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桃花的作文

描写桃花的作文

时间:2023-05-30 09:13: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桃花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桃花的作文

第1篇

一、“三”字入门招

我的第一招是“三”字入门招。主要是针对初中新生或虽是初二、初三但是基础太差的这部分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害怕写作文,往往是搜肠刮肚也写不出几句话来,拿到一个作文题不知道如何构思,老虎吃天不知道怎么下嘴。

优秀的老师都知道应该让学生感觉到入门不难,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慢慢加深难度。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字入门招的核心就是围绕一个主题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入手或叙事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以期调动各种手段来表现主题。

写人的文章,可以一人三事。比如写“母亲的辛劳”,可以从家务、打工、教育子女三个方面,可以写母亲三次不同的打工经历,也可以写些一天当中三个不同的时间里做家务的情况。对于写作未入门的学生,你让他一口气用600字写一件事,难度肯定不小。但是,你让他200字写一个生活片段,应该没有问题。用600字写三个片段是个量的叠加,只是个加法的问题,即使是初一新生稍加鼓励,也都能完成。如能用一些过渡段落将三个片段连缀起来,这样的文章起码也可以算是结构完整。

写事的文章,可以一事三人。比如写“母亲教育子女”,可以写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和记忆中母亲教育自己的一个有意义的事例,可以写奶奶对爸爸的教育、外婆对妈妈的教育和妈妈对我的教育,还可以写动物对后代的教育(老虎或者老鹰)、植物对种子的孕育(蒲公英或柳树)和人类母亲对子女的教育。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三件事其实是一件事,表现的都是同一个主题。

写事的文章还可以一波三折,即写同一件事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既体现事物进程的波折,也体现行文的跌宕起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比如写“发现”、“误会”之类的文章就很适合运用一波三折的写法。

运用拟人手法写物的文章可以一物三景。比如写赞美松树的文章,可以分别写山中、路旁和公园三处不同的松树,表现在不同的地点所表现出来的相同的美德。

写同一处景物的文章可以一景三时。比如写“美丽的校园”,可以写晨练、午休和月色,可以写春天、秋天和冬天三个不同季节的美景。

写话题作文时可以一题三画,即确定一个中心描绘三个画面。只要描绘的语言形象优美,这样的文章往往得到阅卷老师的喜爱。

“三”字入门招还有两个明显的好处,就是条理清晰和不会跑题。所以也可谓之是“三”字平安招。当然,这一招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模式呆板,容易形成新“八股”。好在我们只是入门时用它,并非唯一,更非终极。

二、桃花人面招

崔护写过一首让人赞不绝口的爱情诗,全诗只有四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巧妙的将桃花和美女写进诗中,意境优美但是浅显易懂,我在课堂上从引导学生赏析此诗写桃花的作用入手,介绍桃花人面招。诗的第二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中人面指的是什么样的人面?那么,粉红的桃花和美少女之间有何关系?为什么写的是美丽的桃花而不写“枯藤老树”呢?诗的结尾写道“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桃花为什么会笑呢?这里桃花的作用和第二句一样吗?“枯藤老树”适合写什么人,表达什么情感呢?推而广之,谁能说出文章中写景是为了什么?

通过以上的设问、引导,自然引出写景的作用以及如何写景。学生很容易接受。紧接着出示一系列训练题目,将理论的东西转换成学生的实际能力。

如:1.一位阳光少年,他参加比赛获得嘉奖,心情特别愉快,该为他设置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用我们的笔描绘一下吧。

2.一位打工仔,不但没有找到工作,而且身上所带的盘缠又被黑心的骗子给骗了,正饥肠辘辘,拖着疲惫的身体,有气无力的在街头边走边望。此时的打工仔周围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色才能表现出他的心境?展开我们的想象描绘一下吧。

很多关于写景作用的名词术语,我们大多耳熟能详。比如:借景生情、情景交融、借景写人、人景辉映、借景明理。但是要让学生从知道名词术语到理解内涵再到变成能力。这中间需要教师运用智慧和付出劳动,也需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启他们的智慧,通过训练来提升他们的能力。

这里还需强调的是师范的作用也很重要。如果教师的临场发挥的能力强,现场发挥好,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最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果我们的教师自身不善即兴表演,课前事先多做准备,找些名家名篇的精彩段落,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还有吴承恩的《西游记》里,环境描写都相当精彩。

桃花人面着,就是用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表现情感,表现主题,不是新着。但作用却经久不衰。

三、爆米花招

三年前,我曾经在作文课上引导学生,将中考满分作文中文学成分去掉,还原成生活中的普通事件。然后让他们去发现生活和文学的区别,再去发现将生活变成文学的方法。于是,竟然有一部分同学顿悟到由生活变成文学可以运用哪些方法,知道怎样运用文学手段来表现真实的现实生活。

后来,我比较文学作品描绘的内容和原汁原味的生活的区别,忽然发现由原生态的生活转变成作家笔下的文学作品的过程,很像由玉米炸成爆米花的过程。玉米是粮食也是种子,不会有人直接食用。但是一当爆炸成玉米花后,就变成外观漂亮、香味诱人的美食,如果再适量加入白糖和牛奶,那香甜的滋味就会更加诱人呢。生活中的你我,对身边的许多普通事件是熟视无睹的。不会有太多的兴趣,可是,作家将生活文学化后,变成故事,变成散文,我们往往愿意欣赏。

第2篇

1、窗外的桃花都开了,满院姹紫嫣红,远远望去,好像朝霞跑到地上来了。桃花散发出的阵阵清香,那么沁人心脾,钻入你的鼻孔,扑进你的心里,馋的你大口大口的吸气。

2、微风吹来,桃花飞舞着落到地面,带有几分凄美之感。桃花只是桃树生长过程的一部分,等桃花把自己的美艳展现完以后,开始长出一个个果实,那便是鲜甜的桃子。可能是经过春雨的洗礼吧,桃子身上带有一种淡淡的清香,那便是我爱吃桃的原因。

3、看,在山的那头,在那青草丛旁,山被什么染成了粉的、白的?哦,那是一片桃林。瞧,白色的桃花洁白如玉,粉色的桃花如绽放灿烂笑脸的婴儿、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水不再低吟,山不再寂静,它们随着春风吹起动人的歌谣。鸟儿在舒展双翅,花儿开始争妍斗艳。那朵桃花在沉睡着,那朵桃花在与密封交谈,那朵桃花在与蝴蝶飞舞。世界变得如童话般迷人。

4、桃花,这春天里美的精灵,她来到世间,哪里是开花,简直是要命的一般,竟漂亮得这样端庄、美丽、娇艳,这样多姿多彩、活泼浪漫。她横枝优雅闲适,斜枝潇洒豪放,曲枝温柔婉约,直枝庄重威严,实是树树有不同、枝枝皆各异,花与树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富有生趣,其色彩之美、姿态之美、风韵之美,真叫人忍不住捶胸顿足、咬牙切齿地喜爱!古人说:“花以形势为第一,得其形式,自然生动活泼。”

5、粉得如蝶的水红色桃花更美了。远看,就像一个穿着薄如蝉翼的芭蕾舞裙的小姑娘在阳光下跳舞。一阵微风吹来,它们又像千万个小精灵似的,你笑我唱,热闹极了,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6、在静静的春天里,我站在门前的桃树下,享受春天给予我的一切,春风抚摸着桃花,桃花更美了,春雨滋润着桃花,桃花更娇嫩了。大自然给予了桃花如诗如画的韵味,桃花也回报了大自然,回报了人类。人们在桃花下,尽情地呼吸,品味醉人的风光。

7、今年的桃花比去年开得更艳更美。阳光给鲜艳的桃花披上了金装,在蓝天的衬托下,桃叶显得格外的绿,仿佛是仙女头上的翡翠。一朵朵美丽的桃花,从“翡翠”中间冒了出来,犹如一个个小娃娃,在绿叶中欢笑雀跃。那一朵朵、一簇簇、一串串的桃花开满枝头,好似那一串串诱人的冰糖葫芦,每一朵都开地那么红、那么艳;那一朵朵张开的花瓣露出淡黄色的花蕊,在风中颤动,喷吐着春的芳香;而那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在阳光下显得更生动、活泼。刚打苞的,犹如一颗颗小红豆,可爱极了。在树上蹦啊跳啊的;快开放的,又似一朵朵红得欲滴的草莓,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可是没等你伸手,它仿佛迫不及待地展现出全部的美丽——它就要灿烂的开放了。

8、这么多的桃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着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朵桃花,一阵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粉红的衣裳随风飘动,一只小蜜蜂飞来告诉我采蜜的收获,一只小蝴蝶飞来告诉我昨夜跳舞的乐曲……

9、桃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桃叶挨挨挤挤的,远远望去象一个个绿色的绒球。美丽的桃花象一张张粉红色的笑脸:有的象春天的守护伸:还有的象迎接春天的士兵。

10、桃花是团结的花朵。看,桃花在枝头成串成串地开放,一朵挨着一朵,一朵紧靠着一朵。向上开着,向下开着,向左开着,向右开着,它们开成了一柱,它们开成了一树。远远望去,好像山上开满了粉红色的火炬。它们手拉着手,互相鼓励着:“我们要尽快地下树去,让果实结得大大的,甜甜的,香香香的,红艳艳的!”

