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能源的技术创新

新能源的技术创新

时间:2023-05-30 09:1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能源的技术创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能源的技术创新

第1篇

关键词:新能源;企业行为;绩效比较;冗余资源;探索/开发;粗放发展方式;化石能源;能源危机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5-0068-07

粗放的发展方式和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发展模式使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相继出现,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危机[1]。《巴黎气候协定》的达成,更强调了我国在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进程中担负的艰巨任务。新能源的使用是缓解能源危机、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而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新能源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需求市场不够成熟,实质性技术创新能力并不强(王元地、史晓辉,2014)。国外成熟的新能源技术决定了世界新能源产业的分工格局,限制了我国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水平的提高(解树江、魏秋利、王磊等,2012)。为把握新能源领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促进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学者作了一定的探究:Brunnermeier(2003)[2]认为,支持环保政策可以促进新能源技术创新;Reiche和Bechberger(2004)[3]认为,自然资源基础和国家扶持政策均是新能源成功发展的必要因素;苏竣和张汉威(2012)[4]基于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创新过程的视角,认为新能源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并论述了后两个阶段的技术创新特点;王群伟等(2013)[5]基于技术创新过程和生命周期视角,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示范和推广、技术创新产出四个维度系统分析了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其交互关系,认为相关的研发经费投入对新能源技术创新影响度最大。以上这些研究较少考虑创新主体的市场表现和约束,对决策者在技术创新投入的决策行为特征重视不够,这使得基于决策行为视角挖掘制约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的原因、展开对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投入机理的研究尤为必要。

一、理论与假设

(一)绩效比较

1963年Cyert和March提出企业行为理论,将企业视为一个通过绩效感知信息并以目标为决策导向的信息处理和决策反馈系统,强调企业评价绩效好坏、问题探索及决策的过程。由于大多数人在面对收益时规避风险,面对损失时偏好风险(Kahneman和Tversky,1979),那么,当企业绩效高于基准时,决策者将感到满意并倾向于维持现状,甚至不再追加投资(Cyert和March,1963);而当绩效低于基准时,决策者将搜寻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寻找潜在解决方案,降低短期回报目标,寻求长远生存及发展[6] [7]。众多学者利用这一决策过程解释企业的创新行为或资源配置行为,如Gaba和Joseph(2013)[8]发现,当单个部门的绩效低于预期水平时,该部门对提升改良本部门绩效的动机增加,对新产品的开发行为也随之增加;Arrfelt、Wiseman和Hult(2013)[9]发现绩效反馈会影响资本在企业内各部门的分配行为,当某个经济单元的绩效低于该单元的历史预期水平或同行业预期水平时,容易造成对该经济单元的投资过度,而当某个经济单元的绩效高于该单元的历史预期水平或同行业预期水平时,容易造成对该经济单元的投资不足。

技术创新活动成本高、风险大,尽管技术创新能提高本企业竞争力和其他企业的进入壁垒,但是会降低企业生存机遇[10]。Greve(2003)认为,企业行为理论能够解释企业在不同时期技术创新程度不尽相同的原因,即通过比较,决策者在认为企业绩效较好、优势能够保持的情况下规避风险,减少技术创新尝试;而在认为企业绩效较差的情况下倾向于实施潜在解决方案承担风险,提高后期研发投入或进入新的研究领域。

结合有限理性假说,Greve(2003)认为决策者在制定绩效评价基准时参考企业的历史绩效和同行业竞争企业的相同时期绩效信息。由于在不同的预期模型和信息处理能力设定下,决策者形成的预期不同,对解决方案的设计也不同(钟春平、田敏,2015),为使问题简化,笔者以同业企业同期绩效和企业历史绩效(March和Simon,1958;Cyert和March,1963;Fiegenbaum和Thomas,1988)作为我国新能源企业决策者评价绩效好坏的基准,企业绩效与同行业竞争企业同时期绩效和本企业历史绩效的差值分别为同业企业同期绩效比较和企业历史绩效比较[9],反映企业的行业地位和发展趋势。

提出假设1和假设2:

假设1(H1):同业企业同期绩效比较对新能源企业后期技术创新投入有负向影响,即比较值大于0时抑制技术创新投入,比较值小于0时促进技术创新投入;

假设2(H2):企业历史绩效比较对新能源企业后期技术创新投入有负向影响,即比较值大于0时抑制技术创新投入,比较值小于0时促进技术创新投入。

(二)探索式/开发式创新

March在1991年发表的文章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 Learning中首次提出了探索(Exploration)和开发(Exploitation)的概念[11]。此后多位学者在此基础上强调,开发是对当前已知事物的利用与发展,是依托现有知识基础进行改良和提升;而探索是对新知识的创造,如设计新产品、开辟新市场、拓展新渠道和服务新群体(Tushman和O’Reilly,1996;Danneels,2002;Benner和Tushman,2003;Jansen et al.,2006)。

[7]Singh J V.Performance,Slack,and Risk Taking in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6,(3):562-585.

[8]Gaba V,Joseph J.Corporat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Feedback Aspirations and Adaptation in M-Form Firms [J].Organization Science,2013,(4):1102-1119.

[9]Arrfelt M,Wiseman R M,Tomas M T G.Looking Backward Instead of Forward:Aspiration-driven Influences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Capital Allocation Proc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3,(4):1081-1103.

[10]Buddelmeyer H,Jensen P H,Webster E.Innovation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Company Survival[J].Oxford Economic Papers,2010,(2):261-285.

[11]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71-77.

[12]钟和平.基于企业冗余资源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13]张庆垒,施建军,刘春林.技术多元化、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11):21-28.

[14]Sitkin S B,See K E,Miller C C et al.The Paradox of Stretch Goals:Pursuit of the Seemingly Impossible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1,(3):544-566.

[15]De Rassenfosse G,van 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 B.A Policy Insight into the R&D――Patent Relationship [J].Research Policy,2009,(38):779-792.

[16]陈守明,李汝.双元性技术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5):70-74.

第2篇

目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水力、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产业均实现了高速增长,水电装机超过2亿千瓦,风电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太阳能热利用规模稳居世界首位,太阳能光伏产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可以说,我国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是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1整体上缺乏科学规划 产能过剩危机和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明显,尤以光伏产业和风能产业突出。

1.2发展不均衡 产业链不均衡。新能源产业从上游技术设备、生产环节到应用输出,应形成合理的整条产业链;投资不均衡。从新能源的整体情况看,风能和太阳能领域投入资金较大,生物能源、核电的投入比例偏低,而地热、潮汐、沼气等能源领域更少。新能源发展的战略意识存在局限性;城乡不均匀。新能源在农村地区应用较少。

1.3技术创新问题 技术创新是新能源发展的瓶颈。目前,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几乎清一色从国外引进,自主研发企业数量少、投入少,既有的成果实际推广应用成效甚微。

1.4技术应用问题 新能源规模化生产的成本较高,配套设施跟不上。

1.5利益结构问题 我国在新能源产业方面面临着基础设施和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严重缺失的问题。只有突破体制障碍和能源结构利益障碍,新能源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2.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2.1 科学评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潜力 合理利用城市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需要科学评估城市(有时包括其周边地区)可获得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数量、质量、开发利用条件,利用系数的评价和利用潜力的评估,是利用的基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因种类繁多,集中度低,利用条件也各不相同。

2.2合理规划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金可获得量、当前利用量与政策以及资金投入量密切相关。以生物能为例,秸秆、畜禽粪便和林木薪柴等可收集利用的数量与可作为沼气、秸秆发电、气化液化等利用的规模,不仅与农业政策有关,而且与政府给予的资金、技术支持有关。

2.3能源结构的低碳化 由于目前国内外未将水电、核电以外的可再生能源列入能源消费核算体系,可以以下几组数字进行说明。中国一次商品能源消费结构是:石油19%、天然气4%、煤炭70%、核电1%、水电7%;世界一次商品能源消费结构是:石油35%、天然气24%、煤炭29%、核电5%、水电6%。在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里面,煤炭占了70%,水电、核能等新能源只占8%。改变以煤为主的中国能源消费结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可能实现“发展”和“低碳”两个目标。

2.4 调整能源产业结构 优先开发水电,适度控制煤炭产能增长,是调整现阶段调整能源结构的主要任务。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生产规模最大的国家,一次农业生产结构中,煤炭占70%。我国电力结构特别是电源结构明显不合理,水火电比例为1∶5,火电比重偏大,需要继续贯彻优先开发水电的方针,并加快发展核电,优化电源结构。

2.5 做好地质勘探等前期工作,制定科学规划和开发方案 在充分摸清煤油气田的地质构造特征、储存状况、储量规模及分布等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开发方案,是今后开发过程中能够实现低碳化的关键。

3.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措施

3.1政府应出台战略计划加强产业引导 根据中国国情,考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市场的运行,建立和完善新能源和节能政策体系,建立能源管理机构和咨询机构,发挥后发优势,使政策对新能源和节能产业的制度保障具有综合性和战略性。

3.2加大技术创新和投资力度 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中国目前的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因此,要特别加大对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从人才方面,注重技术性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投资巨大的新能源技术研发,必须以国家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建立公共研发平台和检测平台,成立工程技术中心,在技术研发、风险投入、上市融资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形成集研发应用于一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

3.3坚持实用性第一的原则 首先是基础设施的完善。如电网布局、新能源汽车赖以运行的充电站建设等,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为新能源的应用提供基本条件;其次是完善补贴机制。需要在补贴领域和补贴方法上进行扩展,如财税支持等;最后是调整能源利益结构。关键应该通过补贴或绩效考核等途径,对现有能源利益结构进行调整。

3.4促进经济发展与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供需平衡 调整国内的能源消费政策,鼓励使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启动国内市场,建立绿色能源的民族品牌。

3.5实现多元化发展 大力发展除风能、太阳能之外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质能源、沼气、垃圾焚烧、地热等。生物质能源在中国发展潜力巨大,中国可用的农林有机废弃物年产能4.74亿吨标煤,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能源植物年产能4.25亿吨标煤,两项合计年产能8.99亿吨标煤。应重点发展农林废弃物(如秸秆)发电、生物质液体化(如生物柴油)和生物质燃料等。

第3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 储能技术创新 新能源汽车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289-01

常规能源是指煤、石油、水等自然资源。而新能源则是指应用一定技术而产生的一种能够再生的资源,如太阳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近些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并且对于一次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大,新能源的开发也就显得迫在眉睫。汽车是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的主力军,l展新能源汽车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意义重大,在新能源汽车中,储能电池因其优异的特质被广泛应用。

一、技术创新中的风险因素

1.财务风险因素

在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储能技术方面的研究时,因其技术线路非常的复杂,所以,一般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这是一种实体经济,因此在前期资金的周转比较缓慢并且需要很长的实践才能看到效果。这也导致了企业的不能够持续投资。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或者是没有充足的资金,都会致使项目的破灭,将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损失。

2.市场风险因素

市场风险就是指在产品研发生产完成之后,在产品销售时所承担的风险。产品研发完成之后,就要使其实现商业化,只有在研发产品被推出、销售,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之后,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才算是彻底的完成。它大致包括[1]产品的销售风险、价格风险、质量风险以及定位风险。

3.能力风险因素

在新能源汽车储能技术的研发过程中,能力风险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它是指企业的研发水平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并且缺乏先进的技术信息,因此而带来的风险。能力风险主要包含[2]产业化失败、研发能力不够、应用效果不好等风险因素。

