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庙会文化

庙会文化

时间:2023-05-30 09:13: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庙会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庙会文化

第1篇

[关键词]清代;北京;民俗;庙会

从金代作为皇都开始,北京成为北方中国人文荟萃之地。至于明永乐元年(1403)北京府改称顺天府,1406年明朝首都正式迁往北京。清入关后,定都京师,仍称顺天府。顺天府地域广大,故相应的民俗庙会文化也有其独特性。在对明代庙会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清代的民俗庙会文化异常繁荣,在清代及其以后的一些史书及地方志中对清庙宇、寺院的记载也有一定的篇幅,如光绪《顺天府志》、《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等对当时的庙会盛况及风俗习惯也有描写。本文以庙会为切入点,对清代北京民俗庙会发展背景、庙会类型及其神灵的供奉进行初步探索,对研究清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物质变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清代北京民俗庙会文化发展背景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清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清代随着海禁的开放,沿海、沿江贸易都有大规模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清代国家版图的扩大和边贸的发展,新疆、蒙古与内地的贸易也有大规模的发展,京城成为了一个来自四面八方的大的贸易集中之地,使得庙会上出现了各种珍奇异宝,并且吸引了不少外地人、甚至外国人的参加,庙会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废除手工业者的匠籍身份,是清初统治者为提高手工业生产而实行的一项重大改革,顺治二年五月,清政府下令‘除豁免直省匠籍,免征京师匠作,前明之例民以籍分……至是除之’”[1](P85),从而减轻了对手工业者的束缚,小手工业者增多,在庙会上出售其制作的商品的商贩也越来越多,“灯花百货,珠石罗绮,古今异物,贵贱杂沓”[2](P12),各种各样的商品在庙会上都有出售,当时的北京民俗庙一片热闹的景象,根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虫鱼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3](P53)

(二)北京地区人口增长

中国的人口在历史上是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的,北京作为清代的国都,人口的增加更是明显。“明万历六年,户161134,口703861,”[4] ( 《食货志一・户口》,P1784)至清时期,“顺治十八年,顺天府人丁104392,康熙二十四年,顺天府人丁135131,雍正2年158133”[4]( 《食货志一・户口》,P1787)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北京城市人口增加的速度和城市人口增幅之大。另外,北京城从明末开始修建外城,城市规模有了扩大,以寺庙、宫观为活动场地的北京庙会就满足了其交易和者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要求,在京师寺庙众多,可以说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寺庙的痕迹。清朝佛教寺庙、道教宫观在明展的基础上又修复旧寺、兴建新寺,寺庙总数超过了明代。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寺庙、宫观的兴建,在清朝新增加的庙会有雍和宫庙会、太阳宫庙会,黄寺庙会等。

二、庙会的类型

庙会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因其时间、地域的不同其分类方法也不一致,有的学者按其举办的时间分为定期举办的庙会和临时举办的庙会,有的学者按其性质划分为宗教型庙会和商贸型庙会,本文按照庙会中心内容的不同把把北京民俗庙会划分为以下四类:

(一)求福祈祷型

求福祈祷型庙会是以宗教祭祀活动为中心内容的庙会,烧香拜佛为此类庙会的中心活动。每逢一年中固定的年节祭日,庙中的主持就会打开庙门,让善男信女进庙烧香敬神,而远近的小贩也会云集庙外,所售的物品以香烛、供品和吉祥物为主。属此类庙会的有:报国寺、大钟寺、万寿寺、潭拓寺、隆福寺、\寺、东岳庙、蟠桃宫、娘娘庙、东药王庙。信徒到庙会中主要是为了求福与祈祷,许愿的内容五花八门,凡是生活中难以满足的愿望,香客都会向神灵诉求。如到财神庙中求得能财源滚滚,“财神庙在彰义门外,每至九月,自十五日起,开庙三日。祈祷相属,而梨园子弟与青楼校书等尤多”[3](P83);到药王庙中祈求能健康长寿,“香火极盛,惟除夕至元旦彻夜不断”);到娘娘庙中求得能有子孙后代等等。许愿和还愿者中,求子者较多,大多为妇女,每逢四月初八碧霞元君诞辰娘娘庙中,就有“倾城妇女往乞灵,祈生子”[4]( 《京师志十八・风俗》,P587)。

(二)贸易集市型

庙会也称庙市,是在寺庙内外开设的集市,北京的庙会是一种古老的集市,善男信女到庙里上香,顺便买点东西,逐渐形成了定期的集市。庙会不仅有风味小吃、日用百货、儿童玩具、书籍文物,还有珍宝古玩。属于此类型的庙会主要有隆福寺、白塔寺、护国寺、土地庙、火神庙等。这种类型的庙会大多是定期开放的,日期是根据贸易需要而定,一般规定每月开市几天,月月如此,除大雨等恶劣天气外,都准时举办。“至每月逢三在土地庙,逢四在花市。逢七八在护国寺,逢九十在隆福寺,每逢初一、十五在药王庙,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日在火神庙、厂甸、曹老公观,五月在都城隍庙,三月初一至十五日在蟠桃攻,正月十八、九日在白云观,四月初一日在西鼎,五月初一日在南鼎,春秋二季掩路会忠佑寺。清明、七月半、十月初一日在南城隍庙,正月十五、二十三日在黄寺、黑寺、曰庙市。”[4]( 《京师志十八・风俗》,P579)。在这些庙会中属都城隍庙庙会最著名,它是北京最早的,也是最热闹的庙会之一,庙会中“百货充集,……人生日用所需,以及金珠宝石,布疋绸缎,皮张冠带、估衣古董,精粗必备。”[5](P22)着实满足了百姓之所需。

(三)娱乐踏青型

春天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每年这时通常在一些风景优美的寺庙中举办踏青型的庙会,在庙会中,人们借进香之机,踏青游览,游乐成为庙会的主要内容,比如位于郊区的卧佛寺、潭柘寺、碧云寺、戒台寺,位于进郊的白云观、蟠桃宫等,这类庙会满足了百姓放松身心,调剂生活的娱乐性的要求,即所谓“民俗终岁勤苦,间以庙会为乐”[6]。娱乐踏青型庙会以白云观和蟠桃宫庙会最为著名。白云观在北京道士观中推为第一,寺院庄严伟丽,花园中亭台楼阁,水石花木,景物清雅可赏,是人们踏青娱乐的好去处,另外,三月初三蟠桃宫的庙会也属于此类庙会,这一天,蟠桃宫游人甚多,是上巳良辰,男女老幼多在东便门的柳堤之阴走马射箭,还有“夹岸联觞,醉酒人眠芳草地”的情形。踏青游乐吸引着人们,到蟠桃宫烧香敬神倒成了附属。

(四)行业祭祖型

行业祭祀祖师诞辰的香会也是庙会的一种。这种香会是源于中国人尊祖敬宗、崇底报功的多神崇拜。清代,京城的行业会馆逐渐增多,其在布局上一般是“前庙后馆”的结构,供奉本行业的祖师神像。如布商会馆,又名晋翼会馆,由山西翼城布行商人集资兴建,会馆位于崇文区小江胡同,鉴于雍正1733年,此馆坐东朝西,馆中神殿,供奉关圣帝君、火神金龙大王、玄坛财神,“三月十五日起,朝阳门外东岳庙日日士女拈香供献,放生、还愿等诸善事。及各行工商建会亦于此庙酬神。”[7](P4)另外,兴建于清代的行业会馆还有:位于前门外西河沿路南建于康熙年间的银号会馆,建于乾隆四年的纸商会馆,位于宣武区琉璃厂建于乾隆五十四年的玉行会馆,位于前门建于光绪辛卯年的靛行会馆,位于前门建于光绪二十八年的当行会馆,等等。此类庙会中较著名如鲁班会,“东岳庙中的鲁班会香火较旺,京师最盛,规模比起西城阜成门外的城隍庙、旧鼓楼大街的要大的多”[6](P379)。每年一次的行业庙会使从业的人找到了寄托,也是百姓游乐的好去处。

三、庙会上的神灵

庙会的四大构成要素是庙宇、宗教、娱乐和商贸。在这之中,神灵占据着中心地位,因为庙宇总是要供奉神灵,宗教活动也无非是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娱乐活动最初则是用来娱神的,商贸活动虽然和神灵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在一开初,商贸活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宗教活动的。庙会上所供奉的神灵来自佛、道、等正统的宗教,也有大量来自民间的神祗。

(一)佛教神灵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自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很快融合了各民族文化,形成了既有其世界性的大宗教的统一性又不失其自身差异性的宗教文化体系。佛教诸神灵众多,与民间庙会最密切的观世音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在北京当地的民间民俗活动中,每年观世音菩萨的纪念活动即隆重又热闹:“二月十九日为观音大士诞辰,正阳门月城内香火极盛,城内外白衣庵、观音院、大悲坛、紫竹林,庙宇不下千百,皆诵经聚会,六月十九登莲台,九月十九传道妙,如前行之,有善信奉大悲咒戒荤酒者,二、六、九食素三月。”至二月十九观音生日会这日,各大寺院充满了善男信女,拜佛烧香,念经放生,法事活动很多,故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庙会。除此外,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诞辰时的庙会也颇为盛大,据载:“设地藏王佛及十地阎君绘像,更尽时施放鹂诜倩,街巷偏燃香火莲灯于路旁,光明如昼。”

(二)道教神灵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宗教,因以道作为其最高信仰而得名。为纪念被道教尊为教祖的老子,在他二月十五诞辰当日,“太清观各道院立坛设醮,谈演道德宝章。”[5](P15)白云观是京城最大的道观,传说道教邱处机于金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农历七月九日去世后,遗骨就埋在其塑像下。白云观不仅以其道教建筑冠绝京华,其庙会更以开放时间最长,香火最旺盛,最具特色而享誉京城。白云观“每至正月,自初一起,开庙十九日。游人络绎,万马奔腾”[3](P51),东侧摊贩云集,西侧茶棚下的西下坡是跑马场。庙会之日,每天下午有跑车赛马之举。庙会期间,“男女至观焚香持齐,彻夜达旦,谓之会神仙,或言十九日神仙必降此观。”因此,档子的饭摊、小吃摊、茶棚也多参加,通宵营业,形成了白云观庙会的独特一景。