11、雨下桃花的美,是多么的自然,桃花打开了花苞,花苞竟然闪出珍珠般的亮蕊。桃花留住了细雨,细雨流入桃花的枝上、叶上、花蕊里。微风吹拂,桃花羞红了小脸蛋儿,在空中一躲一闪地,好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小雨点落在“粉蝶”的“翅膀”上,粉蝶又成了一只只小船,装满了晶莹剔透的珍珠。

12、桃花已经开了不少了,略显枯黄的桃枝上已吐露出嫩绿的新叶,像一条条碧绿的短裙。桃花穿着短裙,在露珠前照“镜子”。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的花蕊;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像熊熊燃烧的烈火。

13、桃花是争春的花朵。每到春天,桃花连叶子都没来得及长,花儿便从枝干里挤了出来,似乎生怕春天不热闹。瞧,它们一朵一朵地探着头,探着脑袋,似乎互相鼓励着:“春天需要我们,大家出来吧!不要怕冷,我们是勇敢的花朵!”于是,便一朵接一朵地次第开放,开成了万里春光的第一枝。诗人苏轼看见了,便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佳句流传千古了。

14、桃花有粉红的,深红的,浅紫的,在青翠欲滴的绿叶映衬下,更显得鲜艳娇美。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展开了。一丝丝红色的花蕊,顶着嫩黄的尖尖,调皮的探出头。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涨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阵风吹来,多多桃花就像一只只花蝴蝶拍打着翅膀,偏偏起舞,叫人暇接,神迷意醉。()

15、我们在桃花园里漫步,看看这朵很美,看看那朵也很美。这么多桃花,有的单独挂在枝头,有的三三两两紧挨着。花上成千上万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大小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如果把眼前的景色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啊!

16、一阵微风吹过,桃花特有的香味迎面拂来,让人神清气爽,舒服极了。随风拂过的,还有一些桃花的花瓣和一两朵开尽了的花儿。枝头上,朵朵花儿向对着我笑,我仔细看看身边的这朵开得特别大的桃花,只见中间有几条像蜗牛触角一样的花芯,上面满是花粉和花蜜,怪不得吸引那么多勤劳的小蜜蜂在花间忙碌着呢。

17、桃花虽没有牡丹的美艳动人,没有玫瑰的妩媚,没有腊梅的迎寒怒放,但它却能为人除去疲劳。假若你站在一片桃林旁,那请你闻一闻,仔细看一看,那桃花便像有魔力般,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看那稚气的笑容啊,仿佛回到了童年。

18、桃花的颜色有很多种,粉红的,深红的和浅紫的,花儿再配上绿叶就更漂亮了。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展开了两三篇花瓣;有的花瓣都展开了。如果说这是一幅画,那么大自然是多么伟大的画家呀!作文

第3篇

【关键词】善用;修辞;技巧

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在考场作文中,考生若能熟练的运用修辞手法扮靓语言,用修辞增加文采,斟词酌句,让语言成为作文的亮点,定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总观中考满分作文,语言无不异彩丰呈,或在绮丽的修辞中独展魅力,或从诗词歌赋中巧借文采。下面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巧借修辞绘美文的技巧。

一、 运用比喻以求形象欲现之致

在作文中巧妙运用比喻,能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时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以中考满分作文《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为例:爱心是一股撞开冰闸的春水,使铁石心肠受到震撼;爱心是一座亮在黑夜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爱心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花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得到亲情的荫庇;爱心是一道飞架在天边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见到世界的美丽。这段文字以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雅致的娴静、节奏和谐的语言,行云流水般的将心曲娓娓道出,韵味无穷。本文运用了排比句,而且每一个分句就是一个比喻句,把爱心比做“春水”“灯塔”“花伞”“彩虹”,还在每个喻体前,加了一串很富有特色的定语,又为这个比喻增色不少。一连串的比喻新颖独特,对人间真情体悟颇深,将道理说的浅显易懂,高人一筹。生动传神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别具一格,给人以清新洒脱且韵味无穷之感,使读者过目不忘,让作文笔下生花。

二、引用诗文以得文采飞扬之功

作文中引用得体的诗文对联、名言歌词、俗语谚语能达到以少胜多、增添文采、启发联想、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以中考满分作文《平淡是一种享受》为例:

平淡是一种享受。桃花源便是陶渊明平淡的畅想的最高境界。在那里人们老有所养,幼有所乐,人们尽享平淡的天伦之乐。

平淡是一种享受。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没有功名,没有皇帝的垂青,终于在平淡中明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而他在享受平淡中是否悟出了那真意?

平淡是一种享受。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早已告诉了我们。他是一个享受平淡的人,在富春江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因为他平息热衷功名利禄之心,放弃经纶事务之任,他过得平淡潇洒,一种快乐和喜悦溢于言表。

平淡是一种享受。欧阳修虽遭贬谪,但却在平淡的生活中与滁民同乐,没有悲叹,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享受一种平淡的快乐,所以他才有“嘴稳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感慨。

这几段文字文采飞扬,让人读来如品香茗,口舌生香。首先直接引用诗文佳句,使全文充满着诗意美,能直接引用刘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名句,可见作者平时十分注重积累,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其次,借用诗词和典故来增加底蕴,做到了文质兼美,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典故和意境,说明作者不但平时注意阅读积累,而且还知道活学活用。其次是,运用了反复、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不仅使段落更整齐美观,语言更凝练有神,也增添了文章的气势。

三、拟人拟物以求灵动活泼之效

以中考满分作文《天籁和鸣》为例: 柳树早已脱去了她如泉如瀑、如伞如盖的绿色,用她的萧条继续感动着人们。原本绿色的稻田也换上了金黄色的盛装,向人们炫耀着自己的成果。金色的桂花傲立枝头,散发着甜香。更是不会放过这个自我展示的机会,争先恐后地为秋天的金色画卷添上明丽的几笔。

拟人能使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情感化,让描写更生动、形象、活泼。它既可以增强语言的绚烂色彩,鲜明地表达作者喜怒爱憎的情感,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对描写的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旨。这段文字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脱去”“感动” 把柳树比做美却又无奈的少女,“炫耀”则写出了稻田的自豪心里,“傲立”写出了桂花的风姿,“不会放过”“争先恐后”传神地表现出怒放的美景。这样的描写富有情趣,传达出作者对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四、铺成排比以成流泻张扬之势

以中考满分作文《好书伴我成长》“我在”流水落花春去也“中体味李煜身世浮沉的无奈;我在”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中体味李清照国破家亡的悲痛,我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体味苏轼对离人的美好祝愿,我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体味李白的豁达乐观……文章引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生动地表达出书对我成长的促进作用,紧紧围绕中心表达。

第4篇

那么我们的作文如何使语言文字从粗疏走向细腻,从草率走向精致而做到文笔细腻,神采飞扬呢?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仔细观察描摹,巧用修饰妙展开。

语言由粗疏走向细腻,其实就犹如泡木耳那样,泡前的木耳干而脆,泡过的木耳蓬松、滑润、厚实。一小撮干木耳能泡出满满一盘子。写作文也要有泡木耳的能耐,我们要学仔细观察事物,学会在关键的地方把话说细,学会巧用修饰语来展现事物的特征,学会把干巴巴的话巧妙展开,这样会大大增强文章的耐读性。如著名作家刘湛秋《三月桃花水》中的一段:

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那细白的浪花,敲打着有节奏的鼓点;那忽大忽小的的水波声,应和着田野上拖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碰着岸边的叮咚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那急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种啊!

