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食品安全追溯

食品安全追溯

时间:2023-05-30 09:13: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食品安全追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食品安全追溯

第1篇

传统的方法是采用食品检验、对食品供应链的关键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但由于管理不严、操作失误和人工误差,经常导致管理效率低下。RFID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食品生产中使用的RFID标签,给每一个产品置入带有唯一识别的信息,对其生产、加工、储藏、运输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企业利用RFID技术,对食品原料的生长、加工、运输及零售等供应链环节的管理对象进行标识,并相互链接。一旦食品出现安全问题,可以通过这些标识进行追溯,准确地缩小食品安全问题的范围,查出问题出现的环节,因而可以追溯到食品生产的源头。

跟踪与追溯

跟踪(Tracking)是指从供应链的上游至下游,跟随一个特定的单元或一批产品运行路径的能力。比如,对于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而言,跟踪是指从农场到零售店POS跟踪蔬菜、水果的能力。

追溯(Tracing)是指从供应链下游至上游识别一个特定的单元或一批产品来源的能力,即通过记录标识的方法回溯某个实体的来历、用途和位置的能力。对于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而言,追溯是指从零售店POS到农场追溯蔬菜、水果的能力。

食品供应链安全追溯

本文以水果、蔬菜供应链追溯模型为例进行分析。大多数生产加工类食品供应链包括生产(种植)、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从食品供应链整体可以看到,要实现对食品的全过程跟踪,就需要供应链各环节实现无缝衔接,达到物流与信息流的统一。从而使供应链处于透明的状态。所以,为使信息流能顺利实现,应该对种植、加工、包装、销售等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进行标识,而且必须采用唯一的标识代码准确记录数据。在整个供应过程中,相关数据的采集、交换,对编码的唯一性、通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利用RFID数据采集技术,结合标准的标识代码体系,可以对供应链各环节、全过程的每一个节点进行有效的标识,建立各个环节信息管理、传递和交换的方案,因此可以对供应链中生产(种植)、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跟踪与追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妥善处理,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综上所述,企业需要给产品分配一个可以唯一识别的标准化代码,这个代码是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唯一的标识号码,一般不包含产品的任何含义。具有一定意义的代码,排列成约定格式的电子数据,输入到电子标签中,就可以由RFID设备进行读取了。

1.生产(种植)环节

生产(种植)是每个生产或收获种植产品的作业者,是食品追溯链条上的第一个作业者。种植者能够为其产品分配一个批号(见表1),这样结合批号和种植者标识就能确保追溯。

如果种植者需要更多有关其产品质量的信息,或日后需要召回其产品,那么标出收获日期将非常有用,另外标识农田代码也可以提供有关产品原产地的信息。

2.加工/包装

生产者记录的所有食品的相关信息必须提供给供应链的下一个参与方。在这个环节将根据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尺寸、色彩进行分级,并包装成物流单元。如果生产者具备了分级和包装的能力,这项工作也可以由生产者完成。

如果存在多个分类和包装阶段,所有与原产地相关的数据以及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属性信息必须在各个阶段都可利用。根据供应链中前一个环节参与方提供的数据,可以生成所需信息的产品标签。在加工/包装阶段,标签分为箱/盒标签和托盘标签两种。

3.运输环节

食品运输环节的应用主要体现为在途货物的监控、跟踪及道口检查。可以为物流公司提供实时监控和跟踪服务,对于业主而言,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方便地知道自己的货物到达了什么位置,或是否被掉包等情况。在检查过程中,无需拆开食品包装,只要通过电子标签识读器就可以知道货物的具体内容,大大减少了食品包装破损的可能性。

4.销售环节

RFID技术在零售环节的应用体现为销售终端单位包装食品、食品防盗、食品有效期监控和临时销售等。RFID防窃技术就是将电子标签置入商品包装内,由计算机系统通过现场的识读器等配套设备来实时监控商店中各种商品的标签。这样,零售商就能放心地开架销售了。同时,RFID技术的应用使食品“源头”以及食品供应链完全透明,因为RFID系统为每一件蔬菜产品提供单独的识别身份及储运历史记录。从而提供了一个详尽而具有独特视角的供应链,确保食品来源史是清晰的。

如何实施跟踪与追溯

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中,企业对产品及其属性以及参与方的信息进行有效标识是基础。利用RFID技术对相关信息的获取、传输以及管理是成功开展食品跟踪的关键。实施产品跟踪与追溯,要求系统具有“可靠、快速、精确、一致”的特点,这样才能有效地建立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具体应做到:

1.结成统一战略联盟

要求所有参与方应各负其责地提供正确的条码数据信息,确保记录与维护这些信息的安全、可靠和准确。

进行食品安全的跟踪与追溯,要求在食品供应链中的每一个加工和包装环节,不仅要对加工的产品进行标识,还要采集所加工产品原料已有的标识信息,并将其全部信息标识在加工后的产品上,以备下一个加工者/包装者/进货商使用。这好似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任何一个环节断开,整个链条就脱节了,所以需要供应链所有参与方就实施食品跟踪与追溯的要求达成一致,结成战略联盟。

2.确定食品供应链全过程中跟踪追溯信息

建立各个环节信息管理、传递和交换的方案,从而对供应链中食品原料、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跟踪与追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而后进行妥善处理。

3.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

通过食品生产销售的整个供应链中的所有参与方,在信息交换、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实现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在进行跟踪与追溯的整个过程中,供应链中所有的参与方需要就彼此之间交换信息的内容、表述和形式达成一致,交换的数据需要标准化。

为了确保信息流的连续性,每一个供应链的参与方必须将预定义的可跟踪数据传递给下一个参与方,使后者能够应用可跟踪原则。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信息交换可以采用EDI、Email、传真、信函等方式。

在发生产品质量问题时,这些问题可以在供应链中的不同环节,由消费者、分销商或上游供应商发现,主要步骤为:发现质量问题;传递发现的问题的有关信息;确定有关供应商的原因及信息;确定有关的批号,是在库存中、运输中,还是已经发出去了;确定其他有同样质量问题的批号,并采取纠正行动。

在食品供应链中,信息系统主要有三个显著的功能: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递、信息的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可信性、速度、准确性、一致性和风险等方面的问题。

RFID技术存在的问题

1.技术标准不统一

技术标准不统一主要体现在标准的制定机构和企业编码标准不一致两个方面,目前通用的RFID技术分美国标准和日本标准。同时,同一个国家内部、企业间的农产品编码标准也存在不统一的现象。这是困扰RFID技术的主要问题。

2.成本较高

第2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对策

1.前沿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类健康也是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之一。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已变得没有国界,成为影响国际贸易和国家声誉的重要因素。本论文将站在供应链的角度上分析食品安全的实质隐患、并给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1.1 食品安全的定义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界定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因此,可将“食品安全”表述为: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

1.2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就不容乐观,事故频发。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接二连三发生,而且流行速度快、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食品安全问题成一直就是人们的关注焦点。1996年,云南曲靖食用散装白酒甲醇严重超标的食品中毒事件,是利用甲醇制造有毒假酒致死人命恶性案件,引起192人中毒;1997年,云南思茅发生的群众采食蘑菇中毒事件,引起255人中毒;1998年,山西发生的假酒中毒事件引起200多人中毒;1999年,广东发生的因食用了有过量甲胺磷农药残留的蔬菜造成了学生的集体中毒事件;2001年,浙江发生了因食用了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引发了多人心慌、心跳加快、手颤、头晕、头痛等症状的事件;2005年,我国发生了苏丹红事件、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光明回收过期变质奶再生产事件、鲮鱼罐头在港被检出孔雀石绿事件、大头娃奶粉事件等;2006年,发生了福寿螺致病事件、人造蜂蜜事件、毒猪油事件、瘦肉精中毒事件、苏丹红鸭蛋事件陈化粮事件等;2008年,三鹿奶粉等被查出三聚氰胺事件。问题食品的危害:侵害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企业形象打折;极大地打击了消费者对国内产品的信心;对核心企业的扩散化影响,导致本行业的衰退等。

2.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2.1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是可追溯性概念在食品安全性管理方面的应用,国际食品规格委员会(Codex)将可追溯系统定义为“食品市场各个阶段信息的连续性保障体系”。按照欧盟《食品法》的规定,食品、饲料、供食品制造用的家畜,以及与食品、饲料制造相关的物品,在其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阶段的信息都应包含在可追溯系统之中,以保证可确认产品的来源与去向。

溯源是指从供应链下游至上游识别一个特定的单元或一批产品来源的能力,即通过记录标识的方法回溯某个实体来历、用途和位置的能力(如图)。追踪则正好相反。

2.2 可追溯系统建立原则

确定批次的精确定义,每批次建立一个唯一识别标码,确认产销链上每个相关单位的信息的记录,信息的内容,信息的终止。

2.3 可追溯系统要点

可追溯系统包括三个元素:识别,信息和识别与信息之间的联接如下图。

2.4 食品追溯系统特点

利用RFID的优势特性达到对食品的安全与追溯的管理,相比记录档案追溯方式具有高效、实时、便捷;在食品供应链中提供完全透明的管理能力,保障食品安全全程可视化控制、监控与追溯,并可对问题食品招回;可以全面监控源头污染、生产加工过程的添加剂以及有害物质、流通环节中的安全隐患;可以对有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隐患进行有效评估和科学预警提供依据;数据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实时、准确报送,便于快速高效做更深层次的分析研究;通过网络,消费者可查询所购买食品的完整追踪信息。