(三)地方神灵

除了几大宗教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众当中自发形成了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中国的民间神灵体系庞杂,种类繁多,比较常见的有祖先神。由于人们相信祖先是家族、家庭的保护者,所以会在特定的时间如民间节日,祖先诞辰时祭祀祖先,有些则可能发展成为庙会,如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禁止屠宰,祭文庙,各书室设供,师生瞻拜”。至今孔姓家族还在这一日到孔庙中祭拜祖先。其次是历史人物神,他们以自己的丰功伟绩为人民带来了福利,所以人们为其建庙立祠,以表感谢。如北京药王庙供奉有孙思邈、药王韦兹藏等十多位名医,“每至朔月、望月有庙市”[3](P55),此外由于神话人物当中的神而兴起的庙会也很多,北京土地庙、财神庙、灶君庙,每至诞辰也会有庙会。

北京人的文化,既历史悠久,又颇为丰富。在科技文化知识水平高速发展并达到相当高水平的今天,宗教活动已不再是庙会的主题与重点,但北京的民俗庙会依然存在,并且已经逐渐融入到了我们的民俗中,成为春节节庆活动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人们在春节中体会过年气氛的场所,更是一个我们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所以清代北京民俗庙会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郭蕴静.清代经济史简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2]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3]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第2篇

[关键词]庙会 文化 打造 品牌

罗定市位于广东省西部,自晋末设县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曾经有不同的民族聚居,后来又成为南陲军事重镇,吸收了大量的各地移民,所以形成的民俗风情具有异常丰富多彩而独具风格的民俗特色,“庙会”就是其中最有特色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罗定市较有规模的庙会文化活动有50多处,其中“东山祖庙庙会”、“禾谷醮”两处入选广东省省级非遗名录,在全省的庙会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影响力,然而要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品牌,还须从如下方面大力去打造构建。

一、建立宏观的统一的完善的文化管理体制

罗定庙会文化品牌的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部门,需要多个机构、团体和单位的协调和合作。长期以来,由于传统体制所致,在机构设置方面,文化、出版、园林、设计、城建、规划、公安、教育、体育等部门分别承担着庙会文化建设中的某些方面工作,这些部门和单位各有各的管辖范围、独自利益、工作性质和内容,难以形成合力,凝聚起罗定市庙会文化资源的优势。一个好的项目,策划工作很到位,往往因为涉及的部门多,利益难以顾全而遭延误,丧失打造成为强势文化品牌的良好时机。因此,市委、市政府应要加强对文化品牌建设的领导,成立一个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合作的统一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全市庙会文化品牌建设的具体扶持工作,拟定庙会文化品牌建设的项目、投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技术政策、公共文化消费政策、市场准入政策,从而整体推进庙会文化品牌协调有序的发展。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思路,主导庙会文化品牌建设,使之优秀的、丰富的、独特的庙会文化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展现。

二、制定庙会文化品牌建设的发展规划纲要

一个合理的整体规划可以科学整合罗定市现有的文化资源,统一文化建设思路,集中力量联合打造庙会文化品牌,市委、市政府在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庙会文化品牌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按照科学、协调、高效的原则,尽快制定一个将相关部门包含在内的庙会文化品牌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部署,以规划统揽罗定市庙会文化品牌的布局。把发展庙会文化品牌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之中,在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突出庙会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优势,在城乡建设规划中把庙会文化品牌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以提升罗定庙会文化品位。

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改变庙会文化资源要素转换模式,把资源转换与市场导向有机结合起来,使资源从低效的领域转移到高效的领域;发挥庙会文化资源的优势,把结构调整与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结合起来;高度重视文化消费和文化市场对庙会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积极引导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扩大文化市场需求;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大力开发城乡庙会文化市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庙会文化市场体系,为打造庙会文化品牌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三、积极探索庙会文化品牌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制定优惠政策和扶持机制

由于罗定市庙会文化产业目前还是一个微弱产业,因此需要政府在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税收政策上予以扶持。可依照中央和当地党委、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扶持庙会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和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庙会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整合资源,快速、高效建好庙会文化基础设施,形成庙会文化产业支撑链。重点实施民俗文化博览区、文化体验区、民俗文化纪念品服务区等项目建设,形成“演、展、博、销、游”综合体,进而带动具有区域特色的庙会文化品牌发展。

四、加大对庙会文化品牌建设的投入力度

庙会文化品牌的建设必须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基础设施为依托,庙会文化品牌建设本身需要启动和发展资金,没有资金的投入,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争取市委、市政府设立庙会文化品牌建设和发展专项基金,增加用于扶持发展庙会文化品牌的专项投入,将庙会文化品牌建设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文化品牌的经费投入,设立重点文化品牌项目引导、奖励资金,推动文化品牌建设。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支持重大庙会文化产品的传承和发展。文化品牌建设需要放宽市场条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建立多元投入体制,鼓励各种资金以参股、合资、合作、独资、联营等多种方式进入庙会文化产业。成立罗定市庙会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招商吸引外来资金,开发罗定市庙会文化品牌建设项目。

五、大力培育庙会文化艺人,提升庙会文化吸引力

第3篇

春节将至,到哪里“找乐”早已被人们提上“议事日程”。在某些地方,再也不想窝在家里搓麻将的人们有了更健康更多姿多彩的选择,那就是“逛庙会”。尤其现今的春节庙会形式上和现代商业结合起来,不断花样翻新,在春节里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欢乐和喜庆,自然吸引人们前往游玩。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传统庙会在形式上虽然只是供人们游乐和祭祀的香会,但若从经济的视角去看,庙会又有临时交易的集市意义。

近几年,在一段时期短暂的中断以后,庙会在很多地区都得到强大的复兴。

拿中原地区来说,春节庙会的复兴不独表现在古都开封,在整个中原地区,春节庙会数量都在增加。截止到2006年春节,河南省市以上地域举办的大型春节庙会就已达8个。省会城市郑州2002年开始举办“商城民俗庙会”,已经办了五届,今年又增加了“城隍庙民俗文化庙会”;豫西地区的三门峡举办具有道家文化特色的“函谷关老子文化庙会”;豫北重镇新乡也举办了首届文化庙会。有些原先已有后来中断的庙会,如商丘的“火神台(阏伯台)庙会”、鹤壁的“浚县正月古庙会”等等,则重新得到了恢复。

天津古文化街的传统文化庙会也有些年头了,每到春节,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看踩高跷,听戏曲,传统过年方式的独特魅力让人流连忘返;抽陀螺、踢毽子、斗空竹,每个人都可以一试身手。

而各地的春节庙会中,自然以北京的春节庙会最为人们称道了。尤其近几年,北京大力发展春节庙会市场,现在的北京庙会已经成为春节期间的品牌活动,吸引本地市民以外,连其他地方的人们也慕名而去,一睹闻名已久的北京庙会的浓烈氛围。北京传统庙会自然不少,有的庙会已连续举办了20多届,如龙潭庙会、地坛庙会,现在每年仍有许多新的庙会出现,如汽车庙会、科技庙会、儿童庙会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春节期间全市可供百姓游玩的规模大小不一的庙会有40多处,全市各庙会累计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各具特色的民俗表演、琳琅满目的贺岁物品、口味各异的风味小吃,使得春节期间每天都有大批的游客流连于全市大小庙会。

新奇的盛宴

自然,庙会之所以受到大众欢迎,是因为它足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何况现在的主办者都有这样的共识,就是把固有民俗和现代庙会相结合,更多地体现民俗文化。在挖掘传统庙会内涵的同时,推陈出新,开发出一些更具文化、科技含量的新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使庙会更具时代特色,符合现代人求新求美求异的心理,符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群体的要求,“照顾老年人,争夺年轻人”,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庙会活动中,使老百姓在春节期间更有的玩,有的乐,同时使庙会成为春节“黄金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比如郑州的庙会就以中原地区的传统民俗展示为主,包括了生活民俗、生产民俗、游艺民俗、饮食民俗、民间曲艺、民间工艺等各个方面。生产民俗有踩水车,庙会专门搭建了一个旧式水车,依靠人力驱动将水从低处车到高处,让久居城市的市民感到十分新鲜,等着踩水车的人排成了长龙。生活民俗有抬花轿,模拟过去人们用花轿娶媳妇的行为。抬花轿的队伍由四个轿夫和响器伴奏组成,响器主要是中原地区常见的唢呐。游人只要出10元钱,就可以扮成新娘子,过一回花轿瘾。

再如全国惟一宫廷庙会――北京颐和园苏州街春节庙会,每次都成为北京春节庙会文化大餐中的一道皇家御膳。2006年的春节庙会,颐和园苏州街就举办了一场名为“金鸡报喜”的宫廷庙会。苏州街含有“鸡”的造型与图案共有99处,它代表着99个“吉庆如意”的祝福。从初一到初五,每天最先找全99处的六名游客,就获得庙会赠送的纪念品。

再有北京地坛庙会上,除了仿清祭地表演、大型综合文艺演出、天桥绝活、曲艺杂技表演、大型民间花会表演、时装表演、北京民族精品院以及食品、年货展卖等都将一一呈现之外,最有意思的是,2006年地坛庙会推出“情人一条街”,打造中国特有的情侣文化,让年轻人在过春节的时候度过一段美好时光。

此外,雅典奥运会冠军、教练到龙潭公园与广大游客共度新春佳节也成为2006年庙会的一大亮点;此外,还有花车盛装行进、外国街头艺人即兴演出、耐克形象代言人的花式篮球技巧展示等节目的“洋庙会”;庙会玩动漫,音乐唱主角,宠物演节目……各种专题不断升级挑战人们的游玩极限。

可见春节庙会已不仅仅是传统民俗文化的展示,流行歌曲、摇滚乐、时装模特、人体彩绘等现代生活的元素,也纷纷嵌入到庙会文化的氛围中。传统与现代,古朴与时尚掺杂在一起,就像是斯皮尔伯格在《侏罗纪公园》中为我们营造出的那种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氛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却又是真真切切的现实存在。