我们不难看出,这里描写的对象是河中的水。有些同学说了,水有什么好写的,让我写一两句话就写完了。就因为这样,所以你写的才不细腻,才不耐读,才不能给人以美感享受。而作者却不同,他仔细观察,抓住了描写对象的特征,并用一系列的修饰语如用“细白”来写浪花、用“纤细”来写低语、用“急流”来写水浪声等等,这些修饰语的运用既生动形象地描画了事物的特征,又使语言相当细腻生动。由此可见,我们作文时在描写对象的前面适当增加状语、定语等修饰的成分,这样既可以丰富句子的内容,又能让意思表达得更清晰。

二、调动各种感觉,全方位刻画描摹。

同学们平常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在读一些好文章时,常会感慨于自己虽也见过文中所写之物,但却未能用文字表述之,或者只是浮光掠影,一笔带过而已。其原因就是我们描写的太“单一”了,如果我们写作时能注意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来写,那将是另外一种境况。如作家何俊洁的《雨中的杭州》:

这里的空气中,有些草根腥气,有些腐叶的霉味,那是山林的气味,还能听到叠石而下的叮叮溪声,皮肤体验到细雨雾化后的湿润凉爽,噱称五木浴。五木者,森林也。忍不住在手机中写上短笺,发给睡懒觉的朋友:你看不到的美丽。任何山水画在此都衬出它们的单一。到杭州西郊,是五官科的体验而不仅仅限于眼科。纯粹的眼科观赏太狭隘了。

这段文字描写相当的优美、细腻。这段文字与其说是对景物的描摹,还不如说是对主观感受的强化、细化与深化。景物是寻常的,但作者除了运用视觉去观看,还调动了嗅觉(“草根腥气”“腐叶的霉味”)、听觉(“叮咚溪声”)和触觉(“湿润凉爽”),这种全身心的投入比单用视觉自然更能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文笔自然就细腻丰润。

三、注重细微变化,抒写内心性灵。

文笔的细腻说到底其实也就是心灵的细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灵世界少有电闪雷鸣、地震海啸,更多的是一些细微的感触和微妙的变化而已,善于写作的人往往能把它们传达出来,这就需要雷达般的机敏和细致。如刘玄敏的《茉莉花香》:

我清晨刚一起床,就被阵阵清幽而又熟悉的茉莉花香熏醉了。每见到这些花,总会勾起我丝丝缕缕儿时佩花的情景来,便迈不开脚步了。休管旁人笑我已是两鬓花白,也休论别人笑我“老妇聊发少女狂”。我本是茉莉的知音,只要我自己感受了这温馨的幽香,就心满意足了。晚来让它伴在我枕畔,在这沁人心脾的幽香中,我在梦中也会飞起一缕情思,追逐童年时的小伙伴,顽皮地玩耍去矣!

节选的这段文字委婉细腻写出了作者对茉莉花的喜爱。作者喜爱似乎与生俱来,而且融进了人生的纵深。茉莉花似乎已成为作者心灵的一部分,和那些经典的美好的体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在细腻曲折之中,我们体会到作者虽老而不改其所爱,而这种爱又使其永与童心与激情同行。品读这样的文字,真有一种被千丝万缕的春雨无声地染绿心田的感觉。细腻的笔墨是温柔美丽的,却又寓含着启人心扉、拨动心弦的力量。

四、抓住细节,以一点尽传精神。

文笔的细腻,还要求能抓住一些细微的末节,见读者所未见,发读者所未发。要学会刻画细节,这样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也才能吸引读者,感动读者,否则,很容易写成流水帐。如诗人杜甫《兵车行》中的两句:

第5篇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提炼思想、提高修养、积累知识、储备材料、借鉴写作技巧,无不仰仗课内外的阅读。对于“行万里路”的机会不是很多的初中学生而言,阅读就成了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不少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学大师的典范文章,这些文章不仅构思严谨,语言凝炼,而且在写作技法上都堪称传世佳作。因此教师通过课文的示范教学,不仅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更主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把课文当成学习写作的典范,获取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的第一手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以教材为依据,尽最大可能挖掘其中的作文宝藏。例如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的第三单元――“感悟自然”的教学中,可以挖掘出以下的关于写景的作文宝藏:

一、寻找写景的源泉

当我们深入到本单元朱自清的《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会在我们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这归于作者用眼观察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象,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使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写景散文的写景艺术也是值得称道的。在大师的笔下,宜人的气候,理想的境界,美妙的雪景,明澈透碧的水,都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这一切源自于大师对第二故乡的深切热爱。本单元的《夏感》和《秋天》也属这一类佳作。

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的美的事物。如自然界的高山飞瀑、日月之霞、苍松翠柏等;社会关系中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亲情的行为、情境,还有品格高尚具有美德、受人崇敬的众多人物,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记忆、尤其是对生活感受最深,为生活所扣击心弦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心潮起伏,这些都是创作的源泉,也是主题产生的根源。因此,学生要把作文写好,就必须要像作家一样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二、借鉴写景的手法

优秀的散文家常被誉为丹青高手,他们总能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向我们展示一幅幅充满意境的画面。

第一,高低结合层层铺叙的写景方法。“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通过从高到低,高低结合的层层铺叙,顺序井然的描绘,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济南的冬天》里,老舍首先让读者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然后再饱览那一城山色。由大到小的写来,从山到水的写来,层次井然,错落有致。

第二,多种感官相结合的写景方法。朱自清的《春》中,描绘春风的句子:“‘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就是把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感觉结合起来,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第三,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在《春》这篇文章中,作者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写桃花、杏花、梨花,还有遍地的野花都是实写,而“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是虚写。《济南的冬天》中对白雪矮松、小山的实描中,融入了作者的想象与希望,所以才有小山的细语,薄雪的羞容,水藻的精神,虚实相映,含蓄蕴藉,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第四,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春》这篇文章描绘春花,就采用了这种写法。“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是动景;对桃花、杏花、梨花,还有遍地的野花的描写则属于静景,动静结合,使景色显得有声有色,富有韵味。《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也采用了这种写法。“山尖全白了”是静景,因山色与天色相融,在光与色的作用下,又产生了一种动态的视觉效果,仿佛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山腰的薄雪是静态的,因阳光的“斜射”“微微露出点粉色”,既有色彩的变化,又有情态的显现。

第6篇

一、讲究选词,新颖生动

新颖是作文的生命,是美的灵魂,语言新颖才能产生魅力效应。汉语词汇是丰富多彩的,其表情达意更是复杂多变,因而遣词造句具有很大的可选择性。写作时应尽量选用那些含义具体并富有形象感的词语,尤其要重视对动词、形容词的锤炼。动词不仅能够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还能够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古往今来,人们对动词的使用总是情有独钟。“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则春之意境全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噪”和“鸣”起到了动静互化的效果;“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描写出了月光自上而下的洒落,写出了月光轻柔缓和的流动之美。灵活运用形容词能把事物描写得生动而又贴切,能够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人充分感知所描写的对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曲曲折折”写尽荷塘的形状,而“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等一连串形容词的运用,则写尽了荷花的风致,也写出了荷塘的优雅、朦胧、幽静之美!这是绘形绘色、新颖生动的典范。

二、活用修辞,文采斐然

修辞是美化语言的常用手段,是语言的魔水,是最能增强语言魅力的表达形式之一。其中比喻能使深奥变得清晰,清瘦变得丰满,直露变得含蓄;拟人能化无情为有情,使形象生动、意蕴丰富;排比能使叙事详尽完备、条分缕析,言理深刻透彻、说服力强,抒情淋漓尽致、气势磅礴(假设排比,增加论述的针对性;铺陈排比,增强论述的全面性;段落排比,增加文章的条理性)。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不仅能使句子生动、富有感染力,而且也能使句子新鲜、诗意盎然,从而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化用诗文,彰显底蕴

