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3: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道家文化
一、什么是道教?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至唐代成为国教,并达到鼎盛时期。什么是道教?“所谓道教,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自发的以女性生殖崇拜为特征的原始宗教在演变过程中,综合进古老的巫史文化、鬼神信仰、民俗传统、各类方技术数,以道家黄老之学为旗帜和理论支柱,囊括儒、道、墨、医、阴阳、神仙诸家学说中的修炼思想、功夫境界、信仰成份和伦理观念,在度世救人、长生成仙进而追求体道合真的总目标下神学化、方术化为多层次的宗教体系,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和成熟的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国民众文化特色的宗教。”[1]
二、李白与道教
李白生活的时代正是唐代道教发展的极盛时期。当时,统治者尊崇道教,以道教为正宗,重道士,甚至有陈希列这样的道士被提拔做了宰相,同时还修建道观,开设道举,收集编印道家经典。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李白同样受到严重的浸染。
李白自幼生活在道教的发源地——巴蜀,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就是在巴蜀创立五斗米教的,并在蜀汉传道30余年。[2]李白的家乡绵州昌明县西南40里的紫云山,就是一个著名的道教胜地。李自从小就接受正统的道教,“五岁诵六甲”中的“六甲”就是道教术语。《神仙传·左慈》中云:“乃学道,尤明六甲,能役使鬼神。”[3]李白常与道教人士交往,追随道教,“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感兴》)20岁与东严子,元丹丘等著名道士交游,与东严子同隐于岷山之阳炼丹,并养奇禽千计。25岁畅游江南名山大川,尤其青城山是道教名山,素以幽静闻名天下,有“青城天下幽”之誉。自古以来,不少羽客、隐士来此结庐居住,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在此设坛传道,此后青城山上道教宫观逐渐兴起,有许多美好的羽化升仙的传说发生在此。42岁游会稽,与道士吴筠共居剡中。45岁赐金还山后便索性授符入道。
李白结交的道士很多,从其诗文中可以约略知道有:东岩子、丹丘生、元演、司马承桢、紫阳先生、盖寰、高尊师、参寥子、贺知章等。对他产生巨大影响的道士有三位:一位是司马承桢;一位是元丹丘;一位是贺知章。司马承祯是重玄学证仙派的代表。上承“上清茅山派”[4]的形神双修传统,借助庄子的理念来阐发他的养生理论。司马承祯在《天隐子·序》中明确地说:“观夫修炼形气,养和心虚,归根于伯阳,遗照齐于庄叟。”足见其崇庄之心。由于对庄子重“心”意趣的重视,司马承祯特别强调“心”对人生的特殊意义。他认为心之奥妙,不可思。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师。只有经过不断地遣滞、修心功夫,去掉心中的污蔽,显现心中的本性,“道”才能从心中再现而出,而这就是成仙。司马承桢在江陵见到李白时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大鹏赋序》)后来李白的行为举动处处往“仙风道骨”这个方向强化,可见李白的修仙追求、成仙信仰,与司马承桢有着密切的关系;李白称元丹丘为“异性天伦”,与元丹丘的交游,几乎贯串了李白的一生。可谓“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李白现存酬赠元丹丘的诗有十多首,他还在其他诗文中多次提到元丹丘,元丹丘脱俗的道士生活、高雅的情趣,影响了李白,使李白在感情上更加贴近道教;更有道士贺知章称其为“谪仙人”。这都激发了他对仙道的追求,最终在辞京还山后,正式加入道教,成为一名“身在方士格”的道士。
三、《梦游》意象透道教文化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由东鲁南游吴越时,作为给东鲁诸公的临别诗。它极尽洞天的奇幻和驰骋游仙的飘逸,把道教的斑斓存想编织成离奇的艺术创造。盘点此诗的道教文化根砥,不妨来看诗中的重要意象。
首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瀛洲”:《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中有五座仙山,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此处表明,“瀛洲”本是他所向往的理想之地,然而难求才退而求其次梦游天姥的。他的另一首诗《西岳之台歌送丹丘子》写道:“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蓬莱仙岛是道门中人的理想境地,也是诗人的理想之所。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此句描写天姥山、赤城山和天台山。这三座山的地形地貌奇特,从地理文化看,附着诸多道教文化。天台山一带晋宋以降向以道教洞天福地著称,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把道教宫府列为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洞天中第六赤城山洞、第二十七金庭山洞,福地中第十四灵墟、第十五沃州、第十六天姥岑、第十七若耶溪等,皆在天台山区域内。孙绰《游天台山赋》反映天台一带当时即是所谓的“仙都”,其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与道教有关。李善引顾恺之《启蒙记》注:“天台山,列双阙于青霄中,上有琼楼瑶林醴泉,仙物具备”来解释天台的道教仙都气氛。