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3: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们身边的科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年级
六
学科
科学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
花门二中
赵磊
总课时
1
授课
时间
2017
4.12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学生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2.学生在自己设计的实验中体验物质的变化。
学习重点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学习难点
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学习准备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集体备课
二度备课
导学过程
设问导读
1、观察我们的周围,教室里有哪些物体?这些物体分别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合作探究
1、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
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2、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3、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导学过程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改变了物体的形态,实质没有改变)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一杯水蒸发
掰弯铁钉)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实质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的东西。)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4、小组合作实验:
试一试用不同的方法让纸和蜡烛发生变化。
把变化的情况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提示:实验中要合理分工,合理使用各种实验材料,注意安全!
5、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实验请表现优秀的小组汇报。(将其优秀作品放展台展示)
课题拓展:
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
岩石、房屋、马路,它们也在变化
吗?
课堂小结:
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板书设计
物质的变化
我们身边的物质
1.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有新的物体产生。
身边的科学现象作文600字
我们身边有许多科学现象,平时只要留心观察,就一定能发现它们。一天,我在厨房帮阿姨做饭时,突然一个空盒子从架子上滚落下来,正好掉在一半凸面向上的蛋壳上。我想蛋壳肯定碎了,不料它却完好无损。我非常疑惑,蛋壳不是很脆弱的吗?怎么这次连一条裂纹也没有呢?我决定要自己弄清楚。
我做了个实验:把蛋壳凸面向上放在桌上,让铅笔对准蛋壳,在离蛋壳5至10厘米的空中自然落下,蛋壳完好无损;再把蛋壳反过来,凹面向上,下面垫个小杯子后重复原来的过程,蛋壳就被轻而易举地戳破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在图书馆查找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凸曲面能把外来的力沿着曲面均匀地分散开,使它能受得住较大的压力。蛋壳之所以坚固,完全是因为它的形状是凸出的。各种穹顶和拱门之所以很坚固,也是由于同样的道理。电灯泡看起来好像很脆弱,实际上却极坚固。这同蛋壳的道理一样。直径10厘米的灯泡所受的压力,在75千克以上,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体重。
在一个夏天的中午,5岁的我热得口干舌燥,心想:“要是有杯冰水喝就好了,厨房里应该有水。”走进厨房,果然不出我所料,桌子上放着满满一壶水。我高兴极了,马上把水倒进杯子。一股热气冒出杯口,原来,这是壶开水!
怎样才能让开水迅速凉下来呢?无知的我把水放进冰箱,心想:“待会儿就能喝到冰水了。”
过了几秒钟,只听“砰”地一声,水沿着冰箱缝徐徐流出。我被吓了一大跳,迅速打开冰箱门,冰箱里的水泼洒下来,杯子碎片劈哩啪啦落了一地。我顿时愣住了,好好的杯子怎么会爆呢?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杯子爆炸的原因,是热胀冷缩的原理:因为杯子里装的开水使杯子内部受热膨胀,冰箱里的温度又使杯子外部受冷收缩,就这样,杯子内部不断膨胀,外部还是凉的,迟迟不膨胀,杯子就爆了。
我们身边还有更多能够扩展知识面的科学现象,你们发现了几个?
身边的科学现象作文600字
前几天,我在家里洗澡,浴缸里放满了水,我在里面舒舒服服地泡着,嘴里哼着小曲。正高兴的时候,突然一滴冰凉的水珠掉在我的鼻子上,吓了我一跳,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抬头望了望天花板,发现上面有好多小水珠密密麻麻的排列着,有几滴正在往下掉。我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把我爸爸请了进来,因为我爸爸他什么都懂,问他一定知道,爸爸说:“这天花板上的水珠是浴缸里散发出来的水蒸气遇到天花板受凉就会结露,而且天花板表面又是很光滑,所以就会越聚越多,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掉下来。”
“哦,原来是这样的道理,我明白了。”我一边洗一边就想:天花板上掉水珠会让洗澡的人感觉到不舒服,怎样才能让天花板不掉水珠呢?我脑袋里闪过一个念头——要是把卫生间的天花板做成拱形,这样一来,在天花板上形成的水珠就会乖乖地顺着拱形流到底下,然后再在拱形的底部做一个小水槽接上水管连到下水道,这样就完全能消除洗澡时天花板掉水珠的现象。对,就这么办。
晚上,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爸爸,爸爸听后,说:“今天我带你洗桑拿好不好?”“可我已经洗过了呀,明天吧?”“不行,就今天一定要去,去了你就会明白的。”我不知道爸爸葫芦里到底装着什么,只能跟着他去了,可到了桑拿中心以后我明白了,因为他们那里的天花板就是拱形的,上面的水珠顺着那美丽的圆顶往下流淌,我挠着头笑着说:“原来是这样啊,我明白了。”爸爸一拍我的肩膀说:“聪明!这就是我们身边的科学,科学道理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你更加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知识,来迎接新的挑战。”
