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3: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喝酒的幽默句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只喝饮料,提拔难料。
3、今日酒,今日醉,不要活得太疲惫;好也过,歹也过,只求心情还不错。
4、只要感情到了位,不喝也会很陶醉。
5、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
6、站着敬酒,双杯恭候。
7、屁股一动,表示尊重。
8、酒风就是作风,酒瓶就是水平。
9、反正喝多不上税,当作哥俩在开会。
10、只要兄弟感情有,杯里是啥都算酒。
11、人在江湖走,不能离了酒。
12、男女之间不喝酒,一点机会都没有。
13、常进酒桌深处,沉醉不知归路。误入垃圾深处,呕吐,呕吐惊起苍蝇无数。
14、人在江湖飘,那能不喝高。
15、人在江湖走那能不喝酒,路见不平一声吼,你不喝酒谁喝酒。
16、往后今生不再喝酒,如果在看见我喝酒这句话就当我没说。
17、危难之处显身手,兄弟替哥喝杯酒。
18、朝辞白帝彩云间,半斤八两只等闲。
19、酒鬼,只要酒鬼,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源动力!所有好的诗词都是喝醉了写出来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东北二人转的修辞艺术特点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认识价值。东北的汉人,大都来自山东、河北等我国北方诸省。“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些原本就是慷慨豪迈性格的北方汉人,来到东北之后,在大风大雪的磨炼中,在本土各族人民的那种固有的勇武、剽悍、粗犷、豪放性格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勇敢、坚强、豪爽和大气。王肯《土野的美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东北有茫茫大草原,莽莽大森林,刮大风,下大雪,吃大块肉,喝大碗酒,抽关东大叶,花钱大手大脚,说话大声大气,待客大盘子大碗,吃了管添……总之,不大不过瘾。”大,就是强烈、痛快、火爆、豪放、粗犷……这确实是东北人性格的主导方面。东北人喜欢喝酒,为了调侃气氛,讲点荤段子,大伙乐呵一下,这就使这种语言文化的传播得到了一定的推进。东北民俗语言对二人转唱词、说口的语言特色形成影响巨大。与其他艺术作品的语言相比较来说,二人转的语言是独具特色的。二人转语言生动形象、诙谐幽默而又不失艺术张力,是东北人民语言智慧的结晶。这种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是其他艺术所无法超越的。而且在二人转艺术的带领下,其他艺术表演形式,如小品、戏剧、电视剧等,也深受其影响,将二人转的元素加入其中,使艺术形式的表演效果大大增强。二人转语言中夹杂着很多东北方言词汇,造成强烈的听觉效果。演员十分善于运用多种语言技巧如语音修辞(押韵、谐音双关、歧义等)、词汇修辞(熟语、歇后语的仿拟、引用,语音偏离与变异等),增强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带来幽默诙谐的表达效果。
二、二人转语言修辞艺术特点
二人转语言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在语音、词汇等方面的修辞运用,带给大家不一样的娱乐感受。
(一)语音修辞特点
二人转特点之一就在于语音丰富,利用语音修辞出奇制胜,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个人的感受,获取不一样的效果。
1.和谐押韵语音具有音乐美。在二人转的语言中多注意节奏的匀称和音韵的和谐,听起来顺耳,同时也便于记忆。二人转演员经常会利用和谐押韵的语言,说出一些类似顺口溜的句子,例如:(1)“北国风光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齐心合力跨世纪,没有掌声真憋气。”———《崔七模仿秀》(2)“希望朋友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万事顺心,多赚美金;万事兴旺,多赚英镑;万事顺意,多赚人民币。总之就是一句话,愿你们多赚钱,少生气,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唐僧泡妞》例(1)中运用了“地”、“气”、“纪”等词为句末结尾词,节奏明快,富于韵律。不仅表达出了演员的心情,同时也获得了观众的掌声。例(2)是二人转演员说口中的即兴祝贺词,利用韵母“in”、“ang”、“i”押韵,朗朗上口,大快人心。和谐押韵的运用是二人转表演的一个显著特点,演员们利用词句的韵律性,表达出内心的想法与感情,并且与观众互动、说笑,形象生动,产生了一种诙谐、幽默的效果。
2.谐音双关二人转经常利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表达,通常言在此意在彼。有同音同形和同音异形两种。例如,二人转的说口词:(1)“你全身上下都是电影。”“怎么说?”“你的眼睛像我们曾经看过的老电影———《黑三角》。鼻子也是一部电影———《无名高地》。嘴巴,一部故事片———《夹皮沟》。再下面,那就是一部战争片———《》。不像我们乐队键盘手的老婆也是一部电影———《平原游击队》。那么再下去也是一部电影———《大渡河》。再下去就是前段时间中国热播的一部电视剧———《黑洞》。”———《说电影》(2)“说一个人喝酒喝多了,手扶着大树,打一动物是啥?”“兔(吐)。”“又过来一个男的喝酒喝多了,打一动物。”“野兔(也吐)。”“又过来一个男的,扶着大树尿尿。”“流氓兔(吐)。”———《唐僧泡妞》上述二人转的说口词中利用谐音双关,把身体的各部位用观众熟悉的电影名称来描述,生动形象,虽然内容有粗俗的成分,但总体看来还是极具幽默色彩。第二个例子中运用“兔”和“吐”的谐音,对原有艺术偏离,同样也获取了幽默效果。二人转的说口、唱词中调动了大量的谐音双关修辞,用相同的话语表达不一样的效果。不仅形象逼真,更增添了幽默、诙谐的趣味。
3.谐音歧义谐音歧义是二人转语言中经常运用的修辞手法。一方面是对普通话中一词多义的误解,另一方面是由于东北方言的影响。例如:(1)“你都不理我,那我成狗不理了。”———《刘老根大舞台》(2)“我还是幼(肉)女呢!”“啥是啊?”“浑身是肉的女人叫幼(肉)女。”———《小黄飞斯卡拉演出》(3)我们二人转演员多卖力,哪个上台不都得热一身汗下去啊?哪像那些大腕一来演出,说话都语无伦次的,说“黑山的朋友,你们好吗?耶(热)!”我杀他的心都有。热(耶),还没等唱呢,还热(耶)。你说哪旮旯凉快啊,太平间凉快你去唱吧,有一个鼓掌的都得吓死你。———《刘晓光黑山演出》例(1)将“你不理我”生搬硬套成“狗不理”,言外之意把“你”比喻成“狗”,既贬损了对方,又给观众带来出乎意料的笑料。例(2)中的“”的“幼”一词,跟东北方言中“肉”的发音相同,故造成谐音误解,观众恍然大悟。例(3)“耶”在东北方言中跟“热”同音,也是利用方言的发音进行词语曲解,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由于东北方言的发音特殊,由此造成的发音曲解是二人转产生笑料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也是区别于其他戏剧表演的标志之一。随着网络流行语的泛滥,二人转也吸收了很多网络新词,如“我是帅哥———蟋蟀他哥”、“真是天才———天生蠢材”等,这些都是运用了谐音歧义的修辞方法。
(二)词汇修辞特点
二人转语言的修辞艺术丰富多彩,主要就是词汇修辞的运用,引用熟语、巧用俗语等方式,将所要描绘的事物体现得更清晰、更通俗,观众也在这种修辞运用中感受到不一样的乐趣。
1.熟语的仿拟、引用二人转语言经常仿拟、引用一些熟语,或加以改造,将“雅”化“俗”,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趣味和感受。例如,二人转的说口词:(1)“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瓢崴(piáowǎi)。虽然我长得有点难看,东北话叫磕碜,但是头两天我已经隆重地开光了,说话老准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小黄飞斯卡拉演出》(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活着,他早该死了!”———《傻子魏三》例(1)中套用熟语“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用东北方言词“瓢崴”(piáowǎi)代替“斗量”,利用其相似的发音给观众带来极具幽默的趣味。而“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这是一句网络流行语,把它借用过来,使语言表达更加新颖,贴近群众生活。例(2)则是将诗文语句修改而成的口语化笑料。二人转语言在熟语的仿拟和引用上,不仅运用恰当有趣,而且还借古喻今,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巧用俗语、歇后语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二人转语言里借用俗语、歇后语的句子很多。例如:(1)这是我汗珠子掉床上摔八瓣,一瓣一瓣摔出来的啊!———《分手》(2)有一只乌龟,在它的背上盖了一栋房子———盖中盖。又盖了一栋房子———新盖中盖。又盖了一栋房子———巨能钙。———《大话西游前传》(3)“敢惹我?知道我是谁吗?不打听打听。”“你是?”“苞米面他爹———碴子。”———《我是社会人》例(1)中男二人转演员借用俗语“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作了简单的句改,说明自己从事“职业”的艰辛。既表明了身份,又增加了幽默色彩。例(2)中一连用了四个“自制歇后语”,结合媒体中的广告词语,不仅押韵和谐,结构整齐,更让人产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例(3)是巧用歇后语,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使人忍俊不禁。二人转语言中经常运用诸如此类的俗语、歇后语,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通俗易懂,极为形象风趣。但是如今的二人转中俗语的运用已经偏离了正轨。现在很多二人转中的“俗”是指二人转唱词中的“粗口”,也许有部分人会认为这是二人转的特色,如果摒弃了这种“俗”,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二人转了。但是如今的二人转中语言越来越粗鄙低俗,我们应该摒弃其中的糟粕。二人转语言的节奏韵律、气势与形象性等表现极强,富于感染力,让人为之瞠目结舌。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中的低俗成分,尤其是在东北农村,这种情况的存在很普遍。诚然,二人转作为一种民间戏剧,肯定会受到东北方言习俗与地域文化的影响,其中不免会带有一些粗野低俗的语言成分,但正由于此,人们才得以产生情感共鸣,达到精神宣泄,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1]。
