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浮躁

社会浮躁

时间:2023-05-30 09:13: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浮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浮躁

第1篇

【关键词】社会浮躁 社会变迁 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A

浮躁是一种社会病

“浮躁”在字典里解释为:“急躁,不沉稳”。即行为上漂浮,心理上急躁。而社会浮躁的含义则更加地宽泛了:一是指一种社会心态,在情绪上表现出一种急躁心态。指心中有许多事情想做,但又没有扎扎实实去落实。总想投机取巧,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回报。想得多,做得少。二是指一种社会行为,做事情没有持久的、稳定的、专注的精神与毅力,见异思迁,做事无恒心,总想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快的收获。三是指一种思维方式,目标短浅,急功近利,只追求近期的、能够快速获得的目标,而不顾及长远的事业。可以说,急功近利观念是社会浮躁的本质。

当社会的自然气候出现炎热和沉闷时,人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会感到烦躁、不安,社会的精神气候同样如此。当下的社会,有许多人在认真、扎实地工作、学习、生活,也有许多人变得浮躁。社会浮躁已经变成了一种不良的社会精神气候。充斥着各个领域、各种群体,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渗透在交友、恋爱、婚姻、工作、事业之中,成为一种普遍化的社会心态与许多人的社会行为。浮躁是一种情绪,一种并不可取的生活态度。人浮躁了,会终日处在又忙又烦的应急状态中,脾气会暴躁,神经会紧绷,长久下来,会被生活的急流所挟裹。

浮躁本来是一种体现在个体身上的情绪,属于负面的心理特征。但是,当浮躁在一个社会中许多人身上表现出来,或者在群体认知与行为上表现出来,就成为一种群体性的情绪特征。所以,社会浮躁从范围上来讲,是指社会各个领域中都存在着的一种现象。例如,在经济领域,地方政府贪大求洋,追求世界第一、全国第一;追求政绩,不顾群众利益、不顾环境生态、不计长久利益,遗留下了大量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

从主体上来讲,是指社会中无论哪种职业、哪个年龄段、哪个阶层的人,都存在着浮躁现象。譬如,从职业需要讲科研人员应该是最有耐心的一个职业群体。科学研究的重要创新,通常需要“十年磨一剑”,但现在只能够“一年磨一刀”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过多地重视科研论文和成果的数量和速度,而忽视了科研创新的质量。

社会浮躁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可归纳如下:第一,没有计划性。对人生只有短期的目标,没有长期的规划,因此目标漂忽不定;行动之前缺乏思考,对现有目标缺少专注度。第二,没有持久性。总是想急功近利,没有扎扎实实地投入精力。不愿意做持久性的投入,总是盼望一蹴而就、一棒定音,耐心度不足。第三,没有稳定性。目标不断地转换,所以常常出现见异思迁,心浮气躁,做事常常浅尝辄止。第四,急躁性。总是羡慕别人的成就,渴望和别人一样一夜成名或一夜暴富。而自己的能力又无法达到,产生诸多烦恼、不安、急躁,常常喜怒无常,乱发脾气。第五,恐惧性。对事业、个人前途焦虑不安,患得患失。第六,不平静。日常生活中整天给人很迫切的感觉,其实根本没什么事,却像热锅上的蚂蚁,安定不下来。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组织、国家及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极为有害,必须予以纠正。

精神性的东西需要时间的持久性才能够建立,如一个人的知识文化素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一个社会的诚信体系,一个社会的精神信念等。但社会浮躁使这些需要时间慢慢积累的东西,无法得到积累与建立。在浮躁的社会中,凡是需要时间积累,需要个人稳定持久投入的东西遭到的破坏最大。为了达到目标,只追求短期效应,就出现了大量不择手段的行径,产生了大量的失范与越轨现象。

社会浮躁是社会急剧变迁的一种伴生现象

社会浮躁的根源是社会变迁后社会成员在认知与行为上的不适应反应。社会变迁是因,社会浮躁是果。它不是人为可以消灭的。

急剧变迁的社会大环境带来的不安全感。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一书中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认为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社会进入到加速度发展时期。如果我们以交通工具来比喻社会发展的速度,那么,农业社会是牛车的节奏,工业社会是火车、汽车的速度,而信息社会是高铁、飞机的速度。社会以加速度的方式在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社会中,经济发展是缓慢的,社会结构是高度整合的,社会是高度组织化与稳定的。社会结构高度的整合与稳定,决定了人们的行动自由很少,人们的利益变动极少,人们的需求也十分有限,人们的选择性也有限。那时,没有社会浮躁的社会环境。而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制度上的巨大变革引发了社会的政治制度、教育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的变革,伴随着社会利益结构的大调整,每个人都面临着在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问题。对降至社会底层的担心,急于向中层、上层迈进的烦心,不可避免地成为社会成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老的标准被打破了,新标准又不能建立。只要这种失控的社会动力没有达到新的平衡,这段时间各种价值观都无一定,规则标准也无从说起。可能与不可能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人们很难区分什么是公正的,什么是不公正的,什么是合情合理的,什么是非分之想。由此,人们的欲望便失去了约束。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也自然而然地使欲望迅速增长。就在传统约束失去权威的同时,可望得到的报酬越厚,刺激就越大,欲望也变得越迫切,越不受控制。在这最需要限制激情的时刻,限制却偏偏更少了,脱缰野马般的激情更加剧了这种无规则的混乱状态。”①人们得不到满足便总是处于激动不已、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财富使人忘乎所以,激起对抗心理,从而走向邪恶。②这时,许多人会产生“镜花水月”心态。社会的变动性本身就是一种压力:新事物层出不穷、新思潮不断变化、新工具不断出现,要不落后社会发展的步伐,就要不断地做出新的选择,不断地找到新的发展机会,每个人都要在社会中重新定位。人们被社会发展的快速节奏所支配,个人在加速转动的社会机器面前,感到渺小与无助,生怕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摒弃,所以我们难免急躁。

