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3: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学校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连写作的兴趣都没有,那他们学起来就很困难。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我尝试着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告诉他们作文其实并不难,只要认真听老师讲,积极发言,作文就很简单。这可以对他们的心理起一种暗示作用。
2.为学生设计他们熟悉的场景,激发他们的发言热情。比如:你正在着急地找你的钢笔。怎么也找不到,突然,你发现同学正好有一支和你一模一样的钢笔,你会怎么做?你们之间可能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像这样的情景,学生会很乐意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合情合理,老师就给予表扬,学生发言之后,就让他们马上写下来。
3.快速反馈。写完之后,老师要马上反馈,把一些写得好的片断让学生在全班念一念,学生得到表扬或看到别人得到表扬,自然也想写好。
4.循序渐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顺利完成了初次片断,就可以趁热打铁,再给他们布置一些情景,老师不再指导,让他们自己练习。
二、进行语言描写训练的指导
1.提示语位置的指导
提示语有4种不同的位置:在前、在中、在后、没有提示语。为了让学生弄清楚这一知识,我做了如下指导:在黑板上出示4个意思相同的句子,让学生来加标点。这4个句子当然可以随便写,我是这样写的:
(1)老师说:“因为今天下午放假,所以中午在学校就餐的同学放学就直接回家了。”
(2)“因为今天下午放假,”老师说,“所以中午在学校就餐的同学放学就直接回家了。”
(3)“因为今天下午放假,所以中午在学校就餐的同学放学就直接回家了。”老师说。
(4)“因为今天下午放假,所以中午在学校就餐的同学放学就直接回家了。”
学生很踊跃,很快就把标点加完了。这时再告诉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要注意人物提示语的位置,采用不同的提示语位置,可以使文章显得不那么死板。讲完之后,就让学生完成前文中的片断,要求很简单,就是采用不同的提示语位置。
2.提示语要丰富,要符合情境
先出示一段话:
李锡站在远处,向我挥挥手,说:“马丽,快过来。”我飞快地跑过去,喘着气说:“什么事?”李锡神秘地对我说:“老师叫你到办公室去一趟。”
学生读完之后,我让他们看看这段话有什么问题?经过讨论,终于发现提示语太单一。于是他们做了修改:
李锡站在远处,向我挥挥手,喊道:“马丽,快过来。”我飞快地跑过去,喘着气问:“什么事?”李锡神秘地咬着我的耳朵:“老师叫你到办公室去一趟。”
趁热打铁,我让他们说出更多的提示语,如:唱、道、吼、解释、质问……并告诉他们提示语丰富了,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什么地方用什么提示语要看实际情况。讲完之后,把上一个片断给他们,在以前的基础上修改。要求采用不同的提示语,并注意位置要恰当。做完之后,马上反馈,并再出一个片断,让他们巩固练习。片断可以任意设计,前提是要让他们能有很多的语言描写。我的片断是:你正在看电视,看得津津有味,这时,妈妈却告诉你要吃饭了……
3.人物的语言要有个性,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当时的情形
这一训练是对语言描写的提高,有相当的难度,不仅要单项训练,更要在以后的作文训练中不断地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先出示两段话:
(1)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2)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对身边的人说:“请把军需处长帮我叫来!我要问问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学生分析对比这两段话,通过讨论,认为后面的话不符合当时的情境,也不符合将军当时的心情,更不符合将军的身份。由此,引导学生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当时的情境,这样才能使人物的语言有个性。引导完之后,让学生从教材里再找出一些句子进行分析,巩固加深印象。然后,让学生重写一二个片断,争取把语言改得有个性,从而实现语言描写训练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扩词跟句;作文教学;口语交际训练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和作文教学一直是一个难题。往往是教师费劲心力训练,结果“学生的主动性被阻碍了,是徒劳无功或劳而少功”(叶圣陶语)。鲁迅先生说:“好文改中来。”这种“改”是有法可循的。多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的全体语文教师,受叶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一教诲的启发,围绕镇江市“十二五”实验课题《农村中学语文扩词跟句训练的实践研究》,狠抓学生字词句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师作主导,学生唱主角”的语文训练,大大减轻了教师负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一、解决“教什么”
我校的学生是农村中学的初中生,他们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语文底子薄、基础差,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借助“识字、组词、造句”这语文学习的三项基本功训练,“随文点拨”式地、灵活地指导学生不断积累词汇、学习运用字词造句。并借助介绍、交谈、访谈、庆贺、演讲、答询等口语交际主题,训练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清楚、态度大方的口语交际,学习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逐步提高学生写生动的记叙文和简单的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能力。例如,在《量词与扩句的训练》这节课中,我是这么处理的:
第一步:通过一组填空题训练学生量词的使用。
例:一( )鱼 一( )桥 一( )牛
一( )叶 一( )风 一( )书
第二步:扩句训练。
例:束 一束束 一束束美丽的鲜花
棵 一棵棵 一棵棵高大的松树
第三步:适当使用修辞。
例:一束束美丽的鲜花,散发着迷人的香味,引得蜜蜂蝶儿留连往返。(拟人)
一棵棵高大的松树,像一个个手握钢枪的勇敢士兵,驻守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比喻)
通过类似这样的梯度训练逐步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在学生自批作文时,提示学生从扩词到扩句,注重作文中语言的运用和提炼,增加文章的文采,这种作文修改方式一改过去学生作文只会记“流水账”的陋习。
二、解决“怎么教”
1.注重集体备课,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每一次作文训练定什么目标,确定什么样的重难点,如何导入,精选哪些案例、课外如何拓展等内容都集体备课、反复斟酌。切实达到经济高效,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和写作的能力。定期由语文组开设公开课,课题组成员共同备课、听课、评课。讨论反思每节公开课的成功与不足,为作文教学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2.注意训练难度的“梯度”发展,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是这么做的:起初只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声音清楚,态度大方。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字词造句,接着要求学生能根据一定的情境或看图用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句连贯的话回答问题。达到一定的能力后,再进行“介绍、交谈、劝告”等内容的专题训练。通过这种循序渐进、阶梯式的训练方式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逐步提高。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也很注意“梯度”训练,例如,在作文课《精彩瞬间――细节描写训练》中,我们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重温精彩瞬间,围绕中心选材。给出这样几个提示:
1.运动会上,你觉得什么项目最精彩,说说它的精彩处。
2.谁在运动会上的表现让你激动(感动)?