3.语言偏离与变异的利用修辞学中有一种“偏离理论”。它是指在言语交际时,人们常常有意识地突破常规、运用特殊结构,以达到特定的修辞效果。如二人转演员小沈阳在演出时说:“我的英文名字是xiaoshenyang”,“xiaoshenyang”的发音类似于“小损样”,由此造成语音的变异与偏离,引起观众捧腹大笑。又如比赛时对参赛选手说:“加油!虽然油已经很贵了!”前一个“加油”是鼓励的意思,后一个利用语音的谐义双关,偏离到另一个语意上,即目前人人关注的油价上涨,就获得了出奇的语趣。而利用偏离手法,在二人转语言中可谓俯拾皆是。例如:(1)“你说我是不是太有才了,我上辈子是不是裁缝?”———《小沈阳二人转演出》(2)“我有今天全靠我身边的这个女人,没有这个女人就没有我的今天,就是这个女人改变了我的一生,就是这个女人谱写了我的人生,就是这个女人———害得我妻离子散啊!”———《擦皮鞋》(3)“我这辈子结过三次婚,第一个媳妇跟我结婚俩月跑了,第二个媳妇跟我结婚俩月也跑了,这是我第三个媳妇,结婚三年了她也不跑啊,这批货不跑,下批货就进不来啊!”———《刘晓光黑山搞笑演出》例(1)是对原有艺术形式的偏离,利用语音“才”和“裁”同音,使词语偏离变异到另外一个意义上去,笑料迭出。例(2)、(3)都是语气突然逆转造成的偏离,没有顺着前面句子的意思再说下去,而是陡然转向了意义的反面,故意让同一意义焦点的前后句之间发生语义转折,语气色彩也随之发生了偏离,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回味并引发他们的笑声[2]。除此之外,二人转语言还将多种修辞混杂在一起,夸张、比喻、对偶、停顿、重复、顶针、回环等,增强话语表现力,富于生活底蕴和语言艺术,使语言出神入化,产生诙谐幽默的趣味。这种幽默诙谐的趣味性还表现在二人转演员的服饰装扮上,演员夸张另类的艺术表演,带有体态、动作等多种修辞印记,配合着言语符号一起传递信息、传情达意。
三、二人转语言修辞艺术与东北方言的融合
修辞是一种技巧与艺术,其表达本体是人类所固有的。很多修辞用语特别是方言词,都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东北方言词语通俗生动、新奇时尚、俏皮有趣而又朗朗上口。传统意义上的二人转本身就夹杂着浓厚的东北方言,伴随着全国东北“二人转热”,东北方言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二人转的语言中,一些亮点词汇也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谈中,为人们津津乐道。东北方言词语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会意性等特点,其修辞色彩浓厚,是书面语极强的普通话与其他地方的方言词语所不可比拟的。从语音角度看。相比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来讲,东北方言的儿化音数量丰富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二人转语言。例如:真让我十冬腊月的萝卜———冻了心儿!……西北天,打响雷儿,打了响雷下小雨儿,下到地上泞咕唧儿,……”———《王美容观花》这段二人转讲的是道童杨二舍来化缘,王美容看见了,对杨二舍一见倾心,用了大量儿化音词语对其大为称赞,形象生动,流露出王美容对杨二舍一见钟情的感觉,烘托出愉悦的氛围。从词汇方面看。东北方言是社会变异语言的一种。它经过语言变体才得以进入大众传媒领域。东北方言热辣、感性,是一种充满暴力与狂欢色彩的语体,对情绪的感染力很强,因此,给观众带来一种新鲜、刺激的感觉。二人转作为一种东北民间传统戏剧,在语言运用上,所使用的东北方言相当多。例如,说某人傻用“虎了吧唧”,某人聪明用“精儿”;形容很有男儿气概称“尿性”,不男不女称“二椅子”;形容美称“带劲儿”,丑称“磕碜”。东北方言表达生动形象,感性色彩浓烈,让人听起来特别过瘾,同时给人一种亲切质朴的感觉。将东北方言融入到二人转语言中去,俏皮、形象,又有其本土特色,体现了东北地域文化特征和人文色彩。如,“得瑟”、“那嘎达”、“贼好”“虚头巴脑”等。语言直白质朴,通俗随意。语体风格朴实明快,同时为观众展现出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3]。
古来人们爱酒,对酒的美称很多,而且还有谑称和代名词。《诗经》上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之句。“春酒”就是指冬天酿造的酒,春天时饮用,后来人们把“春酒”作为新年酒的代名词,《诗经》中还有“清酒百壶”的句子,“清酒”是指质地澄清的好酒,还有指美酒为“旨酒”的。酒中有“家酿”一词,是指自己家里酿造的酒,白居易有诗“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实在是潇洒得很。“香醪”,是甜酒的别称,韩驹有诗云:“不知如蜜有香醪”。
嗜酒善饮者,视酒为知心朋友,故称酒为“友”,如“红友”、“玉友”就是对黄酒和白酒的爱称。“欢伯”是对酒的尊称,如《易林》称“酒为欢伯,除忧来乐。”对酒的功用推崇备至。
古来对酒的谑称、隐语也不少,如陶渊明有“且进杯中物”的诗句,这“杯中物”即酒。“酒”字是三点水一个酉字合成的,故“三酉”也是酒的绰号。“般若汤”是和尚对酒的隐语,以“般若”这一佛家禅语加“汤”字来喻酒,颇具幽默感。《清俗杂趣》有一趣闻,一酒者至酒店喝酒,忽听掌柜的问伙计说:“望穿秋加了么?”伙计答:“已经加足蜻蜓点了。”买者一听,站起来就走,还大声说:“有钱不落花流!”伙计向之陪笑说:“先生不要走,别处青山绿更多。”他们说的都是隐语。四句里各有一个成语,即“望穿秋水”、“蜻蜓点水”、“落花流水”、“青山绿水”。原来卖酒与买酒的打的都是哑谜。
用人名作为酒的代名词的,除“杜康”外,还有“白堕”,盖古人有名刘白堕者,善饮酒,故亦称酒为“白堕”。“曲生”、“曲秀才”是对酒作拟人化的称呼,因酿酒用曲,遂有此称。这在《开天传信记》中有记载。
酒由医家药物变成筵宴饮品,由来已久,周天子对大臣有“九锡”之礼,其中之一是酒。它是用黑黍和芳草酿造而成,古代朝廷正式宴会,只用按法定规格酿造的法酒,亦称“官酒”,以后播衍为各地的官酿酒沿习下来。从唐人诗“法酒调神气”、“官酒重于锡”,可知这种酒须掺和某些安神益气的药材,是一种糖分多酒精含量低的滋补酒。古代多豪饮之士,《孔丛子》载谚云:“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十植。”陈师道诗赠张耒,谓“张侯便然腹如鼓,雷为饥声酒为雨。”张耒《明道杂志》说:“晁无咎与余酒量正敌,每相遇,两人对饮,辄尽一斗,才微醺耳。”就因为他们喝的是低度酒的缘故。
传至唐代,始见“烧酒”。白居易有“烧酒初开琥珀香”的诗句。但其为红色,与后来所见到的白酒迥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创其法。”元代人称它为“汗酒”或“阿刺古酒”,清代也有称其为“气酒”的(因其为蒸汽所凝成的露滴汇积而成)。“烧酒”起初以浓酒和糟一起蒸煮提纯,后来也以糯米、粳米、秣、黍、大麦等作原料。至近代,则以高梁所酿为正宗。据清代梁章钜的《浪迹续谈》卷四记载,曾有外国人得到高粱烧酒,称为“中国至宝”,遗憾的是不知道如何服食。而近古代的烧酒家族中,沛酒、潞酒、汾酒最为文人豪士所钟爱。
我国古人对饮酒制订了许多郑重尊严的规则。西周设“酒人”一职,执掌酿酒及祭祀大事。封建时代国立大学校长称为国子监祭酒,由博学硕儒充任,为繁琐至极的礼仪提供咨询。《诗・宾之初筵》描述古代筵宴程序和细则甚详,如酒过三巡易醉,就不要再喝;宾客醉了应向主人辞别,否则害于酒德;饮酒之所以有豪放之美,是因为它切合完美的礼仪。传统的饮食文化讲究礼仪,正是我们民族的美德。
――男人对男权主义的解释
当男人陪女人购物时,100%的女人专注于商品,20%的男人专注于价格,剩下的80%专注于其他女人。
――男女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女人一旦结婚就开始重视她的老公,而男人一结婚就开始忽视他的老婆
在爱情上,最初的一瞥往往只是一颗火星,长期观察才能点燃情感的火焰,形成燎原之势。
――保加利亚作家瓦西列夫《情爱论》中的句子
你那条短裙非常漂亮,我想请那条短裙吃顿饭,如果你有空,请一起来。
――最具幽默感的邀请
为什么美女总是跟庸庸碌碌的男人结婚?因为聪明的男人总是避免与美女结婚。
――毛姆
媒人是系结一段姻缘的头一个人,也是在这段姻缘里头一个挨棍子的人。
――俄罗斯俗语
爱情要完结的时候自会完结,到时候,你不想画上句号也不行。可是句号的后面却常常是省略号,以及感叹号!
――关于爱情的“回肠荡气”
爱一个人的时候,也是最应该自爱的时候。
――网友语录
所谓网恋,就是一根电话线,两颗寂寞心,三更半夜醒,四目不相见,十指来传情。
――网恋的基本形式
经常出入欢场的男人回家是个三好先生,一向贤淑的妻子突然执意离婚肯定是为另一个男人。
――男人与女人的感情侧重点不同
爱是对自我的征服。你所爱的人,是另一个自己,是你想成为、渴望成为但是还没有成为的你自己。当你所爱的人低于你自己或不再是你自己时,爱的驱动力就会降低。
――吴稼祥
做情人的时候,女人让男人心痛;做妻子的时候,女人让男人头痛。反过来,做情人时,男人让女人头痛;做丈夫时,男人让女人心痛。
――男女对情人和配偶之痛的不同态度
男人婚前大多像孙子一样百依百顺,婚后像老子一样发号施令;女人婚前大多像燕子一样爱飞就飞,婚后像鸭子一样想飞难飞。
――男女婚前婚后地位悬殊
男人消耗了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酒,女人吃了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醋。
――男人好喝酒,女人好吃醋
男人和女人的恋爱,像小说一样有趣好玩。男人和女人的婚姻,如历史一般乏味无奇。
――婚姻永远比爱情现实
默念对方名字及“我爱你”三次,你的怨气“平均”会少掉三成。
――在“爱”面前,一切都是无所谓的
能尊重女人直觉的男人才是智慧的,能感激女人包容的男人才是成熟的。
――女人“成就”了优秀的男人
爱要追求深度,不必追求速度;爱要追求热度,不必追求亮度。
――爱与度
对待外人像淑女,做起学问像才女,干起活来像劳动妇女。
――男人心目中的好老婆
女性征服男性,有时靠美貌即可;男性征服女性,有时靠权势钱财亦不难。但同性之间的征服就得靠水平、能力、为人。
――同性之间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
一个男人想女人,两个男人争女人,三个男人骂女人。
――“三个男人”定律
男人的年龄越大,越不管女人的事;女人的年龄越大,越爱管男人的事。男人的好斗心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女人的好斗心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年龄对男女的影响
男人都喜欢听话的女人,但男人若是开始喜欢一个女人时,就会不知不觉地听那女人的话。
――谁听话,什么时间听话有章可循
如果你看见一个男人为他的妻子打开车门,那么只会有两种可能:要么他的车是新的,要么他的妻子是新的。
――男人的新鲜感总是短暂
Britain’s economic recovery is being killed by euro crisis.
中译英部分
农村房屋质量不能再不堪一击!
上述两部分分开评奖,参赛者可任选其一进行翻译。译文请在2013年6月10日前在网上提交,网址为;或者用稿纸誊写工整,寄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东三街2号新东方南楼19层《新东方英语》编辑部“翻译擂台”收,邮编为100080,截止日期为6月10日(以邮戳为准)。我们将隔期刊登有关译文的详细评点,并评出若干名最佳译手(奖品:《舌尖上的智慧——美国名校最佳毕业演说》)和潜力译手(奖品:《一书一世界:不容错过的35部外国现当代小说赏析》)。快来一试身手吧!
在上一期的翻译擂台评点中我们提到,英语中的transferred epithet修辞格和汉语的移就修辞格有很多相似之处。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移就修辞格时,在理解和表达两个层面都会有一些困难。通常来说,母语为汉语的译者在翻译修辞格时,如果是英译汉,困难会集中在理解方面;如果是汉译英,困难则主要在表达方面。但这并不表明译者在英译汉时不会遇到表达方面的问题。目前很多翻译学习者由于不重视汉语功底的锤炼,因此不仅灵活使用汉语有困难,有时理解汉语也会有困难。这种现象在翻译移就修辞格时经常出现。究其原因,英译汉时,译者往往关注如何正确理解原文的移就,轻视或忽视了该修辞格的汉语表达;汉译英时,译者则不重视对原文的理解,望文生义,或是胡乱猜译,导致英文译文不准确。这种现象在本次翻译擂台的部分译文中有明显的体现。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2013年4月号翻译擂台英译中评点
英译中题目
His eyes were excitedly glued to the table, on which were laid out many beers, some refreshments, books, and accessories, in artistic disorder.
