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

时间:2023-05-30 09:13: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素养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015-01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当代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之一,如果教师信息素养得不到提高,“农远工程”实施的效果也很难得到保障。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教师信息素养主要是指面向教育教学实践的,它除了具备一般性信息素养的内涵外,又具有其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所谓教师信息素养指是教师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获取、分析、加工、创造、传递、利用和评价信息的综合能力,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信息化教育的能力。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能力结构

参照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构成也应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与伦理和终身学习能力五个方面。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就教师而言,是教师大脑对信息(特别是教育、科研信息)在教学与社会交流系统中的性质、地位、价值、功能的认识的反映,它决定了教师捕捉、判断、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的程度。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包括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判断以及对信息的利用和评价的能力。

2、信息知识 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教师信息知识主要包括:(1)信息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基本知识。(2)掌握运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教学的知识。(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知识。

3、信息技能 信息技能也称信息能力。教师的信息能力是指教师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是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也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最终落脚点。教师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1)计算机操作技能。(2)网络操作技能。(3)计算机辅助教学、科研技能。(4)网络辅助教学、科研技能。

4、信息道德与伦理 教师的信息道德与伦理是指教师在信息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它对教师的信息活动起着规范性的作用。信息道德与伦理主要包括:(1)信息道德意识与伦理意识。(2)信息免疫意识。(3)信息安全意识。

5、信息终身学习能力 教师信息终身学习能力是指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对现有信息进行加工、提升、创新并设计出新的信息系统,从而提升自已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教师信息素养层次结构

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并结合信息素养的三个层次,教师的信息素养纵向上也可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教师基本性信息素养、教师学科性信息素养和教师科研性信息素养。如图1-2所示。

教师基础性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具有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科研的习惯;教师学科性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具有丰富的所教学科的知识,能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各种学科教学软件,把信息技术当作教学的基本工具;教师科研性信息素养是指教师能够掌握某一领域或学科方面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信息技术,具有设计和开发新的学科信息系统的能力。在教师信息素养的三个层次中,教师学科性信息素养是教师要着重培养且必须达到的层次,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

信息素养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信息素养同样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也会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义兵,李艺. “信息素养”新界说[J].教育研究,2003 (3)

[2] Ameriean LibraryAssoeiation.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ey(1989)

[3] 王吉庆. 《信息素养论》[M]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第2篇

关键词: 教师;素养

人们常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手执金钥匙的人”、“是过去和未来之间活的环节”。由此可见,教师所负使命的崇高,任务的艰巨,教师要顺利地完成社会和历史赋予的重任,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教师应当有哪些素养呢?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社会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的一种特殊道德要求。社会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由以下几点:

1.热爱人民教育事业

任何职业,都要求其从业人员“敬业乐业”、“忠于职守”。作为教师,热爱人民教育事业,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热爱人民教育事业,也是教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身的具体表现。

2.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热爱学生市人民教师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民教师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集中表现。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代教育家斯霞提倡像母亲一样爱孩子,主张爱的教育,把爱生看成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之一。

3.教书育人

“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的。在学校中,“育人”主要是通过“教书”即教学过程来进行的。教师把课文中所载的“道”传授给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品德,关心学生的课余生活,就是在进行育人。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书是不存在的。每个教师都要自觉遵守“教书育人”这个中药的师德规范。

4.以身作则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习惯、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和熏陶作用。因此,历来教育家都倡导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并把它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要求。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要有比较广博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教好功课。较好功课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要有比较广博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

1.要有精而深的专业的知识

对教师来说,首先要精通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具体地说,不仅对该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学的扎扎实实,而且对该学科的教学内容要熟练、系统地把握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了解知识发展的线索。

2.懂得一些与本学科相邻近的知识

现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既高度分化有高度综合的发展情况,这就要求文科的教师应懂得一些理科的知识,理科的教师也应懂得一些文科的知识,在教学中能运用大科学的观点来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教师如能懂得较多的文史知识,数学教师也能懂得较多的理、化知识,就能更好地把握学科之间的横向关系,使之互相配合。

3.要有较广泛的文化艺术修养

教师的广泛的文化艺术修养,好像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帮助教好功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初中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好奇好动,对什么都感兴趣的年龄。如果一个教师除了叫自己的课以外,对什么也没有兴趣,不关心,不知道,这样的教师,要想把课教的透彻、风趣、易于学生接受是很困难的,师生之间的沟通也缺乏基础。

三、要有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在教学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掌握的知识不少,可是上起课来,就象“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或者勉强倒出来了,学生却难以接受,主要原因在于不懂教育科学,缺乏从事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

1.掌握教育科学理论

我国古代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人后可以为人师也。”强调教师必须懂得教育的规律和理论。所以,教师也应当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科学教学法的知识,了解教育工作的原理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2.要有从事教育工作等能力

为了完成教育工作任务,教师应当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要善于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确定教学目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重组教材体系,选择教学方法,并事先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做出科学的设计,编写教案。一堂卓越的课的设计,不仅对教学内容的再创造,也是教学艺术的创造。

(2)了解学生的能力。只有了解学生,才能使教学有针对性。教师要善于从事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眼神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用口头提问、书面测验和作业分析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学习能力;通过调查谈心、开展活动等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运用各种测验了解学生的发展方向等,然后才能选择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进行教育。

(3)组织管理能力。教师面对班级集体进行教育工作,他的组织管理能力,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对偶发的违反纪律事件能迅速作出判断,机智地加以处理;在班级工作中要有组织起良好的学生集体的能力和组织某些活动等能力;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行为,能约束自己的动作、语言、冷静地处理问题。

(4)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语言必须规范,还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调,包括语言高低、强弱、速度和停顿来组织学生的注意和思维。教师的语言速度要适当,不能讲得太快,也不能太慢。对低年级学生速度要慢一些,对于关键性的问题、难懂的问题,要有适当的停顿,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教师的语言要明白易懂,把抽象的东西讲得生动形象,把艰难深奥的问题讲得浅显易懂。教师在教学中,还可借助适当的手势增强说话的表现力,提高教学效果。

(5)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善于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他们思想发展的脉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做好长善救失工作,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黄燕.中国教师缺什么.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3篇

在中小学,学生、家长与其说仰慕名校,不如说仰慕名师。仰慕名师,往往更渴望遇到名班主任。反之,如果教师只关注教育的方法技巧,不注重提升思想精神,则很难成为一个真正令人仰慕的教师,因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而“学为人师”,首先应培植自己深厚的人文素养。

首先要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强烈的责任意识是教师长期自觉接受人类优秀文化浸润的结果。教师只有不改初衷,为善固执,孜孜以求,不断培养自己博大的人文情怀,才能努力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境界。如果教师能够习惯于把每一个学生都视若己出,就不但会深切地了解他们身上的种种优劣,更会从为师者的角度为之献谋划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烈的责任意识还会进一步促发教师自觉把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机结合起来,朝着我们共同的远大理想不懈努力。这样,教师既会从“立德树人”的高度着眼,又会从教育活动的细节入手,心中有目标,言行有尺度,言必信,行必正,于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都会为学生做出方方面面的引领和示范,从而赢得他们的尊重与爱戴。可见,强烈的责任意识,是教师敬业精神的最高体现。只要教师真正具备了这一点,则无论是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还是热切的赞美,其良苦用心就都会被学生清楚地感受、理解并乐于接受。

