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刻舟求剑的故事

刻舟求剑的故事

时间:2023-05-30 09:13: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刻舟求剑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刻舟求剑的故事

第1篇

刻舟求剑从中孩子们明白了故事讽刺了那些头脑愚蠢,不懂得灵活变通的人。许多孩子表示今后千万不能做那样的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刻舟求剑的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刻舟求剑的教学反思范文一上课伊始,把竞赛引入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初读课文之后,展示大幅贴图,把学生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接着让孩子们自读质疑,在兴趣盎然之中开始了学习。在实施教学中,随机进行动程演示,并配以简洁的图文式板书,使学生饶有兴趣地理解了课文的重难点。课末,学生的注意趋于分散,此时再设计看图续编故事结尾和表演说话的环节,又一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读讲之前,老师让学生自读质疑、小组讨论、互助解答,促使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在小组讨论 中发表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生生之间得以充分交流。学生们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师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插入解决。这样以学定教,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最有力的证明、课末的续说故事、表演劝说既拓展了语言训练的面,加大了思维训练的力度,又使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自然渗透。

在教学中,老师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样使得“满堂灌”化为学生大面积的、扎扎实实的读书活动。”

在充分读好书的基础上,还精心设计词句训练,教法求新求活,展示了“感知理解——品味赏析——积累运用”的语言训练达标规程。如教学第一自然段紧扣“一不小心”,先换词理解词意,然后想象说话扩展思维,训练语言表达,深化理解。教学第二自然段通过听、划、读、想、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品味“一点儿”和“船舷”等词的生动和准确。教学第三自然段则通过句式说话,进行理解句子的反馈检测,然后以读代讲,体会反问句所表达的强烈感情,培养语感。第四自然段教学,则在贴图上进行动程演示,化静为动,让学生把抽象的推理思维过程化为形象的直观判断思维过程,从而顺利地突破了难点。最后的续编故事结尾和劝导说话设计,则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入语言文字训练中。

刻舟求剑的教学反思范文二《刻舟求剑》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而教材又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还是先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含义。我让学生尝试在不借助译文的情况下自己试着理解,若真的有哪个句子不明白的再参考一下译文。孩子们听后马上用手把下面的译文捂住,认真地思考起来,不时有个别孩子读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偷偷地看了看译文。在给足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后,我再请学生把整则寓言故事完整地描述出来,大部分孩子能较具体地表达出来。

接着我再挑出文中个别难于理解的字词让孩子们挑战,他们一下子也解释了出来。我让孩子们带着理解有停顿、有感情、有味道地读课文,有些孩子们还拿着书,摇头晃脑有模有样地读了起来。看着他们那认真劲儿,我不禁笑了起来。

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后,故事的寓意也深入浅出了。从中孩子们明白了故事讽刺了那些头脑愚蠢,不懂得灵活变通的人。许多孩子表示今后千万不能做那样的人。

最后我利用那个人捞不到剑的有趣场面在孩子脑海里填补形象空白,我让学生讨论:船上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他没捞到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一填补,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含意的领悟,还训练了表达能力。

而这节课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有位学生提出了:如果这个人果真在掉剑后,马上跳入河中,他真能捞得到剑吗?这个是课堂很好的生成点,但由于下课时间快到了,我只能匆匆结束,让学生课后再讨论。我想下节课一定腾出时间让大家畅所欲言,让孩子们独特的思维不断碰撞出奇异的火花来!

刻舟求剑的教学反思范文三作者往往根据写作意图,筛选、提取那些最能有力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而把一些次要的场面用一句话作高度概括,留下空白让读者去作形象的填补。对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中的场面空白,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填补,使课文内容更生动,更形象,印入学生脑海的形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第2篇

江面上,一个亮点越来越近,原来是一条小小的渡船.忽然听到“啪”的一声响,好像有什么东西掉到了水里面。

“船夫,请停船,我的剑落到江里去了。”

说话的是上次'刻舟求剑'的那个人。此时他想∶上次过江时,我腰里佩的宝剑脱销落到了江里,我赶紧在船上刻了个记号,可等船靠了岸,我顺着做记号的那个地方下水捞,捞了半天,也不见剑的影子.此事还被后人篇成《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来笑话我。今天,我可要吸取教训-----停舟求剑,这下可保万无一失。

船停住了,他“扑通”一声跳进江里。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附件的水底都找遍了,就是没那把剑。

船夫取来的灯,同情地责备他∶“你也太不小心了,上次把剑掉到江里,今天怎么又掉一把?”