二、应对技术创新风险控制措施

1.财务风险因素的风险控制措施

在财务风险控制过程中,主要是对融资风险以及资金链断裂风险的控制。在融资风险控制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做好融资的内部控制,比如说对融资进度的控制、融资过程当中所需要的经费的控制以及融资成本的控制等。在实行融资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还要对各个部门进行良好的分工,做好团队当中的行为控制,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同时,在融资的初期,还要对企业的当前现状做好风险评估,发现其中可能会导致风险的地方,有针对性的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这对于融资风险的发现和识别特别重要。在融资的中期,要制定相应的危机处理预案,以备危机发生而拟采取的方案;根据融资危机的不同采取不一样的处理预案,做到风险的及时化解,将危害和损失降到最小。在融资的后期,要对融资过程中的危机进行相关的善后处理,也就是说对在融资过程中出现的危机情况做好经验总结,完善相关的工作流程与制度,并且马上回归到正常的经营秩序上来,这也是融资风险控制部门的主要职责。对于资金链断裂风险的预防主要是通过对内部资金管理的强化,企业不要进行盲目的扩张,另外也不要随意担保,在财务的运作上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

2.市场风险因素的风险控制措施

为了预防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首先应该做好产品定位工作,在对产品进行定位的过程中,一定要以预防为主,选择自己擅长的方面进行生产。并且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要与市场的实际情况相联系,避免制造出来的产品为过期产品,被市场所淘汰,这将会对企业造成极大的浪费。其次,技术创新要以简单化为基础点[3],不能太过复杂,太复杂就会产生很高的事故率,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企业也要做好质量监管工作,保证产品的一致性。最后,在价格的确定上,要避免恶性的价格竞争,应该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3.能力风险因素的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应该制定完整的企业规划,做到全面发展。对于员工实行激励制度,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能够联系市场需要,并非是埋头苦干。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提升其职业技术能力。针对企业的产业化失败的风险,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进行控制,前期做好技术措施和产业化方案。中期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产品服务于用户。在后期就要针对客户的喜好来设计改良方案。并且,在产品设计的初期,要做好产品的定位工作,一定要切合实际。针对出现的产品低于预期的情况,应该制定出应急预案。

总结

对新能源汽车的储能技术进行创新研究对于我国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大多数企业都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但是其中也伴随着相当高的风险,比如说财务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能力风险,这些都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危害。为了预防这些未知的威胁,企业应当做好这些方面的风险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王若愚.新能源汽车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2015(5)223-224.

第4篇

关键字: 中国;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现状;对策

1. 新能源汽车及其发展意义

新能源汽车(New energy vehicles)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它能源的汽车。包括氢能源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废气排放量比较低。新能源汽车综合了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是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研发的交通工具。

汽车产业的发展使得石油不断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从1886年德国人奔驰和戴姆勒制造第一辆汽车开始,各国都争相发展汽车,使得汽车工业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汽车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诸如能源、环保等问题。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球教育设备的石油需求占总需求约60%,我国汽车产业的石油需求占总需求约35%,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使用多少其保有量就会减少多少,而且很多国家原油对外依存度很高,美国原有对外依存度达到60%以上,我国原有对外依存度也达到50%,所以很多国家的汽车产业都需要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另外,汽车尾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汽车尾气中包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例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含铅化合物等,这些有毒物质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全球16%的二氧化碳来自于汽车尾气,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城市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导致汽车污染物排放已经成为了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污染亟需治理。因此,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对于改善汽车污染物排放严重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能源汽车也成为了世界汽车产业关注的焦点之一。新能源汽车具备节能环保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实现汽车产业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目的,所以,新能源汽车不管是对整个汽车产业,还是对环境保护、国家节能政策等,都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2.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代表着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世界各国都在大力研发新能源汽车,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这样不仅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还能够有效促进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于21世纪初,2001年,我国将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提出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方针。我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非常关注,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2007年11月1日,国家发改委颁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和范围;2008年8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新购公务车应当优先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清洁型能源汽车;2008年11月,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计划到2010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规模目标是一万辆,到2012年占新车市场份额的10%;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原则通过《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2009年1月24日,财政部、科技部下发《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在北京、上海、长春、重庆等13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并鼓励试点城市率先在出租车、公交车、环卫、公务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2009年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由13个扩大到20个;2010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2010年7月,国家将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由20个增至25个,新能源汽车正进入全面政策扶持阶段;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能源汽车列入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4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对于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意义,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并使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5月,国家为了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决定新能源汽车项目每年将获得10~20亿元资金的支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模式是政府积极参与和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市场推广,以此来带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自主研发,加快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我国的汽车企业对于新能源汽车是大力研发,近些年来,国内汽车企业都开始研发和生产新能源汽车,积极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及其产业化进程当中去。例如,一汽集团、比亚迪、奇瑞、长安、东风等大型汽车企业目前都已经成功研发了多款新能源汽车客车、轿车。“十二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正式迈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发展规划为2011~2015年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推广使用新能源城市客车、小型电动车、混合动力轿车,零部件企业也会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进行战略投资,把节能汽车零部件作为重点投资对象。“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普及新能源汽车和多能源混合动力车,而且插电式电动轿车、氢燃料电池轿车也将逐步进入普通家庭。虽然,中国发展新能源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惊人。不管是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方面,还是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方面,我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是有目共睹的,我国未来五年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将投资至少1000亿元,让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尽快普及。

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1关键技术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技术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先进的技术就没有办法研发出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中国在关键技术方面的掌握不足,导致在一些主流新能源汽车领域缺乏核心技术,从而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创新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现有技术,才能够生产出高水平的新能源汽车。国内汽车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现象,一些技术难点尚未攻克。

3.1.2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不明确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战略才行,科学的发展战略不仅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还间接影响到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够顺利实现产业化。虽然,我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力支持,也出台了较多的政策,都涉及到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短期目标和任务,但是,这些政策都没有足够的战略高度,没有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

3.1.3配套服务滞后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仍然比较匮乏,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效应,例如,没有设置专业的新能源汽车充能站、新能源汽车上牌照难等问题,配套服务滞后也成为了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2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

3.2.1加大技术投入,鼓励自主研发

国内汽车企业在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必须要加大技术投入,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可考虑形成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

3.2.2明确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市场定位

只有明确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市场定位,才能够找到今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确定重点发展的车型。目前看来,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可以重点推广使用,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潜力较大,可以在公共汽车领域推广。

3.2.3大力建设配套服务设施

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对于促进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可以选择特定地点建设充电站、制氢加氢站等设施,增加新能源汽车的维修网点,提高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的水平等。

4. 结束语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解决我国的能源环境问题具有战略性意义,同时,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我国新型战略产业,对于提高我国新型战略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需要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从而引导新能源汽车走向产业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晓宇,赵海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1,(2.).

[2] 马春梅.从国外的经验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J].学术交流,2011,(12).

[3] 陈柳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3).

[4] 潘建亮.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之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10,(3).

第5篇

关键词:储能材料;发展趋势;研究

前言

储能材料的应用是当前以及未来能源发展的重点,在新能源、智能电网、电动汽车三大新型产业中都应用了储能材料。目前,我国的储能技术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很多国家都将大规模储能技术定位为支撑新能源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在此背景下,国际上先进国家的储能技术发展迅速。同时,伴随着新能源发展迅速,对于储能技术的应用,以及储能产业的壮大具有较为现实的需求。

1 储能材料产业发展趋势

1.1 国际发展趋势

在国际储能产业发展中,将电池作为储能载体。当前,市场上已经有的电池类型较多,如,铅酸电池、锂电子电池、钠硫电池等。然而从商业角度上分析,储能电池尚未实现商业化发展。在欧洲很多国家中,都开始认识到了发展储能产业的重要性,在商业法规法案中将储能技术的研发放在核心位置,并且实现了政府部门的经济政策支持。在关于欧盟所定制的能源技术战略规划中,明确指出:对各种储能技术以及未来储能前景成本、成熟度进行评定。确立新能源存储解决方案,借用评估使用储能技术示范项目。在欧洲很多国家中为了提升储能系统收益,实行财政补贴支持和峰谷电价电机制度。此外,如西班牙等国家采用政策干预,强行应用储能技术,促进国家新能源产业稳定发展[1]。

1.2 国内发展趋势

储能技术以及储能产业在国外的盛行,推动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研发与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研究储能技术起步时间比较晚,与国际上很多先进国家相比,在储能技术与储能材料开发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与储能技术的复杂性有关系,在我国缺乏先进的储能技术应用人才。另一方面,从储能材料的成本投入上分析,储能材料成本较高。从广义上分析,我国储能市场上还未建立起相关产业链。从国家政策层面进行分析,对于储能方面的投入存在着巨大的不足。从短期的发展角度上分析下,储能材料自身尚未有完美的答案。如从电网的调度和储能方面进行分析,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产能和储能问题[2]。

近年来,中国对储能产业的关注度逐渐提升。最为典型的就是智能电网规划中的储能技术应用。目前,各地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储能材料研发的政策。上海市提出钠硫电池、聚焦锂电池等储能材料的研究。湖南省确立了2017年储能产业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全钒液流电池等。这些地区所开展的储能产业为国内储能材料的研发带来了良好的开端[3]。

2 我国储能材料产业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储能材料产业发展环节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如储能产业链衔接上问题以及储能产业发展上缺乏创新。

2.1 储能产业链衔接不上

储能材料的研发,需要才储能产业发展环节中充分的发挥其优势,实现产业上下游的紧密结合。但是在对四川省储能材料发展分析当中发现,该省虽然能原材料上下游具有较强的基础和优势,但在产业的上下游发展中结合不密实,并且在产业集群效应上也存在着阻塞的情况。分析这样情况产生的原因,大部分与政府部门支持有关系。在各地区发展储能产业以及实现储能材料研发环节中,政府部门需要发挥出指导作用,引导和组织能源材料上下游单位以及“产、学、研、用”单位之间的合作[4]。

2.2 储能产业发展缺乏创新

储能材料是新时期新能源产物,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能够产生不同的效用。创新研发是储能产业发展的核心,但是对我国各大省份的储能产业进行研究,发现储能产业发展中缺乏一定的创新。虽然政府部门在储能产业发展环节中能够发挥出相应支持作用,但是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未能发挥出作用。

3 推动我国储能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

面对我国储能材料发展现状,提出推动我国储能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第一,明确储能规划,实现储能与新能源同步发展;第二,制定投资回报、政策回报等激励机制;第三,实现储能材料研发的技术创新。

3.1 明确储能规划,实现储能与新能源同步发展

储能材料的研发并非是一种小型的产品生产,是一种能源的利用与规划。实现储能材料优化发展,需要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明确储能规划,实现储能与新能源的同步发展。在具体的措施中,将电网规划与电源发展实现对接,并且促进储能规划与电网、电源发展方面的对接。在规划新能源发电进程中,需要实现电网输电的同步发展。该种电力能源发展过程中,为相应的储能材料提供了发展协作空间,并且将人对于储能材料的应用纳入到整个能源规划当中。基于这样的储能能源利用能效实现发、输、储的统一结合[5]。

3.2 制定投资回报、政策回报等激励机制

实现储能材料的研发,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还需要政府部门的经济支持。而国家发展储能产业所投入的资金并非是石沉大海,而是一种良性的经济形式。未来是新能源以及储能材料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我国储能材料研发具备充足的资金情况下,储能材料研发与应用,以及储能产业的发展空间将会被拓宽。如,政府部门开始总结国际上先进国家以电力企业的储能产业应用经验,实行峰谷电价、储能电价方式。该种储能产业发展形式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同时在满足储能建设的背景下,储能行业的发展环境需要被激励,才能够实现长效的储能产业发展[6]。

3.3 实现储能材料研发的技术创新

促进储能材料研发的创新性发展,才能够带动储能产业的发展。以储能电池的研发为例,储能电池的研发,应用新材料是关键。材料的创新性应用,才能够促进储能产业发展。其次,掌握高性能、低成本、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材料技术,正视我国储能产业发展成本高的问题。此外,以能源的循环利用为主线,拓宽储能材料应用的市场。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储能材料产业发展环节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如储能产业链衔接上问题以及储能产业发展上缺乏创新。面对我国储能材料发展现状,提出推游夜储能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第一,明确储能规划,实现储能与新能源同步发展;第二,制定投资回报、政策回报等激励机制;第三,实现储能材料研发的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李素敏.结构-储能型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5.

