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头没有颈

有头没有颈

时间:2023-05-30 09:13: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头没有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头位妊娠 脐带绕颈 临床分析 分娩方式

中图分类号:R714.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101-02

脐带绕颈是产科最常见的分娩期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在10%-20%。脐带绕颈容易导致分娩期急性胎儿宫内窘迫,是一种常见而较难防范的高危因素之一[1]。尤其是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进步以及超声诊断的应用,无脐带绕颁在分娩前已经知道,也给孕产妇带来了一定的担忧和恐惧,部分患者存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一旦患者脐带绕颈,在生产中选择何中处理及何种分娩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妇产科亟待解决脐带绕颈分娩问题,需要准确预测脐带绕颈方式以及准确评估分娩潜在风险[2]。临床医师通过分析患者临产状态及体质情况,正确分析和选择处理方式,能大大增强孕产妇的顺利生产的信心。本文回顾具有完整资料的2008年10月至2010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160例头位妊娠脐带绕颈病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合理选择头位妊娠脐带绕颈的分娩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新生儿窒息,而且还能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手术。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8年10月至2010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孕产妇780例,其中头位妊娠脐带绕颈孕产妇160例,发生率为20.51%。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6.7岁。初产妇132例,经产妇28例。160例头位妊娠脐带绕颈孕产妇中,绕颈1周者91例,占56.88%;绕颈2周者42例,占26.25%;绕颈3周者10例,占6.25%;绕颈4周以上者7例,占4.38%。根据分娩方式可分为剖宫产(78例)和会阴分娩(82例)两组。

1.2 方法

根据宫口开大情况、胎头位置合理选择分娩方式。160例患者中,产前或产程初期因有剖宫产指征或要求手术者选择性剖宫产患者78例,符合会阴分娩指标(包括自然分娩、产钳助产以及胎头吸引助产)患者82例。分析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的影响。

1.3 新生儿评分标准

按Apgar评分标准,产后1min内评分,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中度窒息,7分以上为无窒息。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对统计学数据进行X2检验,P

2 结果

头位妊娠脐带绕颈分娩过程发生急性胎儿窘迫时,剖宫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会阴分娩组(包括自然分娩、产钳助产以及胎头吸引助产),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

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的影响(例,%)

3 讨论

脐带是母体与胎儿进行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和代谢产物排出的通道,是维系胎儿生命安全的重要通道。足月胎儿脐带平均长约30~70cm,脐带过长容易发生脱垂、绕颈、打结等并发症,脐带绕颈是最常见的脐带异常。脐带的功能状况与其长短、缠绕、打结的松紧度密切相关[3]。脐带较长、缠绕松弛者对脐带血循环影响相对较小,对胎儿血供影响也就不大,宫内状况良好;如果脐带较短、缠绕过紧者可压迫脐带血管,导致脐带血流受阻,将对胎儿的生命造成危害。比如:会出现胎儿脑组织缺血缺氧,发生胎儿宫内窘迫,严重者导致死胎、死产或新生儿窒息,有可能还会留下脑瘫等后遗症,应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脐带绕颈并无特殊临床症状,如果缺乏围产期保健一般不易发现。近年来随着围产保健意识的普及,脐带绕颈的产前确诊率越来越高,B超监测可以观察到脐带缠绕以缠绕的周数,在产前明确诊断对医生及护士在产程中的监护很有帮助,对有脐带绕颈的孕产妇应慎重处理。

随着人们对妊娠与分娩的不断重视,在孕晚期因检查发现胎儿脐带绕颈的很多孕妇产生焦虑,担心妊娠期及分娩期间发生危险情况,故选择分娩方式时倾向于剖宫产,在一入院时就主动要求剖宫产,放弃自然分娩的机会,这样不仅会给产妇造成肉体上的痛苦,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所以对于脐带绕颈的产妇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非常重要,要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没有必要单一以脐带绕颈作为剖宫产的指征而行手术。脐带绕颈1~2周者如无其他合并症或并发症,仍首选自然阴道分娩。但产程中一定要全程严密监护胎儿的胎心状况、先露下降情况。如果出现异常,应根据产妇及胎先露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分析来选择分娩方式。如果宫口开全,胎先露S≥+3及以下时,不存在骨盆异常,头盆不称的因素,估计胎儿能很快娩出或通过阴道助产能很快分娩者,可行阴道侧切或低位产钳助娩术助产,鼓励产妇阴道分娩,并做好抢救新生儿的准备[4]。当胎头娩出时,应迅速探查胎儿颈部是否有脐带缠绕,并确定缠绕的周数和松紧程度。若脐带绕颈1周而且相对较松,则可将脐带滑过胎头顶部或从胎前肩、后肩顺势推下。若绕颈周数多而且较紧,将影响胎先露下降,为避免强行娩出胎儿造成脐血管断裂,应待胎肩娩出时,再用两把止血钳夹闭脐带剪断,然后协助胎儿娩出。在行阴道分娩的同时,应向孕妇及其家属交代有可能发生胎儿宫内窘迫,胎先露下降受阻,滞产,胎盘早剥等并发症,应适当放宽手术指证,有阴道分娩失败而行急诊剖宫产的可能。

因此,明确产前诊断可以对临床作出预警,加强胎儿监护,保护母婴安全,同时对降低目前不断升高的剖宫产率也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秀娟,万桂敏, 头位妊娠脐带绕颈185例临床分析[J]中华统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1(5):65-66.

[2] 汪玉莲,申文兰,头位妊娠脐带绕颈231例临床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1,6(12):443-444.

第2篇

Q 如果脐带绕颈,宝宝会不会有危险?

彭教授答 脐带绕颈比较常见,其实并不可怕,怀孕晚期脐带绕颈的发生率为20%~25%,多数绕颈一周,少数绕颈两周,三周以上的很少见。绝大多数胎儿不表现任何异常,你不必惊慌。

Q 我的身体一直很健康,以前的检查也很正常,为什么会发生脐带绕颈呢?

彭教授答 有可能是羊水过多,胎儿在子宫内的活动空间很大,导致脐带绕颈;也有的人是由于脐带过长,或者胎儿的体型相对较小,会发生绕颈;有的宝宝在子宫内活动过频也会绕颈,脐带也有可能缠绕在身体的其他部位。不过,脐带富有弹性,脐带绕颈后,只要不过分拉扯脐带,不致于影响脐带的血流,不会危及胎儿。

Q 脐带绕颈后要注意什么?

彭教授答 你要放宽心,回家以后要学会数胎动,每天早、中、晚各计数1小时内的胎动次数,3次胎动数相加乘以4,就是12小时的胎动次数,胎儿在12小时内胎动应该大于10次。如果突然发生激烈的大量的胎动,就赶紧来医院检查。胎动过少时,也要来医院检查。定期产前检查,可以及早发现羊水过多或过少、胎位不正等异常情况;也可以通过胎心监测和超声检查等方法,判断脐带的情况。

Q 我可以通过锻炼来纠正,让宝宝从脐带里绕出来吗?

彭教授答 你自己千万不可乱来,胎儿一直是在动的,所以才会有脐带绕颈,也有可能会通过胎动又绕开的。这不是锻炼就能办得到的,准妈妈需要注意的是减少震动,保持左侧卧位睡眠,使脐带血供丰富,就不会影响宝宝的发育。

Q 脐带绕颈可以顺产吗?