真没想到,我们身边还有这么多科学啊。
身边的科学现象作文600字
科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生边就有许多人类无法了解的科学。但是,这些不为人知的科学秘密,都被智慧的人类发现着,了解着,认识着。
大家想一下,“万有引力”,这个路人皆知的现象。可是,在牛顿发现这个定理之前,又有谁会问:“为什么苹果和一些重的东西或轻的东西,都会从空中掉下来,而不是从空中往上掉或是在空中飘着?”这些事物在人们眼中已习以为常,而且人们就不会像牛顿一样会思考种问题,所以牛顿会发现这其中的奥秘,,让人类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而且在生活中,科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比如人了发明的电灯、电视、手机……它们都是人类经过思想、发明、制作中所得来的。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大家想一下,如果没有电脑,我们将无法更简单的查资料,和远方的朋友视屏聊天……
没有电视,人们的生活中将失去一个让人娱乐的平台。
而灯呢?灯,已经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物品。没有灯,晚上将一片漆黑……
这些都是我们身边不可缺少的东西。
而最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是电。电是人类已经必不可少的一种能源。路灯需要电,电视需要电,电扇也需要电……
[关键词] 科学 孩子 实践
国家要繁荣昌盛,社会要公正和谐,人民要生活多姿多彩,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而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让科学走进孩子们的内心,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让科学成为孩子们的最爱。
一、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科学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们一种原始的驱动力,“玩”永远是孩子最高的兴趣,永远是孩子的至爱。北京世界博物馆把很多科学现象纳入其中,参观的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去“玩”,再现自然现象,探索自然奥秘,真是应有尽有,奇妙无穷。学生在里面当然也就各个“玩”得如痴如醉,流连忘返了。由此可见,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科学,不但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还可以使学生在“玩”中感受到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为此每位教师应认真研究分析教材,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多为学生创设“玩”的课堂,尽可能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玩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掌握科学知识、科学规律,形成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如在讲《大气压力》一课时,我发给同学们每人一个气球,要求同学吹气球、玩气球,谈所得。同学们把气球吹得鼓鼓的,玩得十分开心,10分钟后谈所得,让人很惊讶,有的同学说,气球可以贴在墙上,原因是摩擦起电;有的说,吹鼓后的气球一放手,就飞跑了,这是大气的反冲;有的说,气球吹得太鼓就破了,原因是里面压力太大,等等。学生在玩中感受到了科学的存在。接着,我又发给学生2个气球,1根气管,2条细线,让学生接着玩,但又要求2人合作,把2个气球吹成一大一小,然后分别栓到气管两头,用线绳扎紧,你有什么发现。两人一组,学生玩得仍然很开心,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15分钟后,各个组都有了收获,开始汇报。12个组的结果是“大的变大,小的变小”;2个组气球大小不变,1个组因气球没有扎紧没有结果。玩出结果后,我接着问学生们,为什么会出现“小的更小,大的更大”的结果呢?学生们说了很多理由,但最后讨论结果,大家一致认为是因为气压不一样,大气球压力小,小气球压力大,所以,小气球的气被压到大气球里,就出现了上面的结果。从孩子们最熟悉的玩具――气球中,引发出可供孩子们探索的科学内涵,这本身会给孩子们很多启示,科学离孩子们很近,处处有科学,只要肯于发现。
二、让孩子们动手实践去探索科学
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在实践中成长,不仅仅意味着人的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更意味着人格的完善,成功的自信。科学课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舞台,能让孩子们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激发求知欲,调动多种感官,既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又能促进他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积极的态度,自觉主动地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如在讲《磁铁的性质》一课时,上课前,我为每组学生精心准备了条形、马蹄形两种磁铁,还有铁钉、曲别针、小铝片、铜丝、小木棒、小石子、碎纸片等材料。上课时我给每组同学下发了一张表格,要求同学们动手实践,把表格填完,最后总结出磁铁的性质,学生们开始实践,一会儿2块相互吸一吸,总结出了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总结出了磁极端点的磁性最强;一会用磁铁吸吸铁钉,吸吸木棒,人人动手实践,人人总结发现,学生们实验的过程非常认真,你一言他一语,在快乐的动手实践中,感悟科学的奥秘,感悟科学的乐趣,在轻松愉快中,总结出了磁铁的性质,学到了科学知识,产生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三、让孩子们发现身边的科学