3.运动会上还有哪些人和事值得写一写?
第二步:回放精彩瞬间,重温感动的心绪。
第三步:描写精彩瞬间。
我给出的中心句是“他奋力冲向了终点”,要求学生逐步给这句加上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景物描写,扩成一个生动形象的场面描写语段。
这样逐层梯度训练的结果是,学生最后形成了这样的语段:
“宽阔的体育场上,暖暖的微风拂过,冬阳照耀下的跑道格外美丽。神色凝重、大汗淋漓的他,涨红了脸,紧紧握着拳头,他暗暗告诉告诉自己一定要为班级争光,于是他铆足了劲,奋力冲向终点,随后振臂高呼:‘啊,我胜利了!’此刻,他眼里噙满了幸福的泪水。”
通过这样的训练,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我的学生既掌握了细节描写的步骤和方法,又尝到了胜利的喜悦,他们明白了写作是有法可循,大大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
3.搭建平台,展现自我
1 作文教学的现状
1.1 认识不过关,作文量少、面窄。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由于考试的片面指挥,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作文的地位跟阅读相差甚远,总觉得作文只要差不多就行,考试拿高分还得靠基础知识与阅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同时学校课程也没有安排适量的时间让教师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以致使学生的作文量不足、作文面不广、作文能力不强。作文训练时基本上是选取一个题目进行练习,既做不到单一题目的反复修改与完善,又做不到横向内容的推广训练。这样既使平时训练过的作文内容也不能得到较好的强化,想从中锻炼一些写作的技巧就更谈不上了。
1.2 评改质量低。长期以来,语文教师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对作文全收全改。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头痛的事。认真批阅起来一个班就有数十篇,实在繁重;有时候时间也不允许。于是批阅起来也就马马虎虎、应付交差。这样一来 ,学生得到的反馈就微乎其微了。对于教师而言,也就算完成了一次作文教学任务。其实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种现象令人十分堪忧。
2 让作文教学华丽转身
2.1 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体现他们语文素质的重要内容,在现行的语文教学体制中, 它与阅读的地位应该是相当,也应该获得相当的教学时间 ,至少也应该占有百分之四十左右的份额。按目前实际的语文教学时间计算,每周要有两课时左右作文教学才算合理,只有给予较为充足的时间保障,作文教学的效果才能得到保证。
2.2 积极探索、改革模式。
内容方面,首先要确保单一文题的反复修改与完善,切实强化每次作文训练,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写作技巧,收到作文能力逐步提高的效果。学生的作文如果不能充分做好修改与完善工作,是很难有所启发与感悟的。其二、要加大文题的拓展训练,让学生对同一文题形成经验性的写作技巧,以达到强化效果。其三、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片段训练,以补充整体训练的不足。比如:在进行记叙文的训练时,就可以补充一些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的片段训练,从而为整体的记叙文能更加生动形象打好基础。
2.3 多元化评改。
为了了解作文中的倾向性问题,教师可以轮流抽改每次作文的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其余的可以鼓励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教师应该想办法教会学生自评与互评。这其实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好办法。
2.4 把握流程、注重点评。
教学程序方面,要尽量保证在短期内完成一个教学整体。一般可采取这样的程序:指导―写作―教师现场点评―学生互评―收阅、反馈。其中教师的现场点评要注意选文的代表性,尽量做到好、中、差都涉及到。一般的教师点评量应为3---4篇,花费时间一课时。学生互评要有可操作性强的步骤。同时,教师还要细心分好评改小组,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评判,使他们的作文水平在评判中得以提高。
2.5 科学管理、合理督查。
首先是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只有领导认识了作文教学的实际问题,才能从总体上改变作文教学的局面,才能对语文教师的备、教、改、导的督查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让语文教师从繁重的低效劳动中解放出来,以最终目的为核心,放开手脚调整实际的教学过程。其次是整体规划,注意调整,至少以学校为整体,分年级按要求给定相应的作文教学评改课时间,并以一定的时间范围(或一周、或两周)在课表上确定下来,让作文教学特别是评改教学相对独立起来。其三、领导要合理督查、注重检阅 。领导的检查要注重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教师指导学生作文过程的检查。也就是多开展听作文课活动。听课时应注意教师的现场点评与学生互评的环节。因为此环节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2)、对学生作文的检阅。在平时对作文的检查时,不单单要检查学生作文的数量,更应该注意对学生习作质量的检查。(3)、领导检查作业时不一定强调每篇作文教师都要批改,应允许学生间的互批。督促教师对学生间互批的指导。应对教师评改作文的质量作详细的评定。
摘要:讲读课文和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两大主要内容。在大多数教学安排上,这两块内容是分开进行的,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认为这两部分是没什么联系的。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的写作部分的要求可以看出,写作和阅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将阅读赏析与写作结合起来是一种必然趋势。
关键词:阅读赏析;写作指导;方法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05-02
