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规划设计

生态规划设计

时间:2023-05-30 09:13: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规划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态规划设计

第1篇

小区的规划选址很重要,尽量选择地下和周围环境良好的区位,避免因地形等特点造成的空气流动不畅或风速过大等问题。小区用地应结合地形特点,不应使建筑物正对迎风的湖岸或容易形成风道的山谷等地,最好选择避风向阳的坡地。

二、规划布局

在小区规划布局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协调好住宅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小区规划设计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结构、朝向、间距、周边环境等因素,运用建筑空间构图原理,合理安排住宅、公共建筑、道路、建筑小品等的相对位置,使它们组成一个井然有序的有机整体。

三、景观的营造

在景观的营造上,要进行人性化设计,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的要求。尽可能地利用住宅区地面作为景观用地,考虑住宅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给小区带来生气,增添小区的生活气息,创造真正具有较好生态效果的住区环境。有条件的小区应配备园林、喷泉、休闲广场、游泳池、健身会所等,创造一种自由漫步式的家园模式。

注重节能设计

我国的住宅需求量逐年增加,住宅建设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因此,现代化的小区建设应充分节能,通过对小区的合理规划和布局,以及对建筑的合理设计,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自然能源。

一、小区道路系统设计

小区道路也是小区的风道,道路布局应充分结合建筑物的布局和结构,应有利于小区的通风,并结合小区绿地空间,尽可能地把绿地中的新鲜空气引入小区,以提高小区空气质量,改善小区环境。

二、小区绿化及景观规划

良好的居住区绿化,不仅能美化小区环境,而且对于住宅建筑节能有重要作用。在炎热的夏季,浓密的树冠能够将35%的太阳辐射热吸收掉,植被的蒸腾作用和其根部的保水作用有利于小区降温。小区绿化可以有效调节湿度、降低气温、改善通风质量,从而减小城市热岛效应对小区的影响。

三、住宅单体的节能设计

首先,提倡建设节约型住宅,合理使用面积。其次,住宅室内平面布置应合理。合理布置卧室、起居室、餐厅、厨卫等功能空间,考虑空间的紧凑性。再其次,控制住宅层高,一般住宅层高以2.8米为宜,不宜超过3米。层高过高,会增加建造成本;层高过低,会减少室内的采光面积,并使室内通风不畅。最后,控制合理的窗墙面积比。

打造特色小区

现代化的小区,还应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要创新规划设计理念。对小区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多元化的组织手法和多样的居住空间创造方法,结合小区所在地段、城市大环境,建设特色小区。

可以运用灵活的组织手法,创造丰富的艺术生活空间。小区景观可以充分借用周围的景观,并巧妙应用过渡、渗透、对比等丰富的组景手法,打造主题鲜明、动静结合、软硬搭配的建筑结构空间,提高整个小区的文化品位。

还应重视小区规划与当地的历史文脉相结合,要与城市整体形象相协调。在规划设计上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使小区能够延续所在地区的历史文脉,体现出文化传统的积淀。

第2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步伐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脚步加快,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不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影响,同时也导致城市的生活环境陷入垃圾排放困难、内陆河水污染、温室气体过量和土壤水质污破坏等尴尬局面。而随着生态失衡、资源减少和空间压缩问题的逐步显现,城市居民的生存状态改善及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成了未来城市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生态城市规划是结合生态学的方法和原理,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形式来建设生态城市的优化方案规划。

2、基本原则

城市在整个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属于一个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其自控机制不像自然环境那样稳定和完善,所以通常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想使城市规划设计的各要素达到协调统一,就要遵循整体性、成长性和多样性的基本原则。首先所谓的整体性是指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城市发展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平衡,而是要从保证城市建设质量和追求环境与社会相统一的宏观角度出发,结合城市目前发展的实际进行合理的交通、人口、绿化及土地等规划,保证城市的容量控制、区域调整和规模延伸与城市整体规划相一致。

其次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态生态系统,其长期过程中的稳定性是影响人们生存和工作的关键,而要想使城市发展适应人口、交通及环境等一系列的变化,就要从保证城市稳定成长的角度出发。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城市规划都应该遵循动态调整的基本方针,合理进行资源的开发和空间的利用,并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明、历史文化和生态烙印等进行有效的保护与留存。

最后多样性原则的提出是以自然环境中物种、基因及组成的千变万化为基础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离不开其与自然的紧密结合,而岩土、大气及水环境之间的协调也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在城市中协调发展的基础。多样性不仅要体现在人类与生物之间,同时还应该体现在生物与生物、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

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运转系统、管理系统、环保系统、社会文明系统和绿地生态系统等五方面,其中运转系统主要针对的是城市道路交通的顺畅,如客流运输的便捷、物资供应的稳定、能源配送和污水废物处理的及时等。管理系统则主要针对城市居民的劳动就业、社会服务、人口控制和医疗保险,城市环境的资源利用、环境整治、消防治安和和谐发展等。环保系统的设计是保证城市生活环境健康稳定的关键,尤其是对各种废弃物的排出设计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先进城市的最高标准,按照各自特点和不同进行详细的划分和处置。如果说前几方面是对城市居民物质生活的保障,那么社会文明系统则是对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保障,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优良的社会秩序和风气,以及较高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人口素质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基础。最后绿地生态系统设计应该在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进行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保证较高的人均绿地面积和整体覆盖率。

4、案例分析

欧洲不仅是遭受生态系统破坏和自然环境恶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同时也是世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前沿,下面就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尔公园”规划设计为例,对生态城市规划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该城区的规划背景是规划的最初只考虑工业生产与城市空间布局的协调,最终导致功能重复、内耗严重且相关性较差。

设计构思是通过规划建设“埃姆舍尔公园”,转变鲁尔工业区单一的工业发展现状,通过保留工业与居住混合的现状,将整个工业区的17个城市进行有效的连接,并形成以绿化带连接为基础的自然生态改建,使250万居民的工作与生活空间得到改善。其中埃姆舍尔景观公园的专题规划为城区增加自然景观和丰富物种的多样性,埃姆舍尔生态系统的改建则在城市网络中形成以工业废弃区为转化的绿化景观和公共空间,帮助居民形成趣味、丰富和便捷的休闲空间。这一规划不仅转变了传统城市规划中以单个城市为重点,缺乏整体思想和注重经济发展的设计理念,而是从弱化城市边界、实现统一布局、建立网络型城市和恢复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真正实现了城市间交通效率的提升、能源消耗的减少和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的改善。我国未来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充分借鉴这一成功案例的相关经验,进行自身创新模式和方法的研究。

5、结语

通过上文对生态城市规划基本原则的简单介绍,不仅了解了未来城市规划应用该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深刻的认识想要充分的达到和实现生态城市的规划目标,就要从协调城市经济发展、合理进行城市布局和重点发展生态城区建设等几方面入手,真正将环境学、社会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实际。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生态社区;规划设计;生态环境设计

Abstract: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meaning of ecological community and characteristic proceed, elaborates zoology community design concept, principle and basic target,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on building continuous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ommunity.