[2]陈杰.我国新能源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D].中南大学,2013.

[3]周孝信,鲁宗相,刘应梅,等.中国未来电网的发展模式和关键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29:4999-5008.

[4]崔岩.能源互联网中储能系统发展趋势分析访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工与新材料研究所储能研究室主任李建林[J].电气应用,2016,11:4-7.

第6篇

关键词:新能源 创新管理 科技进步 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139-01

2011年,我国国内原油产量达到2.04亿吨,与此同时国内石油消耗量达到4.9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创历史新高,达到56%以上。油气资源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国家战略安全。在这种背景下,中石油提出建设“西部大庆、新疆大庆、海外大庆”的战略目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非常规的创新决策与改革,需要非常规的经营管理与技术探索,需要非常规的体制机制与人力资源保障。在众多的非常规因素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技术理论研究突破—— 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的特色勘探开发方式研究等;其次是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人才的培养、使用与管理。

1 长庆油田致密气开发经验证明技术与人力资源是企业战略发展关键要素

长庆油田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先后发现36个油田和7个气田,矿产资源登记面积25.78万平方公里,跨越5省区。纵观长庆油田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历程,靠的是管理理念的创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鼓励突发奇想”的创新观和“人才就在身边”的人才观。

长庆油田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田,属于国际上典型的“三低”(低渗、低压、低产)油气田。由于储层岩性致密,被称为“磨刀石”。油井几乎没有自然产能,呈现“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局面;气田因渗透率低和先天压力不足,也是“有气无力”。油田科技工作紧密围绕低渗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建设实际,对严重制约油气田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攻关,在低渗透条件下建成了2000万吨级大油田和我国最大的产气区。近年来长庆油田加大水平井钻探和深度压裂等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了以苏里格气田为代表的致密气藏高效开发的12项主体开发技术,创新了以华庆油田为代表的致密油藏规模有效开发5大技术系列,年产油气当量在2007年2000万吨基础上翻了一番,创造了“三低”油气田高效开发奇迹。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以目标吸引,精神鼓励,业绩兑现”方法凝聚人心,以及长庆油田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管理理念。

2 华北煤层气开发经验开拓了新能源勘探开发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新视野

煤层气俗称“瓦斯”,其主要成分是CH4(甲烷),与煤炭伴生、以吸附状态储存于煤层内的非常规天然气,热值是通用煤的2~5倍,与天然气相当,可以与天然气混输混用,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废气。煤层气空气浓度达到5%~16%时,遇明火就会爆炸,这是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根源。煤层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其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1倍,对生态环境破坏性极强。在采煤之前如果先开采煤层气,煤矿瓦斯爆炸率将降低70%~85%。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具有一举多得的功效:提高瓦斯事故防范水平,具有安全效应;有效减排温室气体,产生良好的环保效应;作为一种高效、洁净能源,商业化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华北油田从2006年进入煤层气勘探开发业务,经历了国外合作、国内合作等多种开发模式,最终立足自身技术创新、管理精细优势经过三年的勘探开发建设,于2009年在沁水盆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数字化、规模化煤层气田,9月15日年处理能力30亿立方米的煤层气处理中心建成投产,实现了煤层气处理中心外输线与西气东输主管网对接,标志着我国煤层气规模商业化开发进入新阶段。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创新合作模式,争取和扩大新的矿权,实现了沁水、长治、马必规模建产基础。截止2011年,樊庄、郑庄和成庄区块3#煤可利用探明含气面积639km2,地质储量1055亿立方米;马必、沁南、夏店和郑村区块可利用面积为3802km2,估算地质储量为5724亿立方米。其次是加快产能建设步伐,推进勘探开发、合作开发一体化。通过探索形成了“以自动化为依托、以市场化为手段、以专业化为支撑、以扁平化为基准、以低成本为目标”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创新形成了多分支水平井钻探、“双驼峰”曲线、“五段三压法”排采、自动化监控的精细工艺体系。第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和标准规范的制定。作为新能源新业务,华北油田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上立足于石油院校联合举办新能源研究生班,定向培养,为我所用;在技能人员培养上立足职业学院实地教学与学研相结合,直接培养,直接上岗;在新技术与课题研究方面立足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前瞻性研究、课题攻关与相关标准起草。目前各项工作收到了明显效果并推进了煤层气业务的快速发展。

3 新能源勘探开发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延伸思考

新能源勘探开发是继常规油气之后的重要能源基础,据统计全球非常规石油资源规模达4500亿吨,与常规石油资源基本相当;全球非常规天然气资源规模达4000万亿立方米,是常规天然气资源的8倍。美国依靠成功开发非常规油气使原油对外依存度从60.3%降低到2011年的44.9%,我国陆上页岩气的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08万亿立方米(不含青藏区),与美国页岩气的可采资源潜力大体相当,尽快实现页岩气规模开发,有利于缓解我国油气资源短缺的现状,甚至改变整个能源结构。为此,“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已经写入了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1)科学战略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分别提出了今后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和2012年工作原则。新能源勘探开发需要国家战略性综合统筹、顶层设计和油气企业科学规划、精密设计,其中的关键是政府的协调、服务、监督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培养与执行力到位。

第7篇

【关键词】 R&D投入; 新能源企业; 企业绩效; 面板数据模型

一、引言

中国能源消费呈现出加快增长的趋势,大量能源消耗产生许多环境问题,由于传统能源价格的上升带来了成本提高,因此我国新能源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相应支持政策也不断出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为显著的主要目标。整体来看,在中国政府支持下,各地都在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

但是,我国新能源产业技术却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技术性瓶颈是制约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我国对新能源的核心技术并未完全掌握,关键部件仍然依赖进口。这使得突破各种技术性瓶颈成为我国新能源企业发展过程中最核心和根本的选择。而对于企业来说,解决技术性瓶颈的方法之一就是增加研发投入,研发投入的差距也是导致我国新能源和发达国家新能源企业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大量的研发投入会带来优秀的研发团队,并且在资金的支持下缩减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绩效。所以,关于新能源企业研发投入对于绩效以及在宏观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整体的增长、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深远影响。其次,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新能源企业不断地研发投入。创新是企业生命,而R&D在创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影响企业绩效状况而且会影响其竞争地位(Boer,1994)。由于R&D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R&D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和难点。本文通过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新能源企业对R&D投入和公司绩效的关系作实证检验,得出结论,重点研究新能源企业R&D投入对于企业绩效影响以及传导路径。对我国新能源产业R&D投入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有一个新的认识,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在第三部分对R&D投入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机理进行了分析阐述,在第四部分根据2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在第五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与讨论。

二、国内外文献回顾

有关新我国能源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的研究文献,以研发投入对市场化进程、公司治理及绩效的影响居多,既有从宏观的国家层面研究,通过中国各省市(区)面板数据对研发投入和市场化程度对我国能源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研发投入水平与市场化差异对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不同;也有以大中型工业企业和研发机构为例,对整个产业的研发经费投入进行研究(徐士元,陈军,姚西龙,2009;魏晓平,史历仙,2008)。在这方面已研究出的成果中,方法以柯布一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为主,还有面板数据的估计方法,认为地区间的能源效率差异主要表现在横截面的不同个体,参数不随时间变化或者变动较小,还有利用熵统计方法对大中型企业和研究机构研发投入进行分析。也有学者通过研究分析了多种生产函数模型,通过比较得到二级嵌套型不变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最为适合中国的经济现实。尽管由于各个地区和不同能源企业研发投入具有差异,但企业利润和研发投入活动的关联是肯定的。

研发投入活动与企业绩效之间属于远程关系,中间还有许多传导过程。现有文献中,已有许多文献关注了企业研发投入与绩效、企业价值间的关系。就对于研发投入与企业价值和绩效而言,国内外学者大多数研究都肯定了研发投入和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即研发投入的增加对企业绩效有促进作用上给予肯定(张济建,李香春,2009;任海云、师萍,2009;Hirschey and Weygandt,1985;Chauvin and Hirschey,1993;Morbey,1989;Sougiannis,1994)。国内外学者均已对研发投入和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深入分析,强调了高科技企业的规模对研发投入密度和企业规模的相关性,比如郭研,刘一博(2011)研究发现,高科技企业的规模对研发投入密度具有显著的负效应;Lach(2002)利用以色列制造业的数据则发现政府资助显著促进了小企业的研发积极性,但对大企业则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也有学者对这种关联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比如:庄汉武(2011)强调了技术创新对于增强新能源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性,但是技术创新可以通过R&D投入的增加来得以实现,已实现的技术创新也刺激了R&D投入增加进而对新能源企业的业绩产生影响。

由于R&D活动具有高风险,所以会将R&D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这说明在R&D与经营绩效之间也存在负相关性,甚至无关系。如有国外学者研究发现R&D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性,有学者认为R&D支出与企业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性,也有实证研究发现R&D投入与绩效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而是一种曲线关系。(Hitt and Hoskisson,1991;Souitaris,1999)

绝大多数学者对于R&D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均是基于对工业制造业或者是高新科技的新兴企业研究(魏晓平,史历仙,2008;梁莱歆,张焕凤,2005;Deng,LevB,Narin(1999);Gamer,Nam& Ottoot(2002)),但对于中国上市的新能源企业R&D投入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较为缺乏。本文以我国新能源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探究R&D投入对公司绩效的关系。

三、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分析

1.新技术企业R&D投入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抢先占领市场,形成顾客的忠诚度。当一项技术未被竞争对手意识到其潜在优势时,抢先占领市场尤其重要。这就要求企业能预见技术的市场前景,并率先进行创新。二是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是因为R&D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率,可以节约部分支出,还能形成规模经济,实现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中化。三是形成差异优势。企业利用自己R&D优势,可以在产品的品种、性能、质量方面制造差异化,或是利用先进的工艺设备,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产品成本,建立同等质量的低价格优势。

所以,从理论上讲我们认为R&D投入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新能源企业业绩。此外,还要考虑R&D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业绩的滞后影响。由于研发活动是一个从研发立项到产品研制成功的过程,需要很长时间,企业研发的产品只有实现商品化,并且在市场上有很好的表现时,才能体现在企业绩效上。