讲读课文和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两大主要内容。在大多数教学安排上,这两块内容是分开进行的,比如有些学校的课程安排中,“语文课”和“作文课”是两门课,虽然是同一个教师教授,但是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认为这两部分是没什么联系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的写作部分有如下要求:“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7.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讲读课文和作文教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对此,我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首先,从课文中积累写作素材,学会观察生活。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是因为感觉无话可说,其实他们不是缺少写作素材,而是不知道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可以作为素材写进作文里。我们的大都课文内容在这方面可以给他们很多的指导。以我们学校现用的人教版语文课本为例,里面选取的文章大多是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精品。比如七年级上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作者通过一件童年历险的小事谈对人生的感悟;散文《春》和《济南的冬天》写到了我们身边的美景;《散步》将寻常人家的小事写得格外温馨感人;文言文《童趣》把属于孩子的那份独有的想象力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讲解这些课文我就可以告诉学生,他们应该用心去品味感悟自己的生活,生活当中每一件能够触动内心的小事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不仅如此,我讲解完古诗词后,学生们就会将这些诗句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比如描写春天的诗句,描写山水的诗句,写思乡之情的诗句,写远大理想抱负的诗句……学生们把这些诗句用在相应的文题中,也为文章添色不少。而《我的信念》中的居里夫人,《邓稼先》和《音乐巨人贝多芬》也为学生写议论文提供了很好的事实论据。
其次,在赏析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并应用在写作中。在阅读赏析课内文章时,老师会给学生讲解一些写作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表达手法。根据我的观察,大多数学生把这些手法当成做阅读理解时的答题指导,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将这些技巧用在自己的作文中。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将阅读鉴赏和写作训练结合在一起,比如在讲香港女作家小思的《蝉》时,我将授课重点放在了“欲扬先抑”这种表现手法上,让学生了解这种手法的使用技巧――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随后联系了像《第一次真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几篇同样用到欲扬先抑手法的课文,再结合2010年河北省中考现代文阅读题《最美的善举》的相关习题,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示例和练习熟练掌握了这种手法。最后再让学生用这种手法写一个作文小片段,学生们写起来得心应手,再也看不到对作文的畏惧之情。
再次,利用课文,循序渐进地提高写作水平。传统的课堂模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课堂既枯燥又效率低下。所以我将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分成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一,以基础知识为主,学生学习并积累相关的手法技巧;第二阶段――初二,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运用所学手法学会自助鉴赏文章;第三阶段――初三,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技巧鉴赏文章和进行写作。以环境描写为例,初一通过讲《紫藤萝瀑布》告诉学生什么是环境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在讲《最后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爸爸的花儿落了》时让学生复习加深印象。到了初二讲《芦花荡》、《蜡烛》、《再塑生命》等课时,通过检查导学案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手法初探”这部分能够准确地指出文章使用了环境描写,这时我就要求他们可以在自己的作文用加入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到了初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如地运用这一手法了。
最后,将每一节语文课当作作文点评课来上。能用来写作文的时间本来就不多,能用来讲评作文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可是不讲评作文,学生就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于是我就将作文讲评课放在了每一节语文课中。采取的形式是将课文和学生的作文进行比较阅读,比如课文《羚羊木雕》一文既有对童年纯真深挚友谊的赞美,也有对成人粗暴简单教育方式的批评。而我们班邢子恒同学的《陪伴》写的也是同一个主题。于是我就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对比阅读,找到两篇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学生们看到我把学生的文章和课文放在一起讲授很兴奋,积极性很强,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同学们自己总结出了展现矛盾的方法,利用环境烘托心情的方法等等,我因势利导,提醒他们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这些手法。下课时不少学生表示这节课上得很“过瘾”,知识学得特别扎实。除此之外,我还开展过借景抒情文章的比较,人物描写文章的比较和细节描写文章的比较等等一系列阅读写作课,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我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好课文的同时,还必须能写一手文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会写教学论文,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研究科学、高效、有序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应当写一些随笔、杂感,也可以写点诗歌、小说或文学评论等,尤其是要经常地与学生一起,写“下水”作文。因为教师只有写好文章,才能真正获得写作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才能真正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也才能去准确地指导学生作文。如果教师自己不写作,不体会作品的技巧,不体会写作的甘苦,不仅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是空洞的,甚至连指导学生写作也可能是空洞的说教.
通过实践,我认为讲读课文和写作训练应该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课本拉近了经典作品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语文教师一定要将这些经典作品中的精华融入到学生的写作中去,所以在阅读赏析课上进行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师:看看这个同学把锅头洗好了吗?