另外,天台山还是那些道教文化的头面人物经常出没的场所,如《南岳魏夫人内传》载,西王母曾率众仙临诣天台:“九微元君龟山王母、西域真人王方平、太虚真人赤松子、桐柏真人王子乔并降小有清虚上宫绛房之中,各命侍女,金石发响。……”葛洪《抱朴子》认为,合金丹大药,炼八石气英等,凡飞炼神药必人名山,大、小天台山即为精思修饵其药之地,因为山上有神,皆生芝草,有道者登之可得神助。由上看来,天台山在道教文化中确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是对类似瑶池阆苑景色的描绘。杜光庭《墉城集仙录·西王母传下》描绘玉界仙居阆苑“有金城千重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玄台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其山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也”。道教把它们画成碧波洪涛浩渺,烟雨云霓飘忽的样子,让人虔诚相信它们既宛在目前又飘忽恍然。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之“洞天”。“洞天”是神仙所居胜境,道人修道的风水宝地,地仙通天的胜境。道教中人终生追求的理想之地就是福地洞天,此中一切尽善尽美。晚唐道士杜光庭作《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其中写道:“灵宫閟府,玉宇金台,或结气所成,凝云虚构,或瑶池翠沼,流注于四隅,或珠树琼林,扶疏于其上,神凤飞虬之所产,天驎泽马之所栖。”
“仙之人兮列如麻”中道出了神仙即是道教的理想人格。道教的基本宗旨简言之可以概括为“延年益寿、羽化登仙”。“仙”一般指具有超越凡人功能的特异人物。诗中“云之君”即指仙人。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登虚蹑景,云举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室,行则逍遥太清。”神仙生活何其美妙,令人神往。
“日月照耀金银台”中“金银台”是传说中神仙居处。郭璞《游仙诗》:“吞鱼涌海底,高浪驾蓬莱。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李善注说:“《汉书》,齐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而黄金白银为宫阙”,据此,“金银台”当仙人所居之宫阙。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此句极言神仙超凡脱俗而又神秘的装束打扮,来去迅急,具有奇异的能力。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说,神仙“能策风云发腾虚,并混与而永生也。”
虎鼓瑟、鸾回车:极言天姥山之奇特。有老虎为其鼓瑟,鸾鸟为其驾车,足见道教人物、神仙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云笈七签》中写郑思远仁及鸟兽,曾喂养幼虎,公虎前来投奔,他下山便以虎为坐骑。后一相识牙痛要以虎须止痛,郑思远示意,老虎便乖乖躺下,让他拔取。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委华驷而辔蛟龙,或弃神州而宅蓬瀛。“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句不是梦中呓语而是李白对道教文化的有意接收整合。诗中神奇诡谲的车骑仪仗,其实是仙人出行时司空见惯的鸾舆随行,如《登真隐诀》说三昧真人“乘云龙车”,《白羽经》说太真丈人乘“白鸾之车,驾黑凤”,张衡《西京赋》说“总会仙倡,戏豹舞黑。白虎鼓瑟,苍龙吹篇”,这些都很好地说明了此句是描写西王母率领众仙的盛大典礼的瑰伟场面和隆重气氛。
诗中最后还提到了“鹿”。相传神仙喜骑白鹿。“须行即骑访名山”正是要表明自己要开始游仙行为,骑鹿云游。[5]
四、析《梦游》一诗之独特
道教的“仙境”说和“洞天福地”说,这是李白一直所信仰的,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很好地表现出来。李白对神仙一直有着一股浪漫的幻想,他坚定地相信神仙世界的存在,而李贺虽然也信仰道教,在诗中也表现出道教文化,但是他本质上对神仙是怀着一种全然否定的态度,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总是身处仙境与神仙直接接触;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刻画出来的意象跳跃大,交错现实、神话、历史。这些都是与其他诗人的游仙诗截然不同的,并且很少有诗人与李白一样,完完全全继承了道教所崇尚的洒脱精神、出世的思想。李白的求仙访道,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而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线索来看,李白游仙天姥梦幻的破灭,这正是李白思想中道教文化与儒学文化力量的冲突,《梦游天姥吟留别》诗表现了诗人想通过云游道教胜地、追随仙人来排遣从政不能、建功无望的失落,貌似豁达超脱,实则无奈不平。一种“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道教思想相互碰撞。在李白的文化人格建构中,儒家文化入世建功人格巨大而无形的力量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整合的道教文化出世游仙人格之间,发生着隐形的剧烈冲突,道教文化人格所渴望的蓬瀛、金阙、王母梦幻瞬间即被摧毁。然而李白的儒家人格和刚正性格又与俗世权贵的市侩人格和谄媚性格发生了更为剧烈的冲突,这种冲突犹如雷鸣闪电般,迸发为极度悲愤的旷世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些正是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他人之处。
