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

时间:2023-05-30 09:13:28

纺织行业市场调研

第1篇

行业洗牌高端产品优势明显

刘家强表示,“从2011年的形势来看,棉纺机械形势不是很乐观,棉纺成套设备销售情况也不乐观。在纺机企业中生产中低档水平的产品企业生存面临危机,急需转型,但在新兴领域的开拓上仍有诸多不利因素。”从目前遇到的瓶颈来看,刘家强认为,首先关注点是在棉纺行业,棉纺行业前几年爆炸式增长,2011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用工问题、能耗问题、投资环境问题以及出口问题,棉纺行业不是很景气,棉纺装备的销售受到较大的冲击,销售下滑严重,企业订单普遍不好,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并且下降幅度较大。进入3月份以来,去年同期基本能够保持半年订单合同已经签订,今年第一季度的订单也很难保证。其次,从纺织机械中低端产品来看,中低端机械产品明显退出市场,销售情况更加严峻。以经营普通纺机产品为主的企业很多停工半年以上,甚至退出市场,纺机行业出现大洗牌。面对新兴领域的装备,虽然具有市场潜力,但刘家强表示纺织机械市场的开拓也仍然存在不利因素,对高性能纤维和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产品开发上开发能力不足。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纺机行业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零散,市场开拓能力比较滞后。另外,刘家强还提到,之前大家普遍把目光投放在销售情况较好的服装和家纺机械产品上,实际上,产业用纺织品的机械装备企业的量比较少,都由企业自身来承担科技改造和设计定制,由于量上的限制,对后道形成制约。

在诸多危机的背后,刘家强强调我们还应该看到,纺织机械行业的诸多亮点。首先,高性能的纺织机械用户需求量旺盛,包括棉纺成套装备、织造机械,但由于用工问题、效率问题、能耗问题等原因,领头企业产品的水平比较先进,满足了纺织企业改造的需求,企业的市场份额在提升。化纤长丝领域今年的形势比较乐观,装备水平提升以后能够为产业链后道企业提供更优质的化纤长丝原料和加工手段。其次,产业用纺织品后道市场增长点明显,带动了纺织机械的销售增长。在我国的纺机企业中,处于市场尖端的高水平企业运营良好,虽然产品价格较高,但走出了长期依赖低价竞争的弊端。同时,纺织工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非常明显,2011年是纺织机械设备进口最高的一年,我国纺织行业对高性能纺织机械设备的需求市场不断扩大,纺织企业继续提升技术装备的水平来解决严峻的用工问题,这无疑推动了我国纺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水平提升。长期以来对我国纺机企业形成较大压力的国外纺机企业在我国的市场份额也在发生变化,国际纺机企业经过竞争,在我国纺织市场剩下的是几家最顶端的纺机企业,中低端企业也被逐步挤出国内市场,这对我国纺织市场来说也是利好因素。

把握中高端重科技创品牌

针对行业的发展形势和特点,刘家强强调,《意见》中最重点的部分即明确了“十二五”纺机行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意见》中指出首先,积极推进纺织机械行业结构调整。提高纺织机械行业的创新能力,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技术服务、专门化分工等制约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和生产业。推进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和规模化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总体设计、成套能力和系统服务功能的大型企业集团(总承包商),促成一批专业分工明确、特色突出、配套制造能力强的中小型企业发展壮大。

第二,发展高端纺织技术装备。加快高性能纤维成套技术工艺装备、产业用纺织品装备、高效节能绿色环保技术装备、高性能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等高端纺织技术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大毛麻丝等天然纤维纺织机械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重点发展8类高端纺织技术装备,加快50项纺织机械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积极推广38项纺织机械先进适用产品和技术。

第三,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和改进创新机制,以纺织行业的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引导,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链,建设新型的创新联盟组织;提升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能力: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发和应用。

第四,提高纺织机械行业制造工艺水平。加强纺织机械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纺织机械企业的工艺技术进步和机床数控化率;推广精密铸造、精密冲压、粉末冶金、塑料注塑等精密成型工艺,提高精密加工技术水平;推进适合行业特点和管理要求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应用和先进设计软件的应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第五,提升产品可靠性。加强可靠性工作的推动力度,提高行业、企业对可靠性的认识。企业决策层高度重视,推动从产品设计、制造、外协、外购、装配、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等全方位的可靠性提升;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行业积极组织制定主要产品的可靠性评价技术规范文件,开展可靠性的培训和经验交流,推动第三方的可靠性认证。

第六,发展和稳定人才队伍。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通过选拔、教育、培训、实践和引进等方式,稳定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全局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领军人物、工程技术人员等组成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打造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形成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为领军,一线技能人才为基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资源队伍。

第2篇

【关键词】纺织行业;现状;趋势

2008年以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国际国内纺织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我国众多产业当中,纺织产业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民族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纺织产业的多次结构调整和发展壮大,我国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被誉为“世界纺织巨人”。纺织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不但成功地解决了我国十三亿多人口的穿衣问题,还向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供应着物美价廉的纺织品,对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以及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治安以及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问题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人口急剧增长,联合国今年预测全球人口在2050年将达到90亿,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纺织服装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多,纺织服装行业的前景较为乐观。同时,我国是纺织服装的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上我国在原料、劳动力成本和产品数量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使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据统计,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2000年的15.1%增长到2011年的超过30%。可见,纺织服装产业在未来具有更加广阔的需求空间。(2)国家为了支持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专门设立了“纺织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专项资金”,围绕“纺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纺织新纤维的研发及产业化、行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基础研究及共性技术研究”等领域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给予资金支持。为了振兴纺织工业,国务院于2009年出台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后在2009年4月再次提高至16%。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着一些挑战:(1)全球一体化导致了国际贸易的盛行,尤其在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投资领域的全方位开放,使我国经济更大程度地融入了全球竞争体系,从而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国际贸易市场所占的份额,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2)伴随着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正面冲击,美国和欧洲经济衰退,纺织品作为这些地区一个重要的消费部分,自然受到影响。此外,在国际贸易中,还有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往往因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而产生实质性技术壁垒。(3)天然纤维原料和化纤产品价格的大幅上升使纺织产品水涨船高,面临着生产成本提高的问题。同时,随着规模的扩大,土地和劳动力问题也日益显著。

我国纺织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1)市场辐射力弱。我国纺织行业起步较早,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纺织业就快速发展起来。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越南、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国内各地纺织服装产能迅速扩大,同业竞争日益激烈,加上大部分以粗放式经营,研发能力不强,造成了纺织业的竞争力削弱。(2)产品附加值低。纺织服装特别是睡衣、内衣、短裤等系列产品主要以“大路货”、低端产品为主;同时,由于纺织服装企业之间为争抢市场而形成无序竞争,造成在销售中出现竞相压价倾销,以及企业的多数产品由中间商采购后异地出口,在海外售价翻了几番,更多利润被中间商所赚取,造成纺织服装产品的产品利润率和附加值较低。(3)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目前,我国大部分纺织企业以中小企业或作坊形式存在,没有创新服务中心,也没有面料研究中心。因而有些企业虽然技术装备优良,加工精细,质量好,但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自主设计能力较差,只能靠仿制市面流行的服装进行生产,或以贴牌、代加工为主,产业发展面临后继乏力的隐忧。

2.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任务与重点

我国纺织行业正处在金融危机破坏后的恢复阶段,为了寻求全面的发展,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完成行业的战备升级。继续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化解外部风险,实现行业稳步回升向好,是纺织全行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2.1加快科技进步步伐

继续落实《纺织工业科技发展纲要》确定的“28项关键技术和10项新型成套关键装备”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加大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的开发力度,扩大其在功能性纺织品、绿色环保生态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重点领域的应用,依靠科技贡献率提高产品附加值。

2.2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工作

大力抓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以印染、化纤等主要行业为重点,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和淘汰落后任务。在全行业大力推广高性能、高效率、节能减排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加快技术装备更新升级,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2.3加大自主品牌建设力度

加快推进行业自主品牌建设,总结行业中优秀自主品牌在品牌营销、管理、供应链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面向全行业加以推广;加强公共服务,建立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形成鼓励创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多元文化共生的良好创意生态环境,培育企业社会责任氛围,努力营造有利于品牌元素成长的良好公共环境。

2.4积极促进产业转移

鼓励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科学规划发展纺织产业,建立现代化的纺织产业园区和新型纺织产业集群;引导东部地区纺织企业结合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和特点,加快升级式产业转移;多渠道、多手段搭建平台,增加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纺织产业区域结构优化调整。

2.5完善公共服务

围绕“一个平台、五大支柱”建立和扩大集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人才培训、信息化推广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纺织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完善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公共服务体系扶持中小企业提高产品开发能力、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扩大专业市场联盟的影响力,全面改善广大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提高纺织行业的整体实力。

2.6研究行业未来发展思路

在全面总结纺织行业“十一五”发展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加紧研究制定纺织行业在“十二五”期间乃至到2020年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为到2020年实现纺织强国目标做好战略部署。

总之,由于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国内外宏观形势变化的双重压力,加之自身存在着制约发展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因此,对我国纺织行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无论从纺织业对经济发展重要性而言,还是从提升纺织业综合竞争力而言,都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翼,熊晓云.纺织服装产业技术路线图[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39-45.

第3篇

Abstract: Textile industry is a livelihood, pillar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ustry, "Textile Industry Adjustment and Revitalization Plan" provided a favorable opportunity for the revival of textile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ssues of wool textile industry in Northern Shaanxi and proposed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ccelerat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revitalize the wool textile industry in Northern Shaanxi.

关键词:陕北;毛纺织;服装;产业复兴;结构调整

Key words: Northern Shaanxi;wool textile;clothing;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restructuring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083-02

0引言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陕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羊毛防寒服生产基地,其毛纺织服装产业在推动全省纺织产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由于能源产业的“挤出效应”,毛纺产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如何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纺织产业西移的机遇,结合国家实施纺织工业振兴计划,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全面升级,打造全国最大的羊毛防寒服研发和生产基地[2],建设世界一流的毛纺织工业基地、国家级研发中心,以实现陕北毛纺的全面振兴,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1陕北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1.1 取得的成就“十一五”期间,产业政策调整,陕北轻纺工业出现发展新机遇,毛绒加工及纺织业开始了缓慢复苏。2009年轻纺工业完成产值18.71亿元,同比增长62.4%。其中毛绒加工及纺织业实现总产值3000万左右,占轻工业总产值的1.6%。产业复苏还带动了上游养殖业发展,2009年,羊子存栏520.06万只,毛纺织加工及纺织500万规模以上企业两家,企业引进较为先进的毛绒加工及纺织设备,生产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3]。产权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榆林市第一、二毛绒厂,毛绒分梳厂通过重组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万民纺织集团、羊老大、七只羊等民营企业的崛起加速了陕北地区毛纺织服装产业的复苏。榆林市高新区纺织工业园集聚了羊老大、七只羊、兰花花等羊毛防寒服生产企业,加之米脂、横山县一大批防寒服生产企业,成为陕西省服装产业的一大特色,产品远销新疆、内蒙、东北等地,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另外,榆林市作为陕北地区最重要的毛纺织服装基地,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1.2 存在的问题

1.2.1 对毛纺织工业的地位认识不足,政府扶持政策不够完善[4]“十一五”期间,随着榆林市能源化工行业的迅速崛起,投资者片面地追求短期收益,更倾向于选择回报率高,回报周期短的行业进行投资,而对毛纺织服装的产业地位及行业本质认识不足。同时各级政府对毛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投资严重不足,制定“大煤田、大煤电、大油气、大化工、大载能”的产业发展战略,从外部环境对毛纺织服装产业形成挤出效应,使其逐渐边缘化,导致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化。

1.2.2 行业发展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上世纪末,受各种因素影响,毛纺织服装产业全面滑坡,企业全面停破产。本世纪初,其产值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略有回升,2008年占0.9%,2009年占1.3%左右,行业发展规模小,速度缓慢。同时,由于近些年国企全面停破产,导致原有传统知名品牌逐渐退出市场,丧失品牌优势;民营企业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市场开拓和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占有率低,企业无法迅速成长壮大,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1.2.3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一方面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另一方面,未能充分利用纺织工艺及技术优势,“产、学、研”环节脱钩,科技成果转化难度高,无法形成实际生产力,产品结构单一,产品设计缺乏特色,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竞争力不足。榆林市至今没有专门的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对企业发展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督,行业内没有统一的产品质量及技术标准,行业发展混乱,动力不足。

1.2.4 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不完善,园区发展出现障碍榆林市高新区虽已建成西沙纺织工业园区,但园区内企业较少且缺乏合作与沟通,没有配套齐全的公用设施和服务体系,现代化程度较低。该园区规划面积较小,限制了部分企业的发展,已经无法适应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要求,急需扩建或增设新的园区。下游产业中羊毛防寒服和西服等的生产能力不足,而且与上游产业基本脱节。上游产品绝大多数销往外省,下游产业所需原料主要从外省购进,没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产业链急需进一步完善。

1.2.5 体制矛盾依旧存在,民营企业发展步履维艰榆林市90%的毛纺织服装企业是计划经济下成长起来的“老字号”厂家。受体制影响,发展过分依赖政府,管理体制和机制不灵活,职工缺乏压力和危机感,企业无活力,生产与市场脱轨,缺乏市场适应能力,体制矛盾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起点低,规模小。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导致民营企业经营成本高;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度大;企业人才引进及培养体制不完善,管理理念落后;政府对民营企业扶持力度不够,企业发展缓慢。

2振兴陕北毛纺织服装产业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稳定增长、优化结构、完善渠道、强化创新、开创品牌”发展思路,以振兴陕北地区毛纺织服装产业。具体建议如下:

2.1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优化行业及产品结构首先,要积极进行业结构调整,优化行业结构。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完善产业链,大力发展下游产业,提高防寒服、西服产量,实现其对整个毛纺产业的拉动作用;鼓励发展中游产业,提高面料、呢绒等生产能力;巩固上游产业的传统优势,提高毛绒加工、羊毛洗梳等技术水平。其次,优化产品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完善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沿着适销对路、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特色明显、生态环保的方向,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2.2 推进企业体制创新,优化产权结构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以制度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改革改组和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优势企业参股、重组、改制本地国有企业,培育一批名牌企业。同时,改善民营纺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扶持民营纺织企业的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纺织企业改制,包括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组建纺织企业集团。引导民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使民营纺织企业户数和工业总产值比例逐年提高,最终使非国有经济成为毛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2.3 促进纺织工业信息化,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加快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开发和应用,进行包括CIMS、ERP在内的电子信息化建设。加强纺织网站建设,强化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快行业公共技术创新及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纺织科研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寻求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院(所)开展长期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2.4 提高毛纺服装品牌贡献率,开创自主品牌要提高自主品牌毛纺、服装企业综合实力,引导企业树立自主品牌意识,制定企业自主品牌发展规划,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加工制造水平和产品品种质量,加大研发设计投入,着力培养设计师队伍,提升创意水平,培育毛纺、服装品牌文化;通过管理、营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提高自主品牌管理、营销及宣传策划水平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明确品牌定位,推进“自主品牌进名店”活动,鼓励“自主品牌创名店”,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2.5 完善生产营销渠道,培育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大力开拓采购、生产及销售渠道,建立完善的渠道体系,有效节约经营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发展自主品牌连锁店、专卖店、电子商务等符合现代流通发展趋势的新型流通销售模式,建立多层次的自主品牌销售渠道,提高企业自主程度和市场占有率。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发展行业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特别是拥有终端纺织品知名品牌或掌控市场网络的跨国公司合作,提升技术水平,增强资本实力,扩大产业规模。

2.6 提高纺织产业集群能力,实现园区化发展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引导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健康发展,支持承载产业集群的纺织园区建设,继续发展榆林市西沙轻纺产业园,开辟榆横工业园,实现园区化发展。联合东部园区企业共同推动园区建设,打造毛纺织服装品牌园区,使之成为区域性的贸易、品牌展示、潮流中心,使产业集群成为纺织行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2.7 着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住我国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转变思想观念,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开展招商引资洽谈活动,使陕北地区成为东部纺织产业转移最具吸引力的承接地。重点引进填补本地产业空白或完善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项目与优势企业,如高档面料、新型产业用纺织品研发生产项目与企业,具有纺织服装品牌优势和完善营销网络的企业。鼓励引进具有知名品牌企业与本地骨干企业的联手合作,共同打造知名品牌。

2.8 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纺织重点行业和企业跟踪制度,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建立共享信息平台以及政府、银行和企业间的信息快速通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动态信息,加强产业引导和预警。搞好区域信息服务支持平台及网站建设,如创建西部防寒服科技信息中心和服装跨国采购信息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快捷、准确、便利的信息服务。

3政策措施

3.1 加大对毛纺织服装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确定万民纺织集团、羊老大、七只羊、兰花花等为重点毛纺企业,加强监测,扶优扶强。一是增加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资金力度;二是设立纺织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纺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三是制定促进自主品牌建设的鼓励政策,对毛纺服装企业举办专业展会、新产品等给予必要支持。对纺织重大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优先列入省市重点科技攻关和产业化计划。落实纺织产品出口退税、增值税转型等国家有关财税优惠政策,确保及时足额退税、减免税。研究制订对产业集聚区内新建纺织服装企业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3.2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和生产流动资金贷款的支持,扩大信贷资金投放,简化审批手续,开辟信贷“绿色通道”。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为毛纺织服装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纺织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提供担保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纺织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能力。

3.3 实施轻纺工业园区示范项目,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大对产业园区在资金、土地及税收等有关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一是政府有关部门返还纺织服装工业规划园区内土地出让金、新增用地有偿使用费上缴部分,并专项用于产业园区发展。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投入,按照起点高、配套齐、服务支撑体系完善、承载能力强的基本要求,由市、县政府组织实施,做好环境保护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西沙轻纺工业园区升格为省级纺织工业园区,增强陕北毛纺的规模优势。

3.4 建立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建立榆林市纺织工业协会,引导行业发展。行业协会要认真履行职责,努力为企业提供规划指导、行业标准、数据统计、信息咨询、教育培训、技术交流等全方位服务;协会要成为企业与政府的桥梁,及时反映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落实各项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分析预测内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建立经济运行监测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和贸易纠纷法律援助机制,帮助企业化解风险,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3.5 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加快转移支持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品牌推广,并加大对企业的资金资助力度;支持建立省级产业用毛纺织品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申请建立国家级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制定促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支持政策,鼓励采取异地投资、税收分享,异地托管、合作共建等方式,促进省外产业转移。结合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在土地、财税、金融、环保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高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支持毛纺织服装专业园区建设,产品检测、研发、物流、职工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集群式产业转移。

参考文献:

[1]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陕西省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

[3]榆林市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

[4]董继先,朱文莉,陈巧玲等.发展新轻工――走富民强市之路.榆林市轻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榆林市科技局.2007,11.

