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文草原

课文草原

时间:2023-05-30 09:13: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文草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文草原

第1篇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3)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第2篇

思维指理性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相对于存在而言,指意识、精神。系统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论,即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结合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其局部的简单相加,其内容就是系统论或者系统学。系统论作为一遍的认识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能极大的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通俗说系统思维就是分析整体和局部相互之间的内在客观联系。

具体说系统思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就是整体到部分再到具体的思路进行,可以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对于语文课文,事前让学生预习一下课文,让学生心里大致有个数,引导学生提炼课文大意,也就是课文中心思想,接着下一步对课文的段落大意和段内的各层意思分析时,可以用系统思维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简单说就是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的,相当于简略化的段落大意,这几个方面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以及他们与课文中心思想之间的联系,作者为啥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和层次。这办法开始时对学生可能存在有一定难度,学生往往显得有些盲目,会感觉无所适从,对小学生更是如此,基于此,不妨变换一下思路,让学生有的放矢,减少他们的盲目性。具体说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 ,老师给几个简略化的段落大意选项让学生选择,其中要有干扰项,至于有几个干扰项,要视课文的难度和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酌情而定。

第二步,接着让学生根据选出来的段落大意选项划分课文段落。对划分后的段落进一步充实段落大意。

第三步,前两步完成后,试着引导学生理解这几个简略化的段落意思选项之间相互间有什么关系,他们与课文的中心大意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作者为啥这样安排文章结构和层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等等。

第二阶段,段落划分好后,接着对段内进行层次意思的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大致一样,也是分三步,区别只是对段落意思选项的分析换成了段内层次的意思分析。说明一点,对于一个段就是一个自然段的,直接把这个段内的句子当做自然段就行了。

第一步,老师对于每个段落给几个段内各层意思的选项让学生选择,其中也要有干扰项

第二步,根据选出的段内各层意思选项划分段内层次。

第三步,学生做好后,试着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段落内各层意思选项相互间有什么关系,他们与这个段落的大意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作者为啥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等。

第三阶段,在学生大致明白课文的段落和段内各层的大意后,试着引导学生分析这个段落内句子、句式、标点和词语。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基本功以及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举例说明: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了草原的自然之美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借景抒情,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按意思可分为三大段,第一段就是第一自然段,作者描述看到的草原的样子,这是写景,第二段就是第二自然段,这段写去草原路上的所见所闻,这段从写景到写人,为后面抒发内心感受埋下伏笔,这段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为一段,这主要写蒙古人热情好客,体现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如果用系统思维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可以按上面给的三阶段方法做。

第一阶段,学生预习过课文后,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第一步,给学生几个选项让他们选,就是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相当于简略化的段落大意,如草原的景、蒙古人的热情招待、蒙古包、蒙古马和去草原路上的见闻等5个选项,让他们选其中的三个,选出草原的景、去草原路上的见闻和蒙古人的热情好客即可。

第二步,让学生根据选出来的简略化后的段落意思选项划分课文段落。划分好后,草原的景可以改成草原的样子,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可以改为蒙古人是如何热情招待远方来的客人

第三步,前两步完成后,让学生试着说说这三个选项之间的关系,对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有什么作用。例如开始描述草原让文章直奔主题,能一下抓住读者的心,也符合课文标题。去草原的路上所见所闻这段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让文章显得很紧凑,前后衔接,而不脱节。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体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这段内容作者抒发内心情感,真情实感 又让阳光下的草原显的更美。整篇文章结构紧凑,借景抒情,以情促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不愧为大家之作。

第二阶段, 接着对划分好的段落进一步作段内层次的意思的划分,这里只对第一段做分析,其他段参考这一段即可。文章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句就是第一层,文章开宗明义,直接说看到了草原,后面的几句话可以看做一层,作者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描述草原的美。

第一步,可以给学生四个选择,让他们选其中的两个,如直接点题、多方面描述草原、草原的空气很清鲜、明朗以及草原的羊群等四个选项。学生选出直接点题、多方面描述草原即可。