社会竞争带来的压迫感。激烈的竞争与工作压力会直接产生浮躁。在计划体制下,平均主义观念支配下的“大锅饭”、“铁饭碗”,人们没有压力感观。社会的发展需要竞争,竞争促使优化,优化则导致每个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步,否则就容易被淘汰,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而社会竞争的一个结果,总是有胜负之分,有的人占了优势,有的人处于劣势,有的人成为失败者。竞争最大的结果是带来了利益分配的差距,有了贫富两极分化,产生了诸多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激烈的竞争带来压力,有了压力就感到不稳定性、不安全。

竞争压力是浮躁的直接原因。竞争促使优化,优化意味着给个人更多的要求,人们不能坐以待毙,不能坐享其成,凡事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去获得。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人们希望事业、职业、家庭财务的安全,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希望尽快获得期望的结果,尽量地减少投入、减少成本、减少时间。做什么事情都希望在速度上尽快搞定,速战速决的思维方式与社会心态在社会中形成。最好今天决定,明天行动,后天达成。浮躁已成为一种社会亚文化。

攀比带来的不公平感。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都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但这种成果的分享并不是完全公平的,竞争在某些场合也是不公平的。竞争的结果对某些群体不利。

但总体上讲在我国,发展型相对剥夺感占了主导地位。一是个人的欲望增长的速度,超过现实自己获得的速度。在与自己过去的比较中,尽管也分享了社会发展的成果,但总是感觉这种增长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二是在与其他人的比较中,感到其他人的收入增长要比自己更快。三是与其他人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投入更多,而收入并没有更多。这些比较都会产生不满。因攀比而对自己生存状态不满意,于是不公平的感觉油然而生。内心产生了一种似乎别人的所得是对自己的剥夺的感受,尽管实际上别人并没有从自己这里拿走什么。人们因而显得急躁、不满、焦虑,一味在挣扎、奋斗。浮躁成为社会发展的“衍生品”。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认知出现了差错,社会归因简单化,将自己的劣势原因归为外部的社会环境,骂社会、骂制度、骂领导,为自己的失败、落后、劣势寻找合理性的答案。不是努力地改变自身的素质提高竞争力,而是宣泄。

缓解社会浮躁的措施

浮躁心态的对立面就是冷静、淡定、理智的社会心态。其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对此心态的调控,二是个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调适。

在社会调控方面,主要有规则调控与媒体引导:

第一,合理、公平、科学的规则(广义的包括制度、政策等约束人们行为的原则)与措施,有利于淡化社会浮躁心态。在决策层面与管理层面制定出合理的规则,有利于产生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使人们减少压力感、急迫感与不公平感,调节某个地域、某个系统内的关系,减少浮躁心态。

在社会转型中,许多规则、措施是针对社会转型的情况而制定的。许多规则措施表面合理,实质不合理。例如,科学的价值在于发现、原创。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突破。但现在的科研单位与高校的评价体系是按照时间量化的。在一年内需要写多少论文、拿到多少科研基金。管理层逼着研究人员短时间内出大成就。在制度设计时奖赏的是一些短期行为,冷落的是那些耐得住寂寞却暂时未出成绩的人。如果制度鼓励的是急功近利,让科研人员如何不心情浮躁呢?对地方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也是如此,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干部就直接地奔向经济增长。因此,单纯依靠呼吁人们加强道德自律恐怕还不够,进行制度化治理才是最根本的途径。

第二,媒体客观、理智的舆论导向。如果媒体总是以猎奇的心态,去报道、宣扬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等偶然的个案,而不是具有普遍性的榜样,那么,对民众来说,只能够挑拨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浮躁心。媒体需要宣传勤劳致富的榜样,宣传各行各业中通过艰辛劳动努力奋斗而获得成功的典型。这对民众才具有正向的引导作用。

在个体的心理调适方面:

第一,正确归因。社会环境条件并不直接引发人的某种心态,而是以人对此种社会环境条件的认识为中介的。这就是身处同样的社会环境之中,却并不是人人都心态一样的原因。要想保持心态平衡,关键就是要改变自己的认知,形成对外在环境的客观看法。

归因即个体对他人或自我的行为动机的推论和对行为过程的因果解释。每个社会成员都会考虑是什么决定了我在社会中的位置?这有社会外部条件的因素,也有我们自身的因素。个人的归因会出现偏差,意味着个人在做社会推论时,往往会选择依据直觉的判断而忽视客观的评价,趋向于选择从众模式,如将自己现在身处的劣势,归因于社会不公平,社会没有提供机会与条件等,这是一种简单的、懒人的归因。在同样的社会条件下,为什么他人成功了,把握住了机会,而自己却没有把握住?对此要有冷静的反思。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功,主要的还是自身的因素。因此,要调整好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值。如果将自己追求不到的对象作为人生目标,形成不理性的认识和追求,其结果只能是自作自受,整日浮躁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调整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值,使之与自己的实际条件基本一致,保持相对平衡心态。

第二,选择多重参照系。在选择比较的参照系时,要遵循相似性原则,选择与自己学历、经历、经验、能力、背景相似的人进行比较,这才能够保持客观性。在与成功人士比较的同时,也要与非成功人士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够平衡自己的心态。人们在比较时通常会产生两个误区:一是,在自己处于优势的时候,通常将原因归为自己的能力、才能,而在自己处于劣势的时候,通常将原因归之为外因,而不是自己的能力。二是人容易产生过高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过低估价社会对自己回报的倾向。一方面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有本事的,另一方面觉得社会没有给予自己应有的机会或没有从社会得到应有的回报。在比较中我们要防止这种误区。

因此,在选择参照系的同时,既要选择成功的榜样,可以激励自我成长。也要选择某些不成功的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自身优势,平衡自己的心态。无论身居何位,都不要盲目攀比。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既要看到优势也要看到劣势。不能够只比收获而不比投入,要相比两人能力、知识、技能、投入是否一样,从而得出的结论才是真实的。这样,人的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减低,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