3.追溯系统在我国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

微生物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我国。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病例达到数十亿人次,发达国家每年约三分之一的人遭受食源性疾病的侵害,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更为严重。全球每年腹泻病例达15亿,造成300万儿童死亡,其中大多数是由于食用含有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食品。美国每年约发生7,600万例食源性疾病,其中32.5万人住院治疗,5,000人死亡,造成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数百亿美元,相比美国,我国的损失更大。

3.1 追溯系统跟踪原材料采购中的微生物检测

取样对象:采购的原材料随机抽取分批次,然后再在分批次中随机抽取实验样本。

试剂:普通营养琼脂,菌落总数快速检测纸片

主要仪器:DHP一030型电热恒温培养箱,9030(A)电热鼓风干燥箱,VXO・SG46・280手提式压力蒸汽消毒器,85―2a型恒温磁力搅拌器。

实验的方法:膜过滤――微菌落――荧光法。具体方法是将一定量的样品(或样品稀释液)经膜过滤(过滤膜φ巾≤0.45μm),再过滤膜放在培养基上的厚纸板上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然后将膜放在浸过0.1%ANS(8――苯胺基萘磺酸镁)溶液的纸片上作用10分钟,将膜揭下,在80℃条件下干燥5―10分钟,最后在100倍的荧光显微镜(入=340~380nm)下计数蓝绿色菌落的数目。

对于不同样品,膜过滤――微菌落――荧光法使用的培养基和培养时间不同。检验凝乳中酵母菌时,可采用含琼脂的固体培养基,也可放在2ml双料液体培养基浸润的纸片上培养15―24小时。检验食品中需氧性细菌数时,可用琼脂计数平板,也可用营养肉汤或酪蛋白胨――豆粉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培养8小时。食品中酵母和霉菌的选择性检测可使用添加100ppm氯霉素的麦芽汁提取物琼脂培养基,或添加100ppm氯霉素的双料麦芽汁提取物液体培养基。糖果中耐渗透酵母的检测可采用50%葡萄糖液体培养基,培养时间为48小时(菌数>10个/克)―72小时(细菌数≤10个/克)。

总菌数/毫升=滤膜面积×计数菌落的算术平均值/视野面积×样品值

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分别对原材料的采购阶段、加工阶段、运输阶段、销售阶段的微生物进行检测,一旦微生物数量单位体积内超标,可以立即召回,将问题材料杜绝在生产前,也能让企业迅速的把握问题关键,避免给生产环节造成支援浪费(如图)。

3.2 食品安全中的食品添加剂对食品质量的威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食品安全中的食品添加剂对食品质量的威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企业在生产食品时加一定的添加剂以保证品的新鲜程度、口感、味道等,但这一因素极大的影响了食品生产环节中安全性。

在确保生产环境正常的环境下,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成为制约食品质量的一大重要因素,因此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的卫生标准要进行正常的操作。对产成品进行检验,同样选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同一批次的产成品进行食品添加剂的检测,一旦发现不合格的产品,要立马对整批产品进行大样本抽样,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例如对食品中的添加剂枣子酊进行检测:

3.2.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枣子酊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以红枣为原料用乙醇浸提、浓缩而制得的枣子酊。该产品主要用于调配食用香精和烟用香精。

3.2.2 引用标准

GB8450食品添加剂中砷的测定方法,GB8451食品添加剂中重金属限量试验法,GB/T14454.2香料香气检定法,GB/T14454.3香料色泽检定法。

3.2.3 技术要求

色状:红棕色稠厚澄清液体,香气:鲜明的枣子甜香,无异臭,无焦味,糖度:≥35.0。3.4沉淀物(%):≤3.0,乙醇含量(%):16.0~20.0,使用的乙醇为食用乙醇,重金属(以PB计,%):≤0.001,含砷量(As,%):≤0.0003。

3.2.4 试验方法

除特殊注明外,试验所用试剂为分析纯试剂,水为蒸馏水或相当纯度的水。色状的检定GB/T14454.3。香气的评定见GB/T14454.2。糖度的测定用手式糖度计读出糖度。沉淀物的测定(25℃)仪器a.10ml具塞刻度尖底离心管(具0.1ml分刻度);b.试管架;c.恒温装置(24±1℃)。测定方法将试样摇匀,分别小心地倒入两支10ml具塞离心管中,然后用毛细管滴管滴至液面恰好在10ml刻度处,塞上磨口塞,置于试管架上,在24±1℃恒温装置中,静止24h,分别读出沉淀物的体积,然后取其平均值。沉淀物的测定按(1)式计算

X=V/10×100.............................(1)

式中:X--沉淀物的百分含量,%;V--沉淀物的体积,ml。平行试验允许差为≤5%。乙醇含量的测定仪器a.250ml蒸馏装置一套;b.100ml量筒一只;c.100℃温度计一支;d.酒精表1支。测定方法分别量取试样和水各100ml,于250ml蒸馏烧瓶内,然后加热,并控制蒸馏速度为馏出液在3~4ml/min。当馏出液达到100ml时,停止加热,并立即移去量筒。再用酒精表测量馏出液的度数,用温度计量出温度,然后换算成20℃时的乙醇含量重金属(以PB计)含量的测定见GB8451。含砷(As)量的测定见GB8450。检验规则

3.2.5 枣子酊每批成品均应由生产厂检验部门负责检验,生产厂应保证出厂产品都符合本标准的要求。验收结果中如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则该批产品不能验收。企业在检测时利用预警系统(如图),如果其指标高于或低于安全值,预警系统会自动的发出预警,为企业节省不必要的风险。

3.3 产品的运输,销售过程中,人为破坏成为别一个制约食品安全的因素

食品安全也要避免人为因素的破换,例如美国的泰诺胶囊事件,1982年,不知名的凶徒出于不可知的目的,将剧毒物质氰化钾注入数瓶美国人最常服用的镇痛药物――泰诺速效胶囊,在短短两天内造成七人死亡。无名的恐慌席卷全美,后来有人将此次事件称为美国遭受到的首次生化恐怖袭击。此次案件不是针对食品,但是给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销售商在接受食品时,除了利用射频技术扫描食品的基本问题,也要分批次的抽查食品,以确保食品的安全。

4.确保食品安全建议

4.1 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归国家统一实施,由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制定颁布唯一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将地方标准的制定严格界定在地方名特优产品品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方面;其次,各食品标准建立风险评估的完整数据基础;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应紧跟市场监管的实际情况,根据食品安全监管的事件需要进行标准的更新,实现具体监管工作与标准完善的良性互动;应该加强标准的信息网络建设,收集并整理有关食品的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地方标准以及国家标准。

4.2 建立食品安全危机预警机制与风险分析体系

加快食品安全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各级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食品安全危机预测预;加强食品安全危机应急计划和应急预案;逐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

本文主要是基于追溯系统跟踪食品供应链的三大主要环节采购,生产,销售中的局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希望后来者在此基础上深入、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包文娟.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与食品质量安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文,2007.

[2]程言清.食品质量认证与中国食品安全[J].中国标准化,2003(1):11-13.

[3]方志权,等.乳品安全标准体系的比较与借鉴[J].上海标准化,2006(9):38-40.

[4]汪亮.上海市副食品流通体制创新与投融资模式改革[D].上海: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2003.

[5]贾利.中国食品安全质量现状与政府规制[C].全球食品安全(北京)论坛,2004,11.

[6]赖茂生,王芳.信息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李建科,等.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入世后的形势与对策[J].食品科学,2003(8):

272-275.

[8]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1.

[9]洪涛.我国蔬菜产销体制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0,4.

[10]周颖.我国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上海农村经济,200l,6.

[11]上海市统计局编.上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198.

第3篇

针对这种情况,世界各国政府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食品安全。欧盟于2002年78颁布了178/2002号法令,要求从2004年起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所有食品都能够进行跟踪与追溯。

美国于2004年5月公布了“生物反恐法案”,将食品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要求所有涉及食品运输、配送和进口的企业要建立并保全相关食品流通的全过程记录。

在我国,新的《食品安全法》已于09年6月1日开始实施,对于拥有十三亿人口的食品消费大国,建立食品的召回制度,采用食品的可追溯系统,逐步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息系统,以提高民众的信心,帮助企业出口到已经实施可追溯性的国家,具有深远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2007年12月29日,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民生档案工作深入开展,推动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国家档案局印发《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各级档案部门贯彻实施。

民生档案工作事关构建和谐社会大局,是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开展民生档案工作,是档案部门贯彻市第十次党代会重民生、解民忧、促民富精神的具体措施,是推动新时期档案工作发展的新理念和新目标,是民生档案管理部门和单位的一项重要职责。

在此背景下,中信信息推出了“光典食品安全档案管理系统”,该系统以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对食品从“繁殖(育种)~饲养(种植)~屠宰(收购)~加工~冷冻(储存)

配送

零售一餐桌”全流程,尤其是肉品的屠宰和加工环节,蔬果的批发环节的信息实施电子化数据收集,监督和约束食品生产者,提高食品质量,促进食品安全,引导市民消费健康、放心食品,为最终实现食品追溯体系打下基础。