那人说“也不能怪我啊!喏他的嘴边往船头努力努,'这是我儿子闯的祸。”

船夫提了灯看了他儿子一眼-----小孩不过才两三岁,腰里佩着一把木头剑鞘.

“那是什么剑?”'船夫问.

第3篇

1、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1、描写人物仪表、容貌、体态:仪表堂堂衣冠楚楚文质彬彬眉清目秀如花似玉

2、反映人物优秀品质: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视死如归拾金不昧临危不惧

3、带有“鼎”的成语:鼎足之势钟鸣鼎食人声鼎沸三足鼎立一言九鼎

4、带有数字的成语:一干二净两面三刀四面八方五颜六色九牛一毛

5、历史故事的成语:按图索骥程门立雪班门弄斧兵不厌诈三顾茅庐

6、带有一对反义词的成语:大公无私承前启后翻天覆地弄假成真舍近求远

7、带有一对近义词的成语:千辛万苦眼疾手快生龙活虎七拼八凑胡言乱语

8、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惊弓之鸟

9、表示心情的成语: 高兴:兴高采烈心花怒放欣喜若狂心旷神怡沾沾自喜

伤心:垂头丧气心灰意冷悲痛欲绝心如刀绞 万箭穿心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好好先生 三顾茅庐 叶公好龙 入吾彀中

天衣无缝 侃侃而谈 买椟还珠 老马识途

必恭必敬 沉鱼落雁 草船借箭 七步之才

千人所指 覆水难收 门庭若市 开天辟地

不寒而栗 门可罗雀 滥竽充数 坐井观天

成语故事 一衣带水 程门立雪 人人自危

千金市骨 大腹便便 三令五申 各得其所

背水一战 不堪回首 南辕北辙 别有天地

乘人之危 如释重负 九牛一毛 不可救药

一暴十寒 东施效颦 马革裹尸 开卷有益

人给家足 妄自尊大 一鸣惊人 一字千金

病入膏肓 狐假虎威 不名一钱 困兽犹斗

后生可畏 牛鼎烹鸡 毛遂自荐 拔山举鼎

曲突徙薪 梁上君子 怒发冲冠 伤风败俗

囫囵吞枣 奉公守法 别开生面 力不从心

人言可畏 雕虫小技 坚壁清野 对牛弹琴

分崩离析 劳而无功 画龙点睛 双管齐下

博士买驴 名落孙山 克勤克俭 博而不精

不遗余力 口蜜腹剑 以邻为壑 塞翁失马

拔帜易帜 瓜田李下 克己奉公 孺子可教

人杰地灵 返老还童 不自量力 负重致远

兵贵神速 宾至如归 风吹草动 乘兴而来

人心如面 掩耳盗铃 人琴俱亡 不远千里

第6篇

1、巩固已学的成语,扩大词汇积累,提高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2、让学生感受合作竞争的热烈、紧张与欢乐,培养健康向上的积极情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活动准备:

1、成语故事“刻舟求剑”录相

2、音乐磁带一盒、录音机一台(比赛过程中播放)

3、头饰若干个(每队队员戴在头上);信封8只(装参赛题目);彩纸片若干(用于抛撒获胜队伍)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相,导入活动。

1、播放成语故事录相(刻舟求剑)

2、导语:多么有意思的成语故事呀!我想,大家伙的记忆仓库中,一定也储存了许多有意思的成语。今天,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让这些成语和我们的思维一起放飞。比一比、拼一拼,相信自己我能行。

3、邀请主持人(学生)共同参加活动。

二、介绍参赛队伍,宣传活动方式

1、介绍四支参赛队伍。

a、猛虎队(口号:猛虎、猛虎,野兽之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摩。哎!)

b、开心队(口号:开心、开心,开启心灵门,开动幸福车,开出风采,开出本领。哎!)

c、巨龙队(口号:巨龙、巨龙,东之方龙,神龙在天,万物降伏。哎!)

d、必胜队(口号:必胜、必胜,帷幄运筹,胜算在握,唯我必胜。哎!)