翻译要点
英文原文中的excitedly是个副词,表面看修饰的是glued,但实际上修饰的是eyes,即眼神中充满激动。理解这一点并不难,但用自然生动的汉语表达出来却不容易。下面我们首先来分析参赛译文在移就修辞格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问题一 参赛者保留原文的移就,汉语表达生硬拗口。
例:他的眼睛兴奋地贴近桌子,桌上摆放着许多啤酒、一些小食和书籍、配件。它们具有艺术性的凌乱。
评析:译文没有改变原文中excitedly的修饰对象,将excitedly glued翻译为“兴奋地贴近”,虽然意思可以理解,但表达有问题。可能译者本想用“贴紧”,否则“贴近”一词似乎是说眼睛在移动,不符合逻辑。但即使改成“贴紧”,汉语的表达也不自然。汉语中可以说“紧紧盯着”,或是“目光紧贴着”,但如果说“眼睛贴紧……”,似乎是说眼睛直接贴在某一物体上,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另外,译文中“许多啤酒”和“小食”的说法也比较拗口。
问题二 参赛者解释原文的移就,但译文表达不自然。
例:他两眼兴奋,紧盯着桌子。桌上放着许多啤酒、一些点心、几本书和一些饰品,凌乱但不乏风雅。
评析:译文把excitedly的修饰对象由glued改为eyes,意思完全正确。但译文“两眼兴奋”的表达不自然,把“兴奋”直接当动词用了,这在汉语里不常见。如果改为“兴奋地盯着”就会好得多。另外,用“风雅”来翻译artistic也不合适。
问题三 参赛者漏译移就修辞格中的组成成分,译文意思不完整。
例1: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桌子,上面随意地摆放着许多啤酒,少许点心、书籍以及其他东西。
例2:他甚有兴趣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桌子上的啤酒、小吃、书本以及其它物件,虽然摆放随意却又不失艺术美感。
评析:第一个译文中的“目不转睛地盯着”仅仅是对glued的翻译,漏译了excitedly这个关键词。此外,第一个译文还漏译了artistic。第二个译文则漏译了glued所传达的信息。这种省略不仅使原文的移就修辞格不复存在,而且译文的意思也不完整。
问题四 参赛者对原文的移就修辞格理解错误,译文意思不对。
例:他注意力全都贯注到那张桌子上了,两眼满是喜悦。桌上有很多啤酒,还有一些点心、若干书籍和小饰物,摆放看似随意却颇具美感。
评析:原文中的excitedly一词不难理解,就是“兴奋,激动”的意思,可以直接翻译过来。译文将其译为“满是喜悦”,乍看上去有点道理:原文中的“兴奋”肯定包含“喜悦”的成分,因为桌子上物品的摆放很有艺术性,看了之后觉得赏心悦目,因而喜悦,这倒是很有可能的。但“喜悦”和“兴奋”是有区别的,只有极度“喜悦”才会“兴奋”。也就是说,译文冲淡了原文所表达的极度高兴的心情,可以看做是对原文的误解。
除了移就翻译方面的问题外,参赛译文还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问题一 参赛者未能处理好原文中的矛盾修饰法这种修辞格。矛盾修饰法在英语中叫做oxymoron,指把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放在一起,字面上看似乎不符合逻辑,实际上却可以表达深刻的哲理或产生幽默的效果。常见的loving hate、tearful joy和clever fool等短语都是用了这种修辞格。本次翻译擂台英文原文中的artistic disorder也用了这个修辞格。一些参赛译文在处理这个修辞格时出现了不该有的错误,最明显的是理解错误。
例1:他热切地凝望着桌面——小茶点、一杯杯地啤酒与书和装饰品交错摆放着,形成一种艺术品特有的散乱的美。
例2:他兴奋地盯着桌子,桌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几瓶啤酒,一些点心,几本书还有一些小玩意。
评析:原文的意思是说桌上的那些东西尽管摆放得很不整齐,但看上去却好似精心摆放过似的,有一种艺术的美感。第一个译文采取了增译的方法,译为“形成一种艺术品特有的散乱的美”。这种增译虽然使译文读起来很自然,但意思与原文却有很大出入。其实桌上摆放的那些东西很难称得上是“艺术品”,那种摆放的效果也未必是艺术品所特有的。“特有”一词容易让人误解,认为艺术品都是散乱的,只有散乱才是美,这与原文的意思显然不符。第二个译文将其译为“错落有致”,读起来很自然,但这种译法过于强调美感,遗漏了disorder所表达的那种表面上的杂乱,意思同样不准确。
参赛者在处理artistic disorder这一矛盾修饰法时也存在一些表达错误。通常来说,只要不牵涉具体的、特有的文化信息,英语中的矛盾修饰法都可以直接翻译为汉语,因为汉语读者通常也可以理解这一修辞格中两个词的逻辑关系。有些参赛译文进行了不必要的引申,译文反而不通顺。
例:他激动而目不转睛地盯着桌子,桌上摊放着许多啤酒,一些点心、书本和摆设,一片狼藉而又富于艺术感。
评析:“狼藉”和“艺术感”意思的确是对立的,但译文这么用却有两个问题:一是“狼藉”的负面意义太强烈,很难有什么“艺术感”;二是“狼藉”和“艺术感”中间隔了四个字,没有形成整体,已经不再是矛盾修饰法,这使原文的幽默感大打折扣。
问题二 参赛者不了解英语和汉语在量词使用上的差异,译文表达不够自然。
例:他十分兴奋地盯着餐桌看,仿佛眼睛粘在了桌子上一样。桌子上摆放着许多啤酒,一些点心,书籍以及装饰物品,很凌乱但不失艺术性。
评析:英语和汉语之间的一个重大区别是汉语中有专门的量词,而且使用很频繁;英语中则没有专门的量词,虽然也会用一些表示度量的词来修饰不可数名词,但总体而言使用频率比较低,在可数名词前更是很少用量词。本句中的many beers就是这种情况,由数词直接修饰名词。例句译文的译者不了解汉语和英语的这种区别,逐词翻译,没有添加量词,直接译为“许多啤酒”,表达不够自然。汉语中可以说某容器内有许多啤酒,但如果说桌上摆放着许多啤酒则显得逻辑不通。在“许多”后面加上“杯”或“瓶”这样的量词,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
问题三 参赛者无故漏译。除了上面提到的漏译移就修辞格中的成分外,一些译文还漏译了原句中的其他一些词汇。
例1: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桌上的啤酒,饮料,书以及饰品,这些物品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他兴奋不已。
例2:桌子上摆放着啤酒、点心、书还有饰品,杂乱无章却显出艺术气息。他眼睛紧紧盯着桌子,非常兴奋。
评析:第一个译文把artistic翻译为“美丽的”,完全忽略了disorder。第二个译文漏译了many。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漏译,可能是译者不够认真,翻译时无心漏译了;也有可能是译者故意为之,因为这两个词虽然不难理解,但要用流畅的汉语表达出来还是要费一番心思的。无心之失还可以理解,如果是抱着侥幸心理而有意避开难题的话,那就不应该了。
问题四 参赛者对英汉文化差异不敏感,无故增加译文的文化色彩。
例:他的眼睛兴奋地紧盯着桌面,上面摆满了啤酒、下酒菜、书本、还有一些饰品,凌乱但不失美感。
评析:原文中的refreshment被译成了“下酒菜”,估计译者是根据“啤酒”一词想当然地翻译而来的。如果原文描述的是我国的情况,这么译或许说得过去,因为refreshment的意思是snacks and drinks served as a light meal。但是,这种译法无端为译文增添了中国文化的色彩。在不知道原文上下文的情况下,这么翻译并不可取。
问题五 参赛者误用汉语成语。
例:他神采飞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桌子,桌上以一种凌乱美的姿态杯觥交错着许多啤酒瓶,以及一些点心、书籍和餐桌用具。
评析:译文把were laid out译成了“杯觥交错”。译者知道这个成语,说明其汉语功底还是不错的,但这里把这个成语用错了。这个词主要用来形容聚会时喝酒的欢乐情形,描述的对象是人。译文用“杯觥交错”来传达高兴的情形是可以的,但“杯觥交错着许多啤酒瓶”的说法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此外,“杯觥交错”描述的是多人一起喝酒的情形,但原文中既没有多人,也没有描述喝酒的情形。
获奖译文: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张桌子,眼中透着激动。桌上放着好几瓶啤酒,一些茶点、书和饰品,显得凌乱而有致。(邵今是)
评析:译文对移就进行了解释,用“目不转睛地盯着”来译glued,用“透着激动”来译excitedly,意思准确,表达也很自然。但后面顿号和逗号混用没有道理,“显得凌乱而有致”也不够自然。对这一译文略加修改,就有了下面的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张桌子,眼中透着激动。桌上放着好几瓶啤酒、一些茶点、书还有饰品,虽然凌乱却很有艺术性。(韩子满)
2013年4月号翻译擂台中译英评点
中译英题目
随着一阵欢快的钢琴声从田野里飘来,向日葵似乎也荡漾着金黄色的幸福。
翻译要点
汉译英原文中,“金黄色的幸福”是一个移就,“金黄色的”在逻辑上修饰的应该是sunflowers。这一点不难看出,但有的译文表达很不自然。参赛者在翻译移就修辞格方面问题较少,主要有两类问题。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问题一 参赛者漏译移就修辞中的某些信息。
例:With the delightful sound of piano wafting across the field, even the sunflowers seem to shine with happiness.
评析:原文中“金黄色的”一词在译文中不见了,既没有在happiness一词前面体现出来,也没有放在sunflowers之前。其实译文的整体质量还是不错的,整个句子结构不错,用词也有可圈可点之处:用waft来译“飘”,意思完全正确;用shine with来译“荡漾”也很好,表达很地道。要是在happiness之前加上golden,译文就更好了。此外,译文没有表达出原文中“一阵”的含义,也是个遗憾。
问题二 参赛者对移就修辞的理解出现偏差。
例:With a burst of cheerful piano drifting from the fields, sunflowers also seem to be rippling with the golden color of happiness.
评析:“金黄色的幸福”被译成了the golden color of happiness,即“幸福的金黄色”,句子强调的重点发生了改变。原文强调的是“幸福”,译文强调的则是“金黄色”,原文所传达的欢快情绪被削弱了。不过译文总体质量也不错:用a burst of来译“一阵”,意思准确,用be rippling with来译“荡漾”也挺好。只是sunflowers之前还需要加上定冠词。
除了在翻译移就修辞格时出现的问题之外,参赛译文还存在以下两类问题。
问题一 参赛者照搬词典解释,对个别词的翻译不够准确,或者译文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例1:With a burst of cheerful piano sound wafting from the field, the sunflowers also seem to undulate golden happiness.
例2:A peal of lively sound of a piano wafted from the field, to which sunflowers seemed to sway with golden happiness.
评析:第一个译文用undulate来译“荡漾”,这也确实是一些汉英辞典上的译法。Undulate一词在英语中的确有move like waves的意思,但这个词在英语中主要作为不及物动词来用,后面很少接宾语。当它用作及物动词时,表示的意思是cause to move in waves or as if in waves。如果是这个意思,那么后半句话回译为汉语就变成“向日葵让金黄色的幸福荡漾着”,与原文的意思有出入。第二个译文用peal来译“一阵”,但peal的意思是电话铃或教堂里的钟的长时间鸣响,或是大炮的轰鸣和雷声,用这个词来形容欢快的钢琴声不合适。
问题二 参赛者译文有语法错误。
例1:With a burst of cheerful piano tone floated up from the fields, sunflower also seems to be brimming with golden happiness.
例2:A piano tinkled pleasingly from the field, the sunflowers played on by the golden happiness.