第二步,对着选项划分段内层次

第三步,让学生理解各层之间的一些关系。从写空气到写小丘,再写看到羊群,最后写悠然自得吃草的马和牛。整体上作者是从多个・角度由远及近,由静到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草原的美,用文字把草原的美立体、饱满的呈现给读者。

第3篇

教学目标

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出示课件8】“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美)

【出示课件9】

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热情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3)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出示课件10】“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②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③这正是──【出示课件1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第4篇

1 抓住重点语句,在比较中学习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写草原的景色美丽,是按由上到下的顺序记叙的。上面写天空时有这样的句子:“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其中“清鲜、明朗”两词道出了草原天空的特点。这两个词的意思理解了,也就了解了草原天空与别处的有什么不同。教学时,可采用换词比较的方法学习。教师可提示学生把“清鲜、明朗”两个词分别换成其他近义词?然后让学生比较原词的好处并陈述原因。通过比较,从而明白这里不用“新鲜、清新”而用“清鲜”,表明草原的空气怎样,用“明朗”而不用“晴朗”又表明草原的天空怎样。这样一来,学生从比较中理解了因草原上的空气比别处的更纯净、更新鲜;草原上的天空比别处的更蓝、更亮。所以作者才觉得草原的天空比别处的更可爱,引发了想高歌一曲,表示愉快的情感。从而领略了草原天空独特的美。

2 抓住重点语句,在联系中学习

写景这一段还写了天底下的草原。作者写时用了一句总写的句子,即“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抓住这句话可知草原的特点。

“碧、千里”可以轻易看出草原的特点有绿、广。还有间接的特点描述,如“并不茫茫”,目之所及都是清晰的景物,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什么时候?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与前面的描写联系起来想,从而得出结论:因为草原有纯净的空气,不遮挡视线。

作者极目远眺看到了许多景物,有绿的丘、白的羊、马、牛等点缀在草原上。这些景物里作者着重写了小丘。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写出了小丘绿的特点。这种绿使作者产生“翠流”、“流入云际”的两种不同的感觉。面对同一景物作者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感觉呢?学生联系“一碧千里”一词,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视线由近及远,所以产生了两种不同感觉。这样一来,学生对小丘的线条,小丘的色彩理解得更深刻了。

抓住了以上的三个句子及句中的词语,学生更深地领悟到草原的美丽景色。从而就自然地理解了作者为什么高歌一曲,唱的是什么弦律;低吟小诗,颂的是什么内容。学生的情感也会同作者一样激动。

3 抓住重点语句,在想象中学习

《草原》这篇课文除了写景意外,还写了人。为了让读者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美好的心灵,作者是从四方面来写的。在第一、四两层都有紧扣中心思想的句子或词语。抓住这些词句品悟课文就能更好地领悟中心。

例如:在“迎客”一层中有主人迎客的场面描写和客人随主人奔向蒙古包的句子,即:“……,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和“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几座蒙古包。”

第5篇

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更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么第一课时如何设计才能取得高效呢?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朱作仁教授提出课堂教学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这些观念给我们以启迪,扎实、有效地读通读顺课文并进行有效地识字,应当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追求。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主的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第一课时教学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创设情境,唤起期待

一个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钥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感猛烈叩击学生心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受到情感熏陶。如我在执教《草原》这篇课文时,上课伊始我播放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语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二、有效初读,整体感知

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通不开讲。”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也说过:“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就是第一课时的任务。只有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精读才能达到“有感情”,失去了第一课时的支撑,第二课时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就成了无本之木。因此,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时,要舍得花时间,要让每个孩子都能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如我在教学《海伦·凯勒》时,我让学生分三步读课文。一读课文。要求随文出示词语和难读的长句子,指导朗读,直到学生读好为止;二读课文。要求精心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海伦,使学生对人物有初步的认识,对人物内心有初步的了解;三读课文。要求倾情朗读,感受形象。选取文中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抓住敲击心灵的词语去读课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了解。通过三个层次的读,让学生对体会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奠定了感情基础。

