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四季的诗句

四季的诗句

时间:2023-05-30 09:13:28

四季的诗句

第1篇

1、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古诗文;地理教学;学习兴趣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里积淀了古人的大量优美诗篇,其中不乏许多蕴藏着地理意义的古诗句。这些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古诗文可以运用到地理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地理课上,巧用诗句

1.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一堂新课的导入很重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高二地理教学中,在导入中国地形这一课时,我引用了几句古诗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滚滚长江东逝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然后问学生,这些诗句反映了我国大部分河流向哪里流,学生说向东流,我继续追问河流为什么向东流,学生说是因为我国东边低,西边高,我顺势总结出我国的地势特点,并引出本节内容。

再如,讲必修一“喀斯特地貌”时,我借用了“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几句诗句,展示了桂林山水的一些图片,学生在赏析了这些诗句和图片后,会对桂林山水产生向往之情。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进诗词,深入阐述知识

在讲授地理知识的过程中,经常巧妙地穿插一些地理诗句,能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并能加强记忆。

比如,讲“气温的垂直递减”时,可以用“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来解释在对流层中,一般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 ℃;山地中的景观也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山寺桃花始盛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就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规律,山上温度比山脚温度低,所以桃花开放的时间要晚点。当然类似的还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等。

讲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时可以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阐述。这句诗的意思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是春风不度造成的。这句诗句里的“春风”就是指夏季风。我国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称为季风区,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两者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为季风区,以西为非季风区,而玉门关在这条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因此就“春风不度”了。

讲锋面类型时用到的诗句就更多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的是冷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反映了暖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则讲准静止锋。

3.敢于质疑,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地理教学讲究实事求是,特别是自然地理。但有一些古诗文内容蕴涵很美,却不符合地理科学。对于这些诗句我们应该敢于批判,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例如,我在导入“水循环”这一课时用的是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由这句诗引出问题,导入新课。而在这节课结束后,我反问学生这句话从地理角度来解释对不对。学生在经过一节课的学习之后,指出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但是却能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和降水又回到黄河中去。这样一来,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学会了质疑,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对于诗句的运用要注意几点

1.穿插要巧妙且适当

如果我们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不恰当,生搬硬套,反而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学生讨厌地理课。

2.举例精准

第3篇

莎士比亚之所以能以其精湛的诗艺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的最高峰,特出之处在于他能用这种章法十分严谨的诗体表达出强烈的真情实感,声韵优美而又寓意深刻、主题鲜明。莎学家斯托普斯女士(Charlotte Stopes)在1904年这样评价莎翁的诗:莎士比亚的艺术的完美,哲理的深邃,感情的强烈,意象的丰富多样,诉诸听觉的音乐的美妙,只有在他的十四行诗中才表现得最为充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能得以较为完整的保存,要归功于伦敦的出版商托马斯・索普。按照文献记载,他在1609年获得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独家印行权,不久,这本书就公开出售了。索普的版本包括154首十四行诗,这就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最早的、最完全的“第一对开本”(FristFolio),也是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所有莎诗。关于莎翁十四行诗写作的年代,尚无定论。有些评论家认为写于1594-1596年之间,另一派意见是大部分写于1598-1603年之间,还有人认为写于莎翁创作的各时期。这些十四行诗的内容按照18世纪末两位莎学家梅隆(Malone)和斯蒂文斯(Steevene)的解释(1780),大致是这样的:从第1到126首是写给或讲到一位美貌的贵族男青年的;从第127到152首是写给或讲到一位“黑女郎”的;最后两首与整个故事无关。这种解释一直广泛流传到今天。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十四行诗的传统主题是爱情和友谊。莎翁十四行诗也充分体现了欧洲文学十四行诗的这一传统内容,但莎翁对此传统也有所创新。在莎诗中人文主义成为诗歌的核心主题。“中世纪,人的思想被控制在神权政治之下。人文主义解放了人的思想并使其认识到人自身的价值,人们把对神的崇拜转为对人类自身的崇拜”(王佐良,李赋宁:《英国文学名著选注》,商务印书馆,1983,P255),诗人从不同方面高度赞扬了人类的伟大与不朽,表达了对友人及爱人的赞美与热爱,以及对人类爱情及文学艺术感染力的无限崇敬。

下面对莎翁最为著名的第18首十四行诗略作评析,期望能从中些许地领略到莎翁诗作的艺术魅力。

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拟作夏日?

你可是更加温和,更加可爱;

狂风会吹落五月里开的好花儿,

夏季的生命又未免结束得太快;

有时候苍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热,

他那金彩的脸色也会被遮暗,

每一样美呀,总会离开美而凋落,

被时机或者自然的代谢所摧残;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决不会凋枯,

你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仪态;

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踯躅,

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在;

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

第一句,“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拟作夏日?”热烈、浪漫的情怀扑面而来,比喻新奇而内蕴丰富。历来对人的赞美,无不比作花、月、或太阳这样具体的事物。如中国形容人的美常用“面如满月”、“眉若远山”、“目似点漆”之类。但在这里,莎士比亚将友人比作“夏日”,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季节――英国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季节。英国位于北纬50-60度之间,气候特点决定了其夏季气温宜人,倒同中国的春季极为相似。这个比喻并不由具体的意象引发人的联想,而是由季节将人带入相应的美的感觉之中。这种感觉由于意象的巨大包孕性而更加丰富多彩。因而,诗人所赞美的就不仅仅是爱友的形色之美了,而是这个人所具有的由外而内的一切特质以及给和他在一起的人所带来的心怡之感。这句用问句“能不能”,似乎是在商量,更多的是斟酌。当然不能。因为“你可是更加可爱,更加温婉”,将爱友的可爱再次深化。

接着六句,诗人承接第一句的夏日的总体意象,将夏日中的种种美好景象与友人一一对比,从细部突出友人的美。七八行总结每一样美,“每一样美呀,总会(离开美而)凋落,被时机或自然的代谢所摧残”。是啊,花会凋谢,太阳会暗淡,但是夏天,夏天却永远是明亮的、温暖的、可爱的,这是“夏天”这个意象的另一个妙处。

如果说诗人出于对爱友的热烈感情,或是出于美好的愿望而认为爱友的美是如夏日一样永恒的话,那么第十一行就让人有些费思量了。“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踟蹰”,作为人类的爱友,他的美怎么能躲过死神之手的劫掠呢?原来,友人的美将与自己的诗行一起得以永生。最后两句体现了莎翁的人文主义思想,使全诗的境界得到升华。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他的作品肯定人的智慧、美德、力量、理想、友谊、爱情、幸福、荣誉、肉体和精神魅力,他对人类的颂扬通过哈姆莱特之口已为大家所熟悉:“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与自然相比,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的智慧尤其伟大,它可以超越自然、超越时空而达到永恒。诗人在最后自信地宣告:“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的见”,“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多么明确的自我认识,多么准确的自我评价,多么认真而巨大的自信心!诗人在这里并非是夸口,历史证明了他自我评价的正确。有人说诗歌是不可翻译的,虽然莎诗的许多优美之处在传译的过程中会受到损伤,但通过这首译作,我们依然可以欣赏到莎诗音韵的和谐、优美,气质的委婉、甜蜜。

第4篇

诗词是中国从古至今流传万代的文学艺术,也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余,也要多多欣赏这中华文化之瑰宝。