2、宣传活动方式。

全班分成四支队伍,以队为单位进行比赛,累积计分,一比高下。

三、开始活动。

第一关   记忆大奉送

1、请写出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每写对一个加50分,时间三分钟。

参考:雁过留声 鹅毛大雪 笨鸟先飞 乌鸟私情 生龙活虎

九牛一毛 雏鹰展翅 鱼贯而入 鸡飞狗走 狼奔豕突

群龙无首 狡兔之窟 老马识途

2、数字是我们每天打交道的好朋友,成语中也包含了很多数字,比如“千山万水”。请写出带有数字的成语,每写正确一个加50分,时间三分钟。

参考:万水千山 千仓万箱 一往无前 人一已百 欢聚一堂

沧海一粟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人生一世 草木一春 昙花一现 十围之木 树高千丈

约法三章 一诺千金 一字千金

3、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千的世界,大自然与我们悉悉相关,你们能否写出与大自然相联系的成语?试试看,每写一个加100分呀!时间五分钟。

参考:春暖花开 绿水青山 ****满园 金风送爽 天朗气清

星移物换 瓜熟蒂落 雪窟冰天 百花盛开 春风化雨

流星赶月 众星捧月 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草木一春

叶落归根 洪云托月 和风细雨

4、主持人统计得书。师鼓励后进,表扬先进。

第二关   风险必答

1、参赛要求:请各代表队分别选择二道题目进行必答,时间二十秒,答对加100分,答错不扣分。

2、参赛题目:

①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就过去了,人们常用“光阴似箭“来形容它,请问还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日月如梭)

②东西太多了,简直让人看不过来。它是说的哪个成语,请选择。(b)  a 眼花缭乱   b 目不暇接

③勤劳是我们学好本领最简单而又最聪明的办法。因为_____请用成语回答?(勤能补拙)

④知识就像是无边的海洋,而我们所掌握的只是一丁点。这个意思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沧海一粟)

⑤四个提示,请说出是哪个成语?提示一:****,提示二:子弹,提示三:站岗,提示四:军事演习。(荷枪实弹)

⑥说话一定要讲信用,人们常用“言而有信“这个成语来形容,还可以用什么成语表示?(一诺千金)

⑦三个提示,请说出是哪个成语?提示一:鱼,提示二:走路,提示三:接连不断。(鱼贯而入)

⑧“纸上谈兵”说的是赵国大臣赵括吗?请选择。(b)

a  不是    b 是

3、主持人再次汇报各队得分情况。师表扬先进,鼓励后进。

第三关   大家说说看

1、导语:我们为各队准备了三组成语,每组六个。请各小队在规定时间内,将它们连成一段通顺、合理的话。准备好了吗?

投影出示:a:秋色迷人 喜气洋洋 老马识途   情深似海 寒来暑往 其乐无穷

b:学海无涯 书山有路 孜孜以求   滴水成冰 万水千山 跋山涉水

c:南征北战 出生入死 荷枪实弹   暴风骤雨 雪窟冰天 一往无前

2、请出高年级学生评委,现场评分。

3、统计各队得分情况。

第7篇

她很失望!再次对我说,既然这样就88了。

曾经她用这两个字折磨了我一年之久。那时我最怕她说这两个字。而现在我没有任何感觉。甚至我觉得至少我应该无奈的笑笑,但是的确没有发生任何表情。

事实上我们N久没有了联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真的已经彻底的忘记了她。如果她不再出现,我都不会想起曾经还有那样一段感情的经历。

我想,失落的爱情就是那个刻舟求剑的故事,虽然在心里刻上了记号,即使回到原点却不能找回丢失的东西!

我还想,爱这东西很奇怪!

在曾经拥有的时候不去珍惜,失去之后才容易后悔。她又想起我,或许是在转了无数个圈之后,才知道自己错过的东西,再难寻找!也许如今她想起了过去的美好。而相爱的时候,她总怕谁付出的越多,谁就容易受伤害更深。

而对于我来说,拥有的时候,曾经珍惜,失去之后,才不会后悔。因为想起的过去多是伤感!那段感情我丢掉之后,反而才知道是一种解脱。心境走出那段伤感以后,是一种轻松。

记得,曾经她担心有一天分手后我会纠缠她,所以对我多有防范。而我告诉她,不用害怕!我不会输掉了爱情,再去输掉自尊!

我想,用死缠滥打找不回真爱,也不要奢望别人用怜悯去施舍爱情。

第8篇

一、课前导入要独特新颖

创设一种良好的、轻松的、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很好。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风格,所以要选择恰当的导入方法:

1、引用导入法。可引用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名人、名言、警句、诗词佳句等来导入。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可引用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师生一起吟诵“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引导学生对朋友或亲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表演导入法。可根据课文的内容表演舞蹈、演唱、讲故事、讲笑话等,吸引学生的目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李白的《静夜思》等古诗时可用演唱的形式来导入,借此来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3、情境导入法。可利用电脑、课件等选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直观的播放。如在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时,可以播放桂林独特的水和山的影片,让学生进入一个新鲜而亲切的情境中,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