2.企业绩效之间的传导关系,主要是创新产出作为中介变量,创新产出的标准不同,又有不同的传递路径。传递路径有两种方法可以表示:第一种,用新技术、新产品体现,体现在公司经营方面就是新产品的研发与市场投产,其过程为“R&D新产品企业绩效”。第二种,R&D投入促进技术创新的传导机制可用植入效应、成长效应、扩散效应、自我增强效应(鲁志国2005:R&D投资作用于技术创新的传导机制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总是不断更替其生命周期,由“旧”技术向“新”技术转变,而这个技术转变过程要得以完成R&D投资起到了核心作用。这是一种循环过程,R&D对技术创新发挥自我增强效应,如图1所示:

除了R&D对企业绩效有影响外,企业规模、股票价格、资本结构、现金实力都对绩效产生影响。所以,本文主要以第一种方法为基础,以新产品销售额、股票价格、公司规模、资本结构、现金实力为中介变量,中国新能源上市公司的R&D投入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

四、研发投入对我国新能源企业绩效的作用

选取新能源上市公司20家为研究对象。

以公司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与资产总额比重)作为R&D的变量;以公司股价收益率作为企业绩效总量指标的变量;以主营业务收入额占资产总额的比重作为公司绩效的效率指标的变量,分别用yf、zl、xl表示。

在虚拟变量的选择上。拟选取公司总资产,长期负债占所有者权益比例,企业货币资金占总资产比重分别作为企业规模、资本结构、现金实力的变量,分别用gm、jg、xj表示,来判断不同规模、结构、现金实力等存在差异的情况下,R&D对于企业绩效是否存在差异。其中,衡量企业规模的企业总资产数据进行对数处理,以消除异方差。

模型构建的总体思路是以研发强度、公司规模、资本机构、现金实力分别对以股价收益率代表的总体指标和营业收入与总资产的比值代表的效率指标进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根据实际检验结果,进行逐步回归,逐步去除最显著没有通过检验的变量,其中,由于我们研究的是R&D投入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所以研发强度这一变量始终保留,直至最后只剩下这一个变量。

(一)基于股价收益率的分析

首先进行Hausman检验,以确定选择固体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通过实际分析发现,对不同的指标进行分析的结果不同。具体结果如下:通过Hausman检验发现,逐步回归的各检验结果都是随机效应模型,其个变量系数和t检验值如表1:

根据以上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

1.以股价收益率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变量其各逐步回归结果均为不显著。在第一个模型中,包含研发、企业规模、资本结构、现金实力四个变量,根据检验结果,其中,现金实力的作用最小,将其剔除。然后,再依次剔除公司规模和资本结构。各变量的检验统计值在逐步回归各模型中,没有太大差异,均不显著,这一点从t检验值可以看出来。而且方程的总体R2均极小,方程总体没有通过检验。

2.在各因素的逐步剔除过程中,首先剔除的是现金实力,依次是公司规模和资本结构。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从影响股价的因素来看,作为股东当然希望公司负债越少、股东权益越多越好;公司规模越大公司的持续发展风险就越小;这三个因素中现金实力排在最后。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四个因素均应该对公司绩效存在显著影响。考虑到,公司绩效的总体指标选取的是公司股价收益率,而我国的股票市场还不是很完善,影响股价的其他因素太多,所以这个结果也是可以接受的。

3.关于公司研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笔者讨论的主题是公司R&D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分析,所以在各因素的逐步回归过程中,研发强度这一因素是始终保存的,但从结果来看,其影响大小要弱于公司资本结构和企业规模甚至现金实力。对于这一结果,由于我们研究的对象是我国新能源上市企业,选取的研究时间段是2006―2010年这五年,从研发本身来看,研发需要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期间要经过从基础知识到应用知识再到新产品出现的转化,需要很长的时间,研发效应还未显现。另外,新能源企业上市时间短,再加上我国股票市场本身的原因,对于研发这一因素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效果更加不显著。

(二)基于营业收入占公司总资产比值的分析

首先进行Hausman检验,以确定选择固体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通过实际分析发现,对不同的指标进行分析的结果不同。结果如下:通过Hausman检验发现,逐步回归的各检验结果除了只包含研发强度这一单变量为随机效应模型外,其余均为固定效应模型,其个变量系数和t检验值如表2。

第8篇

碳排放和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异常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联合国和一些国家政府及非政府机构开始组织、协调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包括成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通过建立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分配碳排放配额、创设碳排放交易市场等途径,遏制碳排放量过快增长。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受气候变化影响程度不同,实施碳减排的经济基础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动机也不同,加之完成碳减排目标与国家利益存在各种冲突,都使得国际碳减排合作是一个多方利益博弈的过程。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各国针对如何建立国际碳减排机制的激烈争论,表面上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碳减排分配方案的争议,实质上是各国争夺发展权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导权。各国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通过低碳技术创新,发展新能源产业,完善低碳经济市场机制,提高碳减排能力,并且尝试在国际贸易中征收碳关税,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希望在国际低碳经济领域掌握主导权,以获取国家最大经济和政治利益。可以说,国际低碳经济竞争已经成为覆盖政策、技术、资本和产业的全方位竞争,并且上升为国家战略利益的竞争,低碳经济竞争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竞争的重要内容。

国外很多学者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了发展低碳经济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AllenTyrchniewicz研究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加拿大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1]HengChiLee和BruceA.MeCarl研究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美国农业的影响。[2]PongsakK和TetsuoT等人研究了能源价格不确定性条件下,碳税政策的制定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3]AnnetteB和IsabelC认为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分析了技术创新对欧盟国家低碳经济竞争力的影响。[4]国内学者也开始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研究低碳经济,张中祥认为实施碳税,尽管对某些产业可能在短期内造成严重影响,但对国家竞争力的损失并不明显。[5]陈晓春和陈思果主张大力培育和提升低碳竞争力,能为企业和国家逆势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不竭动力,也是企业与国家规避绿色贸易壁垒的有力武器。[6]周建成把低碳竞争力界定为在节能减排目标的指导下,企业通过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低碳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率先生产、开发、利用比竞争对手具有更低污染、更低排放、更低能耗的产品与服务,从而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7]一个国家既有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迫切需要,又面临着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现在又面临履行碳减排的国际责任和压力。发展低碳经济对产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有何影响,进而如何影响国家竞争力,本文试图探析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

“低碳经济”是一个与气候变化相联系的范畴,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直到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8]才把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提出来,并迅速在世界广泛传播,但对于低碳经济内涵和定义,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有的观点从低碳本意出发,认为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相对于传统能源、相对于人为碳排量大,实质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问题,因此,这种观点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是节能和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碳密度。另外一种观点从物质流过程出发,认为低碳经济就是经济生命周期全过程中的碳减排和增加碳汇,在物质流的输入环节、转化环节和末端环节中提高能源生产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增加碳汇,这两种是狭义的低碳经济定义。更多的是从广义角度来定义低碳经济,有的观点认为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关,是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人文发展和碳生产力同时达到一定水平下的发展过程与形态。也有观点把低碳经济看作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不仅是一种企业盈利及生存模式,还是一种社会存在和社会制度发展的状态,强调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同的定义是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9]

其实低碳经济是人类对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需要改变当前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能源的消耗,以及由此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希望在人、社会和环境之间建立一种更为和谐的关系。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运用低碳经济理论来指导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其内在要求是实现人类社会系统过程的各个单元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条件下和谐共生,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告别不可持续的高碳经济发展时代,实现一种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以说,低碳经济是继人类社会经历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所以,最理想的低碳经济是一种能够提高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尽可能地减缓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发展水平的经济形态,同时兼顾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和经济关系认识的深入,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越来越清晰,一方面,两者相互制约,经济的发展要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经济发展方式对环境也有显著的影响;另一方面,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如果在经济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运用经济成果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物质支持,又可以促进生态平衡。越来越多的国家受到经济全球化影响,环境保护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必然会反映到国际经贸关系上来。环境保护改变了各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国家贸易条件,也影响了各国的生产分工和产业转移,对各国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对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目前有三种比较重要的理论假设。一个是“环境竞次理论”(racetothebottom)[10][11][12],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待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行为类似于“公地悲剧”的发生过程,如果由于采取严格的环保标准,可能导致产业向环保标准较为宽松的地区转移而产生失业、投资减少和工资降低等问题,每个国家都更愿意采取比其他国家更为宽松的环保政策,以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国家竞争地位,这样的结果就是每个国家都会采取比没有国际竞争情况下更次的环保标准。第二个是“污染避难所假说”(hypothesisofpollutionhaven)或者“产业区位重置假说”(hypothesisofindustriesrelocation)[13][14]。存在贸易竞争的国家之间环保标准和执行力度不同,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环境保护力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发达国家的产业由于在本国生产要承受的环境成本比较高,为了追求最大化利润,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便获得成本优势。这种追求环境成本差异而转移的产业,大多是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产业,因此发展中国家也就因此成为了污染者的“乐园”,是世界污染和污染密集产业的“避难所”[15]。第三个是“波特假说”(Porterhypothesis)[16],认为有效的环境政策将刺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从长期来看,由于环境的压力,企业在加大环境保护投资的同时,也在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活动,反而会使企业摆脱资源禀赋的约束,能够创造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

尽管二氧化碳本身不是污染气体,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会加快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发展低碳经济形式上是一个关注气候变化环境问题,内容是通过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控制碳排放,减缓气候变暖速度,发展低碳经济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是调整传统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过程是各国争夺碳排放权和国际发展空间,提高国家竞争力。

三、低碳经济与国际竞争力

(一)低碳经济与产业转移

随着能源消耗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国际碳减排形势变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峻,不管碳减排任务分配的国际谈判结果如何,各国都会面临越来越大的碳减排压力,必然会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对能耗较高的产业和企业进行能源约束或征收碳排放税。受此影响,相关产业和企业的产出就会下降,生产成本上升,导致利润下降。碳减排压力越大的国家,政策措施越严格,对产业的影响越大,特别是能耗较大的产业,受影响程度更大。由于国际碳减排机制的双轨制和灵活性,各国碳减排政策不协调,政策标准和实施力度有很大差异,对国内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就会促进资本跨国流动和产业转移。

为了尽量避免能源约束和碳税带来的不利影响,逐利的资本就会从碳减排压力较大的国家转移到碳减排压力较小的国家,从碳减排政策更严格的国家转移到碳减排政策更宽松的国家。从行业来看,高能耗和高碳排放产业由于受到碳减排政策的影响更大,更容易出现跨国转移。所以,发展低碳经济步调较慢的国家更容易承接到其他国家的产业转移,吸收资本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而发展低碳经济步调较快的国家,特别是碳减排压力较大的发达国家,如果实施严格的碳减排政策,国内很多产业就容易转移出去,不但影响经济发展,还会带来工人失业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共同承担碳减排任务从而使国际碳减排任务分配发生激烈博弈的主要原因。当然,产业转移除了受到低碳经济政策差异影响以外,还会受到其他条件的制约,首先就是要比较跨国转移前后的利润率,因为转移到宽松政策国家虽然可以降低能源约束和碳税带来的不利影响,但也可能面临丧失市场和技术支持等其他不利条件,只有在两方权衡更有利的情况下,资本才愿意跨国转移。另外一个条件就是产业转移接收国家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源基础,包括充足的能源供应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不可避免,而国际碳减排机制的双轨制或多轨制还会持续存在,由此造成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耗能产业就会继续进行,规模会越来越大。但是国际碳减排机制中碳排放权交易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这种趋势,因为有硬性碳减排义务的缔约国的企业,可以通过交易市场购买碳排放额度,或者购买没有硬性碳减排义务的非缔约国实施碳减排项目的CERS(经认证的碳减排量),可以算成是自己的碳减排,就可以降低国内能源约束和碳税的影响。如果碳减排额度的购买费用低于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就没有必要转移了。另外,发达国家如果开始实施碳关税,会增加来自发展中国家产品的障碍,发达国家企业如果想通过产业转移来规避国内碳税的话,则又会面临碳关税的壁垒,为了国内市场的考虑,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则大大降低。另外,作为低碳经济重要内容的清洁能源,也可以发挥太阳能、风能、水利、潮汐和生物质等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吸引资本和技术投入,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促进经济增长。