五、《梦游》一诗寄托的道教理想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达出了道教文化中“出世”、“自由”、“玄幻”的思想精髓。
道教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我与万物合而为一”的人格观念,主张返朴归真,在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中体验“道”。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追求自然造化,致力于对自然宇宙的本体探索,企图超越尘世,超越自我。
道家重旷达,崇飘逸,尚清远,讲玄幻,常以奇思妙想引人入道。“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虚化了一个超脱现实的奇妙的神话世界。梦境中的天姥山雄奇高峻,神奇瑰丽。诗人梦见自己在朦胧的月光下,一夜千里飞跃镜湖,见半壁海日,听两岸猿啼,空中鸡鸣。景物一步步变幻,幻想一步步加浓,忽然之间,眼前出现仙境:虎跑龙吟,声震岩泉,雷鸣电闪,石门中开;天风浩荡,日月耀闪,各路神仙纷纷了然而降。很好地呈现出一种物我两忘的出世思想境界。
道家把个体生命的价值、个体与他人的互不相争、主张摆脱“物役”的自由发展放在最高位置,采取一种顺其自然的超越态度,认为这样就可以从人世苦难中获得解脱,始终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即所谓的“真人”、“至人”、“神人”观。道家文化的这种理想人格又恰好触及了李白诗歌艺术创作中的审美观照,这种审美观照在其游仙诗中体现了出来。《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遒劲灵活的笔法、飞动飘逸的气势、绚丽耀眼的色彩,淋漓尽致地表述了他对“至乐”的道家思想人格的追求和神仙世界的向往。特别是一些和仙家相联系的色彩语言频频出现,诸如紫霞、紫殿等,这是他潜意识中蕴藏的长期积淀的得道成仙意识的一种释放。诗人“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风骨中,所包含的正是道家所提倡的与他人互不相争,淡然、出世的傲然态度。《梦游》诗正是为了排遣入市无门,治国无望的无奈与失落,利用道教理想,描绘出的一幅仙人胜境,想以此来表现自己的超脱,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逍遥的精神追求,“反映出一种保存天真、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
参考文献:
[1]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三国志卷八,张鲁传注引典略[M].中华书局点校本、第一册:264.
[3]李长之.李白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116.
[4]袁清湘.道士李白所属道派探析[M].道教论坛,2005(1):40.
教学目标:
①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感受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②了解李诗中“神仙”这一意象的内涵
③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重点研习《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见神仙给作者的感受
教学难点:
理解李白“才不见用”的独特感受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李白以其出众的才华,飘逸的诗风,广泛的社会接触面,不羁的性格,赢得了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痴迷、癫狂。今天,让我们一起触摸他的文字,走近这位“诗仙”的精神世界。
一、解题
阅读P20注释①,解释诗题
[明确]天宝,三年李白因遭遇排挤,离职去京。第二年,他由东鲁南游吴越,行前做诗留别。
诗题意思:梦中游天姥山,写诗作为分别留念,吟诗体 属歌行体留别,分别留念。
二、读诵
正音,纠正句诗
三、整体感知
1.把握全诗的脉络
[明确]“梦游”是贯串全诗的红线。开头至“对此欲倒东南倾”是“梦前”,“我欲因之梦吴越”至“梦中”,从“忽魂悸以魄动”到最末“梦后”。
四、品读・探讨
1.诵读“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部分。教师先疏解诗意,在提出问题:天姥山具体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天姥山在现实中有没有具体的原型?
[明确]①天姥山具有什么样的特点:通过阅读讲解天姥山具体有高、大、远、神秘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
②表现手法:虚实相结合,先抑后扬、夸张、想象。“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前一句是虚,后一句是实,前一句是抑,后一句是扬。下面则运用了夸张、想象手法,能够充分体现李白诗风。
③天姥山在现实中有没有具体的原型:有。那就是当时社会的上层。对于李白来说:政治中心长安离他那么远,他自己社会地位又是那么低,他自己对社会上层又是那么不了解。反过来,上层社会对他来说就具有远、高、神秘等特征。
(资料与网上都有人在讨论李白有没有去过天姥山,更有人说李白去的天姥山不在浙江而是在福建叫太姥山,但很少有人讨论天姥山具有什么特点)
2.诵读“我欲因之梦吴越――空中闻天鸡。”部分。教师先疏解诗意,再提出问题:
①这一部分重点些什么?
②景色的色调是什么?