第4篇

1·1 问题 的提出

经过近20年改革,我国绝大部分制造业已经置于竞争性市场环境中。按照市场 经济 理论 和改革理论,竞争能促进效率改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组织结构的改善。我国已有部分制造行业呈现出上述趋势,效率水平不断提高,产品与技术迅速升级,生产向少数优势 企业 集中,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例如家用电器制造业、摩托车制造业、通讯器材制造业、 计算 机制造业等行业。国内外已有一些行业性实证 研究 ,揭示了竞争如何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堆动着产业进步。 [2]

然而,在另外一些制造行业中,竞争的作用似乎表现迥异。在这些行业中,生产分散、重复建设、效益下降、企业大范围亏损甚至全行业亏损等现象长期存在,而且尚未看到明确的改善趋势。在这类行业中,棉纺织业是一个有典型意义且颇具挑战性的案例。棉纺织行业看上去是我国制造业中进入竞争状态最早、竞争程度最激烈的行业之一,理论推论,也应该是效率改进最显著、产业组织结构最合理的行业之一。但是,这个行业却是我国制造业中持续亏损时间最长、效益最差、产业组织结构改善最不明显的行业之一。 为什么竞争在不同行业会导致如此不同的结果?这是经济研究者有责任回答的问题。否则,人们有理由对市场竞争的作用产生疑虑,并将这些行业状况的改善前景建立在加强政府干预的基础上。本文将以棉纺织行业为案例,在对其改革过程进行描述和比较的基础上,判断棉纺织行业的转轨程度和转轨特点及其对行业总量规模和产业组织的 影响 ,并重点讨论以下几个最有争议的问题:

(1)为什么在改革过程中,有些行业会长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的问题;

(2) 为什么在全行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的状况下,会有新投资者不断进入; (3) 为什么竞争没有产生“优胜劣汰”和改善产业组织结构的显著作用;

最后就如何改进我国制造业的竞争态势和减弱行业性困境提几点简略看法。 应该如何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开始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和转轨程度?市场定价比例和非国有经济的 发展 是最经常使用的判断标准。 [3] 然而,仅用这两个标准有明显缺陷,还必须考虑是什么样的“市场”在决定价格以及各类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地位。例如,是只指产品市场还是包括各种要素市场,是竞争性市场还是垄断性市场,是自由进出的市场还是限制进出的市场,是各类企业地位平等的市场还是存在歧视的市场,等等。本文用以判断转轨程度的标准有以下6条。 [4]

1)产品市场环境:是否形成供大于求的竞争性市场环境;

2)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是政府管制还是市场决定;

3)要素市场环境及价格形成机制:是否形成投入品、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竞争性市场,是政府管制价格还是市场决定;

4)进入与退出行为:各类市场是否可以自由进出,或是要受政府管制或干预。

5)各种类型的企业能否平等竞争:对不同产权形式、不同投资来源的企业有无优惠或歧视性规定。

6)产权结构:是国有企业为主还是允许多种产权形式存在和相互竞争。

2· 棉纺织行业的转轨过程和特点

2·1 棉纺织行业是最早进入转轨过程的制造行业之一 这一时期政府允许轻纺工业自销一部分产品,是官方认可的棉纺织业体制转轨的开端。 [5] 到1981年底,改革已取得明显进展,其标志是:

(1)基本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

从1980年开始,纺织品市场转向供大于求。虽然这个时期政府并没有正式解除棉纺织品的配给制度(凭布票购买),但许多棉纺织生产企业由于产品积压,只好采取“不收布票”的办法促销。 [6] 表明供求关系的变化。

(2)市场供求关系对产品价格已有明显影响

虽然棉纺织品在这个时期是计划价格,但企业为了促销,采取了一些变通办法,这里略举几种。第一,新产品、优质产品加价销售;第二,“以好充次”,变相降低销售价格;第三,不执行政府制定的提价政策。总之,无论想加价还是降价,都是可以变通的。

(3)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但相对高于整个制造业

虽然这个时期各类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都较低,但棉纺织行业的转轨速度相对要快一些。首先,纺织行业资金投入中,“自筹”的比例较高。(见表1)。其次,自筹资金新建的企业,在劳动工资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第三,虽然棉花仍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但如果当地建有棉纺企业,产棉区有能力变通“截流”。

(4)企业进入比较自由

从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迅速增长和投资来源中自筹资金比例较高这些方面看,这个时期进入棉纺织行业已经比较自由。

(5)不同类型企业待遇不同的问题明显

由于产品和投入品价格实行“双轨制”和税制、贷款资格等方面的差别,棉纺织行业与其它制造业一样,存在明显的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待遇问题。

(6)产权结构仍然以国有经济为主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的判断是,棉纺织行业的转轨过程开始较早,某些方面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但不同方面的进度不同。与整个制造业相比,纺织行业在产品市场供求关系、产品价格决定、投入品使用方向、投资来源、自由进出等方面都较早开始转轨过程。但在主要投入品价格、企业差别待遇和产权结构等方面,没有取得明显进展。 2·2 80年代中后期的转轨进程

这个时期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有一些新特点和新问题。 80年代中后期,棉纺织行业的体制转轨仍在继续推进。

(1)产品市场继续供大于求,价格在更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

在80年代中后期,虽然棉纺织品在名义上仍实行计划价格,但实际上变通空间很大。据业内人士估计,“80年代初期以后,虽然国家对大多数纺织品仍在实行计划价,但实际考察表明,大多数纺织品贸易的成交价是受市场支配的”(邓中元、杨砾1991)。

(2)主要原料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断,其它生产要素市场的转轨有所推进

从1987年开始,对棉花购销重新实行严格管制,但前几年形成的多元化棉花供销渠道并不会随之消失,专营体制只是部分地发挥作用。 [8] 棉纺织行业是最早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行业之一。从1983年开始,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大中城市纺织企业出现“招工难”问题,开始在效区招收农民工和到中西部地区招工,(徐息和 谢泰1991)率先打破了城乡用工界线和区域间劳动力流动限制。纺织行业投资继续保持相对较强的市场导向,是自筹资金比例最高的行业。见下面表1。

表1 不同行业自筹投资和国家投资的比例

冶金 煤炭 石油 电力 建材 森工 机械 纺织 轻工 1985 1.28 0.19 0.67 0.45 0.67 0.35 2.26 2.57 2.19

资料来源:杨沐(1989):《产业政策研究》,第199页,表6. 1,上海三联书店。

(3)自由进入程度较高 (4)不同类型企业待遇不同问题相对明显

在这个时期,随着市场供求关系、产品定价、投入品的市场化程度和进出自由等方面转轨进程的推进,多数制造业中不同类型企业的差别待遇问题已有明显改善。但由于棉花市场复归到严格的计划购销体制,使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不同隶属关系的企业在主要原料供应方面存在明显的地位不平等问题。

(5)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但速度慢于整个工业 2·3 90年代以来的转轨进程

进入90年代以后,棉纺织行业的 发展 有以下特点。 进入90年代后,棉纺织行业体制转轨继续推进。

(1)产品由市场定价 (2)投入品价格仍然受政府较多干预 (3)进入基本自由 (4)各类企业地位不平等问题较为突出

经过90年代初中期的税制、 金融 体制和外贸体制改革和各种要素的进一步市场化,各种类型企业差别待遇的问题明显改善,但是对棉纺织行业来说,棉花专营体制继续使产棉区、非产棉区企业之间和计划内、计划外企业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待遇问题,到90年代中期,像棉纺织行业这样主要原料供应仍然没有市场化的竞争性制造业已经很少。

(5)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多元化,但国有 经济 的比重仍然相对较高 在结束本节之前,对我国棉纺织行业的体制转轨进程和特点可作如下 总结 。

棉纺织行业是转轨开始较早、但各方面进展不同步、改革过程扭曲明显的制造行业之一。在70年末期到80年代初期,其改革进程快于大多数制造行业。但从80年代后期开始,棉纺织行业的转轨进程在某些重要方面特别是投入品市场的改革和所有制结构多元化方面落后于大多数竞争性制造业。

3· 制度环境、行业特点与棉纺织行业的困境

3·1 生产能力过剩、过度竞争的含义及其在棉纺织行业的表现

在 分析 棉纺织行业困境时,最经常指出的原因是生产能力过剩。 本节要提出的观点是,棉纺织行业的困境主要是制度环境扭曲和行业特点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直观类比有助于恰当理解生产能力过剩的 影响 。与许多制造行业相比,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状况并不严重也不典型,按纺织总会的口径,现有4190万棉纺锭中,有1000万锭左右是过剩能力,即现有生产能力中有四分之一过剩。这在制造业中是较低的水平。1995年工业普查资料显示,许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在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左右,但这些行业并没有出现全行业亏损问题。不仅如此,一些存在最严重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的行业如家电行业,经过竞争与淘汰,已经成为我国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行业。

看来,用生产能力过剩,并不能概括出棉纺织行业现状的独特性。用“过度竞争”能更恰当地描述棉纺织行业的现状。“过度竞争”这个概念首先需要定义,本文使用日本学者给予的如下定义:过度竞争”( excessive Competition)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某个产业中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已经使许多企业甚至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的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持续下去。 [14] 可以看出,“进入企业过多”、“全行业长期低效益”和“竞争及低效益不能产生淘汰作用”是“过度竞争”的三个主要表现。在我国,还须增加另一个特征,即在“过度竞争”状态下,仍有许多新企业继续进入这个行业。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边积压、边亏损、边生产、边建设”的问题。

为什么在棉纺织行业会出现“进入企业过多”、“全行业效益低下”、“优胜劣汰过程不明显”和“一边亏损一边进入”等问题呢?我们将在上一节所描述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如下分析。

3·2 制度环境扭曲的影响。

1·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转轨不同步,必然导致要素供给方大量建立加工企业,而且这类企业往往具有成本优势 2·各类企业竞争地位不平等,使产品市场竞争不能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企业间效率水平差别明显,“原有企业亏损但新企业不断进入”在相当程度上是合理行为

无论所有制形式如何,新建中小型纺织工业的优势表现在低劳动成本、低价棉花稳定供应和行政隶属层次低三个方面。前两个方面易于理解。第三个方面的含义是,新建中小型棉纺织企业与中央、省市隶属的大中型纺织企业相比,其行政隶属关系层次低,如隶属于县、乡级政府或村镇等。“低层次行政隶属关系”的优势表现为:第一,企业与所属政府利益紧密相关,这种相关性来自地方财政收入、就业等对所属企业的直接依赖,政府会尽可能给予企业有利的经营环境;第二,按照代理理论,主管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愈近,信息愈真实,监督与激励愈有效。 [15] 新建企业的这些优势,使其能够在原有大中型棉纺织企业经营普遍困难的情况下,仍有可能盈利。如果再考虑到老棉纺织企业的其它不利因素,如 历史 负担重、布局不当等,棉纺织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行业内企业间效率差距明显的行业。在市场经济国家,所有企业都平等地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成长,企业间效率水平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差异,否则必被淘汰出局,新进入者更难以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当众多企业亏损时,新投资者会知难而退。在我国,许多新投资者对企业间效率差异有清楚了解和对本身竞争能力有足够信心,其行为是理性而不是盲目的。

3·不平等竞争使低效益国有企业长期生存,导致“优胜劣汰”过程缓慢和全行业效益持续低下

国有棉纺织企业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棉纺织企业,存在着现实的退出困难问题。在 社会 保障体系很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停产首先面临职工安置问题,处置不当,会影响社会安定问题。因此只要有可能,政府愿意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安定团结”贷款使其维持下去。特别是棉花市场的管制,使政府有能力通过行政手段改变企业的财务表现,使竞争力差的国有企业长期劣而不汰,这是棉纺织行业国有企业长期比例较高的重要原因。低效率企业占有市场份额,阻碍了优势企业的扩张、全行业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组织的改善。 [16] 3·3 行业特点的 影响

1·规模 经济 不明显,大 企业 竞争优势不突出 在一个市场相对份额下降、存在过度竞争、规模经济并不明显的产业中,大企业不一定比小企业更有竞争力。因为如果需求下降,相对于市场规模而言,大企业规模过大,因而缺乏活力。小企业虽然没有大企业资本雄厚,但若因经营状况好于大企业,则在竞争中小企业占优势是完全可能的。(Ordover and Saloner 1989)。有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在某些市场份额相对下降的行业中,大企业率先退出竞争,例如英国合成碱业和铸钢业在进入调整时期后,都是大企业率先退出。(Ghemawat and Nalebuff 1985)。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以国有企业居多,体制方面的不利因素多,因此“以小挤大”很可能是市场竞争的 自然 结果。

2·资产专用性强,存量调整困难,导致长期效益低下而不能退出

棉纺织行业长期效益低下而少有企业退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退出障碍强。一个行业的退出障碍主要受资产专用性的影响。企业的资产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在产品改变后毫无用处的资产(资产I),这类资产也称为沉没资产;第二类是经过有成本的调整,可以适应新的产品生产的资产(资产II);第三类是不需要调整就能适应新产品生产的资产,但是相对于新产品而言,这类资产的成本偏高,存在着更有效率的替代资产(资产III);第四类产品是有广泛适应性的资产,产品改变不会使额外成本产生(资产IV)。(Mises 1966)。

棉纺织行业的退出障碍较强,向其它行业的转产困难,这是由于纺织行业中的资产I和资产II占其资产的绝大部分。首先是机器设备的专用性很强,没有通用性:纺锭、织机只能纺纱织布,无法转产生产其它产品。其次是技术能力和操作工人技能的专用性也很强,纺织企业主要靠自已的力量可以开发的其它行业的产品数量很少。因此,所谓的“存量调整”模式,在纺织业向其它行业转产过程中很难 应用 。沉没资本比例较大的行业,在一定幅度亏损状况下继续生产,是一种合理选择。这里的“一定幅度”是指产品价格处于低于平均成本但高于平均可变成本这个范围内。 [18] 直观地讲,在这个范围内,生产虽然产生亏损,但停止生产的损失更大,因为固定投资是沉没资本,不可回收。不过,当企业处于亏损状况时,信誉下降,往往导致流动资金困难,使生产难以为继。如果企业有能力维持必要的现金流,继续生产就是合理选择。对我国的国有棉纺织企业来说,沉没资本比例高,又能在亏损状况下继续从银行得到贷款,因此一部分企业长期在亏损状况下继续生产就不难理解。

3.品牌作用较弱,生产集中过程不明显

不同种类产品商标的重要性不同。对有些产品来说,商标对购买者非常重要,因此这类产品的生产者可以通过创名牌,使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目前已有许多制造业市场开始呈现出向名牌集中的趋势,因此,虽然这些行业内也有相当比例的亏损企业,但由于部分企业可以获得较多利润,使全行业效益并不太差。相比之下,棉纺织行业的“品牌效应”较弱。棉纺织品是典型的“同质产品”,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只有产品名称,如“纯棉布”、“混纺布”等,并无产品品牌,或消费者不太重视产品品牌。因此,产品质量好、档次高的企业,难以通过“名牌”战略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也难于使产品价格处在合理水平。 4· 发展 阶段转变的影响

我国棉纺织业目前的困境,还可以发展阶段转变的角度看待。从世界范围看,棉纺织行业往往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加速时期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扩张后,又成为需要重点调整的产业之一,其原因是国内国际市场的变化。从国内需求变化看,棉纺织品在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下降,生产扩张随即减缓;从国际市场环境看,随着出口量不断增加,贸易磨擦加剧,同时,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个国家在生产纺织品方面的比较优势会逐渐减弱。应该讲,这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标志和必经阶段。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讨论过的那样,中国棉纺织业具有一些不同于市场经济国家棉纺织行业的体制特点,使这个过程显得特别困难和持续时间较长。

4· 几点启示及对策建议

本文的分析可以引出下面几点启示和政策建议,不仅适用于棉纺织行业,也适用于其它竞争性制造行业。

1·体制转轨各个方面不同步,会导致“竞争失效”,不能产生优胜劣汰作用,这是“过度竞争”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个问题要靠深入、全面推进体制改革

棉纺织行业的案例表明,当要素市场不开放、各类企业能以不同的价格获得要素、低效益企业能长期得到补贴、亏损企业无法被淘汰时,产品市场竞争的作用就会被削弱、扭曲甚至反向发挥作用。这是包括棉纺织行业在内的一些制造行业存在“过度竞争“问题的重要体制原因。可以预期,随着改革继续推进,形成正常的竞争环境,辅之以必要的援助退出政策,一个行业不会长期处于“过度竞争”状况之中。概括而言,这些行业要摆脱困境,首要条件是使其处于竞争机制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市场环境中。

2·产业组织结构决定于当时的市场环境,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选择都要考虑适用性问题

产业组织结构是由当时的市场环境决定的。中国过去长期存在有利于新建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所谓的生产分散、规模不经济等现象,是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合理反应(江小涓 刘世锦 1996)。对于人们经常批评的“技术先进、产品质量高档的大企业亏损,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中低档的中小企业盈利”的现象,也需要用市场经济的观点看待和解释。在中国这样一个收入水平多层次的国家,对棉纺织产品技术与质量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消费者选择的是适用性,而不是单一的技术水平或质量标准。如果企业采用新技术生产的新产品,颇受消费者、技术专家和质检部门的好评,但若按市场能够接受的价格出售会导致财务困难,即当产品价格上升到可以维持财务状况的水平时,需求就会大幅度下降以至不能维持企业生存。仍然表明技术的选择是不适用的。总之,在市场经济中,“财务状况”是一个远比“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更优先的标准,一个项目是否成功,要看投资能否获得恰当的回报,这个标准达不到,其它指标是无意义的。如果通过压制、减少来自低成本企业竞争的方式,使那些新产品在高价基础上获得市场,其实质是通过损害消费者和一部分生产者(低成本技术使用者)的利益来保护另一部分生产者(高成本技术使用者)的利益。 3·在结构剧烈变动时期,传统产业退出援助应该成为政府支出的重点之一,但应尽可能减少这类政策对市场功能的负面影响