新兴的商业文化

春节庙会日益多姿,自然是因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享受被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地位。但是使得春节庙会如此引人入胜,还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今很多春节庙会的主办者所注重的一个思路,就是文化和商业的结合。作为一个民俗文化的古老载体,庙会其实就是一个舞台,是传统、历史、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剪影,也是展现老百姓生活风貌的一个窗口,还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在全民商业化的今天,只有在展示文化的同时,引入商业元素,庙会才会红红火火,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首先值得关注的就是现今庙会的组织模式和商业运作模式了。以往的庙会往往采取民间自发的会社、会首式组织模式,民间推选出一批人从事庙会的筹办工作,举办庙会所需要的物质耗费由会社的成员集体分摊。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庙会基本上是非营利性。现在的庙会则不同,采用了商业运作的模式。投资方注册成立有独立法人代表的文化公司,公司招聘演出团体或个人在庙会期间“表演”,公司通过门票、摊位出租、广告位出租的方式获取利润,并支付演出团体和个人的劳动报酬。

2007春节期间郑州将举办的郑州中原文化庙会、城隍庙旅游文化庙会、商城民俗庙会、世纪欢乐园中原文化庙会4个庙会,除少数由政府主办以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为目的外,多数庙会由公司企业等民间资本支撑,营利成为他们的主要目的,庙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冠名和摊位费。

在商业运作方面颇具代表性的是天津2007春节大型室内游乐庙会(欢乐嘉年华)。2007年新春之际,天津首届新春大型室内游乐庙会(欢乐嘉年华)将首创国内以游乐为主旨的室内庙会模式。其间,大会将汇集二十多项当前在国际上颇为流行,妙趣横生的游乐项目,首次在国内集中亮相。同时在国内广泛招商,游乐搭台,经济唱戏,倾力打造别具一格的假日经济新模式。

而老牌的庙会早已经从庙会经济中获益不少。以北京地坛庙会为例,公园平时的门票每张仅售两元,而庙会期间的团体票为5元一张,个人票则为6元一张,以此计算,仅大年初一地坛庙会的门票收入就高达40万元。无怪乎有业内人士称,春节庙会的收入往往要占公园年收入的30%以上。

商家在充分领会到春节庙会的巨大商机时,形成竞争也是必然的。在某地就曾经出现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客源,获得更多的利润,在春节庙会来临尚早的时候展开激烈竞争的“盛况”,他们纷纷在媒体上宣传自己所举办庙会的亮点和看点,并推出了一系列的营销手段。

红火的“庙会经济”除了使主办方、摊贩大赚一笔外,也给周边商业带来了好运。比如,北京地坛西门的肯德基、麦当劳在庙会期间一直是人满为患。而一位出租车司机则坦言,2006年大年初一当天,他仅在地坛附近就拉了400多块钱,几乎是平时一天收入的两倍。

第4篇

摘要:体验经济是基于传统经济模式下的一种全新经济形式,不再以投入、产出、利润作为着眼点,而是关注人们消费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因此该新经济模式必将成为今后社会发展的主流。同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属性分析,其保护传承工作与体验经济具备契合性。本文就体验经济模式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入手,探讨体验经济模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适用性,旨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合理途径。

关键词:体验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淮阳伏羲陵庙会;遗产价值

一、体验经济概说

体验经济一~最早曾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被提到,该书曾经提出体验经济是继服务经济之后的一个新经济形式。B.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和詹姆斯.H.吉尔摩(James H.Gilmore)在1998年出版了《体验经济》一书,对体验经济的内容专门作出了论述。体验被称为“是当某个人的体力、智力、以及情绪,甚至是精神层面达到了某种特定水平的时候,在其意识上所产生的一种美好的感觉①。”而体验经济标准含义是“它指的是一种企业以商品作为道具,以服务搭建舞台,将消费者作为当作服务中心,从而创造出一种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并且值得消费者产生某种回忆活动的经济形态②。”

体验经济的出现,将消费者的生产和消费过程融为一体,令消费者在消费产品的同时能够得到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且这种享受不是由他人或是商家给予,而是自己真正的切身感受,是无与伦比的美好感觉。体验经济模式的存在,使得很多发达国家的企业改变了以往以追求极致的利润为目的的经营理念,从根本上重视了消费者的体验,该理念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使消费者能够真正领略到体验所带来的美好生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体验经济契合性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含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界定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物质遗产”)是指被各群体p团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表演p实践p表演形式p技能和知识及其有关的实物、工具p工艺品和文化场所。③非物质遗产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社会历史的自然积淀,在对其实施研究过程中,主观方面必须对其价值有所认同,某种遗产才能划归于非物质遗产范畴。并且,非物质遗产存在动态传承性,只有通过不断的传承才能使其本体或精神长久保存并发展。与物质遗产相比,其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外部形态上,还表现在其自身内在发展规律上。具体而言,包括传承性p社会性p无形性p多元性p活态性、原真性、本土性。

(二)体验经济与非物质遗产契合性分析

1.体验经济凸显非物质遗产价值

非物质遗产是人类创造并发展形成的宝贵财富,应该在发展过程中体现人类价值,而在体验经济视野下最有利于遗产价值体现。人类在学习与欣赏过程中亲身体会和感受,能够将非物质遗产来本身存在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完整彰显。

2.体验经济助力非物质遗产保护

非物质遗产形式繁多,不同形式能够展现出不同的体验效果,且这种体验过程具有短周期性和不可复制性,消费者在体验非物质遗产这种“产品”的过程中,能够产生难以忘怀的经历,从而更加深刻的领略到非物质遗产的价值精髓,重新认知非物质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即达到了保护的目的。

3.体验经济推进非物质遗产开发

体验经济能够为人类带来“长久的回忆”、“难以忘怀的感受”,凸显遗产的价值,能够使人们在欣赏遗产过程中,产生共鸣,领略奥妙。而非物质遗产通过歌舞、音乐、民间技艺、民俗等方式,可以为人们带来美的感受,人们能够从中欣赏并感悟。因此,在开发利用非物质遗产过程中,融入体验经济模式,能够使预期效果更加凸显。

4.体验经济带动遗产地发展

体验经济是服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着眼点放在体验者本身,深入人类精神层面进行发掘,是现代社会的全新发展理念,为非物质遗产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体验经济视野下,人们参观或欣赏某一项非物质遗产时,更注重遗产所带给自己的难以忘怀的感受。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政府或文物部门可以以此进行宣传,提高当地非物质遗产品牌竞争力,招徕更多体验者,通过对非物质遗产适度的开发,提高当地经济效益。

三、体验经济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分析――以淮阳伏羲陵庙会为例

(一)淮阳伏羲陵庙会概况

淮阳伏羲陵庙会历史悠久,包括以下重要的习俗和祭奠:“朝拜祖先并进香、民间舞蹈‘经挑舞’表演、富有劝善意义的‘守宫说唱’习俗、扣摸‘子孙窑’习俗,以及庙会吉祥物泥泥狗和布老虎等流传下来的泥制玩具④。”每当朝祖会时,朝祖者人山人海,涌向庙堂,表示对人类祖先伏羲的尊敬之情,并求得平安保佑。祭祀活动中人们在首领的带领下,三拜伏羲,献上祭品并大声高喊,以求与祖先伏羲对话,诉说自己内心的情结。还有传统祭神舞蹈“担经挑”表演,以及来庙里“求子”、“还愿”的民众。这些习俗都表现出了传统民众对于人类祖先伏羲的崇敬之情,是当地人文精神精髓的体现。

(二)体验经济模式与淮阳伏羲陵庙会保护

1.彰显遗产价值

庙会作为人们精神传承的产物,记载着一段时期的历史,必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体验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的标志,也迎合了庙会的历史潮流。人们通过参观庙会,必然能够感受出其沧桑厚重的历史沉淀,从中领略到人们亘古不变的民族宗教情感。参观伏羲陵庙会过程,可以领略祭祀祖先的庞大声势,观看充满民族特色的艺术表演,品尝当地的风味小吃,并且能够买一些手工吉祥物祈求平安。以上都属于体验经济的范畴,可完美呈现庙会沉淀的历史价值。体验经济的存在,能够将庙会中各种活动更好的展示给体验者,让大家在一种和谐的美好的氛围中了解庙会,了解庙会所要传达出的人类精神,并通过人们独创性见解,为庙会增添经济价值。无论是民间歌舞表演,还是传统的手工技艺,再或是民间的吉祥物,以及庙会大殿独特的古建筑风格,都是民间艺术思想的体现。人们参与其中,能够完整感受到传统艺术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而体验经济的存在更好的展现了这种氛围。人们感觉、欣赏并体验庙会中的各种活动,并通过亲身参与,了解庙会的内涵,深入庙会的精神本质,更有利于其艺术价值的展现。

2.促进遗产保护

体验经济的引入,能够使人们亲临庙会之中,参加庙会中举办的活动,感受宏大的历史氛围,了解庙会深厚的历史积淀。并且,人们可以通过与庙会中传统人士的沟通,产生一种无法被取代的全新认识,这种独特的心理体验难以忘怀、弥足珍贵。只有当人们真正认识到庙会这种非物质遗产的重要意义之后,才能从根本上重视它,关注其保护发展现状。体验经济能够展现给人们一种最具原真性的庙会组织形式,人们从中得到的是最真实的体验而非虚假体验,能够保持庙会最完整、最原真的状态,展现出的是庙会所承载的最具备本土特色的风情。而这些,正是庙会原真性、本土性、完整性保护最需要关注的

角度。

3.延续遗产传承

体验经济的本质符合非物质遗产发展传承的目标。体验经济通过突出某非物质遗产的主题,营造出一种历史文化氛围,使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仿佛深入遗产本身,感受其魅力所在。并且通过视觉听觉方面的营造,真正使非物质遗产存在的社会经济背景得以复原,让参观者真正进入体验经济环境中。通过以上方式,可以使非物质遗产的价值及魅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以往任何参观形式都无法达到此效果。而遗产价值被人们认定,就是其发展传承的动力之一。使参观者同遗产本身产生互动,通过游客的感知,影响游客对于庙会保护的看法,有利于游客同庙会参与者一起,探讨传承制度,促进庙会类非物质遗产有效传承。同时,体验经济能够为非物质遗产传承人营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便更加充分体现遗产价值、保持遗产旺盛生命力。