③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这一部分重点写作者走向天姥山景色的色调应该是比较明快的,它反映了作者在从自己的故乡走向当时政治中心长安时,受人提拔顺风顺水的,愉悦心情。例如受到贺知章等人的肯定与推荐。
3.诵读“干岩万转路不定――訇然中开!”教师先疏解诗意,提出问题:这一部重点写什么,这部分景色特点是什么?它象征奢着什么?
[明确]这一部分重点写进入“神仙地界”时所见的情景。这部分景色描写具有阴森、恐怖的特点。它象征着上层社会与普通人之间永远有着打不开的门,但李白进去了。李白又看到了什么呢?
4.读诵“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教师先疏解诗意,提出问题:环境描写具有怎样的特征?神仙的生活又是怎样的?神仙象征着什么?
[明确]神仙居住的环境日月灿烂,金碧辉煌。神仙的生活风光无限。那里的神仙无虑无忧。不为天下苍生着想,尽情地欢乐。它象征着繁荣时期上层社会那些贵族,这些贵族声色犬马,过着比神仙还逍遥的日子。
5.诵读“忽魂悸以魄动――古来万事与流水” 教师先疏解诗意,提出问题:作者从中感悟到什么?
[明确]作者的心情非常失落,发出长长叹惜。作者并不羡慕神仙的生活,也不羡慕上层社会生活。认为他们会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对于一个想作为的人来说,他怀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大志。他是绝不会与他们妥协的,更不会顺从他们。
6.诵读“别君去兮何时还――使我不得开思颜!”教师先疏解诗意,提出问题:天姥山是文中所说的名山吗,哪一句是点题,点题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天姥山不是作者所说的名山,作者所说的名山应该是他的精神寄托的地方,那里没有狭隘和势利,有的是安宁和祥和。点题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目的是发出世间最强音,直接抒情,表明心志。
五、小结:
梦为现实之曲照,李白通过想象通过梦游天姥把自己在政治生涯的坎坷不平曲折地表现了出来,在这其中,展现了人生亮丽的一面,这一面也是时下这个社会所需的。最后以一句话与同学们共勉,冗繁削尽留清瘦,读到熟时是深时。”
【关键词】:李白诗 狂妄之言的表现 形成原因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非常鲜明的。在诗作的语言上就展现了很多的 “狂言大话”,我认为,李白诗歌的狂妄之言有力的突出了其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抒情方式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李白用狂言夸张的手法,配合壮美的比喻、迥落天外的想象,在诗中描写了吞吐群星、包孕日月的瑰奇宏阔的艺术境界。
一、狂妄语言的体现
(一) 李白的狂妄之言,常常表现为爱用超级数量词进行夸大。象“天台四万八千丈。”、“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天子九九八十一万岁,长倾万年杯”、 “飞流直下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用这些夸大数量词极尽夸张之能事,表现出李白豪迈洒脱的情怀,笔墨酣畅,抒情有力。
(二) 李白的狂妄之言,体现在诗中用广泛地描写雄伟阔大、非凡奇特的意向来表现他壮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慨。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你看他写天姥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在李白的笔下,天姥山气势逼人,不仅遮断天空,直插云霄,甚至高过五岳。这样说还不够,通过和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相比,天姥山甚至以其雄伟之姿压倒了天台山,岿然屹立。接着作者进入梦境,在奇花的迷恋之下,又不由为所见的壮阔景观所激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此处描写尤为大气磅礴: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大雨将至,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字里行间裹挟着巨大的力量,具有一种奇伟的美。李白的诗歌,对雄奇、壮观的崇山峻岭,长江大河,似乎特别青睐,他着意创造了一种崇高和壮美的审美佳境。
(三)李白的狂妄之言,在诗中还表现为爱用艺术变形的手法。它往往改变现实社会生活中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的比例关系,改变事物的形体规模来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形成鲜明的诗句,以抒发他那澎湃的激情。例如:使数目变小为大,变少为多:“白发三千丈”(《秋浦歌》其十五),“桃花潭水深千尺”(《赠汪伦》),“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夜宿山寺》),“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这些形象超越现实而存在,人为地扭转事物的本貌而铸就壮美的效果。李白也是用缩小的夸张把漫长的时间缩短,把阔大的空间缩小:例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把人漫长的一生缩小为如朝夕之间短暂。
可以看出,李白的诗歌时空,往往是根据主观抒情的需要,采用变形的手法,改变时间的速度和空间的大小,以显示他的“主观时间”和 “主观空间”,来书写他的主观豪迈情怀。
二、形成原因
为什么形成了李白如此的浪漫飘逸又奔放奇逸的狂言呢?这就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时代的营养
李白诗风的形成不仅靠唐朝经济的繁荣沃土,也有经济因素的影响,不然也结不出如此丰硕的成果。他狂妄飘逸诗风的形成与唐朝唐代文化大背景就有着必然的深刻联系。
初唐的辉煌带来了文学的繁荣,而作为封建正统的文学的主要形式的诗歌更是迅猛地发展着,并且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景象,也造就了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诗人更如璀璨群星,这使得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均达到较高的境界,诗作的形式和流派也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盛唐文化以中国本土文化为载体,广纳域外精华而蔚为大观,这种广阔的文化空间和自由的文化气氛对盛唐诗人的心理和气质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促使了盛唐诗人对新生事物、气象的追求不断进步。而李白正是在这种时代风气的熏陶和浸润下,很快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代表。 李白怀着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创作诗歌的态度,继承了以往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时代的进取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社会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描法。也无形中对他诗歌的狂妄语言风格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个人的性格