二、教学方法要富有创意

要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并在变中求新,在新中求创意,以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互动式的提问。现在鼓励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互相交流,讨论式学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现性、创造性、发散性。如在教学《我不能忘记祖国》一课时,老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并进行课题的质疑,学生提出了不少的问题,如“课文是介绍谁的呢?”“她的祖国是哪里?”“她怎么会说我不会忘记祖国?”“她是对谁说这句话的?”于是引发了全班学生的讨论,这节课的学习氛围就非常浓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充分调动了起来。

2、表演式的学习。小学生处于少年儿童时期,比较活泼好动,喜欢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来,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获得知识。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中的“负荆请罪”一词时,让学生展开想象,上台表演文中的情节。这样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再造能力、想象能力,锻炼了思维活动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先进,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帮助教学,一方面可以直观有效的大容量的传达信息,另一方面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学习,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寓言《刻舟求剑》时,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把刻舟求剑的过程一一展现出来,使学生形象而直观的领悟其寓。

4、富于变化的教学模式。我们要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千姿百态、生机勃勃的局面。如在教学生字新词时,可以采取教师抽查,学生互相检查的方式解决。教师还可以在范读时故意把一些词语读错让学生找出读错的字词。在朗读时可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采取默读、自由读、快速浏览、调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课文讲解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灵活机动、富有创新性的不断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形式、或讨论式,或探究式,或质疑等等。

三、练习要新颖别致

为了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及时把课堂上的知识加以拓展,就要完成一定的练习。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在新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由先前单一的书面成绩转变为对各种能力的要求,由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同时强调开放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这就为语文练习的形式多样性提供了平台,使教师能够通过练习的多样化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1.体验性练习。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强调学生的参与过程,使学生有悟而谈、有感而发。教师设计练习时,可多安排一些体验性的活动。如:让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并写出感受;调查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变化等。

第9篇

一、移对象,再造复述

教学《种鱼》,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小猫爱吃小鱼种了鱼,那么小狗爱吃什么,会种什么?小鸡呢?……并设计板书:

小猫

小狗

小鸡

小兔 小熊猫……

爱吃|种

骨头

小虫

萝卜  竹子

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把“小猫种鱼”改成“小狗种骨头”、“小鸡种虫子”等进行复述。

同样,教学《小山羊》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小山羊”改为“小马”等进行复述。这种再造复述,仅仅把课文中叙述的主要对象调换一下,段落层次、表达方式不变,学生能用课文中的词句,仿照文章的表达顺序来说话,要求不高,对发展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思维极为有益。

二、变内容,再造复述

《狐狸和乌鸦》讲乌鸦由于爱听奉承话而被狐狸骗取一片肉的故事。教师在总结乌鸦受骗原因的基础上,可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乌鸦在狐狸说奉承话时,想到这是狐狸的诡计,那么乌鸦就不会受骗了,它会怎样?

同样,学习《我要的是葫芦》,教师可引导学生设想:若是种葫芦人认识到葫芦叶上的虫子会害死小葫芦,会怎样做?结果怎样?然后,依据问题,进行复述训练。这种再造复述,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扩散求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三、充情节,再造复述

低年级课文一般比较简短,有些课文内容在行文中跳跃较大,教师引导学生补充进简略部分,再进行再造复述,既可丰富课文的情节,又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皮球浮上来》一文中省略了皮球跳入树洞里,几个孩子拿不出来后十分焦急的情节,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插图上三个小朋友的姿势、表情,想象他们的心情。而后,请学生上台边表演边叙述。同样,教学《诚实的孩子》时,教师可利用“妈妈叫他(列宁)写信给姑妈,承认自己说了谎”这句话,启发学生再造复述列宁给姑妈写信的内容。

四、索事源,再造复述

《在医院里》主要讲老师住院,金勇和三十多个同学一起探望老师的事,告诉我们学生非常尊敬、热爱自己的老师。在学生体会到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推想:“老师怎么会病倒的?”(为学生操劳过度。)“学生”知道老师病倒住院后表现得怎样?(为老师着急万分。)这样,学生在对事源的探索中,既得到了思维训练,又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尊师爱师的教育,进一步领悟了课文的旨意。

五、探终结,再造复述

有些课文的结尾没有交代事情的结果,使人遐想无穷。教师可启发学生设想符合事件发展的情节或结局,进行再造复述。

有位老师在教学《坐井观天》中,抓住文中最后一句:小鸟对青蛙说:“不信你跳出来看一看吧!”启发学生思考:青蛙要不要跳出来?如果它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表现怎样?学生思维很活跃,有的说:“青蛙一蹦一跳跳出井口,抬头一看,吆,天确实是大得很哪!它难为情地低下了头,轻轻地说,‘鸟姐姐,是我弄错了。’”有的说:“青蛙一看,井那么深,跳出去要费好大劲呢。他想,我还是在这个小天地里玩吧!天嘛,就是井口那么大。”……这样,教师用迁移法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他们在再造复述中进一步领悟了《坐井观天》的寓意,它们的创造性思维、形象化的语言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第10篇