Key words:the ecology community; planning design; ecological design of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人类的共识,而建设生态社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

一、生态社区的涵义和特征

1、生态社区的涵义

生态社区以生态建筑为基本单元体,用科学的生态环境观组合建筑和环境要素,以此达到原有社区生态系统平衡,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真正做到经济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2、生态社区的特征

(1)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生态社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人、建筑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2)注重环境保护的整体和谐。在生态社区中,人、社区和自然作为其最基本的三大要素,这三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3)倡导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统一。生态社区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统一。它是一个由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顺序的综合系统。

二、生态社区设计理念、原则与基本目标

1、生态社区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

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对自然和社会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平衡自然和社会环境,城市社区规划者将生态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思想纳入到社区的规划设计理念中,因而产生了“生态社区”的概念。生态社区注重社区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主要包含环境资源、文化资源以及经济资源等,其设计理念的特点是高效性、和谐性以及持续性。生态社区的设计原则主要有:环境保护原则、节能高效原则、整体和谐原则以及社区质量管理原则等。

2、生态社区的基本目标

建设生态社区,其基本目标在于:注重社区生态规划和布局的整体性,追求社会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满意度,社区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社区、自然的和谐统一和其和谐相处的行为规范体系,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体系,以及在社会内形成共同的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环境价值观。

三、生态社区中的生态环境设计

1、空间环境的整体布局

在生态社区规划设计时,需要依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地形特征进行合理规划,有效采用“点―线―面”的空间组合形式,由多栋住宅形成点状空间,由社区道路形成线状空间,由公共活动场所形成面状空间。比如威尼斯滨水住宅采用带状空间组合方式,考虑到威尼斯的自然地理特征,充分利用城市河流和城市主干道布局,形成了狭长的建筑群空间。

2、空间环境的专项设计

住宅空间环境专项设计的内容较为广泛,主要包含有道路,建筑群、公共绿地以及水系等环境要素。在上述诸多环境设计要素中,绿地设计比较重要和复杂。其中绿地规划包含有自然式、规则式以及自然和规则的混合式等形式。具体适用何种布置形式,要因地制宜,根据建筑布局,小区环境以及居民要求进行综合考量。同时要将绿化、居住方式以及小区景观联系起来,形成建筑屋面、阳台和地面等多层次绿化方式。考虑到生态社区的主要功能在于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健康的休憩交流的共享空间,因而在布置空间环境时,要将小区的娱乐性、休憩性有机结合,创造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空间环境。

3、环境生态系统设计

在环境生态系统设计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节能环保。其一生态社区要求节约建筑能耗,在适用绿色能源时,要适当增加辅助能源系统,在安装时要符合建筑群体的整体风格,同时做好防雨、防雷和地热等技术的处理。其二生态社区要求在水源环境系统中充分使用节水器皿,做好污水、中水的处理工作,并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其三生态社区的室外照明要求采用绿色照明技术,使用发光指示牌照明设施,室内需要采用节能光源,尽量排除光污染。此外,还要保证生态社区内的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以及实现社区内具有良好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

4、生态控制工程设计

一是提高住宅社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可以采用提高园林绿化率,增加减噪设施,控制步行区的风效等措施来提高社区规划的整体水平。二是采用节约能源的设计方案。节能技术在建筑中早已开始使用,但在生态社区规划中,除了使用一般的节能技术外,还需使用保温材料以此提高建筑的热环境性能,从建筑物设计角度来看,可以在建筑物表面使用保温材料,以便控制建筑物对热量的吸收,在保温隔热的同时,需要充分利用热量,减少使用空调费用和在杜绝能量使用中的大锅饭现象。三是研制出再生能源的收集、储存装置。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灯绿色能源,设计良好的室内通风户型。在室内外照明方面,也要使用绿色节能装置,此外也要讲每户的热水装置与天阳能热水系统相连接。四是考虑生态社区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垃圾处理。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处理好建筑垃圾,以便日后对居民产生不好影响。在住宅社区建成后,要使用不同的垃圾箱,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鼓励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此外,在生态控制工程设计方面,还有降低污染排放,提高居民综合素质方面的措施等。

总之,生态社区倡导的是人、建筑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希望通过资源、环境整合,培养生态社区居民的绿色环保意识,以政府主导、社区参与为原则创建绿色家庭,以此构建绿色家庭,使生态社区向更加自然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实现生态社区和谐发展,还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发挥政府、社区、居民的作用,实现长期而整体的社区建设策略,真正做到社区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经济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参考文献:

第4篇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人居环境质量亦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环境。对于我们来说,其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以人为本,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生态空间。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态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生态学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生态型校园之路。

第1章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气、河川污染及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接踵而来,人居环境矛盾突显……。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生态建设,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发展方向。

1.1 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青少年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它们对青少年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1.2 生态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生态型校园应具备以下的特点:

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

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

1.3 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基础与条件

校区基地环境、土壤、气象、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

第2章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 规划设计的思想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似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2.2 规划设计的原则

(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体现生态环境艺术式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

(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生态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要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这要求:a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b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的设施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c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感情;d绿化植物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能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比如,园路的设计走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出入方便,大乔木的位置要考虑到是否影响师生日常生活的采光、通风及安全问题。

(5)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转贴于

第3章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

3.1 概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林校区是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总面积约80公顷。东临邰城路,南接陕西省饲料厂,北靠渭汇渠,西面为大片的绿地。整个规划地被城市主干道划分为三部分。

3.2 规划的指导思想

运用生态学原理,力图在有限的环境空间中解决功能与形式美的矛盾,通过规划设计改善生态条件,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营造宜人的校园生存环境。

3.3 布局手法

规划布局手法是条带加组团的布局方式。

道路交通设东北两主入口,并有60m的景观道通入校园;连接两次入口的自然环路为车行道(14m),引导车流;教学实验区道路采用规则式棋盘式布局(7m);学生生活区道路自成体系,各组团均有或纵或横主路(20m)引向自然式环路;体育运动区道路将各场地整齐分割成各功能小区,相互联接,并有道路引向主环路。

建筑楼群教学实验楼建筑群成条带状布置,为东西走向;宿舍楼为组团式布局。

3.4布局结构

总体布局可用“一心三带四区”来概括。

一心:为核心生态区。其内绿地连片布置,形成整个校区的中心绿岛,并与其它各功能区的条带状、环状、团片状绿地共同组成纵横交错的校园绿色网络系统。它由树木园、植物园、苗圃三部分组成。树木园、植物园内树种繁多,内置花架、铺装步道、坐凳;苗圃内设一大型温室。此区不仅满足了师生的教学科研需要,而且方便学生课余休息和晨读。

三带:全院三条主干道构成一横一纵一斜三带。一横一纵为东、北主入口各宽60m的景观带,其两侧配置高大乔木,构成林荫道,中间为宽20m的绿地,两景观带交汇处为一圆形广场,其内设置有升旗台、雕塑以及一圆形礼堂,产生对景的效果。此种设计使入院者视野开阔,心情不受压抑,并且高大乔木与绿地的规则式条带状布局充分体现了高等学府的严谨、有序、端庄、优雅的高品位、高质量。斜向景观带采用节点呼应手法,大学生活动中心、礼堂、信息交流中心分别位于其起点、中点和端点处,遥相呼应。大学生活动中心有建筑组合成麦克风型,内设影剧院、咖啡厅等活动场所,意寓此为大学生文化传播地,提高了学生文化生活质量。在信息交流中心旁边,为园林园艺和校园特色(植物标本馆、昆虫博物馆、校史馆等)两大展示大厅,供人参观欣赏并可由此加深对本校的了解。斜向景观带为步行道,植物配置采用渐变式,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使校园景色具有较高的园林艺术水平。

四区:按用地功能不同将其划分为四个区,分别为:

教学区由条带状的公共实验区、公共教学区、各院系楼群和图书信息中心组成。其中以教学楼、办公楼为主体,并配置雪松和彩色植物图案。植物配置丰富,装饰性较强,其目的在于为全校师生教学和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体育活动区分为对内对外两部分。对内使用的体育活动区位于校园西面,连片集中布局,通过其间道路分隔成不同的功能小区。以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各类运动场为主体,适当配置耐践踏的草坪、生命力强的植物,供活动后短暂休息。对外使用的体育活动区,位于规划地的东北角,由于此地濒临城市主干道,交通方便而设在此处。