4.丰富文化体验

伏羲陵庙会的体验者包括:本地旅游者、文化负载者、新闻媒体、商人和人文学者。多方力量的参与,从不同方面影响着伏羲陵庙会的保护传承。体验经济在给予体验者或消费者感受时,必须通过一处具体商品来进行,不能凭空体验。该商品就是伏羲陵庙会,或者说是庙会

的价值。

就本地旅游者而言,游客参观庙会时,能够真正融入到庙会所带来的宏大氛围之中,体会深厚文化传统的震撼,从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且由于旅游者教育水平以及文化差异的存在,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体验。例如老人来参加庙会主要是为了拜祭祖先,为一家人平安祈福,而小孩来参加庙会更多的是为了庙会中的吉祥物以及歌舞表演等等。这些不同层次的体验者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赋予了伏羲陵庙会不同的价值意义,也使庙会这种非物质遗产更加赋有生命力。

就文化负载者而言,所谓“文化负载者”,是指:“使某种文化能够发展传承下去的主要内部因素,并且是文化保护和开发的基础性力量。前来伏羲陵庙会参观的文化负载者主要分为三类,即求子求孙者、朝祖进香者、寻根问祖者⑤。”所有的非物质遗产都要依靠文化负载者来保持其活力,一旦失去文化负载者的支持,非物质遗产也就濒临消亡。对伏羲陵庙会而言,朝祖进香者,即通过庙会的传统祭祀活动参拜人类的祖先伏羲,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的崇敬感情。求子求孙者,是通过拜神还愿,为家中求得贵子,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后人们精神的产物,多子多福思想的集中体现,显示出人们追求平安,渴望幸福的美好心愿。寻根问祖者则是通过对庙会中老一辈人士的询问,了解自己的祖先及生平信息,也是人们对自己美好命运的追求。以上均为体验经济背景下,体验着通过自身参与形成的自身精神上的满足以及感官上的美妙体验,为伏羲陵庙会传承带来生机。

就新闻媒体而言,随着新闻媒体参与伏羲陵庙会的比例日益增加,拍摄记录庙会场景、访问组织者及游客的记者络绎不绝,通过媒体工作者的宣传、采风,从总体上提高了伏羲陵庙会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为人祖庙会带来了更多地朝拜者、观光客。因此,媒体起到了为庙会宣传的作用。媒体在参与体验在过程中,并不仅仅在体验庙会本身,还能从其他庙会的体验者中发掘自己需要的新闻素材,并从中获得灵感,通过自己的参与总结,形成报道,有利于伏羲陵庙会文化价值提升。

就商人而言,伏羲陵庙会为当地的商人带来部分经济收入。商人根据庙会的需求来经营,多数以经营高香、莲花宝、挑子,或泥泥狗等吉祥物为主。与一般性商业经营不同,这种吉祥物的经营性质本身是体验经济的形式,买方与卖方之间并不是单纯的利益关系,更是一种活泼、亲近,更加带着虔诚信念的祭祖关系。买方通过购买吉祥物的体验,求得平安,感受到幸福与满足,这就是庙会中商人能够长久的稳定存在的原因,也是庙会能够长久发展的不竭动力。

就人文学者而言,其主要指:“长期研究伏羲陵庙会、伏羲陵文化的地方人士,以及外来学者中关心伏羲陵庙会发展的人⑥。”庙会本身的存在,满足了人文学者体验经济的需求,他们通过研究庙会历史、感受庙会盛况、聆听传承者的经历,或是观察参与者的感情,都可以使他们的文学素养得到更好的发挥,使他们体验经济的感受更加完整真实。

综上所述,伏羲陵庙会作为一种体验经济形式,为各类体验者带来不同的体验,影响着伏羲陵庙会的发展

传承。

5.加快经济发展

庙会当地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宣传并开展庙会祭祀活动,并于此后数年间陆续进行庙会保护与宣传工作。伏羲陵庙会作为体验经济的一种形式,为当地政府也带来了一定效应。庙会作为遗产地历史文化地标,延续传承遗产地历史文化信息,对其保护与宣传有利于当地政府政绩的彰显。通过体验经济模式在淮阳伏羲陵庙会保护中的应用,能够更好的体现伏羲陵庙会文化价值,弘扬政府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展现当地深厚历史氛围,促进遗产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

四、前景展望

非物质遗产在体验经济视野下进行保护契合非物质遗产本身性质,遗产精髓价值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但鉴于非物质遗产本身类型繁多、差异明显,因此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要根据非物质遗产本身的性质与存在状态而定。体验经济在非物质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前景总体来说非常广泛,但是也要注意相对的不利影响。

注释:

①B.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詹姆斯.H.吉尔摩(James H.Gilmore).体验经济[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

②B.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詹姆斯.H.吉尔摩(James H.Gilmore).体验经济[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

③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2.

④侯晨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淮阳伏羲陵庙会的传承与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11.

⑤侯晨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淮阳伏羲陵庙会的传承与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11.

⑥侯晨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淮阳伏羲陵庙会的传承与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11.

参考文献:

[1]B.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詹姆斯.H.吉尔摩(James H.Gilmore).体验经济[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

[2]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2.

[3]侯晨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淮阳伏羲陵庙会的传承与变迁[D].广西师范学,2011.

[4]夏宁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

[5]覃德清.多重力量制衡中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J].民间文化论坛,2005(1).

[6]贾滕.从教化民众到弘扬文化:论地方特色庙会转型的国家逻辑――以河南淮阳伏羲陵庙会、鹿邑老子庙会为中心的考察[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12).

[7]黄永龙.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民俗文化遗产特征及旅游开发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2,1.

[8]王文文.体验视角下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11.

第5篇

也许你是一个老北京,那么可以趁此在庙会上再找一找儿时的影子;也许你是一个“新北京”,那么就来庙会体验一下老北京文化传统特色吧;百转千回,最吸引我们的仍旧是那些最传统的民族特质与文化。

年味正浓 提倡民俗风

今年春节,对于不少庙会的会场都加强突出老北京的“年味儿”。还没进门儿,就听到老北京最具传统特色吆喝声,竹条扎出的纸风车、五彩缤纷的面人儿,一个个老艺人用他们特有方式来迎接汇聚于此的八方游客。闻到阵阵烤串香。再往里走,准能碰上个把“皇帝”,身边或簇拥着盛装“宫女”,或跟着“群臣”。闻香识道东来顺、都一处等北京老字号摊位前都能让你感受到老北京庙会的味道。其实,逛庙会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流传下来的宝贵技艺,二者在传统文化上的共通、契合,使得春节庙会成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平台。各家民俗庙会的文化广场上,还专门开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场,江苏宫梳名篦、天津泥人张、北京面人儿、山东木版年画、陕西泥塑,让八方来客在观赏庙会同时也可了解民间技艺。

老北京庙会精品

要说老北京最具经典的庙会莫过于地坛庙会。它始办于1985年,以较高的艺术品位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享誉中外,其胜景被誉为现代的《清明上河图》。春节逛地坛庙会是京城老百姓沿袭多年的习俗。仿清祭地表演是地坛庙会独有的传统节目,其场面宏大,再现了清代皇帝祭地,祈求地神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景象,表演从年三十到初七,每天上午10时上演。今年地坛庙会推陈出新,首次向社会征集了“草根皇帝”参与仿清祭地表演。正月初一和初五两天,从近百名普通市民中遴选出来的两名“草根皇帝”将首次登上方泽坛的表演台,带领200余名“文武百官”表演祭地礼仪。 京味叫卖艺术团、北京老天桥艺术团艺术家们也在地坛庙会登台,为游客们奉献上久违了的叫卖剧、弦歌与绝活。百戏名曲、民间花会、天桥绝活、祭地礼仪、茶艺书画等不同文化系列汇于一场,将民族、民俗、传统、现代、乡村、城市诸种文化形式复合为一体,把各地美食名吃、杂艺百货集于一会,老北京庙会给人营造了一个“欢乐、喜庆、祥和”并具有浓郁民族、民俗、民间特色和风味的节日娱乐场所,尤其体现了老北京民俗风情,也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展现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角色。到地坛逛庙会已成为老北京人儿过年的一项风俗。

第6篇

[关键词]旅游节事;居民感知;泰山国际登山节;东岳庙会

1 引言

组织节事活动已成为旅游地树立形象、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措施。旅游地的节事活动类型繁多,千姿百态。本文拟选择泰安市传统的东岳庙会和国际登山节为研究对象,探讨旅游地居民对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日常重大节事的感知及影响。东岳庙会是一种融宗教文化与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泰山国际登山节以突出发展旅游为主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泰安市人民政府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登山协会等部门联合主办的集体育、文化、经贸活动为一体的重大节日。两者在泰安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居民的影响也有所差异,相应地,居民对两个节事的感知也应该有所不同。比较东岳庙会和泰山国际登山节。在节庆的起源、性质、内容和作用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大体情况如表1:

2 相关研究综述

针对居民对节事的影响感知,国外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诸如美洲杯、奥运会、世界杯等体育事件和世博会等大型国际性文化事件的研究,而有关居民对当地富有特色的重大节事的感知研究很少。目前,国内也开始关注居民对节事影响的感知问题,如关于2006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的居民感知研究等。国内外的研究中对居民感知的解释比较常用的是社会交换理论。艾普(ap,1992)研究了社会交换理论在解释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方面的适用性,并提出了社会交换过程模型。此外,众多学者通过构建理论化的概念模型和居民旅游支持模型,特别是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方法研究了居民旅游感知、态度及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了社会交换理论的较强解释力。

现有的研究多是分析某一节事的居民感知状况,比较充分地论证了居民感知与态度取决于在节事活动中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有利于节事的举办过程中充分考虑居民的利益和发挥居民的积极性。不过,旅游地的节事活动通常具有多种形式和内容,而现有的研究缺乏对旅游地不同类型节事感知差异的比较研究,不利于深入把握各种类型节事的功能特征,并进一步提高地方节事的整体水平。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设想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居民对泰安两个主要节事的感知及其差异,探讨传统与现代两种节事的功能特色,以期对节事的现状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并为提升节事质量进行必要的理论思考。

