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3: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本记载我们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创造的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书。上至中华文明的起源---上古时期,下至中华民国。大大小小几百几千个故事,清清楚楚地将五千年来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
悠悠岁月,上下五千年,中华这个民族饱经风霜,却又繁衍生息,千年不衰。在这五千年里沧海桑田,朝代更替,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有晏婴巧舌胜楚王;他的聪明才智让我十分佩服。有荆轲,他大胆刺秦王;有诸葛亮,他有胆识有谋略。一心辅佐刘备助他完成大业。可最终因疲劳过度劳累害病死去了。有好同样有坏,还有多少臣子夺权篡位,昏君无道,比如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他残暴无道,只知的江山,而不知得民心,物极必反,终使人民造反,使秦王朝的灭亡加速。
在这五千年中,中华这片土地上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多少君王朝代的更替,每当一个朝代的更替,总会有一场战争,多少英雄儿女,血撒沙场,那把黄金做的龙椅,不知道有多少人为失去生命,为此而“浴血奋战”,这金黄的椅子上有多少人的鲜血,又有多少人的冤魂。那君王的权力也都是用无数人民的躯体换来的,这不正是那句:成则王,败则寇,弱肉强食的社会吗?我很庆幸没有生活在古代,没有生活在那红的封建社会制度下。
女中真豪杰
——《一代女皇武则天》读后感
水南小学 三(4)班 潘佳怡
在悠远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很多值得我们了解的丰富和博大的古代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就是一本值得我们好好阅读的历史性文集。
第一次接触武则天是从电视中了解的:一个遭受别人处处陷害却勇敢坚强面对,善良的武则天。从那时起,我就对武则天这位“女中豪杰”充满了好奇。《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的《一代女皇武则天》则让我真正了解了她。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今山西文县人,武则天从小性格强直,不习女红,唯喜读书,故知书达礼,深谙政事。童年时代,曾随父母遍游名山大川,阅历丰富,拓宽了她的眼界,增长了才干。公元655年,武则天当上了皇后。因为高宗经常有病,百官奏事,多令她处理。武则天提出了包括减轻赋税、提拔低级官僚以及改变行政作风和提倡孝道的每个十二条建议,表现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在科举制度,武则天广泛罗致人才。隋朝和唐朝初期,单人答卷时容易营私舞弊。武则天上台后,改革科举中试卷管理办法,采用糊名制度,使评卷人不能了解答卷人的姓名,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不可否认,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虽然武则天不折手段强权夺位,但她的执政能力的确让人无话可说。
指导老师
黄锦虹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1
《成语故事》集合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成语,这里每一个故事篇幅不长,却蕴涵了一个个大道理,大的智慧。今天我扑在书上,吸取着书中的营养。
在这么多个故事,我尤其喜欢《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他讲叙了战国时班,蔺相如因完璧归赵立了大功,得到赵慧文王的器重,拜他为上卿,官位排到老将廉颇大将之上。脾气暴躁的廉颇,因此非常不满,觉得自己战功卓著,不因该排在一个文弱书生之后。蔺相如出于对赵国着想,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随人甚为不解。蔺相如解释说:“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我和赵将军,一旦我们俩内斗,秦国就会趁虚而入,侵略赵国。”手下听了,非常感动。这件事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非常惭愧,便负荆请罪,从此他俩成了生死之交。
从这个故事中,我感受到蔺相如的博襟与廉颇的知错就改,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除此之外,我从《亡羊补牢》的故事中明白了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而是要一鼓作气,一气呵成。
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在书中有取不尽的知识,有取之不尽的做人的大道理。在书的熏陶下,我们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要珍惜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在书的海洋里,尽情的遨游,尽情的享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2
成语跟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我们说话就会经常说到成语、其次就算是做游戏也有像成语接龙这样的游戏,举个例子守株待兔、兔死狐悲、悲痛欲绝等等。中华成语千千万,我最近通读了一本叫《成语故事》的书,受益匪浅。
《成语故事》这本是顾名思义就是由许许多多成语故事组成的,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有几个,如掩耳盗铃、老马识途、亡羊补牢等。我觉得真正能让人理解意思悟出道理的又通俗易懂的应该是它们几个。
“掩耳盗铃”从表面意思来看,应该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他讲了一个人去偷一个大户人家的铃铛,他以为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别人就不会听见,他真是太笨了。可是在我们面对许多没有做好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常会本能的选择逃避,选择隐瞒,但“自欺欺人”是不对的,这会让我们养成撒谎的习惯。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坏孩子。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个人他一天丢了一只羊,这只羊被狼吃了,他却没有把羊圈修好,第二天他又丢了羊,这才把羊圈修好。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看到了自己的错误,就马上改正,不要知
错不改,并且还要听从别人的建议,并立刻改正。
快乐的成语故事的遨游就到此结束了,我希望大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而不是去做那个“掩耳盗铃”的人,“亡羊补牢”的人。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3