评析:第一个译文用float来译“飘来”,意思上没有问题,但用过去分词形式不对,好像钢琴声是被别的什么力浮起来似的,改成现在分词形式floating就可以了。第二个译文中,两个分句都有完整的主谓结构,其实是两个句子,中间的逗号应该改为句点,第二个定冠词the的首字母应该大写。
获奖译文:With a burst of cheerful piano fluttering from the field, the sunflowers appear to be filled with gold happiness. (朱嘉赞)
关键字:会话含义理论;合作原则;违反;《绯闻女孩》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50-02
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的新兴学科分支,它研究了说话者怎样通过句子顺利地进行沟通。语用学兴起之后,研究解释语言是怎样保证人们沟通的顺利吸引了很多语言学者的关注。格赖斯认为,人们为了确保对话的成功,不得不遵守一系列的规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格莱斯,1975:127)。然而,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是建立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之中的。在实际生活对话中,人们不总是遵守这四项准则。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说话者不能严格地遵循原则,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还会违反原则。
一、理论基础
1.会话含义(IC)。会话含义是语用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这一概念在近期的文献中来源广泛,它的基本内涵就是隐含的意思要比实际明确给出的内容要多(莱文森,1989:32)。在1983年,利奇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说话时,内涵往往比实际说出的要多。人们通常不是直接把想要表达的说出,而是通过推断。所以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总是有间接的言语行为。所以,在1995年,格伦迪指出,会话含意理论试图解释,如何得到什么是听话人真正所说的,从表达实际的意义阶段到隐含意义的阶段。
2.合作原则(CP)。1975年,格莱斯提出,人们的谈话通常不包括一系列不相关的话语,如果人们说的话不相关,是不合理的现象。他们的特点是,在一定程度上至少与每一个会话的参与者,努力合作,在某种程度上,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至少是双方相互接受的方向。合作原则可以分为四个准则,称为格赖斯准则,描述具体的理性原则的说话者所遵守的合作原则,这些原则能够有效沟通。
二、主要发现和讨论
在讨论中,会发现会话中的一些规则。四个准则的违反将在本部分中通过电视剧中的实例进行说明和解释。
1.电视剧中违法数量准则的分析。以下是电视剧中违反数量准则的部分文本,以这些作为实例进行分析。奈特:哦,我只是想知道你怎么了,你昨天晚上看起来很沮丧。瑟琳娜:看呢,布莱尔是我的最好的朋友,你又是她的男朋友,她爱你,这就是事实啊。我该去学校了,要迟到了。在上面的例子中,奈特想知道瑟琳娜昨晚看起来沮丧的原因,但是瑟琳娜并没有直接的回答他的问题,她解释了奈特和布莱尔的复杂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瑟琳娜回答了奈特的问题。这是满足当前会话需求的方式。但是,除去回答沮丧的原因外,瑟琳娜还说了快要迟到的信息,这部分信息是多于所要回答问题的信息的,通过这种方式,瑟琳娜传达出她不想多跟奈特说些什么了,马上必须要离开。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莉莉:你什么意思?布莱尔取消了?瑟琳娜:嗯,是,呃。问题是…我知道邀请时间的时候,我已经,嗯……有计划了。莉莉:和谁一起的计划?瑟琳娜:和我朋友。丹:嗯,呃…是,你好,很高兴见到您,伍德森夫人,我是丹。莉莉:你和丹去哪里?瑟琳娜:我们……。丹:我们……一起去听音乐会。莉莉:林肯·霍克?林肯·霍克?丹:是,是的。是“滚石乐队”。90年代的乐队。在上面的例子中,同样的回答方式又体现了出来。除去准确的回答问题之外,丹还进行了很多额外信息的回答,比如说自我介绍,解释“滚石乐队”。从表面上看起来,剧中的角色好像是违反了数量原则,但是这种方式却常常出现,也包括在现实生活中。
2.电视剧中违法质量准则的分析。质量准则规定,人们不应该说一些错误的或撒谎或没有足够的证据的话。例如:布莱尔:瑟琳娜,很高兴见到你!瑟琳娜:你好!很高兴见到你!在这个例子中,如果读者不具有相同的背景的电视剧,他们不会明白在这种友好的话中的寓意。在剧中,布莱尔和塞雷娜是情敌。他们是在聚会上认识的,他们怎么能说真诚的祝福?“很高兴见到你”是说谎的。
3.电影文本中对于关系原则的违反。说到关系原则,格莱斯写到“尽管关系原则本身是精练的,它的构想仍旧包含很多让我深思的问题。我在想它关注的是哪一类的相关性,在真实的交谈过程中它是怎样转换的,怎样允许谈话的主题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些许改变等。我觉得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非常难,我希望能在以后的著作中对它进行修正。”以下是电影文本中违反关系原则的例子:瑟瑞娜:你喝的酒也是给猪喝的。恰克:我喜欢你说脏话时的样子。瑟瑞娜:你只是喜欢有女孩和你说话。恰克:事实上,我更喜欢她们不说话的样子。瑟瑞娜:嗯,我很想念你机智的幽默。恰克:让我们赶紧拿衣服走吧,找个地方互相享受着注视着对方。瑟瑞娜:我们仅仅去来点吃的怎么样?我一直空着肚子喝酒那。在这个例子里,如果观众不了解《绯闻少女》的剧情背景,他们就不会理解潜在的含义,会认为瑟瑞娜的话是不相关的。这段对话发生在瑟瑞娜刚从寄宿学校回来的时候。事实上她已经理解了恰克的本意,只是通过别的提议来摆脱恰克。
4.电影文本中对于方式原则的违背。合作原则及其组成部分的各项具体原则是以祈使句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这使许多读者误以为它是规约性的,也就是规定读者他们应该如何做。但事实上合作原则旨在描述对话中真实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当我们交谈时,我们总体上会遵循合作原则,会在潜意识或无意识中用合作原则指导我们。我们也在尝试着以清晰的方式使说话内容更真实、更具相关性、信息量更大。以下是电视剧台词中隐晦的表现:“站在中央大堂,手里提着包,她就是瑟瑞娜。这是一年前神秘消失去了寄宿学校的女孩吗?”在这个场景中,隐晦存在于短句“disappeared for boarding school”中。观众会感到困惑,究竟是因为寄宿学校瑟瑞娜才离开了这里还是瑟瑞娜离开了这里去了寄宿学校。这一段产生了隐晦是对方式原则的违反。
本文以对话含义理论和合作原则的理论框架,分析了电视剧《绯闻女孩》中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通过研究电视剧中选取的例子,分析并讨论了对话怎样被应用,合作原则怎样被违反以及对话隐含的意义是什么。很显然,违反合作原则不但不会导致交际失败,而且达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例如:幽默、夸张等。在小说、电视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中,违反合作原则达到了从另外一个角度帮助塑造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美国女孩,18岁北京寻梦
苗条性感的身材,五个手指的指甲上分别涂抹着红、蓝、黄、黑、绿五种颜色的指甲油,笑起来的时候,身子会不自觉地向后仰。2009年6月下旬,笔者如约来到北京一家咖啡馆,采访被网友誉为“史上最牛洋妞演员”的凯瑞时,发现她竟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并且带着京腔。
“为什么要来中国?”“中国有句话不是叫耳大有福嘛,我的耳朵挺大,所以就来碰运气了!”这位洋妞的开场白令人忍俊不禁。在愉快的氛围中,她讲起了自己在中国鲜为人知的打拼经历。
凯瑞的英文全名叫凯瑞・贝里・布罗根,1981年出生于美国马塞诸塞州。由于从小就经常与华人接触,早在读中学时,她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少林武术、京剧和刺绣,更令凯瑞对这个遥远的东方古国心驰神往。
1998年,凯瑞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她就读的波士顿中学跟北京景山中学有个文化交流活动。那时候,她只会用汉语说“我叫凯瑞,我是美国人”。虽然只待了短短几天,但北京却给这位美国女孩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2000年,凯瑞作出了一个令父母十分吃惊的决定:去中国留学!她首先到中央戏剧学院学习表演。当时她只是想把中文学好,现在想起来她仍然觉得很疯狂,一个18岁的小女孩,竟敢单枪匹马闯北京。不过凯瑞很快就适应了在异国的生活:她喜欢吃色香味俱全的中国菜,爱吃饺子,爱穿中国少数民族的服装。课余时间,她还喜欢骑着一辆除了铃铛不响什么都响的旧单车,在北京的老胡同里乱窜。这里的一切,都让小洋妞倍感新鲜。
更让凯瑞兴奋的是,在中戏的第一学期,她就出演了电影《幸福花园》,从此正式开始了一个18岁美国女孩的“北漂”生活。
凯瑞说,外国演员要在中国混,得有三个条件:形象合适,会演戏,中文流利。有些人不会讲中文,但是他也可以认识一个好的经纪人,为他创造很多机会。但一个小女孩,在这里没有家人,又没有经纪人,发展起来就会特别艰难。
“洋大山”算是凯瑞“北漂”中遇到的贵人。“有一天我遇到了闯荡中国的大山,他请我喝酒并跟我讲他的故事,虽然他的情况跟我非常不一样,但他一直都在鼓励我,给我讲他的经验。大山的经纪人也一直在帮助我,替我分析,这让我很感动。”
后来在杨亚洲的新片《八兄弟》中,她和八个男主角演对手戏。杨亚洲导演说,之所以选择凯瑞,关键原因在于她的中文非常流利,同时表演基础也很好。“咱们中国演员打入好莱坞也需要过语言关,所以对于这个美国演员,我最关心的是语言问题。没想到凯瑞连一些地方的方言都能说。真是不得了!”
从中戏毕业后,凯瑞又拍了《白银谷》、《滴血翡翠》等多部影视作品。接演每一部戏,她都会与导演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使自己扮演的角色真正符合外国人的形象。对于如何去抓住角色的灵魂,她也自创了一套方法。拿到剧本,她先用两句话进行概括,知道故事的脉络走向。对于人物的情绪,她往往是从细微处来把握,她会赋予这个角色一种喜欢的色彩,以及可能发生在这个人物身上很有代表性的三件事。这是她塑造人物的一个“诀窍”。
果然,由于个性十足,这位洋妞演的每一个角色,都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些娱乐报纸、杂志,更是对她好评如潮。
千锤百炼,成为中国“最红洋妞”
在圈子里,凯瑞堪称“拼命三郎”。无论担任主角或配角,她那股对表演精益求精的执著劲儿,都让其他演员敬佩不已。
在电视剧《新英雄虎胆》中,凯瑞演绎的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绝色间谍。这个角色对于凯瑞来讲是很有难度的,因为她的台词里包含了很多专业术语,说起来十分拗口。不过,凯瑞是个十分认真的演员,她拿到剧本就先在一位中国老师的帮助下将一些不懂的字注上音,如果遇上比较长、比较重要的对话,就全部用字母注音重写一遍,这样能够很快地背出来。遇到稍微有些难度的句子,她就与老师或朋友一起对台词。如果有无法理解的句子,她就会请教别人应该如何去念这个句子,听别人念的时候是强调哪个字词,这样她就明白了说这句话需要有怎样的感情。
跟她一起演戏的男一号吴修波这样评价这位金发碧眼的姑娘:“与凯瑞在一起演戏的感觉十分自然,她的表现很灵活,也很机敏。”导演对她的表现十分满意,评价也是很高的:“凯瑞演的那个角色难度很大,是个反派人物。但是她对人物的把握十分准确,表现得含而不露,塑造出来的角色不概念化。可以看出她是很下工夫的。”当然,这已经不是第一位对她有如此高评价的导演了。
正是这种态度,使凯瑞能够不断地挑战新的角色,提高自己的演技。事实上,凯瑞正是凭借一个高难度的角色让广大中国观众牢牢记住了她。那是2004年摄制的一部名为《风吹云动星不动》的电视连续剧,在戏中,她扮演的是一个中英混血儿珍妮。说起这个角色,凯瑞难掩兴奋之情:“这个角色特别有意思,是我所演过的戏中最好玩的角色。”
这部戏描写的是20世纪初发生在上海的故事。戏中珍妮的父亲在当年的上海滩声名显赫,父亲过世,远在英国的母亲把父亲所有的财产尽数变卖,留在上海的她从一个千金小姐一下沦为无依无靠的孤女,只有父亲留下的一幢房子。凯瑞坦承,这个角色有相当的难度,作为一个混血儿,她的身上有两种不同的文化的碰撞,更加需要揣摩的还是这个角色本身性格上的特点:“珍妮的身世以及从小的环境,造就了她做什么都像在游戏;但她又不是那种傻傻的单纯,落魄后为了生存她又要用心计。因此我不能演得太单纯,又不能演得太坏,要在二者中找到平衡点。”
尽管这个角色性格矛盾多变,许多行为细节都出人意料,非常难以拿捏,但凯瑞把自己放开,用心体验和接受人物的性格,终于塑造出一个活灵活现的珍妮。她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也为自己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趣的是,后来凯瑞在影视圈里竟得了个“凯一条”的外号,因为她拍片时经常一条就过。很多导演笑言,拍戏找凯瑞很合算,很专业,省时间,省胶片!