三、落实字词,加深理解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这是《课标》对识字的评价。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元老李秉德教授曾两次疾呼“以识字为重点不可轻易丢掉。”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无疑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师要善于找到学生学习生字词的规律及方法,要勤于分析学情,重点生字,重点指导。同时创设轻松活泼的气氛,促使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提高。如理解词语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语言符号层面的意思。可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获得;第二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即语境的意思,艺术形象层;第三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说说自己的理解,即内在意蕴层,拓展意思。这样让字词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认读和抄写,而是生动地、有效地获取语文素养的过程。

四、切入重点,设置悬念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善于教学的老师应该在第一课时结束时,抓住文本重点,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启发学生再细读探究课文。如教学《螳螂捕禅》时,我在第一课时结束时,我让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吴王的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设疑“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后来为什么听了一个少年的劝告。不但没有处死他,而且主动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我们将在下节课揭开谜底,找到答案。”这样真正达到“课虽终,味还在,趣仍浓”的效果。

第一课时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蕴藏着许多的教学细节需要我们去研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走好进入文本的第一步,提高语文阅读课的高效性,让学生学有所得。只有这样,第二课时才不会是空中楼阁,阅读教学目标才会有效达成。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低段语文;文题;切入;有效性

一、运用“文题”引导学生提问

1.把握课题关系引导提问,即把握课题中角色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提问。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北风和小鱼》中,课文紧紧围绕着北风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大,不把小鱼放在眼里。勇敢的小鱼在这个寒冷的季节,躲在水底捉迷藏,快乐地生活着。课文讽刺了北风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行为。教学时,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对学生做出了引导,你认为“北风”和“小鱼”之间会发生什么事?问题刚提出,学生热情回答:“北风来了,小鱼在干吗?”“小鱼害怕北风吗?”“北风会欺负小鱼吗?”……一个个精彩扣题的质疑就在把握课题角色关系中诞生了,既引入了课文学习,开课又精彩。这种引导既帮助学生把握了课题中角色间的关系,又轻轻松松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兴趣。

2.抓住课题关键词联想提问,即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提问,如:一年级下册《草原的早晨》中,“草原”对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既陌生又向往,所以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你认为课题中的哪个词语吸引你?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是‘草原’,因为草原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是‘早晨’,因为早晨空气清新”“我还想到了草原有许多牛羊”……丰富的想象让课堂热闹起来,发挥学生的想象,精彩问题自然而生,心里轻松,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文题”进行语言训练

1.补充填空,进行词语搭配训练,即运用文题让学生补充内容,培养学生词语搭配能力。如在学习《有趣的发现》《美丽的丹顶鹤》《闪光的金子》《欢乐的泼水节》等课文时,我让学生以课题为中心,填写“( )的发现”“( )丹顶鹤”“( )金子”,或者“有趣的( )”“欢乐的( )”等等。各种补充搭配让课题与课文内容更贴近了,让学生的语言也丰富了。由此,在反复的训练中培养学生间词语搭配能力,从中也感悟到语言的丰富多彩,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这些词语,运用这些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拓展思维想象,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即运用课题,让学生拓展思维想象说话,从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荷叶圆圆》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思考还有什么东西是圆圆的,学生七嘴八舌:“天上的月亮圆圆”“桌子上的盘子圆圆”“我的皮球圆圆”……从天上到地上、从吃的到玩的……学生们认真倾听,认真想象,在彼此的回答中寻找自己与众不同的灵感,从回忆中搜索着生活中相似的东西,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训练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更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机会。像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我们坚持用拓展思维的方法加以口头表达训练,对学生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运用“文题”激励学生,调动课堂气氛

作为教师,激励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出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育人氛围。

第7篇

关键词:小学生 朗读能力 提高策略

古人曾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匠心,作品意境的感受,作者情愫的体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学生语感的培养,语言的积累也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读才能获得。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传统和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创设语境,高度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朗读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有读的兴趣、读的欲望,只有有欲望才能愿意去干,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乐意去干,激发学生的兴趣,才可以调动其积极性,才能确保其会主动地学习。