学生生活区采用组团式布局,各个组团镶嵌于大片绿地之间,通过道路、公共绿地,运用艺术手法将其内的建筑和大大小小的空地有机的组合,达到和谐的境界。从建筑的通风、采光、用材,植物的遮荫、减噪等方面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生态型设计规划理念。组团内又分别包括商业服务中心、食堂、浴室和休息运动广场,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教师生活区位于规划地的东南部。

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规划;生态环境;持续发展

前言: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日益加剧,它极大的威胁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互作用和协调的方式,只有用生态的理念去进行规划设计,才能够真正做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合理地对城市生态进行规划,处理好城市化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矛盾,是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头等大事。

一、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1.1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当下,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不容乐观,总体上生态环境在恶化,虽然局部在进行改造,但治理能力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等现象。另外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当前的生态经济指标和预期的发展。

1.2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

综合分析,造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1)人口压力: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2)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经济,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3)市场压力: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负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为了改变日益恶化的环境形象,应当采取刻不容缓地行动,迅速提升生态环境水平。

二、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及内容

2.1 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2.2 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

(1)规划内容包括四个层次:A、新生环境的自然属性,即城市的区位,地势气候等,是人类活动的自然层次,包括生态位的趋势、开拓、竞争和平衡过程,最后达到地尽其能、物尽其用;B、社会功能属性,主要指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结构,包括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增强城市有机体的共生能;C、历史文化的内涵属性,考虑到城市历史文献的延续,指在增强人的历史文化意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变自发为自为;D、管理和规划意识属性,重在提高全民规划意识和加强规划管理机制,保证规划按计划分期实施。(2)规划内容要点为:A、新生环境的自然条件;B、区域经济分析及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力布局和功能的匹配;C、城镇的合理体系和职能的合理搭配;D、适宜的城市规模及环境容量;E、有机完善的城市形态及适度的土地利用和合理的功能结构;F、绿化系统及生态保护和区域的涵养;G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废弃物无污染处理及环境污染的防治;H、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I 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J 完善的管理机制。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实施路径

基于对以往城市的建设经验积累和理论的探索,规划梳理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生态城市建设系统构架由5个层次构成,上一个层次的提出是构成下一个层次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和依据,构架以此逐层递进,将消减生态危机,使城乡建设逐步回归到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上来。

3.1目标层:“低碳”、“生态”、“绿色”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要立足国情,引导城市以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最大限度的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来建设和发展。这既是当前切实可行的缓解发展与生存矛盾、优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路径,也是中国在席卷全球的生态危机中领导这场“生态革命”的责任。

3.2理念层:真正确立“人本、协调、创新、可持续”的政府治理理念

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型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根本动力。生态问题已成为涵盖整个城乡的区域乃至全球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生态城市的生态不单单是纯自然的生态,而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共生的城市生态,它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和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协调关系。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无论是城市生产要素及其资源优化配置方式,还是城市功能和空间,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坚持“人本、协调、创新、可持续”的治理理念,并以此为基本准则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全过程。

3.3技术层:全面、系统、完整的技术支撑作为保障

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沼气能)的开发、节约能源的建筑设计,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和碳的低排放的循环经济、污水和固体垃圾处理和再利用、生物多样化、城市生态规划等。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全面、系统、完整的技术支撑作为保障。不但应重点研究绿色建筑、低碳能源使用、绿色交通、循环经济、水生态系统、废弃物利用和绿色基础设施等多种复合技术体系,还应大力研发低成本、高回报的低碳适宜技术。

3.4执行层:制定政策、创新思路、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公众参与

(1)制定政策:定制合理的生态建设政策,修改完善规划技术标准体系。从城乡规划关键要素土地、设施、建筑等方面对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基本标准、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进行修编。

(2)对接规划:主要通过生态建设目标、理念和技术手段,指导规划编制、建筑设计和项目设施,从土地、设施、建筑等城市建设关键要素入手,强调与不同层次的规划对接,即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建筑设计等不同规划阶段对接。

(3)转变方式:生态城市建设还反映在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上,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应通过开展系列的宣传教育、示范评选、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推广绿色生态的理念,形成集约、智能、环保和健康、文明、节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4)发挥合力:生态城市建设要以资本为后盾,应充分发挥整个社会的合力,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可通过政府扶持、民间融资进行技术创新,开发环保节能产品。

(5)搭建平台: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有条件、有选择地引进国外成熟、适宜的技术和经验,同时应向国际输出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共同推动城市向低碳、生态、绿色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做好生态城市的规划,要加大园林绿地规划力度,除城市应有的公园,苗圃,防护林等外,还应规划诸如郊区森林公园、水土保护林、水源涵养林、宽型的环境林带、大面积草坪等绿化并将一产生产中的农田地景引入城市中,共同构筑立体交互、网状联接的点、线、面的三维绿化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志靖. 浅谈绿色生态建筑的规划与设计[J]. 才智,2009

第6篇

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人居环境质量亦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环境。对于我们来说,其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以人为本,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生态空间。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态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生态学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生态型校园之路。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1.指导思想

(1)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青少年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它们对青少年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更是培养情操、追求真理的场所,环境设计应是校园精神的着力体现。高等院校的校园是教学和生活兼顾的场所,从功能上讲,这里是一个文化交流和学习的场所。在学院总体规划发展目标指导下,依托校园自然及人文环境,充分利用现状,以植物造景为主,提高绿地率和功能作用,在丰富校园季相景观和总体景观的同时,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休闭环境。景观力求做到造型新颖活泼,为环境增色。作为校园总体环境的一部分,校园休闲绿地除满足基本要求之外,其功能的实效性亦值得关注。从资料上显示,国内外高校规划设计的实践经验,高等院的校园环境都具备三个主要功能: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师生员工的生活需求;通过良好的环境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即“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给涉足校园的来访者文明优雅的观赏环境。因此,设计时在平面布局上就应注重分析这些因素,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创造出不同要求的多样空间,真正达到美观、实用。

(2)注重立意,突出环境感染力 “有意无景,形同说教;有景无意,格调不高”,对于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古典园林非常讲究意境美,现代社会也公认园林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设计常追求“神仪在心,意在笔先”和“情因景生,景为情造”。校园是育人的地方,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而景观元素正是表达这种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带有启迪性环境氛围的素材,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是校园休闲绿地设计的目标。校园休闲绿地平面构图常采用方和圆的组合,小品设计常从引导学生做人、做学问和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等方面寻找创作思路,植物配置也常会运用桃和李,意喻“桃李满天下”等,不胜枚举,但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设计时应从构思立意入手,创造能够产生积极作用的环境氛围,使广大师生从环境中也能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3)简洁明快,突出时代性从表现形式上看,校园环境以清新自然、幽静典雅、尺度宜人为佳。校园内的休闲绿地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易简不易繁,易朴素大方、色彩明快、构思巧妙,从造价上来说也比较经济,可行性强。同时考虑服务对象的要求,设计时还应注意体现时代特征,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和材料表现主题,显现时代的风格。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性这一原则包含两层含义: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尽量使用本地树种,力求突出有一定的特色性。为了达到这一点,在设计时,一是从整个校园以及校园周边大的环境分析,充分重视体现校园文化因素,让远处能看到本绿化地段的人一目了然;二是从小环境分析,充分了解本绿化地段紧临的空间环境,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条件来组织景观,从而形成特有的区域特征。

