瑰宝请看河南博物院。豫东大平原,豫北太行山,冬季滑雪就到豫西伏牛山。从“中华之源、锦绣河南”到“文化河南、壮美中原”河南旅游雄风展现。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河南印象,引领中原。说河南道河南,河南美景看不完,十月开封观,四月洛阳看牡丹,尝尝新郑大红枣,品品信阳好毛尖。平顶山有好温泉,南阳西峡恐龙蛋,洛阳水席宴,开封包子鲜,郑州的烩面,焦作驴肉松花蛋。河南文化多灿烂,夜生活也没遗憾,《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东京梦华》开封上演,还有咱郑州的《大河秀典》、《盛世梨园》,朵朵奇葩绽放中原。中原经济区,谋划谱新篇。郑开大道,郑西高铁,石武专线,新郑机场改扩建。公路、铁路、航空线,各项事业快发展。喜看新河南,旅游大发展。

朋友们,听完了这段快板,想必您对河南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的.旅游车已经进入了焦作境内,焦作位于河南的西北部,北依太行,南邻黄河。地处我国南北交汇点,东西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沟南通北的枢纽地位。焦作是一个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素有煤城之城。自2000年起,焦作由“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转变。

云台山位于焦作市修武县以北的12公里处,因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故得名云台山。大家知道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李咏主持的节目叫“非常6+1”,而山水灵魂云台山也恰恰是一个非常“6+1”。她有六个国家级称号: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再加上一个世界级称号世界地质公园。好了,朋友们,云台山风景区到了。现在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随我下车,准备参观游览。

2.景点:

好了,朋友们,我们现在进入了红石峡景区,它是由于地壳断裂运动遗留下来的断裂构造遗迹,看上去是很狭窄的线状峡谷,这就是一线天,大家也许回想这里的岩石为什么是红色的呢?这是因为岩石中铁质矿物的氧化,长年累月,崖壁就被染成了红色,这样形成了丹崖碧水的奇妙景色进入峪内,各位是不是感觉比外面要暖和一些呢?大家请看,两侧是悬崖绝壁,四周群山环抱,这样就使峪内外空气不易流通,因而造成了峪内独特的气候特点,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峪内却凉爽宜人,在峪外天寒地冻之时,峪内却青草不枯,仿佛处在恒久的温暖中,故也叫温盘峪。

朋友们,我们继续向前行,来到了子房湖,在汉朝建国初,张良在帮助刘邦建立汉业之后,功高震主,惟恐遭到刘的毒害,再三恳求,告老还乡而去。张良回到家乡之后,仍然坐卧不安,觉得还不太安全,便偷偷地微服出行,隐居到了云台山。因张良字子房,故此处的村庄叫子房村,湖叫“子房湖”。沿湖而行,可见对面山峦中有“达摩峰”。相传印度僧人达摩来中国传教,到达少林寺,面壁10年仍常有杂念涌入心头,于是走出寺庙,要找一处绝妙的静处修行。后来就来到去台山,在子房湖西畔山峦上静坐。此处人迹罕至,达摩高居山巅,终山岚流云为伴,山灵一片净化像山样入定下来,不久即化仙而去,此处则留下了“达摩峰”。

过了漫水桥,我们来到了泉瀑峡,大家请看,这里山雄水秀,峰高瀑急,青山四合,犹如仙阁,可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多么的巧妙。

朋友们,一路欢歌一路美景,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老潭沟的尽头,俗话说:“游云台,赞云台,不到天瀑不算来”,这就是最著名的云台天瀑,落差达314米,宽约5—7米,是亚洲目前发现的落差最大的瀑布,天瀑之高雄冠九州!“此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言定会涌上你的心头。她盛水期间气壮山河,淡水之时,仪态万千,大家请看,瀑布上端朵朵白云,又好像团团棉絮,悠悠飘落,连绵不绝,下端宛如飞花溅玉,溅起1米多高的水花,又化成一团水雾,把瀑布罩在蒙蒙的雾中。它既表现了力量,又体现了柔美,

让人感觉充满了活力,精神振奋。

第11篇

2017幼儿园端午节活动主持词【1】

尊敬的各位领导、现场的各位朋友们,大家--

上午好!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纪念一个特殊的日子端午节。

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莅临现场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欢迎你们来到市社会福利院和大家一同体验并感受悠久的中华文化。

一、包粽子比赛(此过程中介绍端午节的相关知识)

后天就是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了,在这里我先祝愿大家节日快乐!