以沉没资本为主的传统产业,在结构剧烈变动时期,会有相当比例的企业,要面对减产甚至关闭、破产问题,如果转产,需要大量投入。这个过程企业自身难以完成。特别当调整时期集中、涉及企业面广时,政府很难承受将此类问题完全交给市场去处理所产生的 社会 与 政治 问题。二战以后,一些工业化国家的政府对这类问题的处理慎之又慎,一般都实施一整套援助政策,推动调整过程,减轻调整的负面影响。对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是这些国家在这个时期政府支出的重点。对退出和转产企业的资金支持、失业救济、再就业援助和区域经济振兴援肋是政府援助政策的主要 内容 (江小涓1996b,第9章)。

但是,调整援助政策或多或少都会导致企业的不当行为和减弱市场机制的作用。例如,当不存在结构调整援助政策时,如果生产设备过时或失去竞争力,企业就会淘汰和更新设备。但是,由于政府推行退出援助政策,对淘汰和更新设备给予补助,企业就不会自动淘汰任何设备,而是向政府讨价还价,要求得到额外援助,其结果是本来有可能自行淘汰的设备和主动退出的企业反而继续滞留在行业内。 [19] 结果是为了促进结构调整而推行的政策,变成了阻碍调整的原因。因此,允许市场竞争发挥作用是首要的,政府援助政策的重点是减弱这个过程的冲击,加强对那些被市场淘汰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和再就业援助,采取措施振兴那些因大量企业关闭而全面陷入困境的老工业区,而不是替代市场行使选择功能,决定哪些企业应该继续存在和发展,哪些企业应该缩减规模、关闭和被兼并。

[jiangxia1]

附表1 建国以来棉纺环锭数量变动情况(万锭)

年份 棉纺锭数

1949 500 1982 2019

1985 2323

1990 3882

1992 4189

1996 4170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手册1996》,1996年数由纺织总会提供。

附表2 整个工业及棉纺织行业所有制结构 (以产值计) (%)

年份 全部工业 棉纺织工业

国有企业比重 非国有企业比重 国有企业比重 非国有企业比重

1980 78·7 21·3 89·7 10·3 1986 61·9 38·1 80·8 19·2

1990 54·6 45·4 65·1 34·9

1995 34·0 66·0 51·9 48·1

资料来源:全部工业的数据见相应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棉纺织工业的数据除1995年外,引自相应年份《中国纺织工业统计年报》,1995年数据引自《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综合、行业卷)。

注 释:

马洪 孙尚清(1981):《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 吴文英(1983):《狠抓转轨变型,改善企业素质,为进一步提高纺织工业经济效益而努力》,在全国纺织工业厅长会议上的报告,纺织总会提供。

小宫隆太郎(中译本 1986):“日本的产业政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国家计划委员会(1988):《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控制棉纺能力盲目发展的通知》。

杨沐(1989):《产业政策研究》,上海三联出版社。

纺织工业部(1990):《纺织工业部贯彻〈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的实施办法》,纺织总会提供。

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形势、思路、对策》,纺织工业出版社。 邓中元 杨砾(1991):《当前我国纺织品供需特征、市场走势与相应对策》,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邓中元(1991):《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新战略》,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徐息和(1991a):《论90年代纺织工业的战略选择》,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徐息和(1991b):《原棉供求平衡论》,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李大云等(1991):《关于棉花问题的思考》,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徐息和 谢泰(1991):《论纺织业区域性迁移及劳动力流动》,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孔令安(1991):《我国棉纺工业长期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邓中元 李智玲(1991):《90年代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战略刍议》,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纺织工业部(1992)《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纺织部、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关于严格控制棉纺、毛纺生产能力和加强化纤生产能力管理意见的通知〉的通知》。纺织总会提供。 林毅夫、蔡方和李周(1993):《论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式道路》,“经济研究”第9期。

樊纲(1993):《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经济研究”第1期。 江小涓(1995):《国有企业的能力过剩、退出及退出援助政策》,“经济研究”第2期。

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1995):《1978-1994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中国的道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李稻葵(1995):《转型经济中的模糊产权 理论 》“经济研究”第4期。

江小涓(1996a):《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策:对中国情况的实证分析与前景展望》,上海三联出版社。

江小涓(1996b):《世纪之交的工业结构升级》,上海远东出版社。

中国农业 科学 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1996):《中国棉花产需平衡研究》,中国纺织出版社。 斯蒂格利茨(中译本1997):《经济学》(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江小涓 刘世锦(1996):《竞争性行业如何实现生产集中--对中国电冰箱行业发展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第1期。 李俊波(1997):《我国棉纺织行业的四大难点》,“中国国情国力”第8期。

泰勒尔(中译本1997):《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1985):《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1987):《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相应年份版。

纺织工业部(总会):《纺织工业年报》,相应年份版。

纺织工业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手册》,相应年份版,纺织工业出版社。

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办公室(1997a):《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行业卷),中国统计出版社。

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办公室(1997b):《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国有、三资、乡镇卷),中国统计出版社。

A. AOrdover and G. Saloner (1989): “Predation, Monopolization, and Antitrust”, in Schmalensee and Willlig (eds)

P. Ghemawat and B. Nalebuff (1985): “ Exit ” , “Rant Journal of Economics”, 16.

T. Groves, Y. Hong, J. McMillan and B. Naughton (1993): “ Autonomy and Incentives in Chinese State Enterprises”, San Diego, Processed.

C. Johnson (1984): " Industrial Policy Debate" , ICS Press. L. Mises (1966): “Human Action: A Treaties on Economics, Chicago”, Contemporary Books. OECD (1983a): "Positive Adjustment Policies: Managing Structural Change", Paris, OECD.

OECD (1983b): "Transparency for Positive Adjustment - Identifying and Evaluating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Paris, OECD.

T. E. Petri et al (1884): " National Industrial Policy: Solution or Illusion ", London, Westview Press.

minli Shao, Shuhe Li, & WEiying Zhang (1997): “ Institutional Change : Privatization in China”, 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内部讨论文稿,E001。

R. Schmalensee and R. Willlig(eds)(1989): “ Hand 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J. Vestal (1993) : " Planning for Change :Industrial Policy and Japa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1945-1990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3] 这两条标准学者和官方都在使用,学者的代表观点可见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组织编写的《1978-1994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中国的道路》,其中指出,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其标志是三条:非国有经济在产出方面超过国有经济、绝大多数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体制框架已初步建立(见上书第32页);官方的代表观点可见李岚清副总理1997年4月10日在上海召开的国际商会年会上的讲话,其中指出:自从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以来,在资源配置中,市场正在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85%的农产品、95%的消费品和80%的投资品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见1997年4月11日的《国际商报》。

[4] 这几条标准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Prof. David Wall就这个主题的讨论。 [6] 这种行为早在1979年就出现,见〈国务院关于认真贯彻棉纱、棉布及主要针棉织品统购统销政策的通知〉,此后波此范围不断扩大。

[7] 本部分对棉花供需情况和供给体制情况的描述,主要引自两份资料:徐息和(1991b)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1996)中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其中徐息和先生的论文对棉花供应与需求脱节的情况作了精彩分析,笔者从中得到不少启发。

[8] 这方面的情况可大量见于当时报刑的有关报道。本文此部分的内容,较多的引自李大云等(1991)和徐息和(1991b)。 [10] 这方面的论述很多。纺织工业部(总会)的观点可参见这个期间纺织工业部(总会)各年度工作会议报告和杜钰洲(1994);研究者的这类观点在90年代以来几乎每一期“纺织经济研究”及其它报刊有关纺织工业问题的论文中都能找到,例如可见李俊波(1997)。 [12] 自96年开始,棉农向政府售棉十分积极,因为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但由于调销价格高于国际市场棉价,棉纺织企业购棉不积极,压库严重,估计到97年低,库存棉已达国内棉纺织企业两年以上用棉量。各级供销社作为棉花专营者,深感压力,为了促销,纷纷突破政府规定的价格下限。并要求将价格下浮造成的亏损视为政策性亏损。政府反对这种行为,将棉价下调视为“违规行为”。见经济日报1997年11月8日刊登的供销合作总社的紧急通知“制止棉花供应价格违规行为”。 [14] 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经典 文献 中,“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并不是一个被经常认真讨论的问题。在这些学者看来,“竞争”的基本要素就是供给大于需求,在剧烈竞争中的优胜劣汰,市场本身的作用能够解决这类问题。对过度竞争问题比较重视的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学者。自6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明显的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企业不能顺利从过剩行业中退出成为日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本定义主要 参考 日本学者的研究,参见小宫隆太郎(中译本,1986)。对这个问题稍详细一此些的分析,可参见江小涓(1995)

[15] 国内外已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级地方政府与所属企业的关系及这种关系对改革过程的推动作用作过分析,例如Groves etc. (1993), Shao, Li, & Zhang(1997)。

第5篇

在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大范围倒闭之际,3月初,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领导带队,六个调研组奔赴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和河北调研。调研结束后,中纺协调研组将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提交给发改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7月,中央高层纷纷调研,密切关注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迅速而大幅度的调整。

10月27日,总理明确表示:“中国的纺织服装业是支柱产业,国家应该给予支持。”11月1日起,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再次上调1个点达到14%。11月5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同时公布了今后两年总额达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明确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其中的“准”,目标就是轻纺工业。11月19日,国务院专门针对轻纺工业的形势,确定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6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大幅度降息,调整幅度创11年来之最。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纺织行业经历了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其中1/3的企业依然保持了较好的盈利水平,其余2/3的企业也在逐渐适应不利的环境,为生存而努力。但纺织业迎来了多年来少有的集中政策扶持。这无疑传递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国家对于作为民生产业的纺织行业是高度关心和支持的,这对于恢复全行业发展信心至关重要。

大事记

2月4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为期三年的规划强调,为加快振兴纺织工业,必须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优化布局为重点,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明确指出,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月10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召开“振兴纺织产业春季市场大行动”新闻会,决定“2009年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展、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以及春季时装周”一起举办。

5月9日,2009年纺织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为加快振兴纺织工业,特别是在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特殊时期,节能减排至关重要,这不仅是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需要,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5月12日,国务院颁布《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强调要结合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粗细联、细络联、告诉织造设备、非织造成套设备、专用织造成套设备,搞笑、连续、短流程染整设备等为重点,推进纺织机械自主化,成为今后纺织工业的发展一个新亮点。

6月12日,在2009中国国际棉花会议上,中国棉花协会透露今后将启动“中国棉花”标志。这不仅标志看中国棉花及棉制品的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也将大大促进中国棉花及棉制品的市场占有率。

7月16日,浙江杰克控股集团宣布,其下属全资子公司浙江新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出资4500万元人民币成功收购Bullmer(奔马)和Topcut(拓卡)两家企业,成立topcut-bullmer(拓卡奔马)公司。这是中国缝纫设备制造行业中民营企业首度海外收购的壮举,也是中国纺织企业积极走出去的成功典型。

第6篇

一、近况及首要问题

当前我市纺织企业悉数是民营中小企业,企业总户数44家,规划企业30家,从业人员达8000人,为棉麻纺织企业供应棉麻自然纤维原料的乡村劳动力超越30万人。纺织工业已构成了棉纺、麻纺、棉麻混纺、坯布织造、水溶布、无纺布、服装加工等为主,设计、科研、人才培育配套的纺织工业系统。

(一)发展近况

1、投资规划和产能疾速增进。据计算,“十二五”时期我市纺织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产值、添加值、销售收入与完成利税等首要经济目标的增幅均匀在30%以上。2005年以来,30家规划企业完成技改投资1.35亿元,固定资产规划到达4.3亿元。年可完成年产值12.6亿元,比上年增进30%,创利税3500万元,比上年增进53%。

2、配备程度和产物构造获得提拔。年我市规划纺织企业技改投入1.35亿元,对原有的纺纱、织布生产设备进行具体更新革新,裁减掉队设备。现拥有长麻纺设备3.5万锭,棉纺短纺设备3万锭,气流纺1000头,剑杆无梭织布机472台,有梭织布机224台,水溶布生产线6条,生产服装的高速平缝车300台。构成了年生产精壮麻4万吨、各类纯麻纱3500吨,纯棉纱及混纺纱8000吨,各类纯麻、纯棉、麻棉混纺及交错坯布1640万米,牛仔布600万米,水溶布1300吨,裁缝服装10万打的才能。产物构造由原传统等级低产物向中高档多种类新技能产物开拓,产物由本来的10多个种类添加到目前的50多个种类,8个产物进入省级新产物验收注销。

3、龙头企业领先发展和财产集群出现初步发展态势。我市30家规划纺织企业中有农业财产化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龙头企业可完成年产值6亿元,成为全市纺织行业经济增进的主要生力军。明星麻业公司是我省苎麻财产的重点龙头企业,2004年—年依托中国农科院麻类研讨所的“国家863”科研项目效果,领先在全国麻纺行业开展苎麻生物细菌脱胶财产化实验,经由4-6轮重复实验后,现已具体取得多量量规划化生产,创始了全国麻纺财产完成洁净生产的新纪元。市有终年苎麻种值面积30--35万亩,原麻产量达6—7万吨,成为全国苎麻产量第一的苎麻纺织原料基地,全市在苎麻纺织龙头企业的领先发展率领下,民营本钱投入苎麻纺织行业比重添加,整个行业投资疾速增进,棉麻纺织财产集聚也开端构成。经济开拓区麻纺城、共华镇苎麻纺织财产基地、黄茅洲镇苎麻纺织财产基地、泗湖山镇苎麻初加工脱胶基地已初具规划,构成了必然的生产才能。

(二)存在的首要问题

1、财产结构不合理,棉麻纺织行业全体程度不高,企业抗风险才能软弱。全市30家纺织规划企业除明星公司等4家由原大中型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转换的较大规划民营企业外,其他26家都是由各乡镇民间本钱投资兴修,地区散布散,投资的设备比拟掉队,生产规划偏小,生产程度不高,有16家企业逗留在纺织原料的初加工程度。投资过万万元的规划企业只要6家,企业市场竞争权力不强,发展动力不足,抗市场风险才能非常软弱。近两年,国际国内市场的转变对这些企业的生产运营形成的影响宏大,招致大局部停产或半停产。

因为企业脱胶废水管治办法不到位,地区结构涣散,难于集中规划治污,面临国家越来越严的情况维护政策和洞庭湖区域情况管治办法,这些苎麻脱胶才能在5000吨以下的麻纺织企业只能执行关停整改。

2、产物构造不合理,财产链不完美,产物深加工才能不强,企业盈利才能低。我市纺织企业根本上都是处于纺织原料的初加工和纺织初期半制品加工程度,以生产市场的传统产物为主,新产物开拓才能不强,技能创新欠缺,财产链处于初端情况,产物深加工链条不长。全市30家纺织规划企业能生产坯布的只要8家,且总规划只要年产2240万米坯布,仅相当于兴旺地域的一家中型企业的产能,生产裁缝服装的企业只要一家,生产规划较小,年产服装只要10万打的才能,因而,我市纺织财产调整财产构造和延长财产链条亟待加速措施,不然,我市的纺织原料资本优势难以转化为当地经济效益,晦气于棉麻纺织财产的发展。

3、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财产集群发展滞后。我市民营纺织企业起步较晚,起点低,总体实力衰,纺织行业全体配备程度比拟掉队,设备更新革新滞后,企业自立创新和研发才能不足,龙头企业对行业的辐射影响和引领效果尚未发扬,企业小而散,同类产物企业反复建立,规划化水平低,财产集聚效应差,难于构成行业界有中心竞争权力的企业。

4、公共效劳平台不健全,社会化效劳水平低。一是不足一致规划和相关政策支撑。二是公共效劳系统不健全,不足研发、担保、信息、培训等促进财产晋级的创新平台,企业发展迟缓。三是市场化的行业专业协作组织和中介效劳机构发育不良,不足行业自律机制,市场次序不不变。四是融资平台不完美,不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系统,资金瓶颈严厉制约了企业技能开拓、设备革新甚至生产运营。五是人才效劳平台不足,企业引进人才难度大,运营治理程度难于进步,生产技能难于创新。

二、总体发展思绪

(一)根本思想

依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率,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导向,财产构造调整为主线,进步创新才能为中心,充分抓住沿海东部财产转移的时机,紧紧依托技能提高革新传统财产,增强绿色环保产物的开拓、生产和使用,鼎力推进品牌计谋,积极施行“内引外联”,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出力打造财产集群,不时培养新的增进点,促进棉麻纺织财产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本耗费低、情况污染少、人力资本优势获得充分发扬的新型财产化发展道路,完成全市纺织行业全体实力的提拔和财产的晋级。

(二)根本准则

1、坚持市场导向。纺织工业是市场化水平高。全市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棉麻纺织财产必需充分应用市场装备资本,抓住国表里两个市场,抓住新一轮财产转移的时机,积极自动承接财产转移,打造我市优势支柱财产。

2、坚持发扬资本优势。注重发扬我市棉麻纺织原料的优势,积极稳固和发展好棉麻原料栽种基地,培养新型原资料供给机制,保证自然生态纤维纺织品的生产。

3、坚持推进财产集聚发展。当时纺织行业的竞争曾经从单个企业为主转向区域和集群之间的竞争为主。我市必需鼎力指导资本整合,加速财产基地规划建立,扩展企业规划,加强企业竞争实力,促进财产堆积,培养财产集群。

4、坚持自立创新。全市棉麻纺织财产面对承接财产转移的第二次发展时机,必需坚持在技能和工艺设备引进方面按高起点、高规范的要求,引进高新技能项目,避免低程度反复建立。鼎力施行品牌计谋。

5、坚持可持续发展。传统棉麻纺织工业长期以来高能耗、高污染、情况管治坚苦。要建立轮回经济发展形式,走洁净生产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资本上、工艺上、情况维护上完成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的