不少同学深感自己的作文文采不足,缺少文化底蕴。诗词文句都是古今作者锤炼过的语言精华,具有表达凝练、含义深刻的特点。文章不可能字字珠玑,如果我们在写作时恰当地引用一些闪耀着智慧光彩、蕴含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名言警句,能有力地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文化底蕴,使得文章厚实丰满、光彩照人。以下文字,足以说明问题:“虽然城市中不能看见‘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也看不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更看不见‘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但是城市里的春色却别具一格。”典雅优美的古诗句信手拈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春天之活力、开端之美好,更让语言闪现出了迷人的光彩,使文章充满诗意和文采。 转贴于

四、善变句式,灵动畅达

有文采的语言大都讲究句式的灵活变化,也就是说,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不同的句式。譬如为了加强肯定的语气,可选用反问句;为了抒发某种强烈的感情,可选用感叹句;为了抒发缠绵沉痛的感情或为了表达精细丰富的内容,可选用长句;为了抒发轻松愉快的感情或为了描写活泼、紧急的场面,可选用短句;为了整齐对称、声韵和谐、气势贯通,可选用整句。文章若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句式,语言就会大放异彩。如精彩片段:“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然而,让我们对此抱以一个淡然的微笑。试着学学东坡,为自己的心灵打开一扇窗子,做飘渺的孤鸿横渡人世悲欢,做飘然的智者对蜗角虚名,做世外高人斜睨人生浮沉,做红尘过客留下千古风流。”作者在流利洒脱的散句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整齐匀称的整句,便于自由散板的旋律中表现出一种匀称的美感,疏散之中显出整齐,自然之中蕴含节奏,和谐畅达。

五、挥洒意蕴,自成高格

第7篇

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调查,感受美、发现美

叶圣陶先生《〈文章例话〉序》中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中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只要善于观察,随时随处可以发现美。事实证明,小学生的许多优秀作文,都是精细观察的结果。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组织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对生活美的敏感度,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一要教给观察的方法,要求学生不仅要用眼看,还要用心去体味、感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学生眼看、耳听、鼻闻、手摸、心想、口说,使学生全面、立体而不是片面、机械地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这样,学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皆美,感受到生活的无限丰富;二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生活中的闪光点,善于抓住美的瞬间。如《一夜的工作》写工作一夜后,只有一杯清茶和一小碟少得可以数得清颗数的花生米充饥。“一小碟花生米”真是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事物,但作者却能从中发现美的闪光,从“一小碟花生米”中看到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三要善于诱发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例如对自己朝夕相处的校园环境,有的学生会“不识庐山真面目”,不知道美在哪里。如果教师从不同角度拍摄几张反映校园美景的照片,供学生观赏,指出美的景点和布局,学生自然会从照片中发现自己的校园之美,从而激发起观察、描写校园美的浓厚兴趣。

二、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创造美,发展美

想象在审美心理结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有的美学家曾把它作为衡量艺术才能的重要标尺。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应重视启发学生想象,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天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反过来又能激发学生表达美的愿望,因为想象伴随情感活动,学生在展开想象的同时,情感进一步升华,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从中悟出更深层次的美,到了不吐不快的时候,他们就会把这种美的形象和情感表达出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关于习作”中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鼓励和指导学生多写想象作文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主要方法。一是指导学生多写童话故事作文,这是运用小学生喜爱动物特点,用他们善良的童心,用动物来代替人类形象,来表达他们美好的愿望;二是指导学生写未来现实生活的作文,如《我的未来不是梦》、《30岁生日在母校》等等,这类作文是少年儿童把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加以具体化的一个思维过程;三是写科学幻想作文,这类作文能使学生通过对科学知识及其发展规律的了解,加以大胆想象,虚构出故事情节。

三、指导学生通过写作与修改,表现美、创造美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于观察得到的素材,要经过加工,才会有审美价值。

一要真实。真正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所想,写熟悉的人和事,说真话道真情,不说假话空话,不胡编乱造;二要具体。指导学生把句子写具体,不能只求通顺。如“我看见了桃花、梨花和油菜花。”虽然完整通顺,但不具体。如果写成“我看见了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和黄灿灿的油菜花。”这些花的鲜明色彩就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三要讲究形象。指导学生学会形象思维,尽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写人、记事和状物。恰当地使用修饰语言的句子,灵活地运用修辞方法,使句子形象鲜明,生动活泼。如“这个萝卜呀,比梨还甜呢!”就比“这个萝卜真好吃。”要形象得多;四要有真情实感。指导学生观察、写作时不仅要入境,还要入情。

作文之后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斟词酌句,反复修改润色,这是提高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之一。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更能促进思考,使学生体味到写作的甘苦,并学习到修改的方法。同时,还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总而言之,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在“文”与“道”两方面有益处。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调查,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兴趣;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进行创作思考,可以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文章的谋篇布局;指导学生通过写作与修改,可以让其学会选取美的内容,确定美的立意,讲究美的结构,提炼美的语言。

第8篇

一、精炼词句,扩大语言的张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人为了炼字炼句倾注了大量心血,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例如,“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满庭芳》)中的“老”“肥”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生动再现了雏鸟在风中慢慢成长以及梅子在雨里悄悄丰肥的动态过程。

古诗对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词语的锤炼之法,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也屡见不鲜。例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写道:“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该句的第一个“卧”形容村庄房屋低矮的远景;第二个“卧”是“匍伏、趴着”之意,将雪拟人化,给近景的静谧增加了动感和生机。

写作时要善于借鉴这些精炼词句之法,使表情达意更为准确、生动,从而扩大语言的张力。例如,下面这些习作中的妙词佳句就特别值得品味:

①家中一张旧旧的方桌,一盏浅浅的油灯,姐姐就着嫩嫩的火光做着细细的针线活儿。(《暖阳》)

②当那抹翠绿撞上眼球,当那股微腥钻进鼻腔时,还是忍不住要颤一颤,抖一抖,震一震,自有一股浩然之气自丹田升起,在胸腔里澎湃激荡。(《已经拥有》)

③春半,桃花有点傻气地开着,开得不明所以。(《飞出心灵的牢笼》)

④人越高,心越要低。想知你是否在绝顶?看你是否谦逊可窥。(《登临》)

第①例以“浅浅”“嫩嫩”暗示家境贫寒以及姐妹生活的温馨;第②例以“撞”“钻”“颤”等动词十分传神地表现了乡村那沁人心脾的绿气息、泥滋味;第③例中的“傻气”一词生动地写出了桃花“忘情”盛开的热烈景象;第④例言浅意丰,饱含深刻的哲理。

如果我们都能像这样在遣词造句上多下点功夫,作文中就可以处处绽放这样美丽的“诗词之花”。

二、超常搭配,提升语言的魅力

“超常搭配”是指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符合语法规则,但又超出了词语之间的词义内容和逻辑范畴的常规。而“诗家”所谓的“奇语”“新语”,多指诗词中这种不合生活常理而又特别有神韵的“超常搭配”的语言创新形式,常常融合比拟、比喻、借代、移就、颠倒语序等手法共同使用。

例如,“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王猷《螺川早发》),这里“长江”何以“流”,“远梦”“短棹”又如何“拨”“残星”?——“流”“拨”的超常词语搭配使得诗句无理而妙:原来诗人是在慨叹奔腾不息的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另一个更远的梦乡,划动的短棹好像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诗歌意境亦因此而恢宏悠远。

所以,古诗中的“超常搭配”也是文学作品“造语新奇”的良方。例如,“整个北国农村的大地都呈着一种萧条而刚硬的灰色”(张承志《悼易水》)一句中,“萧条而刚硬的灰色”的“超常搭配”形象地表现了“灰色”的质感以及壮士的刚烈;而“寺院,金黄色的钟声,将夕阳击落野草丛中”(王润华《春》),这一句反常地写“金黄色的钟声”还能“击落”夕阳,给人以强烈的视听震撼。