科学知识无处不在,大至宇宙,小至人自身,却存在着各种自发规律,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而作为科学教师,要懂得科学的重要性,要遵守科学规律,把科学课的课堂打开,延伸,使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近学生身边,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探索身边的大自然。因为只有身边的,才是儿童所熟悉的;只有身边的,才能给儿童捕捉的机会;只有身边的,才能给儿童的发现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身边的,才能给儿童提供良好的行动条件;只有身边的,才能激发儿童去发现的浓厚兴趣,只有身边的,才能获得许多科学研究的实践经验,才能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探索科学,才能让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深入科学领域,让科学成为学生的最爱。
如“夜来香为什么能驱蚊”,让学生们在身边去找科学。我们学校花坛里有十几株夜来香,一到晚上,香气宜人,同学们都喜欢在花坛边游戏玩耍。时间长了同学们发现,夏天在夜来香盛开的花坛边玩,没有蚊子咬。同学们都很奇怪,觉得“夜来香”里面一定有科学,大家对此产生的兴趣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实践、查阅资料,决心要弄个明白。有的同学把抓来的蚊子放在夜来香花瓣上,蚊子没有精神;有的同学发现蚊子不往夜来香盛开的花坛中飞,而没有夜来香盛开的花坛边,蚊子多得撞脸,同学们都十分好奇,在上微机课时,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查阅资料,结果发现夜来香开放时发出的香气,蚊子闻了就会发晕,所以蚊子就会躲得远远的。通过学生观察自然,了解身边现象,懂得了科学的价值,科学的魅力,科学无处不在,只要你去观察去实践。
四、让孩子们在“小小科学家”评比中喜欢科学
孩子们对科学的喜欢在于教师有意识的去培养,在于教师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去激发,在于教师当学生有了兴趣,有了收获,有了自信时去赏识、去肯定、去鼓励。
为了激发起学生学科学、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激情、品质和能力,在科学课上我实施了“小小科学家”评比制度,凡每学期被评为小小科学家的学生,教师奖励给博士帽一顶,奖励“科学家日记”一本,奖励“科学博览书”一套。同学们积极性都很高,都想获得“小小科学家”的称号,为此我主要侧重了“小小科学家”的过程评比,让孩子们从每一节课,每一次实践,每一份报告中去喜欢科学。
采取的主要方法是:
1.明确“小小科学家”评比内容
(1)认真上好科学课,提前按老师要求准备好各种实践材料。
(2)积极主动参与实践,并有实践记录。
(3)勤于观察,勤于动脑,不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每学期发现并解决问题3个以上。
(4)每学期写实践报告两篇。
(5)每周实践性作业完成好。
2.明确“小小科学家”评比方法
(1)侧重课评和周评,主要由小组长负责。
(2)侧重实践操作,一次一次给等级:优、良、可。
(3)侧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一次加5分。
一、科学的魅力
先让我们一起体会科学的魅力。我曾在报纸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江西省一户人家,5岁的男孩和9岁的女孩因食物中毒引起了腹泻,孩子的奶奶迷信,叫巫婆来捉鬼。巫婆上门后脸上蒙着纱手帕,点上了所谓的“神香”,口中还念念有词,在房间里跳来跳去,折腾了一番,然后对主人说,什么都不用做,3天以后孩子的病就回好了。巫婆骗了钱就走了,没过多久,小男孩却因病情恶化而死亡。卫生院知道了,立即派医生对小女孩进行紧急抢救治疗,终于使小女孩脱离了危险。
这件事情值得我们深思,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相信科学,否则产生的后果我们将没有办法弥补。科学的魅力在于其崇高。当一位绝症病人重新走出医院时,他的心中能不激动吗?在一个小小的激光手术后,把难以治愈的病灶顺利切除,心中岂能不激动呢?但除了欣喜和激动,你更会感到科学的崇高。科学的发展并不仅仅是文化的发展,其带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乃至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就是科学的魅力。
二、科W的神奇
科学是神奇的,很多人都很感兴趣。在自然界中有千奇百怪的生物,它们各有各的本领。比如变色龙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体色,以便更好的隐藏自己;蓟草叶片的叶子上有许多的小锯齿。通过观察、研究和模拟自然界生物各种各样的特殊本领,包括生物本身结构、原理、行为、各种器官功能、体内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能量的供给、记忆与传递等。从而为科学技术中利用这些原理,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工作原理和系统架构的技术科学,这就是科学领域中的仿生。
如:苍蝇,是细菌的传播者,谁都讨厌它。可是苍蝇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导航仪”,人们模仿它制成了“振动陀螺仪”。这种仪器已经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实现了自动驾驶。
苍蝇的眼睛是一种“复眼”,由3000多只小眼组成,人们模仿它制成了“蝇眼透镜”。“蝇眼透镜”是用几百或者几千块小透镜整齐排列组合而成的,用它作镜头可以制成“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相片。这种照相机已经用于印刷制版和大量复制电子计算机的微小电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质量。“蝇眼透镜”是一种新型光学元件,它的用途很多。科学是神奇的,它会让我们产生好奇,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去发现一个未知的世界。
三、科学的应用
科学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科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1825年,英国铺设了第一条铁路,钢轨是一根连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结果,到了炎热的夏天,钢轨就变得七歪八扭,左右弯曲,有些地方甚至还向上拱了起来;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钢轨竟断裂成几段。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温度每变化1℃,1米常的钢轨大约伸缩0.000018米,假如一年中气温变化60℃那么1千千米长的铁路就要伸缩708米,如果不留缝隙冬天受冷收缩,就会被冻裂成几段,夏天钢轨受热膨胀,就会变得七扭八歪,有的朝上拱起。因为有热胀冷缩,所以钢轨之间必须有缝隙。
