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版红楼梦评价

新版红楼梦评价

时间:2023-05-30 09:13: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版红楼梦评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版红楼梦评价

第1篇

红楼,是中国人心中的一个结。这个夏天,人们热议的话题除世界杯外,恐怕就要算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了。

早在2006年,“新红楼”还在选秀阶段时,就遭遇了种种争议。4年后的今天,当它终于现身银屏后,更是迎来了一边倒的质疑之声。

其实,跟《大明宫词》或《橘子红了》类似,新版《红楼梦》同样延续了李少红强烈的个人风格:精致、唯美、色彩浓郁、有一些诡异、又有些戏剧腔。但这种近乎魔幻的个人烙印,放置在《红楼梦》中,显然有点格格不入。

于是,在尚未播出两周时,有关“新红楼”的批评声已铺天盖地:考据派指出“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进的是南京而非北京;红学家批判“铜钱头”没有道理且古怪;恶搞派将轻佻剧照合成专辑,讲述“青楼梦”的故事;怀旧派借此机会又开了怀旧的由头,“87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未公开剧照重新风靡,引得无数人感慨:陈晓旭的一颦一笑一叹息,都是如此的不可抹灭、难以忘怀。

辛苦了“新红楼”剧组,要忙于“回应”各种质疑。而随着剧集播出,每晚都有新鲜的疑问跳出来:“态生两靥之愁”的黛玉为何会有婴儿肥?宝钗为何脸颊清瘦?饰演王夫人的归亚蕾年纪太大,跟宝玉不像母子倒像祖孙。周采芹版的贾母会不会太欧化?音乐为何频繁又诡异?旁白有必要这么多?……

历时三年拍就的新版《红楼梦》,在很多方面挑战着观众的固有认知与审美。

果真“高度尊重原著”?

翻拍经典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被李少红描述为“高度尊重原著”的新版《红楼梦》,从播出第一天就享受了“红迷”们逐字逐句考究剧情的待遇。

在“红学”学者陈林看来,既然尊重原著,起码小说里一些巧妙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应该予以保留。比如林黛玉初进贾府,贾母问她读过什么书,黛玉答“刚念了《四书》”,话还没捂热,发觉贾母对女孩子读书不提倡,等到宝玉问的时候,林黛玉的回答已乖巧地变成:“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这样一个有趣的细节,在新版《红楼梦》里,却没得到体现。导演几乎删除了黛玉与贾母关于读书的对答,本来这是个很好的展现黛玉性格的机会。”陈林对记者说。

2006年新版《红楼梦》筹备时,李少红曾邀请陈林参与到剧组中,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电视剧出来后,陈林的感受是:“讲高度尊重原著有些不太合适,你说自己是改编作品就好了,否则没看过《红楼梦》原著的人一看电视剧,真的会以为,这就是中国最伟大的小说。”

“新红楼”投资近一亿,一个头饰动辄上千,剧组原本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最真实地还原荣、宁二府的空间布局,构筑故事发生的场景。但在陈林眼里,导演在这一点上显然不够用心。

仍是黛玉初进荣国府一集,黛玉一行到了荣国府,“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观众看到的,是黛玉的轿子从正门往西移动了大概一二十米,就到了“西边角门”。

而在陈林看来,“大观园建在荣国府里面,其周长是三里半,也就是现在的度量单位2000多米,那么荣国府的南墙有多长就可想而知,会只有一二十米吗?”

李少红接受媒体访问时曾表示:“我们如此花心思,就是希望能够完整地体现原著精髓,我们对细节的处理都是忠于原著的,碰到问题都要咨询专家。”陈林显然不认可这个说法,“尤其在第一集,黛玉怎样被人引导着穿过哪些穿堂,经过哪些跨院,这是个很好的展现荣国府空间结构的机会,让观众体会贵族人家的气派,但电视剧处理得非常潦草。”

相对于场景设置等方面,大众普遍觉得,“新红楼”在台词文本上倒是基本做到了“高度尊重原著”,毕竟大段台词都是直接照搬小说。然而这一点,人们的评价同样褒贬不一。

反对者认为,台词太过文言化。文绉绉的台词显然加重了演员的负担。“我也不赞成这么文,念起来有背书的嫌疑,背台词对我们来说一度很困难。”演员唐一菲对记者说。唐一菲在剧中饰演秦可卿。

但在闫红,这个曾写有《误读红楼》一书的资深“红迷”看来,《红楼梦》小说的语言并不文,“它很生活化,你看书的时候就能想象到人物怎么伶牙俐齿地讲话。如果搬上屏幕,主要是看演员怎么处理。”

新版《红楼梦》人物庞杂,演员众多。观众既能在第一集里,听到英达变身冷子兴,用一口文雅的京片子演说荣国府,也能在第41集里,听到林黛玉用一副平板样的腔调将禅语说成绕口令:“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又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宝姐姐好,她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她好,她偏要和你好,你又怎么样?”

让牙尖嘴利的黛玉,走周星驰电影里的唐僧路线,这责任显然不该让小演员担着。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红楼梦》。闫红认为,爱刻薄人、脑子又灵的林黛玉应该语速很快,讲话脆生生,还应该长着一副薄嘴唇。陈林批评新版本的王熙凤,太过柔情,没有骄横跋扈的感觉。唐一菲觉得自己性格大咧咧、声音又洪亮,更适合“凤姐”一角而不是秦可卿……

对于角色的选择标准,李少红的回应是,以演员气质为考量。

精致唯美“梦”一场

“精致”、“唯美”是唐一菲反复提到的两个词。饰演成年宝钗的白冰,在接受采访时,也认为“旧版的宝钗偏向于古朴美,新版的更强调外形上的唯美。”

第12集里女孩儿们搬进大观园的一场戏,满足了观众对旖旎、绮丽、梦幻、与青春的所有想象,画面美得触目惊心,观众看得屏息凝气,可谓表现导演唯美风格的典型。“新版《红楼梦》最大的特点,我认为是突出‘梦’的感觉,不真实的感觉。”唐一菲说。

然而《红楼梦》却是一部彻彻底底的现实主义小说,它写的是人间故事,表现的是生命的繁荣与衰落,即便有和尚、道士、太虚幻境与女娲补天这样的虚幻元素,那也不是将《红楼梦》解读为一场“梦”的理由。

让“新红楼”饱受争议的人物造型中的“铜钱头”,灵感来自戏剧的表现手法,李少红认为这一造型不仅美,且与小说的初衷不谋而合。“因为曹雪芹喜欢昆曲,书中他有大量文字用了戏曲的表现形式。书里还有很多贵族化的生活,我们只能用戏剧来表现,在仪态和妆容方面展示这些人身份的特殊性。”

如果从尊重原著角度来讲,陈林的看法是:“黛玉死的时候也不过十五六岁,小说多数人物在多数篇章里都是些小孩,小孩子把头发挽一挽弄干净就好了,怎么会贴这个成人才有的‘铜钱头’呢?导演认为这个妆是一种美,但未必要把所有毫无关联的美都堆砌在电视剧里。”

除了精致的“铜钱头”,新版《红楼梦》里一丝不苟的华丽衣裳,奢华唯美的道具和布景,时隐时现的昆曲唱腔,以及远远隔绝了现实生活的幽暗色调,这一切组合起来,即使屏幕上明明是一大家子老幼击鼓传花饮酒作乐,或一众美少女花团锦簇地吟诗作赋,电视画面中呈现的也是巨大的现实疏离感,让人觉得不是人间。

“虚幻、精致、唯美,这些恰恰不是《红楼梦》的精神”,闫红说:“《红楼梦》的特色在于它的丰富,它给你展现的是千疮百孔的丰富的生活。它不是《牡丹亭》,一个女孩子做了一个纯粹的青。《红楼梦》完全不同,从实的方面来说,它有家庭的兴衰交替,有苍茫的感情;从虚的方面来说,宝黛的感情并不是精致唯美的感情,它是对生命理解的一种碰撞。宝玉之所以爱黛玉,是因为他们一起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体会到眼前的一切都会消失,他们相爱的根本是一种痛楚的情绪。”

基于与闫红这些“现实派”认知的不同,新版《红楼梦》在“造梦”的过程中不遗余力,极尽完美。“李少红导演是个非常细腻的完美主义者,我们所用的道具,比如丫鬟提的鸟笼子,元宵节的花灯,手帕、茶杯、荷包、家具等等,都是非常贵重的。琉璃杯打碎一个就是许多钱。”演员唐一菲如是说。

但人物情感的缺失和人物性格的不丰满,使得再珍贵的道具也丧失光彩,甚至成为观众挑剔剧情的一个理由。“87版《红楼梦》”让人记住了陈晓旭、张莉、欧阳奋强……,而“新红楼”全剧播完,观众甚至很难在脑中还原黛玉的样貌。个中原因,虽有小演员演技稚嫩之故,但每一集都用平铺的剧情,充塞着华丽器物的场景,和背书般的台词齐齐轰炸观众,本该活生生的人物反倒并不鲜活,连最有性格的黛玉也沦为路人,面目模糊。

“导演太过注重形式,忽略了内涵。”闫红对《红楼梦》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人物性情和文学化的表达上,“李少红拿手的戏剧腔适合用在《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上,有点像话剧,有点不真实。《红楼梦》是个很生活的作品,离我们很近,它充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

闫红还认为,用昆曲形式和奢华道具表现“贵族生活”并不妥当。“小说虽然在讲一个富贵人家的故事,但它的华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华丽。比如贾母给宝钗装修房子这一节,你能看得出她用的东西,很多就是一块好玩的石头,一个带字的蚊帐之类,它是雅致的,半旧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还比如小说里常提到的,贾母的一个佛手,宝玉的一个瓷盘子,都是一种旧旧的,沉淀下来的奢华感觉。而电视剧把这一切拍得美,热闹,而且冷,有点像穷人想象中的贵族的生活――应该金玉满堂的样子吧。”

在凸显无常和悲剧性上,同“87版红楼”比,旧版演绎出了人间烟火气,所以当繁华失去的时候,悲剧气氛在对比中深刻起来。“新版红楼”却很难让观众感同身受,毕竟,从一开始,它就从未把人们带入过那个情境。

“没有一位主创人员露过一面”

同“87版红楼”一样,新版《红楼梦》在开拍之初,也曾邀请红学专家和中戏老师进行文化和艺术方面的培训,演员白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先是闭关培训,开拍之前又有集训,就像是一个演技集训班。在拍摄期间,一直反复读《红楼梦》,以至于有的篇章快背下来了。最主要是培训古代各种礼仪,非常繁琐,可以说举手投足都是文章。”