你知道在我们国家,端午节最多最普及的风俗是什么吗?

那莫过于是吃粽子了。

想吃到好吃的粽子,包粽子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下面我们就来进行包粽子比赛。

比赛规则)我们的比赛规则非常简单,谁包的最快,包的粽子不漏米,样式好看,谁就是我们的优胜者。我们的比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其余参赛选手为优秀奖,大家要加油啊。

好,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请参赛选手做好准备。

互动介绍端午节的相关知识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有很多不同的名称,现场的各位朋友谁能说一说呢?(端午节也称端阳节、重五节、五月节、女儿节、天中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也有很多的说法,我想问问现场的观众朋友,你都知道哪种呢?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有纪念屈原说 ,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恶月恶日避邪说等等。但其中最被人们广泛认可的是纪念屈原说)。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mi)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还有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

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他那种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过节的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

那谁能说说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呢?

(主要习俗有女儿回娘家、吃粽子、挂钟馗像、帖午叶符、悬挂艾草,游百病、浴兰汤、偑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饮雄黄酒、吃五毒饼、咸蛋等。)。

2、笔会(此过程中穿插学包粽子环节)

时逢端阳五月天,炎黄后辈思屈原。离骚九歌贯千古,傲骨诗风越万年。今朝吾辈过端午,吟诗抒怀敬先贤。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其中又以纪念屈原投江最为著名。人们一想到屈原必然会想起端午,一到了端午必然会想到屈原。屈原和端午也因此构成了中华民族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他是传承民俗的节日,也是唯一一个纪念文人的节日。下面,就请市文联组织的书法家们为我们现场书写一些端午节内容的作品。

精彩的节目看完了,我们包粽子比赛结果也出来了,下面请领导为获奖选手颁奖。

首先请 为获得三等奖的选手颁奖,请 上台领奖。

接下来请获得二等奖的 上台领奖,请 为获奖选手颁奖。

最后请 为获得一等奖的 选手颁奖,请 上台领奖。

5、赠粽子、赠书画、品尝浓香粽子

我们的书法作品也已经完成了,下面我们将这些作品赠送给市社会福利院,祝愿福利院的老人家们幸福安康,节日快乐!

(赠书画)

在书法家们挥毫泼墨的时候,我们的粽子也散发出了阵阵浓香,大家想不想尝尝这香甜的粽子呢?那我们就将这些粽子送给我们现场的老人家们,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这香甜的粽子,同时也品尝着甜美的生活。

结束语

老节日,如好酒,清清淡淡,越久越醇;

真友谊,如好友,简简单单,愈久弥香。

愿我们的真友谊在这老节日里,越来越真;希望我们的活动能给大家带来节日的快乐和祥和

同时,也祝愿福利院的老人们幸福安康,祝愿现场的各位领导及嘉宾朋友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2017幼儿园端午节活动主持词【2】

1. 主持人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诗人节、浴兰节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有纪念屈原说 ,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恶月恶日避邪说等等。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过节的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主要习俗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浴兰汤、配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饮雄黄酒、吃五毒饼、咸蛋等,当然最多最普及的是吃粽子了。)

今天我们在汉文化景区,在这个美丽的狮子潭岸边举办端午节的活动,主要是为了弘扬我们的民族节日文化,主要安排了汉服展示、浴兰汤、辟五毒、包粽子比赛等节目内容。

2.汉服展示,汉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以华丽飘逸、婀娜多姿著称,持续了3000多年的历史。【播放背景音乐:重回汉唐(诗朗诵《记得吗,你的祖先叫炎黄》), 3.浴兰汤

(1)主持人介绍浴兰汤的含义(端午节,按照习俗,人们要举行一系列的医药保健活动,借以预防疾病,草药浴就是这种习俗的一个内容。屈原的浴兰汤兮沐芳华曾在民间十分盛行,端午传统的草药浴除了用香草外还用鲜艾草、菖蒲、野、柳树枝、野薄荷、桑叶等煎水沐浴。中医认为草药浴不但可以消除疲劳、清洁皮肤、增强皮肤的血液循环,还可预防和治疗痱子、各种皮肤骚痒、汗斑、狐臭、皮炎等皮肤病,并有增白增香等作用。