李白的思想十分复杂,因为他受到了诸子百家的深刻影响。他心理素质中的精华部分是人格独立,对自由的热爱和追求是最光辉的亮点。李白的天性爽直畅快,他的气质洒脱不羁、傲世独立,感情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奔涌而出宛若喷溢的火山。当他自信十足时,则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当他应诏入京求官,则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当他政治失意,则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所以始终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三)爱才宽松的风气
李白之所以狂放不羁,年轻气盛,在与唐人爱才、扶才、宽容、大度,还在于宽松的社会风气。唐人往往自信,财大气粗,大多说话夸饰,爱用豪壮之语,许多人想靠三寸不烂之舌而狂言平步青云,出将入相,绝没有人嘲笑他们有非分之想,李白自诩甚高,抱负极大,她不愿走常规的科举道路,企望“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由布衣而一举为卿相,做管仲、晏婴一类“辅弼”大臣,完成“济苍生” “安社稷”使 “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宏伟理想。如果生在“万言不值一杯水”、 “读书只为稻粮黍”的朝代,只有金钱和权利才是硬通货,哪怕你“太白金星”下凡,还竟然敢说“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上李邕》)的话,那些位高权重者不捏死踩死你才怪呢!哪还让他体面一点地被赐金放还呢!
(四)道家思想的影响
1、自称臣是酒中仙,面对政治腐败,不屑为官。
2、对现实无奈,寄情诗酒然而其飘逸大度、自由自在。
3、对生活永远宏达理想和坚定信念。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他的主要作品有《静夜思》《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
(来源:文章屋网 )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唐杜牧《泊秦淮》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6、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7、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8、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
9、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10、月出佼兮,佼人撩兮。
1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2、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13、有女妖且丽,裴回湘水湄。水湄兰杜芳,采之将寄谁。
14、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2015年新课标卷Ⅰ诗歌鉴赏题所出诗歌是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一首《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以下简称《发临洮》),诗后照例是两个问题,一个涉及表现手法,另一个涉及思想感情。乍看之下好像没有什么新意,细细体味,与以往的命题意图确有不同。
这道诗歌鉴赏题最可注意之点是它与教材内容的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它考查考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这与以往的高考诗歌鉴赏题有很大不同。以往的高考题基本是远离教材,不与教材内容发生如此密切的联系的。
这种与教材的联系又分为明显的和隐蔽的两种。先来说明显的。
明显的考查是指诗后第8题题干所问: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如题干所说,该题明确要求考生全面掌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下简称《白雪歌》),实际上是把单单对一首诗的鉴赏,改为比较阅读鉴赏两首诗:一首为课内的,一首为课外的。如果考生对《白雪歌》背不熟;或者仅仅是背熟了而不理解;或者理解了情感而不知道手法,那么他面对这道题时会感到无法下手的。《白雪歌》属于考纲要求的必背64篇之列,命题者这样命题完全合情合理。
隐蔽的考查是指该题暗含着对另一首唐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的考查。这首先表现在诗的标题都有“留别”二字,这两个字的作用十分重要,因为它告诉考生诗的类型。“留别诗”是诗歌的一个小的类型,此类诗从数量上来说比“送别诗”少得多。留别诗是即将远行的人写给为自己送行的人的诗;而送别诗是送行的人写给远行的人的诗。一般老师教学生鉴赏诗歌时,审标题是第一步。如果学生能联系课内学过的《梦游》而正确理解《发临洮》的标题,无疑答题时就像吃了定心丸,感到心中有底不惧不慌。这标题中的“留别”二字可以帮学生确定诗中人是即将远赴边塞而与朋友分别的远行人身份。
另外,《发临洮》与《梦游》在表现手法上也是一样的,因为它们的主体内容都是对诗人即将到达但尚未到达的地方的想象性描绘,所以所使用的手法只能是想象或虚写。李白在即将南游吴越之时,写了《梦游》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位于浙江,也就是李白所说的吴越地区)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发临洮》是诗人岑参在临洮(位于今天甘肃省境内)即将赶赴北庭都护府(位于今天新疆境内)与送别自己的人分别时写的,这一点根据这首诗的标题和诗后的注释可知。诗的前三联是:“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所写之景“雪”、“春风”、“白草”、“青山”都是想象出来的,因为诗人此时尚未上路,不可能亲眼看到这些西域特有的景物,只能是凭着“闻说”的内容来写了。
高考真题与教材的这种紧密联系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什么启示作用呢?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首先,对于考纲规定的必备篇目要更加重视,对于不属于考纲规定的背诵篇目也要重视。一段时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有一些学生甚至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平时下那么大的功夫去背诵64篇,最后只是为了高考时名句默写的6分,这样做有点事倍功半,不值得。通过《发临洮》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名句背诵所占分值其实已经超过了6分,而且高考命题者已经把名句背诵和古诗鉴赏做一体化考查了。另外,李白的《梦游》虽不属于64篇之列,本题也进行了间接考查,此种动向值得注意。
其次,名句名篇考查方式的变化,提示我们对于高考命题的动向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名句背诵题型的变化表面看来只是从机械性背诵转换成了理解性背诵,这一步是在2014年的高考中完成的。其实还有进一步的变化,是在2015年的高考中体现出来的,即从片断性的考查转换成了整体性考查,对《白雪歌》的考查就是明显的例证。可以发现,随着题型的变化,对有关篇目的的考查是越来越深入,试题难度也是在一步步加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详细原因我们无从知晓,但也可以大概猜一点。大约从2013年开始,在电视屏幕上开始出现了一批文化类娱乐节目,譬如:《成语英雄》、《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等等。不难猜测,推出此类节目的意图,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重视。这背后应该有某种国家意志在发生着作用。古典诗文,当仁不让地自然是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这样的话,高考古诗鉴赏题出现的上述变化的原因,似乎可以得到解释了。