“87版”的编剧周岭也是“新版红楼”的顾问之一,对于新旧两版的不同,他曾对媒体表示:24年前他给“87版”演职人员讲课,当时主创人员几乎无一人缺课。后来又给电影《红楼梦》剧组讲课,北影厂厂长、谢铁骊导演以及作曲王酩等主创人员每课必听。24年后的今天,他为新《红楼梦》剧组讲课,但没有一位主创人员露过一面。

姿态和境遇的不同,反映出新旧两版的差异。1987年花山文艺出版社的《宝黛话红楼》一书里,详细记录过“87版《红楼梦》”的各个制作环节。24年前相对单纯的社会环境、整个剧组对于小说的巨大热情、和为一部优秀电视剧而努力的理想主义劲头,或许正是“87版红楼”被观众念念不忘的主因。

而“新红楼”从开拍前声势浩大的选角活动,到主要角色的数次易人,再到李少红的临危受命,及至开播后曝光的“”剧照,诟病不断的台词、音乐、画面,备受争议的大团圆结局,都使得这部剧集显得不够火候和太过仓促。

但倘若依靠以上种种,就给“新红楼”扣上“失败”的帽子,显然也过仓促。毕竟,耗资近一亿元的这部作品,至少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该剧在青岛、宁波、上海、温州、成都等地播出后,收视率也频频告捷。

正是手握收视率这张王牌,新版《红楼梦》开播以来,虽然每天都有争议冒出,但面对一轮一轮的质疑声音,导演李少红从开始的逐条回应,到王顾左右答非所问,再到节目录制现场的情绪失控,最后终于转变为只以结果论英雄:收视率是硬道理,有人关注就是成功。

虽说收视率可成为最好的挡箭牌,但有件事不可忽视,近些年中国电视剧有条奇特的金科玉律:被骂得越凶,播得越火。

第2篇

林黛玉

小说中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87版黛玉:毫无疑问是所有人心目中的黛玉,娇柔细嫩,精致的五官,孤独轻傲,完全符合了“静如娇花照水,动若弱柳扶风”。人物造型也很是成功,完美体现出黛玉的纤瘦、羸弱和小家碧玉般的清纯。惹人怜惜,又不得不为她的命运心碎。

李叶版黛玉:尽管小黛玉还有几分楚楚可怜的精致,但白色蕾丝加宽袍大袖,酷似张曼玉版“青蛇”,显得过于厚重与妖艳。饱受诟病的额装更让黛玉老了不止一两岁。

惊雷指数:

探春

小说中的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三姑娘诨名玫瑰花,又香又艳……”

87版探春:总是喜欢火红色衣服,突出了火辣、果断的个性。东方闻樱的大眼睛,出色地演绎出了探春的果断,有心计。但是偶尔的凄恻的神情,又照应了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的命运。

李叶版探春:从暗淡的服装上来看,造型师似乎想表现出探春的精明能干,但不免显得老气横秋。况且在大观园里,探春还是众人公认的玫瑰花,“又香又艳”,又怎么会“不爱红装,爱武装”呢?

惊雷指数:

袭人

小说中的袭人:“细挑身材,容长脸面,穿着银红袄儿,青缎背心,白绫细折裙。”

87版袭人:面容和善,声音悦耳,脸若桃花,衣着虽然相对于其他丫头略显华贵,但是仍然是清新可人,惹人怜爱。

李叶版袭人:太喜庆了,就算是宝玉身边的首席丫头,也不能天天穿得比主子还艳丽吧!难道宝玉看着这个天天“红彤彤”的大丫头,不会眼晕吗?这个造型让人脑海里浮现出另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有网友不禁疑问,头上戴那么多东西,还能干活吗?

惊雷指数:

薛宝钗

小说中的宝钗:“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87版宝钗:宛若牡丹花般的脸孔,白皙的皮肤,配上恰到好处地显示出清水出芙蓉的红色簪子,杏色的服饰,堪称经典,更加透出宝钗的与众不同。

第3篇

她的父亲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然而,她并不需要家族为其添彩,本身就已足够传奇。

周采芹,这个年过70岁的名门傲女,拥有太多的身份和第一: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第一个中国学生;登上英国话剧舞台的第一个中国演员;第一个中国“007女郎”;获得美国艾美奖终身成就奖的第一个中国演员……如今她最时髦的身份,是新版《红楼梦》的贾母。

最反骨的贾母

北京怀柔中影基地摄影棚内。“跪――”随着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执行导演的口令,贾府上下几百口人,随贾母的带领齐齐跪下,在宗祠向祖先磕头祭拜。贾母在全剧的最后一场戏,随着导演李少红的一声“停”,周采芹的个人戏份宣告杀青。

“新版《红楼梦》是我演艺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戏部。”她每天穿4层戏服,戴很重的纯金头盔,“这是演员该做的,就像士兵每天要扛着枪一样。我一旦开始拍戏,就忘了热。”台词很难背,但她偏喜欢大段台词,原因是“别人只有听的份儿。”反倒是哭戏让她有点不容易。“从父母去世,我就告诉自己不要哭,因为不可能还有比这更痛苦的事情了。”戏份杀青后,她就要飞回美国洛杉矶。问她会不会想大家,她开玩笑,“通通忘掉,我现在只要休息。”

吸引眼球的新版《红楼梦》,让许多网友觉得定妆照中贾母看起来过于严厉。周采芹不以为意:“一张照片只能表达一个瞬间。而且做艺术的,你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

“反骨贾母”周采芹的中文还不算流利,但并不妨碍她开心说笑。她就如同大部头的《红楼梦》,每一个章节都是故事,但能够真正翻阅、读懂她的人,极少,极少。

女权主义者的爱情观

“我经常开玩笑地跟男人说,我现在真的知道你们有什么用,你们搬东西有用。”这是半个世纪前周采芹随性而起的笑话。当代红伶的父亲和富家出生的母亲曾冒着与家人决裂的后果相爱,这样的遗传因子让周采芹的爱情也继承了自由和自我的成分,也充分显露着她的女权主义。

积极响应上世纪60年代女权思潮、拒绝佩戴胸罩的周采芹,似乎从小就是个女权主义者。小时候跟男生打架,打不过也不会求饶,“我从来不说对不起。”

当她遇到那些看不起东方人的英国势利老太太,她就抬着下巴“回敬”她们,“我常常教训这些人说,我所受的文化是尊重老人的,但你们不值得我尊重。”

如今女权不再是战斗的姿态,但周采芹内心依旧迷恋美酒般的上世纪60年代。“我们那个60年代是真正的时髦。什么不能做的我们都做了。现在流行的BoBo头,大墨镜,摇滚乐……我们那时都已经做过了。现在十八九岁的小孩都没有我们那时时髦。”

摩登如周采芹,对爱情的态度也无比清晰。在伦敦,她结过两次婚。第一次婚姻强撑三年,丈夫的专制和她的自我意识,让这段婚姻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26岁,她又结束第二次婚姻,从此,再没动过结婚念头。

婚姻带给她一个儿子、一段辉煌,但绝无痛苦。她的第二任丈夫彼得当初是崭露头角的导演,让周采芹一炮走红的话剧《苏丝黄的世界》,便是由他执导,创造出演三年红三年的神话。因为满负盛名,她在英国出唱片,与肖恩・康纳利合演《007》,成为第一个中国邦女郎。

从结束第二段婚姻时起,周采芹便放弃了对家庭和婚姻的追求。她遵循拒绝成为别人附庸的人生轨迹,只做一次次破茧成蝶的自己。

舞台是她的情人

“再见到采芹是在一两年后,她刚从伦敦搬到洛杉矶。我们约好了吃午饭。她只化了点淡妆,还是带着她那双又黑又密的假睫毛。我当时想,她的假睫毛是不是有点像我的高跟鞋?我哪怕全了也不能不穿高跟鞋。没有了它们,我就失去了自信和安全感。”

这是陈冲在博客里描写的周采芹,那时候的周已经50多岁,因投资房产破产,从伦敦去了洛杉矶。她用假睫毛遮盖那段光阴,给自己安全感。

有次在楼道,一个男人往周采芹的方向看,却看的是她身旁更年轻的女孩。“这时,我体会到做名女人一定要聪明。当美貌离你越来越远的时候,你要学会用知识武装你的心。”

她从谷底开始重生的故事与许多人并无二致,虽然生命的高度再没抵达过伦敦的辉煌,但波士顿、洛杉矶剧场里的那个重新站上舞台的女人,同样具备常人无法企及的阅历和华彩。也怪不得陈冲说:“一次,演完后我到后台看她,她脸上的妆和身上的服装被泪水、汗水浸透。从她的形体动作看有些累了,然而她的眼睛却异常亮,一副女人被狠狠地爱了一宿的样子。舞台是她的情人,她的,她的美酒。”

正是骨子里的坚持,她没有让自己的舞台生命死去。60岁再次闯入好莱坞时,又是一个传奇。然而她却坦言做“邦女郎”只为赚钱。她的骄傲,她的真实,永远如出一辙,无论贫穷还是富裕。

我绝不是一个好长辈

即使再简单的描摹,周采芹的经历也可以写满一张A4纸。2008年在新版《红楼梦》记者招待会上亮相,记者津津乐道她的外甥女周佳纳半裸上身与基努・李维斯在海边嬉戏的绯闻:“您对外甥女的恋情怎么看?”

她的回答并没有长辈的愤怒:“在法国,海滩边,你能看到很多人都赤身,who cares(谁在乎)?”她多次说:“我绝不是一个好长辈,我不管年轻人的事。”

第4篇

只做“琏二爷”

一部旷世巨著《红楼梦》让无数痴男怨女着迷,“红楼梦”中人海选即吸引了全国20万人次报名,可见其影响力非同一般。当时还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大四学生的王龙华也禁不住红楼的诱惑,搭上了西安赛区这个海选的“末班车”,并以该赛区冠军的身份进入到全国总决赛中。

谁也不曾想到,此时的王龙华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治学严谨的中戏是不允许在校生参加任何选秀活动的,为了心中的红楼,这个执着的男孩顶着巨大压力一路过关斩将,挤身宝玉组五强。而此时,毕业临近,王龙华放弃了争取更好的名次,返回学校排演毕业大戏。

王龙华,作为宝玉组五强选手,凭借高大帅气的外形和一双脉脉含情的桃花眼,成为贾琏的不二人选,进入大观园“风流”了一回。

提及在红楼中想饰演的角色,王龙华说他的第二志愿是贾琏。“其实我就想演贾琏,作为一名专业演员,这个角色内心更丰富、表演上会更富有张力。而且我的个子比较高,别人还总说我的眼睛很勾人,形象上也比较适合。”

进入总决赛的选手也不在少数,你对自己饰演贾琏有多大的信心?“我自己感觉是八九不离十吧。因为红楼中的男性角色不多,相比女演员,男演员之间的竞争相对少一些。而且选手中报贾琏的人很少,同伴曾开玩笑说‘王龙华报贾琏了,别人就不报了’。我就是冲着贾琏来的,如果真让我演其他角色,我可能就不演了。”就这样,自信的王龙华毫无悬念的成为了倜傥风流的琏二爷。