生:没有。
师:对,因为他洗锅头时出现了“小插曲”。(板书:发现小插曲)写作文,“发现小插曲”非常重要。比如:一位同学早上上学,上了公车就一路绿灯来到了学校。另一位同学刚要上车,忽然发现自己没穿校服,就跑回家穿校服;上了公车以后,又老是遇到红灯;终于快到学校了,又遇到堵车。前面那位同学一路顺风,没有“小插曲”;后一位同学遇到了几个“小插曲”。如果把这两件事拿来写作文,哪一件能写得更生动呢?
生:后面那件事。
师:对,要把作文写得生动、具体,就要善于发现“小插曲”。刚才那位同学洗锅头就发现了“小插曲”。(问学生)你在做家务时有“小插曲”吗?
生1:我学做饭时,在米中发现有虫子,就把它们挑了出来;洗米后发现还有虫子,我就继续找虫子。
生2:我洗袜子时,发现有一处地方老是洗不干净。
生3:我打蛋煎荷包蛋,第一次把蛋壳打进锅头里了,第二次连蛋黄也捏坏了。
生4:我学叠衣服,叠得太高,衣服掉下来全乱了,又要重新叠。
……
师:同学们,作文要有“小插曲”,才能写得生动。刚才这些同学在做家务时都发现了“小插曲”。还有些人准备吃饭了,才发现电饭锅忘记插电源;洗衣服时把肥皂掉水里了,老是拿不上来;挂好蚊帐了才发现蚊帐口对着墙壁;等等。有些还发现了几个“小插曲”。大家看看自己的作文,你找到“小插曲”了吗?有“小插曲”的家务事才是值得写的家务事。
……
在作文讲评环节进行习作指导,又叫作文后指导。从学生的作文中寻找、发现把习作写具体、写生动、写有趣的方法,管建刚老师推出了这个“发现小插曲”的典型案例,将感悟方法、习作欣赏及习作指导集于一身,达到了“一箭三雕”的教学效果。在这个案例中,管老师没有讲“语言、动作、心理”这些作文教学中的名词术语,而是就学生作文中写得不够具体的地方切入指导,先让学生去“发现小插曲”,再说说生动、具体的“小插曲”经历,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写具体”的方法指导。这就是管建刚老师作文指导的高明之处。
【关键词】写作 兴趣 观察 素材 基础 能力
新课标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主要有:1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用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2、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套话、空话,并抵制抄袭行为;3、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4、善于利用信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
鉴于新课标作文教学的要求,我有针对性的调整了自己的作文教学模式,致力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作文水平,我具体分下面几步走:
一、 引导阅读,唤起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兴趣。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一门教学艺术。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我认为必须引导学生多阅读。
首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
其次,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二、读写结合,学会观察
对于学生来说,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一方面要不断阅读,积累语言材料,丰富头脑 ;另一方面还需要多观察,多思考,勤练笔。为此在的阅读教学中,我既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又注意到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由阅读结合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课上体现了读中学观察,观察中学写作的教学理念。
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呢?
(一)、培养观察力需把握观察的特点
所谓观察力,就是指善于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二是通过学生自我的实践。因此,要提高学生观察的效率,逐步培养观察力,观察力的培养,要先把握观察的几个特点:观察的目的性、习惯性、灵敏性、持久性和有效性。
(二)、从课文中学习观察方法
在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在课文中学到许多观察的方法:随时注意观察;全面进行观察;细致进行观察;有顺序地进行观察;抓住特征观察;抓住重点观察;多种感官协同观察;在比较中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联想;发掘观察对象的意义。
(三)、有效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要求
观察力是思维的触角,要想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就要善于把观察的任务具体化,善于引导他们从现象乃至隐蔽的细节中探索事物的本质。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进行训练:1. 观察要明确范围 2. 观察要全面细致 3. 观察时要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多种感观协同作用 4. 观察要了解写作手法5.观察时要进行联想。
总之,观察是写作的前提,在指导学生观察时,一方面要结合具体的观察活动,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勤于写观察日记的良好习惯。这徉学生就能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采撷到无数的浪花,汲取到丰富的写作素材。
三、 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为引导学生多体验生活,我组织学生郊游、和特教学校联谊、到敬老院当志愿者,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不说假话、套话、空话,并自觉抵制抄袭行为。
再者,诵读、记诵也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积累素材还要多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老师指点学生分类归纳,指导学生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的方法进行积累。
四、利用网络,丰富材料
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向我们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写作不是孤立的一种学习,它依赖于大量的阅读、理解和积累、运用。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就要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丰富、经济、便捷、高效的优势,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功能,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多姿多彩的作文教学环境,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写作材料。因为网络让语言更丰富更能突破“无话可说”之难点;网络让座位材料更宽泛,能突破“无事可写”之现状。让作文与网络同行,让学生彻底摆脱为文时一筹莫展、望文兴叹的窘境,让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作文,真正享受作文的快乐。
五、打好基础,循序渐进
1.结合学生特点,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笔者所在的学校,农村拆迁子弟很多,笔者就引导他们以“拆迁”为话题,描写拆迁之后生活、心态的变化。学生有感而发,写出了新意,一些原本不善表达的学生也洋洋洒洒写了很多。
2.打破固有思维,把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转化为写作素材。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打破固有思维,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将这些新鲜事物作为写作素材。这样,学生就会成为个性十足的“画家”。