因为渐渐有了名气,凯瑞又相继与唐国强、葛优、黄晓明等大腕合作。来华9年,凯瑞已接拍了50多部戏,其中6部为主角,18部为第二主角,几乎垄断了近年来重要影视剧中的外国女性角色,被网友誉为“史上最牛洋妞演员”。
在奥运会期间,凯瑞还受到凤凰卫视、北京卫视等多家电视台邀请,担任了奥运节目解说嘉宾。她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身体力行地支持奥运。这张国际化的面孔,给中外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生活很快乐
在凯瑞拍摄的50多部戏中,她最喜欢的是在《鹿鼎记》(黄晓明版)中扮演的俄罗斯公主索菲亚。为了演好这个公主角色,凯瑞在戏中奉献了第一次,而且还是和黄晓明搭档。“那场戏我记得是刚从美国回来时拍的,当时是第一次见到黄晓明,他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人,但他非常热情,也很耐心地帮我分析剧本,带我入戏。”
不过,由于审查原因,她和黄晓明的这段戏最终还是被剪掉,令凯瑞有些遗憾。当笔者问她对《鹿鼎记》有何看法时,这位洋美眉调侃:“我不太认可一个男人有七个老婆。但是,它作为一个虚构的喜剧主题,可以接受。导演处理的方式很有喜剧感,大家都爱看。《鹿鼎记》很娱乐化,一个男人怎么可以有七个老婆!所以我跟导演说可以拍个续集吗?比如一个女人有七个丈夫!我是个女权主义者。”说完,凯瑞俏皮地大笑起来。
由于文化差异,在拍戏中这位洋妞也难免和导演发生“冲突”。凯瑞说在美国,导演对演员很体贴,哪怕他不满意,也不可能去骂演员。而在中国就不一样,如果你没有做到导演要求的那样,就有可能挨骂。演戏时,很多人认为外国女孩特别开放,我反对。我说不是,我就不会主动说‘我爱你’。如果导演说情节要求我这样,或者讲出道理,我才这样做。”
不过除了这些“小插曲”,在生活中她还是挺快乐的。现在凯瑞在中国已经有了一大批“粉丝”。走在北京街头,她经常会遭遇热心影迷的“突然袭击”,知道她名字的少男少女会激动地喊:“凯瑞,给签个名吧!”而那些不知道她的姓名又很喜欢她的大伯大妈,有时就干脆叫她“安妮”、“索菲亚”、“女大山”。更有趣的是,不少中国帅哥还主动向她发起“爱情攻势”呢!这一切,都让凯瑞受宠若惊。
关键词:双关语;翻译障碍;可译性
一、双关语
双关语即通过语音或语义的条件,用最经济的遣词使语句同时具有双重意思。双关广泛运用于文学,口头谜语,广告等文体中,为其增色不少。无论从汉语还是英语的历史来看,双关修辞都源远流长:中国双关出现的最早文献是从西周时代开始的《诗经》;在英语中,pun的起源追溯至罗马时期,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作品里用到超过3000处的双关语,可见其受青睐的程度。
双关语是一种智力游戏,它巧妙的使用同音同形字或者一词多义,使得在特殊语境下的这些字词具备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思。如09年5月莫斯科举办欧洲广播联盟歌唱大赛,格鲁吉亚选手的节目是:We don’t Wanna Put in(我们不想插手).但听起来就像We don’t Wanna Putin(我们不要普京),这个谐音双关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十分耐人寻味。如何把英语双关语译成恰当的汉语并保持其修辞特点,成为广大翻译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二、双关语翻译现状及翻译障碍
双关是一种高级的修辞格,中外文人对其爱不释手,对于译者来说,双关是一个 “waterloo”,往往只能望“关”兴叹。双关语难译,由于原语言与目标语之间语音和词汇无法一一对应,要将一个双关语译成对应的双关语,并不简单。由于社会文化的不同,双关语之间的互译存在障碍,双关语的可译性以及可译的限度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Sider Horin曾说过,任何公式和系统理论在翻译双关时都没有帮助,因为双关是一种语言的文字游戏,而翻译使这个文字游戏在另一种语言里得到重生,变成另一个文字游戏,那么,一切都只能靠灵感了。[1]一些悲观的译者认为双关语是不可译的。刘重德指出一些不可译译者经常引用以下例子作为其不可译的证据。
例1:“What kinds of money do girls like the most?” “Matrimony.”
例2: “What key don’t open doors?” “A monkey, a donkey and a turkey.” [3]
懂英语的中国人,几乎都能看的懂这个字谜的意思,但要将其译给不懂英语的中国人,而要达到原文具备的幽默效果,实为难事。
鉴于双关语的特点,学者们对双关翻译的态度主要有三种:①可译—认为双关语都是可以翻译的;②不可译—双关不可能译为另一种语言或方言,这种语言或方言的人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③可译限度—可译,但不存在完美理想、绝对一致的双关语翻译。
虽然观点各异,但双关语翻译的实践从未停止。翻译双关语时,一些译者重视意义的传达,直接译意而舍弃双关语的形式;一些译者通过其译入语方面的造诣寻找相似的双关进行创造性翻译,但在意义上与原语相差甚远;一些译者实在不知道该怎样译,而采用注释的方法进行说明;也有译者本着“双关不可译”的观点,认为只能意会,不会言传,而避讳双关语的翻译实践。
Peter Newmark曾指出,对于双关语来说,没有完美、理想和正确的翻译。那么究竟是什么给双关语的翻译带来如此大的障碍呢?
2.1 语言障碍
某一种语言系统的范围和分类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组织其概念,发音和词汇。然而,绝大多数的语言学符号都是任意性的,由于语言的不对称性,我们不能指望在一种语言里发音相似的两个词,在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后也恰巧发音相似,语义结构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就更不可能了。简而言之,语言的对等是意义的对等,而双关语却是利用音义相近或相似等语音条件来制造效果。因为语音表层的音形无法达到理想的转化,在发音上找到音义对等又具备双关效果的词语实属不易。如源语里同音异义或一词多义的词语翻译成目标语后仍然是同音异义或一词多义的几率很小。例如:
例3 A: What is the worst kind of fish?
B: Selfish.
这是利用selfish和fish的语音条件制造的一个双关,与前面的worst fish “最坏的鱼”的提问相对照的selfish 转化为中文后是“自私”,在原语里因为fish 和selfish都有一个fish的音,所以听起来诙谐幽默,耐人寻味。但如果按照字面直译,selfish译为中文后,发音里就没有个“鱼”的音在了,就毫无幽默的效果,甚至不知所云。
2.2 思维障碍
Sapir Whorf假设认为语言决定思维,人的逻辑由母语决定。认为对世界的认识有赖于语言背景使用,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不同。
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导致不同的思维,这种语言决定思维是根深蒂固,潜移默化的,内在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很难改变。那么由Sapir Whorf假设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根本没有真正的翻译,我们也不可能真正学会另一种文化区域的语言,除非摈弃之前思维模式,并习得目的语的本族人思维模式。
2.3文化障碍
世界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独特传统和风格的文化。这一文化给词语抹上了浓厚的色彩,这就是词语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对词语的影响很广,离开文化背景,就无法理解某些词语的独特含义。对同一个句子,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给翻译造成了障碍。
王希杰对对双关语有颇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双关使用于不同的民族,然而不同民族又各具特点,将这些独特的东西译出来很难。Delabastita认为即使存在某种统一的人类思维认知模式,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还是离不开特定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特点[1]。Nida认为特定文化背景下,包含各种概念和文学典故的文本,其信息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是很难理解和翻译的。因为文化缺失和文化多样性的存在,致使我们在翻译时,要么无法在目的语找到相对应的词语,对原语的翻译可能引起歧义,混淆不清;要么对原语无法正确理解,曲解了原语的意义和情感。语言的翻译不是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词语替换和语法句法的调整。一个成功的翻译,译者应该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传达语言背后所负载的原语文化。
例4:汾酒必喝,喝酒必汾。这是杏花村汾酒的广告词,来自《三国演义》开篇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广告巧妙利用典故,强调喝汾酒也是大势所趋,在翻译的过程中,几乎只能翻译出广告的字面意思,完全丧失了深厚的文化意韵。
2.4翻译标准的障碍
关于双关语的翻译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将双关语翻译为对应的双关语,内容形式上都对应,是双关语翻译的最佳境界,介于语言的特点,译者认为此等翻译只能偶得之,为可遇不可求的产物,是理想的译文。但在现实中,这种可能几乎不存在,有的话也相当的稀少。例如:例5:原语:娘,他们,,,你知道吗?
骄阳下,柳树上,回答他的是一片知了,知了的蝉声。
译入语: Mother, they, don’t you see?
In the scorching sun, from the willow tree, came the confirming reply of the cicadas’ chirrup:
See, See.[2]
汉语知了,知了还是英语see, see都具有双重内含:都是拟声词,都模拟蝉叫声;都有知道了,明白之意。词和短语的意义在很多程度上倚赖于语境。双关语正是利用双重语境,来创造言此即彼的特殊效果。译出双重语境就译出了原文的效果。
然而一般对双关语的翻译都会有一些内容形式上的改动,那么,什么程度的改动是可接受的呢?翻译和改写的底线在哪里?双关语里的创造性改写还应该叫做翻译吗?这些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激烈讨论。至今也没有关于双关语翻译的统一标准。至于Delabastita的“双关语翻译为零”“非双关翻译为双关”以及“零译为双关”的翻译方法对中国学者来说还是比较新奇,较难接受。
衡量双关语翻译好坏的标准没有定论的话,讨论双关语是否可译,译入语的优劣就没有依据。有些译者绞尽脑汁,译出的双关却被认为是改写,根本谈不上翻译。所以翻译标准的障碍也是双关语难译的原因之一。
三、可译性探究
虽然语言千差万别,但随着世界各地交流的加强,翻译作为一门实践,涉及科技,宗教,文学等各个领域,双关语作为一种广泛运用于文学的修辞手法,也被译者广泛涉猎。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双关可译性。
语言:从理论的角度而言,奈达认为任何语言都能够传达另一种语言要表达的意思,通过重新组织译入语,使其与原语具有相同的形式和句法结构来进行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尽量的挖掘译入语表达方式的可能性。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很多种表达其想法的方式。
虽然各种语言都各具特点,但如果每一种语言都是完全独立自主的功能系统,我们就不能实现通过不同语言符号记录的事情经历的之间的言语转换。语言之所以可译是因为它传递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代表的事物。既然双关是通过语言传达的一种幽默诙谐的效果,每种语言都有表达这种效果的语言。例如:有译者将例1改译为:A:爱钱女孩最喜欢什么元?
B:姻缘(银元)。例3selfish一例,张传彪改译为:A:最坏的鱼是什么鱼?B:暴雨(鲍鱼),比起无法跨越的语言障碍,此译将诙谐智慧的效果表现出来,可谓是变通打破不可译的僵局。
思维:思维差异固然存在,也不可否认,但不能因为深层的思维差异而消极的拒绝翻译。思维方式具有同一性,即思维同构,如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这些起主要作用的思维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互通的,它们通过语言反映出相同的模式。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处理语言-思维、思维-语言的心智活动。大脑对原文的概念、形象和逻辑关系梳理,并在目的语中找到相应的语词、句式,以求传达原文的意义,这两种思维活动相互作用,循环往复,直至译文成形。[4]我们应该学习译入语的语言机制,揣摩译入语的思维方式,以达到译文和原文对目标读者与原文读者产生相似的认知效果和审美效果。例如:Donna: He’s so romantic. Every time he speaks tome he starts with fair lady. Tina: Romantic, my eye. He used to be a bus driver.多娜:他真浪漫,每次跟我说话总先说声:够漂亮女士!(Fair, lady!)泰娜:浪漫,见鬼!他以前是个司机,开口就是:购票,靓女士!(Fare, lady!) [7]
文化:文化的交流和渗透进一步深入,由语言反映的不同思维之间是可以沟通和交流的。例如:A: At what time of day was Adam born? B: Just before Eve.有译者译为:A:后羿射日在什么时候?B:前羿射完后。随着文化的相互渗透,对各国的典故日益熟悉,文化的大背景下,找到两语之间的共鸣已经不再困难。
翻译标准:Nida说过没有绝对对等的翻译。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原理,翻译的关键是读者的反映而非语言形式。翻译的基本要求是译入语读者能够通过译本体会到原语读者阅读原文时的感受。一旦翻译以功能对等为标准,而对形式,内容的对等的要求相应淡化,双关语的翻译及可译性就会豁然开阔。如钱绍昌举的例子:Principal: Does any of you know martial art? One teacher:I know Martial Schwartz.校长:你们有谁懂得武术?某教师:我认识马歇尔施瓦茨。钱认为, 如没有幽默效果,照字面直译双关语是毫无意义。钱将其改译为:校长:你们有谁懂得武术?某教师:我懂得点巫术 [5]。
四、结语
虽然双关语翻译存在着语言、思维、文化和翻译标准的障碍,但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加强,双关语翻译标准制定, 在译者的不断实践下,针对这几个障碍苦下工夫,双关语翻译之难题会慢慢解开。
[参考文献]
[1]Delabastita, Drik. Focus on the Pun: word play as a special problem in translation studies [J]. Target, 1994(2):223-243.
