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3: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节能行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节能降耗是实现“碳减排”承诺的主要手段
哥本哈根峰会上,向世界做出中国的碳减排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要达到这一目标,任务是十分艰巨的,要通过两种手段:一是能源结构调整,增加清洁能源比例,在峰会之前曾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达到15%的目标;另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通过节能降耗。2008年,《节约能源法》规定“国家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通过行政手段推动节能降耗。我们认为,随着“十二五”的到来,对该项“问责制”将会越来越严格,也意味着节能领域的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大。预期2010年底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就把“节能环保”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大力推行节能技术势在必行
应用节能技术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我国虽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对节能技术的鼓励与支持政策,但2008年之前仍不是实现节能降耗的主要手段。随着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粗放式“上大压小”淘汰落后产能的难度增加,推广节能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表现在:
1、节能技术应用将有效降低能耗,帮助企业在2010年“达标”。2010年节能减排任务很艰巨,国务院要求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对标达标,加大应用节能技术是企业完成任务的重要手段。
2、节能技术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重新定义“落后产能”,未来新标准需要应用节能技术。我们上文中所述的“上大压小”淘汰落后产能的方式,其粗放就在于完全是以规模制定的“一刀切”标准。在实际执行当中发现,“小”不一定等于“落后”,例如目前一些钢铁行业专家就提出了应以节能减排标准和环保指标来控制淘汰钢铁行业落后产能。新标准虽尚未出台,但,是大势所趋,将大大需要应用节能技术。
4、节能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与整合。应用节能技术可使企业在长期中获得成本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在市场化程度强的行业中,还将促进企业间的整合。另外,一些节能技术也属于高端技术,除了节能之外,还可以提高装备制造的工艺水平,例如电机变频器,从而促进该产业的产品升级。
从政策的导向上来看,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已开始出台实质性政策逐渐加强推广节能技术(附表)。国家节能技术的推广目录已分两批在08年中期和09年底出台;国务院刚刚出台的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以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更将打开推广节能技术的空间。更值得关注的是,节能环保产业已被国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0年底将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我们期待今后能够出台更多的实质性支持政策,我们相信,在政策的支持下,节能技术的推广将日益扩大,节能产业将获得大发展。
EMC将助力工业与建筑节能技术推广
2010年4月7日,发改委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将对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服务企业给予资金补助、税收优惠、会计处理制度完善、融资服务等支持政策。我们认为,这几方面的政策对节能服务企业具有实质性帮助,从而可以助推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工业和建筑领域中那些投资大、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的项目。我们期待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中能够有更具体的政策出台。合同能源管理(EPC,EnergyPerformanceContracting)是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发展起来一种基于市场运作的全新的节能新机制。它是一种节能投资服务管理,客户见到节能效益后,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才与客户一起共同分享节能成果,取得双嬴的效果。基于这种机制运作、以赢利为直接目的的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在国外简称ESCO,国内简称EMC公司EnergyManagementCompany)的发展亦十分迅速,尤其是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ESCO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节能产业。EMC企业的主要类型有三类:(1)节能技术服务公司:主要业务是为客户提供能源效率审计、项目设计、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工程验收、节能量监测、系统维护等节能技术服务,以“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推广整合型的节能设备和技术。(2)节能产品生产厂商:以生产节能产品为主,并以“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销售自产产品。(3)节能产品销售公司:受节能产品生产厂商的委托,销售成熟的节能产品,在销售过程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我国的EMC企业主要是第(2)种类型,上市公司中包括泰豪科技、双良股份、荣信股份、延华智能等,它们主要分布在工业和建筑节能领域。目前我国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企业有1200多家,但因资金不足等问题,规模都很小,十分不成熟。而美国的合同能源管理产业的市场产值已经占到全球节能服务业产值的2/3,且产生了施耐德这样的龙头企业。据美国国家能源服务公司协会统计,2008年美国节能服务业的产值接近55亿美元,2009年我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仅195.32亿元。不过,2009年我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额同比增长了67%,说明我国的EMC的发展具有光明前途。
节能板块投资策略
看好四个子行业
中国是一个“富煤少油”的国家,煤炭占能源消耗总量的70%,石油天然气占比约20%。这就决定了节能主要就是节煤、节油,而我国煤炭的消费中51%是通过转换为电力完成的,节电也就等于节煤,因此,节能在中国主要就是节煤、节油、节电,其应用领域包括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和居民生活节能三部分。
在工业、建筑、居民三大板块中,又细分为变频器、工业余热利用、建筑地源热泵、建筑材料、智能建筑、照明、家电七个子行业。在七个节能子行业中,我们更看好变频器、工业的中低温余热利用、建筑地源热泵、照明四个子行业。我们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有较强的、直接的、实质性的政策支持或政策预期,如财政补贴政策等。该行业受政策支持将消除发展瓶颈,从而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2、将受益EMC的推动。在政策支持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得以发展,节能服务公司的壮大将有利于带动节能技术的推广。将主要集中在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方面。
3、技术已实现突破,可实现国产化,可随需求增长快速实现规模化。
[关键词]高耗能行业;可持续发展;供给管理;需求管理
[作者简介]李岚红,山东政法学院经济贸易法学院讲师,硕士,山东济南250001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7-0007-05
统计表明,高耗能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整体上远远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并且该行业的经济效益整体略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由此可见高耗能行业在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都缺乏优势。因此,单从节能角度来说,控制高耗能行业规模、提高该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对于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至关重要。但是,如果考虑到经济增长的需要,对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措施则要慎重了。高耗能行业是我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行业提供的产品大多是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能源、原材料,因此,该行业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是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经济增长方式决定了经济增长对高耗能行业的依赖在未来较长时间仍将持续,可持续与发展的矛盾在高耗能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因而制定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措施必须在科学务实的基础上,以战略眼光作出统筹安排。
一、经济增长对高耗能行业的依赖
(一)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高耗能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从长期来看,一国的能源消费水平与该国在发展中所处的不同阶段有关,对此可以用能源的“库兹涅茨曲线”描述。所谓能源的“库兹涅茨曲线”是描述单位GDP能耗与人均GDP关系的曲线,这条倒扣的钟形曲线反映了这样一个规律: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每个国家都要经历一个资源消耗和单位GDP能耗的“爬坡”过程;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单位能耗又会向合理水平回归。一般说来,人均GDP在1万美元之前,人均能源消费增长较快;在人均能耗达到4吨标煤后增速变缓。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在人均GDP达1万美元时,韩国人均能耗4.07吨标准煤(1997年),日本4.25吨标准煤(1980年),美国8吨标准煤(1960年)。目前,发达国家已越过“拐点”,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在艰难地爬坡。