总结分析过往是为了指导未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深入挖掘课文内容,特别是对于古诗古文中的经典篇目更应如此。不能仅仅是简简单单地把它们当成一个个例子,要知道这些例子的内容也是很重要的。另外,不能深陷题海而没有一点方向感。在为学生选择练习内容时,老师要有判断力和鉴别力。哪些题体现了高考方向,哪些没有,老师要心里有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和训练的效率,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写李白的几句诗,它像一幅素描,把李白那不阿权贵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有的人会问:李白到底有什么魅力呢?我最赞赏的是李白那些表现出某种意义的诗。像著名的组诗《古风》,就是评判朝廷的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的诗;《行路难》《将进酒》等抒发了李白怀才不遇的悲愤;《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河山。尽管李白有的诗篇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的、纵酒狂欢的沮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诗篇的主旋律。这是体现出李白魅力的一大点。
李白小时候的一个故事也使我受到震撼。李白从小聪颖过人,但他贪玩,读着读着就不肯用功了。据说有一天,李白看到一个老奶奶在磨石上用劲地磨一根铁杵,说是要把它磨成针,李白怎么也不相信,老奶奶满怀信心地说:“只要不停地磨下去,总有一天能磨成针。”这件事使李白悟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读书学习也是这样!从此,他刻苦学习,学问大有长进。
除了向书本学习以外,李白还重视向社会学习。它一生出三峡,入湖北,游洞庭,登庐山,下扬州,走中原,访东鲁,进山西……走遍了祖国的大多数省份,寻访名胜古迹,开拓了自己的知识领域,为它的诗篇提供了写不完的素材。
10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3.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10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10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l06.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岑参〈逢人京使〉)
l07.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
108.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l0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11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1ll.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11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1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1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11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16.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11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11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119.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2011年6月6日 晴
这几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在与学生谈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问题时,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清楚,我就把被历代诗人广泛运用,有气势,有气魄的“横”字进行了小结,讲解给学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唐朝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是一首感怀诗,诗情浓郁。其中“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成为千古名句,它对仗工巧,意境深远,一个“横”字,声情并茂,很有力度,有气势,非“绕”等字所能比拟的,难怪叶圣陶先生盛赞这句中的“横”字卓绝千古,的确意义不凡。
北宋王平甫曾写过一首题为《甘露寺》的诗,其中有两句:“平地风烟飞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他写完后给大文豪苏轼看,请其斧正,苏轼看后,将“飞”改成了“横”字。他认为这两句精神全在‘卷’字上,但可惜与‘飞’字不称。“飞”是一般的动词,缺乏精神和气魄,“横”字则有姿又有神,突破了一般化,这才与“卷”字相称。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句中的“横”字是“遮断”之意,体现了天姥山的雄伟壮观。
陆游的《观长安城图》一诗中的:“横戈上马嗟心在,穿堑环城笑虏孱。”一个“横”字表现了诗人英勇杀敌的气概和收复失地的决心,的确气度不凡。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写的《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个“横”字,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令后人敬仰。
鲁迅《自嘲》一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个“横”字表现了革命家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
《给同志》一诗中的“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他的词《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这两个“横”字表现了一代伟人大气磅礴之势,堪称典范。
清代散文家、诗人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里说道:“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在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纵观古今诗中的“横”字可谓各具特色,确实气魄宏大,令人回味。
广东省东莞市第十中学
关键词:李白诗;实在意象;虚构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动物意象指的是在李白诗歌中出现的那些包蕴着他们主观情感的动物。据统计,李白流传至今的诗词大约有一千首,其中涉及动物形象的诗就有600多首,差不多占了五分之三,动物的范围也是极其的广,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在李白的诗词中都可以找到。李白诗词中的动物意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实在的意象,例如:虎、豹、马、猿、犬、兔、熊、鹤、燕、雀、白鹭、鸳鸯、蝴蝶等等,第二种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诗人虚构出来的意象,例如:龙、麒麟、大鹏、凤凰等等。