因此,写作时巧妙地进行“超常搭配”,能有效地提升语言的魅力。例如:

①阳光暖暖的,伴着清脆的问候,她那一朵微笑便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收藏感动》)

②老王经历了那些事后,心渐渐地枯干了。(《老王记事》)

③老师的一串串清晰的脚印板书在弯弯的小路上。(《人与路》)

④其中也不乏新生的淘气,抛下羞涩,噘起可爱的小嘴将夏天吻响。那是花开的声音,还是心底最柔软的弦被撩拨?(《美的力量》)

第①例中的“一朵微笑”,形象地写出了微笑如花般美好、灿烂;第②例中的“心渐渐地枯干”则表现了老王的憔悴与沧桑;第③例中的“板书”既突出了老师的职业特点,又强调了“脚印”的不可磨灭;而第④例中的“将夏天吻响”传神地刻画了新荷可爱俏皮、充满生机的形象。应该说,这些鲜活的语言,为习作增色了许多。

三、巧设意象,丰富语言的内蕴

写景咏物类古诗往往要借助于意象的描绘、意境的创设来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由此化虚为实,使情感表达更为充沛。例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上句仅以“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之景,再用“桃李”“春风”两个意象就把阳春烟景唤到读者面前,表现了相会之乐;下句中的“江湖”,让人想到流转和漂泊,“夜雨”增加萧索之感,而“十年灯”则激发读者想象一两人独对孤灯、互相思念已达十年之久!两句诗六个意象,包蕴了无限情谊!

散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大多采用这种“巧设意象”之法来丰富语言的内蕴。例如,刘亮程在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里这样写道:“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作者在离开村庄时还没来得及和“草”“土墙”“房子”等意象告别,而今这些已成了他“今生今世的证据”,他过去的欢笑与记忆、现在的追思与遗憾都在其中了!

可见,“巧设意象”能使文章语言丰盈、形象。所以,写作时要努力使语言“形象化”,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例如:

①上了大学,女孩总是一个人爬上顶楼,看夕阳,看南飞的大雁,看不远处村落袅袅升起的炊烟……(《在路上》)

②老家门前的那棵榆树已经枯萎了,一如那颓圮的泥墙、干裂的枯井。爷爷那佝偻的脊背、蹒跚的步子和满面的褶皱、稀疏的胡须一样,都已破败不堪了。(《回家》)

③当然还有花,所有的颜色都开得猛,开得嫩,艳艳的猛,生生的嫩;但都开得恣肆,一簇一簇地迸发,一树一树地绽开,简直有“须作一生讲,尽君今日欢”的意思。(《美的力量》)

第①例借助“夕阳”“大雁”“炊烟”等意象把乡思写得具体可感;第②例以枯萎的榆树、颓圮的泥墙、干裂的枯井这些意象衬托了爷爷的年老体衰,表现了作者看到爷爷衰老时的心酸与无奈;第③例特别刻画了“花”尽情绽放的形象,以此寄寓了人不要辜负春天,也应努力“绽放”的道理。这些意象的巧妙设置,既美化了语言,又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四、灵活引用,增强语言的诗意

“诗化”语言,最常用的手法是恰当引用、化用诗句。例如:

①我梦想坐在了家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我梦想登上了齐鲁的泰山,在云雾的缭绕中,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我梦想来到了繁茂的松林里,在皎洁的月光下,观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我的梦想》)

②美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美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美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美的力量》)

③没有比枫桥更波澜的心情,摇荡清秋的月亮;没有比李白更易醉的豪肠,张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商隐的秋池浇开紫丁香的惆怅,渭城的朝雨沾湿王维的衣裳。在一个民族精神疆域里呈现出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宏广。(《令人沉醉的王朝》)

第①例是直接引用诗句,第②例的间接化用还能看出“蛛丝马迹”,而第③例的巧妙化用几乎是“不着痕迹”。这些充满诗意的语言,让人读来如同漫步于“三月陌上”,真是“百般红紫斗芳菲”!

【微话筒】

“涨”声响起

第9篇

关键词:小学作文;审美能力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除了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彩以外,作为语文教师,还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兴趣是习作的不竭动力。当学生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有了表达的欲望时,就能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写作,习作过程也就成了一种快乐的劳动过程和抒感的过程。因而,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应该成为小学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一方面,我们要联系学生实际,以学生情感为导引指导学生写作。第二方面,教师要巧妙利用激励评价这个武器,改革作文评价机制,让激励评价使学生的习作兴趣之花悄然绽放。我们应该认识到,评价的作用主要是激励和校正,其目的是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正面评价,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我们讲改变作文评价机制,首先要改变作文评价标准,主张使用不拘一格的评价尺度。另外,学生习作的好坏从来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差,教师不能抱着一种追求完美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习作。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学生达到了该次习作的基本要求,就应该给予好成绩。

二、在感知中体会形象美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他们的作文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形象感知。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体会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写作对象的形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对写作对象的表面特征逐步深入,从而把握写作对象的基本特征等,进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意的作文。通过具体感知,学生初步学会了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初步达到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

三、增强阅读,感受作文之美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前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美,并以美引美;后者可以使学生借别人的审视眼光和审美趣味来培养自己的眼光。学生阅读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够在广泛的涉猎中不断吸纳,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是很重要的,因为阅读是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只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感染。但是让学生自由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他们往往会盲目地、随意地选择读物,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各种读物。

四、走进自然,感悟生活之美

写作教学要着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表现自然、社会生活的美,为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针对小学生好动的天性,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轻松的校外活动。如春天,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野外踏青、放风筝,到桃园中去看桃花等,让学生畅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醉在诱人的花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畅想美、创造美,用真挚的情感去作文;秋天,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农田参观,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欣赏田野的美景,仔细观察田间农民在忙些什么,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并让他们用笔、用自己的心去描绘自然的可爱,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观察生活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还要全身心地去感受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时要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从而唤起对所要表达的人和事的丰富情感。生活是培育想象之花的沃土,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浮想联翩,创造出新的形象。

第10篇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每空1分,共4分)

(1)俱往矣,__________,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3)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2、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内容。(每空1分,共4分)

(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自比,表达自己虽被迫辞官却不忘报国情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夜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语文学习的基础在于积累,厚积才能薄发。读、写是语文的两翼;少读,对语文教育来说是釜底抽薪。怎样积累呢?首先,应培养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即可以写心得,也可以摘录优美词句。其次,养成查字典的习惯。第三,坚持练字。写字也是语文品质、语文能力的表现。总之,积累多了,自然会文思泉咏。

(1)给下面加着重号的字注音。(2分)

④厚积薄( )发 ②釜( )底抽薪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①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班要举行一次名著阅读交流会,要求每位学生在规定的书目中任选一本。围绕下面两个话题准备发言材料。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名同学,请把你的发言内容写在下面。(任选一个话题,不少于50字)(2分)

书目:《西游记》《骆驼祥子》《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话题:(1)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要写出人物性格特点)(2)我最熟悉的一个故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拒绝”在生活中是一门艺术,对别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我们必须拒绝,但怎样拒绝却需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场合确定。请你设计几句话,帮助王强拒绝李明的要求。(2分)

李明、王强是一对好朋友,李明想邀请王强一起去网吧打游戏。

李明:王强,咱俩明天下午去网吧,我请客。

王强:不行,我妈不让去。

李明:没事,就说咱俩值日,回来晚。

王强:唔……(不情愿,又碍于情面)

李明:就一次,没事。

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文章选自《_____________》。(1分)

7、填空。(4分)

本文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的论证过程。先由具体的_____________入手,而后逐一加以分析,由个人经历推演到_____________。这些都体现了论述的层次性。最后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3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_____________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_____________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怎样理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这句话?(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11分)

汽车尾气:都市中的“无形杀手”

①对于都市中的人们来说,危害最大的恐怕要数有“城市无形杀手”恶名的汽车尾气排放物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了。

②汽车尾气有多达150~200种无机和有机化合物,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反应物。现已测定,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物质里,69%的铅,70%的一氧化碳,33%的二氧化碳,35%的烃类化合物,都是汽车排放的。汽车尾气污染占整个大气污染的60%,最高的地区可达90%。