系统特点

1、结合农业/畜牧业生产特点

“光典食品安全档案管理系统”在开发前,对北京、上海、昆1月、重庆,成都、青岛等地区的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通过这一过程,对食品生产流通过程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在“光典食晶安全档案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上也与目前的农业/畜牧业生产相通应,以使该系统得到很好的应用与推广

2.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由于“光典食品安全档案管理系统”面向的用户是大多集中在集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屠宰场等流通环节,这部分人员普遍计算机水平不是很高,因此“光典食品安全档案管理系统”在强调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界面简单、操作容易。

3.注重系统安全特性

“光典食品安全档案管理系统”主要是对涉农业/畜牧业企业的生产、库存、运输、销售档案进行管理,这些档案涉及到企业的保密性。因此本系统为了增加系统的安全性,特别采用光典特有的电子文件三性保证、严格的权限管理和数据合法性验证等措施。

系统功能

“光典食品安全档案管理系统”涵盖了食品生产、流通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基础档案,生产档案、质检档案、销售档案、系统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6部分:

(1)档案浏览。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浏览相关档案内容,可以进行一般浏览和查询浏览。查询浏览是用户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查询后浏览。

(2)档案添加。系统按生产、库存、销售的不同过程提供各档案的添加功能,用户填写相关字段后确认即可完成档案的添加,在添加过程中,系统进行相关合法性验证。

(3)档案管理。系统的核心是档案管理,用户可以登录相关界面进行删除、修改等操作,这些操作是对已经存在的记录进行的,用户可以修改指定记录各字段的值;用户也可将整条记录删除。

(4)统计分析。系统提供库存统计功能,用户只要选择仓库号和统计的起止时间,系统统计相关仓库某段时间的出入库和库存信息。

(5)决策支持。在出入库的过程中,系统根据各个仓库的情况,辅助库管人员做出决策,如若某仓库库存不足,系统提示用户进行库间调拨。

(6)追溯代码生成。系统根据产品信息、地块信息、入库时间自动生成阶段性追溯号。只要系统连接条码打印程序,即可实现追溯条码打印。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实现“光典食品安全档案管理系统”的核心在于对食品“身份”的确定,通过数据载体(条码、RFD)把信息流与实物流联系起来,实现各个环节的数据交换。而要生成可追溯的条码,最重要的是要对食品从源头开始进行合理的编码。“光典食品安全档案管理系统”在分析国际通行的EAN,UCC体系的基础上,在新增产品和产品包装环节分别实现了自动产生产品标识代码和产品追溯代码。

第4篇

关键词 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80-03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ood Safety Internet Traceability System in China

SUN Yuan-yuan ZHANG Xin-xin

(College of Management,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Shandong 266100)

Abstract Food safety internet traceability syste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 of food safety management.This paper introduced China′s food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 mainly faces some problems,such as the high operation cost,imperfect operation mechanism,the lack of publicity and supporting technology and so on. In order to further develop the internet traceability system of food safety,the standard of the system should be unified,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should be improved,the propaganda should be strengthened,th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improve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safety intemet traceability system in China.

Key words food safety;internet;traceability system;current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problems;countermeasures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引发了各界对食品安全的考虑。Wilson等[1]认为互联网是食品生产变革最强大的驱动力之一,通过互联网提供所有生产业务的过程,给予信息提供者完全所有权和控制权,为食品工业提供了行业标准的沟通机制。2016年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食品追溯体系。因此,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构建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成为一种新模式。互联网与农业生产有C结合,不断使农业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流通系统化。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运用互联网技术整合互联网数据资源,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有利于保障农产品安全[2];另一方面,在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各产业环节应用互联网技术,可实现农业生产的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管理,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升级[3]。然而企业在发展和实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中面临资源、信息、标准、能力、意识等方面的阻碍[4],尤其是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所要求的硬件和软件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超市参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难度[5]。构建农副产品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要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6]。刘祥[7]则以云南普洱茶追溯体系的建立为例,提出互联网追溯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全部环节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学者虽然对产品安全追溯体系的研究较多,但对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的研究较为缺乏。基于信息化管理视角,研究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对于缓解食品安全现状、保障农产品质量,改善农业传统生产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发展现状

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是在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各环节应用互联网技术,通过云计算、数据分析、感应技术等与无线网络连接融合,记录编码农业生产各环节信息,实现智能化追溯与可视化监管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它利用互联网实现生产者、消费者和监管部门间信息互通和共享:生产经营者通过该体系上传数据,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商家资质和信用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投诉举报;监管部门利用该体系对生产经营活动实施远程监控,解决消费者投诉等问题。现将我国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现状总结如下。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及智能农业日渐成熟。随着“互联网+农业”的不断推广,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农田种植、水产养殖、农产品流通等领域的应用为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提供了基础。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平台作为一种通信手段,不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制造者,它作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载体和渠道,收集、整理和安全存储农业生产各环节数据,不论是为追溯体系提供技术支撑,还是第三方参与、信息公开等制度创新,都与互联网存在巨大的关联。因此,我国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目前,我国国内食品企业良莠不齐,全国的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建设刚刚起步,食品生产、加工、储藏、流通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要避免有害物质污染,因而短期内在全行业实施一个被广泛接受的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标准面临巨大挑战,主要体现在各地互联网追溯体系建立标准不统一、跨区域追溯难度大、缺乏稳定的数据库信息等。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国家农产品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将于2017年上线,会选择部分基础条件好的省份开展区域试运行,完善不足之处,不断探索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推广模式,扩大实施范围。在实践中,政府部门、农业企业、电商平台、信息技术提供商等已开始围绕追溯体系建设在不同层面进行探索和尝试,如制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通则》《食品可追溯性通用规范》和《食品追溯信息编码与标识规范》等标准,推行农业生产企业上传经营档案电子台账、产地准出和销地准入等制度,为我国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存在的问题

2.1 运行成本较高

我国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建立和应用该体系不但需要投入相关技术、平台建设和推广成本,还要投入相关研发、培训、管理等人力资源成本,较高的成本投入使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和使用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加之我国农业劳动者文化水平不高,素质相对偏低,缺乏技术应用型人才,吸收、运用新技术的能力较弱,且新技术的投入使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成本,降低了农业生产者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使新技术得不到支持与推广。另一方面,对于大部分传统农业生产者和利润不高的食品企业,较多都是风险规避型,在风险与收益未知的情况下让他们投入较高成本使用该体系,显然缺乏建设动力,增加了推广难度。

2.2 运行机制不健全

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使监管部门通过后台全面掌握商品经营情况,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利用该体系快速定位销售问题食品所有商家,准确掌握相关数量的问题食品流向,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监管部门通过后台不定期对终端用户排查食品安全隐患,指导经营者规范生产并正确处理问题食品等。

但由于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建设涉及生产链所有节点,存在制度标准不健全、统筹规划滞后、推进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例如,在生产到流通环节,部分生产经营者记录产品追溯信息不及时或不规范,从而影响了下一环节互联网可追溯信息的传递与记录,监管部门对此协调滞后;在流通到消费环节,产品储藏与运输等部门构建的可追溯系统缺乏统一运行机制的引导,影响了信息传递与共享。因此,对于监管者来说我国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可追溯信息内容不规范、信息传递有效接不足、系统软件不兼容等问题,导致各部门之间难以有效协调。

2.3 缺乏相关配套技术

目前,互联网作为一种平台,网络技术与追踪技术、条码识别技术、信息反馈技术等的有效融合需要相关配套技术。首先,依托互联网进行监管是该体系有效实施的关键,网络稳定成为难以控制的因素,也会影响生产加工企业录入信息的精准度;其次,由于现在农产品流通大多是跨地域流通,单个地方追溯平台解决不了农产品跨地域流通问题,生产链上各结点主体所在地域是否有网络覆盖,决定了这一生产链能否应用该体系,而对于来自西部偏远地区的初级农产品,缺乏相关配套技术,互联网覆盖率与稳定问题都有待加强;再次,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对硬件和软件的配置要求较高,没有相关配套技术作为支撑,其推广难度较大;最后,各个技术的有效衔接也成为该体系推广的难点之一,我国处于探索阶段,各类生产企业的追踪、信息反馈能否与网络数据库同步,相关的配套技术不容忽视。

2.4 缺乏相应宣传和政策扶持

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作为一种新模式缺乏有力的宣传与推广,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足,大部分消费者、生产者对此缺乏了解。我国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推广应用,相关部门忽视了政策宣传与主体意识培养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对于大部分农业生产者来说,本身思想保守,多数时间耗费在农场种植与看护中,获取新兴技术等相关信息滞后,导致对该体系缺乏了解;加之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是在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推广,没有足够的宣传、解说与培训,农业生产者很难接受并应用。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农业部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且部分城市已作为试点运行,但推广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仍缺乏相关政策扶持,使该体系的建设与推广缺乏动力和保障,成为阻碍生产经营企业实施该体系的重要因素。

3 发展对策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规划、充实和完善。针对我国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现状,结合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要真正实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损害可赔偿的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推动食品安全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监管进程,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3.1 统一体系标准,完善政策法规

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涵盖产品范围较广,标准不统一,导致管理环节跨度大、难以有效监管等问题。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不同产品分类监管标准和方案,明确对各类食品经营主体的监管重点和方式,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针对不同产业链、不同产品建立统一的移动互联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准体系,如根据不同产品生产周期的差异,划分生产阶段标准,制定统一数据,采取录入指标体系、编码格式并进行验证反馈;根据不同产品流通环节的差异,制定流通通则以统一相关信息获取、传输、联网、数据库建立及管理等,保证不同主体数据与编码一致,便于互联、兼容和互动操作。