(二)低碳经济与技术进步

实现碳减排的主要途径就是节约化石能源消耗、使用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行捕集、存储和利用,这都有赖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在低碳经济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新能源是在新技术基础上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新能源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基础。各国为了完成碳减排目标,发展低碳经济,必然会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广低碳技术应用。其他领域生产由于受到能源约束,也会通过技术进步弥补影响,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其资本收益水平。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可以从外部驱动和内部驱动两个方面来看。从内部驱动来看,企业生产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就算是没有低碳经济政策的约束,企业也有通过技术创新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内在动力,只是从成本角度来看,传统化石能源具有成本优势,使得企业不愿意采用更为昂贵的新能源。随着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模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低碳意识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逐步渗透,低碳生产和低碳经营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很多企业开始把应用低碳技术作为获得公众认可的途径,特别是通过低碳技术创新,企业在融资、政府扶持、获得同行信赖、赢得消费者认同等方面获得优势,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企业更加注重其低碳经营形象,具有低碳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发展低碳经济将催生新能源、环保等一系列新的产业,具有开拓性的企业会抓住机遇,开辟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企业为了获得在新领域的竞争力,也会主动进行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甚至利用技术创新设置行业壁垒,限制其他企业进入,通过阻碍资本流动以获得垄断利润。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也会面临不少阻力,主要来自技术创新风险,低碳技术研发需要额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作为新的技术创新领域,低碳技术本身还具有高风险性,在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初期阶段,表现出高成本、低收益的特征,难以与现有比较成熟的生产技术进行竞争,加大了企业低碳技术研发的难度。另外,如果成功的创新技术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很容易被别的企业模仿,从而会丧失创新带来的技术优势,打击企业低碳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当然,随着低碳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这些阻力会逐步变小,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从外部驱动来看,低碳经济政策的实施迫使企业不得不转向技术创新,首先是传统能源约束、能源价格和碳税等政策作用,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了追逐利润,企业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才能完成节能任务,或者抵消低碳政策带来的成本增加。其次,政府为营造低碳技术创新环境,就会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包括直接科研资助、信贷优惠、政府采购和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和措施作为一种外生的驱动力量从不同侧面提高了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这种刺激效应的大小也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关键在于政府扶持政策的力度大小和持续时间长短,以及给社会带来的预期,如果政策力度太小或者存在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刺激作用就不会明显。最后,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低碳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在低碳发展模式下竞争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大低碳技术的积累和应用,充分利用新的低碳技术与管理方法,采取积极主动战略去应对新的竞争,才能提高其整体竞争力。

(三)低碳经济与竞争优势

低碳经济首要的就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化石能源相关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企业由于节能设备或改用其他能源的投入增加了资本沉淀。由于当前技术水平的制约,太阳能、核电和风电等新能源成本较高,大量使用新能源必将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特别是高耗能产业的生产成本将大幅度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碳减排任务越大,节能减排的压力越大,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越明显,产出下降的幅度就会更大。化工、冶金、制造、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产出降低和成本上升,通过原材料的传递效应进而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产出水平和物价水平,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碳税作为一种价格调节手段,会提高能源价格,有利于各行业节约使用能源,但传导作用会影响经济产出,特别是能源消耗大的行业受到影响非常明显。郑玉歆[17]认为如果中国征收碳税,短期内产出下降最大的部门五个部门分别是采煤、天然气、炼焦等能源产业和纺织、服装轻工业,其中采煤部门产出下降幅度达到10.68%,长期产出受到影响最大的部门是采煤、天然气、炼焦、石油加工和金属冶炼行业。魏涛远和格罗姆斯洛德[18]认为中国征收碳税虽然可以使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但会使中国经济恶化,经济代价十分高昂。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19]认为,开征碳税会使GDP下降,使各行业的产出、出口下降,随着时间推移,影响程度越来越大。张明喜[20]则认为碳税可以使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下降,虽然对各行业产出有负面影响,对经济影响不大,而且长期影响越来越小。

第9篇

新能源产业是我国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支撑性行业,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领域,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顺应科技潮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随着国内电力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低碳能源转型步伐加快,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推进能源技术创新,为新能源企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新能源企业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创新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新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一、加强风电应用技术研究,着力提升新能源产业发展质量

“十二五”时期,国内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1.29亿千瓦,全国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一。进入“十三五”时期,随着国家一系列新能源产业法律法规及标准的不断出台,风能及太阳能应用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新能源产业发展已进入质量提升期。国家正在加快实施电力体制改革,逐步运用市场机制,引导新能源企业降低造价,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此形势下,新能源企业更需做好电力市场需求预测与分析,建立前期、基建、生产、运营全产业链精益化管理模式,从源头上树立高标准理念,努力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规划设计环节,就风电前期选址、规划、风机选型匹配、工程建设等各阶段进行精细化设计研究,依托测风、运行等大数据优势,充分考虑自身风资源条件、风电机组性能、电气设备损耗、风机设备和集电线路、交通工程等造价因素,基于风电场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为风电场量身定制最优的精细化设计方案。在工程建设中,树立“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全参与”的优化设计理念,应用最先进的风电行业新技术,强化风电场建设和生产的高效衔接,确保风电场的投产质量和效益。在生产管理上,充分利用风电场集群优化调度和集中控制技术,实现风电场少人值守或无人值守。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跨区域、多机型的机组运行性能对比分析,优化各类发电机组的协调运行,实现风电集群整体效能最大化。加强“能源互联网+”技术在风光电站运维领域应用,提高移动运维、远程专家协同运维能力,加强智能终端应用,不断提高设备可用率和发电能力;加强电网适应性技术研究应用,优化控制策略技术,提高风功率预测能力及高低电压穿越适应能力。针对早期风电机组设计、安装缺陷导致的达不到设计值、安全稳定性差等突出问题,运用叶片延长、安装增功组件、控制系统升级等多种风机技改提效技术,提升设备综合效能。

二、加快风电消纳技术研究,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近年来,随着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风电新气流技术、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智能化控制技术得到不断突破。2016年,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并同时了《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线图》,推进高效太阳能利用技术、大型风电技术、现代电网关键技术、能源互联网技术、节能与能效提升技术等重点技术创新任务,加快实施智能电网、物联网、储能、微电网的综合供能区域试点。可以预见,“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期,随着风电消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新能源综合成本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将为新能源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充分利用低风速发电技术,拓展风电开局。过去风电场较多分布在三北地区,受“弃风限电”问题影响较为严重,随着国内大叶轮、混合塔架、柔性塔架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中东部及南部地区的风电开发逐渐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囿于我国风资源与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的现状,且随着优质风资源规模逐渐减少,加快低风速发电技术的研究应用,对于拓展我国风电开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能源企业和风电制造企业要加强低风速风电技术的联合应用推广,积极探索适合风资源区域特点以及地理环境要求的低风速风场开发模式,不断提升我国低风速风场开发技术实力,实现风电产业发展的科学布局。

加快风电消纳技术的研究应用,拓展风电利用空间。风电并网和消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风电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需要在加强各类电源之间、电源电网之间相协调,区域布局及项目与消纳市场、配套电网以及调峰电源相统筹之外,还要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等快速调节电源,研究压缩空气蓄能、电化W储能等大规模蓄能技术及示范应用。积极推进风电供暖消纳方式研究和建设,把富风季与供暖期高度重叠的不利因素变成冬季风电大发的契机,由绿色供电向“绿色供电、绿色供暖、绿色新能源汽车”多位一体能量转化模式发展。同时,建立风电场与大电力用户和电力系统的协调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

加强微电网技术的应用,加快推动分布式能源发展。微电网接近负荷,是分布式发电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关键,对于提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能源微电网也是电网配售侧向社会主体放开的一种具体方式,符合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可为新能源产业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要加强对先进储能、微电网技术及新型商业运营模式研究,形成完善的新能源微电网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集成分布式能源及智能一体化电力能源控制技术,将各类分布式能源、储电蓄热(冷)及高效用能技术相结合,通过智能电网及综合能量管理系统,形成先进高效的能源技术体系,灵活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使新能源微电网在一定的政策支持下具有经济合理性。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培养适应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科技人才队伍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大力支撑。新能源企业应积极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机遇,以企业为新能源技术集成平台,以示范项目为纽带,依托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技术人才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体系,抢占前沿技术的应用先机,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建立新能源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实施风电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新能源技术培训,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队伍培养,提升新能源产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第10篇

    一、全球新能源势力正在兴起

    目前,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世界能源产业发展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将新能源由补充能源上升为替代能源。特别是在当今国际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的双重冲击下,各国都把新能源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新能源的投入呈现加速之势。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力引擎。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时提出未来十年要投入1500亿美元进行新能源开发,希望借助能源手段重建美国的全球优势;德国计划到2010年再生能源发电12.5%的目标已经实现,现正计划到2020年提高至25%~30%,超过汽车产业的就业规模;英国计划在2020年前提供1000亿美元建立7000座风力发电机组,新增就业16万人;日本太阳能发电量将增加20倍,新型环保汽车的使用量增加40%。③中国政府也十分重视支持国内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国务院在2010年10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将新能源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扶持。”“十二五”期间首要任务就是要培育和发展新兴能源产业,其中包括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即将出台的新能源产业规划将会大大调高原有发展目标:202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将达到2.9亿千瓦,约占总装机容量的17%,其中风电近1.5亿千瓦,核电近0.7亿千瓦,光伏发电0.2亿千瓦,生物质发电0.3亿千瓦。绝大部分规划发展目标均是现有能力的5倍以上,甚至达到10倍,预计我国新能源领域总投资规模将在2020年前超过3万亿元。

    华尔街破灭的金融工具链证明了当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节,目前全球现存的产业已经不能通过内生的创造性增长来实现财富,实体经济也已经不能再创造大量财富来填泛滥化的货币时,整个全球经济运转的核心再次回到了“技术创新”,这个在繁荣时期常常被遗忘,而危机之中最后被拾起的动力,引爆了“新能源”变革。全世界都已经行动起来,没有人会怀疑——“第四次”新能源革命已经到来。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全球经济危机都孕育着新的技术突破,都会催生新的产业变革。在当前的全球能源变革中,新能源被认为是能够同时解决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的战略性支点,因而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PewCharitable Trusts)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清洁能源融资与投资额增长显著,较上一年增长了30%,达到2430亿美元。2010年,中国高达544亿美元的创纪录投资额较2009年增长了39%,居全球首位。德国的投资额则较上年翻了一番,达到412亿美元,排名第二。美国投资额为340亿美元,排名第三。意大利吸引了139亿美元的投资,排名第四。印度首次跻身前十,吸引了40亿美元的投资,较上年增长了25%。④目前,全球新能源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污染少、高储量的新能源产业正显示出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正因如此,研究全球新能源企业的典型代表——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对明确全球新能源的市场格局,树立全球新能源企业的前进标杆,促进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明确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市场地位,提升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二、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的竞争格局