(5)以绿为主,突出景观美,校园环境应当是满目苍翠、鲜花盛开,以宜人的景观来消除师生们的各种压力。创造宜人的室外学习环境离不开绿化,尤其是合理的配置,但要强调的是,校园休闲绿地在以绿为主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体现艺术美、自然美和意境美,更进一步讲,在绿化配置上还应考虑能够体现四季常青的校园精神。

2.规划原则

(1)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校园绿化首先是要为人服务,让人在繁杂的学习间隙享受到宜人的景观环境,身心得到休养;能过利用现状地形、配植色块及色叶植物,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果,营造人性化的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思想。

(2)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植物是生命体,每种植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它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避免种植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应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

(3)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原则;统一规划校园内绿地,无论本绿化区域,还是整个图书馆周边,都是整个校园内绿化计划的一个部分,营造生态风景时要根据校园总体绿化的具体情况来安排布局。

(4)渗透文化,追求艺术;水域孕育了环境和文化,成为园林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环境因水而发展,商贸因水而繁荣,建筑因水而灵秀,园林因水而旷幽。因此我们借用了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特色,在设计时追求意境,讲究品位,注重人文景观的开发。

三、规划结构分析

在学院图书馆周边绿化环境改造及布局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规划区域周围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一个布局均衡、功能完善的校园绿地系统。校园环境可以为城市环境增色。近几年,许多城市对学校周边的围墙提出“透空化”的要求,即是借重校园环境为城市服务。而一些学校进而提出的“城在绿中,绿在校园”,也充分展现了校园在城市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学院图书馆西侧的外围墙的“透空化”处理,使的位于银湖北路上的行人与车辆能清晰的看到本绿化区域斜坡上的景观布置,在坡面的的景观处理上,通过环境景观元素的组织,既达到丰富校内景观,又改善周边生态。

(一)、植物配置

本地段在结构上可分为四块,按植物的生长习性,运用生态种植手法,将乔灌木,常绿色叶植物有机的搭配种植,层次分明,以常绿为主,落叶为辅,四季常青。力求达到有花有草有果,鸟语花香的意境:

1.图书馆前广场西侧绿地,由于本绿化地段相对于学校正门前的银湖北路要高,在围墙外,较易看到本绿化地段,而在前广场西的斜坡绿地,面积较广,特别显眼,因此是本绿化地段的视点。设计以金叶女贞,蜀桧,红花继木,三种灌木,组成对称式色块,远处观来,似托起太阳,喻意大学生为天之骄子,高校内的教师是将天之骄子托上天空的人。当人站在图书馆前广场西边缘时,微风带来清凉的水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空气中还夹杂着似隐似现的茶花的香气,这种感觉不胜美妙。因此,在本地块上,安排种植茶花,在造近花架一侧,还种植了主调树红叶李与夹竹桃。

2.图书馆西侧绿地,这一块绿地,既有平坡,又有斜坡,平坡在上,斜坡在下,平坡与图书馆主楼之间有一种水泥过道,斜坡则朝西,面朝水塘与银湖北路。在平坡上,布置种植了几株夹竹桃与紫叶李,桃李结实,鼓励人辛勤的劳动与刻苦的学习,都将会有成功的果实。以红花继木与金叶女贞组成花朵状图案,“好花不常开”,但是,这些模纹,所构成的图案,却会一年四季“开”到头,花开代表希望到来,祝福每位从本校走出去的同学都能有一个锦绣的前程。斜坡上以简洁的波纹状图案构成一道“靓丽”风景线,由于紧临水塘,波纹状图案就显的有意义,从远外看到这图案,你会发现,图书馆似建水上,有一种海市蜃楼的错觉,荡漾在眼前。

3.弯曲的河岸,种植的了大量垂丝杨柳,广泛的载植于塘畔,其柔软下垂的枝条,与水景融为一体,很自然的将本绿化地段整体的与水塘相融合了。形成“万柳垂下绿丝绦”、“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别样意境。在卵石路的另一侧,座椅边的花坛中,铺植以三色堇,色彩丰富,给人以炫目,视觉上得到充分享受。座椅后的小花坛,则种植龙柏,与多姿多彩的三色堇在色彩上形成鲜对比,又有一种淡妆素裹的味道。

4.驳岸,由于已经做好,但是,没有任何植被,因此,我在其上,种植了一些草皮,以起到固土护坡之功效,防止水土流失,景响到卵石路的景观。

(二)、功能配置与景点做法

在沿塘岸铺设的的卵石道路,具有按摩做用,有一定的健身功效。卵石路南侧设一排座椅,既可让便于广大师生在此读书看报,又可一边欣赏水景,一边呼吸略带湿润的空气,陶冶情操的同时也能释放学习和工作的压力,换个好心情。在卵石路的北尽头,前广场西侧斜坡的坡角草坪上,铺设一段步石,便于从花架方向进入,本地段,满足人的亲水性。步石道旁,设一块湖石,既能起到导向做用,同时湖石线条浑圆流畅,洞穴透空玲巧,做为孤赏石,也是可为一观的景点。“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化,树配石而坚”,一块好的湖石,为本地段景观增舔雄壮之势。

(三)、设计手法

学院图书馆西侧空地,主要采用的是西方古典的几何图案式构图方法,即组成模纹的样式多为圆形、方形或二者组合的形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简洁的图案也暗含了做人的哲理。

四、规划布局特征

1.塑造校园文化气氛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图书馆则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块重要场所。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综合性技能的开拓性人才已成为教学的根本目的。校园环境,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对师生的健康品质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图书馆是校园内人员较为集中的场所,其周边景观规划一个功能复杂的综合体,不仅仅只注重解决功能问题。图书馆周边环境不仅要为学习及学术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塑造高水准、高标准图书馆提供一定的场所背景。

2.营造一个景观化校园环境

景观化校园是指:为满足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以环境品质的提升为目标,以人本主义为立足,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

景观化校园可缓解师生心理疲劳,释放工作和学习压力。通过环境的景观化处理使校园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可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达到削减压力、疏松心理的作用,具有人文韵味的景观还寓教于乐,这是校园的一种文化潜力,亦即穆尔所提之校园“场所精神”。正是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

一个具有良好环境景观的校园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校园的环境景观除了其物质功用外,还有为教职员工提供休闲、娱乐、学习、交往空间的作用,亦即“场所精神”。而学校图书馆所拥有的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功能更是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可将校园景观上升到校园精神文明高度。图书馆周边绿化改造后的景观,作为校园景观的一部分,作用也是犹为重要。

3.营造多层次的交往、学习、游憩空间

时下,建立一种开放、多层次、教学互动的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学校改革的目标。校园环境逐步走向社会化并体现出更多的公共性,使我们有必要运用“连续”的概念创造渗透、开放、融合的校园空间环境。连续、整体、符合人的使用与感知的大学校园环境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大学校园作为青年人学习、生活、成长的地方,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而且作为物质存在的实物教材对学生还能起到重要的精神层面上的作用。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约旦(Jordan)在他的曾经在开学献辞中说到的:“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

五、绿化树种规划

1.树种选择原则

(1)适地适树,树木不仅要与周围环境协调,景色优美,还要能适应所在地段的封及小气候等自然条件。

(2)季相变化,植物造景注重季相变化,考虑到四季枝叶的变化,最忌枝叶光秃,根据植物的性状,以丰富的植物种类,形成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丽、冬景苍翠的四季景观。