时期我市的纺织财产要以苎麻纺织为中心,应用苎麻原料基地优势,延长财产链,将市建立成全国最大的苎麻纺织基地,打造“中国麻都”新品牌。

到2013年,全市纺织生产规划发展到年生产生态精壮麻达5万吨,长麻纺6万锭,棉纺、混纺短纺10万锭,织布才能到达5000万米,服装30万打,绿色农用麻地膜1万吨,麻塑高分子复合资料40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30亿元(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0家以上,个中年产值过2亿元的企业4家,年产值过3亿元的企业3家,年产值4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纺织行业年完成利税1.5亿元以上,人均劳动生产率进步60%以上,万元产值能耗下降20%,60%以上的技能配备程度到达国际90年月的进步前辈程度。首要纺织质量量到达行业进步前辈程度,构成一批龙头企业和财产集群,打造省级名牌产物2个,力争5年内培养1-2个国家名牌产物。

三、首要发展偏向和重点项目

(一)稳固发展棉麻纺织原料基地。充分发扬苎麻栽种共同优势,稳固我市棉麻栽种基地,保证优质纺织自然纤维原料供给。

1、抓好基地建立。我市以黄茅洲镇和共华镇为棉麻栽种龙头的大通湖垸、共双茶垸7个镇的原料栽种基地,终年栽种棉花6万亩、苎麻30万亩,终年棉花产量9000吨、苎麻产量6万吨。在现有原料基地建立方面,要鼎力引进“中苎1号”“湘苎2号”优质高产苎麻种类,使苎麻优秀种类面积到达90%以上,到2013年要保证40万亩苎麻栽种面积的总产量在9万吨以上,为麻纺财产供应高质纤维的纺织原料。

2、进一步创新基地建立和运转机制。走农业财产化发展道路,对我市“苎麻专业协作社+农户”的基地栽种运营形式进行创新,发展为“公司+苎麻专业协作社+基地+农户”的财产化运营形式,由苎麻纺织中心企业与苎麻专业协作社及农户直接协作,探究村企结合,以企带村的农工一体化新形式,保证农民好处不变,稳固原料基地。

(二)出力调整棉麻纺织财产构造。我市重点发展苎麻纺织企业,调整麻纺财产构造作为提拔纺织财产晋级的中主任务,以市场为导向,以财产政策为根据,切实改变增进方法,整合伙源,促进财产晋级。

1、依据国家环保财产政策的要求,重点建好经济开拓区麻纺城,共华镇麻纺工业小区,黄茅洲镇麻纺工业小区,泗湖山镇苎麻初加工脱胶基地,搞好全市资本装备整合。

2、调整纺织产物构造。加速运用进步前辈技能革新苎麻脱胶、纺纱、织造、服装等传统财产,进步产物附加值。内引外联,承接财产转移项目,引进新技能项目,重点支撑经济开拓区麻纺城龙头企业引进新工艺技能的棉麻坯布印染项目,进步全市深加工产物比重、延长财产链条,完成由初加工产物向中高档终端产物转化的新格式。

3、加快建立自立创新和技能更新系统。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健全完好的技能创新系统,鼎力开拓绿色环保生态纺织产物,施行洁净化生产技能,完成麻纺财产持续发展。重点支撑苎麻生物细菌脱胶、生物酶化脱胶技能的使用,开拓自然绿色生态麻纺纤维产物。重点支撑绿色农用麻地膜技能项目和麻塑高分子复合资料项目标兴修,构成我市麻纺财产特征新产物。

4、鼎力引进进步前辈技能,推进纺织行业构造优化晋级。依据国家纺织财产发展规划,重点进步财产用纺织品的比重,苎麻纤维运用量要到达45万吨,麻纺织无梭布达65%,无结头纱到达65%。我市要充分依托国表里市场资本,鼎力招商引资的还,引进纺织行业进步前辈技能,开拓苎麻特征作风的财产用麻纺织布料和装饰帘用布料。重点开拓汽车高档内饰麻纺织品资料、宽幅高档装饰帘用麻纺布料。鼎力引进进步前辈无梭织机和纺纱设备,裁减掉队设备,进步麻纺行业高支纱、无结头纱、无梭布的比重,构成麻纺特征产物新格式。

(三)积极施行品牌运营计谋。支撑纺织财产发展强大的还,进步自创品牌才能,加强市场竞争力。

打造麻纺市场品牌。企业的发展思绪由运营市场转向运营品牌,起劲塑造企业诺言度和知名度。龙头企业对棉麻财产集群发扬关键效果,有用应用国际国内市场资本,提拔“中国苎麻之乡”和益阳“中国麻业名城”的知名度和佳誉度,打造“中国麻都”的新品牌。

(四)促进财产合理结构,培养发展财产集群。依据现有财产基本,整合伙源,进步财产集中度,发扬规划效益和堆积效益,鼎力发展财产集群,促进财产发展。

1、出力培养龙头企业,鼎力发展财产集群。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搀扶发展一批有创新才能、出口创汇突出、带举措用分明的大企业。重点支撑明星麻业公司、华升仕达公司、恩惠膏泽公司、荣信纺织公司、德天纺织公司、腾达纺织公司、尤利格尔服饰公司等财产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裁缝服装生产规划,加速麻纤维新产物项目标开拓建立,强大棉麻纺织财产集群。

2、突出当地特征优势。充分发扬苎麻生物细菌脱胶和生物酶化脱胶的技能优势,加快经济开拓区麻纺城,黄茅洲镇麻纺工业小区的4万吨绿色环保生态精壮麻生物脱胶基地建立,加快配备更新和新产物开拓,加快配套财产链的培养,进步苎麻高质纤维产物和终端麻纺产物的开拓,构成有绝对竞争权力的当地特征麻纺产物市场。

四、支撑棉麻纺织财产发展的行动

(一)认真执行国家财产政策。认真贯实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纺织工业发展大纲》、《关于纺织行业构造调整促进财产晋级若干意见》和《财产构造调整指点目次》的精神,增强财产规划整合,裁减工艺设备掉队、能耗高、污染大的麻纺企业,重点支撑财产政策鼓舞发展的新技能新产物开拓使用的企业。

(二)增强组织指导保证。市成立支撑棉麻纺织财产发展指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分担工业副市长、市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席为副组长,市经发局、市财务局、市发展变革和物价局、市科技局、市劳动局、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市国土局、市计算局等相关部分为成员单元,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市经济发展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政府分担工业副市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市经济发展局局长、副局长担任,办公室担任协调处置支撑全市棉麻纺织财产发展的日常工作。

(三)充分应用财税政策的支撑效果,对纺织行业构造调整晋级予以重点搀扶。

1、依照省、地、市有关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文件精神,每年由县政府财务预算拨出专款200万元,建立全市棉麻纺织财产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支撑龙头企业的高新技能引进和推行、高级纺织专家人才的引进、企业技能中间的建创、麻纤维高新技能产物的开拓和使用、纺织洁净生产和节水节能及废水管治新技能的使用、苎麻纺织产物买卖市场的建立、苎麻栽种基地的培养、苎麻新型进步前辈机械剥制设备的研发和推行、省以上级其余麻纺织行业科研攻关课题的研试、省以上麻纺织品知名品牌的创立、苎麻纺织信息网站的建立等。

2、鼓舞企业技能研发投入和技能革新。纺织行业严重工艺技能创新和新产物研发,投资的研发本钱答应按150%在5年内企业完成的所得税中抵扣。符合财产政策的技改项目所需投资的设备依照省级以上部分有关规则答应在完成的所得税中抵扣。

3、棉麻纺织行业开拓省级以上新产物的研发试制本钱费用答应在3年内自企业完成的所得税中奖励津贴给企业。

4、棉麻纺织行业对招收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职业,与其签署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交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践招用的人数所交纳的劳动保险费用顺次从企业交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立税、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中予以抵扣返还。

5、棉麻纺织企业依据环保政策的要求,新上扩建污水处置中间所需扩征的地盘由县政府执行租用地盘的方式无偿划拨给企业或许执行县政府无偿供地,企业投资一起兴修污水处置厂的方式。经济开拓区麻纺城建立规划中,为了集中治污,由县政府担任规划建大型污水处置厂。降低企业投资本钱。

(四)增强银行信贷、地盘、建立、环保、平安等部分政策支撑我市棉麻纺织行业发展的力度。

1、银行信贷部分依照国家发改委的政策精神,重点支撑符合国家财产政策的企业融资借款,用于企业技能革新,扩展投资规划,调整提拔纺织财产构造。

2、地盘和建立部分依照县政府部分的财产发展规划优先保证棉麻纺织财产基地建立的地盘供给和用地规划。

3、环保部分依照政策对可以执行达标排放的企业执行征收环保排污费全额返还准则,返还资金津贴企业用于环保设备的建立维护和更新。

(五)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效劳平台

1、建立中小企业投资担保效劳平台,为符合国家财产政策发展要求的纺织企业供应融资担保。

2、建立中小企业人才效劳平台,为企业交流引进专业高级技能治理人才,为企业职业教育培训供应效劳。

3、建立招商引资效劳平台。制订优惠政策,打造投资“本钱凹地,好处高地”,协助企业完成以商招商,扩展投资规划。

第7篇

“中国梦”成为过去一年的主题词,深化改革将成为新一年的重点,这对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来说亦将是突破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棉花原料、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区域结构调整等问题或将在2014年取得关键性的突破。对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会牢牢把握好机遇,为行业发展建设做出最大的努力。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一如既往,激情满怀,紧紧抓住机遇,进一步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共同开创纺织行业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王天凯:

深化改革 稳中求进

在纺织全行业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形势下,我们迎来了2014年。在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向纺织行业的全体干部职工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

在过去的一年里,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纺织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纺织经济实现了全年平稳健康发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期目标完成良好,重点任务和重点领域积极推进和突破,实施成效明显。行业在产业规模、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品牌建设、节能减排等指标上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行业形势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纺织经济还面临许多不利因素。受国内消费趋缓、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国内外棉价差持续拉大、各种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影响,去年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出现明显回落。未来纺织行业发展仍然面临较大压力,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矛盾亟待破解。

2014年,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具有长期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纺织行业必须顺势而为、转变思路,无论外部世界如何风云变幻,都要冷静扎实办好自己的事,大力推进行业改革创新,充分释放改革创新的红利。

目前,行业发展中面临着体制、机制的弊端和阻力,只有深化改革才是纺织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路,深化改革将是新一年行业发展的主基调。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纺织“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新一年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继续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全行业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和中央要求上来。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风险和挑战。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中央城镇化工作的部署,纺织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时也注意解决行业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仍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国际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要延续稳中向好之势,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新一年工作的核心要求,既要稳中求进、又要改革创新。

做好新一年的工作,应当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目前,行业要特别关注影响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原料风险、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问题。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逐步解决原料瓶颈难题;同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激发自主创新活力;加大行业节能减排推进力度;注重发挥市场在区域结构调整中的导向作用。

现在离2020年建成纺织强国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已经不远,最后几年将更加关键。2014年我们还将着手进行纺织“十三五”规划的前期调研,并将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建设纺织强国纲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订。

在我国经济社会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也是改革的主体,肩负着改革创新的紧迫任务,同时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纺织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明确方向,团结一心,扎实工作,奋力开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推动纺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高勇:

理性判断未来趋势

2013年,是中国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实施的重要一年,中国纺织行业进入深度调整的重要时期。这一年,行业仍面临着众多挑战,然而,行业发展却好于我们的预期,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稳定增长,实现了行业的平稳发展。

从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来看,2013年前三季度,行业主营业务收入45585.74亿元,同比增长11.70%,累计实现利润2152.49亿元,同比增长17.41%,出口总额2153.11亿美元,同比增长11.74%。尽管行业内需增速不足13%,但在国内外两大市场的互补下,行业实现了平稳发展,同41类工业比较,纺织行业利润增速及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均在平均水平以上,且此两项指标排位均靠前。

2013年,“高棉价差”问题并未通过市场调节得到有效缓解,棉纺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及盈利压力依然很大,但从行业企业的表现看,两年来,行业企业在积极寻求出口,多渠道、多手段平衡企业收支,总体而言他们应对得当。

2014年,对于行业而言可能还将是一个平稳年。棉花政策在新的一年中会有所变化,棉纺企业的压力会有所缓和,但仍不足以让产业格局在一年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出口、内需市场的形势,也要从国家经济政策情况来进行判断,若刺激不足,内需市场也不会有更乐观的表现。

对于未来的发展,行业企业需要理性看待:行业的规模的扩张将明显放慢;以少人化、自动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产业升级进度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向产业用纺织品倾斜;原料仍将是纺织业发展的瓶颈;节能减排问题仍会是纺织行业发展中的难点、焦点问题;新兴销售方式正在逐步改变纺织服装市场的格局。行业企业应积极从这些产业发展趋势中寻找新方向和新出路。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 孙瑞哲:

新浪潮带来新红利

受宏观形势的影响,中国纺织工业正面临以“增长、责任、电商、延伸、融合”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新浪潮,这也是中国纺织工业下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新红利。

首先是需求增长。人口增长仍是纤维需求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用纺织品则是中国纤维需求快速增长的新领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内需市场进一步释放,以电商为主的新销售渠道也将进一步扩展。

另一个机遇来自技术突破。基于过去30年发展所积累的技术基础和研发能力,当前的中国纺织工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尤其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迅猛,新的制造系统和生产设备产业的发展为行业带来了新一轮技术革命。

在科技持续演进的大背景下,行业对科技创新的运用也呈现出多种新趋势。一是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以“两化融合”为核心的科技革命;二是以新资源开发利用、节能环保技术为鲜明符号的循环经济;三是行业正借助与IT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尚产业的边界融合,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引发新的、更高层次的消费欲求。

未来,行业企业的发展机遇和核心竞争力将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能力,因此,如何以创新行动履行对员工、客户、环境和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至关重要,将从根本上决定企业的生产效率、市场准入、品牌内涵和商业绩效。

面对新红利,纺织工业要实现建设纺织强国的战略目标,离不开“四种力”的支撑与推动作用,即以材料和智能化为重点的“创新力”推动科技强国建设;以时尚导向为目标的“消费力”推动品牌强国建设;以环境倒逼为动力的“责任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强国建设;以增加社会青睐为核心的“凝聚力”推动人才强国建设。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 陈树津:

再塑集群经济新优势

2013年令人难忘,特别是年底连续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深化改革任务,这对经济发展将是极大的促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也给正在努力建设纺织强国的我们以极大鼓舞。

经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整体复评后,2014年将有197个集群与中纺联继续履行《“十二五”期间试点共建协议》。过去,纺织集群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埋头苦干,创造了强大的比较优势,赢得了快速发展。如今,一些比较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再塑优势就要巩固已经创造出来的老优势,并且以创新内容巩固老优势;还要以十精神为指导思想创造出新的集群优势,比如深掘人口红利的优势、集群间合作协同发展的优势、公共服务的优势、区域品牌的优势、区域管理的优势等。

2013年,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首次实现累计捐款和净资产都超过亿元,当年用在科技教育公益事业上近800万元,在全国纺织行业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大。2014年基金会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推动第一批资助的纺织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进行结题,科技推广项目要总结成效;二是要搞好科技教育奖励工作;三是要加强基金理财工作,做好投资项目,争取较好受益;四是要继续宣传基金会,促进更多优秀企业捐资,壮大基金会力量,为纺织行业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张延恺:

为纺企走向国际化助力

2013年,面对着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带领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在促进贸易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年共主办来华纺织专业展会10个,展出面积54.57万平方米,境内外参展商9300多家,贸易观众超过35万人;自办或组团参展境外展11个,展出净面积2.24万平方米,参展商1800多家,标准展位2079个。

特别是在出国自办展中,巴西圣保罗GTS国际纺织服装采购展的成功首办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开拓拉美新兴市场开辟了新的桥梁渠道。国内来华展中,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较上届展出面积增长了15%,展会整体形象上更国际化,管理和服务细节上更人性化,充分体现行业上下游产业链间的衔接与互动,体现科技创新、低碳环保和循环利用。

2013年,我们还组织召开了中国纺织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交流大会,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全面总结及深入研究我国纺织产业如何更好实施“走出去”开了好头,为下一步工作深入开展启迪思路,明确方向。

2014年,首先是要以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来审视和开展更有效的行业服务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我国纺织工业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大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了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这将使中纺联这一全国性的纺织行业组织在结合社团组织改革,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按照市场化规律在服务全行业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市场开拓方面,要继续做好以展会为主的各项经贸活动的例行举办,重在提升展会服务质量和品牌影响力,重在加大境外新兴市场办展的研究和组织实施。

另外,我们将重点围绕促进纺织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为企业走出国门,境外投资或洽谈合作提供高质量服务。在做好市场开拓和“走出去”工作的同时,也将在缓解行业贸易危机、做好行业外交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会长 徐文英:

在改革中寻求创新

2013年以来,我国纺织行业整体运行的态势严峻,企业的经营压力增大,行业的发展受到了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行业也面临着经历了近30年高速成长之后所隐藏的一些自身问题,如沿海地区土地减少,人工工资快速增长,节能减排压力增大,技术进步投入不足、产品研发速度滞后等问题都在制约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现如今我国纺织行业增长的脚步已经放缓,处于从依靠规模数量增长阶段到深度转型调整阶段,与之相一致的是我国长丝织造行业的发展态势。2013年,在大环境并不理想的情况下,我国的长丝织造行业却丝毫没有松懈,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各项工作。2013年的行业理事扩大会议指明了行业方向、长丝织造行业评优活动促进了整个行业的产品竞争力、技术创新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基调、行业首次举办的贸易洽谈会也很好地促进了上下游之间的协作发展。

党的十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人均收入要与经济增长同步、加快城镇化进程等都将为纺织行业创造内需潜力。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建筑、交通等产业稳步发展,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大幅拓展了长丝织造产业在家居、医学、产业用、科技等领域的应用。因此,应该看到我国纺织业仍将持续拥有巨大的内需市场潜力。

2014年已经拉开帷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希望企业也要不断进行调整,掌握企业在发展中的主动权。未来总是为有准备的人所准备的,希望每个企业家都可以享受这个过程,积极面对,并获得更好的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张莉:

合力推进纺织品牌强国建设

2013年,在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及市场机制的推动下,我国纺织行业品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企业的品牌意识全面提升,全社会品牌共建格局也正在逐步形成,品牌价值体系也得到充分体现。可以说,目前中国的品牌建设已经步入了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同时,在差异化竞争、品牌文化、营销业态、资源融合等方面涌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趋势,而这些新变化、新特点、新局面也正是品牌工作办公室的关注焦点。

2013年,品牌工作办公室主要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标准制订工作,组织制订了《纺织行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行业标准和《品牌价值评价――服装、鞋、帽制造业》国家标准。二是梳理并汇编了行业品牌建设的有关政策信息。三是编制并了《2013年中国纺织行业品牌发展报告》,其中包括羊绒、丝绸两份分报告。四是从工商对接、品牌宣传、政策协调、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了重点品牌企业的服务。五是扎实推进品牌数据库、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网、专家库、《品牌通讯》等基础工作。这些工作对于推动纺织品牌强国建设、提升企业品牌培育能力、形成中纺联品牌建设合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4年,品牌工作办公室将以全面落实《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为方向,以巩固并深化2012年、2013年工作成果为基础,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品牌企业为目标,以培育提升企业品牌创建能力为重点,会同中纺联各部门、各相关协会,努力构建品牌培育长效机制,开展品牌培育、跨界合作、价值评价、区域品牌、网站建设、年度报告、国际交流等工作,大力推进国内外资源的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以及相关行业的跨界合作,合力推进纺织品牌强国建设。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杨纪朝:

创新思想文化建设

小龙辞岁,骏马迎春。2014年的新年脚步向我们走来了,值此新年之际,代表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纺织企业文化建设协会)恭祝全国纺织企业和《纺织服装周刊》的广大读者们在新的一年里策马奔腾、马年好运。

刚刚过去的2013年,对于中纺政研会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中纺政研会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以建会30周年为契机,在全行业组织开展了创建全国纺织行业党建先进示范企业活动,首次开展了创建郝建秀小组式全国纺织先进班组活动,继续开展了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等一系列思想文化建设活动等。

2014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纺织行业实现“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之年。创新和加强新形势下行业思想文化建设,要求我们要紧密围绕纺织工业中心工作,进一步发挥思想文化建设的优势,把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纺织强国建设上来,发挥思想文化建设的优势和作用,做到因事而谋、应势而谋、顺势而为。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将进一步发挥指导、协调和服务行业思想文化建设的作用,大力推进思想文化建设内容、方法、手段和途径的创新,调动各部门、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班组开展思想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上下联动的思想文化建设工作格局;进一步大力推进纺织行业党建工作;继续开展郝建秀小组式先进班组创建活动等。

2014年,中纺政研会将在纺织强国建设中,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努力在改革创新中实现新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常务副秘书长 陈伟康:

凝聚和传递中纺联的正能量

2013年,有几件事一直在我们心中激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提出了60项改革项目,绘制了改革新蓝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六大任务;嫦娥三号成功登月,振奋了全国人民的信心;12月份行业接连召开了创新年会、品牌工作会议、集群工作会议3个重要会议。中华强国梦、纺织强国梦,似乎是如此铿锵有声地一步步走来,看着想着就让人感到兴奋。

2013年是中纺联成立的第13个年头,这13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飞速发展的13年,同时,中纺联的自身建设也在为行业服务的不断深化中成长进步、发展壮大。比如:首先是建立健全了适合行业工作需要的比较完整的中纺联组织机构框架,这包括了中纺联的10个部门、39个成员单位、13个专门工作机构的组织框架;同时建立了由2个基层党委、3个党总支、12个联合党支部组成的党组织框架。其次是十多年中,中纺联基本摸索出了一套符合纺织行业特点的协会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普遍得到了行业、企业的认可。第三是十多年自身建设中形成并归纳总结出了中纺联的文化理念,这是中纺联自身发展一个非常好的成果。

新的一年,第一感觉是要做的工作很多,务必要鼓勇气、提热情、促信心、高标准。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

内部建设工作中,我们要始终紧盯建设纺织强国的大目标、大任务,坚定地在中纺联内抓党建,抓人才队伍建设,抓中纺联文化理念的学习宣传贯彻,抓制度建设,抓科学工作机制的完善,抓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措施的落实,抓群众关心的事情;特别是结合社团组织改革工作,进一步完善中纺联自身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求真务实,希望通过我们切实的工作,凝聚和传递中纺联的正能量。

祝愿明年更美好!这句话包含了大家很多的期许。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责任、快乐”四个字是我们中纺人共同的感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会长 夏令敏:

全面推进专业市场转型升级

目前,纺织全行业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过去一年来的经验与收获,谋求新一年的稳定发展。

在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近年来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速,尤其去年以来,专业市场间加强交流学习与合作,不断完善产业链的配套延伸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品牌孵化、电子商务应用、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迈入新年之际,我们应充分意识到当前仍处于较为严峻的发展环境,在2014年的工作中,还需要继续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在稳步发展的同时,通过改革创新,实现更大的突破。

其一,深化品牌内涵发展。专业市场作为品牌孵化基地,在推动品牌化进程中,需从设计、文化等方面加大孵化基地的导向性作用,引导企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转型,构建核心竞争力。

其二,加快信息技术应用。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已逐渐渗透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专业市场在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日渐成熟,成为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应用的主要力量,未来仍有极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有待继续深入探索新的应用突破,以实现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的有效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其三,健全管理服务体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专业市场应根据内外在需求对自身的管理服务体系加以调整完善,优化资源配置,通过高效而系统的管理服务体系,提升创新效率,实现更大发展。

其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专业市场在改革创新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已是阻碍发展的瓶颈之一,人才的吸引培育体系亟待健全完善。市场要以自身的提升带动人才的成长,通过充分发挥人才的力量来加速市场的转型升级。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专业市场还需要充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等战略部署,加大结构调整,探索模式与服务创新,把发展的原动力和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从而推动纺织服装产业的流通模式改革与创新。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纪委书记、人事部主任 王久新:

聚人心 搭平台

2013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序推进。7月17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隆重召开了“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会上,王天凯会长对中纺联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了总体部署,并对如何搞好“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和“整改落实、建章立制”这三个环节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中纺联正在进行整改落实,各单位的整改方案陆续上报。

人事部、党委办公室主要的作用在于聚人心,搭平台。为推动中纺联文化建设,我们加强了中纺联文化的宣传,并进行了一次答卷形式的宣贯,目的是为调动各单位青年员工的积极性,让大家都来参与中纺联文化建设。2013年12月份刚刚举办了宣传中纺联文化的演讲初赛评选,决赛将在2014年1月份的年终总结上举行,目的是展示年轻人的新风采,在中纺联的集体当中,健康愉快地工作与成长。

2014年,我们的重要任务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宣传贯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目标,提高中纺联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强中纺联党风廉政建设,为人才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推动中纺联各项工作有序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 陈大鹏:

务实求真开启价值服务之门

2013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各项工作目标的关键一年,行业确立了服装强国建设的目标,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观、价值观日益清晰,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品牌优势地位进一步增强,中国服装业取得了内涵式发展的新成绩。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各种矛盾依然突出。发达国家在控制优质资源和优质市场的同时,加强了生产制造环节的回流,发展中国家在新格局之中迎来了新的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模式。

但同时,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给中国服装业带来了新的机会。国家对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进行的调整,以及城镇化带来的投资结构的变化,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动力。依据未来中国GDP增长7.5%来推算,未来中国服装业年增长速度在10%以上。

复杂多变的未来环境,既是前进中的挑战,又是需要不断努力攀登的台阶,更是实现强国之梦的机遇。不断进取的中国服装业必将伴随着民族复兴、文化复兴的新征程,迎来更加灿烂的未来。我们需要坚定信念,锐意进取,通过重点的努力与突破,向服装强国迈进。

未来,中国服装协会的自身建设也将以服务产业发展为中心,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扩大中国服装协会的行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全国性行业服务机构中成为领先者。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 徐迎新:

以市场为基础服务行业

2014年将是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办展的大年,随着欧美国家经济的逐渐复苏,预期在国内及国外举办的一系列展会在规模上呈稳中有增的良好态势,将在6月中旬举办的两年一届的纺机展报名参展面积再创新高就体现了这点。此外,第20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将移至上海举办,成为行业展会的一大亮点。

移至上海的决定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首先,历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对于促进展商贸易达成效果比较理想,但是北京的展馆不能充分满足展商的参展需求。同时,在上海举办展会的场馆设施和综合环境比较成熟,在一个城市举办春、秋两季展会也符合国际惯例。

出于原料问题、生产要素成本的考虑,2013年我国纺织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纺织贸促会在美国、欧洲、巴西拥有很多的品牌展会,很多企业“走出去”,第一步都是先通过展会去认识国外的市场,然后再在国外开办事处、分公司直至考察投资海外企业。

2014年,我们将加大对国内纺织服装行业企业“走出去”的调研力度,进一步建立目前“走出去”热点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库。此外,还要组织出国投资考察团,服务企业“走出去”的实际需求。此外,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间的沟通联络,积极发挥协会职能,争取政策支持,也是我们的工作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相信未来我国企业的“走出去”步伐会呈加速的态势。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 杨世滨:

把服务做到极致

在当前行业发展背景下,针织企业面临着创新之变、领导人之变以及制造业群体之变等变化。2013年,针织行业是在多变的环境中走过的,变化在于政府之变、市场之变、行业之变以及企业之变。

尤其是近两年国际市场低迷,尽管如此,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表现依旧良好,这也充分说明了纺织服装产业对“变化”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一系列数据对比表明,市场在变化,但全球市场份额并没有下降。在全球化布局的大背景下,针织行业由单一产品出口变为资本出口,企业一方面在国内生产出口,另一方面将产能转移到东南亚等国家生产再出口。但总体而言,我国针织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没有下降。

对于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所以,第一,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行业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深化提升对针织产业集群的个性化服务,为针织行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第二,由于企业成本压力很大,很多针织企业都在海外投资建厂,协会将加强国内企业与海外互动的服务工作。第三,将筹备与办好2014PH value第一汇活动。第四,继续加强电商的服务工作。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杨峻:

让企业分享更多改革果实

当前纺织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行业面临国内国外多重因素挤压,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宣布的改革大计,将为今后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作为企业,保持持续创新,特别是在管理方面的提升和创新,通过管理创新促进行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在各专业协会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举办了两届“全国纺织行业管理创新成果大奖”评选活动,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案例分析和总结提炼,探讨企业在组织制度、经营模式、产业链合作形式等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创新,探讨如何通过管理创新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13年,安徽华茂等来自行业内具有鲜明特色且敢于创新的6家优秀企业成为管理创新成果大奖得主,他们在管理上的成就,为其他的纺织企业提供宝贵的经验。

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无疑在行业发展中将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但我们也绝不能忽视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特别是对量大面广的纺织中小企业,如何通过管理创新来提升企业发展的竞争力,是未来特别需要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行业持续创新的步伐永远不会停止,管理创新亦是如此。未来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将继续深入拓展和推广管理创新好的做法和经验,让企业在管理创新中分享到新时期改革的新红利。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邢冠蕾:

做好行业发展后盾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转眼间2014年的新年钟声已经敲响。回首2013,我感受最多的是责任二字,责任是态度、是使命、是源泉、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当我们埋头于“办文、办会、办事”的办公室工作中的时候,并没有忘记要坚持不断学习、坚持不断创新、坚持不断努力;要相互配合、相互鼓励、相互帮助;要提高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水平。正是基于责任,我们克服了工作中的许多困难,变被动为主动,较好地实现了为中纺联领导服务、为各成员单位服务、为理事单位服务的基本职责,完成了领导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保证了办公室工作的正常运转。

展望2014年,我们充满信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需要我们做的工作还很多,我们没有理由犹豫、没有理由观望、更没有理由驻足不前。办公室虽小,但她居于枢纽位置,处在承上启下的地位,在继续做好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发挥协调作用,拓宽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整体形象是我们2014年的工作重点。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产业部主任 孙淮滨:

创新驱动 追求卓越

2013年,一如既往的产经研究和文字工作的成果集中体现在运行分析、规划评估、政府课题、领导报告等方面。2013年的环境与资源工作在节能减排示范、义诊、医治和行业标准研究层面均有进展,生态设计、资源循环利用开始有了新的起色。技术进步方面除了继续承担政府政策目录咨询外,还启动了企业TPM管理实战培训并取得良好效果。质量工作上呈现出QC、卓越绩效、行业质量奖“三位一体”态势,单耗和建设标准研制也按计划推进。

三中全会推进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宏观经济的趋稳向好,有助于纺织行业新年度运行与发展步入稳步良性轨道。“创新驱动、追求卓越”说起来容易做到难,还是踏实做好本该做好的本职工作更加充实。正如产业部、经济研究中心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制定的整改方案所言,新年度改变工作作风可按以下方向和原则有所改进和提高:产经与政策研究注重长短结合、虚实兼顾,培养聚集人才发挥其用至关重要;开展公益性、务实性兼有的行业服务,逐步夯实事业单位市场化改革的工作和经济基础;强化大局观念,梳理并协调好联合会内部业务关系,巩固联合舰队作用;完善并有效执行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和行为准则。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科技发展部主任 李金宝:

让科技成果驱动发展

科技发展部主要负责行业科技规划、标准、成果奖励和技术推广四方面工作。2013年,科技发展部进一步推进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在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开展了功能性纤维材料、产业用纺织品、印染清洁生产等技术研发,同时组织了“纺织之光”应用基础研究和中纺联年度科技指导性项目的研究。在科技部的总体部署下,开展了材料领域纺织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预测工作,提出了“未来5~10年纺织行业前沿关键技术”,为编制“十三五”科技发展纲要奠定基础。

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编制了《纺织行业“十二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并完成了强制性国家标准《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的起草审定和报批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纺织产品的安全标准体系。同时,科技发展部还在全行业开展了“半糊化节能环保上浆”、“数字化印染生产工艺检测控制”等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扩大了新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不断完善奖励评审工作和评审机制。2013年,中纺联在全行业评选出18名“全国纺织科技创新人才”,认定了30家“纺织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通过表彰领军人才和创新企业,对纺织科技进步起到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

2014年,科技发展部首先将努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其次,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推动标准制修订工作;第三,探索科技成果推广新模式和新机制,加快成果的推广、应用及产业化;第四,将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奖励工作,使之更好地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财务部主任 叶志民:

发挥财务管理作用助推改革浪潮

作为财务部门,为中纺联发展发挥着有效的保障监督和参谋作用。去年一年,我们圆满完成了中纺联财务管理工作及其成员单位财务监管工作任务,逐渐完善了财务制度,推进财务管理规范化发展。2014年,我们将在中纺联统一领导下,积极主动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继续努力发挥财务保障监督和参谋作用,推动中纺联和各专业协会科学规范发展。

新的一年已经来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市场经济全面改革的号角,给纺织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此,希望纺织行业广大财会人员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把握市场脉搏,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融入到新一年的改革发展新浪潮中,继续加强财务管理、成本管理、投融资管理和风险管理,为企业效益提升、价值提升作出新的贡献。最后预祝改革新浪潮能为纺织行业发展带来更大红利!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外事办(台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 袁红萍:

积极推进行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谨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外事办公室和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对中纺联各成员单位及国内纺织同仁给予的信任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和诚挚敬意!

2013年,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领导下,我们全面开展与各国纺织行业的对话与合作,成功组织落实了一系列双边、多边行业外交活动,高层互访、会晤频繁,成果丰硕。2013年,我们充分利用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掌握的丰富资源,为企业参与国际对话合作、开拓海外市场、开展“引进来”和“走出去”、实现中外优势互补(设计,研发,节能减排等)提供了有力支撑,充分发挥了行业协会的协调和引导作用。2013年,两岸交流得到进一步促进和发展。两岸纺织业同仁共聚智慧和谋略,携手开拓国际市场,助推ECFA进程,加速两岸纺织业合作驶入“快车道”。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开拓进取,勇于担当,积极推进行业对外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纺织业提升国际化水平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 朱北娜 :

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扩大行业影响力

过去的2013年,国际贸易呈现复苏迹象,困难和机遇并存,棉纺织企业又挺过了一年;纺纱新技术、新工艺日益普及;非棉纤维应用日益普及;绿色节能和可持续发展得到更多关注??作为我国纺织工业的基础性行业,棉纺人肩负重任。在困难面前,我们的棉纺企业同舟共济,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为整个纺织工业的平稳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14年,我们仍将同心同德,继往开来,让企业有棉花用、有合适的棉花用是我们共同的愿望;让企业扩大非棉应用、掌握非棉生产技术和市场是我们的责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通过推进市场化改革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并进而释放增长红利。尽管道路曲折,我们对棉纺织产业的发展依然充满信心!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做好服务;促进产业升级,培育明星产品,培养优秀人才;增进对外交流,扩大行业的影响力。我们坚信,在新的一年里,在国家的支持下,行业的引导和企业的不断努力下,我国的棉纺织行业必将会健康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规划部主任 於荣赓:

开拓创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2013年 “十二五”规划已经执行过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纺织工业坚持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在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建设方面加大投入,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展顺利,目标完成情况良好,产业规模稳定增长,运行质效和出口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4年又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展望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对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明确了思路,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的形势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纺织全行业要进一步开拓创新,聚精会神谋发展,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各项重点任务和目标,推动纺织强国目标的实现。

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 彭燕丽:

环保是行业发展基础

2013年,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完成了《毛纺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对2011年至今的各项任务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为“十二五”后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调查研究是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开展行业工作的基础。《毛纺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新国标颁布实施后,协会及时进行了跟踪调研。

协会还针对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组织了两期更专业和深入的纺纱和染整高级培训班,收到了很好的培训效果;在评优推优方面,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继续组织开展了毛针织服装、纱线、人造毛皮等名优精品推荐活动,为行业树立了研发榜样,促进行业创新发展;同时,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还编撰完成了《2013年中国纺织行业品牌发展报告》羊绒篇,归纳总结了羊绒自主品牌的发展历程、现状、模式以及品牌发展所处的环境,为羊绒行业下一步的品牌建设打好了基础。