体系标准的实施还需要相关政策法规作为保障,在实现产品及其属性信息有效标识的基础上,细化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做到强制性与激励性相协调:一方面,标准体系需要有法律法规作为强制执行手段,确保不同产业链上各结点部门严格按照统一标准体系及时准确录入规范化信息,方便消费者追溯;另一方面,标准体系的推广也需要有相关扶持政策作为激励手段,给予相关政策优惠、财政补贴、资金支持以鼓励传统农业生产者、中小生产商大胆尝试,积极采用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

3.2 促进技术融合,加强培训指导

互联网技术与追踪技术、条码识别技术、信息反馈技术等的有效融合缺乏相关配套技术作为保障。一方面,应当完善该体系运行的相关程序设计,制定相关配套技术以实现各结点、各技术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技术的实施需要人力资源,应当着力培养技术专员,及时解决推广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同时进行问题反馈与经验交流,确保技术的有效融合与实施。

生产链各主体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加强生产链参与主体的技术培训、素质培养、责任感以及主体意识培养对建立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至关重要。对于不同生产加工企业来说,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存在差异,相关部门应当定期对其进行生产指导、技术培训,对该体系的运行机制、生产准则、追溯标准以及管理规范等进行详细解释。可选择通俗语言或可视化流程进行培训,必要时可指定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操作指导,以增强推广力度、降低运用难度。

3.3 健全运行机制,制定惩罚措施

健全运行机制是实现互联网监管与追溯的基础,是推广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的有效保证。我国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阻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互联网基础上实现生产记录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踪、生产过程可监管,需要健全运行机制:根据各企业不同特点,统一体系运行机制,促进部门协调发展,强化产品质量安全互联网追溯管理工作。随着该体系的不断推广应用,实现食品安全的网上自律管理与监控还需要惩罚措施来规范各主体行为。上游主体应不断地进行进货查验和检验记录管理工作,批发商、零售商应做好食品信息备案工作,如果发现问题产品,则根据危害的原因和程度,设立预警和惩罚制度,对长期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可以强制其退出市场。

3.4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主体意识

我国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不论是对于生产加工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有待宣传推广。对于偏h地区的生产者来说,媒体网络不发达、信息不通畅等使农产品从传统农场种植到餐桌要经过繁琐的生产环节,对农产品生产信息化管理的认知度很低,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例如,可以派遣相关人员进行现场讲解,充分了解该体系的便捷、安全等优势,包括互联网追溯可以分析产品供求状况以实现产销精准对接,在流通环节则有助于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等。

对于消费者来说,相关部门可通过相关讲解(如邀请知名专家开展讲座)或组织消费者现场参观等形式,加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的认知程度;还可以在超市、公交站等场所针对食品安全互联网追溯体系认证产品的生产流程、标识、追责方法等,制作相关宣传海报、视频,使消费者充分了解该体系认证产品的优点,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4 参考文献

[1] WILSON T P,CLARKE W R.Food safety and traceability in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using the internet to deliver traceability[J].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998,3(3):127-133.

[2] 陈红川.“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5(16):143-147.

[3] 樊正斌.互联网+农产品物流追溯保障体系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6):109-110.

[4] Bosona T,Gebresenbet G.Food traceability as an integral part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food and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J].Food Control,2013,33(1):32-48.

[5] 陈雨生,房瑞景,尹世久,等.超市参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有序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4(12):41-49.

第5篇

在一次公开的新闻会上,CNN记者挑衅地问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唐云华,“美国奥运代表团运动员到时候会自带食品参加奥运会,是否意味着北京在食品安全方面有什么不完善之处?”

唐云华只是报以微笑并掷地有声地回答道:“北京市已经建立了充分的奥运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北京奥运会的食品安全标准是严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我们参照了国际上先进的食品安全标准,完全能够保障奥运会食品安全的需要,也符合国际上对于食品安全的有关要求。”

就在此后不久,美国奥运代表团发表声明,他们对北京奥运会运动员村供应的食品在质量和安全上绝对放心,如同前面每届奥运会一样,运动员餐厅将是美国运动员最主要的就餐地点。

唐云华各方觉得,这一切都源于对于北京奥运食品安全保障系统的信心。

“为了确保北京市的食品安全,以及奥运会的食品安全,我们专门建立了相关的追溯、监控信息系统。”

追溯体系一追到底

数据显示,北京目前每日上市猪肉超过一百万公斤、牛羊肉将近八十万公斤、鸡蛋二百五十万公斤。而畜禽产品属于高风险食品,一直都是食品安全追溯的重点。

那什么是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食品安全协调处的工作人员为记者举了个例子。一头生猪在养殖场时,耳朵上会被植入一个RFID(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标签记录了生猪的产地、生长发育的过程信息,每个电子耳标的标识对应一头生猪。生猪送到屠宰场以后,这些信息会自动转存到系统中,在生猪变成白条肉以后,会产生一个新的唯一标识,记录前面的信息以及屠宰场的信息。超市购入白条肉,并对其进行分割、出售。对于每一份分割品,超市也会赋予它一个具有唯一标识作用的追溯码,这个追溯码会同分割包装一同交到消费者手上,这时候消费者就可以通过超市的终端,或者是网络进行相关信息查询。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食品安全追溯链条,消费者可以查询到所购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中每个环节的情况。

作为奥运食品安全保障系统的一部分,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依托工商局网络环境,包括两级平台、四个子系统。在一级平台设立全市统一的中心数据库,是整个系统的数据管理中心,可实现全市范围内追溯数据的管理、食品召回、监测预警、决策分析。二级平台由果蔬追溯子系统、动物产品追溯子系统、预包装食品追溯子系统和奥运食品追溯子系统组成。

果蔬追溯子系统和动物产品追溯子系统,将分别实现对果蔬及动物产品从种植养殖、原料运输、生产加工、成品运输到认证等一系列环节信息的管理、查询和统计分析等功能。预包装食品追溯子系统将实现对包装食品从流通配送、运输到验证等一系列环节信息的管理、查询和统计分析等功能。

全面监控一目了然

据了解,在日常实际工作中,北京市早已经开始利用信息网络系统,对全市的食品安全进行监控。

唐云华介绍,“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系统包括日常监管、地理信息、市场控制、监控信息、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等六大模块。在统计分析当中可以对全市食品的整体安全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并且能够对各种食品危害因素进行评估,自动生成报表; 还可以查看汇总各部门形成的食品安全检测的合格率,查看各种不同食品的合格率,这些信息可以说是一目了然。另外我们从系统当中还可以进入汇总全市消费者举报信息的系统,来查看全市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方面的一些数据。比如说通过图表显示和分析当前在北京市场上哪一种食品是广大消费者投诉举报最多的食品。这样就可以提示有关部门对这种食品加大监控力度。此外在这个系统当中,利用遥感、GIS、GPS技术可以对食品生产者进行精确定位,这样就可以对各类食品的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的调度指挥。例如在地理信息模块中,可以在系统内的地图上圈定任意一点,以这一点为中心,设定相关半径,在这个圆形区域内各类食品生产、销售、加工单位信息,马上展现在计算机系统的屏幕上,而且在模块中还嵌入了遥感航拍图,可以进一步在地图中放大查看选择相关单位的各种基本信息,例如卫生许可、经营面积、从业人员和就餐人数等等基本信息。”

为了实现对不合格产品的控制,唐云华介绍,在市场控制模块中还建立了中英文对照的多媒体系统。一旦出现不合格产品,通过系统可以利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多种手段向全市食品经营者信息,经营者半个小时内就会收到食品安全办公室的控制指令。

据了解,这个系统已经连通了北京市各部门和各区县,形成一个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平台。18个区县政府和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各成员单位均在统一框架下建立了子系统。

奥运食品安全有保证

为了强化2008年奥运会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北京市已经开始使用奥运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唐云华说“这个系统主要用于收集奥运食品安全的相关资料,开展日常检查等工作。比如说奥运会食品安全的执行标准、包装储运标准、执行原则。奥运会食品安全动物药品使用管理规范,奥运会食品安全的物流编码和追溯的标准,以及奥运会食品安全的食品过敏源规范。通过该系统我们可以对奥运会的所有原材料的标准进行查询。另外我们把供应奥运会食品的企业都进行了备案,其中也包括奥运会食品的赞助商、供应商、全球合作伙伴等等与食品相关的这些企业。通过在系统中设立的一个日常监管模块,可以反映北京市工商、农业、卫生等等部门对奥运会食品的生产基地、加工企业日常监控的结果。”

未来通过GIS、GPS、RFID等技术,工作人员可以全程实时掌控奥运食品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全部信息。即使冷藏运输车的具置、冷藏车的温度变化、冷藏车车门是否在运输途中被恶意开启,都可以在系统中实时反应。一旦出现任何突发事件,相关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作出反应。

第6篇

奥运食品安全进程

2005年

2005年,北京市建立起首都食品安全监控系统,将全市21家大型批发市场、57家大型商场和连锁超市、59家学生营养餐送餐企业、500家餐饮企业、250家食品生产企业和生产基地、19家屠宰企业、94家零售批发市场以及17类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纳入监控系统。