(3)比例恰当,树木配置比例恰当,创造植物景观不仅绿意盎然,而且色彩丰富,较多运用花灌木,既能绿化,又能美化、彩化和香化。

(4)垂直绿化,充分利用攀援植物进行垂直绿化,进一步提高校园绿视率,创造绿色环绕、花团锦簇的宜人环境。

2.树种造景注意事项

植物的季相变化是植物对气候的一种特殊反应,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如大多数的植物会在春季开花,发新叶;秋季植物结实,而叶子也会由绿变黄或其它颜色。杨柳会早于其它的植物发芽,预示春天的到来;梧桐早凋,一叶知秋。植物的季相变化成为园林景观中最为直观和动人的景色,正如人们经常看到的文字描述象梨云、海棠雨、丁香雪、紫藤风、莲叶田田的荷塘、夏日百日红遍的紫薇等。这些景色无不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叫人留恋,难以忘怀。

首先要认识到季相的主体是植物,应对植物有明晰的了解。其次是对植物在不同地域的物候习性及生态特点有充分的认识。最后,按照美学的原理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色泽、质地等外部特征,发挥其干茎、叶色、花色等在各时期的最佳观赏效果,尽可能做到一年四季有景可赏,而且充分体现季节的特色。总之,利用植物的季节特征,合理布置,创造变化着的七彩空间,让人们充分享受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六、结束语

一个景观设计的完整过程,首先是进行场地分析,对土地上的水、风、生物、植被进行整体分析,其次考虑人如何在这块土地上活动。要分析、评价土地的适宜性,这是规划和设计之前的工作,然后再进行总体研究并提出设计途径,这是一个典型的景观设计的过程。

景观是一本书,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交流的书;是一个故事,讲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恨、战争与和平的历史与经验;是一首诗,用精美而简洁的语言表达人类最深层的情感;是一幅画,展示自然与人类社会精彩的瞬间。因此,景观需要人们去读、去品味、去体验,正如读一首诗,品一幅画,体验过去与现在的生活。更因此,景观需要人们去关爱、去呵护,就象关爱自己和爱人。当然,景观也需要人们去设计、改造和管理,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裘鸿菲,高翅,吴雪飞,华中农业大学绿地规划,中国园林。

[2] 俞孔坚,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设计,第四届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建筑师及规划师论坛。

[3] 赵纪军,大学校园空间连续体验的塑造

[4] 支文军,刘江,胡蓉,大学校园空间连续体验的塑造

[5] 万敏,吴亭,许晓林,景观化校园,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6] 陈孝青,校园环境的生态景观规划模式探讨,中国园林。

[7] 胡长农,园林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8] 孙成仁,城市景观设计,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型小区;生态学;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While the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are developed in large area, a great number of resources and energy are consumed, exacerbating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of human survival. Therefore, nations around the world begin to explore a kind of sustainable human settlements mode - urban ecological community, by adjusting the ecological relationship in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to create a ideal urban living area with high coordination between natural ecology and human ecology,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artificial environment,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s the main direction of residential area, the urba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is of great signigicance for protecting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ing living environment standard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This paper will apply the ecology points and principles into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settlements, seeking the definition of ecological community from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rchitecture, c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n analysis from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ntern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eco-design is made to study the natural ecological planning,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social and ecological planning, to explore a urban ecological community type suitable for China'.

Key words: urba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ecolo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人类营造住区,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世世代代健康、舒适,安全地生活下去,然而随着工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人类生活的地区面临生态环境恶化、能源与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为了缓解这个问题,国际上提出了人类住区的生态优化原则。然而当前社会对生态居住小区的认识却存在着种种误解,有人认为只要有大量的绿地就是生态小区,有人认为只要有充足阳光和室外活动场地的居住社区就是生态居住社区。为了建设真正的生态居住小区,必须对其概念作一比较全面的解释。生态居住小区的本质是指尽量减小对自然伤害的居住小区,亦即在居住区的选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诸方面尽量减少对大自然的伤害,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因此建设生态居住小区是希望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它应该是依托现有的城市, 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追求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自然、城市、人类共生共荣的目标。

2、规划理念

2.1 选址

首先,住区总体的规划选址要结合具体自然地貌,这主要表现在对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格局和生物物种的尊重和关照,对住区地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视。发达国家在进行居住区选址时,常常会作环境影响评估(EIA),即考虑周边环境可能对地块造成的影响,以及分析本地块开发之后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就可以为建筑和道路等人工构筑物的布置, 提供宏观的环境数据信息,使其处于对环境生态系统压力和影响最小的位置,创造具有良好生态位的城市住区。其次,在选址时还必须考虑尽量使居住者能利用公共交通系统。国外学者已经把能否利用公共交通系统作为衡量是否是生态居住社区的一项重要指标; 因为在国外,一旦居民无法利用公共交通系统出行,必将迫使他们依赖于私人汽车,从而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第8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概念;城市规划探究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城市建设开始逐渐转型为生态型城市。城市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要求,而且还应该反映人文需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

1 生态城市的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涌现出新的生态问题,生态城市建设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所谓的生态城市,就是指在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城市环境也能得到很好的维护,达到社会的和谐,使城市的生态环境不仅能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而且还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环。生态城市建设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宗旨,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各种要求。满足生态环境要求的生态城市,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态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创建使生态持续和谐的生活环境。

2 我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现状

我国的城市建设理念还不太成熟,起步较国外晚,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严重阻碍我国城市建设的脚步,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城市管理和建设方面不够科学合理造成的,使得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中主要的生态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污染和物种灭绝等。人们的生活环境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城市的经济建设也受到了阻碍。

3 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城市设计

在进行生态城市设计时,首先要全面编制生态城市的规划,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城市的设计,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生态化的目标。城市的生态设计还要体现出该城市所独有的文化特点,展现出城市的特有风格和形象,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设计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城市产业设计、城市住区设计和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的景观设计要体现出城市自然生态的特点,人文景观成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设的核心,人文景观以各种生态景观、园林和建筑为主。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时不仅要进行城市的平面规划,而且还要做好城市空间轮廓线的规划设计,主要体现在街道建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在做好低层生态建筑的同时,兼顾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的景观设计。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不仅要注重城市园林的美观性,而且还要融合城市的文化、地域生态理念和历史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城市的吸引力,提高城市的景观效应、生态效应和城市的共享性,园林设计的重点要放在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河湖两岸的林带等地区。示范产业园区是一种生态型的工业体系,以生态化为前提,体现出其特有的经济性和高科技性。示范产业园区还应该同时兼顾发展教育、物流、文化、医疗、信息和房地产等。对现有的产业进行升级和改造,调整产业形式,建立生态产品设计、研发和孵化为一体的产业系统,产业的生态转型可以有效提高GDP中生态经济的比重。为了更好地对城市企业进行生态管制,还应该建立企业环境的行为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到企业的信用体系之中,并定期向社会媒体进行公布。城市的居住区也是进行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居民的生活环境融入完善的精神文明。

4 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也开始逐渐提升环保意识。近些年,一些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在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开始注重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入绿色的生态概念。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融入更多的绿色生态植物,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建筑的景观,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物的温度,使得建筑物得到全面的使用。绿色植物在城市中的另一个作用是能够有效地锁住城市降水,减少水土流失。近几年,城市的空气质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建筑物周围的绿色植物还能有效改善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因此,城市的绿化在城市的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城市规划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城市规划的有关部门开始将城市的综合绿化面积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这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第一,根据城市规划设计师的要求进行绿化效果的确定;第二,根据城市所处地域环境的绿化功能进行确定;第三,根据地块未来发展方向的绿地面积指数进行确定。

5 生态城市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可以有效改善和调节人们的生态环境,对城市和居民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它的作用主要包括调节城市局部的小气候,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净化环境和减轻旱涝灾害等。湿地系统在城市建设中不仅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的源泉,而且还为居民提供公众环境的机会和场所。在最近几年,湿地成为城市建设重点关注的内容,在生态规划中要恢复和保护城市湿地,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还可以有效防止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退化,符合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