新版贾琏更温情

身为贾府的大管家,贾琏和妻子王熙凤一同掌管荣国府,两人的感情从一开始的柔情逐渐被强硬的权力与利益冲击殆尽,直至勾心斗角,同床异梦。

对于贾琏这个人物,王龙华仔细分析过,“贾琏人并不坏,但由于出生在富人家,身上沾染了一些浪荡公子哥儿的坏毛病。先说他的风流,与那时男权地位有关,那时的男人允许三妻四妾,但贾琏守着王熙凤这么一个泼辣且醋性十足,连平儿都容不下的女人,他就不能有。刚开始他和凤姐是有爱情的,他们青梅竹马,应该是宝黛爱情的延伸版。但王熙凤为了争夺权力、巩固地位,在追求上与贾琏产生了分歧,加上她强势的个性越发缺少女人味了,所以贾琏对她的感情也越来越淡,正是因为得不到该有的温柔,他才会对尤二姐、对平儿的柔情动心……

此外,与凤姐的不择手段相比,贾琏也相对客观公正,最典型的一场戏就是父亲贾赦看上石呆子的古董扇子,命贾琏前去弄来,他只是上门去苦苦求对方出让,但是石呆子执意不肯,他也就作罢了。还是贾雨村设计陷害对方入狱,夺取其扇的。为此贾琏还对贾赦说过‘为这点子事,弄得人家倾家荡产,也不算什么能为!’所以观众们别把贾琏当坏人,他是有血有肉,优缺点都分明的人物。希望通过我的塑造,展现一个更全面、更有温情、更人性化的贾琏。”

难忘尴尬激情戏

新版《红楼梦》是大手笔、大排场地制作,那些古董级的家具、奢华的戏服、豪华的场景都给王龙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及自己的拍摄感受,当然最难忘的是那几段激情戏。

贾琏善于在女人堆儿里调情,所以有几场亲热戏。这对于一位刚毕业的新人,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我的戏一开始就是感情戏,包括跟尤二姐的洞房亲密戏和跟平儿调情的戏。当时紧张得要命,怎么也放不开,脸红心跳的。平时觉得这根本不算什么,但真演起来挺费劲。后来我还和导演探讨过,感觉自己在学校挺会演戏的,怎么就这样了呢?好在导演一直开导我,对我来说也是个磨练。”

多情的贾琏与平儿、凤姐、尤二姐都有不少对手戏,而这三位恰恰是共同经历了红楼海选的伙伴。“扮演尤二姐的孙最初想演平儿,而扮演平儿的程媛媛最初想演尤二姐,结果她俩颠倒了个儿,生活中的程媛媛是个特温柔的女孩,气质古典,长相酷似陈晓旭。孙是那种大气、端庄的女孩。姚笛则是一个说话直率、性格开朗的人。”

为红楼有舍有得

毕业后的三年,王龙华只演了一部《红楼梦》,为此,他错失了多次大好机会,不仅与话剧的艺术圣殿北京人艺失之交臂,还放弃了三次做男一号的机会。

为了一部红楼,放弃了这么多,值吗?王龙华的回答是肯定的。“作为四大名著之首,差不多要二十年才能翻拍一次,我的老师告诉我,能在合适的年龄赶上这样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何况贾琏又是很具挑战的角色,能够在这样的剧组中锤炼,我感到很幸运。不仅如此,我还感受到了导演工作态度的严谨,以及对作品的精雕细琢,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一部红楼的收获,能抵在外面拍十部电视剧。”

第5篇

他对“精品”有着出人意料的坚持,版税可以商谈,但出书一定要精装,从出版第一本书就是如此。现在他自己做书,“精品”的概念被发展到极致,他决定复兴欧洲羊皮书的技术,来做中国的精装书。

杨小洲的家稍显局促,目力所及的空间都是书,但最引人注目的却是地上堆起的各色羊皮,是他为出版羊皮书准备的材料。

坐在杨小洲的书房里,能够容身的空间只有靠近门边的半尺距离。门早已被书层层堵截,无法打开。左手边的桌子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各种晶亮的珠串,甚至有一大盘紫水晶粒。杨小洲说,紫水晶可以改变家里的气场,有助家庭和睦。

紫水晶与羊皮,让这个位于北京西城的家显得十分超然,仿佛与一马路之隔的喧嚣无涉。

制造羊皮书

话题就从地上的各色羊皮开始。“羊皮书装帧华丽,摆在家里却有一种莫名的安静感。”杨小洲如此解释他为什么要复原这种古老的西洋书艺。他嗜书,买回来后摆在书架上,花哨的封面和大小不一的尺寸,都让书房显得太过热闹。

这与杨小洲在欧洲图书馆看书的体验相悖。巨大的书架之上,一本本古旧的羊皮书挺括整齐,烫金的字面和厚重的书脊却并没有给人以压迫感,反而让人静心。

想做一本羊皮书却是不易。羊皮书的一大特色是书脊上的竹节,这本技艺本来源于手工包装时用环固定书页,后来将这个环状突起做成了装饰。在机械时代,没有工厂会关照到这只存于手工业时代的技术。

杨小洲找到印刷厂,对方一听技术难,还只印300本,马上就拒绝了。他就和印刷厂说,印羊皮书,以后印书的业务也给你们。

羊皮的选择也是难题。杨小洲三次跑到河北辛集,寻找适合做封面的羊皮。印刷厂不负责裁制,杨小洲就自己剪羊皮,“原来以为300本太少,自己做才知道太多了。”他笑言。

在家里客厅的一角,堆放着四处搜集来的皮料。红、蓝、黄,像柔软的布,又有暗哑的光泽。他去买最好的羊皮做书,皮货商人不解,说这皮子做衣服能卖出极好的价钱,为什么做书呢?杨小洲反问,皮子能做包、能做衣服,为什么不能做书呢?

书的制作完全采用欧洲羊皮书的风格,版式则是中国明代的版式。杨小洲希望书能够“内外兼修”。在选择与羊皮书相宜的内容时,杨小洲犯了难。“选《红楼梦》没什么意思,你觉得莫言能配得上,但在不知道这本书是否能出的情况下没办法和人家去谈。”他最终选了“有一定知名度”、也以写文化类著称的陈子善、俞晓群、谢其章、彭国梁四位作家,还有他自己。

拿到样书的时候是去年12月份。天地凛冽,羊皮书却一点都不冷。生命的温度似乎能够传递下来。他把书放在暖气边一晚上,书的形状也没有丝毫改变。杨小洲很欣喜,他相信用最好的工艺做出来的书,“能流传几十年”。

羊皮书的定价不菲,一本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原本计划每位作家的书各出300本,但工序过于复杂,只好缩减到每种书100本。杨小洲似乎并不担心定价对于读者的影响,在他看来,阅读市场逐渐细分,电子书攻城略地,也不能完全挤压掉高端纸版书的空间。

他还记得,最后出书的时候在印刷厂守了四天,就是想看看蓝色的字体印在红色的羊皮封面上是什么效果。一个读书人也成了一个手艺人。

懂书的人

杨小洲喜欢书超过阅读,最中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懂书的人”。对他而言,书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信息的承载体,而是历史、工艺、审美和趣味。

他早年在水利设计院工作,资料室可以开购书证明,他大量地买书,但未必看。有时是因为书的装帧精美,有时是版本稀少。

如今面对着自己塞得满满当当的书房,杨小洲满足地笑言,问是否全部看完是颇为外行的说法。书本身即是意义。他买过一本1941年出版的《飘》,1940年电影《乱世佳人》上映,这本书“跟国际挺接轨”。另外一本1941年出版的是周作人的藏书,内页有周作人的印章。他能准确分辨出印章的真假,拿给记者看,真正的印章印记已经完全浸入纸张,没有一丝浮夸的亮光。

他说自己从未完整地读完《红楼梦》,但却喜欢搜集《红楼梦》的各种版本,己卯本、甲戌本、庚辰本等,还有各种《红楼梦学刊》、《红楼梦研究辑刊》。他甚至以2000元的价格收藏了张爱玲著《红楼梦魇》的一个版本。

何谓好书?挑书,杨小洲说自己最看重的是语言,“语言好的话,我才有兴趣看下去。”作家里头,杨小洲最喜欢周作人。“贾平凹文笔的驾驭能力很强……梁实秋,只有几篇文章好,其他的太油嘴滑舌了。”

在顶着墙排列的几大书柜下面,是被小心装进塑料袋里的线装书。他欢喜地拿出一本,发黄的纸页上有层层叠叠的印章,像几个时代的吻痕。在杨小洲家里,还有全套57期汪伪时期的杂志《古今》,周作人、黄裳等人都在上面发过文章。

过去,只要是黄裳出的书,杨小洲定会果断买下。黄裳学识渊博、文笔绝佳,有“当代散文大家”之称,晚年更以藏书、评书、品书著称于文坛。

杨小洲在文章中提及过他对黄裳作品的偏爱,“读黄裳先生的书,是很有趣味的一件事:一方面他的旧作不断重出新版,一方面他总有新作从容应市,两者算起来难免让喜爱‘黄书’的读者乱了方阵。倘若按行世的版本计算,芜杂凡三十余种,倒是洋洋大观的一种收藏喜悦。而这样多姿的版本状态,恐怕是黄裳作品的一个特色。惟其如此,收集黄裳版本也成一个书话,足见黄裳魅力所在。”

他看黄裳的作品,不仅看其“阅历丰厚经纶满腹的文字”,更看其不同版本的出版、编辑、版式、设计、印制及工艺等细节―“譬如《珠还记幸》修订本,版式阔大疏朗,使用纯质纸印刷,由设计高手陆智昌将七十幅名家彩笺修饰得色调温和,文雅秀丽。”遗憾两年前黄裳过世,杨小洲也没再遇着让自己钟情至此的作者。

买书占据了杨小洲最大一笔开销,他曾经一次性在地摊上买一万多元的书。但同时,他却对读者是否买自己的书毫不关心。“我从来不考虑读者的感受,”他说,“不读我的书,不是我的损失,而是读者的损失。”

写第一本书是因为2004年孩子出生,他辞掉了编辑的工作在家带孩子,闲时写下往日读书的感想。孩子很黏人,他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写书,书的名字就叫做《抱婴集》。孩子抱到五六岁,他也出了好几本书。

“我很反对迎合读者”,他写作的态度和做书一样,为大众就要考虑很多,他希望按照自己的标准做出精品,有同道者自然会跟从。“大众式的阅读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非普及式的、非大众式的阅读空间,这个空间对我们知识、文化的留存有着重要意义。”