国际合作是协会未来工作延续的亮点。2013年9月的法国巴黎第一视觉秋冬面料展上,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和国际羊毛局联手,举办了中国毛纺领军企业的推介活动,对提升我国毛纺织行业的国际形象和开拓欧美高端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将继续促使行业在节能减排、品牌建设、创新研发等方面的进步。伴随一系列工作的扎实推进,最终将促进“纺织强国梦”顺利实现。

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会长 许吉祥:

绿色时尚产品做强市场

2013年,麻纺行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原料方面,中国麻纺行业协会对已建立的13家中国麻纺织行业优质原料基地进行梳理,支持种植面积成规模的原料基地,淘汰放弃没有做好及不够规模的原料基地,大力提倡发展雨露亚麻基地,无刺痒苎麻基地,低碳黄麻基地,绿色环保大汉麻基地。

技术装备创新方面,协会对13家技术设备创新先进样板企业进行了授牌,并积极推广麻纺织企业节能减排先进适应技术的应用。

国际合作方面,中国麻纺行业协会继续巩固与欧洲亚大麻协会的合作,共同维护《开拓中国麻纺织产品内需市场五年协议》条款。其次,积极联络联合国麻纺织组织,搞好中国黄麻与孟加拉国交流合作。同时,加大与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家麻纺织技术交流和产品贸易合作。

2014年,中国麻纺行业协会的总体思路是“坚持抓紧十个创新”:抓紧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内需市场创新;抓紧品牌建设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创新;抓紧技术设备创新;抓紧产品技术标准创新;抓紧网络营销创新;抓紧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创新;抓紧节能减排创新;抓紧现代化科学管理创新;抓紧培养重用人才创新;抓紧进出口业务创新。

中国丝绸协会会长 杨永元:

深化改革开创丝绸行业新局面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中国茧丝绸行业紧紧抓住内需市场政策机遇,通过加快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有力措施,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效地化解了外贸出口增长乏力、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各种不利因素,确保了行业经济稳定运行,为引领和推动世界丝绸业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4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新起点。近期,国家八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明确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增强了全行业上下发展茧丝绸的信心。

2014年,是我国茧丝绸行业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之年,协会将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八部委文件提出的行业发展重点任务开展工作,突出以“坚持服务宗旨、坚持改革发展、坚持调查研究、坚持不断创新”为抓手,着力提升协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以科技创新驱动为先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强高档丝绸标志宣传与推广,推动实施行业品牌发展战略;传承和弘扬中国丝绸文化,不断增强传统产业的文化竞争力;继续以生丝电子检测国际标准研制为契机,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丝绸业健康稳定发展。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 端小平:

在恢复调整中努力转型升级

2013年,是全球经济处于调整和恢复的一年,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在这一年中经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增长减速持续最长的时间,实体经济遭遇寒冬,这一年,中国化纤行业走的也不轻松。中国化纤协会围绕技术和市场,和企业一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效果开始显现。

在这一年,协会推动技术研发,突破转型瓶颈; 在这一年,协会引领市场需求,拉手产业链;在这一年,协会引导行业服务为上。

也是在这一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我国全面深入改革的新征程。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暂时困难,为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充分认识、主动升级的机会。在过去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浪潮中,我们的企业获得了改革所带来的产能规模、市场和效益,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化纤大国。现在,我们只有密切贴合国家和行业所制定的新的战略,才能再次享受到改革所带来的红利。

最后想对大家说,转型和升级将是个痛苦和艰难的过程。新的一年,希望全行业给予耐心,给予坚定和勇气,因为它关乎我们的未来。

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 陈志华:

为产业发展注入智慧和力量

印染行业是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关键行业,是体现纺织工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行业。十首次提出 “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印染行业将为纺织品服装的舒适性、功能性、时尚性做出自己的贡献,并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涨,环保压力进一步加大等都对印染行业的发展带来影响。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在行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激流勇进、共克时艰,印染行业在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都取得可喜的进步。

2014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仍充满变数,实现印染行业的转型升级是必须面对的挑战,同时也是行业发展的新机遇。印染行业将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差别化产品开发技术,功能性后整理技术,节能少水工艺装备技术,智能化印染工厂管理技术和高效低成本废水处理技术,加强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加强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建设,为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 杨兆华:

扎实推进行业健康发展

2013年,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完成了7个方面、32项工作。首先,调研工作更细致、方法更多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相继了每月的《家纺行业分析报告》、《家纺白皮书》和《家纺“十二五”规划中期报告》。

其次,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有效推进各专业委员会工作,着眼于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鼓励企业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建立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引导行业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力促市场有序竞争。

第三,“一展一会”已经成为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的品牌活动。“一展”,第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增强了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信心。此外,展会首次推出了展会APP移动客户端,成为展会的创新亮点。“一会”,今年的中国家纺大会突出“务实”的工作作风,大会主题“蝶变 新家纺 新生活”及时反映了行业关注的热点,强化巩固了“中国家纺大会”的品牌口碑。

今年,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将积极引导消费理念、规范生产秩序。协会的全体员工将参与行业调研活动,同时,协会将继续扎实推进“一展一会”工作,树立活动的权威性,紧抓行业热点,从不同层面服务行业。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 李陵申:

新起点 新驱动 新拓展

2013年,我们盘点了《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期业绩,为所有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从业者提振了信心和动力。行业的利润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已经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行业增速更是引领纺织全产业链发展,充分扮演了“新增长极”之角色。

行业之兴,协会之幸。这个起步较晚、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越来越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远到航空航天,近到日常生活,改变了世界,也反之促进了自身“被优化”的进程。而协会的姿态,一直以“4+6”模式发挥积极作用,实现服务模式转换、链条延伸、价值体现、能力提升的“创新”,努力在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行业技术协同创新、创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利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完善行业标准化工作及应用领域的深度融合中“有所作为”。

拓展升级,双轮驱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目标和新路径。“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协会将在新精神指引下,推动行业升级发展,开启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2.0升级版。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行业将继续“十二五”规划后半程的步伐,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拓展应用领域,强化跨部门协调,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用我们的双手,连接政府和企业,连接上游和应用,也连接中国和世界,继续以优质的“定制服务”为行业的未来提供良性平台。

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 王树田:

克服挑战一路成长

2013年,中国纺机业受市场需求不振、要素成本上涨、原料及融资等方面问题的影响,面对了较为严峻的市场环境,但行业仍在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不小成绩。

行业转型升级逐步深入。纺织企业这一年在在用工、提效、差异化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使得自动化、连续化、高速、高效设备需求增加,也使得纺机行业的产品结构发生了不小变化,高端设备比重增加,低端产品淡出市场。

2013年在纺机行业还表现出了另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即出口的增长。因国内纺织企业产业受原料、劳动力成本等方面问题的影响,纺织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纷纷在海外建厂,由此也带动了国产纺机产品出口的增长,特别是纺纱机械出口前三季度出口总额呈现出同比增长61.84%的好成绩。

第三,资本市场变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2013年,包括企业重组、企业联合以及海外并购等,带来行业格局的变化,更让人们领略到了中国纺机企业的实力和活力。

对于即将到来的2014年,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将以当前纺机行业发展的问题入手,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行业竞争力;引导企业正确、理性对待海外市场;实现协会自身结构调整,以更为有效的方式深入、精准服务于行业企业。此外,在2014年还将迎来新一届的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会,我们将持续打造展会品牌,提升展会服务效率和效果,为企业服务。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 李当岐:

不懈推动设计创新

2013年已经过去,回顾忙碌的一年,有收获,也有遗憾。

2013年是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20周年华诞,协会总结了20年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表彰了为协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历届领导、相关企业和优秀会员,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更加坚定了我们为实现纺织服装强国梦想而努力奉献的信心。

2013年,我们重点做了两件事。一是联合中国服装协会和中国纺织教育学会共同组织了首届中国大学生时装周,在服装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与企业和社会之间搭建桥梁。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同时也有利于各相关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是在10月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推出了“10十3”的年轻设计师作品展示项目,着力挖掘、扶持和培育新锐设计力量,为设计师群体不断吸纳、补充新鲜血液和持续发展做出了努力。

对于服装产业而言,2013年的市场销售状况较为复杂,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疲软以及生产要素涨价等严峻挑战,我国服装产业正处于转变发展模式、深化改革的调整阶段,严酷的销售形势迫使我们的企业重新认识品牌的重要性,重新认识设计创新和设计师的价值。

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强劲东风,展望2014年,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将围绕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这个中心任务,继续努力办好中国国际时装周和大学生时装周,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特别是年轻设计人才的培育和扶持,积极吸纳优秀设计师加入协会,不断提高会员服务质量,不懈推动设计创新,促进我国自主品牌的发展,为建设纺织服装强国做出应有贡献!

中国流行色协会会长 梁勇:

色彩让中国更美丽

2013年,中国流行色协会以流行色研究、预测和为工作核心,积极推进中国居民色彩调查项目,加大分行业专业报告的出版工作,加强自身专业能力建设,积极拓展为会员服务手段。协会继续与众多基地企业和团体会员合作开展趋势研究和,提供流行趋势咨询等服务。此外,协会还开展了多期色彩搭配设计师专业能力培训与考评、高校色彩科普巡展、色彩中国、美丽中原系列活动、第二届海峡两岸色彩研讨会等一系列专业活动。

2014年,协会将集智聚力,开拓创新,继续做好开展流行色的研究、预测和工作、加大色彩人才培养、出版权威专业的杂志、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做好色彩科普工作、加强色彩的标准和检测工作等。

同时,协会将进一步发挥好三个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是致力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要成为专家学者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二是成为国内和国际色彩同行交流和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三是成为专业人士和大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把专业人士对色彩科学的认知传播到广大民众中。协会将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协会的影响力、会员的凝聚力以及社会的公信力,将色彩事业更广泛地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美丽中国”的伟大事业中。

中国纺织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 叶体亚: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在过去一年中,中国纺织勘察设计协会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申请并接受了民政部社团组织开展的全国行业协会商会评估、建立了协会网站,在加强行业协作,探索发挥综合优势上迈出了新步伐。

新的一年,我们要继续巩固已有的成绩,加强行为规范,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和增强行业的凝聚力。

首先,要继续加强协会调研工作,整合内部资源,促进会员间的交流合作,提升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各会员单位之间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在开发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工程项目方面,做到勘察设计先行。其次,认真做好全国纺织行业工程设计大师首批评选工作,通过行业工程设计大师的评选,搭建起行业技术领军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带动和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三,继续做好每两年一次的纺织行业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的评选,推出更多的优秀工程勘察设计成果。第四,要抓紧恢复和开展有关纺织工程咨询领域的工作。在中纺联领导的统一协调下,发挥全国工程咨询协会纺织分会、协会纺织工程咨询专业委员会的联合作用。在做好与主管部门衔接,专项培训和评优等方面有实质性的进展。第五,继续发挥专业协会的作用。以各分支机构为单位,开展富有特色的专业活动,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会员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收益,以此提高协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长 倪阳生:

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建设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高等教育交流和建设方面,目前,各院校已经和行业建立了密切联系和合作。在新的时期,院校必须坚持围绕质量提升这个核心,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首要工作,把内涵发展作为核心要求,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根本出路,把协同创新作为新的着力点,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根本保障,把评估监测作为必要手段,把创新引领作为动力源泉,集中精力练内功、比内涵、强底气,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重要原因是教育结构不够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所以,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的工作重点是职业教育。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薄弱环节,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我们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全民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在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主导的国际社会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如今,“全民基础教育”走向“全民职业培训”已经成为世界全民教育的基本趋势,要实行“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发展思路,我个人判断,职业教育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中国纺织摄影协会会长 董炳根:

纺织摄影之花持续绽放

2013年,中国纺织摄影协会基本完成了年初理事会通过的预定计划。在第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上举办了“2013年中国纺织摄影协会会员作品展”,目的是利用国际纺织大展会的平台,充分展现会员的摄影创作水平,带动整个纺织行业摄影文化的创新与提高。

协会加强了与摄影界间的交流,与中国摄影报、大众摄影等摄影传媒合作,2013年我们协会吸纳了24名个人会员,向中国摄影家协会推荐了2名优秀会员。

2014年,我们将举办2014年中国纺织摄影大赛。依托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这个国际行业展的平台,举办《2014年中国纺织摄影大赛作品展》,传播行业摄影文化,大力倡导原创摄影意识。

此外,举办摄影基础系列讲座继续作为我秘书处工作的一个重点。加强协会管理建设,更好地为会员服务也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纺织规划研究会会长、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院长 李进才:

以更优质服务助力行业转型升级

2013年是“十二五”的中期之年,行业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支撑传统增长方式的人口红利、要素成本等比较优势不断削弱,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行业正处于形成创新驱动新优势的转型期。

第8篇

一、11月份纺织品外贸景气指数小幅下滑。

1.部分外贸纺企订单不足。按往年惯例,11月份一直是绍兴县外贸的旺季,但按目前的国际形势,外销订单仍显不足。部份绍兴外贸企业订单开始趋淡,预示下月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部分国际超市企业的倒闭造成绍兴县一些外贸纺织服装供货企业订单和合同的损失,直接导致外贸订单明显锐减。

2.有些外贸型纺企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链风险。尽管中东和南美市场订单依然较多,但由于是中低档市场,出口效益受限明显。因资金流转困难,有些外贸企业依然面临生存危机。因绍兴县有些外贸企业大多采用贸易融资、借贷融资的方式,受国际金融危机、银行信贷紧缩等影响,绍兴县有些外贸型纺企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链风险。外单明显减少,银行授信延缓,这大大加剧企业资金链紧张程度,致使外贸景气指数比上月仍有小幅下滑。

3.欧美市场出口风险加大。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很多欧美客户的支付能力和信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外贸公司相应也调整经营策略。在经济景气时,先发货后付款是可行的;现在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再这样做就有很大的风险,甚至会亏本。外商拖欠债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原因,欧美外商已经很难在本国的银行贷到款,因此他们开始大量采用赊账的方式与中国企业做生意,拖欠一年半载的时间,而有些外商在拿到中国厂商的货物后就立即宣布破产。在随后的清算过程中,这些货物反而成为买家的资产,而中国的生产商又不是优先债权人,从而调入了外方的陷阱,货款难以收回。致使欧美外单锐减,接单风险加大。

4.纺织企业外需市场仍有缩水。国际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让绍兴纺织服装企业面临严峻考验。11月纺织企业普遍反映出口困难,外单不足,部分外贸型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纺织企业外需市场仍有缩水,对一些长期依赖外需市场的企业来讲,这无疑是一次严峻考验。

二、11月份纺织品出口价格指数小幅回升。

1.纯棉蜡印花布一枝独秀。目前,在棉纺织上下游产业链普遍低迷的态势下,纯棉蜡印花布一枝独秀,产销呈逆势攀升走势。位于绍兴县滨海工业区的浙江宝纺棉麻印染有限公司,主导产品以纯棉真蜡印染面料为主,该系列产品在西非多国市场非常热销,来自尼日利亚、贝宁、多哥等国的出口订单源源不断。虽单价仍在小幅提升,但客户还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比大众面料仍有攀升。同时,研发的带蜡烫金印花布和发丝蜡纹2个高档产品,不仅附加值较高,而且深受非洲外商所欢迎。

2.产品附价值依靠研发和创新实现。虽然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但绍兴县新乐纺织有限公司销售额受影响不大,订单仍应接不暇。这家企业年生产中高档衬衫面料达1800多万米,许多国内外名牌衬衫都是他们的客户,研发符合国际潮流的创新产品,国际营销地位快速提高。新乐面料产品80%的价值依靠研发和创新实现,每年推出自主设计上千个产品,提供给服装企业选择。他们还与意大利米兰国际服装面料设计研究中心紧密技术协作,通过消化吸收,不断研发新型衬衫面料,价格比大众面料明显提升。

3.通过内外销并重,实现两条腿走路。绍兴一些品牌服饰生产企业在欧美市场出口形势不佳的情况下,全力调整营销策略,通过内外销并重,实现两条腿走路。部分面料出口虽然受阻,但现有的服装订单销售利润等指标仍保持10%的增速。并抓住目前原材料价格低廉的时机,并按意向订单适度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

4.高支纯棉面料成为国际名牌首选。绍兴县节能减排逼出奇效,一些纺企从意大利引进低污染、低能耗的高支纯棉织机,取代原有的喷水织机,专门生产高支超精细纯棉面料。并与上海纺织科技中心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出80支莱卡纯棉面料、毛棉混纺等多种新产品,目前又新增了100支、120支等高支高密高档纯棉面料。80支纯棉面料的利润比40支纯棉面料要高出三分之一以上,比普通白坯布售价高出70%左右,意大利等国的国际名牌服装企业纷纷将其作为首选面料。

预计12月份出口景气指数呈小幅回升走势。面对绍兴纺企和轻纺城市场订单减少、批量减小、服装企业下单变得越来越谨慎的现状,国务院于11月19日召开常务会议研究的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六项措施,使绍兴纺企和轻纺城经营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国六条”为困境中的纺织业带来利好,绍兴纺织业在困景中将带来转折性嬗变,迎来冬日最大的一股“暖流”。减轻税费、提高出口退税率、暂停轻纺加工贸易台账保证金“实转”政策等措施都是实打实的利好,有着极强的行业前景改善的预期推动,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行业景气将有所改观。但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依然疲软,大众服饰面料出口跑量依然不容乐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绍兴已做出“早应对,早调整”的决策,把纺织品出口市场从欧美市场转向亚非拉市场,并在非洲设立了两个纺织工业园区,为绍兴纺织企业抱团式、产业链式“走出去”提供了平台,现在绍兴全市已有70多家企业,到泰国、巴西、俄罗斯等国开辟中档纺织品市场。 在开辟境外新市场的同时,绍兴又有30%的纺织出口企业还以扩大内需为抓手,把目光瞄准了国内市场,以产品适销对路开辟国内市场营销份额。在这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形势下,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开拓新兴国际市场步伐,关键还是要提高产品在质量、品牌、科技含量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出口企业必须放弃粗放型跑量发展之路,做精做细主导产业,在新产品研发、创新创意花型面料研发、品牌培育等方面下功夫,才能真正掌握国际市场主动权。开辟多元化新兴国际市场营销份额和扩大内需,是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有效措施。

第9篇

[关键词] 技术壁垒;纺织服装;出口;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4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0-0090-03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国外技术壁垒对江西进出口的影响和对策研究”(批准号:06YJ57)