二、立足现实生活,鼓励学生在写作内容上插上想象的翅膀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写作文时一味地强调写真人真事,会让他们陷入下列误区:要么非真不写,要么为真编真。这样,往往反而因为过于“求真”而“失真”。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允许学生在写作内容上插上想象的翅膀。一是要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大胆肯定学生创造出的优美意境和感人形象。二是要教会学生想象与联想的方法,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想象和联想。当然,想象与联想不是编造,我们要告诉学生文学作品高于生活,但源于生活,因此,呈现在作文中的相关主题与情感要契合生活,要能在生活中找到影子。
三、切忌简单模仿,引导学生在平淡的叙事中彰显个性
为了提高考试分数,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作文教学的规律,为学生设定了一套套写作模式,怎样开头,如何结尾,甚至在什么地方必须要有环境描写或者点题,都有严格的规定。还有一些教师让学生背诵若干范文,在考试时套作。这样的写作教学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应当告诉学生,写作不是简单的模仿,要能在平淡的叙事中彰显个性。
1.作文要有完整的叙述事件。
不少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背诵了大量的优美语句,为了创设情境,他们习惯在文章中大量套用,反而导致了叙事不明、主题不清甚至“喧宾夺主”的情况的发生。因此,在七年级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从简单的事情写起,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让文章有一目了然的叙事主体。
2.作文要有清晰的结构层次。
我们要指导学生分析题目和材料,分清主要人物、事件与次要人物、事件;写作顺序上要体现多样性;叙事结构上要体现连贯性。这样的文章才会脉络清晰、浑然天成。
3.作文要有质朴的语言。
关键词:阅读;联想;观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076-01
小学生写作文,一个主要毛病是空空洞洞,写人,不是“目光炯炯”就是“精神抖擞”;写树,不是“枝叶茂盛”就是“参天耸立”;写花,不是“姹紫嫣红”就是“绚丽夺目”,总之,没有具体、细致地描述,只有抽象的、慨括的介绍。那么,怎样培养和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呢?
结合阅读教学,唤起学生重视观察生活。只有懂得观察同作文的联系,认识了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才能随时随地捕捉到“貌不惊人”却又“异彩闪耀”的生活素材。不少范文。所写者小,所见者大。若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思索,就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让人一眼就看出它的高和美来。如不留心观察和分析,就会稍纵即逝、一闪而过。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件小事》,就是一个例子。必须通过对“一件小事”的深入分析,讲清“小事”不“小”的道理,要使学生懂得,只要重视观察,善于观察,只要精心选择,深入开掘,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小事也可以表现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不小的主题来。
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当学生逐渐注意观察生活时,教室要联系实际,具体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教给我说观察和分析的方法,这些方法是:
1、由表及里,深入思考。写的内容充实,文笔感人。
2、由点及面,目力集中。观察,宜“细”不宜“粗”。只有把视线集中在某一“点”上,落实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上面,才能发现特征,辨别异同。
3、由分到合,先分后合。集中目力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这“目力”又怎样具体运用?还是不能“囫囵”的看,而是要“化整为零”,从各个侧面去看。
4、此及彼,展开联想。观察与思维、联想等是密切不可分的。只有在观察的同时,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才能丰富材料,充实内容,突出特征。否则,不是浮泛,就是干瘪。学生的观察文之所以往往瘦而瘪,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想不开、拓不开。比如写人,要能够通过察言观色来联想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并能够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行动描写等反映人物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
5、随手采撷,及时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也要培养学生勤于动笔。随时记录观察、思索所得的习惯。对周围事物多看、多想,并且把观察所得随时记录下来,养成习惯,久而久之,观察能力也就会逐渐提高。
让学生谈体会,运用典型引路。有的学生观察生活比较细致,联想比较丰富,思路比较开阔,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作文写得比较生活、深刻。教室可以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平时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体会和经验,让他们现身说法,同学们听了,不仅觉得亲切,受到的启发也会很大。
加强课外阅读,多方面引路开导。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多看多想,既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活跃他们的思想,充实他们的知识,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语文教师应当做有心人,经常向学生介绍短小精悍的、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文章,以便于他们模仿、学习和借鉴。再比如:学生描写会场的热烈气氛,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报道会议情况的通讯、特写等,从中学习怎样观察会场,怎样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法,具体写出会场布置、会场气氛、主要内容、听众反映等,把这类作文写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
要想在作文中“反弹琵琶”出新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构思巧“反弹”
构思作文时,可根据某些题材的可逆性,避开思维的正向定势,而从与之相反的方向构思谋篇,营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
比如,以“谎言”为话题作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来构思,必然对谎言持否定的态度,由此写出来的作文就难免落入俗套:或对说谎痛心疾首,或因说谎自食其果,等等。如果换个角度,从反面来思考话题,我们不难发现,谎言并不是一无是处,也常常有它闪光的一面。鲁迅弃医从文,为了不让自己的老师太失望,假托自己转学了生物学;曹操领兵长途跋涉,为了激励口干舌燥的将士,便谎称“前有梅林”;医生对身患绝症的病人以谎言宽慰,老师对智障学生以谎言评价……这种“美丽的谎言”举不胜举。这样构思的文章,内容新、主题深,往往能收到脱俗的效果。美国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就是讲述善意谎言的经典之作:身患肺炎的穷学生琼西望着窗户对面墙上的常春藤叶子不断被风吹落,想到自己凄凉的人生而感到绝望。她说最后一片叶子就代表她,叶子飘落,她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充满爱心的画家贝尔曼在墙上精心画出了一片“永不凋零”的绿