[2]段美荣. 谈双关语的可译性限度及其语用翻译[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第1期第12卷,76-78
[3]刘重德. 文学翻译十讲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4]陆莲枝. 英汉双关语转换中的不可译性[J].百色学院学报,2007第1期第20卷,112-116
[5]钱绍昌.影视片中双关语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0第4期,19-23
关键词:网络交际 词语 理据
词语的理据指的是事物和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说明词义与事物或现象的命名之间的关系。这种依据既可以是“微观的”,即基于语言本身,包括拟声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逻辑理据和词源理据,也可以是“宏观”的,即依托于大的社会文化背景,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甚至政权的变更等都会产生大量新词。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一种全新的交际模式——网络交际,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因其独特的魅力而风靡全球。以电子邮件、电子论坛、聊天室等为载体的网络交际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交际语是网民们为了方便交流,加强沟通而在网上使用的,有独特风格的习惯用语,是为了满足网络交际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
网络交际是对常规交际的一次重大突破,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在这里遭遇了最大的挑战。尽管许多网络交际词语的产生有一定的随意性,但还是“有据可查”的。作为网民使用最多的两大语言——英语和汉语,其网络交际语言在构词上有相似之处,同时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对比英汉网络交际语言在造词方法上的异同,来探讨它们的构词理据。
一、英汉网络语言造词方法的共同点
英汉网络交际语是网络交际时代的新产物,其发展离不开网络这一交际媒介,因此在造词方面必然会出现共同之处。
1、大量运用非常规缩略词
所谓缩略词是从已相对稳固的词或短语中,直接或间接地抽取其主要成份形成简短的词语,表示与原复杂词语相同的意义。缩略构词法是现代语言中一种重要的构词手段,由这种构词法创造的新词言简意赅,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在日常交际中,人们虽然也使用缩略形式,但通常限于比较通行的专业术语或机构名称,且数量不多。而在英汉网络交际中,大量的非常规缩略词为网民们使用着。这主要是由网络交际的特点决定的。网际交际是一种实时交际活动,交际双方或多方必须及时地接收和发送信息才能使交际连续不断,否则会影响交际的速度和效率。因此在网上交际时必须以尽可能少的字符来表达意义,以加快节奏、提高效率。缩略词语可以有效减少键盘敲击次数,满足了网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出最大的信息量的要求,因此在网络聊天或发送电子邮件时,网民们便约定俗成地大量使用一些非常规缩略词。
2、运用谐音词
所谓“谐音词”就是对原字词的读音进行模拟,构成一个与原字词读音相近的新词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谐音在日常生活乃至各行各业中都有广泛的运用。在英汉网络交际语中,利用谐音产生的新词俯拾皆是,可谓网络语言的又一特色。谐音在网络交际语言中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为了“省时、省事、简炼、快捷”;第二是表达的需要。谐音词往往使语言幽默诙谐,为网络交际增色不少。
3、直接采用阿拉伯数字代替词语
用数字代替词语并不是网络交际语言的原创。早在网络出现以前就已经为一些人所使用,但在网络交际语中,对数字的运用可以说达到了极致。因为网络交际实质上是文本化的口语交际,主要借助文字输入这一环节来实现,其速度远低于以语音为媒介的口语交际。为了达到快速的信息传输,网民们绞尽脑汁使用了多种手段,其中之一就是用数字代替词语。因为数字是键盘自带的,其输入简单、明了、快捷,省却了文字输入所带来的麻烦,是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传达信息的有效方式。
4、运用符号词语
所谓符号词,又称为表情语,即用键盘现有的本身无任何意义的符号叠加在一起,成为表情符号,表达各种各样的实在的意义。如:“zzzz”(表示在睡觉),“:-p”(表示吐舌头,做鬼脸),“:-)”是最常用的笑脸,“:-D”表示张嘴大笑。符号词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成分,它没有语音形式,也不像其它词语那样是通过词义的变化、引申和谐音来表达含义,但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来代替语言表情达意。用符号代替语言是网络交际语独有的特征。主要是由网络交际场景的分隔性决定的。网络交际虽然打破了传
统交际的时空局限,但交际双方毕竟不是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们既看不到彼此的面部表情,又听不到彼此的声音(声聊和视频聊天除外)。与现实交际相比,交际双方的姿势、表情等就无法表现出来,在理解彼此意思的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和误解。于是妙用多种手段组合镶嵌的表情符号就应运而生了,从而消除了网络交际方式的沉闷枯燥,增强了趣味性。
二、英汉网络语言造词方法的不同点
英汉网络交际词语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它们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是表音文字(拼音文字),而汉语是表意文字(音意结合文字),因此在造词方法上也会有一些不同。
1、汉语有很多谐音同义词
如:“版主”与“斑竹、版猪”谐音同义,“大侠”与“大虾”谐音同义,“喜欢”与“稀饭”谐音同义。这类谐音同义词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汉语的拼音输入法。我们知道汉语音节比较简单,主要通过声调来区分词义。但由于网上使用五笔打字的人还很少,大多数网民所选择使用的是拼音输入法。而拼音输入法中并没有声调,因此当人们在拼音(如智能ABC)输入状态下输入某个词语的拼音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同音词。但在时间宝贵的网络上,网民们来不及去挑选正确的词语,因此就出现了“斑竹”、“大虾”之类的谐音同义词。英语没有这种现象。因为英语是拼音文字,虽没有声调,但有发达的辅音连缀,使音节变化大大增加,单词孤立达意能力比汉语要强,同音现象远不如汉语突出。
2、汉语网络交际语中的谐音词不仅数量比英语多而且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网民们在用汉语进行网络交际时,除了使用单纯的数字谐音和文字谐音,还常常将多种谐音方法组合使用,例如:“3Q”(Thank you)、“P9”(啤酒)等是数字谐音和英文中字母谐音的组合;“在98里哈9”(在酒吧里喝酒)等是数字谐音和文字谐音的组合;而“+U”(加油)则是符号谐音与英文字母谐音的组合。而英语网络交际语中的谐音词除了上面提到的为数不多的数字谐音外,只有字母谐音,即用字母来替代与它谐音的单词,如:c(see),b(be),Y(why),U(you),R(are)等。因为英语单词音节比较复杂,词的同音情况较少,因此网络交际语中的谐音词的比例也相对少一点。
另外,汉语中的谐音有时不仅仅是为了方便,而且利用读音相同或相近且新颖的词汇来构成谐音,依靠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造成一语双关,使一个词语兼顾两种不同的事物以表达“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从而营造一种轻松幽默的气氛。如“菌男”、“霉女”虽与“俊男、美女”谐音,但意义截然相反,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菌”、“霉”能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因而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而英语中的谐音则主要是为了省力省时。
3、缩略词的数量以及缩略的方法不同
在英语网络交际语中,缩略词占最重要的比重,充斥着大小聊天室、电子邮件、网上论坛和公告板。汉语中虽也使用缩略形式,但与英语比起来,数量很少,这是由英语是字母文字的特点决定的。拼音文字的单词缩写比表义的汉字缩写要容易得多。此外英汉网络缩略词的缩略方法也有所不同。英语网络缩略词的大部分并非规范性的缩写,而是由网民们自行创造并为他们共同认可的缩写形式,被缩略的既可以是词语也可以是日常交际中的短语或句子,采用的方法有:截短(省略单词中的一部分),如:bout=about,bro=brother;首字母缩合(取单词中的第一个字母),如:assp=as soon as possible;WYSIWYG=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元音省略(将单词中的元音省略),例如:brd=bored,bn=been;词素变化(改变单词中的某个部分的拼写,使之简化),如:bi=bye,dat=that,tnx=thanks。由于汉语不是字母文字,其缩略方法相对英语而言缺乏多样性。汉语网络交际语中的缩略词大部分是直接借用英语网络交际语中的缩略词。另外,网民们还模仿英语首字母缩略构词法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缩略词,即利用拼音的声母进行缩略的词,如:FB(腐败)、PPMM(婆婆妈妈)等,其原因是在键盘上输入汉字(五笔字型除外)比较繁琐,要先输入拼音再通过按数字键选定所需的字,而用拼音缩写代替汉字可以减少输入环节,从而节省时间,加快交流速度。虽然汉语网络交际语中也有利用汉字本身进行缩略的词语,但这类词语大都是反语,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例如:“神童”(神经病儿童)、“留学生”(留过级的学生)、“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等等。
4、数字词的数量差异
与汉语网络交际语一样,英语网络交际语也经常用一个发音与某一个单词相同的数字代替这个单词从而节约时间和空间,增强交流效率,但其数量与汉语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在英语网络语言中,用于谐音造词的数字仅限于1(won or one)、2(to,too or two)、4(four,for orfore-)、8(eight)等数字。而在汉语网络交际语中,每个阿拉伯数字都可以用来代表词语甚至句子。例如:58451201314(我发誓,我要爱你一生一世)、5620,59487(我若爱你,我就是白痴)、8147(不要生气)等。原因是汉语以单音节为主,便于以数字音节代替其它常见音节,另外汉语方言语音的歧义也为一些数字音节代替其它音节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关键词 谚语;对应关系;翻译方法
1 引言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语言冰山之一角,素称‘语言活化石’,‘民族之明镜”’,是成百上千年来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是语言中的精华。英汉谚语是习语的一种,具有固定的形式和语言色彩。其特点含蓄、幽默,严肃、典雅、言简意骇,形象生动,给人以启迪与思索:喻意明显,富于哲理,妙趣横生,给人以美的享受。
2 英语谚语与汉语谚语的对应关系及其翻译方法。
英语谚语与汉语谚语在表达对应关系上,主要有完全对应、部分对应及非对应关系三种情况。
2.1完全对应及其翻译方法
2,1,1完全对应
尽管不同国家的人们有不同的人文习惯和思维方式,然而人们的生存、劳动条件以及人类本身都存在相同之处。而且人们对外界客观规律及生活的认识大体上完全相同。因此有些英语谚语与汉语谚语在结构和含义上完全对应。例如:He laughs bestwho laughs last译为:“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Time is money译为:“时间就是金钱”,珍惜宝贵的时光是人们的共识,这同我国人民的“寸金难买寸光阴”相呼应。Knowledge is power译为:“知识就是力量”。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译为:“乘热打铁”。Diseases come on homeback,but go away 0n foot,译为:“疾病来时乘快马,去时踱漫步”。再者,老百姓喝酒的效果看来也是一致的,例there is truth is wine,译:“酒后吐真言”。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有的谚语却在诉说着相同的人情味。例如:My son is my sonstill he gets him a wife,but my daughter i8 my daug一ter allthe days of her life,译:“儿子在娶妻之前是自己的儿子,女儿却永远是自己的女儿”。在中国谚语中,则多少存点抱怨的意思,但在英语谚语中是诙谐。二者的含义是一致的。
2,1,2完全对应翻译方法:直译法
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完全对应的翻译方法是直译,这也就是“忠实、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精神风貌。许多英语谚语前后两部分与汉语谚语相比较,结构对称齐整,节奏鲜明。而且音节数目也相等。例如:Easy come,easy go,“来得容易,去得快";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想”;No pains,no gains,"不劳无获”。以上例子中无论从句式还是从结构上形成了对偶,而且和汉语谚语的意思完全一致。像这样的英语谚语可以通过字面直接翻译。直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民族的特色,能使喻义清新,形象逼真,能表达出原文的喻义,能完整地保存原文的神韵和表达方式。读者容易接纳原语的民族文化特色。使原语能得以更广泛的传播,促进文化的交流。譬如:Bird of afeather flock together,译“鸟以类聚,物以群分”。指相同羽毛的鸟儿聚在一起,此谚语含有贬义,喻指乌合之众;Drop of water outwear the stone,译“滴水穿石”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如果具有水滴精神再难的事情也能办到。
2.2部分对应关系及其翻译方法
2,2,1部分对应关系