科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动手实践,反复探究,相信有一天你也会成为科学的发明者。
四、怎样学好科学
我们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未知、充满色彩的世界,科学课从我们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探究其源,时时来问一个个为什么,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从容易的活动着手,只要用心、留心、细心,科学既简单又有趣。
(1)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观察。做一个细心的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如: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观察植物的一生;观察我们周围生活的小动物,观察土壤、空气、水;去观察这些小生灵的样子,了解它们的习性,和它们一起玩耍,从中了解很多的知识,体验致了无限的乐趣,你会更热爱这些小精灵。
(2)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实践到花园里去采集植物,去郊外采集岩石,去旷野捕捉昆虫,到养殖园去养蚕、养蝌蚪,到生物园去种花、植树,到树林中去拓印树干图案。回到教室,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花的构造、细胞的构造,用一看二摸三刻四滴盐酸的方法观察鉴别岩石。还要将采回的岩石制成岩石展示盒,用树叶制作叶画、叶脉书签等,在做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和自豪,也有失败的教训和收获,动手做了,经历了,手更巧了,心更灵了。
(3)从身边的小变化开始探索。如种下一颗颗凤仙花种子,种子发芽了、长高、开出了红的、紫的、黄的花、结出了一串串的果实,那果实成熟后,还将种子弹出很远很远,好让它的后代遍布花园,生命如此奇妙
一、关注生活,从价值出发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内容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扩大幼儿的视野,使幼儿获得早期科学经验的积累。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幼儿活动的内容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体现教育内容生活化。
活动片断一:我们身边的话题
在自然角中观察种子发芽的实验时,我们都有会把一些豆类放在水中浸泡,再观察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可是幼儿会这样表述:“小绿豆和小黄豆变大了,发胖了”。他们很好奇种子的变化,有的幼儿说得更形象化,“因为它们喝了水,吃饱了啊。” “不是,是它们被水浸胖了呀。”这些豆子用水泡过后,就变大了, “它们都鼓起来了”……原来黄豆、绿豆、蚕豆都是因为遇水产生了膨胀现象,幼儿对这种现象不能用科学的概念去描述。
分析:我把幼儿在自然角中关注的话题,设计了一节大班的集体教学活动。为了使活动更加丰富,我上网对膨胀的现象进行了百度查找,了解它的科学概念。再结合幼儿的生活为幼儿设计了物质遇水、遇热和遇热油的产生膨胀现象的科学活动。为了使这个膨胀现象能让幼儿在操作中建构新的概念,在遇水膨胀环节中,我带来了幼儿熟悉的黄豆、绿豆及幼儿平时不喜爱吃的黑木耳。为了让幼儿能更清楚、有效地在课堂上展示其他物质的膨胀现象,我用视频的手段,把生活中常见的爆米花、虾片的膨胀过程,搬到了课堂上,扩大幼儿的学习空间。科学教育活动是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二、关注幼儿,从问题出发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兴趣
《纲要》要求我们“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幼儿主动地探索,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在科学活动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激起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探究科学的欲望和培养科学精神。
活动片段二:感知乒乓球的遇热膨胀
在这一环节中,我问:“这里有两个瘪的乒乓球,你有什么办法让它鼓起来,变回原来的样子?杰杰说:“用手扳一下嘛。”他试了试,不成功。强强说:“用手搓一搓。”这可能也是个不错的办法,可是他试验没有完全成功。“有又快又好的办法吗?”大家陷入沉思。当我班的那个大龄孩子吴比提议:“把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试试。”老师按他的方法作了试验:将瘪的两个乒乓球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它们的变化(放在透明的容器中)。果然,试验成功了,全班幼儿都很兴奋。我又接着追问:“为什么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会鼓起来?”这是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幼儿又一次陷入沉思。我又作一提示,说“它里面有什么?”(用保鲜袋装空气,引导幼儿说出乒乓球里有空气)“乒乓球里面的空气受热会怎样呢?”
分析:在这一环节中,让幼儿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让幼儿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猜想来解决问题。“为什么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会鼓起来?”而且在提问时我没有急于告诉幼儿答案,给幼儿一段期望期。由于问题难度比较大,在提问时我视幼儿回答的情况,给予幼儿适当的提示“乒乓球里面有什么呢?”幼儿立即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
三、关注环境,从经验出发给幼儿学习探究的机会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而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往往在一定的环境中获得的。
片断三:再现生活情景
“请你仔细看看桌上的这些东西,它们放在水里会有什么变化呢?”幼儿耐心地等待着,观察着这些平时不起眼的材料被水浸泡后的变化。在集体交流操作结果时,幼儿有条理地回答了三个问题。“我把什么放在了水里?”“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还有那些爆米花和虾片,它们又是怎么膨胀的呢?和幼儿一起观看了爆米花的膨胀过程。幼儿欢呼雀跃,亲历了再现生活中的情景,看到了膨胀的过程。在活动结束时,又将继续探究的问题抛给了幼儿,“那生活中还有哪些膨胀的现象呢?”