其次要具有宽容精神。培养学生是一项漫长、艰难而又复杂的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最需要的是耐心和韧性。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胸襟。尽管宽容难以完全避免对于错误的迁就和姑息,但我们仍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在教育中,宽容比惩罚更具有力量,它对于塑造健康人格,培植宽厚、诚信与正直的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传统教育习惯于盯住人的短处,现代教育旨在发展人的特长,若想让学生扬其长而补其短,教师还需要在宽容的基础上学会发现和欣赏。欣赏是一种高尚的德行,自负者、偏执者、狭隘者、保守者都不习惯也不善于欣赏别人。“以人为本”不是口号,而是行动。我们今天怎样对待孩子,孩子明天就会怎样对待他人;我们的脸上有多少微笑,孩子的心中就有多少阳光。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学会了欣赏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秉性、行为习惯不同的人和事,那我们就学会了宽容。宽容还表现在“有教无类”,能够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假如我们学会了不以个人的眼光好恶来决定取舍,既欣赏那些乖巧聪明、条件优越的学生,又呵护那些迟钝愚顽、境遇低下的学生,那我们就学会了宽容。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对自己冲突着的人格而言,宽容意味着造福于自己,它会使我们挣脱内心的一切束缚,每一天都活得很自由。

最后还要具有高雅的情趣。很多优秀教师几乎都是全身心扑在教育上,他们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在了学生身上,几乎没有自己的业余生活、兴趣爱好。但往往事与愿违,学生不满意教师的地方,恰恰是由于教师除了公式、定理、ABCD之外,似乎就再也没有别的了。其实,教育不光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自觉与生活和社会有机联系起来,即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再好,可他们对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前途命运的认识仍然会十分茫然。因此,教师要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生命活力,不断培养自己丰富的生活情趣,以此来深深地感染影响孩子。其实,在对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等的惊奇、发现和运用上,教师往往普遍不如学生,这再次验证了“弟子不必不如师”的道理。教学相长,故我们要善于向学生学习。像喜用新潮语,热盼世界杯,青睐明星,酷爱好歌,沉醉街舞,迷恋网络等等,表面看,似乎离求学之道甚远,但这其中正包含着表达与交流、运动与健康、艺术与审美、科技与创新等无比丰富的生活教育内容。假如教师对此所知甚少,又怎能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假如教师不努力丰富自己的情趣爱好,又怎样来调节心情,保障健康,享受生活呢?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能够始终保持一颗童心,保持对自然、万物和人类的好奇与关爱,恰恰是教育的生命所在。否则,貌似年青的你我,每当被学生玩笑般地戏谑为“老张”、“老王”时,我们的内心是不是真的“老”了?

第4篇

【关 键 词】教师/教师素养/哲学素养

【作者简介】冯丽洁,硕士,江西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干部。(南昌 330013);何齐宗,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南昌 330022)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素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科学文化、教育科学、身心素质等方面。哲学素养作为教师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的素养分基本素养和专业素养两大类,哲学素养属于基本素养。教师不仅要拥有专业特质,更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素养,哲学素养即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教师的哲学素养能有效地促进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教师哲学素养的构成与特点

教师的哲学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哲学知识和哲学思维方法来审视或处理教育问题时自觉而持续的修为涵养。

(一)教师哲学素养的构成

教师的哲学素养主要由哲学智慧、哲学情怀、哲学精神、哲学境界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1.哲学智慧。教师的哲学智慧实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哲学的能力,是对哲学知识、哲学思维能力和哲学思维方法高度综合运用的结果。哲学知识是指既成的理论化、体系化的哲学原理、范畴、观点与方法。哲学思维能力和方法是指在学习和研究哲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哲学反思能力、哲学批判能力和哲学分析方式,涵盖了哲学质疑思维、哲学辨证思维、哲学创新思维、哲学抽象概括思维和哲学逻辑思维等众多方面,通过哲学知识和哲学思维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就构成了哲学的实践能力即哲学智慧。教师的哲学智慧是哲学智慧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

2.哲学情怀。哲学情怀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对世界或存在所持有的悲悯心、同情心、仁爱心、宽容态度、责任感、正义感等。教师的哲学情怀就是爱学生,宽容学生,对学生负责,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哲学从人出发去看待世界,为了人的目的而去研究世界,哲学对世界的认识实质上是对人自己的认识,是通过世界来把握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1]它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的需要、肯定人的价值、关怀人的命运,不断追问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为人类构建一个“意义世界”。从这个角度看,教师的哲学情怀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情怀,富有哲学情怀的教师尊重学生、宽容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

3.哲学精神。哲学精神是指教师出于对人类命运和个人存在意义的关切而表现出来的质疑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和创新精神,体现了教师高度的自我主体意识。教师的哲学精神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外界事物乃至自身存在意义和存在价值的主动的反思、质疑、批判和创造。具有哲学精神的教师能在教育实践中站在哲学思维的高度,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敏锐地把握教育领域面临的问题,揭示其中深层次的矛盾,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新,并能引领学生开拓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才能。

4.哲学境界。哲学境界是指教师在追求其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所达到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说法,人生境界可以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所谓“自然境界”就是按着“本能”或“社会的风俗习惯”去做事。而对于所做的,则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超越“自然境界”,意识到为自己做各种事,这就是“功利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并不意味着必然不道德,做事的后果可以是利他的,但动机则是利己的。超越一己的私欲或私利,意识到人是社会的存在,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并由这种“觉解”而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使自己所做的各种事都有利于他的道德意义,这就是人生的“道德境界”。超越道德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并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这就是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2]前两种境界为平常的实然境界,有待提高;后两种境界为超常的应然境界,值得追求。他还指出,只有借助于哲学,人们才能超升于天地境界(正因为此,它又被称为哲学境界);而道德境界的达成,亦有哲学的一份功劳(因为哲学能够帮助人们深入地理解和自觉地遵循道德原则)。具有哲学境界的教师能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二)教师哲学素养的特点

教师哲学素养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超越性、创新性、超前性和渗透性。

1.超越性。教师哲学素养的超越性是指具有哲学素养的教师在认识、思考和解决教育问题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能运用自己的哲学智慧、哲学情怀、哲学精神、哲学境界完成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教师哲学素养的超越性是由哲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哲学不象其它具体科学,只研究某个具体领域的问题,揭示某个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是运用最一般的原理和范畴来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达到对整个世界的整体性认识。正如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所说,哲学是“寻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的学术,而且,“哲学作为世界观、方法论,在精神世界中有着统摄和驾驭一切的地位,起着灵魂和支柱作用”。[3]正是哲学这门学科的特性决定具有哲学素养的教师在认识和解决教育领域的问题时更具高度,眼光更加长远。

2.创新性。教师哲学素养的创新性是指具有哲学素养的教师既能够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地突破和创新,又能不断地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突破自我。因为哲学具有自我批判、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能力,“它反对人们对流行的思维方式、时髦的价值观念、既定的科学理论等采取现成接受的态度,反对人们躺在无人质疑的温床上睡大觉,反对人们在思想观念和现实行为中采取非批判的传统性态度”。[4]哲学层面的反思、批判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反思、批判,哲学是对思想的思想,它实现的是一种思想前提的逻辑跃迁。哲学以批判的思维审视一切,“它要求人们对认识进行再认识,对思想进行再思想,要求人们在对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它的否定的理解,要求人们以更高的合理性、目的性和理想性去反观自己的现实”。[5]在哲学的启迪和引导下,教师能不断对自我和外在事物进行反思、批判、质疑,从而实现个人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突破、自我创新。

3.超前性。教师哲学素养的超前性是指具有哲学素养的教师能够认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矛盾运动,把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趋势,预测发展的态势并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法来解决所面对的教育问题。哲学永远是先知先觉的,它运用抽象的理性思维高度概括出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最一般的规律,给人们提供行为的向导,发挥立足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独特预见功能。哲学的这种独特功能是任何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尽管这种预见是宏观的、整体的,具有相当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但它帮助人类明确前进方向、坚定理想信念、规范自身行为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在当代的未来学研究中,哲学思维方式之所以占有重要地位,就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超越性、超前性和预见性”。[6]