其次,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进入课文和情境,只有入情入境才能真正掌握内容、把握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尝试:

第一,教师可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朗读欲望。

第二,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经常开展一些朗读比赛活动。

第四,认识到朗读是进行阅读理解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朗读的积极性。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保证读书时间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即要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要打好朗读基本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要留给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从而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除此以外,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够达到正确朗读,也就逐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路,模仿入境

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可先让学生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范读领路,还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来渲染课文情境。

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文章第一段描写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天空、草原、小丘、羊群、骏马,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图画。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课前在网上找了很多草原美景展现出来。学生在欣赏中体会到了草原的空旷、优美。同学们欣赏了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后,都不禁赞叹:“我真想到草原看一看!”这时候教师便因势利导:“你们谁能学学老师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草原很美很美?”每一位同学都尽情地读出了自己内心对草原的赞美。

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感情。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当然,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去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四、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使学生愿读、乐读

在朗读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使学生感兴趣,愿读、乐读。初读可采用较宽松的自读形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读的内容、速度、方法,能读懂多少就读懂多少,发现问题可以提问;通读时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互读,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一些问题;精读训练要通过师生的活动达到交流的要求,教师要依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精心和优化组合各种形式的读,以求得最佳的效果;品读是品赏优美词句、领悟文章和作者的情感,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内容、方式、方法,运用竞争、评价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表现欲望,让学生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自豪感、成就感;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运用各种媒体(音乐、画面)和激励性语言,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回忆、入情记忆、美读成诵。又如表演读,要读出《船长》那份惊险、紧迫;配乐读,要读出《长江之歌》那种豪壮激情;分角色读,要让《负荆请罪》历史再现……

五、注重朗读评价,使学生读中求新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读书的评价语要既恰如其分又妙语生花。在朗读课文前,教师要创设各种活动适当点拨学生的激情:“咱们比一比,看谁是个优秀的播音员。”在朗读课文时,教师要善于用心聆听,切实发现他们朗读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在学生朗读完后及时给予肯定。

第8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简介荷兰

师:听说过荷兰吗?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出口国。荷兰河网密布,波光粼粼的湖泊星罗棋布,田里到处有淙淙的流水声。碧绿如丝绒般的牧场随处可见。所以说荷兰是——(老师出示小黑板,生齐读)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幅图片。(课件出示荷兰的美丽风光)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荷兰的美,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

二、揭示标题,齐读标题

师带领生齐读课文标题。

师:看到田园,你想到了什么?看到诗情,你又想到了什么?(生:课文一定是写荷兰农村美丽景色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透过文章的题目窥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同学们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你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检查初读:指名读生词;指名读课文;给每小节取个名字并进行指导,如“骏马图”“牲畜图”“傍晚图”……

【设计意图:在初读阶段,理清文章的结构,并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小节的意思,引领学生整体感知,高屋建瓴,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课文的整体印象。】

四、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学习第二小节——“奶牛图”。

师:当我们来到荷兰的草原上,极目远眺,看到了什么

生:“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

师:多美呀!你见过丝绒吗?是怎样的?想象一下,假如草原是丝绒,那上面黑白两色的奶牛是什么?如果我们躺在上面仰望着蓝天白云,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谁能把这么美的景色读出来?(生读)

师:找找看,背上盖着防潮毛毡的牛在哪里?站立不动,仿佛在思考的牛在哪里?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的牛犊在哪里?(生分别指出)

师:“仪态端庄”本来是指神情、举止、姿态、风度端正庄严的人,现在指什么呢?这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是一幅生动而温情的画面,多么富有生活情趣呀!你能读好这两句吗?(生举手读、齐读)

师:草原上的奶牛可多了,它们还会有哪些神态呢?谁能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上一句?(散步、远望、回望、闭目……)