第6篇

有个特别坏的朋友,但也坏得让人开心,譬如,他评价电影《叶问2》只用了一句话,换个姿势,再来一次。听他这么评价,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叶问》和《叶问2》在内容上,确实大同小异,不过是换个场景,换些对手,再打一次罢了。

说到“换个姿势,再来一次”,你是不是特别熟?是的,电影《海角七号》就这么说过,“谁说恒春没人才”,代表听了后就这么说:“1234,2234,3234,4234,换个姿势再来一次……”而《海角七号》里的大大唱的《爱你爱到不怕死》原先的结尾也是“换个姿势,再来一次”,“OH~爱你爱到不怕死,但你若劈腿就去死一死,OH OH OH~爱你爱到不怕死BABY,爱我换个姿势再来一次。”不过,据说因为担心给小朋友带来负面影响,四为怕审查的时候通不过,最后,创造者决定将“换个姿势再来一次”改成了“爱我请你让我疯狂一次”。其实是一个意思,因为疯狂也可以是的意思,一般也只能联系到炒饭,不过相比“换个姿势再来一次”,可能要含蓄那么一点点。

男人和女人嘿咻的时候,做到一半,某个姿势忽然疲劳了,胳膊酸了,或者腿累了,男人住往会说,换个姿势吧,于是,转换,角度转换,重新配合,原来的单调再次有了激情。对炒饭的男女来说,换个姿势有其必要性,因为某一姿势有可能已经让你筋疲力尽,或者让你觉得无聊了,那么换一个姿势就会重新使上力,而且,会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从身体角度来说,换姿势是本能,也是快乐的需要。换姿势带来的创意与变化,能激发出彼此的热情,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

然而,如果当换姿势成为娱乐圈的一个现象,比如,新版《红楼梦》,这个新的姿势,让人怎么看都觉得难受。如果一个新的姿势不可以使双方愉悦,那还不如不换的好。

点评

站累了,坐一会儿;坐久了,站一会儿。无论换什么姿势,都是为了让自己更舒服些。如果换的姿势还不如原来的姿势舒服,那还换它干吗?

宁失聪,不失控

刘清清

本来是为《红楼梦》造势的谈话节目,生生被导演弄成了一个人的咆哮会。一边拍案而起痛斥观众和媒体的不厚道,一边如黛玉般抹泪哭诉自己拍摄的不易。只是这样与节目主题相背的“跑题会”,非但没有引起大家的共鸣,还被传为了笑柄。

李少红导演的当场失控虽然有失风范,可是比起其他明星来,显然还属于抗击打能力强悍的。

《红楼梦》从筹备到现在,一直淹没在众人的口水里,从来没有得到喘息的机会爬上岸过。大家的激愤来势汹汹,横挑鼻子竖挑眼,文盲和红学家结成了联盟,大有群魔乱舞之势。纵是如此,也只惹得我们的李大导在节目上小小地失控了一把,比起那些动辄结束生命以正视听或是依靠减轻压力的明星来说,该是如何的心宽胸广啊!

不成魔,难成星。从来在众人的口水里起伏的明星们,如果动辄失控,恐怕星途难以坦荡。轻点的,不过从玉女成了疯女,这还倒好:不过以前是演小龙女的,从今改演傻姑罢了。严重的,却可能从明星到流星,用自己的生命使劲地划过天空,留给世界一个转瞬即逝的话题,从此暗淡了自己的整个人生。

韩国明星的自杀率逐年上升,每个人离开之前,都有一份对社会的血的控诉,大有“我以我血荐轩辕”之英雄气概。明星被曝吸毒之后,也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声明自己的工作压力有多大,那语气,声声都在诉说着自己“非吸毒不足以感受生命美好”的心声。越来越多的人玩起了飙车在寂静的街道上,以划破长夜的聒噪,谴责着社会的高压。可怕的是,这种失控还蔓延到了普通人,我们像明星那样选择跳楼,甚至对祖国的花朵泄愤,拉风否?傻子也!

那些把你的戏批得体无完肤的观众,引证列举娓娓道来,把篇剧评写的跟论文一样严谨。那说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把你的戏反复看了N遍,才得以批判得如此生动活泼,亦庄亦谐。想及此,你该高兴而不是沮丧,在这个收视率论英雄的年代,至于口碑,那都是后话,自然有后人点评。哪怕不幸做个失败的典型,换个角度,那也是成功的。

越炒作,越关注。道理虽然浅显,却不是人人能够做到的。难怪大家打出了“信凤姐,得自信”的口号,在骂声中淡定如斯的,才是人才。只是脆弱如你我,何不在失控之前,先失聪呢?任你口水横流,我只充耳不闻。在如大浪一样打过来的谴责声中,悠闲地划一叶小舟,意气高昂地吟出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如何?

第7篇

[关键词] 新《西游记》 翻拍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2.034

近几年,翻拍名著俨然已成为一种时尚,新《三国》、新《水浒传》、新《红楼梦》纷纷面世,引来众说纷纭,打了一场又一场的口水仗。眼下,由张纪中领衔翻拍的新《西游记》业已参战,再度掀起一片叫骂或叫好声,网民们甚至上演了一场“倒张”与“挺张”之战。

其实,无论看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三国》、《水浒》、《红楼梦》、《西游记》长大的你,多么留恋那些曾经带来无数美好回忆的老版电视剧,也无论你对新版名著翻拍有着多么大的期望值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应失望感,都要理性地看待这些名著翻拍新版,毕竟,现在的收视环境已经不是那个一部《渴望》引发万人空巷的年代,现在的创作环境也已经不是那个一天只拍几页纸、花上几年时间磨出一部《红楼梦》的时代了。

时展了,名著被翻拍是一种必然;艺术的生存环境窘迫了,把名著翻拍得五花八门也是一种必然;观众的审美眼光开阔了,对这些新版剧的评价各有褒贬相持不下,同样也是一种必然。

生活原本就是多元的,人的审美也是多元的,以一种思维一种审美统治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包容的心态理性地看待翻拍的名著,冷静地思考它们所反映出来的现实问题,这才是有益于整个行业和社会的态度。

本文想谈谈四大名著翻拍作品中争议最多的《西游记》。

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作为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神话题材作品,新版《西游记》更鲜明地赋予了时代特色,融入了二十一世纪中国人的审美价值,成就了中国本土魔幻电视剧的零突破。

说起魔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指环王》、《哈利波特》、《功夫熊猫》等好莱坞大片,中国本土的魔幻作品,除了电影《画皮》以外,似乎再无其他,作为平民消费品的电视剧,更是与以高成本、高科技著称的“魔幻”二字挂不上钩,新版《西游记》,让中国魔幻电视剧从无到有,宣传中被冠之为“中国版《指环王》”。

冠上了 “中国”二字,就深深打上了中国的烙印。首先,它是中国人自己拍的,情节中体现了东方人的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其次,它展示了中国自己的艺术审美和技术力量,拥有适合中国国情的营销模式,是一部纯正的本土电视剧。

内容和人物:现代价值理念下中国文化的再度诠释

《西游记》的内容可谓家喻户晓,孙悟空打妖怪的情节同样妇孺皆知,新《西游记》要想在内容上有所突破,恐怕有点困难。《西游记》被重拍了许多次,浙江版电视剧大胆颠覆了故事情节,但影响却微乎其微,周星驰版电影《大话西游》彻底颠覆了人物,但只是被当做香港无厘头作品歪批名著,并不被国人归之于对《西游记》的翻拍,此次新《西游记》的重新翻拍,是由著名制片人张纪中领衔。了解张纪中的人都知道,张纪中翻拍了诸多金庸剧,成功与否尚无定论,但获得一致肯定的是:忠实于原著。因此,新版《西游记》若想从情节和人物上进行颠覆,于国情不合,与张纪中的风格也不合。

但是,不颠覆却可以更新,把故事情节,尤其是人物形象进行更新,用二十一世纪网络时代的价值观来诠释原著中所表现出来的儒释道文化,用全新的视角作一个新时代的解读,让古老的名著注入新时代的核心价值理念,这是张版新《西游记》的一大亮点。

就在新《西游记》面世的同时,《功夫熊猫2》席卷大陆,赚得盆满钵满,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这部好莱坞“厨师”炒出的“中国菜”。

中国人印象中的熊猫除了仅具观赏价值之外,几乎毫无实用价值。但美国作品《功夫熊猫》中的阿宝却是个典型的美国英雄:出身贫寒,又憨又笨,靠自己的努力打遍天下,获得成功。这是典型的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崇尚自我奋斗、崇拜平民英雄。这种核心价值理念,通过许多好莱坞大片传遍世纪的每一个角落,潜移默化进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却成为美国人教化育人的载体,作为中国人,该如何去反思?

答案只有一个:中国人必须有中国的好作品,包括高投入、高科技的魔幻作品。许多人习惯于对中国作品不屑一顾,习惯于大砖高举拍向每一部新作,这是可以理解的,与世界相比,中国影视圈的种种弊病一目了解,一流大片乏善可陈,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好作品不是埋怨出来的,也不是骂出来的,而是靠有识之士们一点一点做出来的。

如今,中国的魔幻电视剧新《西游记》诞生了,传递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观。

首先,强调宗教的教化作用。无论是儒道还是佛,所有的教义都强调教化作用,诞生于几百年前的神怪小说《西游记》,显然是通过神话故事来实现宗教的教化作用,这在《西游记》的人物设置上就表现得很明显。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只有唐僧身家清白,其余全是有前科的犯错人员:因犯上作乱被判五百年刑期的孙猴子,因生活作风被罚下凡间的猪八戒,因渎职罪被处罚的沙和尚,就是这样一个垃圾组合,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过程中,经历无数劫难,自身也得到净化和升华,最后全部修成正果。整个取经的过程,对师徒四人来说,就是宗教的教化过程。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缺乏敬畏的情况下,信仰和法制,应该成为提振人们信心的重要力量。

其次,再现封建社会的尊卑等级。从《西游记》的故事情节中,人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孙悟空一路降妖捉怪,制敌无数。但这些妖魔鬼怪,分为三六九等,结果也大不相同。凡是神仙的属下、坐骑或宠物,最后全被收回,除口头警告以外,基本免于处罚,而所有靠自己修练的低等妖精,全被“金猴奋起金箍棒”,打得七窍生烟,现出真身,有的干脆一命呜呼,大快人心。当然了,这样的尊卑等级,是吴承恩老先生安排好的,怨不得翻拍的张纪中们。但看这部新《西游记》时,联想到当今的社会现象,常常会莞尔一笑,心照不宣。中国的封建尊卑等级,既不始于明朝,也不止于当代。