彭教授答 从你目前的情况看,你的宝宝不算大,胎心监护也很正常,可以考虑试产。在分娩期过程中,如果脐带绕颈过紧可使脐血管受压,致血循环受阻或胎儿颈静脉受压,使胎儿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宫内窘迫甚至死胎、死产或新生儿窒息。如果脐带过短或相对过短,往往在产程中影响先露下降,导致产程延长,加重胎儿缺氧,危及胎儿。

但是,也不必以脐带绕颈单一指征就选择性刮宫产术。可以在试产过程中,容易出现胎儿窘迫的活跃晚期,宫口开全前后10min、胎头急速下降期、胎膜破裂后这些高危时间内,应用持续性胎心电子监护,严密观察胎心及羊水变化,如果突然胎心减速,伴后羊水或前羊水粪染,或者产程中胎头部下降时,可以立即行剖宫产手术,在胎心减速后30min内分娩出胎儿,由于缺氧时间短,一般不会导致不良后果。

后来,玲玲还了解到自己的两位朋友也是脐带绕颈,她们选择了两种不同的分娩方式。

顺产案例 菲菲怀小涛的时候,产前检查一直没有发现异常,还差几天到预产期时,突然破水了,到医院检察发现有点胎位不正,正好遇到医生查房,从下面轻轻摸了一把,就把宝宝的胎头正过来了。小涛的头露出来时,医生发现脐带绕颈两周,要她用力屏气加把劲,所以最后小涛很顺利地生出来了。医生说,有脐带绕颈时,胎膜早破发生脐带脱垂的可能性小一些,小涛的脐带绕得比较松,而且他个头也不大,所以出生得很顺利。

剖产案例 芸芸生奇奇的时候,也是发现脐带绕颈,她想还是来个安全省事的,就直接做剖宫产算了。没想到奇奇出来后,根本没有脐带绕颈。她埋怨自己挨了一刀。医生说胎宝宝有时候在肚子里会左动动、右动动,寻找舒适的位置,当胎宝宝转回来时,脐带缠绕自然就解除了。

听了彭教授对自己几个问题耐心细致的分析,玲玲心里有了底气,她说:“我相信您的经验和医术,就按您说的吧,我回家会继续注意胎动,定期产检,一旦有异常情况,或者有临产先兆就来医院,一切以宝宝的安全健康为前提,能够顺产就顺产,如果不能顺产,就做剖宫产手术。我会安安心心、快快乐乐地迎接小天使的到来的!”

母婴TIPS

第3篇

[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 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4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其病因复杂,自1983年英国学者提出颈源性头痛的概念。1995年外国学者指出颈椎退行性变和肌肉痉挛是直接原因。近年来国内研究报道,认为颈源性头痛与枕大、枕小神经有关,也有将颈源性头痛称为高位神经根性颈椎病。颈源性头痛已经在临床被广泛接受,本院多年来的经验总结,采用牵引下矫正法、俯卧位松解法、 局部封闭注射等治疗方法,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均为已明确诊断者,且排除颅底重要发育畸形及其他器质性病变),男32例,女46例。年龄24-62岁,病程最短6天,最长12年。

1.2 诊断标准 ①有长期伏案工作史或外伤史。②头痛伴上颈部疼痛,头颈运动或某一头部姿势诱发头痛或加重症状。③颈部僵硬,颈枕部压痛明显并引起头痛症状加重。④枕后压痛点处局部封闭后头痛症状明显减轻。⑤辅助检查排除颅底重要发育畸形及脑血管病变、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其他器质性病变。

1.3 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前额及胸上部各垫一小枕头,以便于患者颈肩部充分放松。术者自患侧颈部施以放松手法,点压颈上部,从枕部揉压头侧方至太阳穴。第二步嘱患者坐于颈椎牵引架椅上固定双下肢给予20-30kg的牵引,术者位于患者后侧继续以手法揉捏颈部及双侧枕部并用摆动旋转以调整寰枢椎的位置,常有弹响声,同时在双侧枕部用刮、拨手法松解,然后缓慢放松牵引。大多数患者即感头痛消失或者明显缓解,以上手法1次/E1,2周为1疗程, 即可达到满意效果。对于没有缓解的患者可采用痛点封闭,用 0.25%-0.5%利多卡因2ml和少量地塞米松,深达筋膜层,但不宜过深,确认无误后注人药液。

2 治疗效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①优: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功能恢复。随访3年以上无复发。②良:症状和体征消失,劳累和气候变化自感不适,休息后可自行缓解。③好转: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病情无发展。④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78例病例中,疗效优51例,占65.4%;良19例,占24.3%;好转7例,占8%;无效1例,占1.3%,总有效率97.7%。

第4篇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分娩期胎儿脐带绕颈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分娩过程中发生胎儿脐带绕颈的75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常规护理结合护理干预)和对照组38例(给予常规护理),对两组母婴结局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观察组不管是新生儿窒息?还是剖宫产以及宫内胎儿窘迫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即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关键字】 护理干预;分娩期;脐带绕颈

脐带绕颈属于分娩过程中常见并发症?胎儿以及母体之间的连接全靠脐带,脐带同时也是氧气以及养分的来源通道,由于脐带绕颈而导致的脐带受压以及牵拉太紧,均可引发脐带血运不畅,使得胎儿宫内窘迫?严重时还会造成新生儿窒息甚至发生死亡?脐带绕颈带来的不利影响通常从临产开始,因此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现对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分娩过程中发生胎儿脐带绕颈的37例产妇行护理干预所取得的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75例,均为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分娩过程中发生胎儿脐带绕颈产妇,年龄21岁~33岁,平均27.5±1.2岁,孕36~42周?全部产妇都为头位,属于单胎,均接受多次B超检查显示为脐带绕颈?将全部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常规护理结合干预护理)和对照组38例(给予常规护理),两组间在年龄以及孕周等方面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措施

两组护理时间均为临产后,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有用药指导?饮食及心理护理?对宫缩?产程以及胎心率等进行观察等;观察组需在常规护理前提下给予干预护理,包括产前行为干预以及认知干预两部分,也就是为了确保产妇自然分娩,助产医生应先进行口头宣教,然后再开展动作示范,以让产妇了解分娩技巧,确保分娩时能够选择正确的,同时在整个分娩过程中还要密切观察宫内窘迫以及胎心率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以确保产妇顺利分娩?(1)行为干预:一般是一对一陪伴进行分娩,给予产妇必要的指导以及帮助以使其做自然分娩,这样有助于帮助产妇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以更好的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娩,同时增强承受疼痛的能力?胎心监测:临产后,针对观察组开展宫缩应激试验,在宫口开达到3厘米时即可对胎心进行监测,到分娩时停止?该组胎心监护图主要有早期?变异以及晚期减速的变化?产妇卧位的选择:翻身转动以松解脐带,抬高臀部能防止脐带牵拉的太紧,有利于减小脐带压迫,此外左侧卧位大约15°也有利于胎盘循环的改善[2]?根据重力原理:当第一产程结束或者是到第二产程时,若胎先露受到阻滞亦或是下降太慢,可是胎心率没有异常时,则应嘱咐产妇选择坐位或者是下蹲位,以利于分娩?对脐带绕颈进行的护理:当胎儿胎头出来后,应先通过手指扪其颈部以查看有没有受到脐带的缠绕,与此同时还要清楚脐带绕颈的周数,判断其松紧度?若脐带绕颈一周且相对较松,则需要通过手指顺势牵下脐带,通过胎儿前肩(也可以是胎头顶部),顺着后肩将其推下?若脐带绕颈在2周以上且相对较紧时,则应等胎头出来后,立刻通过止血钳剪断脐带钳夹?一定要注意不能损伤胎儿颈部,此外松解脐带必须要快?(2)认知干预:一旦发生脐带绕颈现象时,产妇往往比较恐惧?焦虑以及紧张,此时作为护理人员应给予高度热情,并积极与孕妇进行交流,以观察其情绪变化?就护理人员来说,赢得产妇信任是异常关键的,然后引导其做自然分娩,结合产妇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接着,让产妇熟悉剖宫产以及自然分娩?告知产妇和其家属在分娩过程中也许会出现的问题,给予积极引导,防止形成错误认知,3 讨论

分娩期间发生脐带绕颈时应先做早期诊断,然后在确诊的基础上尽早给予护理干预,以将危害降到最低?在本组资料中,除了给予常规护理,还给予了特殊护理干预?首先是知识教育:分娩前让产妇掌握分娩知识和分娩过程中也许会发生的问题,特别是脐带绕颈;其次是心理干预:主动和产妇沟通,向其讲解分娩方案,积极关心产妇,帮助其树立自信以更好的心态迎接分娩;然后是行为指导:分娩前教产妇正确选择分娩过程所需及产前部分对分娩有利于的运动,以减少意外情况;最后是营养干预:分娩过程中产妇需要消耗很大的体力,同时胎儿也需要吸收一定的营养,这样产妇必须确保足够的营养,因此应指导其合理饮食?