为此,我们车辆学院举办了这场意义非凡的诗词大会,来带领各位同学感受这种文学艺术的魅力。

二、活动主题: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活动目的: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校的学风建设;增强同学们的文学知识;活跃学院人文气氛,提高同学们的人文素质,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进而,在全院形成一种富有诗词浪漫氛围的学习环境。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形式的了解、认知,令其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学知识,引导同学们全面发展。

四、时间及流程:

时间:3.26晚上7点

流程:

参赛者选择题组,由主持人说题目,参赛者答题。一组题九道,答对加分答错不加分也不扣分。经过第一轮后,得分最高的前四名抽签对战抢答,答对自己加2分,答错对方加1分,自己扣1分。最后胜出的两组参赛者通过“飞花令”争夺冠亚军、失败的两组参赛者通过“飞花令”形式比赛竞争季君。

细则:

第一轮答9道题,中间思考时间十五秒,超时或答错都算失败。

第二轮8道题,此次为抢答模式,选择分数最高的四组抽签对战,每两组参赛者在主持人说完题目有十五秒的思考时间,但在抢答后五秒时间没答出或答错即算失败。(通过敲锣抢答)答到第五题时有机会选择终止或继续比赛。

第三轮飞花令即是分数最高的两组对战争夺冠亚军,剩下两组角逐出季军,一递一次的回答诗,中间十秒思考时间,超时即失败。

五、活动地点:

八号楼201教室

六、参加对象:

以16级各班为单位,每班派出三名同学为一队。

七、题目:

题目内容待定(选择从前学习的诗篇,确定一些诗,然后把诗名公布,抽取里面的诗句做完题目。)

题型有以下几种:

形式一:识别诗句

从几个零散的字中,进行挑选并将文字进行排列得到正确答案,如“随入潜来风里雨山夜”正确答案:随风潜入夜。

形式二:填空

一句诗中空出一格,填入正确的文字。

形式三:找错

找出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形式四:对句题

给出一句诗,对出上句或下句。

形式五:单选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佳节”指的是哪个节日?

A端午节B中秋节C重阳节

形式六:飞花令

随机抽取一个字,双方轮流答出含有随机选取到的字的七言诗句。

八、大会要求:

1、一个团队成员应相互配合,顾全大局,不可过分突出个人,忽略集体。

2、要求回答时,吐字清晰,书写工整。

九、大会程序策划:

1、主持人致开场词,宣布诗词大会开始。

2、宣布比赛流程及规则。

3、进入第一轮的比赛环节:

请第一组参赛者进场,从题库中选择一套题目进行回答,一套题目中有九道小题,答完九道,答对一道题得一分,答错不加分也不扣分,工作人员记录得分。

请第二组......

......

请第十二组......

4、进入第二轮的比赛环节:

得分最高的四组参赛者,进行对抗抢答。在场地中间摆放一个锣,哪方先敲响锣,便可进行回答,答案必须在敲响锣后5s内给出,否则视为答错。抢答环节答对得两分,答错扣一分。抢答环节的每次对抗中,给出8个问题,问题由主持人选择。

5、进入第三个比赛环节:

抢答中胜利的两组通过飞花令的形式争夺冠亚军。败北的两组则通过飞花令争夺季军。

十、奖品设置:

冠军:印有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交通学院的奖杯一个

第5篇

低年级学生阅读面不广,语言积累不足,严重影响他们的书面表达。教学中,如能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训练,丰富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促进儿童写话能力的提高是极其有利的。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儿童学写诗歌亦是如此,他们需要优秀的童诗做拐杖,从中汲取“写”的形式、方法和视角,在“仿”中,他们习得语言图式,摸索童诗写作的路径,感悟独特写作视角带来的新奇。仿写童诗,满足了儿童对认识世界的表达需求,带给他们的是全新的话语表现体验。

一、仿童诗的基本句式

很多经典的童诗,从形式排列看,是一行一行的,但是,把它连起来,是一句完整的富有童趣和诗意的话语,是儿童学习语言的经典句式。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篇课文是《四季》。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童诗,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语言自然、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学时,教师不必多讲,只须采用各种形式反复诵读诗歌。在诵读中,儿童就能自己发现:每一节诗歌写了一个季节;每一节诗歌句式都基本相同,都是“谁怎么样,他对谁说或他怎么说,他是什么季节”。

“为什么草芽说他是春天,荷叶说他是夏天,谷穗说他是秋天,雪人说他是冬天呢?”再次诵读,再次发现:诗歌所写的事物是每个季节有代表性的事物。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还有哪些代表性事物,他又会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也可提供一些图片,帮助学生开启生活经验之门,再让学生学着课文中诗歌的基本句式,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把学生仿写的诗句串烧一下,又是一首首新的《四季》。

柳枝青青,他对燕子说:“我是春天。”

荷花红红,他对小鱼说:“我是夏天。”

黄叶飘飘,他对大地说:“我是秋天。”

北风呼呼,他对大树说:“我就是冬天。”

桃花粉粉,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

蝉儿吱吱,他对大树说:“我是夏天。”

枫叶红红,他对小鸟说:“我是秋天。”

腊梅黄黄,他对人们说:“我就是冬天。”

儿童在仿写中,不但习得了书面语言的基本句式,更为可喜的是,他们的生活经验被唤醒了,写话的兴趣被诱发了,一句句活泼泼的充满儿童气息的语言,就像泉眼里的泡泡,不断地涌出来、涌出来。

二、仿童诗的语言结构

儿童诗虽然短小、简练,却也有自己的结构章法:有的层层渲染,引人入境;有的首尾照应,引发共鸣;有的循环往复,趣味盎然……多样化的诗歌语言结构,为儿童搭建起一座座具有魔力的语言宫殿,吸引着他们去探秘、解密。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首篇课文是《柳树醒了》,题目就散发出浓浓的诗意。这首儿童诗,恰似从一个好奇孩童的视角,在窥探柳树醒了的前后变化,语言结构颇具特色:

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

春雨给柳树洗澡了,洗着洗着,小柳枝哟,软了。

春风给柳树梳头了,梳着梳着,小柳梢啊,绿了。

春风跟柳树捉迷藏了,藏着藏着,小柳絮啊,飞了。

柳树跟小朋友们玩耍了,玩着玩着,小朋友们,长高了……

《柳树醒了》把“柳树醒了”“柳枝软了”“柳梢绿了”“柳絮飞了”这四个柳树在春天变化的主要特点,采用层层递进的结构描摹出来,诗歌弥漫着逗人的童趣。儿童读这样的童诗,就如沉醉在美妙的音乐里,欢快而愉悦,仿佛能看到文字从纸上蹦着跳着走出来。

“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这个问题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想象的大门。“如果能像课文那样一步一步讲清楚它的变化那就更了不起了!”把儿童的语言表达指向语言结构的迁移运用。

事实证明,儿童的诗情诗意足以让教师自豪。

小芽醒了

春雷跟种子说话了,说着说着,小种子呀,发芽了。

春雨给小芽洗澡了,洗着洗着,小芽芽呀,长高了。

春风给小芽梳头了,梳着梳着,小芽上的子叶呀,掉了。

春燕跟小芽捉迷藏了,藏着藏着,小芽啊,长出绿叶了。

(胡宇翔)