第三,强调现代社会的人性理念。这是新《西游记》最明显的时代亮色。不妨看一看人物,与86版相比,无论从造型和性格定位来看,都更显出人性化。新版唐僧,远不比老版的唇红肤白、胆小懦弱,而是皮肤黝黑、目光坚定,一身褐色僧袍,大步流星,很MAN很沧桑。虽然贵为御弟,但在崇山峻岭中西行几万里,食不果腹,风餐露宿,还要时时遭受妖精的侵害,这样的历炼,什么样的男人不MAN不沧桑呢?还有孙悟空,不再是脸贴猴毛、抓耳挠腮,外形多出四颗尖牙,虽然不如从前好看,倒是更像灵长类动物,孙悟空的内心,始终充满着变成人的渴望;猪八戒则是一个絮絮叨叨、浑身都是缺点、邻家大叔一般的亲切男人,好吃懒做、欺软怕硬、爱贪小便宜、爱耍小聪明、爱挑小是非、爱跟美女搭讪,却心地善良,胆小怕事,幽默憨厚、体贴女人,常常会说出几句雷人的台词,令人啼笑皆非。

几个人物的重新定位,体现了十足的人性化思想。师徒四人并非高高在上的神,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心中有欲念,有贪嗔,有争斗,在战胜妖魔的过程中也战胜了自己,最终修成正果,取回真经。

对于现代人来说,唐僧师徒四人的西天取经,其实正是真实的人生之路,只有克服了权力、金钱、美色等诱惑,驱除自己内心的心魔,每个人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取到生命的真经。新版《西游记》的人文情怀,通过师徒四人的造型和性格定位,充分地显示出来。

拍摄和制作:高科技时代中国首部魔幻大片的突破和创新

如果说新《西游记》在内容和人物上的更新,需要静下心来去用心体会的话,那么,造型、化妆和特技的制作,则是第一眼就能明显感受到的。

作为中国首部魔幻题材的电视剧,新《西游记》号称中国版《指环王》。当然了,号称只是号称,任何片子只要加上“中国版”三个字,其含金量就大大打了折扣。与耗资2亿美金、全球票房高达二十多亿美金的好莱坞魔幻大片《指环王》相比,耗资一亿人民币、据说票房达到两亿人民币的新版《西游记》,的确不在同一个档次上,但是,作为中国首部魔幻大片,新《西游记》却实现了太多零的突破。

新《西游记》的化妆和造型,请来美国的化妆造型师,运用全球最先进的化妆技术,达到中国影视史上前所未有的效果。各种妖魔鬼怪的造型和制景,有着非常明显的网游色彩,现代气息相当浓郁。

全剧的拍摄过程则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拍摄设备和手法,辅以电脑高科技,实现了大量的创新和突破,比如运用电脑定位重复拍摄技术、现场三维同步合成等世界先进手段,全剧电脑特技制作长达1700分钟,所有这些对于中国目前的影视剧制作,尤其是作为大众消费品的电视剧制作来说,不能不惊叹为大手笔。

虽然从各方面来看,新《西游记》远不能与《指环王》媲美,有诸多值得诟病的地方:比如不时出现的抠像不清晰,特技不够逼真,造型的模仿雷同,甚至台词过于现代,效果雷人等等,但不管如何,新《西游记》开辟了一种电视剧新品种,实现了魔幻作品零的突破,仅此一点,对中国影视界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开天辟地的事情。有了新《西游记》的尝试,有了拍摄过程中宝贵经验的积累,中国魔幻题材的电视剧可以走很远,因为中华艺术宝库中,优秀的神话作品相当之多,比如《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等,都将可以一一以全新的姿态搬上荧屏。

新《西游记》面世了,引来各种声音,有骂声,有赞声,当然了,人们对于张纪中及其作品,一向是骂声多于赞声,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老爷子太不谦虚,太不低调,太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价值了。但是,张纪中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发自肺腑的话,却还是有点让人动容,他说:如果一部电视剧投资一千万,八百万分给各大明星,那还拍什么作品呢?干脆分钱好了!我可以这样去做,大家皆大欢喜,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是害了整个行业。

这句话听起来扎耳,可道出的却是现在影视圈里令人无奈的现实,也一语道破了中国影视发展的短板与瓶颈。如果多几个不怕得罪明星的制片人,多几个这样勇于尝试新题材、勇于开风气之先的“西天取经者”,中国的影视事业才真有希望。

一部作品的面世,引起争议是好事,至少说明它产生了影响,引来一片骂声也并不一定是坏事,至少可以让人们总结经验,更上一层楼。拿刚刚零突破的新《西游记》与好莱坞魔幻大片作比较,也没什么不妥,毕竟市场是公平的,不管中国还是美国,观众需要的是结果,再多的客观理由都不足掩盖产品自身的缺点。

观众的严苛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促进中国电视剧事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但是,以伤害与谩骂作为手段,却是对艺术创作环境的极大污染。

每个人都有爱国之心,无论多么推崇好莱坞大片的人,内心深处也都会希望能看到高质量的中国大片,之所以骂声一片,不过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已,这种心理,跟半夜三更爬起来看足球,如痴如醉的同时,却不愿触及中国足球之痛一样。

中国的影视剧要发展,魔幻题材这个螃蟹总要有人第一个去吃,第一个去吃的人必然会冒巨大的风险,其中最大的一个风险,就是被满天乱飞的板砖拍死和唾沫星子淹死。

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板砖真的拍死、唾沫星子真的淹死那些敢为天下先的人,中国影视剧就肯定能向前发展吗?当然了,既然敢为天下先,就有拚死吃河豚的胆气,并非唾沫星子就能淹死的,不过,如果公众对艺术创新的勇气抱着一种围追堵截看笑话的心态,这样的文化环境,该是何等的悲哀?

宽容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而世界上最可贵的宽容,是对创新的宽容。创新必然面临着失败的可能,如果对每一个因创新而失败的人严加苛责,还有谁愿意去创新?一个没有创新土壤的国家,还有什么未来和发展可言?

一个对思想、对艺术、对科学创新、甚至对政治见解有着足够宽容的民族,才是成熟的民族,也才是有底气可持续发展的民族。自古以来,艺术创作由禁锢到自由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必然过程,如果在我们这个时代,这样的过程短一点,对创新的谩骂和伤害少一点,那么,我们的进步会快一点,民族会更有希望一点。

请善待创新和创新者。

第8篇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设置的“名著导读”部分,落实了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要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效地挖掘现有的课程教材,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有选择的课外阅读。

一、教材分析

附:人教版初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名著导读”一览表

课程 系列 书名

人教版 七年级 《繁星・春水》《童年》《伊索寓言》《昆虫记》

八年级 《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名人传》

九年级 《水浒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格列夫游记》《简爱》

课本涉及 《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鲁滨孙漂流记》《儒林外史》

通过列表的形式将“名著导读”展示出来,我们不难发现编者选编篇目有如下特点:

(一)经典与现代兼顾。7―9年级的名著选择,人教版教材注重了中外名著的经典性,同时又顾及学生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创新思想和人生追求,如傅雷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傅雷家书》。

(二)课内与课外衔接。推荐书目编者注重了课内教科书与“名著导读”的衔接互补,相得益彰。

二、名著导读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策略

(一)名著阅读现状分析

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凑,学校和家长施加的压力逼迫他们整天围绕着教科书、资料、各种作业、练习题、试卷打转,他们实际上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同时学生手中没有足够的课外读物,甚至“名著导读”中推荐的名著也未必拥有。

大多数一线语文教师也将教材中的“名著导读”栏目置之不理,少数教师虽重视这个内容,但苦于操作困难,他们多数是布置学生阅读某部名著,花上几节课时间讲一讲内容,分析一下人物形象等。这种教学现状根本达不到课标要求。

名著阅读现状令人担忧,那么名著阅读教学如何加以指导呢?

(二)注重名著阅读方法的指导

1.兴趣激发,课文拓展引导学生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只须轻轻点拨就能事半功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通过课文拓展引导学生阅读。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如在《智取生辰纲》的教学中,可以提出如何看待封建社会“”等研讨课题,鼓励学生阅读《水浒传》原文,尝试归纳宋江、鲁智深、林冲等人的性格特征。在《杨修之死》的教学中,拓展延伸以“杨修死于......”的谈话等。

2.方法指导,重视阅读过程

名著阅读共分为两步:课堂集中阅读和课余时间阅读。课堂集中阅读指在每周的一节语文课堂上遵照老师要求有目的的阅读。不管是集中阅读还是课余时间阅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包括每周阅读页码数量,摘录内容数量,随时写下感受和体会并进行归纳总结。

名著阅读,须做好读书笔记。阅读名著如食甘饴,摘录精彩的段落或语句;写自己独特的感悟;质疑、批判、研讨、审视作品等。这样,阅读体验便成为心灵美丽和畅快的旅行和探险。

同时阅读还应注意方法。精读、略读可,咬文嚼字或不求甚解亦可。

“名著导读”分为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借助背景介绍,消除与名著间的时间隔膜;借助作品导读,打开认识文学名著的大门;借助思考与探究,深入理解名著的文化内涵。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名著导读教学

1.运用视频资料代替枯燥的说教。充分利用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尽情欣赏观看改编自名著的电影电视剧,利用热播的电影电视剧以及网络中某些有关名著的热门话题,紧扣学生心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有力促进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的自我创作。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后,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同时指导学生明确阅读三步:

第一,独立阅读――阅读、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阅读有用信息。

第二,小组探讨筛选推荐

第三,小组利用网络资源自我创作展示。学生的创造性展示可以将小组阅读的名著内容改编成故事边演示边讲给大家听;可以将其内容制作成Flas放给大家观看,同时配上自己的讲解;还可以将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由小组成员充当小老师授课;班级同学均可以补充、质疑,目的是促使学生认真阅读,熟悉其内容,品味名著带给我们的关于人生、生命的思考。同时带给自己和学生阅读的快乐。

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等视频资料与原著毕竟不同。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认知、理解能力不同,阅读就会获得不同的体会和收获。阅读原著,看的是文字,培养的是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观看影像资料,看的是物像,听的是声音,其实这还不是真正的“阅读”。况且用文字能表达的内容不一定就能用图像来表达,而图像有时所表达的效果也是文字所不可比拟的。将名著搬上银幕首先要进行改编,改编后影片中的内容就会与原著产生许多不同。这不同其实是编导们的艺术见解、情感体验、生活阅历的积淀,这些内容恰好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等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先让学生分析评价影片与原著是否一脉相承,是否把握原著精髓,肯定改编成功之处。同时让学生分析评价影片与原著的种种不同,让他们“挑战权威”,评价“大师们”改编不成功之处,甚至出现败笔的地方。比如新《西游记》和原著《西游记》的比较,新版《红楼梦》和原著的差异。

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改编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进行创造性展示表演、分析评价等,一定能促使学生热爱阅读并享受阅读的快乐。

三、名著导读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建议

(一)教师思想认识需要提高。

(二)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力需要加强。

(三)任何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它只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本身具有局限性。教师教学要善于调节和调整以期达到预期效果。