叶,用这个善意的谎言保护了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火。
二、选材巧“反弹”
选材上的“反弹”就是在文中选用独特的、鲜为人知的材料,从而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鲜为人知的材料,符合人们喜好新奇的心理,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写“我的一家”,很多同学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内容。而如果从逆向选材,写家庭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小摩擦”,则会增加文章的趣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又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的人和事、景与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若从正面入笔,则会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若从逆向选材,效果则不同。如写老师住在条件简陋的集体宿舍里,但工作的热情却非常高,以“反”衬“正”,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符合规定的中心,又突出了个性特征。
三、观点巧“反弹”
观点“反弹”是指在作文中勇于打破常规,亮出与众不同的观点。
《黔之驴》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则寓言,而“黔驴技穷”早已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大多数人在文章中引用这则寓言或这个成语,都是用来比喻有限的一点儿本领已经使完了。而一个同学却在作文中为“黔之驴”正名,指出“黔驴技穷”的责任不在“驴”而在“好事者”;接着将目光投向现实生活,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人才的使用状况,指出人才要有用武之地,方能显其能、尽其才,否则,无论多么优秀的人才,恐怕也难逃类似“黔之
驴”的厄运。作者用丰富的事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做出了令人称奇、发人深省的文章。
四、写法巧“反弹”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写作,是一项十分繁重复杂的精神劳动,要想写出佳作来,就需要一种强烈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如果青少年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深刻又浓厚的兴趣,就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培养起坚韧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激发勤写多练的写作热情,就能不断地提高写作能力。
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五点尝试,收效甚好。
一、抓住学生最佳心理状态。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他们的心理状态比较活跃,易激动,易亢奋。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其写作兴趣。如学生观看了电视连续剧《紫丁香的校园》后议论纷纷,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抓住了这个最佳的心理契机,让学生进行作文练习:编写电视连续剧(一集或两集)故事(记叙性作文),针对电视剧中的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镜头写评论、感想(议论性作文)。学生有事而叙,有感而发,写作热情特别高。再如在班集体取得荣誉的时候,我就相机命题,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或书面作文。通过实践,我体会到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作文时选材的视野,另一方面又可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
二、安排实用作文。
这不仅是为学生作文密切联系社会实践生活,同时以其“实用”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此,除指导训练语文课上编排的实用性作文外,我还根据社会实践生活需要有计划安排一些实用系列写作练习。例如:代校运动会拟通知、比赛规则,进行现场采访、写作赛情报道;代表专业户写作产品介绍、拟广告、合同、进行专题采访、采写调查报告等。通过这些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而且为将来走出学校,为社会服务打下良好基矗。
三、写日记。
课堂作文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主渠道,但课时有限,因而日记是补充课堂作文,为课堂作文积累素材的最好形式。我在作文讲评之后或在作文之前,就很注意对学生近期的日记加以指导。例如:在写说明文《我的小天地》之后,要求学生以日记的形式在课下写《我的小庭院》,《我校的教学楼》等题目。在写记叙文《我难忘的一位老师》之前,要求学生在日记本上描写这位老师的肖像。在实践中,我感觉到学生写日记是很重要的。课堂作文可以使学生学会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带动日记写作,日记可以使学生在自由的天地里体会到写作的兴趣,促进课堂作文写作。对日记写作要加以指导,但不要提出太多的要求,不埋没这块自由的乐土。
四、介绍写作经验。
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心理,在一个群体中,典型经验的作用是巨大的,作文教学同样如此。我的具体做法是:每次作文后选择一、二名优秀者向全班学生介绍;由作文竞赛优胜者介绍;由平时作文一向较好,偶作败笔的学生谈谈失败的教训;由平时作文一向较差,由于自身努力而写出优秀习作的学生介绍,由此,激发了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热情。
五、注重鼓励、表扬。
批改讲评学生的习作,以激励、表扬为主,不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作文的自信心,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大有益处,可使学生树立信心,领会教师殷切的期望。例如有次写《我们班上的小雷锋》,要求写三件事表现一个人。但是某学习较差的学生只写了一件事,而且干巴巴的。对此要批评,但如何通过批评而取得激励的效果。于是我在他的作文本上写道:“记清楚一件事就不错了,希望你继续努力”。他看了很高兴。第二次写《我了解的一个人》,他选用了三个事例,但是没有人物肖像描写,语言虽生硬,但通顺。对他本人来说,能做到这样已经不容易了。我便批道:“看过你的作文,我很高兴,因为你进步了。文章人物形象较突出,语言比以前通顺了。可惜我不知道主人公是什么模样,如果把主人公的肖像描写出来就好了。”在以后类似的作文中,他就比较注意人物肖像的描写了。
《小学习作教学“生活教育”实践研究》开题以来,经过课题组老师大胆地实验、研究与探索,到目前为止,呈现出了学生喜欢上作文课、积极交流、乐于表达的可喜局面。课题实验让多数学生的表达欲得到了满足,学生的表达能力明显提高,作文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我觉得,这样的结果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活动中作文并做人
课题组根据传统节日,结合学校德育活动设计体验活动,为学生的作文积累素材。
儿童节,课题组的老师组织了全校范围的游艺活动。一年级教室的“水中戏球”,学生屏息凝神,考的是眼疾手快;二年级教室的“吹乒乓球”,学生鼓足了气,争得面红耳赤;三年级教室是最热闹的,“体感游戏”吸引了全校师生,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每个人都想过一把瘾;四年级的教室玩的是“套圈游戏”,教室里不时传来阵阵欢呼声;五年级教室,课题组老师带领学生运乒乓球,师生小心谨慎,心随球动;六年级教室里,老师认真协调,不断提升踢球的难度。在活动中,学生懂得了合作,懂得了谦让。