由本组资料可知,观察组通过行护理干预后,不管是新生儿窒息?还是剖宫产以及宫内胎儿窘迫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即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参考文献

第5篇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主要病因是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从而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生在那些长期从事伏案工作者的身上。也有的是因为受到外伤或睡眠时枕头过高、过低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该病在临床上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等多种类型,其中颈型和神经根型病例约占60%以上。它的主要症状:患者的头、颈、肩胛、上肢等部位经常感到麻木、疼痛,甚至出现运动障碍,严重的还会诱发其他疾病,给患者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困难和痛苦。其发病机制主要由于颈部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属中医学“痹症”范畴),致使颈部肌群和韧带等组织失去正常的活动功能,因而出现上述症状。

但专家指出,绝大多数颈椎病患者没有必要手术,保养防护食疗即可有效防治颈椎病。为此,专家介绍了一些简单可行的方法放松颈椎,防治颈椎病。

简单可行放松颈椎操

随时放松颈部肌肉

当我们在办公桌前感到疲劳时,不妨多做颈部肌肉锻炼。

做法:1. 双手十指交叉放在颈部,头用力向后伸,手用力阻挡,对抗用力,头虽没动,但通过两个方向力的较量让相应的颈部肌肉进行收缩;

2. 同样,我们可以用手抵住头的左侧,头向左偏,手与头相抵抗,右侧同理;

3. 左右旋转一下颈部,用手揉按一下颈部肌肉,这种运动能让颈部紧张的肌肉放松一下,对颈部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另外,各种户外运动也会使颈部肌肉的力量增强,让颈部保持良好状态。

做“米”字操

以头为“笔”,按以下顺序反复书写“米”字:先写一横,头尽量由左到右划一横,头回到正位;再写一竖,头颈尽量向前上方拉伸,自上而下划一竖线,头回到正位;然后头颈尽量向左上方拉伸成45°角,头回到正位,同法书写米字右上点,头回正位,头颈尽量向右上方拉伸,向左下方划一撇,头颈回到正位;头尽量向左前上方拉伸,向右下方划一捺,恢复头颈正位。

每次书写5~10个“米”字。但“米”字操动作较大,病情较重者应循序渐进,逐步加大运动量,可先活动颈部,后做“米”字操。动作宜柔和,切忌用力过猛,每日做1~2次,以操后感觉头、颈、肩轻快和舒适为度。

学小鸡啄米

当我们工作太久了,自觉脖子酸胀不适了,手指麻痹了,此时表明你的颈椎已经疲劳到一定的程度。此时,你需要暂时停下手里的活儿,可以如同乌龟进食或如小鸡啄米一样,慢慢将脖子缩回,然后伸出,然后缩回,如此反复,一张一弛,很快就能使疲劳的颈椎得到及时休息。

一伸一缩

工作的间隙,应尽量在半个小时休息一次,顺便活动一下脖子,避免颈肌长时间因支撑头颅而产生疲劳。休息时多躺靠背椅,使颈肌放松,经常伸缩脖子,尽量将下巴压低,抵住胸口,使两耳低于双肩,有助于预防或减轻颈椎病症状,减轻疼痛;不过这种做法,必须以自己所能感受的范围为限度,逐步加强,不可以一下子活动过度,同时要注意保护脖子,别做过激的运动。

拥抱动作

不妨双手尽量向后张开,如大鹏展翅一般,极目远眺,双肩往上耸,脖子往下缩一缩,然后如同跟前站着你的亲密爱人一般,欣喜地来一个热烈的拥抱,双手往回交叉抱住双肩,脖子往回缩一缩。如此来回3次,很快疲劳症状可以缓解,我们又精神焕发投入工作。

做做“缩头乌龟”

容易患颈椎病的病人在平常工作时候,不妨做做“缩头乌龟”,经常伸缩、扭动脖子,放松颈椎肌腱与韧带。

专家提醒:此法适应于早期颈椎病患者,男女皆适合,简单可行,常常锻炼可以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但年纪较大、有高血压的患者、严重颈椎病者、颈椎畸形患者、颅脑疾病患者忌用,没有家人在旁也不可擅用。

上班族颈椎病食疗法

专家推荐几种颈椎病的食疗良方,让我们在美味的饮食中缓解病痛。

痰湿阻络型颈椎病食疗方

1. 薏米赤豆汤:薏米、赤豆各50克,山药15克,梨(去皮)200克;洗净后,加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煎,加冰糖适量即可。

功用:化痰除湿。适用于痰湿阻络型颈椎病。

2. 木瓜陈皮粥:木瓜、陈皮、丝瓜络、川贝母各10克,粳米50克;洗净后,木瓜、陈皮、丝瓜络先煎,去渣取汁,加入川贝母(切碎),加冰糖适量即成。

功用:化痰除湿通络。适用于痰湿阻络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眩晕型)颈椎病食疗方

冰糖蛤士蟆:蛤士蟆油45g,罐头青豆15g,枸杞子10g,甜酒汁、姜、葱适量。将蛤士蟆油盛入瓦钵里,加清水500ml、甜酒汁15ml,葱片、姜片蒸2小时,使其逐步胀发,取出,去掉姜、葱,沥尽水,除去油表面的黑色筋膜,大的掰成数块,盛于钵内,加清水500ml,甜酒汁15ml,蒸2小时,使其完全胀发,捞入大汤碗中,蒸1小时,待冰糖溶化弃去沉淀物,倒入盛蛤士蟆油的碗内,撒入枸杞子、青豆即可。佐餐食用。

功用:滋补肝肾,强壮筋骨。

气滞血瘀型颈椎病食疗方

山丹桃仁粥:山楂30克,丹参15克,桃仁(去皮)6克,粳米50克。先将原料洗净,丹参先煎,去渣取汁,再放山楂、桃仁及粳米,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文火熬成粥。

功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气血亏虚型颈椎病食疗方

参枣粥:人参3克,粳米50克,大枣15克。先将人参粉碎成细粉,米、枣洗净后入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文火熬成粥,再调入人参粉及白糖适量。

功用:补益气血。

肝肾不足型颈椎病食疗方

壮骨汤:猪骨(最好是猪尾骨)200~300克、杜仲、枸杞子各12克,桂圆肉15克,牛膝10克,淮山药30克。先将原料洗净,猪骨斩碎,共入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文火煎40~60分钟,加适量花生油、盐、葱、姜等配料,取汤服用。

功用:补肝肾,强筋骨。

葛根芍甘木瓜汤

葛根30~50g,白芍30g,甘草15g,木瓜18g,骨碎补15g,元胡18g,全蝎10g,威灵仙(醋炒)24g。

临床辨证加减:颈项坚硬、肩臂痛苦悲伤、上肢麻痹者,加羌活15g,威灵仙(醋炒)30g,姜黄10g,桑枝30g居上;头痛者加川芎30g,蔓荆子18g;眩晕、转项时加重者重用葛根50g,并加黄芪30g,当归10g,升麻6g;腰膝酸软,四肢麻痹无力或坚硬呆笨者加杜仲15g,狗脊30g,鹿角胶(烊化)10g,怀牛膝15g,熟地30g。

中药药理分析:葛根芍甘木瓜汤以葛根为主药,解肌公布,升阳透疹,是治疗颈背强痛的要药。白芍养血柔肝,甘草缓急和中。

营养与食疗二者互助,木瓜平肝舒筋,可缓解颈肌痉挛性痛苦。骨碎补补肾活血、强筋壮骨。元胡活血行气止痛,全蝎祛风镇痉。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醋炒还具有软化骨刺效用。

简易汤茶

1. 豆浆适量,粳米60克,冰糖适量。以豆浆代水与粳米煮粥,粥好后入冰糖煮沸即可,经常食用。

2. 鲜蘑菇或香菇30克(干品减半),煮汤喝。每天1次,日期不限。

3 .蜜糖2汤匙,开水冲服,每日2~3次。对高血压兼便秘者最佳。

4. 食醋100毫升,冰糖500克。放入锅内溶化,每餐饭后饮1汤匙。若患者兼有胃溃疡胃酸过多不宜服此方。

预防颈椎病小妙招

1. 有研究表明,长期压抑感情,遇事不外露,多愁善感的人易患神经衰弱,神经衰弱会影响骨关节及肌肉休息,长此以往,颈肩部容易疼痛。所以,要经常保持乐观向上的好心情。

2.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头颈正确的姿势,不要偏头耸肩,看书、操作电脑时要正面注视,保持脊柱的正直。睡觉时要选择合适的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一般枕头以10厘米的高度为宜。不要躺着看书、看电视。

3. 尽可能少坐多动,能走路的不要骑车,能骑车的不要坐车。特别是有车族和长期坐办公室的人员,每天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锻炼,尤其注意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可做一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爬山、游泳,对预防颈椎病效果较好。