在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旅游地居民感知及态度方面的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泰安市两个主要节事的特点设计了问卷。问卷一:列出多项登山节和庙会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观点以及居民的态度,要求居民按照1—5(李克特量表)等级方法表明对调查表所列观点的感知,即1=非常反对、2=反对、3=不同意也不反对、4=同意、5=非常同意;问卷二:居民基本背景(年龄、性别、家庭收入)、居民参与度、居民与旅游业的相关性。另外,还有两个开放性问题,调查居民对这两个节事的意见。两部分共计84小题。

调查时间为2007年2—5月,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466份,有效问卷371份,回收率78%,有效率62%。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的工具主要采用spss11.5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

4 数据分析与讨论

4.1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泰安市城区(泰山区、岱岳区)居民。被调查居民范围较广,涉及公务员、科研人员、企业职员、经商人员、农业工作者、教师、学生、司机、离退休人员、家庭主妇、医生等,女性样本偏多,占57%;20—40岁居民占72%,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年龄段居民分别占11%和17%;从学历看,高中以下学历占40%,本专科占53%,研究生以上占7%;81%的居民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62%居民直接或有家人参与旅游业;50%居民出生地在泰安;56%的居民居住在泰山区;在泰安居住时间上,20年以上的居民占36%,10一20年的居民占19%;3—10年的居民占32%,3年以下占13%。从参与节事程度看,参加次数在3次以上的居民中,庙会和登山节分别占34%和28%,参加次数在1—2次的居民中,庙会和登山节分别占30%和35%,没有参加过的居民中,庙会和登山节分别占36%和37%。从总体上看,样本的分布比较全面,基本反映泰安城区居民情况。

4.2居民感知因子分析

4.2.1居民对庙会和登山节的总体感知特征

在进行因子分析时,为了避免将消极感知问题与积极感知问题放在一起时可能会由于被调查者的理解歧义发生混乱,不易得到真实结果,参考有关研究,本文将居民积极感知和消极感知指标分开进行因子分析,庙会和登山节数据的kmo值均大于0.9,对应的相伴概率值均为0.000,表示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经过方差最大化旋转,所有指标的因子负载均大于或约等于0.5,特征值均大于1。采用最常用的克朗巴哈α(cronbach's mpha)可靠性系数来对各个因子下的指标进行可靠性检验,因子可信度a值在0.67—0.89之间,这表明各个计量尺度都比较可靠。

居民感知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和表3。首先,无论是积极影响感知还是消极影响感知,同样的感知问题被提取为不同的因子。其次,庙会和登山节因子1上其内部指标的描述大部分相同,但是由于因子的含义和命名主要是依据因子内部各个指标在因子中所占的因子负载的大小,因此庙会因子1命名为社会文化与形象提升利益,而登山节因子1命名为形象提升与社会文化利益。同理,居民对庙会的积极影响感知的另外3个因子分别被命名为环境利益、经济利益、设施建设利益;而登山节的其他2个因子被命名为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最后,在消极影响感知方面,庙会被提取为文化冲突代价、环境代价和经济代价3个因子,而登山节被提取为文化 冲突代价、环境与经济代价2个因子。

4.2.2居民对庙会和登山节感知因子差异分析

因子变量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是衡量因子重要程度的指标,特征值越大,说明其解释原有变量信息的能力越强。根据各个因子的特征值,可以确定在解释居民感知的意义体系中各因子的重要性。特征值大于3的因子为主要积极因子,特征值小于3的为次要积极因子。表4表明,从居民感知的角度分析,因子分析所体现的两个节事的意义体系有所差异。从特征值来看,庙会的主要功能是在传承当地文化的基础上的城市形象提升与环境质量的提高,而登山节的主要功能则是在形象提升基础上的社会文化利益的体现和经济利益的获得,两者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从感知强度(均值)来看,居民认可庙会的社会文化与形象提升利益、经济利益和设施建设利益,对于登山节,主要认可形象提升与社会文化利益、经济利益。

在消极感知方面,各因子均值在2.55—2.99之间,居民基本持中立态度,表明目前节事的消极影响还不很明显。从特征值看,居民最担心的是节事可能带来的文化冲突代价;从居民感知的均值来看,环境和经济代价稍强,而文化冲突代价则更弱一些。

4.3基于节事感知差异的居民群体聚类

本文尝试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居民感知态度进行分类。采用spss快速聚类分析(k—means cluster),分别输入聚成2类、3类、4类或5类进行分析,有关分析数据表明,把被调查者划分为4个子群体时,聚类更具有解释力和合理性,且各类样本之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的显著性水平都是0.000,表明4种类型存在明显差异,符合统计显著性要求。一般认为,李克特5点量表中,1—2.4表示反对,2.5—3.4表示中立,3.5—5表示赞同,根据均值大小对居民聚类进行命名。聚类分析结果见表5和表6。

从聚类结果看,庙会和登山节都存在热情支持者、理性支持者、中立者,而两者居民聚类的明显不同在于,对庙会影响的感知,居民存在特殊关注文化的群体,这类居民在社会文化与形象利益感知均值为3.72,为支持态度,而在其他两个因子的感知均值都小于3,表现为中立态度,对负面影响感知较弱,他们认为庙会的举办应该凸显当地传统的文化特色。访谈发现,部分居民认为,庙会是在传统几千年泰山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传统节事,节事的举办应该主要是对传统泰山文化的发扬光大,而不应该过分注重节事的其他利益的获得。而对于登山节,存在反对者,这类居民在各项因子的感知均值都小于3,在2.05—2.49之间,对登山节的正面影响持否定态度。

4.4居民满意度与聚类的差异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不同个体特征居民的满意度和聚类差异,基于不同个体特征的居民对其满意度和聚类进行方差分析或x2检验,结果表明,影响居民满意度和聚类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从业情况和参与度,性别、年龄、收入、学历、出生地、居住时间等只在个别感知因素中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同时限于篇幅,故本文只针对居民的从业情况和参与度对居民感知和聚类差异进行探讨。

4.4.1居民满意度差异分析

总体上看,居民对庙会和登山节的满意度都不是很高,均值仅分别为3.48和3.62,介于中立与支持之间,这表明节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均值的标准差也较大,分别为1.061和1.059,说明不同居民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1)居民与旅游业密切关系程度和满意度的关系

由表7可知,不同职业和参与次数居民登山节的满意度不存在显著的差别,而对于庙会的满意度,家人参与旅游业的居民满意度与其他两类居民存在明显差异,家人参与旅游业居民的满意度明显高于直接参与旅游业和与旅游业无关的居民。可能的原因是,泰安是一个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与其他行业比较,家人参与旅游业者从旅游业和节事中获得的收益超过成本,因此满意度较高;而职业与旅游业无关的居民从节事中获得的收益很少,却承担了一些由于举办节事带来的成本,如文化冲突、环境和经济代价等,因此满意度相对较低。值得关注的是,直接参与旅游业的居民对庙会的满意度反而最低,主要原因可能是,近年来由于庙会的举办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政府出面举办,但是又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部分居民表示庙会成为劣质商品的推销地、低档的摆地摊场所,导致现在的庙会场景相对冷清,参加者多数为离退休人员,与过去传统庙会留在居民心目中的印象相去甚远。

(2)居民参与度和满意度的关系

由表7的均值直观分析发现,对庙会来说,没有参加过庙会和参与次数在3次以上的居民满意度最低,分别为3.33和3.34,而满意度最高的是参加1次的居民;从参与次数看,出现参与次数越多,满意度越低的情况(f=2.662,sig=0.032),这也说明目前庙会的产品和举办形式存在诸多问题,庙会也确实有越办越差的趋势。对登山节来说,参加1次的满意度最低,为3.51,排在第二的是没有参加过的居民,均值为3.58,从具体数字上看,对于参加过登山节的居民来说,出现参加次数越多,满意度越高的趋势。这表明,与庙会相比,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努力,登山节的举办质量是相对稳定的。

4.4.2居民聚类差异分析(x2检验)

卡方检验(x2检验)表明,在庙会聚类的文化关注者方面,与旅游业关系的不同以及参与次数的不同对聚类的影响都较大。50位文化关注者中,直接参与旅游业的居民有29位属于这一类文化关注者,从参与次数来看,没有参加过庙会的居民和参加次数在3次以上的居民也在该聚类上人数较多,分别为20人和14人,这说明对庙会了解较多的居民,无论参与次数的多少,都认为庙会应该注意传承所蕴含的文化。

在登山节聚类上,32位反对者中,直接参与旅游业的居民和职业与旅游业无关的居民最多,各占13位,可能的原因是,直接参与者中,有一部分是直接策划和管理登山节的人员(如旅游局、政府人员或各个企业的代表),他们认为目前登山节举办成为政府官员的舞台,劳民伤财,节事活动离老百姓越来越远,因此对节事的举办持消极态度。而职业与旅游业无关的人可能是没有从节事的举办中获得收益。从参与次数来看,反对者最多的是没有参加过登山节的人员,占11人,原因可能是对登山节不了解以及不能从中获益。

在访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登山节的影响大于庙会,居民对相关信息的了解也是登山节强于庙会。这从互联网上宣传的力度就可以体现出来,在泰安的相关网站上关于登山节的 信息比较详尽,而基本查不到庙会的信息。导致很多市民近几年来对庙会的了解越来越少,甚至有把庙会遗忘的趋势。现在许多居民不知道庙会的举办时间和地点。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政策问题。例如2007年庙会,除了在泰山广场举行了开幕式外,举办者把庙会主要活动地点选择在岱庙里面,居民要参加庙会,必须先买一张20元的岱庙门票。庙会本来就是一项平民性的活动,现在如此高的门槛,显然会成为市民参与的障碍。

5 结语

因子分析表明,居民对于国际登山节和东岳庙会影响的认知还是有所差异。庙会的主要正面感知是社会文化和形象利益,而国际登山节则是形象和社会文化利益,分别有所侧重,说明两个节事活动的功能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但同时也可看出,两者的功能特色还不够突出,大部分感知因子信息及感知强度类似,意味着不同的节事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独特作用。有研究认为,发挥节事长期效应的基本策略包括节事规模的等级化、节事类型的多样化、节事时间的持续化等3个方面。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发挥节事的作用,旅游地的节事应该系列化、差异化,不同类型的节事要有各自的主题,体现地方文化内涵的不同侧面,突出自身特色。不同类型的节事活动应该在吸收地方文化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特有的功能和社会影响。