4.渗透性。教师哲学素养的渗透性是指哲学素养在教师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哲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具渗透性,这是因为哲学是一切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具有极大的适用性。哲学为人们提供的是思维方式,告诉人们如何富有智慧的思维,“哲学是无所不及之思”——只要我们一开始思想,就有个思维方式问题在里面,不管我们思索的是什么,凡是有思想的地方,都有个思维方式或思维方法的问题。也就是说,思维方式是无处不在的,它渗透在我们思想所及的一切领域之中。教师的哲学素养不仅深刻地影响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它还制约着教师整个人的发展,关乎到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教师哲学素养的价值分析

教师的哲学素养无论是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还是教师的自我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教师哲学素养的本体价值

教师哲学素养的本体价值是指哲学素养对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个体发展及构建教师精神世界的价值。这种价值由低到高分别表现为生存性价值、发展性价值和享受性价值。

1.生存性价值。哲学素养的生存性价值是指哲学能够指导教师如何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哲学不在于向教师提供直接技术动作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方略,哲学的使命在于帮助教师找到生活的根据、目标和意义,使教师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教师借助批判性思考,不断审视自己,追问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并由此改变生活方式,使生活过得更美好、更有意义。

2.发展性价值。哲学素养的发展性价值是指哲学对教师个人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哲学可以激发教师“爱智之忱”和求知的渴望,鼓励他们去发现真理;哲学可以帮助教师形成高远的气度,保持良好的心态;哲学可以使教师富有高明的识度,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人格,从而达到崇高的人生境界;哲学可以丰富教师的智慧,辩证地看待和解决问题,辩证智慧是个人长远发展的能力基础。

3.享受性价值。哲学素养的享受性价值是指哲学可以满足教师精神方面的需要,使教师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和幸福,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哲学是精神王国的国王,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基石。哲学能使教师在不断怀疑和追问的过程中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当教师的心灵净化之时,他们会觉得自己是真正的享受者。

哲学素养对教师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这三种价值不是相互分离、相互排斥和相互冲突的,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哲学首先追问生活的意义,让教师有意义地活着;哲学使教师在生活中拥有美好的品质和人格,这些美好的品质和人格对人们长远的自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哲学使教师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当他们的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便可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二)教师哲学素养的工具价值

教师哲学素养的工具价值是指哲学素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它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专业智能、专业伦理、专业信念的提高和促进上。

1.对教师专业智能的影响。教师的专业智能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教师专业知识的获取需要教师通过哲学思维对各种材料和要素进行加工处理并将它们系统化、理论化。具有哲学素养的教师会深入地认识和合理地处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有效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正确处理教育内部矛盾的能力。具体而言,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组织能力、设计能力、管理能力、评价能力、调控能力等等。教师这些专业能力的发挥都离不开哲学思维能力。具有哲学素养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然比一般的教师看问题时会更深刻、更透彻,更能有效地把握和调控自身与教育活动中各要素的关系。

2.对教师专业伦理的影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的功能就在于使人成其为人,可以说哲学就是人学或仁学。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的的活动,对人的关注是哲学与教育的共通之处。富有哲学素养的教师会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会以宽广的胸怀、宽厚的慈爱对待一切学生。哲学会磨炼教师的性情,给他们带来平和、静谧、舒心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他们拥有健康的心态,他们心静、心专、心宽、心远、心正、心诚、心敏、心明,不为外界的喧嚣纷乱所扰,纵使外界物欲横流,依然表现出“我自岿然不动”的哲人风范。

3.对教师专业信念的影响。哲学始终致力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哲学就是对真的探求,对善的秉持,对美的追求。[7]因为哲学尊重事实和逻辑,追求至真;哲学探寻意义和价值,追求至善;哲学向往自由和创造,追求至美。具有良好哲学素养的教师内心会充满对真善美的向往,其行为体现着真善美。他们具有自己的精神信仰,而不会随波逐流。富有哲学素养的教师总是守着心中的那片精神家园,他们忠于自己的职业,对知识和道德怀有一种信仰,对学生有着炽热的爱,并相信学生能自由、充分地发展,相信教育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他们把学生的成长当成自己最大的快乐,对平凡的工作充满热爱,在付出和给予中获得内心的满足。

三、教师哲学素养的生成条件与途径

(一)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条件

1.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主观条件。教师对哲学的正确认识是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思想前提。哲学是爱智的智慧,是反思的智慧,是创新的智慧。只要教师真正地走进哲学,就能体会到哲学特有的理性智慧所带来的无限乐趣,就会为哲学所特有的魅力所吸引。思想带给人的精神愉悦要比物质带给人的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教师只有亲近哲学,走进哲学,才能对哲学产生兴趣,才能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

教师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影响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内在支持条件。教师哲学素养的生成需要教师个体具备良好的性格特征。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毅力和耐力。哲学是一门追本溯源、寻根问底的学问,沉思冥想、富有理性的思考是哲学的本质所在,寻求终极存在、终极原因、终极解释、终极意义,不断地批判和不断地反思是哲学的本性。在这个过程中难免要承受精神的痛苦和心灵的孤独,没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力是不行的。其次,必须具备博大的胸襟和高远的气度。哲学是对各种思想的思考,是一种探索性、开放性、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这决定了哲学本身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学习和研究哲学,需要有与哲学相称的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最后,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心静、心专。思想的自由是进行哲学思考的重要条件,要进行哲学思考必须要在内心保留一块净土,保持心灵园地的宁静和安详,不为外界的喧嚣浮躁所扰,“心不为物役,心不为身役”,这样才能保证思想自由地驰骋。

教师高度的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内在动力。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要求主动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心理需求反映。教师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都应当把提升哲学素养当作自己内在的需要和自觉实践的内容,主动去掌握这一思想武器。只有具有这种自我发展意识的教师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哲学、体认哲学和使用哲学。各种外在的因素只能短时间地促使教师提升自我素养,却不能持久地维持教师自我发展,内在驱动机制的建立才是教师哲学素养得以生成的根本保障。

2.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客观条件。教师哲学素养的生成主要依赖于人的主体意识,但同时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良好的社会价值导向是哲学素养生成的有利社会保障,社会对哲学的认识导向和价值导向都会对教师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且渗透到教师的观念深层中去,当整个社会由关注人的物质层面转向关注人的精神层面时,无疑就营造了一个有助于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支持性外部环境。教师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必然会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只有整个社会营造出学习哲学的浓厚氛围才能有利于教师哲学素养的生成。

教师哲学素养的生成需要有利的工作环境。有利的工作环境是指学校在物质资源、精神引导、制度规范、学习氛围等方面为教师提供有利的条件。学校应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哲学书籍和其它的教育资源,制定有效的措施鼓励教师从事哲学的学习和研究。同时还应鼓励教师之间开展哲学学习心得的交流和探讨活动,进而形成共同学习和成长的专业群体,在体认哲学的过程中,逐步生成和提升各自的哲学素养。

教师哲学素养的生成还需要良好的教师教育。教师教育,尤其是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对教师哲学素养的生成具有直接的影响。从我国教师教育的现状来看,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都不重视教师的哲学素养,没有把诸如教育哲学、哲学、美学之类的课程列入教师教育的教学计划中。相比之下,美国的师范教育把哲学及其分支学科如伦理学、教育哲学等作为师范生的基本公共课程,日本各师范院校也都开设了教育哲学等课程。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或师资培训机构都应把哲学及某些相关学科作为教师或准教师的必修课程,加强对教师的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促进教师哲学情怀、哲学境界和哲学人格的形成。

(二)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途径

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个人的自我修养、教师教育、在教育实践中不断锤炼是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基本途径。