今天我们举行的浴兰汤活动主要是用艾叶浸泡潭水,给我们的受礼人员以及在场的各位嘉宾沐浴祈福,以达到祛病防病消灾避邪的目的,寄托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望。

(2)汉服参礼人员5名跪坐在洁净的白布上

(3)主礼者兰汤净手,白巾拭干,手持艾叶沾取兰汤向受礼人员逐一拂洒,从头至脚依次进行

(4)助手四名(汉服模特)也手持柳枝蘸取艾叶水浸剂撒向现场的观礼人员。(穿插介绍艾之作用:艾,又名家艾、艾蒿,是菊科植物。它的茎、叶都含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端午,天气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节,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古人用艾草代表招百福,认为它是一种可以治百病的药草,插在门上用为祛除各种毒害,可以使人身体健康。从端午节的许多种传说中可以看出人们都是拿艾叶来防病、治病、消炎的。

(5) 礼毕,参礼人员起身同主礼人员及助手一起向在场观礼人员行鞠躬礼

4.辟五毒

(1)主持人介绍辟五毒的含义(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所以有民俗专家指出,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我们今天的辟五毒是把五毒画在气球上,呆会释放的时候在场的所有朋友都可以把它捉住了放在脚下踩破,这样疾病就不敢招惹你了。

(2)汉服参礼人员5名,每人手持5只气球,同时释放

(3)现场观礼人员及游客捉气球踩破,寓意刺五毒。

5.包粽子

(1)主持人介绍吃粽子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今天是高考的第二天,不知道家长们是否都想到了这一点。

(2)宣布包粽子比赛规则

(3)参赛人员分成两组依次坐好(按照比赛规则,分为普通组和花样组,时间为5分钟,普通组包一只粽子记1分,要求每只粽子重二至三两,大小匀称,出现撒漏一只扣0.5分,大小不均扣2到5分。花样组包一只粽子记2分,要求每只粽子大小匀称,花样新颖,出现撒漏扣1分,大小不均扣2到5分。)

(4)主持人宣布开始,裁判员掐表计分

(5)第一组开始 穿插古筝演奏 由炫儒雅集管理咨询公司推送的马一鸣小朋友带来的古筝曲,下面请炫儒雅集总经理介绍一下曲目和演奏者。

(6)宣布比赛结果

(7) 第二组开始 穿插古筝演奏 由炫儒雅集管理咨询公司推送的马一鸣小朋友带来的古筝曲,下面请炫儒雅集总经理介绍一下曲目和演奏者。

(8) 宣布比赛结果

第12篇

【关键词】 接受理论;华夏集;译者主体性

一、引言

传统译论在二元对立认识论哲学的影响下,文本中心论和作者中心论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译者的主体地位不被承认和接受,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也往往被忽视。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也渐渐得到认识和认可,研究译者主体性成为了翻译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自此从各个角度分析研究译者主体性散见于论文和论著中。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选取埃兹拉・庞德英译的华夏集为语料,从而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二、接受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姚斯 (Robert Jauss)首先提出了接受理论,其代表人物还有伊瑟尔( Wolfgang Iser)。接受理论将研究重点从原来的作者对作品关系转向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同时也是读者中心论范式的一种理论观点。它不再只是关注于对过去文本的理解,而是研究读者在整个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作用。[1]

姚斯强调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提出了期待视野:“接受者由先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2]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都已具有文学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构成的一种先在理解,这就决定了读者选择作品的标准,影响到读者对原作内容的理解,也关乎读者对作品的最终接受。接受理论另一位代表人物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内具有许多空白点和不确定因素,等待读者(隐含的读者)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主体意识去填补作品中的空白并使得文本的未定性具体化。[3]

译者在翻译过程的选择、阅读和表达三个阶段都要发挥主体作用,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是翻译研究中重要的内容。查明建和田雨对译者主体性做了这样一个界定:“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4]作为译文读者和审美主体有自己的期待视野,这就决定他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文本的标准。译者通过不断阅读理解填补原作的空白和使未定性具体化的过程就是其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译者作为作者在表达创作阶段,也需创造性地考虑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情趣。