第三,提高自身修养。中国历史文化中有大量的修身养性方面的知识,了解与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摆脱浮躁,使心理产生平静的力量。得失心淡了,自然对身边的功名利禄的追求就淡了。容易冷静下来去寻找和追求自己所喜欢的目标。修身养性是培养心理调节能力的有效办法,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弹性或心理复原能力。同时,通过阅读,来反省自己的行为,获得对浮躁的抵抗力。在节奏太快、头绪太多、压力太大、选择太多时,可以暂时转换社会情境,到大自然中去放松身心,也是一种办法。另外,培养一种闲情逸致,一种有趣的业余爱好,也是很好的解决浮躁的方法。

【注释】

第2篇

关键词:员工 浮躁 人性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79-01

一、浮躁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贾平凹先生的长篇小说《浮躁》,深入刻画了改革开放初始阶段中国社会的浮躁状态和浮躁表面之下的空虚。近年,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也在其经济论著中指出,中国人文化层面的劣根性主要在于浮躁。

曾几何时,浮躁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放眼中国,浮躁似乎成了现代人的一种通病,其中包括嫉妒、虚荣、目光短浅,甚至有不切合实际、好高骛远等一系列的心理状态。浮躁的社会中,青年人不再以学习为荣,职场人不再以有道德为荣;做学问的少了,做秀的人多了;甘受寂寞的人少了,追求表面光鲜的人多了;怀有“忧国忧民”之心的人少了,追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多了;激情少了,世故多了;刚正不阿的少了,阿谀奉承的多了;独立自主的少了,人云亦云的多了。曾经有不少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深入研究过这种全民浮躁现象,有的甚至将其称为“时代的基本焦虑”。

浮躁的产生有深刻的时代根源,社会整体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日益淡漠和功利化、生活和工作不稳定、人生发展没有稳定的预期、竞争激烈和天灾人祸等,都是浮躁的诱因,本文无意探讨其根源或是消弭之道。只因为浮躁心态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却是作为管理者所不能忽视的,因为其危害甚大。

人都是社会的人,各种社会形态都会反映在人的身上,由于浮躁社会的影响,我们的职工身上或多或少都不同程度地呈现一种“浮躁状态”。例如:青年职工不能安心向学;中年职工工作中表现得焦虑不安,思想不停摇摆;老年职工对社会失去信心与耐心、失望情绪挥之不去。浮躁心态已经使我们的事业发展受到了影响,严重的甚至危害了我们事业的发展。

二、针对浮躁心态的人性化管理

作为管理者,面对心态浮躁的职工,该采取怎样的人性化管理手段呢?

(一)生存需求

你得先活著、存在着,谈人性化才有意义。那么,什么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呢?对于大多数的员工来说,工资收入可能就是他及他的家人生存的保障。一个单位的薪酬体系是否科学,是人性化管理的第一步,是基础。这个薪酬体系对内要具有公平性,对外要具有竞争性,对于单位的长远发展来说要具有文化性。

(二)要保证员工做人的尊严,人性是需要被尊重的

话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要“把人当人看,把人当人待”。我们说,人就是人,人是天地孕育的万物之灵,所以天大、地大、人亦大;我们说,人不是工具、不是机器、不是物料、更不是资源,是不可以被利用、被管理的,人是利用工具、机器、物料、资源的主体,同时也是管事、管物的主体。不论是单位出台的政策、还是上级对下属或是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一点就是“把人当人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这是不变的法则,人性都是相通的,敬人者人恒敬之。

(三)人性是需要被理解、被重视的

单位能够做的就是创建更多的沟通渠道、搭建更多的沟通平台、营造宽松的沟通氛围,让员工畅所欲言。通过沟通和交流,一方面,听听员工的心声,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和他们的需求;另一方面,让员工参与到单位的管理和发展中来,为企业献计献策,展现他们的才华,毕竟他们对基层的情况最熟知,他们的未来和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他们最有发言权。只有听者保持一种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包容心态和博怀,言者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单位需要创造这样的文化氛围,有“信”,才有“人言”。

(四)要避免将“人性化管理”与“讲人情”混同起来

员工在工作中出错时,同事、上司、朋友没有指出他的错误,没有告诉他危害,却反而拍着他的肩头说声没事,隐瞒了事实,这就是“讲人情”。“讲人情”在管理工作中是不允许的,会使工作变得更糟糕。然而人性化管理则不一样,“人性化管理”虽然允许在工作中出错,但它会告诉你这样做是错的,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应该怎么做会更好。这样既让员工不用时刻担心工作中出现过错被上司责怪,不用担心你的同事怎么看待你,反而使你的工作激情更高涨、工作目标更明确。

第3篇

“浮躁”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急躁,不沉稳”。其中,“浮”的意思是“漂流”,“躁”的意思是“心里有众多的东西要动”,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心里有众多的东西要动,而又没有地方可以让它们落脚,因此,它们就到处飘荡,让人不得安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以及生存竞争的日趋激烈、工作压力的日益加大,浮躁成为一种越来越突出的社会心态。人们越来越追求速度、效率和解决方法的捷径,并往往因此而忽略了耐心和等待,甚至不惜代价地投机。从某种意义上讲,浮躁不仅是人生最大的敌人,而且还是各种心理疾病的根源,它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这种浮躁社会心态的影响下,快餐文化越来越受欢迎,人们很难在静下心来去阅读一本好书、去欣赏一场陶冶人心灵的歌剧、去认真地学习或工作。

由此联想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在军校之中,有着严格的纪律和作风要求,不像在地方高校中那样相对自由。作为军校学员,我们接触的新鲜事物少,但对新鲜事物又心存渴望。于是,越是接触不到,我们越是好奇,心态也就不由自主地浮躁起来。浮躁,让我们静不下心来去认真地读书学习,也让我们很难安下心来去坚持不懈地做好一件事,这一切都值得我们警惕。