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2007年的人均GDP只有18934元人民币,即使按照购买力评价法计算也仅合5345美元,按照能源的“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也应处于高峰阶段。但是从图1中单位GDP能耗曲线和能源弹性系数曲线的走势来看,已经明显呈现出该曲线所描述的“倒扣钟形”的形态,这与发达国家的经验不尽相同。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能源的“库兹涅茨曲线”是基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数据描绘出的轨迹;反映的是上个世纪国际背景下这些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能源消费所呈现出的趋势特点。而中国当前所面临的环境和能源的国际局势,迫使中国不得不在工业化进程中同时采取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就意味着,相比西方国家在上个世纪的工业化进程,中国的发展之路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矛盾更加突出。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能源消费增长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都在2003年和2004年达到高峰;2005年之后,由于国家一系列节能降耗措施的落实,这两个指标都明显下降,直至2006年和2007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均达到1以下。由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比率,因而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之间的矛盾与协调关系。例如在2008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GDP较2007年下降明显(从1.9%降至9%),但是因为节能降耗政策的落实取得明显效果,2008年能源消费增速的降幅更大(由6.6%降至4%),所以最终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继续稳步下降,达到0.4%;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府采取了大规模投资建设的经济刺激措施,能源消费增速明显高于2008年的4%,达到6.3%,而GDP增长却略低于2008年,因此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出现反弹。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消除,经济增长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的压力还会有所增加,要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双重目标,必须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途径。
总之,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经济在很多方面还较为落后,当前正处于赶超式的发展阶段,被国际社会称为“新兴经济体国家”。要实现对先进国家的赶超,就必须保证经济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有持续稳定并且相对高速的增长。我国经济这种赶超式的发展又要求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完成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的工业化进程,同时紧跟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的信息化进程,进而实现全面的超越。由此可见,无论是赶超式的经济发展阶段,还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都决定了工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还将在经济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而高耗能行业的产品需求也将保持持续旺盛,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对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
(二)现有经济增长方式对高耗能行业产品的旺盛需求仍将持续
众所周知,我国是典型的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导的增长模式,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据世界银行统计,2002年世界各国的消费率平均为80.1%,高等收入国家为81%,中等收入国家为74.3%,低收入国家为80.7%,而我国则为58%,到2006年,我国平均消费率进一步下降到47.7%。由于消费率太低,过多的产能只能通过投资和出口来消化。而投资率过高会直接增加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并且国际经验还表明,靠投资拉动最终会导致投资效率下降。从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来看,发达国家在1~2之间,即每增加1元生产总值,投资不超过1~2元;而目前我国却要4元左右。投资效率的下降又会进一步地导致投资的继续增加。2004年我国的投资率已经达到43.9%,比2002年世界各国平均投资率高24个百分点,比低收入国家高24.2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高20.5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高24.9个百分点。2007年中国的投资率更高达45%以上;2009年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预计这一比率还会有所增加。在出口方面,国际分工体系中我国目前基本位于低端,在出口结构中,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制造业仍然占据重要位置,这样的出口结构也不利于节约能源;特别近年来中国逐
渐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号称“世界工厂”,出口制造业对能源、原材料、机器设备等工业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由此可见,这种靠投资拉动、靠出口消化的经济增长类型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有所转变,即提高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是也要看到,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不是仅仅依靠经济措施就能实现的,它不仅涉及到我国居民的储蓄和消费习惯,更重要的是与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和教育制度以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等多方面的深层次改革和建设密切相关。总之,从近期来看,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消退,外贸形势趋于好转,出口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政府为应对危机所推出的巨额投资刺激方案也需要一个建设实施的过程,不可能立即退出;而拉动内需政策的实现难度更大,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其他各项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所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会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对工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的依赖还将持续,因此仅仅出于节能减排的需要而压缩高耗能行业的做法,是与经济增长的现实需要相违背的。可以设想,如果仅仅考虑能源消耗的因素而压缩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其结果必然是伴随着高耗能产品供给的相对下降而引起供求矛盾进一步恶化以及价格的持续上涨,随之产生的将是该行业更加强烈的投资冲动。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07年由于资源类产品的国际价格大幅上涨,当年前10个月,我国建材投资就增长了53.5%,石化投资增长了46.9%,化工增长了38.1%,有色增长了33.4%,钢铁增长了14.5%,上述行业带动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5个百分点。所以在政府的管理措施上仅仅强调减少项目审批和压缩投资规模,其结果往往是违规建设和管理盲区的增加,这将使得政府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双重目标,不能简单地压缩高耗能行业,而是要通过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两方面相结合为高耗能行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二、高耗能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需求管理之路径
对高耗能行业的需求管理是指逐步降低国民经济对高耗能行业产品的总需求,主要途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升级和出口结构升级,从而降低经济增长对高耗能行业的依赖。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启动内需是中国发展的必然方向,科技与创新也是在国际分工体系中谋求有利地位的必经之路,因此,对高耗能行业的需求管理是该行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只不过对高耗能行业的需求管理不是在行业内部所能实现的,必须要依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宏观政策的实施,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过程,因其具体方案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故把论述的重点放在高耗能行业的供给管理方面。
(二)供给管理之路径
对高耗能行业的供给管理是指通过国内和国外两个渠道的合理安排来保证产品供给的政策思路。供给管理相比于需求管理,更能够在短期内有效地改善高耗能行业的能源利用状况,同时不影响经济建设对高耗能行业产品的需求。我们知道,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下,产品的需求可以通过本国生产和对外贸易两个途径来满足。所以,高耗能行业的供给管理也包含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
1、对内的结构调整措施。主要是对国内现有行业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实施兼并重组,结合产品差别和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资金、技术和规模优势的大企业,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产品齐全、生产先进、兼具规模和效率优势的产业布局。