4. 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要注意动静结合,每工作一小时左右就要站起来做做工间操,活动活动四肢、颈椎,消除颈部肌肉、韧带的疲劳,防止劳损。

5. 平时要注意保暖,不要用电风扇和空调直接吹,乘车或运动时注意颈部保护,避免急拐弯、急刹车或突然转颈。

6. 要防止酗酒。酒精会影响钙质在骨上沉积,使人们易患骨质疏松症、骨质软化症,加速颈椎退行性变。

7. 中医认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补肾髓功能,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地少量服用,以起到强壮筋骨,推迟肾与关节退变的作用。

颈椎病预防可在家检测

1. 头、颈、肩、背、手臂酸痛,脖子僵硬,活动受限;

2. 出现下肢无力,行走不稳,两脚麻木,行走时如踏棉花的感觉;

3. 颈痛和颈部发僵。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及姿势有明显关系;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4. 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有时伴随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这些症状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偶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

5. 头晕、头痛、睡眠差、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

6. 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写字、系扣、持筷等精细动作难以完成。

以上症状如果有一条出现在你身上,你可能是患上了颈椎病,应该去医院诊治了。

颈椎病的症状自测

吞咽困难:有的老人开始感觉咽部发痒,有异物感,后又觉吞咽困难,间断发作,时轻时重。患者曾被怀疑为食道癌,但胃镜检查正常。后经CT扫描显示为颈椎病。

高血压:颈椎病可致血压升高或降低,但以前者多见,称颈性高血压。这与骨质刺激交感神经有关。病人常伴有颈部疼痛、发紧、上肢麻木等典型表现。

疼痛:疼痛系增生骨压迫第6、7颈椎的神经根所致。开始觉一侧或胸大肌疼痛,间断隐疼或阵发性刺痛,向一侧转动头部时最为明显,有时疼痛难以忍受。这种疼痛也会被误诊为心绞痛或胸膜炎。

下肢瘫痪或排便障碍:患者下肢麻木、疼痛无力、跛行,颈部症状多数轻微易被掩盖。有的伴有尿频、尿急、排尿不净或大小便失禁。

视力障碍:颈椎病还可表现为视力下降、间歇性视力模糊、一眼或双眼胀痛、怕光、流泪、视野缩小等。这种视力障碍与颈椎病造成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突然摔倒:突然摔倒系增生的骨质压迫椎动脉引起,易被误诊为脑动脉硬化或小脑疾患。常在行走中突然扭头时身体失去支持而猝倒,倒后因颈部位置改变而清醒并站起。

颈椎病的治疗法

专家说: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可分为非手术疗法及手术治疗两类。非手术疗法是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其中一种或二至三种方法,同时施行。

手法按摩推拿疗法:这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也是颈椎病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它的治疗作用是能缓解颈肩肌群的紧张及痉挛,恢复颈椎活动,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来缓解症状。

颈椎牵引疗法:是颈椎病较为有效并且应用较广的一种治疗方法,此疗法适用于各类颈椎病,对早期病例更为有效。

理疗:在颈椎病的治疗中,理疗可起到多种作用。一般认为,急性期可行普长因离子透入、超声波,紫外线或间动电流等;疼痛减轻后用超声波、碘离子透入,感应电或其他热疗。

第6篇

关键词:针刀配合手法;颈源性眩晕;效果作为一种十分常见的临床症状,颈源性眩晕常常表现眩晕和平衡失调这两种症状。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颈源性眩晕有着越来越多的认识,对它的治疗方法也逐渐关注起来。本文通过以2011年1月~2012年12月的10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为例,采用针刀配合手法对其中的50例患者进行治疗,并且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以下就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以2011年1月~2012年12月的10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各50例,患者的年龄18~60岁,根据相关颈源性眩晕的诊断标准,发现患者都符合这类疾病的特点。在观察组的50例患者当中,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27例,在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男患者有20例,女患者有30例。

1.2方法在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针刀配合手法,首先要用针刀对患者的头枕部和颈部进行松懈,然后再使用行复位手法,治疗1次/w,以2w为1个疗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针刺手法,用毫针针刺患者的印堂穴、百会穴、风池穴、颈夹脊穴和太阳穴等,每天进行一层,进行5次/w,以2w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之后,再将两组患者的情况进行对比[1]。

1.3疗效判定根据颈源性眩晕的相关诊断标准判定,在治疗之后,若患者不再感到眩晕,无任何压痛感,颈椎活动没有受到限制,可以正常生活,则判定为痊愈;若患者的眩晕情况明显减轻,压痛感得到改善,具备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则判定为显效;若患者的眩晕情况有所减轻,压痛感和治疗前相比有所好转,日常生活能力和治疗前相比也恢复了一点,则判定为有效;若患者的眩晕情况和治疗前相比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压痛感等也没有发生变化,并且不能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那则判定为无效[2]。

1.4统计学分析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需要采用到SPSS13.0统计学软件,采用t检验的方法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如果P

2 结果

经过治疗发现,在观察组的50例患者当中,痊愈的有40例,显效的有6例,有效的有2例,无效的有2例,总有效率达到了96%。在对照组的50例患者当中,痊愈的有17例,显效的有13例,有效的有12例,无效的有8例,总有效率为84%。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疗效要远远好于对照组,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作为颈椎病的一种,颈源性眩晕是一种十分常见并且具有多发性特点的疾病,这种疾病又叫做眩晕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压迫综合征。一般来说,患上这种疾病的是大多都是中老年人,也因此,一旦患上这种疾病,常常都会使得他们丧失日常生活能力,严重的话还会危害到患者的脑血管,从而引发脑血管意外、老年性痴呆和血压异常等症状。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在生活压力和学习负担都在加深,而网络的发展,更使得现在大部分的人都整日面对电脑,这些都使得这种疾病向年轻化的趋势发展,一些患者的病情更是因为这个而加重[4]。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采用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于以前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方法来说,常常因为治疗时间长,使得患者都不能坚持治疗。但是现在随着针刀配合手法的发展,使用针刀治疗这种疾病不仅疗程短、见效快,而且所取得的治疗疗效也是远远好于其它方法的。针刀医学的不断发展,让人们开始重视整体的医疗观念,这在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质增生症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不像以前,只是单纯的从生物力学的观点对患者进行诊治[5]。采用针刀加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疗效,从而减少本病的死亡率,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岚.医学信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5):115-116.

[2]万仲梅.小针刀结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 2012,14(8):67-6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6.

第7篇

关键词:颈性眩晕 椎动脉型颈椎病 发病机理 病因病机 治疗 综述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62-03

颈性眩晕系指因颈椎退变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眩晕、头昏、恶心、猝倒等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也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gdylosis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临床表现以颈性眩晕,恶心欲呕,甚至猝倒为主要症状。常伴有偏头痛,颈项痛或酸胀僵硬疼痛,颈椎活动受限,耳鸣,失眠健忘等。此病多见中老年人,但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增快,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电脑处理信息化和电子游戏机使用频率的增高,工作、学习及生活压力的增大,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整个脊椎病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高,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由于CSA病因的多样化,发病机理的复杂性,目前国内外对其病因和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本文就CSA的发病机制认识及中医药治疗近况做一综述,以求寻找更加有效实用的的诊治方法。

1 对颈性眩晕发病机理的认识

1.1 中医病因病机。本病的主要症状为头晕目眩、头昏欲扑、猝倒。祖国古代医籍中有多种名称。《素问》有“头眩”、“掉眩”、“徇蒙招扰”之称;《灵枢》称“眩冒”、“目眩”、“眴仆”等;《金匮要略》有“冒眩”、“癫眩”之记载;《诸病源候论》称“风眩”;《太平圣惠方》称“目眩”;《三因方》称“眩晕”;《济生方》称“眩运”;清代之后,多称“眩晕”或“头晕”。

颈性眩晕的病因方面,祖国古代医籍中也多有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为肝阳上亢,扰动清空;《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为气虚中阳不升的论述;《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为肾精不足,脑海空虚之论;《灵枢?大惑论》“邪中于项,用 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还有《丹溪心法?头眩》中“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眩运》中“无虚不作眩”的记载,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医学从众录?眩晕》进一步指出:“其言虚者,言其病根;其言实者,言者病象,理本一贯。”强调了“无虚不作眩”。张贤等[10]推崇“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认为痰既为病理产物,又是本病反复发作长期不愈的因素,采用祛痰降逆通窍为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王鹏总结范炳华教授的经验认为,《灵枢?卫气》提出的“上虚则眩”的理论与现代医学的颈椎病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十分相似,指出补益中气、提升清阳为治疗原则[11]。