一、以“鹿”“子规”等为代表的实在意象
在李白的诗词里,实在意象李白写到了很多次的鹿这个意象,有鹿、糜鹿、白鹿,而鹿大多数是和仙人或者仙境绑定在一起的。例如,“竹马数小七,拜迎白鹿前。”(《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游泰山六首》其二),“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李白笔下的鹿寄托他寻仙慕道、退世避隐之意。白鹿意象多和神仙联系在一起,也和他的游仙诗联系在一起,在这些奇思妙想中流露出渴慕修仙得道的心愿。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一方面要“且放白鹿清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一方面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见,李白的学道求仙,就是为了追求一个更寥廓、更自由的彼岸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李白不用摧眉折腰,更没有因仕途挫折而带来的痛苦,而是能够尽情地放纵自己的精神,享受生命的欢乐。总之,鹿意象与李白的寻仙意识、慕道情感紧密相联。
在李白诗词中,除了鹿意象的大量运用之外,还有“子规”也是李白笔下的常客,子规:杜鹃鸟的别名。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而对于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人来说,子规的啼叫无疑就是撕裂他们的伤口然后再上面狠狠地撒一把盐,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还有一首李白在晚年创作的七绝《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在宣城看到杜鹃花盛开,联想到幼年在蜀地常听到子规鸟的啼叫。子规啼声凄厉,令听者肠断,暮春三月,特别叫人思念故乡。“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旅人思乡的情绪。再如“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寂静的夜里,空幽的深山,子规的啼叫声,使哀愁充满了整个空山。
二、以“大鹏”、“龙”为代表的虚构意象
在李白众多的鸟类意象中,李白最钟情的是虚拟意象是大鹏,他发挥自己极大的想象用他极致的笔锋给我们精心的描绘了大鹏这一虚构的鸟类意象。李白借助大鹏鸟抒发壮伟气概、表达人生的伟大抱负,把大鹏看成是自己的化身,对大鹏倾注了巨大的热情,赋予大鹏以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孤傲不逊的性格。李白的一生都做着一个梦,一个建功立业展雄才的梦,一个凭借自己的才干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梦。
李白渴望踏入仕途,却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而是通过干渴、隐居为手段来实现,因此他在大鹏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大鹏一日同风起,拎摇直上九万里”(《上李岂》),它“跟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大鹏赋》)。李白希望能在政治活动中像大鹏一样扶摇直上,搏击云天,因而对“水击三千里,拎扶摇而上九万里”(《逍遥游》)的大鹏情有独钟。他不仅在一些诗文中一再描绘大鹏形象,而且常用以自比,李白在少年时期就写了《大鹏遇希有鸟赋》,之后还创作了很多跟大鹏有关的诗词。李白在62岁的时候还写下《临路歌》自叹“大鹏起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仍以大鹏自比而为一生作结,大鹏那种任天而飞、旷达豪迈、傲岸自信的性格贯穿李白的一生。
虚构的意象,李白最钟爱大鹏之外,就是龙的意象。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象征着祥瑞,是万兽之首,在封建时代也作为帝王的象征。诗人往往借用“龙”的意象来表示自己对权势的向往以及失意之后的无奈,有的也想要借助于龙的帮衬来重新得到重用等等。
李白诗集中的龙意象很多,如“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古风五十九》十六),“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远别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示,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蜀道难》),“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旬震及鼓。”(《梁甫吟》)等。李白对龙这一是虚构意象的情感寄托是复杂的。“宝剑双蛟龙”是他精神世界的外化,他将宝剑比作蛟龙,暗示了李白想要入仕建功立业,是他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写照。李白在《猛虎行》中写下了“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当有时。”这首诗引用了萧何、曹参的典故再次抒写了诗人有心于国家,想要辅佐帝王的志向。在他的《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玉浆悦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李白却流露出渴慕神仙、忘却烦恼的念想了。
在李白创作的诗词中,意象种类之多,范围之广,绝对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管是实在的意象还是虚构的意象,在作者的笔下都不再是单纯的意象本身,而是具有了诗人赋予它们感彩的特征,它们可以说是诗人得意时候的见证者同样也是失意时候的情感寄托。
参考文献
[1]《李太白全集》,李白著,中华书局1977;
[2]《李白诗选》,(唐)李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3]《李白诗选注》,(唐)李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早发白帝城
J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释义
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
江两岸的猿声在不停地啼叫,轻快的小船已穿过万重青山。
注释
1.辞:别,离开。这里指出发。
2.白帝城:古城名,东汉公孙述所筑,在今重庆市奉节东白帝山上。
3.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莞咚剩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4.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5.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6.啼:鸣叫,猿的叫声像啼哭。
7.轻舟:指载得轻行得快的船。
赏析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他的诗大多是描写祖国山川和抒发内心情感的内容,诗风雄奇豪放。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在李白一千多首诗歌中,以长江三峡为题材的诗作达30多首,而《早发白帝城》这首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是他在58岁时的忧去喜来之作。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天资聪明。少年时代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他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