目前,国内企业的规模差距是造成我国平均单品能耗高、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例如小型企业与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吨钢综合能耗相差200千克标准煤;水泥立窑年产量占水泥总产量的75%,每吨小水泥能耗是先进高效回转窑水泥能耗的1.4倍;发达国家合成氨企业生产能力大于30万吨/年,我国5万吨/年以下的小型合成氨企业还占总产量的55%,与大中型合成氨企业相比,每吨产品综合能耗相差300千克标准煤左右。这些情况已经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国务院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对重点能耗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关停并转、淘汰落后产能、项目审批严格执行“上大压小”以及所有新建项目都严格实行节能评估制度等。国家发改委还与大型耗能国企签订责任状,数次下发关于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的通知,禁止落后淘汰设备在区域间转移;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启用“区域限批”政策;财税部门调低甚至取消有关“两高”行业的出口退税,提高部分产品的资源税,并全年对700个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进行奖励。几年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2006年至2008年共淘汰低能效的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焦炭6446万吨。截至2009年底,共关停小火电5500多万千瓦时,提前完成“十一五”关停小火电的目标任务。2009年全国总计关闭小煤矿约1000个,煤矿个数下降到1.5万个;2010年全国计划继续关停小火电机组1000万千瓦。高耗能落后产能的淘汰,大大提高了设备技术水平,降低了单位产品能耗,2006年至2008年3年间直接节能近1亿吨标准煤。据有关机构测算,“十一五”前半期,工业节能贡献率在80%以上。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工序)单位能耗同比持续降低。2009年1~11月,年综合能耗万吨标准煤及以上重点用能企业纳入统计的53项重点产品(工序)单位能耗指标中,50项指标同比降低,约占总数的94.3%,单位粗铜综合能耗、单位氧化铝综合能耗、吨水泥综合能耗等21项指标同比下降6%以上。
虽然取得了以上成绩,但是要完成“十一五”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仍然艰巨,除了保持政策执行的连续性,还要特别防范经济回升造成能耗反弹。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回升,能耗也在高速回升。2010年三季度在规模以上工业中,6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同比增幅分别比二季度和一季度加快11.7个和13.9个百分点。11月份,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同比增长22.4%;全国用电同比增长27.6%。按照这样的势头,2010年能源消费增长会是比较快的,这给节能带来一定困难。从目前情况看,2009年和2010年单位GDP能耗只有年均降低4.4%左右才能完成“十一五”降低20%左右的目标任务,这无疑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行业内的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还需要继续加快步伐。
此外还要看到的是落后产能的淘汰具有不可持续性,今后每5年都保持“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减排幅度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一方面需要不断地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还要依靠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逐步降低高耗能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来实现。此外,必须抓紧启动供给管理的另外一条战略措施,即高耗能行业产品的进口和海外投资生产的布局。
2、对外的贸易替代和海外投资措施。既要降低高耗能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又要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对高耗能行业产品的需求,向海外寻求产品供给的来源成为必然而又迫切的选择,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实现: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节能减排是我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政府制定了约束性目标,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手段,大力推进节能工作。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超过70%,高耗能企业又是工业耗能大户,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政府面向量大面广的工业企业,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突出抓好高耗能行业中高耗能企业节能,实施目标责任考核、节能重点工程、财政奖励与补贴、节能新技术推广等等,先后实施了针对耗能大户的“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统计数据表明,这些政策从总体上取得了显着成效。
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和国家政策的最终落脚点,其对待节能减排的态度、采取的行动和取得的节能绩效直接因影响到本地区及整个国家目标的实现。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关注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投资行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措施是否有效激励了企业投资节能技术,具有哪些特征的企业会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是否存在其他外部因素影响企业投资节能技术等,旨在衡量当前政策在企业层面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为下一步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
从实证研究看,国内研究企业的节能减排观念、意愿、行为和影响机制的论文数量比较有限,而且从时间上看也比较新,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缺乏全面的综合分析,在作者看来,这方面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较成熟的分析框架和方法。
二、 实证研究及分析
1. 模型与研究假设。离散选择模型是描述特定微观个体行为选择的建模方法,揭示个人、家庭、企业或其他的决策单位行为选择的概率与相关解释变量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对解释变量变化对个体行为选择概率的边际影响进行研究。Train(1986)认为离散选择模型要求选项之间具有互斥性、选项集合具有完备性、选项数量具有有限性。Probit模型是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和生物学等领域的离散选择模型,随机误差项服从标准正态分布,是大多数情况下任何分布的自然的和首先的选择。
在本文中,因变量是企业是否采取节能技术投资,取值为0或1,其概率依赖于自变量,在研究中选用二值Probit 模型进行分析,即P(Y=1)=f(X),也就是说,Y=1的概率是一个关于X的函数,其中f(。)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参考国内外研究文献,设计作为自变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1)政府管制与支持因素,包括:政府节能监察管制、政府技术支持(培训和能源审计)、政府节能目标管制、政府财政支持、政府金融支持、限额能耗标准管制和政府示范工程支持;
(2)企业内因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资源(是否有能源规划、是否设立专门能源管理岗位、是否建立能管系统)、对能源价格敏感程度变量、管理者重视程度变量;
(3)企业技术特征的影响因素,包括技术先进性变量、工艺复杂性变量和流程合理性变量;
(4)企业所在行业特征影响因素,企业是否重点耗能行业。
(5)利益相关者影响因素,包括行业协会、竞争者、公众以及媒体对企业节能减排的压力等自变量。
(6)企业特征因素:包括企业规模、所在省份、是否上市、是否国有和企业年限。
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在问卷设计上,作者尽量借鉴既有量表,通过企业访谈和征求专家意见对问卷进行完善,在发放之前预先进行问卷试填并改进,形成最终问卷。为提高数据有效性,作者在调研对象的选取上做了相关考虑:一是注重地域代表性,选取浙江、湖北、陕西三省进行企业调查,分别代表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经济发展发展水平,而且都是高耗能行业比较集中地省份,也是节能减排需要重点推进的地区。二是兼顾行业覆盖面,调研企业覆盖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纺织及造纸等高耗能行业,也覆盖其他非高耗能行业;三是考虑调研企业在规模、企业年限和所有制分布上的代表性,兼容不同规模、成立年限和所有制的调研样本,以期更全面地反映真实的变量信息。四是数据可信性。通过三个省级的节能中心下发和回收问卷,使得数据的可信度较高。
考虑到离散选择模型是行为选择概率模型,具有预测性质,在检验内外部因素对企业的节能技术投资行为的影响应考虑到时间上的延后性,同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的做法,本文在问卷中设计调研企业在2013年是否进行了节能技术投资,但是考量企业接受政策支持与管制的相关情况,以及企业的能管系统、能源管理专门岗位以及能源规划等内部资源时,询问的是2013年以前的情况,以此来保障数据预测的合理性。在浙江、湖北、陕西三省各随机选择110家企业进行调查,历时2个月,共回收275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42份,含湖北省107家,陕西65家,浙江70家;有效问卷中汇报2013年未进行节能技术投资的128家,占52.89%,进行节能技术投资的114家,占47.11%。
3. 实证结果及解释。对采用STATA13进行二值Probit回归,以是否上市、是否国有、企业年限和企业规模等企业特征作为控制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得到相关结果。如表1。
观测两个模型的LR对应的P值(模型1 Prob>chi2=0.049 5,模型2Prob>chi2=0.000 0),可见整个方程除常数项以外所有系数的联合显着性很高。对比模型1和模型2,在加入了政府节能监察管制等16个自变量后,Pseudo R2由0.042 0上升到0.252 8,说明上述自变量都对企业是否进行节能技术投资有较强的解释力。
截距为负,说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企业不倾向于实施节能技术投资。(1)企业特征方面,是否上市对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投资的影响是显着的,其他因素均不显着;(2)政府管制与支持方面,政府培训和目标管制的影响是正向显着的,政府财政奖励、金融支持、能耗限额标准和政府示范工程的影响不显着;(3)企业内部因素方面,企业规划、能源管理专门岗位和能管系统的影响都是正向显着的,而对能源价格敏感程度和管理者重视程度则不显着;(4)除此之外,行业特征、技术因素和利益相关者因素的影响均不显着。STATA估计结果表明,本模型准确预测的比率为74.09%。