从分析结果看,政府支持和参与的力度对于节事的效果至关重要。自举办以来,泰山国际登山节一直受到泰安市政府的重视和重点支持,其效果也已受到居民比较广泛的认可。而东岳庙会受到政府的支持和关注较少,虽有上千年的传统,但节事效果比登山节还是有一定差距,居民的评价也不如人意。不过,节事主要依靠政府的推动作用也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泰山国际登山节出现一部分反对者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因此,应当探索适当的政府参与形式,逐渐转变政府在节事活动中的职能。现阶段在保持政府资金充分投入和有效管理的同时,重点要在节事整体宣传、秩序与环境维护、提升内容档次等方面发挥政府作用。

第7篇

不经意间时间已从指缝流失,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一年的工作结束了。这一年来有风有雨,有喜有悲。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收获了许多,在社会这所学校中学会了许多,在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逐渐成长,少了几许轻浮,多了一些稳重。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发现自有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现将过去一年来的工作做一总结,以便今后在工作中逐步改进。

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部分:xx庙会的前期宣传,xx农耕文化展览馆的售检票,xx庙会期间的售检票工作。

xx庙会的前期宣传工作:在xx庙会前期宣传中主要是遵照单位规定,有计划的进行宣传工作,通过下乡镇,发放宣传资料,面向广大群众,宣传xx农耕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xx农耕文化,认识到历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让更多的人认同xx文化,前来观光旅游。

xx文化展览馆的检票工作和庙会期间夜间的巡逻防火工作:在庙会期间主要的工作是xx文化展览馆的检票工作和庙会期间夜间的巡逻防火工作。在庙会期间由于游客比较多,人流量较大,在检票工作中严格把关,确保检票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庙会期间由于夜晚游客较多,景区夜间特地由专人进行夜间巡逻防火,对xx大殿,周王殿等重点区域进行多次排查,确保了庙会期间的森林防火工作的顺利开展。

xx农耕文化展览馆的售检票:本人主要从事xx农耕文化展览馆的售检票工作,在工作中严格把关,做好检票工作。在工作中要做到安全第一,确保xx农耕文化展览馆的各项基础设施工作状态良好,文物无缺损,无丢失,做到随时检查,定期记录备案,以便维护保养。提醒游客应该注意的事项,做到心中有数,认真履行职责,防止有破坏各项设施的行为发生。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参加了由市旅游局组织的“红色旅游千人人才培训计划”,在培训中学习了xx市红色旅游文化和相关政策。在培训中开拓了视野,更好地认识了xx市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除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响应省委的号召,参加“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拜访贫困户,了解贫困的实际情况。体验基层生活,向贫困户发放化肥,撰写民情日记,为贫困户送去关怀,让党的富民为民政策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帮助贫困户寻找贫困的根源,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学习十八三中全会会议精神,用理论武装自己,在自身的实践中深刻领会党的十三中全会精神,在今后工作中尽职尽责,用行动践行党的十八三中全会精神。

第8篇

72岁的李奶奶是个老北京,逢年过节就喜欢逛庙会。说起庙会李奶奶很激动:“以前市场上物资短缺,想买什么只能等过节的时候到庙会买,全国各地的生意人凑在一起,商品多、价钱便宜。现在虽然市面上产品齐全了,想买什么出门就有卖的,但就是割舍不断几十年的庙会情节。”和李奶奶想法一样的人不在少数,每年庙会总是熙熙攘攘,伴随着欢声笑语、叫卖声、锣鼓响,来自五湖四海、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人们欢聚一堂辞旧迎新。今年节假日的调整为古老的庙会注了入新的活力。

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使庙会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更多的活动由民间组织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不仅大大增加了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其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庙会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

1985年作为北京当代庙会起点,首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开幕,截至目前地坛已举办过22届庙会。作为一个蕴涵深厚文化底蕴的庙宇,地坛吸引着各地旅客的关注。今年第23届地坛庙会吉祥物征集中,就收到了来自全国15个省市,130多件剪纸、泥塑、平面等各种形式的吉祥鼠设计样稿。

今年地坛庙会以民族韵、世界风、奥运情为主题。在环境布置上力求庙宇与市井相结合,突出地坛作为皇室祭地场所的特殊性。地坛西门将搭建6组凤廊,并将老北京灰墙青瓦带门墩的普通民居搬到庙会上,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一幅现代版清明上河图呼之欲出。仿清祭地、天桥民俗表演、川剧表演、老故事回忆墙等展览演出活动将带领游客开启封存已久的历史画卷。

今年是北京奥运年,全国都在开展全民健身迎奥运活动,奥林匹克精神已经从比赛场走出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地坛庙会也将以实际行动迎接日益临近的体育盛世。今年地坛将举行文明行为迎奥运,多彩奥运体验活动。为了宣传奥运知识,将在庙会设置奥运知识百米画卷,引导游客畅游奥运文化长廊。还将举办“2008我送奥运一个祝愿”的活动,游客们可以将心中最真挚、最美好的一句祝福送给北京奥运。

2007年4月10日,我国运动健儿李洋荣夺得了第29届泰王杯拳击赛57公斤级决赛冠军,全国上下激起了拳击热。北京市东城区是奥运拳击比赛场馆的所在地,地坛作为东道主有义务将拳击运动介绍给游人。本次庙会中的拳击表演项目,也将为八方游客呈现拳击运动风采,游客可以上台参与,站在比赛擂台上,施展拳脚,舒展一下筋骨,劳累了一年的疲惫一扫而空,精气神又回来了。

独具一格的庙会文化也吸引着海外的关注,地坛庙会曾被40多个国家及港台地区媒体报道,香港卫视特地进行了同步直播,将浓郁的过节气氛传递给出门在外的亲人,传递给远离故乡的友人,传递给全世界所有华人和国际友人。近几年庙会游客结构发生变化,原来逛庙会的基本上是北京人,现在全国各地的旅游团多了,外国旅游团、记者也多了。庙会正成为将中国文化、北京民俗介绍给全世界的窗口。

“标王”的生意经

中国人以食为天,出门在外,走到哪儿就吃到哪儿。庙会也不例外,小吃摊前人声鼎沸,北京的豆汁、卤煮火烧,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大麻花,山西刀削面、太谷饼、黄米油糕,内蒙古烤全羊、烤羊腿、奶皮子,上海奶糖、梨膏糖等,一圈逛下来,食客们没花一分钱的旅费,摊位主的引领下就像走遍了半个中国似的,体验着他乡美食带来的超值享受。

庙会经营的火爆隐藏着巨大商机,越来越多的经营者跃跃欲试,想要借此机会大显身手。北京地坛庙会今年已经是第7次举办摊位拍卖了,2007年地坛庙会共有334个餐饮百货摊位参加拍卖。今年百货摊位拍卖总数为300个,饮食摊位44个。在2007年12月8日、9日举行的摊位拍卖中,600多家单位参加了百货类拍卖,30 0多家单位参加了食品类拍卖,共拍得328.23万元。这些拍卖者中个体户居多,他们都是有过多年庙会经营经验,辗转各个庙会的经营高手。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拍卖者中,多了很多新面孔,新生力量为本次拍卖注入新鲜血液。竞拍者表示,拍卖这种方式使竞争公开透明,为每个人提供了参与机会,凭自身实力就可取得摊位经营权。原来的庙会经营都是以排队发号形式招商的,在管理上存在一些缺陷。有的摊商排了几天队也拿不到好的摊位。可有的人托人找关系走后门,不费力气就能得到让许多摊商眼热的“黄金摊位”。现在这种情况一去不复返了。

谷胜立被称为庙会的美食“领航员”。他从2005年参加北京地坛庙会摊位拍卖,到今年已经参加3次了。作为连续3年的“标王”,在圈里他的名头已经很响亮了。他带来的阿拉伯风味烤肉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2007年他每个摊位赚到30万到40万元。“继承民族饮食文化,传播健康食品,以速度取胜、出手快,占据最加位置就是成功的一半”,这是谷胜立的成功经验。一个摊商能不能在庙会赚钱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经营理念、产品适销对路都很重要,摊位位置也很关键。谷胜立认为经营者的产品代表着他的人品,赋予产品长久不衰生命力的秘诀是保证优秀的质量。庙会食品要选择游客购买方便、品尝方便、携带方便的特色风味小吃,配备训练有素的良好团队操作才是取胜之本。

今年谷先生将继续带领游客品尝特色阿拉伯烤肉。虽然今年的摊位费用比往年增加了,但他认为这对一个好的企业没有影响。他会从自身入手想办法改进食品制作速度,不会将费用转嫁给消费者。在庙会用餐与饭店相比,无论是环境还是卫生状况相差很多,因此今年谷先生将烤肉炉具进行升级改进,食品加工全部采用工业化生产线作业,减少了加工中的接触污染,保证食品入口卫生。制作材料上采取半成品运输,有专车、专人进行管理。操作加工全部过程由穆斯林师傅完成。谷先生的烤肉不仅捕获了游客的胃,他也依托庙会对自身产品进行宣传,他已在全国各地建立了50多家加盟连锁店,为各地解决了数百名人员就业问题。

15项预案应对客流“井喷”

2007年8月全国开展的为期4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规范了生产秩序,促进了国内市场产品质量的提升,也保证了庙会的食品安全。地坛管理部门也根据需要,及时制定了15项安全管理预案,保证公园秩序正常。

在庙会举办前,他们召集所有商户学习食品摊位管理规定。庙会期间食品监督部门每天检查各摊位进货发票,保证食物的新鲜。游人购买包装食品后,还会得到一张印有卖主摊位号的信誉卡。当出现质量问题时,地坛公园采取先行赔付的方式,使游客免受经济损失。

第9篇

在北京、安徽等地,赶庙会、逛花灯、唱大戏等传统年俗回到春节文化活动舞台。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大型纪念园――徽园内,中国(合肥)国际年俗博览会在春节期间召开,民间戏曲喜乐会、民俗文艺巡游、五彩灯谜会等活动吸引不少市民参加。合肥市民李娟说:“在这里感觉特别有过年的氛围,好像回到小时候。”