三年前,上海国际文学周曾经举办了一次关于“城市文学”的讨论。上海作家孙甘露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大致是说,要记得上海曾经也是乡村。很朴实的事实,却道出一种对“刻舟求剑”式的“城市/乡村”二分法的质疑。若城市文学可能是个伪命题,那么当我们谈论城市与文学关系的时候,我们该谈论什么呢?

巧的是,今年广州书墟的主题正是“阅读我城”。从创作者的视角看,作为客体的“我城”是如何被书写的,这当然重要;然而在我看来,更有意思的乃是思考城市作为主体对于写作者来说又有怎样的影响,它是不是给了创作者灵感,又以怎样微妙的方式形塑了写作。

中国文学的主流依旧是乡村文学,这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所以西方文学可能是个更好的参照点,它的历史对于我们而言或许就是一个可能的未来。

法国作家乔治·佩雷克的《生活:使用说明》(La Vie mode d'emploi)或许是最好的例子。这书名足够特别:它戏仿了城市生活中最司空见惯的一样东西——说明书,并暗示了“生活”需要这份“说明书”。而小说讲述的其实是1975年6月23日晚上八点巴黎一条虚构的街上一栋公寓楼里人们的生活。佩雷克如同人口普查员一般,按着某种既定顺序一一讲述他们的故事,而这些碎片般的故事又拼贴出一幅巴黎生活即景。小说的封面更有趣:这栋公寓楼的立面被拆除,人们的生活裸呈在一个个小格子般的房间里,而这种“观看”的视角不啻是城市带来的视角——与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甚至青山七惠的《窗灯》并无二致。城市是密集、芜杂、碎片一般、教人难以把握的,而这些特质也正是佩雷克的这本小说最基本的气质。

到了互联网年代,城市生活变得愈加虚拟化,只要想想一天之中人们有多少时间是在刷微信、微博便可知。于是,更简短的小说应运而生,以填补碎片化的时间。如去年的布克国际奖得主莉迪亚·戴维斯便以“闪电小说”、“超短篇小说”见长,而珍妮弗·伊根更在《纽约客》上尝试用微博体写小说。

城市会给予小说家灵感,并刺激他们写出更契合时代的作品——这是事实,但另一方面,总有一些小说家会走在时代前面,在城市还没变成如今的样子之前,就写出了划时代的作品。比如,不妨可以将“意识流”名作、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或胡里奥·科塔萨尔的《跳房子》视为“超链接小说”的鼻祖,就算互联网在他们的时代连影子都还没有呢。或许,标签只是标签,无论是“城市小说”还是“超链接小说”,这些标签只能马后炮一般供评论家们作个标记,而伟大的作品总是超越这些标签的。

第11篇

中国文字有着美丽的起源传说,中国文字历经了几千年,中国文字保存了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中国文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书写中国文字的更高境界――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而又富于魅力的艺术。语文教学应更好的引领学生欣赏汉字之美。欣赏汉字的音、形、义;欣赏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穿越时空的传奇。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因特网查一查汉字的起源,再以小组的形式,把一个个传说分享。我们教学生认识“人”,可以从谜语开始,“有撇有捺,有小有大,有高有低,有婚有嫁。”大家会兴趣盎然地猜出“人”,接着要告诉学生:甲骨文的“人”,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人“字左边的一撇代表男人,右面的一捺代表女人,女人在男人的臂膀呵护之下,是男人的得力助手。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如今男女平等,妇女顶起了半边天。“人”是合二为一的典型代表。“人”字的书写充满哲理――具有阴阳性。左为阳,右为阴,男左女右,左撇先重而后轻;右捺先轻而后重。阴阳合而为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又有小人、大人之说,人应当从自私自利的小我走向助人为乐的大我。人是社会的一个个小分子,社会和谐需要大家的力量,充满故事的“人”,学生充满好奇,会学的有滋有味。写字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元素,在把字写正确的同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感悟中国书法的深厚的传统美,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兴趣。总之,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欣赏到汉字之美。