测算模型的边际效应,以衡量每个解释变量对行为选择的概率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企业是否建立了能管系统、是否制定了节能规划、是否设立了能源管理专门岗位以及是否承担“十二五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节能目标这几个解释变量对企业技术节能行为选择的概率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
三、 主要结论
1. 政府管制与支持因素的影响。从回归结果来看,政府节能监察对促进企业节能技术投资没有显着影响。专家回访认为,可能的原因是监察机构对于存在问题的企业往往会增加监察频次,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惩罚机制,使得这种督促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也存在部分地区的例行监察工作有走过场的情况,难以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政府实施的能源审计对企业是否进行节能技术投资的影响并不显着。企业回访表明,能源审计能帮助企业发现用能管理中的不足,挖掘节能的需求,但是企业是否进行新工艺、新设备等技术手段的投入,除了需求因素外,还需要综合考量,尤其是资金的投入需要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来进行决策。
作为政府支持的重要手段,针对企业的培训产生了显着影响,接受过政府培训的企业更有可能进行节能技术投资。
政府针对企业采取的节能目标管制政策,以“十二五”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为代表,被纳入该行动的企业更倾向于采用节能技术投资。一方面该行动严格的考核制度使得企业受到较大的管制压力;另一方面该行动也对企业提出了在管理、技术上的一整套具体要求,也能帮助企业采取措施。
政府财政支持、金融支持、能耗限额标准、示范工程等对企业节能技术投资的影响均不显着,回访认为,这并不说明政府这方面的政策对于推动技术节能未达到预期效果,可能的原因是技术节能的投资具有阶段性,有部分在之前三年进行了投资的企业,在受调查的2013年度没有进行持续投资。这也对本文的研究提出了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即考量在一段时间内企业的持续节能投资行为。
2. 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能源规划、设立能源管理专门岗位以及建设能管系统三个因素对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投资的影响都是正向显着的,这说明技术节能与企业相关资源密切相关,具备这些软性和硬性资源的企业更倾向于采用节能技术投资。
企业对能源价格的敏感程度没有产生显着影响,企业回访的结果说明,很多节能技术设备的投入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这与国外的研究结论一致。
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并不能显着影响企业采取技术节能投入的决定,这与技术节能的投入产出不确定也是相关的,即使是高度重视节能的管理者也会采取谨慎的态度。
3. 行业、技术、和利益相关者等因素的影响。是否属于高耗能行业,以技术先进性、工艺复杂性和流程合理性来衡量的技术因素,以及来自行业协会、竞争者、公众和媒体压力影响并不显着,说明我国节能除政策驱动和企业内因外,其他因素的作用还未充分体现。
四、 创新点与不足
理论方面,本文创新性地借鉴国内外起步较早的企业环境管理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探讨企业层面的节能行为选择问题,选用离散选择模型,利用湖北、浙江和陕西三个省份242家企业的数据,以企业特征为控制因素,分析政府管制与支持、企业内部因素、技术因素、行业因素和竞争者公众媒体等利益相关者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对企业节能技术投资行为的影响。通过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大部分影响因素存在显着影响,这一尝试,丰富了节能减排领域的企业管理研究方法和经验,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参考。实践层面,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丰富了对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投资行为的认知,为企业节能政策改善提供了参考。
2013年第一季度,工业经济增速减缓导致工业节能减排形势好于预期,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了6.5%,超过了年度下降5%的预期目标。
同时,我国工业节能减排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拴昌对此做了分析。首先,工业结构重化趋势仍在继续。其次,推进结构节能的政策空间在逐步缩小。最后,节能减排标准已相对滞后于工业绿色发展需求。
杨拴昌表示,2013年第二季度,我国工业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工业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但是,考虑到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年份,在以往五年规划的第三年和地方政府换届年都会出现以基建投资拉动为主的投资高峰,同时,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前期稳增长系列政策的效果也将进一步显现,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有望进一步巩固。这给第二季度节能减排带来压力,第二季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有可能出现小幅反弹。
部分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增大:1~2月,钢铁、有色、化工和建材等四大高载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工业增速(9.9%),也超过重工业增速(10.2%),行业用电量快速增长。考虑到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仍保持企稳回升的势头,随着一批重大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如第一季度我国铁路基建投资同比大幅增加了28%,总投资超过600亿元的浙北至福州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全面启动等,钢铁、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仍可能保持快速增长,行业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增大。
节能环保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今年以来,我国多地的“雾霾”天气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根据发达工业国家的历史经验,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往往成为区域、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的契机。随着《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的深入贯彻落实,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空间将进一步增大。1月23日,国务院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引导和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健康发展。总体上看,包括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在内的节能环保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去年以来,我国“煤电油运”全面告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煤荒、电荒和油荒,随之而来的大大小小的矿难事故不绝于耳、触目惊心!能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大到国家,小到家庭,包括你我,“没电了”,能行吗?然而,我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却日见突出:一方面,能源供给十分有限,人均电力装机只有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刚性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汽车和家用电器大量进入家庭等因素致使能源需求大幅上升,客观上加剧了能源约束矛盾。解决这个矛盾,从原则上讲也不外乎“开源节流”这四个字。“开源”固然重要,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资源相对不足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节流”显得更为重要。“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我们的家底并不厚实,资源之“本”不强,当然不可以“用侈”,“节用”也就因此而成为我们必然的选择,节能应该是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永恒主题。
在节能方面,我们大有潜力可挖,大有文章可做。从能源利用效率上看,目前我国的能源综合利用总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差距较大。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产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这些数据既反映了中国目前的能源使用浪费严重,但也充分表明了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是巨大的。