读了这本成语书,我不仅学会了许多成语还学会了许多成语的意思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中包含了战国时期人们会用的许多成语,表示了许多的意思。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和最熟悉的有:班门弄斧、乐极生悲、人杰地灵、暗箭伤人、草船借箭、千钧一发……等许多成语都得到我的喜爱,我觉得这本书有精英的编辑,深沉而有博大的知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品读它。
成语故事中的成语有很多有利于我们在写作文时用它。我对大公无私的成语意思记得很牢我来给你说说:春秋时,晋平公对祁黄羊说:“南阳少一个县长,应该谁当比较合适?”祁黄羊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他能行的。”平公惊奇的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上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上任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是个好县令。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能算是大公无私啊!还有千钧一发拔苗助长等我也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
这些故事深受人们的品读和利用,成语真是妙不可言啊!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4
《成语故事》是一本很精彩的书,书里面讲了许多成语故事,每篇都带有插图,非常吸引人,所以我非常喜欢看这本书,对它爱不释手。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滥竽充数”。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南郭先生,他没有真本事,却在宫里混吃混喝,后来朝中换了大王,改变了吹竽的规矩,由原来大家一起吹改成了一个一个的吹,最后南郭先生实在混不下去,于是就逃跑了。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弄虚作假,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
记得有一次音乐课上老师要我们回家好好练习新学的歌,我回去没有好好准备,心里想反正唱歌是大家一起唱的,老师不会发现的,可是第二天的音乐课上,老师请了几个同学起来单独唱,我被叫到了,结果我结结巴巴地没有唱出来,同学们听了都笑了,我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心里想我以后再也不滥竽充数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也很有意思,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希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于是他就跑到田里,把秧苗都往上拔了一大截,最后原来绿油油的秧苗,最后都枯黄死了。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把事做好。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心急,凭自己的意愿去做事。
《听南怀瑾讲经》读后感
长郡芙蓉谭宇熙
什么是佛?心即是佛;什么是道?平常心就是道;就这么简单。因为不肯平常。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一定是很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真正的伟大。一般人学佛修道何以不能成就呢?只因为不肯平常。这一段经典的段落就出自中国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语录。当然这就是我读此书的原因。
人生的路究竟应该怎样走?一个人应该如何走向人生的成功?面对复杂的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和微妙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这些问题,常常会给我们带来莫名的浮躁和痛苦,让我们劳累不堪。幸运的是,历史为我们沉淀下了很多可以保养心灵和成功生活的智慧……通过这本书书,你会发现圣人们的形象与以往诸多学者经学中塑造的形象大相径庭,仿佛是身边循循善诱、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向你讲述人生的哲理,而这源于他自身修养与学问的沉淀,没有故弄玄虚的高深莫测,有的只是平凡中的智慧闪光。南怀瑾讲解的人生哲理,看似波澜不惊,却发人深省,他仿佛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弥补了当今中华文化的断层。数千年来,孔子、老子、庄子、释迦牟尼等圣人高居圣坛之上,成为世人高山仰止、顶礼膜拜的神像,同时也蒙上了历史的尘埃。人生如莲,质本洁净,于城市纷乱中误染尘埃。引一段清泉,洗涤身心,于繁华处获得宁静,于悲苦中获得快乐。学会与自然、与心灵、与世界沟通,找到久违的幸福。
这本书令我最为敬佩的还是南怀瑾写到的——不抱怨,让你更接近成功。有的人天天抱怨没有人了解自己的本事,没有人重用自己的才能,抱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却从不想想:自己到底是不是千里马呢?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假如真的是千里马,就要拿出脚力来:老是躺在那里等草料,人家在吗看得出你是千里马呢?就如佳利公司的董事长霍姆一样,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逐渐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人生告诉我们:当我们想表达意见时,不要急于夸夸其谈,最好事先为发言做好准备工作,拿出熟练、行之有效的意见。当今社会,无论你做什么,企事业也好,农民牧副渔也罢,都要有真本事。否则,即使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了好职位,如果不能胜任,同样没有好前途。因此,不要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放下你那颗高傲的心,踏踏实实地充实自己,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让自己更接近成功。
拂拭心灵的智慧读本,修身立命的永恒准则。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谈儒学,说道家,讲禅宗,评世间百态,论人生种种。洞明世间学问,做自己心灵的疗养师。今日的世界,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从精神的层面上来看,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在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我们活着,就应该有意义的活着!心灵纯净地活着!