在北京,近年,除了地坛、厂甸等老牌传统庙会外,各区也着重恢复并打造独具特色的庙会活动。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铁树斜街的93号院博物馆,近期持续举办胡同微型庙会,游客通过参与剪纸、草编、蛋雕等活动体验,重温老北京非遗技艺。来自山东的武翔告诉记者:赶上胡同里的庙会,体验了一把京城的年味。

据蒋保安预测,禾泉农庄春节期间的游客量将达到2万多人,高峰期集中在年三十到年初六间。

中国国家民俗协会副会长李新永告诉记者:除了商家以外,相关部门亦重视还原传统年俗,组织民俗活动,北京一些社区,组织各家各户写春联并进行评比。

“过去过年打麻将、摸纸牌在农村很普遍,如今村民过年更期待唱大戏、说大鼓书”,安徽肥西县桃花镇文化站站长刘俊生说,镇里迎合村民需求,春节期间邀请民间戏班在各村居进行巡回演出。

“我要亲手炸一次肉丸、赶一次庙会。”安徽省芜湖市“80后”学生陈俊早给自己计划了一份年俗“愿望单”。在他看来,拜年、发红包,一部手机就搞定的春节没有味道,而“传统民俗活动契合了人们的心灵需求”。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加。传统年俗热的背后是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回归。”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万建中说。

然而,在“老北京”苏庆唯看来,现在即便是找回传统年俗,也夹杂着商业气息。“庙会传统小吃不多、传统节目稀少,价格却翻了翻”。

李新永也认为:如今各地恢复的庙会,很多只是照搬历史上有的,形式化的东西多了点,实质的回归还比较缺乏。

不少受访人士表示,传统年俗热的兴起是一种积极信号,注重形式的同时还需在更多年俗活动中注入传统文化的“神”,让春节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民族传统节日”。

第10篇

厂甸胡同

北京的胡同,家家都有门号牌,门号牌上清晰地印刻着胡同的名称。但实地寻访厂甸,你却很难找到这样的号牌,发现了一个,下个在哪就不知道了。肯定和其他胡同一样,都是门挨门户挨户挂号牌的。这里的门户特点却是,家家都是店铺,店铺是大是小,均挂自己店铺牌,或是社区街道或是房产管理部门颁发的门号牌哪去了?只有天知道。

根据街形巷貌,你可以认定,厂甸就是条小胡同。它在现新华街东侧中国书店大院的东边,紧贴中国书店。宽度说是6米,你感觉,有个四五米已算是宽的了。长度不好估摸,若从琉璃厂东街算起,往北到头有百十来米。东街往南的那条胡同是不是?找不到肯定或否定的证据,就没有门号牌可查。问人当然是可以的,就算有人告诉你,琉璃厂东街南边的那条直到小沙土园的胡同也是,它共才又多长?盛大的庙会怎么能以这么条又窄又短的胡同命名呢?厂甸应是更大范围的地域名称。这想法也很难得到支持,谁能告诉你,历史的、现在的街区名称里,有叫厂甸的?

厂甸胡同也背静,很窄憋,但很文化。南北向的胡同两侧,所有的铺子都是经营宣纸、字画、装裱、金石印刻什么的。卖字画都打着名人字画的旗号,最南口的那家小铺叫白石画馆,隔门窗望进去,干净利落,墙上的画虽不是齐白石风格的,却很显艺术档次。北口的那家名叫金液斋的,分书法名家和画界名家,各列出名单,都是腕级人物:启功、沈鹏、欧阳中石、张海、刘炳森、范曾、董寿平、白雪石、王成喜、崔子范……这些响当当的名号,既告诉你,这家书画店绝对是顶级的艺术殿堂,也同时告诉你非诚勿扰!没钱没诚意最好门外溜达。小胡同里更多的是卖宣纸的铺子,安徽宣纸、汪氏三炉纸的招牌做得很大,很醒目,不大的小屋里,层层叠叠的宣纸,在与房同高的货架上堵着你的眼。文化庙会

厂甸庙会,从明代始盛。这里原本有三座庙:中国书店东边胡同里的吕祖祠、土地祠和位于现琉璃厂东街路北的火神庙。庙多,善男信女多,来庙里烧香祈福、求签问卜的多。三庙都是道庙,道士也多。香火人气旺,看准商机的商贩们也就来了,庙市自然而然形成。庙会的生成和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所卖的商品,除了与庙事活动相关的,就是小吃和些日常用品加上耍器、摆件。厂甸庙会也一样,不说小吃,单说,就有竹木刀枪、竹蛇、羽蝶、空竹、羽毽、地轴、飞片、转花筒、布娃娃、布老虎、鬼脸胡子,戏剧花脸。摆件有泥人、面人、毛猴、布贴画、鬃人、蜡苹果、蜡柿子、蜡桃、玻璃喇叭、吉利灯、纱灯、鱼灯、草鞭炮,很丰盈的。踩高跷、跑旱船、跑驴之类民间表演也参与进来。就这些,厂甸庙会和其他庙会没什么不同。书局到厂甸庙会上摆书摊,几十家书局至少几十个摊点;还有个人、散户到这里摆书摊的,书或是已存的,或是收破烂收购来往外甩的,那情形和现在的潘家园的书市差不了多少。还有古玩珠宝呢,金店、首饰楼、玉器铺也都到这里来寻商机,这些摊被称为红货摊儿。到民国时,东交民巷外国人开的钻石行也来凑热闹。更有奇异的,是有人到这里摆摊不为卖,只为显摆,与同行比谁更趁货真价实的好玩意儿,谁更趁真东西,店藏的奇珍异宝都摆出来,名人字画、碑帖金石、雕漆珐琅,看得人眼花缭乱,价昂贵得少有人能掏出现钱来买。这叫晒宝会。真动了心的,相中了,只能庙会结束后私下去交易。这里的庙会上还有戏照、戏服之类的东西。

怎么会形成这样的格局和特点呢?沿着周边逛一逛你也就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了。厂甸胡同和琉璃厂是纠结缠裹在起的。吕祖闰在厂甸胡同里,火神庙可是在琉璃厂。琉璃厂是书肆集中的地方。从明代起,这里出现了第一家书店,到清康熙年问,已形成以经营古旧书刊、文献、典籍、文房四宝、传统字画、碑帖尺牍的专业街,至今这种格局都沿袭着。往周边走,又有很多有名的文化胡同和街巷。从南新华街往南走,走不了多远,是珠市口西大街,这条街被称为会馆条街。此街在明清时期会馆众多,计有各地会馆二十多家。纪晓岚故居在这条街上。附近还有居住过京剧奠基人程长庚、开创以武生自立门户挑梁第一人的武生鼻祖俞菊笙的百顺胡同。百顺胡同有过建于乾隆年间的山西大会会馆、晋太会馆。与大小百顺胡同相汇的韩家胡同住过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李渔,他是清康熙年间的戏剧理论家,建芥子园。芥子园后改为广东会馆。与韩家胡同相接的大外廊营胡同住过伶界大王谭鑫培,这条胡同里有过明天启年间修的陕西泾阳会馆、清雍正年问建的甘肃凉州会馆。梅兰芳大师诞生于铁树斜街,这条街上清代住过著名的文史学家朱筠,广东肇庆会馆、山西襄陵会馆、陕西延安会馆也在这条街上。铁树斜街离琉璃厂东街是很近的。斜街入口在南新街那,走进来,就能见门殿合、抱厦、临街的五道庙。走在斜墙上,经常会碰到些老外,他们或是来寻梅兰芳的诞生地,或是对街上古香古色的门楼门脸感兴趣。至于整个前门外和大栅栏,人人都知道,那是北京有名的商贸区,盛产老字号,盛产珠宝店。

粗粗的这么一访,我们知道了,厂甸周围,书肆多,珠宝店多,会馆多,名人故居多,名伶故居多,是典型的历史文化片区。厂甸庙会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一朵庙市文化的奇葩。这个文化片区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琉璃窑与厂甸

透过纸页间的文字,走回到历史的北京城南,在元代,我们能看到那时候在这里的

片琉璃窑琉璃厂。开琉璃窑琉璃厂必要取土,取土便会形成一片低洼地,久之便积水成甸,这是说厂甸名称的来历。厂下之甸有多大?估计不会小,小窑小厂的规模怎么能够供应得上朝廷用琉璃瓦?不过也有可能街区发展起来以后把大厂甸填平了,仅借一条窄而短的胡同,珍存着有关于厂甸的记忆。

其实我们是不必计较厂甸的大小的,历来的庙会都不局限于那条小厂甸胡同,火神庙离厂甸胡同距离很远,已偏琉璃厂东街之东了,也就是说整条琉璃厂街都在厂甸庙会的范围,这是从东西向说;而南北向则以南新华街为延伸线,庙会方圆是很可观的,否则怎么能容下400万人。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多关注这一带为什么会馆多。会馆是同乡会,是为外地来京的同乡预备的。外地来京,无非是找门子、托关系或在科考或在商贸上求人行个方便,相互问也便于交流。科考上走门子,必是朝中有人物。权贵人物相中了这片地域,在此居住,才有人到此登门寻访,才带动了同多交流业帮衬业的发展。

厂甸最早是什么呢?一个郊野的村庄。揭开这个历史谜局的是清朝乾隆三十五年的一次出土。并不是考古发掘,而是种偶然,工匠取土时发现了一座古墓,主人是辽国的御史大夫李内贞。墓碑上写的葬地是燕下乡海王村。也就是说辽时这里仅是一个村庄。海王村比较荒凉,但有水。凉水河有支流流经这里,郊野的风光还是不错的。几代离皇宫都算不上远,有官僚在这里建别墅和进京的学子们在这里找住处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清朝,把汉臣赶出内城,在这里定居的官员们也就多了,文臣和举子都离不开书,书肆业的发展也在情理之中,特别是乾隆朝修订四库全书,总编纂官纪晓岚就住在这一片,它的阅微草堂距厂甸胡同不过里之遥。书肆业的发展催生了很多东西,金石印章文房四宝与书画的交流规模很大,以致形成了传统。到了晚清和民国,破落的贵族子弟既没能力给自己找饭辙,又得活着,卖家中珍存。古玩和珠宝业又发展起来。因这些,厂甸地区成为文化的厂甸,厂甸的庙会成为文化的庙会,而其中的商机又会促荣会馆业。娱乐业也在这一带兴隆,也是清朝的政策促成的。干公贵戚们听戏听曲只能往前门外跑,自甘到这里来堕落,梨园界的名流在厂甸地区便比比皆是了。