在节能方面,我们也可以大有作为。节能是全社会的责任,包括政府部门、产业部门和居民消费,可以说人人有责。必须全面落实节约优先的方针,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领域都要把节约资源放在突出位置,努力降低消耗,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从政府部门的角度考虑,应着重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制定和实施节能政策。如研究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产品的税收政策以及节能型建筑的经济政策,研究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低油耗、低排放车辆的财税政策,调整高能耗产品的进出口政策。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形成有利于节能,提高能效的价格机制,重点是推进电价、热价和天然气价格改革。二是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要完善节能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修订节约能源法,加快制定石油节约、建筑节能的法规。建立和完善节能监督机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三是推行节能新机制。包括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促进企业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提高终端用电效率。要促进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从诊断、设计、融资、改造到运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四是加强规划指导,要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五是政府机构带头节能。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明确能耗定额标准,重点推进政府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推行政府机构节能采购,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从产业部门的角度考虑,优化产业结构是最大的节约和对资源效率的提高。一是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突出抓好建筑业、汽车工业、冶金、煤炭、电力、石化、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据有关专家预计,在未来15年中,中国建筑能源的需求将增加3.5倍,建筑用能比重在整体能源需求中,将从目前的17%增加到26%。二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低耗能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坚决制止高耗能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大力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洁净煤技术。三是积极扩大在节能降耗领域的国际合作,包括继续引进、消化、销售高能效、低排放的设备、技术和工艺,学习国际成功的节能减排、政策机制、管理法规和组织实施经验。鼓励和引导外商在高能效产品制造、节能设备与技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煤技术等领域的投资。
从居民消费的角度考虑,关键是强化全民节能意识,促进“要我节能”向“我要节能”转变。要加强节能宣传,通过各种大众传媒以及举办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等多种形式,提高全社会对节约能源重大意义的认识。近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始介绍一些节电小常识,反响不错,应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时下有句话特流行,叫做“细节决定成败”,有道理。但愿人人注意节能细节,让我们的世界充满光明!
第二条我市行政区域内,钢铁、电解铝、铜冶炼、铁合金、电石、焦炭、石油化工、化工、建材、煤炭、电力、造纸等行业新、改、扩建项目和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上(含2000吨)或年耗电在200万千瓦时以上(含200万)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进行节能评估审查。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下或年耗电200万千瓦时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单位应提交节能监测咨询评估机构出具的节能效益评价表,报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条市经委是全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并进行监督管理。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国土、建设、交通、水利、安监、环保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相关工作。
第四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备案、核准、批复立项前,必须进行合理用能审查,应征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意见,以促进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第五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应当遵守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必须包含合理用能的专题论证内容(由市经委负责制定下发)。
项目建设单位应委托经省、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节能监测咨询评估机构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中的合理用能专题论证内容(节能篇)进行评估,并出具合理用能评估报告。
第六条合理用能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山东省及本市有关规定;(二)项目是否符合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和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三)项目的用能总量及用能种类是否合理;(四)项目的设计是否采用先进工艺技术,是否达到国内能耗先进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其单位建筑面积、设备、工艺和产品能耗是否达到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标准;(五)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明令推广或淘汰的设备、产品目录;(六)项目的能耗指标、采用的节能技术措施和预期达到的节能效果分析;(七)法律、法规或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七条申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审查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审查申请书》;(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三)项目基本情况表;(四)项目节能措施综述;(五)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六)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报告或节能效益评价表;(七)申请单位主管部门意见;(八)根据合理用能评估报告意见需补充的材料;(九)相关节能设计标准和规范;(十)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审查程序为:(一)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确定是否受理,并通知申请单位。如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场或者在接件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二)对提交的项目材料进行审查,必要时应进行现场勘查;(三)对审查的项目,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应在15个工作日内出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审查批复》,如需进行现场勘查的,可延长20个工作日做出批复。
第九条节能评估工作应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凡参与节能篇(章)编制的单位一律不得承担该项目节能评估工作。
第十条通过合理用能审查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遇有建设规模、建设内容、节能技术方案等发生重大变化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向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由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出具书面确认意见或要求其重新办理审查手续。
第十一条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部门应严格把关,对未进行合理用能审查或未通过合理用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或备案,不得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更不得批准开工建设;对擅自进行审批、核准或备案的,要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二条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监督检查,确保节能措施与能效指标的落实;对建设内容和生产行为违反已审查节能措施的,要责令停止施工并限期整改,同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的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项目正式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报请合理用能审查部门进行合理用能的竣工检验。对未达到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不予验收。
(一)总体思路。在建立健全能耗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各项能耗指标的数据质量实施全面监测,评估全市以及重点耗能企业能耗数据质量,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节能降耗工作进展,全面、真实地反映全市以及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二)工作要求。在加强能耗各项指标统计的同时,对能耗指标的数据质量进行监测,确保各项能耗指标的真实、准确。深入研究能耗指标与有关经济指标的关系,科学设置监测指标体系。根据国家统计局和省统计局制定的能耗指标和GDP核算方案,从核算基础、核算方法、工作机制等方面对单位GDP能耗及其他监测指标的核算进行严格规范,不断完善主要监测指标核算的体制和机制。各县(市)区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要结合实际,制定严格的数据质量评估办法,切实保障数据质量。节能降耗指标及其数据质量由上一级统计部门认定并实施监测。重点耗能企业主要由市统计局和节能办负责监测,各级人民政府也要对本地区重点耗能企业进行监测。各级统计部门从20*年起,建立统一、科学的季度、年度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核算制度,制定能反映各地工作特点的能耗数据质量评估办法。
二、对节能降耗进展情况进行监测
(一)对全市以及各县(市)区、高新区节能降耗进展情况的监测。
监测指标: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电耗及其降低率;单位产品能耗,重点耗能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重点耗能行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等。
(二)对主要耗能行业节能降耗进展情况的监测。
主要耗能行业包括:煤炭开采、石油开采、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火力发电、造纸、纺织等。