1.2 西医发病机理。颈性眩晕的具体发病机理至今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重点。早在20世纪20年代Barre和Lieou推测是因颈椎骨关节炎症刺激交感神经而引起这些症状,称为Bare-Lieou症候群,到1992年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后将其定义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其理论基础是椎动脉受钩椎关节等增生骨赘的机械性压迫导致其管径狭窄或梗阻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ischemia,VBI)。然而,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该观点已受到明显质疑,因为临床上钩椎骨赘的大小和临床症状并不平行,许多没有明显钩椎关节增生或椎动脉受累的患者也可出现该类症状;且有学者通过解剖学观察认为钩椎关节与横突孔相距0.5cm以上,其增生不易造成椎动脉受压[1];此外,术中因各种原因而闭塞一侧椎动脉的患者术后也并不一定出现眩晕;何海龙等通过对椎动脉结扎后的狗的小脑进行病理学等多指标观察后认为:椎动脉血流障碍并非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病理机制[2]。这些矛盾现象都难以通过椎动脉机械性压迫学说来解释,而围绕颈交感神经因素的交感神经受刺激学说对临床现象的解释显得更为合理而受到广泛认同。该观点认为颈交感神经受颈椎疾患的刺激而兴奋,反射性引起椎动脉等血管的痉挛收缩而最终产生临床症状。麦庆春等[3]通过对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得出结论,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发病的重要原因。

第8篇

问(李女士):我怀孕38周了,到医院做超声检查,看到超声报告上面写着“胎儿脐带绕颈一周”。看到报告,我一下子心都提到嗓子眼,很担心孩子会不好,脐带绕着孩子的脖子,到底要不要紧的?答(朱晓玲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其实,脐带绕颈是一种较常见的现象,可能出现在孕期的任何时间。有研究表明,脐带绕颈的发生率约为20% ~25%,其中脐带绕颈一周概率约89%,而脐带绕颈两周发生率约为11%,绕颈3周及以上者则相对少见。下面,我就准妈妈比较担心的几个关于“脐带绕颈”的问题一一解答。

脐带缠绕后能脱开吗?

当脐带缠绕胎儿颈部较紧,宝宝感到不适时,宝宝会向周围运动,寻找舒适的,左扭扭,右动动,当胎宝宝转回来时,脐带缠绕就自然解除了,胎宝宝就舒服了。当然,如果脐带绕颈圈数较多又紧时,宝宝自己运动出来的机会就少了。

妈妈首先观察胎动,胎动过多或是过少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另外通过胎心监测和超声检查等方法,可以观察脐带的情况,不要因为惧怕脐带绕颈就要求剖宫产手术。

脐带绕颈一周可以顺产吗?

准妈妈们可能会担心自己顺产时会出现危险,而不得不选择剖宫产。事实上,大多数脐带绕颈一周的情况不会对胎儿造成影响或威胁,因为一般情况下脐带不会绕得很紧。少数情况下,如果胎儿脐带缠绕过紧或脐带过短,在出生之前就会出现缺氧,表现为胎心减慢,医生会在胎心监护中发现这种情况,这时医生就会建议剖宫产。这也是为什么要做定期产前检查非常重要的原因。总体来说,大多数脐带绕颈一周的宝宝都能平安地出生。

如何知道胎儿有脐带绕颈呢?

彩超诊断胎儿脐带绕颈准确率较高,这是因为彩超可以清晰显示胎儿颈部及周围红蓝相间的脐血管的彩色血流信号,更直观显示绕颈周数,对脐带绕颈提供迅速又形象的诊断依据,从而大大提升诊断脐带绕颈的准确率。

但是超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除了脐带绕颈外,还有脐带绕肢体,但是相对少见,特别是晚孕期,受胎位、羊水等影响,诊断相对困难。目前超声还没有办法测量脐带长度及判断缠绕的松紧度。另外即使超声发现有脐带绕颈,临床医生并不能做什么处理,只能进一步随诊观察。

孕妇临近预产期时,如果胎头迟迟未入盆或孕期检查发现胎位经常发生变换,就应警惕脐带绕颈。脐带绕颈可随时引起胎儿缺氧,造成宫内窘迫,此时孕妇应住院待产。医生通过胎心监护及彩超检查脐动脉S/D值判断胎儿情况。如果这两项指标正常,说明胎儿情况良好,若此两项指标异常,说明胎儿发生问题的概率增加,这对判断胎儿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有很大的帮助。

第9篇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是全髋置换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可以使患者对手术治疗及手术医师失去信心,同时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也会明显降低。关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脱位率,报道不尽相同。复来的文献报道,初次全髋置换术后的脱位率一般认为在2%~3%,全髋翻修手术的脱位率则较初次置换高3~4倍,达9%~10%,而第2次或更多次翻修手术后脱位率可高达26.7%[1]。大多数脱位发生在术后早期,即术后3个月之内,其中75%为后脱位[2]。Berry等[3]2002年在AAOS会议上总结了6600个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脱位的情况:术后1个月有1%的患者发生脱位,至术后1年时1.8%患者出现脱位,以后每5年有约1%的患者出现脱位,至术后25年时共有7%发生了脱位。在发生脱位后55%的患者会复发,其中30%需要行翻修手术。

1 影响术后脱位发生的因素

影响全髋置换术后脱位发生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3类:术者及手术因素、患者因素、假体因素。

1.1 术者与手术因素

北欧对4 000多个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追踪随访显示,采用后外侧入路脱位总体发生率为3%,而术者经验的多少同脱位的发生与否有明显相关性。每年能完成30例以上全髋关节置换的医生其患者的术后脱位率明显低于每年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量少于30例的医生[4]。Katz等[5]2001年总结了60 000个初次置换及13 000个翻修的患者,结果同样也显示术者经验的多少与脱位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

与术者经验密切相关的是术者的手术技术,其中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内收肌挛缩的处理、假体安装角度以及髋臼与股骨颈残端多余的骨质是否被清除。有些患者术前存在内收肌的挛缩,若术中对挛缩的内收肌不进行松解则内收肌术后继续使得患髋内收,进而使得关节容易发生后脱位。关节囊修复与否的脱位发生率则分别为1%、6.3%[6]。手术有没有使得髋关节周围软组织达到平衡在术后脱位中起着关键作用,有学者用CT评估52例全髋置换手术,结果脱位病人与未脱位患者的股骨颈前倾角、髋臼外展角或髋臼前倾角无明显差别,认为脱位很少是由于假置不当,更多的是由于周围软组织不平衡引起[7]。Pollard[8]利用平片研究了近100例全髋置换,其中有7髋出现脱位,分析相同的指标后他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在髋臼假体安装角度上,目前公认外展45°前倾10°~25°是髋臼假体安装的最佳位置,其前倾角于外侧入路要偏小些而后外侧入路则偏大些。股骨假体柄插入股骨干髓腔时,根据入路的不同,前倾角可在15°~20°,前侧入路则稍小,在10°~20°。如假体柄前倾太多,容易发生前脱位;人工股骨头前倾角太小或后倾,则容易发生后脱位[14]。

关闭伤口前清除假体周围的增生骨质也很有必要。复位后各方向活动髋关节,如发生脱位,应检查是否与假体周围多余的骨质有关。髋臼及股骨颈残端周围多余的骨质可能会与相对的假体或骨赘产生撞击,并以撞击点为支点将股骨头假体从臼窝内撬出。

除了术者的经验外,手术入路对脱位的发生也有影响。总体来讲,后外侧入路行全髋置换手术后发生脱位的机率最高,达3.35%,其次为经大转子入路,脱位发生率约为1.46%,但也有4%~6%的报道。外侧入路脱位的发生率最低,仅为0.72%[9]。

术前做好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和骨质的评估,在术中保持髋臼前倾角在10°~20°、髋臼外展角40°~50°,尽力修复关节囊、调整好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张力和平衡,清除假体周围多余的骨质,是术中防止术后发生脱位的关键。