端午节,学校请来了老奶奶和外国友人一起包粽子。 老奶奶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学生认真地学着、包着。不管包成什么样,看着自己包的粽子,他们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拿到热气腾腾的粽子后,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的学生拿着粽子闻了又闻,塞进书包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吃。
此外,在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节日,课题组的老师总是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中华文化,汲取民族营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崇高志向、自强人格和诚信品质。
在作文训练中,课题组的老师拟选了《开心的一天》《有趣的游戏》《我们的节日》《无法忘记的一件事》《我爱我家》《悠悠粽香》《中秋月儿明》等习作题目,要求学生选择最深入自己内心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身边的小事、细微处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在作文的过程中,学生既写清了这些活动是如何开展的,怎样有趣,又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揭示了自己得到的启示,使写作主题得到升华和深化。在活动中渗透作文教学,强调在生活中学做人,在做人中学写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作文的欲望。这样,学生就能在作文中做到自然倾诉,不会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作文内容也更加生动、具体、形象了。
二、在生活中指导学生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可见,写作是生活的反映,只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才会有深刻的感受、真实的感悟,才会体验到生活的情趣。我们要尽可能地把生活和作文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学会阅读生活,阅读社会,并在生活中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例如,五年级的《黄果树瀑布》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的写作特色很鲜明:一是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二是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三是触景生情,写下了作者真实的感受,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笔者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进行语言文字的濡染和训练,不仅欣赏黄果树瀑布的美,还欣赏了课文的结构之美、表达之美。于是,在教学细节上,教者要处处注意引导学生遣词造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内化,让学生习得语言,培养语感。学生写景比较困难,写游记更是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适时组织学生到园博园游玩。
在游玩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联系《黄果树瀑布》移步换景的表达方式观察:观察点不固定,所观察描绘的景物也不固定,在移动观察点的同时,把所见到的不同景物的特征依次描绘出来。我带着学生逐一观察出景物的各个局部,以浏览为顺序展示景物的全貌。我们先后游览了园博园里的热带植物馆、“农家乐”、“长江畔”,并指导学生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清楚,另外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描绘,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避免流水账。最后的习作成果不言而喻,大多数学生学会了怎么选材,怎么过渡,怎样前后呼应,怎样描写才生动具体……我想这是因为学生有了先前文本的濡染,进入了真实的情境,有了切身的体验,再加上老师的适时指导,才写出了令人满意的作品。
三、在分享习作的快乐中体验成功
在生活中体验快乐,在习作中享受快乐,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习作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过程。学生中出现合作的天才、辩论的高手,妙语连珠,那么这样的学习活动是快乐而高效的。
比如,“献宝”(让小作者在学习小组内、班内读自己的习作)活动中,往往会有师生、生生智慧碰撞的火花,学生互相批改,积极合作,就能在别人的习作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在辩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小作者在呈现及倾听同学的评议,回答同学的质疑中反思、完善自己的习作。
在分享的过程中,我特别要求小听众:第一要务就是发现同学习作的亮点,评议的时候先谈“我学到了什么”、“我觉得哪里最精彩”,再谈如果是自己,自己会怎么写,让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甄别瑕瑜,修正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将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张贴在学校的展板上。在这种公开的展示中,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作文的兴趣也更浓了。
如在写一次活动习作时,笔者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评。一个学生这样评价:“小作者擅长运用拟声词使自己的习作有声有色,更加生动,富有情趣。她的开头写得很有气势,如果在结尾处前后呼应就更好了。”还有的说:“‘又高兴又紧张’,把高兴、紧张的表情和原因写出来,或许会使你的习作更加细腻,更容易让读者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我觉得,作者有的地方是群体的场面描写,有的地方写个人的内心体验,有详有略。这学习了《水》的写法,富有变化,生动形象,如果再加点对观众的描写,作文会更丰富。”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学生在点评和被点评的过程中慢慢获得能力,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四、在畅所欲言中体现真情
学生的习作不是文学作品,不需要艺术加工,只需用文字来记录生活,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因此,真实的生活、纯真的童趣、真切的儿童言语是学生习作追求的目标。真情才是学生习作的根基和生命。
然而,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有很多时候,教师的指导、修改本想升华学生习作的主题,使内容更丰富,描写更具体,却忽略了学生的本真和童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有些学生认为老师的修改改变了他本来的意思。有些学生按老师的意见进行了修改,但他们觉得那是套话、假话,不再是自己独特的语言。更有甚者,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这些指导显然是欠妥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老师一味按着自己的生活阅历、理解能力和习惯来规范、指导、要求学生的习作,不仅会令学生的习作缺少个性,使学生对真实的生活缺少兴趣,还会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作文即是“编造”的错误观念。这是教师必须尽力克服的。
一、在活动中作文并做人
课题组根据传统节日,结合学校德育活动设计体验活动,为学生的作文积累素材。
儿童节,课题组的老师组织了全校范围的游艺活动。一年级教室的“水中戏球”,学生屏息凝神,考的是眼疾手快;二年级教室的“吹乒乓球”,学生鼓足了气,争得面红耳赤;三年级教室是最热闹的,“体感游戏”吸引了全校师生,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每个人都想过一把瘾;四年级的教室玩的是“套圈游戏”,教室里不时传来阵阵欢呼声;五年级教室,课题组老师带领学生运乒乓球,师生小心谨慎,心随球动;六年级教室里,老师认真协调,不断提升踢球的难度。在活动中,学生懂得了合作,懂得了谦让。