监测指标:单位增加值能耗,单位产品能耗。
(三)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监测。
监测指标:单位产品能耗,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等。
(四)对资源循环利用状况和“*”期间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设情况的监测。
监测指标: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的节能量。
三、对县(市)区、高新区单位GDP能耗及其降低率数据质量的监测
(一)对GDP的监测。
第一组:县(市)区、高新区GDP总量的逆向指标,用于检验GDP总量是否正常。1.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2.各项税收占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的比重。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占GDP的比重。第二组:与县(市)区、高新区GDP增长速度相关的指标,用于检验现价GDP增长速度是否正常。
1.各项税收增长速度。
2.各项贷款增长速度。
3.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
第三组:与县(市)区、高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的指标,用于检验第三产业增加值是否正常。
1.第三产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
2.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增长速度。
(二)对能源消费总量的监测。
1.电力、油品、煤炭、天然气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用以监测终端能源消费量是否正常。
2.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占地区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用以监测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是否正常。
3.火力发电、供热、煤炭洗选、煤制品加工、炼油、炼焦、制气等加工转换效率,用以监测涉及计算各种能源消费量的相关系数是否正常。
4.三次产业、行业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用以监测各次产业、行业能源消费量增长速度与增加值增长速度是否相衔接。
5.居民生活电力消费量增长速度,用以监测生活用能源消费量是否正常。
一、充分认识控制电力消费过快增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用电量是衡量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的一项重要内容。8月27日,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转发<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上半年各市节能指标完成情况的通报>的通知》,全省及各市均未完成节能目标,节能任务十分艰巨。现在距年底还有不到4个月的时间,已经到了节能减排决战时期,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务必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充分认识当前我区节能减排工作的严峻形势,切实把降低用电量作为实现节能目标的重要抓手,推进节约用电、合理用电,加强用电需求侧管理,坚决将各类高耗低效企业纳入调控重点,采取限电、限水、停产、检修、轮休、零库存等措施,严格控制能耗增量,确保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
二、加强监测预警,明确电力控制目标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通知》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通知》以及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通知》文件都明确规定要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控制电力消费的过快增长,是完成今年及“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的关键。全区要完成今年的万元GDP电耗下降任务,实现万元GDP能耗降低的目标,必须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电力消耗过快增长,确保全社会月均用电量不超过1.47亿千瓦时。各镇、街道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切实把降低用电量作为实现节能目标的重要手段,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打好用电控制的攻坚战。要按照核定的50家区重点用电调控企业9—12月份用电指标,将有限的电力资源用在高新技术产业和低耗高效产业上,通过控制高耗低效产业的用电量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迅速把用电增长的势头遏制下来,由市直接调控的企业,区将不再进行调控。必要时,在仲秋、“十一”长假期间,安排部分重点耗能企业放假和检修。要坚持“疏堵结合”,通过控制企业用电,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控制有序用电,有效形成倒逼机制,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效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对超过月度用电指标的企业,下月度的用电指标将削减10%。
三、强化电力调度,严格控制不合理用电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坚持保民生、保重点、保稳定的前提下,正确处理生活与生产、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重点保证医院、学校、铁路、交通枢纽、供水供热、广播、电信、金融机构、农业生产、石油天然气生产输送等涉及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用户的电力需要供应;要统筹各类用电管理,确保产品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技改项目的电力供应,努力维护经济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要贯彻“有保有限”的原则,调控电力负荷期间原则上对“双高行业”暂不安排新增用户入网供电,有计划地降低高能耗行业用电水平。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用电需求,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违规建设淘汰类项目的企业要坚决停止供电,对部分钢铁、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高排放、效益差的企业可以安排停产、检修、轮修;要引导企业自觉执行有序用电限额,服从电力调度以及轮休、检修计划,自觉维护有序用电工作协调机制,切实把有序用电、合理用电工作抓紧抓细抓实。要充分发挥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的技术优势,不断提高负荷可监视、可控制比例,充分发挥系统在有序用电工作中的作用。
四、加大工作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各镇、街道要全面落实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关于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规定,对列入年淘汰计划尚未关停的,要加快关停进度;已经关停的要尽快拆除设备,力争尽快淘汰。要严格落实新增能耗等量淘汰和总量预告预警制度,对区域能源消费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对未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镇、街道,实施“区域限批”;对未完成任务的企业,坚决实行“项目限批”。对上半年产品单耗超限额标准的企业,从9月1日起由区物价局、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区供电部等部门参照省超耗能加价政策规定落实具体措施,实施超耗能加价,利用经济杠杆,引导企业降低电耗。
五、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各项措施落实
具体措施如下:
一、 以“节能减排、科学发展”为主题,集中宣传节能降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创建节约型社会。
为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的有关文件精神,我公司结合开展“优质服务年”的活动要求,组织营销、农电、基层供电所等部门,开展了“节能宣传进农村、进校园、进机关”、“空调提高1摄氏度”等一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分找文章到文秘站-发宣传材料、现场用电咨询,赠送科学用电手册等措施,向有关部门广泛宣传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在宣传节能的同时解决了居民一些实际的用电故障,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严格执行差别电价,促进降能减耗,建立节约能源长效机制。
为抑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和低水平扩展,我省对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河北省物价局、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下发《关于对第二批高耗能企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的通知》,我公司严格按照文件精神,认真执行。通过严格执行差别电价,部分列入淘汰类、限制类企业已完成了设备技术改造,有的企业正在加大对设备的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产品升级,部分企业已停产、转产实行关停,初步显现了产业政策与价格杠杆有机结合的效果,对节能降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缓解电力供需矛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开展节能测试和评价工作,对高耗能的落后设备、技术、工艺进行专项治理。
坚持节能测试和评价工作与国家淘汰高耗能落后设备、技术、工艺的相关电价政策有机结合,强化用电企业的主体责任。通过节能宣传和节能测试、评价等工作的开展,在广大用电客户中营造浓厚的节电意识。坚持“以点带面、重点突出、整体推进”的原则。找文章到文秘站-在总结节能测试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节电降耗的督促整改工作。
四、加强需求侧管理,提高负荷率。
我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对大工业客户用电性质进行了全面调查,对全县电网现有负荷状况进行了认真统计分析,从基础资料入手,完善了每一家大客户的基本信息,为电量波动分析打下基础。有效地防止客户盗窃电能行为,从而形成供电企业和客户的双赢局面。电力供需紧张时,严肃调度纪律,做好电力供需平衡,保障有序供电,及时停电限电信息。
关于节能减排工作计划介绍一
又到制定下一年度计划的时候了,明年的节能减排计划该如何制定呢?由于某种原因,前些年没有制定正式的节能减排年度计划,考核项目、当前实际情况、目标值、主要措施该如何去制定呢?