1.2 患者因素

髋关节既往有手术史的患者脱位率明显增高。性别方面,Woo[10]的病例中脱位病人男女比例为1∶3,究其原因可能与肌肉发达程度有关。在身高和体重的研究不多,一般认为影响不大,但报道不一。Paterno等[11]的资料显示,肥胖病人脱位率并不比非肥胖病人高。一些学者指出,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等也是术后脱位的高危因素。另外,高龄(特别是80岁以上)、神经肌肉性疾病、髋关节发育不良或脱位、嗜酒、精神障碍者脱位率均高于平均水平。其他因素如感染、严重的体重减轻、神经源性异常及肌肉缺失也与脱位的发生有关系[1,12]。

1.3 假体因素

假体头直径因素:假体头直径越大,脱位的机会越少,术后活动范围越大(图1、2)。其原因是大头发生脱位需要更大的位移,并且股骨假体颈与髋臼假体或髋臼周缘骨发生撞击的机会也减少。Bartz等[13]发现在28、22 mm 股骨头的对比中,大头能明显减少脱位的发生,但在28、32 mm的股骨头的比较中无明显差别。22 mm头主要在假体颈和臼杯之间发生碰撞而容易脱位,而32 mm头的碰撞发生在股骨及骨盆之间,38 mm的头则能明显提高屈曲度数。髋臼杯与头的比例越大越容易脱位,因此,小臼杯配大头远比大臼杯配小头稳定。如果使用大头假体或髋关节表面置换则可以明显降低术后的脱位率(图3、4)。

假体颈部设计的影响:股骨偏心距与髋最大外展肌肌力、髋关节外展活动范围存在明显相关性。术中重建股骨偏心距可以增加髋外展肌的力臂,改善髋外展肌的力量,增强髋关节的稳定性。因而术中应选用近似解剖颈干角的股骨柄假体[21]。假体颈部的几何形状也有关系,Barrack[14]发现横断面为梯形颈与圆形颈的柄相比,梯形颈能使脱位的发生从15% 减少至4%。此外,有领假体的头颈比减小,很大程度地提高了碰撞的发生率而容易导致脱位。

是否使用防脱位衬:初次手术有无高边的内衬脱位率分别为2.2%、3.9%,翻修手术则为5%、10%[15]。可以把衬垫的防脱位高边放在任何需要的位置上,提高关节的稳定性,从而减少术后脱位的发生(图5、6)。但防脱位高边内衬如果角度放置不当,不但不能预防脱位,相反为假体柄的颈部提供了一个脱位的支点,增加了高边部位与假体柄颈部碰撞的危险。Cobb[16]研究了5 000例使用防脱位衬的初次髋关节置换术,一组使用10°高边的衬垫,结果脱位率为2.2%,另一组不使用防脱位衬垫,脱位率为4%。他发现在使用和不使用防脱位衬垫的对比中,前侧入路及经转子间入路的脱位率区别较大,而后侧入路差别很小。而偏心内衬改变了髋臼旋转中心,更有防脱位效果(图7)。

2 脱位的临床表现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临床表现包括:(1)置换关节部位疼痛;(2)主被动活动障碍;(3)下肢异常内旋、外翻、缩短;(4)根据X线检查确诊。

脱位的分类:为了总结并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根据临床表现和X线的分析结果,按照Dorr[17]全髋术后脱位的分类方法,将术后脱位分为4类:

Ⅰ类 性脱位:假置正确,软组织平衡,脱位是由于患肢活动不当引起。

Ⅱ类 软组织失衡性脱位:包括大转子截骨愈合不良、高位臼杯、股骨颈截骨过多等情况。

Ⅲ类 假体放置不良性脱位,指臼杯、股骨柄假置和方向的放置错误。髋臼杯前倾角应在5°~25°,外翻角则在40°~50°之间。

Ⅳ类 同时存在软组织失衡性和假置不良性脱位。

应根据以上脱位类型分别分析治疗方法。

3 脱位的治疗

任何脱位均应先找到脱位的原因,然后针对原因进行治疗。

3.1 非手术治疗

对于Ⅰ类脱位,术后4~5周内的早期脱位,可在麻醉下手法闭合复位,复位后适当卧床休息,避免再次引起脱位的肢体动作,必要时可以行外展支架或石膏固定,甚至牵引,这些措施对2/3患者有效。现在认为外展支架比石膏好,用支架的患者只有约1%的病人需要再手术,但一旦发生再脱位,则闭合复位的治疗成功率将减少一半左右。因此,医生术前向患者说明手术的风险及预后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3.2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对于手法复位失败或反复脱位,以及假置明显异常的患者需要再次手术治疗。Ⅱ类脱位,至少有80%需要手术治疗,Ⅲ类脱位中至少有70%需要翻修手术纠正位置不良的假体,而Ⅳ类脱位有可能需要多次翻修手术才能达到目的。

手术方式:取决于脱位机制,包括修复软组织、远置臀中肌于大转子上的附着点、纠正假置不良、更换限制型内衬或假体如双动头假体、增加臼杯/头比或头/颈比(如更换大号假体、加长颈的长度以及更换大头假体)。术中要注意调整假体的位置和角度,消除碰撞因素。对于反复发生脱位且经过更换长颈、更换高边防脱位内衬等手段仍无效的情况下,使用限制型假体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它还可以用于肌肉力量不足或不平衡、大转子不愈合等情况(图8)[18]。术前应分析X线片并决定如何重建髋关节,以及如何放置髋臼中心。术者需要有丰富的经验,这样才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假体。

正确安装髋臼角度:前倾角与外展角。髋臼前倾角是指杯口与身体冠状面的夹角,方向是朝前的。Lewinnek[19]认为,人工髋臼应外倾40°±10°,前倾15°±10°,此时脱位率最低。但Lima[20]利用计算机仿真髋关节模拟试验,发现臼杯的外展角在45°~55°之间最稳定,过小的外展角容易导致髋关节屈曲时发生撞击。对于髋臼重建的患者,加强环或其他重建措施的作用是重建髋臼结构,最终髋臼假体的方向取决于水泥型臼杯。

4 脱位的预防

4.1 术前手术设计

全髋置换术后脱位的预防应该始于术前。术前应当仔细检查患者并研究患者的X线片解剖,根据患者情况与X线片情况决定使用何种假体重建患者的髋臼旋转中心以及偏心距,使用何种假体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4.2 手术中预防脱位

计算机辅助手术可以明显减少假体安放的角度误差,使得髋臼角度安装误差从一般的4°~10°降低到1.5°~2.5°,从而降低术后脱位的发生率[20]。但目前来看,很少有医生为了预防术后脱位而使用计算机辅助导航安装髋关节假体,因为10°以内的误差一般也不会引起关节脱位。

防脱位内衬的使用大大降低了术后脱位的发生率[14]。使用内衬的条件是髋臼假体金属杯的良好固定及方向基本正确、明确容易发生脱位的方向。虽然假体头向后脱位最多见,但防脱位衬的高边不一定放在后上方,事实上它可以放在任何需要的位置。而偏心内衬因能改变旋转轴而比防脱位高边内衬的稳定性更强。所有陶瓷内衬没有防脱位的高边,因此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要轻易使用陶瓷对陶瓷匹配的假体。

假体柄前倾角的控制:在使用髓腔锉对股骨髓腔进行成形时,一般认为髓腔锉应该顺着髓腔插入,并保持适度的前倾角(15°~20°),也即髓腔锉的横轴应对准股骨颈的轴线。实际操作中,如果使用的是非骨水泥假体则一般股骨柄假体前倾角的控制相对于髋臼来说要难。当髓腔锉或假体柄最后充盈整个髓腔的时候,髓腔锉或假体柄与股骨髓腔能达到压配或匹配效果,此时髓腔锉或假体柄的前倾角是不可以人为进行调整的,否则则说明假体柄在髓腔内不稳定,没有达到压配或匹配的效果。也正因此,髋臼的前倾角要尽量控制准确,否则调整股骨假体前倾角来适应髋臼的前倾角比较困难。当假体柄与髓腔达到压配或匹配效果的时候,如果假体本身没有设计前倾角并且患者股骨没有畸形,则假体柄的前倾角约为15°。水泥型假体柄插入髓腔内水泥中时也要注意保持15°~20°前倾角。