2006年

2006年,北京市全面启动《奥运食品安全行动纲要》,深入落实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北京市工商局正式启动奥运食品行动计划,这个计划将包含建立奥运食品安全标准、保障奥运食品供应安全、建立奥运食品安全监控系统、奥运会期间的食品安全控制、奥运食品反恐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建立奥运食品安全协调机制等七大部分。

生产奥运食品的基地正在被逐个选定,被确定的奥运食品将一律加贴电子标签,确保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跟踪食品的安全。

2007年

2007年8月8日,北京市将启动首都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该系统作为奥运食品安全保障系统的一部分,建成后,将实现对首都奥运食品从生产到消费整个食品链的全程跟踪、追溯。奥运会后,该系统将转变成首都食品安全日常监控措施,并服务于首都重大活动、大型赛事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依托北京市工商局网络环境,包括两级平台、四个子系统。在一级平台建立全市统一的中心数据库,是整个系统的数据管理中心,将实现全市范围内追溯数据的管理、食品召回、监测预警、决策分析。二级平台由果蔬追溯子系统、动物产品追溯子系统、预包装食品追溯子系统和奥运食品追溯子系统组成,主要包括查询服务、产品追溯、统计分析、批量召回、预警报警、地理信息等功能。

蔬菜食品适宜采用条形码与RFID相结合的自动识别技术。

奥运食品追溯机制

结合国际国内已有的成功经验,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整体设计思路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条形码与RFID相结合

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要素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食品“从农场(田)到餐桌”全流程各个环节的可追踪性与可追溯性。必须确保食品供应链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加工和销售环节的信息的准确性,否则,即使是1%的非准确性所导致的直接和间接后果,也将是十分严重的。考虑到成本因素,现阶段并不需要食品流通全程使用RFID技术,而是需要把RFID与条形码结合应用。举例来说,生猪在饲养阶段可采用基于ISO 11784/5标准的RFID耳标,屠宰与配送阶段也可采用ISO 15693标准的挂钩标签,零售环节则改为条形码;蔬菜食品的追溯过程中,也只有仓储运输环节以同批次商品的最大包装为单位加贴RFID电子标签,其余环节仍然使用条形码技术获取信息。

低成本标签自动获取信息

采用HF频段的RFID电子标签,一方面技术成熟,相应产品的价格较低,另一方面使用中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小,可以降低系统出错的可能性。采用低成本RFID标签,可将食品追溯全过程透明化,并且可以使监管者和消费者做到实时、准确、直观地了解全过程中的全部信息。对应用企业来说,RFID改造也不仅仅是资金投入,通过食品追溯系统的数据分析,企业可对管理效率和产品销路进行分析,从而优化生产流程,在提高效率和信息化水平方面收回改造的投资成本。

面向公共服务的安全机制

对于食品加工及安全追溯来说,系统的安全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防止食品安全信息的伪造和恶意读取,是食品监控平台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在电子标签中加入特殊的安全认证机制是一种解决方案,但会造成系统实施成本的急剧上升。

综合考虑,采用在读写器端加入安全认证机制,实现对读写器及持有人的认证管理,可以有效保证食品安全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体来说,可对每部读写器通过硬件方式将授权码固化到其中,使之成为专用的读写器,防止恶意读取和操作。

建立追溯和应急响应机制

食品源进入系统,贴上RFID电子标签,构成信息生成和采集的源头,在食品流通的各个环节,读写器读取标签信息,连同环境状态传入后台数据库存储,同时结合现场设备控制和生产关键环节管制标准,实现同步检验、控制设备即时处理和实时数据采集的问题。利用RFID技术的非接触性特点可以降低食品的污染途径,为监管者和消费者提供更准确的食品信息链信息,为其后的追溯定位和应急响应机制提供基础。

利用以上较准确的源数据,食品追溯系统使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生成食品信息链,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食品追溯管理:一是从上往下进行跟踪,即食品供应商―加工商―运输商―销售商―销售点,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查找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确定产品的原产地和特征;另一种是从下往上进行追溯,也就是消费者在销售点购买的食品发现了安全问题,可以向上层层进行追溯,最终确定问题所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问题产品的召回。这样,在信息链中任何一个生产环节,都可以快速向上追溯食品的流通环节和向下追踪具有问题特征的食品,实现食品的“源追溯”和问题食品的跟踪,用以查明食品问题环节和召回问题产品,真正实现食品事先准确预警、事后快速处理。

监控平台的数据挖掘模式

奥运食品安全监控平台的公共信息服务包括生产标准数据库服务、安全信息数据交换、生产安全预警系统、食品安全信息、电子地图系统、食品监控系统和食品质量分析评估系统等。在这种监控模式下,通过对分布式数据的有效挖掘,监控平台不仅起到了食品安全监控的目的,还可以针对屠宰企业和管理者销路分析报告和统计信息报告,从而获得增值效益。

第7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日本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11-0072-03

1 引 言

食品质量安全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在日本,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提高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重视,促使日本政府、企业和生产者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食品安全。从原因、背景、制度建设和信息技术设施的整备等方面,介绍日本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并结合我国的情况提出具体的参考意见。

2 日本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的背景

根据ISO的定义,可追溯体系是指根据已登录的识别码,可以检索到商品履历、使用方法、商品的所在场所和生产加工场所的能力。根据欧盟的解释,可追溯性是指在生产、加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追溯和追踪到添加在食品、饲料中的物质。日本的解释是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食物链的各个阶段,可以追踪到食品信息的能力。三者解释的共性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实现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监管。

英国发生疯牛病后,虽然日本国内也采取了各种防范措施,但在2001年,日本国内还是出现了首例BSE病例,它导致了日本国内牛肉消费陷入低迷,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由于BSE病毒会引起脑部疾病,可致人死亡且目前没有找到根本的治疗方法,因此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继BSE问题后,日本国内又出现了肉食流通业领域和超市的食品包装上出现伪装产地、消费期限等问题。典型事件就是日本雪印公司将进口的澳大利亚牛肉全部伪装成日本牛肉的恶性事件。食品安全事件接踵发生后,日本国民对食品安全的信赖感如决堤般崩溃,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爆发。

在日本的农业和食品领域,以前主要靠以HAC-CP为首的各种质量监管方法,保证向消费者提供安全的食品。疯牛病发生后,把食品质量监管的重点放在卫生领域的既有措施显得极不完善,各种新情况的出现要求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及流通领域都保持信息的透明性,这样才能重获消费者的信赖。尤其在问题严重的畜产领域,要求对牛肉和饲料建立可追溯体系的呼声不断高涨。

3 日本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过程

3.1 制订食品安全基本法

日本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主要由政府行政主导,企业的自主努力。针对国产牛肉,日本政府法律规定必须建立可追溯体系。BSE问题发生后,日本政府成立了“BSE问题调查研究委员会”,委员会的调查报告详细分析了日本在对待BSE问题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善问题的建议。依据委员会的报告,以农林水产省为首的政府机构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措施。2003年5月,日本政府模仿欧洲制订了食品安全基本法。该法是日本确保食品安全的基本法律,确立了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理念,规定了中央、地方公共团体、生产者、运输者、销售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各自的责任,建立了食品影响人体健康的评价制度。该法为日本食品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

3.2 首先在牛肉领域实行

早在食品安全法出台前,肉牛就开始了建立可追溯体系的准备工作。2002年,日本规定:在国内饲养的牛耳朵上,必须佩戴写有个体识别号码的耳标。农林水产省制做了耳标的识别登记簿,通过因特网可以随时了解掌握必要的信息。2004年12月,在生产阶段实施了牛肉可追溯体系法,随后该法律又扩大到流通领域。由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牛肉成了食品领域最先建立可追溯体系的品种。但是有了可追溯体系,并不意味着对牛肉的安全可以完全放心。2004年,日本的北海道地区发生了替换牛耳标并违法销售的事件。这也是日本首例违反牛肉可追溯体系法律的犯罪事件。事件之后,日本进行了牛肉可追溯体系的改良,开始部分采用RFID这一新的无线射频信息技术来代替耳标。

3.3 牛肉以外的食品厂家自建追溯体系

对牛肉以外的食品,则要求食品生产和加工厂家自主建立可追溯体系,政府的作用就是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各种支持。2001年开始,日本农林水产省支持“食品生产、流通信息提供系统”的开发和普及,2002年开始,综合考虑食品品种的特性、实用可能性和成本等因素,首先在果蔬、大米、鸡肉、养殖牡蛎等行业陆续尝试追溯体系的开发和普及。并利用IT技术,在生产流通、零售环节试验建立一体化的可追溯体系。2003年,开始在果蔬产品领域建立可追溯体系,并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措施,2009年4月,日本制定了大米可追溯体系法,法律要求米谷食物供应链的上各企事业单位有义务记录保存和公开商品的信息。

3.4 两个途径保证食品安全

针对“生鲜食品和加工度低的商品”,农林水产省计划到2007年,在主要的购买网点,50%的商品能在24小时以内追溯到生产流通履历。根据统计,到2008年1月为止,在食品零售业,引入可追溯体系的企业达到40%多。其中有16%左右的企业在可追溯体系中利用了IT技术。这样,在日本让消费者买到安全放心食品的安全保障措施就有了两个途径:其一是通过对生产者和企业的意识教育及改革,通过诸如ISO、HAC-CP国际质量认证机构及体系加以约束,来建立保证食品安全的框架体系。其二是通过食品安全信息的公开、商品标签、食品追溯体系的建立,保证消费者对所购买商品的信息有详细了解,消除内心的担忧。其中食品可追溯体系目前已经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核心内容。