③既有污染,必有危害。以汽车尾气污染与肺癌死亡率相关性为例:当道路车流量定值为1000辆次时,居住地离车道的距离与肺癌死亡率的关系是:25~50米为万分之1.69;50~75米为万分之1.54;75~100米为万分之1.23。当居住地离车道的距离定为100米时。车流量与肺癌死亡率的关系是:1000辆次为万分之1.04;10000辆次为万分之1.40;20000辆次为万分之1.82。也就是说,车流量越大,居住地离车道的距离越近,肺癌死亡率越高。而问题是实际情况较之这些定值测量要严重得多。车多时,人亦多,距离更近。

④目前,我国车辆80%还在使用有铅汽油,这种汽油不光使生产工人的身体受到危害,而且汽油燃烧过程中铅不参加燃烧,随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众所周知,铅对人体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空气中的铅进入人体,它能刺激人的中枢神经,使人慢性中毒。对妇女儿童影响更大,它能扰乱妇女的生理功能,诱发胎儿畸形。婴儿、儿童体内含铅过高,会引起智商下降,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病变。我国包括北京在内的10座城市,儿童的血铅浓度已达到了国际认定的警戒线。

⑤另据日本科学家的研究,柴油汽车尾气有一种叫“3-硝酸苯蒽酮”的物质是迄今发现的最强致癌物,它可以导致血液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生畸变,比以前人们所知道的最强诱变剂――二硝基芘的毒性还要高0.6倍。

⑥滑雪微粒的吸收和“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经太阳紫外线照射所发生的光化学反应)的危害,也是十分惊人的。如美国每年有10000人因吸入化学微粒而死亡;美国洛杉矶

市1952年所发生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造成大批急性损伤:流泪、咳嗽、气喘、呕吐等,并使大面积植物受害,车祸增多,400多人死亡。当时该市汽车保有量为9万辆。

⑦而今,仅以武汉为例:人口达780万,汽车保有量约为30万辆。在去年举行的全国生态环境报告会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叶汝求明确指出:“北京、广州、上海、武汉等城市的汽车尾气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的严重‘公害’。”这决非危言耸听,而是一个亟须改变的现状。

⑧目前,全国汽车总保有量约7.6亿辆,且以每年10%的速率增长。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自然令世界各国大伤脑筋,而同时也迫使全球的科研人员为此而大动脑筋。因此,呼唤绿色车辆已成为地球人的共同心声。

11、汽车尾气这个“无形杀手”会对人产生哪些危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除列数字外,文章还运用了其他说明方法。请举出一种,并说明其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目前,全国汽车总保有量约7.6亿辆”这句话中找出一个能表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简述其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3分)

背书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 梁 衡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⑤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诗词中也有不少“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绝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家在熟悉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欧阳修、苏轼,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任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5、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第③~⑤自然段,作者结合自身的实践。集中笔墨从三个角度具体深刻地阐述了背书对于语文学习的三大好处,请你分别写在下面。(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分别举例说明文章中出现的两种论证方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语言准确、严密,试举一例阐释。(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4题。(15分)

百朵千朵丝瓜花 丁立梅

①盛夏的乡下,最美的风景,莫过于满眼满眼的丝瓜花了。

②那花是怎么开的?简直像一群活泼的孩子,在田地间撒野,草垛上伏着,院墙上爬着,树上攀着。最让人惊艳的是。满屋顶的花笑逐颜开。是的,那是笑了,一朵一朵的小花,异常干净地笑着。仿佛听见锣鼓喧天,厚重的丝绒帷幕缓缓拉开,它们就要来一场大型舞蹈了。

③其实,单朵看丝瓜花,不美。但清纯、朴素的一张小脸。让你忍不住喜爱,是心底留存的洁净。而百朵千朵的丝瓜花一齐开放,就是壮观了。看着它们,心里不能不涌起一种震撼:微弱的生命,原也有这等的爆发力。

④有首著名的写春天的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我猜想诗里的花,是桃花,或梨花。若是换成丝瓜花呢?定是“千朵万朵压藤低”了。那些丝瓜藤,实在关妙得很,细细的,沿着什么攀援而上。又是袅娜的,如风情万种的女子,有着纤弱的腰肢。一步一步,都藏了生动,藏了语言。牵牵绕绕,绕

绕牵牵的。像蓄着一段暗生的情愫,理不清,说不尽。

⑤我不能不想到我老去的祖母。我在怀念丝瓜花的时候,很怀念她。记忆里的每个夏天,她都会把房前屋后打扮成丝瓜花的乐园。这还不够,她还搭了丝瓜架,专门长丝瓜。她会做很好喝的丝瓜汤,她会用丝瓜做许多菜肴,如丝瓜炒鸡蛋,丝瓜炒豆瓣。一院的丝瓜花,这朵谢了。那朵又开了,那种浓烈的美好,是记忆里永存的景象。一个人可以离去,但他(她)曾经的印迹,会因一株植物而复活。

⑥偶然间看过一幅齐白石画丝瓜的画,黑墨铺开,上有几根结好的丝瓜,还有一些未开好的花骨朵儿。他为画取名为《子孙绵延》。画自然是好的,我却很是遗憾,他为什么不画一些开好的丝瓜花呢?那些朵朵奔放的热情,那些生命存在的勇气和美好,是极有资格入画的。

⑦夏天又到了,不几日,那丝瓜架上,就爬满青青的藤和叶,而叶间,一朵一朵的小黄花开了,开不败的样子。我路过,驻足,对着那一架的小黄花看,看出感动来。

(选自2007年7月5日《新民晚报》,有增删)

19、作者最后说:“我路过,驻足,对着那一架的小黄花看。看出感动来。”通读全文。你觉得作者为什么“感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题目告诉我们。作者要赞美的是丝瓜花。但为什么要写“百朵千朵”呢?(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比照写法。(3分)

《紫藤萝瀑布》里有一段描写:“‘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本文有一个写法类似的段落,即第_____________段,两段的共同写法是以_____________的写法写花,给花以____________,都突出描写了花的____________的情态。写花,终归为了示人,作者笔下的丝瓜花就有一种____________的精神。

22、试从意趣和内容方面比较阅读,说说下面哪则材料与第④段画线诗句的差异最大?(2分)

材料一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材料二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材料三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章第⑤段写了对祖母的怀念。请用一句话概括作者心目中的祖母是个怎样的人。(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作者在第⑥段提到齐白石的画时说:“画自然是好的,我却很是遗憾”。其中“自然”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为何遗憾?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50分)

第11篇

【关键词】国学经典;课程;开发;运用

苏轼曾说过“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而现在,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当神州大地掀起经典诵读的热潮时,我们学校也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我深深地被那些文质兼美、博大精深的经典所陶醉。在对经典诗文的不断深入学习中,我越来越认识到,经典诵读是人文教育的好载体,应该把它跟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让那阵阵浓郁的经典书香伴随孩子们的童年。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引领孩子们进行经典诗文诵读的。

一、按年代选择诵读的篇目

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是长远的,也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古代有《诗经》、《论语》、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诗作;近现代代表坐:冰心诗歌、朱自清散文、诗词等。

二、按儿童的不同年龄、认知特点提供诵读作品

(1)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他们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识记忆,效率依赖于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和情境性。我们可以选择《弟子规》来诵读,《弟子规》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些内容,短小、有趣,有生活的情境联想,还能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2)中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习动机日益增强,记忆已经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这时,我们可以选择诵读《三字经》。它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传播面是家喻户晓,而且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生动,言简意赅,这个年段的同学既能琅琅上口,又在诵读中积淀了各方面的素养。

(3)高年级的学生记忆的策略性更强,理解能力也非低年级孩子能比,所以我们推荐诵读《论语》。《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共有20篇,包含为政、教育、学习、修养四方面的内容,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等长久以来都是人类生活、做人的准则。所以,《论语》的诵读不但积累了名家语句,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一举两得。