手术结束前检查脱位情况。异位骨化、骨赘可与假体碰撞,要尽可能清除髋关节周围的增生骨质,尤其是髋臼前面以及髋臼下缘、股骨小粗隆处更应清除彻底。坐骨上的骨赘则可能造成前脱位,股骨侧的多余骨质则会与髋臼撞击,均应清除干净。全髋置换要尽可能保留关节周围软组织,加强缝合以减少脱位。注意恢复股骨偏心距,恢复髋关节的软组织平衡[21]。术中挛缩组织应彻底松解,假体安装角度合适并且软组织保持适当张力,一般术后不易脱位。小头较大头容易脱位,而表面置换或大头假体可以降低术后脱位率,表面置换失败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更换大头全髋。如果各假体部件安装角度均合适仍存在假体脱位,则应更换长颈假体头或加大假体柄的型号以增加假体的稳定性,这样虽然加长了患侧肢体,但假体的稳定性永远较肢体等长重要。软组织大量缺损、外展肌力弱或经多次翻修的患者还可选择限制型假体。关闭伤口前检查各活动方向有否残留阻挡,确认关节不容易脱位,如果确实容易脱位也要知道是哪个方向容易脱位,术后避免患肢做出容易发生脱位的动作。如果术中即出现关节不稳定并且估计可能术后脱位不可避免,则可能需术中立即处理相关问题,必要时取出假体,改变假体安装角度,甚至更换限制型假体。

4.3 术前术后教育

术前告知患者术后不允许的动作(盘腿坐、翘二郎腿、坐矮板凳)可降低脱位的发生率。要求患者术后6~8周内不要过度屈曲,避免过度伸直髋关节(如平卧位时使用便盆)以防止出现前脱位,更应避免过度伸直的同时内收外旋、屈髋的同时内收内旋髋关节这两个最容易发生前或后脱位的动作。对于关节不稳的患者,则尽可能延长制动时间至术后6~8周,以利于软组织修复,术后6~8周内是脱位容易发生的时期。此外,尽管采用普通假体术后很多患者可以使用蹲厕,为了使得患者对术后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术前永远不要对患者承诺髋关节术后可以屈曲超过90°,除非使用大头关节或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图3、4)或使用的是单极股骨头或双动头假体。

5 小 结

脱位的重点是在预防。术中保持安装假置及方向正确,并保持一定软组织张力,术后重点是对患者进行防范教育,勿做容易脱位的动作。对于全髋置换术后脱位的患者,首先需要找到脱位的原因。没有哪个单一的治疗方法是理想的,应该针对原因进行处理并遵循以下规则:正确的假置、避免撞击发生、理想的肢体长度与偏心距、必要时使用支架与牵引,并教给患者自己预防脱位的注意事项。任何需要翻修、髋关节发育不良和经后外侧切口入路的病人术后脱位率会更高。尤其术后早期容易脱位,因此术前教育显得很重要,让病人术前知道更多防脱位的知识能帮助减少脱位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Jolles BM,Zangger P,Leyvraz PF.Factors predisposing to dislocation after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a multivariate analysis[J].J Arthroplasty,2002,3:282-288.

[2] Taljanovic MS,Benjamin JB,Jones MD,et al.Joint arthroplasties and prostheses[J].Radiographics,2003,5:1295-1314.

[3] Von Knoch M,Berry DJ,Harmsen WS,et al.Late dislocatio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J].J Bone Joint Surg(Am),2002,84:1949-1953.

[4] Mazoochian F,Pietschmann MF.Hip dislocation following THA[J].Orthopade,2007,10:935-943.

[5] Katz JN,Losina E.Association between hospital and surgeon procedure volume and outcomes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medicare population[J].J Bone Joint Surg(Am),2001,83:1622-1629.

[6] Suh KT,Park BG,Choi YJ.A posterior approach to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ith soft tissue repair[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4,418:162-167.

[7] Andrew P,Wines MB.Computed tomography measurement of the accuracy of component version in total hip arthroplasty[J].Arthroplasty,2006,5:696-701.

[8] Freiberg A,Pollard BA,Macdonald MR,et al.Management of 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joint injuries[J].J Trauma,1999,46:523-528.

[9] Arthursson AJ,Furnes O.Prosthesis survival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does surgical approach matter? Analysis of 19,304 Charnley and 6,002 Exeter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ies reported to the Norwegian Arthroplasty Register[J].Acta Orthop,2007,78:719-729.

[10]Woo RYG,Morrey BF.Dislocation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J].J Bone Joint Surg,1982,64:1295-1306.

[11]Paterno SA,Lachiwicz PF,Kelly SS.The influence of patient-related factors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acetabular component on the rate of dislocation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J].J Bone Joint Surg,1997,79:1202-1210.

[12]Patel PD,Potts A,Froimson MI.The dislocating hip arthroplast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J].J Arthroplasty,2007,22:86-90.

[13]Bartz RL,Nobel PC,Kadakia NR,et al.The effect of femoral component head size on posterior dislocation of the artificial hip joint[J].J Bone Joint Surg(Am),2000,82:1300-1307.

[14]Barrack RL.Dislocatio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implant design and orientation[J].J Am Acad Orthop Surg,2003,2:89-99.

[15]Girard J,Laffargue P.Reliability of porous coating metal-backed cups: advantages and adverse effect of a posterior elevated rim polyethylene liner[J].Rev Chir Orthop Reparatrice Appar Mot,2005,91:432-438.

[16]Cobb TK,Morrey BF,Ilstrup DM.The elevatedrim acetabular liner i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relationship to postoperative dislocation[J].J Bone Joint Surg(Am),1996,78:80-86.

[17]Dorr LD,Wolf AW,Chandler R,et al.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locations of total hip arthrolasty[J].Clin Orthop,1983,173:151-158.

[18]Bremner BR,Goetz DD.Use of constrained acetabular components for hip instability:an average 10year followup study[J].J Arthroplasty,2003,18:131-137.

[19]Lewinnek GE.Dislocation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arthroplasties[J].J Bone Joint Surg,1978,60:217-220.

第10篇

办法一,通过按摩的方法来矫正胎儿的位置,从而达到使胎儿绕颈这种现象缓解的目的。

办法二,被脐带缠绕一周或脐带搭颈的胎儿,因脐带缠绕及压迫程度较轻,是不会发生临床症状的,这种缠绕对母儿危险不大,母亲仍可经阴道将其顺利分娩。即使是脐带绕颈,由于胎头的活动性较小,只要脐带没有被勒紧,通常就不会危害胎儿健康。在孕期,如果发现有脐带缠绕现象,只要胎儿继续在活动,孕妇就不需要太担心。

办法二,在家中可以每天两次使用家用胎心仪多普勒胎心仪,定期检查胎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就诊。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七月减肥食物强力推荐――凉拌西瓜皮

夏天,有什么比口渴肚饿时吃个大西瓜更畅快!西瓜能利尿、帮助消化,其水含量占绝大部分,所以能助人加快新陈代谢,有排毒养颜的作用,对爱水肿的人们有减肥效果。但西瓜中含糖多,且这些糖易转化为脂肪,所以吃的太多不但不能减肥,反而可能增肥。同时,西瓜是凉性的,女性在经期也不宜多吃。

小编建议:大家可少吃西瓜中间含糖多的部分,而选择红白相间的西瓜皮来吃。甚至可以用西瓜皮做菜,比如可以做凉拌西瓜皮,不仅爽口,还能美容减肥。千万不要怕麻烦哦!