一、根据上级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考核要求,特别是国家约束性指标确定项目
1、节约能源项目的初步确定。设定能源消耗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产品能耗;主要能源品种消耗实物量,电能总量、原煤量、天然气量、柴油量、汽油量、重油量、焦炭量等;
2、减排项目的初步确定。主要设定SO2、COD、工业废渣、废水等排放总量;工业用水总量、循环水量;
3、节能减排技改项目。项目名称、计划投资额、计划完成时间。
二、确定目标的原则
根据政府约束性目标、企业现状和行业先进水平指标确定。
1、企业梳理近三年,即08、09、10三年实际指标,作为基本依据;
2、企业搜集行业先进指标水平,作为企业节能减排的标杆;
3、政府对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
4、结合行业水平、企业实际、企业节能减排潜力,制定目标。
三、技改项目的初步确定
1、根据企业工艺技术状况、装备水平、生产现场技术管理及6S管理水平;根据企业环境治理现状及装备水平;
2、依据国家、省推荐节能技术、设备目录及淘汰产能、技术目录,行业先进技术、材料、方法和成功管理方法;和政府政策的引导及具体要求;
3、依据依据企业产品、产业升级规划及企业近期工艺技术改造规划;
4、积极筹措资金,主动协调好生产与技改,合理安排好时间和人力物力。
四、资金筹措途径
1、企业自筹。企业有经济实力条件时,通过企业自筹款解决节能减排技改资金;
2、依据政府政策引导,用活政府政策,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
3、引入社会投资机构的资金。灵活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企业确定并提供平台,引入有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的投资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按照节能效益分成的方式回报投资企业的投资和合理获取投资利润。
4、银行贷款。运用企业在银行的信用,合理负债经营,贷款进行节能减排项目的技改。
五、技术支撑
1、企业自行开发,充分利用企业自己的实力,针对性的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和强化现场技术管理;
2、充分依靠集团技术中心、集团参与的战略联盟,开发技术;
3、委托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开发;
4、购买实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新材料;
5、合作项目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先进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
关于节能减排工作计划介绍二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十一五”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左右的目标顺利实现;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削减30.2%和27.71%,降幅分别列全国第二位和第一位。虽然“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十二五”期间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矛盾。“十二五”期间,上海围绕国家拟下达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8%、碳排放强度下降19%,以及污染物排放继续大幅削减”的节能减排指标,确定了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思路:
一、坚持能耗和排放强度约束,更加注重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在继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出能源消耗的同时,探索实施能源总量控制制度,对于用能量大、增长快、单位能耗产出效益低的高耗能行业和重点项目,以及能耗总量大、增长快的区县、园区等,要加大能耗总量控制力度。
二、坚持以结构调整为根本,更加注重技术进步和强化管理挖掘节能减排潜力。继续把结构节能减排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治本之策,通过控制高耗能产业进入和淘汰落后产能,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的压力;充分发挥总量控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中的作用,削减污染物存量。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力度,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强化用能排污单位管理,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三、坚持以政府推动为引领,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推动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加强和改善各级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和目标分解考核等;()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建立节能减排交易市场,为企业节能减排开辟新的路径;注重运用价格手段,引导企业自觉节能减排;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约束企业主动节能减排。
四、坚持以工业领域为重点,更加注重多领域、全社会节能减排。在继续做好工业领域节能减排工作的同时,强化、深化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减排工作。要在居民生活、中小企业等相对薄弱领域也有所突破,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节能减排。
重点推进以下七项制度措施:
一是探索实施能耗总量增量控制和节能量交易试点,完善节能减排监测、计量、统计和考核体系。根据各主要用能行业、各区县的发展规划和节能减排潜力,确定其到2015年的能耗,把总量控制和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等指标均作为考核约束性指标。探索开展节能量、碳减排和排污权交易。
二是围绕提升能效,强化节能标准建设和能效对标达标工作。工业领域,选择能源消耗多、节能潜力大的主要产品制定出台地方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建筑领域,研究制订比现行节能标准更具操作性、更易执行监督的节能设计地方性标准,制定出台政府机关、学校、医院、星级饭店、商业设施等合理用能指南。交通领域,研究制订水运、航空、轨道交通、公交、出租等行业合理用能指南或能耗限额标准。同时,发挥标准的引领和倒逼作用,推进对标达标工作。鼓励用能单位向先进性标准迈进,对能耗超限额标准的单位给予差别电价等处罚和媒体公布等。
三是强化能源审计,挖掘节能潜力,形成节能能力。深入推进工业企业、交通企业和政府机关、医院、商场、旅游饭店、学校等领域的大型公共建筑的能源审计。根据能源审计中发现的节能潜力,推出一批技改项目,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途径,实施节能改造。
四是实施高耗能行业准入限制和前置性“批项目、核能耗”、“批项目、核总量”制度。尽快修订出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配套办法等,继续实施“行业限批”和“区域限批”规定。严把“能评”和“环评”关,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环保评估文件及其审查意见,作为项目审批、核准或开工建设的前置性条件。
五是发挥价格机制和财政政策对节能减排的约束和激励作用。进一步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对能耗超过产品单位能耗(电耗)限额标准或超过用能定额单位,实行惩罚性价格政策。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污收费标准,促进企业加快污染治理。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促进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常态增长。
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形势严峻
1.资源相对不足。我国人口众多,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特别是石油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年人均用电量只有1038千瓦时,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0%;我国能源利用率较低,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工业产品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煤、电、气、油资源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资源和环境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能源短缺在相当长时期内将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2.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基础上的。发展高耗能产业给能源供给带来了巨大压力。目前,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而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又占整个工业终端消费的70%以上。也就是说,这些高能耗行业差不多消耗了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单位产品能耗也居高不下,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也不容乐观。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65%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20个百分点;中小电动机、风机、水泵平均系统运行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近20个百分点;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水平比欧洲低25%,比日本低20%;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7.6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倍以上;内河运输船舶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0~20%。根据有关部门研究,我国单位产品能耗和终端用能设备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节能潜力约为3亿吨标准煤。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的差距表明,能源计量工作大有可为。