李白25岁时离开巴蜀大地,奔波了半生,经历了人生的巅峰和失意,最终不仅没能实现自己雄伟的抱负,到了晚年,反而因为在“安史之乱”中不留意站错了队,被唐肃宗李亨下诏流放夜郎(今贵州铜梓)。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理解能力
文言文属于高中语文学科中的一项基础学习内容。新课改已经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地扩大知识面、提高教学技能、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并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提高高中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由于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机会较少,在教学中无法将其与生活实际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排斥心理,给文言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具有以下两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是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精髓的领悟。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古典文学,通过文言文的学习逐渐领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继承。
二是提高学生个人文化素养水平。对文言文的学习实际上也是一个提高学生个体文化素养水平的过程,高中语文中的许多文言文作品,都是经过了数百年的传承而积累下来的,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语言美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自身审美情操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有效提高途径
1.反复朗读,领悟内涵
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而言,要想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反复朗读,朗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作品逐渐了解的过程,学生能够对作品形成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教师日后教学打好基础,同时也降低了学习难度。文言文作品通常都讲究“抑扬顿挫”,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语感,对作品的脉络实现疏通。例如,在教学苏轼的《赤壁赋》之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的朗读,还可以让同学听取专业的朗读课件,通过对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把握,使得学生能够初步构建起一幅苏轼的“月夜游玩图”,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实现对全文内容大意的疏通。
2.背景介绍,增加兴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仅仅对作品的字句进行解释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作者的个人背景、时代政治背景以及文化背景等实现全面的了解,使学生能够切实的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例如,在教学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教师要对作者的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李白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一心想做大事业,在进入朝廷之后却难以忍受对皇帝的阿谀奉承,最后辞官远游,自由生活,而《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在李白游至此地所创作的;同时向学生介绍天姥山,还可以邀请去此地旅游过的同学谈谈感想,使学生对作品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的去理解作品中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对比分析,开拓思维
对比分析法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实现字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异同比较分析,能够让学生对字句释义得到深入透彻的了解,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开拓。例如,在《渔父》“渔父见而问之”一句中的“见”字是“看见”的意思,而在“是以见放”句中的“见”字则被解释为“被动”的意思,另外,在《陈情表》文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句中的“见”又代表第一人称“我”的意思,通过对三个不同释义的对比,使学生对“见”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方法实现了全方位的把握,并能够举一反三,应用到其他作品的理解当中,例如《鸿门宴》中“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中“为”字的不同释义。
4.体会情感,产生共鸣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理解能力不高的现状,其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无法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而也就无法理解到作品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因此,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必须以作品内容为核心,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讲授《祭十二郎文》一文时,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去引导学生切实的体会到“内心负疚”之情、“家道败落”之感以及“人世无常”之痛,使学生能够对作者的感情变化做到有效的把握,特别是在作者接到十二郎去世噩耗时候的那种意外和震惊的心理情绪,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5.多媒体教学,营造氛围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教师应该积极改变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资源来辅助对文言文的教学,使得课堂教学的环境较为轻松;而且多媒体教学方式还能够将文言文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系统向学生进行录音和视频的播放,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读、看等多方面的感官,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的扮演,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实现对人物性格的心理变化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