分析:在“遇热和遇热油膨胀现象”中,我把生活中的实例――爆米花、炸虾片用录像的形式“搬”到了课堂上,再现了生活情景。幼儿在活动中,建构新的知识经验,给幼儿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教育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让幼儿联系生活,拓展幼儿的经验。“生活中还有哪些膨胀现象?”让幼儿走出去,看看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利用膨胀现象的。“下次活动我们再来一起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遇冷膨胀的现象?”又将探究活动继续引向深入,使活动终而不止。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尽量给他们“活”的教育,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对幼儿进行引导。
只要你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科学奥秘就在我们身边。
冬天的一个晚上,当我吃过晚饭准备去睡觉,我脱毛衣的时候,就发出了“噼里啪啦”的声音,还冒出了火花。我觉得很奇怪就东张西望了一下,也没看见什么,就继续地把毛衣脱了下来,这下我看清楚了是毛衣发出的火花和声音,我就大声地叫起了妈妈:“妈妈、妈妈,快来,我毛衣起火了。”我就跟妈妈说:“我刚才脱毛衣的时候身上发出了火花和声音。”然后妈妈笑着对我说:“这不是火花,这叫静电。”我就问妈妈静电又是什么呢?妈妈就告诉我静电是当我们早上起来梳头时,当我们用力搓双手时,当我们拉动门把手时……都有可能产生静电。可静电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我听了半天什么也没听懂,爸爸说:“等你将来学了物理,你就会明白了。”
俗话说得好:“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大家处处留心身边的事物,都会发现很多的科学奥秘。
江苏连云港灌南县灌南县镇中小学五年级:陈昕瑶
一、挖掘教材内涵,渗透环保教育
1.立足科学教材资源
科学教材中蕴含了较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以教科版三年级上册为例:第一章《植物》,第二章《动物》,第三章《我们周围的环境》,第四章《水和空气》中可进行环保教育渗透的内容很多,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进行深入挖掘。例如,在《植物》单元中我结合《校园的大树》一课教学,教育学生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我们不能伤害它,在观察时不要随便采摘新鲜的树叶、树枝、不要用力摇晃树干,不要在树皮上刻画等,进而引导学生爱护花草树木。在《动物》一单元中引导学生观察时尽量不伤害小动物,观察完动物要把小动物放回家,不破坏动物的生活环境。在《材料》单元中重点教育学生节约能源,做到可回收利用的绝不随便扔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技术把身边一些触目惊心的水污染照片和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带来的潜在危险。
2.开发校本教材资源
为了更好地落实科学课的环保教育,2012年夏我们依托《科学》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融合儿童身边的一些资源开发一套集趣味性、活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校本教材《创新与实践》。本着让学生通过调查与探索、观察与实验、设计与制作、创新与发明等一系列活动,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并用自己的行动来实现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如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校园的噪音防范》,了解噪音也是现在社会很严重的环境污染源,它会对人类的生活工作甚至身心健康带来很严重的危害,进而提倡孩子在校园等公共场合要做个文明的小公民,尽量远离噪音的污染,健康成长。通过《矿泉水瓶的利用》《变废为宝》《自制手提袋》《自制编钟》等设计制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废物再利用意识。通过开展《茶叶的妙用》《身边的小鸟与环境》《饲养蚯蚓》等观察研究活动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二、借力科学探究,提高环保意识
1.开展绿色探究
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不但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同时也包含着环境教育的重要情感目标,其效果较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和实效性。因此,不论是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都可以脚 踏实地地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观察植物的叶时,收集的叶子是植物的落叶,观察比较水的多少时尽量用较少的水,比较完的水收集起来其他班做实验时再用,观察油菜花时到植株上观察,不随意采摘。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应倒入废液缸中或放到指定地点。这样做既保护了环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自制环保教具
科学学习活动需要有足够的、效果良好和安全的学习材料及仪器设备,这就要求我们创造必要的条件满足教学需求,提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制教具,师生共同准备材料。教学时我们学校的科学老师在仪器设备紧缺的情况下,留心周围有用的生活“垃圾” 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用具、家庭物品、废旧材料等满足学生的探究活动欲望。如易拉罐、泡沫块、饮料瓶、滴流瓶、薄铁片……把这些“垃圾”分类存放起来,使用时随时可得。我们不仅自己搜集“垃圾”,还鼓励学生搜集,并指导学生制作教具。我还经常和孩子们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废弃的材料制作教具,如看到有位老师制作了“骨膜模拟实验装置”后,发现这位老师为了让学生看到“骨膜”的振动,在铁筒前放一面镜子。受这篇文章的启发,我做了一个支架把铁筒支起来,并从支架上支出一面镜子,在“骨膜”正中安装一个小灯泡,利用铁筒安装一个简单的电路,把废弃贺卡上的音乐芯片连接在电路中。当“骨膜”振动时,音乐响起,小灯泡亮起来,从镜子上也能看见“骨膜”的振动。这样,不仅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清晰地看到“骨膜”的振动,而且激发了学生废物再利用的欲望。
3.引领科技实践,体验绿色生活
【关键词】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有效性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不能不重视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做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活动中增长科学知识,在操作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