1、译者作为读者的主体性体现

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首先充当的是读者,他能动的参与到原文本中与原文作者进行交流。译者的思维方式,文化阅读经验以及生活阅历等构成了其对文学作品的期待视野,也称文化先结构。译者运用其特有的期待视野积极地参与选择文学作品,这就决定了译者选择文本的内容和意义的取舍标准。在翻译过程的选择阶段,译者作为读者,根据其特有的期待视野,主动发挥其创造性和主体性选取合适的文本。

2、译者作为阐释者的主体性体现

译者主体性还体现在作为阐释者对原作的阅读和理解上,按照接受理论的观点,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文本召唤结构,因此作者要利用已有的文学积淀、审美水平、艺术鉴赏力和创造性,首先找到第一文本的空白点和不确定性,然后合理地填补这些空白点并处理未定性。译者作为阐释者依其期待视野不断理解第一文本,填补说明文本的召唤结构,从而出现了译者在自己的文化参照系统里,按照审美观念来理解出的第二文本。

3、译者作为作者的主体性体现

翻译是一种创作,译者翻译出来的作品最终要让目的语读者阅读和接受,因此要充分考虑到译语读者的存在,预测其接受水平和审美情趣。然而译者不能将他阐释理解的所有和第一文本相关的内容(也就是第二文本)全部如实写在译文作品中,他的创作目的既然是最后让译语读者接受,就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目的语进行改写与表达,原作的过去视野和译者现在的视野不断交流,使译者创作出适合目的语读者阅读的第三文本,达到译语文本的最佳接受度。

综上所述,在接受理论观点下,译者主体性体现于整个翻译过程中。在选择文本时,译者作为原作的第一读者,根据其特有的期待视野主观能动的选择内容和意义均合适的作品。在阅读和理解阶段,译者作为阐释者对文本的不确定性的处理,依赖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表达创作阶段,译者扮演了译文作者的角色,译者要创造性的翻译出考虑译语读者接受水平和反应的作品,使目的语读者享受到原语读者在阅读原作时的感受和效果。

三、庞德英译作品华夏集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在20世纪的英美现代诗坛上,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极为推崇中国的古典诗歌,对中国古诗做了重要的研究和译介工作,大诗人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称其为“我们这个时代中国古典诗歌的发明者”。

正因为带着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极大兴趣和热诚,庞德仰仗东方学者著名汉学家厄内斯特・费诺罗萨(Earnest Fenollosa)翻译了19首中国古诗并将其于1915年4月以华夏集(也称为神州集)为名出版,这部诗集被看作是庞德对英语诗歌最持久的贡献。[5]接受理论的视角从分析探讨庞德在翻译华夏集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其主体性,以及读者达到了怎样的接受效果。

1、诗歌的选择

上文提及完整的翻译活动包含选择、阅读理解以及创作表达阶段。庞德在翻译的第一个选择阶段中首先充当的是原文的第一读者,他运用特殊的期待视野积极主动地选取合适的文本。庞德是意象派的鼻祖,他在选取文本时有着明确的翻译目的,他希望能找到支持他诗学思想的作品。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的表达,这与他的意象概念不谋而合。他的翻译目的是通过译介中国古诗,宣扬其意象主义。庞德的创作正值一战时期,那时人们身心饱受战争的摧残,庞德选取的这十九首古诗大都表现了离愁别苦。

庞德对“意象”的解释是:在一刹那间呈现出理性与感情的复合体。[6]意象派诗歌理论要求诗歌用精准的语言客观地呈现事物,诗歌作者的主观感受是以凝练的语言靠意象呈现给读者。庞德选取的这十九首古诗中有很多意象的表达,例如李白《玉阶怨》(The Jeweled Stair’s Grievance),题目虽为(The Jeweled Stair’s Grievance),整首诗中却无任何抱怨的诗句,而是通过简单客观意象来烘托出哀怨的氛围,这是庞德选取这首诗翻译的原因和目的。

2、未定性和意象的处理

翻译不仅仅是改写或信息转换,还是一种审美再现的过程。[7]傅仲选认为翻译是一种审美活动,把翻译实践界定为是审美主体(译者)通过审美中介(译者的审美意识)将审美客体(原文)转换为另一审美客体(译文)的一种审美活动。[8]因此,庞德英译中国古诗,他作为具有审美能力的阐释者,是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念来阐释这些作品。