大学读后感
舒雪
悠久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上下五千年,无数圣人贤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一路传承,薪火相传,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大学语文老师让我们读一本关于古代的道理之书。我选择了《大学》。
曾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闲暇之余,游弋其间,细细品读,感。悟人生,于物欲横流、亲情疏远、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为国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的一剂良方猛药。”借老师的安排,重拾“四书”之《大学》,于自身之修养是一次很好的锤炼。《大学》为“四书”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宋朝的朱熹把《大学》的原文进行了重新编排,分为“经”和“传”。“经”是曾子记录的孔子的原话,“传”是曾子学生记录下来的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开篇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纲目”,然后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实现“三纲目”的途径。通篇文辞简约,条理清晰,内涵深刻,对我们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具有深刻而实用的指导意义。
在《大学》中阐述的八个方面中,我对于“诚意”感受颇深。升入大学,我面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而那时我就告诉自己:“不用害怕,以诚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实的自己。”在大学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诚心诚意之心。怀着诚意之心我交到一群好朋友。诚意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厚;诚意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诚意是鲜花,送之人手有余香。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滋润;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颗苍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助;一颗充满戒备关闭的门多么需要诚意这把钥匙打开呀!诚意让我拥有很多。读完《大学》后,我更坚信“诚意”会让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成功。
在《大学》书中看到这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这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和追求。然而,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急功近利的浮躁和难以言状的焦虑,成为了我们这个转型社会的突出表现,终日思索成功要诀而不得其门,于是乎,抱怨这抱怨那的,丝毫不审视自己。也就是说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定位,明确一个跃之能及的志向目标,保持一颗平常心,做事思虑周详,坚持做人做事善始善终的要求。而不是好高骛远,心浮气躁,半途而废。由于每个人的社会角色、素质能力、生活际遇不同,决定了注定每个人要在不同层面、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体系上去获得平衡,这种平衡的获得就需要“适可而止”和“知足”的心态去调整。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环境中成功的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持之以恒地付出应有的努力。在充分认清自我和权衡得失进退之后,一旦目标确定,就要“作之不止”,决不能半途而废。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努力给事情一个完美的结局。倘若我们具备了这样一种为人做事的品格和精神,试问成功离我们还会远吗?
看到那句话想到了事业,可是我有反思了一些东西。事业对一个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除了事业,人生的另一头就是婚姻家庭。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压力之剧增,事业和婚姻家庭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和谐的音符。多少人为事业和家庭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而顾此失彼,多少人为了自己所谓的“事业”而摈弃糟糠之妻,一些人则为了家庭而放弃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这一切都需要我们静静的思考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关系。中国有句俗话:家和万事兴。简朴之间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家庭和睦,“后院”安宁,才可能专心做事,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由此可见,家庭和睦于事业是何等的重要,可以说是个人事业的基础。这也是《大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所表达的哲理。因此,不论你从事何等崇高的事业,也不论你工作再忙再累,请记住“必先齐家”。
齐家后想到“格物致知”。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读完《大学》后,我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也正如吕淑相先生所说:“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通过几年的课外阅读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让孩子尽情徜徉于激情和人文的课外阅读中,孩子是幸福的,也是也是快乐的。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自主选择、激发愿望
学生年龄小,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因此,我在点燃学生阅读热情上下功夫,让学生走好阅读第一步。开始,我不要求学生读什么书,读什么书都行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只要是自己愿意去读的,只要是能吸引去读的,都可以。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很乐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来读,很快就被书所吸引,产生了读的愿望。