第9篇

生日 ―――12 月 26 日

星座 ―――摩 蝎 座

血型 ――― O 型

身高―――163 cm

体重―――48 kg

最喜爱的食品: 水 果

最喜爱的甜品: 冰淇淋

最喜爱的动物: 小 猫

最喜爱的植物: 百合花

最喜爱的颜色: 淡蓝、白

最喜爱的电影: 《这个杀手不太冷》

主要影视作品:《男孩儿女孩儿》《爱在心口难开》《军火》 《康熙微服私访记》《姐妹》《财神到》《尚方宝剑》《济公传奇》《大醉侠》《张灯结彩》《高老头奇遇记》

一直以来被观众误认为是港台明星的重庆女孩儿杨若兮,从空政舞蹈学院转业专心致志的投入到演艺行业,演绎了太多的古装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康熙微服私访记》、到《济公传奇》、《大醉侠》《双龙会》,杨若兮精灵乖巧的形象都成为剧中一大亮点,以至于太多的影迷都把她定位在这种形象上。随着演技的日渐提高和年龄的增长,杨若兮也想让自己有一个转变,并不是为了刻意的转型,只是想让喜欢她的观众知道杨若兮并不是只能演那种简单快乐的小公主,情感复杂的现代戏她同样也能塑造。如今本来已经接了台湾著名漫画家庸先生《醋溜族》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在剧中她饰演与她性格极为相似的小黄,等待开机的过程中,正好《从爱情开始》的导演高群书力邀她出演剧中的女主角欧阳翎。能够出演这个角色正是若兮这么多年来非常期盼的,她非常自信能够演绎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所有的角色的新版“第三者”。

《从爱情开始》是陈建斌继《结婚十年》和《穿越激情》后的第三部涉及到“婚姻危机”的电视剧,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欧阳翎即将与相恋三年多的男友结婚,在这个关头,欧阳翎突然感觉这个男孩并不是自己梦寐以求的那个白马王子,于是她跑到普陀山的一个寺庙里求签。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她和众多的游客滞留在小岛上,在那里她遇到了曾把她撞伤的周铭远,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欧阳翎把自己献给了这个让她一见钟情的男子,从此她介入了一个家庭的生活,这一夜从此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与她亲密接触的两个男人的命运……

若夕是学芭蕾舞的,现在虽然是影视演员,但仍然喜欢运动,像保龄、游泳、健身操等都是她经常从事的运动。她说经常运动的女孩子身材会很好,而且给人一种健康有活力的感觉。 在服装方面她不太关心每一季流行什么,只是喜欢休闲一点的服装,与浅浅淡淡的颜色。每次上街都会穿着普通一点,因为害怕逛街会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这让她很别扭。

第10篇

【关键词】影视资源;形象固化;文学想象;意义误读

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影视资源指的是在教学上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价值,在语文课程设置、实施过程与评价反馈中可以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可被利用的与教学息息相关的、能够帮助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所有影视作品。本文所阐述的影视资源是可应用于教学中的影视资源,区别于其在传媒领域中的含义。

一、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一)影视资源的直观性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影视是一门集文学、音乐、表演、舞蹈、美术于一体的现代综合艺术,是集画面和声音为一体的表现形式,比语言文字的表现更具直观性。中学生相对于成年人在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方面较为欠缺,影视资源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其中对于自然和人文的拍摄和展现可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补充,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比如在学习《滕王阁序》这篇古文时就可以为学生播放与滕王阁相关的影视作品,通过影视作品的播放,能够让学生对“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等意象有直观认识,感受到落霞与孤鹜、秋水与长天在同一个画面中亦动亦静,光影和色彩强烈对比的景象,从而对课文的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影视语言相比,文字语言的表达较为抽象,而影视语言将抽象的形象和思维具象化展现在声音和画面中,直接调动观看者的感官感受。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外貌的描绘,“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教师为学生播放影视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通过观察影视中人物的妆容,了解什么是“罥烟眉”,通过演员神情的传达感受什么是“含情目”,另外让学生分析影视中的呈现与文本有什么异同,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课堂互动和思考。

(二)影视资源为课堂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的使用使得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感和现实感,情感上容易受到感染,情境教学的方式有很多,但是运用影视资源创设情境是比较能够还原情境从而进行情境创设的,影视资源能够全面地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情境和背景,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并且接受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气氛更为活跃。比如在学习戏剧《雷雨》时,通常会让学生扮演戏剧中角色的情境设置方式使得学生更好地感受戏剧的魅力,理解戏剧所表达的深意,但由于学生对戏剧的掌握能力和表演能力有限,学生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诠释角色。这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优质的《雷雨》话剧表演,并且让学生结合课文文本进行体味模仿,将影视资源、课文和学生模仿表演结合起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影视材料,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情境设置,影视提供的丰富的人物形象,具体典型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接受的效果要比纯粹的讲授要好得多。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只有教师讲述或者简单的图片播放等模式难免有些枯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融入课程学习,影视资源的使用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丰富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前的导入、课中教学、课尾运用、主题性的学习等各个环节可引用和选择合适的影视资源来创设教学情境。

(三)影视资源为解决教学难点提供辅助素材

影视资源不仅可运用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也可运用于各种课文体裁的教学,辅助各个文本体裁难点的教学。诗歌注重的是意境,意境的表现往往比较隐晦、复杂,很多时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难以把握。比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这首现代诗时要求学生大胆联想和想象,若学生不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则很难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内容,这时可为学生提供与星空、宇宙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充分感受宇宙的奇幻从而激发想象。在小说教学中,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描写比较复杂,或者小说中所描绘的事物和场景与学生生活差距较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会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障碍。比如在学习《红楼梦》相关节选时,除了复杂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外,《红楼梦》描绘的服饰和摆件等也比较精致和复杂,很多闻所未闻,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相较于其他版本的影视作品是对小说文本还原度较高的影视作品。在学习课文内容时,则可为学生播放相关片段,让学生对复杂的文本描绘有一定了解,为学生的理解和想象提供参考。而散文和说明文的教学也可对影视资源进行利用,如对《昆明的雨》的学习,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与其他地方的雨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有一个更真切的感受,学习《太空一日》时则可为学生播放有关太空的视频。

二、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误区和弊端

(一)影视人物形象的固定容易导致文学形象固化

影视中的人物形象不同于文学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影视中的人物形象是由具体可观的画面,固定的人声设定和改编的故事情节等具体的因素实际呈现出来的,势必会形成固定的影视人物形象。在小说和戏剧教学中,若学生在未接触或者未深入了解小说文本之前观看影视作品,则很容易让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先入为主。比如86版《西游记》中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难免使得学生在阅读《西游记》原著时会联想到六小龄童所饰演的孙悟空的形象。影视人物形象固化的呈现则使原本抽象的,给人以想象空间的人物形象固化,使得学生对号入座,将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带入文学作品中,使得学生眼中的文学人物形象固化为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另外像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作品会被多次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比如《西游记》电视剧既有旧版又有新版等多个版本,电影改编也有《悟空传》《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等众多影视作品,这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老师选择不同的影视资源的情形,给学生留下不同的人物形象,有的学生脑海中是不同版本中的电视连续剧中的人物形象,有的则是不同版电影中的形象,若学生在未阅读文学文本或对文学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未有自己的把握前观看影视作品,则对文学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很容易受到影视人物固化形象的影响。

(二)影视的视听特征容易弱化文学的想象

影视是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艺术,是用画面、声音或是用视听的语言方式来表现来传达信息的艺术形式,构成影视语言的各个要素,包括画面和声音是具体可观、可感的要素,影视语言的魅力在于视听符号给观众感官的直接刺激。比如电影《鸿门宴》场景布置、人物形象和配乐等直观地表现,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上试图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文学语言的魅力在于文字语言本身的魅力和给读者带来的想象,文本阅读结果是产生了具有读者个性想象的艺术,而影视视听语言具体传达的是典型的限制读者想象的艺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是被提倡深入理解文本,应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和见解的,而这种能力依赖于学生自身具备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的,文本中所描绘的不能够具体可观的人物和背景等需要学生自己补充和想象。如对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但影视的直接呈现则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画面,而影视中的人物和情景一旦呈现在学生面前则变得单一,不易更改,容易导致学生对号入座,将影视中的描绘带入文学作品中,从而导致文学想象的弱化。影视视听语言的特征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是不利的。

(三)影视改编与原文本的差异性可能产生意义误读

影视改编,指的是影视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改编。影视改编有三种经典改编理念,分别是“形神兼备再现原著精髓”“表达原著的哲理和主题内容”和“把原著仅仅当成是未经加工的素材”。从影视改编上来看,影视改编有侧重忠实于原著的改编,也有注重根据原著进行加工创作的,而运用于教学中的影视资源则适合选择忠实于原著的影视作品更有助于教学。但即使是忠实于原著的影视作品与原著也会有差异,比如1998年版的电视剧《水浒传》中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部分的改编,电视剧中李小二偷听被发现受到恐吓后不敢直接对林冲说,而只是暗示,但林冲似乎没有明白李小二的用意,还是心安理得地去接管了草料场,而小说中描写的是林冲明知道管营等有阴谋,但还是带着疑惑心存侥幸地去接管了草料场。电视剧和小说中对林冲这一部分的刻画是有差异的,电视剧中的这种差异若是呈现给学生则容易使学生误解为林冲是没有理解李小二的用意,则对小说中的意义和林冲的形象产生误读。另外原文本的载体是文字,这就决定了原文本语言的抽象性、概括性,而影视改编则表现为具象性、直观性,限制了读者发挥个性的空间。所以从改编本身和影视与原文本载体差异上来看,这种差异性则可能会使未把握原文本的学生受到影视改编的影响而对原文本的理解产生歧义,甚至是受到影视改编先入为主的影响产生意义误读。

三、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适用性原则,精心选择适用于教学的影视资源

如今影视作品繁多,大量影视资源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影视资源都可以为语文教学服务,所以应根据教学设计、学生的认知水平等进行精心选材,选取最适合于教学的影视资源,选择最典型的、最有意义的片段。另外影视资源的运用是为了适用于教学,所以对于像名著改编等类型的教材文本的教学则应选择比较忠实于原著的影视改编作品。影视资源对于教师来说是为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和解决教学难点等问题而使用的,而影视资源对观看者来说,是视听上的综合刺激,所以在影视资源的筛选上应选一些能引起学生观看兴趣的影视作品,以更好地达到教师使用影视资源的目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情境和课堂环节设置中来。学生们对影视资源的内容感兴趣,再加上教师正确的引导才能真正发挥影视资源的作用。影视资源的时长较长,而课堂时间有限,影视资源的使用是为配合课堂教学而不是占用课堂时间,所以在选择影视资源时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典型的,最适用于教学的片段。影视资源与其他静态的课程资源相比是优秀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必须运用影视资源,所以应结合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是否使用影视资源,使用什么样的影视资源来配合教学。