那么,对浮躁这种毛病,有没有“良药”可以将它医好呢?我想,“良药”是有的,那就是自控和慎独。慎独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境界,是一剂治疗浮躁心态的“良药”。它让我们学会在寂寞中享受孤独。我喜欢寂寞,它就像泉水般那样甘醇、甜美、清澈,为我涤清凡尘俗事,留下韵味悠长。然而,现实中却很少有人能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孤独,许多人拼命地想撕开寂寞的外衣,投身于浮华的世界之中。

慎独之境要用心去修炼才能达到,而一旦达到这种境界,我们的心灵就会长久地保持平静和安宁,不会再在熙熙攘攘的浮华世界中随波逐流、迷失方向。

有了自控和慎独这两种良药,治愈浮躁这种毛病也就很容易了。可是治愈浮躁是需要时间的,很多人都早已习惯了浮躁,如果过于着急地想去克服它,却往往会适得其反、伤了自己。

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美丽、很繁华,但千万别因此而让这一切浮躁了我们的心灵。我们还都很年轻,还有太多的事情需要静下心来去做。当你的心灵不再平静时,建议你不妨静下心来去阅读一本好书,以给自己的心灵找到安定的居所。这时周围或许仍然会有诱惑,你的心中也许仍然会有欲望,但我想,阅读最终会使你的心灵安宁下来,让你可以去静静地品味人生!

第4篇

西奥多曾言:“当善成为财富,开始被消费,精神世界必将走向灭亡。”警言谆谆,发人深省。在如今汤汤洪流中,舆论场思潮日益发酵,朝夕善变的热点我们已司空见惯。但当这一切被强加到一个只有9岁的贫困男孩身上,我们看到的,只能是人性的淡漠和对孩子心灵极大的伤害!②

呵护孩子心灵,摒弃浮躁还其平静。周国平有言:“人一旦变得浮躁,就难免被功利支配。”诚哉斯言。范小勤过早地走进了舆论场的中央,被追捧、被同情、被消费,对于他的年纪,留下的只能是阴影。这是整个社会的浮躁,从景区改名到“蓝瘦香菇”的注册,从男童坠井案的大起大落到如今范小勤因长相倍受关注,这一桩桩让人啼笑皆非的事件,折射出的正是当下国人一颗浮躁的内心。在这个舆论场思潮非黑即白的对立发展下,浮躁的人们随波逐流,“心有戚戚”,殊不知,9岁的贫困男孩只会因这一股暂时的关注热潮,而坠入更加难以自拔的自卑之中。还孩子一片平静的天空,更是还给孩子一颗更健全的心。③

呵护孩子心灵,拒绝伪善拥抱温暖。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若善心被玷污,一切都将不复存在。”诚如其是。“大凉山事件”的热浪还未消退,那一个个怀揣着“网红梦”的伪善之人,显得多么卑鄙。贫困的范小勤需要的是真实的关心,是长效的教育机制,是完善的救助制度,而不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欲望,去换取令人痛心的同情与自卑。被过度消费后的范小勤仍要回到破败的家里,家境未变,心境却大有不同。拒绝伪善,把更加真实的关心留给孩子,让他拥抱到人性的温暖。④

诚然,当炒作大于善良的场景出现,我们理应觉醒――摒弃全民浮躁内心刻不容缓,加强完善救助制度迫在眉睫。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为每一个孩子幼小的心灵提供荫蔽。⑤

当浮躁与喧嚣掩盖了善良的光芒,人性的温婉理应迸发出独有的力量。心如繁华艳照,身似古树不惊,以人性谱写真善美,用人性之美呵护幼小心灵。⑥

尾批 本文说理深刻,富有思想性。针对材料,从小马云的角度入笔,提出“呵护孩子心灵”的论点,准确、鲜明。论证部分,条理清晰。从如何呵护孩子心灵展开,紧扣材料阐释分析,独到而有说服力。分析问题时入理入情,思想有见地,语言有文采,引用广博,彰显底蕴。适度延展现实又不脱离材料内容与含意,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

①概括材料热荩提出中心论点,语言简洁、准确、干净。

②先提出西奥多的观点,名言引路;再结合论点分析材料对:“小马云”的名利消费,有可能使“善”变成“恶”。

③联系现实,从“怎么办”的角度分析呵护孩子心灵须摒弃浮躁的必要性,要还孩子平静的天空、健全的心灵。

④联系现实,从“怎么办”的角度分析呵护孩子心灵须拒绝伪善的必要性,让他拥抱人性真正的温暖。

第5篇

江南雨夜,手捧一杯香茗,听窗外雨声滴滴答答;阅手中几卷诗书,品古今世事沧桑,悟人生哲理。于是,斜风细雨不需归,一切都安静下来,你还会浮躁吗?

你还会浮躁吗?在那大自然的怀抱中。白天,我们或许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穿梭,绿地只是在灰色的水泥建筑中的孤岛,我们无法停下来去静静地品味。但在那弥漫着雾气的江南雨夜,我们可以坐在窗边,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幽幽一壶茶,清清一捧雨。心中的涟漪荡漾开来,着露的绿叶连成一片,在夜里借着昏暗的灯光望去,黑色的影子竟也有一丝绿意。所有的浮躁都被雨水冲刷走了,只剩下一片宁静,一片冰心。

你还会浮躁吗?在那或清婉或豪迈的诗词里。雨夜里,那是“碧海无波,瑶台有路”,回眸间,能在心中看见雨汇成溪,汇入江河,便有了“大江东去”的豪迈;转身时,轻风吹过,翻动你的诗页,“吹面不寒杨柳风”便映入眼帘……雨凄凄,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哭泣;雨磅礴,是“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思考。所有的浮躁之气都被墨香所驱散,安静的夜里,只留有一份诗意,一份柔情。