低年级学生具有天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对新奇事物总想看一看,试一试的特点,他们选择的读书刊物往往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等彩绘版书籍;中、高年级的学生甚至都很迷恋《孔夫子》、《阿衰》、《碗豆》等漫画、卡通书籍。对此,我最初并不加干涉,而是适时地向他们推荐更多的相类似的书籍,然后逐步引导学生与更多的书籍接触。我会和喜欢看漫画、卡通书籍的同学一起看,一起捧腹大笑,看完之后,问他们有什么感受,大部分同学都会说开心、搞笑、轻松,我就会对他们说:“这些书籍可以在我们心情郁闷或课业负担比较重时看一看,来缓解我们的心里压力,但真正能陶冶我们情操的书籍应该是一些经典故事或经典名著。如XXX同学看的《世界著名童话精选》、《天方夜谭》、《上下五千年故事》……”同时我也会把几本想推荐给他们看的书“吝惜”地借给他们阅读,使他们感到读物亲切而自然,读物的来之不易,使之产生珍惜阅读的机会,强烈的读书愿望。
2.家校合作、有效阅读
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多数在家里,单凭学生一时的兴趣和教师的遥控指挥,很难坚持长久。要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从单一的兴趣转为一种习惯,还得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在家长与老师之间达成一种共识,家校合作,双管齐下才会见效。所以我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的同时,向家长发出了“亲子共读,共建书香家庭”的口号,我经常在家长会向所有家长提出倡议,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课外书,在家里营造出读书的良好氛围,使孩子更乐意阅读。我还常常通过校信通给每位家长发类似的短信:“爱读书的父母,最容易带出爱读书的孩子。更多的时候,孩子的读书热情不需要您刻意去培养——您津津有味的阅读,对他就是最好的诱惑和示范。先做读书人,然后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才是合格的父母。”(这是受山东省名师常丽华老师的启发)许多家长看了之后,都能自觉自愿地参加到亲子读书的活动当中。通过我在家长会上不断地宣传,家长也明白了:真正的语文能力不是做题做出来的,真正的语文高手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语文素质的提升归根到底还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勤奋阅读和领悟。
为了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我还采取的一种办法就是“奖书”。有的家长很愿意买有助于孩子学习方面的书籍,学生不愿看,而只喜欢看些卡通类或神话类的书籍时,我和家长就合作编一个巧妙的谎言来“骗”孩子。让家长把想让孩子读的课外书悄悄地放在我这儿,然后我找一个适当的时机“奖”给他的孩子,并对孩子说:“希望你细细品味。读完跟老师交流”。学生往往对老师奖励的书爱不释手,读得很快,并且有强烈地与老师沟通交流的愿望。其他同学看着这个孩子手里“获奖”的书,同样也要表现出极大的读书热情,也想来获得这样一本奖励的书。当然实施这个前提是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秘密,不能让孩子知道。
3.以身作则、榜样激励
身教重于言教。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教师要带头做读书型的教师。教师树立终身读书的观念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自身素质提高的一个捷径,更是给学生起带头作用的最佳示范。班里一些住校生,一些父母不识字的孩子就无法通过“亲子伴读”的活动来提高课外阅读的能力,这是就要借助老师的力量。
在每天下午25分钟的自读课时间,我的手里常常捧着一本想推荐给孩子们的课外读物津津有味地读着,让我专注的神态直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有时我要走下座位与那些无法实施“亲子读书”活动的孩子们共同读书,并以聊天的方式与他们交流读书收获,这些孩子的读书兴趣也会在老师的影响下渐渐培养起来。
4.适时评价、主动阅读
受到他人的表扬与肯定是一件心情舒畅的事情,成人如此,孩子们更是如此,尤其得到长者的表扬,往往要心情舒畅好一阵子,有时几天时间心理都感到甜滋滋的。因此教师对孩子自觉的阅读行为要适时、恰当地给予激励,见到他在认真阅读时,给他一个微笑,轻轻地点一下头,亲切地抚摸一下他的小脑袋,有时只是走近他翻一下他所阅读的书名,有时把他所阅读的书推荐给大家……这些细小的动作、神态都将对他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如果在一定的场合之下对他的阅读行为加以肯定,更能使他欣喜若狂。此时阅读的劲头越来越大,兴趣越来越浓。教师的鼓励与表扬是学生阅读兴趣产生的助动力、催化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推荐读物,打开视野
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和读书的习惯后,作为教师,应尽量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读物,以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打开学生视野,引领孩子“登高望远”,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学习每单元课文或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我会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或该作者在这一时期写的系列作品,让学生课外去阅读。例如,我教了《触摸春天》,我为学生介绍了美国作家海伦·凯勒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了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童年生活为主题的一组课文后,向学生推荐高尔基的《童年》,学习了“走进古典名著”一组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读青少年读版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名著。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学生读了这些书后,我又及时让他们写出读后感,从学生的一则则发自内心的读后感让我们明显得感受到了课外阅读带给他们的心灵启迪……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因此我向学生推荐的课外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的书籍也是必不可少的,如《爱的教育》、《我要做个好孩子》、《感悟童心的300个亲情故事》等都是我班家长和学生的必读书籍。
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向他们推荐书籍,我会向喜欢质疑的学生介绍《中国未解之谜》、《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少儿百科全书》……我会向喜欢幻想的孩子推荐《哈利波特与密室》、《汤姆索亚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我会让他们去读《男生日记》、《女生日记》、《淘气包马小跳》……
总之,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务必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加强指导,使课内课外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以全面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 常丽华.《与孩子共同成长》《小学语文教师》[J].2006年第2期.