[作者简介] 张红燕,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经贸与法律;(江西 南昌 330099)

王含笑,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经济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江西 南昌 330022)

陈志国,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江西 南昌 330002)

纺织服装是目前江西省最大的出口产品。自2002年以来,全省纺织服装出口量逐年增长(受特保措施影响,2005年除外),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纺织服装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伴随着世界纺织品贸易一体化进程,出于各种经济和政治目的,一些国家正在不断利用各种技术壁垒,阻碍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江西省纺织服装的出口也深受影响。如何应对国外技术壁垒,保持江西纺织服装出口稳定增长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发展现状及成因

从江西省对外经贸主管部门获悉,从2002-2006年8月份,除2005年呈小幅下滑以外,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总额在持续增长。国有企业出口量相对下降,但仍然是江西省的出口主力。“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出口增幅明显,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2003、2004和2005年的1-8月,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同比增长524%、543%和127%。全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设立如雨后春笋,从2003年-2006年8月,国有企业的数量从83家减少到51家,“三资”企业的数量从86家增加到136家,私营企业从22家增加到146家(见下表)。2006年全年纺织服装出口额达9.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1%,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6.1%。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总数也从2003年的198家发展到2006年的341家。

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迅速发展有以下几点原因:

1.得益于ATC协议所确立的纺织品贸易一体化进程,使发达国家按照协议规定的进度表逐步减少受进口配额限制的纺织品种类,从而促进了纺织服装出口量的增长。

2.江西省纺织服装产品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增强了全省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些地方纺织女工的月工资在1000元以下,仅为沿海省市的一半。水电资源较丰富,成本较低,一些县市电费每度不到0.3元,大大低于沿海地区。

3.得益于各级政府大力开展的招商引资工作。2006年外商在制造业实际投资17亿美元,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省比重16.4%,金额为2.79亿美元。另外,由于资源瓶颈和产业结构调整,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明显提速。全省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大部分是沿海地区转移过来的加工型企业。

4.产业集群效应明显。省内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南昌、九江及赣南等纺织基地,涉及棉纺、化纤、针织和服装几大领域,其中针织业在我国中部地区具有较明显优势。南昌市青山湖区聚集了约500家针织服装厂,规模以上企业达93户,已经形成了从针织布、印染后整理到针织服装加工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产品90%以上出口。九江共青城及其周边德安县聚集了70多家羽绒服装生产企业及江西欣宁制衣等近20户引资企业,主要生产羽绒服装及加工出口服装,并形成了“鸭鸭”、“回圆”等十多个羽绒服装品牌。此外,赣州纺织服装企业主要聚集在龙南、南康、大余和全南一带,生产服装数量占全省的12.2%。

二、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贸易遭遇的技术壁垒

纺织品服装是各国设置技术壁垒最多的商品之一。技术壁垒涉及产品性能、质量标准及生产、加工、运输、穿着使用及穿着后处理的全过程,对纺织服装的质量要求也从实用性、美观性、耐用性趋向安全性、环保性、卫生性和舒适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严格法律法规、标准以及纺织品生态标志。许多外商已将纺织品内在质量指标列入了信用条款,在合同中对影响使用性能的质量指标提出特殊要求。

1.技术法规。迄今为止,一些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纺织品的技术法规,如欧盟2002/61/EC关于禁用22种偶氮染料的法令;2003/3/EC关于禁止使用和销售“蓝色素”的指令;2007年6月1日起执行的《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制度》(简称REACH法规),欧盟将根据化学品的生产与进口量以及危险程度等因素,对化学品采取注册、评优、授权等形式的市场准入管理和控制程序。此外,欧盟PFOS禁令规定欧盟市场上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的含量每千克制成品不能超过50毫克。PFOS物质是广泛运用于纺织品防污处理剂的主要活性成分。

美国对纺织服装制定的技术法规也达10多个,如羊毛制品标签法案、毛制品标签法案、纺织纤维制品鉴别法案、羽绒产品加工指南、危险物品法规等。

2.技术标准。主要有欧委会2002/371/EC关于纺织品生态标签(Eco-la-bel)标准、2003年国际纺织品生态研究和检验协会颁布的生态纺织品认证Oeko-Tex-100标准和Oeko-Tex-200标准等。2007年最新版本的Oeko-Tex标准对涉及致癌和致敏染料,禁用芳香胺、邻苯二甲酸盐等多种有害物质的技术参数作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3.生态标签制度。国际上通行纺织品生态标志有10种之多,如德国的“蓝色天使”、“Toxproof”和“Eco-label”,美国的绿色标志、纺织纤维制品标签、纺织服装及某些布匹的护理标签,日本的“生态标签制度”,荷兰的“Milieukeur”等。2005年南非制定了新的标签制度,强制要求对每件产品均标明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比重,只有符合该规定的纺织品服装方可获准进口,并在南非国内市场销售。

总之,采取技术壁垒来限制进口的国家越来越多,技术标准与法规越来越严格。对江西省出口商品带来的影响主要是:限制了出口量,提高了出口商品的成本。

尽管江西纺织服装出口发展较快,但其纺织服装企业仍处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管理中,在经济规模、技术和产品研发创新能力等方面,均与国内纺织服装业发达省份和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传统的纺织工艺不仅消耗大量的资源,产生大量的废液污染环境,甚至有些纺织产品上还残留很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内在质量与发达国家的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容易遭受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

三、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对策

为了应对国外贸易壁垒,江西省纺织服装企业应苦练内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调整出口战略,突破国外贸易壁垒。

1.加强对主要进口国纺织服装技术壁垒的动态研究。出口企业应关注国外技术壁垒的发展动态,收集、整理、研究和掌握最新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对比研究新老法规、标准之间的差别,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战略,将技术壁垒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2.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服装纺织行业要实现产业升级,要用高新技术改造行业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把技术进步重点放在新型印染后整理设备及工艺技术方面。有能力的纺织印染后整理企业,应加快陈旧设备改造工作,使传统设备技术早日更新换代。加大力度开发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差别化产品,建立健全新产品科研开发机制,激发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专利、专有技术及科技成果应用奖励办法、差别化产品效益考核奖励办法,有效调动开发、生产差别化产品的积极性。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MPR(产、销、研相协调)产品开发运行机制。一方面使研究、生产、营销人员共同组成的产品开发链得以强化;另一方面企业重点产品开发方向得以明确,有效促进新产品开发的进度,形成研究、生产、市场开拓一体化的新产品开发模式。

3.控制企业适度发展规模。投资的迅速扩张,一方面可能导致省内纺织服装业生产能力和规模过剩,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省内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终端,产能的扩张,很大一部分是低水平扩张。由于纺织品服装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世界范围内纺织品服装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间狭小,一味盲目扩大产能,很容易授人以柄,遭到包括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和其他技术壁垒等手段在内的限制,从而失去发展的大好机遇,也使纺织服装企业在后配额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我们应高度关注纺织服装业的投资过热现象,控制企业适度发展规模。

具体来说,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控制银行贷款,把贷款投放与企业技术创新、清洁生产相结合,引导贷款投向技术创新能力强、重视环保的企业。通过企业联合、兼并、收购、破产、承包、租赁等形式进行企业组织再造,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更好地发挥原料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同时,注意培育和构筑新的比较优势,尤其要挖掘生产要素的综合优势,提升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的质量,包括从生产设备、原材料、面料、设计到生产的各个环节,而不仅仅是在现有水平基础上将规模简单地扩大。企业要充分利用配额取消的有利时机,看清形势,转变增长模式,以质取胜,适度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投资质量,提升产业层次,稳健开拓国际市场,持续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品牌档次,合理利用生产资源,注重环境保护,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4.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化。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化,应在提升原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并开拓一些新型的产业集群。(1)改进管理方式。改变个体、家庭小作坊式生产管理方式,通过集群内企业兼并、重组,或吸收集群外优势资源,使生产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并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提高集群内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2)培养骨干企业。培养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形成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集群运作模式,实现共同发展。(3)细分市场。进行市场细分,使集群内各企业能发挥各自优势,集中精力将产品做强、做精。同时,细分市场更有利于促进企业间分工协作,形成系列化产品。(4)改变低价竞争策略。改变低价竞争策略,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引进先进设备、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吸收、培养熟练技术工人,提高专业化层次。(5)构建支撑体系。构建完善的集群内支撑体系,设立相关的配套服务机构,如金融担保机构、律师事务所、特色产业技术的专业学校、企业协会、同业公会等机构。(6)发挥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由政府来组织企业共同商讨未来战略和市场开拓、解决共性技术的活动;建立公共网站,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宣传相关的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宏观调控政策,间接干预集群内经济,使集群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5.重视生态认证,发展“绿色产品”。所谓绿色、生态、环保,对于纺织品服装而言,是指在纺织品服装的生产、消费者使用和使用后处理这三个环节中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也不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毒性。人们把这一类产品叫“绿色产品”。(1)端正认识。纺织服装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绿色、生态、环保的积极意义,而不仅仅将它看成是发达国家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一种非关税壁垒。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扩大出口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将环境保护、维护人类健康安全作为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采用国际标准。对于以出口为经营目标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在生产过程中应以国际质量标准为准。有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所实行的国内标准往往高于国际标准,省内纺织服装企业也应尽量采用进口国的相关质量标准。这样做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国家的消费者环境保护意识较强,而且愿意支付因环境因素而提高的那部分价格。所以,因环境因素所导致的成本上升,不仅不会削弱产品的竞争力,相反还会使产品赢得更大的市场。(3)重视生态认证。纺织服装企业应重视生态认证,尽快获得相关的国际认证。目前,国际上影响较大的涉及纺织品服装的“绿色”认证主要有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国际纺织品生态研究和检验协会的Oeko-TexStandard100和200产品认证,等等。一旦企业获得这些认证,就如同获得了出口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绿色”通行证。

综上所述,随着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变化,将会给江西省纺织服装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会使纺织服装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江西纺织服装业必须积极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传统纺织品的深精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迅速发展新品、精品参与国际竞争,开发绿色生态产品,全面提高出口附加值和竞争力,以应对国外技术壁垒,适应开放后的市场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荣圻,王建平.禁用染料及其代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

[2]李爱娟.出口服装质量与检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3]王其中.新时期纺织品绿色壁垒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3,(7).

第10篇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industrial policy of China and EU,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both textile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industrial policy between China and EU have been found, and some proposals for system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policy system of China have been put forward.

一、我国与欧盟纺织工业的基本情况

我国与欧盟的纺织工业在国际市场上都占有重要的份额,都是世界主要的纺织品服装输出地。同时,由于纺织工业具有产业关联度大、解决就业多的特点,在双方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欧盟是世界第二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和进口地区,纺织工业总产值约 2 000 亿欧元,占制造业的 4%,就业人数 250 万,占制造业的 7%。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39 641 亿元,就业人数 1 166 万人,分别占制造业的 8% 和 15%。

欧盟地区是世界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发源地,经济社会发达,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比重较高。但欧盟始终没有忽视纺织工业这样的传统产业的发展,而是积极扶持其纺织工业结构调整,提升竞争力,努力把纺织服装业打造成为需求驱动、以知识为基础的高技术行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和产业转移,欧盟纺织工业的产能规模虽然在持续缩小,但产值和销售额一直保持基本稳定,在技术纺织品、服装品牌、时尚纺织品和高端纺织机械方面始终处于领先水平。

从纺织产业的全球价值链角度来看,欧盟纺织工业在纺织产业价值链的两端,即设计研发与品牌营销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优势,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占据主导地位。我国纺织工业在全球分工中还主要是在制造加工环节,在全球价值分工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挑战日益严峻,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产业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也就更加突出,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压力显著增加。

二、我国与欧盟纺织产业政策比较

1. 政策制定的理念

欧盟1992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提出了“增强共同体工业的竞争力”理念,强调欧共体和各成员国应根据开放和竞争的市场原则采取行动。在该原则指导下,欧盟产业政策强调市场导向原则,强调尽可能为工业提升竞争力和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环境,反对干预主义。欧盟始终强调,其产业政策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企业发展和创新提供一个正确的框架条件,使得欧盟成为一个对于工业投资具有吸引力也能创造更多就业的地方,同时,还要兼顾到大多数企业都是小企业或中小型企业的现实状况。政府当局应该只在需要的情况下发挥作用,比如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或培育结构调整等。同时,后者还需要在与所有利益相关方开展持续对话的基础上引入相应的配套措施来减少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社会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政策既包含“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和失败”的普遍内核,又具有“促进市场机制的发育”新的内涵。我国纺织产业一直处于改革、开放和竞争的格局下。纺织产业政策逐步由以计划手段为主、以扩大产量解决产品短缺为目标的改革政策转换为发挥国际比较优势,抓住世界纺织产业转移、全球分工体系逐步建立的有利时机,全面参与到全球分工体系的开放竞争政策。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纺织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纺织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新形势下也逐步走向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完善政府对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减少行政干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 政策制定的机制

由于产业政策为欧盟与成员国共享的政策领域,因此,产业政策的有效运作,必须符合欧盟条约第 157 条规定,基于成员国及欧盟各方协调一致的努力。20世纪90年代初,欧盟开始指导和协调各成员国工业发展的纺织产业政策。通常欧盟的纺织产业政策由欧洲理事会、欧洲议会、欧盟委员会、欧洲经济社会委员会、欧洲地区委员会等欧盟机构取得共识后制定。欧盟委员会负责就纺织产业政策的制定与欧盟相关机构协调沟通,并形成文件。

欧盟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社会对话机制(Social Dialogue),也对我国纺织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纺织服装业是最早引入欧盟层面上社会对话机制的行业之一,每 4 ~ 6 个月举行一次对话。参与对话的相关各方颇具广泛性,劳资双方均有代表参加。从纺织服装链的各环节而言,对话方涵盖纺织服装业的制造商、贸易商、分销零售商和行业性组织。从行业的地区性而言,涵盖传统纺织服装发达地区和不太发达地区。社会对话既讨论欧盟的政策导向问题、交换信息、启动并追踪联合行动,也有涉及企业组织的现代化、劳资双方合同框架调整、开发新的就业形式和培训途径以及对结构调整的期望和调整的伴生后果等议题。2004年以来,为了应对欧盟扩大后的复杂性,使政策制定更综合各方意见,欧盟还设立了纺织服装高级别小组(The High Level Group for Textiles and Clothing),由扩大后欧盟所有与纺织服装业相关的高层决策者组成,由欧委会企业和工业专员及贸易专员共同主持。其目的是促进与利益相关方的充分讨论,形成共识,制定 政策。

近年来,国家在制定和实施有关纺织工业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时,也越来越重视与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企业等各方面的沟通,通过会议、调研等形式征询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以使政策出台能够更好地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但是这种对话形式还没有形成一种固定或法定的机制,能够参与到对话讨论中的人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还不够,特别是常常缺少来自中小企业、被雇佣方等方面的代表。尽管欧盟产业政策决策机制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也应该注意到,欧盟的政策多数是一种妥协性的、适应于各种势力协调之后的产物,政策制定要讨论很长时间,照顾各国的利益,不能完全体现各个国家的政策,这和我国有很大不同。

3. 政策手段

《欧洲联盟条约》明确指出,“共同体应通过其依照本条约其他规定而采取的政策和行动”来实现协调和促进工业发展的目标。因此作为欧盟产业政策一部分的纺织产业政策也没有独立的政策工具,而主要是通过欧盟工业政策中的通用政策(Horizontal Policy)受益。在欧盟通用产业政策的框架下,纺织服装产业政策涉及到欧盟的竞争政策、研究与技术开发政策、贸易政策、环境政策、完善内部大市场的相关措施以及结构基金等。近年来,欧盟产业政策在坚持通用政策为基础的原则同时,也越来越强调各行业的具体特点和需求,强调通用政策与部门特点相结合,从而使产业政策更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通用政策与各部门的具体结合又形成了富有新内涵的行业政策(Sectoral Policy)。但这并不是对行业的干预和补贴,而是通用政策在纺织服装业的具体运用,其目的还是要为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及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工业是我国市场化改革和融入全球化最早的行业之一。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轨运行时期,市场经济因素得到了不断的培育和发展,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加,以计划或行政审批为特征的各种产业政策手段逐渐弱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纺织工业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竞争性行业之一,国家对纺织工业的调控手段也已基本转向综合性、引导性方面。目前我国也没有专门针对纺织工业制定的产业政策,这点上与欧盟具有相同之处。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纺织产业整体性指引,政策之间的协调的有效性不足,也造成了政策出台受短期因素和临时性因素影响较大,缺少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综合平衡。

4. 政策主要内容

总结欧盟纺织产业政策的内容,具有 3 个方面的主要特点:一是系统性,二是支持性,三是适应性。

系统性方面,欧盟的纺织产业政策是基于其产业政策大框架下,针对纺织行业的特点、面临的挑战和结构调整的战略而制定和实施,涉及了产业发展的各种内外部因素,体现了各项通用政策在产业中的应用,不但关注产业自身的问题,而且也关注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地区性问题和社会性问题。

支持性方面,可以说多年来欧盟的纺织产业政策一直遵循着市场环境建设与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两条主线,在这两方面为产业增强竞争力提供支持性政策措施,而很少有直接干预性的禁止或限制措施。市场环境建设方面包括建立内部统一大市场、简化行政程序、加强信息沟通、扩大第三国市场准入等。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方面,欧盟及其纺织服装业的所有利益相关方都认为欧洲纺织服装业的未来在于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知识含量,在于走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提供创新的高增加值和服务,才能保持其竞争优势。其产业政策中大力支持研发和管理创新,加强教育和培训等非物质资产投资方面一直是其重要的内容。

适应性方面,欧盟的纺织产业政策总是在随着内外部形势的变化和要求,不断走在引导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前列。进入新世纪以来,欧盟内部统一大市场建立以后,纺织产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潮流,这方面逐渐成为其产业政策的重要关注点。

从我国纺织产业政策内容的演变看,长期以来支持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是政策关注的重点,只是在不同时期干预的形式和具体内容有所区别。近些年来,科学发展观为新时期我国产业政策提出了新思路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我国纺织产业政策的主导内容。与欧盟纺织产业政策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我国纺织产业政策的系统性尚不足,部门之间协调不足,政策比较分散,政策之间的关联性不强;产业政策调整的内容以技术结构为主,对企业管理创新方面的内容较少涉及;重“硬件”,轻“软件”,注重先进仪器设备投入,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企业管理改善的重视和投入不足。