庞德认为李白的《玉阶怨》是诗歌意象最好的表现。题目和诗句的不确定性,就为庞德阐释原诗创造了可能,庞德在阅读这首诗时领略到李白正是借用文中简明的意象表达来自然烘托出全诗的忧怨气氛,全诗贵在有怨言却没有直说,把一位宫女的哀怨表露无遗。因此庞德遵循了原诗的特点,没有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添加删除修改原文的意思,而是能动地阐释了这首诗歌,将原诗的意象客观不加评论的用“the jeweled steps”,“the dew soaks my gauze stockings”和“the clear autumn”直接呈现出来,填补了该诗题目和诗句中的空白,使得题目中的“怨”和译文中不确定的意象的“怨”吻合,由此不难看出庞德对原诗意象不加雕琢修饰合理的处理以及良苦的用心。

再比如以李白《送友人》(Taking leave of a friend)。李白的这首诗歌有很多的译本,由于不同读者有其特殊的先理解,这首歌仿佛是一支乐曲在不同的听众中激起不同的回响,其他译者为了追求原诗的古韵用生涩古旧的字句表达,而庞德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采用简单凝练清晰流畅的现代语言客观地进行阐释,传达诗人的情感感受,形成了送别的意象。在庞德看来,译本是给现代人读的,要让读者看得懂就必须使用现代人日常使用的语言。他说:“没有一首好诗是用20年前的风格写的,倘用这种风格写的话,就足以说明作者的思想源于书本、传统和俗套,而非源于生活”。[9]庞德使用现代人使用的日常语言去阐释中国的古诗,所有的用词都非常简洁准确,因而原诗中呈现的客观意象正以读者看起来或被理解的形式自然地表现。

3、创作与表达

根据接受理论的观点,译文存在的价值以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为基础才能实现。在创作表达阶段,译者作为作者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出能让译语读者接受和阅读的译作。

以《青青河畔草》为例,第一句“青青河畔草”,庞德译为“Blue, blue is the grass about the river”很显然他将原诗中的“青”译作了“blue”,这是因为在英语中“blue”的所表达的是忧郁怅惘的,因此庞德用这个词去表达“青青”,说明他在翻译时考虑到了西方的读者,关注了读者的需求,用译语读者更容易接受的“blue”,使全诗字里行间的哀愁表现地淋漓尽致,让读者由这个词想到了文中孤苦的呐喊与寂寞的生活。“have overfilled”表达出一种诗歌的动感,将柳树尽情舒展和主人公无边孤寂的动态画面呈现给了读者,这有助于读者理解原诗的深意,逐渐使得原诗的视野和目的语读者的视野相融合,进而到达读者的最佳接受度。

庞德在翻译《送友人》这首诗时中,“此地一为别”,“一”译为“here”读者在读这句时好似感受到作者送友人发出的一声简短无奈的叹息,这个词简单的翻译却体现出译者的用心,希望通过加强语气来让读者对全诗有更深的体会。此外,这句“挥手自兹去”中,庞德将挥手译为“clasp hands”这一动作,增加了读者对全诗离愁别绪,友人不忍分离的理解。而“萧萧班马鸣”这句庞德在末尾增加了“as we are departing”,则用英语的进行时,为读者描写出友人挥手告别,频频致意的动作,这体现出庞德作为作者对目的语娴熟的驾驭能力和书写技巧。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庞德英译的十九首古诗在翻译活动中的选择、阅读理解和创作表达阶段分别体现了他作为译者对原诗的理解,是他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将原诗中不确定因素具体化的结果,也是原诗视野和读者的视野不断交流的产物。庞德发挥其译者主体性译介中国古诗不仅让外国人领略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思想神韵和艺术风采,而且使中国古诗得以广泛传播,并继续焕发生命力,从某种角度甚至赋予了中国古诗新的审美价值。因此,在接受理论的指导下,译者通过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郑红霞.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看《红楼梦》四个英文节译本中歇后语的翻译[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10).

[2] 姚斯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59).

[3] 王宁.沃夫尔冈・伊瑟尔的接受美学批评理论[J].南方文坛 2001(5).

[4] 查明建,田雨: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谈起[J].中国翻译2003(1).

[5] 刘立胜,廖志勤.国学典籍海外英译中超文本成分研究―以李白诗歌《长干行》三译本为例[J].民族翻译,2011(4).

[6] 苏冰.埃兹拉庞德诗歌意象实现的认知诠释[J].泰山学院学报,2012(7).

[7] 李亚光.论文学翻译中的审美主体[D].华中师范大学,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