3.5 食品可追溯体系受到高度评价

在日本,政府和民间都高度评价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立。期望体系的建立可以保证食品流通过程中所有信息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与HAC-CP等食品卫生管理手法配套,来保证食品的安全,提高消费者的信赖性;在生产、制造、流通等各个阶段,由于可以追踪到商品及有关商品附带的信息,发生事故时可以查明原因,提高产品召回的效率;因此可以把消费者的受害程度控制到最小,也可以把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经济损失控制到最小。建立牛肉可追溯体系兼具以上意义,还具有提高牛肉商品标识的可信赖性,提高国产牛肉的消费量;便于对牛肉产品进行细致周到的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增强牛肉的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同行间的信赖关系,利于保持交易的公平公正性。

4 日本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

4.1 我国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必要性

在我国,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有以下几个必要性。首先是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食品可追溯体系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恢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赖性。其次是适应对日贸易的需要。日本是我国农产品重点出口市场,但日本针对中国农产品,不断提高准入门槛。食品可追溯体系有助于加强出口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升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有效促进对日农产品和食品的顺利出口。第三可满足国内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要求更多地了解其消费产品在食品生产链条中的细节信息。因为食品安全的跟踪与追溯包括两个途径:一是从上往下进行追踪,即从农场、食品原材料供应商、加工商、运输商到销售商,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查找质量问题的原因;另一种是从下往上进行追溯,也就是消费者在销售点购买的食品发现了安全问题,可以向上层层进行追溯,最终确定问题所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这一完整的信息提供体系能够满足消费者对细节信息的需求。

4.2 我国建食品追溯体系面临的障碍

我国在2000年后开始建立可追溯管理体系,并且把保障食品安全作为追溯体系实施监管的重点。2002年5月,农业部第13号令“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规定猪、牛、羊必须佩带免疫耳标,建立免疫档案管理制度;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实施“中国条码推进工程”;2007年8月,我国公布并正式实施了《食品召回管理规定》。以上措施和法规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设。

但是根据2007流通食品安全年会上的报告显示,中国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仍存在几个方面的障碍。如我国食品尤其是农产品的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科技化、标准化水平较低;传统的流通渠道如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还占有相当比例,食品流通方式还比较落后,现代流通渠道如连锁超市还不够普及;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有关规定和标准缺失、滞后于现实发展,与国际标准无法对接的情况很多;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系统性、统一性还不够;全社会对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认识不够;建立可追溯系统的成本较高,企业缺乏前期投入的动力等。

4.3 日本的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日本食品可追溯体系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日本在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方面有可值得借鉴的经验。

4.3.1 政府职能明确

政府负责有关可追溯体系的标准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有关食品可追溯体系的费用由国家公共部门负担,在质量保证、防止产地伪装上投入巨额预算。政府还积极引导,发挥农协等各个生产流通组织、行业协会的能动作用。

4.3.2 企业有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动力

日本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格的监督管理,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后,尽管可能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暂时见不到效益,但由于企业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重视,企业有建立可追溯体系的动力。而在我国,各个环节上的生产企业对该工作的认知不够,或缺乏体系的建立的动力,这就需要更多的龙头企业带头承担起责任。针对我国农户分散、不利于标准化生产和执行可追溯制度的国情,可以通过“公司+农户”、或“公司+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生产领域充分发挥大型农产品企业、专业合作社的作用,通过这些组织引导小规模分散农户实行标准化生产。

4.3.3 超市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可以在农产品的流通阶段,扩大超市基地直采的份额。通过农超对接,规模化生产企业、加工企业与超市的紧密配合,建立一套完善的食品可追溯体系。但记录从产品种植、采摘、配送、销售,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单个的超市全面推广、持续下去还存在很大难度。不仅需要超市大的系统投入,还需要超市和企业之间实行信息的连接和转换,做好与供应商和产品发货地的信息连接。

4.3.4 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

信息管理上,日本的牲畜都建立了国家数据库,在出生就对其信息进行管理。日本一些民间企业纷纷展开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技术研究。企业和生产者收集并积累作为食品原材料的农林水畜产品的DNA信息,并采用了RFID无线识别技术。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实现统一化、标准化生产。信息管理方面,我国要引导条件比较成熟企业,加强质量控制技术建设和提高信息化程度,同时应加强相关技术投入,鼓励开发农产品追溯信息收集和传送技术。

4.3.5 规划好建立追溯体系的时间和范围

日本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立是从家畜产品开始的,具体是从肉牛开始,随后才陆续普及到生鲜水果、蔬菜、大米等农产品。这是因为牛肉安全问题最早爆发出来,而且相对来说畜牧产品在实施可追溯体系方面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所以我们应该针对地区和产品特点,规划好建立可追溯体系的时机和范围。

5 结语

食品可追溯体系是有效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路径,是提高食品质量管理的利剑,但并不意味有了追溯体系食品就一定是安全的。无论日本还是中国,都需要加强农产品生产源头的管理,做好食品供应链最初始端的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同时我们在借鉴日本等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应积极推进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第8篇

近年来,我国也加大了食品安全违法的惩治力度,目前形成了以食品安全法为主导,刑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基本法律为补充,以及单行的食品安全行政法规为配套的法律体系然而现行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仍然存在不能及时发现违法制售食品的失灵、失效问题因此,根治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的失灵、低效,需要辨证施治,对症下药,重点是解决好源头发现能力弱、不主动作为、震慑不住的问题,从根本上扭转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状况。

一是强制建立超市及农贸市场的检测结果公布制度超市和农贸市场是食品流通的主要场所,也是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的关键部位现有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食品小作坊以及分散农户的食品监管,特别是农贸市场的食品监管尤其薄弱,给百姓的食品安全留下了隐患,因此,建立超市及农民市场农产品、肉食品、蛋产品的检测结果制度,对提升食品安全治理工作十分重要早在2005年,我国部分省份就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超市及农贸市场公示农产品检测数据,但农残检测不透明、检测成本过高、农药残留的检测随机性较大,大部分产品仅抽检少部分作为样品检测,使到农残检测犹如雾里看花,消费者对其真实性和权威性存疑。

针对农残检测结果公示存在的问题,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强制公示制度,从建立相应的抽检与公示制度外,还要增设顾客自检制度,加强检测机制的透明度;另外,必须统一工作机构,超市、蔬菜批发市场、生产基地要配备专门检测人员,逐步建成牢固的监测网,切实做到层层有专人管、事事有专人抓;同时也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各级资金配套,保证检测仪器配备、试剂购买、日常抽样、超标样品追溯等工作开展有经费保障。

二是强制建立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在产品上市前的检测结果公布制度相关调查显示,食品生产企业规模过小、管理混乱的问题在我国还是比较严重,超量使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再加上相当数量的食品企业不具备相应的检验能力,成为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诱因而目前我国只有相关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抽检制度,尚未建立起覆盖食品产业的检测公示制度,增加了市场监管的难度,更直接导致或增加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检测结果公示是保证食品安全到达消费者手中的重要支撑,建立检测结果公示制度,就是接受社会监督,强化市场监管对食品安全治理作用通过这种检测结果公示,督促生产及经营企业加强自身的检测工作,运用检测结果,严厉打击不法行为。

三是利用大数据建立食品安全追溯机制新常态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生物反恐法案》,将食品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提出实行从农场到餐桌的风险管理,要求企业必须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2001年日本开始研究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在日本,农协要求所属农户记录米面、果蔬、肉制品和乳制品等农产品的生产者、农田所在地、使用的农药和肥料、使用次数、收获和出售日期等信息然后为每种农产品分配身份证号码,整理成数据库供消费者查询在零售店里,每种产品须醒目标出身份证号码,消费者可在店内的终端查询食品生产和流通信息。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建设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推行食品电子备案,如镇江推行以电子备案为主、书式备案为辅的食品安全追溯模式;南京建立食品经营企业电子数据库,与大型商场、超市联动查验机制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可为监管部门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消费者查询食品安全信息、食品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提供安全的技术保障例如广东就计划在珠海横琴建设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依托中农科网在该平台上集成电子商务、国际合作等功能利用深圳超算中心的作用,建设国家食品安全云服务平台数据集成处理系统利用大数据打造全球食品安全公共云服务平台和国际农产品期货交易平台,提供全球农产品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全球资讯与大数据服务,实现全过程、无缝化的食品安全管理。

食品安全一头牵着民心,一头关乎产业,是重大的民生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只有质与治双管齐下,方能保障食品安全如果监管到位,企业就不敢生产问题食品,即使生产了,也都不能逃过从农田到餐桌编织的全过程监管网络到达公众餐桌当贯穿全程的质量管理和完善的治理体系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时加强全员及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构建上下游食品质量安全可查询、可控制、可追究的追溯体系和责任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使食品安全管理从危机回归到安全放心。

第9篇

关键词:物联网;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071-01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可以追溯“从源头到餐桌”中的各个环节的全部信息,是从生产到最终消费建立起完整的一套可溯源性食品信息,从而可以追究相应环节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超标、检测和环保体系以及监管追溯信息平台不健全、法律法规缺失等问题严重存在。食品安全事件不仅引发大量食源性疾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造成生产力水平下降,经济效益减少。并且,食品安全事件增加医疗费用,造成国家财政支出上升,从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食品安全的管理,我国只是在控制食品生产的加工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方法,并没有将食品供应整个环节连接起来。传统的方法是采用食品检验,对食品供应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等手段,但由于管理不严,并且操作失误和人工误差,经常会导致效率低下和出错率较高等问题。为了确保全国人民的食品安全,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在我国建立食品跟踪、管理、追溯的“源头到餐桌”的信息溯源体系,将对食品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是我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非常重要方法。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