师:在绿意盎然的村野山间,我们还能看到(郁金香)。郁金香美丽、庄严、华贵,是荷兰的国花。齐读这一句,读出你们对郁金香的喜爱之情。(生齐读)

师:多么优美和谐的画面呀!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深情朗读课文第二小节,其他同学边欣赏画面边随着他的朗读想象那里的美丽风光。

2.学习第三小节——“骏马图”。

师:(过渡)悠闲惬意的田园生活如同一首田园诗,让人叹为观止。下面我们再来欣赏“骏马图”。(出示第三小节)

师:(指名读第一句)你知道“镶嵌”是什么意思吗?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荷兰的低地和运河相互交错的美景,也说明了荷兰的运河之多,面积之广。站在这里,我们还能看到什么呢?(生回答)

师:请大家读读第二句,谁能说说这些骏马是什么样子?又是在做什么?(生答,师画出相关词语)谁能把它们强健的体魄和鬃毛飞扬的英姿读出来?(指名读)

师:(指名读最后两句)为什么说“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生答)

师:现在你们就是奔腾在草原上的骏马!让我们面对着辽阔无垠的大草原,读出我们的豪迈!(齐读第三小节)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方式,感悟文本语言之美,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了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9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发现教材所蕴含的兴趣因素,以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感,并以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因此,我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中,经常引导学生在乐学中获取知识。

一、抓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它可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因为上课开始,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处于松弛状态,教师精彩的导入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转移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一)引起悬念。上课一开始便设置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如教《大瀑布的葬礼》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而且是由一位巴西总统亲自主持,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学生对此感到非常好奇,从而促使学生踊跃地要求读课文,寻找答案。  (二)再现意境。情感的交融,往往也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上课开始,可借助教学平台展示图片、幻灯出示图像、录音机播放音乐等方式渲染课文的气氛,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加强情感体验,启发学生展开想像。然后因势利导,学生如身临其境,兴趣浓,积极性高。如教学《草原》,上课后,先用平台展示几幅草原的图片,有辽阔的草原,有洁白的羊群,有牧人的摔跤……这样使学生对草原有了较深刻的印象。这么美的草原,老舍是怎样描写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饥似渴地读起课文。

(三)唤起联想。在讲授新知识之前,用前提测评的形式,让学生把新知识系统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在讲新知识之后,在达标测评的同时,让学生展开想像,发挥创造能力,激发兴趣,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二、融洽课堂气氛,诱发学习兴趣

在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方面,融洽的课堂气氛是不可忽视的,而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又与师生之间默契的情感是分不开的。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哪一位老师心中有学生,时时处处关心学生,学生心中就会有哪位老师,愿意跟你接近,喜欢上你的课,这时的情感交流,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情绪主涨,精神振奋。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教材的魅力能强化学习兴趣

语文课多是文学作品,有童话、故事、小说、诗歌等。这些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形象的课文,很容易在教师的引导下吸引学生,提高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

如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古诗,小学生十分喜爱。他们在学校背诵起古诗来兴致盎然,就连上楼时也会背上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因此,我指导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课上开展诵读比赛,还适当地给他们发一些小奖品给予鼓励。另外,还让学生参加活动比赛,如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

总之,学习中如果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使自己在一种活跃、舒畅、欢快的心理支配下,使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寓学于乐,寓学于趣。

第10篇

(贵州省赫章县双坪彝族苗族乡瓦店小学 553200)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下面就我在教学中加强朗读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谁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二、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反复朗读,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11篇

一、摘抄知识要点,激发阅读兴趣

“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任务。

二、指导预习过程培养预习能力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和预习指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

1.阅读“导读”。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还要让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

2.读、思、圈、画。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比如:文中的生字连词可以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可用“=”标明,并认真思索,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给课文加批注。不少课文的“预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如有感想就在旁边简单写一写。”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课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培养思维能力。

此外,在课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可以加上恰当的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体会。