5.2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影响着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也是一切城市建设活动的中心。因此,为了改善城市发展的方向,就需要科学编制城市规划的方案。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城市规划方案应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结合城市的特色,制定一个完善的生态城市规划方案。在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居民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包括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内容。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要素,只有在城市规划时同时兼顾三者,才能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5.3 注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

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包括山、水等自然景观,而且还应该包括历史文物古迹,这些景观是经过历史的长期演变形成的,对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形成了平衡的生态体系,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融入这种原生的自然景观,可以提升城市的人文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城市景观的种类。这些自然景观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成为人们放松休息的地点,居民的观赏和休闲的同时还可以回忆熟悉的环境和文化,增添了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

5.4 注意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

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区别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需要建立一定的城市缓冲空间。在目前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城市公共广场和公共绿化带成为了规划设计的重点,忽略了对城市边缘地区的规划,在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地带更是缺乏深入的研究,为了在规划设计中,兼顾城市和乡村两个系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应该在城市边缘地带建立一个逻辑清晰的城市绿色缓冲地带。

6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环境生态问题也日趋严峻。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渐的增强,在开展各项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都要将生态保护作为重点关注的内容。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城市特点,将生态环境因素和规划设计方案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杨奋雄.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3):7-7.

第9篇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领,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前提,在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从目前形势上看,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盲目追求眼前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现象,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不仅阻碍了现代城市化进程,还对社会生产及人们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而,须强化对生态城市的认识,提高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视,通过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优化城市生态系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为现代绿色城市、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本文主要对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进行研究.

关键词

城市规划 规划设计

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政府逐渐展开了生态城市的建设,设定一些生态省、市、县、村进行试验点,进行生态建设,使我国的生态规划建设工作在全国内蓬勃开展.下面我们就针对生态城市的建设事业的发展,指出其基本概念,规划的原则以及内容,以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发展.

正文

一、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中必须有一定的原则可循,在既定的原则指导下去进行城市建设的工作才能够达到目的。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讲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1、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它是人们生活、工作等的重要基础。因此,城市的建设必须要站在长远的利益上,同时城市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的,那么城市的规划就应当根据城市的发展步伐而不断的进行方针改变,在规划的时候要为城市的未来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另外对于城市资源的利用也应当遵循成长性的原则,否则将会造成资源的短缺。生态城市的建设应当注重城市的持续发展,其中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等物质和精神的建设。

2、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主要是物种在群落中,其对空间和营养等因素所占据的作用。城市生态位在现代化城市中能够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维持良好的生活秩序。目前,城市生态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生产生态位,主要有城市的经济实力;第二,生活生态位,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主要有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实现城市生态位的最优化原则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即“宏观、微观”。宏观上,城市生态位是表现了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人们物质、精神等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主要集中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活动,但必须保证和生活水平相互适应协调;微观上,城市生态位对每个地区创造的生态环境体系都是一致的,对于每个城市居民都是互相协调的。尽管城市提供给居民的居住空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其本质上的区别不是很大。

3、承载力原则

承载力就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生态系统对人们长期生活的承受力的水平,这主要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而提出的。在城市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做好其规划要注意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城市的人口承受力,城市的人口数量的增长必然会增加多方面的消耗,过多的人口不仅会造成的资源的不足,还会产生大过多的垃圾量,人流量的加大,必然形成管理的难度。其次是城市能够承受的生态能力,这就应当从城市的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等进行综合考虑,并从全局去把握生态的建设。再者是对城市的产业结构的维持,要构建一个生态城市,就必须有着良好的产业链,实现资源的高利用率、低排放、低污染,减少浪费,最终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最后是环境问题的解决,在城市中一定的垃圾排放是必然的,做好废弃物的处理是城市环境的关键。要对一些可以回收的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利用,这是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浪费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不能循环利用的资源要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以及人工的处理去解决。一个城市的自净能力和城市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的规模有着很大的作用,这就要求在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绿化面积的规划,做好绿化工作,提高城市的自净能力,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4、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主要是针对城市范围排出人的活动,其它各种生物的活动原则。在遵生态规律之下呈现的基因、物种等不同物体之间的差异程度。而城市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系统结构,功能作用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其和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等要素相互协调后形成了生态环境基础,总体反映了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__与人类间交错复杂的关系。而城市生态环境主要说的是是在某个区域内,其人口、资源、环境等受到某种关系的影响而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区域。其和自然界的生物生存条件具有较大的不同,这也使得城市生物多样性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特色。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生态城市注重的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其目标主要包括:

(1)和谐性。这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强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可持续性。针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错误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3)高效性。这主要是改变了“高能耗”、“非循环”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更加注重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相互关系的协调共生。(4)整体性。生态城市是在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效益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社会建设与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生活质量之间的整体协调。

2、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有:

(1)城市区域规划。这需要对城市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对土地、能源、交通、绿地及水资源等方面的科学规划,实现城市区域间的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相互协调发展的目的。(2)城市人居规划。更突出人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城市生态建设,通过生态建筑、生态景观、生态产业及生态教育等方面,为城市居民打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的高度和谐。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实践案例

笔者通过自己的实施的案例来实践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以及其内容。在进行柳州南三级六场片区规划中,以将柳州南站建设为一个现代化、高标准、园林式的以运输生产为主、集合学习研究、旅游复合型的综合运输生产基地为目标进行规划。本项目规划从“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出发来进行空间规划,将交通与办公区、生产区、职工培训基地、工业旅游休息区、宿舍区进行统一的规划,并且规划出了专门的绿化区域,从而实现整体的绿化生态水平。

结束语

城市是人们生活居住、工作等的主要地域,其环境质量、规模和合理的布局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水平和质量。生态城市的提出就是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城市的整体规划时,一定要从全局出发,从长远的利益出发,综合考虑人口、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因素。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城市的生态平衡,为人类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欧兵,韦兰.关于生态城市规划之对策综述[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06):135.

[2]李浩,李建东.生态城市规划实效论――兼议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矛盾性与复杂性[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03):53-57+88.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建设是一个期限很长的过程,所有建设规划都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而是要以可以促进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从而进行分析和设计。城市是人民重要的生活环境,不只是要满足人民对于生存功能的需求,同时也要可以反映人文的需求。不仅要满足对于文化的传承,同时还要注重城市形象的建设,这些都要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进行展开。

一、我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现状

以当前情况来看,尽管我国在城市建设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不过还是有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各种难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管理水平低、不科学的城市建设方式以及部分政府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引进高污染的工业,导致城市的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环境也破坏的十分严重。土地荒漠化、水土的流失、许多物种灭绝、森林的面积锐减、水体受到污染各项问题,在严重影响城市人民生活环境的同时,还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

二、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

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有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是新生环境在自然方面的属性,也就是城市的区位以及地势气候等方面,这是人们进行活动的自然层次,它包含生态位的趋势、竞争、开拓以及平衡等一系列过程,最终能够达到地尽其能和物尽其用的目的;其次是社会的功能属性,这主要表现在城市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功能结构两个方面,它包含了协调每个子系统相互之间的关系,对城市有机体共生的能力进行增强;再其次是在历史文化内涵方面的属性,这涉及到对城市历史的文脉加以延续,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居民的历史文化意识进行加强,将外在控制变更成内在调节,将自发变成自为;最后是管理的意识以及规划意识属性,要做到这点,重点在于提高人们的规划意识,同时对规划管理的体制进行加强,以确保规划依照计划进行按期实施。