端午节,学校请来了老奶奶和外国友人一起包粽子。 老奶奶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学生认真地学着、包着。不管包成什么样,看着自己包的粽子,他们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拿到热气腾腾的粽子后,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的学生拿着粽子闻了又闻,塞进书包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吃。
此外,在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节日,课题组的老师总是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中华文化,汲取民族营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崇高志向、自强人格和诚信品质。
在作文训练中,课题组的老师拟选了《开心的一天》《有趣的游戏》《我们的节日》《无法忘记的一件事》《我爱我家》《悠悠粽香》《中秋月儿明》等习作题目,要求学生选择最深入自己内心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身边的小事、细微处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在作文的过程中,学生既写清了这些活动是如何开展的,怎样有趣,又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揭示了自己得到的启示,使写作主题得到升华和深化。在活动中渗透作文教学,强调在生活中学做人,在做人中学写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作文的欲望。这样,学生就能在作文中做到自然倾诉,不会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作文内容也更加生动、具体、形象了。
二、在生活中指导学生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可见,写作是生活的反映,只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才会有深刻的感受、真实的感悟,才会体验到生活的情趣。我们要尽可能地把生活和作文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学会阅读生活,阅读社会,并在生活中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例如,五年级的《黄果树瀑布》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的写作特色很鲜明:一是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二是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三是触景生情,写下了作者真实的感受,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笔者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进行语言文字的濡染和训练,不仅欣赏黄果树瀑布的美,还欣赏了课文的结构之美、表达之美。于是,在教学细节上,教者要处处注意引导学生遣词造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内化,让学生习得语言,培养语感。学生写景比较困难,写游记更是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适时组织学生到园博园游玩。
在游玩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联系《黄果树瀑布》移步换景的表达方式观察:观察点不固定,所观察描绘的景物也不固定,在移动观察点的同时,把所见到的不同景物的特征依次描绘出来。我带着学生逐一观察出景物的各个局部,以浏览为顺序展示景物的全貌。我们先后游览了园博园里的热带植物馆、“农家乐”、“长江畔”,并指导学生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清楚,另外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描绘,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避免流水账。最后的习作成果不言而喻,大多数学生学会了怎么选材,怎么过渡,怎样前后呼应,怎样描写才生动具体……我想这是因为学生有了先前文本的濡染,进入了真实的情境,有了切身的体验,再加上老师的适时指导,才写出了令人满意的作品。
三、在分享习作的快乐中体验成功
在生活中体验快乐,在习作中享受快乐,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习作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过程。学生中出现合作的天才、辩论的高手,妙语连珠,那么这样的学习活动是快乐而高效的。
比如,“献宝”(让小作者在学习小组内、班内读自己的习作)活动中,往往会有师生、生生智慧碰撞的火花,学生互相批改,积极合作,就能在别人的习作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在辩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小作者在呈现及倾听同学的评议,回答同学的质疑中反思、完善自己的习作。
在分享的过程中,我特别要求小听众:第一要务就是发现同学习作的亮点,评议的时候先谈“我学到了什么”、“我觉得哪里最精彩”,再谈如果是自己,自己会怎么写,让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甄别瑕瑜,修正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将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张贴在学校的展板上。在这种公开的展示中,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作文的兴趣也更浓了。
如在写一次活动习作时,笔者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评。一个学生这样评价:“小作者擅长运用拟声词使自己的习作有声有色,更加生动,富有情趣。她的开头写得很有气势,如果在结尾处前后呼应就更好了。”还有的说:“‘又高兴又紧张’,把高兴、紧张的表情和原因写出来,或许会使你的习作更加细腻,更容易让读者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我觉得,作者有的地方是群体的场面描写,有的地方写个人的内心体验,有详有略。这学习了《水》的写法,富有变化,生动形象,如果再加点对观众的描写,作文会更丰富。”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学生在点评和被点评的过程中慢慢获得能力,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四、在畅所欲言中体现真情
学生的习作不是文学作品,不需要艺术加工,只需用文字来记录生活,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因此,真实的生活、纯真的童趣、真切的儿童言语是学生习作追求的目标。真情才是学生习作的根基和生命。
然而,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有很多时候,教师的指导、修改本想升华学生习作的主题,使内容更丰富,描写更具体,却忽略了学生的本真和童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有些学生认为老师的修改改变了他本来的意思。有些学生按老师的意见进行了修改,但他们觉得那是套话、假话,不再是自己独特的语言。更有甚者,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这些指导显然是欠妥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老师一味按着自己的生活阅历、理解能力和习惯来规范、指导、要求学生的习作,不仅会令学生的习作缺少个性,使学生对真实的生活缺少兴趣,还会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作文即是“编造”的错误观念。这是教师必须尽力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