1.通过个人自我修养生成哲学素养。教师通过个人自我修养形成哲学素养是指教师在反思、质疑、批判中认识哲学、理解哲学、体会哲学的奥秘。自我修养是提高教师哲学素养的关键,它体现在“思”和“悟”的思想活动上。学习哲学需要不断地思索,教师仅仅从书本上学习几个哲学概念,了解几条哲学规律是远远不够的,领悟是关键所在,教师的哲学素养需要借助于体认、体验、觉悟、内省等方法慢慢去生成。教师的自我反省、自我调控、自我锻炼、自我陶冶是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重要方法。非思不能真正走进哲学,非悟不能领略哲学的博大精深。

2.通过教师教育生成哲学素养。哲学教育是教师哲学素养生成的重要途径。各种教师教育或培训机构都要为教师开设哲学类课程,并为教师设定科学合理的哲学教育目标。哲学类课程除了哲学外,还可以有中外经典哲学著作导读、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史、现代外国哲学流派、哲学的各种分支学科(如美学、伦理学等)、哲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学科(如教育哲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等)。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或教师培训机构可以根据各自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开设多种哲学类课程,对不同的课程可以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或必修或选修。其次,设置科学的哲学教育目标。哲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一些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哲学能力。我们应改变过去只注重传授哲学知识的做法,设置以培养和提高教师哲学能力为根本的教育目标。哲学知识的传授和引导是哲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哲学能力才是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3.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生成哲学素养。教师的哲学素养只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不断地生成、丰富和发展。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和应用哲学才能获得情真意切的情感,才能不断地增进自身的哲学智慧、提升自身的哲学境界。教师能否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哲学知识和哲学思维来认识、思考、解决教育问题是衡量一个教师整体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我国正在开展课程改革,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教育实践。广大教师要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批判地和富有创造性地思索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高清海.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56.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92.

[3]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41.

[4][5]孙正聿.哲学通论(修订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06.

第5篇

关键词: 现代教师 职业素养 “有良心、有责任、有本领”

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是综合的,不仅要有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扎实、高超的知识技能,奉献、进取的人格魅力,还要有组织、协调各方面人际关系的工作艺术,即良心、责任和本领,三者缺一不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而教师大计则素质为本”。因而,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职业道德高尚、业务素质精良的高素养教师群体至关重要。特别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努力做一个“有良心、有责任、有本领”的人,这不仅是时代的呼唤,而且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为此,我认为,现代教师应具备以下几大职业素养。

一、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职业素养

首先,有“良心”及“正义感”,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既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不要因为一些琐事和学生怄气,更不要拿学生的青春赌明天。不要职业倦怠、消极怠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要全身心地投入,要用爱点燃每一个智慧的火花。因为“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忠于教育,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了解学生,是“师德”素养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师在工作中有自觉感、有责任感、有兴趣和追求的助推力和催化剂。教师对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基本的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其次,关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这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和基础。乌申斯基曾说:“如果教师要多方面来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在多方面了解学生。”因为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对“师爱”的需要更迫切、更强烈,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度过,老师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甚至成了他们的避风港。特别是对农村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能在学校体会到的不仅仅有师爱,还有父母之爱。教师不但要发光,而且要发热。光、热是什么?光就是智慧,热就是情感。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爱他人,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所以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教师不但要尊重和严格要求学生,而且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宽宏的胸怀爱护学生,力求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能得到教师的公正评价。

二、扎实雄厚、学高为师的知识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但要有爱心、良心、责任心,而且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扎实的知识功底。因为教师不但要为人师表,而且要传道、授业、解惑,否则就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就有愧于“教师”的称号。随着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和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压力倍增,不仅要具备雄厚的知识储备,而且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地充实自己,否则就会落伍,就很难胜任本职工作。正如陶行知所讲:要想让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为,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仅有“一桶水”已经远远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活水长流”,只有如此,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流水不腐,常喝常鲜。

三、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人格素养

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威,,也没有显赫的荣誉和财富,更没有自在、舒适的安逸。所以,要成为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我们就必须努力排除追名逐利功利心理,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要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正如陶行知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努力做一名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教师,把奉献当作自己教育生涯的一种追求、一种目标、一种快乐、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做到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为人师表,身正垂范。

四、良好的组织、协调人际素养

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一个面向公众和群体的职业,每天不仅要面对大量的学生、同事、领导,还要面对方方面面的家长,所以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甚至很棘手的麻烦和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能力,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如:工作中和领导、同事的不快,课堂、课外和学生的矛盾甚至冲突,等等,如不妥善处理,往往就会激化矛盾,不只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会影响教师的师表形象。“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有时候,换一种思维的冷处理倒也能收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记得有一次,有一位学生在我板书的时候在下面搞恶作剧,尽管我当时也很生气,但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没急于处理,只是讲已知道了是哪位同学,并希望这位同学课后能主动到办公室讲明原因,接着我又继续上课。结果下课后,那位同学还真的到办公室给我承认了错误,并感谢老师给他留足了面子。直至现在,虽时过境迁,但他依然对我充满感激。

五、良好过硬的心理素质

第6篇

关键词:教师 个人素养 教书育人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21

在每一所师范学校的正门口,都赫然呈现的八个大字:“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是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留给我们的至理名言,说明了为人师表的要求不仅应该学问高,更应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每一个教育者的基本素养。

1 教师素养的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中的教师素养还存在着各种问题。许多教师基本上没有经过教学法的培训,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其现状如下:第一,理论研究薄弱。[1]如高校中从事教学理论研究的队伍薄弱,有些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比较淡薄,科研能力不强。第二,教师教学道德存在着“责任心不强,缺乏奉献意识”、“课堂上流露消极心态”、“使用不正确的课堂语言”、“教学内容陈旧,脱离社会实际、教学思想陈旧,课堂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等问题。[2]第三,教师科研道德存在着“学术抄袭”,“炒作学问”、“粗制滥造”、“学术作弊”、“学把作风和学术团体宗派化”等问题。[3]第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不得法,教学形式和方法缺乏创新,[4]不能学以致用等等。

2 教师素养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灵魂。人才培养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养。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于提高教育者的整体素养。教师素养的内涵包括:教师的道德素养、基本技能、业务素养、科研能力、身心素养、工作量、科学文化素养、社会交往素养等八个方面。[5]在这些素养中教师的道德素养尤为重要,这是其他素养的前提。

2.1 教书育人是教师素养的核心价值体系

首先,教师育人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责任[6]和核心价值。《高等学校教师职业思想道德修养》中认为:“教书育人是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育和教学结合起来,尽职尽责,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7]

2.2 教书育人的实践意义

第一,目标性的学习和在学生现有知识的认知基础上的信息输入是课堂有效进行的前提。充分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教学目的,了解学习对象的现状和要求;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上好课的关键。第二,认真实施教学工作的每一环节,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师和学生的相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除了要规范言行举止之外,合理的课堂设计和知识的有效输入更加重要。课堂是指挥棒,是导向,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应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教师课堂设计中的重要一环。第三,高校是学生的精神故乡。梅贻琦在上世纪40年代曾说道:“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为。”英国诗人John Masefield说:“世间再无堪与大学相媲美的事物……只要有大学存在,人的自由思想、全面公正探索的冲动仍能将智慧注入人们的行动之中。”[8]

3 教师素养的构建

笔者认为,构建高校教师的良好素养,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钻研业务,掌握精深广博的专业知识,这是“学高为师”的要求。全球化多媒体时代的今天,更要求高校教师具备“高”“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和成长。第二,高尚的师德风范是教师的素养。光有渊博的学识未必就是一名好的教师,但以高尚的师德风范来要求自己的教师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好教师。“师表”是司马迁第一次使用的,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了“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教师应以身作则,起榜样示范作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正直诚实的人;坚持“身教重于言教”。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成长满怀期望,理解和宽容学生,用真诚和爱心来帮助和关爱学生,以人格魅力来感染和带动学生。第三,爱岗敬业,对教学生涯有很好的规划。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教师的职业是崇高和神圣的。这是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教师,这是因为爱心和奉献是教师的职业中必要的素养。没有“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气节和修养是不适合做高校教师的。宋代朱熹认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习气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综上所述,教师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因此,必需造就一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高素养教师队伍,对促进高校教师整体素质、人才培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从教师个人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而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管理水平和管理道德是我国高校教师管理的内在要求,今后将在教学管理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4]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6-7.