胡宇翔小朋友的诗歌编写非常有逻辑,看得出,他平时很善于观察自然,把种子发芽、长高、掉子叶、长绿叶的过程清晰地记在脑海里,所以,写话要用的时候,就能轻松提取运用。

而郑馨蕊小朋友对冬天的梅花感触特别深,换一个视角,写得也很有韵味。

梅花开了

冬风跟梅花说话了,说着说着,梅花呀,醒了。

冬雨给梅花洗澡了,洗着洗着,梅花哟,开了。

冬雪帮梅花染发了,染着染着,梅花哟,白了。

梅花跟小朋友们玩耍了,玩着玩着,小朋友们,强壮了……

(郑馨蕊)

童诗仿写,让儿童和生活贴得更近了。简短有趣的儿童诗仿写,让他们在“诗兴大发”的过程中,感受到仿写诗歌带来的无限乐趣。

三、仿童诗的独特视角

想象是诗歌的翅膀。优秀的儿童诗,读着会有眼前灿然一亮的感觉,仿佛那些语句是你寻寻觅觅了很久,而今突然跳到眼前,令人欣喜万分。这种独特的视角某种程度上就是儿童的视角,这样的审美就是儿童的审美。就如日本诗人金子美玲在《奇怪的事》中所写:

我奇怪得不得了,从乌云里落下的雨,怎么会闪着银光?

我奇怪得不得了,吃的是绿色的桑叶,怎么会长成白色的蚕宝宝?

我奇怪得不得了,谁都没有碰过的葫芦花,怎么会自己“啪”地就开了花?

我奇怪得不得了,怎么问谁都笑着说,“那是当然的啦。”

在成人眼中熟视无睹、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儿童眼里,却是那样的神奇,那样的不可思议!当儿童用清澈的目光抚摸世界的时候,想象的翅膀张开了,心灵与事物对话了,不知不觉中,他们走进了迷人的诗境中,亦真亦幻,情思在瞬间“陌生化”,缤纷的诗意就会恣情洋溢。

我奇怪得不得了,从圆圆的蛋里,怎么会爬出长长的小蛇?

我奇怪得不得了,明明没有脖子的向日葵,怎么会自己扭转方向?

我奇怪得不得了,没有人告诉太阳时间,他怎么会知道什么时候升起,什么时候落下?

我奇怪得不得了,怎么问谁都笑着说,“那是当然的啦。”

第6篇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可以看出,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有三个重要趋势:

一是从选材上看,阅读材料呈现五种形式:课内文言文;课内文言文+课外文言文;课内文言文+课外文言文+古诗;课内文言文+古诗;课外文言文+古诗。

二是从选文内容看,课内文言文七年级教材涉及较少,大多选自八、九年级教材中的经典名篇,尤其是几篇带“记”的文言散文;其次则是带“说”的文言文;课外文言文所选的则以人物典故或传记为主;古诗词赏析则是课内课外并重。

三是从赋分上看,大致在9~26分之间。

【考点概说】

一、文言文阅读是中考命题中相对稳定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常见考点:

1.借助释词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释词一般来自教材注释中的重要实词,当然也包括通假字,以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的词。

2.设置选择题辨析文言虚词的用法。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考点,大多渗透在选择题中,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3.对重点句进行理解与翻译。文言句式考点是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特殊句式。

4.设置简答题理解与鉴赏。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概括及鉴赏能力。有时还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考查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5.巧设理解性填空题考查文学常识。有些考题考查文学常识,势必涉及作家、作品、文体等,复习时要善于归类;有些考题要求考生根据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用原句完成题目。

二、古诗词在中考卷中,主要考点有四种:

1. 多元评价作品。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确理解诗词内容,领悟作者情感和诗词意境。

2. 鉴赏作品语言。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考查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3.鉴赏写作技法。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的作用及效果。

4.考查语言表达。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中考题例一】(2012年长沙市中考题)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中考原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1)躬耕于南阳( )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3)遂许先帝以驱驰( )

(4)斟酌损益( )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具体原因。(2分)

最新拟题

4. 文中引出了哪些成语?

5.文中哪句话点明了诸葛亮当时的处境?

6. 结合选文,诸葛亮与刘备你更欣赏谁?请说说理由。

【中考题例二】(2012年杭州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题。(5分)

送人之松江

宋·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

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

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袂:袖子。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中考原题

1. 《送人之松江》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______,《别董大》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最新拟题

3. 《别董大》写的是哪里的景物?你从哪里发现的?

4. 找出两首诗中体现朋友间深情厚谊的诗句。

一、如何应对文言文考查的释词题?

释词题一般分值为2~4分,常见的题型有三种:直接给加点的词释义;给出词语的四种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从文段中选出四个词语,不给出解释,让考生自己比较它们在意义或用法上的不同。平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积累课文下面的注释和一些实词的特殊用法。如2012年长沙卷的第1题,要求解释加点词的含义。“顾”是一个多义词,这里应该理解为“拜访”;“驱驰”古今词义不同,解释为“奔走效劳”;“损”与“益”构成一组反义词,“益”为增加,“损”可以理解为“除去”或“减少”。

2.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语的特定含义。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是破译文言文不可或缺的技巧。

3. 培养知识迁移能力。认真梳理每篇文言文课文下面的注释,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做出正确判断与选择。

二、如何正确解答文言文中的翻译题?

翻译题题型一般有两种:一是直接译成现代汉语;二是四选一的客观题,抓住几个常用词选取两种既有区别性又有干扰性的解释,构成几组不同的译文,让考生选择正确的答案。

我们如何掌握解答文言文翻译题的方法和要领呢?

1.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衡量文言文译文好坏的标准是“信、达、雅”。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2. 联系全文,注意语境。通过对句子的考查,能看出对整篇文章理解、掌握的程度。因此,要把句子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翻译。

3. 抓住重点,译出关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抓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的翻译也是评卷时的得分点。

4.注意句式,调整语序。把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准确地翻译出来。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可以调整语序后翻译为: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并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官。这道题共2分,评分标准是扣住关键词“苟全”、“闻达”1分,句式1分。

三、如何解答古诗文概括题?

古诗文阅读的简答题设置往往比较开放,主要考查两点: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入手呢?

1.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要求考生做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如2012年长沙卷的第3题,请说说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三点:先帝三顾茅庐;先帝临危委以重任;先帝临崩寄大事。此题共2分,答对两点即给满分,若只笼统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则只给1分。

2. 了解作者,分析观点。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答题时要考虑到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

四、如何解答古诗文鉴赏题?