    为了更进一步准确把握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明晰全球新能源产业的竞争格局,我们将从结构的视角对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使我们对全球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企业500强有了更加清晰的、更加系统的认识。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竞争格局呈现以下5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企业地域分布具全球性,中国入围企业数量最多。

    在全球新能源500强榜单中,上榜企业共来自于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171家企业上榜,美国41家,西班牙和日本各有23家,澳大利亚18家,法国13家,印度10家,英国和芬兰各8家。由此可以看出,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性战略性产业,各国都在布局新能源产业发展,抢占未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

    从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的数量上看,中国(中国内地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晶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西藏羊八井地热发电厂、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铂阳太阳能技术控股有限公司等171家企业进入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以34.2%的占比高居首位,显示了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强大实力和新能源公司的高速发展。德国有德尔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Enercon有限责任公司、西门子股份公司、肖特太阳能股份公司等67家企业进入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占13.4%,位居第二;韩国有斗山能源技术公司、SK集团、OCI株式会社等55家企业进入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占11%,位居第三;美国有通用电气能源集团、First Solar等41家企业进入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占8.2%,位居第四;西班牙和日本各23家,占4.6%,位居第五;澳大利亚18家,占3.6%,位居第七;法国13家,占2.6%,位居第八;印度10家,占2%,位居第九;并列第十位的是英国和芬兰,各有8家企业入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见图1)。

    

    图1 2011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国别分布图

    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171家,远远多于排名第二的 德国的67家,中国以绝对优势成为上榜企业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内地企业有146家,中国台湾企业有22家,中国香港企业有3家;排名前5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有13家(见表1)。500强上榜企业数中国排名第一、德国第二、美国第四正是新能源产业在这些国家发展现状的切实反映。从企业收入规模角度,中国上榜企业收入为4878亿元,排名第一;德国企业以3782亿元排名第二;美国企业以3439亿元排名第三;而韩国企业则以754亿元落后于日本企业的1435亿元和西班牙的1407亿元排名第六。由此可见,排名前几名的国家中其企业数量和收入规模是比较一致的。

    

    500强榜单中,中国企业数量和收入规模排名第一主要得益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目前是世界上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截至2010年底,中国全年风力发电新增装机达160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182.7万千瓦,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⑤在风机制造上,以装机容量计,亚洲地区的风机制造企业占据了全球十大风机制造商的半壁江山(见表2)。中国共有四家企业(华锐风电、金风科技、东方电气和国电科环旗下的国电联合动力)进入全球前十强,其中,华锐风电排名第二。过去三年,华锐风电表现出色,2007年位列全球第七,至2010年已经跃升至全球第二的位置。仅在2010年这一年里,它的全球市场份额就增加了两个百分点。还是这一年,华锐风电向欧洲以外全球第一个海上风电场——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提供了全部34台3兆瓦风电机组。金风科技在全球十大风机制造商中排名第四。作为中国风电市场的开拓者,2010年,金风科技的全球市场份额从2009年的7.2%上升至9.5%,这一骄人业绩足以使之成为去年表现最佳的风机供应商之一。东方电气位列中国第三、全球第七,2010年的装机总量为2624兆瓦。国电科环旗下的国电联合动力则位列第十。2007年,中国国电集团成立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2009年,它位居全球第十二名,因在中国市场取得的1600兆瓦装机总量,2010年首次闯入世界十强名单。⑥

    在光伏领域,中国光伏电池产量已超过全球总产量的50%,2010年全球十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商中中国占据半壁江山⑦(见表3)。中国在光伏制造领域和风电领域的强大实力造就了许多优秀的光伏及风电企业(如表2、表3所示),因此,中国企业数量及规模在榜单上排名第一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目前,中国各地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热情依然高涨,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其转变发展方式、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选择。可以预计,未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仍将处于快速道。中国企业数量及规模在榜单上继续排名第一的可能性很大。

    

    注:其中通用电气能源集团、Enereon有限责任公司、歌美飒、东方电气等企业均不只经营风机业务,因此排名跟风机装机容量有所差异;而西门子风电和国电联合动力均不在排行榜上,榜上的企业分别为西门子股份公司(新能源业务收入,不只是风机业务)和国电科技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国电联合动力及其他新能源业务收入)。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冲击着整个世界,德国面临着能源价格飞速上涨的困局,能源安全问题开始受到公众及政府的关注,而环境污染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则加重了德国政府对这一问题的担心;由此,德国政府加快了寻找替代能源的步伐。1991年,德国政府开始推行“千屋顶计划”,到了1997年这个计划升级为“10万太阳能屋顶计划”,这两个计划加快了德国光伏产业的发展。2000年,德国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2004年,德国对此法案进行了修订并颁布实施(EEG法案),规定了以对光伏发电上网电价进行补贴的方式,并启动了“固定上网电价”(Feed-in-Tariff)政策——简称FIT政策。即强制电力公司以较高的价钱收购其营业区域内所有由再生能源业产出的电力,目的是让再生能源的电力能被充分应用。这个法案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德国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光伏产业和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⑧德国光伏系统年新增装机容量从2000年的40MW(兆瓦),上升至2010年的7408MW,⑨德国也成为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光伏市场,其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球光伏产业的神经。德国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光伏产业在全球的地位造就了德国企业数量和收入规模在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中排名第二的结果。

    而榜单中,韩国超越美国位居第三,这主要是由于韩国政府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所致。从20世纪80年代韩国就开始重视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了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普及,韩国政府早在2002年就决定对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安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设施给予支持。从2004年3月至2007年年底,韩国政府为公共机构提交的414项安装计划共投资1.892亿美元,用以支持地热、太阳热能以及太阳能电池等设备安装。而对地方安装太阳能电池和风力发电机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置,政府的最高补贴可达安装费用的70%。2009年7月,韩国政府宣布,未来五年,计划投资107万亿韩元用于可再生能源效率改进及相关产业的设备投资。为了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韩国制定了“贷款和税收激励计划”,向制造商和消费者提供长期低息贷款。装置贷款主要面向安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置的消费者,经营贷款主要面向制造商。贷款最高可达总投资的90%。现任总统李明博提出的“绿色成长计划”又进一步确定了政府将把新能源发展作为一个重点项目进行扶持和推动。为提高新能源方面的技术竞争力,韩国计划在2011年前投资9万亿韩元(1美元约合1114韩元)用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对地方进行的可行性研究、人员培训和促进当地新能源发展等活动,韩国政府最多可给予全额补贴。此外,韩国政府还制定了“10万户太阳能屋顶计划”等惠及普通老百姓的专项计划。根据计划,政府出资协助居民安装太阳能电池屋顶,并计划于2012年前安装10万套3千瓦民用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韩国政府还制定目标,使韩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全国能源供应的比例在2011年前达到5%,2020年扩大到10%,到2030年将这一比重提高到11%。⑩得益于韩国政府的一系列鼓励新能源发展的政策,近年来韩国新能源车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韩国企业积极投资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太阳能和风电产业。也因此,韩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2011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中 ,韩国企业的数量较多正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体现。而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其企业规模也较小,因而,虽然入选的企业数较多,但是总的收入规模则还是要落后于老牌发达国家如日本、西班牙等。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科技强国,也是能源消费大国。美国政府一直很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美国是光伏技术和光伏产业的发源地,1954年贝尔实验室Chapin等研究人员开发出全球第一款单晶硅太阳电池,能量转换效率为4.5%。从那以后,美国一直位于世界光伏技术进步和商业化的前列。美国是现代联网型风电的起源地,同时也是最早制定鼓励发展风电法规的国家。1978年通过的公共电力管制政策法,为风电的市场需求提供了法律保障。1992年,美国实施了《能源政策法》,采用税收补贴、税收抵扣等政策支持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2005年,布什政府推出了《能源政策法》修正案,继续采用税收优惠措施进一步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11)2009年,奥巴马政府推出了经济刺激法案,可再生能源是该法案重点支持的领域之一,同年,奥巴马政府还推出了“千万屋顶计划”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除了联邦政府外,美国各州都有政策优惠措施或设立了可再生能源基金来推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12)正是由于美国联邦及各州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国的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一直处于世界前列。2010年以前,美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风电市场。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新能源市场基础,美国企业数量在榜单上排行第4,收入规模排名第三不足为奇。

    

    图2 2011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洲际分布图

    从洲际因素来看,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企业主要分布在5大洲(见图2),其中亚洲最多,共有259家企业入围榜单;欧洲第二,共有164家企业入围榜单;北美洲第三,共有47家企业入围榜单;大洋洲则有25家企业进入榜单;剩余的5家企业则来自南美洲,而非洲则没有一家企业进入榜单。亚洲的入围企业主要来自中国、韩国、日本及印度,其余的亚洲国家企业则寥寥无几;而欧洲的企业则主要来自德国、西班牙、法国、英国、芬兰、丹麦等发达国家,其余国家则鲜有企业入围500强榜单。这反映了新能源产业在全球的发展情况。201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含新能源)新增投资(2430亿美元)中,欧洲以944亿美元的投资排名第一,亚洲则以828亿美元排名第二,美洲以658亿美元排名第三,而其余地区的新能源新增投资为零。正是由于投资的快速增长促使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新能源产业在欧洲、亚洲及美洲的蓬勃发展,所以500强榜单中的企业也以欧洲、亚洲和美洲的企业为主;而非洲地区由于新能源产业投入稀少,2010年没有新增投入,所以新能源产业发展必然滞后,这就造成企业发展不足,无法进入500强榜单。

    (二)收入规模失衡加剧,发达国家领先优势依然明显。

    当前统计数据显示,虽然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覆盖国家和地域广泛、参与企业众多,但真正的技术控制权仍掌握在少数的发达国家大型跨国企业之中。从榜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新能源产业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失衡的特点。从上榜企业规模来看,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企业2010年度营业总收入为20720亿元,其中,发达国家上榜企业营业总收入为14507亿元(见图3),约占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营业总收入的70%(见图4),新兴市场国家上榜企业总收入为6213亿元,约占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营业总收入的30%。而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企业中,德国上榜企业2010年的营业总收入为3782亿元,美国上榜企业为3439亿元,两个国家上榜企业营业收入总和为7221亿元,超出新兴市场国家1000余亿元。这两个国家的新能源企业营业收入总和就比新兴市场国家企业营业收入总和还多出约16%。

    

    图3 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上榜企业2010年营业收入对比图

    

    图4 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上榜企业2010年营业收入占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总营收比重图

    从入围企业的排名上看,排名更靠前的企业发达国家居多,竞争实力最强的“前10强”企业中,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企业更是占到了9家,如美国的通用电气能源集团,丹麦的维斯塔斯风力技术公司,西班牙的阿文戈亚有限公司、歌美飒风电有限公司,德国的德尔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Enercon有限责任公司、西门子股份公司、肖特太阳能股份公司,日本的三洋电子有限公司等(见表4),仅有一家企业来自新兴市场国家。这表明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发达国家优势明显,同时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新生力量。这些大型新能源跨国企业资产规模大,经营范围广,技术研发能力强、产业集中度高,普遍具有较强的融资功能、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可满足市场的多种需求。