[2][3][6][7]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修订版)[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69-70,127-130,71-73,71.

[5]汪辉.浅析教师素养与教学质量的关系[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7篇

【关键词】人文素养 促进者 引导者 合作者 保健者 示范者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具有的人文精神及教师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其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对学生的成长作用极大。在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人文素养格外重要,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格外严格。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爱岗乐业,热爱教育事业是人民教师的美德,教师对教育工作应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把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热爱本职工作,不计名利,乐于献身,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敬业爱教,敢于挑战困难,以苦为乐,以苦为趣,达到物我两忘,真正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一心想着学生,一心想着教学。只有具有这种敬业精神,才能更好地陶冶学生的心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才能为祖国建设培育一代代的人才。

一、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教学工作中,师爱是很重要的,它是教师素养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对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求回报”的境地,绝对不能有“门第之见”应做到“有教无类。”在对学生的教育上要有爱心、耐心、恒心、爱心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都能化春风细雨吹拂滋润学生的心房,为师生的沟通架设一座心灵之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设计学习的自我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选择自我学习的策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技巧,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各有差异,有的孩子一点就破,有的则不然,因此,教师必须具备铁杵磨针般的耐性,一而再,再而三地辅导学生,切忌易怒易燥,以持之以恒的,热忱的态度转变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引导,并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探索热情,培养学生自律守纪,团结合作精神。

二、做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陶行知曾说过:“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可见,教师不仅在道德品质方面树立光辉典范,而且必须在知识,业务上力求长进,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先具备一盆水、一桶水、一池水,甚至更广之。要教书育人,就得不断地学习,只有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这就要求教师继续不断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具有雄厚渊博的知识,尤其是精通本专业知识和关于文化经典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引在关键处,引在抽象概括处,引在知识的联系处,引在加深理解处,帮助学生理解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学科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学会抽象,概括和推理,帮助学生猜想,创造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发现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态势,关注学生的心理卫生,创造谅解和宽容的气氛。

三、做学生成长的合作者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几个方面:一是交往,既要合作,就有交往,师生交往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形式,交往就是师生通过平等对话相互发挥主体性,各自发挥人的本质力量,体现师生间人格的平等性。二是互动,师生互教互学,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各自发挥作用,教师在教,是在通过对话施教,学生在学,也是在对话中学,师生共同对自己的发展成长负责。三是互惠,师生在教学中彼此都得到好处,教师作为平等的首席,与学生一起共享知识和经验,理解和智慧,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学生的学习则是主体性的实现,学生感到心境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高度的人文素养。

四、做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者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各种素质养成的基础,而且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 水平、才能发展的方向,起着助力作用和预示作用。现代家庭中,家长不良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传统的学校教育又往往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老师就应该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培养学生对自我有积极的认识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塑造他们自尊、自爱的人格,激发他们自强、自信的勇气,对人宽厚、真诚坦率、主动热情、谦虚公平、乐于助人的交往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主动积极的消除心理障碍。

五、做学生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智者泉涌,行可以为表仪着,人师也”。也就是说,做老师应该智慧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思想和言行都可以做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的言论、行动、为人处世的态度,都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化的作用。教师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鉴定性,教师在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有耐心。“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它会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可见,教育不可能急功近利,培养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时时注意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率先垂范,使得自身每天都拥有一份好心情,为学生的成长搭梯架桥,去体验教育硕果的喜悦。

【参考资料】

第8篇

我国电化教育专家南国农先生在《电化教育与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一文中曾指出现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是三化教育,即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现代教育是三高教育,即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现代教育是终生教育。”[1]现代教育的这些特征必然要求教育要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作为手段,并把现代高科技知识、信息作为现代教育的教学内容,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这是由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所决定的。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教育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也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在传授人类积累的关于自身的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2]从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角度看,整个社会信息量的增长越来越快,特别是信息社会的科学知识呈爆炸式增长趋势,人类近30年来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曾测算:人类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1倍,20世纪70年代是每5年增加1倍,20世纪90年代是每3年增加1倍。显然,科学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使传统的、低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很难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所以,必然要求教育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价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而改革的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素质、素养,特别是教师应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信息时代知识浩如烟海、漫无边际,哪些是有用信息,哪些是无用信息以及如何获取有用的信息等,对学生至关重要,否则学生将会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将会更加明显,他们的信息素养对学生至关重要,即不但要教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怎样学,怎样利用信息工具来学,有人曾形象地说:“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向学生提供‘黄金’,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3]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学活动包含教育者(控制源:教师)、受教育者(信宿:学生)、教学内容(信源)、教学方法(信息的处理与编码)、媒体传送方式(信道)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功能虽有不同,但却因信息传递这条主线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以实现快速、合理、有效地传递教育教学信息。很显然,在对教育教学信息的选择、加工、处理、传递等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教师)始终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因此,要求教师对教学信息有较强的驾御、处理能力,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是不言而喻的。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从信息论的角度讲,教育教学过程是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处理、传送和接受的过程。为了优化信息传送过程,提高信息传送效率,作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可分为信息的意识情感(能充分利用已有信息资源的潜在意识)、信息的伦理道德(能区分信息的优、劣、好、坏)、信息的处理能力(知识信息以及信息的获取、组织、表达、处理、通讯等)。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处于现代社会的人,特别是在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的今天,知识信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犹如处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然而,对知识信息不同的情感态度,决定着一个人不同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或对有用的知识信息视而不见、拒绝接受,或主动地适应、接受和掌握,这是个人信息素养的前提。信息的伦理道德素养要求人们在信息时代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即对各种信息正确地加以区分,有区别、有选择地加以对待,这是信息素养应具备的条件。信息处理能力是涉及信息知识以及对具体的信息获取、组织、处理、加工、表达、通讯、评价等的能力,这是个人信息素养的基础。从教学过程看,教学本身就是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与传播的过程。如图2所示,在这里,我们略去一般文献对信息处理所作的模式介绍,仅从教师对知识传播进行控制的角度来说明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教师的信息素养决定他在对教学信息的选择、处理、使用过程中,信息意识情感和信息伦理道德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从而直接影响学生信息情感和信息伦理道德的形成;而信息处理能力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技能素质能否得以最大限度地提高。

1.信息的意识情感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国际互联网的全球贯通,使得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和使用十分方便。然而,面对浩如烟海、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不同的人对信息的意识情感却是不一样的,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信息教育中的领航人教师,在知识信息面前不应表现出无可奈何和束手无策的样子,或是干脆拒绝使用已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而应从容不迫和充分使用丰富的有用的信息资源。具体表现为自觉地树立现代教育的信息观,自觉地将各种信息工具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并善于使用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如:调用合适的教学软件、学习优秀教师的教案、查阅教学资料和文献。同时,信息的意识情感还包括随着知识交替速度的加快,教师应具有的危机感,不断地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教师的这种信息的意识情感,不但会促进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而且对学生将来在信息社会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信息观,对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信息的伦理道德