至于唐诗,更是由于它的琅琅上口,韵律优美,浅显易懂而为孩子们喜爱,所以唐诗的诵读可以贯穿整个童年。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古诗文诵读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的系统工程,也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培育民族自豪感,为学生成长奠基的文化之旅。让学生与经典为师,以圣贤为友,在与上下古今大师的对话中变得高雅而高尚,为学生的生命底色撑起一片诗意的天地。为当下的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沃土;为语文教育的未来指引了路径。因此,我在指导学生运用经典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以写助读,在日记中灵活运用――“多读胸中藏汇,勤写笔下生花”,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国培学习中管建刚老师说过,他的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日记本,及时随意记载下自己课外诵读的古诗文,并记下自己的感想、受到的启发。没有任何形式的约束,他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有血有肉,也能表达出真情实感,他的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闽江两省名列前茅。同时,学生也可将日记本美化,对古诗文的理解意境可以配上自己的图画,也可以改写成 现代诗文,配上 现代诗 画。如读了《三字经》中的“如囊莹,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通过讲述晋朝的车胤没有灯就去捉萤火虫来照明读书,和孙康没有灯借着大雪的反光来读书的故事,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画出诗句中的场景。并可以引用学过的诗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来概括这些场景等。 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然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启迪心智,在说话中灵活运用――教语文,目的是为了不教。同样,学生积累了知识就是为了运用。《语文 课程标准 》在实施中建议: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十分有利于学生对成语、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的积累,对精美词语句段的积累熟读成诵后,才能化为自己的语言。所以要能在语言中“信手拈来 ,旁征博引 ”,就要在语文教学训练中引导学生在说中运用。例如在上《别董大》这篇饱含深情的古诗时,我对学生以“朋友的分别 ”为主题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把自己对朋友的难舍难分,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并且用上积累的成语、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许多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引用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的引用了“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还有的引用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名句,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

学以致用,在习作中灵活运用――学生的习作是最好播种经典之花的园地。引导学生在习作中灵活运用。诵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积累学生的人文素养。读与写是相互结合的,在习作中只有恰当的明引、暗引或使用活化了的词句,能使他们的语言表达得更生动隽永。例如五年级上册在习作中要求写借物喻人的作文,有一个学生写的是《小草》,在文章中,他在描写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时,就引用白居易所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又如在写《雪》这篇习作时,学生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写同学时,对常犯小毛病的同学以“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相劝,“不患人之不已之,患不知人也。”等句子。写某个学生热爱学习,勤奋学习时,用了“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杵磨成绣花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用上了论语“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语句。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可见,学生已学会在习作中引经据典了,逐渐做到学以致用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经典流芳千古,让我们诵读经典,运用经典,传承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与操作流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第12篇

和之前的老版本相比,这本《赖声川的创意学》增订版的封面上,他的头像变小了。“原来的封面我比较大,不符合我的个性。而且这次头像放在腰封上,还可以拆掉。”

虽然很早就被称为“亚洲剧场之翘楚”,几乎以一

己之力拯救了台湾相声,

但是赖声川依然低调、谦和。

他喜欢笑,也喜欢让观众笑,但是所有的喜剧下面

又隐隐藏着悲凉的底子。林青霞曾说,

“《宝岛一村》看得我如醉如痴,

时而感伤时而欣慰,有时大笑,有时抽泣,

泪还没干又破涕而笑,还没笑完又哭将起来。”这就是赖声川的慈悲,他不愿意做悲剧,人们能笑才能哭,先哭却不一定能笑。

剧场的绝对魅力在于它的现场性。在剧场短暂的一刹那,演员和观众同时知道,他们彼此的共同经验是唯一的永恒。

“灯暗、幕落,即使同一个剧团,同一个剧本,同一个演员阵容,这一场演出再也不会出现”。

喜马拉雅山上的雪人

很多东西我都是随缘。我之所以会走上戏剧这条路,也是缘分。当年我在台湾念大学的时候,接触不到话剧。那时林怀民的云门舞集刚开始,做的是现代舞蹈,完全看不懂。

年轻时我喜欢画画,大学四年基本上都在玩音乐,然后对文学有兴趣,念英文系。后来准备出国念书,申请了戏剧专业,因为戏剧可以综合所有的兴趣:音乐、美术、文学、电影。申请专业时有论文就可以了,或者是剧本,或者是小说。我给的是小说,跟戏剧无关,对戏剧我真的一窍不通。

所以是很莽撞地跑进戏剧这个行业。我记得当年离开台湾的时候,我发誓说,我现在要去学戏剧了,去干什么?我要把西方的东西全部学会。但是以后做什么,不知道,但我要先把它学通了再说,自然会有一条路给我。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到了美国自然而然很努力地学习。在加州伯克利大学,竞争的环境非常强,博士班里有10个学生,来自全世界各地,都是著名的导演或演员,我吓死了。自我介绍的时候说,我来自台湾,我其实没演过什么戏,也没导过什么戏。同学们就沉默,不知道这个人是来干什么的。

可是这10个人里最后只有3个人生存下来了,拿到了博士学位,其他人都被踢走。所以我只能说,那个课程适合我吧。读博士时一半的时间在做学术研究,一半的时间是实际操作,在舞台上做导演。后来我毕业时,一位最严厉的老师写了一封信给我,他说他们当年创办这个研究所,理想就是找到一个学者导演,这些年来他们已经认为这可能是不存在的。他用了一个比喻,说喜马拉雅山上的雪人,根本是找不到的,但是在我身上,他们找到了。我看了之后很感动,因为这位老师从来不说别人的好话。

这个老师是教戏剧理论的,我给他做助教的时候,有一次帮他算分数。他觉得我的计算方法很笨,就教我。他说,你以后要改很多的卷子,你是要做教授的,还不如现在就教你做。我当时听到真的很惊讶,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可以。我的个性就是这样,我从来不会傲慢地说我现在很行,我就是很谦虚地在学。当这个老师说我未来可以做教授时,对我的鼓励是很大的。后来也不知道怎么了,我以全班最高的成绩毕业。

后来我去斯坦福大学教书,找我去的是我当年的同学。我前几天跟他聊天,说当年在一起念研究所,苦死了,教授都是一些非人性的可怕学者,真的想不到,我们今天可以这样子。他就突然看着我,说什么叫想不到,我们都知道你会这样子。我说,啊?怎么会?他说你不知道吗?我们在学生时代就已经看到你未来一定会非常成功。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你去问问其他同学就知道了。所以我是一个很没有敏感度的人,另一个解释是我还是愿意用一个谦虚的态度来学习。

零预算戏剧

我在博士班第二年导了3部戏,三个学期,每学期一部。我在伯克利导戏,没有预算,一毛钱都没有,学校的仓库里有一些沙发、椅子,可以借出来用。好东西不一定不给借,保管员会说你们层次太低了。

在完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一样可以作出精彩的戏剧。我的骨子里始终相信这一点。我从来就不认为,多大的预算一定会帮助一个戏。当然我们不能藐视钱,但没有钱依然可以做得很好。

我当时排了一个独角戏叫《休伊》,是尤金・奥尼尔的剧本,讲一家旅馆的房客经常和守夜人休伊聊天,但有一天休伊死了。整部戏就是一个人讲了50分钟,当然我挑到了一个最好的演员。后来这个戏得了一个奖。我们研究所有一个教授是奥尼尔的专家,专家到什么程度?尤金・奥尼尔房子的钥匙在他手上。现在那里已经变成一博物馆,当时是筹备期。我们的老师是如此地接近奥尼尔,他跟所有人说,这次我排的《休伊》定义了《休伊》这个戏应该怎么拍。我听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我真的是尽量在了解这部戏和这个角色。这部戏预算是零,除了演员在体验角色时赌钱花的钱,一点花费都没有。在伯克利我学会了不要钱,做好戏。

1983年,我博士毕业回到台湾。当时台湾没有剧场工业,这是一个机会,我想创造剧场,也创造观众。我的第一部作品是《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上演时剧场里只有100多人,但这些观众里包括侯孝贤、杨德昌、吴念真、金士杰、卓明和朱天文。

1985年,我们做了《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原本是小规模的作品,但因为当时台湾的相声市场一片空白,结果相当轰动,正版录音带就卖了100万。