由于生存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了两个不同的民族对外界的认知具有独特性。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英汉两种语言都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谚语也不例外。所以,谚语在喻体选择使用上常表现出明显的民族特色。虽然英语与汉语谚语中的一部分喻体并不一样,但喻义基本上一致,表达方式也相似。例如;A new broom sweeps clean,译:“新官上任三把火”。这句谚语中“新扫帚”与“新官”是不同的喻体,但喻义相吻合,指二者都起实质性作用。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译:“说曹操,曹操到”,devil指“恶魔”,虽然其与“曹操”喻体不同,但都有相同的含义,也可以译成“刚说道某人,某人就来了”。Two can play the game,从字面上来看,其意义为“两个人完不成游戏”,但用“孤掌难鸣”翻译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2,2,2部分对应关系翻译方法:借用法
对于喻体不同而喻义基本上一致部分对应的英语谚语则采用借用法进行汉译。也就是在保留有喻义的前提下,可借用含义相同或相似的汉语谚语喻体来代替英语谚语的喻体,这样可使译文喻义明显,又含而不露,且可再现原句所具有的语言效果,从而容易表达谚语真实含义。例如:Money makes themare go,其实mare意指“母马”,但在汉语谚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也就是说,喻体不同,然而喻义相同。可以借用汉语谚语中“鬼”来代替,此谚语就译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在下面这个谚语“He who paysthe piper calls the tune,”中“pay the piper call thetune”承担费用而有决定权。此谚语可以借用汉语习语,译为:“谁掏钱谁点戏”,言简意赅,浅显易懂,又不失原文的含义。
采用借用法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汉语中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特征的词语来代替英语谚语中具有民族色彩的词语,这样会让人难以理解。比如:Carry coal to new castle,如果翻译成汉语俗语,就成为“倒贩槟榔到广东”。二者喻义相同,然而喻体相差太远,如果这样译,给人感觉是英国也有“广东”,让人不知所措。如果译成,“向煤区运煤,多此一举”。这样的话,可以使原文的含义,全面展示出来,又不会造成张冠李戴的错误。
2.3非对应关系及其翻译方法
2.3.1非对应关系
各民族语言的形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谚语也不例外,它们在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典型的下。设喻方式上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而且“许多英语谚语是从莎士比亚时代流传下来的,因此和现代英语用法不同”。⑧从而造成具有这样特征的英语谚语找不到相对应的汉语谚语。例如:A live dog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活狗比死了的狮子好”。这样翻译有些牵强,只能找汉语习语“好死不如赖活着”。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直译:“不是微风细雨,而是大盆倾雨”这样让人摸不着头脑,应译为:
“祸不单行”,言简意赅恰倒好处。People who live in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s stones,译:“责人必先责己”。When in Rome,do as Romans do,译“随乡入俗”。Every Tom,Dick and Nary,译:“张三李四”。类似以上的例子,英语谚语与汉语谚语在喻体到喻义上完全不同。为此在翻译上千万不能生搬硬套,不能只在字面意思上下功夫,这样的话,译出的句子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闹笑话。
2.3.2非对应关系翻译方法:意译法
所谓意译,就是指在不脱离原文喻义的前提下把握好翻译的度,不拘泥于原文句法的结构,在“不逾矩”的前提下发挥汉语优势,进行再创作。许多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貌和神离,翻译时一定要揭示其内涵的意义。例如:Birds in their little nests agree,直译则为“在小巢中的鸟,观点一致”,这是个特别含蓄的谚语,这样翻译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抓住其喻体的喻义,深究其精神实质,可翻译成“家和万事兴”,这样则给人清新自然,易于接受。As you makeyour bed,so you must lie on it,与其译成“你铺你的床,你就躺在你它上”,倒不如译成“自己做事,自己当”。像这样的英语谚语在言外,语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仅从字面意义直译,而不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和效果,译文势必平淡无味这样既不能表达意思,又损于原文的语言形象和丰富内涵。因此,在翻译时,尽量按其喻义及寓意,找出具有相同效果的汉语成语、谚语或俗语来表达,则会使译文形象生动,准确达意。Man progress god disappear,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有通过努力,才会成功。这些来自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告诉了我们不容辩驳道理。虽然平淡朴实却让人深思、回味无穷。
2,4综合的翻译方法
综合的翻译方法是将上文所提及的翻译方法综合运用,这样可以解决使用一种不能达到解其义之目的。有相当多的英语谚语采用直译与意译并列对照的方式,使读者从表面意义上的了解转入到了内在的深意。例如:Give a lark to catch a kite,“放走百灵,抓住风筝”A good tree is a good shelter,“朝里有人好做官”另外的一种方法是进一步把直译和意译用对偶式合并一句,前半句是字面,后半句是含义,这样使读者一目了然。例如:Even the weariest riverwinds somewhere safe to sea,“恶水终归流人海,哪有人人无得意时。”Speak of aman as youfind him,“论人惟有观察,切莫人云我亦云”。
一、儒雅怀旧的俄罗斯警官
在一期研讨班中,有位来自俄罗斯的高级警官。他的年龄约有五十来岁的样子,身材瘦削,腰板挺拔,制服穿得一丝不苟,举手投足间很有些贵族气质。据接待人员介绍,此人身居要职,平时不苟言笑,深藏不露,可能还懂中文。
在研讨期间的几次公开场合,此人笔挺的着装和训练有素的军人作派,使我印象很深,但没有单独交流过,仅限于见了面彬彬有礼的点头致意而已。在为他们举行的送别宴会上,我和他在同一桌比肩而坐,从而对他有了更深一些的了解。
宴会刚开始的时候,此君正襟危坐,话也不多,只是通过翻译说些礼节性的祝酒辞。随着气氛的逐渐热烈,大家的话也多了起来,翻译就有些忙不过来了。或许是有点按捺不住,这位老兄突然开口同我说起了中文,把我吓了一跳,不由暗自庆幸没有欺负客人不懂中文而说些不得体的话。这可是外事活动中的大忌,我就见过有人因此而闹笑话的,那洋相出大发了。他的中文尽管略显生硬,但表达得却很清楚、完整。他先是对中国同行的热情好客表示感激,接着又对中国取得的建设成就表示钦佩。他说自己十分怀念中苏友好的那段时光,希望中俄两国成为永远的朋友。他还说,自戈尔巴乔夫起,他们的国家也想改革,但遗憾的是只在政治领域折腾,同中国相比路子走得不对,以至于白白耽误了十几年时间。随后,他又问起了我对俄罗斯的印象。得益于中苏之间曾经有过的短暂蜜月时期,我对俄罗斯的历史、文化等有些一知半解的了解。于是,我同他谈起了托尔斯泰、肖洛霍夫、邦达列夫、华西里耶夫等作家的作品,谈起了莫斯科、列宁格勒、伏尔加河、高加索,谈起了优美动听的俄罗斯音乐,当然也谈到了伟大的卫国战争。谈得兴起,他频频与我碰杯。最后,他郑重其事的站起来,用浑厚的男中音,声情并茂地为在座全体人员演唱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树》两首歌曲,浓郁的怀旧情结,感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二、崇尚和谐理念的哈萨克斯坦警官
在一期上合组织有关国家的警官研讨班中,有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警官。他约有三十来岁,长得高大魁梧,坚毅刚猛,颇有几分影坛硬汉施瓦辛格的气度。别看他外表五大三粗,但性格却非常幽默而感性。
按照惯例,我们在研讨学习期间,要向客人们简要介绍一下中国、山东的有关经济、社会情况。在听了中国当前倡导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之后,他大感兴趣,推崇备至,一有机会就追着我方人员询问这方面的情况。在去济南、青岛参观考察之后,他对山东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状况大加夸赞,不吝溢美之辞,并幽默的对我们说,很为自己过早结婚而后悔。我们不解,他眨眨眼,笑眯眯的解释说,如果现在自己还是单身的话,那就在青岛这么美丽的地方买套房子,再娶个漂亮的中国姑娘,干脆做个中国女婿算了!一席话,说得我们大笑不已。接着他又补充说,不过这没有关系,等自己的女儿长大了,一定送她到中国来留学,学成之后就留在中国工作好了,当个中国媳妇也不错嘛。逗得我们又是一通好笑。
在回国之前,这位仁兄又做出了惊人之举。见到每个中方人员,他都向人家展览自己的脑袋。原来他刚理过发,在后脑勺上面剃了个不小的“禾”字。我们不解其意,翻译解释说,他因为太崇尚和谐理念,理发时非让理发师给他在头上理个“和”字以示纪念。可能是理发师手下没数,“禾”字旁理得过大,“口”字旁没地儿放了,就弄成了这个样子。纵是如此,也让他为之手舞足蹈、兴奋异常,说回国后要好好向同事、亲友们宣传一下和谐理念。
三、叹服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土耳其警官
在一期来自土耳其的警官研讨班中,有个外表、个头很像土耳其足球明星哈坎.苏克的年轻警官。正是由于他的这一外貌特征,使我同他套上了近乎。他看起来像是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之人,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球迷。当我夸他像苏克时,他立时变得双目放光,神采飞扬。他说苏克在土耳其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很高兴中国同行也知道他。因为这,他变得健谈起来,同我说了不少的话。
他告诉我,在来之前,他印象中的中国,是个比较落后、封闭的地方。为此,他还特意多带了一些食品。“来了以后才觉得根本用不着”,说到这儿,他自己也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到了中国,尽管感觉同自己的印象反差不小,接待人员也向他介绍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还是有些将信将疑。说到这儿,他用了一个类似于中国俗语“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句子,意思是说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在参观考察的时候,一有机会他就跑到商场、超市去观察,看那儿商品的种类、价格以及购物的人群。他说,这些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造不得假,是观察一个地方生活富足与否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方法。通过自己的观察,他对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由衷的佩服了,并为自己先前的偏见而羞愧。
听了他的这番话,我不由得有些暗自吃惊。他如此年轻,却有着这样缜密老到的思维和敏锐的观察力,真是块好警察的料!他是个虔诚的穆斯林,不喝酒。但出于对中国、对中国同行的敬意,他以茶代酒,频频举杯,表达了许多发自内心的美好祝愿。
四、不忘血肉情谊的朝鲜警官
因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的那场反侵略战争,朝鲜是个让我们永远无法忘却的国度。因此,当接待来自朝鲜的研讨班时,我心中就有了一种异样的情感。久违了,曾经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朝鲜兄弟!
朝鲜的警官们仿佛永远严肃,鲜见笑容。他们的纪律性极强,每天早晚,都要列队听取带队人的讲评或是有关要求什么的。讲话者郑重威严,听讲者神情专注,使人依稀记起我们曾经有过的“早请示,晚汇报”。他们不管到任何场合去,都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给人一种庄重、神秘的感觉。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这些看似刻板的朝鲜同行们,其实也有一颗感情丰富之心。
在为他们送行的晚宴上,我见识了他们奔放的一面。刚开始的时候,他们都静静地坐在那里不吭声,只听领队一个人说话。随着气氛的逐渐热烈,大家也开始了个别交流。当听到我的父亲、我一位同事的姑夫都参加过抗美援朝,并因此而负伤流血的时候,一位年轻英俊的朝鲜警官有些激动了。他用略显生涩的中文告诉我,他的爷爷如果不是志愿军救助,早就冻饿而死,他们全家都不会忘记志愿军,不会忘记中国人民。接着,他又问我对朝鲜有哪些了解。于是,我们聊起了电影《看不见的战线》、《原形毕露》、《鲜花盛开的村庄》、《摘苹果的时候》,哼起了《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中优美动听的插曲。在向朝鲜警官们敬酒的时候,我一概尊称他们为“马国哲同志”(朝鲜电影《看不见的战线》中的公安英雄),这使他们非常高兴。最后,那位年轻英俊的警官兴奋地站起来,慷慨激昂地唱起了那首让人热血奔涌、心潮激荡的志愿军军歌:“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虽然发音不是很准,但感情投入,“打败美帝野心狼”一句,更是铿锵有力,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引发了一场大和唱。
朝鲜人民并没有忘记志愿军的卓越功勋,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五、热情奔放的非洲警官
在我们接待的研讨班中,有来自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和莱索托的警官们。
非洲警官,特别是莱索托警官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他们如火的热情和无拘无束、率性而为的性格。他们从不隐瞒自己的好恶,有啥说啥,坦荡真诚。在他们学习考察期间,正逢我们举行新生队列式表演,也邀请了他们参观。当整齐威武的方队迈着正步通过主席台时,他们沸腾了,在台上不停的鼓掌跺脚,欢呼呐喊,一会儿起立,一会儿坐下,忙得不亦乐乎,全然一副旁若无人的架式。
在送别仪式上,一位副部长级的高级警官,发表了长达四十分钟、热情洋溢的答谢致辞。通篇讲话的关键词有四个,那就是:感激、热情、尊重、平等。他讲完之后,三十多位男女警官一同起立,排成一圈,一边咿咿呀呀的唱着,一边跳起了非洲土著舞。他们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扭腰摆臀,转了一圈又一圈,好不热闹。据介绍,这是他们最高规格的答谢礼仪。这样的场面,在送别仪式上出现了好几次!