全球已有四十多个国家采用相关系统进行食品溯源,特别是英国、日本、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食品溯源体系建设与完善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目前我国整体上食品安全追溯技术体系仍然不尽完善,一旦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很难实施有效追溯,进行控制与召回,这一问题急待解决。

三、研究内容

(一)技术架构设计

WEB平台主要功能:对采集设备记录信息数据的查询、系统配置管理、溯源码/防伪码申请;数据采集设备主要功能:数据的录入;二维码打印系统(打印机 + 打印软件)主要功能:获取溯源码/防伪码图像进行打印输出;智能手机平台:扫描溯源码/防伪码,查询相关信息。

系统设计模式遵循以下原则:单一职责原则、开放闭合原则、里氏替换原则、依赖倒置原则、接口隔离原则。

系统多层结构的技术组成模型:表现层、中间层、数据层。

(二)功能设计

四、研究方法:主要技术路线

(一)RFID信息技术采集

食品追溯管理系统将利用RFID先进的技术并依托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实现信息融合、查询、监控,为每一个生产阶段以及分销到最终消费领域的过程中提供针对每件货品安全性、食品成分来源及库存控制的合理决策,实现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二)WSN物联网技术

WSN(无线传感器网络)就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构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三个要素。而构成WSN网络的重要技术,zigbee技术以其低复杂度、自组织、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的优势,逐渐被市场所接受。

(三)EPC全球产品电子代码体系

EPC的全称是Electronic Product Code,中文称为产品电子代码。EPC的载体是RFID电子标签,并借助互联网来实现信息的传递。EPC旨在为没意见单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实现全球范围内对单件产品的跟踪与追溯,从而有效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EPC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综合的系统。食品溯源系统将结合EPC技术,把所有的流通环节(包括生产、运输、零售)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开放的、可查询的EPC物联网,从而大大提高对食品的追溯。

(四)物流跟踪定位技术(GIS/GPS)

要做到食品追溯,就要贯穿整个食品的过程,包括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全过程必须严格控制,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以保证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放心食品,并可确保供应链的高质量数据交流,让食品行业彻底实施食品的源头追踪以及在食品供应链中提供完全透明度的能力。因此,物流运输环节对于整个食品的安全来说就显得异常重要。

参考文献:

第10篇

记者:近几年,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食品追溯体系在各地的呼声越来越高,并且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实施。请您介绍一下食品追溯的必要性是什么?RFID作为一种追溯手段有什么优势?

张光旭:“民以食为天”一直是挂在中国老百姓嘴边的一句话,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隐患的层出不穷,食品行业并不平静;近几年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从“注水肉”到“老鼠肉”、从“塑化剂”到“大米镉超标”,以及近期“奶粉”等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伤害了消费者,同时也重伤了食品企业本身。在这一大环境下,食品追溯体系在全国各地相应出现:上海、湖北、山东等省市纷纷开始建设或建成食品追溯体系;一批大型食品企业也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食品追溯系统。所以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与溯源体系刻不容缓,已经成为食品企业及行业监管部门当前的首要责任。

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它不仅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可更改等优点,而且是唯一可以实现同时识别多个目标的自动识别技术。因此将RFID技术应用到食品安全监管中必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记者:“食品追溯”是近两年食品行业的一个热点词汇,政府在推进,消费者也在呼吁,可目前在市场上只是在小范围使用,您能不能介绍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张光旭:目前在国内“食品溯源”的门槛要高一些,因为融入了RFID核心技术,所以成本增加,大型企业会考虑的多一些,但相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他们会保持持续观望的状态。只有把好追溯关,才能够为百姓的食品安全问题彻底把关,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放心安全的食品。烽火电子作为RFID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也在不断的摸索与创新中,希望能够减少成本,让更多的企业可以使用到“食品追溯”。未来,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追溯管理,必将是一种趋势,不仅仅是食品会用到追溯,以后也将会应用在更多的行业及领域,如家具、电器、服装等,这些都是和民生息息相关的。

记者:我们知道,通过很多方式都可以实现食品的追溯,基于RFID技术的解决方案,是如何实现追溯的?

张光旭:基于RFID的食品安全可溯源解决方案涉及质检中心、企业中心、监控节点三级监控体系,通过建立网络资源系统、公用服务系统和应用服务系统,可从源头开始对食品生产全程各环节进行监控,且具备安全性、准确性、实时性、可操作性等特点。例如生猪追溯体系,采用RFID技术,通过建立覆盖生猪进厂、屠宰、检疫、检验及肉品出厂等关键环节的全程信息管理,以生猪产地检疫证明为生猪来源依据,以肉品交易凭证和绑定在猪腿上的RFID电子标签为流向依据,实现来源信息与流向信息的对接;在猪肉入场时市场监管方通过手持设备扫描猪腿上的RFID电子标签,核对其进货来源信息;在销售环节通过溯源电子秤向消费者打印带有追溯码的溯源小票,消费者可通过网络查询或手机扫描等方式及时准确地了解猪肉的详细信息。

记者:RFID技术能给食品安全带来什么样的变革?

张光旭:RFID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无线识别技术,从2004年开始,RFID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引发了媒体、业界、政府乃至消费者的重视。RFID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英文缩写,所谓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被研究出来。它的核心部件是一个电子标签,可远距离读取电子标签内储存的信息;且电子标签具有唯一ID,可对物品进行唯一性的标识。将RFID技术用于食品安全可溯源系统,有利于彻底实现“源头”食品追踪和食品安全科学化、透明化管理。RFID技术的推广应用能为食品企业提高自身产品的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追溯的放心食品。

记者:RFID技术是逐渐走向成熟的一项自动识别技术,陕西烽火在该技术上的优势有哪些?目前在食品行业取得了哪些应用成果?

张光旭:从2003年公司定位RFID作为新兴产业发展新的方向,公司相继在北京、西安成立了RFID技术研发中心和系统集成中心,专注于电子标签、读写设备和系统集成的研发和生产,在RFID相关技术研究方面公司已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结合传统强项通信设备,公司已经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布局。公司在RFID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软件方面,公司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863项目、承担了总后勤部野战人员搜救系统、承担了国家标准委的国家标准研制项目等,研发了集成RFID技术与温度、脉搏传感器技术的单兵生态采集腕表、研发了采用RFID技术对物体进行实时定位的中间件、研发了采用传感器、RFID、实时定位技术的信息载体在位监管系统。在硬件方面,组建了有源RFID电子标签、读写机具生产线,具有年产RFID读写器20万台的生产能力;同时组建了西北第一条电子标签和智能卡生产线,具备年封装RFID电子标签4千万的生产能力。近年来,烽火在食品仓储、物流、防伪溯源等方面,研发了RFID周转箱电子标签、集成了温湿度传感器的RFID集装箱电子标签、酒类产品防伪溯源电子标签、适用于食品生产加工环境的固定式和移动式读写终端。在参与食品溯源项目方面,烽火在利群生鲜物流配送中心及门店肉菜流通溯源项目中,凭借产品优势成功中标。在该项目中不但用到了烽火的通用产品,我司还根据客户的要求,成功研制了适用于肉类屠宰环境的白条肉挂钩抗金属标签,得到了客户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好评。

记者:请您介绍下贵公司的发展情况及公司企业文化。

第11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再造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327-02

食品安全监管属于公共物品,由于食品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导致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政府以行政手段进行干预以弥补市场调节作用的缺陷。

一、目前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起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发生,暴露出中国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仍存在的诸多问题、漏洞和缺陷,具体分析如下:

从法律体系方面看,虽然中国颁布了《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近 20 部法律,有《农药管理条例》等近40 部相关行政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体系出台时是分段、分部门立法,缺乏系统性、统一性和协调性;有的法律法规没有细节行规范配合,缺乏可操作性,有些相关的法规存在着相关交叉和矛盾等等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认识的深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某些方面已不能适应当形势发展需要,有待调整和改进。

从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方面看,虽然中国已经建立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 965项,行业标准2 892项,但是这些标准体系缺乏整体规划,数量少,协调性差,内容不完善,覆盖面不够广,技术内容落后、实用性不强、缺少科学依据,整体水平较低。另外,在方法上与国际公认标准有较大差异,在国际上的可信度不高。

从监管主体来看,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是多部门联合监管,包括卫生、工商、交通部、农业部、国家环保局等10多个部门,部门之间分工重叠、监管职能分散,在日常监管中,各单位往往各自为政,职能交叉、多头检查的现象大量存在,增加了行政成本,浪费了国家有限的公共资源,降低了行政法效率。另外,中国长期以来对食品安全进行分段管理,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整合,这种条块分割不利于对食品进行全程质量管理,出了食品安全事故,各个部门互相推诿,都不承担责任。

从处罚力度上看,处罚过轻,违法成本极低,对违法犯罪没有足够的威慑力。 如《食品安全法》第84条明确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经许可生产食品添加剂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2 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相对说高额的违法收益,这点罚款微不足道,经营者愿意冒这个险。另外,缺乏违法者退出机制,在吊销营业执照后对责任人再次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没有进行明确限制,这就导致今天违法经营者 被吊销卫生许可证,明天又换个方式申请开业。因为法律的威慑力没有充分发挥,所以经营敢铤而走险,违法生产经营现象屡见不鲜。