任何时代的教育都强调德育为先,强调教师在德育中的关键性作用,这是因为教师作用的权威性、师范性,对于学生品德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教学中,教师的品德以人格化、具体化的特点直接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信息时代更会如此,而且教师除了具有优良的传统道德品质外,还应具有良好的信息伦理观。首先,教师应具有辨别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健康信息与污秽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不同教学信息的选择和利用将会直接影响学生伦理道德观的形成。其次,教师应具有正确的科学观,特别是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规范管理相对滞后,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如化学工业的发展给地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电子工业的发展,使人们生活在日益严重的电磁污染环境中;据报道,现已发现部分转基因动物、植物对人体有害,特别是克隆羊的问世,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内关于科技伦理问题的大讨论,克隆技术是功是过?克隆技术的前途如何等至今说法不一,难以定论。这些关于科学技术的双刃性问题,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每项科学技术成果都具有两面性,人们应全面对其进行研究,正确分析其正面效应及负面影响,确保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避免其负面影响。否则,不但会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甚至有可能使学生走向反面,步入社会后,成为极不负责任、滥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罪人。再次,Internet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整个世界形成了所谓的“地球村”,随之也应形成相应的网络道德观。如信息的所有权、知识版权、个人隐私、计算机病毒、网络非法入侵、散布图片、信息骚扰、网上欺骗、破坏网络资源等都属于网络伦理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地球村”的和平与安宁,也涉及每个世界公民的切身利益。因此,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开设了相应的教育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dukeuniversity)对学生开设了“论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的课程,授课者和学习者可以就某一相关议题在互联网上交流或通过参加某一讨论组或新闻组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见,网络伦理作为信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作为教育的实施者,人类灵魂塑造的工程师,具备信息的伦理道德修养极为重要。

3.信息处理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离不开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应首先掌握计算机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以适应计算机辅助教学、网上教学的需要。另外,作为教师除学习有关的技术知识外,还应具备对信息本身(即信息的信息)有足够的了解,或者说对信息有足够的知识面,以便于对信息的检索和使用,同时,还应掌握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以指导教学工作中对教育信息的加工和处理。

从技术上讲,信息的处理能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信息的获取。利用传统媒体(如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获取教学信息,或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如Internet)方便快捷地检索、查询、下载教学信息。

②技术操作。能利用各种技术工具(如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录像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为教学服务,同时对各类仪器设备具备一定的维护和操作能力。

③信息的组织。根据现代教学理论以及特定的教学目标,筛选有用的、合理的教学信息。

④信息的呈现。教育传播理论表明,特定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媒体呈现,将有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学信息的呈现与表达应当合理。

⑤信息的技术处理。即信息的编码、转换、压缩等;随着技术的发展,教师还应编制教学软件,实施网上通讯,开展在线讨论,指导协作学习等。

⑥信息的评价。教师应具有对各类信息进行一般性评价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同时,还应有较宽的知识面,一专多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博学的指导者。

总之,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在具备传统的教师素养外,还能够和善于利用信息工具,及时有效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教学资源信息,并通过加工、处理而成为更有效、合理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对教学手段的改革也会带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将会促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步伐。

三、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

21世纪的教育现代化问题,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与现代信息工具(计算机、网络等)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有关。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又决定了教师必须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使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对教师而言,是否想用,是否会用,是否善于使用,这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之一。但在对教师所作的抽样调查中,认为“我应该具有计算机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的比率只占44.4%,[5]这说明教师的计算机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以及实施现代化教学的思想观念偏低,也可以视之为信息素养偏低。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偏低己成为现阶段制约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作者认为,提高我国教师的信息素养,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应加强对现代教育舆论宣传的力度。广泛开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使广大的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重要性、紧迫性、责任感,自觉主动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第二,运用行政手段实施计算机普及达标方案。对现代教育中教师的各项教育技术技能指标进行测试,凡不能达标或未通过测试者,应限期通过,实行教师岗位“上岗证”制度。

第三,教育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在职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如教育部已出台了“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使各类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对迅速发展的教育、信息、网络技术有一个及时、全面的学习或了解。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那些信息素养高,并在现代化教育中作出显著成果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第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优势,从技术层面上讲,可采取三种方式:①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从理论到实践综合培训。②利用微格教学的方式,有重点、分先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③利用各种局域网、互联网方式,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脱产从网上自主学习。

第五,进一步加大学校教育投资,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学校的设备条件、教学信息资源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物质基础,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成功的基础。

第9篇

【关键词】 学习兴趣;课堂凝聚力;教学环节;自身修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教师,这个职业被很多人尊敬。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耕耘于三尺讲台,如何让自己的讲课如春风化雨一般滋润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上好每一堂课,而且还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凝聚力

学习能使人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学习素养。

1.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1.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上课时,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学以致用,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把好教学各个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2.1认真备课

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认真研究教材,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科学的设计。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力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并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和课件,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课件。

2.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注意分类教学,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2.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2.4认真批改作业

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2.6注重课内外结合

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课外书,做读书笔记,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积累丰富的知识。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与创新,积累知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3、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第10篇

关键词:新时期;教师素养;教师素质

新时期教师素养的养成面临诸多挑战,既有社会功利思潮对教师行业价值观的冲击,也有信息化社会不断丰富的传播手段的变化。这些都需要教师树立正确、长远的价值观,向教育家的方向努力。

一、树立育人成长思想

教师要做学生成长的“助推器”。教师的根本职责是给学生有所帮助,能够让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够在社会上快乐生存。据有关调查表明,现在部分学生生存能力欠缺,主要原因有:家长过度保护,学校缺乏沟通锻炼,学生更缺乏实践机会,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知道社会需要便没有学习的动力。也就是说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为什么学。不少学生沉溺于动画片、电脑游戏或手机游戏之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去工厂、公司、机关等相关单位参观,去了解社会的需要,感受知识的力量,这也是获得认识自己、发现问题的机会。通过参观知道社会需要知识,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才能有目标、肯努力。这其中,教师的作用就很大,要帮助学生找准问题,为将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寻找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教师应对学生做好专业指导。

另外,有些学生不懂与人沟通的技巧,缺乏礼节与修养。现在的学生一般比较自我,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客观环境影响的,但是学生以后要走上社会,通过工作换取报酬和尊重,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心态,这对以后的成长更有意义。教师要改变课程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德育、美育和体育,保证这些教育时间不被随意挪用、挤占。

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以良好的素养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上促使其实现终身幸福。学生也会烦,会发火,会耍小聪明,教师要哄、要劝、要讲道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兴趣爱好,除了课上认真听讲这种形式之外,还应积极培养小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依靠自身力量实现人生梦想。现在有些小学生比拼自己父母职业的好坏、职位的高低,从小形成攀比的不良习气,教师除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还应就出现的不良思想倾向进行及时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权力观、财富观,形成依靠自身实现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

教师要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更加便捷化、娱乐化、游戏化。这些软件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对这种技术的双重性、两面性要特别重视。学生接触电脑较多,学习掌握技术迅速,但沉迷游戏,不容易自我控制。教师要注意引导小学生正确使用教育技术,同时防止学生染上网瘾,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危害。

二、提高专业素养

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理论素养、知识素养及技术素养,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教学名师顾沛老师曾说:“我的讲课中没有难点,有难点是因为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了问题。教师要勤于钻研,做到与书为伴,多思考,多动笔。”

每年外出参加研讨,能开阔视野,了解教育动向。在现代多种诱惑、诸多媒体的狂轰乱炸背景下,如果能够读书记笔记是很不容易的事。然而,一旦沉浸其中,又会发现其乐无穷。所以,教师本领大小关系到教师的成功与否。教育技术教师更是面临诸多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更应不断学习日益更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地求新、求简。长期从事一门课教学,一个人容易形成定向思维和懒惰的习惯。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新学期教学内容,加入时代元素,考虑学生的新特点,形成常讲常新的课程。