规划的主要内容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周围新生的环境所具备的自然条件;对于区域的经济分析以及对于资源的充分的开发与利用,生产力的布局以及功能的相互弥补;具有合理体系的城镇以及城镇职能有效、科学的分配;城市所具的规模以及城市的环境容量应当具有适宜性;具有科学以及完善的形态的城市;一定程度的土地使用以及合理科学的功能布局;良好涵养的绿化系统,完善的生态保护系统,以及区域环境的保持;对于可再生性的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于废弃物的无污化处置,以及对于环境已经受到污染的事后防治体系;城市的基础设施所具备的现代化的水平高低;城市建筑以及交通的绿色化;管理体系的完善。

三、规划生态城市具体措施

1、自然环境和城市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当今社会,城市的高速化运作导致了“城市病”的严重加剧。追根溯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地不恰当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人类的行为超越了大自然的环境容量及其承载力的结果。所以,对城市进行规划必须要坚持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点出发,如此才能够体现出技术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才能够符合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这一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2、在规划和预测城市某个时期的“合理的”发展模式

城市建设应该建立在对未来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而一个城市的人口运动也容易受到较多的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多重的、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因此,需要对其展开多层次的、多元化的深入分析。

3、城市发展应该与周围环境所能够承载的“容量”相符合

一个城市的环境的容量,其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城市本身所处的自然条件。因此分析一个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应当以自然因素的研究为切入点。在如今的中国,尤其是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是影响城市环境容量的核心要素。

4、产业结构的可再生性和可循环性的构建

城市需要符合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其产业结构必须要合理,应当使其具有可再生性以及可循环性,如此,才能够降低城市建设对于城市周围所处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程度。一个城市具有的性质就已经决定了这个城市活动的基本方向、基本形式,城市的活动内容以及空间分布,同时,也决定了该城市的产业结构的基本轮廓。因此,在确定一个城市所具有的性质以及其职能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这个城市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所具有的作用。还应当考虑这个城市的生产力的布局,城市对于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程度等综合因素。同时严格遵循生态工艺的基本原理,以便使得各个部门能够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相互利用各自的产品以及废弃物,使他们能够首尾相接而形成统一配合的有机整体。最终使其形成拥有效率高、耗能低、规模化以及污染少的集团化的绿色产业结构。

5、加大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力度

在我国长久以来的城市规划工作之中,对于城市绿地部分的规划环节向来都是相对比较薄弱,以前大多都是在规划图上“见缝插针”式的利用边角或者比较零碎的地带插入绿地,只是尽可能的在规划设计图上去完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以及“城市的绿化覆盖率”这两项城市规划的硬性指标。而不是系统地从城市建设的生态角度分析,去对不同的城市的绿地总量和分布等因素进行分析,往往缺乏定量的分析和量化的研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城市建设中绿地系统规划的科学合理性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

6、积极推广绿色运动

目前一段时间,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地掀起了所谓的“绿色运动”,同时总结出了一套特别具有新意的环保理论。其中的要点有下列这些:合理的利用绿色能源。例如运用地热能、太阳能、温差能、风能、生物能、水能以及潮夕能等不具有污染或只有很轻污染的能源。而且这些能源是可再生的,运用这些能源代替那些污染比较严重而且没有再生可能的能源,例如用于燃烧的煤炭和石油等等;同时在工业生产当中积极开展绿色工艺的推行,生产的产品尽量以绿色产品为主(绿色工艺主要指那些耗能比较低、耗材比较少、不产生废弃物、没有污染、没有公害、可以全面运用每种能源的工业生产工艺;而绿色产品是指那些能够回收加以重复的利用以及可再生利用、没有污染、没有公害的运用于工业的产品),并将各个城市的废弃污染物加以处理以及进行再生利用;运用绿色的交通系统,例如对使用有轨电车、地铁、公共汽车、太阳能和电动汽车各种交通工具的行为进行鼓励。对绿色建筑加以积极推行,绿色建筑不仅可以节能防噪以及减少污染,还能在建筑中运用隔音和隔热等方法。

7、创造市区和郊区复合的生态系统

郊区和城市在社会、经济和生态各方面都存在十分广泛的联系。站在经济和社会的联系角度来看,城市为其中的强者。郊区乡村的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程度对城市有着相当大依附性。站在生态联系的角度来看,城市则为其中的弱者。因为郊区生物的生产能力以及其环境的容量是一个市区能否存在的根基。所以,要达到对一个城市生态自律性的协调机制加以增强的目的,就要把郊区与市区当作一个整体的复合生态系统,统一对城市的运行进行调控。

结束语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分析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文章讨论了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并提出了若干条规划生态城市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为生态城市的规划提供良好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杨明.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19)

第11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 规划设计 要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211-02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危害城市发展、人类健康的问题逐渐出现,并且变得日益尖锐。如环境污染严重、人口增长过快、交通堵塞、噪音污染、资源滥用等,这些在城市规划发展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危害,并且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希望尽快解决此类问题,于是生态城市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党的十也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由此可看出国家对生态文明的认可。生态城市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对环境的关怀,既重视提高经济也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因此把生态城市理念纳入城市规划中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现代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还不成熟,很多地方盲目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不仅没有结合当地实际,而且还违背了生态城市的宗旨。青海省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显要的生态地位、独特的民族文化区域,因此完全具有建设生态城市的优势。

1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内涵

1.1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eco-city)”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该计划提出,要开展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内容涉及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气候、生物、代谢、迁移、空间、污染等[1]。生态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是生态城市的组成部分。生态城市规划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科学的规划方法,目的在于达到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三者的协调发展。

1.2 生态城市的特点

1.2.1 高效益、低损耗。

生态城市倡导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在城市运行中能够实现高效益的经济增长。在实际表现中即第三产业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三产业。生态城市使人类、物质和资源等快速流转起来,而且这些方面联系紧密、相互协调,从而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减少了污染的排放,使资源利用效益最高。

1.2.2 高协调

生态城市要求注重人类、自然、社会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不能只着眼于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还要使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社会发展和谐共处,使资源的到可持续利用,才能进一步造福子孙后代。因此,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要使各方面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各方面要素协调有序,才能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

1.3 青海省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优势

青海省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地位显要而且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因此在建设生态城市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首先,青海省地域广阔,具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且还有多种居全国前列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分布也相当广泛,是我国水能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加上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因此这里植被茂盛,可以喂养大量的动物资源。以上这些资源对于进行循环经济、生产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青海省海拔高、环境脆弱是中华民族乃至全球环境的敏感和驱动区,加强对这一区域的关注和呵护,促进本地区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建设生态城市,不仅可以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再次,青海省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如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和现代商业文化等。这里的人热爱自然、热爱牛羊、热爱生活,因此具有深厚的生态文化观念。因此在这里建设生态城市符合人们的生态文化要求,符合人们的需要。

1.4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生态要素原则。首先,建立生态城市必须尊重自然、符合自然,考虑环境的承载力,进行节能、再生、可持续的生产活动,联系实际,设计出符合当地实况的规划方案。其次,建设生态城市必须以物质发展为立足点,以造福于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重点,注重对人价值的人文关怀,注重文化的传承。

复合生态原则。规划设计中把社会、经济和自然三者之间各方面的关系协调一致,促进相互之间的高速流转,这是规划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做好了这几个方面的工作,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就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联系实际原则。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只有将生态城市的设计理念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真正取得想要达到的成效。在规划设计中,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设计成果,要针对本地区的实际地理、人文情况设计出符合本地区的规划方案。