(二)坚持适度性原则,合理安排影视资源使用时间

影视资源的使用是为配合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合理安排影视资源的使用时间,避免降低教学效率,浪费学生学习时间。首先应注意所选取的影视资源要能够突出教学重点,所以切忌引用冗长、表现力不强的影视资源,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选取贴近教学实际的影视资源,选取合适时长的、典型的片段运用于课堂教学。影视资源在课堂中的使用是灵活的,可以运用于课堂导入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的环节,也可以运用于教学之中辅助教师完成教学重难点的解析等,但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若使用影视资源的频率过多则势必会占用课堂时间影响其他教学任务的实施,所以在使用影视资源过程中应注意影视资源的使用频率,应将影视资源的使用放在必要的环节。影视资源的时长往往较长,但有很多影视资源的艺术价值比较高,可为学生解读教材文本提供新的视角或者可供学生进行影视欣赏等,像这类可供赏析的影视资源不可能在课堂完整观看,教师可灵活对待,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必要的情况下可让学生对影视资源进行赏析以提高自身审美、写作能力。

(三)处理好教材文本与影视资源的关系

影视资源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辅助教学,所以就教材文本与影视资源的关系而言,影视资源是教材文本的有益补充,是辅助教材文本进行知识传授的材料,教材文本应处于主导地位,影视资源只能处于辅助地位。另外影视资源之所以能够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是因为影视资源与教材文本有相通之处,教材中的文本与影视是一种叙事的艺术,即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所以影视可以对文本进行改编,影视可以对文本进行补充和描述。借助影视资源和教材文本的这种可以结合利用的相通之处,影视资源可以为教材文本的解析所应用,教师应把握教材文本与影视资源的相同点,根据相同之处选取适用于教学的影视资源,利用影视资源辅助对教材文本的解析。但影视资源与教材文本又是不同的,教材文本主要通过语言来叙述,而影视则是一种视听结合的叙述,即主要通过场景变换、视觉画面来展现,一切出现的画面和声音属于影视的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学生区分教材文本的不同之处,以避免影视形象使得文学形象固化,影视视听弱化文学想象和影视改编使学生产生意义误读的情况。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让学生对教材文本中的文学形象和思想理念等与影视资源中的影视形象和理念进行对比,以更好地理解两种形式的不同之处。影视资源因其与文学文本的相通之处和影视资源自身独特的优势可为中学语文教学所应用,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境,辅助解决教学难点等作用。但影视形象的深入人心,影视的视听特征和影视改编也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存在的弊端。所以针对影视的优势和弊端,应正确处理影视资源在教学中应用的矛盾,坚持适用性和适度性的原则,并且处理好教材文本与影视资源的关系,以教材文本为主,合理利用影视资源。

参考文献

[1]黄书泉.论小说的影视改编[J].安徽大学学报,2003(2).

第11篇

【关键词】接受修辞;互动修辞;修辞幻象

基金项目:贵州民族大学科研项目[编号:125]

一、影视作品 “接受修辞”与“表达修辞”的信息差

修辞是“追求语言交际有效性的行为。”而语言交际由表达者、文本(语言)和接受者构成,任何一环的缺失或失误都会导致语言交际的失败。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编码与解码之间存在效果差,既“表达效果和接受效果之间的差,或者说是表达和接受的信息差。”表达修辞追求效果差无限趋近于零的最佳话语效果,而接受修辞则在效果差中体现出其创造性与重要性。

1992年,谭学纯教授在《接受修辞学》一书中,一改以修辞表达研究为主的模式,将接受者放在与表达者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研究,通过对修辞编码与修辞解码的双向研究,更全面的认识修辞学。

尧斯从受众的角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指出文学作品,即使出版发行成书,在没有读者阅读前,也只是半成品。影视作品更是如此,创作者通过各种修辞工具对观众传情达意,观众以接受修辞对影视作品的表达修辞进行审美解读,没有经过观众接受修辞检验的表达修辞是不完整的。因此,对影视修辞活动的解读必须建立在对表达与接受的双向研究之中。

在影视作品的修辞活动中,“人们交流的不是句子,正如同不是单词(在严格的语言学含义上),不是词组一样;人们交流的是思想,亦既表述”影视作品创作者的表述是一个具体的符号化的过程,凭借修辞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把间接、抽象的文字语言转换为直接、具体的视听语言,将文字作品中的不可见的虚拟世界,用图像(能指)与语言(所指)联系起来,构建成影视作品中与人类认知无限相似的“真实世界”。例如:以树木春夏秋冬的发芽、碧绿、金黄、光秃,按季节顺序组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影视作品中春去秋来,时间流逝的效果。这正是利用了树木本身的物质特性和人们对此的认识而达到的。而在电影《敢死队3》中,利用定时炸弹倒计时的画面,就可以让受众感受到命在旦夕的紧张感。这正是利用了人们对倒计时结束,炸弹就会爆炸的逻辑认识而达到。可见,影视作品表达者的修辞工具是“人们创造并使用的用来传情表意的各种传播符号的总和”。即,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

“根据心理学家阿尔伯・马若宾的公式:信息传播总体效果=7%用词+38%的口头表述+55%的面部表情”,可知,影视作品的接受修辞是一个复合的理解过程,接受者在接受表达修辞信息时,会受到各种修辞工具的影响,且影响不同,这也是导致表达修辞与接受修辞,完全不同、部分相同和完全背离的原因;同时影视作品意义的空隙也是导致表达修辞与接受修辞具有区别之处。仁美・彼得斯指出“并非人类所有的心理活动、心理感受都具有外部的空间造型,都具有外在的表现形态,人类的某些情绪、感受、思想和精神状态是无形的,抽象的,无法诉诸视觉的,它们不具空间的存在”。所以,影视作品的表达修辞在语言文字、形象画面和意义思想的衔接中会出现空隙,而这种缝隙正是表达修辞和接受修辞产生差异的原因。有些影视作品表达者善用这些空隙,有意识的利用“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就使得影视作品的表达具有让各类观众在接受中对作品表达修辞不断延伸,又不产生背离、互相矛盾;而有的影视作品表达者则没有意识到这些空隙,导致表达修辞和接受修辞背离,造成表达修辞的效果不明显。

二、观众“接受修辞”的多样性

在接受影视作品的修辞表达时,表达者与接受者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接受者类型复杂多变,不同接受者对同一修辞表达不同的接受角度,会形成多样化的接受修辞特征,使接受修辞与修辞表达出现协调统一、部分相同或误差明显等情况,主要表现为两种状态。

第一,理想状态:接受与表达协调统一。接受修辞与修辞表达的协调统一属于理想交际状态,建立在接受者与表达者语言经验、审美经验、文化经验、社会经验重合的基础之上。例如,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母亲在营救被同一块板子的两头压住的一双儿女,只能撬开一边救出一个时,选择救儿子而放弃女儿。接受者能够理解表达者让母亲选择儿子所表达的“重男轻女”社会现象意图,正是建立在接受者与表达者对“男尊女卑”现象共同的经验基础之上,属于不违背修辞表达者意图的正向接受,就这点上接受修辞与修辞表达是和谐统一的。

第二,疏离的接受状态:接受与表达部分相同或误差明显。“没有两个人对语言拥有同样的经验。”这导致接受修辞和修辞表达往往有所区别的,而这种区别又分为几种:一种是接受与表达之间信息差别微弱,不违背表达者的意图,对影视语言的理解不产生影响;一种是接受与表达之间有部分信息差,对部分影视语言的理解产生影响;还有一种是接受与表达之间区别较大,不但违背了表达者的意图,还影响了对影视语言的理解。

接受修辞与修辞表达不尽相同的状态是较常见的。例如,在电影《良家妇女》的字幕中,以双腿跪地的象形字代替现代汉字中的女字时。不同受众在影评中对电影使用象形女字有不同的见解,有的接受者的理解是表示古代妇女地位的低下;有的接受者的理解是表示古代汉字故事中的“抢婚”风俗;有的接受者的理解是为封建社会对良家妇女的定义就是女人必须要屈服于各种礼教;有的接受者的理解是妇女犯了错,违背了良家妇女的行为规范等等。这正是接受者从同样的修辞表达中接受到了表达者的部分意图,或延展了表达者的修辞。

接受修辞与修辞表达误差明显的现象,会导致整个修辞与的失败。例如:近年来网络上有受众从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表达中得出大头儿子不是小头爸爸亲生儿子的结论。接受者从表达者的言语选择中推论――大头儿子叫的是“小头爸爸”“围裙妈妈”,而不是“爸爸”“妈妈”,得出是区分亲生父母的结论;还有接受者从画面选择中推论――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头”的巨大差异,得出两人的遗传基因不同而非亲生。这样的接受与表达者的修辞意图完全背离,使两者误差明显。这是接受者忽视了表达者的修辞对象主要是儿童,修辞表达以体验性情感展现为主,接受者用概念性的逻辑递推来理解表达者意图,必然导致接受修辞与修辞表达的错位。

三、观众“接受修辞”的成因

1、社会传播语境影响

受众作为社会人其接受修辞,除了受修辞表达影响之外,还不可避免的受社会传播语境的影响,社会传播语境包括社会语境和传播语境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语境。就影视作品的表达者而言,完成修辞表达的社会语境是固定的,然而就接受者而言,他们接受影视作品的修辞表达时,受到社会文化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影响。例如,当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纪录片《火车进站》第一次在电影院播出时,受众看到荧幕上的火车向自己驶来时感到无比的惊恐,有人甚至跑出影院;而21世纪受众看到火车向自己驶来时,没有丝毫的恐惧之感。这正是由于接受者对影视作品接受修辞的历时性的社会语境变化引起的。影视作品在全球传播的过程中,受社会通用符号的影响,面对各国不同的受众时,影视作品表达者使用的语言文字需要转换为接受者所使用,比如中英文字幕电影,在转换的过程中修辞表达就会融入了翻译者的接受修辞色彩。

第二,传播语境。在电影院传播时,受众在有组织的环境中接受修辞表达,修辞表达不受外界干扰,注意力相对集中,影视作品按创作主体表达的快慢、顺序不中断的传播,接受修辞以延续性的瞬间体悟为主;在电视上传播时,受众在松散的环境中接受修辞表达,注意力相对分散,修辞表达常常受到广告、家庭活动等影响,影视作品创作主体表达的快慢、顺序间断性的传播,接受修辞以片段性的延时效应为主;在网络传播时,受众可以在各种环境中接受修辞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外界干扰,随意性强注意力分散,但影视作品的快慢、顺序按照接受者的喜好调整式播放,接受修辞以开放性的自我选择为主。