当时我回到台湾,想买新的相声带子,唱片店老板却听不懂我在说什么,可是这个老板明明就是前几年我来他这儿买相声,谁是谁,他还如数家珍。现在回想起来,从零开始有从零开始的乐趣,就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就变成了可能性很大。

第二年,我们又做《暗恋桃花源》。这个戏对我们、对观众可能都是一个更成熟的东西,大家可以看到,剧场原来是这样一个更丰富的地方,你可以参与,可以哭、笑,可以参与社会讨论的时事。那种感觉是多层面的。所以,1986年后,就形成了剧场风潮。

无剧本创作

当时我更多的是采用即兴创作的方式,比如《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我们是没有剧本的,是后来把演员说的话记下来。

《暗恋桃花源》里很多场戏是在我家里排的。有一场“暗恋”中云之凡和江滨柳在病房相见的一场戏,我告诉扮演云之凡的丁乃竺和扮演江滨柳的金世杰一定不准哭,其他的就要靠他们即兴发挥。我只有一个大概的想法,30多年未见的初恋情人,一方已经躺在病床上病入膏肓。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这场戏不应该是哭戏。

云之凡和江滨柳寒暄了几句,然后云之凡就往外走,我在心里喊,金宝啊,快留住她,这场戏不能就这样完了啊。但是我也没有说话。乃竺就在那里慢慢地转门把手,这时候,金宝说话了,“你这些年可曾想过我?” 乃竺回头,“其实我写了很多信给你。”金宝和乃竺都突然进入一种无法言喻的情绪,一时间完全了解到那场戏所代表的一切―30年的分别、大陆、台湾、一生、命运种种他们开始流泪,很自然的泪,接着缓缓说出了心里话。这场戏一排完,在场没有人敢出声。乃竺是我老婆,但我也不敢碰她。

这就是即兴创作。这是一段很长的戏,而且排之前我明确说“不准哭”,但最后他们哭了,我接受了,这是那种情况下最自然的情感流露。所以在我心目中,在所有版本的云之凡中,没有人选能够超过丁乃竺,不仅因为她是我的老婆,更重要的是,这个角色就是她发明出来的,最有机的一个表现就是她。

《暗恋桃花源》在1986年首演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说实话,不知道观众会怎么想。第二天我回到学校,我的教授同事看到我就说,哇,太精彩了,你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描写得太感人了。我心里想,有吗,原来这个戏是讲这个的,我还没考虑过。不同的人看会看到不同的东西,我也不敢否定他。我们做出作品,但我不能强迫你应该看到什么,不应该看到什么。

我做过各种不同的演出。对我来讲,换不同的形式,换不同的布景,换不同的概念,都没有关系。适合怎么样就去怎么做。

2003年春天的时候,《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上演,观众都戴着口罩来看,这真的是一景。那是“非典”时期,照理是不可能演出的。但我们1月时就把票卖完了,剧本还没写呢。4月“非典”来了,我们5月要演出,怎么办?能不能演?我们问相关部门,他们去剧院测空气,说里面随时能有70%的新鲜空气,在规定中,这种情况形同于户外,演不演随你。

这就是台湾有趣的地方,他干脆就说不要演,我还舒服一点。这样我怎么决定啊,万一人家到剧场来,真的得了“非典”怎么办。但是如果这一场不演,排戏就要到两年后。当时人们有太多恐惧,出门都不敢。但是最后,每天爆满。这让我很感动,台湾人真可爱,命可以不要,戏一定要看。

其实我每次都是这样做的,《宝岛一村》也是,这个戏2008年12月5日上演,9月30日我第一次演员见面时,当时没有剧本,只有一页纸的大纲。我的创作节奏必然如此,因为我需要确定演员才能编剧。但我没有压力,觉得一定会做出来。

佛学之路

我学佛30多年了,很自然就走进去了。很多人对佛教有种误会,因为“教”字很可怕,很多人觉得“教”就是宗教,就必须跟信仰,甚至跟迷信、跟偶像有关。其实我认识的佛教,在某一方面来讲就是4个字:追求真理。

佛教不是你要信仰的东西,它是一条道路。释迦牟尼也一直强调:你不要迷信我,我的话一句一句你都去检视,你觉得OK你就做。

我是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我看过那么多书,我还有一个博士学位,号称应该知道很多事情。但是在我看来,学术界跟百货公司很像,其实也是流行潮流一个接着一个来:什么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马克思时代一大堆新名词新概念来来去去,简直跟米兰秋季最新时装没什么区别。我有一个朋友在加州伯克利大学东亚系任教,他说他教一个研究所的课程,名字叫“怀旧与物品”,我问这就是你的课名啊?他说很抱歉,课就是这种名字,流行什么就讲什么。

我看来看去,觉得佛学、佛法是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破的东西,一直有深度在里面。对人生的根本道理,不一定是那么玄,所有人、事情都有一个原因,所有事情都有一个结果。这是很简单的概念。

佛学可以教我们如何放松自己。在一个人很满的时候,是无法创作的,头脑需要把杂物移开,腾出空间,创意才能蹦出来。如果塞满了东西,尤其是观念和标签,创意是无法存在的。

这么多年我有好多种生活在进行,我在教书,在做创作,在养育孩子,在学佛后来就像已故戏剧家郭宝昆讲的,其实就变成了一件事情,会互相串来串去。

我的命题作文

我人生中最大的一个命题作文是担任2009年台湾听障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

我们对创意很有信心,但对执行完全没有信心。剧场有剧场的美学,这种大型的场合是另外一套:这些人哪里来?哪里去?化妆在哪里?服装在哪里?

另外一个困难是它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当时压力很大,因为这是台湾50多年来最大的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找到整个活动的口号,后来定为“Power in me”,就是“力量在我”。我这次学到很多,其实听障人士大部分不把自己当听障人士,不把自己当残疾人士。你可能是膝盖不好,走路一拐一拐,那我只是听不见,但我有别的方式来感受声音。所以,力量还是在自己。他们听到这句话就说OK。

开幕式的指导精神找到了,就开始聆听素材,寻找听障者,开始认识台湾一些听障的运动员。他们帮我找到一位,长得很帅,是一个拿过金牌的十项全能选手。我和他聊,就感觉他们真的什么都可以做,和我们没有差别。

当时也有很大压力,因为台湾分蓝绿阵营,这次活动又是在台北市做。那时有媒体到处在讲,“赖声川要把张惠妹摔死”。一切都不靠谱,我没有时间回应这些,不可能嘛,我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那天当阿妹飞完,落地之后,我长吁了一口气。虽然知道她真的不会摔,100%不会摔。我们所有的装置都是最安全的,我本来希望是一家伦敦公司帮我们做钢丝,但是最后中标的是另一家公司,专门在山里救难的。我问他们,做过舞台吗?没有。大型活动呢?没有,但我们很会救人。后来他们跟我说,“我们就是很会搞绳子,保证安全,艺术完全不懂,你教我们,我们可以开发。”我都快疯了,但是真的安全,绳子都比别人的要粗。

必须要讲的是我们的闭幕式。整个活动的压轴戏是足球赛,一定是在最后一天最后一场,不要问我为什么。踢完足球5点钟,闭幕式7:30,你让我怎么办。球赛可以换场地吗?不可以,那闭幕式可以换场地吗?也不可以。

如果踢延长赛还要Pk的话,那我就疯掉了。我最后就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台湾的民间有办桌,意思就是婚丧喜事,在街上摆一二百桌宴席,请大家吃饭。我就问他们摆400张桌子要多长时间,他们说1个小时,那菜怎么办?前一天开始做。

我们的闭幕式就是这样。所有选手进来后都有点搞不清状况,原来就是让他们吃饭―12道精美的台湾美食。我想,闭幕典礼就是要让他们不要忘记这个晚上,不要忘记台湾。而几万名观众,就发盒饭,他们坐在观众席一边吃一边看别人吃。那种欢乐的感觉,从来没有一个奥运闭幕式是这样。

听障奥运会的开幕式是在2009年9月5日,台北市9月下雨的几率都很小。但我还是想办法保证没有雨。有可能吗?当然有可能,一定有可能。我就许个愿,我就吃素,吃一年,从2009年1月1日吃到2009年12月31日,请求老天9月5日不要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