1 正确的实验质量观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有效的教学引导,学生才能学会自己进行实验和探究。教师要学会批判、选择、吸收、创造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活动来带动思维,用思维来改善活动;教师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从符合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要求出发去引导,最现有的科学实验理论与方法,这样才能不断完善科学实验,提高实验的质量,使学生的实验能力有所提高。预设科学课堂实验活动,是教师备教材时必有的步骤,虽然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实验中,出现的都是较易操作、难度较小的实验,但教师不能掉以轻心,而且科学实验也有其严谨性,要保证课堂实验活动的有效性,就要有正确的实验质量观,在质量和成功率上下功夫,实验的质量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实验质量观,学生们将无法预期顺利完成实验,科学的严谨性也体现不出来。另一方面就是学生的练习实验了,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白实验要达到的效果,实验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这对培养学生今后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2 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科学实验课中我们更多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为了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全面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生成绩状况,尽量做到合理搭配。通过合理的调配和激励,大家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完成实验。一方面,在科学实验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点拨。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各小组组长的作用,让各小组的组长来安排实验过程中的各自任务,让小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3 重视实验评价是提高科学实验有效性的保证
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对于科学实验活动的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实验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根据每一个学生实验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过程、实验中的表现、实验记录情况、能否有自己的见解、是否还能提出其他问题等内容进行评价。教师即可制定量化的评价表,也可用定性的语言作出评价。同时要求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在《蚂蚁》这一课时,我问学生:蚂蚁的身体小,还到处爬动,怎么观察呢?有同学提出了用火烧,有同学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同学提出放在水中的瓶盖上,最终有一位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放在一张白纸上,放上蚂蚁喜欢吃的食物。通过教师有意识讨论、示范、引导,评价,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会越来越强,进而逐步达成共识。
4 自制实验器材是提高科学实验有效性的方法
自制教具不但可以补充现有教学仪器的不足,节约开支,而且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取材容易,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大的作用。师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自制实验器材活动,不但巩固书本上基础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爱科学的情操,而且在具体制作中,还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身心得到陶冶,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可提升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从而建立牢固的师生关系。
5 发挥自身优势是提高科学实验有效性的途径
提一 (16)班 贺子豪
科学就在我身边
今天,老师神神秘秘的拿出一杯水和一个鸡蛋,然后我们议论纷纷心想:“老师要做什么?”老师笑地对我们说:“看老师的动作。”老师先把鸡蛋放在杯子的上方,然后小心翼翼的把鸡蛋放进了杯子里,鸡蛋慢慢的沉进了“大海”,我们还是很疑惑。
然 后 老师鬼鬼祟祟的从角落里拿出一瓶盐和一个盖子,我们终于忍不住问:“老师,您到底要做什么?”老师面带微笑的说:“我们来做个实验!”
老师先在杯子里放了一点盐,蛋没有反应,然后又放了一点盐,可是蛋像一位羞答答的小姑娘,怎么也不肯离开这个杯底。
看我们没有看够,于是我让老师让我自己做。说干就干,我对老师说:“让我自己做一次”老师马上同意了。
原来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老师点评:
作者的比喻手法用得很好,写出了鸡蛋在水中现浮变化情况!如果将老师演示时同学们观察的一举一动会更好!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如下面一个例子:
五香茶鸡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一般的物质(少数几种例外),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用处。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两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谈到物理学,有些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身边。正如马克思说的:“科学就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不但是我们的一门学科,更重要的,它还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苦于没有小刀。找阿察尔借,阿察尔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利落地撕下邮票。外地人走了,却给阿察尔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并由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了;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研究身边的琐事并有大成就的物理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
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学了测量的初步知识,同学们纷纷做起了软尺。有位同学别出心裁,用透明胶把制好的牛皮纸软尺包扎好,这样更牢固。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装盒作为软尺的外壳,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一摇柄中心轴,软尺的末端固定在轴上,这样一个可以收拾并反复使用的卷尺诞生了。同时,这位同学受软尺自作的启示,用实验解决了一道习题:用软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把软尺拉长些,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他做了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标上刻度,然后用透明胶粘贴,再扯下来,便做成了“软尺”,用“软尺”不仅找到了上题的答案,而且还清楚地看到分度值变大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了电学的有关知识后,同学们对蚯蚓能承受的最大电压进行了探究:当给它加上1.5V的电压时,蚯蚓迅速分泌粘液,且奋力挣扎,从瓶内跳出瓶外。当给它加上3V的电压时,蚯蚓被电为两截;有同学在测量“2.4V、0.5A”的小灯泡的功率,并研究其发光情况时,不满足于给灯泡加上2.4V的电压,而是用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小灯泡做破坏性实验,不断加大灯泡两端的电压,直至电压高达9V、灯泡灯丝烧断,才停止探究;有同学在学习蒸发的知识时,不厌其烦地座在桌旁观察相同的两滴水(其中一滴水滩开),进行聚精会神地观察,然后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影响蒸发的因素……同学们捕捉身边的琐事进行探究的事例屡见不鲜。
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对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物理学科来说,更是时时会用到的,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空技术等,无不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学家们对身边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江苏省通州市通海中学 )