对古诗文的鉴赏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一般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借助各种知识和信息。分析诗歌的情与景是鉴赏诗歌的关键。如2012年杭州卷的第1题要求判断季节,必须从诗句的描写中去寻找答案,从“西风萧瑟入船窗”可以判断《送人之松江》所写送别的季节是秋季;从“北风吹雁雪纷纷”可以判断《别董大》所写送别的季节是冬季。

2.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回答古诗鉴赏题,一般字数不会太多,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名词术语有助于提高得分。如2012年杭州卷中第2题要求“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可以用一定的格式来表达,如前诗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通过劝勉朋友天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

名师提醒

解答文言文阅读题时请注意以下几步:

第一步:找准材料的中心词句。找准材料的范围和材料的时代特征之后,再详细读材料,找出材料的中心词和语句,不必纠缠于个别难懂的字词。

第二步:带着问题再读材料。看看材料对问题是如何看待和解释的,再回归到课本所学知识,思考哪些知识和所考文言文的意思接近、吻合,最后把材料的大意和所学知识要点结合整理形成答案。

准确解答古诗文阅读题要把握好四个步骤:

1. 代入法。答题时将各备选答案所提供的义项代入原文,检查其是否符合上下文构成的语境,是否能将原文意思讲通。

2. 对应法。运用此法时,要将题干中的关键词同所给出的文言语句对照,检查这些语句是否体现了关键词的意思。

3. 比照法。将备选答案中的有关内容与原文的有关内容进行比照,特别要注意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发出“动作”的人物或主体,事件发生的已然或未然等。

4.按点法。按点检视法主要用于翻译文句题。此时,要站在较高视角俯视试题,察看命题者设置的扣分点有哪些,然后再据此一一翻译。有时,对扣分点的寻找,还不妨参考该题所给分值进行考虑。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请用诗中的一个短语概括诗人的心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两句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7分)

豫章太守顾劭,是雍之子①。劭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②!”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③。

【注释】①雍:顾雍,字元叹,累迁尚书令,位至丞相。②延陵:地名,这里指延陵季子。春秋时代,吴国的季札受封于此,称延陵季子。他最熟悉礼制,他儿子死后,葬丧都合乎礼。并且说:“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丧明:《礼记·檀弓上》载,孔子弟子子夏死了儿子,哭瞎了眼睛。孔子的另一个弟子曾子为此责备他,认为这是子夏的罪过之一。③豁情:敞开胸怀;心情开朗。

1. 解释加点的词。(2分)

①劭在郡卒

②雍盛集僚属

③而心了其故

④宾客既散

2.翻译下面句子。(2分)

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

3.从文中这件事可以看出顾雍怎样的品性。(3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4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找出相关的意象。(2分)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1分)

智伯索地

智伯索地于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①辅②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③乎?”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智伯大说。因索地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亡。

【注释】①姑:暂且。 ②辅:帮助。 ③质:攻击的目标。

1.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3处)(3分)

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魏宣子弗予(给)

B. 无故请地(原因)

C. 邻邦必惧而相亲(团结)

D. 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招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

4.请你总结导致智伯失败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一、己亥杂诗

1. 浩荡离愁。

2.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二、顾雍的故事

1. ①死。②聚会。③明白。④已经。

2. 已经不可能有延陵季子那么高尚,难道可以哭瞎眼睛而受人责备吗?

3. 有雅量,懂克制,注意场合。

三、次北固山下

1.思念故乡;乡书、归雁 (共两句,每问1分)

2.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④“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⑤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四、智伯索地

1. 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断句必须基于对句子的理解)

2. D。(2分。“待”应翻译成“对付”,要求学生能对一字多义现象进行识记)

第7篇

季羡林的座右铭

读了国学大师季羡林《阅世新语》一书,方知季羡林将陶渊明《神释》诗的最后四句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季羡林坚信,“万物方生方死”,是至理名言。有生必有死,是一切生物的规律,也是人类进化的规律,是谁也违背不了的。他对生死问题所持的态度,始终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他越是这样想得开,不怕死,没负担,甘奉献,心态特别好,越是活得潇洒舒坦,益于健康长寿。今年,季羡林已九十八岁了,多么值得祝贺!

稍往前点说,季羡林当过了古稀,年届耄耋之时,曾有好多人问他:有没有什么长寿秘诀。季羡林的答复是“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或者不要秘诀。”“心里没有负担,胃口自然就好,吃进去的东西都能很好地消化。再辅之以腿勤、手勤、脑勤,自然百病不生了。脑勤我认为尤其重要。如果非要让我讲出一个秘诀不行的话,那么我的秘诀就是:千万不要让脑筋懒惰,脑筋要永远不停地思考问题。”(《阅世新语》39页《老年谈老》)季羡林是这样说的,也正是这样做的。他人过了八十,仍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干事,勤勤恳恳为后代著书立说,从来没让自己的大脑懒惰过。

2000年12月20日,季羡林在《九十述怀》中说“在学术研究上,我的冲刺起点是在八十岁以后。”在从八十岁到九十岁这十年内,季羡林撰写了他一生中最长的一部著作《糖史》(长达八十万字)。在撰写《糖史》过程中,他每天跑一趟大图书馆,两年时间里,风雨无阻,寒暑无碍。《糖史》的写作完成以后,他又把阵地从大图书馆移到家里,运筹于斗室之中,决战于几张桌子之上,研究的对象变成了吐火罗文A方言的《弥勒会见记剧本》。这也不是一颗容易咬的核桃,非用上全力不行。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资料,而且又多是国外的资料。为了收集资料,他不时地向海外求援,勤动脑,花心思,自不必说了。他如此又熬了一年多,《弥勒会见记剧本》英译本终于在德国出版了。

两部著作完成了以后,季羡林已是望九之年了。在耄耋至望九之年,能完成这样长篇巨著的人,古今中外只有极少数,季羡林置身其中,岂不大可喜哉!

2007年10月,季羡林在九十七岁之际,又出了《阅世心语》一书,多么令世人钦佩!在《阅世心语》的好多篇文章中,季羡林都引用了陶渊明《神释》诗的最后四句,多次提及这四句诗为自己的座右铭,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老年朋友都像陶渊明《神释》诗最后四句说的那样去做:“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规劝老年朋友禁忌“老想到死”。最正确的态度是顺其自然,泰然处之。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季羡林已快是百岁老人了。现今的多数老人,要想像季羡林那样腿勤、手勤、脑勤,特别是脑勤,勤读书勤写文章,那恐怕是不现实的(若能做到当然好,应该坚持),但像季羡林那样看待人生,对待人生,心胸豁达,不喜不惧,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总还是应该可以做得到的吧!

第8篇

关键词:卡明斯;孤独诗;视觉;非视觉;象似性

一、前言

      诗人卡明斯(E. E. Cummings.1894-1962)是20世纪美国现代主义诗人和画家。卡明斯所创作的诗歌形式新颖,意象独特,主题丰富,其中孤独是其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从文学的角度出发,Martin Heusser 648中的一 词“flop” 的意思可以解释为“扑通一声突然落下”,虽然作动词使用,但有拟声效果。当诗人偶遇耶稣,他突然觉得紧张,心跳加快,诗人笔直地躺下了,而不是走向耶稣。

      2. 语相象似

      诗歌 anyone lived in a pretty how town的整体充满了节奏感。九个诗节各由四行诗组成,行成4-4-4-4-4-4-4-4-4 的结构,不仅富有音乐感和视觉效果,还表现了四季的交替更迭。尽管这个世俗的社会混乱不堪,唯一清醒着的人也离开了人世,四季依然像往常一样循环。

      (二)拟象象似性

      1.数量象似

      数量象似在诗歌anyone lived in a pretty how town 中表现为大量的重复,包括词汇重复、叠句和句型结构重复等。首先,卡明斯在诗歌第3、11、34行重复了代表季节的四个词“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与四季相对应的“sun moon stars rain”也在第8、36和21行出现了三次,象似着白天黑夜和一年四季的交替变化。另外,短语“with up so floating many bells down”在第二行和第四行出现了2次,标志着时间的流逝。

      其次,句型结构“x by x”出现了7次,“x by y” 出现了11次。重复可以帮助作者传达意义。比如 “side by side”展现了anyone的孤独,因为他死后能陪伴他的只有noone;“all by all and deep by deep” 表现了noone对anyone的爱之深,anyone所拥有的只有noone的爱,呼应了孤独的主题;“wish by sprit and if by yes”表示noone和anyone希望能被周围人接受,但是这样的愿望只存在于精神世界中,且很难实现,同样暗含着孤独的意味。