转贴于 三、划分层次阅读培养自读能力

叶老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可见,阅读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要求,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1.读通课文。“预习”中经常提出: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他们注意随手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而后整体感知,才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带着问题读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指导学带着问题读书,能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预习”中有这样的问题:“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怎么样了?”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思,问题解决了,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

3.精妙处多读。文章写得精彩的段落、章节,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第一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文笔优美,意境开阔。“预习”中提出:“预习课文,想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预习时,这一段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想像草原的美景图,直至成诵。

4.总结评价。课堂上,对于在预习过程中阅读表现积极、声情并茂者,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动其读书的积极性,使“预习”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四、围绕预习重点精心设计训练

不少课文在“预习”中涉及到了文章的重难点,提出了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包含着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围绕预习重点,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精心设计训练,把预习重点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整体效益。

例如,《草船借箭》一文,在“预习”中指出:查字典弄清“神机妙算”这个词语的意思,把课文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画下来。这也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围绕这一预习重点,可以设计以下训练:

1.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请找出课文中的一个重点词语回答。初步理解“神机妙算”的意思。

第12篇

一、突出自主,变被动为主动

1.自主采撷学习内容

学生个性、兴趣、需求不尽相同,学习时可以根据知识经验,个性倾向进行取舍。只有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感受才会更深,感悟才会更透彻。

在教学《麋鹿》这篇课文时,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充当小小讲解员,以小组为单位,介绍麋鹿。然后再组织讲解员比赛,评选最佳讲解员。学生对麋鹿的外形特点及传奇经历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教学时,我重点设计了“麋鹿的自述”的教学环节,学生主动搜集相关资料,自主选择自述内容,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内化,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草原》这篇文章介绍了我国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有些内容学生阅读起来有些难度。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提供了许多方法供学生选择。

(1)发现美景。同学们,我们准备参观内蒙古大草原,现在你就是导游,要拿出绝招向大家介绍这个景点,看谁赢得的游客多。于是学生分组学习,或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草原美景;或用手中的画笔,画一画如诗如画的美景;或用收集的资料,交流草原美景。因为把选择学习方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同学们学习时乐此不疲。

(2)展示汇报。全班学生分小组汇报“你是如何感受草原美景的”。在一组汇报中,我画了青翠欲流的草原和雪白的羊群。因为课文里写着“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草原彰显着生命的灵动。另一组学生用朗读的方法,结合课文插图,给人视听的冲击。还有一组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语文学习已然超越了文本,拓宽了学生视野。

学会方法比得到知识更重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信任,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真正建构主动、生动、互动的个性化语文阅读,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二、彰显合作,既主动又互动

1.抓拓展表演互动

如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在学习文章之后,组织学生排演小话剧。为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有自己的个性思维和想象,表演前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熟悉人物。为了使学生整体把握剧中人物,引导学习小组分步推进。(1)说说第一幕和第二幕的主要人物分别是谁?他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抓住剧本中表现人物鲜明特点的语言,组内朗读,体会人物品质。(3)小组角色体验。在学习小组内分角色,练习读好人物对话,再相互探究怎样把人物感情表达出来。整个教学过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思维状态,表演自然成了他们的一种内在需求。

2.抓生成激发互动

古诗教学一般教师都采用读诗题,解诗句,知作者,悟诗情的方法程式化地去教,往往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趣。我在教古诗《观书有感》时,抓住两个细节激发学生灵性,感悟作者诗情。

(1)学生初读了古诗之后,我便发问:同学们读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诗中“半亩方塘一鉴开”是什么样的景色?“徘徊”本意是人来回走动,“天光云影”怎么可能“徘徊”?我引领学生想象生成,在小组内探究、解疑、交流。

(2)引导学生吟诵全诗,思考:诗人看到水塘,怎么就联想到了读书呢?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理。接着通过多种形式吟诵来体会,领悟这首诗是以水塘的形象作比喻的。学生主动学习后,各组挑选的代表交流本组学习的收获,气氛活跃。这种将读书后的感想化为生动隽永的形象,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激发了学生内在的灵气!

三、重视实践,从能动到乐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