一、如何让幼儿乐“找”科学
1.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找”科学的前提
好奇心是幼儿的天性,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是科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观前提。我们教师要支持幼儿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接纳孩子不同的意见和发现,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提高自信心。这样孩子就会逐步学会主动探究寻找科学,成为科学的主人。反之孩子就会产生一些消极因素,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提问题,于是他的问题越来越少,他的寻找发现也越来越少,找科学的机会也变得几乎没有了。
2.环境材料是幼儿学会“找”科学的核心要素
幼儿在找科学的过程中离不开环境与材料,因为他们直觉行动思维占优势,需要在摆弄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寻求答案。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幼儿期是较弱的,所以有意义的环境材料是幼儿学会“找”科学的核心要素。
何为有意义的环境材料呢?首先,环境材料要符合幼儿兴趣需要,还要含有一定的教育价值。环境材料要能引起幼儿产生摸一摸、玩一玩的愿望,当他们产生兴趣后就会寻找根源。所以环境材料又必须含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光有教育价值没有趣味性,只重趣味性缺乏教育价值的环境材料都是无意义的。
其次,环境材料要有可操作性。有些教师在创设环境、材料时只以美观为主,忽略了幼儿可操作性,甚至不许幼儿去动,生怕孩子弄坏了。如:围绕春天的主题,如果光用纸等材料进行墙面布置是不能满足幼儿的,因为那些往往都是只能看不能动的。如果在自然角种植些代表性的植物(迎春花等),将柳条做成各种造型,供欣赏玩弄;养殖一些小蝌蚪,让幼儿管理,提供青蛙生长过程的卡片,让幼儿排序等等。幼儿在看、摸、玩的过程中,真正与环境、材料融为一体,体现出环境、材料的可操作性。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环境、材料的准备应体现幼儿的参与性。环境材料如都是教师为幼儿准备,就不能体现出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如果请幼儿参与进来自己收集的话,他们的兴致会更高,从而提高幼儿学科学的效果。因为他们在收集时,无形中能对事物的特性等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自己找到科学知识。如在认识恐龙这一主题活动中,我们带孩子到常州恐龙园实地参观,孩子们自己收集各种资料(图书、碟片、文章)和玩具等,孩子们了解了恐龙是卵生动物,并已经灭绝了。恐龙一般体形都非常大,有些是食草的、有些是食肉的等等,通过区角游戏的形式展示出来。可见,让孩子自主参与收集是孩子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3.生活是幼儿“找”科学的重要内容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对于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因此,幼儿的科学更多的是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的,或散步时、或游戏时、或午餐时等等。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敏锐地察觉到随时出现的幼儿感兴趣或关注的事物,往往那些就可以生成有意义的探索活动。幼儿在寻找身边事物现象的奥秘时,会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幼儿的探索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所以教师要引导他们去发现周围生活中的科学内容,从生活中学科学。
二、“找”科学的过程是幼儿不断发展的过程
1.幼儿在“找”科学的过程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始终是一根指挥棒,在“做中学”的实践研究中,我尝试着引导幼儿去探索,去寻找科学,他们自己找到的知识,或是非常幼稚的,或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或是非常深奥的,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成功的发现,都会有深刻的记忆,比教师教授多遍的效果要好得多。在我平时的观察中,发现幼儿在找科学的过程中,一般不是一次找就可完成,会出现多次或多种性质的找,他们先“找”到某一现象或事物,然后他们为了掌握现象的根源或事物的特点,会“找”办法解决,在这过程中,有时他们还会“找”一些工具来帮忙,有时会“找”大人帮助,还需要“找”恰当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发现,可能在此期间他们又会找到另一相关或不相关的事物、现象。这一看似复杂的过程,可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十分自然的,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是大多数幼儿自觉的过程。因为幼儿的好奇心是他们行为的动力所在,在这过程中幼儿真正成了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2.幼儿在“找”科学的过程中成为环境的创造者
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探索操作,往往要创设科学合理的环境,但每个孩子的发现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需要也是不一样的,教师不可能考虑到每个幼儿的可能性,所以这时,就需要孩子自己去创造一些适合自己需要的环境,从而由环境的适应者成为环境的创造者。记得在一次科学探索活动中,让孩子了解物体的移动,我为孩子准备了一些小积木,光滑的木板,粗糙的板,孩子们都在尝试着让积木在不同质地的板上移动,都得出了在粗糙的板上要用很大的力推,而且小积木动得很慢,为了让孩子发现更多,我鼓励他们寻找别的东西来帮助做更有趣的实验,他们有的找东西将板架成斜坡让积木从上滑下,寻找秘密,有些孩子到玩具区找来了有轮子的汽车或会滚动的玩具观察发现。这些都是孩子自己创造的适应自己需要的环境来学习科学。
3.幼儿在“找”科学的活动中,成为生活的主人
在“做中学”的实践研究中可以发现,科学要从生活中来,从身边的小事入手,让幼儿成为生活的主人。对于幼儿而言,身边一切有趣的事物就是科学,如户外活动时看到小青虫、小蜗牛等;在区域活动中玩有趣的渲染、彩泥小作坊、京剧脸谱时,发现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会变成另一种不同的颜色;在玩沉浮游戏时,找到多种让下沉的物体上浮的方法;在玩影子游戏时会想到躲到阴暗处让影子消失……看似很小的发现,这些就是科学,他们就在孩子的生活中,就在孩子的身边,老师的鼓励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4.幼儿在“找科学”的过程中成为团体合作的成员
大胆放手让孩子找科学的过程,可增加孩子间交往的机会,他们会主动交换自己的发现,自发地成为合作的团体,提高他们合作的精神。如在玩影子游戏时,为了能知道自己的影子在不同的时间是不同的,他们会主动与同伴合作互换,画下互相的影子观察变化。这些合作交往都是幼儿在找科学的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是孩子自主性的表现。
其实,在幼儿的身边,出现了很多的问号与发现,可能是在幼儿园或者是在家里,他们同样希望能够很快的了解,比如说:为什么天冷了会下雪,为什么鱼能在水里一直游,为什么种下去的种子会变成了好多好吃好看的东西?无数个为什么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所以,无论是教师与家长,在与幼儿每个接触的瞬间,都要去关注幼儿,关注他的所思所想。
作为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运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程度和方式指导幼儿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他们不亚于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人类创造者,因为儿子的智慧在他还未降生到人间的时候,就从父母的根上伸展出来。?”