      2. 距离象似

      诗人在no time ago 中首先向读者交代的是故事发生的时间,接着描述了故事背景。诗歌的语序为“no time ago or else a life/ walking in the dark/ i met Christ”,而不是正常写作语序“i met chris walking in the dark no time ago or else a life”,因为作者强调了时间和背景,黑夜和虚无的时间都表现了孤独感。

      3.顺序象似

      诗歌 anyone lived in a pretty how town第三行的词“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的排列顺序与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相一致,即使第11和34行的单词排列顺序发生了变化,但“autumn winter spring summer”和“summer autumn winter spring”依然符合自然规律。

      4.标记象似

      卡明斯诗歌中的大小写总是打破传统。比如,每句句子的首字母本该大写,但他都使用了小写,且诗的末尾通常没有标点符号。这样的安排不仅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想象,也暗示诗歌是一个循环。如anyone lived in a pretty how town一诗,everyone的生活并没有因为anyone而改变,人们始终不愿打破传统去实现他们的梦想。诗歌中仅有的两处大写是“Women and men”,表明了女人和男人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他们主导了社会。而其他主人公的名字“anyone”和“noone”则是小写的,与镇上的女人、男人形成对比,突出了他们俩人的孤独处境。诗歌 no time ago中,人称代词“I” 的小写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是微不足道的,渺小的,这一现象也能在很多其他的诗歌中找到。专有名词“christ”和“jesus”的首字母也是小写的,因为作者是泛指宗教信仰,而不是特指基督教一种。

      另外,不论是视觉诗还是非视觉诗,卡明斯都充分利用了标点符号。比如括号在anyone lived in a pretty how town一诗中被用来引起读者注意,进一步解释意义。诗节二中在括号中将男人和女人描述成“little and small”, 他们尽管影响力很大,但是精神世界是匮乏的。十九行的“(sleep wake hope and then)”说明镇上的人们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沉浸在他们的梦中,而忽略了外界的新事物。

      (三)隐喻象似性

      诗歌anyone lived in a pretty how town中主人公的名字就具有象似性。“anyone”,意思为“任何一个人”,可以看做是一个孤立的群体,与孤独主题想呼应;女主人公“noone”是由两个单词“no”和“one”组成的,暗示了anyone的孤独处境。全诗描写了anyone长期住在小镇上,却只有noone爱他。“anyone’s any was all to her”表现了爱的深刻程度,同时也说明除了noone之外,镇上的其他人对他毫不关心,凸显了anyone的孤独。起初,天真的小孩能够理解两位主人公,然而等他们长大,其思想就被同化,忘记了anyone的幸福,开始和其他人一样蔑视他。最后anyone死了,并与noone葬在一起。而镇上的居民仍然无动于衷。纵观anyone的一生,他始终未被世人接受,只与noone相依为命。他们俩所代表的群体有着独特的价值观,与社会格格不入。.

五、结语

      本文根据象似性理论模型,运用文献分析法和例证法,从语音、语相、句法、词汇及语义等层次系统地分析了卡明斯视觉和非视觉孤独诗中的映象象似性、拟象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本研究的价值在于:进一步论证了诗歌语言中丰富的象似性不仅存在于视觉诗中,也存在于非视觉诗中;使卡明斯的孤独诗得到更好的理解和欣赏。然而,每一种象似性都在语言中大量存在,故未来研究的方向可以着眼于对某一种象似性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HEUSSER M. Transcendental modernism: E. E. Cummings’s moon poems[C]// FISCHER A, HEUSSER M, HERMANN T. Aspects of modernism: studies in honour of Max Nänny. Germany: Gunter Narr Verlag, 1997: 55–74.

第9篇

摘 要:中国是个诗的国度,而我国的学生从小就接受古诗词的教育,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引用一些优美的古诗,不仅能够使地理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活泼,整个地理课堂上也会充满情趣。就古诗词在地理课堂上的具体运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古诗词;内容分析

一、巧用诗词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有时候一句优美的古诗就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如在讲授《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时就引用了李白《将进酒》里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学生顿时兴致盎然,教师发问,诗句里的“天上”指的是哪里,为什么说来自天上?“奔流到海”又指什么?请大家对照黄河水系图寻找答案。就这样学生很快进入对黄河的探讨研究中去。

二、善用诗词内容分析所学知识,帮助理解记忆

中国诗词里面有许多都跟地理知识有关,如果能在教学中适时地引用,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是非常有用的。如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因海拔的升高而导致气温的降低,再如李白的诗句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反映了我国河流因冬季南北温差大,北方河流会有结冰现象,此时可联想到长江,再结合黄河与长江共同流经青藏高原,后分开流淌在秦岭两侧,总结成新诗“一样俱从天上来,山南山北各不同。黄河已是冰塞川,长江依旧向东流。”枯燥的地理知识一下子活了起来,学生在轻松又高雅的气氛中即领略到我国复杂的地形气候特征,又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利用古诗句描述的地理现象判断地理成因、规律,深化知识

很多古诗都能反映地理现象和规律,如:诗人岑参诗句“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反映出纬度和冬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我国区域广阔一些古诗词形象的描述了四大地理区域自然景观的显著差异,如描写江南梅雨时节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写内蒙古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描述青藏高原的诗句“高空低瞰山成浪,个个峰蒙白玉中。”这些诗句都非常精炼形象,能够帮助同学们学会用地理规律解释地理现象,深化地理知识。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只要我们能精准,恰如其分将古诗词运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情趣,而且可以将地理学问题与社会文化相联,从而培养出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的优秀人才。这才是地理教育所应达到的最高境地,正所谓:“何言地理无文趣,山河亦开诗词花!”

第10篇

1.了解有关一年四季的知识,四季歌能运用花、树等自然界中的各种景物来表现四季的不同特征四季歌。

2.培养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绘画工具、材料表现四季,四季歌学习给诗配画或画配诗,体会画画与作诗互相融合的感觉;能用色彩表现四季的象征景色,四季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力和综合创造四季歌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四季、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四季歌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杜甫眼中的春景,碧与白,青与红,色彩流溢,春天的美景历历在目;“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眼中的夏天,碧绿的莲叶,茂盛而广袤,阳光映照下的荷花显得特别的红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杜牧眼中的秋天,色调明朗、充满生气,充分展现了秋季的美丽;“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眼中的冬天,则因为有了梅雪争春而更显活力,色彩鲜明。

那在儿童眼中的四季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本课以《四季歌》为题,意在通过观察、欣赏一年四季的典型美景,帮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知道有关色彩的象征意义;学习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诗画融合创作的能力。教材提供了春天的樱花、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和冬天梅花的图片,目的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观察比较四季的特点,体会四季色彩象征意义。为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诗画融合的名家大作或同龄作品,教材还提供画家笳咏的《春江水暖》、徐英槐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潘天寿的《映日荷花别样红》及一些学生作品,并以此激发创作欲望。那么,怎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加强生活感悟呢?让学生游览、观察,感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这样,学生的创作才会更有生机,教师的教学也更显得有本有源。

2.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四季的特点,进行四季的诗配画或画配诗创作。

难点:画出四季的象征景色,能够在创作时表达自己的情感。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分组:4--6人为一组。

要求:①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知识水平、家庭环境等情况分组;②选好组长,明确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和责任(实际上本学期学生的分组都可以参照这样的要求来安排);③各组做好主题描述、过程分析、总结工作;④发挥组长的作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收集有关四季的材料(诗歌、故事、图片等)

对四季景色的描述

3.畅谈感想。

学生间互相讲述四季的特点及色彩特征。

4.创作作品。

(1)主题:画出四季的象征色彩。

(2)技法:运用蜡笔水彩画、钢笔水彩画、水粉等形式作画。

(3)配一句或几句表达自己感想的话或诗歌。

5.课外拓展。

设计四季故事,进一步探索你喜欢的季节的特点。

课外资料

1.四季诗歌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雪梅二首

(宋)卢梅坡

其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虽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2.四季基本常识。

为什么说四季轮回在于地球绕太阳公转?