你还会浮躁吗?在那历史的册页里。回想一个朝代,品味一段岁月,你的思想便如风,便如光,穿越时空,抑或跨过。清幽之气扑面而来,那是东吴沉淀的历史;清幽,那是陶渊明的释怀;泥土气息氤氲,你能看到指点江山,飞渡铁索桥……所有的浮躁都在历史人物睿智的思想、远大的志向中灰飞烟灭,在那历史的天空里,只留一份清醒,一份理智。

你还会浮躁吗?一切都是随心而定的。心浮躁而人浮躁,心平静而人平静。为什么不在雨夜中沏一壶清茶?那样,你体会到的,不止是宁静。

作者由当今社会人心浮躁而引发感慨,紧扣浮躁心态的反面,从大自然到诗词,到历史书,让我们感知闲适与平和,感知静幽与情致。最难能可贵的是文章的气韵,以“你还会浮躁吗”引领正文四段内容,轻轻悠悠中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显得上下文整齐,又有一种节奏感。本文首尾照应,衔接巧妙,语言清雅灵动,流畅简练。

第6篇

听一个讲座音频,是一位台湾老学者,近八十的高龄。

讲述的是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不想在这样愈发浮躁的社会中,年轻人向往着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而忽视了自己的根。

老学者讲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现在的人,喜动,不喜静。

说白了,就是人心愈发浮躁。

到处是名利的宣扬,谁家买了大房子,谁家又购了一辆车,谁今年又淘到金,谁又升了职。

就算你想静坐那一会儿,这样的讯息灌输到你耳中,你就算不跳脚,也是坐不住的。

名利,浮躁,已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偶尔放假,我也是不想独处,非要到处折腾,逛逛,搞得比不放假还累。

后来想想,为什么不静一静呢?

我们把自己逼的太紧,生活过的太浮躁,反而忘了最初的快乐。

有时间,还是让自己静一静吧。

第7篇

一个中国人出差到柏林,经过一个建筑工地,一年后又经过,发现变化不大,忍不住问:“这楼要盖多少层?”“四层。”“要建多久?”“四年。”“这么久?”“建好后能用四百年。”

美国华盛顿一小学网站上出现难以置信的通知:因天气实在太好,学校放假一天。校长表示,过去整个冬天,孩子们都盼着下雪,这样就不用上学。但雪没下,孩子深感失望,他们太想找一个不用去学校的理由了,于是学校决定放假一天。

在英格兰常常会看到一块黄一块绿的田野,原来绿的是种上了麦子,黄的地方是抛荒了。黄的是政府买下来的,不让种,但有补贴,即那片绿的一年收成多少,政府就补贴多少,换言之,农民抛荒一样有收入,政府说:“现在休耕的,是留给子孙的,现在种的粮食够吃就好。”英国很多基金会买下一片山,包下一片山,为期五十年,干什么用?就是“不开发”。一些山、牧场,会竖一块牌子:由某某基金会租下。意味“五十年不开发”,任其天荒地老。

某日傍晚,一位大学生在福州火车站等车,遭遇行乞女,因只给3元被女孩鄙视了,指了指身边的牌子,“看见了没有?10~20元!”浮躁的社会,没有清贫,连乞丐的“行业标准”都水涨船高!动不动就看行情,攀比是浮躁的一种,

每次在电梯门口,总有人对一个按键连续“啪啪”地按击,烦躁,甚至愤怒,似乎日理万机,十万火急!进入电梯后也是立即按关门键,其实让电梯自动关门,有利净化电梯内污浊空气。这是每天我都在深切领教的浮躁,有年轻人,居然也有老年人。与此相呼应的就是不排队或者不甘于排队,还有舍命闯红灯……仿佛都在赶时间,在争分夺秒。破坏秩序是浮躁的一种。

有人感慨:我怎么可以让别人知道,我的内裤和袜子是身上最好的衣物?虚荣是浮躁的一种。

自4月12日国际黄金暴跌以来,“中国大妈”一战成名,横扫黄金300多吨。最近,黄金价格在连续七天下跌之后,更是创下近一个月以来的价格低点。各地黄金销售柜台也得冷清起来,“抢金潮”正迅速退烧,“抄底”变成了“被套”。浮躁的结果,往往是用力过猛,时机误判。跟风是浮躁的一种。

中国蓝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总裁、蓝海私募基金CEO苏思通先生,2010年刚起步时候,第一个客户给了他十万元报酬,从此他们成了忘年交,前几天苏先生听说老哥身体不太好,很早就去了他每天都要去的公园和他来了一次“巧遇”,这让老哥很惊喜、开心,苏先生送他一袋最喜欢的核桃……临别时,老哥说:“小苏,做事慢一点,根基要牢。”苏先生说,这也许是一个老者对世界的珍贵认识,“精髓至极”。出身草根的苏先生,“有幸参与资本市场的豪门盛宴,不妄薄、不做作……”,从容,是多么专业的素养,其实也是一种修养。如果你没办法为自己那颗浮躁的心波澜不惊地掌舵,说明你还没有真正成熟。踏实一些,不要着急,你想要的,岁月都会给你。

第8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2

引言:

从中华阐释美学上探讨“禅宗”的伦理文化,其核心概念是对“空灵”的美学阐释。“空灵”思想所留下的文化标记和美学标记对东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空灵”思想的伦理秩序是和谐的,这也体现出接受美学中的自觉本质是和谐的伦理秩序。西方文化积极接受禅宗“空灵”的美学标记,说明了文化标记和美学标记可以是同一的。