二、领略诗词之美

我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词具有韵律之美,讲究平仄,对偶、押韵。充盈着一种流动的音乐节律。古人吟诗常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学生大都喜欢背诗,因为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要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让他们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词韵律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语言凝练、善于追求那种“言外有景”、“景外有情”、“情外有意”、“意外有境”的艺术境界,有学者认为:“中国古典诗词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意境创造,意境是诗和词的灵魂……是诗词创造的最高审美准则。”学习时就要让学生通过对诗词的反复诵读,达到理解,展开想象,进入诗词的意境美。比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说的是“我”在北方旷远荒凉的大漠中,伫立在落日的余晖里……,只有一缕孤烟……。心如这景一般的孤寂荒凉。反复的诵读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想象的能动作用会把他们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领略到诗的意境之美。

诗词之美还在于其包含的哲理,以及教育意义。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从《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中,学生懂得了仁孝,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为了追求崇高的理想,要有坚持不懈的态度;从孟郊的《游子吟/迎母漂上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学生懂得了感恩。

三、品评国学故事之美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讲故事,听故事,是人人都喜欢的话题。组织课前三分钟活动,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国学小故事,或让学生轮流讲,可以让学生品评到国学故事之美。

国学故事以小喻大之美,《孟母三迁》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守株待兔》则批评了比较懒的人,和急于求成的人,其现实意义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仅有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往往会事与愿违。通过品评国学小故事,学生的情感受到陶冶,心灵得以净化,可见国学故事有着以小喻大之美。

国学故事是成语典故诞生的沃土。“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任重而道远。孔子《论语・为政》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指鹿为马。等等。通过国学故事学生对成语典故产生浓厚的兴趣,欣赏到语言精炼之美。感叹国学故事价值之美。

第12篇

关键词: 《吕氏春秋》成语 结构形式 意义演变 儒学思想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是先秦诸子中唯一可考其年代的著作。全书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共160篇。①书中的文章结构严谨,构思精巧,锋芒锐利,说理深刻,善于运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醒世人的艺术效果,其语言经历代广泛习用,许多已转化为成语。经调查,《吕氏春秋》一书中出现的成语共有四十余个,本文将就这些成语的结构形式、意义演变,以及这些成语所承载的文化思想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吕氏春秋》成语的结构形式

《吕氏春秋》中出现的成语可以分为直接采用《吕氏春秋》原句的成语、调整原文语序、改动或增加少数字词的成语以及从《吕氏春秋》故事、寓言中加工提炼而成的成语等三类。下面分而述之:

(一)直接采用《吕氏春秋》原句的成语

这类成语是指后世沿用原书文字,保留原有语法功能而形成的成语。《吕氏春秋》作为杂家经典和中华文化名著,世代相传,影响广泛而深远。其中一些富于深刻哲理、含义丰富、形象生动的词语,为大家所熟知,并直接转化为成语。如:

①竭泽而渔——《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竭泽而渔”字面意义是说抽干池塘里的水,以捕捉其中的鱼。比喻目光短浅,只图眼前利益,做事不留余地。亦作“涸泽而渔”、“竭泽涸渔”。如汉·刘安《淮南子·本训经》:“焚林而畋,竭泽而渔”。又如晋·裴松之注引刘向新序:“覆巢破卵,则凤皇不翔,竭泽而渔,则龟龙不见”。再如姚雪垠《李自成》:“请皇上勿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为小民留一线生机”。

②鸿鹄之志——《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

“鸿鹄”是指天鹅,因它飞得很高,故常用以比喻志向远大之人。“鸿鹄之志”这一成语用来比喻志向远大。如《史记·陈涉世家》:“庸者笑应曰:‘若为耕庸,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又如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大丈夫仗鸿鹄之志,据英杰之才”。

这样的成语在《吕氏春秋》中占大多数,代表了主流,不能一一详解,类似的还有“亡戟得矛”(《离俗》)、“博闻辩言”(《疑似》)、“不教之教”(《君守》)、“不偏不党”(《士容》)、“殚智竭力”(《本味》)、“道而不径”(《孝行》)、“伐性之斧”(《本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尽数》)、“扬汤止沸”(《尽数》)、“天下太平”(《大乐》)“五脏六腑”(《达郁》)、“烟视媚行”(《不屈》)、“言行相诡”(《辞》)、“以利累行”(《审为》)等。

经分析以上成语的共同特点是它们在《吕氏春秋》里都只是一般的句子,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表示某种具体的意义,后来经过长期的使用转化为成语,成为一个凝固的整体,意义上也不再是词义的简单相加,使用的时候相当于一个词。

(二)调整原文语序、改动或增删少数字词而成的成语

这类成语是后人在《吕氏春秋》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简略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主要方法是删减、增加个别字词,或是对原文语序稍加调整,使原文语句凝固成四言成语,以达到精简含蓄的表达效果。