与我邻座的一位小伙子,眼里含着泪对我说,他也到过其他的国家,但从未受到过如中国这般热情周到的接待。在这里,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尊重与平等。他说,不管别人怎样,自己将永远把中国人民当作真正的朋友。说着说着,竟至于泣不成声,不能自持。
这位非洲朋友的话,很好地诠释了这样一条人生哲理:只有尊重与真诚,才能结交真正的朋友。
六、懂得生肖的乌兹别克斯坦警官
与外国朋友交往,倘若双方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习俗,就非常有助于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一些。因此,善于寻找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是一个加深了解、沟通感情的重要手段。
在接待一批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警官时,我遇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情况。大家在交流的时候,一位客人问起了我的年龄。出于礼貌,我也回问了他们,得知同桌的四位客人分别出生于1956年、1962年、1972和1982年。为了调节气氛,我介绍说,按照中国的民俗,56年出生的人属猴,特聪明;62年出生的人属虎,特威猛;72年出生的人属鼠,特有福;82年出生的人属狗,特忠诚。反正是净捡好听的说,图个乐而已。没想到这番话引起了他们的热烈反应,一个个一扫先前的拘谨,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
一、民间影像:反三峡与真实感
自然的三峡,奇险壮阔、雄伟大气,是天下游客的神往之地。三峡工程作为中国最大的水利建设事件,承载着“强国梦”和“精英意识”,这又使三峡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形象”的表征。在文学叙述中,三峡乃经典意象,从古代的郦道元、李白到现代的刘白羽,他们歌咏三峡的瑰丽景观,透露出一种豪迈风发之气,积极乐观的抒情同构了无数三峡想象者的心理。自然的三峡在传媒与大众的接受视野中被过滤掉了微观、底层甚至草根,更被宏大的政治文化话语符码化,被历史规训为人定胜天的“巨型叙事”。由于种种合力,以往的影视图景对纯粹的民间三峡采取了盲视姿态,他们不愿意去触摸民间这一角隅,因为民间隐蔽在日常生活甚至微小的动作细节里,与以煽情、看点为价值诉求的媒介观背道而驰。然而,现实的三峡永远多重而丰富,既宏大壮美,也有草根民间。《三峡好人》的价值就在于注目民间三峡,扫描在政策覆盖下根本无法独善其身、更难以表达自我的底层人,从而把表现民间存在变成影片的核心原子。
如何用声像呈现民间,取决于导演的姿态。按照陈思和先生对“民间”的概述:1.能够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2.民主性的精华和糟粕交杂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藏污纳垢的形态,因而要对它作一个简单的价值判断是困难的。《三峡好人》中缓缓逝去的沉默江湖、苟延残喘的断壁残垣,在江湖和废墟中拼命谋生、生生不息的平凡男女,证明其坚定的民间言说姿态至少展示了四种民间声像:
1.朴素的民间。片头一个长镜头,对渡船上的流离众生扫描,搭配一段悲情的川剧《林冲夜奔》唱段,道出了平民的存在状态,暗示这些无名氏才是影片主角。影片展开以后用烟、酒、糖、茶等民间最基本的日用品来对影片进行分段,把大量朴素的民间镜头点染成民工集体吃面喝酒、小城居民的宴席等。在民居拆迁过程中,劳动者挥汗如雨地默默劳作,使观众找到返回历史时空的“在场感”;韩三明和一群农民工观看钞票上的风景夔门和壶口瀑布,体现出一种民间日常生活特有的审美和诗意;中间灵活插入的一些流行音乐,或是手机铃声,或从男孩口中唱出、或为背景音乐与剧情和影像巧妙缝合,恰证明了转型期传媒介入以后民间的封闭与开放状态,时尚中流露出怀旧,使民间的真实性更加可感可触。
2.龌龊的民间。民间有其和谐安乐的形象,也有粗糙龌龊一面。《三峡好人》如实地描绘了黑摩的宰客、小黑帮的械斗、拆迁后的利益纠纷,这些景象在传统道德陷落的当代非常普遍,却常被精英叙事所忽略。那些触目惊心的“拆”字不失时机地闪现,民间的疾苦在政策权力的推压下无处释放,与之呼应的是移民办和机械厂办公室里总是嘈杂愤怒、火气十足,老房东住进了桥洞,中年妇女们无奈地南下打工。移民工程的浩大与壮阔被转喻为民间的流散和沉默,现实总有龌龊而不能解决的困境。片中对大桥亮灯的细节刻画细腻,令人联想到投资过亿的形象工程;广播中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高声向游客介绍三峡,对民间生存显出漠视。这些细微隐喻把对龌龊民间的审判权留给了观众。
3.滑稽的民间。三明初到三峡,就遭遇了钞票魔术,而那么多的男人甘愿被骗并掏钱,可见民间的麻木与习惯。贫弱的县城居然人人拥有手机,本身是滑稽的现实,折射出人人争先恐后紧跟信息时代,是民间的现代化焦虑。移民使戏班失业,他们穿着戏服闷声闷气地坐在一起玩手机游戏一幕,令人费解,让人在惊异的同时理解了底层人的幽默反抗。那个小男孩扯着嗓子高唱《老鼠爱大米》等网络歌曲,身边的民工毫无反应,网络的无处不在与民工的失语形成鲜明对比。还有如,从三明前妻、沈红口中说出“比南方更南的南方”、“云很美”这样一些颇富哲理诗意的句子,语意与人的境遇形成强烈反差,何尝不是导演对普通人的滑稽抚慰。
4.神秘的民间。南方雨多潮润,滋生了信仰超自然力量的心理因素,加之现实永远无边际,超现实景象就是现实的一部分,如同马尔克斯的文学描述,魔幻和超现实是更本真的现实。影片中飞碟飞过正好说明科学技术与民间的距离依然遥远,底层平民仅能臆测和遥望无法把握的东西。移民纪念碑拔地飞起与《百年孤独》中雷麦黛丝姑娘抓住床单升天的场景极为相似,解释了民间的原始、蒙昧落后,把原生态的民间还原成外来者的民俗想象。而高空中走钢丝镜头虽有硬性插入嫌疑,但无不是用神秘的画面隐喻平民在变迁的现实中如履薄冰、命若琴弦的处境。
影片在镜头的运用上有利于民间影像的呈现,比如特写、推、拉、移动镜头少,中景、中近景和全景、大全景运用比较多,频繁的长镜头使得三峡的地理、人情“空间”明显凸现。这种近乎“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拍摄法解构了“大”三峡,建构了三峡的民间景观,成为一种反“三峡”的表达。
二、人在民间的存在:反好人与存在感
影片以独特的方式凝视民间,按照波特莱尔的看法,这种凝视如果体现为平视和平等关系,它将是对世界真实的认知、本原的认知。那么好人形象又是如何显现的呢?有人认为,《三峡好人》里面没有好人,“几乎所有人的内心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变态与不满” 。[1]如果以真善美的纯粹道德标准作准绳,影片确实难寻好人。韩三明为“小马哥”办理后事,算是潜在的好人,但是他又试图破坏另一个家庭,成为第三者。什么是好人?道德高尚、文明礼貌、正直勇敢⋯⋯《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之类的红色经典影片就是按照纯粹好人的标准塑造出众多高大全式的人物,令人敬慕却缺乏影视美学意义上的艺术联想,民间现实里人存在的可能性远非如此。
人是一个复杂暧昧的存在,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好人遵纪守法、爱国敬业、文明语境中的好人美善结合、道德高尚,语境的更替形成“好人”流变史。而《三峡好人》表达的是民间意义的好人:是物质和精神均为不饱和状态中的好人,既不罪大恶极也不阴险毒辣,既不才能卓越也不慈悲为怀,他们只是在民间的底层生活中展示着生存的艰难、智慧、真实,用诚实的生活态度进行简单的沟通。他们才是中国大多数县镇人的存在状态,里里外外体现为一种真。
片中反映矿民生活极为艰辛,经常死人,而物质、女人的欠缺导致了现实生活的不饱和,韩三明才千里迢迢来到三峡找寻自己的女人和家园。韩三明形象猥琐,老实木讷,却能躲避纸牌魔术表演者的搜刮敲诈就是一种应对现实的智慧。那些民工和混混“小马哥”在自己的游戏规则内劳作、吃喝、娱乐,小镇居民吵吵嚷嚷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一点也不显得“变态”,相反合情合理。
当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被描述为“疏离”,韩三明与麻老大的对话就是例证,但是这种“疏离”更加速了人与人的交流渴望,于是片中人们无奈地选择了沉默。影片诚恳地记录了这些非好人的存在感,蕴涵着存在主义元素。按照存在主义哲学观的表述,选择即存在。韩三明和沈红的选择,就是存在的一种可能,都是为了找到“家”,旧的家园已经被颠覆了,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一切出于寻找和选择之中。坚守被毁灭的爱,毁灭无爱的婚姻,显示出民间自由的存在主义幸福观。
此片没有还原三峡的原貌,也不是对民间群像进行深描,即没有深度刻画某一角色,而有限地表达了现实困境中的精神疏离和新旧家园转型之间的平民心理。所以,在细节处理上,它没有简单地要表达“好人”,而是展示大时代“小人物”的存在感。沈红在寻夫的旅途中有一个不停喝水的动作,情感的空缺造成了身体的渴望,只好通过水来弥补感情缺位。其他大量关注身体的镜头也是对民间存在的普适性陈列,民工打架造成的流血事件,使血液成为暴力现实的标签;本色粗糙的身体聚在一起吃饭、唱歌、欢呼,又是底层存在的常态。
存在主题还被影片宏观地表述为被动的移民和主动的迁徙。三峡建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而移民工程在各类大众媒体中被换算成冰冷的数字。搬迁转移更意味着家园崩溃,迷惘摇晃。如同蝼蚁一样的生命,借助民间影像申说了存在的黯然与光亮。韩三明与前妻分食一颗大白兔糖后默默分开,带着希望与民工们转至山西;大量的移民南下打工讨生,继续留守的人如老房东又终无怨言。影片不是从存在的本体论出发,而是从三峡民间生存境况的现实出发,来看待和思考“存在”这一命题。变迁中的三峡地域,布满了太多的十字路口,才使那些底层的平民具有选择的责任。影片透露出,生存较之存在更能表达人的真实性,在民间的日常生存中,生存的可能性与世界的可能性才能同时敞亮,贾樟柯用地域生存讲述了普遍的意义,因为“地域性与共同性是左右手”。[2]
影片通过外来者视点看“三峡”,注定只能通过打捞有限的个人记忆。它所表述的并非现实的真实,而是心灵的真实,是贾樟柯对公共问题的个人表述。这部据称“去作者”的原生态影片其实隐含着导演深刻的审美调度和运筹,它通过有意遮蔽叙事中的“宏大三峡”而捕捉了民间,通过遮蔽戏剧化、舞台化的民间而获取了具有真实感的现实,致力于表达民间“人”的存在,使影片透露出浓厚的怀旧情绪。这一切源自贾樟柯“坚信我们的文化中应该充满着民间的记忆”,[3]但是消费时代的观众是否还能“记忆民间”却依然拷问着电影。
参考文献:
[1]李稚田:《这个舞台上好人在哪里――评电影》,《电影文学》,2007年3月上,第3页。
[2]蒋安、李晓蓓:《寻找共通的人情和沟通的渠道》,《电影新作》,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