一年一度,冬去春来,四季更迭。这一自然规律,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根据太阳运行的位置制定了24节气,其名称和顺序都同现今通行的基本相同,24节气告诉人们太阳在运行中有节气意义的位置和日子。据记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用圭表测日影的办法,确定冬至和夏至的日子,从冬至开始,等间隔地安排各个节气。这24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人们还把24节气编为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节气每月有两个,上半年来六、二十一,下半年来八、二十三,相差不过一二天。”

第11篇

题记形式多种多样,可引用诗文名言、可自创警语或优美语句,可交作目的或背景、诠释作文题目内涵、创设一个富有悬念的氛围等等。在方法上,可以设置疑问,吊起读者的胃口;可以单刀直入,切入正题;可以运用修辞格,营造一种氛围;可以抒情开篇,拨动读者的心弦。

拟写题记要注意以下五点:一要切中主题,二要言简意赅,三要意蕴丰厚,四要情味绵长,五要语句精美。

题记的拟写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活用名言、诗句,增强文化底蕴。

利用古诗文或名言警句、俗语等作题记,映衬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与人格魅力,亦映衬出潜隐在文字背后的浓郁情感与审美取向。具体来说,有四种技法:

(一)直引名言,深邃隽永。

直接引用格言、谚语作为题记,不仅使文童立意深邃隽永。还能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语言修养。

例1 智者无为,庸人自缚。心若无异,万法一如、(2009年四川卷《熟悉》。引用僧璨大法师《信心铭》中的哲理句做题记。揭示了熟悉的秘诀。就在于心无旁骜地钻研。心无异,行才正,思才深。当心无旁骛地对一个领域深入研究,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程度,在熟悉中,万物法度便清晰简单)

例2 面对生活的天空,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张海迪的名言,适用于“面对挫折磨难,学会坚强,要有信念”等内容)

例3 成功的花儿,人们都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的名言,适用于“过程与成功”、“成功源于奋斗”、“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那刚刚萌芽的种子”等内容)

例4 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冰心的名言,适用于“爱心”等内容)

例5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安德鲁・马修斯的名言做题记,适用于“宽容”等话题)

(二)直引诗句,增添文采。

考生如果能够积累背诵古今中外诗人的一些文字凝练、富有哲理的诗句,并且在考场中恰当引用作为文章的题记,必会为文章增加亮点。

例1 翅膀挂上沉甸甸的黄金是飞不起来的。(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诗句,适用于“远离金钱的诱惑”等话题)

例2 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我们可以走出很远很远/却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节选当代诗人汪国真的诗句做题记,适用于“母爱的伟大无私”等话题)

例3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菜根谭》中的名句做题记,适用于“学会欣赏”、“心态”等话题)

例4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冰心的诗做题记,适用于“谦逊”、“不应狂妄”、“应植根于集体”、“不应只彰显个人”等话题)

例5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幼年写的诗句,适用于人应该有远大的目标,敢于闯荡,走出安乐窝,走到外面的世界等话题)

(三)自创诗词,技高一筹。

考生如果能够自己创作一些富有哲理的对偶旬、绝句、律诗,或者是词、自由诗等作为题记。更能彰显作者的才气,这会比直接引用诗词名言技高一筹。

例1 我来到这里/采到这历史的静寂中/沉思/像一株生长的树/把清晰的剪影呈现给太阳(2009年高考湖北卷作文《站在历史的门口》)

例2 倘若爱的光芒过于刺眼,再美的花朵也会变成荆棘。(《爱之殇》,揭示溺爱的危害性)

例3 千古云霄一羽毛,万里江山一肩挑(《万里江山一肩挑》,自创对偶句,揭示出一个人的力量即便很微弱,但也应有高度的责任意识)

例4 小小百合诞生日,形若杂草人未识怎堪平庸度余日,开作断崖第一枝。(《做最好的自己》自创绝句,揭示出一株百合即便是很平凡,也应该努力绽放花朵,做最好的自己)

(四)巧妙化用,增添情趣。

改造名人名言,或者把一些诗句集合起来。或者改造一些当红的流行歌曲的歌词,旧瓶装新酒,这种化用会使语言更加灵动,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显示出充满智慧的幽默,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例1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诚信那一种。(《诚信不可抛》,化用流行歌曲《霸王别姬》中的歌词)

例2 不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太孤独了;不要柳宗元“蚤作而夜思,勤力而劳”的疲于奔命――太辛苦了;想要的是简简单单的不乏味,有你、有我、有他而不喧闹的学习生活。(《我理想中的学习生活》,题记中借对孤独、辛苦学习生活的批判,表明了自己对学习生活的态度,可谓匠心独运)

例3 课本僵化难说爱,标准解读让人猜,无边习题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课本。想说爱你不容易》,化用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例4 今天放不下的是你,明天放不下的还是你。这就是牵挂。(《月是故乡明》,化用流行歌曲《牵挂你的人是我》)

二、妙用修辞,增添文采。

修辞是语言的味精,有的学生巧妙地运用修辞,精心打造题记,优美的语言,巧妙的手法。让人一见倾心,给作文增添了一抹亮色。

(一)巧用比喻,形象含蓄。

例1 匆匆流水是时间的飞逝,隔开的是无尽的天涯。天涯两边,盛开的是此岸花与彼岸花。(《一水隔天涯》,作者巧妙地把童年比作此岸,把长大比作彼岸,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心理情结:童年时盼望着长大。长大后又怀想童年,正如身在此岸,向往着彼岸……)

例2 人生有四季,哪能无风雨。(题记用比喻的方法,揭示了人生顺逆的哲理。看似大实话。细品意蕴深刻)

例3 或许,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一生的努力,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二)借用排比,增强语势。

从句式上看,简洁整齐;从内容上看,充实完备;排比造势,酣畅淋漓。

例1 就像一座山坚守它的立场。就像一只归雁坚守它的方向。就像一棵生长了五千年的参天古木坚守它脚下滋养深厚的土壤,(《风中的坚守》,运用排比,写出了中华民族应当“坚守”传统文化)

例2 年幼时,父亲是一道港湾;

年轻时,父亲是一尊偶像;中年时。父亲是一段岁月;年暮时,父亲是一部史书。(《如山父爱》)

例3 春天的朝气,夏天的执著,秋天的遐想,冬天的品格,只要用心品味,就能感受到四季所带给你们的无限欢悦。(《品味四季》)

例4 庸者,相信别人,怀疑自己;愚者,相信自己,排斥别人;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三、创设氛围,富有悬念。