①东面而望,不见西墙——《吕氏春秋·去尤》:“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改造为成语“东面而望,不见西墙”。该成语字面意思很简单,是指向东面看,看不到西面的墙。用来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如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②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吕氏春秋·审为》:“中山公子牟为詹子曰:‘身在江湖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

改造为成语“身在江湖,心存魏阙”。魏阙是指朝廷,该成语比喻虽然不当官,却关心朝政。如唐·陈子昂《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余独坐一隅,孤愤五蠹,虽身在江湖,而心驰魏阙。”

这样的成语还有“舍本事末”(《上农》)、“因噎废食”(《荡兵》)、“一夔已足”(《察传》)、“按兵不动”(《恃君》)、“贪小失大”(《权勋》)、“物极必反”(《博志》)、“泽及枯骨”(《异用》)、“发指眦裂”(《必己》)等。

(三)从《吕氏春秋》故事、寓言中加工提炼而成的成语

此类成语是将《吕氏春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语句的意思加以概括,摘取其中的主要成分或新加成分组合成的。

刻舟求剑——《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止,从其所刻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概括为成语“刻舟求剑”,本指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失落水中的剑。后比喻方法不对头,拘泥固执,不知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如:唐·刘知几《史通·因习》:“夫事有贸迁,而言无变革,此所谓胶柱而调瑟,刻船以求剑也。”明·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后论》:“受人家国之托者慎无刻舟求剑,托名为儒,求治反之乱。”

这样的成语还有“罄竹难书”(《明理》)、“尝鼎一脔”(《察今》)、“掩耳盗钟”(《自知》)、“分行同气”(《精通》)、“射石饮羽”(《精通》)、“癣疥之疾”(《直谏》)、“宵鱼垂化”(《具备》)、“丁公凿井”(《察传》)、“鲁鱼亥豕”(《察传》)、“良工巧匠”(《不广》)等。

二、《吕氏春秋》成语意义的演变

见于《吕氏春秋》中的成语在后来使用过程中,大部分保留了《吕氏春秋》中的原义,但是,还有一小部分的成语,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其含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与最初的意义稍有不同,综观《吕氏春秋》一书中的成语,最具特色的是该书中的成语在后世的演变中普遍产生了比喻义。

(一)与原义保持一致的成语

①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古今义都是指文字讹误或传闻失实。

②博闻辩言——《吕氏春秋·疑似》:“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古今义都是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

③不教之教——《吕氏春秋·君守》:“不教之教,不言之诏。”古今义都是不以直接的方式教育。指自然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熏陶。

此外出自本书的成语如“殚智竭力”(《本味》)、“道而不径”(《孝行》)、“烟视媚行”(《不屈》)、“言行相诡”(《辞》)、“按兵不动”(《召类》)、“物极必反”(《博志》)、“宵鱼垂化”(《具备》)、“良工巧匠”(《不广》)等均属此种情况,其古今含义始终保持一致。

(二)古今语义存在差别的成语

①贪小失大——《吕氏春秋·权勋》:“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此今贪于小利而失于大利者也。”原指因贪金而致失国,现形容因贪图小利而造成重大损失。

②射石饮羽——《吕氏春秋·精通》:“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原形容射出的箭力量很大,后来泛指武艺高强。

③舍本事末——《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原指弃农从商,古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后用来比喻做事情只在枝节上下功夫,放弃了根本或轻重主次颠倒。

(三)现在多用比喻义的成语

①立锥之地——《吕氏春秋·为欲》:“舆隶,至贱也;无立锥之地,至贫也;殇子,至天也。”比喻能够容身的极小之地。

②亡矛得戟——《吕氏春秋·离俗》:“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比喻有得有失或得失相当。

③鸿鹄之志——《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比喻志向远大。

《吕氏春秋》中具有比喻义的成语很多,不能一一详解,故列举如下:“竭泽而渔”(《义赏》)、“鸿鹄之志”(《士容》)、“满而不溢”(《察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尽数》)、“扬汤止沸”(《尽数》)、“五脏六腑”(《达郁》)、“舍本事末”(《上农》)、“因噎废食”(《荡兵》)、“罄竹难书”(《明理》)、“尝鼎一脔”(《察今》)、“掩耳盗钟”(《自知》)、“丁公凿井”(《察传》)、“鲁鱼亥豕”(《察传》)等。

三、《吕氏春秋》成语中蕴含的儒学思想

《吕氏春秋》这本书是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一部著作,它的内容庞大驳杂,思想内容与先秦诸子百家的主张有着深厚的渊源。《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杂家”,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对此书做出了较为公允的评价:“不韦固小人,而是书较诸子之言独为醇正,大抵以儒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与孔子、曾子之言。”③