[3] 池美娇.《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例谈《小学教学设计》[J].2009年第1、2期.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中学生心理特征为依据,通过自身努力发掘教材中激趣的教材,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呢?
一、课外激发学生学史兴趣的方法
1、明确学史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有十几门,每门课都有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历史这门课,学生们不仅要接触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而且难写难背、枯燥无味,于是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失去学习信心。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当从学习历史的目的上去引导,让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如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的理解,让学生懂得以后如果再有此类危机爆发应该如何避免灾难。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等。通过这样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增强了求知欲。
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发挥情感作用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地关心,给予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就能给学生提供无形、巨大的学习动力,这就是教育界经常提到的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发挥非智力因素中情感因素的作用。实践表明,教师多与学生沟通,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其兴趣爱好,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情感的力量去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上自己所授的科目,是十分重要的。
3、通过历史记忆方法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历史知识千头万绪、包罗万象,因此,记忆成为学习中一个必须面对的艰巨任务。注重记忆方法的引导是迅速提高历史知识和培养历史兴趣的有效手段,我在此谈谈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第一、数字记忆法,即依据一些数字的特点,记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如可根据数字差记忆,1874、1884、1894、1904、1914等,这些数字以“十”为差排列,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变枯燥为有趣。
第二、对比记忆法。历史中的很多人物和事件既有个性又有共性,采用对比记忆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和的比较等。
第三、归纳法。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不管怎样,大都可以将根本原因归纳为经济方面或生产关系方面。如世界三次工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引起的。
4、利用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教师可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中华历史名人传》等一些历史小读物,并且摘抄读书笔记或撰写读后感,然后贴在教室后面让同学们共享,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可开展猜历史谜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
二、课内激发学生学史兴趣的方法
1、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首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这是使自已的课变得趣味横生的根源所在,历史教师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化难为易,才能旁征博引,使自已的课具有故事性、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再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样重要,如果一名历史教师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肯定能让学生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2、课前导入时,精设“悬念”,引发兴趣
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因此刚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相当不集中,所以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5分钟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由于历史学科天生具有与其它学科及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特点,这就使历史课的课前导入方法很多。这时可精设“悬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在上课过程中巧设“悬念”并注意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兴趣
首先,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这就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牢牢的集中在学习上。其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精设悬念。要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是很难的,因此,悬念设在重点、难点处,既可引起学生的重视,又可消除因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适时变换教学方式,调节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发现有些学生有精神不集中、打瞌睡、小声讲话等现象时,证明教师当前的教学方法已经使学生厌烦,因此必须适时地改变教学方式。
4、引入历史故事、教学具有知识性、趣味性
要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兴趣,历史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善于挖掘教材中富有趣味性的知识点,必要时引用课外资料,围绕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合理剪裁,将其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使自已的课堂教学富于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这样做必然会深深吸引信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授商鞅变法时,就穿插讲述了“立木为信”的故事,并引导学生讨论,从中明白了“要想取信于人,要言而有信”的道理。这样教学效果就比较好,一方面深深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弄活了事件的因果关系,加深了理解。
5、潜心研究,活跃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讲得太细、太透彻了,学生反而不感兴趣,时学习能力也得不到培养,这好比把食物嚼得太烂了,吃起来没味道,就连消化要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潜心研究,择其最基本、最主要的问题进行讲解,活跃学生思维,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一定要经常让学生“跳一跳”去摘苹果,教师千万不能面面俱到,一揽到底,全灌给学生,而要给其一、取其二,使他们思维变得活跃,如讲完秦朝统治,让学生搜集涂料,评价秦始皇,学生积极性很高,当他们的探究结果得到教师肯定,学至成功喜悦后,学习兴趣就更浓了。
6、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
历史是不变的,但也是生动有趣的,历史知识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历史现象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外交关系、民族关系等,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比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更为广阔、密集。动人的故事中,既有酸甜苦辣,也有喜怒哀乐,壮观的场面中,既有刀光剑影,也有莺歌燕舞,战斗号角中,流传着英雄业绩,历史本身有着无穷的魅力,教师应该用尽量多的手段激活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教师要精心设计制作课件,使其不断出现新的兴奋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广泛的求知欲。
7、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中要处处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条件。在学生取得成功的时候,哪怕是一个十分微小的成功,教师都要巧妙地运用自己的语言及时地给予真切的赞扬和鼓励。借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学习成绩不佳或回答问题不准确时,教师应尽可能找出其优点或其合理成分加以肯定,让学生觉得确实还行,增强其自信心。
8、在一堂课结束前设置“悬念”,保留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