2、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

影视作品中同样的修辞表达,在受众中呈现多样的接受修辞特征,是源于观众产生的修辞幻象,是“欣赏者通过感受、想象、体验、理解等活动,把作品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并且通过再创造对艺术所反映的现实生活进行再评价。”这种再评价来源于受众接受影视作品不同的心理活动,不同的受众具有复杂的个体差异,其接受心理会依据自身的需求、动机以及倾向来调整表达修辞。

2.1投射心理

在影视作品的接受活动中,当修辞表达者提供理解作品的参考信息不充分时,受众的判断和理解会杂糅自身特质与思路。例如:电视剧《大宅门》的台词:“我不要这些蒙古大夫给我看病……”引发了导演郭宝昌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89名蒙医的官司。蒙医工作者在书中表示:“作者通过情节设置,采用对比手法,把蒙古大夫贬得一钱不值……”然而,导演郭宝昌则在法庭上表示影视作品中“蒙古大夫”来源于老北京俗语,表达“医术低劣专下猛药的医生”的意思。但“蒙古大夫”语意的不确定性,使受众在投射心理下将自身民族和职业特质带入,从而导致了与影视作品表达者表达修辞的差异。

2.2逆反心理

受众的主人意识,会使其在接受影视作品时产生某种预存立场、思维定势与控制欲望,导致与影视作品中的修辞表达原本意图相抵触的情绪或心理。例如,网络自制剧《报告老板之小四代》将《小时代》的表达修辞“我喜欢你,又不是因为你从小就有奔驰车接送而喜欢你。”改为“我喜欢你,不是因为你从小就能坐有空调的公交。”以“有空调的公交”替代“奔驰车”,这种不等价的修辞替换,改变了修辞的逻辑关系,是接受者对影视作品表达修辞“炫富”的抵触与反讽。

2.3从众心理

大多数影视作品受众本身具有大众性接受心理,在审美判断上,从众心理非常突出。例如,四大名著改编的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和《三国》,在对比新旧版本的电视剧时,受众对新版剧中人物语言几乎是一面倒的批评,使用原著文言的新版《红楼梦》被批评“比老版使用白话翻译晦涩”,使用现代白话的新版《三国》被批评不如使用文言的老版有古代感等等。归其原因,一是受众先入为主的观念之外,二是跟风批评的从众心理。

2.4晕轮心理

受众在接受活动中会将对认知对象的印象扩展到其他方面去接受,从而得出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整体印象,就像月亮的晕轮一样,从一个中心点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多的圆圈。例如:电视剧《爱情公寓》中,饰演从一而终好男人的演员陈赫,在社会生活中的婚外恋情爆出时,该人物在真实修辞域和虚拟修辞域的形象产生矛盾。影视作品中人物表现深情的种种演绎,受到晕轮效应影响,被全盘否认。在电影《夜宴》中,饰演厉帝的演员葛优一直以冷幽默形象被受众喜爱,受众形成了看到葛优就联想到冷幽默的思维定式。因此,悲剧色彩浓重《夜宴》首映时,无论剧情和演员如何正经、凝重,观众在葛优出场时都屡屡笑场。

四、结语

在影视作品修辞活动中,接受修辞受表达修辞的影响,表达修辞受接受修辞的检验。影视作品中同样的表达修辞,在不同观众的审美解读中会呈现多样化的接受修辞效果,这与社会传播语境和观众的接受心理息息相关。因此,创作者在表达修辞时要对目标观众的接受修辞进行预设,尽可能避免在传情达意时出现表达与接受相背离的情况。影视作品表达修辞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之处,正是观众参与度最高,接受修辞最多样之处。如何让观众的接受修辞能充分的参与到修辞活动之中,使得影视作品修辞既能得到发展和延伸,又不与表达修辞相矛盾,是影视作品表达修辞最重要的功课所在。

参考文献:

[1]胡范铸.《修辞是什么?修辞学是什么?》[J].《修辞学习》,2002,(2):2

[2]王希杰.《表达语境和接受语境》[J].《辞学新视野》,2010,10,社会文献出版社,张学立主编:113

[3]巴赫金(俄)著.白春仁等译.《巴赫金全集》[M].第四卷,河北人们出版社,1998:158

[4]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6

[5]谭学纯,唐跃,朱玲著.《接受修辞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87

[6]仁美・彼得斯,何道宽译.《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华夏出版社,2003 :25

[7]沃尔夫冈・伊瑟尔(德)著,金元浦,周宁译.《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05

第12篇

2004年:《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采用中国传统的线装方式,字体用凹版印刷,打开方式是自右向左。莱比锡图书艺术基金会主席乌塔・施耐特女士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完美”二字。她说,该书几乎把所有的图书装帧方式都用尽了。

《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一函两册,传统样式,却充溢着现代技术美感的精致装帧,古雅大方,一着眼便令人赏心悦目。集子中所收图谱,是从梅兰芳纪念馆现存的全部“缀玉轩”珍藏图画、脸谱原件复制所成。图谱原件是梅兰芳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向北平国剧学会提供的个人藏品。收存在《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中的戏曲脸谱、戏画、戏曲人物等,有明代遗珍、清代绝品、民初佳作,斑斓耀目,弥足珍贵。

2005年:《土地》(湖南美术出版社)、《朱叶青杂说系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3年1月,英国雕塑艺术大师安东尼・格姆雷与花都象山村的农民、学生一起捏了22万个小泥人,烧制后在广州等地展出。《土地》是一本集合现场留言、网站留言以及现场摄影照片的书。

本书首次向中国的读者展示中国观众对“土地”的各种感受和反应,其中包括有留言、图片、文章。《土地》作为展览的见证,采用观众留言的方式,白纸黑字地呈现出一种言简意赅的风貌。整体风格简洁、质朴,运用白色作为基调,封面设计成简单的卡片。

《朱叶青杂说系列》共5本:《抬头看天》《昏晕哲学》《清汤白水》《古董主义》《平淡映月》。外包装比较简洁,书脊的筋脉暴露,国外也用过类似的装帧设计手法,是一个散淡的读书人写的散文。作者没什么大的名气,该套书也没什么背景可介绍,但说起获奖经历却很传奇。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总编室一位工作人员说,忽然有个电话来,通知他们这套书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奖,将选送德国参加“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活动。可是他们也没有申报过,怎么就获奖了?主办方说,是评委从书店发现的。听上去,其过程仿佛突然在马路上被星探发现一般。

2006年:《曹雪芹风筝艺术》(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曹雪芹除了《红楼梦》以外,还写过《南鹞北鸢考工志》这本书,专门讲述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从而创立了“曹氏风筝”这一民间工艺品。

《曹雪芹风筝艺术》一书除了本身的学术、艺术、历史、文化价值外,图书的整体书籍艺术设计是最引人注目和值得称道的。书籍设计理念的新颖、独特,装帧形式的古朴、典雅,以及书籍整体凝聚在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典艺术美,是获得“世界最美的书”称号的主要原因和决定性因素。它表现的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所以在整体上要体现中国所特有的文化气质,体现中国人表达观念思想的智慧,调动书籍语言的特性。

2007年:《不裁》(江苏文艺出版社)

评委会给《不裁》写的评语是:“设计上采用毛边纸,边缘保留纸的原始质感,没有裁切过。封面上特别采用缝纫机缝纫的效果,两条细细的平行红线穿过封面、书脊和封底,连成一体。材质极普通,形式与内容融为一体。”

《不裁》的扉页当中镶嵌着一把纸质的裁纸刀,既可作为书签,又能让读者体验到边裁边读的乐趣。书内的装饰包括两张特制的藏书票以及大量手绘的插图等。

《不裁》是一本毫不自恋的随笔集,里面的作品大多是作者曾在报刊上发表过的关于生活的轻快评议等。作者放眼去看世事,揣测别人的心理,不仅更加理解周遭的世界,还有另一重收获:在他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反射,可以更加认清自己。文字犀利讽刺,却饱含善意。其中还有小部分的爱情故事,让读者内心百感交集。

2008年:《蚁呓》(江苏文艺出版社)、《之后》(天津杨柳青画社)

《蚁呓》这本双语书(中英文)以高雅的美取胜,体现在高超的设计水准和极少的设计介入。以蚂蚁的角度切入,把蚂蚁的渺小和它与人类的相似性形象地表现出来。在这本书中,中国的传统元素和当下现代主题得到有趣的结合。封面只画了几只蚂蚁,连书名都没有,是为了突出一个视觉重点,蚂蚁虽小,但有生命。书中大量留白是想传达一种理念,就蚂蚁而言,一不小心足以淹没这个小生命的存在,以表达对这个小得微不足道的生命的尊重。

图片选取和设计新颖别致,时而大量留白,时而满纸铺墨,令人耳目一新,又让人沉醉回味。所配写的文字简练隽永,字字珠玑,趣致可爱,给人时尚清新的感觉,让人爱不释手。

《之后》因“丰富多彩的装帧和成功的选材”而获奖。这是一本广告创意设计案例集,被认为是一本具有丰富表情的书,文字、图像、纸张、工艺语言集于一身,较好地把握了纸面载体承载信息的各种手段,使书呈现多元的阅读感受。

2009年:《中国记忆》(文物出版社)

本书是奥运期间对全中国各地博物馆的精品展览的收集,装帧设计呈现中国风,融进诸多的中国元素――水墨晕染、原始象形文字、中国书法,配以中国红的书名、古朴典雅的外包装,勾勒出一个东方美学的综合体。

2010年:《诗经》(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书采用中国传统线装书放置于牛皮纸匣中的创意,典雅、质朴,整体设计既有现代书籍包装的简洁灵动,又传递出中国文化的传统韵味。以黑色与棕色构成设计的主色调,整体感觉端庄、质朴、简洁。

该版本的《诗经》用古今对照的新版形式,除了原诗以外,加入了经译、注解、韵读等重要内容,用色简洁,让古迹披上了现代清爽的阅读风尚。

该书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表现,努力彰显了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完美结合。

《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一书为中英双语版。其封面设计采用中国古代线装的形式,简洁明快,同时富有时尚感;柔软性的纸质,色彩自然,富有层次;版式新颖,建筑照片与草图交相辉映,意趣横生,创意彰显。

“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工作每年在德国莱比锡举办,中国自2004年起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牵头组织参加此项活动。“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吸引了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图书设计艺术家参选,反映了当今世界书籍艺术的最高水平。

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代表了当今世界图书装帧设计界的最高荣誉。

“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有着严格的评审程序和全面的评审要求。每届评委会基本由7人组成,他们均是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著名书籍艺术家和教育家。在评审要求方面,“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强调书籍整体的艺术氛围,要求书籍的各个部分,封面、护封、环衬、扉页、目录、版面、插图、字体等在美学上保持一致,装帧形式必须适合书籍内容,在制作上达到最高的艺术水平和最高的技术水平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