题记既可以是交待写作缘由,也可以是创设典型环境。题记以悬念的形式出现,能立刻吊起人们阅读的胃口;如果悬念再设置得“精彩”一些。那就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人们的阅读欲望,激发无尽的想象。

例1 残冬季节,颓败荒秽的角落,一朵早醒的迎春花灿烂地独立于丑陋的枝头,那么勇敢。那么无畏,那么坚定,那么自信!(《做一朵早醒的迎春花》,渲染颓败恶劣的环境,这朵迎春花的命运如何,激发人的阅读兴趣)

例2 那是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流不尽,吐不完,一直奔流到永远永远,去浇灌我人生旅途中的每一草、每一木……(《感悟高中》,此题记通过优美的描述,为全文创设了浓浓的氛围)

例3 水啊,水,你孕育了万物生灵,可你被生灵摧残,你的渐枯是谁的悲哀,你的怒吼又是谁的灾难?(《水祭》,题记为文章的写作背景作了详细的交代)

例4 葡萄架上,一只蜗牛寂寞地哭泣,同伴们也许早就尝到了葡萄的甜美,可它究竟还要走多远?(《听,蜗牛不再哭泣》。创设悬念)

例5 人之伊始,每个人都拿着一个相同的透明的瓶在世间漂泊,一场风浪过后,它究竟会装些什么,留下些什么?(《人生如瓶》,用问句做题记,创设悬念)

四、诠释题目,开宗明义。

借用题记,对题目内涵作具体的解释,让人对其内涵有更为清晰的把握。这种写法,适用于不够明朗,或含蓄,或富哲理。或有诗意的作文题目。

例1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2008年高考山东卷《春来草自青》这是一个很含蓄的题目,作者用题记阐释题目,开宗明义:凡事应顺其自然)

例2 与人交往,应有真诚,而真诚的意义,便是平淡,便是无香。(《真水无香》,题目韵味十足,但不易理解,而有了这段题记阐释文题,我们就可轻易理解其中的哲理意味)

例3 当世界凋零成枯黄,当面庞淡出世人目光,不要栖息在暗处,独自弹唱悲伤,心向阳光,为生命倾注希望。(《心向阳光》,题目含蓄,题记点明遭遇逆境时应满怀希望,心向阳光,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例4 将洋节置于豪华竞逐之地,将土节置于寂寞沙洲,土节的冷遇可知矣。(《寂寞沙洲冷》,题目诗意,题记揭示出了题目的内涵:中国的传统节日遭冷遇)

例5 季节是母亲用爱装订成的书写本。一页一页载着我们细细密密的日子。(2007年高考福建卷《季节》,作者巧用比喻阐释题意,将抽象的季节化为母爱,这份爱春夏秋冬,永不停息)

五、简要点题,揭示题旨。

大多数题记是用来揭示文章主旨的,短短一两句话,直接把蕴藏于较长篇幅中的主旨揭示出来,醒人耳目,便于读者迅速把握。

例1 从春到冬,母亲踮起脚尖迎接新的一天;从小到大,母亲踮起脚尖为我撑一方爱的晴空。(2009年高考湖南卷《踮起脚尖》,揭示了作者要通过踮起脚尖写“母爱”的主题)

例2 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2009年高考湖南卷《踮起脚尖》,揭示了作者要写“阳光”的主题――真善美)

第12篇

日语中有很多表示春季的季节词,与日本人的生活、文化密切相关。季节词的研究并不多见。例如,王秋菊、陈永岐(2002)“日语中的季节词”一文,诠释了七个季节词。王秋菊、陈永岐(2002)“日本俳句赏析”一文,强调了赏析俳句时,理解季节词的重要性。陈永岐(2016)“日语中表示四季的季节词与日本文化”收集了诸多季节词,但是,解释过于简单,缺乏实例。陈永岐(2016)“中日樱花文化的相同点与相异点”一文,只是比较了中日樱花文化的异同点。

因此,本稿文以日语中表示春季的季节词作为考察对象,分为初春、仲春、晚春等三个方面,探讨它们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一、表示初春的季节词

在本部分,笔者将要考查闹猫、强风、秋千等三个初春的季节词。

(一)闹猫

“闹猫”(nekonokoi),指的是从冬末到初春的猫的交尾期。

所谓季语,并非机械地选择某个季节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它是与俳句这一形式的确立过程并行、筛选、创造出来的。所以,它与常用词的用法有所不同。

“闹猫”也一样,脱离了日常的用法,是俳句特有的季语。但是俳句赞美的是其春之趣,因此成为初春的季语。

文人喜欢吟咏猫。藤原定家在《北条五代记》咏道:“真想抛却理性与伦理,像野猫一样放声求爱”将这样卑俗的素材,放在优雅的和歌、连歌中,是很少见的。越智越人的“极其羡慕正当要下决心时听到了闹猫”也是根据藤原定家的和歌创作出来的。小西来山的俳句更是别致,“公猫母猫都长胡子却在谈恋爱”。

(二)强风

“春一番”(haruitiban)指的是立春与春分之间第一次刮的强偏南风。风速在每秒8米以上。它原来是在石川县能登地区,三重县志摩地区以西的渔民之间使用的词,后来成为气象用语。据说这个词来源于一段悲惨的海难事故。

地区不同,春天的强风的名称也不相同,如“春疾L”(haruhayate)、“春荒”(haruare)、“春埂保haruarasi)。中村草田男的俳句“春风正如少女声,千吹万吹任不停”,石田波_的俳句“闻得春风起,尸魂随之去”出现以后,其中的季语才受到重视,并开始普及。

在现代汉语中,春风有三种解释,一是春天的风;二是书面语,表示恩惠;三是比喻和悦的神色。“春风得意”,唐代孟郊的《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形容考上进士后得意的心情。后使用“春风得意”称进士及第,也用来形容人官场腾达或事业顺心时艳阳得意的样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其中的春风,是为万物带来生机的春风。“春风化雨”指适宜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三)秋千

“秋千”(buranko),在古汉语中写作Fa,是一种运动和游戏用具,在木架活铁架上系两根长绳或锁链,下面拴一块横木板。人坐或站在木板上,随木板前后摆动。

平安时代(794~1192年)的《和名抄》和《色叶字类抄》中有“Fa”词条。据说秋千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在唐朝寒食节皇宫有宫女荡秋千的习俗。唐玄宗认为荡秋千可以体会到羽化登仙(人长翼,成为仙人,并且登上天)的感觉,赐名“半仙戏”。

秋千总是出现在咏春的中国诗文中。坡的七绝《春夜》中有“秋千院落夜沉沉”的诗句。《蝶恋花》词中还写道:“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从苏轼的一诗一词来看,荡秋千之佳人的印象,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胸中。酒宴也好,游玩也好,宜早不宜迟。至今荡秋千之余韵未尽。从华丽与寂寞交错的静谧中,作者发现了“值千金”之美。秋千佳人之印象,栩栩如生地再现于其作品中。

受其影响,作为春天的景物被日本固定下来。深夜,年轻女子或中年男子,在公园中独自荡秋千,作为孤寂的象征,经常在电影或电视剧中出现,例如,比较有名的是黑泽明导演的《生きる》(ikiru)的镜头。