    (三)产业分布不均匀,风能太阳能企业优势尤为突出。

    从新能源行业发展角度来看,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行业内呈现出失衡的特点,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主体。从上榜企业产业分布来看,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上榜企业主要集中在风能和太阳能两个产业,上榜企业总数占据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的9成以上,排名前十的企业均以风电和太阳能企业为主,如维斯塔斯风力技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风机制造商,而晶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肖特太阳能股份公司则是以太阳能业务为主,其余的公司为综合性能源企业,但是业务也以风电和太阳能为主,少量涉及生物质能及地热能。前100强的企业均以风电及太阳能业务为主。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中,从事光伏和风能的企业占了多数,充分说明这一范畴仍是新能源投资的重要领域和投资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生物质能及地热能的上榜企业则寥寥无几,其中绝大部分还是综合性企业,在主营太阳能、风能的同时,兼顾生物质能及地热能,比如通用电气能源。纯粹的主营生物质能或者地热能的企业仅有少量的几家,如西藏羊八井地热发电厂、国能生物发电集团。同时,主营生物质能或者地热能的企业规模也要明显小于风能或者太阳能企业,如全球最大的生物质能企业国能生物发电集团2010年营业收入也仅是20亿元,排在第206位,远远不能与风电和太阳能产业企业相比。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是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多样,原料比较分散,其利用也比较分散,规模较小。在中国生物质能以农户燃烧柴火及沼气为主,以家庭为主要利用单位,不成规模。二是生物质能发展存在争议。目前,由于技术因素,生物 质能的原材料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这就会使得生物质能与粮食争地的情况出现,这在全球仍有大量贫困人口忍受饥饿的情况下是受到广泛诟病的。其三是生物质能的成本比较高,特别是生物质发电成本比较高。以中国为例,生物质发电单位建设成本一般在9000元/千瓦左右,而火电建设成本在4500元/千瓦左右,小型水电、光伏发电、风电建设成本均为8000元/千瓦左右,生物质电厂建设成本是火电的2倍。(13)因此,生物质能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技术上的突破从而解决原材料来源问题,降低成本。

    (四)新能源产业规模依然偏小,未来加速成长空间广阔。

    统计显示,新能源企业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2010年度营业总收入为20720亿元,而皇家壳牌石油2010年度的营业收入就达到25198亿元,整个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还不及皇家壳牌一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为1969dylw.net 0亿元,与整个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相当;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为17209亿元,仅比整个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少约3000亿元(见图5)。这说明新能源产业在产业基础、企业规模和实力上与传统能源产业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如此,“我们也能从中看到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未来潜力。”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评选委员会主席、中国能源报社总编辑李庆文说,“无论是从未来能源战略选择上,还是能源产业发展布局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空间广阔。”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能源日益短缺对人类社会发展构成的威胁,各国政府将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新能源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将会得到巨大释放。

    

    图5 2010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总营收与皇家壳牌、中石化、中石油营业收入对比图

    (五)新兴市场国家(14)异军突起,与发达国家呈并驾齐驱之势。

    值得注意的是,来自新兴市场国家上榜企业数异军突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的调查结果揭示了新兴市场国家新能源企业令人吃惊的绩效表现。发达国家共有251家企业,新兴市场国家共有249家企业入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二者基本一致,并驾齐驱。这一结果与新兴市场国家(地区)近年来在新能源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分不开的。在光伏领域,从光伏组件及原材料生产量来看,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2010年,中国和韩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多晶硅生产国。韩国2010年的多晶硅产量为1.8723万吨,列中国、美国、德国之后居第四位。(15)在风电领域,(16)2010年,亚洲地区风电装机容量增长显著,全年装机总量较2009年增长了约50%,增长总量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54.8%。中国一直是其中的主导力量,2010年装机总量增加18.93吉瓦,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印度则增长了2.14吉瓦。2010年,全球十大风机制造商中,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占据半壁江山。除中国的四家企业外,印度的企业苏司兰能源也进入全球前十强,排名第六。苏司兰能源2009年成功收购德国瑞能,目前握有这家风机制造企业90%的股权与投票权。2010年,苏司兰装机总量1876兆瓦,瑞能859兆瓦,共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6.9%。苏司兰在印度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瑞能则是法国的第二大以及德国本土的第三大风机设备供应商。

    三、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竞争格局的成因

    (一)经济实力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决定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技术水平,也决定了其所拥有的投资能力,而新能源产业具有自然垄断性(产业的自然垄断性是指产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和很高的沉淀成本),有很高的进入门槛。新能源产业研发投入大、风险高,规模化生产需要大量投入,产品推广应用初期成本较高。风力发电的成本是煤电的1.7倍,小水电发电成本约为煤电的1.2倍,而生物质能的生产使用成本要比石油高出2倍多。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大的资金投入,建立一个风力发电厂至少需要投入上亿元资金。因此,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国家一般都需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持。

    基于各个国家进入“dylw.net 新能源企业500强”的企业数量,按照一国新能源企业的总收入进行排名可以发现,在收入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中,同时又进入2010年全球十大经济体排名的就达到六个(中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而将统计范围扩大至前二十位时,更是有多达15个国家表现出经济实力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紧密相关性特点(见表5)。正是这些国家的强大经济实力使其具备足够的工业基础及资金实力来支持和发展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也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得最好。根据中国国务院公布的新能源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国政府将投入5万亿元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每年可带动有效投入1.5万亿元,其中包括国家投资和社会投资。(17)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根据美国的《可再生能源法案》,2010~2020年,美国政府将直接投入1500亿美元用于新能源的研发推广和企业扶持,并通过金融杠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

    2011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欧洲债务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使得各国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这极大影响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光伏产业为例,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欧盟各国纷纷采取财政紧缩政策,大幅度削减光伏补贴额度,这使得光伏发电投资热情大幅受挫,欧洲光伏的安装量急剧减少。而欧洲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是全球光伏企业的生命线所在,欧洲市场的需求低迷,引起了全球光伏产业的急剧振动,光伏产业哀鸿遍野,光伏企业的股价大幅波动,甚至有一些知名的光伏企业已经处于破产边缘或申请破产保护,如美国的EvergreenSolar、SpectraWatt、Solyndra等。这些活生生的事实进一步说明了只有平稳的经济环境、强大的经济实力,才能有效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二)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

    新能源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更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新能源只能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合理扩张产业规模。新能源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才能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竞争力,才能在未来严峻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技术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优势来自于其技术创新的领先地位。发达国家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主导着全球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在新能源技术特别是太阳能技术发展上,发达国家的企业依旧牢牢地保持着领先的优势,是新能源技术创新的主体。2010年7月,First Solar公司CdTe薄膜电池的制造成本在2009年的基础上下降了13%,在第二季度达到76美分/瓦,创下又一行业纪录。(18)First Solar是光伏企业中技术创新的典型代表,凭借着其独有的CdTe薄膜电池技术,在今年全球光伏企业哀鸿遍野,亏损连连的情况下,First Solar在2011年第二、第三季度依旧取得了盈利6110万美元和1.965亿美元的佳绩;(19)2010年12月,三洋电机开始量产一款Cell(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元件)转换率可达全球最高21.6%的HIT太阳能电池。藉由采用上述转换率达21.6%的Cell以及使用新设计和抗反射层技术玻璃,该款太阳能电池的模组转换率可达19.0%;(20)2010年10月,肖特太阳能(Schott Solar)研发出了一项技术,可将肖特旗下Champion多晶硅组件的效率提至17.6%;(21)2011年8月,肖特太阳能采用施密特集团的生产工程技术,在156mm×156mm的工业单晶电池片上创造了新的效率纪录,最高转换效率为20.2%。(22)

    新能源产业是技术含量很高的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新能源涉及生物、海洋、新材料、电子等高新技术,这个特点决定了新能源产业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也只有整个新能源产业企业都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产业的技术水平,大幅度降低新能源的成本,才能提高新能源的竞争力,促使新能源能够有效的与传统能源进行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总之,增强新能源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新能源产业的竞争主要是技术创新的竞争,谁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谁就能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三)产业政策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能源产业是新兴的、相对弱小的产业,投资风险大、成本相对较高,需要有政府的特别扶持政策才能与传统的能源产业竞争并生存下来,获得发展的机会。在当前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背景下,全球迎来了低碳时代,新能源产业被看做是把握未来脉搏的新兴产业,世界各国都加大力度发展新能源。

    为了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德国政府颁布了《电力入网法》,这是德国开始风能商业利用后制定的第一部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法规,它规定了电网经营者优先购买风电经营者生产的全部风电并给予合理价格补偿的强制义务,有力地促进了德国风电产业的发展。2000年,德国修订了立法,改为上网固定价格,即电力供应商必须按照政府指定的价格从可再生能源生产商那里购电。这一固定价格根据可再生能源的类型不同而有所区别,双方一般签订10年以上的长期合同,从而保证可再生能源企业的收益。2004年德国首先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EEG法案),规定了对光伏发电上网电价进行补贴的方式,并启动了“固定上网电价”(Feed-in-Tariff)政策——简称FIT政策,即强制电力公司以较高的价钱收购其营业区域内所有由再生能源业产出的电力,目的是让再生能源的电力能被充分应用。EEG法案实施以后,德国的光伏市场迅速启动,光伏的安装量急剧攀升,年新增安装量从2006年的843MW(兆瓦)迅速发展到2010年的7408MW,牢牢地占据世界第一大市场的位置。也正是有政府的政策推进才促使德国的新能源产业获得了发展壮大的机会,进而占据世界领先的位置,并涌现出了德尔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Enercon有限责任公司、西门子股份公司、肖特太阳能股份公司等优秀的企业。

    2004年6月,日本颁布了新能源产业化远景规划,目标是2030年以前,把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打造为产值达3万亿日元的支柱产业之一,石油占能源总量的比重将由现在的50%降到40%,而新能源将上升到20%;风力、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电的市场规模,将从2003年的4500亿日元增长到3万亿日元;燃料电池市场规模到2010年达到8万亿日元,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2006年5月,日本经济产业省编制了《新国家能源战略》。《新国家能源战略》提出从发展节能技术、降低石油依存度、实施能源消费多样化等6个方面推行新能源战略;发展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以及植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对石油的依赖;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等能源项目的国际合作。

    从小布什政府开始,美国就把对未来战略产业的设想纳入宏观规划,并把目光锁定在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兴战略产业上。2009年9月,《美国创新战略》将新能源技术开发和应用列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美国计划在未来dylw.net 10年内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全面提升美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中的竞争力。美国大力推动新能源战略,希望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重振美国经济,并把新能源产业打造成美国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1年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甚至将研发新能源称为美国新时代的“阿波罗计划”。

    随着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不断深化,从总体宏观目标的制定,到细分产业发展路径规划,中国新能源产业政策在不断深化的同时,也出现结构性调整。近年来,中国在发展新能源领域已经取得非常大的进展,在多个领域世界排名第一。这得益于中国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出台。2009年,国家部委首次出台针对光伏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2010年10月,国务院正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进一步明确了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地位,新能源产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之一。2011年3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2011年6月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版)》首次将新能源作为单独门类列入,鼓励类中新增“新能源”类,包括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燃料、沼气发电及海洋能、地热能开发等,体现了优先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战略思路。总之,作为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体,政府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新能源企业迅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积极支持。