二、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分析

美国的食品安全体系由完备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统一协调的食品监管机构、HACCP和NEISS食品安全风险防范管理系统、食品可追溯系统、食品召回制度等构成,实现了对各种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

(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备

美国的食品安全法规被公认为是较完备的法规体系,目前有以《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为核心,包括《禽类产品检验法》、《蛋制品检验法》等共七部法令,这些法律从一开始就集中于食品供应的不同领域,法规的制定是以危险性分析和科学性为基础,并拥有预防性的措施。这些法律法规覆盖了所有食品,并为食品安全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标准以及监管程序。美国食品安全的立法、执法和司法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并以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国会和各州议会制定法律;政府部门负责执行,司法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纠纷裁决 。另外,美国重视程序正义,通过制定《行政程序法》等三部法案,确保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被正确理解和适用。

(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分工明确、联合监管

美国联邦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有十几个,其中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检验局、动植物检疫局和环境保护局是四个主要的职能部门。这些部门分类监管、分工明确、权责分明,拥有相对自主独立权,一种食品的全过程安全监管工作只由一个监管机构负责,防止出现职能打架或出事后推诿扯皮现象。另外,1998年,美国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管制委员会,负责综合协调全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负责人都是该委员会成员,它的监管权力高度集中和统一,在协调、沟通、整合食品安全工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委员会的协调下各机构统一合作、协同监管、这样的监管机构设置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证了美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三)建立HACCP和NEISS系统,进行食品安全风险防范管理

美国通过是风险评估和是风险管理两个方面控制食品安全隐患,保障公众的健康。在风险评估方面,建立了现代化的“危机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即以风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作为新的风险管理工具。HACCP系统以预防为主,强调识别并预防食品污染的风险,使可能的、合理的潜在危害得到识别,减少病毒侵入食品生产链的机会,使食品生产对最终产品的检验(即检验是否有不合格产品)转化为控制生产环节中潜在的危害(即预防不合格产品)。实践表明实施HACCP体系能更有效地预防食品污染,对食品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采用国家电子伤害监督系统(NEISS)系统收集数据。NEISS系统以全美国选定100家左右的医院作为数据样本,进行数据分析,为食品安全事件的后续处理提供依据。

(四)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及食品召回制度

食品可追溯性指的是在生产、加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对食品、饲料、食用性动物及有可能成为食品或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的追溯或追踪能力。它要求食品生产过程中记录原料供应商信息,当食品出现安全问题时可以找到源头,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扩大,保护公众的健康。2003年13月12日,美国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要求在美国国内从事生产、加工、包装或动物消费的食品部门向其进行登记,以便进行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

同时,美国建立了食品召回制度作为配套措施。食品召回制度召回的是离开生产线进入流通领域的缺陷食品,最终消费品由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和经销商承担这个风险。美国的食品召回制度是在政府行政部门的主导下进行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和食品安全检验局负责具体实施。根据危害程度的不同,美国对食品召回分为三个等级,每一个等级做了非常详细的说明和规定。另外,美国食品召回方面有一套严格的召回程序,确保食品召回制度的严格执行。

三、美国食品安全监管对中国政府食品监管再造的启示

目前,中国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美国的高水平的食品监管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加大违法处罚力度

对中国现有所有与食品类法律法规进行调整、修订及整合,出台实施条例和细则,做好食品安全监管配套建设,完善法律支撑体系,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补充完善目前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而实践又迫切需要的一些具体制度,如风险管理制度、食品召回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从而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可操作、系统全面、可操作性强的体系,逐步和国际社会接轨。在修订食品卫生法时,应提高现有的食品安全处罚标准,加大对食品卫生不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追究刑事责任追究,提高法律的威慑力。另外,要结合中国情况,参照国际先进标准,制定、修改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出种类齐全、科学合理、统一协调的标准体系,解决不同标准间冲突和重复的现象,对食品安全全过程监制。

(二)成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建立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监管机制

从美国情况来看,食品安全委员会很重要,因此建议中国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专门统一、组织、协调各监管机构的活动,把分散和交叉的职能重新整合,同时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各机构的信息共享和公开。另外,合理划分各监管机构的职能权限,明确分工、职责分明,防止出现食品安全监管错位、缺位和越位的现象。

(三)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控系统HACCP

HACCP确保食品在消费的生产、加工、制造、储藏和食用等过程中的安全,在危害识别、评价和控制方面是一种科学、合理和系统的方法。根据中国国情,加快出台覆盖各行业的HACcP指导原则和评价准则,还要开展不同食品从原料采购、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危害关键点分析进行分析和评估,从而建立起完善的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控系统。

(四)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完善食品召回制度

2009年中国开始实行食品召回制度,但是由于食品召回管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叠、食品安全标准无统一规定,相应的检测技术手段和设备落后,缺乏快速反应预警机制等配套措施,食品召回制度可操作性差。因此,完善食品召回制度,出了上述措施相配套外,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食品可追溯系统可实现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相互追查,完善的可追溯系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食品召回制度有效实施的基础,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食品信息追溯系统,食品召回制度也很难发挥其应有效应。

参考文献:

[1] 李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解读与适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曲英.中美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第12篇

“这次改革的核心在于整合统一”, 刘佩智介绍,第一,整合分散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和机构,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集中统一实施监管。第二,明晰食品安全的责任,要求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第三,强调能力建设,尤其是充实基层一线监管人员队伍。

近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第一次全体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食安委统一领导和食安办协调指导作用,统筹研究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要全面落实各方责任,地方政府“守土有责”,监管部门履职尽责,企业承担主体首责,消费者主动参与、对自身负责,加快形成全社会共治格局,汇聚起维护食品安全的强大合力,以食品安全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2013,可谓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正式开局年。

监管打破“分段治水”

在我国,按照原有的监管体制,食品最初的种植养殖由农业部门管,加工生产归质监部门管,流通销售是工商部门管,餐饮单位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管,中间还涉及公安、商务、卫生等部门。

这种分段监管体制,原本是为了形成合力,但在各分段之间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缝隙”,存在着监管盲区。这种情况,被很多人称为“九龙治水”。九龙治水,水患难除。整合监管主体,减少监管环节,分清监管职责,建立无缝衔接的监管体制,成为强化监管的必然选择。

那么,如何理解监管体制的无缝衔接呢?“无缝衔接”,通俗地说,就是要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首先,将以前分散在各部门的监管职责整合起来,消除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之间的缝隙,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统一监管。其次,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每个层级都有明确的监管部门,不留死角、没有空白。

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承担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统一监管职责,农业部负责农产品种植养殖,卫生部负责食品安全标准和风险评估。这一系列的体制和机构改革,迈出了食品安全统一监管的关键一步。但是,要让改革之花结出硕果,还需要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细化改革措施,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目前,武汉食品安全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中涉及的职能调整、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划转基本到位,开始实行新的全链条食品监管模式。

武汉市打破食品安全监管“分段治水”格局,完整锁定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主体。农业部门负责种植养殖环节监管,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负责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等环节监管,两部门共同承担全链条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这种新体制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尚属首例。整合以后,在食品加工、销售、餐饮任何环节发现问题,统一由食品药品监督局负责。整合后的食品药品监督局实行市、区分级管理。市局管标准,负责监督、指导、协调、督办,承担高风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技术监管责任。原直属市局的区分局整建制下放各区和功能区管理,由地方政府直管并对食品药品安全负总责。各区政府还将在街道(乡、镇)设置食品药品监督所,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实现食品安全管理常态化。

新体制运行后,食品药品监督局工作量将成倍增加。该市将从质监、工商划转部分执法人员,充实食品药品监管力量。食品药品监管执法人员数量将达到2000余人,是原有的两倍。

正如武汉市市长唐良智所强调的,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核心是优化体制、整合职能、下沉管理、明晰责任。工作成败关键取决于人。

让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

今年上半年,中央财政下拨2013年中央基建投资预算(拨款)1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山西、内蒙古、重庆、四川等20个省(区、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项目。让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给食品安全架设牢不可破的防火墙仍是关键。

新大陆科技集团总裁王晶认为,食品安全的监管环节应该尽量往前移,抓住主要矛盾,要在源头上下工夫。王晶表示,更重要的是,应通过物联网技术加强食品安全的追溯监管。一是应当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国家食品安全工程与服务中心和食品企业信用平台,建立全国性的食品安全服务体系。二是学习国外食品安全管理经验,实行源头追溯管理。

实践证明,大多数的食品安全都发生在种植、养殖和加工环节。同时,食品的源头生产环节相对时间较长,有利于相关部门进行监管,找到问题。因而,食品安全的监管环节应该尽量往前移,抓住主要矛盾,要在源头上下工夫。建议全面开展农业食品溯源工作,应做到食品从田间、农场到超市都有安全信息和生产信息可即时追查。

物联网技术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将实现食品的全程可追溯。我国政府也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建设试点。对于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将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在记者看来,质量追溯任重道远,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以往经验来看,政府“以打为主”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已无法彻底解决此类问题。如何将食品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将责任按岗分配,唯有依靠科技。在目前的整体技术条件下,使用物联网成为不二选择。