2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要素分析

2.1 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而人文景观由建筑景观和园林景观构成。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区,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因此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需要考虑青海省的人文景观特色,把他们的人文景观通过建筑表现出来。在打造城市景观设计的同时更加需要突出其高原特色,通过宣传和培养等把他们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充分体现出来,形成他们独有的特色。具体来讲,建筑景观设计既要进行照顾高层超高层景观设计也要进行底层景观设计。在进行高层超高层景观设计时,要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而且街道建筑景观要作为重点进行设计。园林景观设计要使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理念融为一体,并且要以城市公园、广场、江、河、湖、溪作为重点,融入其中,进行设计。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使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得到提高。

2.2 城市产业设计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保护和节约资源,对不可再生的资源进行强化保护,限制使用,对可再生资源要节约使用。促进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科学合理,加速自然、社会和人三环节的流转,使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能量的消耗和减少污染的排放,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另外,城市产业设计要注重产业和生态的结合,以高科技的产业结合循环经济的形式,满足市场化、生态化和现代化的要求,结合城市自身的产业现状,设计出高科技、高起点的标准化生态城市产业,使城市旅游、教育、医疗、文化的得到较好的发展。还要对现有产业进行调整和改造,进行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其GDP的比重。在对生态城市设计完成后,要以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为评价标准,对环境和企业进行各方面评价,针对其评价实况进行干预,以使城市环境和企业得到科学发展。

2.3 城市住区设计

城市住区设计与城市居民生活紧密相关,体现城市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因此城市住区设计是生态城市设计的基础。做好城市住区设计首先要保证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能源、供水、供电以及信息网络和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规划好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基本保证。城市住区设计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把生态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既能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要,还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在进行城市住区设计时,要以城市实际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为立足点,进行符合当地区域特色的住区设计。加强居住区绿化,在居住区设置集中绿地,提高居民住区的绿化覆盖率。对于青海省来说,要在加强一些经济发展好的城市经济的基础上,带动其他城市、城镇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另外还要重视生态保障设施的建设和改善,节能减排,加强排污处理,修复重要生态区域生态环境,使周边山岭、河流和湖泊的生态功能得以保障。

2.4 生态环境设计

生态环境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必然条件,也是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必要组成部分。进行生态城市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既能保护环境又可以节约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首先要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城市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进行符合当地环境的规划设计,采取必要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原生态环境。其次,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改善,利用生态学原理和设计原理对原始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合理改造,使其在保持和提升生态价值的基础上,更好的为城市设计所利用,是自然资源的价值得到更高的发挥,提高生态效益和共享性。青海省因其水资源丰富,所以植被茂盛,牧草众多。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在生态环境设计的时候充分利用牧草进行绿化,提高居住区的绿化率,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率。

3 结语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是时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手段,以现念为依托进行规划设计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特点为高效益、低损耗、高协调、评价指标规范。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主要遵循生态要素原则、符合生态原则和联系实际原则。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主要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城市住区设计和生态环境设计几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 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J].城市规划,2001,25(1):59-66.

[2] 任磊.浅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构想[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8):25-30.

[3] 马玉英.生态文明视闻下青海生态城市建设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3(3):42-45.

第12篇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从水利工程规划本身来看,任意规划都应是生态水利工程规划。换句话说,水利工程在改变自然环境的同时是不能破坏自然界所具有的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是水利工程规划必须要坚持的理念[1]。正因为如此,本文对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一、生态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在我国人口众多的背景下,对水资源的需求呈增加的发展趋势[2]。我国现有的河流上已经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来进行水量调节,通过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改善河道所具有的调蓄能力,满足了我国在防洪、供水、航运以及旅游等多方面的水利需求,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值得注意的是,水利工程在对社会经济起到推动作用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改变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如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或者抵御洪水等等。建设水利工程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必然性[3]。通常情况下,生态水利工程指的是,对于新建的水利工程在进行如蓄水等水利建设的同时还应兼顾到对河流生态环境的恢复,对于已经建好的工程,则主要强调的是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其本身通过和传统的治污、清洁、生产及环境资源管理等一起来对河流的生态建设进行完善。换句话说,生态水利工程的存在,促使水利工程在发展经济及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生态环境也有着积极作用,如水量的调节,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等等。

二、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层面出发,我国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这些水利工程的存在,满足了人们对水利资源利用的需求,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水利工程在发挥自身所具有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其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从我国现有的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首先,缺乏相应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法和评价标准。水利工程有着地域性的特点,也就是说生态系统存在地理区域方面的差距,这就决定了不同区域的生态水利工程应有着不同的标准,但现有的生态水利工程确没有符合地域性个性特征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这就使得虽然有国家的关于水利工程生态的强制标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的支持,导致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生态目标难以实现。

其次,从我国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来看,还比较短。这就使得我国现有的生态水利工程规划的设计人员缺少必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尤其是在我国长期忽视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的实际情况下,就会导致我国现有的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工作水平相对来说较低[4]。主要表现在,我国现有的生态水利工程还没有完善环境影响与评价制度的支持,甚至会影响到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实施。

除此以外,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还存在生态水利工程和水利工程之间无法协调的问题。这是因为我国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过多的关注了水利工程所具有的功能与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水利工程所具有的生态性,进而导致生态水利工程在建设以及使用过程中,不能将自身的水利功能和生态效益进行良好的结合。

三、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议

结合我国现有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完善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建议:

(一)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应关注经济性

从上文关于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来看,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应关注经济性,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生态性与经济性之间存在的矛盾。如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所进行的“两江一湖”的规划设计就做到了这些。生态水利工程作为综合性的工程建设,在规划设计中需要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如防洪、灌溉、发电以及旅游等需求,在工程规划设计中除了兼顾上述需求时,还应关注生态水利工程应有的经济性,进而在确保共生符合生态需求的基础上,更好的实现其本身所应具有的基本功能需求。

(二)加强对河流自我修复功能的利用

在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应加强对河流自我修改功能的利用。通过这种方式有效的降低水利工程在建立和使用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成本、人工成本以及资金成本[5]。从生态系统本身来看,其所具有的自我修复功能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可持续性。从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层面来说,就是规划设计中,融入河流自我修复的设计理念,进而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进而在尊重河流自然属性的基础上,确定最好的生态工程方案,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

(三)加强水文过程分析和计算

从现有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来看,将生态水文学应用在工程规划设计还较少。这与我国现有的生态水文工作人员不从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我国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加强水文过程分析和计算,进而通过生态水文学和工程水文学两者的结合,来有效的明确生态目标在水资源时空方面的规律,进而让生态水利工程规划的设计更加科学化与合理化。

(四)加强对生态敏感目标的识别工作

在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还应加强对关键性的生态敏感目标的识别,只有这样才能在工程规划阶段对水利工程所具有的生态性给予最大的关注。以我国三江平原早期所进行防洪治涝工程为例,在该水利工程中有的区域存在跨流域排水的情况,其本身并不是通过浓江中下游下泄,在进入大力加湖水库,最后黑龙江,这就导致水资源存在显著的退化。

(五)提高环境工程设计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结合力度

在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应在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有效的和环境工程设计进行结合[6]。生态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中,应有效的结合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理论与技术,进而实现水量和水质能够进行最优的配置,尤其是应在水污染防治工程中关注环境工程设计的相关内容。从现有的情况来看,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水污染控制工程之间的有机结合是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应用发展的重要方向。

除此以外,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实现还需要加强全民生态水利意识工作,需要加强对生态水利建设的领导工作,鼓励社会上不同类别的投资主体支持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总之,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化的动态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曾红鹰,刘四芳.浅谈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2):62.

[2] 凌长敏,陈金波. 通河县二甲沟水源工程资金整合项目规划[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1(09):17-18.

[3] 彭东华.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J]. 江西建材. 2012(03):181-182.

[4] 李怀蓉. 永丰倒虹吸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要点[J].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12(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