中国传统文化,其主流是儒学,《吕氏春秋》中蕴含丰富的儒学思想,它不仅是一部学术性著作,它也是吕不韦“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的思想武器”。④成语是一种固定短语,一般总是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来使用,和词一样具有结构的定型性、语义的融合性以及功能整体性。⑤源自《吕氏春秋》中的成语,其中大部分与原义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大部分能够反映出该书深邃的文化内涵。这些成语都显示了汉语大量吸收《吕氏春秋》思想学说的营养作为自己一部分的建筑材料,涉及了《吕氏春秋》各个重要的思想文化领域。《吕氏春秋》所蕴含的儒学思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民本思想

《吕氏春秋》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儒家提出民本思想的目的是希望国君能够顺应老百姓的意愿,关心民生问题,解决老百姓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终实现政权的巩固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吕氏春秋》详细阐述了“以人为本”的政治理论思想,并博采先秦诸子百家之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人为本思想理论体系。该书中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成语主要有:

①泽及枯骨——《吕氏春秋·异用》:“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

②立锥之地——《吕氏春秋·为欲》:“舆隶,至贱也;无立锥之地,至贫也;殇子,至天也。”

③舍本事末——《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④竭泽而渔——《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成语“泽及枯骨”指恩泽及于死人身上,形容恩德深厚,普遍。“立锥之地”指插下锥子的一点地方。比喻能够容身的极小的地方。“舍本事末”原指弃农从商,古以农为本,以商为末,说明了该书对农业的重视,对人民生存的担忧。“竭泽而渔”指抽干鱼塘里的水,以捕捉其中的鱼,这是一种只图眼前利益,不够长远的做法,是应当否定的。该成语恰恰反映了人们对农业生产方法的反思与认识。这些成语无不折射出了君主对人民的重视和关心,正是民本思想之所在。

(二)“和”的目标与“教”的手段

“和”的目标,即追求“和而不同”。《吕氏春秋》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追求,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向心力和包容性,实际上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贵和尚中”在先秦时期自觉地、较为成熟地体现。“教”的手段,即重视教育及教化的积极功用。《吕氏春秋》以儒家尊师重教的思想为核心,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育思想,为维护中华民族的稳定和谐,推动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提供了精神的动力与支持。例如成语:

①伐性之斧——《吕氏春秋·本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曰:‘伐性之斧’。”

②不教之教——《吕氏春秋·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③宵鱼垂化——《吕氏春秋·具备》:“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

成语“伐性之斧”指毁坏性命的斧头,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吕氏春秋》将与养生结合在一起,明确提出了“节欲”的主张。“不教之教”指不以直接的方式进行教育,在自然的言行中进行熏陶。这与孔子的教学理念相契合,也正是我们当今教育所追求的。“宵鱼垂化”是形容地方官吏治理有方,善于教化。这些成语正是《吕氏春秋》“和”的目标与“教”的手段的具体体现和有力的佐证。

(三)认识事物的方法

《吕氏春秋》为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在研究政事时十分注重认识事物的方法与途径,并且运用儒家洞察社会的认识方法,指出观察事物要察其秋毫。这种“察其秋毫”的方法之一就是要仔细辨别传言。这样的例子在《吕氏春秋》成语中有明确的体现:

①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是指文字讹误或传闻失实。

②一夔已足——《吕氏春秋·察传》:“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夔相传为尧时的乐正。孔子答鲁哀公问,说“足”是足够的意思,表示有夔一人就可以制乐。后用成语“一夔已足”比喻只要是专门人才,有一个就可以了。

③丁公凿井——据《吕氏春秋·察传》记载,春秋时,宋人丁某家中挖了井,不须外出汲水,节省一人力,于是对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比喻语言辗转传误。

《吕氏春秋》为了适应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政治需要,试图在意识形态上统一天下的思想,吸收诸子百家之长,并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等多方面内容的杂家理论体系。特别是保存了大量的儒家思想言论片段,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前期的思想基础,也为后人研究先秦时期儒学思想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该书中的成语虽只有近五十条,但是这些成语以它表意丰富,结构缜密、功能完备、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等优点在汉语宝库中熠熠生辉,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510.

②班固撰,张传玺主编.汉书[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654.

③[清]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608.

④夏征农等编.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728.

⑤邵敬编.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39.

参考文献:

[1]吕不韦著.高诱注.毕沅校.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刘万国,侯文富主编.中华成语辞海[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4]韩省之.中国成语分类大词典[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9.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