一、禅宗思想的含蓄美

“禅宗”的智慧引起愈来愈多的社会关注,这种智慧与中华伦理美学是相互关联的。

周裕锴说:“禅宗以超越语言的本体诠释取代了依赖语言的文本诠释。”[1] 超越语言的本体诠释也是文化内涵的一种表象。实质上,是一种独特的阐释美学。有关禅宗,蒋述卓曾说:“超越语言而意在言外的特点。”[2] 纵览中华文学典籍,无不映射出禅宗神韵,其精神境界之高足以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内涵。脱离禅宗谈中华阐释美学,就会误读中华文化的内涵。禅宗主体思想是一种隐喻性的伦理文化框架,从而产生文本的对话性,形成了多元阐释的自觉。这种自觉性是中华阐释美学的独到之处。东方隐喻性思维的社会文化语境是内敛的,是通过“韵”、“气”、“神”来超越语言的局限性,实现其言外之意。文本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阐释的自觉。所以,其阐释美学多以含蓄为原则。这种“言不尽”就为多元阐释留出了永恒的美学意义。这种永恒的美学意义在中国传统绘画上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其留白的艺术就是要达到“韵”、“气”、“神”的通灵感,从而提升中华传统文本对话中情系自然的神圣之美。这种人与自然的通灵交流完全脱离了文本对人的思维限制,摆脱了思维的社会语境,因而是超越语言的,这与禅宗精神本质相符。蒋维乔曾说:“禅宗不立文字,在行人心中…… 不待外求。”所以禅宗是超越文本意义的追求智慧的实践。“禅宗,即最上乘禅也;故三学(戒、定、慧)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一切万行,尽摄其中。”[3]在“六度”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是由伦理文化支撑的。对“六度”中的伦理文化美感进行阐释有助于中华阐释美学的发展。

二、布施的伦理学意义及阐释美学

布施是佛教文化之源。“恶”渊源于人性的贪婪。只有懂得和做到施予,人类才能迈开通向智慧的第一步。这就涉及了社会伦理文化。孔子说:“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这是孔子所倡导的人伦和谐。圣经中说:“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德国弗洛姆曾说:“爱的本质是给予而非获得。”人们从施予中获得,而这种是一种高尚的美感,同时又是理性的。这就符合美学中所提到的美感范围。正如英国鲍桑葵在其《美学史》中所说:“ 康德认为,自然界的秩序与道德秩序有一个共同的根源,这个根源在于,能感到美的人就能感觉到自然的必然性与理想目的之间的和谐。”[4]所以,禅宗智慧达到了人与自然交流的和谐。实现这个和谐的基础是“布施”。秩序和谐需要人的洞见能力,克里希那穆提说:“洞见是智慧以及与之相伴的美和爱。”同时他又提出:“文字妨碍了对事物或人的真实觉察。” [5]正如蒋维乔所说的“禅宗不立文字,在行人心中。”禅宗 “三学”、“六度”的思维形式积极影响着其禅悟心法与伦理美学的关联。可以把这种思维形式阐释为:“持戒当心境、忍辱是佛性、精进乃虔诚、禅定明智慧。”从艺术表象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矜持内敛型的含蓄美感。从伦理美学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人性的自觉、乃至自律。其实,这种精神内涵对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都起到了启蒙式的美学教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审美文化符号体系。禅宗的自觉、自律体现了“避杂念、净土悟道”。进而校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例如从中国唐宋绘画留白的虚实淡境中就可以看出禅宗心性空灵之和谐美。王柯平说:“禅宗空灵为美的思想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见诸苏轼、严羽和张岱等人的文论诗说之中。”[6]禅宗“空灵”的审美感知深刻影响了唐宋诗风,这样的诗句颇多,所以就不在此具体介绍了。禅宗“空灵”的思想境界映射出古人所追求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理想伦理关系,是个人思想的超脱。这也是一种追求精神内涵的去躁价值体系。对禅宗“空灵”思想进行现代性阐释有助现代人走出浮躁的泥潭。

社会浮躁现象是一种大众文化心理对实用主义的过激反应。任何社会和历史阶段都会出现类似现象。探讨中、西方社会文化思潮中的浮躁问题,从哲学层面重新审视西方社会意识形态中的诸多矛盾现象,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宝库――禅宗思想,及其处世哲学之美。这就更加促进禅宗思想的东、西方对话,从而丰富禅宗思想的现代性意义。与此同时,智慧社会一定会推动我们的社会认知体系能够积极抑制社会浮躁现象、庸俗风气。避免出现“浮躁多、布施少”。社会上“布施”少,“浮躁”自然就会多起来。

三、禅宗的文化标记与伦理秩序

第9篇

2017年“两会”期间,国内影视圈的乱象,比如抗日神剧、伪历史剧丛生,年轻演员滥用替身、天价片酬、不敬业等问题,遭到了许多代表委员的批评。2017年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演员陈道明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批评部分年轻演员不敬业,该节目播出后引发了广泛热议。

面对那些一夜爆红且片酬比自己高很多的明星,陈道明表示,拿多少钱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你是不是认真地完成了你的本职工作”。而所谓的职业操守,他认为应该是:“认真工作,全心创作,各行各业的职业精神,我觉得都是一样的。”

面对年轻演员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陈道明认为:“现在的问题,不出在他们年轻上,也不出在貌美上,而是他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职业观。现在动不动的,什么手破了,什么哪儿摔伤了,什么冬天在水里头、夏天穿着大皮袄,居然变成了一个演员的功劳。然而你就是干这个的,你拿的就是这份钱。那人家清洁工早上4点起床,你还在被窝里怎么说呢?你的职业就是这个,然而却把它当成了敬业。演员就应该吃苦。”

年轻演员别拿职业当敬业

陈道明说得很实在,拍戏吃苦也的确是演员的日常。这些年国内有许多让我们感动的电影人,他们之所以能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经典形象,都是因为融入了角色。而这个融入的过程,都离不开吃苦:他们实打实地在冰天雪地、荒原河流、水深火热之中煎熬、体验、感受,最终也得以升华。但是他们不以为苦,而是将这一切当作塑造银幕形象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演员是文化作品的重要或主要承载者,其职业精神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精神产品的质量和社会效果。德艺双馨的演员才能演绎出打动人心、拨动情怀的好作品,而一个动辄叫苦、划破一点表皮就被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的演员,怎么可能塑造出具有人格魅力、在民族电影的长廊里流芳百世的经典形象?演员敬业与否是能够直观地反映在艺术创造上的,没有走心的作品,保镖再威风也没用。