二、表示仲春的季节词

笔者在本部分将要考察女儿节、莺、惊蛰、油菜花等仲春的季节词。

(一)女儿节

三月三日上巳节,有女孩的家庭,设偶人坛装饰玩偶,祝贺女孩的幸福和成长。女儿也称为桃花节,除了季节的理由之外,人们相信桃子能驱除邪气制服百鬼。

在农家,三月是农活即将开始的季节,进行斋戒或祓禊,自古就有将污浊移到偶人身上(替身)顺河流走的习俗。现在有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这种风俗,在三日傍晚,将偶人与供品一起放入河中任其漂走。这个偶人就是“r人形”(hinaningyou)(三月三偶人)的起源。

关东与关西偶人的装饰法不同,最上边摆的是装饰模拟天皇、皇后装束的一对偶人,两侧是纸罩烛灯,中间摆放一对酒壶,在关东,左侧是男偶人,右侧是女偶人,在关西正好相反。装饰的时间并没有特殊的规定,一般摆放十天左右,3月4日收起。如果收拾晚了,传说将来女孩会晚出嫁。

(二)莺

日本人喜欢莺的叫声。自古以来,在诗歌与绘画中会经常同时出现,喻意“相得益彰”。莺的初鸣日,是报告春天来临的信息。现在比较早的是2月20日,在北海道大概4月30日前后,此时正好是梅花盛开时节。在《拾遗和歌集》中有一首和歌,歌意为:“因为是天皇的命令实在是抱歉,仅此献上红梅树,但是如果黄莺回来问道,我的家哪里去了?我真不知应该如何回答。”由于清凉殿的梅树枯萎了,当时村上天皇命令把纪贯之女儿纪内侍家院内的红梅树挖走,此时,纪内侍献给天皇@首和歌,结果天皇感其诚没有挖走。

(三)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阴历3月6日前后。《礼记》七十二候中说“蛰虫咸动,启户,始出”,蛰虫是指隐藏于地面之下的各种虫子之意,蚂蚁、蚯蚓、蛇、蜥蜴、蛙类等从漫长的冬眠苏醒,从洞穴中爬到地面上来,表示春之胎动。这个季节打的雷称为春雷,因为具有让蛰虫苏醒的作用。

在汉语中,惊蛰原来写作“启蛰”,因为“启”是汉景帝的名讳,为了避讳,而写成“惊蛰”。到了唐朝,名讳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曾经一时使用“启蛰”,但是由于人们用惯了“惊蛰”,所以一直沿用。二十四节气传到日本是在使用“启蛰”的时代,所以日本一直使用“U”,在二十四节气中,中日只有一个名称不同,既是中国使用“惊蛰”,日本使用“U”。

汉语中的“蛰居”,表示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在日语中也有“U居”一词,但是意义与汉语不同,它有三个意思,其一是蛰伏;其二是蛰居;其三是江户时代的对武士的一种刑罚,禁闭之意。不可望文生义。

(四)油菜花

油菜,花黄色,种子可以榨油。在日语中,油菜花(nanohana)是春天的季语。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田是春天田园风景的代表之一。江户时代(1603~1868年)以后,当人们了解到菜籽油是优质的食用油、油、灯油时,作为重要的现金收入来源,其栽培迅速推广,以后便能欣赏到油菜花盛开的美丽风景。

与谢芜村的俳句“暮春三月菜花黄,东边月初西残阳”是很有名的。据说与谢芜村的俳句来源于陶渊明的诗“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以及丹后的歌谣。

《大和本草》中形容油菜花是“满地如金”,《农业全书》赞扬油菜花是“如铺黄绢”。

三、表示晚春的季节词

笔者在本部分将要考察蝴蝶、蛙、樱花等晚春的季节词。

(一)蝴蝶

蝴蝶,简称蝶,是一种颜色美丽的昆虫,吸食花蜜,种类很多。蝴蝶是日本人最喜爱的昆虫之一。据说日本有260多种蝴蝶,但是《万叶集》中没有一首吟咏蝴蝶的和歌,蝴蝶最早出现是在《怀风藻》中,纪古麻吕的“柳絮未飞蝶先舞 梅芳犹迟花早临”。日本人喜欢中国诗文,也就开始喜欢其中的蝴蝶,“庄周梦蝶”,语出《庄子・内篇・齐物论》:“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他写的是何等轻灵缥缈。蝴蝶的别名“梦见鸟”,就来源于这个故事。

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因二人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祝英台的父亲逼其另嫁不从,二人结婚不成,梁祝化蝶双舞。根据这个故事而产生的交响乐是中国第一部交响乐,在音乐史上也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枕草子》的第四十段将蝶列为有风趣的昆虫之一。据《日本书纪》中有如下的记载,供奉蝴蝶,就会得到长寿和富贵,因此当时人们狂热地信仰。

(二)蛙

蛙是两栖动物,种类很多。善于跳跃和游泳,捕食昆虫,对农业生产有益。

在日语中,蛙有“kaeru”、“kawazu”两种称呼,“kaeru”是常用词,“kawazu”用于和歌、俳句。自古吟咏蛙的和歌很多。

“蛙”在日本自古就被视为春天的景物。《万叶集》收录了20首吟咏“蛙”(kawazu)的和歌。松尾芭蕉的吟咏蛙的俳句“古池,青蛙飞入,水声”,几乎是家喻户晓。为什么会如此有名呢?传统的美学意识是以蛙声为对象的,而这个俳句的句眼是水声。作者没有沿袭陈规咏蛙鸣,而是从水声中发现了玄妙,暮春之情趣溢于言外。日本人是以水稻栽培为中心的农耕民族,对蛙尤为感到亲切。在日本,以蛙为主人公的传说和故事很多。因此,在奈良时代(710~794年),J为蟾蜍是大地之主宰之神的使者,用于祈雨仪式。

蛙鸣是爱的呼唤,把自己的种别和性别通知对方,最终目的是为了繁殖。

根据《大和本草》的记载,蛙如其名“kaeru”,即使被带到很远的地方,其本性一定回到原来的地方,其名字来源于此。在日语中“蛙”的发音有“归”之意,所以有将蛙形吉祥物放入钱包的习惯。

自古以来,蛙在人类文化中就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中国古代认为月亮是三条腿的白玉蟾蜍,因为月亮表面和蟾蜍皮肤一样凹凸不平。中国神话认为三条腿的金蟾是财神的坐骑,象征财富。

(三)樱花

樱花古来被称为花王,是日本的国花。在古代“花”指的就是樱花。本居宣长吟咏樱花的和歌“如果问什么是宝岛的大和心?那就是旭日中飘香的山樱花”,受到赞赏,因此产生了樱花就是日本精神的象征。

在日本代表春天的花是樱花和梅花。但是,用于俳句岁时记的“花”是指“樱花”。例如,松尾芭蕉的“樱花如云,钟声来自上野还是浅草?”。

日本人早就认识了樱花树的实用价值。从福井县的鸟滨遗迹出土的5000年多年的绳文(公元前4世纪)前期的弓上,可以看到用樱花树皮缠在弓上,用于加固。用樱花树皮装饰的茶盒、小盒,以及用樱花树皮缝制的器物的连接处,至今仍在使用。其木质细腻,便于加工,用于制作家具和造船,《大和本草》中记载“中华以梓刻书,日本用樱,材坚良材也”,用于木版印刷。

四、结语

本文从初春、仲春、晚春等三个方面,考察了日语中表示春季的季节词。结果表明:日语中这些表示春季的季节词与日本文化密切相关。这些季节词在日本独特的风土中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正确理解这些季节词,有助于理解更好地理解日语、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