第11篇

关键词:周口;寻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南周口寻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8日

寻根是指世界各个宗族或民族依据文献资料和口头传承文学来探究文化发展历程,追寻宗族或民族的根源。寻根是一项国际性的活动,在华人思想意识中最为重要。华人寻根是指华人家族对传统的重视和追寻探讨自己家族的祖先和来源,通常也意味着华人要饮水思源,不可以忘记祖宗,不可以忘记自己文化的历史起源和祖国。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很多海外华人回祖国寻根。华人寻根带有浓重的民间色彩,主要通过民间习俗、节日庆典、宗族聚会、寻根游等多种形式开展。

一、河南周口寻根文化资源概述

寻根在文化层面一般分为两类:文明起源和姓氏起源。传统意义的寻根多指认祖归宗、追祖溯源,即为姓氏起源。周口位于河南省东部,地处黄淮流域,现辖淮阳、扶沟、沈丘、太康、郸城、西华、商水、鹿邑、项城市、东新区和川汇区八县一市两区,其中项城市为代管县级市。周口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美誉,是中华龙文化、姓氏文化、易经文化、道家文化、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寻根问祖之圣地。

周口所辖淮阳,古名宛丘,又称陈。传说中的“三皇”,即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先后在此建都。六千多年里,羲皇子孙在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劳作和征战。他们在这里创造了华夏远古的灿烂文化,使其成为一盏光辉灿烂的历史明灯。伏羲在此“作网罡、正姓氏、制嫁娶、画八卦、造琴瑟”;女娲在此“抟土造人”,繁衍了人类。神农氏“尝百草”、“艺五谷”开创了原始农业。淮阳县北城湖旁的太昊伏羲陵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伏羲陵园,被列为国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口所辖西华,为女娲死后葬身之地。经考证,位于县城北10公里的聂堆镇思都岗村发掘有春秋时期女娲城遗址,1986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华女娲城经历代增修,达到相当规模。现占地60余亩,有牌坊门、女娲陵、补天殿、娲皇宫、伏羲殿、三皇殿、三清殿和两侧廊房等仿古建筑,古朴典雅,精雕细刻。各殿和廊房供奉有女娲、伏羲等神像及描绘女娲造人补天功绩的雕塑和壁画,创意生动,活灵活现。

周口地区姓氏文化资源丰厚。中华万姓一统,始自伏羲,而羲皇故都淮阳,是中华姓氏最早的肇源地。据初步统计,发源于周口或历史郡望在周口的姓氏达130多个。其中,许多姓氏现在已发展成为中华著姓,如李、王、陈、胡、田、孙、姚、夏、陆、袁、谢、薛、文等,均位列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100大姓之中,总人口估计约有4亿左右。

二、河南周口寻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河南周口寻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取得的成绩。近年来,周口有关部门抓住“羲皇故都,姓氏之源”这一难得的宝贵资源,举办中华姓氏文化节和朝祖会、召开各种研讨会、组织寻根游,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打造出羲皇故都、姓氏文化、根文化等根亲品牌。

2004年10月和2006年10月,周口以姓氏“寻根”为纽带,以寻根为主题,以发展为目标,在淮阳成功举办了首届和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得到了海内外华人华侨的积极响应和共同拥护,达成了“万姓同根、源于羲皇”的共识,从而形成了华夏子孙来淮阳寻根谒祖的热源效应。2005年10月,淮阳以“谒人祖皇陵,寻姓氏根源,品龙湖风韵,赏古城新貌”为主题,举办了“中国・淮阳2005姓氏文化寻根游活动”,这一活动对打造淮阳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吸引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实现两岸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2004年淮阳朝祖庙会的伏羲公祭大典活动升格为省祭以来,每年庙会期间前来祭祖者不断增多。据悉,2008年3月22日,赴太昊陵内及陵前广场祭拜、敬香的游客达825,601人,因此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太昊陵庙会为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单日参与人数最多的庙会”。庙会期间,周口还组织召开各种研讨会。比如,2012年庙会期间,举办了“中原民俗传承和保护论坛”、“姓氏寻根与中原经济区建设高层论坛”;2013年庙会期间,组织召开了“中华周易寻根祭祖活动暨易经学术研讨会”。目前,从“春之庙会”到“夏之荷花节”,从“秋之寻根游”到“冬之民俗展”,由根亲圣地生发的文化产业链,已形成了淮阳的大旅游格局。2011年淮阳共接待游客1,391.5万人次,同比增长13%;实现文化旅游综合收入38.3亿元,同比增长29%。

(二)河南周口寻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河南周口寻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全市八县一市两区寻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很不平衡,差别较大。比如,西华是远古时代人祖女娲主要活动区域和唯一建都之地,但周口相关部门对其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远不及淮阳;二是对姓氏寻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周口除了强调“万姓同根、源于羲皇”之外,对发源于周口或历史郡望在周口的130多个姓氏的寻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远远不够;三是寻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以淮阳为例,庙会期间,面对日均三四十万的寻根朝祖观光游览者,淮阳的大小宾馆、餐馆、停车场承接力不足,道路拥挤;四是环境保护、整治力度不够。比如,太昊伏羲陵旁的龙湖成为路边餐饮小摊倾倒垃圾的场所,这种现象在庙会期间尤为严重。目前,龙湖的水生植物腐烂增多、水质负荷加重、生态环境亟待修复等问题已引起淮阳县四大班子领导的重视。

三、河南周口寻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一)整合资源,总体规划。首先,周口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全市范围内的寻根文化资源的盘查和整理,建立寻根文化资料库;其次,要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对全市寻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制定总体的开发规划;再次,要把文化产业与商业、旅游业结合起来,将寻根文化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民俗艺术资源等联合开发,实现资源共享、产品互补;最后,要创新寻根文化资源开发管理体制,克服狭隘的地域意识,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全市各县市区寻根文化资源的统筹开发。

(二)开发姓氏寻根文化资源。周口地区姓氏文化资源丰厚,发源于周口或历史郡望在周口的姓氏达130多个。周口要有效利用这一姓氏文化资源,通过成立发源于周口的各个姓氏的民间姓氏宗亲组织,举办各个姓氏的论坛、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吸引各个姓氏的子孙对自己姓氏发源地的关注,来到周口追根寻祖。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姓氏文化园,开发姓氏文化产品,举办拜祖寻根活动,进而带动商务合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首要的是交通。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修建好通往各寻根文化资源地、资源点的公路。对于通往人流量大的资源点的公路,要适当加宽,以防寻根活动举办期间交通堵塞。同时,要开通相关寻根游线路的专线客运,以方便寻根谒祖者出行。此外,餐饮、住宿、停车、购物、厕所、医疗、邮政等相关配套设施也要逐步完善。

(四)加大环境保护、整治力度。在一些大型的寻根活动中,比如每年自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的淮阳太昊陵庙会,寻亲谒祖者往往要焚香烧纸,从而带来环境污染。据媒体报道,2013年庙会期间,河南淮阳太昊陵内的古树就因香客焚香而被烧死。因此,太昊陵管理处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古迹和减少环境污染,规定2013年庙会期间香客烧的香高度不得超过50厘米,直径不得超过1厘米。今后周口各地应以此为戒,要加强引导,减少寻根活动中的焚香烧纸现象。同时,对路边餐饮小摊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应加大整治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1]于扬.河南淮阳被定“中华姓氏起源地”创六千年历史[N].大河报,2012.3.5.

[2]邵文杰.中华姓氏寻根到淮阳[N].光明日报,2006.9.6.

第12篇

2月27日,农历“二月二”。当天上午,淮阳太昊陵龙旗飘扬,香烟萦绕,由当地民间、工商界组织的“丁酉年全球华人恭祭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同时,来自13个省的“国字号”非遗项目展演活动也在羲皇文化广场拉开帷幕。一年一度的淮阳传统古庙会,又一次在这个春天如约而至。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孙鹏,省纪委驻省文化厅纪检组长陈锋,周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牛越丽,淮阳县委书记马明超,淮阳县人民政府县长等领导及数以万计的观众一起观看了非遗展演。

淮阳太昊陵为历朝历代全国太昊伏羲专祀地,从古到今香火不断。淮阳太昊陵庙会俗称“二月会”,其渊源之久、声势之大、会期之长,都堪称“天下第一”。每年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会期长达一个月。庙会期间,河南、河北、安徽、山东、湖北等数省的香客云集淮阳,人山人海、潮水般地涌进太昊陵朝祖进香。高峰时期,平均日客流量达40多万人次,成为省内外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文化盛会。历年的中国・淮阳羲皇故都朝祖会的成功举办,形成了“千年古庙会,万姓拜羲皇”的共识,扩大了太昊伏羲陵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确立了伏羲作为中华人文始祖的地位。

“二月二”天,除了恭祭伏羲典礼外,第八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遗展演依然是今年朝祖会期间最大的亮点。在展演现场看到,浙江黄沙狮子、云南彝族跳菜、贵州侗族大歌、辽宁海城高跷、内蒙古马头琴合奏……一个个独具地方特色、尽显古风神韵的世界级、国字号非遗项目的闪亮登场,令人大饱眼福。整个活动亮点频出,呈现出规模大、辐射面广、国家级项目居多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展演、巡游、展示同时进行的新特点,彰显全国传统技艺保护成果,探索传统技艺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新路径。

据了解,此次展演活动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南省文化厅、周口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周口市文广新局和淮阳县人民政府承办,自2月27日开始,历时一个月。以13个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表演类项目为主,主要表演形式有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曲艺等,展演分为6场,共有1个联合国项目,21个国家级项目,6个省级项目,7个市县级项目参加展示活动。除了6场气势恢宏的大型动态非遗展演外,主办方还在淮阳陈楚古街进行由82个静态非遗技艺类项目组成的集中展示,同时举办河南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座谈会,并在广场、陵区、公园进行让游客广泛参与的民间艺术巡游。

千年古庙会,万姓拜羲皇。淮阳庙会不仅是一场民俗盛宴,更承载着百姓对平安喜乐生活的美好祈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