3. 相当一部分企业对节能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节能优先的方针没有落到实处。在发展思路上存在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把节能仅仅作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权宜之计,供应紧张时重视节能,供应缓和时放松节能,对节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和行业节能管理有所削弱,节能还没有成为绝大多数企业和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能源计量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部分企业领导片面追求产品的产量和产值,忽视了能源计量管理对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保证作用以及它所带来的潜在经济效益,忽视了计量检测对于降废减损、节能降耗的重要作用。企业计量基础薄弱,计量管理水平落后,企业内部计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情况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进一步提高做好能源计量工作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能源计量工作就是对能源的数量、质量及其他重要特征参数进行测试、计量、统计、分析、数据应用等工作的总称。能源计量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进出厂的能源量的计量,而是伴随在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之中,通过计量手段,能源输送、利用、转化等各个环节的损失和效率能够得到清晰的表述,准确了解能源使用情况,运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对损失大、效率低的环节重点监控,从而实现企业能源计量工作的持续改进。
1.能源计量是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利器”。计量就是“计钱”,通过计量手段,能源“跑冒滴漏”将无处遁形,企业内部挖潜、降低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成为可能。工业企业注重能源计量工作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例如,为了确保天然气计量的高度准确,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通过4年的持续改造,着力打造“公平秤”。目前,其天然气大型外销站流量计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中小型外销计量站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从而杜绝了多年来存在的计量纠纷。与此同时,天然气损耗连续下降,天然气输差年均下降0.15%。中国石油锦州石化分公司加强对计量仪表的维护保养和对仪表采集数据的系统平衡分析,通过分析找到一些地下管线泄漏点,发现大小漏点60多处。采取改进措施后,日节水量约7000吨左右,全年可以节水250万吨。
2.能源计量有利于节能工艺、节能技术的采用。能源计量工作做得好,企业能源消耗一目了然,促进企业自主节能意识的提高,从而有利于企业自愿采用节能工艺和节能技术,促进节能技术的研制、利用和推广。
3.能源计量工作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的技术保障。加强能源计量工作是缓解能源约束矛盾的现实选择,是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能源计量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加大能源计量工作的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积极开展企业节能行动,突出抓好高耗能行业中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
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质检总局等5部委组织的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正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千家企业都是高耗能行业中高耗能的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狠抓落实。
1.强化节能意识,树立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观。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广泛进行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企业广大干部员工的资源意识、节能意识和计量意识,切实引导和教育企业员工把计量节能意识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成为促进企业节能降耗,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自觉行动。
2.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能源和计量法规、政策,依法推进企业计量节能工作。认真学习和模范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国家有关的能源、计量法规、规定和标准,依法规范和提高企业能源计量管理能力,按照《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守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和检测手段,切实做到依法管理、严格管理,不断推进企业计量节能工作。
3.强化能源计量检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依靠科学的能源计量监测方法和能源计量检测手段,促进企业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和监测机构,制定和完善能源消耗标准和考核标准,健全能源消耗统计和利用分析制度,进一步强化能源计量检测,提高能源检测率,重点用能企业计量检测率应达到95%以上,能耗成本明显降低,不断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
一、目前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应突出“三个重点”。
重点一:突出工业的节能降耗。“十五”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重工业是其主导力量,已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78.97%。与此同时,能源消耗也在逐步上升,能耗总量超百万吨企业3个;超十万吨14个。由此可见,节能降耗工作着力点仍然是工业,而耗能大户又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市节能降耗工作卓有成效,如济钢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水泥厂的废渣利用等。但万元gdp能耗仍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某些重化工业技术设备相对落后,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我们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工业仍是我市耗能最多的部门,也是可以取得节能效益最显著的部门。工业节能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与调整行业、产品结构相结合,具体通过修订节能设计规范,实行企业能源审计,建立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措施确保实施。
重点二:突出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去年,我市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中,一产占1.11%;二产占62.77%;三产占24.15%;居民生活占9.49%。做强做大第三产业是破解节能减排瓶颈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三产发展迅速,二产降、三产升的趋势逐步显现。但目前第三产业结构并不合理,商场、宾馆、酒店等传统服务业比重仍显过大,这些行业的能耗并不低。调研中我们发现,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仅占全社会能耗3.1%,万元gdp能耗仅0.6吨标准煤,大大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其发展潜力巨大。我们的观点,要优先发展以金融、信息、会展等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业;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提升发展生活业;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
重点三:突出提高全民节能意识。节能减排不仅是政府倡导、企业践行的准则,更应该是居家生活的自觉意识,比如人走灯灭、推广节能灯、调节空调温度、拧紧水龙头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节能行为不可小觑,专家指出,节能灯比普通白炽灯省电80%以上;夏季空调调高1~2摄氏度,可省电10%;节约1度电可节省约400克标准煤和4000克水……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这也许不算什么,如果按全市600万人口计算,那就是一个了不得的数字。提倡全民总动员厉行节约,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调动每个公民的节能意识,养成节约的习惯。如果人人都有节约意识,每个公民在各自的角色上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可以把节约行为深入到生产、生活中的每个环节。我们认为,要不断提高企业、单位和个人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把节约资源变成每个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爱节约,个个懂节能”的社会风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二、六大措施力促我市节能减排工作。
1、着力推进结构节能。长期以来,我市能源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因此,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成为我市能源节约的战略重点和实现节能目标的关键。为此,对高耗能行业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对正在生产的高耗能行业企业要严格控制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在产品结构上,有步骤地发展相对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品,力争以较少的能源消耗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在产业结构上,大力发展低能耗的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
2、突出抓好技术节能。从发达国家经验看,调整产业结构带来节能潜力高于技术进步。但从我市实际情况看,短时间内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难以大幅下降,因此,仅靠调整产业结构来实现能耗指标的快速下降不太现实。针对于此,当前亟需完善我市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和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改造,逐步改进浪费资源的工艺、技术和产品,真正把“技术节能”提到突出位置上来抓。
3、合理布局循环经济。积极探索跨行业、区域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全市循环经济重点企业、项目库,促进关联企业、项目适度向专业园区集中,实现集群发展,使节能减排的产业链良性循环,降低项目合作成本。重点要在钢铁、电力、化工、酿造、畜禽养殖等行业,推进企业之间消化工业废物的“循环链”,通过行业成员之间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达到工业废物循环利用的目的。
4、积极鼓励技术创新。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努力培植技术标准示范企业。要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节能减排的技术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