三、我国纺织产业政策建议

在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进程中,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和纺织产业政策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对纺织工业的市场化改革和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不断变化也对我国纺织产业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纺织工业正处于建设纺织强国的关键时期。从外部看,全球纺织产业价值链由发达国家主导,我国在价值链中低端环节上参与国际分工,在产业升级的进程中必然会面临发达国家的压制和挑战,依赖单个企业的努力和自发的市场调节力量是很难完成的。从内部看,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以及长期粗放型发展带来的环境等外部性问题的解决,也不能仅依靠企业和市场的力量完成。

我国与欧盟的经济发展阶段、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虽然不同,但欧盟产业的多样性、地区不平衡性,与我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其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之路也是我国纺织工业正在大力推进和实施的。借鉴欧盟纺织产业政策,从纺织工业发展的长期利益着眼,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系统性地建立起支持纺织工业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长效机制,统筹协调各部门在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方面资源,引导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1. 推进政府管理机制创新

有效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合理的支持、引导作用,是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得以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有效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支持引导作用,需要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制度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简化和优化行政管理程序,消除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因素,为产业发展营造适宜的基础环境。

在产业政策实施的手段上,应由比较单一的传统政策手段向现代多样化的规范型政策手段转换,纺织产业政策的重心应放在导向上,以构建公平竞争环境为基础,以提供信息、建立市场秩序、维护经济安全等作为其主要内容,注重运用如放宽市场准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基础研究、竞争政策、加强政府规划指导等普适性的、功能性的政策手段,把政府工作重点真正转到公共服务上来,促进纺织产业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2. 建设系统性的纺织产业政策框架

建设系统性的纺织产业政策框架并不是指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纺织产业政策系统,而是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从促进纺织工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我国纺织产业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综合运用竞争政策、科技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环境政策、贸易政策等政策手段,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改善目前部门分割、地区分割以及产业政策不全面、不协调的状况。

3.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纺织工业是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它们的健康成长和创新活力的发挥对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有着重要影响。如何使分散的中小企业进入社会组织网络,让他们有更多的政策参与机会和意见表达渠道,对于提升其竞争力和构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和社会政策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要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行业中介组织等机构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维护自己的权益。通过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建设信息门户网站,为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业政策、项目计划等信息,宣传和推广企业创新经验,为企业提供融资指导和帮助等。积极探索并形成一套广泛的社会对话和沟通机制,通过信息网络、会议、调研等多种形式,使产业政策的制定能够充分听取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避免随机性、随意性和片面性。

4. 保持产业政策的连续性、可预期性和相对稳定性

由于产业政策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必须适应一个时期的技术水平,所以,产业政策必须保持一定时期的稳定性,必须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周期、技术条件相适应。企业的投资、经营活动从决策到实施需要较长时间,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政策前后不连贯,朝令夕改,将会使得企业无所适从,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其他损失,也影响到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事实上,许多企业反映他们要的只是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给钱不如给政策”,制定一个好的政策可能胜过数以亿元计的资金投入,要通过制定适当的产业政策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合理引导企业预期。世界上不少经济发达国家,往往就是几项明确、稳定、有力的政策,就能增强本国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有效地实现既定战略和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 刘文秀,Emil J Kirchne. 欧洲联盟政策及政策过程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 孙彦红. 欧盟工业政策:发展历程与新动向[J]. 欧洲研究,2007(1):95 103.

[3] 张波. 论我国产业政策的法治化及实施制度重构[J]. 当代法学,2008(1):60 64.

[4] 施学光. 从里斯本战略和《欧洲宪法条约》的困境看欧洲联盟21世纪发展前景[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3):56 60.

[5] 林毅夫. 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ec.europa.eu/grants/index_en.htm[EB/OL].

[7] Bocconi University,ESSEC Business School,Baker & McKenzie. Business Relations in the EU Clothing Chain: from Industry to Retail and Distribution[R].

第11篇

中国十几亿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医药卫生纺织品市场巨大的需求量,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药卫生纺织品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尤其是生理健康需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势必须要一个庞大且有序的产业做支撑。然而,就目前我国医药卫生纺织品行业而言,其发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被“利好”政策冲昏头脑,市场发展失衡

据了解,根据社会需求和我国现有技术基础, “十一五”期间生物医药卫生纺织品行业就被提上规划日程,并明确规定其的研究开发重点为:以我国天然资源(甲壳质、海藻、骨胶原)为原料的生物医药卫生纺织品;能取代大量进口的生物医药卫生纺织品,如人工肾、人工肺、可吸收缝合线;医务人员使用的多功能防护服及防护用品等。“十二五”期间,医药卫生纺织品和其他几种产业用纺织材料一起再次被列入重点发展的产业项目,并从国家政策层面上给予高度的重视。

诚然,医药卫生纺织品产业既是国家政策的受益者,又是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生力军。但是,随着人们对医药纺织品需求量日益增加,加之国家“利好”政策趋势引导,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医疗纺织品需求量增加的同时,对其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了整个市场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其发展也相对盲目和失衡。比如,正是由于人们对医药卫生纺织品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了一次性医药卫生纺织品(如隔离衣,挂帘,手术帽,面罩和鞋套)的需求迅速膨胀,这就导致了医药卫生纺织品市场发展的失衡,即医药纺织品市场上一次性(用即弃)产品和多次用(可再用)产品的比例失调。另外,虽然市场上对医药纺织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该市场并没有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据记者从某网站上了解到的调研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医药卫生纺织品市场全年供应量59.5万吨,到2010年就超过了70万吨。该调研还进一步反馈出,目前国内普遍在使用的一次性医药卫生纺织品大多质量参差不齐,品种和型号单一,价高质低,功能性和舒适性差等。

这些鱼目混杂的医药卫生纺织品进入市场后,不仅给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造成困扰,而且危及患者身体健康。市民陈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小诊所就医时使用完诊所提供的一次性头套后,出现头疼、落发等不良反应,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后怕。陈女士表示她对目前的医药卫生纺织品市场深感忧虑。

产品结构不合理,行业标准“真空”成为痛中之痛

据了解,目前,我国医疗机构以采购非一次性用品为主,一次性用品也仅限于口罩、帽子之类的常规产品,一次性隔离衣和手术衣、一次性防护服的使用率较低。大部分科室、区域还在使用普通棉布防护衣,只有在传染病区和重症监护病房(ICU)才会使用一次性防护服、防护镜及医疗橡胶手套,使用率也并不高。

采购与使用的不均衡,导致该产业在生产上出现一味迎合市场需求、盲目扎堆的现状,一些“热门”类别产品出现严重的价格竞争,部分企业以牺牲产品质量来换取市场利润。

与此相反,生物医用材料则由于技术、市场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直处于发展不足的状态。据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统计资料分析:目前,我国医药卫生纺织品在外科用植入性和体外过滤用纺织品方面的大部分产品,特别是人造器官类医疗器械方面基本依赖进口,产品国产化率极低,市场被外企占领,每年进口量超过60亿美元。

生物医用材料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四大支柱之一,但在生物医用材料加工中的纺织科学技术多年来并未得到医学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充分重视。比如,中空纤维膜材料、静电纺纳米纤维非织造材料等新型纺织材料近十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由于缺乏材料领域和应用领域的有效衔接,新技术未能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得到及时应用,同时,也缺少了对纺织新材料发展的推动。生物医用材料这类“冷门”医药用纺织用品鲜有厂家愿意花成本与技术去生产,市场一度出现缺货的尴尬局面。可以说,医药卫生纺织品的产品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阻碍其健康发展的严重问题。

除此之外,我国的医药卫生纺织品行业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大部分标准缺失或滞后,产品质量缺乏规范监管,且检测跟不上当前国际标准的发展速度,导致行业国际先进标准信息的不对称。指标要求及检测方法与国外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标准的不一致性增加了成本,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被动和不便。医疗系统仅对产品供应商有一定的认证,缺乏统一的材料和产品采购标准、认证办法和配送管理体系,并缺乏质量监管机构。由此可见,一个为全行业所接受与奉行的行业准则处于完全的“真空状态”,从而导致了目前我国医药卫生纺织品的相关行业和支持行业普遍存在缺乏创新机制、质量可靠性低、研发投入少、行业的知识产权和成果保护意识淡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产业发展速度不协调、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速度慢于产业的发展速度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此外,我国医药卫生纺织品企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完整,缺少具有从纤维材料到非织造布制品生产的一条独立完整的产业链,影响了高档民族品牌的创建和成长。据了解,现阶段我国规模在亿元以上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数量很少,大多规模小而杂、小而多。高端市场大部分被发达国家占领,很多装备水平先进的国内企业沦为国际品牌的材料供应商,而更多的中小企业则在狭窄的中低端市场大打价格战。

专家:“打造产需衔接良好的产业链”是行业之核心

“作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重点组成之一,医药卫生纺织品在振兴规划中的重点任务也都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发展任务。打造产需衔接良好的产业链是行业未来发展的核心。”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理事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

第12篇

【关键词】 贸易保护主义 纺织服装业 出口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使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贸易保护已日趋常态化。

根据统计,截至2011年止,我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反倾销调查的对象,平均每年涉及调查的出口商品金额达400亿~500亿元之多,纺织服装产品已经成为被调查的主要对象。根据有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2010年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就受到了40次的反倾销调查,30多项技术性贸易壁垒,在美国,欧盟,印度,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儿童服装及用品的安全及检测是调查的重点。对此,要正确认识并分析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这对我国有效应对贸易保护措施和合理采取应对措施均具有积极且深远的意义。

1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1.1 手段多样,隐蔽,复杂

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基本呈现出多样化,隐蔽化,复杂化的趋势,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也越来越复杂,手段也越来越多样。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产生连锁和示范效应,从而促使纷繁复杂的措施不断出现,应对难度也相应加大,从传统的高关税,进口配额过渡到新的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特别保护措施,到最新的劳工标准,其保护手段层出不穷。

1.2 范围扩大,区域化抬头

随着世界各国与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经济与区域经济得到了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使得区域经济组织对外高筑起贸易保护壁垒。为了提高其整体竞争力,使贸易保护程度得到加强,对内则对成员国实行自由贸易,而对非成员国则差别对待。

1.3 政治目标逐渐渗透至经济活动中

很多发达国家为了本国自身经济受到更好的保护,不遗余力地将劳动用工标准纳入国际贸易体制中来,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灌输人权理念和价值标准,以达到其对外政策的政治目的。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受到发达国家的差别待遇。

2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受到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的影响,各国开始实行国际贸易保护政策。所实行的针对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国际贸易保护措施,促使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量下降,并对我国的服装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使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是,从一另方面来讲,国际贸易保护有利于促使中国纺织企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扭转错误观念,由只重外在质量转向外在和内在质量并重;由只重产品本身质量转向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及环境保护并重;由以经济利益为第一位转向经济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并重。

在2008年全球纺织品出口配额被取消,国际纺织品贸易市场的平衡格局也因此被打破。各国开始对我国的纺织品服装产品实行严苛的贸易保护措施,而且频率也变得越来越高,力度越来越大。作为支柱产业的土耳其,墨西哥和印度等纺织服装生产国也加入到了贸易保护主义大军中。

2.1 抬高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成本

目前我国现阶段出口的纺织类服装,由于价格较低,对于各国而言在生产成本上有一定的优势,欧美对纺织服装产品实施保护的时间最早,数量最多,而且其要求也最为严格。因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这些措施的实施必然会使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成本抬高。我国产品如果想满足欧美各国制定的这些标准必须要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同时在人力方面要做到合理使用,按照我国规定的劳动法去实行。这样必然使我国的企业生产成本陡然剧增,失去竞争优势。

2.2 容易产生连带效应

通常,连带效应有两种:一是,企业在遇到贸易保护措施或制裁后,必须去适应新的标准,改善自身的技术和新工艺。如果一个企业长时间的停滞不前,就很容易被其他企业取代,失去原本的老客户。这时,企业要在原来的市场上建立新的客户关系,开拓新市场,就会变得很困难;二是,如果这个国家的贸易保护被其他国家效仿,导致保护措施扩散到越来越多国家、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去,这样就会使国际贸易陷入恶性的循环,这样就极大的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竞争秩序。

2.3 阻碍纺织服装行业的良性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经济的国家,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的重要经济来源,对我国国内的市场来说,如果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遭遇到贸易保护,“出口转内销”就会成为大量出口企业的最终解决方案。对海外的市场来说,短期内必然要降低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一旦有大量的订单出现在我国的内销产品市场,就会导致我国的纺织服装价格的下跌,阻碍我国纺织服装业的良性发展。另外,如果我国的纺织服装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下降,那对我国外部资源的利用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些影响形成后,就会极大的降低外商对华投资的信任,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

2.4 纺织品服装出口欧盟存在的问题

与欧盟各种纺织品服装的技术标准相比,我国纺织品服装的环保法规相对不完善,技术标准混乱。我国缺乏国际标准接轨的强制性标准,而且标准体系混乱;其次,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绿色纺织意识淡薄,环境技术普遍较差对全球的绿色消费趋势缺乏敏感性。再者,我国的绿色认证工作起步较晚,有些纺织企业甚至没有参与认证的意识。近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对欧盟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高,截止2006年止,我国就有五分之一的纺织品服装流向欧盟市场,出口市场的过分集中会加重我国纺织品出口对欧盟市场的依赖,使得我国产品更容易受到欧盟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3 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下我国服装出口的运作机制研究

3.1 大力拓展新兴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欧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使我国企业常常遭遇到贸易的摩擦。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想要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更应该积极地开拓新兴市场,寻求多元化的发展。为了能提高我国的企业抗风险能力,我们应该大力开拓印度,东盟,巴西等人口较多的国家,他们的服装消费需求大,能迅速的增长我国的新兴市场。在美国,欧盟,日本,香港这些地方,纺织服装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市场。

除此之外,庞大的内销市场也不可忽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内市场的需求增速往往大于出口需求的增速。制定国际化经营策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理解和更新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内涵,真正减少对外部单一市场的过分依赖,在巩固欧美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拓展新市场,这将极大地有利于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同时制定国际化经营战略。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实行‘走出去’的方针,与国外企业建立经济技术合作或直接投资办厂,建立全球化的纺织品服装的产销渠道。因此,企业要适当地扩大内销比例,使内外销处于平衡状态,再逐步的实现市场的多元化。

3.2 创立自主品牌,提升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服装市场上,品牌创新的竞争成为了一个行业的亮点,想要提升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要有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有效措施。

企业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大力开发资本和资源的利用及开发技术密集型产品,就不断地追踪国外先进的技术成果和技术标准。借鉴别人的成果,加以研究、学习、吸收和利用,以提高产品的质量。

我国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并形成生产力,实行产品结构的转型,提高我国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每个企业都要有自己的技术,创立自己的独立品牌,努力提高商品的档次,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并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依法保护创新成果,全面提高我国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为树立中国品牌的良好国际形象而努力。提高自主品牌服装的国际知名度,扩大自主品牌服装的出口,是我国从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转变为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强国的必经之路。

3.3 规范管理,提高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话语权

想要提高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话语权,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政府必须要充分地发挥主导职能,加强对纺织服装产品品检测技术的研究,并制定一整套完善纺织服装产品技术标准的相关规定,还要设立专门部门去负责收集信息,为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企业做好准备工作,比如咨询、培训、指导工作等;另一方面,加快提高纺织服装的生产和管理的水平,适时地改变经营策略,规范内部的管理,整合好内部的资源等,用发达国家感兴趣的问题与纺织服装贸易紧密地联系起来,努力实现一个带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纺织服装贸易市场,即使国际纺织服装贸易市场深深地打上中国特色的烙印,提高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在国际纺织服装市场上的话语权。

3.4 合理运用国际法规,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我国具有解决劳动力的优势,因此应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借鉴WTO成员的成熟经验。首先,认真研究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高度关注重点出口市场贸易保护手段的新动向,有效地提醒出口企业及时进行价格的控制,要定期信息,保持信息的畅通,要合理运用国际法规,以达到建立一个健全的预警机制,从而实现贸易保护的前置化;其次,在政策上要扶持一些先进的纺织服装企业,确保纺织服装业顺利完成产业、产品结构升级,政府应从各方面支持企业研究创新,优化结构,使企业熟悉并逐步符合国际化经营标准,加快与世界纺织服装业标准接轨的步伐;再次,在WTO框架下完善贸易保护政策体系。根据世贸组织的要求,各国的关税水平要不断降低,因此关税的保护作用会不断削弱。我国只有构建包括反倾销和技术壁垒在内较为完整的贸易保护政策体系,才能在纺织品贸易摩擦中有更多的策略选择。

3.5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差异化竞争之路

我国频频遭受国际贸易保护措施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在产品结构上趋同,纺织服装产品在服装消费市场上因价格优势取胜。想要以质量取胜,以技术取胜,就必须以科技的进步为依托,不断地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水平,引导企业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才能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为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并稳定的发展,并趁机提高“中国制造”的口碑,降低国际贸易保护主要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负面影响。作为国内企业,国家利益也是自身利益的出发点。积极改善技术和进行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开发研制高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应该努力创立自主品牌,重视非价格竞争方式,避免低价格倾销和恶性竞争,争取实现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

4 结语

由于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其次是缺乏自有品牌,产品附加值低下,基本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这些问题从而影响了我国纺织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外部的需求,出口退税率及实际有效汇率。由于中欧双方在博弈过程中力量不均等,中方处于明显劣势,再者,欧盟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相对分散,而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则比较集中于欧盟等国家,我们只能采取积极态度来化解争端,以突破贸易壁垒,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

参考文献:

[1]傅媛华.贸易环境催逼纺织服装业转型[J].浙江经济,2008(11).

[2]胡卫珍.贸易保护主义下的浙江纺织品出口现状与对策[J].China’s Foreign Trade.2010(24).

[3]万宁.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及其应对[J].江苏商论,2009(11).

[4]宋程丽.谈内外贸对接对广东出口企业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9(36).

[5]徐军.贸易保护主义: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的“新危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