纤纤美颈约会夏日

局部瘦身

天鹅和丑小鸭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是脖子。天鹅那光滑细长的脖子,让它有着无限的高雅气势。女人也是一样,当游泳圈长在脖子上时,性感度就扣掉了50%。大夏天,脖子已经无处可逃,快来锻炼它吧。

贴心计划一:

细长美脖去皱操

具体步骤:

1.采用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双脚打开与肩膀同宽。

2.以右手扶住头,向右侧压下,然后回到正面。

3.再以左手扶住头,向左侧压下,然后回到正面。

4.以双手扶住头,脸部朝下,在胸前由右到左运动半圈。

5.以双手扶住头,脸部朝下,在胸前由左到右运动半圈。可重复多做,次数没有限制。

功效:修饰脖子侧边的线条,消除并预防脖子部位皮肤的松弛。

注意事项:动作要缓慢,不要伤到颈椎。上述动作中并不包括头部后仰,因为后脑部位有许多重要的神经传导,不当的方式容易受伤,所以在所有的头颈动作中一定要避免后仰的方式。

贴心计划二:

为颈部做按摩

按摩不仅能够舒解疲劳,而且也是简单有效的美颈方法。每晚沐浴后涂上少许化妆水和颈霜,再进行按摩。

1.先将颈霜均匀涂抹在颈部。双手由下往上,手指稍稍用力往上提拉颈部中间松弛的肌肉区域。

2.中间区域按摩完后,头部侧向一边,双手以指腹施力,从颈部下端往上推揉,直至耳后。

3.头部后仰,双手举起大拇指,将下颚处多余的肉往前推至下巴处,再以相同的方法,慢慢向左右耳处移动。

第12篇

寰枢关节半脱位在临床上常见,是引起颈源性头痛、眩晕的重要原因。1995年2月至2007年12月,作者共收治经X线确诊为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患者107例,采用颈椎牵引配合手法整复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07例,其中男50例,女57例;年龄17~62岁;病程4d~12年,平均3.6年。76例患者以一侧头痛为主,31例两侧头痛;26例头顶部疼痛,32例颞部疼痛,32例枕部疼痛,17例前额部疼痛。10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眩晕症状,2例有猝倒史,部分患者伴有视物不清、耳鸣、恶心、心悸、失眠等症状。治疗前均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提示一侧或双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体检:颈部僵硬,呈强迫,活动受限,被动活动时颈部疼痛、眩晕加重。枕外隆突下至乳突后及枕下三角区触及条索状、结节状物,压痛并放射至头顶部及眼颞部。颈椎活动受限侧斜方肌、冈上肌紧张,有压痛。枢椎棘突偏移或一侧横突隆起。

1.2 影像学检查 107例患者均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寰枢椎张口位片,片示:上段颈椎生理曲度消失变直,寰齿间隙不对称,寰枢关节间隙左右宽度不等,棘突偏歪,诊断为寰枢关节旋转型半脱位;部分患者寰齿间隙不对称,枢椎椎体向一侧移位,该椎体外缘超出侧块外缘,诊断为寰枢关节侧方型半脱位。所有患者同时经头颅CT检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

1.3 治疗方法 采用颈椎牵引配合手法整复治疗,1次/d,连续10次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少数3个疗程。治疗后均经X线复查并随访6个月以上。颈椎牵引:患者坐位枕颌带牵引,头略前倾,重量10kg,15min/次,1次/d,10次为1个疗程。手法整复方法有二种。(1)棘突按压整复法:患者卧位,双手重迭,前额置于手背上,医生双手拇指自第1颈椎双侧横突始逐节向下触摸,比较二侧是否对称,如发现枢椎左侧横突隆起,且触及该椎棘突向右偏歪者,为旋转型寰枢关节半脱位,在比对X线片所见无误后,嘱患者头转向右侧,颈下垫枕,术者立于患者左侧,以左手小鱼际侧缘置于枢椎棘突尖端右侧,逐渐向下按压(以患者可忍受为度),按压时间每次20~30s,然后再检查横突、棘突位置,判断有无复位迹象,如未复位可重复按压一次。(2)横突按压法:如为侧方半脱位者,仍以枢椎向右侧移位为例,患者同上,术者以左手小鱼际侧缘置于患者枢椎右侧横突前后结节上,向下并略向前逐渐按压(以患者可忍受为度),每次20~30s,也可重复按压一次。在手法整复过程中,术者忌用蛮力盲目操作,也不能过分强调复位响声,对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要谨慎操作,最后,患者端坐,术者以滚、按、拿、揉和“干洗头”等推拿手法放松头枕颈肩部肌肉,结束操作,全过程约20min。

1.4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颈部屈伸旋转功能恢复正常,头痛、眩晕症状消失,TCD数值正常,X线片示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正常,寰枢关节间隙对称,齿状突居中无偏移。显效:头痛、眩晕症状基本消失,能参加一般体力劳动,但疲劳后偶有短暂性头痛,休息后恢复正常,寰枢关节间隙基本对称,TCD正常。好转:头痛、眩晕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对日常生活无影响,X线征象有改善。无效:症状和X线表现无改善。

2 结果

治疗后经6个月随访和X线摄片复查,痊愈79例(占73.83%),显效22例(占20.56%),好转6例(占5.61%),无效0例。

3 讨论

3.1 寰枢椎的解剖特点 寰枢椎位置重要,结构特殊,毗邻关系复杂。寰枢与上3对颈神经、椎动脉、交感神经,以及副神经的脊神经根和颈段脊髓关系密切,同时,寰枢关节是颈椎体间活动度最大的关节,也是最不稳定的关节[1],稍有外力作用或颈部肌肉不协调即可导致位移,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椎骨的横突和棘突在脊柱的后柱上三“突”鼎立,为有选择性地按压棘突或横突以整复移位的椎骨提供了解剖结构基础,寰椎横突长而枢椎棘突大,是本病手法整复治疗重要的体表标志和着力点。

3.2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发病机制 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多由外伤、先天性发育异常、炎症及退行性改变等原因引起[2]。但本组患者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并结合体检和X线资料分析,没有提供与上述因素直接相关的证据,似乎支持由长期单一姿势如低头工作、睡姿不良或用枕不当等因素所引起。头部屈曲,齿状突对横韧带产生“剪力”,久而久之可使该韧带受挤压牵拉损伤而致关节囊松驰发生本病;低枕或无枕侧卧的睡眠姿势使颈段脊柱的凹侧缺乏支撑,凸侧呈拱形,颈肌收缩不均衡而易致劳损,与此同时寰枢关节在冠状轴上作极限移动,导致关节囊松驰而发生本病;扭头转颈的俯卧位睡姿更是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总而言之,寰枢关节半脱位损伤机制复杂,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3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 颈椎X线平片是本病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以关节移位为主要的X线表现特征,对确诊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X线平片为优化整复手法提供了直观、可靠的病理形态学基础,也为复查和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在张口位片上,可以把本病分为旋转型移位和侧方型移位二型,准确的分型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直接关系到手法按压的部位、方向、角度乃至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手法整复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X线检查固然重要,因为籍此可以排除诸如先天性发育异常、肿瘤、骨折以及炎症等不宜作手法整复的病变,但仍然不能取代缜密的临床检查,以避免误诊误治。

3.4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治疗 本病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寰枢椎的解剖关系,重建寰枢关节的稳定性,消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在实施治疗时,应根据分型特点结合解剖学原理,有的放矢地准确选择安全、有效、简便的操作手法,达到整复的目的。棘突按压整复法:此法是针对寰枢关节旋转型半脱位的手法,患者取卧位,消除了头颅重量对颈段脊柱的载荷;按压偏歪棘突尖端,使枢椎产生与原来方向相反的轴向旋转运动,以达到复位目的。此法按压的力量完全在术者掌控之中,安全、可靠,整个操作过程都在医患双方密切的交流和配合之中完成,消除了患者对手法整复治疗的疑虑和恐惧,避免了坐位旋转复位手法的风险性,同时也减轻医者的体能消耗。横突按压复位法:它是在冠状轴上逆向直接按压侧方移位的枢椎横突结节,以恢复寰枢关节的正常关系,是寰枢关节侧方型半脱位手法整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颈椎牵引也适用本病的治疗,牵引可解除颈肌痉挛,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牵开重迭的小关节或被嵌顿的关节滑膜[3],伸张扭曲的椎动脉。牵引与手法整复配合运用,二者相得益彰,可以提高疗效,增进寰枢关节的稳定性。

3.5 整复治疗后患者的注意事项 颈椎牵引配合手法整复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有很好的疗效,但部分患者疗效不易巩固,究其原因多与其维持原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因此,对治疗复位后的患者,应针对病因嘱其注意:(1)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如长时间低头操作电脑键盘、转头看电视及俯卧位睡姿等;(2)睡眠用枕高度和硬度要适宜,侧卧时枕头高度应使脊柱与床保持平行,要注意垫颈;(3)保持颈枕部肌肉的功能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寰枢关节半脱位是常见病,病因和临床症状复杂,颈椎X线平片对确诊有决定性意义,准确的分型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颈椎牵引配合手法整复治疗本病,操作简单,疗效显著,无风险性,患者容易接受,具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闫金玉,李恒彬,刘长路.儿童寰枢椎半脱位56例诊治与分析.颈腰痛杂志,2007,28(3):22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