从幼儿园的整个规划以及课程实施,家长的配合,幼儿的发展各方面都充分体现出科技的特色。特别是当科技教育不再局限于我们教师,幼儿园有了创意,让家庭教育也成为我们科技教育中的一员,从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所以我将以我园如何创新开展科技教育与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幼儿的方面入手,以及科技教育中家园共育对幼儿会有哪些方面的提高来浅谈我的感受。
一、科技教育中家园共育在班级创设中的充分体现
班级创设对于教师来说,无非就是班级的墙面设置,区域设置,活动设置,以及一些特色设置,以前我们都是跟着主题,有什么都是教师在弄,幼儿在看,如今,当科技教育融入在我们的身边,当幼儿越来越喜欢探索、喜欢发现、喜欢感知、喜欢创想,我们单一的想法已经不够,所以我们想到了更大的群体,那就是我们的家长。让家长与我们一起创设。
二、科技教育中家园共育在大小环境中的丰富体现
环境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小环境指我们班级的小环境,大环境可以指幼儿园这个大环境,小环境中那郁郁葱葱的自然角是家长的奉献,旁边写满了这些植物的名称与用途,他们给幼儿带来了直观的感受。记得大三班的班级里有着一排蔬菜水果制品,这些都是家长的创意,有胡萝卜雕刻的老鹰,有白萝卜雕刻的老头,有菠萝雕刻的人等等,进入班级的感受就有一种科技的气息在传递给他人。大环境中看到了幼儿园大型的种植养殖区域,那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支持,让幼儿了解种植的不同品种,从种子、发芽、长大、成熟一系列的过程。点点滴滴中,这种环境可以给幼儿培养丰富的科技知识。
三、科技教育中家园共育在我园科技节的完美体现
创新来自于灵感,当科技节来到幼儿、教师、与家长的身边,科技教育便与这三者融为一体。最近这个阶段,我们幼儿园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第三届科技节”的活动,在活动中,充分的发挥了家园共育的特色,让幼儿与家长一起来感受,来参与科技的魅力。回想第一届的科技节中,最值得回忆的是我们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的科技小风铃,多姿多彩,挂在我们的走廊上悦音缭绕,小班的幼儿对科技虽然没有很大的认识,但是他们从幼儿园中,从与家长一起配合制作风铃中,他们了解到风铃的科技含量最主要的就是它的声音,于是我们从小班幼儿的身上也看到了科技教育中家园共育的重要影响。
第二届科技节中幼儿园以多方面的切入点,从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的版块在幼儿园中展示,让家长和幼儿共同来体验科技的直观感受,幼儿都比较喜欢,家长的一边讲解,幼儿的一边提问,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探索感受。最值得提到的是科技小品的演出,每个班级的教师与家长通力的协作与研讨形成了科技小故事,并由家长与幼儿以小品的形式演出,演出中发现小班的幼儿会以“我从哪里来”,中班的幼儿会以“月晴圆缺”,大班的幼儿会以“雷雨闪电的形成”等形式来展现科技与我们生活的关系,通过家长与幼儿的表演,让在座的教师与其他幼儿也能融入到科技的海洋,从而对身边的科技有了新的体验。
如今的第三届科技节,幼儿园又以绿色畅想科幻画为主题,引导家长与幼儿共同畅想科幻画,幼儿以其大胆的想象,丰富的思维,家长以其较高的科技素养引导幼儿创造出了一幅又一幅独具匠心的科幻画。幼儿园又以科技小制作、科技小报的形式充分发挥家长的科技创想,让幼儿去想象,与家长来配合制作,从这些中我们看到了家长的科技素质,高超的电脑技术,丰富的科技知识,幼儿的可爱生动,全心投入,兴趣盎然,每一张科技小报的背后,每一个科技小制作的背后,都是家长与老师苦心的设想,都是家长与幼儿共同的努力。
科技节是开心的,创想非凡,幼儿在科技的海洋里不断的遨游,在家长的共同培养下,幼儿对科技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