一名演员可以给这个社会输出些什么,陈道明的回答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演员可以为社会输出情感,人类良性的情感,对国家的情感,对亲人的情感,对民族的情感,当这些情感输出给社会,便能起到温暖人、改变人的作用。”从陈道明对“职业精神观”的阐述中,能看到一个真正艺术家的情怀,也希望细皮的年轻演员们能从陈道明的话中明白,演员不该把职业当敬业,而该把敬业当成职业。

明星不能沦为“表情包”

近年来,随着资本大量涌入电视剧产业,一股浮躁之风也越刮越大,其突出表现就是明星演员的片酬不断高攀而质量低劣的烂片大行其道。据《中国电视剧2016产业调查报告》:国内一线明星2016年出演一集电视剧的平均片酬为100万元。有观众认为天价片酬是市场行为,自有其合理性。但拿了高片酬,至少要把戏演好,拿出能与天价片酬相匹配的表演。而实际上一些年轻演员把电视剧行业视为捞快钱的乐园,根本无心在琢磨剧本和塑造人物上下功夫,心浮气躁,烂片迭出,甚至沦为“表情包”。缺乏专注精神、敬业态度和踏实努力,是某些年轻演员给观众留下的普遍印象。

国产电视剧质量欠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浮躁心态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面对国内电视剧市场的火热,投资方生怕“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不愿意花时间打磨剧本,更不愿意拉长拍摄周期增加成本,急于变现的心态使得创作过程粗制滥造;演员把表演视为青春饭,急于在最短的时间内积累财富,多接戏、滥接戏,体验生活、实地采风对他们而言犹如传说。浮躁心态的本质,就是人们在名利诱惑下失去了定力,失去了对人生和事业的长远目标。要求目光短浅、心态浮躁的从业者拿出高质量的作品无异于缘木求鱼。不克服浮躁心态,电视剧行业的健康发展就无从谈起,因为观众不会永远为烂片买单。

第10篇

我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观念转变、价值重建、思维方式的更替等等。在新旧体制转型期,面对社会状况的巨大变化和不断涌现出的许多新事物,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必然会出现很复杂的情况。通常人的心理变化往往滞后于社会变化,人们对这种变化感到不适应,因而对许多事情看不惯,以至产生烦躁、焦虑和抵触情绪,这便使主观因素的作用突出出来。为了及时消除主观因素的消极影响,就需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就需要着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人的思维方式和人的意志、情感、情绪及心理过程的的总和,具有丰富的内涵。针对目前的情况,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力戒浮躁,追求平淡。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做事缺少恒心,急功近利,总想投机取巧,或一夜成名,或一朝暴富,遇事缺乏思考,以情绪代替理智,内心里经常躁动。这种浮躁心理,不仅表现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体现了一种深层次文化积淀,长期以来特别是在中,重突变,轻渐变,重破坏,轻建设的狂躁之风一度盛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本来需要精心培育的建设心理受到严重的打击,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因此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纠正浮躁之风。也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大力提倡追求平淡。

平淡,即平静而淡泊。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形形的物质利益竞争相角逐。面对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能做到平静而淡泊确非易事。然而,只有清醒、理智地直面物欲的挑战,藐视引诱,把握住自己,控制住自己,才能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只有从容、镇定地迎接物欲进攻,坚强自己,锤炼自己,才能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而这样的人,对于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对于纯洁我们的事业是多多益善的。

平淡并非不思进取。平淡是人的一种境界,一种人经过锤炼与荡涤之后的高境界。这种境界是建筑在人的精神意志经过千锤百炼,从而逐渐走向成熟;这种境界也是建筑在人的心灵世界经过一次次荡涤洗礼之后,使道德情操逐渐养成。它与无所事事、浑浑噩噩者毫不相干。无所事事者,不思进取,精神空虚;浑浑噩噩者,度日如年,满腹牢骚。而平静淡泊者,面对同伴的升迁,心胸坦荡,拱手诚贺;面对邻里的劳动致富,喜颜悦色,同喜同乐;面对突发的灾厄和意外的成功,坚定沉着,气定神和,毫无矜夸与颓丧之气。百炼钢成绕指柔,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包含着理性的坚韧和睿智的追求。

追求平淡虽非易事,然而只有坚定信念、千锤百炼,则能成功。追求平淡,道德修养必不可少,包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处世观。追求平淡,克服浮躁心理,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世界,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追求平淡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问题,而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觉醒,是一种先进思想的追求。富有理性的建设精神是民族崛起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改革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心理要素,同时,也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理念。

第11篇

古人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而我认为,在当今这个浮躁的年代,心一日不扫,何以赢天下!

心灵的健康、成熟决定了一个人的能力,是成人成才的必经之路。那如何才能让心灵健康、成熟呢?在寺院中修行的僧人讲究“入定”,“入定”应该是谋求心静的一种方式吧。心若静,形亦静。如果一个人连身体都没办法控制,要想控制心,只能是天方夜谭了。看来,心静算得上健康、成熟的一种表现。

哀莫大于心死,但心静不等于心死。

若心真的死了,那人人不都成了冷冰冰的行尸走肉吗?若心死,便不会有情感了吧,哪还有李煜“无言独上西楼”的愁,哪还有苏轼“左牵黄,右擎苍”的豪迈,哪还有李白“对影成三人”的那份寂寞……甚至中华上下五千年沉淀的文化,也只是一笔空谈。

可见,如果心灵具有足够的定力,人生和事业方能成功。但这世上又有几人能定下心来呢?浮躁还是青春的主打歌,不成熟仍是我们的标签。现在正年轻的我们,又有几人细细读过自己的剧本,了解自己真正的内心世界?