教师要努力争做行家里手。教师要树立忠诚于人民与国家的教育事业的理想,有些教师工作缺乏主动性,缺乏职业激情,年复一年,机械麻木。教师要树立培养英才的观念,坚定帮助每个学生顺利成长的信心,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思维。教师要善于静中读书、静中思考,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注意把好的教学方法形成文字材料,长期积累,成果丰硕。教师还要积极争取出去学习的机会,和同行交流、向专家学习,因为有些教师由于家庭事务、学生看护等事务,同外界交流甚少,缺少了向别人学习的机会。此外,教师应多看专业书籍,提高专业素养。

三、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方法

坚持教师讲授方法和研究参与方法相结合。教师讲授方法有一定的缺点,饱受人们“满堂灌”的质疑,但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比较,在针对大部分教师与学生来说还是非常适用的,应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需要教师有比较渊博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教学艺术。从小学开始,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尝试学生参与方法,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亲身表演出来,以达到良好的现场教育效果。一般把班里的学生分为几组,确定主题,自备道具,提前准备,上课前十分钟把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和好人好事通过舞台短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由此掀起校园里争当“好习惯模范儿童”的热潮。短剧形式贴近生活,激发了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从学生高超的演技和观众强烈的反响中可以看出,学生是非常留心生活和关注生活的。它是对小学生全面成长的一种展示和对爱的关怀,同时也对学生起到了示范教育的作用。对于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可以以课题的形式让学生查找资料或寻求家长的帮助,让学生从小形成做实验、做研究的良好习惯。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探究世界的兴趣,也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术品质。

第11篇

摘 要:理想的政治教师应该拥有全面的素养和文化特质:拥有诚挚的教育情怀,体现教育的温度;具备丰富的知识底蕴,呈现教育的厚度;富有精湛的教育才智,彰显教育的力度;极具深刻的人格魅力,展示教育的高度。

关键词:政治教师 温度 厚度 力度 高度

李晓蕾,女,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政治课部,讲师。

爱因斯坦在其相对论中提出四度空间的概念。在我们眼里,一度空间的线过于刻板,二度空间的平面略显单薄,三度空间充满立体感,而四度空间则是超越了现实的幻想世界。由此笔者联想到:一个人的素质,尤其一位政治教师的素养,也应该不是单向度的,它应是立体甚或多维的。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政治教师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人们总是在思考和期盼,我们能否拥有更加完美的政治教师?他情怀和学识同行,智慧与魅力兼具。他使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启迪智慧,以智慧引领生命,而生命倍感幸福。理想的政治教师到底应该有着怎样全面的素养和文化特质?是否存在政治教师应该执着追求的“四度空间”呢?

一、拥有诚挚的教育情怀,体现教育的温度

政治教师需要一份对于教育的执着与热忱,这种大爱情怀的拥有,展现着教师的教育情味,表征着政治教育应有的温度。政治教育是闻道在先的老师对学生进行灵魂导向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对于教育生命的深切关怀。教师在面对拥有不同生命体验和精神诉求的学生时,应用自己的善意与关爱去眷顾每个学生的心灵世界,引导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品性完善。

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爱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政治教师对于教育之爱,是其人生修炼的外化及教育胸襟的展现,它可以成为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因为教师爱的传递,师生情感互动与共鸣的产生,能催发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效其行”。优秀的政治教师,善于用温情感化每个律动的生命,用深沉的关怀去唤醒沉睡的灵魂,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心灵关注和精神引领。蕴含教育之爱的德育,能够帮助学生从无知迈向智慧,从迷茫走向坚定,由弱小变得强大。这样的教育无疑会伴随精神的觉醒与热情的燃烧,会是一种身心愉悦、心灵成长的幸福感悟历程。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对于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体现着教育大师对待生命成长的人文关怀。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到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柏拉图培养“哲学王”的梦想,到杜威对民主教育的热情呼吁,无不体现着名师们对于教育理想的不倦追寻。他们对于教育的坚定,对于职业价值的探求,成为其超越自我、迈向卓绝的力量源泉。在他们看来,教育不是辛苦谋生的方式,而是幸福生活本身;教育不是在简单重复昨天,而是在热情创造明天。怀有教育梦想,就是教师将自己的生存定义为教育生活,把教书育人当成幸福的“志业”,让教育成为生命精彩的依托。政治教师需要构建自己的教育图景,在走进学生心灵和生命的过程中,关注他们知识的获得、方法的养成、智慧的开启和品行的完善,促成他们个体的成长和精神的飞翔。

二、具备丰富的知识底蕴,呈现教育的厚度

政治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和广博文化素养的具备,体现着教师的教育品味,表征着政治教育必有的厚度。

学高方能为师,教师作为文明薪火的传播者,必须具有精深的学识魅力。对于政治教师而言,其教育价值的特殊性在于,他不仅是人类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以自身精神和思想引导学生生命成长的领路人。只有思想才能启迪思想,教师的思想丰瞻深刻,学生的心灵才会丰厚明亮;唯有教师精神世界的丰盈,才会带给学生成长无尽的能量。理想的政治教师,首先是一名优秀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持续热爱生活、对知识充满兴趣的人,因为只有自身渴望求知的教师,才能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杰出的政治教师以广阔的知识宽度和丰实的文化厚度打底,专攻与博识兼具,他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全面的科学人文知识和开阔的教育教学视野。知识宽度主要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系统,既要有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又要有深厚的综合基础知识;既要有文史哲等人文科学的根基,又要有自然科学的常识;既要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教育教学的规律,又要洞悉和把握社会发展大局和趋势。文化厚度主要指政治教师应具有的文化素养,主要体现在对于人类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兼收并蓄上。政治教师需既能领悟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品读西方文明的独特与辉煌;既能孜孜以求地探求科学真理,也能深刻体会理论背后的人文情怀;既能解读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也能通晓抽象哲学的理论流派。

持之以恒的阅读和学习,是教师拓展知识文化底蕴的必由之路。以读书来充盈教师的心灵世界,以学习来滋润教师的精神气质,当丰厚的学识转化为教师睿智的思想,教育者会变得灵魂挺拔,气质超然。可以想见,有了深厚知识文化底蕴的奠基,政治教师就拥有了开创事业的底气,有了充裕灵动的教学才情,有了源源不断的教育动力。这种教师呈现的教育,必定深邃而悠远,让人驻足流连。

三、富有精湛的教育才智,彰显教育的力度

政治教师应该具备精湛的教育教学才能,教书育人的高超技能和教育智慧的掌握,显示着教师的教育趣味,表征着政治教育须有的力度。

教育教学是教师最为基本的工作,好教师最核心的专业表达一定是精深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政治教师不仅要吸纳丰富的文化知识,更要掌握传播知识、引领思想的本领。出色的政治教师长袖善舞、匠心独具,擅长将乏味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艺术的表达,教育中善于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自我成长的动机,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能发展其思维,并在让生命个体感受新知的同时促成其精神的成长。杰出教师教学才华的精彩之处往往在于:课程把握居高临下、精准到位;知识讲授才华横溢、趣味盎然;课堂驾驭收放自如、张弛有度;关注学生体察人微、关怀备至;问题解决举一反i、游刃有余。

润物无声,踏雪无痕,是德育的最高意境。对于政治教师来说,仅有教育之爱远远不够,他还要懂得爱的艺术,拥有爱的能力和智慧。教育智慧是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展现的机智和才华,它是教师理念、教育意识、教学能力和施教艺术等多方面的综合呈现。学识渊深、充满教育才智的老师才可能演绎灵动活泼、令人流连忘返的精彩课堂,才善于抓住教育生活中的种种契机,聪颖地引领学生放飞思想、升华灵魂。