    四、小结

    新能源产业对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11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名单基本反映了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以亚欧美地域为主、太阳能和风电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依旧由发达国家所引领、新兴市场国家迎头赶上的基本特征。经济实力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而政府的政策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能源产业发展。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进一步蔓延,欧美发达国家对新能源产业补贴额度势必进一步削减,这将进一步影响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光伏产业的发展,其生存环境也将进一步恶化,产业调整、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将不可避免,规模大、技术能力强、资金充裕的企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而规模小、技术落后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因此,2012年的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名单将会出现较大的变动。虽然在此次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名单中,中国占据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但是在发展新能源战略的若干关键问题上始终没有实现突破。尤其在光伏和风电产业发展方面,政策补贴的产业引导作用缺失、集中开发经济性不明显、企业基于短期利益进行粗放式扩张、技术创新性较差等问题亟须解决,但根本障碍还是在电网的不合理垄断机制上。正如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王骏所说,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有三个重点:一是总结集中开发经验,注重经济性;二是采用分布式;三就是电价改革。(23)电价改革关系到全民利益,关系到国计民生,需要推进。中国新能源的前景不容乐观,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需要作出正确的选择。

    注释:

    ①新能源企业: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及地热能领域的新能源企业。

    ②数据来源于各国证券交易所公告、各国相关协会、企业网站、各国驻华使馆和企业主动申报;如果所涉及的企业业务多元,其数据仅是其新能源业务部分。

    ③《发达国家已宣布的低碳经济发展计划规模超5000亿》,载于《上海证券报》2009年8月14日。

    ④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谁在赢得清洁能源竞赛》,2011年3月29日。

    ⑤能源局:我国风电总装机连续五年实现翻番增长,http://gov.cn/jrzg/2011-05/27/content_1871773.htm,2011年5月27日。

    ⑥Tildy Bayar:World Wind Market:Record Installations,But Growth Rates Still Falling[J]. Renewable Energyworld,2011年8月4日。

    ⑦Solarbuzz:《2010年十大太阳能电池制造商》,载于http://pv-tech.cn,2011年3月17日。

    ⑧钱野、罗如意:《国外太阳能扶持政策借鉴》,载于《杭州科技》2009年第4期。

    ⑨EPIA:《Global Market Outlook for Photovoltaics until 2015》,2011年5月。

    ⑩韩国积极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11/c_13551599.htm,2010年10月11日。

    (11)刘益君:《国内外光伏产业政策比较研究》,载于《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12期。

    (12)钱野、罗如意:《国外太阳能扶持政策借鉴》,载于《杭州科技》,2009年第4期。

    (13)企业竞相进入生物质能发电市场有风险,http://newenergy.org.cn/html/O118/881141947.html,2011年8月8日。

    (14)新兴市场国家(地区):采用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对新兴市场国家(地区)的界定,这些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泰国、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希腊、以色列、葡萄牙、南非、土耳其、捷克、匈牙利、波兰、俄罗斯。

    (15)扈景业:《多晶硅产业,韩国有望与中国竞争第一》,载于http://ch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11/07/06/20110706000022.html,2011年7月6日。

    (16)Solarbuzz:《2010年十大太阳能电池制造商》,载于http://pv-tech.cn,2011年3月17日。

    (17)资料来源:《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1-2012)》。

    (18)Mark Osborne: Manufacturing Cost Per Watt at First Solar Falls to US$0.76 Cents:Module Faults Hit Earnings,载于dylw.net http://pv-tech. org/news/,2010年7月29日。

    (19)文武编译:First Solar第二季度净利润6110万美元,载于http://sina.com.cn,2011年8月5日。

    (20)三洋量产21.6%高效HIT太阳能电池,http://tyncy. ibicn. com/news/d333827.html,2010年12月20日。

    (21)Syanne Olson:《肖特太阳能宣布其多晶硅太阳能组件转换率已达17.6%》,载于http://pv-tech. cn/news/,2010年10月17日。

第11篇

[关键词]新材料产业 技术创新 选择

中图分类号:TH11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097-01

新材料产业作为一种具有国家发展战略的新兴行业,涉足的范围相对来说主要包括新能源材料、信息材料以及生物医用材料等处于高科技、高技术的新兴材料。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方向的选择在本文中主要是对新材料在未来的技术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新技术的生产成本不足以支撑产生的利润,这种不利的技术将会被选择淘汰,这从侧面说明了该产业技术创新的方向是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战略意义的。

1、创新方向的理论借鉴

技术创新方向理论对于未来的技术创新研究方向起着非常重要的决定要素,而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学说之一就是诱导创新理论。该理论通过对认为生产者追求经济最优化进而在进行相对节约的技术下节约成本,而这种因素要求下就决定了技术创新方向将会由各种资源的稀缺来作为导向,而不是通过随机进行的。主要分为要素稀缺性诱导的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创新。

1.1 要素稀缺性诱导的技术创新

希克斯将技术创新的本质意义归结为生产成本的降低,也就是说通过较低的生产生本,或者通过降低某种稀缺资源的供给,进而获得更高收益的供给特性。希克斯又将技术创新分为资本节约型、劳动节约型和中性技术创新这三种创新结构基础。希克斯将技术创新的方向更加倾向于对资金成本和劳动成本的改进,进而对该要素的节约将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并增加国民经济收入。

1.2 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创新

施莫克勒认为技术创新、发明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活动,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上对产品的需求。该理论将技术创新逐渐发展为连续性的、规范性的、企业化的经济行为。

2、我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方向的选择策略

2.1 市场需求变化对创新方向选择的影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居民对各行各业的设备、生活水平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也就导致了我国对各行各业中的新材料需求和要求不断扩大和提升,这种因素导致了我国新材料的快速发展趋势。这种新材料行业主要体现在新能源材料及生物医学材料。

(1)新能源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方向

新能源材料作为二十一世纪最为被关注的科学前沿之一,在光电功能材料、先进电池材料、储能纳米材料等领域有很大的创新防线。我国光电功能材料主要注重于对聚合物的有机/无机复合光伏材料及电致发光材料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方向发展;电池材料方面主要针对太阳能电池动力汽车和锂离子动力电池方面的技术创新方面;储能纳米材料方面主要是针对清洁能源、化学电容器储能材料、无机电致变色材料等用于大容量储能装置创新方向。

(2)生物基材料领域的技术创新方向

生物基材料主要指通过利用可再生物质,通过生物、化学、物理等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进而创造出的新型材料。生物基材料对于我国环境及农林生物资源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和影响,进而以是在市场的需求下而进行的技术创新方向的重要选择。

用工业生物技术方面主要是对高分子材料,如PHA、聚氨基酸、生物多糖类等功能材料有了非常明确地需求。而这方面我国科技部在“863”、“973”工程中有了很深入的投入,为我国形成生物基材料循环奠定了基础,为实现生物质资源的高度综合利用从而得到更多的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不断努力。

2.2政府政策要求对创新方向选择的影响

(1)军工、航空航天等新材料技术创新方向

我国在军工、航空航天领域下达的力度一直高于政策对于其他方面的扶持力度,因为军工、航空航天领域对于我国的科技发展及国防事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甚至可以说新材料技术可能会在未来拯救国家安危。神舟系列方面主要对舱外航天服用橡胶材料、碳纤维和特种玻璃纤维、涂料等方面新材料的应用,对于我国航天事业增添了很大的一笔,这其中凝聚着我国化工新材料技术创新成果贡献。而我国制造的大飞机中对新型复合材料的发展有很大的推进作用,最相关新材料的技术突破与创新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性活动的技术创新方向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也诸多参加了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世博会、G20等国际性活动,而这些活动对我国新材料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国际性奥运会会推进我国关于膜材料、防火涂料、特种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的技术改进和应用,同样这些国际性活动会将我国的新材料技术创新成果展现给全世界。

3、结语

目前而言,新材料的发展已深刻影响国家的经济与文化方面,但是在我国还未将新材料产业有效地应用在产业化、商品化的环节上。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成为国际性的研究课题,对未来的生物医学、微电子材料、催化剂、电波屏蔽材料、抗菌材料等。目前,新材料的应用正在从局势领域向民用领域方面发展,也逐渐成为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笔者坚信新材料在未来将会产业化、商用化在社会上的各种行业领域。

参考文献

[1] 李霞.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N].经济日报,2010(02):01.

[2] 罗贞礼.边缘区域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策略定位与对策研究-以赣州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2(11):128.

第12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026-03

引言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处于技术创新前沿的企业,具有高产出、高附加值和高渗透性的特点,并在发展经济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技术要素处于核心地位,技术创新能力越高,企业利用内外部资源的效率越高,从而竞争实力就越强。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经济得以增长的重要源泉,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更是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走向快速发展的必然途径。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技术创新是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高新技术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更是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出于本文的研究需要,在参考既有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获取难易程度等因素,笔者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结合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概念的理解,侧重从技术创新活动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及技术创新活动产出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评价方法及实证分析

近年来,包头市通过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连续多年居全区首位。因此,选取包头市30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获取所需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538.473,相应的概率p接近0。同时,KMO值为0.645,因此,可知原有变量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前五个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80.843%,即前5个公共因子可以反映原指标80.843%的信息量。

从表2旋转后主成分负载矩阵可知,主成分F1在从事研究开发人员数、大专以上学历科技人员数、近三年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发表科技论文、近三年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总数、新产品销售收入这6个指标上有高载荷。而这几个指标主要反映了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所以,将F1命名为研发能力因子。主成分F2在企业办科技机构数量、产品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3个指标上有较高载荷。这三个指标均体现了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能力,因此,将F2命名为技术产出能力因子。主成分F3在留学归国人数、留学归国硕士人数、企业R&D项目经费3个指标上有较高载荷。并且这3个指标反映了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人力资本及资金上的投入,因此,将F3命名为技术资源投入因子。主成分F4在工程技术人数、全部科技项两个指标上有较高载荷。这两个指标都与科技有关,因此命名为科技因子。主成分F5在从事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比重及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两个指标上有较高载荷,因此将F5命名为比重因子。

三、综合评价

采用计算因子加权总分的方法对30个样本所处的不同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权重的确定是关键。这里,仅从单纯的数量上考虑,以5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因此,计算公式为

结论

由表3可以看出,从包头高新技术企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均值来看,包头技术创新能力由高到低的领域依次为新材料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生物工程及新医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下转151页)(上接27页)服务业。而分别看企业所处的各个技术领域,包头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支撑和约束因素各不相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此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主要依赖于企业从事研究开发人员数、大专以上学历科技人员数、近三年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等表示企业研发能力的这些因素。新材料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得益于技术产出能力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其中比重因子对其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贡献不大。由于电子信息技术是需要高科技、国际领先水平的投入,因此,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支撑因素主要是技术资源投入能力,主要包括留学归国人数、留学归国硕士人数、企业R&D项目经费,所以此领域要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应首先考虑增加高科技人员及经费的投入。生物工程及新医药技术领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科技因子及比重因子,即工程技术人数、全部科技项、从事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比重及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因此,若想提高该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应该主要从增加工程技术人数,增加科技项目方面努力。而对于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企业研发能力及技术产出能力对其的影响较大,想要提高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就要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及技术产出能力。

参考文献:

[1] chun-hsien wang,Iuan-yuan Lu,Chie-bein Chen.Evaluating fir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under uncertainty[J].Technovat,

Ion,2008,(28):349-363.

[2] 程正中,吴永林,谢朝阳.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的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2008,(6):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