“淡定”一词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脱颖而出,也许有使这个世界冷却的意味。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是如此,“世态炎凉”似乎一直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只是“炎”或者“凉”往往取决于个人的选择,或者说是个人性格的选择。有没有听说过一句话:性格决定成败。西楚霸王项羽一生英勇,可惜浮乱躁动,败给了镇定自若、大度能容的刘邦,失去了差不多就要到手的江山;一代枭雄曹操,自视过高,心烈如火,一生算计他人,却在赤壁大战中惨败于一场大火。

去傲,除贪,必须得打扫心灵。每天将心灵打扫得干干净净,方能祛除浮躁,塑造坚定、顽强、大度、包容的性格。

哪怕世界浮躁得快要燃烧起来了,只要我们让自己安静下来,懂得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的需要,确定自己的目标,坚定自己的行动,拥有一颗为未来而准备的金子般的心,我相信,自然会有奇迹出现。

文章虽然略显单薄,但依然可以看出兆宇同学的思考力和表达力都是不错的。如何从日常生活、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入手,撷取适当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是兆宇在下一步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第12篇

大家都知道,从2006年开始,房地产持续走热,尤其07年底最为突出,国家不得不出台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在某些时候,“政府干预”的确能挽救经济,所以那些经济学大师的观点和方法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候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可是大家没有想到的是美国金融危机能秧及全球,来的太快了,导致房地产空房大肆积压,经济迅速下滑,造成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出现退房、围攻售楼处等,有些地方竟然出现地产开发商玩“消失”----因还不起银行贷款逃债。在这种大背景下,房地产销售经理出现了“职业怪圈”,外人看不懂,管理专家更摸不着头脑,就连业内人士也没办法消除这种现象。

“怪圈一”:拔苗助长

06年止08年上半年,房地产销售出现了异常火暴的局面,一方面购房人排队购房,在好的楼盘,购房人需托关系走后门才能买的房子。我认识的几个朋友因手头有些闲钱,就加入了购房团,其实象他们这样自己有房子的再购房属于“炒房团”。他们自己搞到房子后立马出手转让,每平米就能赚300-500,有的更多,一年下来就炒房也赚了上百万。媒体报道,山西、广州、上海、北京的炒房人更厉害,有人手里竟然囤积了上百套房子。在这样的情况人,房地产的销售工作最受年轻人青睐,只要张的漂亮和帅气,就能挣钱,我把这个阶段叫作“傻子挣钱时代”,因为只要你不聋、不哑、不瘸,往售楼处一站,客户就接待不过来。听行业内的朋友说,这个时候想进入好的地段的楼盘销售部比考公务员还难。可想而知,多少人想进这个圈子,同时,低档楼盘大肆招聘,将那些想进高档楼盘但又进不去的人收编麾下,造成地产销售圈鱼龙混杂。

在这种情况下,新的楼盘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犹如长江之水延面不断,但此时各大售楼处遇到了同样的瓶颈----严重缺乏销售经理,人才市场供不应求,销售经理的薪资水平节节攀升。在人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大部分开发商和公司提拔销售业绩最好的员工出任销售经理,往往这样的人缺乏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属于赶鸭子上架,并且违背了管理学规律。作为企业要提拨优秀员工应该首先确定侯选人目标,符合任职资格要求的进行胜任力测试,合格的再进行专业领域培训和管理技能培训,培训评估合格后任销售经理,进行三---六个月考察,在这期间还需进行相关培训,待考察期合格后,才能正式升任销售经理,进行工作目标考核。可现实中直接上任销售经理,经过一阶段工作后发现不能胜任工作,开始降职或者调职,基本导致这些人离职,最终就是企业“害”了这些人。而且这些人离职后还根本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对企业存在怨恨,又去其他企业应聘销售经理,从此放不下“身架”认真学习和练就基本内功了。所以我们发现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责任人就是企业,急于求成,拿项目快,要人也快,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部要是没有人才储备的话,容易出现这种问题,最后企业和个人两败俱伤。所以,人力资源部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人才战略储备,并且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一定是公司管理思想的孵化器,不然,人力资源部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

“怪圈二”:薪金为上

09年初参与了几次地产销售经理的面试,发现地产圈的销售人员很浮躁。分析如下,因08年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大部分地产企业开始收缩战略,出售积压土地(因资金问题无法开工)、裁员、降薪等已经在业内刮起大潮,那些没有作为的地产销售人员被企业残酷的抛弃了,我认为原因不在于企业,是因为我们不够优秀,我们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而真正有价值的人不会因金融危机的到来而惶恐的。因此,我自认为大部分地产企业(除过知名地产企业)的的销售经理“综合素质”不高,表现在目光短浅、头脑简单、浮躁、不塌实、专业知识匮乏、管理能力低下等,尤其是对薪金很看重,在面试的第一环节就提出过分的要求,先不说自己能为企业带来多少价值,能给企业带来多少收益,直接就狮子大开口,往往一出口就是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5倍以上,而且从面试的神态上可以看出,他自己到成了面试官了,条件提出了很多,理由也讲了很多,可以发现这样的人嘴皮功夫有些,但没有实际能力。

金钱固然重要,但要看我们什么时候争取。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角度来看,一个人30岁之前是积累阶段,积累工作经验、工作技能、专业知识、社会阅历、人脉关系等阶段,是张能耐的阶段;30-50岁的时候才是人生大放光彩的阶段,体现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时候,往往我们都搞反了,不知道自己在那个阶段该干那些事情。

总之,地产行业是个浮躁的行业,也“培养”了一群浮躁的人,但我们都看见了,真正有所成就的地产经理人,是在浮躁的环境下塌实诚恳、低调认真工作和学习的人,浮躁的人不会有所成就的,惟有勤奋、自信、埋头苦干的人才有辉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