教育是富于创造性的活动,精妙的教育才智绝非一日之功。一方面它需要教师大量的教育实践和摸索,另一方面它离不开教师的科研与反思。教师的科研能力,突出表现为对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的反思能力。优秀的教师善于以自我反思催生其精神成长,他们审慎地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关注新现象和新问题,在日常工作中始终葆有一颗敏锐探索的心,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需要这样的时刻,在疲于奔走的教育驿路上,驻立回望身后的足迹,从中得到经验的启迪,获得继续前行的方法和动力。

五岳之美,各异其秀。教育教学风格是教师教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其成长自觉与自信的表现。政治教育之美,是以其科学性、启发性和导向性来点亮生命的灵魂,叩开学生心扉的。政治教师或亲和、或深沉、或慷慨、或理性的教育形象和教学风格,有助于让智慧传神,使艺术显形,达到生活逻辑与理论推理的统一,国家意志与学生精神的统一,教学过程与人生修为的统一。政治教师在教育实践和反思中整理自己的教育经验,提炼自身的教育理念,形成自我的教育风格和特色,就走在了“教育者”向“教育家”、“教书匠”向“艺术家”跃升的道路上。

四、极具深刻的人格魅力,展现教育的高度

政治教师应具有和谐发展的精神境界,教师独特人格魅力的形成,呈现着教师的教育韵味,表征着政治教育特有的高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最重要的使命,是通过它的人格和行动,通过他的方法和德行,给学生以示范、启发和激励。德育是致力于精神培育、灵魂塑造的事业。政治教师通过专业的提升,以教育教学为依托,执着追求智慧之真、道德之善、形式之美的和谐统一,以自身的人格风范和魅力浸染学生,方可展现理想政治教育的高度。

政治教师之求真在于,教育者在知识和经验获得的基础上,在人生历练的过程中形成全面综合的素质系统。它表现为卓越的智慧、理性的自觉、富于灵性的思维和极具底蕴的才华。教育中教师能以深刻的施教、睿智的诠释,引领学生在知识的天地里驰骋,在思维的碰撞中思考。政治教师之向善体现其人格的道德特征,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政治教师的应有之义。优秀的政治教师以德立身,是表里如一的道德践行者,他们能以自身高尚的道德威信感召学生,真正做到用渊博的知识培育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以诚挚的关爱温暖学生,用高尚的师德浸染学生,以和谐的人格润泽学生。政治教师之尚美首先表现为可见的外在形式美,端庄得体的衣着、精彩凝练的语言,优雅从容的教态、潇洒大气的板书等无不构成重要的显性教育元素。但更富深远吸引力的,是教师无形的内在神韵美。教学中,教师坚守精神的自由并尊重生命的差异,以夯实的功底和深厚的涵养,庖丁解牛般重构教学内容,让课堂成为学生心灵放飞的精神家园;教师释放人格风范之美,结合自身体验和独特个性,引导学生对知识和生活进行灵性的解读,使教育充盈对思考精神和生命价值的人文关怀。

政治教师对于真、善、美的不懈追索,构成了其源源不绝的教育力量源泉。爱知求真,表达了教师渴求知识、升华思想的诉求,这是政治教师臻于完善的重要前提;尚德至善,反映了教师的人生修为和教育情怀,它是政治教师必有的人格风范;神形俱美,体现了教师内外兼修的至高要求,是政治教师“诗意栖息”的本质所在。智慧、道德、审美在人格上的汇聚,构成政治教师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

第12篇

【关键词】优秀影视 教师素养

影视作品声图并茂、视听兼顾,感染力极强。对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引领着文明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着人类的审美需求和精神追求。身处影视媒体广泛传播的今天,教师们应充分利用优秀影视的影响作用,开阔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自身素养。

一、利用优秀影视,提升师德修养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指出:教师应爱岗敬业、热爱教育、尽职尽责、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工作繁杂而劳累,面对着各种成长环境不一,性格不同的学生,特别是表现不佳的学生,需要付出极大的责任与耐心。

法国优秀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位其貌不扬的中年男教师马修的故事,在荒郊野外的破旧学校里,马修面对的是一群无比捣蛋的问题男孩。他们的自由受到限制,被教师责罚是家常便饭,强烈的逆反是他们的特点。马修老师通过组织他们参加合唱团,谆谆善诱,把这群问题孩子的优点和天赋发掘出来。影片中马修老师的仁爱、友善、宽容的内心以及人性化的关怀,不正是我们教师应当追求的教育真谛吗?印度优秀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探索的是一个患有读写障碍,被教师认定弱智的孩子伊桑在美术教师的关爱引导中,重拾自信的故事。现实生活中,也许有部分教师逼着自己的学生达到自己认定的所谓教育目标。学生一旦离“达标”距离甚远的时候,也许会和剧中的小伊桑一样,受到批评、打击,甚至是摧毁!作为家长和学生,能遇上尼康这样的好教师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

高度颂扬师德的高尚还有不少影片,《一个都不能少》《美丽的大脚》同样从不同的角度,颂扬着教师的人性之美。此类优秀影片,从不同的视角,反映着现实生活,它们能够引导作为教师的我们认识自我,指明正确的人生走向,用耐心、温暖、关爱给予学生灿烂的光芒,真正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做名副其实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二、利用优秀影视,丰富自身阅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亲其师”,就会“信其道”。教师除了不能生硬地“说教”,谆谆善诱是关键外,丰富的知识阅历,生动的语言沟通同样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便利。没有哪个学生不佩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古今的教师。教师是智者的化身,他应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教师是睿智的代名词,机敏幽默是他的特点,教师应以这些为人生追求的目标。通过不同类型影视,可以夯实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修养。

1.文学艺术类

在种类繁多的影视作品中,不乏以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阅读并观看这些作品,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看得更高更远。借助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对历史,人文,自然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过程与态度,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有更好的帮助。我国的四大名著及外国名著,以其丰厚的文学魅力,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现代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得这些优秀的作品以影视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通过声光影的完美结合,不但提高教师的阅读欣赏能力,还可以放松身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然科学历史类

优秀影视是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自然、科学、历史的影视,容易感染学生,引起强烈的共鸣。自然科学的探索所需要的探索创新、坚持真理、冷静求实、坚韧不拔的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一起都是人类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人们为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而不懈努力,也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因此,教师要理解和领会这种自然科学的内在精神,养成尊重事实、乐于思考的思维方式,树立探索创新的思想意识。近期央视热播的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值得细细品味。它以精巧细腻的高清画面,将大江南北的中华美食浓香扑鼻、色彩艳丽地摆在你的面前,唯美而生活化。值得赞誉的是劳动者格守自然之道的捕猎、采掘、加工,更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典范:创造美首先要热爱,其次是要格守。诸如此类的优秀影视如《文明之旅》《自然科学》《微观世界》等同样可以丰富教师的知识。师先知,生方知;师先爱,生方爱,相信在教师的引领下,师生的创造力一定会得到提升。

3.新闻时事类

新闻直播独具电视特性与魅力,展现了新闻的社会导向与影响。不关注新闻的教师算不上一位优秀的教师。教育教学中怎样与国家政策、教育工作者方针保持一致,关注时事必不可少。近年来,由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合主办的《开学第一课》就对我们教育指明了时代方向。这部综艺公益节目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以他们喜欢的方式,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增进了教育的实效性。

4.娱乐节目类

心理学教育中有“同理心”之说,它是在沟通时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地以对方的标准为参照来看事物,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其思想行为,了解其独特的感受。教育中,教师常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会使人们在教育中遇到的难题迎刃而解。现在的孩子是在电视前面长大的孩子,他们狂热地喜爱上了某些娱乐节目,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家长对孩子成为电视狂人也有很多的无奈。禁的作用不是很大,教师可以适当收看这些节目,通过观看、评析、引导,以“同理心”的方式,使学生正确的判定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